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模具

2024-07-15

中职模具(精选十篇)

中职模具 篇1

关键词: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

1 行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新要求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 经调研, 发现当今科技进步对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1 CAD/CAM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 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 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会操作两种以上数控机床, 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1.2模具材料不断革新, 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 模具朝着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方向发展, 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 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

1.3工业材料出现了以塑代钢的趋势, 因而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塑料成型工艺和塑料模具设计与加工方面的知识

1.4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 因而在专业教学中, 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 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1.5企业不但重视学生的技能水平, 更重视学生的人品和精神风貌, 这就要求我们将德育摆在首位,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 专业建设目标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主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面向大众, 紧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 专业教学改革

3.1 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在学时分配上, 应力求遵守“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中职模具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综合教学内容, 贴近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比如本学校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 按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整合成特定的内容结构, 逐步形成了一些课程综合模式, 主要有能力模式、相关模式、认知模式、项目模式等, 这些课程综合的探索与实践, 预计会产牛显著效果, 缩减了学时, 优化了体系, 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3.2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首先, 在教学上应多在“导”上下功夫, 体现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提高教师充分发挥管理、指导、服务、组织的作用。比如课堂上根据学习成绩等分成一个学习小组, 经常组织他们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 推荐发言, 然后辩论, 得出结论。利用这种形式把较抽象或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活动中接受。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尝试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创新意讽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最后, 要求教师运用“授之以渔”、“点石成金”的教学思想, 启迪学生心智, 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 使学生不但学会, 而且会用, 主动去适应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 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中职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制造与使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中职模具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因此, 专业教师都必须参加实践性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实践技能,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 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将一些校内无法进行的教学和实验搬到工厂去完成, 让学生通过三次不同层次的实习, 真正逐渐深人地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 熟悉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 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 以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双师型资队伍建设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 并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及学历层次的提高, 为此拟采取以下措施:

1) 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 从企业招来一线高层次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把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实习增强实干能力。

2)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 拓宽与企业合作科研的渠道, 力争多出成果。并将之转化为专业建设成果, 以进一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 定期邀请专家、工程师讲学, 让学校老师能够了解当前市场发展情况, 不断提高教师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5 教学设施的配置要求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 要想培养出"理论+技能"综合素质人才, 需要配置下列的教学设施:

1) 现代化的数控机床、放电加工设备, 如冲床、注塑机、线切割机、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铣等专用加工设备;让学生了解模具加工的各种现代化的机床设备的加工原理及操作使用方法。

2) 通用机床 (车、铣、刨、磨等实训设备) , 让学生了解模具加工的各种机床设备的加工原理及操作使用方法。

3) 模具CAD/CAM实验室:包含若干电脑及多媒体, 以供学生进行仿真加工和模具设计用。

4) 模具模型及产品展览室, 供学生拆装练习和教学用教具, 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

5) 模具结构拆装室, 供学生实习拆装, 以掌握模具的组装、维护与调试。

6) 钳工技能实训设施, 供学生实习, 以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

6 专业方向改革

为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 模具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方案分前后两段。前段采用行业知识“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文化基础课在考虑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 以必需、够用为度;专门课通过综合化和优化组合, 使一门课成为一个能力模块, 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工程实践关键能力, 同时将后段专门化方向的模具通用知识安排在前段, 使学生不会因选择某一个专门化方向而缺少对其他专门化方向的了解, 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后段则针对就业岗位群体, 将专业分解为两个专门化方向, 供学生毕业前根据就业市场和个人意愿, 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养。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使得学生有较广的择业范围和较强的发展后劲。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 在模具专业设两个专门化方向:

(1) 冲压工艺及模具技术应用;

(2) 塑料成型工艺模具技术应用。

7 课程开设

专业外语;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就业指导;心育与德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

电气仪表与机械测量工具;

塑料材料;

冲压工艺与装备;

塑料成型工艺与装备;

模具制造技术 (线切割、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

模具CAD/CAM及其软件应用 (PRO/E、UG、AUTOCAD、Cimatron)

模具装配技术。

8 专业考核改革

根据学职业教学特点, 考试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 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相结合, 保证学生既有文化知识、理论知识还有熟练的技能, 同时思想过硬, 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还必须走校企联合办学, 产、教结合的办学的新思路, 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徐凤英, 区颖刚, 陈震, 等.高校模具课程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3.

[2]张景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49) .

