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缺失”的因素

2024-09-07

“动机缺失”的因素(精选七篇)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对策

近几年高职教育飞速发展, 目前, 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00余所, 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 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展, 也导致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 在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学习动机缺失是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

心理学上, 动机是指能够直接推动人们趋向于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因。所谓学习动机, 是指引发学生学习活动, 能够维持学习活动, 并导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习动机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对于高职学生, 基础相对较差, 层次参差不齐, 尤其存在学习动机, 特别是理论课学习动机缺失的现象。对其原因的分析及相关对策的研究意义重大。

1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表现

1.1 自主学习能力差, 主观上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很多高职学生自身主观上缺乏学习的动力, 在学校学习只是为了“混”文凭而已, 甚至是以应付家长为目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学习动机的只占到20%左右, 并且学习动机的类型复杂多样, 其中有物质利益追求类, 比如为了出人头地, 为了以后找到待遇好的工作, 为了以后得到较高的地位等, 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带有很浓的功利色彩;有小群体取向类, 比如为了给父母争光, 为了取得同学的羡慕, 为了给朋友争口气等, 这类学生动机比较明确, 体现了个体的个性特点;有个人成就类, 比如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和能力, 为了发展、完善自己等, 另外还有社会取向类, 求知进取类等等。众多的学习动机类别中, 掺杂了很多短浅的甚至取向有问题的学习动机。总之, 现在的高职学生主观上学习动力不足, 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上的综合表现。

1.2 课堂教学情况堪忧, 学习效率低下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迟到、旷课现象严重, 课堂上完全投入学习, 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学生比例很低。统计调查表明:有4%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 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 只有不到40%学生没有过上述情况。另外, 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也比较低, 统计调查表明:上课期间能够全程认真听讲的学生不超过10%, 大部分学生生上课认真听讲的时间在50%左右, 有不到10%的学生经常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10%以上的学生从不参与教学互动。总之, 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存在很大问题, 不上课、不做作业、课余不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导致高职教学的效率低下。

1.3 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不足, 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思想不集中, 精力不足, 投入的时间不能保证的现象。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充足与否能够客观地反应学习动力的程度。按照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作息安排, 上午为4节课, 下午2节, 晚上2小时左右的晚自习, 一天6小时, 是学生们用于学习的基本时间保障。如果学生一天保证了6~8小时的学习时间, 那么他应该安排2小时左右的自习时间, 而4~6小时的学习时间, 仅仅是保证正常课堂教学, 每天4小时以下学习时间的同学, 连听课的时间也不能保证。每天6小时的学习时间是学生完成了上课任务的基本保证, 说明课余时间没有安排学习, 这类学生属于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学习动机。一天学习6小时以下的同学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动力了。统计数据表明:能保证基本6小时左右学习时间的学生大约占到30%左右, 而4小时以下的也占到了将近25%。整体来看, 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是不够的, 客观上表现出学习的动机缺失。

1.4 普遍存在轻视理论课程学习的情况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重点是掌握从事本行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而这些实际工作技能是在需要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现行高职教育普遍认为, 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4:6, 提倡增加开设实践操作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 理论是基础, 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很到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学习期间轻视理论, 对于理论课学习漠不关心。使得本就只占教学计划4成的理论课效果差之又差。没有理论, 只能操作的工人只能算是劳动力, 具备理论知识, 同时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的工人才算是高级技术人才。

2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

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 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展开论述。

2.1 主观方面

(1) 当代大学生缺乏经历挫折教育, 面对学习方面的困难, 知难而退。现阶段大学生已经不如“90后”的年龄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 从小生活在家庭的溺爱之中, 依赖性强, 主动性差。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 极少经历挫折和磨难, 面对困难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选择退缩、放弃。

(2) 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重物质轻精神, 学习功利化。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甚至左右了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贪图享受, 不思进取, 以自我为中心, 只要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去学习, 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抛弃了学习的本质。

(3) 对专业认识不足, 缺乏对兴趣的培养, 学习方法有问题。入学前对专业的不了解, 仅从片面的理解或市场需求来选定自己学习专业, 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 不主动地去深入学习它, 最后产生与专业渐行渐远的恶性循环。理论学习本身确实是意见很枯燥的事情, 学生从书本上学习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抽象概括而来的, 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的验证, 枯燥无味。在调查中发现,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把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归结为学习内容枯燥。本就枯燥的内容, 如果教学方法不当, 以及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会使理论课的学习状况更加糟糕。而学生中真正有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2.2 客观方面

