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2024-06-13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精选七篇)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1

一、起源差异

神话传说是每一个文明社会都会创造出的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是以人民的生活、生产为基础而产生的, 最能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

孔雀, 被人们视为百鸟之王, 是最美丽最迷人的鸟类。在东方的传说中, 不乏关于孔雀的故事。据佛教故事《孔雀大明王菩萨》记载, 孔雀是由百鸟之长凤凰得到交合之气后育生的, 与大鹏为同母所生, 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此外, 东方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尽人皆知的一个美丽神话, 当属长篇史诗巨作《召树屯》。这首神话史诗的女主人公, 就化身为美丽的孔雀。在故事的最后, 王子召树屯终于克服了重重阻碍, 和他心中的爱人南玛诺拉走到了一起。对于东方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 孔雀是神圣的, 它们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 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

西方peacock作为一种吉祥之鸟, 它的起源非常神奇。在古希腊传说中, 天后赫拉 (Hera) 容貌美丽, 具有高贵气度王者风范, “她的威严和力量只服从于宇宙自然灵气”, 是主管婚姻和家庭的女神, Ppeacock则是天后赫拉的圣鸟, 被视为赫拉女神的象征。罗马神话中的天后朱诺 (Juno) 柔美迷人, 是工艺和智慧女神。赫拉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诺, 因此peacock又被称为“朱诺之鸟” (Bird of Juno) ;早期基督徒认为peacock是救世主耶稣复活的象征。

二、形象差异

几千年来, 孔雀一直为人类所钟爱。东西方的peacock和孔雀在形象上虽然类似, 但仍有所差别。据记载, 世界上的孔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一带产的蓝孔雀 (又名印度孔雀) , 后被人们从原产地带到海外, 逐渐散布到西方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 这种异域的鸟已经俨然成为西方世界的居民, 非常为人所熟悉。另一种是从缅甸到爪哇一带产的绿孔雀 (又名爪哇孔雀) , 也即东方绿孔雀。此外, 还有个头要矮小很多的非洲孔雀, 其根本没有华丽的覆羽。另外, 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

西方peacock和东方孔雀两者差别不小, 例如雄性蓝孔雀颈部为蓝色, 而东方绿孔雀颈部则为绿色, 而且蓝孔雀头部的羽冠呈扇形撒开, 而绿孔雀头部的羽冠则是簇状, 不成扇形。

相较于西方peacock, 东方绿孔雀的羽毛其实更加辉煌绚丽, 孔雀最早可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的《海内经》:“有孔雀。”东汉杨孚著《异物志》记载岭南的孔雀:“孔雀, 其大如大雁而足高, 毛皆有斑纹彩, 捕而蓄之, 拍手即舞。”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对孔雀也有详细的描写:“孔雀尾, 多变色, 或红或黄。喻为云霞。”《增益经》曰:“孔雀有九德, 一颜貌端正, 二音声清澈, 三行步翔序, 四知时而行, 五饮食知节, 六常念知足, 七不分散, 八少淫, 九知反复, 以此喻比丘之行仪也。故为祥物。”孔雀以其独特的魅力, 自古以来就为东方文人雅士所喜爱。

三、意象差异

中国人认为孔雀开屏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所以人们常用孔雀比喻美丽的人或事物。中国古代有“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舞蹈家杨丽萍因跳“孔雀舞”而出名, 并被誉为“孔雀公主”。她表演的舞蹈“孔雀”、“雀之灵”、“雀之恋”等精彩绝伦, 看后令人赞不绝口。

古代甲骨文的“凤”字, 头上有一簇漂亮的冠毛, 身后是长长的尾羽, 整体图形完全就是一副孔雀的象形图画, 孔雀在中国自古就被视为一种美丽、吉祥的大鸟。

但是peacock在西方的身价却一落千丈。西方人认为peacock行走时昂首阔步, 目中无人, 头冠频频摆动, 还不时开屏来炫耀其美丽, 这是“骄傲”、“虚荣”的表现。所以peacock在英语中常带有贬义。Peacock在缅甸象征喜庆, 在英国却象征祸害。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称篡位者是“peacock”, 就指喜欢招摇的不道德女人。1896年李鸿章访欧时曾遇尴尬, “他身穿黄马褂和帽子上的孔雀羽毛”, 受尽西方人的嘲笑。又如美国3D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中则把peacock塑造成一只妄图毁灭功夫、征服中国的邪恶反派沈王爷“Lord Shen”。

四、文化差异

孔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人把“孔雀”看做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 “孔雀公主”、“孔雀开屏”、“孔雀舞”等, 都给人以美的联想。

但是英语中的peacock则不同, 它用于延伸意义时, 多半含有贬义。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美国传统词典) 对peacock的第二个解释为:A vain person give to self-displaydandy (一个虚荣的、自我表现的人;花花公子) 。西方文化不注意peacock美丽的一面, 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 所以英美人在形容一个人骄傲、狂妄、爱虚荣时, 就把他 (她) 比作peacock:He is proud as a peacock. (他非常高傲)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沾沾自喜) 另例:

Who do you think I am, peacock (你以为我是谁啊, 你个臭孔雀?)

They were eager to take the young peacock down a peg. (他们很想压一压那个年轻的狂妄家伙的气势。)

The man was peacocking about on the lawn. (这个人趾高气扬地在草地上来回地走。)

此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美丽的孔雀被喻为高贵和圣洁之物, 成为文人雅士们纷纷讴歌的对象。孔雀的形象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 例如战国楚·屈原的《离骚》:“魂兮归徕!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 畜鸾皇只。”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 玄猨啸而长吟。”汉刘向的《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 孔雀爱羽, 虎豹爱爪, 此皆所以治身法也。”宋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唐沉亚之的《为人撰乞巧文》:“假文羽於孔雀兮, 而使擅夫佳丽。”宋孙光宪的《八拍蛮》词:“孔雀尾拖金线长, 怕人飞起入丁香。”这些名句使孔雀之名家喻户晓, 世代流传。

孔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蕴涵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长期以来, 早已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到处都有孔雀的身影, 如穿戴有孔雀花纹的舞蹈服装、裘衣、鞋、钗;吃有孔雀开屏鱼这道菜;或者用孔雀装饰陶器、金属、珠宝和玻璃;或者用孔雀羽毛制作头饰、帽子、扇子, 甚至雕刻、剪纸、刺绣, 文学作品等也都会以孔雀为题材, 这些都反映人民对喜庆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 在中国文化中, 孔雀是美好、吉祥、喜庆、幸福的象征。

从以上四方面的对比, 可以看出西方peacock更强调了其虚荣、炫耀的消极一面, 而孔雀则代表东方人民对美好、吉祥的追求。仅仅英汉词语的差异就很能折射出文化观念和历史形成的不同, 这给以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者一定的启示, 两种语言并不可能是一一对等的, 即使字面意义相近 (denotation) , 内涵 (connotation) 上还是会存在显著不同。所以不能把语言学习简单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掌握、运用语言的同时, 一定要考虑文化的因素, 比如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peacock和孔雀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所以, 中国有些商品的商标是“孔雀”, 如“孔雀”牌手表等。但是, 商标为“孔雀”的中国彩电出口海外时, 用的商标不是peacock, 而是另外起了一个名字:Uranus (天王星) , 这样就免去了对孔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娜·E·杰克逊, 著.姚芸竹, 译.动物系列:孔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2.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2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孝道文化  解读与探寻

