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2024-08-08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精选十篇)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1

本文的调查内容是深职院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专业涵盖文、理、工、艺术、医学等, 制订并发放《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1500份, 回收1500份, 回收率100%, 剔除无效问卷39份, 问卷有效率为97.4%。就业状况被划分为就业意向、就业行为、就业冲突3个二级指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毕业生在就业时对未来职业所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上满足程度的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择业倾向。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毕业生的职业期望;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毕业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就业时, 看重哪些人的意见。测量结果如表1:

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基本特点。毕业生最想去的前3种单位分别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 (国有、非国有) ”;“科研院所”。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对稳定的工作单位有着强烈的渴求。他们都希望能够捧上一个金饭碗。有84.5%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在1500-3000元之间。在就业标准的选择上, 毕业生把“工资及福利待遇”;“专业是否对口”等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说明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毕业生的就业标准显示出功利化、商品化、专业化的趋向。另外, 择业时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自己的意见, 其次是父母、老师的意见。这表明毕业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2. 就业行为

就业行为是指毕业生为了获取理想的职业, 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和准备。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送自荐材料的数量;参加招聘会的次数;获得面试的次数;就业花费;就业花费的主要用途;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就业方式;自荐材料投往的单位。测量结果如表2:

毕业生就业行为基本特点。在就业过程中, 毕业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 就业的自主意识、主动意识不断增强。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就业方式上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 就业地区选择上, 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大部分毕业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情况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但是也应该看到, 有34%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不甚了解, 这样在就业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盲目性。另据相关检验发现:1.“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与“是否签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了解程度越高, 签约的可能性越大。2.“自荐材料的投送数量”与“得到的面试机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就业冲突

就业冲突是指毕业生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致使理想与现实所发生的矛盾状态以及毕业生在冲突时所作的抉择。通过以下三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就业时的主要烦恼;面试的主要困难;找到的单位不理想时, 毕业生的选择;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测量结果如表3。

毕业生就业冲突方面基本特点, 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烦恼分别是:“顶岗实习与就业求职的时间冲突”;“单位对学历要求太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太少”等;面试时的主要困难分别是:“缺少面试技巧, 心理紧张”、“语言表达差”、“知识面狭窄”等;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93%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 后择业”, 这与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相比,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有19%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满意, 4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好说”。这表明就业指导工作, 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问题和不足

1.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面狭窄, 计算机外语水平欠缺;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势“不甚了解”;另外多数学生面试时心理紧张。

2.很多专业的毕业设计和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影响学生就业;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死角, 有待完善。

3.高职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已初现端倪, 很多毕业生感到“所学专业社会需求太少”。另外政府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不甚了解甚至存在歧视。

三、对策和建议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 包括政府、学校、院系以及毕业生本人, 齐心协力, 多管齐下, 方能奏效。针对2008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拟从政府、高校及毕业生本人3个方面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参考。

1. 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1) 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积极吸纳应届高职毕业生充实高级技术工人队伍, 从而提高技术工人整体素质水平。

(2) 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要出台一些就业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体制, 以便使“自主就业, 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真正得到全面的实现。

(3) 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各地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供需见面会, 由于其针对性差、成功率低, 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支持力度, 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在制度上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高效运行。从政府层面打造多种就业渠道, 构建全方位就业平台。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 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建立针对高职毕业生的供求信息网, 实行无纸化的网络招聘方式。使定期的大型招聘会和不定期的学校招聘会、传统的书面信息与直接交流和现代化的网络招聘等就业市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4) 实行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的制度。尽快成立专业评估委员会, 根据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 实行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的方法, 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课程培养计划。并做好新增专业需求市场的培育、开发工作, 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需求。

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优化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设置

(1) 继续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首先, 为就业指导课提供师资保证。培养一支专职的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专业化队伍。其次,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地位。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 并贯穿在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再次, 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方法, 采取案例教学、团队拓展训练等方式寓教于乐, 保证授课效果。最后, 拓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但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 了解就业政策, 更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 将招生、就业部门合并由校领导直接领导。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视为同高考招生、入学教育同等重要, 并从人员配备、经费运转、办公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另外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需求, 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工作。

(3) 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 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毕业生推荐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 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 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 建立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信息, 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毕业生推荐工作。

(4) 加强对学生的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不能把它看作是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阶段, 应该把它纳入高职教育整体当中, 使就业指导课程贯彻高职教育的始终。具体模式可以是:大学一年级实行职业规划、职业介绍、个性认识等教育, 二年级实行人职匹配, 职业素质教育, 择业观和求职程序教育, 三年级实行就业政策介绍以及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和模拟面试教育。通过3年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 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和社会的需求状况, 正确定位自己。

(5) 毕业设计 (含答辩) 的时间与顶岗实习在时间上严重冲突, 经常请假回校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见面沟通影响实习甚至就业;如果不能保证定期回校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见面沟通, 又无法完成毕业设计课程影响毕业。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 逐步将毕业设计的考核管理移交给实习企业来操作, 由企业来组织毕业设计的考核并评定成绩。

3. 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1) 转变就业观念, 多种渠道实现就业。在目前可以自由择业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积极改变就业观念, 善于发现以前不曾被大家注意到的工作机遇, 树立从基层做起, 从生产一线做起的信念。另外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 抓住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联合有志于创业的同学共同创业, 不仅不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 而且自己还可以变成职业的提供者。

职业院校毕业生今年可落户青岛 篇2

据统计,我市目前有46万技术工人,不到全市工人总数的40%,预计到今年末全市将缺技术工人10.3万人。因此,我市提出要保持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规模大致相当,有条件的区市职业教育规模可以略高于普通教育。