(1) 社会消极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 社会、学校缺乏正确的信念引导。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号称象牙塔的大学校园, 比如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过早地接触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在学校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一切以赚钱为目的, 完全忘记了学习的本分, 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动力。另一方面, 面对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袭, 学校的信念教育过于空洞, 与现实脱节, 导致现实中, 大学生没有完整的信念体系作指导, 只能看到现实利益与个人利益。

(2) 过大的就业压力不但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甚至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现阶段,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适当的就业压力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但是学生对这种压力只是处于一种抽象化的认识阶段, 并且这种认识又具有间接性, 难以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持续性的学习动力。就业的过大压力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现阶段“大众化教育时期”, 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学生有可能毕业时找不到工作, 这种上学期间时间、财物上投入的预期和现实的结果有较大的落差, 对大学生会产生极大地冲击, 较低落的情绪带来的是学生自我的迷失及学习动力的丧失。

(3) 学校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理念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现行的高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填鸭式”教学模式,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 这是和当前教育要求极不适应, 违背了高职教育的理念, 是与高职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陈旧的教学方式, 保守的教育理念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

3 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相应对策

3.1 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远大志向

正面的引导可以使学生鉴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这些信念可以使学生产生取向健康的学习动机, 进而形成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3.2 进行专业认知教育, 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才会对它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 对学生建立对专业学习钻研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在入学之初, 可以通过讲座、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介绍, 是学生对专业有整体了解, 以促使其对专业建立兴趣。

3.3 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教育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凸显高职教育自身特点

要按照高职教育目的、目标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 教学计划要有高职特点。其次, 高职院校教师要有高职特点, 要培养建立一只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再次, 改进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进教学方法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着手。

3.4 注重调节学生就业压力, 以就业压力为导向,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实践表明, 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定位在就业竞争上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但是在进行就业竞争教育时要把握好“度”, 不能让学生对就业竞争产生过大的压力, 甚至引起焦虑和恐慌, 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适度的就业压力, 从而能够维护学生正常的学习动机, 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昌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与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分析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

[2]张小红.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 (5) .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2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通俗讲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这就需要探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那么就要了解这个对象的内因。

我认为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身的目标及需要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的便可达到的,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

3)年龄特点及是否成熟 在各种动机表现中可见,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比如,刚入学的孩子会产生对小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而对于教师的眼神却不会多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动机作用才增长,如注意到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渐渐地学会与其他同学比较等。

4)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交往性动机对某一学生来讲可能是主要的、第一位的,但有的学生可能以竞争中得首位,得到别人尊重的威信性动机为其第一位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

5)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以上是内因,外因有以下两点: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例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普遍具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学习动机;工业社会人们以劳动市场的需求确定自己学什么专业;我国十年**期间,由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普遍产生的“读书无用论”。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

2)老师的榜样作用

动机是有感染力的。老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首先,老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老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老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如果这种对待方式持续下去的话,便会对学生产生固定的影响,高期望的学生产生了高水平的动机,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高水平的行为,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行为和成就与当初的期望值越来越接近。

此外,老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配合各方面力量去完成的。

了解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结合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几点:

1)目标与自信

一般来说,具有高抱负水平的学生,必然追求高的学习目标,因而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抱负水平低的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也低,其学习动机也一定是微弱的。但是,学生不能盲目确立目标,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拟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是他们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动机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信。在学习中屡屡失败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内部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潜能生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何挖掘自己的优点。在评定学生时,既要让优秀生看到自己的高水平,又要让潜能生看到自己的收获。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都应给与充分的肯定。

2)表扬与批评 毋庸置疑,恰当的表扬和合理的批评都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但其作用因年龄、性别、学习水平等变化。研究表明,儿童乐于接受正面鼓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看重同伴的看法。在性别方面,对女生来说,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而对男生来说,批评比表扬的作用更大,学习的水平不同,表扬和批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表扬对潜能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优秀生最小,而批评对优秀生作用最大,中等生次之,潜能生最小。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表扬和批评。对小学生、女学生要多表扬,而对男生,尤其是调皮的男生,批评比表扬更有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不宜多表扬;而对潜能生来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与更多的表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3)挑战与乐学