在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长诗《孔雀东南飞》被称之为“乐府三绝”,它不仅以感人的情节描写、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以及浪漫的结局设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同时还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我国传统孝道文化,让人们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受到相应的道德教育。

一  《孔雀东南飞》中的传统孝道文化探寻

1  封建社会扭曲的孝道

在长诗《孔雀东南飞》中,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对两情相悦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焦仲卿为了对母亲行孝道,不得不按照母亲所提出来的命令,把心爱的妻子送回娘家,让自己过上了非常思念妻子的生活,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孝道,是一种封建思想影响下所被扭曲的孝道,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一定的违背。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了封建帝制的统治,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特别注重子女对父母所行的孝道,但是却忽视了父母应该对子女所需要表现的慈祥。而且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把子女应该行使的正确孝道进行了扭曲,形成了一种极端化的行孝方式。在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为了能够对母亲尽孝所采取的休妻这种极端的行孝方式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能够对自己进行标榜,希望能够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与称赞。但是这种所谓的孝道,已经违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劝世意义,虽然焦仲卿也进行了反抗,但是最终还是顺从了母亲的命令。

2  对于长辈需要无条件的服从

在《孔雀东南飞》中,当刘兰芝被丈夫焦仲卿送回家之后,家乡的朝廷官员前往刘府为自己的儿子向刘兰芝提亲。可是,刘兰芝为了遵守与焦仲卿的誓言,并不愿意改嫁他人。刘兰芝的兄长得知这个情况时,就开始以封建思想中长辈为尊的态度,逼迫妹妹刘兰芝改嫁。刘兰芝的兄长认为,他是家中的长辈,妹妹就应该听从兄长的安排。在这样的逼迫下,最终焦仲卿与刘兰芝只好选择了以殉情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以悲剧收场。

3  重视父子关系轻视夫妻关系

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出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对于父子(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非常重视,同时也对祖先的祭祀以及传宗接代等封建思想同样注重。但是对于夫妻之间的感情以及幸福程度就较为忽略。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焦仲卿的母亲为了能够让儿子为焦家传宗接代,命令儿子把刘兰芝休了,然后再重新娶一房妻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根本不会顾及到子女的家庭幸福,更多考虑到的是对父母所行的孝道。

4  封建婚姻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兄对刘兰芝讲到:“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通过这段对话,充分地反映出来了封建的婚姻,都是必须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完全可以牺牲个人的幸福以及婚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婚姻要不就是为了能够传宗接代,这也成为了焦仲卿母非要逼着儿子把心爱的妻子休掉的一个主要原因。要不婚姻就是为了能够让家族获得利益,这也正是为何刘兰芝的兄长要以兄长的身份来逼迫妹妹改嫁给官员的儿子的原因。这样的传统思想观念,完全不会顾及到当事人的心情以及个人幸福,让当事人根本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办婚姻。鲁迅曾经对这种婚姻进行了批评式的比喻,就好像是主人在对两只牲口说,你们住在一起就好。从以上这些故事情节中,我们不难探寻到《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这些传统的孝道文化受到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影响,让故事中的恩爱夫妻最终只能选择殉情来对这种万恶的封建思想进行反抗。可以说,《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传统孝道文化,正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所包含的糟粕。

二  焦仲卿看似软弱却顾全大局

在许多读者的眼中,也许会认为焦仲卿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在面对母亲的勒令之时,选择了顺从。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焦仲卿选择了把自己的妻子送回了老家,但是他对母亲阐述了对妻子的忠贞爱情,而且态度非常的明确,完全没有一点软弱影子在其身上表露出来。焦仲卿对母亲的顺从,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只是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他不愿意与母亲发生过多的争执,只是说明了焦仲卿是一个不会为了女人而与家人闹翻的愚蠢之人。在休妻的问题上,虽然焦仲卿听众了母亲的安排,这只是焦仲卿所采取一个缓兵之计,他希望能够通过时间来慢慢让这个家庭矛盾淡化。而他的妻子刘兰芝所选择的是一种直接的与家族进行抗争的方式。有这种性格上的强硬与焦仲卿的“软弱”性格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也是这部文学作品想要表达出焦仲卿这个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到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妻子可以向其诉苦,母亲可以向其训斥,但是焦仲卿又能向谁诉说。这也是焦仲卿一种无奈的表现,我们不应该地过多地对其进行批判。而且在当时那种封建孝道思想的教育下,他不得不选择对自己的母亲行孝道。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办法来孝顺母亲、获得爱情、得到幸福的生活。他只能以这种办法来顾及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他希望能够通过自这种“软弱”的方式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甚至到了临死学,他还为母亲进行祈祷:“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从这样的一种表现,已经体现出了他的孝顺之心。这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而不是一个“软弱”的表现。从中也反映出了封建孝道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想要得到幸福,所需要付的沉重代价。

三  焦仲卿死前的拜别是对封建孝道的抗争

也有许多的读者认为,焦仲卿最终选择了与妻子一起殉情,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要向母亲进行拜别,这是焦仲卿性格软弱的另一個方面的表现。从作品中这段情节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在选择孝与爱情之间一直徘徊,而且在其思想中不断地争斗是否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其实,在当前的封建孝道的影响下,焦仲卿选择死亡,不仅要承受肉体的痛苦,更多的痛苦来自于他对母亲以及妹妹的那种责任。他选择了死亡就无法对母亲进行赡养,无法为自己的家族进行传宗接代,从而焦仲卿就要背负上不孝之子的恶名。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意识中,焦仲卿选择在临死前对母亲的拜别徘徊是一个非常合乎情理的,并不是他的软弱。我们可以通过原文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些描写,就可以看出其坚实的爱情信念。许多读者对于刘兰芝非常地肯定,但是在书中也同样有其对生活的眷恋之情的描述。所以我们不能够一味地把焦仲卿的性格归纳为软弱。焦仲卿的“软弱”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而且在后续焦仲卿通过与封建孝道之间的矛盾的抗争中不断成熟。虽然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焦仲卿有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一定的让步,但是随着矛盾的激化,让他选择了与这种孝道文化进行抗争到底。坚实了焦仲卿以死殉情的决心,用死亡来战胜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和所有矛盾的冲突。这是焦仲卿的一种是非分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虽然他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这正是焦仲卿刚强的一种表现。

