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2024-07-14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精选十篇)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篇1

体育教学活动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任何体育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体育教学环境而独立进行。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系统要素之一, 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当前, 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 除了一些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其它地方普遍存在着教学环境较差、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达到合理利用、教学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从而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教学效果。为了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 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迫在眉睫。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已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及特点

1.1 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

体育教学环境是对体育“教”与“学”效果有影响的, 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学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共同构成的教学氛围。主要包括有制度环境、集体环境和物质环境三个方面[4]。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所有条件的综合, 它是根据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 它是针对于体育教学特定的环境。

1.2 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其它学科教学环境不具有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目的性、直接性可调控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第一, 目的性。体育教学环境在设计时就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它是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课堂环境, 特定的教学环境只适应某一项运动甚至是某一节课。第二, 直接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感知周围的环境, 整堂课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以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安全。第三, 可调控性。体育教学环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是体育教学活动对场地的要求较高,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环境与之相适应。所以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需要来不断地调控环境。第四, 开放性。体育教学活动大多以实践课为主, 这需要在室外进行教学, 受环境影响较大, 不像文化课程一样在室内, 不受风雨天气影响。第五, 综合性。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环境复杂而多样, 体育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体育教学, 并综合性地对体育教学产生影响。

2 体育教学环境的地位与作用

2.1 体育教学环境的地位

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活动是相互依存的, 体育教学活动不可能离开体育教学环境而独立存在, 假如离开了体育教学环境, 将无法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承载主体。有时主体会偏离中心值, 但是体育教学必须依靠体育教学环境这个舞台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的教学。体育教学活动与体育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演员与舞台的关系, 空有舞台没有演员, 舞台无法体现作用终成摆设;反之, 没有舞台演员将无处表演。然而, 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显性。许多专家学者实践证明, 要想真正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增强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多方面素质, 体育教学就应当与周围的教学环境紧密结合, 让体育教师与学生共同相处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

2.2 体育教学环境的地位

体育教学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有好也有恶劣的。因而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有增效的作用与减效的作用。体育教学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增效。不同的环境因素会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发挥着增效作用。如果有标准的体育场地设施, 充足的体育器材, 就可以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种种物质需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 学得开心, 玩的愉快, 身体健康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 则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消极影响作用———减效。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固然可以增效体育教学。但是, 恶劣的、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则会对体育教学减效。在嘈杂的环境中教学, 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规范的体育教学场地对学生的安全产生威胁;器材的缺乏使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炙热的阳光下学生无法进行学习;恶劣的天气会使学生无处学习。然而这一切势必会妨碍学生的学习, 降低教学效率, 影响学生的身体发展, 其结果必然会对体育教学活动产生减效作用。

3 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体育教学环境, 对体育教学环境构成的要素的理解是不同的。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毛振明教授在《体育教学论》中:依据直观分类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显性的体育教学环境、半隐性的体育教学环境、隐性的体育教学环境;依据具体形态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制度环境、物质环境、集体环境。[4]但是,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 又可以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学生的生理机能状态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外环境则是学生学习时所处的物质环境、组织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另一角度又可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政策环境。

4 影响体育教学环境的因素

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 决定绝大部分体育课都会在室外进行授课。天气、气候、地理位置等的好坏影响着体育教学环境的好坏, 因而自然环境制约着体育教学环境。此外体育教学环境还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体育教学环境无法脱离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因为政治活动会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不仅如此, 经济活动对体育教学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 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另外, 由于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的不同, 以及哲学、法律、道德、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的构成因素也对体育教学环境产生着巨大影响。[4]

5 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的策略与建议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使我们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中获得了明确的方向。一是优化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并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二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从体育教师出发。满足体育教师上课的物质需求, 提升体育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及加教师强队伍建设, 能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 力争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控的、高效的体育教学环境。