其实,学生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太简单的活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如果学生看不到活动的价值,看不到活动与学习目标的联系,则不会对活动感兴趣。相反,如果适当开展一些个人竞赛和团体比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迅速高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挑战性活动的另一面应充满快乐,快乐是人的基本需要。事实表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有效地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而且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兴趣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活动中,老师要控制好自己的语音、语速、身姿语、眼神和面部表情,要注意刺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恰当地讲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事轶闻等融入活动中去。同时,要求学生大胆参与,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正如不情愿的进食有害于健康一样,不情愿地学习有损于教学,老师教之于无色,学生学之于无味,结果学生怕学、厌学。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则成为死亡之吻;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厌恶疗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3

贫困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据统计,贫欧各国困生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20%左右。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可恃的家庭经济基础,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完善个性。

我们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特点是:人际交往动机缺失,自我效能感差,人际交往的敏感性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异显著。约占78%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愿意接受别人善意的同情,常常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是围绕着学习和生活发展起来的,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建立在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在学习上,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维持型的;在生活上,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生存型的。另外,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趋利性、物质性等不良现象使不少贫困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发生错位。

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需要。虽然贫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都知道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为什么那么多贫困大学生又要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的需要呢?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己“没钱”的困窘和周围其他同学“有钱”的对比,是他们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需要的主要原因。正是有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没钱”与“有钱”的对比,使很多贫困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有偏差,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评价过低,在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即使与同学交往,也往往把握不好分寸。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常常以一种自卑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孤僻、抑郁、压抑、猜疑、羞怯、妄自菲薄、缺乏自信、焦虑紧张、不知所措等。有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有的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轻生的念头。

由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敏感性较强,他们交往的对象也有较强的选择性。他们将社交圈子局限在较狭小的范围内,一般是同班少数同学、宿舍同学或老乡。他们人际交往的频度明显低于其他同学。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也比较单一,请客吃饭、旅游等形式的人际交往形式很少问津。贫困大学生交往朋友的数量少、频度低,且主要是同性朋友。贫困大学生也渴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但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往往力不从心,支付不起高昂的“玫瑰”成本,尤其是男生,很难潇洒地掏腰包。经济问题不仅制约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妨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既有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他们本身的主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是:许多贫困大学生感到与周围的同学难以相处,周围的同学也觉得不少贫困大学生难以相处。

二、重建和优化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

面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现象,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用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适应大学生活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

1.贫困大学生要客观认识事物,降低人际交往中“贫困”浅意识的敏感性,重建和优化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贫困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心理素质和心理状况呈现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我们的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人际关系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微妙而又复杂的变化。贫困大学生要客观认识事物,正视差异,克服以偏概全等错误观念,采取积极的态度,存大同,求小异,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进行自我调适,重建和优化人际交往动机。贫困大学生还要克服人际交往的知觉偏差,降低人际交往中“贫困”浅意识的敏感性,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增进个人人际交往的魅力。

2.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动机的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尽管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强烈需求,有融入群体的迫切愿望。

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动机的现象,破解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难题。我国社会虽然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但在一个较长时一期内,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依然较大,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健全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

学校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支持情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优化人际交往的动机。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如果一个大学生长期缺乏与别人交往的动机,就会带来性格的缺陷。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的动机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外在反映,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贫困大学生更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人际交往的支持情境。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4

一、调查研究

(一) 研究目的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 探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为300人 (其中有效回收286份) 。

(三)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访谈。笔者选取各个年级中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为代表, 采取面谈的方式, 发放调查表, 在填写调查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 主要用于调查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制订动机缺失调查问卷;第二部分是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本校英语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问卷的内容分别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入学前的学习基础及课堂教学内容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得分越高, 影响程度越深。

(四)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出, 上述选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1、6、8、14、21的选项均值较其他选项而言更高, 说明这些选项对学生的影响更深。

通过表2的数据分析看来, 学生对于单词或短语认知能力的薄弱, 是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单词或短语的记忆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需要时间。并且不能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法, 天天抱着单词手册死记硬背, 这样只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作为一线教师, 要灌输给学生一种意识, 即把阅读与单词记忆结合起来, 在阅读当中, 特别是句子或语篇中, 利用情境去记单词。只有这样, 单词才有记忆的价值, 也更容易记住。同时, 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用个性化、创新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知识输出给学生, 让学生觉得学习不那么枯燥, 能够主动地养成多看书的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地“输出”语言形式。

