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词

2024-07-25

纳兰性德词(精选五篇)

纳兰性德词 篇1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作家。王国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赞誉其词作为“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在他的词作中, 作者借用了很多意象,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卷。笔者通过阅读, 发现“人间”是纳兰性德经常借用的意象之一, 在其词作中共出现了18次。为何词人多次借用“人间”这一意象?这一意象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本文通过分析作者的词作, 总结出词中“人间”意象寄托着词人三个方面的情感。

1、以“人间”寄托身世之感

权势名利, 仕途亨通是许多文人所汲汲于求的。而这些, 随着纳兰的降生, 就已经被赋予了, 而同时“纳兰性德似乎生来就背负着人世间的愁与悲”, 注定着为身世所累。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 官居大学士, 是康熙身边的红人。可谓:声名显赫, 权倾朝野。身为权相之子, 如果是别人, 肯定会依仗权势, 做尽风流荒唐之事, 但他是纳兰性德, 他“身于长阀, 淡于荣利”, 有雪花般的清高品质, 不想为世俗所折服。就如:《采桑子∙塞上咏雪》

非关癖爱轻模样,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 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 万里西风瀚海沙。在“人间”这个人类社会, 人们经常把牡丹、芍药、海棠等一类争奇斗艳的花, 尊称为“富贵花”, 以拥有其为荣。但纳兰性德却与众不同, “不是人间富贵花”, 以塞外雪花自比, 不似众人慕“世间”的荣华富贵, 厌弃仕宦生涯, 要如雪花保持清白, 不沾染“尘世”中名利权势的爱慕与纠缠, 要如雪花的“冷处偏佳”, 不随波逐流。

2、以“人间”寄托真挚之谊

“然诺重, 君须记”, 一首《金缕衣》让纳兰性德友情千古流芳。人若能得一知己, 那人生可算是无憾了。而纳兰性德一生结友无数, 也得了许多知心好友。但也因为“知心”, 且“君所交游, 皆一时俊异, 于世所称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宜兴陈维崧、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他也注定这些汉族友人的人生沉浮所担虑。“失意每多如意少, 终古几人称屈” (《金缕曲∙慰西溟》) , 这是对在仕途上失意的姜宸英的劝慰;“别后闲情何所寄, 初莺早雁相思” (《临江仙∙寄严荪友》) , 这是对回江南省亲的严绳孙的依依不舍。的确, 朋友让他的感情有所寄托, 而“人间”就是用来表达其对朋友怀念、升迁, 人生起伏的最好寄托。但“聚散总有时”, 纳兰性德的“多情”总会让自己伤感愁情, 郁郁寡欢。如:《于中好∙独背斜阳上小楼》

独背斜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 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 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 莫向横塘问旧游。

古代, 南方多横塘。“横塘”一词, 点明此词是秋日怀念南方之友所作。“自古逢秋悲寂寥”, 纳兰性德也是。大雁南飞, 落花满地的季节, 本就让人心凉, 而秋日独自登楼, 望着将落得夕阳, 听着幽怨的玉笛声, 就更觉得凄凉寂寞, 觉得“人间所事堪惆怅”, 觉得“世间万物, 世间琐事”都让人怅然、凄然。而世间琐事包括“惊节序, 叹沉浮”, 季节更替, 人生跌宕起伏, 年华易逝、好景不长。这些都引起词人的惆怅之情, 是为南方友人变迁的境遇的叹息。

3、以“人间”寄托怀古之思

纳兰性德是感性多情的, 也是才志纵横的。他的“人间”词诉尽身世之感、真挚之谊, 同时也寄托着自己未竟的人生理想, 抒发人生的变迁, 时光的飞逝的感叹。如:《水调歌头∙题岳阳楼图》

落日与湖水, 终古岳阳城。登临半是迁客, 历历数题名。欲问遗踪何处, 但见微波木叶, 几簇打鱼罾。多少别离恨, 哀雁下前汀。

忽宜雨, 旋宜月, 更宜晴。人间无数金碧, 未许著空明。淡墨生绡谱就, 待俏横拖一笔, 带出九疑青。仿佛潇湘夜, 鼓瑟旧精灵。

“登临半是迁客, 历历数题名”, 古代的官员被贬, 一般都会贬到湖湘、桂粤等这些荒凉偏远的地方, 行经的路途, 大多数都要经过岳阳。”而“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这是前人对官宦仕途上的跌宕起伏的感慨, 也是纳兰性德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多少别离恨”, 纳兰性德对自己与亡妻天人永隔的遗憾, 是对友人人生起伏, 远离故土的叹息有多少, “离恨”就有多少。“人间无数金碧, 未许著空明”, 世上金碧辉煌的山水画无数, 但它们与此画 (岳阳楼景象) 相比, 就会失色, 没有那样的空明澄澈, 即纳兰用“整个世间的万物”与岳阳楼相比, 岳阳楼是独胜一筹的, 只因岳阳楼包容了一切:身世之感、爱情别离之恨、友情离别之憾, 人生变迁, 让世人有可寄托之处, 容身之处。结语

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词中“人间”的分析, 挖掘“人间”意象的内涵:身世之感, 真挚之谊, 怀古之思。从而丰富纳兰性德词的“人间”意象内涵。

“人间”在诗人词客的笔下, 被赋予了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而纳兰性德的笔下, 看到只是弥漫着伤感的“人间”, 总是寄托了词人悲伤惆怅的情感。“我是人间惆怅客”, 是词人身为权贵之子, 但又对身世的怅惘和无奈之感。“人间所事堪惆怅”, “怪人间厚福”为友人的境遇唏嘘, 为友人抱不平。“人间”寄托纳兰性德对友人的关心。“人间”也表达人生沉浮, 时光流逝, 一句“人间朝暮”就诉尽时代变迁, 人生的沉浮, 岁月的无情, 留下总是如“残雨”类的废墟和过眼云烟的虚幻。这些是对纳兰性德词“人间”意象的挖掘, 希望能丰富纳兰性德词的意象的研究, 对纳兰性德词研究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1]周俊萍.试论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 2007

