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小吃刍议

2024-05-31

开发地方小吃刍议(精选十篇)

开发地方小吃刍议 篇1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所处的相对区域中具有自己文化和独特内容的、符合美术课程相应要求的一种资源的整合体, 可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 以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 满足本地区学生在美术学习和活动中的各种需求, 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 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 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

美术与环境之间的天然联系, 始终伴随着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展开, 并以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的源泉。“当前中小学美术教材容量有限, 往往只具普遍性, 不具地方性, 这也是一个薄弱之处。这时, 我们应该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 吸引学生亲自参与, 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一方面, 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创造性地利用这一资源, 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另一方面,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的时空, 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美术文化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产生爱祖国、爱家乡、为家乡而自豪的思想情感。

二、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本着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结合地区的传统或优势,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 自主开发和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的。特别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 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原则。

美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 只要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 这样的教材资源就可以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 而且这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将会不断丰富起来。可能, 部分美术教师在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过程中, 过于注重完成美术教材上的基本教学目标, 而对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重视, 只是就教材而教, 不注重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因此, 我们的美术教师在认清教材的功能的情况下, 合理地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时, 就应该从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学生学习情况、学校环境等几方面出发, 才可能真正实现美术课程的延伸和新的发展。

我们探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还可以注意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由于一些农村学校周边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 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 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这一特点, 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并将之作为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形式。

1. 更新与课程资源相关的教育理念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最显著的是美术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就教师本身而言其自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 所以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美术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还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和基本的条件资源。假如美术教师对课程资源还存在模糊认识, 没有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 不具备分析和探索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 那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满足当前本地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只有使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才有可能。因此, 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及时推广教师在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 挖掘、调动和利用教师的才能及潜能, 帮助广大教师自我学习, 自我反省, 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

我们应鼓励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美术课程目标的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美术教材作为惟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根据社区、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改变过去只注重教科书和机械训练的倾向, 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探究地方的、学校所在社区的、学生所在地的本土资源, 使学生的生活进入美术教学, 使之适应本地区学生的发展的需要, 增强美术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 建立研究探索的互动网络

组建一支由教研员、大专院校教师、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具有业务领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课题研究小组。以课题研究小组为研究核心, 不断进行多元多级的“参与式”、“互动式”的研讨、培训, 逐渐建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互动网络。因地制宜, 开发体现地域文化的地方性美术资源, 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让美术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法体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建构一种“多位一体”式的研究模式, 将研究课题划分为若干个子课题, 再按地域、教师将每个子课题进行分解、组合。通过分散研究、重点辅导、集体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 使美术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地方美术的独特价值。

3.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充实美术课程资源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南通古称通州,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之乡, 教育之乡, 建筑之乡, 长寿之乡, 纺织之乡”;一山 (狼山) 一水 (濠河) 一人 (张謇) , 将南通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丰富多彩。其中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有全国文明的八小佛山之一—狼山及其相关建筑群、佛教艺术文化、海安新石器时代的青墩文化等: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如南通风筝、海安花鼓、蓝印花布、沈绣、跳马夫服饰、农民画、盆景等;有中国近代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和现代的博物馆群, 如纺织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张謇纪念馆、南通民间艺术馆、沈寿艺术馆、体育博物馆等31所;而历史悠久的纺织业则是反映南通地方历史、民间工艺和民俗的一面镜子, 也是孕育并创造近代纺织名城的珍贵文化遗产, 其中现代叠石桥的纺织品已成为中国纺织业的领军品牌;在人文资源方面, 有著名画家李方庸、王个移、袁运生、袁运甫、范曾和诸多优秀民间艺术家, 这其中蕴藏着大量内容独特、类型极为丰富的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这些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美术课程资源。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地方课程不等于校本课程

我国的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其中,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课程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自己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因此,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区分开来。还有,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也存在区别, 如有的学校开设法制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心理教育等, 这是校本课程。而学校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地方文化等编写的教材, 那就只能是乡土教材而已。当然, 有时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也可以进行转化, 设置的活动课程中结合了地方民俗, 在逐步推广中就可以作为地方课程。

2. 地方文化资源不等于传统文化资源

关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可能许多人都会将眼光放在了传统文化上。其实, 这是不完全正确的, 因为有许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可能就是刚刚创造的。在课题研究中, 假如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时, 不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也许就脱离了我们的受教育者, 要知道, 文化的传承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也必然会烙上深深的时代气息。

3. 地方文化资源还包含家乡的人

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关注物, 更要关注人, 人才是家乡最重要的成员。家乡有各种各样的人, 有领袖人物、革命家、烈士甚至政治上的反面人物;有作家、艺术家、民间艺人;有普通劳动者、运动员、明星等。无论是谁, 只要我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正确, 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美术课程更应该去关注人、考虑人。人是历史的主体, 有了人, 历史就不会被割断。有了人就有了人文精神, 就有了思想, 学生才会受到应有的教育。

4. 了解综合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关系

我们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综合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课程模式。因为, 介绍家乡文化、家乡美术时往往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 单靠美术课是很难深入挖掘的。而美术综合课程是以美术学科内部、与相邻学科之间、以及和现实社会相联系为综合体系的课程。“美术综合课程就美术本位来讲, 它不是雕塑、绘画、设计、欣赏四个独立的领域, 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就美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来讲, 它应该与其他学科教育 (包括社会生活实践) 协同起来, 进行多元知识的揉合的过程”。这样, 无论是对学生的学, 还是教师的教, 都更具操作的可行性和方向感。

地方文献工作刍议 篇2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跨行业的工作。在本行业所谓“地方文献工作”并非泛称,而是专指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有别于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从事地方文献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工作,也有别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主要着重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典藏工作,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般不包括地方文献的生产、制作,仅局限于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典藏、流通和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肇端于何时尚未有准确界定,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则被公认为本世纪40年代初,由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提倡,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开创的采访、编目、借阅、典藏“一条龙”的“馆中之馆”模式。其工作重点在于地方文献的流通、开发、利用,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地方文献”的定义,据有人统计不下200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尽管各种说法互有差别,其基本观点仅限于四个层面:一是以某一地域为内容的文献;二是属于一个地域的.出版物;三是包括一个地域名人著作、传记及相关研究资料;四是涵盖一个地方人士著述。在本文开篇,笔者根据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 3792-83)对“文献”概念的界定加以延伸,把地方文献定义为“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试图与众说求同,不在刻意立异,它与“某一地域为内容”或“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应该是同一个意思(惟用“知识”比“内容”、“资料”更为贴切),关键在如何去理解它们。

笔者认为,“某一地域的知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或者称为主要知识和相关知识。属于“直接”、“主要”知识,容易取得共识。如果还包括“间接”、“相关”知识,第一至第三层面的观点(第四层面观点下文另述)那就可以容纳了。界定和理解“地方文献”概念应该着眼于地方文献的社会利用,地方文献之间的关联互补,以及图书馆的实际操作。其实,以上三个层面的文献密不可分,不管它们直接或间接都与地方内容关联,否则就不能形成地方文献的完整体系。

