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控制体系

2024-06-18

预防控制体系(精选十篇)

预防控制体系 篇1

1.1 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高度重视疾控机构建设, 加大投入, 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非典”之后, 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造建设项目共计106个, 总投资23.85亿元, 各级疾控中心业务用房焕然一新, 检测设备国内一流, 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综合防病能力明显提高, 初步建立起具有一流水准、反应灵敏、高效统一的覆盖全省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省先后消灭了血吸虫病、丝虫病, 有效控制了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 艾滋病、结核病防控不断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七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全省14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19.9%下降至4.6%。连续15年保持无脊灰状态, 连续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了22个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模式示范区, 覆盖人口2400多万。碘缺乏病、肝吸虫病等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

1.2 存在问题

⑴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于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非均等化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财政投入、人员素质等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较大。⑵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益性得不到保障, 政府投入不足, 而有偿服务的渠道和收入明显减少, 严重影响了疾控机构的生存与发展。⑶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结核病耐药性严重, 发病率居高不下;登革热、流感等疫情暴发时有发生;手足口病仍然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⑷免疫规划工作不平衡, 部分地区免疫规划工作出现滑坡现象, 消除麻疹任务艰巨, 形势严峻。 (5)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不断增多, 防控问题日益突出。此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流动人口的疾病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等。

1.3 发展机遇

1.3.1 改革开放30年成果为疾控事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 广东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 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全省生产总值仍然达到3.56万亿元, 比2007年增长了10.1%, 人均生产总值达3.75万元, 比2007年增长8.7%。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改善, 将会有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疾控事业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1.3.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做好疾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也是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疾控事业科学发展, 不仅在于疾控资源数量的增加、先进技术的采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还必须保障城乡居民公平获得基本疾控服务;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少得病、保健康”, 又要保障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疾控服务, 还要有效控制各种重大传染病疫情, 维护社会稳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民生, 更加关心人民健康。加强疾控工作, 加快疾控事业发展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1.3.3 新医改方案确定了疾控机构改革发展目标和措施

按照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要求, 2009年要做好4项疾控相关工作。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要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社区干预措施等。 (2) 在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等专项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展新的项目, 将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由6岁扩大到15岁。 (3) 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为重点,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4) 落实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2009年, 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 2011年不低于20元。新一轮医改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新医改方案始终贯穿了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 从我国国情出发, 确定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 勾画了新时期卫生改革发展新蓝图, 同时也提出了疾控机构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1.3.4《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给疾控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2008年12月, 国务院批复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我省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今年全省“两会”期间, 贯彻实施《纲要》成为热点议题。《纲要》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在医药卫生体制中发挥试验区作用。目前省卫生厅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希望各市发挥自身的优势, 根据《纲要》的任务要求, 抓住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条主线, 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 制定相关实施方案、重点领域专项规划、重点改革措施, 先行先试, 大胆创新, 积极实践, 突破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卫生事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2 今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思考

2.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是各级政府管理社会,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 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 我省疾病控制机构建设严重落后, 特别是慢性病防治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滞后更为严重,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 配置疾控机构资源的职能弱化。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疾控服务, 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落实疾控工作公益性, 保证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疾控服务。

2.2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弥补疾控经费不足, 制定了一系列疾控工作有偿服务、以医养防、以副补防等政策措施, 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疾控机构靠创收维持正常运转, 严重阻碍了公益性的落实。当前群众反映疾控机构问题较多的, 主要是利益驱动强化、公益性质弱化引发的问题。深化疾控机构改革发展, 主要就要落实疾控工作的公益性, 较大幅度地增加疾控经费投入, 建立稳定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 扭转疾控机构创收倾向, 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3 加强基本疾控服务

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关系到每个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 是疾控部门必须重点抓好的工作。当前, 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 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疾控服务, 促进健康公平, 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加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病防治力度,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工作方向和原则是:政府为疾控机构和疾控服务提供保障, 疾控人员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2.4 严格疾控机构监管

要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 努力实现卫生行政部门由“办防”向“管防”转移, 其主要精力应放在加强疾控监管, 规范疾控服务行为。疾控机构作为独立法人, 要承担起“办防”的职责, 严格内部管理, 实行岗位问责制, 真正做到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目前, 从整体上看, 疾控系统的监管工作还比较薄弱, 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和监管能力等方面都未能适应职能转变的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 加强疾控服务监管, 把工作重心放在定标准, 立规范, 严准入, 重监管上来。

2.5 大力推行基本疾控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疾控服务均等化, 是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 促进健康公平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 我省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二元疾控结构, 城乡和区域之间疾控资源和疾控费用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农民和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疾控服务。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疾控工作, 向城乡提供同等的疾病预防、免疫接种等基本疾控服务,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疾控服务差距。

摘要:改革开发30年,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本文从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强化政府主导,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增强疾控基本服务, 严格疾控机构监管, 推行疾控基本服务均等化”等今后疾控体系建设思路, 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2

一、疾控大楼的建设

我县利用国债资金80万元,县人民政府无偿划拔土地1.28亩,于~年3月10日在原防疫站办公楼西向动工兴建一座占地面积285m2,建筑面积870m2的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并于7月20日完成基础设施、土建工程,12月28日竣工,现待验收投入使用。在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建设过程中,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问题,分管副县长多次到中心现场办公,帮助解决有关困难问题。由于得到县人民政府、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疾控中心大楼得以顺利建成。

二、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后,经县卫生局批准,中心对内设机构及职能及时进行了调整,中心下设办公室、计划免疫管理科、疾病防制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和质量管理科6个业务科室。中心现有编制27人,现在职职工26人,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2人,其中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9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干部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上岗,从而选拔出领导、群众都满意的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了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做到人尽其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中心占地面积2989多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270平方米,检验用房470平方米(其中恒温面积70平方米)。拥有小汽车3辆,200毫安X光机、酶标仪、洗板机、电子分析天平、光栅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阿贝折射仪、CO红外线分析仪等仪器设备30多万元(原值),全中心固定资产270万元。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后,启用了“蒙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印章。中心领导实行分管负责制,中心主任、主管全面工作,主管人事、财务、检验、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和门诊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分管疾病防制、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卫生监测等工作。中心制订了《XX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工作实施方案》、《XX县艾滋病防治方案》,《XX县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XX县乙脑防治工作方案》、《XX县重大疾病工作方案》,《XX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方案》和《抗灾防病工作预案》。各科室均制订了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的畅通,使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以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中心成立后取得的成绩

今年6月我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县9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全县受灾人口3.7万,农作物受淹3.94万亩,倒塌房屋680间,损坏房屋268间,因灾致伤病254人,死亡1人,失踪1人、电力、通讯、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损坏。灾情发生后,我中心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投身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去,立即启动抗灾防病预案,有序开展灾区疫情收集、指导灾区进行环境、饮水卫生的消毒处理,食品卫生的监测,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消毒到哪里,并在洪灾发生后马上组织人员编影讯速行动起来,洪灾之后防疾病,洪灾之后注意预防乙脑”等宣传资料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使群众及时了解灾后疾病防治、饮水消毒、环境消毒知识。由于措施得力,工作过细,今年我县洪灾之后没有发生与洪灾有关的甲肝、痢疾、伤寒、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五、今后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经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我中心顺利地完成了机构体制改革的过渡工作,初步建立了XX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于我中心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资金紧缺,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呵护,因此建议财政加大对疾病控制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经费的投入,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工作待遇等,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能专心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巩固与发展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提高保健人员特别是村级防保人员的地位与待遇,对配合完成卫生任务的乡村防保人员给予经济补助或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卫生保健网的网底不破。