纳兰性德词的特点 篇2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学生姓名: 陈玉婷

学 号: 118580046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级专升本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浅谈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内容提要:纳兰性德,一个出生贵族家庭的性情中人,一个具有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秉赋,出众的才华,敢于傲视功名的一等带刀侍卫,一个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的少年才俊,一个能将爱情、友情、乡情揉碎了再捏成词,谱成曲,叫人不忍卒读,又令人百感交集的“清初第一词人”,“千古第一伤心人”。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叫当时“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实在是耐人寻味。关键词:纳兰性德 鲜明题材 真纯特色 独特环境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词人,正黄旗人。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其本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深得皇帝宠信隆遇。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王国维评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著有《通志堂集》②,词先后结集《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现存348首。③纳兰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以爱情(悼亡)词最哀感顽艳,引人共鸣。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鲜明的题材特色

纳兰性德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情阻隔、发妻早亡的哀怨;陪皇随驾,出塞行役时的感慨;赠友抒怀的情真意切。贯穿其间的主线,是他热切追求人性的纯美,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珍贵。其作品的主旨情调是伤感哀怨之音。其中尤以爱情、悼亡和乡思的题材最为凄婉动人。

(一)缠绵悱恻的爱情词

纳兰性德虽出身贵胄,一生富贵安逸,却天生了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一段女儿柔肠。他善于描摹少女的风情万种,借描写少女的春愁秋怨表达自己对情人、恋人的相思之苦,相离之怨。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栏杆处寂无声。几回断肠处,风动护花铃。”

《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这两首词是纳兰性德初恋时的作品,前一首背景不明晰,可以认为是写自己在月下等待恋人来,对方却爽约,作者这时想到“原是瞿塘风间阻”遇到阻力。后一首背景更清晰了,这就是相传纳兰与表妹雪梅相恋,雪梅被纳兰母亲软禁于小红楼。作者认为恋人终日在“泪洗胭脂面”从而关心其“薄衾寒不寒”。这两首词从不同角度描述作者当时相知不能相见的苦痛。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一朵芙蓉”,“ 小晕红潮”,“凝情”,“ 叩玉钗”仅仅几个词就把小女儿那种娇俏可爱的羞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她那百转千回、欲说还休的风情跃然眼前。这是不是纳兰性德那传说中的自小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表妹呢?如果是,那将是一个多么惹人喜爱的可人儿,她的入宫又会带给多情人几多的伤感啊!

翻翻《饮水词》,多少是写离愁别恨,相思怀人的啊!女子由思念征夫而伤春怀愁,百无聊赖。男人塞外思故,归心似箭。对于多情似纳兰的男女来说,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相知不能相见了。纳兰因爱情的不如意,郁郁终生,词中多写分离之苦,或闺中怀人,或旅途怀妇,总是怨愁难遣,怅惘难消。应念了他那句“予本多情人,寸心卿自持” ④的话语。

(二)凄恻哀怨的悼亡词

在纳兰“多情总被无情误”的人生中,爱妻卢氏骤然辞世给了他惨痛的打击,对他的词作的题材和风格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妻子初亡到纳兰三十一岁病逝,他写有悼亡词四十余首。其作品伴随他的整个后半生,形成了他凄恻哀怨的独特风格。虽然绝大部分词的确切年代很难考证,但我们仍然能从已知的材料及词作的内容中找寻出纳兰那千般痛苦、万种思念。

纳兰二十二岁,重阳节前夕,梦见妻子,执手哽咽,醒来即作一首《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读来令人倍感凄凉。

再看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竞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金缕曲》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哀思三载,大梦未醒,试想贤妻离去,或许因“人间无味”而“尘土隔,……埋愁地。”这就是“钗钿约,竞抛弃”的原因吧。下阕则设想与阴间妻子“双鱼寄”了解她“年来苦乐”,进而梦想未来“待结个、他生知己”,又担心“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只能“清泪尽,纸灰起”。这种爱妻早逝生死睽隔,已令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又不可得的现实,把人推向绝望,则格外凄绝。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这些作品语气哽咽、如泣如诉,识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相处时的一花一木,一点一滴时时萦绕于心,昔日爱人用过的东西,留下的遗物,走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哪一样没有诱发词人不加节制的相思之情,交织着词人绵绵不尽的追悔之意。

纳兰在《荷叶杯》中写到:“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道是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可见,卢氏不仅是纳兰的恩爱发妻,也是被纳兰视为人生一知己的。在封建社会,男女间爱情能达到这样的层次是极其罕见的。纳兰常以谢道韫指代亡妻,如《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以李清照、赵明城夫妇之典喻自己和卢氏:“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卢氏与纳兰志趣相投,夫妻二人婚姻生活的幸福程度可以想见。正因为卢氏不仅是纳兰的妻子,也是他的知己和朋友,卢氏的去世对纳兰而言所触动的不仅仅是儿女情长。“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⑤那种超越于寻常男女之上的精神深处的息息相通,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体贴与照顾,以及亲情的和谐与温暖等等,所有这些微妙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伴侣一旦失去,将是无法代替的,而往昔的幸福亦是不可能复现的。

(三)坦荡纯真的友情词

纳兰虽出身贵籍高门,却能做到“在贵不骄,处富能贫”。他写过“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⑥偏偏这位浊世佳公子生在了“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的金丝笼里;他对人坦诚重义,见才必怜,见贤必慕,恰恰生在了帝王侧,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要在龌龊的官场曲迎奉承,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与无奈。也许,只有在朋友至交那里才能得到友情的蕴籍,得到心灵的安宁。因此,他的友情词是俊迈豪放的,意气纵横的,肝胆相照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