一个地域出版了什么书刊资料,拥有多少数量的登记、统计是某一地区社会进步的综合指数的重要方面,如进而对著作定位、学术含量进行评估,就更能展示它的人文、思想倾向,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地方的出版物不管其内容涉及的学科性质均属某一地域的精神产品,是出版史料、文化志的基础材料,是地域状况研究的一个具有价值的方面,属于地方文献有机组成部分。诸如,自明清以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乡”,尽管其年画不直接以地方知识为内容,而作为地方文献是当之无愧的。从图书馆藏书建设考虑,建立地方出版物的保存本库是十分必要的。当今全球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在资源共享的形势下,各馆全面对入藏书刊建立保存本实在是一种盲目性,既造成馆际之间互相重复,服务质量低下,且相当馆藏文献也因保存而遭封闭,使本来就资源十分匮乏的状况“雪上加霜”。为此,各馆如能明确以地方文献作为特色藏书,并普遍建立本地区出版物的保存本,取消对所有入藏都存留保存本这一以藏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不仅对一个馆的藏书建设,乃至对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改革举措。有人认为,地方版图书不应全部列入地方文献,据对甘肃人民出版社调查统计,1949~1985年出版图书4444种,其中内容具备地方文献研究性质的约400种,仅占出版总量的9%。以此为佐证,试图说明将地方出版物全部列入地方文献并无实际意义。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显然把地方文献简单化了。试想,不全面查阅近来湖南出版的图书,怎能了解湖南在全国出版行业中创造的辉煌,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不系统掌握近年来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又怎能知晓该社的文化视野、出版质量,及其对河南文化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在全国产生的影响。

地方名人是指革命活动、事业成就、学术成果在历史上被世人公认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某一地方名人应包括他们的祖籍或客籍,其著作内容不论是否涉及某一地域。至于某一地区名人的传记及对名人研究资料则无需考虑作者的籍贯,都应属地方文献之列。这些观点是与地方志中的人物志入传原则相一致的。通常人们述及某一地域的人文现象时,总要以“人杰地灵”、“一方风水养一方人”等说明人物与地缘的关系。看来,仅以直接记载某地域内容作为地方文献的标准是于情理不通的,例如,清代方苞、姚鼐、刘大的著作对于了解清代散文流派――安徽桐城派;明代哲学家王艮的著作对于研究这位江苏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的影响;清代纪昀的著作及其研究著作对于显示沧州作为历史名城的底蕴;高剑父、高奇锋、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的国画作品对于弘扬广东岭南画派传统……都是不可缺的地方文献。

对于名人著作、传记及其相关研究资料的确定应该是严肃而有所节制的。现有一种观点,把“地方文献”扩展为第四层次――地方人士著述,这就失之过滥了。从人文学的角度看,文献是人类智慧、感情的载体或外化物。文献的本质是学科的属性、知识的内涵、知识的活性(信息特征)、知识的形态(加工的层次)。文献作为作者的精神产品、科研成果是全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迁,其著作内容亦随之发展、变化。我们应该提倡人文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即不仅要以文献的学科去组织文献,还要进而以文献的知识去服务读者,也就是说,地方文献首先要以决定著作本质的学科属性去进行整理,而无需甄别著作责任者是否属于本地域人。例如,文学作品的整理首先应考虑语言是文学的基本要素,文学是语言与生活结合的产物。文学作品应以作者使用的语言去类分它属于某种文学、某种体裁,而不是国别、籍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关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弊病就在于以国籍定作品的基本属性)。由于我国籍贯的确定并不科学,往往祖籍与出生地、从业地相距甚远,而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因素在于他毕生的事业,与祖籍、出生地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各地普遍建立“×籍人文库”,不仅将出现馆内及馆际之间的重复、浪费,而且在客观上亦有产生狭隘地方倾向之虞。一般地以作者的祖籍、客籍作为“地方人士著述”入藏标准,势必把任何文献都作为“地方文献”,因为所有文献的作者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总要与一定的祖籍或客籍相联系,如此滥称“地方文献”也就没有真正的地方文献了。之所以将名人著作、传记及其有关资料作为地方文献,是因为名人的业绩、成就、影响以及著作提供的知识,对于研究某一地域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不是仅仅以他们的祖籍或客籍为归属。例如,李叔同(弘一法师)祖籍天津,出家后居住福建泉州开元寺,一生著书立说,弘扬佛学,并圆寂于泉州。把他的传记、著作及有关资料列为泉州地方文献,在于以他与开元寺及泉州佛学史着眼,而不是他的籍贯。此外.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人既有一个祖籍亦可能有几个客籍(据有关材料披露,一个人终生居住迁移,外国人平均为8次以上,中国人平均为1.5次),今后随着社会进步,人口的流动必趋频繁,因此对一些作者的籍贯往往无从了解、确定,致使籍贯作为文献整理的首要标准殊难操作。不可否认,建立“×籍人文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凝聚力,可以征集到一些资料,解决馆藏匮乏问题,但也不免出现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得不到,或者所获甚微。而一般资料则过多过滥,久而久之不仅事倍功半,效益无多,甚至成为包袱。

对“地方文献”的理解是涉及地方文献工作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要“有位才有为,有为才有位。而有为又必须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对地方文献工作必须首先有一个准确定位,才可能有所作为,取得应有效益;有所作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而要有所作为,又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哪些工作需有所选择做。

2.2关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鉴于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个地域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大开发利用,服务当代,造福子孙,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1)转变地方文献工作观念。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图书馆须完成从组织文献到组织知识的转变,逐步将传统的地方文献整理工作从以文献载体为对象,做一般描述性的揭示,逐步深化至对文献所包涵的各种专题信息单元的开发利用;将“等客上门”的传统“守书人”,做简单的“二传手”,提供借阅书刊服务,转变为主动、全面提供信息服务。

(2)将文献信息开发纳入日常工作计划。要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明确信息开发工作定位,活化静态资料,提高开发的目的性,力求信息产品适销对路,发挥应有效益。

(3)以二次文献工作为文献信息开发的基础。二次文献工作应以编制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为起点,首先查明与本地区有关的书刊资料,再延伸到编制各类型索引(篇名、人名、主题)。在这方面,甘肃省图书馆具有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该馆自建国以来编有34个专题书目索引,其中《甘肃省所藏西藏和藏学档案史料目录》、《丝绸之路文献叙录》、《黄河书目索引》颇富参考价值。此外,由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牵头,包括17个各类型图书馆参编的《东北地区地方文献目录》亦甚得好评。在各种二次文献基础上,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有选择地编辑专题资料、研究综述,或者对古籍重印、校点、注释等等。诚然,文献信息开发的基础工作,不能与深层次的开发工作对立起来,为适应社会各方面需求,合理使用专业人才,从实际出发,也可以同时“多管齐下”。而不论任何文献信息开发最后都要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联系起来,建立以专题书目、索引数据库为重点,再深入到各种专题全文数据库,并提供自动化网络服务,形成良好的地方文献检索与服务系统。

(4)完善地方文献工作的人才结构。进行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工作需要图书情报专业与文史专业人才的结合,没有双重的人才结构,既不能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更无法站到开发项目的制高点,打开地方文献工作的局面。惟有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提供体现各类专业人员自身价值的环境,才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稳定地方文献工作队伍,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2.3关于开展馆际协作问题

现代图书馆是一个群体,加强馆际的协调与协作,发挥整体效应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鉴于今后在自动化网络条件下文献信息相通,馆藏已经扩大为“国藏”,读者也再没有馆属的概念。从人文图书馆文献工作的观念出发,不论关于某一名人著作或者某一地域为内容的著作都属于全民族,乃至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馆际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实现共享资源,是形势发展的要求。

(1)建立全国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体系。要打破行业、系统之间互相封闭及地域分割的状况,实行地方文献工作协作,广开门路,包括拓宽信息渠道,余缺互补,馆际互借,合作开发等,特别是在各种版本地方志及各类专业志的收集、整理及服务社会方面,与档案馆、博物馆、方志馆联袂共建各类型专题数据库,形成一个或几个地区地方文献共享系统,这对于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社会化,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开展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协调、分工。在地方文献中的名人著作及相关资料搜集工作的协调分工尤为重要。名人的事业活动及其影响力往往是超越地域界限的。例如,毛泽东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伟大人物,影响力在中国、全球,他除具有多语种著作、传记外,还有大量的文稿、报告、文件、照片、音像制品及各类研究著作、相关资料。如果按名人的祖籍、客籍标准去确定相应所属地区的地方文献,将起码出现湖南、湘潭、韶山、江西、延安、北京等等,他的祖籍地区以及他曾经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地方都要收集有关毛泽东的文献。而实际上除了北京有可能全面搜集有关毛泽东的全部文献外,可以说,其他地区并不具备条件。为此,对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具有较大影响的名人资料的搜集工作需要协调、分工。笔者认为,对于名人资料的搜集协调原则应以某名人的研究中心所在地为全面入藏所在地。有关毛泽东、邓小平的全部文献理所当然由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中共中央所在地去搜集、整理,其他地区似不必刻意求全,可仅就本地区资料为主。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特别是名人资料,实行“宁滥勿缺”、“宁宽勿漏”的方针是不可取的。凡此应该具体分析,该宽者则宽,不该宽者则严。

