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

2024-08-27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 篇1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创新人才, 历史教学教改创新的要求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典型特点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主性、坚韧性、勇敢而富有挑战精神”。所以, 激发学生的这些潜质就是历史教学创新的着眼点。

历史教学原则不同于其他学科, 教改难度颇大, 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以往一条主线贯穿全书, 一条主线拎起一个年代, 而现在不仅要求体现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还要体现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横向联系;不仅要求学生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理清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还要求其同时理解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异同。面对这些难题, 需要教师自己站在历史的高度, 高屋建瓴地讲解历史, 既有宏大叙事, 又有微观事件, 方能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历史教学原则改革方向是多元化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 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尤其是解决事情的能力。

创新离不开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 亟需改变的是多年的历史教学理念。一些教师抱怨新课标重视素质教育, 但缺乏操作性, 究其根本便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时代脱节, 未真正理解新课标, 没有创新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学虽然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已深入人心, 教师更应脚踏实地地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 “教”与“学”相辅相成。一方面我们应该树立教书和育人同样重要的理念, 另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寓教于乐, 寓教于学, 寓学于教中。

谈到教学创新,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改革重点。历史充满了乐趣, 历史课亦应如此。但是多年苦于教学手段的束缚, 历史课程成为填鸭式的工具课, 丧失了本身的乐趣。令人欣喜的是, 如今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给改革历史课教学手段提供了极为优质的载体。笔者认为, 教学手段的创新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使学生自主意识到自己就在历史中, 自己就是历史的主体。具体启发式教学手段不胜枚举, 如讨论法、案例研讨法、多媒体视频法、社会调研法等等。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 被动地服从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暂时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但是长远而言, 大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此次教改的核心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习的主导者, 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地位, 要学会创新,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满足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何谓新型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 彼此包容理解, 彼此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 教师应该尊重, 树立平等民主的意识, 在平等的基础上将课堂看作彼此协作的平台, 彼此在这个平台上收获成就和知识。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把学生切实放在中心地位, 教学活动的展开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激发他们的潜能, 完善他们的个性, 张扬他们的特质。教师应该放开手脚, 鼓励学生自我发挥, 尤其在历史课堂上允许他们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下鼓励他们从各种渠道去获得课本相关知识。当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教师存在这样的顾虑:如果完全将课堂让位于学生, 自然会令学生学有所获, 但是最终的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这两者的矛盾如何协调呢?启发式教学确实需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但是教师主导性也必须保持, 不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 不仅仅是备课本、备学生, 还需要备教法、备热点, 将各方面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手段的真正创新, 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综合以上几点不难看出, 归根到底, 实施者在于教师。教改之本在于创新, 创新之本在于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就目前而言, 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在某些地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在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依旧保有旧的教学理念, 使用旧的教学手段, 沿用旧的教学思维, 并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 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需提高。对此, 初中历史教师, 尤其是暂时落后于教改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不断充实新的教育教学知识, 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教学业务水平。

创新势在必行。一些勇于求索、勇于实践的教师确实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但是也应该看到, 一些地方的学校创新矫枉过正, 某些创新者过于脱离教材和社会实际, 颠倒了创新的实质, 使历史教学创新出现了无序化的倾向, 具体表现为:热闹花哨的课堂缺乏实质教学内容, 某些教师过于插科打诨, 课堂成为相声表演, 博得了学生的喜欢却丧失了教学的本体;某些教师为所欲为地臧否人物,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随意定性, 模糊了学生的判断是非的标准;某些教师不顾学生水平, 揠苗助长, 人为拔高学生能力, 强求素质……究其实质, 还是这些教师没有掌握教改创新的实质, 自身业务能力欠缺, 没有系统地学习教学规律。对于这些现象, 应该由教育部门着手开展教改宣讲, 由专家深入解析教改实质。如果条件允许, 选优质课进行交流, 组织历史教师集体进修。

创新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篇2

一、关注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分析学生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其实,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激发的求知欲,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引导作用。历史教学涉及面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正是对历史学的一种最好概括。虽然初中历史教学不必进行太深入的延伸,但在施教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突发奇想,进行由此及彼的关联性思考。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科学的解答,学生的心理诉求便能得到满足,创新热情便能被激发出来。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得”与“失”

