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服务中心

2024-08-03

学生服务中心(精选十篇)

学生服务中心 篇1

一、当前高校公寓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1、公寓学生党建工作指导思想不够明晰。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都非常重视, 但大多把重点放在院系。事实上, 学生在校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公寓当中, 由于目前学生公寓的管理主要由物业公司来负责, 以市场为主导, 受市场意识支配, 突出公寓管理的服务性, 没有有效的开展学生党建工作, 恰恰在这种管理下的学生公寓中, 应加强公寓学生党建工作, 把党旗树起来, 这样才能克服因管理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推进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2、公寓学生党建工作设施和场所不够健全和配套。

目前众多高校学生公寓中只设有公寓管理员的值班室, 没有其他的机构, 专门的宣传栏、社团活动室, 没有真正建立起党员活动室和其它有关的党建工作室。这使得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水平较低, 效果不好, 即使建立起一部分, 也基本发挥不了真正的发挥作用。

3、公寓学生党建组织协调管理不够有效。

把学生党建的重点放在院系、班级, 较少考虑到公寓的情况, 导致公寓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宿管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一般来说, 公寓学生党建由院系学生管理者来完成, 而宿管工作则是由后勤公司招聘的宿管员对学生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以及宿舍文明、卫生的检查来加以完成。不难看出两者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 相互之间没有紧密联系。学生辅导员和宿管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不够重组, 就导致了宿舍党建工作中的空白区。

二、加强和改进公寓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1、搭建平台, 强化服务, 构建公寓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 由院系党组织统一领导, 负责对公寓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培养考察。通过中心的建立, 把入住公寓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织起来, 参与到公寓管理、服务同学等工作中去。安排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轮流值班, 值班党员定期走访寝室, 深入了解广大同学, 探讨人生价值;接待来访学生, 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处理学生公寓中发生的紧急情况等, 在建设和谐公寓、和谐校园中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强化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不断净化公寓环境, 促进公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2、探索创新, 建立公寓学生党建工作新制度。

建立一套系统性强、操作性好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制度是公寓学生党建工作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通过建立“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 制定“学生党员管理制度”、“预备党员考察制度”、“党员值班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在落实“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登记制度”中, 建立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档案, 随时记录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情况并定期反馈, 提出“向学生党员看齐”的响亮口号, 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 哪里就有示范作用, 做好“党员联系公寓学生制度”, 每个宿舍都有党员联系。通过这些, 可使公寓中的学生党员有制度约束, 积极分子和重点培养对象有努力的标准和方向, 使普通学生明白学生党员发展程序, 激发其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 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

三、搭平台, 建中心, 促公寓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具体内容

1、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中心”。

在日常的工作中, 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深入“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以公寓为基地的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负责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日常管理和行为指导, 维护学生公寓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负责公寓内学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防止各类治安、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 水平的提高。

2、团组织工作进“中心”。

通过在“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组建团派出工作机构———公寓共青团工作委员会, 或由校 (院) 团委成立公寓工作部, 全面负责学生公寓的团建工作。如将共青团“推优”工作和服务中心的考核结合起来, 团员在公寓的行为表现将作为“推优”的主要依据, 使团的“推优”工作与党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

3、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工作进“中心”。

在目前公寓管理日益重要的情况下, 把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工作如学生会宿管部工作纳入到学生“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之中, 既丰富了“中心”的工作内容, 也能加强“中心”对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指导, 更好的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开展,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四、“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平台建立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管理教育, 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通过“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 改变由于以班级为主体组织开展的各种教学、实践、文体活动日渐减少, 同学之间缺乏足够交流和沟通, 导致学生党员在班级中应起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体现渐渐不够明显的不足。公寓是学生日常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是学生党员履行宗旨、锻炼党性、提高修养的重要阵地, 在宿舍中再开展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工作, 能够发挥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有利于公寓学生党员的管理, 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2、有利于加强公寓安全稳定,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党组织牢固地驻扎在学生公寓之中, 建立新的学生党建工作平台, 将教育工作延伸到教室、系部之外, 扩大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提高了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 党组织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能够发挥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榜样、典型、引导、疏导作用, 加强与学生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换, 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公寓安全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华.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7, (3) .

学生会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介绍 篇2

一、部门定位及职责:

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是由学生会直接领导下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中心。中心秉承“全心全意为同学的发展服务”的理念,以“求是、弘毅、务实、严谨”为原则,以相关学生事务的信息统筹发布与协调管理反馈为职能,以实现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为短期目标,以推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长期目标,以促进学生最大化参与校园民主管理为终极目标。

二、部门口号:

我为服务而生,服务因您而诚。

三、部门工作内容:

深化服务意识,为全校同学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服务平台;通过调研的方式关注同学们所想;统筹发布与协调管理及反馈相关学生事务的信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不断推进我校民主化进程,完善“深化维权”与“落实服务”并重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具体开展的活动有:馆学共建、校园指南针、失物招领服务平台等。

四、部门品牌活动:

1.失物招领服务平台

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携手校保卫处及学校物业,为同学们打造失物招领服务平台。失物招领服务平台旨在增加保卫处的失物返还率,减少学生们的损失,充分发挥服务的职能。

2.校园指南针

事务服务中心创办的《校园指南针》是一份供同学了解校内外最新动态的刊物。内容包括帮助了解校内外活动的信息介绍,解决生活中发生各类问题的生活小贴士,有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考试等各方面信息,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类调研活动情况汇报等等。

3.调研中心

负责制作相关学生事务服务的调研问卷,发放和回收调研问卷。整理统计调

研问卷的相关数据。根据调研数据形成书面形式的调研报告,并以海报的形式张贴于食堂门口的公告栏,同时以电子稿形式发布于网络信息平台。在学代会期间,事服将负责对提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调研,为提案提供数据支持,提升调研提案的真实性。此外,对于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或者校园热点权益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采访,得到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予以全面的报道。