二、原因分析

负动机, 或“动机缺失”, 是“使人减少或失去某一行为倾向或正在进行的行为的外部力量”。为了解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 作者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 在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学生面谈的基础上, 总结了动机缺失的两个大的原因。

(一)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内因

1. 缺乏兴趣及求知探索欲。

虽然是英语专业学生, 有些学生基础薄弱, 进校成绩并不理想。进入大学阶段后, 面临多门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下子感觉压力很大, 就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索性放弃了。因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采取英语为主的方式, 有些同学觉得加大了难度, 不愿花时间课后温习, 越学越觉得难, 渐渐也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了。

2. 缺乏目标, 学习价值观与知识价值观有曲解。

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足, 进入学校后追求物质享受, 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休闲娱乐中。有些学生原本底子薄弱, 缺乏上进心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 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只求考试能及格就行, 对自己没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与志向。现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也不是水平考试, 老师在考前都会有复习的范围, 加上平时成绩分, 所以即便学生不努力, 也可以勉强通过期末考试。这些因素更加让学生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缺乏学习动力, 也不能长久坚持学习, 而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

3. 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努力不足。

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在录取时分数普遍低于公办高等院校,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 也不注重学习方法的调整与总结, 仅仅是把各科的英语知识学习看成简单的记忆背诵, 不注重“举一反三”, 到最后的一个可想而知的结果就是, 学一个句子就会一个句子, 稍微做下变化却不知道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学习方法比较死板, 不乐于思考, 一直处于被动学习模式, 一味地把学习当成背诵课程, 简单化地进行记忆, 不能灵活运用与实践, 所以即便背了一些单词, 也不能写出一篇比较合格的作文。

(二)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外因

1. 学习氛围的影响。

大学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的基础教育, 更加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 缺少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强迫性教育, 便将大部分空闲时间用在娱乐活动上,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原本学习底子就不好, 也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在大量英文模式的课程学习中便放纵自己, 上课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影响整体的学习氛围。有些同学的学习状态甚至干扰到其他同学,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 学习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学习的状态。

2. 教学模式的制约。

独立院校大部分英语专业课程都是大班教学, 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一个班级近八十名学生,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方面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些老师甚至都记不住一个班级所有同学的名字, 更别提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了。特别是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 本来就需要学生大量参与, 要有语言锻炼的机会, 不然就又回到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了。从教学内容来看, 某些教师偏向于所谓的“应试教育”, 在课堂上采取“一言堂”教学模式, 生硬地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灌输, 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转换功能, 自然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下, 自然丧失学习的动力了。

3.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人格力量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是独立学院, 学校对于老师的培养方面也相对欠缺, 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就更要求学校老师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 加强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此外, 毕竟是英语专业, 很多希望学好本专业的学生, 对老师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对大学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希望课堂教学内容与今后的就业更多地挂钩, 从“目的导向”出发, 希望今后能够找到好工作。而这与现实形成的落差感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对策总结

(一) 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 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更多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要多有互动环节,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鉴于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动机的重大影响,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综合考虑, 选取适合大部分学生学习难度而又具有一定语言生动性的语篇素材, 最大程度地让全班大部分学生愿意听, 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此外, 课堂教学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部分, 课外阅读量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外阅读辅导材料, 并附带一定的作业要求, 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提升学生的信心。

(二) 增强自我效能感, 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

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在活动中行动的积极性更高。因此,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没有把学习当成喜欢做的事情, 而是被今后的就业压力、家长的劝说压力所逼迫, 不得已而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时间一久自然就会放松了。教师应在这方面多研究, 一是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而又富有知识含量的状态中学习, 二是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取应多下工夫。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并能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学习结合, 真正实现“知其一, 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成效。

(三)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

研究发现, 学生学习动机的削弱主要与教师有一定的关系。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都对英语学习动机有直接影响。虽然是独立院校, 学校对于老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 但是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本专业知识的渴求, 教师应在课外多充电,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探讨与研究和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和学习方法的归纳等方面多下工夫, 真正把英语教学当成头等大事, 多一份思考, 多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1]胡卫星, 蔡金亭.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J].外语教学, 2010 (03) :41-49.