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众土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词中的梁汾是清代著名词人顾贞观的号,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金缕曲·赠梁汾》词中“有酒惟浇赵州土”表明其仰慕平原君礼贤下士、结交知己的人品。而“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则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已”“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来帮朋友拆解困境。并郑重许诺:“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令人读来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纳兰性德不仅对顾贞观如此,对当时许多颇具名气的文士和布衣文人都能倾心结交。包括吴兆骞、姜宸英、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皆与他成为忘年知交。他的朋友梁佩兰评价他是“不尚贵游,而好蓬荜。”“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从纳兰词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喜好朋友,敬重朋友,仗义疏财,有仁有义的纳兰,也深深地被他词中的真情所感动,所鼓舞。纳兰是纯真的,纤尘不染的,其词是情感充沛的,浑然天成的。

(四)豪迈衰飒的行役词

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皇南巡北游,唱和诗词,编书著述,受到皇上的赏识。然而他却对这种扈从生涯显现出厌倦,不时在词作中流露出乡关之思和怨尤之情,请看: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独具特色的塞外风光激发起了喜爱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纳兰强烈的创作欲望。然而,面对着广袤的大自然,听着塞外的风雪声,他又忍不住想起家的温馨舒适,想起“轻别离”的扈从生涯,他又感到无限凄凉。因此,他词的上阙多描摹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下阙却笔锋一转,抒发自己身在天涯心在家,身心相离的愁怨。将壮丽的塞外风光和凄婉的思乡之情糅合在一起,纳兰营造了一幅幅兼具壮美与凄美的画面,丰富了我国古典诗词之一——思乡词的意境。

二、深婉真纯的艺术特色

词始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时期,词渐衰微,平庸者多。至清代,词学重受文人关注。然而词家往往循规蹈矩,鲜有突破,故产生浮艳颓靡之风。此时,纳兰性德的词就如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生气和活力。纳兰性德的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情真”,词风上承李煜,工于写情,惯于白描、直抒胸臆,意象清新疏朗;风格哀婉、缠绵、凄恻、顽艳。他擅长篇幅短小的小令,蕴造清新疏朗的意象,将词作的题材与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情感真挚、颖慧绝代的浊世才俊少年。

(一)纳兰词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真切、自然的风格特点。

纳兰词,写真意,抒真情,说真话,不拐弯抹角,不矫揉造作,而且语言优美流畅,形式和谐,不受格律的拘束,行云流水,喷薄而出。如以下几首:《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还有,像“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有泪如潮”,“天上人间一样愁”这样自然、亲切的词句随处可见。难怪王国维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唐圭璋认为纳兰性德”待人真,作词真,写景真,抒情真,虽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者,亦以其词真也。”刘大杰也说纳兰性德”他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是实实在在地吐露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真实的诗……,纳兰性德词的价值全部在这地方。”

(二)纳兰词虽缘自“真”,但并没有流于浅薄,而是善于营造凄婉意境: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意蕴籍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表达孤寂之情。因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请看《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这首小令看来是恋人雪梅被选到宫里之后,纳兰倍感孤寂、痛苦而作,写得轻灵凄婉,深沉感人。词人用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瓶梅、心香等物象深刻表达相思的凄苦,其意境和物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实景的描画,又有心如死灰的暗喻。

(三)纳兰认为填词同作诗一样,一是要重比兴、写忧患,二是有寄托、抒真情。就是必用比兴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追求和不平,以抒发自家性情,所以“比兴此焉托”。从这一思想出发,纳兰性德认为诗词创作用不用比兴寄托思想感情至关重要,他主张在诗词创作中必须“意在言外”,这样才能蕴藉含蓄,高澹有味。其词作中即不乏这样的作品,如:

《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在这首咏白梅的词中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寄托了作者的心志,产生了“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三、独特的艺术环境:

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不止受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和词作优良传统的影响,而且与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切身遭遇的感慨相一致。

(一)个人所处生活环境原因

他和李煜一样,都是贵族,物质、生活绝无半点缺陷,但是精神上却有着同样无法排解的悲痛:生死无常,人生如梦,家国之感,悼亡之情,于是他广交“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样一来造成了这位贵族青年的艺术的心境与灵魂:他仰慕汉文化知识,背离当时的社会主流,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

(二)十分广阔深远的社会现实原因。

纳兰所处的康熙王朝还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尚未完全稳定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种族内部纷争激烈,八旗子弟争权夺位,尔虞我诈。特别是中原文化与满族人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既震撼了满族人的心灵,又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封建末世悲凉的社会命运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纳兰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三)内在曲折的精神因素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纳兰由于特殊的姻缘关系加上独特的才华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而左右于皇帝身边,尽得人间富贵,可他却“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⑦一方面他有拳拳报国之心,悃悃忧民之意,渴望入世,成就一番事业;一方面却又看不上官场的,并进而“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实在是个深不可解的矛盾,但正是在这一矛盾的思想里使我们看到了纳兰的又一美好品格,那就是他虽为豪门公子、皇帝近臣,却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不做同流合污之辈,甘有隐逸之心。