此外,我市还要扩大高职教育规模,使高职招生规模占全市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从今年起,每年计划培养数控工艺、机械制造、化工工艺、汽车等相关专业人才1.5万人,培养物流、报关、会展服务、护理等服务业人才5000人。

职业院校招生和就业时,与大中专学生同等办理转户手续。取得国家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满规定年限,专业符合我市引进人才目录的,可以在青岛落户。(姜好)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 职业能力 提高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给社会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其职业能力的强弱具有直接关系。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还比较低下,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职业能力分析

(一)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

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所研修专业性课程中所活动的专业技能。它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的最基础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开启职业生涯大门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因此也是培养的重点。此外,学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才能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

(二)协作与交流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是当今社会职场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协作精神,才能充分利用团队智力资源,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因此,协作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使得毕业生能够顺利融入职场的关键。

(三)信息接收与处理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难以计数的信息被制造出来。作为现代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接收与处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基础职业素质较差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且就业率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就是走上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其总体表现差强人意。究其根源,是毕业生的职业基础素质比较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该项能力的欠缺,无疑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如何弥补基础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培养体系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是实践能力和动动手能力比较差,属于典型的“理论性”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能在短时间内上手工作,也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自然也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综合能力尚待提高

综合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它不仅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心理能力等。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存在了不少问题。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一条腿短”,能力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对人生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

三、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培养职业意识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军人生来为战斗。这就是一种战斗意识的深刻体现。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拥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在毕业生尚在校内学习时,就应当以未来职业来指导自身的发展方向,把职业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校方应当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让给学生切身参与到对职业的设计与规划中去,深化职业意识。

(二)实行全程式职业生涯指导模式

学生真正的职业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说,从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对其职业生涯进行相应的培训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成有充分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认清未来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

(三)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基本素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根本的素质,也是竞争能力的主要来源。因此,高职院校在开设培训课程时,不应当仅仅重视技术类课程,也应当给予诸如心理能力、抗压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等素质培养足够的重视。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决定最长的那片木片,而决定于最短的那一根,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因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也是一样,只有整体素质提高了,职业竞争能力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改善办学条件

优质的教学条件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办学, 采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 “顶岗实训”等多种办学形式,改善教学条件, 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可闭门造车,而是要积极与外界交流,及时洗手先进同行的办学经验,成长自己,让自身的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五)加强职业实践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题。二加强职业实践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职业实践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 根椐职业岗位对能力结构和规格的要求, 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去学习职业、理解职业,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学习中尽快完善。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依靠培养机构努力,而更依靠毕业生自身。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时刻注意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应对变幻莫测的职场,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月纪.高等院校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08.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4

为了解体育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心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体育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能力, 以及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对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开展了追踪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

对体育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为进一步推进体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改善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 以及为今后招生计划的制订, 新增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提供参考意见。

2 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各专业全体毕业生, 调查采用自填问卷形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完成问卷112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所在单位的性质。在受访毕业生中, 所在单位为党政机关为4%, 事业单位7%, 国有企业6%, 民营企业22%, 外资企业31%, 其他30%。可见, 毕业生中相当大一部分进入外资企业。

3.2 毕业生就业态度和价值观

职业价值标准:根据对体育高职毕业生职业价值标准的调查显示, 按高低依次排序, 前三名分别为: (1) 选择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的工作; (2) 选择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的工作; (3) 选择丰厚的经济收入的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毕业生心目中的满意工作的标准为有良好的发展前途、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且经济收入较为丰厚的工作。

3.3 毕业生素质和能力

对现从事的工作的胜任程度:根据调查, 对现从事的工作的胜任程度, 47%毕业生感到能胜任目前这份工作, 30%认为一般胜任;只有23%毕业生感到“勉强胜任”, 没有人觉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体育高职毕业生素质能力基本达到了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标准。

关于“用人单位对自己最为满意的地方的自我评价”, 排名靠后的分别为: (1) 悟性好, 自学能力强; (2) 有创新精神。

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技能, 排名前三名分别为: (1) 认为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34%) ; (2) 认为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 (31%) ; (3) 认为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掌握不够 (15%) 。

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既是一般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病, 同时仍反映出体育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弱势和不足。

3.4 学院就业指导工作

关于“认为学校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加强哪方面的工作力度”的调查显示, 毕业生29%也认为应多进行就业指导,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19%认为应加强就业师资队伍的建设;19%认为应加强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教育;各有16%认为应多举办招聘会活动以及应多开展就业咨询活动。

以上反映出学生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情况, 尤其是渴望获得就业指导、就业观念方面的指导, 这些意见正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亟需加强和改进之处。学生要求加强求职、择业技巧方面的教育, 也突显出学院开设并上好一门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意见和建议

4.1 坚持“面向市场建专业, 根据岗位设课程, 注重实践抓教学, 应对需求育人才”的办学方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体育高职毕业的毕业生中, 相当一部分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是与学校所学专业所学知识关联并不紧密。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专业和课程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如何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的发展,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的课题。

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必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来决定。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 必须要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接轨。以此来制订教学计划, 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 制定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才能受到企业、社会真正的欢迎。

4.2 积极引入企业文化, 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

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 特别是缺乏企业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 大学毕业生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 而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有效人才”。因此, 提高就业质量, 给毕业生提供较高起点的就业前景, 应该从新生一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着手, 要进一步加强体育高职学院新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力度。首先提高老师们的职业能力, 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应认真、有效地加强对职前大学生的岗前培训,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身职业能力。

4.3 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 学院职业发展教育专职人员数量不足, 且相对缺乏就业指导经验, 应加深对企业和学生的了解。体育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在于推荐就业、举办就业讲座及招聘会的层面上, 还需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进行个性分析、心理测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加强对就业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应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并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加大对就业指导教师和职业咨询师的培养力度, 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 提升工作质量。

4.4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适应和调节的教育。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应该帮助毕业生作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如帮助学生着重克服心理障碍, 如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自卑胆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过份依赖等。就业指导教师要成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 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及真实的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团体指导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4.5 加强体育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

在有关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的调查中, 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学生素质前5位依次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表明, 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人际关系处理等综合能力在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6.