[2]周慈波, 王文斌.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 2012 (01) :48-55.

[3]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外语教学, 2012 (01) :70-75.

[4]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04) :540-549.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5

一、什么是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是衡量在异步电动机输入的视在功率(即容量等于三倍相电流与相电压的乘积)中,真正消耗的有功功率所占比重的大小,其值为输入的有功功率P1与视在功率S之比,用cosψ来表示。cosψ=P/S 电动机在运行中,功率因数是变化的,其变化大小与负载大小有关,电动机空载运行时,定子绕组的电流基本上是产生旋转磁场的无功电流分量,有功电流分量很小。此时,功率因数很低,约为0.2左右,当电动机带上负载运行时,要输出机械功率,定子绕组电流中的有功电流分量增加,功率因数也随之提高。当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功率因数达到最大值,一般约为0.7-0.9。因此,电动机应避免空载运行,防止“大马拉小车”现象。

二、什么是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

电动机从电源吸取的有功功率,称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一般用P1表示。而电动机转轴上输出的机械功率,称为输出功率,一般用P2表示。在额定负载下,P2就是额定功率Pn。

电动机运行时,内部总有一定的功率损耗,这些损耗包括:绕组上的铜(或铝)损耗,铁芯上的铁损耗以及各种机械损耗等。因此输入功率等于损耗功率与输出功率之和,也就是说,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

三、什么是电动机的效率

电动机内部功率损耗的大小是用效率来衡量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称为电动机的效率,其代表符号为η

1、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效率:η=P/(√3*U*I*COSφ)其中,P—是电动机轴输出功率 U—是电动机电源输入的线电压 I—是电动机电源输入的线电流 COSφ—是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2、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指的是电动机轴输出的机械功率

3、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指的是电源给电动机输入的有功功率 : P=√3*U*I*COSφ(KW)

其时,这个问题有些含糊,按说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应该指的是电源输入的视在功率:S==√3*U*I 这个视在功率包括有功功率(电动机的机械损耗、铜损、铁损等)、无功功率。

效率高,说明损耗小,节约电能。但过高的效率要求,将使电动机的成本增加。一般异步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其效率为75~92%。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也随着负载的大小而变化。空载时效率为零,负载增加,效率随之增大,当负载为额定负载的0.7~1倍时,效率最高,影响电动机功率的因素

电动机的损耗包含各种形式,有与负载电流大小基本无关的铁损、由励磁电流产生的定子铜损以及机械损耗,还有与负载电流大小有关的定、转子铜损、杂散损耗等。即使在电动机空载情况下,电动机的损耗也不等于零。如何提高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因数,对全面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会影响电动机的功率因素呢?

1.电源质量的优劣对电动机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有直接的影响。电动机处于非额定电压和非额定频率下,其损耗大大增加,使电动机处于不合理运行状态,电源电压和频率允许范围之外的变化对电动机性能引起显著变化,尤其当电源频率降低、电压增高时,电动机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要大幅度上升,使功率因数降低。电压降低时,电动机转速下降,使转子铜损增加,导致功率因数降低。

2.大马拉小车,即电动机处于轻载下运行。这里有两个原因:1)选择电动机时加上了太多的备用系数,使得电动机功率远远大于被驱动机械的轴功率;2)计算被驱动机械轴功率时加上了比较多的安全系数,使得轴功率偏大;

3.被驱动机械功率周期性变化,但电机没有设置变频器。很多机械的要求输出功率随着工况、气候都有周期性大小的变化,当功率变小时,电动机如果有变频器,可以降低频率减少功率输出,否则电机运行的无功部分加大,影响电机的效率;

4.高次谐波电流流入电动机绕组,增加电动机附加损耗,尤其是使电动机温升增加,严重时电动机因过热而烧毁。高次谐波的脉冲电压波,使相绕组电压分布不均匀,绕组首尾端电压分布过高,易造成绕组匝间击穿而短路。高次谐波电流的脉冲,使电动机电磁转矩脉动,引起电动机振动。噪声增大。高次谐波分布电容的影响,使电动机轴电流增大。总之,高次谐波会使三相异步电动机最大转矩下降,功率因数降低,效率也随之降低。