四、结束语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在仕途生涯中还没有来得及建功立业,在朝政上远没有其父明珠那样的具有影响力,但他却成为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他没有后主李煜那种国破被羁的悲惨境遇,又没有出身闺门的婉约派之宗李清照背井离乡南迁的伤痛和丈夫去世后生活艰难曲折的命运,也没有武将文人辛弃疾那样英武豪迈和欲收复国土而不达的悲愤情怀,其词的名气亦略逊于前者。但纳兰却被王国维赞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赞曰:“八百年来无此作者”。在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之初,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成为词坛中兴的中坚角色。这足以引起后人对纳兰性德这份文学遗产研究的必要。我们只是说:当代诗人同样需要纳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需要纳兰那种感人至深的激情;在诗词创作中也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需要更多可令后人追忆不已,具有真正文学艺术价值的传世作品。从这种角度着眼的话,研究纳兰性德词尚有漫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②《通志堂集》其中包括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度三卷,文二卷,渌文亭杂识四卷; ③纳兰词又一说342首;

④出自纳兰性德《拟古》第十五首; ⑤出自纳兰性德《沁园春·代悼亡》; ⑥出自纳兰性德《拟古》第三十九首; ⑦出自韩艾《神道碑》。

参考书目:

1、纳兰性德 《纳兰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5月出版

2、刘德鸿 《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出版

3、苏缨 毛晓雯 夏如意 《纳兰容若词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4、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0年4月出版

5、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间词》 群言出版社 1997年5月出版

6、严迪昌 《金元明清词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7、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纳兰性德词的情感张力赏析 篇3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感;张力

引言

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和美感。在其中,纳兰性德作为清初词作的代表,传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美词与佳句。虽然,唐朝时代有人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透过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哀婉感伤词作的背后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无奈的写照,如同一个精神的流浪者在繁花似锦的大观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似一个追着风筝的小孩,在夕阳落山的时候,找不到回家的路,在不属于他的路边哀泣却守望。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在那个充满竞争与厚黑的时代,他捧着一颗心来,守着命运的炉火,当炉火熄了,他也走了。但我们永远记住一个叫纳兰性德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文坛巨星的陨落,在天际间留下了一抹星光灿烂与传世之作。本文通过他的几篇词作来一起走进那段尘封已久但让人依然感慨万千的峥嵘岁月,来感受纳兰性德那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与让人叹服的情感张力。

一 纳兰性德的基本生平

纳兰性德也就是纳兰容若,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着名的显赫部族。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是清初康熙时期的重臣,纳兰明珠。在纳兰家族最炙手可热的时候,纳兰明珠权倾朝野。可是月圆则亏,纳兰明珠与索额图结党竞争最后被康熙大力压制,最终导致了纳兰家族登高跌重,惨遭抄家的悲惨结局。这种活生生的现实给纳兰性德的成长与词作的情感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有后人评价:纳兰的词中我们感觉不到生命的暖意与热度,因为纳兰的心是冷的。具体来看,纳兰性德可以说从小所接受的生活,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富二代的缩影。纳兰性德本人也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这么一个高富帅,并不象其他的官宦子弟一样,处处惹是生非,而是从小就拜汉学大师为启蒙先生,苦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四书五经中感受文学的瑰丽与多彩,经过发奋苦读,纳兰性德也终于順利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皇帝的贴身带刀侍卫。

在大清王朝的人才选拔上,皇上内侍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严密和重要的。不仅仅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更是由于内侍久在皇帝身边极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这种待遇在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一时,名满京城。文武双全的纳兰性德虽然怀有报国之志,可终其一生也没有驰骋疆场,施展才华。在郁郁寡欢的面容下,是一颗敏感易碎的心,这也成就了纳兰的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我国古代婉约派的代笔人物不胜枚举。无论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易安居士,还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陈朝后主,都传世了很多颇具婉约特色的佳作。但纳兰的词却在百花中,独树一帜。他的词让人在伤感吁叹之后,颇有心如刀绞的苦楚与不平。这种词作的创作是纳兰短暂的31年青春岁月的逝去与祭奠。所以,正如后人评鉴红楼梦的一句话所描述的一样,纳兰的词作也可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 纳兰此作中情感张力赏析

本文借助当代的文学评论的视角来欣赏纳兰的词作,张力是艺术传媒领域的一个术语,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艺术作品的表达无论是从视觉冲击还是情感体验方面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中国的诗词歌赋是讲究意境的,纳兰性德的词在这一方面为我们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借助文字来实现内心积蓄情感的表达这一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标杆。

首先,我们借助一首纳兰的代表作《金缕曲》中的几句佳句来一起赏析一下其文字背后的哀婉之情。“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这首词是描写纳兰悼念妻子卢氏的心理体验,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直白,直抒胸臆,并没有过往的美艳词句。可在这平实的词句之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哀泣与怀念。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似没有情感铺垫的婚姻却对纳兰性德而言则成就了他有涯的人生记忆中,最难忘的诗篇。 根据清史记载,由于纳兰公务繁忙,与妻子卢氏聚少离多。但是两个人的情感却是你侬我侬,让很多人羡慕、嫉妒。可是造化弄人,最懂纳兰的卢氏在生产不久就染病离世,离开了这一个让她颇为留恋的世界和那一个曾经相约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男人。纳兰性德与妻子仅在一起生活了四、五年。之后,纳兰性德又续娶了继室官氏。有关他两次婚姻的具体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但从他记录和描述婚后生活的词章可以看出,他与卢氏、官氏夫妻之间感情甚笃,婚后生活甜蜜幸福,为此,他曾写下过很多表现美好生活和夫妻恩爱的词章。但思念亡妻的苦涩的回忆还是在纳兰性德心头萦绕。