[3]胡晓岳.模具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新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

中职模具专业自荐书 篇2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叫刘朋,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XX届毕业生。三年的大学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并在实习过程中比较透彻地掌握了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并没有忘记社会对一个大学生“一专多能”的要求,因此我不断的补充新的能量。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pro/engineer、mastercam、autocad并取得了autodesk公司颁发的“二级绘图员”证书,希望以此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现代化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的要求。

大学期间,我惜时如金,不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知识就是未来”,除了完成大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取得连年成绩优秀总评外。我还大量狩猎各方面的知识,通过看报、网上模具论坛、模具信息网、校图书馆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有效的帮助自己正确地树立了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专业知识和艺术情感,它们两者的结合是最佳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严谨的作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进而来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相信,选择贵公司作为我人生的另一起点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诞临,社会将更加需要“专业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外我积极投身于学院、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锻炼了自己。使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很大的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请您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会以踏实苦干为立足之本,以努力创新为动力之源,干出成绩。决不会让您失望!

“顺兮,逆兮,无阻我飞扬”是我的座右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我的工作态度,“真诚,守信”是我最大的特点。虽然在工作经验上还有不足之处,但聪明的头脑,创造性的思维,开拓进取的坚韧,加上纯熟的专业技能,请您相信经过较短的适应期后,我能迅速达到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虽然贵公司对我的培训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其收益则是,我对贵公司任务的了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只言片语,只能给你留下浮光掠影的初步印象。现敬上个人自荐信一份,恳请您给我一次宝贵的机会。希望加入到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中,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如果我能成为贵单位的一员,我将以百倍的信心工作,不怕艰难劳累,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公司的腾飞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如果这次有机会的话,我坚信正直、热情、勤奋、团队意识很强的我,一定会用我的赤诚和实际行动,给您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会用我明天的行动证明您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

能得天下英才共事之,是每位领导的“想望”,相信您也是这样的。

恭候您的佳音!祝贵公司事业腾飞!!

此致

中职模具专业数控铣削技术入门浅析 篇3

关键词:中职模具专业;数控铣削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115-01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涉及机械、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应用十分广泛。模具行业作为我国一个朝阳行业发展迅速且对中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中职模具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模具一线加工的蓝领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模具专业中职毕业生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中最容易上手并且体现其价值所在的就是数控铣工或者说是加工中心操作工。这些职业的基础就是学校教授的数控铣削技术课程。

一、中职模具专业数控铣削技术课堂现状

1.知识基础。

数控铣削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都会安排在相应基础课程之后来学习。这时候,学生已经学了相应的模具制造基础课程如钳工、车工、制图、零件测量、数控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课程。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能够对其进行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很好的被教授,能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基础薄弱,或者空有大量知识储备,不知道怎样去具体运用。

2.时间节点。

一般而言,数控铣削技术课程都会放在第二年来学习,时间上来说是比较靠后。一方面,学生对模具专业现状及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待遇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会知而后进,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如果在这时候对自己的就业岗位已经有其他方向定位的话,那么枯燥的专业课程无疑更枯燥、更乏味。

二、引导知识整合阶段

1.本阶段任务。

引导知识整合阶段是学生初始接触数控铣床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中来。其中钳工知识用于工量夹具的使用和模具产品的装配;刀具系统知识用于毛坯切削刀具选择;数控知识用于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工艺基础知识用于零件的加工方案确定;安全生产知识用于劳动保护方面;还有环境保护、模具造型与自动编程、机床维护、识图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通过数控铣床来具体化和专业化。通过产品制造来让学生入门。

2.本阶段课程计划实施。

本阶段根一般一到两周,据学生掌握过程情况,做一到两个完整数控铣削加工模具产品零件过程。产品选择以形状简单或造型规律为主。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为准,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过程概念,上手容易。而当学生在有意识的一步步完成任务时,整个加工过程每一部分运用的是哪些知识就一目了然,这样也在无意识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

3.本阶段课程实施举措。

为确保本阶段课程目标,除了运用引导文给出知识点外,还要调动非岗位目标群体以及惰性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ARCS模型,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

4.本阶段课程检测、评估。

本阶段课程的检测和评估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基调,以完成零件的数控铣削过程为主线来进行,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在以自评、互评以及老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中,以老师引领为主,学生积极参与为辅,固化评价过程和基调。

三、指导自我项目制作阶段

1.本阶段课程任务。

指导学生完成不同类型模具数铣产品的加工,让学生掌握数控铣削技术方向的一般模具加工方法。完成知识由点到面的整体性自我迁移,并且重要的是数控铣削专有知识也在这一阶段掌握。

2.本阶段课程计划实施。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一阶段,按照学生接收水平以及数控铣削知识的难易程度,选取对应的模具类型,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随着项目开展,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学习,并具备一定基础去挖掘自身潜力,寻找诸如加工中心技术等更多的专业知识去学习。