[2]王世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青年探索, 2008, 1.

[3]甘寿国, 蔡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调查报告[J].高教探索, 2007, 4.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5

当今职业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作者:刘佳

来源:《职业》2012年第06期

;;;;;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

根据笔者推荐就业工作的经验,结合近几年实习、就业安置工作的情况,笔者认为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较重,遇到困难不能主动克服

中职生往往认为上职业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他们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生活目标迷失,对待学业采取“混”的态度。近几年中职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让这些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于什么是苦难、艰辛、没有更深的体验。导致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

2.由于年龄较小,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

学生刚刚离校,大多思想比较单纯,对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再者中职院校毕业生年龄较小,毕业参加工作时往往只有18~20岁,从学生身份转变成工人身份时间非常短,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生活。

3.缺乏社会责任感

据我们的调查,就业不稳定的学生责任意识普遍较差。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习惯了索取,不知付出,他们不知道怎样对自己负责,每天在学校混日子,上课睡觉;对学校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对供职的企业也不热爱,如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稍不如意,不打招呼、不办理辞职手续就离开企业。

;;;;;

二、学校加强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措施

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更缺少吃苦耐劳的历练。学校应针对这些因素,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概括起来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校期间有针对性的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针对当年的毕业生,内容也不能只是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一些介绍。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正确引导学生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龙源期刊网 http://.cn

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职业教育全过程,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就业指导。

2.了解所学专业优势,增强自信心的培养

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学生从普通中学刚进入学校,对所学习的专业不是很了解,应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趋向、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面对职场才能信心十足。

3.发挥院校优势,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

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依然是中小型企业,他们不愿意去那里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对一名学生来说是走入社会的桥梁,技术类学校也应该在学生离校前一个学期通过集中培训后,按照企业模式来管理,让学生担负起企业员工的责任和义务。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设立打卡上课制度,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早地适应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提前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

4.学校与家长协作,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家庭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做好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就业心态。

5.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数量;质量

一、鹤壁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一)数量描述

1.就业率

2008年,学院共有应届专科毕业生2521人,截至当年6月底,一次性就业率为88%;截至当年12月底,就业人数为2376人,就业率为94.25%。

2.区域流向

尽管学院加大了向沿海地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力度,但调查结果表明,学院毕业生就业仍以省内市场为主,已就业的2376人中有2325人在省内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97.85%;在省外就业的有51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15%。

3.就业行业情况

学院毕业生就业行业以各类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为主,其中灵活就业占较大比例,这与学院的专业设置是相关联的。

(二)质量评价

1.毕业生就业期望

2008年,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对当年的毕业生开展了一项“首次就业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5份,回收率为83%。这一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以及分析学生从沿海地区离职回来的原因。在“离职原因”一项调查中,毕业生反馈“试用不合格”的占9%,“工作环境差”的占39%,“工资待遇低”的占53%,“单位管理严”的占16%,“发展机遇少”的占33%,“有更好工作”的占25%,“专业不对口”的占33%,“身体不适应”的占16%,“受别人影响”的占7%,“其他”的占13%。从中可以看出,学院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首先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其次看重的是发展机会和专业对口,另有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对从学习到工作表现出不适应,以身体不适、管理严格等原因离岗,有时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

2.就业薪酬

调查同时表明,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在“500元以下”的占6%,“500元~800元”的占36%,“800元~1000元”的占37%,“1000元~1500元”的占18%,“1500元以上”的占3%。这表明学院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平均为每月1000元左右。

3.就业岗位

调查还表明,学院毕业生“从事一线工作”的占12%,“技术岗位”的占26%,“服务岗位”的占37%,“文员”的占16%,“其他”的占9%。虽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中毕业生初次就业大多仍要从一线工作干起,逐步才能过渡到适合的技术岗位。

二、职业院校2008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2008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一年,这种严峻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同时,2007年尚有近15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另外,首批2万名“三支一扶”大学生2008年已服务期满等待再就业。其次,2008年是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一年,新增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最后,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调控,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一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将因此降低7个百分点。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城镇每年要安排的就业人数以2400万计算,将有168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特别是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工厂倒闭,这对于以技工为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类院校影响很大,迫使已经在岗的一些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着重新择业的现实,客观上也导致学院毕业生在沿海地区的签约率大大低于往年。因此,2008年毕业生面对的是“三峰叠加”的严峻局面,造成了整体就业形势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2.市场行业就业竞争日渐激烈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职业类院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有较大的增长量,省内企业特别是各地市的重点企业都面临着多所院校上门推荐毕业生的现实。而沿海地区企业的用人多以一线工为主,技能要求较低,以至于毕业生都不愿意去,用人单位也不愿意用(专科类毕业生)。对毕业生来说,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和岗位的适应与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毕业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待岗或有岗不就的现象。这就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提高而数量并无大的增长

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催生了用人单位的“大材小用”,很多技术岗位也使用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顶岗,而一般岗位更偏重使用中专生甚至初中生,客观上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挤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有知识、技术、经验等要求的岗位,专科类毕业生确实不太胜任,如计算机网络、播音主持、商务英语等专业,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通过改行来实现初次就业。