超越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篇3

课堂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在众多观点中形成了两大派别,即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在我国,因传统文化的影响,前者一直位居主流,长期以来牢不可破,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转型的瓶颈。当前,为打破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在我国备受推崇。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使人们难以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超越二者,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个新的方向,已成共识。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批判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二分法的不足,分析了二者背后的认识论根源,认为应该转变真理观和认知方式,树立新的教师角色任务观,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他的见解洞达了教育的本质,对我国当前教改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来说是一剂最好的解毒剂。

二、 课堂以什么为中心:帕克·帕尔默的洞见

1.批判: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二分法的不足

帕克·帕尔默认为传统的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二分法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教师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它假设教师掌握所有知识,而学生只掌握很少知识,或根本没有掌握任何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传授,学生一定要接受,教师制定所有标准,而学生一定要达到这些标准,结果造成了教师只讲不听,学生只听不讲,教师成为绝对权威。而学生中心论则强调学生和学习过程远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学生中心的课堂中“学生永远不会出错”,“一切以学生为标准”,“这样我们又一次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我们的内心由于无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而饱受鞭笞”[1]。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它们就会产生生活的能量,把它们分离,电流就会停止流动”,传统的二分法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以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共处的时间里,并没有体验真正的共同体”,因此也无法把两种模式的优点融会贯通起来。

2.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形成的认识论根源

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说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式和真理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师中心的课堂是由客观主义、绝对主义的认知方式所造成的。在认识的客观主义模式中,“真理是‘一组关于客体的假设’,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的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在知者与已知事物之间任何要求主观介入的求知方式都是简单的,不可信的,甚至危险的”。客观主义是与权力主义相联系的,“当人们相信所有问题都可能有客观答案时,当乐意提供这些答案的专家出现时,人们便开始不信任自己的知识而去权威那里寻找真理,这样,舞台就是为这些‘权威’设置的”。在客观主义的认知神话里,专家是抹去了自我感觉的人,外行完全信赖专家为他们提供的客观知识,真理从上向下流动,从了解真理的合格的专家到只有资格接受真理的外行(如图1)。这样教育就是一个把客观真理运送给学生的系统,学生被禁止直接接触学习客体,以免他们的主观性污染了客观知识的纯洁,无论他们想知道什么都一定要经过教师的传授,教师代替知识,成为它的代言人,并成为学生注意力的唯一焦点。绝对主义认知方式认为我们能知道事物的全部现实,因此认识和陈述真理都是独裁主义的。而相对主义则相反,认为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并无现实,因此认识和陈述真理是无政府主义的,这是学生中心说的认识论基础,“当一切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

3.超越: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

帕克·帕尔默认为理想的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二者的取向都是“自我”关注,只有 “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个伟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才能打破传统思维中师生二元对立的紧张态势。这个伟大事物不同于客观主义认知神话中的认识客体,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的主体,求知者只有对它全情投入,以自己的内在生命与之对话,才能洞悉它的奥秘。它不是指“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他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因此伟大事物中心不同于知识中心。我们为伟大事物所凝聚,“正如原始人也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通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理解它们”一样,伟大事物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围绕着主体我们“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分享观察和释义,互相纠正和补充,一时因论争而分开,接着又因达成了共识而结合”,这样,一个真正的教学共同体得以形成。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师生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 在这样的课堂上,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从而使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了融合和超验升华。

帕克·帕尔默论述了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共同体的新的运行方式。真正的共同体“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的权威”,“伟大事物活生生地、真实地存在于师生之间,学生未经中介而直接接触主体,所有用心注意它的学生都可以检验、纠正、挑战教师的结论,这不是尴尬时刻,而是为卓越教学欢庆的时刻”;真正的共同体是通过论争而不是通过竞争来推进我们的认知的,论争是公开的,群体共享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里看待事实的机会,在这里,个人意见受到检验、补充和修正。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了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的公共对话,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教师,转向彼此相互注视。帕克·帕尔默富有激情地描绘了一幅教学的理想图景,“学生聚集在这一中心,从这个活的中心,学生向外开拓到其他教育环境中去,主动去寻找在中心找不到的真知灼见,到图书馆去做独立研究,到演讲厅去吸取有关各种不同主题的系统性信息,到研习班、到工作坊、到实验室去实践各种特别的技术的应用,但无论身在何处,总会回到中心的轮轴,带回新的事实和理论……然后又带着新的问题再次从中心走出去……”,这个空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如图2),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圆形的、互动的、动态的(如图3)。“在这个共同体内,认识真理与陈述真理的过程既不是独裁式的,也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相反,它是一场亲和与距离,说话与聆听,知与未知间复杂而永恒的共舞,令求知者和被知者成为合作和共谋的伙伴”。

4.途径:转变真理观和认知方式,树立新的教师角色任务观

(1)转变真理观和认知方式

如前所述,真理观和认识方式引导着我们的课堂,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共同体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真理观和认知方式。帕克·帕尔默反对把真理视为一组关于客体的假设,认为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真理不是静态的既成的结论,而是不断挑战就结论和产生新结论的共同体中的动态对话,是质疑过程和对话本身。共同体永远不能给我们终极的肯定,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把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观察同我们的理论,连我们自己本身都交给共同体验证,那么共同体仍大有可为,把我们从无知、偏见和自欺中拯救出来。因此“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帕克·帕尔默批判客观主义割裂、分离的认知方式,认为它制造出了一种恐惧文化,他认为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因此联系性的认识方式应该成为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用爱取代恐惧,用共同创造取代控制。