从此纳兰府邸的欢声笑语不再,留下的是一个虽未老但心已死的纳兰性德在孤独的斜阳中,等待孤独的老去。好像,人的相思都是在梦里实现的,这首词和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苏东坡的梦里,他梦到的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纳兰的词中却是:“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所以,不同时代的两个情痴在爱情这一千古不变的主题中达成了共识。一个是:料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另一个是:且拭清坫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所以,在情感的描写上,尤其是在爱情的表达上,也许明艳的辞藻也能烘托作者的情愫,但直抒胸臆的文字更容易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正如古诗中所写得一样: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纳兰的爱情就在那个叫作京城的地方结束了,熟读诗词的纳兰面对自己的情感竟也是痛得木然了,也许是情到深处的缘故,纳兰虽然又有续弦,但那颗孤独的心依然索然,像一头受伤的狼,在夜里,在寂寞的北方沙漠,舔着自己的伤口,在白天,他却继续欢笑,为他人做嫁衣裳。元好问的一首《摸鱼儿》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纳兰性德,这个孤单的大雁,在苍茫的天际间的一声唳叫,让人闻之不忍去想却已悄然泪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相聚恨,离别苦,世间更有痴儿女。”所以,纳兰的词与其说是借词来言声,不如说是词为心声,言为情表。

如果,我们只是从纳兰的这首《金缕曲》中,还无法完全领会其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那么,下面这一首词可以让我们和纳兰性德有一个更加近距离的接触与欣赏。

纳兰流传至今的词作有近三百多首,但脍炙人口的佳作有下面这么一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么一首简单的词,却道出了世态的悲欢与离合。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甚至相爱,如果所有的回忆都留存在那昨日刚刚见面的羞涩与纯情的话,那么人世间的秋风与落花将不再生叹。因为人的记忆如同一个相机,我们的底片保存的不仅仅是初次见面的瞬间的美好,还有一路走过的争争吵吵,分分合合。所以,在纳兰的人生字典中,爱情是一个颇为神圣的词条,容不得一丝的玷污和侵犯,但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当最爱的那个女人离开后,看花已不再是花,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是呀,当豆蔻年华走过青春岁月,当两小无猜最终结成了秦晋之好,我们的爱情似乎找到了一个叫作家的地方。岂料造化弄人,情非得已,一切的一切都输给了岁月与现实。所以,纳兰性德在一个秋天的早晨,看着凤凰花开的日子,如流水般从指尖悄然滑过,他那颗敏感的心又生波澜。那就是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时光中,把所有的美好都化作记忆吧。也许有一天,人已去,楼也空,但看看曾经爱人用过的梳妆台,看看曾经濯足的小溪流水,或许就不会那么伤感。岁月静好,一切只若初见。韶华易逝,唯有回忆地久天长。

在今天,我们看到纳兰性德的这首人生若只如初见,恐怕无法穿越到那波诡云谲的大清王朝,去感受那曾经的刀光剑影与爱恨情仇,只好用这苦涩的文字像25岁的纳兰性德一样,向自己已然逝去,正在逝去,必将逝去却永远怀念的青春说一声再见。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就是对青春最好的祭奠。纳兰的青春无需如秋风悲画扇,那么,我们的呢?

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我们留心的话会发现他的世界里面,花都是带泪的,物都是带情的,人都是伤感的,天是会哭的。正如下面这首《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从情感传递的载体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情郎的无奈与不舍。有人说,思念是一剂毒药,让人欲罢不能,严重的还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所以,在这首《采桑子》中,红泪垂,百事非,梨花落,月又西,这些自然的描写,如同一副工笔画,让人在曼妙的笔触中,感受情感的细腻与深刻。其实纳兰性德是一个情场圣人,根据史书记载,虽然身世显赫,可他的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他的举手投足不亚于现在流行的韩剧里面那个穿越幾个世纪的那个《来自星星的你》。可就是这么一个有情郎,在有限的岁月里寄情于山水之间,在官场失意的他,又遭遇了人生的变故。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在这个老师面前,纳兰性德学会了隐忍与躲藏,可现实如箭,让他无处可躲,无处可藏,他挺不起自己曾经伟岸的胸膛。因为,迎接他的只有更多的诽谤与中伤。

后人曾经做过比较和推断,如果纳兰性德不是英年早逝,他的才华,包括他的抱负在那个年代一定会彪炳史册。可是,历史不可以重放。也有红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曾经分析,纳兰性德和红楼梦有一定的渊源,原因是纳兰性德的遭遇和书中所描述的贾宝玉如出一辙。可是,纳兰性德选择只做自己。他的历史的天空还是分外的蓝,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纳兰性德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一品带刀侍卫,而是一个词人,一个在天地间留下自己不朽佳句的词人。也许,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也会在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望天地之悠悠,纳兰词如风。

结语

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可以说相比诗歌的流畅与夸张,词在表达方面更加具体与细腻。加之词可以经谱曲后,广为传唱,所以,有些词的的知名度比诗歌还要高。纳兰性德的词流传到世的三百多首,但由于其哀婉绝艳的艺术风格与悲戚的人生经历,让后人在如恒河沙数的诗词作品中,对他进行了较高的推崇与评价。情感是人与动物主要区别之一,我们喜欢纳兰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情感在词作中流露的真实与自然。真感情就是好文章,在日益浮华的今天,这种自然的情感应该还在人们的心间。只不过需要我们多一些倾听与耐心,多一些欣赏与共鸣。也许经历岁月的洗礼,我们会依然在纳兰性德的词中,找到曾经的青春、苦涩与感伤。但是,我们也会象词中所说的一样:左牵黄,右擎苍,在人生的舞台绽放自己的光芒,如500年前的纳兰一样,只不过,多了些成熟与担当。

参考文献

[1]刘勇刚. 自然之眼观物 自然之舌言情——论纳兰词 [J]. 怀化师专学报. 2001(03)

[2] 王国玺. 清新自然 蕴藉秀美——试探纳兰词的美学风貌 [J]. 社会科学辑刊. 1993(02)