5.电机端电压偏低,电机为了有足够的输出,其中电流将加大,而电机的损耗随着电流的平方增加,所以也影响电机的效率

6.电机转动部分润滑不好,消耗部分功率,也影响效率;摩擦 空气 噪音 铜损 铁损

铜损:因为电流通过绕组(包括定子和转子)因为绕组的电阻存在,引起损耗。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6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堂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对联活动课。该堂课由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教学现场有大班额学生(估计不少于60人)、观课者。从课堂表现看,这位女教师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比较成熟的教学基本功。教师从引导学生背诵对仗工整的古诗、讲古人吟诗作对中的练字小故事导入,在引导学生赏析几幅名联之后,教学进入学生参与环节;在教师不断地给上联学生对下联以及学生互评活动中,笔者感觉到了参与学生思维的敏捷、文化知识的丰富,几个回合之后,下课时间到了,教师留了一副有些争议的上联,让学生课后完成下联。活动过程中,笔者注意到,面对教师给出的上联,只有少数同学积极应答、相互讨论,而更多同学只是流露出对对答内容赞同或否定表情,并不参与活动,教师也几乎不对学生的参与效果和合作行为做出有效的评价。观课结束后,引发了笔者对在实现有效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问题的思考……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三大功能,这决定了它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人的发展的基础功能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的双重功能,更进一步表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尽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学习的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学习的机会和场所随处可见,学生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最集中的时间、场所仍然是课堂,课堂仍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然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须关心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正如笔者在公开课上看到的,少数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却表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片面理解,活动中只注重放手学生活动以及活动形式的生动性、多样性,而学生的参与面以及参与的实效性往往被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被弱化,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效率低下。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语文有效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共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按照一定的目的及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往、交流,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身心发展要求的统一。[1]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更是有限,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因而学校必须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为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赢得时间。有人作过统计,正常情况下,学生每天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校,以每天7节课每节课45分钟计算,课堂教学时间仅为5小时25分钟。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用最经济的方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永恒主题。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有两项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这种水平恰好符合于他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教育学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2]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简单地说,有效的教学应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曾经有学者对教学的有效性加以概括: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达到这样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的70%以上的信息量。从中可以理解:有效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应该是有效率的。

讨论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必要理清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按通常的讲法,是因为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闻道”在先,而且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他都已掌握,而学生尚未“闻道”,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在发展成长时期,知识和经验都不丰富,智力和体力还不成熟,他们不可能掌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还有其更深刻的根据……教师像一个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而学生这方面,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结果所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等,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自发、先验的东西,必须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的影响。[3]由此看来,要使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还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有效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途径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至少应从三个方面体现:有效地设计教学,有效的教学互动以及有效地评价教学。本文主要就教学互动及教学评价进行讨论。

1.教学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人际沟通、交往过程,没有沟通、交往就不可能有教学。

如图1所示,传统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课堂交往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施教于学生的单向交流,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通常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分配给经过选择的对象,在班级中担任学生干部、学习表现出色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选择性交往必然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均衡性。对于获选机会较少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处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很难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与时间,这些学生成了课堂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色。

相对于传统教学,公开课上(如图2)教师体现了教学新理念的渗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试图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这堂课上,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也基本集中在这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这样的课堂教学违背了语文教学要“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受益的全体性是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的课堂交往应该呈现第三种(图三)互动形式。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使多数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要内容外,还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较大的效益,得到应有的发展。再者,学生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态度主动积极、思维活跃,也就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因此,教学的组织、环节的安排,方法的运用等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评价

作为课堂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其间教师的主体作用必然也要充分体现。正如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一书中这样描述[4]: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反馈通道的信息传递系统。教学评价以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协调,使教学活动在冲突中协调,在协调中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在公开课上,教师把教学评价的话语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整个活动中几乎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完成效果)作出有效评价,这样的教学时不完整的,不可能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调节、诊断、增值、反思等功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完成的下联以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的结果,适时穿插有关对联的文化知识讲解,这样可以使不完善的对联得到提炼,让认识不到位的学生从中得到弥补。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更不能忽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辨析。

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服务,是现代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够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这应当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语文教学中的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引起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这将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学生与教师作为人之个体,必然拥有他们自己的主体性,即作为人之主体的规定性,也必然具有人之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整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5]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学的主体性规定,主要体现为学生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能力,即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而教师的主体性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教的主体性的规定性,体现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目的,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6]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不否定和弱化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师的创造性。生本教学不是要弱化和消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主导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师的主导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应当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组织教学中要体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表现为对教育资源的选择加工以及教学手段的优化,使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通过对教育文本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的建构和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巴班斯基.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4]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6]何善亮.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的根本原则[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