3.本阶段课程实施举措。

总体来讲,前一二个项目在兼顾知识结构的情况下巩固学生学习兴趣,中期项目用于数铣专业知识学习和拓展,后期项目重于和实际生产接轨。

本阶段教学项目的开发和制定要保持开放性,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对应不同的零件产品。零件可以更改结构组合,可以增减形状要素,以实现项目的自我开发。但是零件在结构类别要素点上要固化,以保持加工知识的完整性。课程项目开发可以参考姜大源先生的基于多元载体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

4.本阶段课程检测、评估。

本阶段课程的检测和评估以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为基调,以数控铣削技术实操为主线来进行,综合考核学生接收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在以自评、互评以及老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中,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以技术指导的身份参与评价。

四、监督实际产品项目练习阶段

1.本阶段课程任务。

本阶段学习既是让学生巩固数控铣削技术专业内容的过程,又是让学生熟悉企业模具数控铣削生产流程的过程,其强化中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还减少就业实习适应期,同时注重个人专长的培养和个人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

2.本阶段课程计划实施。

本阶段课程计划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一般做一个为期两周左右相对大型一点的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安排,也可以是企业曾经实施过的项目。项目在老师的监督下,由学生自主练习开发生产。课堂组织形式在考虑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多变。教学时可以采用拼图法、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进行。学生自主练习开发生产的具体形式可以采用PDCA循环来进行。

3.本阶段课程实施举措。

学生在本阶段知识与技能积累已经完成,但即便是能力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想充分的发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老师的监督作用,做好裁决和协调的工作,避免时间和材料的浪费以及其他不良情况的产生。

五、结束语

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环境和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环境毕竟不同,但基础出发点都是供应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都是培养一线技术人才。我们不可能把企业搬到学校里来,那么利用好当前资源,通过行为导向化项目教学,以多元载体工作过程系统项目系列来建设好课堂,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模具专业学生进行数控铣削技术的培训,引领其入门就是最有利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中职学校对培养模具人才的定位 篇4

现在中等职业教育, 通常采用2+1的模式办学, 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 要培养出较高职业素质和水平的实用性技能人才, 定位不准, 面面俱到, 或者是不属于专业人才所用的学到了, 而属于专业人才要求的没学到, 则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本专业岗位需要的合格的中职人才。

在中职学校的模具专业中, 有较多的学校开了模具设计课, 开设了CXCA、UG及CAM;有些学校开设了数控专业中的大部分课程。模具制造用到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 目前数控专业所学知识技能模具制造都用到了;而且, 模具又有很多类型, 如铸造模、热锻模、冷墩模、冲压模、塑料模、五金模等, 那么, 我们中职的模具制造专业要不要将各企业的所有模具、模具设计的理论及各种设计软件的技能、数控加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全部涵盖在定位之内呢?若不全部涵盖, 那又定位哪些内容呢?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目前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到底应该开设哪些专业课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这就是目前中职模具专业一直被困扰、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该问题, 必须要从中职模具专业应从事的岗位群开始研究。现将目前模具制造企业适合中职模具制造专业的岗位群探讨如下:

1 专业层次定位

对于中职业学校来说, 应该将专业层次定位为培养具有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 能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生产第一线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对于高级技工学校来说, 可以根据生源的素质层次的不同, 将专业层次定位为培养高级或中级人才。具体模具专业层次的定位与生源层次及学制情况见表1。

2 专业培养方向

2.1 专业方向

根据制造业的情况, 冲压模、塑料模应用最多, 最为广泛。世界上, 不管是工业, 还是生活, 不管是大型件, 还是小型件, 都离不开塑料制件, 而塑料制件的生产都离不开塑料模。如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计算机、钟表、手机等外壳及各种电器的杆、接头等全部是塑料件, 这些零件的生产全部要用塑料模。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大面积使用塑料模, 如:富士康集团、乐荣公司、格力电器公司、美的电器公司等, 他们的生产全部依赖于塑料模, 可见塑料模在企业中使用广泛。

冲压零件在企业的产品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各产品中, 用板材 (包含钢材及有色金属) 制作的各种零件都是经过冲压模冲裁、冲压出来的, 如:轿车的所有外壳, 车里的各种板材零件, 卡车的车箱、外壳、板材零件, 火车车箱外壳及板材零件, 飞机及航空产品中的很多板材零件, 船舶上的板材零件, 摩托车骨架上的很多板材零件, 以及家用电器骨架上的板材零件等, 可见冲压模在企业中同样用途广泛。