孙中山(1866~1925)从1892年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行医港穗,开始反清斗争,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0多年。自1925年去世至今70多年来,各语种著作、传记、研究文集及资料,在海内外数量颇多,流传甚广。1934年,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后并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即设立“中山纪念部”致力孙中山革命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至1987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专辟“孙中山文献馆”,今收藏有专著、传记、研究资料、手迹、照片、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及纪念品共2600多种,3700件。应该说,目前这个全国惟一专藏孙中山文献机构的藏书基础仍然非常单薄。据了解,孙中山文献在我国大陆主要集中于广东、上海、北京、湖北,其他地区亦有新的发现。笔者认为,鉴于广东不仅是孙中山故乡,而且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研究中心(具有几个专门研究机构),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是为纪念孙中山命名的图书馆,尚有一定的藏书基础,应责无旁贷成为全国的孙中山文献收藏中心,将工作重点转为积极向海内外征集孙中山文献,需要调查有关单位入藏情况,编制孙中山著作、研究论文、专题资料的联合目录,进而建立孙中山文献多媒体数据库。诚然,这是一项跨海内外、跨行业的巨大工程,由于孙中山对海内外人士属最具有凝聚力者,其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地方文献工作本身,将产生巨大影响。惟有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采取海内外有关单位协作方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其他类型的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协调、协作,主要在同一地区内省、市、县、区各级图书馆收藏范围的确立。笔者认为,每一个省(区、市)图书馆都应该确立为地方文献中心,全面收藏当地地方文献(含下属地区资料),省下属图书馆原则上只收藏反映本地区(市、县、镇)资料,而对一些记录整个省(区、市)的地域文献可视其中对本区所属的信息密度而定。例如、广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不收藏《广东地图》,仅入藏《广州地图》,而对《广东省方志》因其中关于广州史料较多,与新编《广州志》内容相互衔接,则被列入广州文献专藏。

(3)建立地方文献缴送制度。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需要建立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保证资源活水从源头来。这除了认真做好文献的征集、采购外,积极争取用政府的政策、法规手段,对地方文献出版部门建立呈缴本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建国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机关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先后五次行文规定呈缴本制度,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馆藏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 1960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发《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应缴送省馆两份;1978年8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颁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指定省图书馆为全省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专门机构;1979年4月,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处转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办法》,再次明确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应缴送省图书馆两份样本;1985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重申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全省征集地方文献资料机构和有关的呈缴本制度,具体规定各单位编印的各类型出版物,如简报、通讯、手册、年鉴、会议特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等,不论铅印、油印或影印品,均需缴送2份;1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新闻出版局联合签发《关于认真做好粤版书刊资料样本缴送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省中山图书馆是我省征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工作机构”,并进一步规定广东省出版的书、刊、报、图和音像制品(录音带、CD唱盘、VCD视盘、LD视盘、计算机软件)都要向省图书馆缴送样本。

各种缴送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还需要通过图书馆去依法执行,及时催缴。对此,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和坚韧毅力。只有把缴送制度的落实与其它各种搜集行为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地方文献资源保障系统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 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2 易雪梅,余贤杰.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述略.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1998

3 倪俊明.也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1998

4 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南京: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印. 1957

5 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2

刍议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篇3

国库现金是指已缴入国库,但暂未实现或尚未流出国库账户的财政性资金。它是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各项预算收支不是以均衡速度流入流出国库,致使国库收入和支出的现金流在时间上不能完全匹配,加上预算实际执行数和计划数本身存在差异,当出现超支、减支、收入入库进度快于计划或支出进度滞后于计划等情况时,就会出现国库资金余额,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库现金存量,又称库底资金。国库现金存量管理分广义和狭义,我们这里仅指狭义的国库现金存量管理,即对央行国库库存现金的运作和管理。它是政府为了确保最有效地使用国库闲置现金并获取最大收益的全部行为。

2014年8月31日审议通过的《新预算法》第五十九条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这为地方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各地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实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国库库存资金具有公共属性,安全性和保证支付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在保证安全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是国库现金管理的首要原则。

二、地方国库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笔者认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可对以下几种对象进行投资。

1、商业银行三个月的定期存款业务。

利用库存现金余额在全年分段表现特点进行操作管理。选择资产质量较好、资金实力较强、商业信誉较好的商业银行开展三个月的定期存款。考虑到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上浮空间,如果采取协议定价,收益会更高。

2、短期资金拆借业务。

如果当地金融机构有短期资金需求,可通过协商,将财政多余资金适当向金融机构开展短期资金拆借。

3、购买短期政府债券业务。

短期政府债券主要有国库券和公债等,发行的主体是政府,具有信誉好、风险小、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等特点。如果库存余额能够保持一个经常性且相当高的余额的话,可适当投资1年期的国债。通过购买短期政府债券,间接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减少了国家财政的利息负担,又直接刺激了全社会投资,并可使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债余额管理有机结合,平衡年内季节性国库收支余缺,实现政府筹资成本最小化,投资回报最大化。

4、购买银行短期稳健型理财产品业务。

各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稳健型投资理财产品,从中选择信誉好、风险小、流动性强的产品进行短期投资,既减少了国家财政的利息负担,又间接增加了社会流通中的资金,并可使国库现金管理与国债余额管理有机结合,平衡年内季节性国库收支余缺,通过一系列投资组合使得国库存款使用效率最大化。

三、地方国库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主要风险

(1)流动性风险

由于现阶段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主要涉及到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理财等,因此,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库存资金不能随时满足财政支出和投放的国库现金不能迅速回流国库两个方面。

(2)管理风险

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过程中,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或者内部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等原因形成的资金损失隐患和可能发生的其他潜在危险。

(3)对冲货币政策风险

地方国库资金通过现金管理运作会使国库资金从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产生净流出,使国库资金发挥了基础货币的作用流入市场,再加上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产生的货币乘数效应,会进一步增加货币市场流动性,在遇到紧缩货币政策时会产生“投放货币”的作用,同时存款到期资金回流国库,则会产生“回收货币”的作用。

(二)应对措施

(1)流动性风险控制措施

一是本级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初期,应以试点为主,严格控制操作规模,可采取对前一年度库存增量部分进行操作,在充分考虑财政预算收支计划的基础上,按增量库存的一定比例进行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二是丰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结构,分散库款回收流动性风险。如对存款期限进行合理组合,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与6个月、3个月定期存款相结合的方式,增加1天与7天的通知存款,增强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存款回收流动性。

(2)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地方财政与人民银行应联合制定本级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与参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商业银行签订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主协议。通过上述制度明确本级国库现金管理中财政、国库部门的职责划分,协调机制及财政、国库、中标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构建自控、互控、监控防线建立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

(3)货币政策风险防范措施

开发地方小吃刍议 篇4

一、地方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地方课程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自主开发、实施并管理的特色课程。