四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叛逆者

自古以来,忠与孝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两个重要的支柱。所谓的忠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诚,所谓的孝是对父母的孝顺。在这样的一种孝道文化中,人需要以忠诚来解决国家的人事关系,需要以孝顺来解决家庭的人际关系。在《孔雀东南飞》中,从妻子刘兰芝开始对丈夫的诉苦以及与婆婆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她受到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是较为严重的。在文中表现出了传统观念中的“三从四德”。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还要对自己进行精心打扮,然后向焦母进行辞别,这些情节都是反映出了刘兰芝对传统礼节的尊重。在其兄长的逼迫之下,她虽然假意答应了婚事,但是这也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服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焦仲卿,他不断地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母亲开展激烈的抗争。刘兰芝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不再嫁,而以死来了结这件事,主要是在其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封建传统的妇道观念,认为一女不嫁二夫是女人的“三从四德”的表现。同时,刘兰芝选择了殉情,也是对遵守了与丈夫焦仲卿的誓言,这也是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立身处世的一种行事原则。在儒家思想中,如果不诚实,不讲信用,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只有诚信才是一种高尚。刘兰芝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封建社会女性,就算是死也要维护着封建孝道的礼数。对于焦仲卿而言,对于中国封建礼数的影响就存在着一定的反抗意识,这也让焦仲卿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与感人。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塑出焦仲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言行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叛逆。特别是当焦仲卿为了挽救自己的爱情时所表达的:“府吏长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应该说,焦仲卿是带着没有能够对母亲尽孝道的遗憾离开人世,同时也是带着对封建制度的抗争而献身。在幸福的爱情以及封建的孝道中,他选择了以死来对其进行抗争,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同时也是文章想要表达出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意识,所留给读者们的是永远的回味以及深沉的思考。在当时封建思想的统治下,人们的反抗意识开始慢慢地复苏。作者为读者所塑造出的焦仲卿这个人物,正是人们意识复苏的一种表现。应该说,焦仲卿是当时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化人物代表,从其身上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在封建思想的抗争精神。这个人物形象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是一个典型的痴情者、反封建、反传统孝道、殉情者;并且用自己的死亡来开创出了一条反封建统治的道路,借助这个人物形象表达出了百姓对封建统治的唾弃,呼吁更多的人能够站出来反对传统思想,为了美好的自由生活而敢于与封建思想斗争。

五  结语

从《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中,我们探寻出了许多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而这种传统的孝道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针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让现代社会的人们能够在孝道文化的影响与借鉴下,自主、自愿地承担对父母的关爱,保持我国优良的伦理道德。同时,也需要国家对父母的赡养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视,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以及义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房立:《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文化冲突》,《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11期。

[2] 李丹:《试论〈孔雀东南飞〉描写的运用》,《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 程立:《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爱情悲剧的根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3期。

[4] 张学君:《〈孔雀东南飞〉的心理学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3

一、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价值

1. 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主要特点。

孔雀舞, 傣语称“戛洛勇”, 它是傣家人最喜爱的有着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 广泛流传于傣族聚居区。其中, 尤以瑞丽跳的孔雀舞较为精彩, 也较为普及, 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 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这种孔雀舞, 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 漫步森林, 饮泉嬉水, 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孔雀舞分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大类。过去只限男性跳, 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后才逐渐开始的。道具孔雀舞, 俗称“架子孔雀舞”, 孔雀道具比较宽大, 制作工艺精细, 色彩艳丽, 形象逼真。舞者头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 腰系用细竹、彩绸制作的、可以张合的孔雀翅膀和长长的孔雀尾。道具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节的孔雀舞。徒手孔雀舞分两种, 即单人孔雀舞和双人孔雀舞。

2.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艺活动。

孔雀具有高贵优雅、温和从容的性情, 与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 又是佛祖的使者, 所以孔雀成为傣族心目中神圣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 凡节日喜庆都要跳孔雀舞。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的舞蹈, 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逐步形成一种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表演性舞蹈。它以独特优美的身段、节奏明快的舞步、变化多端的手形、灵活传情的眼神, 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的熏陶, 孔雀舞已经成为整个傣族的艺术形象, 是傣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艺活动。毛相是傣族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位傣族民间舞蹈家, 傣族第一代专业舞蹈工作者。他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 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 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 从瑞丽江畔跳到省城、跳到北京、跳出国门。1957年, 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 他与同事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荣获银奖, 成为中国孔雀舞表演的艺术大师;1961年应邀参加中国友好代表团随周总理出访缅甸演出, 被称为“传递和平与友谊的金孔雀”。

3. 傣族孔雀舞传承的价值与旅游的关系。

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最负盛名的传统舞蹈, 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 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 孔雀是美丽、智慧、幸福、吉祥的象征, 而孔雀舞内在感情含蓄, 舞姿富于雕塑性, 同一个舞姿和步伐, 不同的手型动作, 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 国家已经开始倡导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用金钱和数字加以衡量, 但却可以在旅游的推动下, 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文化加以保护, 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忠实记录和有效保存。

二、傣族孔雀舞传承与旅游开发

1. 宏傣族孔雀舞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约相, 是享誉傣族地区与缅北的农民舞蹈家, 人称“孔雀王”。孔雀舞诞生在瑞丽, 20世纪50年代瑞丽民间舞蹈家毛相将孔雀舞跳到国内外, 打出了知名品牌, 约相是其传人。约相跳孔雀舞一跳就是四十多年, 从小寨子跳到大城市, 从国内跳向国际大舞台, 荣获了若干大奖和称号, 2002年云南省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他“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舞蹈师”称号。约相和旺腊两人2008年获得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 为了传承和弘扬孔雀舞, 他将孔雀舞传授给儿孙, 开创了一家“三代同台”献艺, 实行有偿服务的新局面。同时他还在村里组建了“孔雀演出团”, 率领年轻人外出表演, 一般一场的收入是二三百元, 使喊萨成为孔雀舞旅游胜地。旺腊在瑞丽广场创办了小孔雀艺术培训班, 在家中传承孔雀舞, 重大节日小孔雀才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演出。方桂英的表演使人惊叹, 她创作表演的傣族舞蹈《孔雀比朗》, 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傣族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舞蹈动作优柔流畅, 运用了许多傣族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 她是民间超凡脱俗的“孔雀”。方桂英在自己家中开餐馆, 自己跳孔雀舞来促进旅游开发。三位60多岁的傣族孔雀舞传承人都面临者年龄较大、缺乏核心的传承人接替的困境, 德宏目前没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孔雀舞传习馆和展示孔雀舞的展览馆。

2. 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机制。

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孔雀舞专场晚会暨民族团结嘎秧舞会在芒市广场隆重举行。孔雀舞专场晚会上, 伴着雄浑的铓锣声和象脚鼓声, 独舞、架子孔雀舞、双人孔雀舞、集体孔雀舞、孔雀拳、孔雀棍等一一登场亮相。独舞轻盈优美, 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惟妙惟肖, 令观众沉醉其中;架子孔雀舞活泼热情, 一双双孔雀翅膀时舒时展, 时分时合, 时而展翅腾飞, 让人欢呼雀跃;双人孔雀舞表演欢快流畅, 雄孔雀和雌孔雀互相应和, 同飞共舞, 让人心情舒畅;孔雀棍和孔雀拳刚健中带着柔美, 孔雀舞舞蹈动作融入到了棍和拳中, 让人感受了别样的孔雀。活动的举办, 对宣传推荐德宏浓郁民族风情文化、独具特色旅游文化, 进一步提升德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机制, 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原则。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一方面, 在孔雀舞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区域, 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品质高的傣族村寨进行重点开发。另一方面, 傣族孔雀舞的开发要抓住傣族民族根与魂, 结合现代创作意识, 实现民族舞蹈的完美舞台呈现, 从基本的原生态民族舞素材汲取养料, 以民族文化本体核心审美意象为主体, 使舞蹈的审美体验得以升华。“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在开发过程中, 必须尊重资源自身所固有的特征, 保证不变形不走样, 不做迎合时尚的拔高工作;而对于来自资源内在的自然变化也必须予以尊重, 不硬性阻止。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要保持恰当的分寸, 在深度上, 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傣族孔雀舞资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