预防控制体系 篇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51-02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其核心内容,能够确保和推动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模型的不断转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渐显现出了很多的弊端,比如预警能力比较弱、对传染病的检测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其服务能力大大下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笔者根据我国现有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卫生部所颁布的相关文件,对其服务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详细地阐述。

1资源配置

1.1人力资源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一个最活跃、最关键以及最积极的资源。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是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前提,便于调动的疾病控制人员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确保各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了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首先要不断深化其人事管理的改革,加强对其内部的管理,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从而提高疾病预控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疾病预控体系的服务能力。

1.2经费的投入疾病预控机构所承担的服务项目为典型公共产品,在实际生活中,很少会有个人或者社会团体愿意购买这些属于公共产品范围的疾病预控服务,政府作为社会一个重要组织领导者,承担着保护社会人民群众的健康责任,而这些相关的健康服务项目必须要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来予以保证。政府对于疾病预控机构所进行的财政拨款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财政的预算拨款与专项的经费拨款。其中财政的预算拨款主要包括了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而专项则包括业务工作专项经费、基础建设与设备的购置经费。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除了基本医疗卫生以外,基本社会保证、预防保健和义务教育等民生服务均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属性,这其中,政府承擔了主要提供责任。但是由于其体制与管理等各种因素,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间存在着严重的缺口,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增长速度。疾病预控机构作为全额拨款的一个事业单位,政府对于疾病预控机构的经费投入逐渐下降,难以维持疾病预控机构的人员开支以及其功能运转,阻碍了其正常的运行。

1.3基础设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基础设施主要有网络设施、工作用房以及交通工具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不仅和该单位的管理水平、人才队伍、财政保障以及技术设备等各项因素有关,同时还和该单位工作用房的实际建筑情况相关。在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中工作用房作为其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心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履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此外,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其网络建设也应该相应有所提高,通过对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增强卫生疾病控制事业的管理,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灾害的应变能力、应急能力以及其指挥调度能力。

1.4仪器设备在疾病预控范围内的仪器设备主要为寄生虫病、传染病和地方并的预控,调查、处理和控制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为监督公共卫生提供的相应技术支撑与服务所需的相关装备。科学配置和管理仪器设备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质量,同时还能推动室内和室外疾病预控质量考核以及验证活动,提高疾病预控机构的实验检测质量,便于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能力建设

2.1应急处置能力在疾病预控工作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级卫生部门的疾病预控能力一种综合体现。应急处置能力是指在面临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其反映的快捷程度,其交通工具的状态是否良好,其处理人员是否到位,在到达现场以后是否能及时地判别该事件的性质,采取的合理建议以及措施等。

疾病预控机构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主力军,人们对其资金保障、人员素质和物资装备等能力建设的要求就会越高,而这些能力又会集中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疾病预控体系应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第二,药物的储备情况以及达标情况等;第三,现场的应急装备情况等。这三个内容同时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

2.2实验室检验能力和应用性科研能力在疾病预控机构中,实验室检测不仅是其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同时也是疾病预控工作能力以及其机构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应用性研究能力作为提高疾病预控机构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政策以及措施的重要依据。改善其应用性研究能力,不仅能够以后疾病预控机构的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为其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技术保证。在强化科研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其科研项目的数量,并提升其科研的档次,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其整个科研能力,充分发挥疾病预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宾远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探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340.

[2]米桂英,胡愠茹,尚爱平,等.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4-85.

[3]郑余焕.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资源建设评价与分析研究[D].复旦大学,2008.

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调查 篇4

1 调查方法

在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调查组, 对市、县两级CDC和所有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的建设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各地的基本情况, 查阅各级政府统计年鉴;CDC工作用房建设现状, 核查工作用房建设图纸;装备建设现状, 查阅疾控仪器装备档案及固定资产账本;经费现状, 核查各CDC的会计账目及经费拨入凭证;CDC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以人员花名册为依据调查人员各项结构, 并首次增加了人员素质进行量化评估项目, 人员素质评估采用基本公式及其衍生公式进行量化;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公共职能履行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科研培训能力等, 查阅各CDC科室设置的正式文件和各项工作开展的书面总结资料。

对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建设调查采取查阅文件资料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所有原始数据均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现状剖面分析以2007年底的资料作为分析剖面, 显示全市各级CDC的建设现状;对比分析包括地区间建设现状对比以及建设现状与关于国家疾控机构建设的标准对比分析;动态分析以2002年与2007年的资料对比分析;人员综合素质量化评价采用了全国疾控体系建设现状抽样调查人员综合素质评分的量化分析方法[1]。

2 调查结果

2.1 全市各级CDC基本建设

在本轮建设中, 全市市、县两级CDC的基本建设进展最为明显。一批新办公楼已投入使用, 各CDC工作用房及实验室用房面积均达到并超过国家有关的建设标准 (表1) 。在工作用房建设中, 全市共投入资金4 901.9万元, 其中由各级政府投入的为3 109万元 (表2) 。一举解决了卫生防疫站时代持续多年悬而未决的工作用房缺乏的“老大难”问题, 为CDC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在加强工作用房建设的同时, 各级疾控机构也加强了仪器装备建设投入, 全市共投入资金1 673.16万元装备仪器设备, 其中由各级政府投入的资金为1 501万元。各CDC的固定资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仪器设备的配备率除两个区CDC外, 均已达国家基本

经过几年的建设, 茂名市各级CDC的工作用房和仪器设备均得到很大加强, 固定资产对比建设前的2002年均有大幅增长, 总增长率最高的达423.7%, 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资条件。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装备水平都上了一个档次, 达到国内较先进的水平, 基本上摆脱了原来检测技术落后的局面。采用了最先进的自动化分析仪器, 而且实验室都有符合标准的安全设备和防环境污染设备, 普遍达到了安全、环保的标准。但调查发现, 在次轮疾控体系建设中, 各级政府的投入还没有完全到位, 无论是工作用房建设还是仪器设备购置, 政府投入的金额均未满足建设的实际需要。其中工作用房建设资金缺口全市总计为1 792.9万元;仪器装备资金缺口全市总计172.16万元, 除市直以外, 几乎所有的CDC都因基本建设而负债, 负债总额达1 965.06万元 (表2) 。

2.2 各级CDC的常规经费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 2007年对比2002年各级政府对各CDC的常规经费投入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率, 最高的信宜、高州CDC分别达293.3%和200.0%, 但化州、茂港区CDC则经费一直未落实。反映了政府对CDC的经费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且信宜、高州CDC经费投入的增长率高是因为原来的基数太低, 并不证明当前的经费是合理的。如果进行经费人均分析, 按人员编制计算, 目前年人均最高的茂名CDC为3.54万元, 但化州、电白CDC仅分别为0.16万元和0.19万元, 都与机构运转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表4) 。

目前全市CDC的经费投入状况, 一是不符合CDC的实际

工作需求, 全市各CDC经费总投入仅为各CDC年实际总支出的23.8%, 其余均靠各CDC服务创收来维持;二是不符合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能力, 各CDC的2006年总经费仅占同年全市各级财政总支出的0.18%, 最高的是茂名CDC也仅占0.31%, 化州CDC连常规经费也未落实。