(二)旅游英语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就业方向

旅游英语属专门用途英语,是在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旅游经营服务理念,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熟悉旅游主要业务,有较强的管理和运作能力,且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译、写水平,能适应涉外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并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旅游接待和管理的高等复合型专业人才[1]。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地域、季节旅游特色。除了太阳岛公园、亚布力滑雪场等著名的旅游胜地外,哈尔滨还有驰名中外的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及经济贸易洽谈会和啤酒节。黑龙江省高校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就职于本省的旅游、酒店服务行业。因此该专业的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市场需要,并结合黑龙江省旅游服务资源特色,尤其是冬季冰雪旅游特色来进行开发设计。

二、旅游英语专业地方课程开发的策略

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设置应从工作实际出发, 通过对旅行社行业调研,组织行业专家座谈,参考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专业课程情况,并结合本校学生就业和旅游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师配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考核内容共六个方面对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一)课程设置:整合英语专业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将英语专业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相结合。因此,依据课程的性质,将课程分为英语课程、旅游课程、拓展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1.英语课程:除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语音、口语、听力、语法、翻译、阅读课程外,为满足其专业特点和地方需求开设的课程有: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英语、黑龙江导游英语、酒店英语、体育英语(针对冰雪体育项目开设)。

2.旅游课程:常规课程除了旅游概论、旅游业法规、 导游原理与实务、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外,还包括结合地方冰雪旅游特色开设地方课程,如: 冰雪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冰雪旅游文化概论及黑龙江旅游资源开发。

3.拓展课程(选修课):除酒店营销实务、酒店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中外礼仪、中国民俗以及一些学术、 人文、科技知识讲座外[2],还开设地方选修课程,包括: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冰雪旅游市场开发、滑雪旅游管理、冰雪旅游策划。

4.文化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概论、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3]。

(二)合理选择与编写教材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必须与旅游环境相结合。在教学中要选用与旅游专业有关的、适合旅游专业需要的教材。由于旅游英语专业目前仍是新兴专业,适合该专业的英语专业教材专业性仍然不足。因此,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地方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并且应根据地方课程的发展要求,编写能够满足旅游英语专业使用需求的系列教材。

编写教材时,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教材内容,并结合国际及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选出较为接近国情、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素材,并改进和创新。同时,也要注意针对性和地域性,要突出地方特色。同时, 教材编写人员要深入行业,借鉴并采纳旅游工作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加强实践案例教材的编写,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

(三)聘用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是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负责人,是成功实施教学实践体系的保障。因此,旅游英语专业地方课程设置所配备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并且了解旅游行业的运作过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5]。根据“双师型”教师培养原则,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并鼓励教师进修;同时支持教师受聘于酒店、旅行社等进行“顶岗学习”。另外,还可聘请一些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负责课程教学任务,以及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6]。

(四)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景教学是一种能够将教学内容、实践角色和工作场景高度融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在模拟情景中扮演旅游工作的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诸多基本技能。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头脑风暴法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地对课堂中或实习工作中的某一课题、现象发表观点,教师依据学生的陈述提出问题,学生一起来讨论评价。这样既能让学生从理论上有所提高,又能够获得大量的建议和意见,达到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实训管理

旅游酒店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必须重视发挥实习实训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方面的作用,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实训管理。因此,旅游英语专业的实习实训被分成三个部分。

1.校外自主实训: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在旅游相关行业从事至少40 小时的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或自行寻找景点、酒店、餐饮等旅游行业相关工作。根据由实习行业雇主出具的注明工作时间总数的实践证明拿到相应学分[7]。

2.短期培训实习:结合黑龙江地域及季节旅游特点,在举办年度经济贸易洽谈会、冰雪节、冬季运动会等活动期间,学校与相关工作单位签订短期实习协议,安排部分学生担任导游,在会展、酒店等从事服务工作。

3.毕业实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被统一分成若干小组,由校方聘请的旅游业专家带领学生在企业内实习。在实训结束时,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共同负责填写学生的实习报告[8]。

(六)考核内容、方式多样化

考核内容需要包含必要的语言、旅游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礼貌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考核形式则由闭卷笔试、口试和实训评定构成。其中闭卷笔试的内容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重点考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案例分析题。口试考核重点则在英语的听、说、 写三方面,通过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衡量他们的英语水平的目标。在校外实训过程中,指导专家、雇主和教师评定的成绩是学生实践档案的基础,三方均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实际技能水平打分,累计得分就是学生在该门课程实操的最后得分。

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在进一步深化对地方课程的地位、意义、功能以及开发与实施策略认识和把握的同时,尤其需要深入实践探索、不断的理论反思和包括专业支持在内的制度建设。 目前在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问题,其中每门课程的具体细节和实施除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外,也要争取和吸收学生及旅游专业人士的参与建设,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将地方课程开发不断引向深入。

摘要: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理念,从地方课程开发理论入手,结合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师配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考核内容六个方面,探究了旅游英语专业的地方课程开发策略。

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 篇5

(摘要)文章论述了地方名人文献的收藏范围及排架方法。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地方文献,既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县各级图书馆都设有地方文献资料藏书专库。地方文献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本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笔者仅就目前有些公共图书馆的地方名人资料收集、整理中的问题谈点看法。

1、地方名人资料库应循名以责实

地方文献资料是本地区特有的图书资料,它应包括关于本地区和本地区名人著述的全部资料。有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料部门直接以“名人文库”为题开展征集、整理、收藏、排架等一系列的工作,并把本地名人的著述及他们的藏书在图书馆列为专藏,以突出其地方名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地方名人文库资料,作为专门藏书,必须明确其收藏范围。收藏范围的确定直接影响着一个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收藏质量的优劣。从《辞海》对名人的解释来看,地方名人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生活、居住过的外省籍人士;第二,他们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备领域有突出贡献或重大影响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日记、奏折等等都属于地方名人资料库征集、收藏的对象。据笔者了解,很多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名入资料确实很丰富。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名人的一些珍贵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类型多样、形式复杂、装帧不一、载体不同。按文献类型分,有图书、报刊、手稿、资料、年历等;按形式分,亦有装订成册的书刊、有散页的手稿、单张的报纸及书信,它们开本大小不一、厚薄不同、形式各异;从装订形式分,有平装、精装、线装、活页装;按文献载体分,有机印、油印、影印、手抄等等,亦还有少数不同文种的图书资料。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无疑对各地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目前一些地方名人文献库的收藏,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对“名人”的界定标准不同,因此名人著述收藏范围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重要名人著述入藏残缺情况较严重,而一些暂露头角的,在一般意义上应该说还不属名人范畴(至少现在还不是名人)的作品却收之过多,有的只是一件举办作品展览的宣传品,有的则仅是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两篇质量平平的文章等都在地方名人文献库占着一席之地,这给人一种“名人资料库”没有名人文献的感觉。从藏书内容上看,创意新颖,有理论深度与学术见地的图书资料也为数不多,这是由于图书馆收藏的权威性,以及地方名人文献库能为名人整理、长久保存学术研究著述成果并使之流传后世的巨大影响作用,加之当今社会上的“名人”效应和“名人”趋向心理,慕“名”而将自己的作品主动送到图书馆名人文库来的大有其人。而另一方面,又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地方名人著述、艺术作品,地方名人文库很难征集到,缺藏严重。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第一,可以不必以地方“名人文献库”来命名,因为它很可能把暂时还不是名人而将来可能成为名人的著述资料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又可能形成“名”不符实的现象;第二,把现在分散收藏在各个部门的地方名人资料进行集中编目管理。即首先通过当地的党政、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协、统战、文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科协、作协、文联、出版社、高校等部门了解本地著名人物分布及他们的科研成果、著作情况,有目的地征集、收藏他们的个人著述、科研成果等文献资料,另外结合原有的馆藏单独编制出著者、书名、分类等地方名人资料目录,并注明藏书地点,这样不打破原来藏书的格局,又使得地方名人的文献资料得到充分的反映;第三,将地方名人的文献资料,按其作者名望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采取分库管理的方法,或者是对一些暂时不是名人,而主动向图书馆赠送个人著述的地方作者,将其文献资料编入地方文献资料库,暂不忙于入名人文献库,根据他们的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力大小随时可编入地方名人资料目录。这样做更有利于征集工作的开展,也扩大了收藏范围。当然、一个馆的藏书系统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很多年的不懈努力,同时也依靠大家的共同关心、支持才能形成。