5.1 体育教学环境中内环境的优化

第一, 从学生生理科学基础出发,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授予学生运动生理学的知识, 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身体的认知程度,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进而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第二,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变化的监控, 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体育教师还需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各种沟通交流, 关注性格内向学生的学习, 排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各种障碍,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打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第三, 体育教师应与家长多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情况, 携手家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5.2 体育教学外环境的优化

第一, 通过了解气候天气的变化,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优化自然环境。

体育教师应对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降雨的多少, 炙热严寒的程度,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避免因天气气候使教学效果的降低。体育教师应大胆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大风天可利用顺风逆风来训练学生速度素质, 以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体育基础设施。

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必要途径, 没有良好的体育设施, 体育教师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然而, 优化物质环境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 建设完整配套体育设施, 才能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教师的体育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 优化班级组织, 调整课程结构。

经学者们研究发现, 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教学空间环境因素。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然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 有的学校一个行政班级有60人以上, 有的甚至更多。这样加大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 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相关部门应该颁布相应的制度, 规定学校应该压缩行政班级人数到四十人左右, 并且鼓励体育教师调整课程结构, 以学生为主, 引导学生身心发展。

第四, 优化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素养。

由于以前各级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有些学校大有“放羊”、“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等现象存在。所以教师应从自身出发,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要端正心态去教学, 不能因为物质环境有限而减少甚至放弃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该勇于创新, 用有限的资源去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情景之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譬如, 军队锻炼体能的方法, 我们可以减去其危险性较高的部分, 降低要求让学生完成。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内容,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动机, 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五,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部分,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校外为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体现, 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并且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 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与动机、学习效果与效率。

第六,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假如体育教师树立优秀的榜样, 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上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未来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 还应加强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 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更多, 更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性, 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优化是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的重要对象。

第七, 相邻的各级学校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经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体育教师跨学校进行交差教学, 达到体育教师资源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 从而达到教学内容多样化。同时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不再厌烦同一老师上体育课, 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 更加能够与许多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交流合作的同时便于教练员对各项运动的选材, 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夯实的基础。

结束语:

体育作为教育学的子学科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 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及体育教师都应该对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问题给予高度地重视, 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为学生身体的良好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总之,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借助其积极作用来推动体育教学系统的发展, 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只有不断的创新、再创新、优化、再优化, 体育教育事业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04-217.

[2]刘丽辉, 朱立斌.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思考[J].教育发展与研究, 2010, (13) :195-196.

[3]高云, 唐艳婕.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09, (3) :337.

[4]吴品叶.如何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09:124.

[5]田云平, 李爱臣.论体育教学环境及其优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2) :81.

[6]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124.

[7]黄聪敏, 邹富, 向召斌.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研究[J].科教文汇.2008, (6) :120.

[8]汪继东.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及优化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68-69.

[9]鞠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研究[J].网友世界.2014, (12) :214.

为优化教学环境 篇2

为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科学、高效运行,预防教学工作中各种事故的发生并使各类教学事故能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理,特制定本意见。

本意见将教学责任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分为:教学违规和教学事故。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教学违规

1、非特殊情况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时间在5分钟之内;

2、有一节不备课或无教案上课;

3、上课时间接打电话或坐着上课;

4、未经教务科批准擅自调课或委托他人代课;

5、无故不参加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5、监考期间随意外出、打瞌睡、闲聊、看书报、做题等;

6、擅自组织学生定购教辅资料;

7、未按授课计划规定的次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未达到规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8、实验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工作人员未按规定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如及时开门、准备好教学用具和实验材料、仪器等);

9、教学管理人员未履行职责,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教学事故

1、课堂教学内容有严重政治错误,或散布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言论;

2、非特殊原因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时间在5分钟以上; 3、2次以上不备课或无教案上课(含两节),出现重大知识性错误;

5、未提前请假而导致丢课一次者(突发事件除外)或上课中途擅离课堂;

6、授课期间对学生违纪现象放任自流,造成课堂混乱;

7、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造成事态恶性发展;

8、教师对学生有赶出教室、体罚或变相体罚;或以各种方式对学生打击报复;

9、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相差一周以上;