创新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学生应正确看待创新过程中的“得”与“失”。实践证明,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达,创新的难度也与日俱增,要承受的代价也越来越大。面对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教学者应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此过程中,教学者可结合历史长河里各种励志故事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发散性思维”概念的研究,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念,即激励人们寻找多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学生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将获得质的提升。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单一性”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根据所谓的“唯一标准”进行学习,限制了个人思考的空间,不能从多角度获得对事物的感知与体悟,这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例如在分析历史上的“楚汉之争”事件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多种联想:联想一,“楚汉之争”是以刘邦为代表的农民集团与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之间的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刘邦集团的胜利实质是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制度战胜落后的分封制和奴隶制度的`表现;联想二,纵向来看,刘邦汉家王朝的建立为今后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和社会发展轨迹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诸如此类的发散性联想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也应积极指出学生思考中的不足。

三、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1.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个性化见解

“质疑精神”历来都是每个取得辉煌业绩的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品质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重在交流讨论,其中很多问题尚无定论,一定的交流讨论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例如在讲述三国历史时,有些学生指出蜀国快速灭亡的原因时,强调了地域位置的防御作用。首先,他们肯定了蜀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然而在研究蜀、吴存在时间长短时提出如果蜀国也拥有和吴国一样的长江天堑,或许还能再存活几十年。此类学生从地域的角度阐述蜀国灭亡原因,虽然有失偏颇,但不失为一个充满个性化的见解。

2.鼓励学生创新求变鼓励学生创新求变,教师应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着手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 篇3

摘 要:starC教学平台在全国有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在教学中结合学科背景同starC教学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就凸显出相应的价值。文章针对目前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starC教学平台进行了创新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效果评价创新四个方面。教学模式创新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的理论指导,解决了教师在运用starC教学平台同历史学科教学融合的盲点,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并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及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starC教学平台;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76-04

一、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化教学逐步走向智能化、虚拟化、生命化、个性化和常态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在今后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要有新作为,努力提升国民教育水平,教育系统在新作为中发挥了战略性作用。

从微观角度上看,starC教学平台的出现符合了教育现代化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在课中授课。同时,历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思辨意识、爱国主义思维和创新发展能力。

针对目前在历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认为学习历史是较为枯燥的等等,根据这些问题,围绕初中历史在starC教学平台的应用,借助starC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历史的真实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融入以及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应用的探索

1.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模式从理论上给予教师指导。在目前一线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无意识地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1]基于同starC教学平台的融合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有以下几点:

(1)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能够把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在一起,改善学生在线上学习的不足,在教学中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2]

混合式教学模式同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为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与探索,本文将starC教学平台和初中历史的特性相结合,探讨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应用starC教学平台能够把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课前,教师通过starC教学平台给学生推送线上学习资源,学生收到任务通知后,积极使用starC教学平台实施线上学习与测评,学习结束后,starC教学平台会自动生成对学生的智能诊断,进而提供量化指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

在课中,教师充分利用starC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展示形式上,能够把抽象与形象相结合。通过电子课本中的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给学生重点讲解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后,教师给学生发送课后习题和任务,学生根据在线上线下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认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starC教学平台与在线的学生或者历史教师实施远程互动,互帮互助。最后,在实际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加强对理论实践性与操作性的认识。

(2)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在构建学习情境和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点和学习主题的不断探究与质疑,挖掘学习素材,印证学习假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不断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4]

在之前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并进行研讨,但是受到学习环境的限制,在呈现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资源有限。

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电子课本在starC教学平台中的运用做了进一步探索,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见图2。

从图2中可知,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实施探究教学,分别是创设情境、探究主题和探究点评。在创设情境中,通过starC教学平台的双轨展示,开发学生左右脑,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教学主题时,首先要自己感兴趣,带着真实感情融入到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用教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参与,体会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情,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探究主题中,首先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利用starC教学平台查找网络资料和已有素材,启发自己对探究主题的认知。