2、怎样对待个人所赠藏书

图书馆的书库,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赠送的个人藏书,笔者认为,首先是该馆已有的藏书可不收或少收,对陈旧失效、无参考价值的书刊更不必收;第二,对于个人所赠藏书,可否采取全部编目,择优上架,打捆管理的方法。即:对所赠藏书,首先全部予以登记编目,通过查重,把馆藏已有且复本较多的文献和一些时效性很强或实用性较差些的书刊资料、按类打捆,按赠送者专库堆放,只把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文献上架流通。即使赠书者本人来馆参观,可把全部赠书之目录供其审阅,并说明其不全部上架的原因,这样既节省了空间、架位,也使个人所赠藏书中具学术价值的文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应该加强征收可读性、学术性、资料性强并具有地方特色文献的力度。这样,才能确有成效的提高地方名人文献库的藏书质量和影响力,真正显示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整体面貌。

3、关于地方名人文献库的藏书排列取号问题

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探讨与具体运作,编制了专门排列地方文献与地方名人文献的排列法。这些排列方法体现了因地、因人建库的特点,有很多优点。刘雪菜同志编制的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图书馆》第2期有专文论述)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优点在此不作重复。笔者仅谈谈关于个人专著如何进一步区分以及所赠个人藏书有必要深一层细分的问题。

3.1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名人首字母完全相同的问题

笔者使用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目前就已出现了刘雪莱同志在文章中提到的“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名人首字母完全相同”的文献呈交叉混合排列的情况。编目时,当把一本文献的组配索书号输入计算机,存盘后,机器就自动生成显示出一个种次号,一旦遇到相同学科号,且著者首字母相同的组配号,这样其著作就相互交叉混合排列开了,没有达到“藏书排列进行人物区分”、“排列在本人或亲人的名下”的要求。例如:情系花明楼:怀念刘少奇诗词曲联选集/徐哲兮主编,索书号为I/XZX/ZZ/ 1;湖柳情/谢正学著,索书为I/XZX/ZZ/2, 容易理解成从事文学创作的姓名首字母为XZX同一作者某著作有两本,实则是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两个著者的两本专著。如果再遇到徐哲兮或谢正学的著作,或其他也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姓名首字母排列同为XZX的作者的著作,就相互交叉并混合排列在一起了。

例如:

(1)魏源传略/魏寅著 I/WY/ZZ/1

(2)世纪风/王俞著 I/WY/ZZ/2

(3)假如我重活一次/未央著 I/WY/ZZ/3

(4)千里湘江行/王俞,朱征著 I/WY/ZZ/4

(5)潇湘之旅/王俞,李元辉著 I/WY/ZZ/5

(6)杜鹃花/王俞著 I/WY/ZZ/6

(7)武陵源/王俞等编著 I/WY/ZZ/7

(8)走出小木屋/王涌著 I/WY/ZZ/8

(9)小说鉴赏入门/魏怡著 I/WY/ZZ/9

(10)新诗创作讲话/魏怡著 I/WY/zZ/10

(11)诗歌鉴赏入门/魏怡著 I/WY/ZZ/11

以上是从事同一学科的五位作者的十一本专著,根据分编的先后,就成了以上排列顺序。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索书号的组配上,作进一步的区分。可采取在著者号后加顺序号的方法加以解决。即:在编每一本专著前,首先通过查重,把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著者首字母相同的,按编书的先后顺序,从第二位作者开始,在其著者号后加一顺序号2,以后顺此类推。则以上五位作者其著作的索书号将分别是:

(1)I/WY/ZZ/1, (2)I/WY2/ZZ/1, (3)I/WY3/ZZ/1, (4)I/WY2/ZZ/2,

(5)I/WY2/ZZ/3, (6)I/WY2/ZZ/4, (7)I/WY2/ZZ/5, (8)I/WY4/ZZ/1,

(9)I/WY5/ZZ/1,(10)I/WY5/ZZ/2,(11)I/WY5/ZZ/3,

这样每位作者的专著就集中在本人的名下了。

3.2个人所赠批量藏书的排列取号问题

刘雪莱同志编制的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其索书号是由①学科号;②著者号;③文献类型代码;④分类号;⑤种次号五个部分组成。第四部分的分类号用于个人所赠批量藏书的分类,只是分一个大类。笔者认为,只分到大类,反映不了图书内容的层次等级、类目级别,藏书排列在架位上之后,所表示的只是各大类分编顺序上的一个序号,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同位类关系等内在逻辑关系都体现不出。比如:“A”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在架位上呈交叉混乱排列的现象。所以笔者考虑,是否将索书号的第四部分即分类,细分到二级类目或者三级类目。从整个索书号横向排列来看,它是有所增长,但是从打印出来的书标看,仍然是竖式的五段,毫不增加索书号的长度。以“A”类藏书为例来作一比较,如果此书类分到三级类目,其分类号是“Al1 ”,再假设其种次号为“1”,那么这两个索书号的书标形式分别是:

C C

ABC ABC

CS CS

A(类分到大类) A11(类分到三级类目)

20 1

这样类分细一点,不但不影响索书号的长度,而且藏书排列在架上既反映出是某某个人的藏书,又体现出藏书学科内容的层次等级、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 1989年版.P.934-935

(2)刘雪莱. 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探析. 图书馆,

(3)吴月颜. 浅谈高校教授赠书的收藏与作用. 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7(1)

(4)顾传彪. 藏书建设基础知识问答.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5)沈继武.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6)马澄宇.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1)

(7)王宗芳. 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著作.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2)

(8) 卢一民. 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3)

(9) 刘雪莱. 加强馆藏建设的有效举措――湖南名人文库工作初探. 图书馆,1995(3)

(10)荣文璜 谈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藏和利用 图书馆学研究,1987(2)

刍议高校地方校友会创建 篇6

一、高校地方校友会创建的前提条件

校友是母校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纵观历史, 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 固然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 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 在国家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的公认的信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校友在母校确立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以及自身求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 各高校对校友会的发展建设越来越重视, 大力加强校友会组织网络建设, 纷纷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成立高校地方校友会。

1. 网络布局合理是创建地方校友会的前提。

各高校校友总会首先要规划建立本校各地校友会网络, 一般是根据“重点省内, 辐射全国, 兼顾海外”的原则, 各地校友会按属地关系逐步建立。一般国内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分别建立校友会, 省内以地市为单位分别建立校友会 (学校所在地可以区 (县、市) 为单位建立校友会) , 海外在校友较多且集中的国家、地区逐步建立校友会。

2. 校友数量适当是创建地方校友会的基础。

地方校友会是不同的时间从共同的母校毕业后, 来到同一个地区的校友建立起来的联谊团体。一定数量的校友, 是创建地方校友会组织的基础, 是为地方校友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活动提供人力保障。校友总会可以根据学校历年招生情况, 对当地校友的数量做一个初步估算。

3. 选择合适的牵头人是创建地方校友会的关键。

校友会是学校的校友自愿组成的非管理性、非营利性的联合性社会组织。基于此, 有成就、有威望、有热心的校友担任校友会筹建的领导者、牵头人, 同时还有一批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自愿奉献 (时间、精力甚至经济) 的校友在其中发挥灵魂作用, 是地方校友会创建成功的关键。