从古到今, 模具用途广泛。模具中, 塑料模、冲压模又是用途最广的。铸造模除精密铸造外, 是用的木模, 生产过程是用木模翻沙再铸造, 不属于中职模具专业应学范畴, 精密铸造的应用量很小。同样, 锻压模、冷墩模及其它模具的应用量相对均较小。

根据目前的市场调研和模具专业的知识特点, 现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办模具专业时应将培养方向定位在冷冲模具或热塑模具这两个主方向上, 因为这两种模具市场占有量大、知识含量高, 而且具有代表性。

2.2 专业工种

专业方向确定以后,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业工种的确定。

中职模具专业的岗位群可定位在: (1) 主要岗位:模具制造的装配、模具在产品设备上的安装、调试、模具的检验、模具的维修; (2) 制造岗位:模具的电火花加工 (包含电火花钻) 、线切割加工, 磨削加工, 以及普通车削、铣削加工; (3) 模具开发岗位:模具绘图员。如图1

这三类岗位在该岗位群中分别所占比例约为:主要岗位40%, 制造岗位50%, 模具开发岗位10%。如图2

同时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 模具厂对模具员工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 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 因此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 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

因此中职模具可定位的岗位是主要岗位和制造岗位。对应的主要岗位是负责模具组装、调试与维修, 这个工种称为模具钳工;对应的制造岗位主要负责的是模具的电火花加工 (包含电火花钻) 、线切割加工, 磨削加工, 以及普通车削、铣削加工, 这个工程称为模具制造。

3 结论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为模具组装、调试与维修, 即模具钳工和模具制造。

中职模具 篇5

中职模具专业(冲压)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作者:许洪松

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12期

据不完全统计,冲压件的使用在汽车、拖拉机行业中约占60%,在电子工业中约占85%,而在日用五金产品中占到约90%。例如,一辆新型轿车投产须配套2000副以上各类专业模具。可以说,一个国家模具工业发展的水平,反映出这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发展的程度。

中等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冲压),为这类企业培养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冲压)职业核心能力,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率的提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需要。

根据认知规律,可以知道:要生产一副模具,首先需要加工一副模具所需的各种零件,再把各零件装配成一套模具。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冲压)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表述为:“模具零件加工能力、模具的装配及维修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模具CAD/CAM能力。”

一、模具零件加工能力

模具零件加工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需具备零件图样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模具零件图样的识读能力,为进一步强化读图能力,需进行绘图能力的训练。CAD软件中具有工程图模块和三维造型模块,相应于机械制图中的绘图和读图部分。第二,要了解材料及热处理、工艺基准的确定及工艺尺寸的计算、公差配合的性质及其选用。第三,要具备测量零件及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这是正确加工零件所必备的,同时也是绘制零件图样所要具有的能力。第四,必须具备钳工加工能力、普通机床加工能力、数控机床加工能力。这些能力是零件加工所必备的。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根据零件图样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同时,也要具备机床刀具的选用及磨削的能力,合理地选用刀具及保证刀具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这样才能保证零件加工的效率和质量。CAD软件中具有后处理模块,可以根据零件的三维造型自动输出数控机床加工所需的数控程序。

二、模具装配及维修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是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要求能把前面加工好的零件装配起来,并要保证模具能正确工作及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该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熟悉冲压模具的结构,具有正确识读模具装配图的能力

熟悉结构是正确识读装配图样的前提。在CAD软件中,有三维造型装配模块与之对应。

2.能理解冲压的工艺过程,具有正确装配模具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理解冲压工艺,对正确进行模具的装配具有指导作用。在CAD软件中,可以将装配好的三维装配体,进行爆炸操作,详细地显示出装配的步骤,能指导模具装配的全过程。

3.具有绘制模具装配图的能力。

能绘制模具装配图,将有效地促进模具装配图识读能力的提高。在CAD软件中,有相应的工程图模块,可以将装配好的三维装配体生成装配体的工程图。

4.熟悉冲压类零件工艺结构,具有模具维修的能力

熟悉零件的工艺结构,在进行模具维修时,就能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在CAD软件中,可以对冲压类零件进行工艺性能检查,确保在模具设计加工之前,保证冲压零件具有合理的冲压工艺结构。同样,也可以对装配体进行干涉检查,预先发现装配及冲压过程中的干涉现象,避免把错误带入生产环节。

三、模具设计能力

提出中职学生具有模具设计能力,是考虑到他们职业拓展的需要,而且这也是可行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职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对冲压工艺,以及冲压零件的工艺结构、工艺性能有了较深的理解;其二,他们在模具的装配及维修过程中,对模具的整体结构和凸凹模的形态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上所述,让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是可行的;而进行模具设计,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装配及维修能力的提高。在CAD软件中,有相应的冲压模具设计向导,可以根据相应的零件,在向导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操作,最终设计出一副合理的模具。