由于政府经费不足, 各CDC都在依靠自己开展预防医学服务的创收来弥补开支的缺口, 服务创收成为维持CDC运转经费的主要来源, 全市CDC服务创收总额占支出总额的88.9%, 以事业经费最高的茂名市CDC为例, 2007年的服务创收占了单位总支出的76.2%。尽管各级CDC近年都在积极创收, 但调查显示, 各级CDC的增长势头都越来越小, 信宜CDC甚至出现负增长, 服务创收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如果还得不到政府常规经费投入的保障, 都将面临经费方面的困境。 (表5, 6)

2.3 人力资源配备

2.3.1 人员编制不足

尽管各级CDC的人员编制近年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补充, 但对照国家标准, 茂名市各级CDC绝大多数仍未达到标准要求, 存在较大缺口。 (表7)

2.3.2 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单位现有人员中的技术人员比例最低63.6%, 最高84.3%, 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85%以上要求, 而且技术人员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专业结构主要是“其他医技”人员比例过大, 最大的达85.7%, 最小的也有24.1%。这种现象可能要持续到2007年以后才会有所缓解。学历、职称结构大专以下的占了较大比例, 最高的占73.0%, 最低的也占41.4%。而且在高学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还不是预防医学专业的, 专业不对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职称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初级和无职称人员比例过大。最低的占37.2%, 最高的达78.6%, 一般在50%左右。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 各单位人员年龄结构趋年轻化, 30岁~35岁年龄组占主要成分, 占42.9%, 35岁以下年龄也占42.1%, 呈年轻化态势。但其中也隐藏了一些问题, 就是老技术骨干陆续退休, 新的技术骨干队伍尚未成熟, 学科带头人队伍青黄不接, 将成为茂名市CDC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3.3 人员平均素质偏低

通过对全市CDC人员素质的量化评估, 平均得分最高的茂名CDC也仅有5.94分, 与全国总体水平比较处于中等偏低的位置, 各县级单位平均得分更低, 已处于全国较低的水平[1]。 (表8)

2.4 各级CDC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已有茂名及化州CDC建立专门应急管理科室或有指定专人管理并开通了热线电话;大部分CDC制定了应急工作制度、各种应急预案、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从2006年开始全市由茂名市CDC召集, 每年组织1~2次应急培训或演练;大部分CDC均能坚持开展应急工作督导, 每年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目前全市所有的CDC都未能开展应急措施的效应评估工作, 造成每次突发事件都在采取应急措施后就没有后续工作跟进。

2.5 公共职能执行能力

2.5.1 各CDC专业科室设置情况

对照建设标准茂名CDC科室设置率为66.7%;县级CDC设置率最高为66.7%、最低的3.3%;两个区级CDC科室设置基本未入规范。艾滋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消毒杀虫、应急管理、健康教育等仅有少数单位设置科室, 多数并入其他相应科室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大多数单位未开展, 仅茂名和化州CDC开展过一些工作。2.5.2各项公共卫生职能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各项公共职能总开展率茂名CDC为87.6%, 属全国中上水平, 县级CDC最高为64.7%, 最低为30.6%, 属全国中下水平[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消毒病媒控制等工作开展率均较低。

2.5.3 实验室检测能力

2.5.3. 1 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率

茂名CDC仪器装备基本标准配备率91.1%, 建设标准配备率41.5%, 县级CDC基本配备率最高87.1%, 最低32.3%;建设标准配备率最高49.3%, 最低7.2%, 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但2个区CDC基本没有正规的仪器配备。

2.5.3. 2 检验项目开展率

茂名CDC检验项目开展率是基本标准的78.1%, 建设标准的47.8%。县级CDC按基本标准最高开展率为66.3%、最低45.5%, 按建设标准最高为36.3%, 最低12.6%。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均不很饱满, 市CDC也仅开展了基本标准项目的78.1%, 县级单位开展率更低 (表7) 。

2.5.3. 3 实验室质量管理情况

除2个区CDC外, 市、县2级CDC均已通过质量管理认可和质量认证评审, 并能按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定期开展质量内审和管理评审。2个区级单位目前实验室硬件建设尚未完成, 还谈不上质量认可或认证。

2.5.4 综合信息管理建设情况

茂名CDC的计算机配备率已经达到68.9%, 基本满足了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茂名、信宜、电白CDC还建立了单位局域网, 茂名CDC已完成了OA系统建设。茂名CDC还于2005年建设了单位的网站, 为卫生宣教工作提供了新的窗口和平台。

2.5.5 科研教育工作

随着各CDC建设的加速进行, 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各单位的科研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发展。2002年~2007年, 全市CDC共获市科技进步奖立项39项, 其中有8个项目获奖, 其中获市二等奖2项, 三等奖6项。全市CDC共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2篇, 平均每年40.4篇, 按全市CDC技术人员平均, 人均0.37篇。各单位均制订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案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 SARS、禽流感、流感、鼠疫、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知识普及率都在90%以上。

2.6 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建设

2.6.1 防保组人员配备

目前全市已有化州、电白、茂南、茂港四个辖区平均人员配备率达到或超过1/万配备标准。以防保组人员为单位, 已按辖区总人口1/万比例配备人员的防保组有85个, 占77.3%, 尚有22.7%的防保组人员配备率仍未达到1/万标准。

2.6.2 防保组人员待遇

目前全市绝大多数防保组 (96.4%) 人员待遇已有了保障, 但仍有3.6%的防保组未解决人员基本保障问题。有2.7%防保组平均待遇略高于所在卫生院人员的平均水平, 有46.4%防保组人员待遇与所在卫生院平均水平持平, 应该说防保组人员待遇比过去已经有所改善。随着广东省对乡镇卫生院按1/103比例1.2万元/年、人转移支付经费逐步到位, 防保人员待遇问题会从根本上解决。

2.6.3 防保组工作条件

调查显示, 镇卫生院防保组的办公条件已经有较好的改善, 全市人均办公面积达12.5m2, 还有许多卫生院建设了规范化接种门诊, 有88.2%的防保组配发了工作服及其他基本防护设备。但仅有3.6%卫生院给防保组配备了专用工作车辆, 比例很低, 绝大多数防保组工作用车问题仍未真正解决。

2.6.4 防保组人员年龄结构

目前全市防保组人员年龄结构已趋年轻化, 35岁以下的占46.0%, 35~50岁的占44.5%, 这两个年龄组已经占了防保人员的绝大部分。

2.6.5 防保组人员学历、职称结构

防保组人员的学历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 无学历人员仅占22.1%;中专学历已经成为防保队伍的主角, 占62.2%;而且目前防保人员队伍中出现了大专学历者, 虽然只占15.7%, 但说明“防保人员没有技术, 什么人都能干”的观念已经初步得到了纠正。通过不断地加强培训, 全市卫生院防保组人员的职称也得到提升, 已有2.8%的人员晋升为中级技术职称。但目前防保人员仍以初级技术人员为主, 占55.7%。另外还有41.5%的防保人员是无职称人员, 人员素质偏低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6.6 防保组人员专业结构

目前全市防保人员队伍中真正学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还不多, 仅占15.6%, 而大部分的人员是其他医学专业的卫技人员或未经医学专业培训的人员, 对这些人员还必须进行系统地培训。