“动机缺失”的因素 篇7

在二语习得中, 动机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为长期和枯燥的学习过程提供动力。就像Pit Corder曾经说过:“只要具备动机, 任何一个人都能学会一门语言”。所以, 在外语学习研究中, “动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者因素, 一直是外语教学中得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第二语言动机的研究关注的是正面的影响, 也就是产生和维持兴趣的动力, 然而, 每个学习者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会遇到动机的另一面。也就是说, 有些因素对动机会产生积极影响, 有些因素会对动机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影响被称为动机缺失影响。和维持动机的积极动力相反, 这些促使动机缺失的因素减少动力。

“动机缺失”、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领域里属于新的问题。“动机缺失”会对学习者态度和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学习者课堂活动动力。导致长期和广泛的负面的学习结果。国外第二语言/外语研究者对于“动机缺失”的研究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Dörnyei对“动机缺失”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他把“动机缺失”定义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然而, 不少研究者认为“动机缺失”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 例如, 学习者自身缺乏自信或对目的语持否定态度等。

为什么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失去学习目标语的动力, 不仅研究者对动机缺失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许多看着学生在日常课堂里失去学习动机的教师们也对此很感兴趣, 也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对动机缺失的问题很关注因为研究动机缺失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动机理论。教师们想了解学生动机缺失的原因是为了使自己避免成为学生动机缺失的因素。虽然第二语/外语动机缺失研究很重要, 但迄今为止, 关注动机缺失的研究相对来说还非常少。Chambers (1993) , Ushioda (1996) , Oxford (1998) , and Dörnyei (1998) 对动机缺失做过研究。

Chamber (1993) 在利兹市对191名九年纪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学生要求回答14道问题, 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可供选择。同时他们也可以写出他们选择那个答案的理由。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Chamber也对7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另外, 学生还要求回答两个开放式问题。

从老师的观点来看, 动机缺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至于引起动机缺失的原因, 老师们认为原因很多, 有心理的, 态度的, 社会的, 历史的, 地域的等等原因。但是没提到他们自己是动机缺失的可能来源。

在191名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英语学习过程不是特别有趣。

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原因有:1) 老师, 比如使用过时的教学材料, 教学不够清晰, 批评学生。2) 合适的课堂大小, 这里指班上的人数要合适, 上课的教室的大小要合适。

Chambers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没得出比较深入的结论。Chambers总结说在语言学习中学生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没有确定性, 某人所喜欢的也可能是另一个人所讨厌的。“What one pupil likes, the next pupil detests”。

Oxford在1998进行一个研究, 其目的是想找出动机缺失的因素, Oxford要求大概250名学生通过书写的形式来收集数据。这250名学生既包括高中生也包括大学生。四个大的动机缺失的因素从数据中提取出来:1) 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比如不关心人的, 吹毛求疵的, 偏爱的。2) 老师对课程和教学材料的态度, 这个包括缺乏激情, 管理不严, 狭隘的心灵。3) 老师和学生的风格冲突。4) 课堂活动, 比如无关联性, 课堂活动太多, 重复。

Dörnyei与先前的研究有所不同, Dörnyei用面谈的方式对50个“动机缺失”的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访问。Dörnyei把引起“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归为9大类:1) 与教师的个性, 敬业精神, 能力, 教学方法有关;2) 教学设施/师资不足;3) 由于失败的经历或缺少成功的经历导致自信心减弱;4) 对二语/外语的消极态度;5) 对二语/外语的强制学习不满;6) 学生同时学习其他语言的干扰;7) 对目的语社团的消极态度;8) 对小组成员的消极态度;9) 与课程用书有关。

Sakai and Kikuchi (2009) 在656名日本中学生中展开相关的调查研究, 研究的结果是:1) 学习内容, 教材内容, 和考试分数对很多日本中学生学生而言是引起“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2) 与之前的研究相反, 在这一研究中, 教师能力和教学方法并不是引起“动机缺失”的最主要原因。