(2)树立新的教师角色任务观

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共同体能否形成。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师的天赋取决于与学生共舞的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大家都能够亦教亦学的脉络情景。在共同体的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促进而非指挥讨论,他倾听团体的意见,提供例子,帮助彼此最好地理解他或她正在表达的意思,提升和再构造学生的发言,并且一次次地把团体形成的智慧思想回馈给团体,通过让学生直接面对对象、彼此和自己,听到伟大事物自己说话,而不需要借助教师的声音。帕克·帕尔默把教师的角色比作牧羊犬,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光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而与此相似,教师要把学生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预先计划好的联系,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一组纪律良好的对话,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放牧场,要把这个群体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对迷路或逃走的个人要给与特别的注意……而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饱自己,即主动的学习。

三、 结语

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建立以认知为使命、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共同体,这深刻地表达了教育的本质,对师生关系及教学作出了合理的定位,他对两种认知方式的图解揭示出教学共同体的动力机制,在这种新思维的指引下,一些在传统视野下僵持不下的问题也豁然开朗。如他认为在显性互动之外,还存在着隐性的互动形式,如当我们看一出好的戏剧时,会觉得和着戏剧之间存有某种联系,好像我的生命被搬上了舞台,但我们并没有大声对答台词,越过走廊,跳上舞台和参与演出的冲动,坐在观众席上,我已经有了身临其中的体验,以内在的、无形的、被我们忽略的强有力的共同体形式联系在一起。他还用自己的社会学导师为例进行了说明,那位老师“不停地演讲,而我们成排地坐在那儿记笔记,但那些课并非教师中心的,虽然我们几乎没有说话,但他的演讲没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们聚集在那主体的周围,开始和他互动了”,帕克·帕尔默这是因为当教师对主体充满激情时,不是把自己推到注意的中心,而是把主体置于中心了。由此,讲授法与对话教学之间的对立也得以消除了。帕克·帕尔默的这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当前教改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来说是一剂最好的解毒剂,有利于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形式,把握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学生服务中心 篇4

1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平台是基于QQ平台发展起来的“富二代”, 较之于传统的QQ模式, 微信平台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快速发送视频、语音短信以及图片和文字, 而且还可以有效支持群聊, 是一种方便、灵活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消息的即时性回复, 开放的二次开发接口, 有效地整合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繁杂的服务项目, 大幅地提高工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形成一个一体式的综合性云服务平台[1]。

作为校园内的服务型微信公众平台, 具备线上线下的活动推广能力。比如:校园名人讲座, 预约订票等。结合院校内其他学生组织, 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具有形成的影响力大, 覆盖的面积广。本文以南航金城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微信平台为例, 微信平台在建立之初, 在没有进行任何正式宣传的情况下, 测试功能期间的一个月, 关注用户猛增至1000多人。随后整合了更多的查询功能, FAQ提问反馈, 以及权益服务, 关注用户再一次上了一个台阶, 达到3000多人。目前, 已经完成了用户绑定的一系列查询功能, 进一步地收录, 优化资源, 关注的用户与日俱增。在事务处理方面, 每周处理消息量数以千计, 图文点击率也在三位数与四位数之间, 查询接口响应失败率低于5%。在资讯、活动方面, 也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发起名人讲座预约活动, 通过微信平台预约发票, 减轻了人工发票的负担等, 再一次掀起了关注热潮, 用户激增。同时该平台设计和制作了自己的虚拟形象——云哥。从近期的运营效果来看, 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形象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 在不断地寻求云哥帮忙。有事, 找云哥;有事, 找事服。这也是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一个目标, 也逐渐地划上了等号。

2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图1是南航金城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微信平台的功能图[2]:

2.1 服务类

功能可以通过提前的工作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储备, 学生可通过关键字检索, 快速地查询到所需信息;同时可以设计制作WAP网页, 与数据库建立好连接交互, 比如:失物招领这个功能可以设计一个发布页面, 一个公布页面, 发布页面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 发布授权事服管理人员, 通过一定的审核与修改, 统一发布, 统一失物收集点。设计制作公布页面, 尽量以网页的访问速度优先考虑, 其次在操作性方面, 分析功能需求, 设计好功能页面以及数据库等[3]。

2.2 查询类

该类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自建立数据库, 进行查询, 同时也需要加入增加修改的权限功能, 已完备数据库的建立;一种是通过后台的功能实现, 抓取到网页数据, 返回给微信平台相关处理获取到的数据;另一种是通过接入相关的查询API, 通过填入参数, 获取到查询的数据, 再处理返回给微信平台[4]。

2.3 推送类

其功能是充分利用微信的信息类型的多样性, 结合图文消息编辑和处理, 完成此类信息的整合。同时也可以设计处理WAP页面进行发布推广;同时可以通过后台简化处理原有的数据源进行相关处理。

2.4 交互类

利用微信一对一的消息机制以及5秒的消息响应有效特性, 可以形成很好的交互机制;可以结合有良好用户体验效果的WAP页面进行功能形式的设计。主要设计逻辑是在用户回复了相应关键字或者按了响应菜单按钮后, 触发进入交互类功能模块, 利用上下文消息锁定机制, 与用户的交互将在同一功能模块进行, 不会被其他功能模块干扰。例如:智能聊天模式, 回复一个类似聊天的关键字, 进入聊天模式, 之后用户再进行回复消息, 就会在智能聊天模式下进行, 消息里有其他功能的关键字也不会做出响应。回复类似退出的关键字, 将会退出该模式, 其他功能模块恢复正常使用。

微信平台的云服务处理有如下几个优点[5]:

(1) 其接收和处理的日常事务繁多, 服务种类繁多, 在线下, 通过各类窗口处理一些事务, 往往效率很低, 很难即时性地接受和答复。在微信平台端不仅可以便捷地及时接收和答复, 也可以通过微信后台云服务检索和存储同类的事务问题, 建立事务问题数据库, 更加快捷地响应和处理事务问题。

(2) 对于失物招领, 投诉与建议以及权益维护等这类服务, 固定地点, 固定窗口, 固定时间段地进行信息传达, 很明显很难达成所需的服务效益。而微信的消息即时性回复, 以及功能接口连接失败延时仅有5秒, 学生能随时随地地掌上操作。接收到的消息, 只能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才能看到, 这有利于投诉与建议以及权益维护这块服务的工作, 消息的透明性掌握在管理员的手里, 需要公开发布的, 可直接发布;不便发布的, 可在通过其他方式处理。

(3) 综合资讯这块, 单纯地在教务网上发布通知, 或者是在学校办公系统上发布。一方面由于比较正规化, 格式化, 学生很少及时主动的查看相关资讯, 一方面其只能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发布, 并且其文字和图片的排版和格式要求都需要限定。而在微信平台上, 可以高度个性化地排版文字和图片, 同时支持语音, 图片, 视频以及实时地址的发布。

(4) 证件办理, 报名预约, 活动投票等等, 之类的服务或者是活动, 在微信平台上都能以一种很轻松地方式解决。而在线下处理就会有更多的任务安排了, 比如证件办理的时间段限定, 报名需要打印填写文件并投交等等[6]。

(5) 微信云服务接入教务数据以及其他资源数据, 形成强大的查询服务体系[7]。通过微信后台接入教务系统, 获取到相关数据, 提供便捷强大的查询课表, 查询成绩等功能, 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广播教务通知;接入天气、快递、英语四六级等查询源, 提供一系列地在校学生查询服务功能。

(6) 身份绑定设置。通过绑定微信号相关个人信息, 与微信平台建立一对一的绑定, 同时, 微信后台建立相关身份验证功能确保学生的隐私与安全[8]。与微信平台绑定后, 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 便捷化的服务操作。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绑定信息检索到自己想认识的学生信息, 比如:找老乡, 找同兴趣者等等。形成“私人定制”的效益。

3 结语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具有创新意义和高度个性化开发项目, 大到繁杂的事务办理, 权益维护, 小到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一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务服务都将整合在微信平台上。事务服务的高度开放和透明化, 减轻辅导员以及相关管理老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提高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权威性以及工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 篇5

一:成立背景

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由原青年法学社和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合并而成。基于对工大法学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整合资源的必要性,使之更有利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发展,经研究决定,将上述两个组织合并,成立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

二:目标

(1):响应政府建设法治化国家号召,丰富校园法制文化,推动校园法制文明建设。

(2):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想,维权意识,培养大家的法律思维,尤其是为同学们以后的就业问题(劳动合同,社保制度等),提供发展法律知识援助。

(3):结合具体的案件,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创建和谐的校园。

(4): 加强本校各社团之间的联系,实现社团间的共同发展,繁荣工大社团文化。三:宗旨

本社团以“创建法制校园,塑造文明形象”为宗旨,丰富校园法制文化,推动校园法制文明建设。四:服务范围

(1)

法律咨询活动:设立固定的地点,建立以指导老师为中心的咨询团体,为同学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组同学们解决日常法律问题。

(2)定期的法律宣传活动:在宣传栏系统得对法律常识进行宣传,关注最新的法律动态。

(3)抓住学校、国家重要的节日,以此为节点,开展主题性强的活动。例如:3.15消费者宣传日,12.4国际法制宣传日。

(4)法律援助网站:在网站上宣传法律知识、开展的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同时设立问答中心,帮助同学们解决法律问题。

(5)通过与广播站的合作,设立一个“法治校园行”栏目,定期为同学们解决法律问题。

(6)定期组织法院旁听与模拟法庭活动,为工大学子提供一个真实和模拟双重的审判体验。

(7)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邀请法律专家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8)做好与合肥其他高校的法律联谊活动,将法制宣传做细,做大。五:部门介绍

咨询部:负责解决大学生日常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普及法律常识。致力于法律咨询,为维护大学生权益提供保障。财务部:监督管理社团的资金流动,物品的选购,发票账单的保存。网络部:负责网络板块的日常维护,宣传和发布社团的新闻通知,实现法律服务的在线咨询。提供长期的网络交流平台。

外联部:对外联络举办大型活动所涉及的权职部门,校级间社团的联谊等一系列活动。

编辑部:负责对社团工作的记录总结,宣传。社刊的编辑整理与刊印。配合网络部,宣传部的工作。

实践部:负责各项活动的具体参与,为活动的展开出工出力。

模拟法庭部:主要负责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人员的协调,道具的管理。宣传部:负责社团重大事项的宣传。

组织部:协调各部门工作,整体规划,人员的组织等。六,小结

学生服务中心 篇6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并从流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生服务中心 推进 高职院校 辅导员 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05-02

近年来,为了强化服务育人意识,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育人水平,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了学生服务中心。随着学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学生办理许多事务已经不再需要找辅导员,而是直接到学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办理,这有效地帮助辅导员从烦琐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工作中心重新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形成。本文试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并从流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一)辅导员工作事务烦琐

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体现在辅导员要负责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事务,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是属于辅导员管理的范畴。据统计,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整个工作时间的70%左右,如教务处要求辅导员指导学生选课、处理学生课程免修免考、英语B级报名、毕业证发放等;财务处要辅导员指导学生使用网上缴费、催学生缴纳学费、发放新生校园卡等;保卫处要求辅导员协助办理暂住证明、户口迁移;同时还要开具各种证明、组织学生购买保险、传达并布置学院各部门的各项活动,等等。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的不明大大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尽管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如是实行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等,但是这些措施仍然不能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二)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相对滞后