2.6.7 防保组人员执业资质

已有80.4%的防保人员获得预防接种上岗证, 其中有30.6%的人员还同时具有医师或助理医师执业资格, 仅有7.6%的人员还不具有任何资质证书, 有待今后在对防保组进一步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表8)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经过几年的建设, 茂名市疾控体系建设取得较大发展, 各级CDC的工作用房和仪器装备建设是解放以来政府最大手笔的投入, 工作用房面积和仪器装备配备率均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但全市CDC基建和装备导致县级CDC负债的问题有待解决。通过建设, 各级CDC的政府经费投入有所提高, 但基本上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仅占同年财政总支出的0.2%。各级CDC目前都靠创收弥补经费不足, 全市CDC创收占支出总额的83.6%, 大大高于全国CDC 49.5%的平均比例。全市各级CDC人员配置有所改善, 但总体呈现人员编制不足、预防医学专业化偏低, 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缺乏, 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将会成为制约疾控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导致全市疾控体系的公共职能执行上存在缺失, 具体表现为疾控体系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公共卫生职能开展率仅列全国中等或中下等水平, 实验室检验项目开展率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建设, 有向专业化、职称化、高素质方向发展的趋势, 但目前低学历、低职称、非专业、非执业人员仍占大多数。防保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所改善, 但目前还是处于较低水平。未能很好适应疾控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增长问题, 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3]。

4 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各级政府对疾控体系建设的认识未完全到位“非典”流

行期间, 疾控体系公共服务职能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政府对疾控投入明显增加。但疫情过后, 对疾控重要性认识又逐步淡化, 政府投入出现停滞, 甚至倒退。仍未完全摆脱“财神跟着瘟神走”的恶性循环。对疾控体系建设未真正上升到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层面去理解和执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种公益性质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人愿意投入, 维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唯一在于政府, 如果政府领导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认识不清, 财政投入的随意性问题就永远无法真正解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其公共职能缺失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国内其他研究者也认为“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缺位的根源是政府筹资和管理职能的缺位”[2、3]。

4.2 随意性强, 缺乏规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对策

各级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缺乏统筹管理疾控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和统一规划、措施和对策, 存在上头政策是一套, 执行政策又是一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经费投入、人力资源配置、重点项目建设、内部管理规范和考核、履行公共职能执行等方面, 随意性强, 条理性、强制性差, 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 就很难从根本上完善疾控体系建设。

5 对策

5.1 进一步深入理解党的“预防为主”卫生方针

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措施, 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抓, 要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办实事, 及时解决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5.2 必须形成与国家政策要求一致, 与同级财政收支同步的统一经费支付机制

究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应该是什么水平, 苌凤水等的研究计算出按2003年的物价水平全国CDC经费配置需要157.3亿元[4], 对照当年24 607亿元的全国财政总支出, 所占比例是0.64%。我们认为, 以当地财政总支出的0.6%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投入标准比例是合理可行的。

5.3 逐步减少和取消疾控创收功能项目和规模, 最终淡化疾控机构的服务创收功能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服务创收是上世纪80年代卫生防疫站改革初期的一种过渡性措施, 在实施初期曾为防疫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其存在问题也逐渐地凸显出来:⑴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把大量精力放在经济创收上, 影响日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特别是一些以公益性为主, 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的开展。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搞经济创收, 有损于机构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降低了其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应该逐步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原创收功能从单位脱钩, 集中精力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5.4 制订人力资源建设计划, 建立严格的人员准入条件和考试制度

各疾控机构应积极开展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 制订严谨再教育计划和激励政策, 改善现有人员的结构和素质。

5.5 进一步加强卫生院防保组网底建设

配合全市疾控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防保队伍的人员素质建设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全面提高其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年][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陈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5:395-398.

[3]于竞进.论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首要问题[J].卫生研究, 2005, 1:8-9.

安全双重预防体系体系建设方案 篇5

2017年审核计划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九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全部牵头各车间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配合,对企业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进行辨识,确定了安全风险点的存在状态,通过历时近两月的时间,逐个对公司平面布置、安全管理、各生产车间、维修、消防和后勤(办公室、财务、供应、销售、食堂)进行了设备设施和作业风险点再查找,并对查找出的风险点逐个进行了危险因素再次进行辨识、分析、评价、汇总,并验证已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级别重新审核制定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明确了管控负责人,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特点,明确了检查的等级、频次和责任人。

随着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更新及公司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创新,公司将依据本办法程序对相关的风险点重新进行辨识、分析,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2号

关于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审核”

领导机构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关于两体系评审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审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

2.确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控策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

3.了解和掌握公司面临的各项风险及风险分级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4.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其他事项。

(二)办公室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2.研究提出公司决策、事件和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标准; 3.研究提出公司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4.负责对风险分级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风险分级管控的改进方案;

5.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6.负责指导、监督各车间、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7.分析识别公司主要风险,负责组织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评估工作。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主题词: 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3号 关于下发“****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

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现将“两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望各部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两个体系审核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全公司各部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基础上,本再次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验证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严格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全面动员部署(9月1日-9月10日)

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两个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通过召开会议、专题讲座、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向员工

宣讲“两个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广大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同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按照鲁政办字〔2017〕36号文件和东安发{2017}4号文件要求,排查风险点、落实管控措施,排查消除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二)完善标准体系和作业指导书(9月11日-9月20日)下一步,我公司将联系上级部门,咨询中介机构和相关专家,系统总结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做法,制定出企业“两个体系”审核指导性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便于依照进行“两个体系”审核工作。

(三)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培训(9月21日-10月10日)按照分类指导、由点带面的原则,面向各部门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编制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抓好师资队伍,采取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培训、上门授课、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同步进行信息平台工作方法、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操作的培训。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个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职工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广泛的培训,使员工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各部门负责人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四)全面督促推进(10月10日-10月31日)

各主管领导通过示范带动、分片包干推进、网格化实名制、检

查督导等方式,认真组织本部门进行“两个体系”建设与审核工作。要按照标准规范,参照同类型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积极做好“两个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在“两个体系”建设方面有困难的,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施。要以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检查,建立完善台账,掌握公司“两个体系”建设进度,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五)总结评审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前阶段和工作,收集各车间部门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清单和相关台帐,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持续改进,安全部负责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总结工作,形成评审报告。

三、保障措施和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省、市、县政府确定的解决“认不清”、“想不到”问题,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督促协调,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建立情况交流、考核通报和跟踪督

办制度,精准发力,推动落实。要将“两个体系”建设与当前全镇集中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三)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工作。各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和监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四)专家指导。“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邀请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两个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或工作指南,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五)严格考核。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制定工作考核标准,以各部门“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公司“两个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为重点,对各部门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被动应付、体系建设落后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在评选安全生产先进班组中“一票否决”。对懒办怠办,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公司整体工作推进的,要按规定严肃处理。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 年9月

主题词: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韩国:建立根除腐败行为预防体系 篇6

启动“四大防腐计划”

朴槿惠总统在国务会议上表示,在铲除腐败问题上要转变思维方式,把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反腐体系作为今年的革新重点。

作为落实朴槿惠总统在第一次国务会议上“铲除腐败”的誓言的具体措施,总理黄教安在1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四大防腐计划”。该计划包括:一、针对大型国家项目采取“实时腐败监控”;二、针对大规模资产运营机构采取“预防性风险管理”;三、为防止滥用国库补助金行为实施“长期信息共享”;四、为强化内部管制措施引入“廉洁体制”。

“要振兴国家经济,恢复社会信任,必须根除贪污腐败。政府将一改过去的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强力调查追赃的‘硬入手’,转换成为提前预防、铲除病灶的‘软着陆’。”黄教安指出,“为了从根本上遏制非法和渎职行为的发生,政府决定推行的‘四大防腐计划’将确保公共项目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把韩国建设成为更加清廉的国家”。