四、模具CAD/CAM能力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在CAD软件中,这个能力贯穿于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及维修、模具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需教师不断重复、不断强化其CAD/CAM能力。

通过上述对中职模具专业(冲压)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加工出一套模具,并且具有较强的模具装配及维修能力。另外,考虑到中职学生职业拓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冲压)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是合理的,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模具专业(冲压)建设是有利的。

谈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 篇6

关键词: 中职院校 模具制造 多媒体 一体化教学 实践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具绘制从手工绘制走向AutoCAD软件绘制,模具制造从手工制造走向数控机床、机械加工。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对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的能力要求。现阶段中职院校的模具制造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跟不上现实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中职院校改变教学方式,认真探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师资力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严重缺乏

当前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师资力量缺口较大。例如,有的教师刚从学校出来,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有的指导老师学历较低,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教学难以形成系统性,缺乏逻辑。

1.2教学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

实现一体化教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正是很多中职院校缺乏的,一些中职院校的设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的多媒体需求。一体化教学需要的设施包括一体化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仪器、教学软件等。没有这些设施,即使勉强进行所谓的多媒体一体化教学,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是流于形式。

1.3一体化教学教材无法适应现代一体化教学需要

科学的一体化教学往往需要一套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而当前教材由于要兼顾不同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往往编写得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设置课程流于表面,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授课时一般都是按照教材设置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材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而这都是现在教材缺乏的。

1.4一体化教学中课题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院校对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想当然地安排课程、设置课题,缺乏整体教学大纲的规划,在设置课程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师资及教学条件,哪些课题是能设置的,哪些是现有条件无法完成的。模具专业应当注重学生的模具制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机床操作能力,同时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重中之重,这些都应该在设置课题时被考虑进去。

1.5一体化教学投入大,操作培训费用高,经费不足是大问题。

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配套的多媒体设施,需要引进的师资力量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另外,学生培养中的实训操作无疑也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并且是持续性的。经费的问题制约了一大批中职院校一体化教学进程,影响到一体化教学的推广。

2.实施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2.1引进或培养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

2.1.1一体化教学教师的要求

2.1.1.1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多年模具厂生产工作经验或者多年模具专业指导教师经验。

2.1.1.2懂得冲裁模和注射模的设计生产过程,熟练操作相关仪器设施,了解模具厂的生产运作方式。

2.1.1.3拥于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处理日常教学中的事务,具有管理班级、维持班级正常运行的能力。

2.1.2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有些教师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实践经验,对于这些教师,学校应当安排他们在暑假或者寒假期间到模具制造厂进行实习体验,充分了解模具的制造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有些教师是从工厂出来的,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却没有教学经验,对于这些教师,学校应对他们开设理论学习班,鼓励他们参加学历进修,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教师的方式迅速增强学校一体化教学师资力量,可以引进别的学校的优秀教师,也可以去工厂挑选一些能力出众的老师傅。

2.2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学的多媒体设施

建立一体化教学设施要满足讲学大纲的需求,满足课程设置的需求。

2.2.1建立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室,具有模块化教学设备。如钳工模具教学设备、电火花模具教学设备、铣床模具教学设备等。

2.2.2一体化教室作为上课场所,应当关注安全方面的问题。设置消防通道,保持通风,添置灭火设备。

2.2.3建立与一体化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软件,全校师生在一套软件下学习,资源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2.3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目标

全体教师应仔细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领会大纲精神,再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合理对课程点的设置做出安排,统筹师资,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尽全校之力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

2.4学校要加强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视,加大各方面投入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学校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校对其的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学校要充分了解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所在,提高对一体化教学的关注程度,对筹办场地、设施、教材、资金等问题,加强重视程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建立具有自己院校特点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3.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实践方法

3.1分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组,以5人至8人一组为宜,跟踪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这样的分组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任务化教学模式

在布置课程时,可以按照任务化方式,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完成。由学生自主完成整个任务,包括任务分析、工作安排、教工操作、质量评定等。每个任务都要有限定的时间和质量,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表扬与批评。

3.3明确的质量评价

一体化教学中质量评价不能只依靠教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实现。还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开展交流讨论会,设置一二三等奖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大家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洪耿松.技工院校模具专业一体化[J].教学研究,2012(8):60.

[2]侯学民.一体化教学有感[J].职业教学研究,2011(7):90.