二、高校地方校友会创建的几项关键环节

1. 物色联络骨干校友, 成立筹备小组。

校友总会根据当前掌握的校友信息, 初步确定几位热心且在当地有威望、有成就的校友, 并从其毕业的学院、班主任等处了解他的有关情况, 再电话联系争取他的同意。确定校友会联络骨干后, 学校领导、校友办成员择期前往当地, 看望校友, 召开座谈会, 商谈筹建校友会的有关事宜, 指导成立地方校友会筹备小组, 明确校友会筹建小组负责人, 并初步确定校友会筹备组主要任务。

2. 收集整理校友信息, 制作通讯录。

地方校友会筹建组成员在总会提供的部分校友信息基础上, 确定各年级、各专业、各行业的联络人。联络人一般让那些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热心肠、善沟通、有时间的校友担当。各联络人通过广泛串联、宣传、发动, 积极收集整理校友信息。校友信息可按校友所在区域或所从事的行业分类收集整理。对于多校合并的高校校友也可按原毕业院校校友来收集整理。信息收集整理完毕后, 制作当地校友会校友信息通讯录, 便于当地校友的联系和交流。

3. 理事会成员的充分酝酿推荐。

地方校友会组织机构可采取建立理事会的方式, 一般组织机构人员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其他理事组成, 具体人数视当地校友分布等实际情况而定。部分校友会还可聘请顾问和名誉会长。

校友会筹备组在广泛收集校友信息, 征求广大校友意见基础上, 充分酝酿推荐理事会候选人员, 尽量做到兼顾毕业时的专业、现从事的行业等方方面面的校友代表, 年龄层次结构合理, 便于组织开展活动。尤其是理事会会长, 秘书长的人选是关键, 一般是由有公心、有热心、有影响力、有号召力和知名度的校友担任。

4. 总会得力的指导支持、推动与协调。

地方校友会能否顺利创建并积极开展工作, 与总会的指导支持, 推动与协调密切相关。在校友会创建期间, 总会首先要规范各地校友会名称, 名称可以是xx大学xx (地名) 校友会或xx (地名) xx大学校友会;要明确地方校友会组织的宗旨、活动原则和形式;要规范校友会组织成立的程序;对校友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及经费筹措等要积极地予以协调;帮助筹备组积极邀请校领导参加成立大会等。

5. 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

地方校友会的职能之一是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地方校友会时, 要及时的跟当地政府联系沟通, 取得他们的支持。可以邀请当地政府主要官员出席校友会成立大会并致辞, 也可以邀请当地政府为校友会成立发贺信。

6. 组织召开地方校友会成立大会。

筹备组将理事会候选人员名单、成立大会时间、地点、人员、议程等事项与校友总会反馈协商后, 组织召开隆重热烈的成立大会。成立大会可以是当地的全体校友参加, 也可以是校友代表参加, 人数不限。成立大会的主持人一般由筹备组成员担任。成立大会议程一般包括 (1) 筹备组代表通报校友会筹备工作情况。一般是秘书长候选人做筹备报告; (2) 宣读贺信。贺信可以来自总会、兄弟地方校友会、当地政府; (3) 校友代表发言。代表最好考虑专业、行业, 尤其是多校合并的高校, 对发言的校友代表选择尤其要慎重; (4) 通过校友会章程。有些地方校友会也可以没有章程, 参照《校友总会章程》开展活动; (5) 选举产生校友会组织机构人选。一般是校友总会秘书长介绍机构人选产生的原则, 介绍并宣读候选人名单, 各与会校友予以表决;有些校友会还举行名誉会长、顾问的聘任仪式; (6) 校总会、学校赠送纪念品祝贺。 (7) 当选会长讲话; (8) 校领导讲话。

地方校友会的筹备成立, 是发展地方校友会的第一阶段, 是起步阶段, 是基础。地方校友会的良好运行和深入发展是地方校友会工作的关键, 是重点, 也是难点。各高校校友总会要全程指导, 推动和支持地区校友会发展。各地方校友会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活动机制、联络机制和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校友会活力, 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友活动, 凝聚校友感情, 做好沟通校友和母校感情的桥梁, 为地方建设牵线搭桥, 切实关心和帮助校友的成长与进步, 更好地激励校友们的爱校情结, 体现地方校友会在实现校友、校友单位、校友会所在地和学校“多方共赢”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萍.高等学校校友工作概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8) .

[2].姜宏.加强校友工作促进学校发展.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5, (2) .

刍议地方新闻赢得市场之有效途径 篇7

做强地方的社会新闻,提高传播力

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一张地方党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纸媒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胆创新,不断扩展“本土新闻”的报道领域,扩大新的发展空间,用敏锐和独特的新闻眼光,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与抢抓汇聚正能量的独家新闻。

作为报纸就应该大力弘扬本地先进典型,记者要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和彰显着人间“善”的力量。努力传播人间正能量,引起社会关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做强汇聚正能量的社会“本土新闻”,才能提高传播力。

做足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新闻,提高竞争力

现代都市已经成为一个社区社会, 居民对发生在社区里的事情非常关心, “本土新闻”不能忽视发生在社区里的新闻。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本土新闻”,相当于本地的“土特产”, “特”就特在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当地有名的特色产品,使受众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一张报纸,一定要有本地特色的“拳头产品”,尽力避免同质化新闻,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在同城媒体中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党报一定要选择最佳新闻角度,最符合时代特征和当前宣传精神加以报道。那些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是人云亦云,或泛泛而谈,写作方法上老套和程序式,没有鲜明特色的新闻,难以贏得读者眼球,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权威性,最终失去读者。那么怎样走出同质化困境,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实现纸媒产品与动作模式的独特性、与众不同、或差异化,用“另类”避开同质化竞争,增加更多独家报道, 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根据第一手材料写出有份量的“本土新闻”。打造“整合型媒体”是超越同质之争的一个妙招,聚合起一种能量,产生突变,产生飞跃,不断找准定位,巩固核心受众,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大大提升纸媒的价值,就能办出自身特色的报纸。

在报纸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下,无论在时效、内容、数量上,都无法与网络媒体竞争。但网络媒体无法与报纸比拼本地新闻,因为一是本地读者对本地新闻关注度高;二是地方新闻在网上时常被海量信息所淹没,难以引起读者关注,网络传播效果难免打折扣; 三是网络媒难以采集“本土新闻”。因此,报纸的“本土新闻”独特,别人难以复制。面对网络冲击,作为记者要练就特殊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大力,不仅能够在五光十色的社会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本土新闻”,而且能够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细节描写,表现、折射、记录先进人和是,更多更好地挖掘“本土新闻”,回归地域媒体本色,发挥地域独特优势,只有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地做足具有地特色的社区“本土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力。

做深地方民生新闻,提高亲和力

因此,民生“本土新闻”主要是为民吃穿住行提供有价值的实用信息, 方便市民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同时,要报道那些为民排忧解难, 解决实际问题的民生“本土新闻”,使报纸与市民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弘扬社会新风尚、新道德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贏论宣传引导作用。

要想把“本土新闻”写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要切实体验人生冷暖,了解百姓疾苦,关心百姓痛痒,只有带着感情去写稿,多挖掘那些民生话题,紧扣百姓生活的“本土新闻”,才能说出老百姓爱听的话;只有将激情融笔端,以作品感染社会,悉心为市民提供人文关怀式的服务,才能提高报纸与读者的亲和力。

民生“本土新闻”,像春风温暖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克服报纸在新闻本地化竞争中的弊端

一言以蔽之,纸媒走新闻本土化途径,必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奇兵,但报纸在新闻本地化竞争中如何克服弊端。