根据“四大防腐计划”,韩国“政府国务调整室大型国家项目管理组”将总规模达25万亿韩元的大型国家项目列入工作重点,其中包括1.7万亿韩元的灾难安全通信网项目、5.1万亿韩元的平昌冬奥会筹备建设项目、5.7万亿韩元的科学纽带建设项目和首都圈广域高速铁路的大型SOC(社会间接投资)项目等,首先对它们开展“实时腐败监控”程序。

特别是像灾难安全通信网和平昌冬奥会等惠及国民的大型项目,还要由国民安全处和文化体育观光部等直接的管理部门各自成立由监督官、守法监视人、监理机关人员等组成的监察组,与“政府国务调整室大型国家项目管理组”一道进行双重管理。必要时,监察组拥有与项目相关的其他机关共享情报信息的权利。

一般来说,独立运营大规模资产的机构容易产生贪腐问题。韩国政府未雨绸缪,计划采取预防性风险管理措施。以规模达105万亿韩元资产的邮政事业本部为例,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监控,政府将扩大改编它的风险管理部门,成立监察组。再如从事独立拥有进出口担保业务的贸易保险公司,政府将强化其担保额度的核定程序,加强内外监督力量,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针对一些部门过去曾发生过通过非法支取资金补助造成财政预算漏损和浪费等贪腐行为,韩国政府将采取加强资格审核和实现关联部门的信息共享等措施。

率先从最易腐败的部门和项目入手

黄教安总理特别强调,政府将从今年开始,在16个部门、国家预算总规模约为240万亿韩元的大型国家项目和防卫事业项目上率先啟动 “四大防腐计划”,从根本上铲除腐败。

最易滋生腐败的土壤

大型国家项目和防卫事业项目是腐败的高发区,去年韩国海军曝出最新一代救援舰“统营”号的军购弊案,促使反腐调查启动。检方成立跨多个部门的调查小组 专查国防系统多起腐败案,包括步枪、防弹衣和军舰上的各种设备。高级检察官金基栋告诉媒体记者,此次针对国防采购腐败案的调查共起诉63人,所涉罪名有收受贿赂、伪造政府文件和泄露军事机密。涉案人员包括10名现任或前任军事将领,一名副部长级官员和多名商人及中间人,这些人牵扯了多起国防采购腐败案。

“统营”舰是韩国政府耗巨资打造的新型多功能救援舰,2012年入水。去年4月“岁月”号客轮沉船事件发生后,奇怪的是“统营”舰竟然没有参与救援,理由是救援装备出现故障。调查发现,海军居然用40亿韩元价格购买了实际价值仅2亿韩元的声呐设备。迄今为止,已有多名前任军界高官涉腐被查。其中,曾于2008年至2010年出任海军参谋长的郑亿槿因涉嫌从韩国防务企业受贿7亿韩元被捕,前海军作战部部长黄基哲因利用非法手段协助一家企业获得“统营”舰的设备合同而被捕。

在另一起腐败案中,涉案人员是“韩国独立元勋”金九的孙子,曾任国家报勋处处长。检方指控他涉嫌收取跨国防务企业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14亿韩元好处费,进而为这家企业游说军界高官,从而让军方购买由其生产的AW159“野猫”直升机。在韩国军方决定购买20架这款直升机后不久,金扬即受雇于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一名朴姓海军少将也因牵扯这起丑闻被捕,成为因涉军购腐败案而被捕的首个现任将军。这名少将2012年主管海军预算和采购事务,涉嫌于当时逼迫下属篡改一份有关AW159 “野猫”直升机作战性能的报告。

韩国防卫事业厅去年在交货过程存在百亿韩元腐败的案例被查出,令朝野震惊。为了加强透明度和专业性,韩国防卫事业厅2006年1月设置直属国防部的办事厅,总体负责与防卫工作相关的各种管理监督与许可、核准、执行预算、合同以及成本计算等武器引进的所有工作。然而在联合调查团出面的调查中,不断曝出防卫事业厅与主要军工产业相互勾结贪污腐败的丑闻。究其原因,在于防卫事业厅集中了各项工作的权限,与项目负责人接触频繁,非常容易出现腐败之风,并且国防部也没有进行平时监察。

去年9月20日,联合调查团宣布,在2013年价值300多亿韩元的战斗机驱动发电机交货过程中存在腐败。当事人许某是隶属防卫事业厅的陆军中校,涉嫌在与交货公司S公司的合同中伪造相关文件(伪造虚假公文)。该公司通过此次文件伪造获得100多亿韩元的交货贷款,也具有同谋的嫌疑(诈骗)。它在2013年与防卫事业厅的签订合同中,商定至2015年末向防卫事业厅提交每个价值约4亿韩元、共90多个发电机即总价为300多亿韩元的发电机。战斗机驱动发电机是战斗机起飞时提供电源提高发动机效率的装备,当时在防卫事业厅机动火力事业部工作的许某明明知道该公司已经提交的100亿韩元发电机与当初空军要求的性能不符,然而却伪造文件,以使得产品符合条件。在确认了许某参与其中的事实之后,于9月18日将其逮捕。联合调查团以许某为对象,继续调查指使他伪造文书的高层是否在这一过程中从S公司收受贿赂。

坚决切断腐败联系网

为了预防腐败,避免过去的职位循环,让僵死的组织系统重新获得活力,防卫事业厅去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该厅一共有104个防卫事业厅组长和科长,替换了56人,调动的人数达到54%,是自2006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与此同时降低现役军人组长的比例和陆海空三军事业部的军人组长的比例,将事业管理本部下属的现役军人组长比例由现在的70%降低到50%,机动(陆军)、舰艇(海军)、航空(空军)等3个主要事业部的军人组长的比例也由70%降低到30%。除科长级人事调动之外,防卫事业厅也在考虑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议进行组织框架的改革。

上面提到的因为“统营”舰交货腐败丑闻曾引起舆论哗然的舰艇事业部中,八名组长中原来六人是海军现役人员,两人是公务员,现在变成两名海军现役人员、四名公务员、陆军和空军一名。此外,负责装甲车等陆军武器的机动火力事业部与负责空军的航空机事业部的军人组长比例也降低了一半。

主持此次人事改革的韩国防卫事业厅厅长张明镇在解释科长级官员大幅变动原因时表示,科长级官员在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武器购买过程中是实际操作人。担任该职务的现役军人难以拒绝预备役军人的请求,因此必须切断在防卫事业厅中工作的现役军人与在军工企业就业的预备役军人间的联系网。张明镇是朴槿惠总统大学同级同学和实习伙伴,2014年11月就任韩国防卫事业厅厅长,由此可见朴槿惠对张明镇的倚重。

“韩国防卫事业厅一共有1600余名职员,其中99.9%十分敬业,只有0.1%引起问题,使得整个组织面临危机。应该看到,‘统营’舰案件等防卫事业腐败问题与武器开发过程中的不实问题是有区别的,因此首先需要提高与腐败问题无关的职员的干劲。”张明镇指出:“今后将很难在防卫事业厅中听到‘官僚黑手党’、‘军人黑手党’这样的话,为此我们正在付出刻骨铭心的努力。”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预防控制体系 篇7

1 区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概况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认为,系统表达一个区域的疾控绩效,需要从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这5个方面来综合考核,单单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均是不合理的,也有失科学性。