中职模具 篇7

一、中职模具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

1. 学生基础差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2007年秋季对全国l6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位中职入学新生的数学和英语水平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有59.7%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72.2%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其中46.6%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38.6%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事实也证明, 多数学生对来职校学习有一种被迫无奈的感觉, 或因家长压力、或因未达到就业年龄, 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 不能明确“我为什么要学习”, 更没有学什么专业的愿望。

2. 课程体系僵化

一是大部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沿用文化课—专业课—综合实训的“三段式”模式, 中职学生进校首先遇到的就是令他们“最痛苦”的文化课。二是专业课程中学科本位突出, 各自学科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彼此又缺乏应有的沟通, 如关于模具材料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冲压模具与设备”和“塑料成型模具与设备”等课程中都有介绍, 但又都未讲透。三是理论、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 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 轻视对知识的应用, 如“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安排了两个学期的授课, 但在后期的实训中, 定位问题学生仍无所适从。

3. 教法和手段单一

一是沿袭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仍未建立, 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对教室望而却步、对教材弃若敝屣的惶恐心理仍存在。二是一体化教学只挂在口头或浮于表面,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照本宣科式的手段和“一视同仁”的灌输式教法未得到根本改变, 教师在讲台上淋漓尽致的讲解与台下睡倒一片的现状仍校校可见。三是有的教师虽然也尝试了一些诸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法, 但因缺乏联动机制和忽视中职学生的特点, 常常出现弄巧成拙的局面。

二、提高中职模具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 落实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实训中心和工厂为中心, 进行实操训练, 紧紧抓住中职学生好动的特点, 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教师只规范学生做事的程序, 引导学生完成自己喜爱的作品, 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体化教学能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契机, 同时辅以专业诱导, 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技能训练和和理论知识, 进而形成专业爱好。一体化教学法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 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开发校本教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有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 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潜能, 越过最近发展区到达新水平。中职模具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原则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结合学校现有教学条件, 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模具工) 为航标, 以相邻专业技能为支撑, 以项目为主线建构教材内容, 如图1所示。

3. 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 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 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 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 在归纳的基础上, 形成对真理的表述。现代案例教学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之中。中职模具专业开展案例教学, 应立足于中职学生的成长经历, 以其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为载体,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和实践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如锉配是中职模具专业的教学内容 (项目) 之一, 但传统教学只为锉配而开展锉配练习, 学生既不喜欢也找不着重点, 但当我们把板凳作为案例引入时, 学生就能从使用和美观两方面进行原理和方法探究, 并完成锉配项目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学习, 如图2所示。

4. 注重情景引用

从形式上说, 教学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实在的情形,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特点;从内涵上说, 教学情景适用于入门的、基础的学习, 强调物化的或创设的“景”对学生的情感激励, 通过物理场对心理场的他激而引发冲动, 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势, 是心理场对物理场的应对。中职模具专业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诸如手机类通讯产品、MP4类视听产品及交通类工具等, 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物品, 都可以作为最佳的引用情景。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中职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质,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 才会激发学习动机, 才会主动去探究, 教学过程也就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摘要:中职教育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质,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文章分析了影响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 提出了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关键词:模具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戈.学习兴趣与教学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 1990, (2) .

[2]卢晓静.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9) .

论中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8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市科技的发展,模具行业正朝着高速、精密、智能、经济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模具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随着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决定了模具人才必然是既掌握牢固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模具工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曾经有报道称“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高素质的模具技术人才。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我国从事制造业的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被称为“高级蓝领”的高级技工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大学毕业生曾经是许多企业争相聘请的“香饽饽”,他们的优点是理论知识丰富,发展潜力大,美中不足的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还有现今社会对于技能工人存在有偏见,也让很多大学生不安于从事模具的技能操作,认为从事模具加工行业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否定。另外,目前高技能工人队伍的老龄化,也导致模具人才总量日趋减少。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对等,是导致从事模具技术的高级蓝领奇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促进模具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与技术水平提高,就要突破高技能人才紧缺这个最大的“瓶颈”。

三、模具专业建设思路

1. 模具专业教学建设的方向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社会培养模具行业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模具岗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重新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坚持常规机械制造技术训练与数控技术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模具技术训练教学及培训基地,尽快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办学宗旨。根据模具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重点搞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坚持走项目化教学道路,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学校和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创立服务于社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就业为方向、工学结合为手段、校企合作为目的,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的还是“理论教学——专业教学——综合实训”的三段式教学方法。而模具专业具有技术水平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的话,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任务驱动型的项目化教学方案。大力支持中职学校根据校情自编校本教材,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注重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强调理论知识向动手能力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注重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职业学校不光是培养熟练的技术操作工人,还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未来“大师级”工人。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与技能生涯的完美结合,把职业当事业来干,为以后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摒弃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脱节的弊病,把专业教学环境突破到课堂、校内实训室和企业生产车间三个场所。综合运用互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实践技能训练这个中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力争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等实践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例达到2:1,充分突出中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的竞争优势。