4.社会就业形势的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在一线工作的人数占到了4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转变。此外,从学院团委统计的数字来看,2008年报名参加志愿者和“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达到了310名;医学院组织的到英国就业报名人数有78名。这些都反映了学院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多方联系就业出路的好现象。

(二)市场份额分析

根据2008年6月19日河南省人事厅公布的《河南省2008年度人才需求目录》显示,省内社会人才需求总体表现出五大特点:一是专业教师需求量大。2008年河南全省发布人才需求达6.5万人,其中仅省属大中专院校教师的需求就达3834人。二是县区各类人才需求量大。近年来,省内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各县区更加注重人才引进。三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俏。从全省范围来看,省内对人才的需求偏重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各类技术人才,特别是操作能力强的焊接、电工等各类高技能型人才。四是人才需求多元化。需求涉及管理、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12大类52个专业类别。五是全省人才需求体现了地域经济的特点,地方特色明显。

(三)市场结构分析

1.区域结构

省内各地市是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和重要地区,其中2008年就业人数位列前十名的地市依次是鹤壁市、新乡市、郑州市、濮阳市、安阳市、洛阳市、开封市、平顶山市、许昌市、三门峡市。对比2008届毕业生生源地情况,显见毕业生回乡择业的基本趋势。

2.行业结构

(1)医学类护理和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省内各地市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2008年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省内各地市中心医院出现了学院毕业生“聚集”现象,其他县级医院、条件较好的私立医院也有学院的大量毕业生,个别卫生防疫机构也有少量毕业生。

(2)教育和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单位以私立教育机构为主,另有部分毕业生到房产、经营、生产、旅游等公司从事文员或服务性工作。这类教育机构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和社会外语培训辅导学校,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差。

(3)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私营企业,也有毕业生去了科研单位,少量的到了机关事业单位。

(4)自主创业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已创业的毕业生中,以开经营性店铺居多,产品生产和规模经营较小,需要我们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三、建议与对策

1.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题,启动院系专业和毕业生“品牌”建设计划

专业“品牌”建设计划要从专业设置出发,将专业设置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拓展训练、竞赛、发明创造、获得专利等方法和手段,逐步提升专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完成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战略布局。毕业生“品牌”建设计划是属于专业“品牌”建设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学业实践、就业能力拓展、职业访谈、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着眼于毕业生就业需要,大力做好省内就业市场的开发,增强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用人制度的调整,沿海不少企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这与学院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正好是相吻合的,需要我们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提早占领市场。一是联合省内其他职业类院校组建毕业生就业联盟,联合开拓省内各地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二是加强与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朋友式”战略互助关系,优先获得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三是采取高端引领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向高端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占领高端点位,为扩大整个市场的辐射范围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基础。四是针对行业门类复杂多样的就业市场,把就业市场开发以地理区域划分为主线,转变为实施以地理区域划分和行业划分的双主线市场开发战略。

3.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使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更加人性化、直观化、科学化

依据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及岗位职业等内容,利用展板、展品等手段,结合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模拟面试招聘、知识技能闯关等活动,结合教师和专家的专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创业过程有更加全面而直接的认识,树立起明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创业。

4.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而今,网络成为实现商业运营的主要载体。将网络求职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可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网络介绍招聘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让在校生做到知己知彼。学生对诸如此类的社会发展规律应有所了解,在网站上登记个人信息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5.积极利用政府有关政策法规,教育与支持并存,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当前,各级政府已经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资金补贴等。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要尽快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业一条街,使大学生创办、领办小企业或经济实体,流动式地培育小企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活动,通过组建创业咨询专家团及建立项目资源库,指导大学生制定创业方案,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7

1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众所周知,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肩负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 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下面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轻纺工业系2009届毕业生为例, 对其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1 毕业生总体情况

该系2009届毕业生 (大专) 共112名, 分别为染整技术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印刷技术专业。截至2009年9月, 就业率为98.21%, 就业人数达110名。

1.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 该系共有1名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 投笔从戎, 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另有1名毕业生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到基层锻炼, 参加省“三支一扶”计划;17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 93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实现就业, 其中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不含高校) 、非公有制企业组织、部队和其他企业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2名、1名、105名、1名、1名。就业率分别为:1.79%、0.89%、93.75%、0.89%、0.89%。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各类非公有制企业成为该系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本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率也高于去年, 表明了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实行公开招考的办法为高校毕业生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根据统计结果还能看出大多数已经就业的毕业生, 从事了与自己专业有联系的岗位, 但也存在不少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说明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 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自己能否找到合适岗位的主要因素。

同时今年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很少, 也说明该系毕业生在择业时仍存在很高期望, 对于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存在排斥, 创业观念弱, 对自主创业仍望而却步。

1.3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析

与2008年相比, 今年该系毕业生就业仍然集中在本省泉州、厦门、福州等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本省 (除本市) 91名, 就业率达81.25%;本市13名, 就业率达11.61%;上海市3名, 就业率为2.68%;广东省 (除深圳市) 1名, 就业率为0.89%;浙江省1名, 就业率为0.89%;江苏省1名, 就业率为0.89%, 主要以生源地为主。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择业地域偏向省内, 尤其集中在省会福州以及厦门、泉州等沿海工业较发达城市, 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广州、上海、北京等较远的地区就业。对于这种情况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纺织工业在全国范围内较发达, 且企业聚集。为毕业生进一步提高自身技能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 对于就业的选择余地较大。 (2) 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增加今后就业安全度和参加相关企业福利、生活保障的可能性等, 将“稳定”、“高薪”作为自己选择就业的重要标准。这间接导致了毕业生去北京、上海、广州等极具挑战性的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率降低。 (3) 一定程度上说明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毕业生普遍容易产生“一去就上手”的错误想法, 造成毕业生在一次就业后“跳槽”现象较为严重, 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 (4) 家庭观念影响过重, 家长对毕业生今后担忧较多。