因此,课题组最终确立的区域疾控绩效考核指标共包括6个类别17个指标(表1)。其中,6个类别为:(1)传染病预防控制;(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5)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6)运行保障。这6类指标,全面体现了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5个方面。

因此,课题组最终确定的区域疾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类别17个指标(表1)。6个类别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运行保障。其中,前5个类别的指标侧重于对区域包括疾控机构在内的承担疾控任务的相关机构的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进行考核,如儿童疫苗接种率,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核,如传染病总发病率、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和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等;而运行保障类的指标则围绕着疾控机构的运行、保障和发展。社会环境以及机构自身能力建设状况等进行考核。17个指标中,工作过程指标6个,系统结果指标5个,健康结果指标1个,工作基础指标4个,社会环境指标1个(表1)。健康结果指标之所以只保留1个,是因为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各方倾向性地认为,健康结果主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而疾控工作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带动和引导的作用。

*:“权重(1)”和“权重(2)”分别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和省级疾控机构主管领导判断后所得的平均权重,“平均权重”指两类业务专家咨询后的总体平均组合权重。

2 定性与定量指标举例

17个指标中,定量指标16个,定性指标1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为确保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可操作,课题组对定量指标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包括指标的界定与解释、考核的依据、计算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等。

以“传染病总发病率”指标为例,指标界定与解释为:用于评价国家疾控信息系统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指标考核的依据是国家相关疾病控制规划或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计算公式为:传染病年总发病率(1/10万)=校正报告传染病病例数/当年统计人口数×100 000,要求按中国疾控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年末订正报告的病例数,通过传染病漏报率校正;指标来源中规定,传染病漏报率来源于各市、县、区上报的漏报调查情况的汇总或者专题调查资料。其中,居民漏报率来源于疾病监测点的数据,医疗机构漏报率来源于医疗机构疫情漏报调查。该指标应在每年对辖区内零缺报县或单位督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省级零缺报县督导覆盖率为所辖零缺报县总数的50%以上,少于10个零缺报县的省份要求全部督导;市级对零缺报县要求全部进行督导,每年不少于2次;县级对零缺报网络直报单位进行督导,每月1次。指标的要求是与自身前5年发病率作纵向比较(是持平还是下降)。

同样为实现对定性指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的客观量化考核,课题组设计了考核量表,其中包括评价内容及其权重,并针对每一内容进行了细化并形成评价依据和评分原则,具体内容参见表2。

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各项得分之和/100。

3 指标体系权重简介

运用层次分析法(具体过程参见系列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一文页),课题组确定了我国疾控区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

考核类别的权重如表3所示,权重的大小代表了6个工作类别在相同完成度的情况下的重要性,权重越大表明此项工作越重要,对绩效的贡献越大。其中,“运行保障”类别最重要(权重系数为0.315 1)。各考核指标在整个绩效考核体系中的组合权重如表1所示。

4 小结

疾控区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后续区域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相当于确定了评价因子和因子的权重)。在一段时期内,各具体考核指标都能够代表性地反映某一项工作,而整个考核指标体系则体现了区域整体的疾控工作,因而各级政府借助本指标体系能够客观考核本地区疾控工作的能力和工作状况,找出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预防控制体系 篇8

1 当前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截至2004年年底, 全国有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防疫站、预防保健中心) 3586个, 人员209811人, 疾控人员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4.9%, 其中县级市属以及县属机构2678个, 人员144668人, 占疾控人员的69%[1]。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来说, CDC人员数量显然不足[2]。然而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底全国有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防疫站、预防保健中心) 3440个, 人员206485人, 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3.8%[4], 疾控人员数量较2004年还有所下降。2006年4月7日卫生部召开的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研讨会上也指出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人才严重缺乏。

1.2 疾控机构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 能力有待提高。

从人员质量来看, 疾控机构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不能满足我国疾病预防工作的需求。不少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 高水平人才严重缺乏[5]。2003年全国疾控机构25岁以下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8.6%, 而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这一比例分别为l2.8%和15.1%, 相比之下, 疾控体系青年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过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博士、硕士和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分别为0%、0.5%和12.0%, 同比医院则分别为0.3%、1.3%和17.9%, 高中及以下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l1.4%, 在医院则为9.3%[4]。以上数据表明:从年龄、学历和专业构成来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量非专业人员充斥, 特别是许多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新进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与其岗位的需求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3], 而且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层次的下降, 其人员素质相应降低[6]。特别是2003年全国大部分防疫站转化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所, 许多年轻、技术能力强的人员进入卫生监督所, 使现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素质较低的问题更加突出

1.3 当前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有待改善。

1.3.1 大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少人员编制。

国家提倡定编定岗, 目前大多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然实行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编制标准, 一些基层CDC已经有多年没补充新的人员, 技术人员尤其缺乏, 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严重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疾病预防工作的要求。

1.3.2 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严格的人员“准入”和“出口”标准。

由于准入标准缺乏, 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疾控体系并占据编制, 机构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则无法进入, 一些基层的疾控中心出现了非专业人员的比例高于卫生专业人员比例的不正常现象。由于受编制、待遇、发展前途等多方面的影响, 造成了疾控机构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优秀人才留不住的困难局面[3]。再加上出口不畅, 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无法分流, 需要单位内部消化。这就造成了一边是技术人员缺乏, 一边却存在冗余人员的现象。一些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需要另外招聘一些人员来完成工作, 招聘的这部分人没有财政资金保障, 需要机构通过创收等渠道发放工资, 这就会引发机构趋利性等一系列的问题。

1.3.3 绩效考核量化困难。

目前疾控机构的考核一般按照“德、能、勤、纪”四个方面进行, 但是指标量化困难, 打分主要凭主观印象, 缺乏可量化的指标。

1.3.4 工资分配主要以学历、职称、职务

和工龄等作为标尺, 由于技术人员普遍短缺, 虽然现有的技术人员承担了比较多的任务, 但是因为工作量不好量化, 在工资分配方面不能做到按劳分配,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1.3.5 在职称评定方面, 初、中级职称的评定全国按统一标准“以考代评”。

由于基层疾控机构的员工接触的工作层面的局限性, 其在英语以及发表文章等方面存在劣势, 使得基层机构人员职称评定相对困难。

1.3.6 在培训方面, 虽然很多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已经意识到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调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以及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但是从整体来看:培训机会少且分配不均;培训不系统, 缺乏针对性。培训主要是根据任务进行, 一般缺乏系统性, 并且培训开展之前很少开展培训需求调查, 导致许多培训重复进行, 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培训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 缺乏交流与互动, 并且大多数培训是需要基层CDC人员去市或者省里培训, 专家直接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举办的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学历、晋升。

1.4 国内尚缺乏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研究。

当前我国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准入条件、岗位职能、素质评价标准以及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以及其对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能力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但却缺少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缺乏对基于工作分析和人员能力的科学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仍采取旧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基于学历、论文、资历、工作表现等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

2 对策和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人力素质低下是提供卫生干预的一个主要障碍, 拥有受过专业教育, 达到一定技能水准的公共卫生人员是对人群公共卫生需求及时做出有效反应的必要前提[6]。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现状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否正常运转, 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是困扰当前疾控体系建设, 妨碍疾控机构工作绩效的症结所在, 因此必须关注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建设。2.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旧的人员编制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根据2007年底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的精神, 要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规定”制订进程, 做到“因事设岗、因需设岗”, 从而满足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2.2 建立并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和出