当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内开展头脑风暴,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在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小组要有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引导者确保探究主题不会偏离方向,记录者要完整记下整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与结果,不同学生之间的角色可以互相转化,每一次探究主题都要保障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必要支持,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

在探究点评中,教师让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发送给教师端,在starC教学平台中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通过对比讲解的形式,教师给小组探究结果予以指导,表扬有新奇观点的探索,鼓励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生。总之,探究式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教与学模式,可以深度挖掘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而提高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2.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在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社会历史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学中存在着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5]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通过在课堂教学运用starC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异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与starC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对比,如表1所示。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主要运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每个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学习到大量的知识,通过讲授法和背诵等能快速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成绩。然而,此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培养出的学生不具有创新性、高素质和灵活性等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starC教学平台,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对多元化方法的整合,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不断显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如协作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在starC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创设真实情景;其次,教师要从starC教学平台的海量资源中搜集好一节课所需要的素材,必要时允许学生通过访问互联网或者远程协助形式,为学生收集到更多的资源;最后,历史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辨与反复深化认知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过程,在学生认知难点给予指引,帮助学习理清思考过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者,要积极配合教师讲课过程,当教师要求小组之间讨论时,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发挥自我作用,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体现出自我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个性化班级授课制,主要是在starC环境中,学生人数控制在30-40人之间,在物理环境中,学生所需要的桌椅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按需摆放,而不是传统的排排坐,通过物理环境的变化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参与性。

更重要的是,在starC教学环境中,把课前、课中、课后串联在一起,教师要非常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在课中实施教学过程中,运用starC教学平台提供的相应量化指标,实施个别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所教授的知识点不同以及不同的班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应的知识点。

3.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课程和教学大纲等。目前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基于互联网思维,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教学内容泛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所使用的资源、学科工具和材料。[6]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当教室中配备了投影仪之后,教学内容开始用PPT来呈现。PPT课件中大量的文字信息,让学生应接不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当starC教学平台出现之后,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

当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历史中某一事件的讲解,总会涉及相应的前因后果,在教材中只是重点描述了事件过程,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却少有涉及。

通过对starC教学平台中资源的查找,[7]可以辅助教师对历史事件深度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最重要是对历史先后顺序和时间段的掌握,在初中历史课本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本教材,都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地图,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識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链。

(2)教学内容的实时性

今天会成为明天的历史,世界上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大事,出现新的内容,结合互联网的快速传输,知识具备了实时传递的条件与可能。在历史教学内容中,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维。在starC教学平台的环境中,平台里面的资源和素材是及时更新的,[8]能够给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不仅仅是文本的形式,也有相应的视频、动画和游戏等。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同所讲的历史知识点相融合,强化学习历史的时代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历史教学的效度。

(3)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理论知识归根结底要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升华理论知识。初中历史电子课本同starC教学平台的结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注重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用历史的辩证思维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习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4.教学效果评价创新

教学效果评价就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标准的方法,对课堂中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整个课堂所构建的氛围。[9]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中,过多地注重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终结性评价。此种教学效果评价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督,也缺乏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具有全面性。在starC教学平台下的教学效果评价有以下创新之处:

(1)评价观念创新

在教学中已经运用了starC教学平台的地区和学校,要在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因素。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下,教学评价中应该融入信息化观念,体现出时代变化在教学评价中反应。[10]其次,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尤其是学生在历史学习兴趣、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具体评价观念中要体现出这一点。最后,教学相长观念创新,信息化环境中的数字教师,要能够体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评价,对教师这方面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成后更好地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评价要素创新

基于初中历史在starC教学平台中的教学效果评价要素,主要包括有过程性评价要素和个性化教学评价要素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要素中,主要涉及到教学板书内容、学生答题状况的数字化保存、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

个性化教学评价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否采取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和教学融入度等。从学生方面看,学生是否从信息化环境中启发了历史思维、学习兴趣、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3)评价制度创新

教学效果评价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为了更好地实现starC教学环境下的效果评价,也需要一定的评价制度为之提供后盾。评价制度创新中,学校要从多维度考虑,尤其是评价主体中,要包括有自评、他评、学生评价和监督者评价等。