辅导员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培育者。大学生正处价值观定向、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加之“90后”大学生承受压力、对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就业困惑等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对此,辅导员可通过展开主题班会、学生谈心谈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然而,由于辅导员经常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很难有精力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通常是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做个别辅导,这样难以进行事先预防辅导,从而难以将心理问题从源头上进行扼杀。

(三)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趋于年轻化,一般都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加之大多数辅导员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管理专业的,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辅导员陷入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无法静下心来做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这种情况下展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虽然不少高校都会定期开展短期的辅导员培训会和辅导员交流会,也提高了辅导员解决了日常事务和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高职学生在生源、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思想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

学生服务中心是一个以教育服务理论、服务育人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工作主体,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在对学校各部门职能有效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管理、优秀的服务团队和全方位的服务内容,向全体学生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提供各项优质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对实现辅导员专家化、专业化以及工作精细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专业化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因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管理学生和组织学生的能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极其重要。为了方便学生办理各种事务,许多的高职院校把越来越多与学生相关的日常事务集中到服务中心办理,学生办理许多的日常事务,不需要再通过辅导员,直接到服务中心就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各种证明的开具、学生教务事务的处理、投诉和保修报警等,这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可以参加一些长期的、系统的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心理咨询培训、就业指导培训。这样,辅导员逐渐向思想政治教育师、 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靠近。

(二)用定量分析方法帮助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健康引导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不仅仅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平时通过开展定期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第二课堂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自己,塑造人格完整。学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学生迟到旷课、学业成绩、就业情况、未毕业情况进行分析和信息挖掘,并把分析的结果发给辅导员,让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就业困惑,从而指导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主题班会和进行有效的谈心谈话活动,时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三)有利于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充分尊重人、理解人、注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它提倡我们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学生服务中心根据辅导员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丰富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从而简化并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改变了辅导员经常陷入事务性工作的现状,这样,辅导员能够更深入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对主题班会进行设计,无论是主题班会题目的选取还是内容的整体设计,从而实现主题班会从“促管理”向“强教育”转变、从“随机化”向“系列化”转变、从“经验事务层”向“科学规范层”提升,让主题班会更深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对每名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辅导。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及存在的心理困惑,主动掌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而及时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三、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运用学生服务中心,简化辅导员日常事务流程

简化学生事务流程,实现学生事务简单化、信息化,将越来越多学生事务的处理与辅导员剥离,为辅导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辅导员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实现辅导员由事务型、被动型向发展型、主动型转换。如补办学生证,学生不需要再找辅导员提出申请,只要登录学生事务网上申请平台提出申请,然后到学生服务中心就可以直接办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事务工作的效率,而且可以让辅导员从学生证补办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运用学生服务中心建立与辅导员数据共享的机制

全面、系统和及时的学生信息数据分析,才能实现辅导员学生引导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实效性。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与辅导员建立透明、高效的数据资源共享网络,实现数据同步对接,确保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等方面的全方位了解,如学生服务中心每个月实行业务数据报告制度,辅导员只要登录学生事务数据分析平台,就可以查看到学生最近一个月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及时将各部门的学生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学生动态信息,确保辅导员对学生信息了解的及时性。

(三)运用学生服务中心与辅导员建立反馈机制

一个新的平台执行是否顺畅,离不开辅导员对学生的广泛宣传以及对学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不断反馈。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与辅导员建立反馈机制。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最为了解,因而辅导员应定期通过学生事务互动平台、学工战线系统等渠道将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对服务中心的意见反馈给学生服务中心,不断丰富学生服务中心内容,提高学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从而为学生服务中心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将新增加的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反映给辅导员,以便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工作,把学生服务中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满意”的服务理念宣传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形成“有问题到学生服务中心,有困难拨打服务中心热线电话”的习惯,使辅导员逐渐从烦琐的日常事务咨询和办理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很大的机遇,促进了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实现。辅导员应该做好学生服务中心的宣传工作,把学生服务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学生服务中心应该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让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辅导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自己真正成为思想教育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事务中心的运行模式——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院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对当前高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问题的理性思考[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6)

[3]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示范项目“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党高工宣[2015]36号)

【作者简介】唐翠英(1984— ),女,广西桂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安华平(1982— ),女,河北石家庄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解读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 篇7

一、读懂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

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他每天接触着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他都会接触到什么样的量, 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和量有关的问题, 这就是学生和数学有关的生活世界.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课中, 教材上的主题图是“买冷饮”, 不同的冷饮, 价格不一样, 由此引出比较小数的大小.但现实生活中,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买冷饮时更多想的是:哪种好吃, 没吃过, 很少从价钱方面考虑, 也就是说, 比较的需求不是很明显.但是, 常听学生说:学校小卖部的文具比外面的普遍贵, 在学校买不合算.由此我想:能不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买东西“货比三家”入手呢?于是, 就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货比三家.

问:小明想买直尺, 去哪家文具店便宜? (图: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 相同的文具, 不同的价格都用一位小数表示)

学生看到问题, 自然把注意点放到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上:0.8和0.5谁大谁小呢?教师因势利导, 要知道去哪家文具店便宜, 实际就是比较0.8和0.5的大小, 引出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学生在想着问题的时候, 脑中自然提取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出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二、读懂学生的原认知水平, 为学生的思维引航

三年级学生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上, 他们的认知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这个水平有几个维度, 都是需要研究的.课前, 我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来了解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 大体有几种水平.如下:

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上来后, 我把学生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大致归纳.由此猜想, 在例题教学中,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由于课前教师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所以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智慧引领, 带领学生另攀思维的高峰.