2 如何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

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要做好此项工作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如下对策。

2.1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

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个性, 确定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在大学里, 提到就业好像是很遥远的事, 其实从近些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 对大学生提前进行职业干预, 不仅需要而且必须。职业教育是为学生的人生做准备的教育, 学校应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工具和技能教给学生, 使其端正职业观和就业观, 尽早明确人生方向及发展路径。同时, 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1], 虽然并不是任何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都可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但我们身边也不乏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建立职业自信, 教会创业方法, 这对他们今后就业是十分有利的。

2.2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当学校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抓时, 学校就会主动适应市场, 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能力的需求,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强化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建立、完善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职业规划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建立健全职业规划教育是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 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由管理转向服务的主要表现[3]。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有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但大多数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学时少、内容枯燥, 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甚至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职业规划教育应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 在学生有需求的时候进行。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素质不够, 达不到市场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两个途径, 一是强化学生管理, 一是强化课程管理。就学生管理而言, 高职院校应树立诚信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具有专业素养的辅导员队伍, 强化宿舍管理, 建立贯穿整个学生工作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4]。

3 结语

高职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整个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3) :98-101.

[2]段宝霞.大学生就业管理探析[J].前沿探索, 2009 (1) :10-11.

[3]魏莉梅.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8.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 有资料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出本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1]然而, 在辽宁省实际用工市场却普遍存在高级技工难聘、企业难招聘和毕业生难找活、人才流失快的现象。[2]该现象的产生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情况密不可分。

对高校毕业生来讲,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3]因此, 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现实状况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目前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研究现状情况可见, 立足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较少, 难以有针对性地了解符合本专业现状的实际情况。针对该问题, 本文选取2009~2017届共9个不同年级的学生, 主要就待遇期望、升值空间期望、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相符情况几个因素进行讨论。

一、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2009~2015届毕业生, 共7个不同年份的毕业生;第二部分是2016~2017届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五个不同专业, 0~9年不同工作年限共3465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 抽取675人构成了调查样本, 抽样率达19.48%。在9个年级、5个专业中, 调查对象的总人数是675人, 发放调查问卷675份, 回收有效问卷651份, 回收率为96.44%。

二、调查方法和研究手段

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等查阅和收集了解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就业期望相关的理论基础。然后, 对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百分率等统计学处理, 把2009~2015届毕业生和2016~2017届即将毕业的学生的9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对比, 总结这9批学生的就业期望的特点和变化。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在校生、毕业生和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以后, 本文对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一) 在校生就业期望情况

2016届、2017届总人数637, 共发放140份调查问卷, 回收134份, 有效回收率95.71%。调查结果显示, 91.24%的学生很关注就业情况, 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很难。同时也有3.4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据调查, 不了解就业形式的学生多数为计划升本。这一数据也和被调查院校历年专升本报名率基本吻合。

在对未来1~3年工作职务的调查中, 有39.35%的学生期望自己能够成为班长/组长, 26.04%的学生认为自己仍然是普通员工/一线工人, 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身能力, 给自己定制合理目标。10.27%的学生表达了计划自己创业成为私营业主的意愿。同时, 23.81%的学生期望成为单位中层领导。然而, 单位中层领导不仅需要出色的业务水平, 更需要丰富的管理、生产经验, 而这些素质是仅靠工作1~3年难以积累的。可见, 23.81%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会影响学生在求职阶段的判断, 一旦工作后实际情况和预期不符也会给学生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以及自信心带来严重影响。

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表明, 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38元, 2014年同比增长9.2%, 即33020元。由此可见, 2013年人均月收入2520元, 2014年人均月收入2752元。从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的工资期望情况可见, 48.70%的学生期望未来就业初期工资水平为3000~4000元, 该待遇水平通过努力后有望达到。然而, 36.00%的学生期望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这一待遇水平表达了学生的美好期望。在实际情况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该收入水平。可见, 多数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薪酬情况。

(二) 毕业生就业期望情况

为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期望, 对2009~2015届学生也进行了深入调查, 以便进行更直观的纵向比较。本次调查针对2009~2015届2828名学生, 共随机发放了54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17份, 有效回收率95.74%。先从升值空间、期望变化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2009~2015届学生工作年限从1年到6年不等, 工作年限越长职业化水平越高, 就业心态越稳定, 越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就业期望和实际水平越相符。通过调查结果整理出如下表的数据结果。由该表可见, 2009届毕业生有59.68%的学生认为升职空间比刚毕业预期的低, 是2009~2015届毕业生中认为对升职空间比刚毕业预期低比重最大的一年。回顾2008年经济危机大范围爆发, 这一后果持续影响到2009年的就业形势, 这种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上的落差主要来自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

总体来看, 只有34.66%的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升职空间期望和毕业前预期情况一致, 能够客观、理性地了解就业的实际情况。45.87%的学生对升职空间有过高的期望情况, 说明该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足够科学合理的规划, 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这种前途和期望不符的情况会影响职场新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也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不良影响。也有19.46%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后认为单位的升职空间高于自己的期望情况。该情况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一是自信心不足, 低估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对未来工作有畏难情绪, 无法如实衡量实际水平。三是不了解真实的就业形势, 造成误判。然而这一现象对多数学生来讲反而可能有利于毕业生发展。因为放低姿态就业的大学生反而会更虚心地学习, 更踏实地工作。当发现升职的可能比原本期望高时, 会激发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本次调查也从整体方面请2009~2015届毕业生对刚毕业时个人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进行评价, 整理统计结果如下图。总的来讲, 毕业生中认为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期望高于实际情况的学生数量整体高于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学生数量, 认为刚毕业时低估了自己能力和水平而错失机会的学生占整体的10%左右。近7年毕业生中, 2015届学生认为毕业期望和实际情况相符比例最高。这是因为在该届学生毕业之前, 毕业班辅导员多次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班会、谈话等方式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引导, 培养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从这一数据可见, 对多数学生起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 企业评价与建议