口制度, 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疾控系统, 逐步转岗、分流达不到业务标准要求的工作人员, 改变目前疾控体系存在的“有用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人才缺乏与人员过剩同时存在的现象。同时引进适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提高疾控体系人员整体水平。

2.3 注重疾控机构内部的微观管理, 开展人才管理机制研究。

2.3.1 应建立一套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能力建设的科学评价机制和方法, 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人才选拔、绩效考核、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提供全新的视角。不断的完善激励机制和员工工资分配制度, 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2.3.2 在职称评定方面, 考虑基层机构人员实际情况, 开展有不同侧重点的职称评定工作。省市级人员应侧重于考核其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而基层工作人员更应该注重于实际工作能力。

2.3.3 在现有人才培训方面, 由于目前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现有人员知识老化, 在转岗、分流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迫切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在保证一定培训数量的同时, 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持续性和系统性。通过培训前的需求调查, 结合机构需要开展的实际工作, 举办形式多样的、系统性、规范性的培训。应更加注重培训的实用性, 多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 提高机构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培训, 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

2.4 优化用人环境, 更新用人理念和创

新用人机制, 制定并落实吸引、留住、稳定人才的措施和办法。坚持用事业培养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感情留住人、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用环境造就人的原则。

2007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会议指出, 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人员的能力建设, 根据工作会议的精神, 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规定”制订进程, 制定和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和出口制度;注重疾控机构内部的微观管理, 开展人才管理机制研究, 做好激励和人员培训, 充分调动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摘要:自从2003年SARS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人员队伍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国疾控人才体系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深入分析疾控人力资源现状, 科学总结出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疾控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陈莉, 樊立华, 宋喜.提升疾病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地位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4) :296~298.

[3]陈婷, 冯显威.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06;19 (1) :49~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5]高强部长.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N].2005年7月1号.

预防控制体系 篇9

1 主要做法

1.1 文献研究分析

深入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收集、整理、研读、分析《十八大报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理论资料和疾控行业文化建设文献资料, 深刻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提高相关理论知识, 为项目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1.2 确立项目目标

塑造疾控核心价值体系之“魂”, 在全市疾控系统中征集反映疾控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疾控核心价值理念”。2010年, 通过广泛征集, 全面归纳, 反复推敲, 凝练出“团结、奉献、务实、创新”的疾控精神,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疾控宗旨和“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全心服务, 赤诚守护人民健康”的疾控核心价值观。鲜明彰显疾控主流价值, 明确了“以疾控核心价值观培育疾控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尚, 打造一流的疾控队伍”的目标。

1.3 制订实施方案

围绕工作目标, 全面分析现状, 理清思路, 把握方向, 明确工作任务, 完善工作流程, 科学制订实施方案, 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1.4 加强创建工作组织协调

建设武汉疾控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中心各部门和全体职工的参与。建立项目工作机制, 加强统筹规划, 明晰任务分工, 规范工作流程, 注重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分类指导。中心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项目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主要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项目专班, 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1.5 典型示范, 从创先争优中弘扬疾控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疾控核心价值观, 开展创先争优、“学习贯彻十八大, 争创发展新业绩”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年等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力表彰宣传身边先进典型, 形成学习先进, 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倡导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围绕“争做人民满意的疾控卫士”这一主题, 开展“十大疾控明星”和“青年岗位能手”评选;结合文明创建, 开展“党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评选;结合“七一”表彰, 组织开展“两优一先”、“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系列推优评先活动, 通过群众参与, 层层推荐, 民主评选, 把评选表彰的过程变成激励党员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创先进、争优秀的过程, 激励全体职工在平凡的岗位建功立业, 忠诚履职, 无私奉献, 树立疾控人创先争优、积极向上的新风尚。

1.6 文化凝练, 从疾控文化建设中强化疾控核心价值观

开拓疾控文化建设思路, 丰富疾控文化发展内涵, 发挥优秀疾控文化涵育文明、怡情养志的重要作用。

凝聚疾控之力, 振奋疾控精神。以“疾控六十周年庆典”为契机, 积极推进疾控文化建设, 总结辉煌成就, 展示疾控风采, 展望发展前景, 开展“十个一”系列文化活动:编制《武汉疾控60年》大事记;举办“武汉疾控60年成果展”;编辑“武汉疾控60年纪念画册”;在全市疾控系统开展疾控精神征集;在全市疾控系统开展“我与疾控”征文活动;编印出版《风雨兼程朝天歌》征文;开展”60辉煌”系列媒体宣传活动, 拍摄60周年武汉疾控形象宣传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开展全市疾控系统文艺汇演;举办武汉市疾控中心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通过开展系列庆典活动, 进一步凝聚疾控精神, 激励爱岗热情, 树立忠诚履职的信念。

强化“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全心服务, 赤诚守护人民健康”的疾控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青年成才轮训、名家讲堂、专题党课、辅导讲座、交流研讨等多种教育形式, 全面提升党员、职工的政治素养和水平, 在全中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创先争优在行动”、“庆五一, 劳动者之歌”、道德经典诵读、红歌大家唱等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陶冶了干部职工的情操, 真正使中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道德正能量。

1.7 文明引领, 从文明创建中培养疾控核心价值观

在突出疾控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 以文明创建引领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开展创建“省、市文明单位”、“省级疾控文明号”活动, 积极开展省、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创建, 以及评选“文明科室”、“文明家庭”活动, 把文明建设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切实达到提升文明素质, 促进道德修养的目的。2012年获“湖北省省级文明单位”、“湖北省疾控文明号”荣誉称号。

加强传统道德建设。积极举办道德讲堂、爱国歌曲大家唱、观看先模人物影片、学雷锋志愿服务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组织“追寻红色足迹”、“走进光荣坊, 慰问老红军”、“参观白求恩纪念馆”、“健康教育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使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结合“治庸问责”、“三好一满意”、“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等工作, 开展以“创一流服务, 树行业新风”为主题的医德医风全员教育活动, 通过学习、参观、培训、讨论、征文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打造“心灵美、行为美、形象美、环境美、秩序美”的“美丽疾控”品牌, 培育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风貌。

1.8 创新推进, 从学习与创新上践行疾控核心价值观

围绕“以人为本, 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开展“创建学习型疾控中心”和“创建创新型疾控中心建设”的“双创”活动。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增强学习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积极创新疾病预防控制科学研究、管理机制和日常工作新方法, 切实把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新思路。

在“双创”活动中, 一是倡导“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让学习成为疾控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方式, 成为推动工作的第一动力, 塑造学习型职工。围绕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文明规范的要求, 举办时政报告会, 业务讲座、理论研讨, 岗位练兵、基层调研等, 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党员职工综合素质。二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开展创新型疾控中心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创新精神, 塑造创新理念, 营造创新文化。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依托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

2 工作成效

在建设疾控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 将“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 全心服务, 赤诚守护人民健康”的疾控核心价值观, 在全体职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铸就一支道德水平优、责任意识强、战斗能力高的疾控队伍, 推进疾控事业科学发展。近年, 中心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文明单位、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武汉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中共武汉市直机关工委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市市级文明单位、武汉市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3 思考