由于初中生比较小,在对教学效果评价时,可能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这时教师和组织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量化评价指标,确保学生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评价方式中,学校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考虑,避免实施单纯的量化评价或者定性评价,应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制度可控性。创设评价制度之处,要充分考虑学习教师的建议,让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初中历史电子教科书在starC教学平台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对数字化教学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助推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教师模式创新,根据starC教学平台摸索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而个性化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中也要做到質的创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效果评价要有相应的创新,做到同教学信息化同步发展。基于不同学科教学和学生情况,对starC教学平台使用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探索,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对本文的创新研究进一步验证,并对其它学科教学提供参考范式。

参考文献:

[1]江佩,雷体南.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化,2016(2):20-21.

[2]顾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教室——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未来教室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8):39-40.

[3]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7):57-60.

[4]王玉玺,张妲,钟绍春等.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2):95-100.

[5]蔡寅亮.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4): 5-8.

[6]吕宪军.教学内容创新浅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15-16.

[7]薛振军.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Z].2015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报告文集,2015(12):99-100.

[8]杨慧成.基于StarC云端一体化平台的未来教室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6.

[9]牛惠芳,王淑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2):89-91.

[10]舒寒,刘钊.我国教学评价研究进展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198-199.

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浅探 篇4

一、更新观念,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独霸讲台, 面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只能是盛知识的容器, 不可能成为被点燃的火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主性、创造性都在年复一年的讲授之中被扼杀了。新课程要求教师实行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 就是强调在师生平等交往、多元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实现自主发展。课堂上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 尊重、理解学生, 在与学生民主平等交往、沟通中进行互动式指导和诱导。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才能使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正能量, 才能在教学中共生共创,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设计独具匠心的导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 它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一个好的开场白, 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常见的激趣导入法有悬念导入法、历史人物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如我讲“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 课堂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同时插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图片, 如“七七事变”“杨靖宇抗日”“东北沦陷”“敌后游击战”“地道战”等系列与抗战历史有关的图片,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体验,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思维定格于那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 蒋介石消极抗日使我东北大好河山在半年内沦陷, 中国共产党不怕流血牺牲, 领导人民进行敌后抗日, 勇于坚持抗战, 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昂扬的歌曲声中, 一下子穿越时空, 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 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 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认识,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堂历史课设计好导入, 能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又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史明辨

新课程要求教师变知识传授者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历史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参与课堂, 在活动中学历史、悟历史、明事理。如可结合实际设计朗读比赛、历史剧表演、看图说史、话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 这些形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 他们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自然而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提升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析能力。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唐朝的民族关系”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唐朝和吐蕃友好交往意义, 我设计了历史剧表演活动“松赞干布求婚”, 选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编历史短剧, 选择善于表演的学生当演员。为了编好历史短剧, “编剧”“导演”“观众”充分合作, 通过上网查阅、参考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等, 多渠道搜集历史素材, 编写短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能力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七分钟, 但从学生阵阵掌声和欢快的笑声中不难看出, 学生已回到唐朝时代。历史剧表演完后, 我趁热打铁,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从刚才的短剧中你感受到唐太宗对吐蕃这一边疆少数民族持什么态度?你感受到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吐蕃偏僻弱小, 派文成公主不远千里入吐蕃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你怎样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谈谈你对文成公主的评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从观看历史剧的热闹情节中一下走向理性思考的学习高度, 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 将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联系起来。有了编历史短剧的大量知识的积淀,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很快便得出历史结论, 从而准确地对历史人物唐太宗、文成公主在民族关系上的重大历史作用作出总结性评价, 在活动中悟历史, 明事理。又如, 在学习“唐朝文学成就”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唐诗的繁荣和代表诗人的特点, 我设计了诗歌朗读比赛。学生广泛大量地搜集阅读唐诗, 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而且通过朗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透过诗句感悟到唐朝, 的繁盛和衰弱景象。“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仙李白的诗句使人回到唐朝, 和他一起欣赏大唐盛世美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诗圣杜甫的诗句使学生感受到安史之乱给国家百姓带来的灾难, 知道了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诗歌朗读使学生学到了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