三、读懂学生的知识建构规律, 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课堂上, 当引出0.8和0.5谁大谁小时, 教师追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释0.8为什么大于0.5呢?”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集体交流时, 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方法归纳为4类:

1. 化成角.0.8元就是8角钱, 而0.5元就是5角钱, 8角比5角贵, 所以0.8>0.5;

2. 转化成分数.0.8就是十分之八, 0.5就是十分之五, 十分之八大于十分之五, 所以0.8>0.5;

3. 画图.

4. 直接比较.0.8小数部分的8比0.5的小数部分的5大, 所以0.8>0.5

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 自己选择好的解题方法, 从而进行方法的优化.根据皮亚杰的同化原理, 为了帮助学生把今天的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师设计提问:在做题的过程中,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就联想到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师让学生举例, 带领学生回顾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然后再回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中, 让学生自己找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从而把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结合为一个整体, 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这个过程, 遵循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规律, 把学生现实中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 用已经知道的方法解决了新的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后学生能用较抽象的语言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认识到这种学数学的方法叫“迁移”, 是可以经常用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好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了这样的建构过程, 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读懂学生的知识空白, 让学生的思维展翅翱翔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 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教师在提升练习中, 有意识地设计了不同思维梯度的练习题.第一题:“跳远比赛”比谁得第一, 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本领顺利解决了问题, 此为巩固刚学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第二题:“跑步比赛”, 出示4名同学跑步比赛的时间, 让学生排名次.学生受第一题的影响, 将最大的小数作为第一名, 但事实上, 应是时间越短说明跑步速度越快, 可见, 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使学生发生错误.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对待, 灵活运用.第三题:“猜身高”, 4个数单位不一样, 怎样比较大小呢?在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可以选择灵活的比较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最后一张弄脏的扔实心球成绩单, 让学生估计可能填哪些数.学生往往只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第三名的成绩可能在0~6.4米之间.教师暂时不作评价, 片刻后某些学生想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名的成绩不可能为0, 应该是比较接近6.5, 但又比6.5小.学生在用数学方法思考的过程中又得结合生活实际来考虑, 既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学生的思维天地更广阔了.

学生服务中心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三自管理,自我服务,义工

以“自主学习、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新三自”管理是我院根据SPT (Successful&Practical Talent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推行的学生管理模式, 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当今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突显个性, 其行为往往自我约束性差, 被动应付或者敷衍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应当引导“三自管理”意识, 指导“三自管理”方法, 创造“三自管理”平台。

前期, 我们着重就“自我服务”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究。

1 自我服务的定义

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应该是个体性自我服务和群体性自我服务的有机结合。

个体性自我服务首先是自身学会独立, 适应集体生活,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心理和生活技能上都能自我调适, 这是自立的基础。其次是服务同学, 同是远离父母独立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 同学间要能互相关心照顾。

群体性自我服务指学生群体参与服务, 服务场所为学生涉及到的生活、学习等公共场所, 受益者也是广大的学生群体。学生既是服务的主体, 又是服务的客体, 两者统一。

2 自我服务的渠道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 围绕后勤环境开展自我服务教育是一个契机。我们以校园义工为载体, 开发了一系列义工服务项目, 如公寓、包干区、机房、图书馆、餐厅等, 为学生实践自我服务创造了条件。涉外经济管理学院专门就餐厅义工服务项目进行了试点。

3 以义工为载体的自我服务

3.1 校园义工服务活动的展开

3.1.1 指导思想和组织领导:

遵照《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条例》有关精神, 组织开展以社区义工形式的服务性公益劳动是学院SPT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践形式,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和实现成功成才的有效途径。学院专门成立了义工领导小组, 由分院院长任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由学生部、教务部、党总支、各专业部负责人组成。下设义工办公室, 由学生部、学生会、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具体负责义工服务活动的全面实施。

3.1.2 组织实施:

教师层面 (学生部) ———组织专人进行岗位可行性调查与岗位确定;制定实施方案;制定一系列操作规程, 如项目申报、岗位详表、岗位申报、义工录用、工时确认、过程管理等。

学生层面 (学生会) ———宣传发动;组织报名;发放工作服;义工宣誓仪式;义工日记;义工采风 (照片、录像) ;工时确认;定期召开总结交流会;评选优秀义工团队与个人;评选优秀义工日记;学期总结表彰大会。

餐厅层面 (樱花二楼) ——协助岗位确定;岗前技能与安全培训;工作任务分配;工作过程指导;绩效评估。

3.1.3 阶段总结:

义工试行从启动到总结为期9周, 学生正式上岗时间为4周, 义工人数400人左右, 占08级学生总人数的40%左右, 涉及岗位20多个, 总计工时3691小时, 征集义工日记230多篇。评选出优秀义工团队8个, 优秀义工30名, 优秀义工日记30篇。学生对义工活动的思想认识、工作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工作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义工活动的重视程度等, 都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期。

3.2 大学生义工的感悟

对于在餐厅干择菜、洗菜、洗盘、拖地、打包早餐等工作, 以及部分学生早上5:30上班, 参加义工服务的同学有他们真切的感悟。

“每周三清晨5点, 当黑夜还在黑暗中未尝苏醒, 我们就顶着冬日的寒风, 择菜、打包早点, 卖早餐。看着餐厅中每位工作人员日日都要这样不辞辛劳地工作, 一种敬意油然而生!他们含笑着为生活忙碌, 使我们懂得要珍惜自己现在的所得, 勤俭节约。不劳无获是不变的真理!义工, 让我们学会很多, 感动着许多。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学会吃苦耐劳, 学会隐忍坚持。使我们懂得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应该不断地奉献。由此, 一颗责任心被激起, 一方服务意识与应变能力被学会, 一种团队精神与人相处被领悟……” (08物流2班彭伊帆) “……这是我第一次为学校社区服务, 第一次和同学在生活小事上合作, 第一次感受到完成一份工作光有能力还不行, 再简单的工作都需要恒心、耐心、专心、爱心和责任心, 必须懂得与别人共同努力, 要有合作精神。” (08国贸5班孙颖)