近十年来, 中国研究者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深入, 但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只有一篇针对“动机缺失”的定性及定量研究。二语/外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同时更应该关注为什么部分二语/外语学习者对学习目的语失去动机。本论文通过对湖南城市学院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第一个目的是了解学生动机缺失的因素;第二个目的是找出动机强和动机弱两组学生之间动机缺失因素的差别。第三个目的是找出男生和女生之间动机缺失因素是否有区别。本文试图让更多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和关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这一现象, 进而积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尽量避免“动机缺失”。

二、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 引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有哪些?2) “动机缺失”因素对不同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是否有不同影响?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的对象

湖南城市学院大一大二的207名学生。其中男生87名, 女生120名。学生的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 网络工程, 工程管理, 环境工程。

2、调查的工具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调查受试者的专业, 年级, 年龄, 性别, 高考英语成绩, 问卷第二部分是35个题项, 每个题项有5个等级供选择。1=非常不同意2=稍微不同意3=中立4=稍微同意5=非常同意。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1、引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动机缺失的因素

表一显示问卷中35个题项的描述性数据。表中显示大约2/3题项的均数都在3以上。这说明学生偏向于不同程度地同意这些题项描述的原因引起了他们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动机缺失”。可见引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动机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对35个题项进行一下分类, 我们总结出十个因子:因子1教师个性, 教学能力及方法 (包括题项1, 2, 3, 4, 6, 11) 。因子2教学模式 (包括题项5, 12, 25, 27) 。因子3教学内容 (包括题项13, 14, 15, 16) 。因子4缺少使用英语的机会 (包括题项26) 。因子5周围同学的影响 (包括题项28, 31) 。因子6教学设施 (包括题项7, 8, 9, 10, 34, 35) 。因子7英语学能 (包括题项19, 20, 21, 22, 29) 。因子8动机的不稳定性 (包括题项18) 。因子9作业 (包括题项23, 24) 。因子10其它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影响 (包括题项32, 33) 。按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缺少机会使用英语, 动机不稳定, 教师教学个性以及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其它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周围同学的影响, 英语学能, 教学设施, 作业。

2、引起英语学习动机强弱不同的学生的“动机缺失”因子差异比较

为了分析动机强组和动机弱组两组学生“动机缺失”的因子差异, 我们根据题项17 (我有学英语的动机) , 把学生分为两组。选1, 2, 3的属于动机弱组 (52人) , 选4, 5属于动机强组 (155人) 。根据上面的方法, 在动机强组学生中, 10个因子按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缺少机会使用英语, 动机不稳定, 教师教学个性以及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其它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周围同学的影响, 教学设施, 英语学能, 作业。在动机弱组学生中, 10个因子按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缺少机会使用英语, 动机不稳定, 其它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影响, 教学模式, 英语学能, 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个性以及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 周围同学的影响, 作业, 教学设施。

差异:动机强和动机弱两组学生中,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动机强组的学生主要把动机缺失的因素归因于与老师相关的一些因素, 而动机弱组学生也认为老师很重要, 但他们更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他们自身的英语学能也是导致动机缺失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五、结语

本文对5个不同专业高考英语成绩均数在102-109之间的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动机缺失”做了调查分析。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动机缺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从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 在引起学生“动机缺失”方面, 老师仍占主导地位, 所以, 为了不成为学生“动机缺失”的因素,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要关心学生, 对英语教学要有激情。其次, 多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很不稳定, 如果发现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所下降,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情况, 帮学生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而恢复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最后, 教师应该关注英语学能比较低的学生, 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 只要努力, 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自信。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效果不明显想放弃的时候,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 从而他们学英语的信心。

不同环境的学生在二语/外语学习中的“动机缺失”原因肯定存在差异。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因子的分类还带有主观色彩, 具有主观性。其次, 调查方法除了问卷外, 还可以加访谈, 通过访谈的方式, 可以对问卷中没提到的“动机缺失”因素进行补充说明。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考虑这些方面, 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科学, 更合理。

摘要:“动机缺失”在第二语习得和外语动机研究领域属于新的问题,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主要学者对“动机缺失”的研究, 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动机缺失”因素做了调查研究, 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关注这一现象, 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动机缺失”。

关键词:动机,“动机缺失”,“动机缺失”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a (1) :29-38.

[2]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51-58.

[3]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4]秦晓晴.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外语教学, 2012 (1) :70-75.

[6]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105-110.

上一篇:寿险业利率困境下一篇:产品包装的色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