10、由于不能履行监考教师的职责,导致考场混乱,学生考试违纪、作弊;或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迟到10分钟以上或无故离开考场;

11、考试命题有1-2处知识性错误;

12、在期中、期末以上级别的考试中,批卷、评分时随意改动分数或不按评分标准评卷;

13、教学辅助人员将教学设备、资料等丢失或擅自借出;

14、管理人员因其工作失误,造成丢课;

15、教师酒后上课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违纪行为;

16、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或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

三、对教学违规、教学事故责任人的处理(一)、处理程序

1、以学生和家长反馈意见或学校领导、科室检查为依据;

2、相关科室调查核实后,立即将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上报校长室;

3、根据事故的性质和本人的态度,由学校校长办公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研

究作出处理决定。

(二)对责任人的处理办法

1、对发生教学违规事件的责任人,责成相应的科室负责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责任人应写出书面检查并交教务科、学生科备案,年度业务考核不能评优、取消校级以上参选各种先进的资格。

2、对发生教学事故的责任人给予学校通报批评,严重者予以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行政记过及以上处分,扣发当月全部课时津贴,当年考核不合格,取消一切参评各种先进的资格,二年内不参加职称评定。

3、对于一学期内发生两次教学违规的责任人,按教学事故处理。

4、对于一学期内发生两次教学事故的责任人,给予停止工作、转岗、行政记过处分,直至解聘。

四、附则

1、本意见所界定的教学事故是指教师(含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失职或违反教学工作条例,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环节的实施等在教学或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或过错。

2、所有问题一经发现,必须及时逐级上报有关科室、领导;不得隐瞒事实真相,否则,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3、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篇3

当前教育家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便不会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一个个语境场所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喜欢学语文,乐于在学习语文方面积极投入。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兴趣的学科,从形式看,涉及语言、书法等;从体裁看,有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从知识看,有字、词、句、修辞、逻辑等;从内容看,有天文地理、人文社会,无所不包。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其中既有《岳阳楼记》、《春》等传统名篇,又有《松鼠》、《俭以养德》等富有童趣,或切近生活的课文,当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能自然确切地体现学科特点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由此产生了,学生的主动性就有了基础。

(二)充分凸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价值

《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多门学科的基础。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抓住语文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如教师讲述形近字知识时,以商业合同“货到付款”和“贷到付款”为例,说明“货”和“贷”字一点之差,经济得失相去甚远。讲近义词时,以“台湾海峡两岸同胞”一词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排除文字表面的分歧,终于使中美两国顺利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这些以重大外交事件和商业活动为例子的字词教学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学生的情绪便顺应客观教学的要求,积极思维,不断探索。

当语文的兴趣性、实用性为学生接受时,学生会觉得“学有所获”,而成功的学习体验又会令他们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那种上语文课时无精打采、睡觉魂游的现象就会相应减少。

二、发掘教材的有利因素,营造学生自主的心理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中介。教师主要通过教材来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教师的工作如能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发生兴趣,那就是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教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看谁能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评价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反映社会的本质。在速读、讨论中,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营造交流求知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同类课文作探究:有的学生举例说《孔乙己》,掌柜因孔乙己欠钱未还才记起他,人情冷漠;有的学生举例说《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因女婿借钱赴考而破口大骂,亲情失落等。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达成共识:以金钱作为人际关系亲疏的标准是唯利是图的表现,是为文明社会所不容的。与此同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和社会热心人士捐款赈灾助残等活动,说明亲情、同学之情、师生之情是弥足珍贵的。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满足学生自主心理需求,同时又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特点,使学生发展了以高度的注意力,精细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为基础的思维敏捷性。

三、建立主题活动的模式,营造学生创新的心理环境

要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在必修课、选修课上费心思外,还需要在活动课上下功夫。《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下面就主要谈谈两种主要的活动模式。

(一)主题深化式

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按难易程度,内涵深浅程度,能力要求大小程度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