3.3 义工服务活动的意义

义工服务是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增强了综合职业能力———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 培养了服务意识、与人共事、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 提升了组织管理、实践操作能力, 也增强了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看似与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的餐厅义工服务, 为今后学生就业增加了一个坚实的筹码。在总结座谈会上, 有学生讲到“今后我的个人简历上可以隆重地写上:在学校餐厅做义工一年。我想在同等条件下, 用人单位肯定会优先录用我。”受到学生感言的启发, 我们专程采访了几位企业负责人。

“可以认定做义工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付出了。我喜欢有实际行动的人。” (绍兴永凤敷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法)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餐厅服务了一两年, 或者做了一两年的清洁工, 那我根本不用担心他对工作会挑剔, 会眼高手低, 因为学校已经借助义工这种教育形式, 帮企业培养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意识和责任心。” (绍兴越宫控股集团人事部长石淑秋) 义工服务活动也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08电商1班朱峰舜是这次义工服务中典型的学生干部, 他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记录了组织与管理义工活动的过程。与餐厅经理、与食堂阿姨、与组员之间,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 对学生干部来说都是真正的考验。

4 自我服务的深化

4.1 义工服务是一种行为, 更是一种精神。

把短暂的具有新鲜感的服务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理念和自愿行为是需要一定时间去完成的。所以可以适当延长服务时间。

4.2“义工学分制”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亮点。

成都理工大学要求每个学生在思政理论课授课的这一学期内完成至少40小时的义工服务, 折合学分1.5分。美国伯明翰大学与人类之家 (义工组织) 联手建立了“学分制”试点, 规定在每个学期末, 义工都要做一学期服务工作成果陈述和下学期的预期成果计划, 如果能按计划完成, 在第二个学期将会得到一个学分。我们可以借鉴有益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我院的义工学分制。

4.3 以义工服务的形式实现学生自我服务

是长期的行为, 这就需要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从工作实际出发, 要求义工服务的时间相对集中并且连贯。因此需要对学生的上课时间、义工时间、休息时间做出一个合理的统筹。

4.4 要教育学生树立义工服务理念, 教师必须先自我确认。

作为指导者, 广大教师应当率先参加义工服务活动, 同时重视和支持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帮助学生跟服务机构联系、沟通、反馈;帮助学生建立义工分享机制, 让他们有平台交流经验, 宣泄不良情绪, 获得支持与鼓励等, 使学生义工服务能够良性循环地发展下去。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 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 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教的目的。实践证明, 校园义工服务是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江瑞芳, 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2.[1]江瑞芳, 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2.

[2]刘静林, 黄梅.全面提升大学生义工服务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2.[2]刘静林, 黄梅.全面提升大学生义工服务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2.

“以学生为中心”谈高校学生管理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

0 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重点本科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中国几近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教师总以考上大学便轻松为动力激励着学生,以及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消极言论,使得学生心中形成了大学是来玩,来享受生活而并非学习的心态,这也需要学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以便于学生走上正轨。

2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工作的小事做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中心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的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管理中凸显人性化,表现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校方在管理过程之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思想政治上,实现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是引导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

个性是个人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制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不仅要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还要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人性化教育的光芒,管理要有制度,要有法可依。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同样,管理者要增强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缺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关爱。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无奈、挫折和烦恼,他们需要老师和亲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和鼓励,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鞭策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困惑不安时,前方有一盏温馨的、明亮的航标灯时刻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实施严格管理不是对立的,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出能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栋梁之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既要做到严格管理,又要有法可依。管理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所概括出的人本管理核心精神: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人类的繁荣和幸福。

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的管理模式。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生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激励是“需要→行为→满意”的一个连锁过程。

著名心理学学家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学生也是如此,特别像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有的个性偏激、不服从管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有待改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学校感受他们的大学生活,完整他们的人身。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专科和本科的区别使得不少专科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多数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愿望是能读本科,但高考成绩不如意,愿望落空。不少迫于家长、亲戚等各方面的压力就读专科,心有不甘。加上对专科教育认识的模糊,给学生造成专科学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到校报到的新鲜感过后,“感到自己不像大学生”,心情郁闷、压抑,自信心受到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多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针对不同的个体

示范项目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

On the Rol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Plays in Promoting the Content

Build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马军强Ma Junqiang;靳丽君Jin Lijun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004)

(Xi'an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Xi'an 710004,China)

摘要:对于立项示范建设的高职院校来说,通过示范性项目建设推动的方式,解决内涵建设中诸多发展瓶颈,有效促进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出了重点建设专业优势,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了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全面促进了高职学院的内涵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For vocational colleges,making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nt build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At the same time,this attempt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spcialities of the colleges,as well as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This practice also helps to optimize the"dual"structure of teachers,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hereby to enhance the college's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s and promote the content building of the colleges along with improvng the personel training quality.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项目;内涵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迅速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对于立项示范建设的高职院校来说,以示范性项目建设推动的方式,解决内涵建设中诸多发展瓶颈,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优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了专业基础建设,拓展了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了高职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示范项目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2010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课题编号:

作者简介:马军强(1967-),男,陕西大荔人,教育管理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为教育教学管理;靳丽君(1971-),女,陕西西安人,工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

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去教育和培养。

3 结束语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神圣性的同时,正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作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思维、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加强学生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的结合,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275-02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示范项目建设首先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价值体现,体现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建立校企之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和促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均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示范项目建设的第一要务,确定符合学院办学实际、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院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的改革思路,将各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近年来,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占毕业生比例的一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5.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2突出了重点建设专业优势

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方面,示范项目强调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提出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个专业独立建设的不足,体现了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建设理念。示范建设院校认真梳理专业体系,选择与市场需求紧密并能彰显学院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每个重点专业与3-4个密切联系的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建.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237-238.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

[3]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0,(2):112-116.