纳兰性德词中的人生意境 篇4

其词集《饮水集》取意自“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怀, 这奠定了他成为清代满族文学中首屈一指的词人的基石。“纳兰词”中对人生的描写与他短暂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宠命优渥的生活与郁郁不得所终的初恋形成了他早期深情款款无限遐思的文风, 而后发妻去世, 悼亡词成了纳兰性德词作中不可逾越的巅峰, 他出使塞外途中所写的塞上词多了满人血液中的自然与野性, 少了举杯浇愁的唯诺愁苦。

一、相国公子的愁与爱

清朝定鼎之后, 大学士明珠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 他给了纳兰性德这个家中长子人人羡慕的贵公子出身和精英级的满、汉两种传统教育。这种天生的富贵造就了纳兰性德贵公子的气质与风骨, 纳兰性德的词便也天然带有了不与他人比肩的高贵态势。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 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 游历四方, 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 唱和诗词, 译制著述, 因称圣意, 多次受到恩赏, 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 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 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纳兰性德从一出生便得到很多人拼尽一生也遥不可及的一切, 可是同时, 纳兰性德的一生也被禁锢在了高阁广厦之间, 不会也不能再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梦想。

康熙十七年十月, 纳兰性德曾护驾北巡塞上, 在塞外见大雪飞扬, 雪花是矜贵冰冷的, 不沾染尘世的爱慕纠缠。他想到自己“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作为乾清宫的侍卫, 人看他是站着的, 实际上他始终是跪着的。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御座前的花瓶, 所有职权都被架空, 人也只能是漂亮点缀。雄心折翼, 壮志难伸, 颇有“身在高门广厦, 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之意。他不爱牡丹, 却迷恋雪花, 因为他看出了雪花的清冷矜贵, 不可任由人轻易摆布的性情。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 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 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蝶恋花》展现出了纳兰性德旷达的人生意境, 第一句便道明世事无常, 朝代更迭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接下来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待战的悲怆场面, 因想起他日大清亦或许不免覆灭, 所萌生出的感触使得眼前秋景更添荒凉。作为与满清王朝休戚相关的贵族近臣, 他未必仅仅是一个吟风弄月的富贵闲人, 他亦有拳拳报国之心和远大抱负。但身为所困只能在尾句恢复了自己重情的本色———“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将豪壮、柔情, 还有些许凄凉和失落揉在一起, 使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是纳兰性德空有一腔志向却无奈只留下悲天悯人情怀的人生。

纳兰性德词中所写的一生心境都悲苦凄凉, 可说是事出有因, 除却在皇帝身边郁郁不得志, 还有一段青梅竹马的表妹入宫为嫔的往事。纳兰性德此情有《减字木兰花》所托:“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 转过回阑叩玉钗。”这一阕词没有晏几道的花间脂粉之气, 写的不是相思纠缠的浓醴, 而是乍然相逢的惊喜和羞涩, 品格出众。将宠恋的谢娘用"一朵芙蓉着秋雨"的情态展现, 使人觉得清丽可观。虽然只是用白描但却胜过无数繁华浮夸的比拟, 伊人的窈窕风姿让人心神激荡。这首小令词情清婉, 自然传神, 他当时是如何被打动就不言自明了。清代《赁庑笔记》写到“纳兰眷一女, 绝色也, 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 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 誓必一见, 了此夙因。会遭国丧, 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 容若贿通喇嘛, 披袈娑, 居然入宫, 果得彼姝一见。而宫禁森严, 竟不能通一语, 怅然而出。”初恋虽好但喜爱的姑娘却偏偏嫁作了自己永远不能逾越的帝王之家, “谁怜辛苦东阳瘦, 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性德只能将这痛苦压在心里, 再加上自身处境的无奈, 纳兰性德《饮水词》中哀婉之作, 很大一部分既是为此姝所作, 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声哀叹。用“芙蓉”、“桃花”、“秋雨”等意象写出了“君所得于天者独深, 抑岂非致力于意境之效”。[1]

二、悼亡发妻的悲与恸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浣溪沙》是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经典之作。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 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夫妻志趣相合, 恩爱互重, 而三年后卢氏却难产而死。纳兰性德回忆起往日甜蜜的夫妻生活, 醉酒而春睡不起, 赌书而对笑喷茶, 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佳话来比拟自己的二人世界, 以乐事写哀愁, 以合欢写孤独, 令人但觉天地之大, 纵然可以包容万物, 却容不下一个人内心的愁苦。此般深情不失为纳兰性德人生境界的升华。词中的意象更以“西风”“黄叶”“疏窗”“残阳”四种景物与“被酒”“春意”“赌书”“泼茶”四般事件, 呈现出荒凉、凄楚、孤寂等意象, 与表情感之词“凉”“萧萧”“沉”情景交融, 意境凄美迷离, 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营造了一种怀旧感今和无限惆怅的心境。正符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言:“意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意境也。”卢氏离世后, 纳兰性德的词风突变, 由清丽婉约转向哀感顽艳, 尤其是其悼亡词, 凄婉缠绵, 直白凛切。“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 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美好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菩萨蛮》中, 用意象“泪”“残红”“月”与情感词“不忍”“馀觞”“空”“凄清”来抒悼亡之情。词境树立了凄婉哀厉的风格, 人生意境则更是如寒宫冷月般哀伤凄楚。

纳兰性德擅长借用典故或回忆旧时生活的画面, 以今昔之别的比兴手法营造词中“至情”的意境。他曾自叹:“人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为了爱情宁愿放弃一切荣华富贵, 在悼亡词中多处表现着这种因为爱人离去, 不能共享生命柔光, 只得独自悲凉的凄楚伤感之情。早有评家指出:纳兰公子是盛世悲音者。在他的时代, 他是一个孤独的孱弱的先行者, 至情至性让他的词具有了感人肺腑的穿透力, 乍读之似有迷朦之感, 细细品味却是境界尽出。