为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要求, 把握目前高职院校毕业人才各方面能力的真实情况, 本次调查也联系了20家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有长期就业接洽的企业。这些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总结了近几年毕业生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职业稳定性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现象严重;工作态度不积极和缺乏团队意识的问题。此外, 专业技能不过硬和过于看重薪酬也是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对此, 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首先, 建议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 要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脚踏实地地工作, 不断地钻研学习, 不断增强企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其次, 建议在校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能及沟通协调能力, 培养主动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 建议学校对就业相对困难的学生群体增加职业教育针对性, 并多提供实训课程, 提高专业技能。

四、思考与启示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从更客观、理性的角度反映出一些情况和问题。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角度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采取如下措施: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导入就业期望培养。通过班会、优秀毕业生座谈、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增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途径, 让学生从入学就有丰富的渠道来把握就业信息。2.立足于课程建设, 加强就业期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杜绝或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的现象, 客观评价自身优劣。3.以校企合作为导向, 丰富就业期望内容。请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给学生介绍员工工资待遇、升职空间等情况, 让在校生的就业期望更贴近实际情况。

本次对学生就业期望情况的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该校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的真实情况, 把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过程, 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廖莉萍.福建A经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 2014.

[2]马春英.浅谈解决辽宁省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途径[J].理论界, 2014 (06) .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9

1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现状

经研究发现, 在大学生就业预期方面, 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至2000元之间。专家表示, 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 对个人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目前看, 我国读普高与读职高比例的悬殊很大。我国的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处于绝对弱势状态, 与西方国家学生读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是无法相比的。我国成绩好的学生不可能读职业学校, 家庭条件优越的也不会读职业学校, 而有很多考得差的学生带着社会的冷漠、家长的责备, 自已名落孙山的低落情绪, 毫无选择地走进不心甘情愿就读的学校, 毫无目的地学完不感兴趣的文化专业知识, 这样读完三年书, 思想、学习状态可想而知。据调查显示, 80%的在校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42%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家长的要求, 只有20%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兴趣所选择专业。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选专业是出于自己主张的学生占少数, 很多学生没有按自己的意愿、爱好去选择将来, 有的即使按自己兴趣选择了专业, 将来到底做什么也没有合理定位。人生目标不明确是很可怕的, 如果是这样, 学生哪会有信心和兴趣去好好学习以及学成后走上岗位而适应工作呢?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 许多毕业生都反映对文化专业知识的需要很迫切, 不想做本职工作的人较多。但是, 我们的大多数职业院校毕竟还处于发展壮大的阶段,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社会建设、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再加上学生、家长、社会本身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毕业生走进企业后在思想、专业等方面一时很不稳定, 主要有以下体现:

一方面, 受家庭、社会的影响, 有的学生思想观念一时难以适应企业形势发展的需求。很多学生认为读职业院校永远是工人, 无大出息, 对出现的问题, 不从主观上检查, 而一味寻找客观原因;工作不能马上进入角色, 环境也不能及时与之适应。这种种想法在学生的思想、言行中折来射去, 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

另一方面, 对工作岗位及工资的要求定位高, 在技术上却缺乏进取精神。

第三, 怕脏, 怕累, 怕苦, 总想干个轻巧活或是走上管理层。

第四, 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不理解, 缺乏主人翁精神。有的学生来到企业, 带着试试看思想, 一开始便产生一种临时观念。在企业里表现一般, 工作随便、纪律松散, 动不动还要闹别扭, 同事关系处理不好, 故意与领导对峙、搞小团体、消极怠工, 到企业, 没有把自己融入这个大集体中, 没有把企业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结合起来, 而是总以为企业太苛刻而不讲人情, 在多方面束缚了自己。

第五, 企业对毕业生管理存在不足, 学生工作不稳定, 思想难以适应。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进入企业还要有个适应的过程。首先是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生活等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其次对企业里人与人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个适应过程, 这个过程相当重要。若学生到一个企业就业, 生活不安定, 工作不顺心, 关系不称心, 学生就会不安心、不稳定。因此, 企业对学生管理, 也要主动与学校教育相衔接, 趋向于人文化管理, 对他们的思想、性格、观念、心理, 还要多加引导, 在生活、感情上倍加关心, 多加投入,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途径的探讨

2.1 以市场为方向,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市场急需技能人才

专业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 急企业之所急, 以敏锐的洞悉力为企业培养急需技术人才, 经常深入进行市场调研, 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我院就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食品制药、计算机与财务管理”等专业并推行“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 从实际需要入手, 强化操作技能,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专业调整要走在前列, 就要紧紧根据企业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切实培养出企业有用的技术人才, 自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受企业欢迎。

2.2 强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掌握一技之长

要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不断进步, 没有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行。首先, 学校要在学生入学时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指明方向, 让他们真正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启发学习兴趣;其次, 利用各种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增强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 引导督促教师们高度负责的对待教学, 确保每一堂课让学生满怀兴趣的学习, 在收获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再次,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激励他们从被动接爱知识到主动学习探索, 这些都能真正促进学生学有收获, 学到一技之长;同时鼓励在校学生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技能外, 还可掌握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和技能, 力争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岗位精一门, 相关会一门, 现时学一门的一专多能型技工人才。