三、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构想

1. 保护性开发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孔雀舞区域景观。严

格说来, 目前, 把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 尚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民族区域景观应是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但许多少数民族区域景观“情”“景”分离现象十分严重:游客只见“竹林深处有傣家”, 却未必能一睹身着孔雀舞服装的傣族同胞。而在风景中一旦缺失了与之相协调的人的身影, 风情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自然性, 民族风情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直接商品化了:化为歌舞, 化为各种投游客所好的习俗表演 (更有甚者, 穿此一民族衣服, 跳彼一民族舞蹈) 。显然, 在如此风情展示中, 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 但却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或作为歌舞表演的舞台装, 而屈居附庸的位置;或被淹没于习俗演示的动作行为中, 也同样被忽视, 我们是否能够营造一个自然的民族风情实景, 以显示其孔雀舞的价值?

2. 满足外来游客体验式参与跳舞。

德宏芒市崃们傣家风情村尝试将孔雀舞在客人用晚餐时表演, 客人既是参与过程又是消费过程, 具有获得感官享受和满足高级需要的双重功能, 它以技术的习练和模仿为起点、形式, 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内容, 对旅游主客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场所可以单独设立, 也可以于正规作坊中开辟一角, 以达到人才、技术共享的目的。该场所在外观造型、内外空间处理和装饰陈设等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 若能得到孔雀舞老艺人的亲传亲授, 一定会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乐趣, 传播孔雀舞文化。

3. 发挥导游信息传输中介功能。

在各种不同场景和情境中, 适时传输关于少数民族孔雀舞蹈的各方面知识, 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 使游客各取所需, 从中受益。从孔雀舞形式美到整体美特征的阐发, 再到民族—地域特色、宗教—习俗特色和民族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内涵之美的揭示, 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旅游审美的需要。在以旅游体验为主的环节, 以相关实用信息的传输为主, 告知游客具体孔雀舞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讲述必要的有关孔雀舞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孔雀舞服装工艺、穿着技巧等, 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实的需要。

四、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孔雀舞资源独具特色又动态变化, 洞悉其稳定态的质, 追踪其微妙变化的量, 只有这样, 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孔雀舞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 可以在积极模仿他种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 也可以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总之, 中国少数民族孔雀舞的旅游价值独具特色, 开发潜力很大, 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 同时, 研究和开发工作也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分析评估其旅游价值, 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 探索具体现实的开发途径。

摘要:傣族孔雀舞是德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民族舞蹈艺术的瑰宝。从旅游开发角度分析, 孔雀舞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体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价值, 对此类资源的开发, 应因地制宜, 保护为先, 突出典型, 适度开发, 通过对傣族孔雀舞传承与开发现状的问题分析, 提出相关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构想。

关键词:傣族孔雀舞,德宏,旅游价值,开发

参考文献

[1]情满怀歌盛世——记傣族农民方桂英[N].德宏团结报, 2004-12-29.

[2]汤耶碧.傣族舞蹈艺术[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

[3]马向东.德宏民族文化艺术论[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6.

《白孔雀》中的叙事隐喻 篇4

关键词:《白孔雀》,叙事隐喻,故事情节

《白孔雀》是D·H·劳伦斯早期重要作品之一, 于1906年动笔, 经过多次修改, 在1910年完稿, 他本人认为它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的早期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有着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他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巧妙地揭示作品的深邃内涵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白孔雀》中, 他使用了多处隐喻的写作手法来深化作品的主题, 本文将从叙事隐喻的角度来解读《白孔雀》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以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 ( Metaphor) 在希腊文中原意“转换”。歌德曾说过, 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也有类似的论述。美国的莱考夫和英国的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把隐喻定义为:“隐喻主要是以表达一事物的方式来表达另一事物, 其主要功能是理解。”隐喻就是将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映射于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 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隐喻可以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能刺激读者的感官, 让读者发挥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可以透过作者的直接表述, 体味可能隐含的曲折意义。隐喻式叙事就是采取暗喻的写作手法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

在小说第二卷第九章《伤情的牡丹故事》中作家巧妙地使用了隐喻的写作手法来暗指莱蒂和乔治的关系。故事讲述了一个穷人小伙子爱上了贵族老爷家的女儿, 他深深地为她着迷, 把她当成一个仙女。但一次小伙子出去打猎的时候误把女孩当成猎物, 开枪射死了她。女孩死后小伙子为她修建了一座花园, 种上了伤情的牡丹寄托哀思。穷小子和贵族小姐的爱情以这种悲惨的方式结束了, 作家在这里适时的引入这个故事, 暗示乔治和莱蒂的爱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而莱蒂对于故事的评价“这是个很美妙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她早已意识到他们的结合不会带来好的结果。而在一旁等待答案的乔治也从莱蒂的态度中了解了她的真实想法。第九章是第二卷的最后一章, 而第三卷一开篇莱蒂已经和洛茨理结婚了, 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在第二卷的结尾作家并没有就乔治和莱蒂的关系如何发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种安排看似很突兀。但实际上, 在牡丹的故事中作家已经做了交代。这种隐喻的使用让读者在哀叹故事中人物命运不幸的同时, 也明白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各自做出的无奈的握内选择的清醒认识。

小说中还多次引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暗示乔治和莱蒂关系的进展。小说第一卷的第二章被命名为《禁果的诱惑》; 在这一章中, 莱蒂被乔治健美的身材和身体里流动着的生命力所深深吸引。一种本能的力量把她拉向乔治, 使她不能自拔。在第一卷第八章《狂欢的圣诞节》中, 莱蒂把削好的苹果递给乔治, 乔治打趣地跟他妈妈说: “她像夏娃那样, 让我吃苹果”, 莱蒂对于这句话反应非常强烈, 做出了一连串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羞涩, 此时两人的感情已经在心里开始萌芽。在第二卷第七章《诱人的禁果》中, 又多次提到这个典故。莱蒂摘黑头草的时候, 突然发现乔治离自己很近, 感慨到:“我还以为独自一人在这世界上呢。”乔治回答说: “就像夏娃在伊甸园, 亚当的身影也头射到草地上那样”, 而莱蒂的回答却是:“不! 不是亚当”此时, 乔治在暗示自己对莱蒂的感情已经很深, 但莱蒂用这样的回答表示她的拒绝, 不是亚当, 那就是另有其人了! 在评价完苹果花柔美漂亮之后, 莱蒂却说它们结出的只是酸苹果, 再次暗示他们的感情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两人对于这个典故所持的不同态度表明了他们对这段感情的如何发展下去的不同看法, 乔治一心痴恋着莱蒂, 并希望他们的感情能够开花结果; 而莱蒂早就认识到他们之间的感情不会走到最后, 即使真的走到最后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对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在东西方几乎人尽皆知。作家多处使用这个隐喻再清楚不过地向读者暗示两人感情发展的过程, 以及偷吃了禁果之后各自在感情世界中面临的痛苦和无奈。