三、塞上侍卫的豪与情

“山一程, 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 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公元1682年, 康熙帝平定云南, 出关东巡, 告奉天祖陵, 时年二十七岁的纳兰性德扈从出关。在营中卧听风雪吼叫, 悠然动了思乡之念, 写下了这首萧壮的《长相思》。一路上登山涉水, 往榆关行进。夜深宿营, 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 风雪一阵又一阵在耳边呼啸。吵得人乡心碎乱, 引得容若夜不能寐。简单的小令, 却将《塞上曲》《从军行》的意境比了下去, 简明而深远。“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2]纳兰性德这位出身有着满清血统的词人, 带着未沾染汉人矫饰的习气, 写下了一首首大气而又不失人生意境的词阙。在清词中, 王国维对纳兰性德评价最高———“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周锡山在《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中论述纳兰说:“一般研究家多注意纳兰的言情、悼亡之作, 将其看作为婉约名家。王国维将其沉郁苍凉的塞上之作评为千古壮观, 是独具慧眼的。”

在纳兰性德另一首塞上词《如梦令》中, 起初“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一句无限风光惊绝, 人尚留在“星影摇摇欲坠”的壮美迷醉中未及回神, “归梦隔狼河”的现实残酷已逼近眼前, 帐外响彻的白狼河的涛声将人本就难圆的乡梦击得粉碎。“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是这阙词再贴切不过的注解。纳兰性德将文字骨子里对家园的渴望和对离愁敏锐的哀思结合, 人生意境得到开阔。

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史上不可或缺的至宝, 他词作中时而有旷达浩瀚的宇宙星空, 时而有让人潸然泪下的经年往事。正所谓“百读而如初见, 但推容若一人;北宋之后独步, 信哉观堂斯言。”

摘要: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史上不可或缺的至宝, 他词作中时而有旷达浩瀚的宇宙星空, 时而有让人潸然泪下的经年往事, 根据王国维对词的境界论说, 分析其词中相国公子的愁与爱, 悼亡发妻的悲与痛, 塞上侍卫的豪与情, 从纳兰性德对情感的把控中品味其词中的人生意境。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人生,意境

参考文献

[1]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纳兰性德词意象与其风格之关系 篇5

樊蓝燕(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一个诗人的作品能否流传千古,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诗词中风格很大一部分由意象来体现,因此纳兰词至今是研究界的热点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他的意象,及由此意象形成的艺术风格。本文试借助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兰性德诗词风格形成原因。关键词: 意象艺术风格哀感顽艳

一个诗人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意象群。纳兰性德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广受欢迎,意象的丰富多样性和独创性是其原因之一。纳兰性德研究无疑是清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涌现了很多研究纳兰词的论著和文章,但大多数都从其词的内容、分类、身世等方面入手,从意象角度来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比较少。本文写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想借助读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兰性德诗词风格形成原因。

古往今来,评论纳兰性德词的风格不乏其人,如陈廷焯“情词凄婉,似韦端己手笔”、“一片凄感,笔笔凄艳”、“凄凄切切,不忍卒读”[1],谭献“以成容若之贵,项连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2]、谢章铤“纳兰容若深于情者也”[3]、唐圭璋“不假雕琢,似此真不愧大雅矣,古今艳词亦不多见也。[4]”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弊,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重浑至何难矣。”[5]等等评论不一而足,都一语中的,道出了纳兰词的风格特征。

一个人的作品能否流传千古,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在诗词中风格很大一部分由意象来体现。意象在诗歌艺术创作中往往带有艺术家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诗人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意象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即“立象以尽意”,还可以创建新颖的艺术形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意象属于美学范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十分重要的诗学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意象具有确定性,如菊花寓意傲霜坚强、隐逸高洁、清高脱俗;杨柳代表惜别之情思亲之意、怀乡之思;

鸿雁象征游子羁旅思乡、恋人孤独怀人等等,这些意象及其涵义说明意象的意义有其确定性,意义也都是确定的,且为社会所公认的,具有社会属性。意象具有多义性,即一个意象会引发很多个引申含义,如“月亮”,本身是团圆之意,然而在团圆之夜却有很多难以团圆的游子、行人,因此它又有思念、怀乡等涵义。意象的多义性使诗歌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而由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同时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词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自己主观的情绪渗入其中,因此好的诗词的意象及其形成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如一说到菊花,大家马上就想到陶渊明,因为陶渊明诗歌中有大量咏菊之句,而诗人本身也种菊,菊花就自认成为他的专属个性意象。再如一提到月亮,也很自然的想到李白,他是古代写月亮最多的诗人,很自然的就把月亮与李白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条件反射,更加说明了拥有个性意象的重要性。而纳兰性德也有自己创作的意象,如对“梦”的描写,有近100多处之多,主要有梦凄迷、远梦、魂梦、幽梦、秋梦、残梦、吹梦、春梦、轻梦、断梦等等,可谓是完全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袁行霈说“意象,首先必须呈现为物象,否则很难为人理解。”[6]物象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中,就会或多或少带有、染上诗人主观的色彩,经过了诗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综合的侵染之后,就成为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显然经过诗人加工过的意象带有了诗人的个性特色。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转化为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具象,让作者的情思得到具体可感的表达。作用之二,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作用之三,就是借助意象,作委婉的表达,将涵义隐藏于意象中,不做讽喻而讽喻之意毕现。纳兰能成功调遣、构思意象,意象的这些作用在纳兰词中均有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7]王国维认为阅世与作者性情关系密切,阅世多了,经历的多了,个性气质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变得复杂,感情也就不那么纯粹了。而主观诗人则不必多经历社会,因为经历越少,性情越真。纳兰也是完全符合王国维的要求。纳兰生于富贵家庭,身世显赫,是康熙朝权相明珠之子,纳兰也为康熙帝所宠幸,没有国破家亡的杜甫的经历,也没有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种家庭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羡煞旁人的。然而陈廷焯却对其评价“一片凄感,笔笔凄艳”、“凄凄切切,不忍卒读”,就连其好友顾贞观也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8]