1.发挥独特优势,实现充分竞争

在网络新媒体大发展的年代,纸媒被一些人视为“黄昏产业”,陷入低迷困境,日益受到冷落。我们应当将压力变动力,勇于挑战和拼搏。因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纸媒,依然有着政治地位、丰富资源、发布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等新媒体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要不断改变传统表达形式,拓展新闻传播渠道,以自己独有的纸面面阅读形态,博取读者的认同,选择读者最感兴趣,反馈最多的“本土新闻”进行深度报道, 采用朴实无华的文风,把报纸办得更加为百姓喜闻乐见。另外,积极思索、探求如何把握好地方性新闻这个“度”。报纸具有延时性、便携性,能够反复阅读, 消费弹性大,受众对所载信息的可信度高,可以水久保存。这一报纸品牌的独特性优势,别的载体不能随意替代。

2.突出本地特色,培养本土品牌

刍议地方铁路运输现代物流化 篇8

一地方铁路运输现代物流化的必然性

(一) 严峻的竞争形势

在这个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为解决商品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不同的矛盾, 现代物流业加速商品的运输, 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今网购、电视购物等已经流行, 小量的货物运输需求猛增, 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 遍布国内;高速公路网的飞快建设, 航空运输的发展, 给传统的铁路运输增加了竞争压力。为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地方铁路运输现代物流化成为必然。地方铁路运输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市场环境, 及时作出调整, 提高运输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

(二) 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铁路运输, 以煤矿等大批量货物为主, 一般不接受小批量的货物托运;受铁路网的影响, 对运输的地区和路线有严格的限制;货物运输一般要等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进行运输, 延长了运输周期等等, 这些都是铁路运输在严峻竞争环境的劣势。为了自身的发展, 铁路运输部门需要转变传统的运输模式, 突破运输的颈瓶, 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铁路运输现代物流化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适应性差, 客户量少

商品经济发达, 对商品的流通有着更高的要求, 需要运输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 但是传统的铁路运输业仍然停留在以煤矿、工业产品等货物为主的运输上, 而对小批量的货物不愿接收。煤矿、铁矿、工业产品等货物的运输重要集中在部分地区, 其他地区铁路运输的货流量都比较有限。地方铁路运输需要寻求更多的客户, 增加货物运输量, 以谋得经济利益。

(二) 物流组织运转低效

铁路运输的组织体系也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 管理模式的低效导致运输的低效, 进而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进行现代物流化, 需要全面改进整个物流网, 不仅需要拓展业务, 延伸运输产品, 还要健全自身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物流组织系统。

(三) 运输效率低

运输效率的低下不仅与铁路运行的时刻安排有关, 更主要的是因为铁路运输的管理问题和对货物运输量的要求。客户少, 运输货物少, 铁路运输的成本一定, 运输的利润自然降低;累积一定的货物量再进行运输则会造成货物运输的滞后;在运输高峰期, 有限的可运输量又会导致货物的积压, 灵活性较低。对于地方铁路运输部门来说, 形成有效的运输机制, 提高运输效率, 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拓展客户源。

(四) 信息化管理弱

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货物整理、储存、调配、运输方面, 都由人工处理, 人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较低, 容易出错, 降低了铁路运输的速度和准确率, 不能为及时客户提供运输信息, 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客户量的流失。

三加强地方铁路运输现代物流化的对策

当前, 针对地方铁路运输现代物流化的研究已经在进行, 针对广州、南京、湖北西北部等地区的地方铁路运输的考查、结果分析、对策研究也有了相关论文报告, 综合参考这些材料, 下面提出几点意见, 也作为地方铁路运输实现现代物流化的参考。

(一) 做好市场调查, 发展客户

改变以往的“非大客户不接”的观念, 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需要作出调整, 吸引更多的客户选择铁路运输。地方铁路运输部门, 准对该地区的运输需求、货物类型、潜在顾客做好相关调查和研究, 组织专门的业务人员, 拓展业务范围。接收货物时, 根据货物的运输方向、种类进行分类储存, 以便高效运输;根据货物的数量, 与地区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组建起链条式运输体系, 分工合作;甚至推行上门服务, 满足客户的多样需要, 建立起现代化服务体系。

(二) 建立完善的物流组织体系

完善的物流组织体系, 能有效提高铁路运输效率。首先, 要完善安全管理系统, 保证货物安全, 这是对客户信赖的基本保证, 也是铁路运输部门的信誉。不仅要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还要加强货物看守, 对重点货物进行特别保护, 对损坏的货物及时与客户沟通, 予以赔偿。再者, 要快速, 时间就是金钱, 速度就是招牌。对运营机制进行整合, 各个环节相互配合, 保证货物及时运输。最后要准, 准确、准时, 避免运输过程中的误差, 在运输前对运输地点、方向做好仔细的检查;对有时间要求的货物, 一定按时、准确送到目的地。

(三) 物流现代化、信息化

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 任何拒绝信息化的行业都将被时代拒绝, 铁路运输业是迈进现代化的第一个行业, 也需要在信息化时代走在前列。

实现地方铁路运输现代化物流, 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 可以有效提高服务效率, 例如在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中使用条形码, 将有效避免人工处理信息的误差, 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对各个环节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 不仅可以对运输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的跟踪、管理, 还可以对即将到达的货物进行预测, 在运输高峰期提前做好的准备;对于客户来说, 也可以及时掌握货物的运输信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运输实行数字化和系统化管理, 能有效提高整个物流组织体系的运行机制, 促进运输的高效进行,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地方高校国际化趋势及其对策刍议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化,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蜕变。国家迫切需要大量“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同时, 也需要通过教育国际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此背景下, 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下文简称《纲要》) , 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等目标[2]。《纲要》指明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规划了蓝图。《纲要颁布后, 诸多名校借政策东风, 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延揽海外资源, 加速了国际化的步伐,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教育竞争的挑战, 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国际化建设, 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教育国际化

1.1 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教育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 反映出他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的结果则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3]。我国在《教育大辞典》中做出的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 (1) 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于发展194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 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 (2) 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 教师、研究人员交流增多, 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合作增强。 (3) 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 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奖日益增多, 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4]

1.2 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国际化?

1.2.1 政治动因:

随全球化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政治外交、商务外交、文化外交外最重要的公共外交手段相较于其他外交途径, 教育外交最容易被各国接受的外交领域, 也是加强彼此交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

1.2.2 经济动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步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激化了西方国家内部生源紧张的矛盾, 对外发展教育事业成为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根据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公布的数据, 2011年至2012学年, 留学生为美国贡献了218.1亿美元的国内产值[5]2012—2013学年为240亿美元[6]。

1.3 教育国际化的标志。

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教育主体、客体、教学内容、科研主体、科研内容的全面国际化。

学者吴言荪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志, 包含六个方面: (1) 学生来源国际化。外国学生的规模大小成为大学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 (2) 毕业生就业国际化。毕业生在外资合资企业的就业表现, 在境外的创业表现成为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表征; (3) 师资来源国际化。大学追求卓越, 必然要求世界一流的师资, 到世界各地重金诚聘知名学者任教 (4) 教学内容、方法现代化。为实现一流的教学质量, 教学计划安排符合教育学规律, 课程的设置和组织符合不同学生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5) 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教师和学生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 多种形式的跨国界的学生联合培养计划、双边或多边的师生交流项目、跨国界的学生实习计划营运而生; (6) 大学校园虚拟化。为了适应全世界各种学生的不同需要, 校园各种信息设施更加网络化, 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学生人数大大超越直接免收的学生, 校园网的信息服务更完善[7]。这六大标识是国际化努力的六大方向。

2.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地方高校在办学资金、外部资源、地域环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一定努力, 如配备语言外教, 强化英语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师生出国访学、进修;设立专门对外交流机构, 如对外合作交流处、外事办、海外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这些职能部门的设立, 为高校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前提。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中有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局限于交换学生、语言外教、偶尔出访等固化交流形式。对课程设置国际化, 教学主体、客体国际化等国核心问题, 往往有所回避, 即便有尝试也缺乏创新, 效果差强人意。