劳伦斯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使用诸多隐喻的写作手法, 不但刺激读者的感官, 也让读者在一个个设置的隐喻中逐渐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把握。这些手法的运用无疑为小说增色不少, 也给作品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溯源 篇5

关键词:傣族舞蹈,孔雀形象

傣族人民喜爱并崇敬孔雀。不但在傣族人家里, 到处可以看到孔雀翎纹的装饰性图案。傣族人民还以模仿孔雀形象的舞蹈来抒发他们对孔雀的喜爱之情。在傣族丰富而优美的舞蹈中, 频繁地出现孔雀形象的步伐与姿态, 除了模仿孔雀的动作外, 还在赞美它的崇高。

造型生动、舞姿优美的孔雀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起孔雀人们便会将它和傣族舞蹈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傣族舞蹈多有孔雀这一形象呢?傣族人民为何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感情?孔雀作为傣族舞蹈的代表形象有其产生及形成的原因。法国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论证了艺术品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艺术品的产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影响,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产生及成因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说:“温和的土地产生温和的人物。”2他所说的正是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及事物的影响作用。近代西方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 寒冷的气候使人坦率诚实, 精力充沛, 勇敢自信;炎热气候中的人们颓废懒惰、胆怯无力。还认为土地肥沃使人养成一种依赖性, 易屈服于强者而不那么渴望自由, 土地贫瘠则使人勤勉持重, 坚忍耐劳, 勇敢善战。”3指出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傣族舞蹈多有孔雀形象, 这与傣族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傣族现今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从地理位置上看, “西起云南省德宏瑞丽江, 东至红河, 北起保山, 南至西双版纳的勐腊县。”490﹪以上的傣族居民分布在北纬21°—25°、东经99°—102°, 傣族人民居住在海拔500米—1300米之间的低纬度低海拔河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坝地区, 为热带、亚热带气候, 平均气温在21℃左右。气候湿润, 降雨充沛。5傣族居住区有着丰富的水源, 近水而居是傣族的传统, 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夹在横断山脉和怒江山谷中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而下, 经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等地, 进入丰饶的滇南雨林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再由勐腊县出境至老挝。

傣族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特有的动植物, 这里因自古栖息孔雀而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我国古籍中有关于这一地区出产孔雀的记载, 《蛮书》卷4载:“茫蛮部落……孔雀巢人家树上。”6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原始森林云集了五千多种热带动植物, 这里被称为“热带动植物王国”。乔木、棕榈树、杉树木遍布于森林中。此外还有许多珍奇异兽栖息在这些热带雨林中, 亚洲象、长尾猿、长嘴犀鸟和婀娜美丽的绿孔雀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多种鸟类中最美丽最受欢迎的就是绿孔雀。绿孔雀分布于我国云南、西藏东南部, 喜欢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和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 成双或成群的居住在热带、亚热带丛林中, 喜欢生活在离水源较近、光照条件好的乔木林中。傣族人近水而居的环境、亚热带的气温气候、周边茂密的原始森林、分层的乔木林以及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都是孔雀喜欢栖息的地方, 因此傣乡也被称为“孔雀的故乡”。

舞蹈艺术形象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多选择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事物作为舞蹈创作的题材与表现内容。傣族居住的地理位置、气温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都是孔雀栖息的地方, 傣族的家乡可以说也是“孔雀的故乡”, 因此傣族人才有更多机会接触、观察孔雀的习性、动作, 才有更多机会创作孔雀形象的舞蹈。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成因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是孔雀形象产生的基础因素, 但傣族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为何其他的动植物没有成为傣族艺术创作的主要形象呢?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人文生态环境也对舞蹈形象与素材的产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人文生态环境

㈠百越遗风——鸟图腾崇拜

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最大的族系, 其支系众多, 分布广阔, 故称之为“百越”。尽管百越民族支系众多, 分布广阔, 但在文化上仍有很多共性。在物质文化上, 都以种植水稻为生, 葛麻纺织业发达, 铸剑技术精良、善于用舟、习于水战、营住“干栏”房屋、大量烧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在精神文化上, 他们的语言特点鲜明、有断发纹身、拔牙的习俗、原始婚俗浓厚、崇拜蛇、鸟图腾。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公社的一种宗教信仰, 氏族将与其关系密切、怀有深厚感情的自然物看做本氏族的祖先, 本氏族为他的后代。当氏族部落发展成为民族时, 图腾崇拜的观念也随之保留了下来。傣族是处在云贵高原上的百越人的后裔。傣族人喜爱跳孔雀舞, 将孔雀视为吉祥的鸟, 这与其先民古越人爱鸟、视鸟为图腾崇拜物有着传承遗风的关系, 古代越人崇拜鸟图腾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越族人对鸟有着深厚的感情, 傣族有各种模仿鸟类的舞蹈, 孔雀舞、大鹏鸟舞、绿斑鸠舞、犀鸟舞、蓬雀舞、筒叶雀舞等都是模仿鸟形象的舞蹈, 正是百越先民流传下来的遗风使得今天的傣族人民还保留着爱跳鸟类形象的舞蹈。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 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是塑造了孔雀神的形象。笔者曾经采访过傣族女孩依光叫, 问她:“为何你们爱跳孔雀舞?”她回答说:“孔雀是我们的图腾。”可见鸟图腾信仰在傣族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百越民族的鸟图腾崇拜信仰在其后裔傣族人心中仍有遗存, 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将这种信仰彻底“流失”掉, 正如汉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夏氏族的龙图腾信仰, 至今汉民族还被称为“华夏子孙”和“龙的传人”。龙成为汉族舞蹈的代表形象, 而孔雀成为傣族舞蹈的象征性文化符号。

㈡小乘佛教的影响

在佛教尚未传入的时期, 傣族信奉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有很多禁忌, 为祭神常常大批杀牲, 祭祀规模宏大, 损失了大批人力和畜力,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些巫师又干预朝政, 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佛教的传入 (公元11世纪—14世纪初) 以宣传自我解脱的方式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给广大贫民的内心给予很大的精神慰藉, 也适应了新生社会的发展要求。小乘佛教的传入除了赢得了民众的接受以外, 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和扶持, 于公元14世纪末—15世纪初迅速发展、传播。小乘佛教传入以后, 对傣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丰富了傣族文化的同时将傣族文化染上了宗教色彩。

孔雀在佛教中的含义也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据佛经故事《孔雀王》记载:“孔雀是神鸟, 他喝过的井水与河水, 他都念过咒语, 人们喝了“孔雀水”或沐浴后, 就能有病治病,

论中国现代舞创作中的女权主义倾向

李珉珉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西方现代舞发展史的研究以及深入了解并分析现代舞进入中国之后, 我国的艺术家对现代舞进行的重组、发展、改革等情况, 阐述在中国发展至今的现代舞创作中出现的“女权主义”现象, 以及细致的分析中国现代舞创作的发展情况, 指出笔者认为在当今现代舞编创的时局中应发扬的精神与仍存在的弊端。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现代舞;舞蹈创作