5. 改革考评方式

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考核并重。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重点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评估体系。在考核过程中重点抓好学生学习态度、团队精神以及操作规范程度的考核,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评。

6. 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实现学校、企业“双赢”

根据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部署,在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选择人才的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另外在国家层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助力校企合作,让企业尝到校企合作的“甜头”,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迎合。

7. 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引起模具人才大量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模具专业师资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的进行模具企业岗位实训,重点放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模具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摘要:首先分析了模具行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中职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并提出了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的模具应用人才时的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

关键词:模具,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建宁.技工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模具制造,2012(07).

[2]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2013.

中职模具 篇9

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及学生情况分析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 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

中职学生总的来说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被动、懒于思考, 学习呆板、忽视创新。并且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就业前途感到渺茫, 因此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 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强。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施展他们的专长, 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长。

二、Pro/E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课程都开设了这一门课程。由于Pro/E软件建模功能强大, 涉及的建模方法种类繁多, Pro/E教学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零件建模设计技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 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 重视问题的创设

Pro/E课程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属于软件应用型与机械型的重合课程, 教学过程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少。因此, 可通过各种手段,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想学。那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首先要提出任务和问题, 设置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 让学生去讨论。能使学生通过探索而有所收获, 进而产生再学习的热情、再探索的欲望。我在讲授“创建扶手零件”这一节时, 我拿出一个扶手实物, 让同学们观察, 然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 这个扶手零件由哪几部分组成? (2) 用单一的某个基础特征能实现它的零件模型吗? (3) 要用到哪些基础特征来实现它的设计?特征操作顺序如何进行?通过这些讨论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 以讲解典型实例为主, 多采用实物对照

每个初学Pro/E软件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有具体的实物对照讲解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如我讲授“拉伸”这一特征时, 就让学生对照自己坐的凳子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观察, 对“拉伸”特征的概念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给学生讲解同一特征的不同建模方法, 并采用若干种方法, 使得建模成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成就感,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典型实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学会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典型实例的教学体现一种“做中学”的教学形式。

(三) 根据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对零件设计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向企业输送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维修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明确将来的工作特点, 了解涉及模具专业的操作规程, 培养学生对零件设计的严谨性。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具备一些度量工具, 如直尺、游标卡尺。鼓励学生应用Pro/E的功能, 主动参与机械零件与物品的设计, 通过展示实例 (如风扇、吹风机等) , 提出设计主题, 并经过思考及老师的指点, 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设计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 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使学生的思路能够与教学目的一致。

三、精心组织实操课, 提高上机效率

Pro/E课程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 如果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讲课, 而懒于自己动手去操作, 无疑是纸上谈兵, 是不可能学好Pro/E的。因此, 必须精心组织实操课, 提高上机效率。在上机实验课中, 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 充分准备每次实操任务

每次上实操课前, 我都会布置好本次课的任务。任务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础题, 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过的实例,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完成, 从而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目的。还有一类是提高题, 具有一定的难度,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做。这样一来, 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 不会坐在电脑前发呆了。

(二) 培养“助教”

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下, 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每个学生的问题教师都亲自去解决, 是不现实的, 只能是耽误学生的时间。因此, 我会在学期初就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助教”。上机操作的时候, 让这些学生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前提下做小老师, 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热情, 对学生相互交流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 及时对作业进行评价, 指出不足, 加以改正

每次上机课的作业, 都要及时进行评价, 现场打分, 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 学生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就有一种紧迫感, 遇到问题也会大胆地提出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上机效率。对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 让他们掌握方法和操作技巧。对于完成得优秀的同学给予肯定, 这样既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同学, 又让其他同学有学习的榜样,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

总之, 我认为, 一种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创造出适合中职教育实情的教学模式,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斌生.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七法[J].职教论坛, 2002 (6) .[2]黄斌生.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七法[J].职教论坛, 2002 (6) .