例如:开展“自选阅读、自主编报、自由评报,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题活动可分四个阶段展开。阶段A是读报活动,培养知识归纳能力。阶段B是评报活动,写读后感,举行读书心得展览,训练简短评议的能力。阶段C是编报活动,训练学生的综合鉴赏与表现能力。阶段D是选报活动,将手抄报、剪报在班级或校内展览,既是认知过程的总结,又是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些活动由于紧扣主题,步步深入,不断提升,全过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二)主题辐射式

有的教师结合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开展“语文与我们同行”的主题活动可分五个渠道发散式展开。渠道A是小记者活动。要求学生在听课、听报告、听新闻中抓住内容的要点,快速写稿;渠道B是小主持人活动。坚持在每节语文课前开展三分钟的新闻发布活动;渠道C是小作家活动,积极写广播稿、写各类征文,写春秋两季的游记文等;渠道D是小编辑活动。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多种技能,多种手段编写手抄报、艺术剪报、出墙报等。表面看是互不相关,实质上是在活动群中达到互动互促,对内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满足学生独立和创新的心理是很有帮助的。

四、凭借反馈的积极作用,营造学生成功的心理环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反馈控制过程。教学内容即是要输入的信息,传输者是教师,而输入载体是学生。教师传输信息质量如何,都有赖于信息的及时反馈。

(一)重视学习情绪的反馈 训练方式千篇一律,时间一长,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弱化,厌倦情绪就会增长,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是从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方法,如速度训练,表扬前10名,激发竞争的欲望。或鼓励低层次学生做中层次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学生目标指向反馈 毕业班学生的职业愿望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目标指向,增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听课时精神更集中,求知欲望更强烈。如讲授《沁园春·雪》时,结合有些学生准备报考工艺美术类学校情况,将词中写景虚实结合的手法的作用与媒体各类有创意的广告联系起来分析,使学生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随后布置的看图作文、诗配画等练习中,跃跃欲试,大显身手。

(三)注重反馈的科学性 一是要及时,避免调控的“马后炮”,殆误补救的时机。二是要准确。避免“张冠李戴”,产生无效劳动。如有的教师在辅助毕业班的后进生时,先让他们做去年毕业会考的语文试题,然后阅卷统计,得出数据资料,教师结合去年会考的统计资料作对比分析,在分清学生知识强弱项的同时,还分清原因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则多从教法、学法调整上下功夫,弥补知识的缺陷。是非智力因素的,则找准问题的源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家赞科夫强调:要让学生“共同体验着一种精神的振奋,对知识渴望,以及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满足”。正是这种满足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可以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又能驱动学生的良性循环,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是我们研究优化语文教学心理环境的目的所在。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深深的影响着我国教育体育的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育, 已经发展了巨大的变革, 学校体育已经成为不仅要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 更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现在体育教学的发展, 学校应该改革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水平, 多角度多层次来评价指导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过程性之一, 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然而, 当前体育教学环境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普遍存在不好的情况。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 学校要更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优化整合现有体育教学条件, 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能量, 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

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与教育环境, 是作为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空间领域, 是为了人们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运动锻炼、体育竞赛而主动的利用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 它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整合”。

体育教学环境大致分为两类:“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场所、运动器械、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体育教学设备 (图书资料、摄像机、投影仪) 等”;社会心理环境包括:“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班风、班级规模、体育教学心理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基础

一切教学活动的进行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在整体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育始终与体育教学的环境保持着各种信息的交换。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 就是值:“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 充分考虑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 按教学规律和反映规律的教学原则要求, 制定或选择一个最好的工作方案 (即教案) , 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 以期用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和精力, 取得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 这个结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全班学生都获得适时的最合理的教养、教育和发展”。

2、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为:“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特定情境下, 理解性地、有目的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 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 (视觉、听觉、触觉) 和内导系统 (动觉、平衡觉) 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 以及经过反复的强化、整合之后, 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机体的行为被其行为后果加强, 当机体的某些活动产生积极的后果, 行为就受到强化, 逐步巩固下来, 成为它的全部行为储备中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便获得了习惯强度, 以后只要呈现适当的环境刺激, 活动便会可靠的出现”。