一个单位、一支团队, 不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要构建具有其行业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职业操守, 才能打造一支“挑重担、能战斗、成大事、可信赖”的坚强有力的队伍。近年, 疾控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 各种新发、再发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意外伤害多种致病因素影响着公众健康安全, 慢性病成为百姓健康的杀手,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流动带来诸多公共卫生问题, 面对新挑战, 唯有打造一流疾控队伍、提升疾控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经受新考验, 实现新发展。因此, 构建疾控核心价值体系, 是加强疾控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更是当前推动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武汉疾控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深扎根于疾控工作实践, 融入到认真履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职责中, 渗透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疾控理念中;同时, 紧扣时代主旋律, 创造性地做到从创先争优中弘扬疾控核心价值观, 从文明创建中培养疾控核心价值观, 从疾控文化建设中强化疾控核心价值观, 从学习与创新上践行疾控核心价值观, 发挥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蕴含着深厚疾控传统底蕴, 展示出疾控行业韵味和精神风貌。

构建疾控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职工主体地位, 关注职工的价值愿望, 促进职工的职业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牢固树立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着力铸牢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 结合疾控工作职责和疾控文化传统, 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 做到贴近性、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搭建职工便于参与的平台, 积极推进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 增强工作的感染力、科学性和实效性。

预防控制体系 篇10

笔者围绕医改有关目标,按照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评估方案,采用普查的方式,以2012年度宁德市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CDC)全面实行奖励性绩效工资后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情况作为分析样本,并对2006—2015年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该市疾控机构的财政投入情况,为进一步加强该市疾控体系建设,合理制定该市卫生发展政策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为该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一、现状

(一)宁德市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明显偏低

2012年度,宁德市医疗卫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为9.50%,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仅占医疗卫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58%,远低于全省的3.79%。宁德市疾控机构的日常公用经费、专项业务经费、人员经费只分别占医疗卫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05%、0.29%和1.24%。当地财政对宁德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投入不足,日常公用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普遍偏少,且主要投入为人员经费。详见表1。

(二)宁德市疾控中心人员收入低于全省疾控中心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及全市社会卫生单位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

2012年,宁德市各级疾控中心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包括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国库统发,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单位核定后发放。)。当年宁德市各级疾控中心在职人员年平均收入为38 903元,低于当年全省市县疾控中心在职人员年平均收入49 955元,也低于2012年宁德市事业单位年平均工资的41 205元。

从地区分布来看,2012年宁德市沿海地区疾控中心人员年收入总体略高于山区疾控中心人员。从整体来看,宁德市疾控中心人员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达不到全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更没有达到全市卫生、社会工作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4 312元。具体详见表2。

分析工资的构成可以看出,即使是较低的待遇,奖励性绩效工资仍需要机构自筹,且自筹比例达到了15.91%。由于宁德部分县(市、区)财政无法做到全额拨款,当地疾控中心不得不依靠有偿服务获取必要的经济补偿来填补经费的缺口。所以,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定位无从体现!

(三)2009—2015年本地医改中用于疾控机构建设的经费为零

2009年新医改实行至今,宁德市每年医改投入的经费中用于疾控机构建设的经费均为0。

(四)实验室设备的购置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仍不足

“非典”以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的建设,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及规范,期间共投入了约2 523万元资金增置了603台(套)实验室仪器设备。详见表3。

虽然全市的总体投入较大,但实验室设备的购置经费主要靠省级投入,本级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大部分疾控还需自筹。而柘荣、周宁、寿宁等几个山区县疾控中心2006—2015年实验室设备购置经费中当地财政的投入基本为0,其实验室建设几乎得不到当地财政的支持。

注:东侨开发区未设立疾控中心

(五)宁德市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费仍显不足

“非典”后,政府加大对宁德市各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对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全市共有8个项目,其中4个新建项目、3个扩建项目、1个改建项目,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在2006—2010年之间交付使用。但是,蕉城区及周宁县疾控中心由于没有相关经费,目前基础设施无任何变化。从经费投入情况来看,10年共投入3 274万元资金,建设面积27 034平方米。具体情况见下表4。

由上表可见,宁德市疾控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依旧偏弱,靠单位自筹的比例偏大。部分县级疾控中心目前仍因此负债。

(六)宁德市疾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

1. 财政投入仍显不足,工作经费存在缺口

疾控机构完成公共卫生职能的基本条件是政府保证适宜的投入,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充足的工作经费,即日常公用经费、专项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但是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宁德市医疗卫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为9.5%,而CDC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仅占医疗卫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58%,远低于全省的3.7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日常公用经费、专项业务经费、人员经费只分别占医疗卫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05%、0.29%和1.24%。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将影响到疾控机构公共职能的履行和人员的稳定。

2. 对疾控工作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非典”后,政府投入有所增加,经费利用日趋合理,但是,经费投入增长趋势不稳,以一次性硬件投入为主,且地区间公平性有待提高,尤其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行的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明显不足,已成为各级疾控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制约着人才队伍的引进和优化。

3.2009年新医疗改革后各级疾控机构出现边缘化趋势

2009—2015年本地医改投入经费中用于疾控机构建设的经费均为0。可见,医改后宁德市各级政府忽视了对疾控机构各种能力建设的加强。

4. 部分疾控中心仍需靠有偿服务收入来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

宁德市各级疾控中心的经费收入主要包括中央项目经费、省级项目经费和当地财政拨款补助经费。但是,部分县区的财政比较困难,不能完全保证当地疾控中心履行公共职能的经费投入,致使疾控中心不得不依靠有偿服务收入获得必要的经济补偿,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在客观上导致了疾控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削弱。

二、结论与建议

(一)疾控机构的能力建设和经费投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1年9月出台的《宁德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职能力[3]。但是,从目前了解到的,宁德市市县两级级疾控机构截至2015年底的情况来看,《规划》所列的的目标并未实现。可见,进一步完善宁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宁德市疾病防控的能力仍然任重道远,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本级政府除了加大对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仪器的财政投入,还要着重加强对疾控机构日常公用经费、专项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投入,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和良好运作。

(二)全面保障疾控机构的公益性

财政投入不足将导致疾控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偏废。目前宁德市相当部分疾控中心仍需通过有偿技术服务取得创收,来弥补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的不足。2008年底,卫生部下达的《各级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中明确界定了疾控中心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部门必须要开展的各项公共服务任务。因此,必须要按照国家有关疾控机构人、财、物的配置标准保障疾控机构的财政投入,以便其全面履行公益性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三)财政投入应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宁德市疾控体系建设的投入以一次性硬件建设为主,建设和装备投入较前大有增加。但是一次性硬件投入解决的是基本的工作条件,而日常工作的维持性经费则是工作能否开展的根本,如果疾控机构的精力不得不放在如何解决机构的生存和职工的工资待遇等收入问题上,通过开展有偿服务以增加机构收入就必然成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势必影响到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疾病防控的投入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提高疾控中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

(四)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分配激励机制

目前,绩效考核工作已进入常态化,原卫生部印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解决了部分指标考核分值不合理的问题。但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仍未有机结合,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干得再多再好,也无法兑现按劳分配,严重挫伤了广大疾控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公共职能的履行。根据目前的情况,疾病监测工作和须委托基层开展的工作,基层往往会委婉拒绝;如果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则会影响工作开展的成效,阻碍疾控事业的发展。

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允许疾控机构在完成本级财政部门的核定收入后,从超额部分中提取20%—30%用于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以此设立单位的奖励基金,通过完善机构内部的分配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建立起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人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扎根疾控工作,以确保宁德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谢生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4):126-1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预防控制体系】相关文章: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07-03

预防控制05-11

预防控制策略06-05

预防控制分析06-23

预防控制对策09-02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08-07

裂缝预防及控制06-12

预防与控制措施06-15

控制预防措施06-19

结核/预防和控制09-02

上一篇:国际贸易营销创新下一篇:建立高校行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