[4]黄嵘,刘运嘉.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J].法制与社会,2010,(3):186,190.

[5]李秀文.人性化教育与严格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08-109.

学生中心:形式与实质 篇10

我设想的第一种操作方案是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发言、多表达, 减少老师讲授的时间。可是我发现, 学生们只在最开始那一两节课上有兴趣, 后来就有些应付了事了。怎么才能让学生们都认真听其他人发言呢?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以下称周博士) :这倒是有点难度。您想想, 通常来说, 老师和学生, 谁讲得更清楚、更吸引人?

王老师:一般来说, 应该是老师吧。

周博士:老师和学生做领读示范的时候, 谁的发音更标准、更正确?

王老师:肯定也是老师啊。

周博士:这就对了嘛。学生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只是让学生简短地发言、回答问题, 大家都能够认真听;但如果是让学生去讲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示范朗读, 大家会觉得这还不如老师讲得好呢, 甚至可能会听糊涂了, 谁还会认真听?分心、开小差倒是其次, 搞不好学生们会以为是老师偷懒、不肯认真上课呢。

王老师:这么严重?看来, 以后这种方案要少用。您再给我看看第二个方案。我觉得, “学生中心”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和肯定学生, 要多表扬、多鼓励。所以, 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只要没有重大错误, 我都会鼓励他们。可是最近我发现, 学生们似乎对我的鼓励和表扬不是很感兴趣。

周博士:我要是您的学生, 我也不会感兴趣的。

王老师:这是为什么?

周博士: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 原本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无论回答得好不好, 读得流不流畅, 都能得到表扬的话, 这种表扬就失去价值了。真正的表扬, 应该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勤奋练习换取来的, 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不加区分地一律表扬,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这些表扬太廉价因而不重视, 甚至有可能让他们沾沾自喜、骄傲自大, 不再继续努力了。

王老师:真没想到表扬太多了会是这个结果!看来, 我以后只能采用第三种方案了, 也请您指点一下。

我想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兴趣、意愿生成教学内容, 我觉得这样才符合“学生中心”的理念。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案例, 就是生成性的, 让我很受启发。

周博士:是一堂什么样的课啊?

王老师:一位教师讲《揠苗助长》一课, 课上一个学生提出, 课文插图里的禾苗画得像大葱, 其他学生也表示赞同。于是, 教师顺势引导, 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 这幅插图里还有哪些不恰当的地方, 然后, 把学生们挑出来的不恰当之处整理成一封信, 寄到教材的编辑部去了。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参与, 认真思考、探索, 还体验到了“改进教材, 人人有责”的成就感。我觉得, 一堂好课就应该这样, 不要一板一眼地按照预设的路线、步骤来展开, 而要有开放性、生成性, 要让学生收获到一些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东西。

周博士:这堂课的确很别致。但是您觉得, 这是一堂语文课还是美术课?

王老师:您这么一说, 是感觉课程属性有些乱。

周博士:不只是课程属性有些乱, 一堂语文课原本应该带给学生的收获, 如对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分析等, 学生一个都没有收获到。

王老师:可是, 学生不是收获到别的东西了吗?比如, 对教材的批判能力、“改进教材, 人人有责”的意识等, 这些难道对学生就没有价值吗?

周博士:这些对学生当然也有价值。但您说的这些价值, 我们一般把它叫作附加价值。一堂课应该既有正规价值, 又有附加价值。诸如对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分析等, 属于语文课的正规价值;在正规价值之外的其他收获, 都算是附加价值。一般来说, 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 以正规价值为主。像您刚才提到的这种课, 只能偶尔为之, 但绝不能作为效仿的榜样。如果将可遇而不可求的附加价值作为课堂教学目标, 甚至因此放弃了对正规价值的设计和预置, 那无异于舍本逐末。

王老师:那怎么办呢?我探索的三条实践“学生中心”的路子, 似乎都走不通。

周博士:先别泄气。您告诉我, 您探索“学生中心”最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是为了让学生多说、多动、多想吗?

王老师:当然不是, 这些都不能算终极目的, 我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的收获更大, 而让学生多说、多动、多想, 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周博士:这就对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关注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有更多收获、更多进步的, 就是“学生中心”?至于是老师多讲还是学生多讲、老师主导还是学生主导, 都只是其形式而非其实质?

王老师:似乎可以这么认为。

周博士:您设计的三个方案, 都是在“形式”上进行探索, 偏偏没有考虑最根本的东西—是否能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王老师:的确如此, 我考虑“形式”的东西比较多, 但这些“形式”不都是为了让学生收获更多么?

周博士:“形式”和“效果”之间并不是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候, 直接讲授、告知的效果未必差;而探究、对话的效果未必好。我们要做的, 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风格等灵活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将固定的几种方法划入“学生中心”的阵营, 其他方法都一概不用。在教学中做到“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王老师:我明白了。看来, 我一直以来的思考和探索都偏离了方向, 谢谢您帮我纠正过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生服务中心】相关文章:

服务学生随笔07-07

学生服务意识06-10

学生支持服务08-03

大学生服务中心06-24

学生体检服务范文06-03

学生就餐服务方案07-21

服务学生奉献社会04-14

教师服务学生心得06-08

学生服务工作09-11

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05-01

上一篇:预应力摩阻损失下一篇: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