可见, 历史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 并提高了素质教育成绩。

总之,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 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 要通过设计独具匠心的导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在活动中悟史明史, 进一步夯实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使学生在快乐中参与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改要求, 课堂上要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 大胆质疑, 创新思维。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 创新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用独具匠心的导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历史活动中学史、悟史, 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创新教学,和谐民主,激趣导入,学生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5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学的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提出对历史教学的原则进行创新,对教学理念的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师生关系进行创新的建议,希望对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有所启发。

一、对历史教学原则进行创新

历史是一门综合的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其学科内容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事件,反而更多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不乏有社会生活百态。所以能够看得出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是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这两个特征构成了历史教学的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之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在历史的因果之中也是有所表现,在中外之间也有所联系,各时代的发展也有所联系。这些特征能够将所涉及到的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穿插的了解。在对于学生教学方面,要能够将所有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讲述,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都有极大的开拓和拓展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只有对教学原则方面进行创新,采用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视野角度,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历史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要在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情况下,对于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初步的解读和深化了解。在教学理念方面,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学理念是教学的重要引导力,只有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地在学生和老师心中打下了烙印,如何让能够将应试教育理念转化为积极的素质教育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进行特别的规定,所以,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努力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抛开,主要提倡以“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开拓思想和学习能力,努力打造出一片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对于传统的教学中,只传授知识而不教授道理做法摒弃,要形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对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在教学的创新方面,其实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能够将教学创新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比较单一,局限性特别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式下,主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针对课堂教学的手段单一性问题,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讲解方法,对于历史之中出现的图片音像和视频等资料,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且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出历史的氛围和岁月的积淀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在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方面,还能够采用立体的、形象的和全面的表现,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引申出来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容易开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很强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够大胆地在教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是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设定出历史情境,给学生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参与其中,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将历史的知识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地理解和对历史史实表现出来的情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培养,将历史的教学创新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师生关系进行改善和优化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6

一、情境教学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年少阶段,他们思想活跃、行动力强,通常都会对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将特定的历史情节提取出来,将具体任务列出并且以书面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出相应历史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学生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从而加强他们对自身肩负的富强祖国这一重大使命的认识。

二、教学启发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进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所谓启发式教学包括多种方式:

1.反问启发。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们对所提出问题展开探索性的思考,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2.影片启发。教师可以互联网络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入具有特定色彩的历史场景,通过在线视频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在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比如,要事先搜寻一下是否有与本堂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检查教学视频播放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等。

3.辩论启发。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教师将课堂探讨任务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可是效果却不好,学生不是各顾各,就是聚集在一起讨论与任务不相关的内容。而辩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将小型辩论赛引入历史教学课堂。在每次开赛之前,教師首先设计一项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分配给相应的小组。由于辩论小组人员数量有限,故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因此,可以让辩论赛下的观众做辩论小组的亲友团,当小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亲友团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三、串联教学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会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产生混淆,对多个事件的发生地点、人物也会搞错,弄不清楚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透彻以及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采用知识串联法。串联教学法就是抓住历史的线索,将有关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线索有很多方面:

1.以发生时间线索。教师可以把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构成一个大事年表,便于学生查询。

2.以历史人物线索。对于历史事件的重大人物,无论他们在历史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他们的出现都是整个时代的必然。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对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讲解清楚,强化该历史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便于记忆。

3.以社会矛盾线索。抓住历史发展的矛盾便可以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于矛盾还涉及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对立矛盾的影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矛盾产生、发展极其激化、消失的过程。

四、关系创新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而且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可见,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教授学业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枯燥甚至是乏味的。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平等的课堂关系是首要的。比如,在课堂上,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提出,然后教师通过精细的讲解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由于某一个知识点不懂而落下随后内容的状况。

现阶段,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尚且存在着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改进教学模式,运用创新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面所提出的四点创新教学法,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运用,便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历史发生事件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树立伟大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灿东,《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法》,《云南教育》,2005年第35期