中职模具 篇10

据统计, 近年来中职模具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我校的模具制造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 但招生人数却在逐年减少, 究其原因是综合性的, 但除了客观的因素外, 我们应该从自身因素去考虑。首先, 教学设备的严重落后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模具产业的发展。我们学校作为县级学校, 所得到的教研经费非常有限, 因此对教学设备的投入也非常有限。其次,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年的改革后, 虽然进步了不少,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所选的教材是否适合我们中职学生, 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是否与实际生产需要相接轨?这些, 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深层次的行业联系, 推进产学结合,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技能培养, 建立起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探索一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构建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使模具专业发展尽量做到市场化、企业化。

三、建设内容

(1)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模具相关企业在人才需求、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按照企业行业为主导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出一套模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应侧重于制造, 而不是设计, 主要面向模具制造企业, 从事塑料模及冲压模的制造、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据此来加强教学改革,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提倡开发校本教材,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达50%~60%, 采取基础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企业生产实训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满足模具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我校现已有机械制图测绘实训、AutoCAD综合绘图实训、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模具拆装实训、数控加工实训, 但仍需增加企业一线生产实训、塑料模或冲压模制造生产综合实训等多科实践任务。一些最新的现代化生产设备, 由于我校资金有限, 还无法配备, 所以实行工学结合, 我们也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 还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我校开设相应的讲座。

(2) 促进教法学法的转变———以项目式教学为引线, 以模块式教学为基本单元, 以四段式教学法为主导, 构建技术型教学体系。

1) 提倡应用“启发式”“讲练式”“多媒体教学”“现场讨论式”“电化教学”“项目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

2) 推行模块式教学。现在, 传统教学方法是“先学基础理论再进行实践实习”。但现阶段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对模具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在专业教学的内容上反映出模具岗位的多样化和发展要求, 必须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 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可将本专业的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即模具设计模块和模具制造模块, 侧重于模具制造模块。模块确定后, 我们对每一模块均设置相对应的课程, 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必须达到的实践目标。

以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基础为专业基础课, 再辅以相对应的模块专业课程来构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A.模具设计模块。以冲压模、塑料模以及现代专业设计软件PROE、UG为其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的设计资料, 运用常规设计手段和PROE、UG等专业模具设计软件进行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设计, 也能根据现有市场情况进行模具制造成本的基本核算。

B.模具制造模块 (分四大块) 。a.普通机械加工模块。以钳工实训、机加工实训为其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根据具体模具零件编写其加工工艺规程, 并能使用普通车、铣、磨、钻等普通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b.数控编程加工模块。以数控编程、MASTER CAM、数控实训为其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并能熟练地操纵数控车和数控铣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c.模具特种加工模块。能合理地选择电极材料并设计、制造出合格的电极, 并能熟练地使用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线切割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我校暂无此设备, 可在企业生产实习中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可能还无法配备一些现代生产设备, 但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d.模具装配调整模块。在学了冲压模、塑料模的基础上, 开设模具装配调整实训课, 并适当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去下厂实习。要求熟悉模具装配、试模、调整及维修的全过程, 能熟练地使用模具钳工常用机械设备、辅助设备和相应的工装、工具进行模具装配, 具备在现场分析、处理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四段式教学法的应用。“四段式教学法”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有效实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导向, 教与学、讲与练相结合, 听、看、做、思、练五环相扣, 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四段教学法”是一次可以学完的小单元的教学过程, 是一种课堂式教学, 它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有明显的区别。在运用中注意分解课题练习, 细化教学单元, 分别备课, 多次授课, 以保证四段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此方法在多工种基础技能培训以及新技能的初、中级技能培训中, 教学效果尤为明显, 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技能培训方法。四段式教学法应用在模具专业实训课中, 效果明显。

(3)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现在中职学校的专业教材还缺乏统一的标准, 各学校所选的教材也出现很大的差异性, 现行教材难度明显偏大, 脱离了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许多教材没有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出发, 内容过多、过难, 理论性太强, 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现行教材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难以将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所以, 开发校本教材对模具专业的发展也特别重要。例如实行模块化教学, 我们现在就缺乏相对应的教材, 应多鼓励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校本教材的开发。

(4) 加强教师的下厂实习。现在, 我们学校模具专业教师有很多是直接从大学毕业就来任教, 缺乏现实生产经验。所以, 我们应该定期派出一线专业教师去工厂现场实地参观实习, 使一线教师能够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 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各个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熟悉模具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全部生产流程。我们要求一线教师对本职教学工作做到理论教学与工厂实际相结合, 最大可能地实现校内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

(2) 深化“工学结合”模式, 实施“订单式”培养。在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积极与本地模具企业联系, 进行深化合作,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 与企业共同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签订联合培养协议, 采取“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教师”的方式, 为企业进行特定人才的培养。争取在各企业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双方互派学生、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联合办学, 实现互惠互赢。

参考文献

[1]林王仲.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在电子电工实训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16) .

上一篇:评价时机下一篇:语文教学的情感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