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一直是属于从属地位的。封建礼教通过等级观念对人民进行压迫, 女性便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首先, 男性在婚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女性只作为被监护对象和生育工具, 处在一种被物化了的位置上。东汉著名的女学者班昭在其所著《女诫》中, 阐述并宣扬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 以至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蔓延至全社会, 广泛的表现在意识形态及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妇女受尽歧视, 长久以来生活在沉重的压迫中。舞蹈作为人们利用肢体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 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女性发出内心呐喊的有效途径。

现代舞的主要美学观点, 即是打破束缚, 以合乎人体自然运动规律的动作, 自由并真实的抒发人类情感, 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真实情感与现实生活。当现代舞进入中国后, 恰巧给了要呐喊的女权主义者们一个契机, 用舞蹈语言表达出强烈的要求平等诉求的契机。

一、何谓“女权主义”

无病增寿。人们还发现:孔雀沐浴时, 总要抖落羽毛上的水珠, 水珠落在动物身上, 就健美长寿, 六畜兴旺;落在地上, 明年就五谷丰登。”

由于孔雀能啖食一切毒虫, 在佛教中常以孔雀来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 孔雀尾作为佛祖的持物象征能拂去无量灾祸, 招致诸吉祥。在《白宝口抄》卷百五十三中说道:“蘘麌梨童女手持三、五茎孔雀尾则是除灾的表征。孔雀尾, 又象征西方无量寿佛所座, 孔雀以食毒虫维持性命, 阿弥陀佛也如是断除众生所造恶毒之罪, 令其成证常住不坏之寿命, 故以孔雀以座。三茎之孔雀尾, 表征拂三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 表拂去五识烦恼, 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7此段话讲的是在佛教中佛祖持孔雀尾或以孔雀为坐骑的佛祖能拂去无量灾祸, 招致吉祥。在佛教中佛祖持孔雀尾或以孔雀为坐骑的佛祖能消灭五毒烦恼, 招致吉祥。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以后, 使傣族文化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小乘佛教在傣族全民中推广、传播, 佛教教理深入人心, 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 佛教中孔雀的譬喻强化了“孔雀”在傣族人心中的地位, 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

傣族信仰鸟图腾, 在佛教中神鸟孔雀能去除烦恼、带来吉祥。人们将孔雀神化、有灵化、赋予了神的力量, 人们开始崇拜它、信仰它, 把它作为护身符和精神支柱, 为了表达对孔雀神的信仰与崇拜, 人们以舞蹈的方式歌颂它、赞美它, 为的是祈求吉祥和幸福。

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不仅在生活中有所体现, 还在艺术形象中表达了对孔雀的深厚感情。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的产生及成因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傣族居住的生态环境栖息孔雀, 使傣族人民有更多机会接触、观察孔雀的习性, 从而进行模仿孔雀形象的艺术创造。但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影响艺术形象的决定性因素, 舞蹈的形象还受到人文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百越民族的后裔, 其先民的鸟图腾崇拜观念影响

(一) 女权主义的由来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 泛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社会权利及地位的主张和努力, 最早出现在法国, 后蔓延至欧洲、美洲和世界各地。本世纪60至70年代, 西方女权主义的先行者们开始致力于组织社会团体, 发布宣言和声明来唤起女性的独立和平等意识, 提高女性地位。女权主义主要是为争取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包括经济平等、政治平等、职业平等和性别平等。时至今日, 西方女权主义已由最初极其微弱的声音变得振聋发聩, 回响在世界各个角落1, 成为了西方社会最为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二) 女权主义在中国

在中国, 女权主义是在五四时期传入大陆并逐渐蔓延开来的。中国女性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渴望被压制了几千年。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体系中, 女性是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 儒家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留下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子曰:“知崇礼卑, 崇效天, 卑法地。”《易经·系辞》中又有:“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众所周知, 乾为天, 坤为地, 孔子强调“礼”, 便是要确立各种等级, 在这种不变的等级制度中世界和社会井然有序, 这才有了“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性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看做是男性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没有自己的人格和位置。2

妇女史研究学者杜芳琴在其《女性观念的衍变》的结论中写道:“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束缚妇女身心的四条绳索, 将了傣族爱鸟、敬鸟的风俗习惯。而小乘佛教的传入在统治者的推广下得以在傣族全民中推广, 使得佛教中孔雀的吉祥除灾谕义深得民心, 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因此,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的产生及成因是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5月

[2]李正觉.佛教图文百科[G].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2月.90-359页.

[3]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4]岳亚明.黄自新.傣族舞蹈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丹纳.艺术哲学[M].第二版.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5月.52页.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6

人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 (《庄子·山木》)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的是一种混世哲学, 即指出如何在混乱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葆身”的问题, 他们的应对方法就是“虚己以游世”。虚己, 即使自己“无用”, 根据老庄的“无为而作”、“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以故“虚己”达到的却是一种“神人”的境界。这是一种“静故了群动, 虚故纳万境”的方式;是处于混乱之世的人为保全自身所采取的下下策, 宁愿“泥涂曳尾”而混于世。金庸笔下, 我们总能见到两类武功超强的前辈, 一类即是隐居多年的隐士 (如风清扬) , 另一类则是到处逍遥的疯癫狂人 (任我行) , 他们都是现实生活的逃离者, 混于江湖的逍遥游者。

70、80年代的中国, 也像混乱中的明末清初, 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体制的变动、社会结构的转型, 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思想上的混乱与迷茫, 这需要的是“虚己”的态度, 或者隐逸 (钱钟书、陈寅恪、钱穆几位先生埋头于钻研学问) , 或者“疯癫”。作家们总喜欢用“疯癫”之人说一些疯言疯语, 《红楼梦》开篇即在说“甄士隐”“贾雨村”“空空道人”, 作者真实目的是剥离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自己交代“满纸荒唐言”, 是用虚幻之人讲述的虚幻荒唐之事, 可正是这虚幻之事却是对当时没落的封建制度下官场的黑暗、人情的冷漠、社会的混乱等等的嘲讽与批判。“疯癫”的文学原型非常丰富, 以20s鲁迅笔下的“狂人”为代表, “狂人”其实是混乱时代最清醒的人, 他看透了那些“自己想吃人, 又怕被别人吃了”的疑心病者, 看透了这个黑暗社会的实质, 但却被当成不正常的人被“搁置”。这一形象又无不与《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的二少爷相似, 众人皆以为他傻, 都对他不以为然, 但这正是他得以保全自身的方式 (如同庄子在《人间世》所说有材之木被砍, 只有无材才得以保全自身, 即“无用之大用”) 。“傻子的种种傻言傻行都使他很好的躲过了土司大少爷的迫害, 大少爷因为二少爷的傻才疼爱这个弟弟, 傻子因为傻所以爱他的哥哥。傻子的行为使他清楚地看到战争灭亡饥饿所带来的恐惧”, 只因为周围人的一致的行为方式, 他的独特性就被当成了一种“傻”。《孔雀》中傻子大哥带给我们的处世原则也是这种“虚己”以“葆身”的混世原则。