四、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1、体育教学物质环境优化策略:

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环境的动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调控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以引起学生主体的学习动机、认知兴趣与情感的培养、运动体验的“最佳行动区”;实现体育教学场地, 器材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体育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如录相机、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 加强直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行;实现体育教学良好的信息传导, 例如:体育教学信息、科学运动锻炼处方、必要的体育心理指导等, 这些体育信息的传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控制适当的体育教学班级规模,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体育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取不同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以便更利于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2、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优化策略:

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师生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育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能学到体育知识, 又积极的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 平等交流,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健全学生的人格, 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协调发展;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教师是体育知识信息的传递者, 引导学生在宽松的体育教学气氛中跟好的发展, 学生才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将体育教育的视野扩散开来, 扩展到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中去, 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更好的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魏灵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2]巴班斯基主编, 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28。

[3]李秉德:《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89年第3期。

[4]张志勇主编:《体育教学论》, 科学出版社, 2005:214。

[5]张志勇主编:《体育教学论》, 科学出版社, 2005:69。

[6]许国志:《系统科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22。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篇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益深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媒体的日新月异。反过来讲,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媒体保障。现代教学媒体所处的媒体环境也较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何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成为制约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的瓶颈之一。要为现代教学媒体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首先要了解媒体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媒体环境进行构建和优化,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一个合理的应用平台。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基本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其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理解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媒体环境和信息化教学领域的媒体环境的理解不同。这里所指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指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媒体作用其中并对教学媒体的作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界定

在讨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与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对于媒体环境,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大类,很显然,媒体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由于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么它自身并不是信息,所以媒体环境也不属于信息环境;又因为媒体是一种物质,是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所以媒体环境应该属于物质环境。于是把媒体环境定义为,由媒体所组成并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认为,对于媒体环境的这种定义并不确切,媒体环境是媒体所处的环境,就如同生存环境一样,媒体环境并不是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和物质环境中的某一种,而是指媒体处于其中并且影响媒体作用发挥的社会因素、信息因素、物质因素的总和,媒体环境不能等同于物质环境的一部分,物质环境只是影响媒体应用的一部分。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概念应为: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处其中并对教学媒体应用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综合。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和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2、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3、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建设、管理和优化对教学媒体的应用,特别是各种教学媒体优长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约束作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构建是在学习环境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结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型教学媒体应用形式,对影响和制约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整理、优化和重组。

(一)构建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标志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特点的因素,是区别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与一般媒体环境构建的关键之处。

1、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目的是为了教学媒体能够有效的应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服从服务于教学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最终目的。那么,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必须遵循有利于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原则,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的基本原则。

2、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对教学媒体进行设计的根本原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把教学媒体设计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调整和把握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是教学媒体设计的成果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是通过优化媒体组合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所以教学最优化原则体现的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目的。

3、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势互补的原则

每种教学媒体都有自身的优长和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时要避免选择单一的教学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每种媒体的优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同内容的不同部分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教学媒体间的优长互补。以上是教学媒体设计的原则。媒体环境是为教学媒体充分发挥作用而设计和构建的,其设计和构建要为体现教学媒体优化组合服务,有利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原则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原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目的和初衷之一。

4、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

教学媒体发生作用要基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学媒体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现代教学媒体设计时要充分进行媒体环境设计,真正做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既经济又实用。在充分考虑环境构建的经济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环境对媒体发挥作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经济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构建媒体环境时,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行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时要把握所选用的设备功能可行、技术可行和经费可行。经济性和可行性原则是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保障。

(二)构建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的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入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得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了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要从对所构建系统环境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建来讲,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是同一个评价活动的不同评价阶段,所以进行系统的评价设计时,要把握好每一个评价阶段的实施时机、效果和作用。通过诊断性评价阶段,具体了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构建。通过形成性评价具体了解环境作用于教学媒体的效果,以便实时进行调整。通过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来找出经验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媒体环境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所以,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向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应用环境,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条件的日益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必将向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媒体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制度规范的优化