2.王凤香,《谈初中历史教学法》,《教苑荟萃》,2010年第26期

【责编 张景贤】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篇7

一、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初中历史教师要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不能继续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要善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变机械记忆为深刻理解记忆, 使学生会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在历史教学中, 首先对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 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 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此外, 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的不同, 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深度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尊重这些差异, 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 保证教学目标定位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一致, 避免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 教师可以讲点课外知识,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 以引起学生思考;讲点历史变化的原因;通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这样可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积极思考, 从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 使学生如身处历史之中,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走进历史情境, 体验人物心灵,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形成“言之有据, 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 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关系紧张, 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一, 新型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是朋友,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第二,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 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 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 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其次, 教师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 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走进他们的心里, 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最后, 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 乐于学习。在这种状态下, 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第三,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做创新型历史教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 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然而, 现今历史教学存在许多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比如, 有的教师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只重视知识传授, 缺少能力培养, 一味地进行知识型考试等等。更有甚者,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讲讲、划划, 学生听听、背背的现象还屡见不鲜。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 降低了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大潮和严峻的教学“滞后”形势面前, 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 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 才能进行创新教育。其次,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学法、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研究和探索, 锐意改革, 力求有新的突破。总之,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做创新型的历史教师。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要改变落后观念, 进行大胆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创新教学新探索 篇8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较多的是处于被督促、纠正的客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以及创新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压抑的。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只能面向书本和教师的标准去迎合,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教师“一言堂”局面,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说是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和能力的需求。

笔者在所教班级,开展了探讨“自主创新教学策略”实践,力图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和局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创造条件;只有有了自主的条件,才有可能创新;自主的条件越优越,引导激发就越恰当,创新的内力爆发也会越强,越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笔者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

一、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

实施“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按惯例,课堂教学的内容,须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内容也该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有所突破,略作调整或充实。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的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其实可以被引进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新信息、新材料很多,只要平时多上网搜索,注意多阅读些报刊杂志,多收听广播电视,就不难收集到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对有搜集条件的同学,多鼓励他,多欣赏他,适时指导他,他们就会越做越好。

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查找所需资料,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信息,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灵活运用。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运用新教学技术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不同渠道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信息和材料。二是可以让历史教学的效果多层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呢?实践中我觉得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内容。

如果选取的内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学生就会对此问题感兴趣。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景,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他对感兴趣的问题的思考,诱导他在这类问题上的思维积极活跃,这样学生产生奇思妙想的机会就多了,创新思维的发生就有可能了。

2. 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方面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

什么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如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在解答的时候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还有就是课堂内容中较易搜索到的,和实事联系紧密的问题,如在我开设的《世界热点问题》兴趣课上,就“海湾战争”、“9·11事件”等热点问题,尝试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课件,并由学生自己讲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应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设计课件时,还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愿意讨论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见解是不是创新,应该怎么看呢?作为中学生要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其实往往只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要求中学生都有完全意义上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只要学生的“发现”是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相对于学生已知领域的创新。我们所寻求的,主要是这种“相对创新”。这样的要求是符合中学生发展实际的。及时肯定学生的这种“相对创新”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现在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更有助于他们将来作出超越他人的真正创新。

另外,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其“新”的结果,更在于“创”,即学生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历史教学中落实这种精神的关键在于努力让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自主创新”的要义在于让学生自发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独立探究的方法,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不断地从已知走向未知,最终有所建树。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兴趣,方法策略,问题意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和思考掌握知识, 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观念, 主动走进学生中间, 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积极互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问题引导,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经常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结合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有效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他们快速地对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整理, 对知识再次回忆和巩固, 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有利于快速内化新知识。 问题的提出能给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让他们围绕问题探究教材内容, 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问题获得解决时, 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能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教学《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时, 让学生探究了课文内容之后, 我提出了问题: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在问题引导下, 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思考, 分析造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使他们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根据教材内容巧妙提出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促进他们历史思维的发展。

二、结合故事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结合故事进行教学, 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在他们的探究和思考过程中高效进行。例如, 教学“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 教师可以向讲述一些周总理外交过程中的小故事。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故事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创设故事情境时,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设, 使故事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因素, 让他们在故事的引导下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使课堂教学处于活跃状态, 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促进他们历史思维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 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时, 教师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贯彻了教学新理念, 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 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历史知识。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形式主义, 在一堂课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看似活跃课堂氛围, 却让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 使探究学习不能获得实效。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 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构建创新、高效的历史课堂,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 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的直观化