电影中傻子大哥的故事主要是在第二部分, 在讲述妹妹的故事中也穿插了一些大哥的事, 如妹妹准备贿赂那个说普通话的军官未遂以后回家,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哥哥在饭桌旁戴着眼镜一边看书一边吃饭的场景, 然后才是在屋里, 母亲因为丢钱在那向全家人哭诉, 弟弟和父亲只能无语的低着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倾听。影片交代大哥小时候得过脑疾, 所以家里的所有人都在照顾他。他不用为母亲丢钱而不能吃饭, 即使母亲在痛哭流涕, 他依然可以大口吃着饭看着他的书;他一个人学习骑自行车, 全家人在后面伺候他;过年分糖, 年纪最大的他却比弟弟妹妹多拿三十块糖, 还在愤怒的弟弟面前把两块糖分给两只鹅;弟弟必须陪他一起洗澡, 弟弟为他脱衣穿衣, 被朋友欺负后, 妹妹替他报仇, 他却好像完全不关他的事, 拿着烧鸡去讨好被打的张喜子他们。

他勤勤恳恳的工作, 不与人相争, 且处处以憨厚傻里傻气的态度退让, 像极了中国以柔克刚的太极拳, 以“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虽然他是以又傻又胖的形象出现, 但他活得比影片中的其他人都明白、都幸福, 他是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有为, 无用之大用”。《老子》“无为”的总原则即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他从不与人相斗, 《老子》的避让、退守、不争、知足、寡欲都是他的处世原则, 他总是以柔弱的姿态立足于世, 这种退避的境界让他近于“婴儿”达到一种“太朴”的境界。他是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的, 虽然因为失恋心情不好说着不去送伞, 但还是去给弟弟送伞, 在学校里不被弟弟承认但还是把伞留下了, 在女厕所旁被众人当成流氓打, 被弟弟用伞刺, 在弟弟妹妹试图毒害他的密谋被揭穿之后, 他并没有表现出对亲情的失望, 一顿饭之后他们又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庄子》的“虚己”在《老子》处的要求即是“柔弱”“若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人只有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才是柔弱的, 万物草木也是这样。所以生命得以长久之道须是对于“柔弱”的重视, “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是属于生长一类的, 所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老子崇尚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则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故无尤。”傻子大哥认真践行了老庄“虚己”“柔弱”的原则, 以退攻为进, 以柔克刚, 总是自娱自乐地干活, 甘心让那些欺负他的人“赚便宜”。

当傻子大哥唯一一次爱情破灭后, 他与“门当户对”的金枝结婚了, 没有工作的他们合伙摆了个摊, 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当曾经欺负他的张喜子找他借钱时, 他拿出了一箱子当年挣的烟, 张喜子惊讶了。他并没有吃亏, 他有他自己的盘算。这就是傻子大哥的智慧, 他是大智若愚之人。

混乱时代要想“葆身”“全生”“养亲”“尽年”, 就必须“虚己以游世”, “混世于江湖”。这是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理想。在中国电影中, 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傻子”群体, 导演们用傻子来替自己发出微弱的呐喊声, 这或许是软弱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所唯一能抗争的。他们用用傻子的只言片语替自己呻吟、抗争。姜文就用“傻子”表达自己对于时代所定义的“伟大”“崇高”的质疑。《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只会说“古伦木、伦巴”的傻子, 一直以痴呆形象出现的傻子, 在结尾处当“我们”一行人驾车行驶在现代化的北京大声的喊着“古伦木、伦巴”时, 他却说了一句“傻逼”, 讽刺意味十足, 是对我们这些人的嘲讽, 也是对现代化的北京的嘲讽。《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则类似于美国电影中很流行的精神病人。正如福柯所说, “理性与疯狂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愚人的呐喊”就曾经成为文艺创作的主题, 直至现在, 西方的影视文学艺术中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而又充满奇迹的形象或空间。在《疯癫与文明》中, 他说“成功既不属于上帝, 也不属于撒旦, 而是属于疯癫”。他认为西方的文明离不开那些疯癫之人以及他们被压迫的历史, “疯狂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 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疯癫”, 在西方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正如福柯所说, “凡是有艺术作品的地方, 就不会有疯癫。但是, 疯癫, 又是与艺术作品共始终的, 因为疯癫使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开始出现。”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 是否当代中国缺乏这样一种疯癫之人, 以致于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影视作品都处于一种不很叫好的境地。

孔雀, 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 默默的开屏。

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虚己以游世”的混世的哲学, 在混乱的年代处世的最高境界便是“混迹于江湖”, 保全自身, 这才是“大用”。《孔雀》中的大哥以其傻乎乎的形象游刃有余的“游走”于那个乱世之中, 这正是践行了道家的混世原则。

关键词:葆身,虚己,混世,疯癫,文明

参考文献

[1]于倩.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J].当代小说 (下半月) , 2010 (01) .[1]于倩.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J].当代小说 (下半月) , 2010 (01) .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 篇7

在研究汉代妇女的地位时,汉乐府民歌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依据。现存的汉乐府民歌中的有相当数量的婚恋诗歌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汉代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生活、情感、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其中被誉为“乐府三绝”(另二绝为《木兰诗》、《秦妇吟》)的《孔雀东南飞》,更是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在研究古代特别是汉代妇女社会地位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仅从《孔雀东南飞》入手,来探讨汉代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说到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就要先说说汉代女子的婚前教育。著名教育家陈东原认为,汉代和汉代以前女子是没有教育的,但不成形的教育或家庭教育是必备的。实际上这个“教育”指的就是女子的婚前教育。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在社会上逐渐被认可,同时封建宗法制的不断加强,于是女子婚前教育被日益重视和大力提倡。

时班上问题不断,地面被弄脏,空气遭污染,于是我和孩子们一齐努力改正不良习惯。每次学书法之前都要把所带的东西整理好,把纸叠好格,把毛笔放在笔帘里,上完书法课以后再把用过的东西整理好放回原处。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坐姿习惯,只有姿势正确才能把字写好。两腿放平,身子要正,做到人正、笔正、纸要正。姿势不正确时,及时提醒,及时纠正。一般来讲,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被纠正后,写的字都会有进步。

四、引经据典,引起幼儿兴趣

书法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学书故事,比如“墨池”、“笔冢”,这些故事可以触动学生,尤其当他们练了字花了时间发现进步不大时,教师可以在课上练字时讲一进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一方面也是提醒学生注意。在潜移默化中督促他们养成这样的意志品质。

五、创设良好的书写环境

众所周知,《兰亭序》是我国书法史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幅作品,在介绍完作品的创作背景后,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让舒缓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堂上响起,我在古筝曲的伴奏下,叙述我对《兰亭序》的理解,感受王右军的创作情境,对他放荡山水之间,感悟人生的艺术情怀进行分析,孩子们随着我的叙述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这样,一方面调动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使本来索然无味的说教与

女子到了十岁,则要深处闺房,接受专门教育了。《礼记·内则》中记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蚕,织纴组训,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拿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1)这些礼仪和技术的训练,都是为将来为妻为母所作的准备。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提到自己“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她们还要学音乐,诵诗书。但也只需略晓大义即可,所谓“多识字无益有损”。在封建礼教下,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识字,做一辈子文盲,才能做一辈子没有自觉不知反抗的奴隶。