2.3 加强思想心理教育, 培养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技能, 而且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因此, 对学生教育必须将“成人”教育贯彻整个学习中, 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2.3.1 培养学生严谨自律, 遵章守纪, 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大局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 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态度。同时, 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园,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人不能脱离集体的制度、不能凌驾法律之上, 让他们提前扮演现代企业员工的角色。

2.3.2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 敢于负责, 爱岗敬业, 勤劳奉献的精神

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 大部分人员将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劳动, 从学生一下转变成企业员工, 他们在身心上都将有一个从艰辛疲惫到适应的过程, 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学生将会在就业后不久当逃兵。很多人朝三暮四, 思想不太稳定, 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尽管有的人怕苦怕累,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职业道德淡化, 工作责任心不强, 但根据他们“可塑性”这一特点, 从现实中加强教育后还是大有可为的。

专心致志地工作是敬业精神的外在形态特征, 无私奉献是敬业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吃苦耐劳则是敬业精神的基础。因此, 敬业是每个从业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 从职业道德课堂到车间, 从学校到企业, 从制定学校《就业管理制度》到组织学生学习企业管理制度, 对学生教育实施一整套的方案, 使学生及时适应企业需要。

责任感是学生成才过程中稳定而持久的内在动力源, 是学生成功的基石。学校要通过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的点滴事例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负责, 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爱岗敬业, 对现在的很多毕业生来说似乎有些陌生, 经常有不少毕业生较频繁的“跳槽”, 认为这样、那样的工作不太适合他们, 他们把太多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 忽视工作能力的积累提高, 结果越跳越糟。我们应该指引毕业生对待第一份工作要谨重选择, 不能有暂且进入公司试试, 先从学校出去再说, 这样对公司、对自己都十分不利。不论哪一种岗位要确切地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选择好大致方向后, 只要爱岗敬业, 就会作出贡献, 产生兴趣, 获得成功。

2.3.3 培养学生具有不畏艰难、不断学习、积极迎接竞争和挑战的精神

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就业难”是目前社会的客观事实, 要让学生知道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困难面前, 只能不断学习, 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克服困难, 迎接竞争和挑战, 树立人生自信心、成就感, 这将是今后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器;可如果一旦在困难面前退缩, 放弃进取, 今后我们就会一次一次再退缩、再放弃, 一生会一无所成;同时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3.4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 必须致力于对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 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具有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善于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精神给自己带来的生活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 激发他们探讨求知、大胆创新的热情。

2.3.5 培养学生与人和睦团结、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是竞争与合作相伴, 挑战与机遇并存, 现在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具有竞争力,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而要求每一个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竞争面前我们必须能够与同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发挥合力。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与人和睦相处, 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重要性, 懂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通过各种集体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 懂得尊得他人、学会宽容、学会沟通, 煅炼与人和睦相处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刚毕业, 走进企业, 交际能力非常缺乏, 但不需多久, 他们会很快与之适应。不过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多不那么令人满意。有交际能力不等于有协作能力, 若两方面都具备, 才会相得益彰。

2.3.6 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心理教育

加强毕业生思想心理教育应从开阔学生心理视野健康, 开展专业理想教育两方面入手。开阔学生心理视野健康, 需要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来培养, 需要教师和社会感化。让学生炼就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 培养宽容、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揣测老师, 到企业推测他人, 必须对学生言传身教, 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意识品格转化, 把这些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平时的交流中去,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学会做人, 做学问, 干工作, 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一切, 适应环境、生活和工作。

开展专业理想教育, 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专业价值观教育上。作为学生, 一个新型劳动者, 应如何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热爱自己的专业, 在工作中勤奋努力, 积极投入, 也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体现出人生价值。二是专业行为观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要遵章守纪, 到了企业, 在岗位上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要讲究职业道德。在企业, 不能自搞一套, 言行要对企业、社会负责。一个好的工人, 所作所为必须符合企业规格,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被企业首肯。

从现实看, 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起点是曲折的, 但他的发展趋势是辉煌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善于学习, 努力工作, 钻研技术, 积极开拓, 主动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就能实现价值的飞跃。

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术型, 工程型, 技能型人才中, 我国目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旺盛。新华网报道:全国各省职业院校毕业生自2003年就业率就超过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有优势, 但显然的是,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思想、专业水平与实际生活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为现实是活生生的, 实实在在的, 非常严酷的, 如果学生不去磨练生存意志, 激发生活热情, 发挥专业特长, 主动适应生活、企业, 就会被社会现实淘汰。因此, 我们在提倡职业教育时, 就要转变教育思路,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职业适应能力, 即学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并且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这样即使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的先进的全面的职业技能, 但因为具备了较好的职业适应能力, 在进入企业后, 可以很快调整适应环境, 并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掌握、熟练、应用中去。总体来说, 从学生在学校学习到进入企业工作这一过程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遵循自然竞争法则, 适者生存, 在市场经济腾飞的今天, 更是如此。谁的职业适应能力强, 谁就可能更早在市场中找到位置和方向。

随着我国加入WTO,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并伴随力度更大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大量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都使得国家需要大批能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高素质生产技术人才, 国家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技能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教育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促进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作艰巨, 意义深远。

摘要:目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旺盛, 但许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仍旧不乐观, 究其原因诸多。在这些问题中, 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水平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思想, 就如何培养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作一下探讨研究, 为职业教育改革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调研与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网“调查:06应届毕业大学生近半签约或有意向”.

[2]山东新闻网“东部高校签约率高”.

[3]中国教育报.