教学媒体环境要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未来教学环境的要求,就必须有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制度规范。进行应用制度规范方面的优化要从时代背景、媒体类型、应用策略、量化规范等诸方面进行考虑。所以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就要注意不能把制度理解为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开放性的模式,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避免成为媒体应用的瓶颈。

(二)人员素质结构的优化

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要优化人员素质结构,形成与当前乃至今后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结构,尚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三)主观观念意识的优化

众所周知,主观观念对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很明显的影响,与时俱进的观念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媒体的发展和优化组合,滞后的观念意识就制约了这种良性发展和优化组合。所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的主观观念必须随之更新和优化。

(四)客观物质条件的优化

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对策 篇6

关键词:体育 教学环境 设计优化 中学

优美的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和师生的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建立优美的环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态,更能让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自然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日光、空气、水、高山、湖泊、树林、草地、雨雪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烟雾、灰尘、有机气体等物质会对人体的各种器官、喉咙、黏膜等造成刺激,甚至造成各种呼吸器官疾病以及肺病。如果我们在炎炎夏季中进行体育活动,同时没有合理的通风环境,那么闷热污浊的环境会造成学生呼吸器官、心脏、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上述各种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

自然环境中的气温、气压等因素的变化,对体育教学课堂中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影响。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往往是在上午11点之后,加上外界温度过高,天气闷热,高温中强烈的阳光照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我们往往可以从学生的外在表现得到讯息。比如,学生运动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心跳加快、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降低等,并且如果运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高温中暑、痉挛等不良情况。南方部分地区的梅雨季节也使室外体育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在上述环境中的机械运动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反应速度变慢、分析思考问题能力降低、身心疲乏,严重影响我们体育教学效果。

二、改善自然环境,为体育教学所用

一般来说,不同城市与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别,不同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优势资源,找出本校所处自然环境的潜力和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与使用优势资源,不断降低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如高原地区学校的平原面积比较小,就必须开设多样的运动形式,可进行登山越野等体育活动;在海边地区可以适当开展水上体育活动;在冰雪城市,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冰上体育活动。

体育教师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动,采取合理、灵活的体育教学方式、项目和组织机制。比如,在炎热夏季,减轻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改变运动方式;在一些过热与高寒的环境中,尽量停止训练,而非传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环境的营造

体育教学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学设施包括体育馆、田径场、体育器材等,它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体育场地设施是我们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场地设施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场地的外在形式也给师生带来不同的视觉刺激。比如,体育馆建筑的不同造型、颜色、采光、照明、馆内外和场地内外的布置等,都会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一)合理布置体育场地和器材

科学布置、合理安排体育教学所需的运动器材,遵循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心理与思想的积极变化,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有力支柱。对于学生而言,最直观的感觉来自于视觉信息,运动场地与各种体育器材的布局,如体育场地干净整齐、体育器材种类齐全、各种环境秩序井然,就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尝试。比如,在排球课程中,我们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地降低球网的高度,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满足,不断提升学习自信心、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体育场地与器材经过频繁使用,可能出现损坏或机械部件连接松动等问题,产生安全隐患,而且很多体育场地设施长时期使用,没有维修,场地地面高低不平,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各种扭伤、磕碰、跌打、肌肉拉伤等安全事故。所以学校应注重美化校园,加强体育运动场地的维修、保养,加强体育运动器材的检查,定期保养,确保体育运动器材的安全使用。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检查相应的体育设施,场地条件以及场地布置,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将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阶段。

(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环境的照明、采光、声音条件

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是上述的基础设施,还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的照明、光照、音响等环境。中学体育课程,往往是在室外运动场地进行的,但部分是在室内教室对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所以,对于体育室内场地的照明、采光、音响等条件也需要进行合理完善。比如,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学生无法认清运动线路,而且在教室内黑板上的字难以看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光线照明过亮的话,就会在运动场地产生反光,学生不能正常的观看,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光线刺激,同样不利于学习。同时,体育教学环境的声音条件也很重要,我们要保证教学环境的安静,消除各种嘈杂喧闹的因素,特别是各种外界噪音的影响。外界噪音过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体育教学往往是在室外进行,无法避免外界环境的声音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应尽最大努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减少噪音带给教学的干扰与影响。