除了这些婚前必备的技能训练,当时社会上对女子生活的标准也有专门的规定。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对女子的行为以及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做了广泛的规定。东汉“女圣人”班昭所作《女诫》,更是将妻子的道德规范系统详细地编撰起来,成为桎梏妇女的枷锁。她主张“三从”之中从夫是最重要的,同时对妇女应遵守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首次做了具体解释。成为封建社会里评价妇女思想、行为的主要标准,也是妇女充当家庭奴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由于从小就接受传统的女子教育,所以刘兰芝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符合“四德”,是一个具备各项女功,又有修养的女子:不仅举止外貌“精妙世无双”,“鸡鸣入机杼”、“三日断五匹”,勤劳能干,而且对公婆事事顺从,“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总之,在汉代,封建教育严格强调男女有别,女子的区别于男子的婚前特殊教育从人格、地位、角色上制造男女间的上下、尊卑、贵贱差别,使二者之间形成摆布与服从、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正是这样的教育,才使得刘兰芝这样的“好媳妇”,在焦家任劳任怨,受到婆婆的欺压也只是顺临帖变得趣味横生,当然,最后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学习状态。

六、大胆鼓励,激发幼儿兴趣

鼓励可以激发兴趣。在课堂上,我常常用一些鼓励的话来要求孩子们,如孩子写得不太满意时,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影响上课的注意力,我便对其作品中写得较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方面我用“如果能怎样怎样就更好了”这样的语言,孩子很乐于接受,也容易改进。我也要求家长们做到这一点。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从最初的对书法一无所知到后来有着极浓厚兴趣,并取得了相当成果。有的家长对子女书法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小则声色俱厉,甚者辅以拳脚,孩子不久便兴趣全无,别说取得进展,就是维持以往的水平都很难了。幼儿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画得好坏,都希望得到赞扬。讲评孩子的作品时,对不满意的作品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你写的是什么,撕掉重写!”如果这样批评孩子,孩子对书法不但没了兴趣,还会失去信心。相反,你如果换个方法,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为师者、长者对孩子要掌握分寸、适时鼓励,这样做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很重要的。

要注重孩子书法兴趣的培养、正确书写习惯的养成、书法艺术修养的提高,让写字成为孩子的乐趣!

古代诗歌中“酒”文化的情缘略谈

沈爱林

(射阳县洋马初级中学,江苏射阳

摘要:本文试对古代诗歌中酒的运用作探述,旨在通过对诗中所写酒的理解感悟,来探寻隐藏其中的内涵。诗歌中所写酒往往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蕴藏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我们关注诗歌中的酒便有“品诗中之酒,晓世间之理”。

关键词:诗歌酒情感

纵观古代诗坛,诗歌中提及酒的往往不在少数,甚至有“酒仙”、“酒鬼”的美称,酒成了这些诗人做诗的一种载体。诗人们高兴时,美酒是他们快乐的兴奋剂;诗人们痛苦时,美酒是他们悲伤的忘忧水。诗人们借助酒抒发感情和抒写生活的丰富多彩,往往也是我们理解诗韵的一个重要物体与突破口。

从,不敢反抗,因为在她从小的教育中,就一直灌输了这些“男尊女卑”、“委曲求全”、“事夫如事天”的思想,所以刘兰芝在焦家虽是媳妇,更似家奴。

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夫妻关系是不平等的。关于夫与妻的实质性地位,古代一直认为“夫为妻纲”。到了汉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完善,正统封建伦理观念的盛行,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日益低下,妻子居于从属于丈夫的附属地位。从《孔雀东南飞》中可以看出妇女的地位之低下。

首先,妻子与丈夫在家庭中的地位悬殊。《白虎通·嫁娶》说:“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又说“妇人无名,系男子之为姓;妇人无谥,用夫之爵以为谥。”(2)意思是女子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嫁人以后才取得人格。《女诫·事夫》说:“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3)既然丈夫是天,要像侍奉天神一样侍奉丈夫,所以做妻子的“曲不能争,直不能颂”,只能安心顺从,从一而终,终生为丈夫的附属品。刘兰芝对丈夫在情感上是忠心耿耿的:焦仲卿因忙于公事,不能常回家,但是她“守节情不移”,独立空房,没有埋怨。在刘兰芝被焦母“遣归”时,她仍然对丈夫坚定不移,以“磐石”、“蒲苇”作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希望“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当刘兰芝的兄长逼迫她改嫁时,她亦然以死来证明对丈夫的忠诚。这些都说明了妻子对丈夫的从一而终观念深深地扎根于女子心中。

其次,丈夫有休弃妻子的权力。古代男女离婚,主要表现为男方对女方的休弃,称为出妻、休妻、弃妻。《孔雀东南飞》诗中称为“遣归”。《礼记·本命》提出:“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去;多言,去;盗窃,去。”(4)作为妻子,如果违犯其中任何一条,就要被丈夫名正言顺地休回家。

在《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就是用了第一条:不顺父母。不顺公婆的媳妇,起到扰乱家庭尊卑秩序、破坏和谐的作用,是违背孝德妇道,也是媳妇最严重的错误。因此,在尊崇孝德的汉代创造“七出”之条时把“不顺父母”放在首条。许多因不孝顺休妻的例子看来很不近情理,如东汉姜诗的妻子在婆婆面前叱骂似条狗,就被丈夫认为不孝顺休弃,姜诗

1.以酒写民俗风情,展现欢乐闲适

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充分展示了农村日常生活的乐趣,表现出农家的淳朴和好客。辛弃疾《汉宫曲·立春》“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叙述了立春时节农家酿酒献客、向亲友赠送韭菜堆盘的民风民俗。这种民风民俗更是为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挚之情与淳朴交往之和谐。

唐代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叙述了当年与友人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归的惬意情景。宋朝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一“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通过醉汉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欢乐。“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之情。李清照《如梦令》还被誉为孝子。是否顺公婆,更多是主观感受,一些公婆借口不孝强迫儿子休妻,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就是用了孝顺这个理由来压制儿子,造成了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剧。

由此可见,在婚姻中的女子是没有自主权的,她们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的低下,低下到家奴的地位。婆与媳的关系,如同主人与家奴,主人可以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将家奴般的媳妇打发走。而对婆婆遣媳妇的劣行,在当时宗法制社会下,妻子是没有任何一点法律上的支持和保证的。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在于,在封建制度正处于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她们摆脱不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因此刘、焦的死是必然的,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其意义已不局限于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是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它揭示了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封建宗法制的加强,封建礼教的逐渐确立,汉代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她们是丈夫的附属品,男权束缚下的牺牲品。

注释:

(1)礼记·内则.

(2)白虎通·嫁娶.

(3)女诫·事夫.

(4)礼记·本命.

参考文献

①礼记·内则.

②白虎通·嫁娶.

③女诫·事夫.

④礼记·本命.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商务印书馆,1998.4.

[2]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7.

[3]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9.

[4]陈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

[5]李晖.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汉代婚姻风俗[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3).

上一篇:基于Web的电子地图下一篇:小组合作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