多媒体给初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活跃、直观、有趣味的教学课堂。 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巧妙地进行设计, 让学生在直观教学的引导下, 逐步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经过, 多媒体具有播放视频的功能。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制作成小视频, 将历史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 通过观看视频, 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加深学生印象, 强化学习效果。 例如, 在教学“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雍正登基之谜及雍正死亡之谜的视频。 通过视频播放, 能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强烈求知欲, 让他们积极探究历史知识。 同时, 这种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还能拓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 他们通过阅读课外历史资料, 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综合素质。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而且要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指导, 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列大事年表。 学完一个单元, 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 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2.设计表格。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 头绪繁多, 设计表格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方法。

3.编写课文提纲。 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一篇课文, 学生从阅读入手, 分析重点难点, 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 分析问题, 综合概括, 文字表述, 而且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系统。 学会编写课文提纲, 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 将这一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创新教学 篇10

一、结合学生生活, 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具有不可预测的潜力, 且这一能力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了更新的认识, 对获取新的知识, 他们就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开发学生思维,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有效、有步骤地开展创新。例如我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 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耐克、阿迪达斯运动服装;东芝、索尼、三星电器;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奔驰、丰田汽车;戴尔电脑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国外品牌能来到我们身边, 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在我们的市场中有国外的商品, 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我们中国制造的品牌商品。总之, 就生活中, 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 说明整体世界已经形成。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时, 教师课前悬挂《中国政区图》, 可让学生说出离我们最远的是哪些地方, 要到那儿去是乘汽车还是乘火车;如果乘坐高速火车, 共需要几天行程……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图上量算距离, 计算一下如以步行, 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通过比较, 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 燃起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因此我们必须具备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为学生服务, 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 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营造“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才能共同合作探讨知识,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 实现信息交换, 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 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 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完善, 有效地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现了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 例如我在上“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 先提出:“在古代史上, 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 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近代, 清朝搞闭关锁国, 使得我们落后于世界。那么在今天, 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 只靠自己就能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开放知识与观念。在讨论回答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我们教师可引用一个观点: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 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 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 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 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开创教学情境, 开启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是最活跃的, 但是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具体情境中, 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上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 我先播放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相关影片, 提问:“国歌原先叫什么?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 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的, 原是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当时华北事变爆发,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中国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以此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因势利导, 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应正确引导他们, 培养他们乐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对初中学生而言, 对历史知识知道的甚少。好问是求知的表现, 反映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 急切要把知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越多, 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 学生疑问积累的过程, 就是思维不断突破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随口否认, 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究正确答案。如教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有学生提出, 炎帝教人尝了百草, 发明医药, 因此后人称他神农氏, 是这样吗?一个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他几个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这时我们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因势利导,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乐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通过分析、思考, 找出正确答案:不是一个人尝百草, 而是许多人或一群人尝百草, 因此称他为“神农氏”。学生好问是求知的表现, 让学生从疑问积累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答案, 这就是思维不断突破的过程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总之, 时代在呼唤教学创新, 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枯燥、乏味的历史与社会课变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 还历史社会教学的本来面目。

摘要:做好物理课堂实验,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每一个实验, 使实验成功, 效果要明显, 确保结论能充分体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确保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 采用多样教学手法与课堂实验整合进行教学;实验的结论、实验原理图及关键的操作步骤要通过板书板画展示出来;利用实验与分析推理相结合解答一些抽象特殊的习题, 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也会影响学习物理的情绪。而做好物理实验,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就如何做好物理实验,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上好每一节物理课, 使其达到较佳的效果, 不但要掌握大纲要求, 钻研好教材, 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而且要对该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准备充分, 并在课前亲自动手, 使实验成功, 确保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有些比较陈旧的仪器不适合教材的要求, 必须作一定程度的改进, 甚至完全更换, 有时还要根据课本要求自制适合的教具配合上

何冰

课堂实验与课堂教学效果

(广东省廉江市第四中学, 广东湛江524400)

参考文献

[1]宋运来.什么是有效的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主动性培养下一篇:成式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