纳兰词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容若的悼亡之作中。纳兰作词,可谓古往今来最为哀感顽艳,令人柔肠寸断,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任认取双栖碟。”观其通篇无一哀悼之词,哀悼之意,却又句句都在诉说,字字哀痛。《词苑萃评》中,顾梁汾也认为:“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余最爱《临江仙》‘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义亦以此为压卷之作。”[1]在悼亡词中,纳兰调集了很多意象,共同形成哀感顽艳的风格。如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这首词中运用到的意象有 雨、花、魂梦、双鱼、清泪等,弥漫了哀伤、凄婉的心情,而“魂梦”是爱妻逝后作者生活状态的写真,词人在卢氏逝后浑浑噩噩、似梦非梦当中度过了三年,伴随着词人的是凄楚的天气“雨”天,凋零的花朵,想象亡妻亲手写过的信笺,词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只有流不尽的思念的泪水。再如《沁园春》“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这首词也是词人怀念亡妻之作。词中运用了诸多意象:绣榻、斜阳、春花、秋月、笛声等,绣榻是妻子曾经歇息过的地方,斜阳代表消沉、对生命消逝速度之快,对生命意识的体验,春花象征妻子美好的年华。词人回忆与亡妻生前的点点滴滴琐事,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美好的,然而现在只能对着妻子遗容大哭痛哭,对着象征美好青春的春花心情只能“触绪还伤”,而此时从邻居飘来的阵阵笛声更是加重了词人沉重痛哭的情绪。这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无一不加重了词人愁怨的郁结。

纳兰性德词风格情调低沉、情思凄婉,哀怨缠绵,这是由于其词中大量运用了“残”、“冷”、“寒”等词语,如:残翠、残月、残花、残阳、残雪、残香、残红、残星、残灯、冷香、冷画屏、冷眼、冷烟、冷雨、冷红、梦冷、玉炉寒、嫩寒、寒愁、薄寒、寒窗、新寒、晓寒、寒沙、夜寒等等,这些意象之前若是没有“残”、“冷”、“寒”的修饰,就会呈现事物本来的样子,如翠翘,这是妙龄佳人的饰物;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雪,洁白无瑕。然而这些物象一旦与它们结合,无不渗透了一股衰败、残缺、孤独之感,这些物象与词人情感的结合物充斥着整部《饮水词》,也是导致纳兰词风格哀感顽艳、凄楚伤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纳兰故意把时间选择在黄昏、斜阳、落日等时段,选择的天气多为雨、风、霜,且多为深秋季节,意象颜色多为暗淡、萧瑟,如暗钟、黄叶、乍黑、黄茅等,呈现萧瑟、衰败、颓废的画面。不仅如此,纳兰还全面调集味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如“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啼鴂”、“啼莺”、“黄芦苦竹孤舟泊”、“凉云石叶”、“一例冷清清”、“冻云一树垂垂”等,不一而足。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7]纳兰出身贵族之家,没有染上汉人作诗雕琢的习气,因此他的创作特色是以清淡朴素的语言书写真情,他的词作天然去雕饰,清淡朴素,情感真挚自然。如《望海潮·宝珠洞》“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白日、空山、童子牧牛、一片荒沙、一线桑乾、一道炊烟、三分梦雨、斜阳、两三行归雁等等意象均是极目所见,纳兰完全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毫无雕饰,只是白描,故能真切自然。又如《江南好》“江南好,何

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这首词跟之前的悼亡词格调完全不同,也是纳兰词中少有之作。通篇清丽自然,一扫凄婉、哀怨的阴霾,取而代之的是对江南美好风光的赞赏。江南有翠帘、水、绿叶、红花,没有塞北的风沙,没有闺阁的缠绵哀怨,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清新自然的轻快都是通过一个个江南美景传达的。而词人此时又与江南才女沈婉交好,怎能不生出如此清新明快之作呢?

在常人眼里,风、月、梧桐、芭蕉、柳、塞草、落日等意象可能是一种无情无性、没有任何情思意味的自然现象,但当它进入到词人的世界里,就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情绪意味,具有了某种生命情调和哲理意味。如《古北口》“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杨柳本身只是树木,且是美好的春天的代表,无任何情思可言,然而杨柳的枝条在风的吹拂下如同一条条手臂,似乎在说“别走,别走”,代表送别、留恋、伤感等意绪,词人来到岸边送别友朋,表达了对友朋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筵。黄花时节碧云天。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词人远在塞外,看到大雁南飞,希望鸿雁给亲人传达思乡之情。在这里鸿雁象征游子羁旅思乡。当这些物象与词人的伤感情绪结合之后,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诸多涵义,成为一种情感的代表与寄托,也就具有了某种生命情调与意味。

意象的运用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在诗歌艺术创作中往往带有艺术家强烈的感情色彩。纳兰性德的意象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独创性,这些经过词人加工过的意象带有诗人情感、个性特色,形成了哀感顽艳、清新自然、毫不雕饰的艺术特色,是纳兰词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陈廷焯,《白雨斋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谭献,《复堂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唐圭璋,《纳兰容若评传》[J],《中国学报》, 1994年第1期

[5]况周颐,《蕙风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冯金伯,《词苑萃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樊蓝燕(1987—)女,安徽合肥,安徽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 元明清

详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龙河校区305#404室

上一篇:反应釜釜温控制下一篇:excel报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