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 篇10

新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07年, 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2 848万人, 2009年更达到3 459万人。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人数的快速增加,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开始蔓延到了职业院校。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的变化,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择业心理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自主择业将成为毕业生要面对的首要挑战。而与就业难并存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和问题, 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离职率和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居高不下, 这说明职业院校的职业认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问题的。

职业认知是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的认识和评价, 是个体认识职业的一种过程或活动。职业认知对个体的一生非常重要, 是个体进入社会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基础, 也是个体认识社会的一个最基本渠道。个体在从事某项具体职业之前, 应该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 否则如果进入一个比较陌生的职业领域, 个体会在心理上产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甚至不知所措, 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进行研究, 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参考, 针对现状进行合理有效的辅导, 并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分析自己的职业认知的有效性, 为以后择业做好心理准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尤其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提出到2015年, 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3 640万人, 2020年将达到3 830万人。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职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将来的职业幸福感, 职业认知作为职业决策的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工具

研究自编了职业认知有效性问卷, 重点参考了赵立与郑全全关于职业认知的研究, 以及赵冯香于2005年所编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该表根据Betz和Taylor1983年编制、1994年修订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修正而来。问卷包括四个分问卷, 分别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评价、职业信息、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每个分问卷又包括5个题目, 总问卷共20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 以自评的方式呈现, (1) 表示该项目中的表述非常不符合自身的情况, (5) 表示该项目中的表述非常符合自身的情况 (符合程度的排序为 (1) < (2) < (3) < (4) < (5) ) 。调查过程中, 让被试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选择和评定, 本研究重点分析相关人口变量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有效性的影响。

(二) 被试

从烟台和威海地区各职业院校取样应届毕业生为被试, 包括各类技工、国际贸易、文秘、会计、舞蹈、美术、计算机等专业, 并将其归入文经管、理工农、艺体三个大类。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6份, 有效问卷率为97.2%, 其中男生272名, 女生214名, 从专业大类情况来看, 文经管类126名, 理工农类271名, 艺体类89名。

(三) 施测程序与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统一发放, 测验无确切时间限制, 但一般都在4-6分钟内完成, 并统一回收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比较职业认知有效性在被试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一)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作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指标。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本量表各分测验的α系数均在0.80以上, 总体α系数为0.95, 符合心理测量的信度要求。

(二) 人口统计变量对职业认知有效性的影响

比较职业认知有效性各分问卷在性别上的差异,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 男女同学在自我评价、职业选择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 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比较职业认知有效性各分问卷在文经管、理工、艺术大类专业上的差异, 发现毕业生在职业信息和职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如表3所示。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LSD法) , 理工农类的学生职业认知有效性总分最高, 其在职业信息和职业选择分问卷上得分也居首位, 显著高于文经管类和艺体类学生得分。

比较职业认知有效性各分问卷在毕业生城乡生源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各分问卷均无差异。

比较职业认知有效性各分问卷在家庭条件上的差异, 发现毕业生在自我评价、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职业信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如表4所示。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LSD法) , 家庭困难和一般的毕业生在职业选择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富裕的毕业生, 而在自我评价上显著低于家庭富裕的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一般和富裕的毕业生。

四、讨论

(一) 性别差异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 男女同学在自我评价、职业选择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 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 男生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评价较高, 因此自我效能感相对女生来说更高一些, 因此自我评价要高于女生。在后续的采访过程中发现, 男生进入职业院校后, 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往往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尤其是理工农类的男生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女生更多是因为受限于高考或中考成绩, 不得不选择进入职业院校, 尤其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女生, 很多人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根本没有概念。但男生和女生一样, 并没有非常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 很多信息都来源于课堂, 对工作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更没有概念, 因此在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 专业类别差异问题

研究发现, 毕业生在职业信息和职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理工农类的学生在职业信息和职业选择分问卷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经管类和艺体类学生得分。究其原因, 在于理工农类学生的专业技术性相对更强, 而社会上对该类毕业生的需要也比较大, 因此他们在选择职业时, 方向性相对更强一些。而艺体类学生的专业技术性虽然也比较强, 但社会需求有限,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和双向选择的推广, 该类专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他们并不明确毕业后能够从事何种职业, 导致职业认知有效性较低。

(三) 城乡差异

结果显示, 生源地在城市或农村, 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这与赵冯香对大学生研究的结果相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 不管是城市生源的学生还是农村生源的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 并没有表现出成就动机、自我监控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界定, 也没有表现出明确的不同。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还是更多受到专业类别和家庭条件的影响。

(四) 家庭条件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 毕业生在自我评价、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困难和一般的毕业生在职业选择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富裕的毕业生, 而在自我评价上显著低于家庭富裕的毕业生;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一般和富裕的毕业生。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 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没有经济压力, 将来也不需要为生计发愁, 而且毕业后, 家人往往会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 因此他们很少考虑将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但家庭富裕的学生自我优越感很强, 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高, 因此自我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困难和一般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目标比较明确, 他们对经济收入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家庭一般和富裕的学生, 尽量要求高一些的经济收入, 而不介意将来的工作辛苦一些。而且有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就是熟练工人, 有着相对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

五、结论

从研究结果的整体来看,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有效性, 总体上受性别、专业类别和家庭条件影响较大, 较少受城乡出身的影响。另外,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有效性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对相关职业信息缺少了解, 对将来职业选择缺乏明确的定位, 对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概念。因此, 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一些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遵循职业化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 通过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通过职业认知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 形成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养。尤其是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为将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国兴, 王全明.浅淡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教育, 2011 (5) .

[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 促进学生理性就业[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

[4]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赵立, 郑全全.职业认知、社会支持对农民择业倾向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9 (4) .

上一篇:ISO质量管理体系下一篇:本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