3.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对策

3.1 转变教育国际化理念。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转变理念将国际化定位为学校的重要的战略环节, 这是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前提。教育国际化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3.2 先易后难, 从主动交流做起。

教育国际化内容众多, 实施难度不一, 国外高校对于中国大学的了解不多, 合作门槛不高。地方高校要抓住机会勇于在教育国际化领域弯道超车, 实现跨越发展。

在起步阶段, 地方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与教科研人员, 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 大胆走出国门, 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国际交流的圈子。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甚至可以自行设立相关的奖学金, 如福州大学即设立“优秀学生海外访学奖学金”, 或者设立旨在帮助教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金紧张的高校, 可以采用“学术年假”的形式, 为有条件的教师提供到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访问学习或联合科研的机会。

主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素养、拓宽国际化视野, 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为下一步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3.3 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 推行教育国际化, 可以从学校自身优势入手, 从政策上倾斜, 创造有利条件。例如:鼓励教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密切与世界知名高校、知名专家学者间的联系, 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共同科研共同申请课题等合作, 进而以学院为载体, 拓展交换学生等层面的交流, 扩大交流数量, 提升交流层面, 深化交流内容。

以福州大学生工学院为例, 该院教师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与美国加州大学UC戴维斯分校 (下文简称UC戴维斯分校) 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并深化交流活动。先是教师间的实地考察及科研合作, 进而拓展到学生领域。福州大学利用留学基金委的“国际优本”项目, 每年向UC戴维斯分校输送交换生5名。今后还将朝着双授学位、合作办学等领域加强互动。

3.4 立足本校、发挥地区特色吸引国际合作。

国际化要避免盲目跟风, 立足本校, 乃至本地区特色以此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王牌。如耶鲁大学便极为看重福州大学对于福建当代移民的研究。而同处福建的莆田学院则立足于莆田资本在全国民营医院中的绝对优势, 挖掘该校在医疗器械研究的独特优势。

3.5 逐步开展国际化课程建设、以质取胜。

高校教育国际化最终需要落实在课程国际化中, 只有地方高校开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课程, 拥有开出国际化课程的师资, 才能打通与世界教育的隔阂,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学者, 教育国际化才可能初步实现。所以, 开设国际化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是教育国际化的难点。

国际化课程关键在于课程结构设置、教材选定、教学设计、任课教师人选考核招聘。实现课程国际化, 是难点, 是关键点, 也是解决目前留华学生专业局限, 以及学历学习偏少等困境的良方。

3.6 巧用国际组织、多处开花。

作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组织可以成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建设中巧妙借力, 如福建农林大学, 通过与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既为校内科研力量创造平台, 又扩大该校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4. 结语

教育国际化, 短期着力于提升本国教育的品质, 长期则寄望于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是大势所趋。各地方高校都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国内竞争力, 必须重视教育国际化, 但是如何设计符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国际化道路,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86.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307.

[5]NAFSA.The Economic Benefit sof Inter national Students to the U.S.Economy Academic Year2011-2012[EB/OL].[2014-04-14].http://www.iie.org/.../Open-Doors-2012-Economic-Impact-Report.

[6]Foreign Affair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nada.Economi c Impact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n Canada-An Update[EB/OL].[2014-04-14].http://www.dfait-maeci.gc.ca/education/reportrapport/economic-impact-economique/index.aspx.

开发地方小吃刍议 篇10

1. 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布局设计

有线电视的前端机房设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屏幕墙, 主要是由彩色电视机和监控器组成, 它的作用就是对各个频道的输入和输出的信号质量进行检测;二是控制台;三是信号传输设备, 主要功能就是对信号进行接收、调制、放大、混合等;四是配电盘, 其作用就是分配电量, 上面安装着各种监视仪表、控制开关、保护装置。

前端机房的布局设计不仅要遵循美观大方, 同时更要方便操作, 另外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不会出现反复和迂回的情况的原则。在设计时要注意满足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所有条件, 并能够为以后的维修提供方便。具体的布局设计从三个部分展开: (1) 屏幕墙的位置确定, 一定要置于机房的中间, 而控制台则置于屏幕墙的正前方, 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传输设备应该靠近进出端口;配电盘的安装位置不能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为宜。 (2) 设备与墙壁之间应该保持1-1.5m的距离, 主要是处于对设备安装和后期维修考虑。 (3) 所有设备不应该放置于阳光能够直射的地方, 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会严重损害机柜和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如果靠近窗户的话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湿度、灰尘的影响, 导致故障频发。其结构如图1所示。

2. 有线电视检测的布局设计

地方有线电视的检测布局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前端网络管理进行统一。为了保证检测的高效和智能化, 应该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信号的传输参数采集到统一的中央处理平台来分类, 然后再将数据的格式转换, 过滤掉没用的信号, 再进行存储, 使用标准的数据将其它功能进行开发。显示网络的拓扑、运行状态、出错等的提示信息, 将前端系统和设备全面、高效快捷的进行监测管理。 (2) 采用IP技术支持多种信号的高效检测。检测系统平台能够支持多种信号的接入, 在信号传输的多个环节进行快捷方便的安装, 实现全功能、全方位的数字电视播出监测。 (3) 应该拥有检测模板的比对功能。验证播出内容是内容检测和播出码流安全的必要内容, 而特征参数模板比对技术就是实现该要求的手段。预存和对比的参数包括:Ts参数、网络参数、服务参数、节目及服务的PID号。检测系统必须能够读取传输流中的信息, 然后根据所规定的要求存储成相应的比对模块, 在系统启动时实时读取的信息便可以和存储的模板进行对比, 如果比对发生差错那么便会立即报警。 (4) 能够判别非法信号的入侵。传输参数发生突变的原因很多, 比如卫星的信号接收状态、雨雪天气的影响、非法信号、电磁干扰等, 非法入侵信号能够使链路传输参数发生突变, 与此同时, 具有硬件特征的参数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二、地方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布局、电视监测的布线方式

前端机房的布线要设置配线柜、设备柜和机房配电柜等, 每一个机柜都是和静电地板下面的桥架进行联通, 并且一定要将弱电和强电进行区分。电视监测的布线方式所要遵循的原则是: (1) 先进性。 (2) 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开放性和兼容性。 (4) 可扩展性。 (5) 灵活性。

三、地方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布局、电视监测设备的选择

机柜的选择一定是19英寸的标准机柜, 机房静电地板的规格是600×600, 在机柜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规格为600×600的, 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在选择机柜时一般采用国产的设备, 一是国产设备的价位稍低, 二是规格相对也比较小。在柜机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电源插线板的情况让厂家设计固定, 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麻烦。

结语

通过对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建设, 目前数字电视前端的节目传输迅速扩张, 因此传统的只采用工作人员进行纸板检测的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整个播出环节的实时掌控需求, 有线数字电视监控系统能够利用技术手段, 使安全监控的力度得到提升, 同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前端设备的故障, 进而快速地排除, 保证接收信号和传输信号的正常和安全。由此来看有线数字电视检测系统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同时使广播电视在播出的过程中更加安全。自动化检测系统使得有线数字电视的网络信号更加稳定, 信号的传输和播出更加安全, 从而提高了电视台的工作效率。

摘要:由于数字电视业务的迅速发展, 电视节目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 这就使得传统的只依靠电视值班员来对播出情况进行检测的模式面临淘汰的境地。为了顺应技术发展的需求, 对有线电视在播出质量、播出内容、传输质量等方面有必要进行全面提升, 运用更加准确的自动检测技术。

关键词: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布局,电视监测

参考文献

[1]赵俊.县级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监测系统的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13)

上一篇:粘液细胞下一篇:脊柱侧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