(三)营造体育场地设施环境的色调

体育场地设施中的颜色对于体育教学效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通常不同的色调环境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刺激与情感变化,绿色往往给人一种静谧祥和的感觉,能够消除大脑戒备;深红色以及黄色能够刺激大脑的兴奋程度;蓝色这样的冷色系更能调动体育运动者自身的兴奋程度。比如,各类不同体育器材的颜色不同,使用率也不尽相同。学生统一颜色的着装往往是一种班级集体主义、团结协作配合以及班级凝聚力的表现。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加喜欢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王秋艳.试论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与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陈巧弟,高小爱.在人文关怀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J].体育科技,2010(10).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篇7

一、优化新疆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策略

1、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 尽快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

体育场馆实施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校教育工作检查、评估、规范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新疆高职院校自2006年至今经历了质的改变, 学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 受到学校土地面积不变的影响, 在校学生人均活动场地逐渐变小, 体育设施要么没有购置, 要么购置了没有地方摆放, 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课场地拥挤, 课外没有场地活动的现象。因此, 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校体育场地活动面积和校内体育设施建设, 从而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和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

2、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

新疆各高职院校体育资源较匮乏, 学校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考虑到教学资源的科学购置和合理利用, 导致一部分资源使用非常紧张而一些资源又闲置或利用率很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体育资源缺乏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 实习实训频繁, 从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出发, 体育教育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大改革空间的。通过调查,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俱乐部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 从不同时间段开展学生体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分散体育课堂教学时间, 将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三者融为一体, 保证了学生正常的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3、优化学校体育设施周边环境的策略

新疆秋季气温最高, 紫外线较强, 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较差;冬季室外温度很低, 地面很滑, 秋冬季节给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新疆高职院校在有计划开展校内基础建设时应当考虑建造一些风雨操场, 提高校园固定场地使用的合理性, 提高体育场地的环保意识, 也可以在体育场地活动区域周边加强植被覆盖面积, 尤其是树木的栽植, 起到净化空气, 防止噪音、挡风防尘和遮挡强烈阳光的作用。为学生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使学生喜欢体育运动, 享受到体育体育运动的乐趣。

4、加强体育场地设施日常维护, 提高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是学校的财产, 通过合理分配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 在使用过程中要人人爱护、人人保护。场地和器械应当安排专人专管, 定期检查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对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 体育课的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体育教师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观察能力。虽然一些安全事故可以在老师的教育和组织下避免发生, 但是往往在学生的不以为是和马虎大意下事故还是会产生。学校体育工作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基本原则, 所以体育活动必须要保证安全, 除管理人员日常检查外, 体育教师上课前还应当检查一遍所要使用的场地和教学器材, 排除安全隐患。教师在日常课堂和课外辅导学生时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5、加强现代化体育信息资源的配备

现代化体育信息资源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很重要, 学校图书馆应订阅体育方面书籍和期刊资料。在信息化时代, 通信设备的不断发展, 使很多学生喜欢从便捷的网络中了解喜欢的体育活动和赛事, 从视频中学习体育技能, 因此, 加强学校电子阅览室资料的收集和归整也是有利于学生参与体育的途径之一。

二、优化新疆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策略

1、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 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贯彻“健康第一”和“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 大力推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社会使用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性格、乐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与一般本科院校不相同, 体育教学改革是走出单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 体育教学部门要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开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 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2、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优化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效果, 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了解学生心理需求,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被人们忽视, 随着校园独生子女的增加, 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友好关系, 有些学生喜欢以强欺弱, 有些习惯用不文明言语侮蔑同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逐步改变部分学生不好的体育习惯, 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方式。

3、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加强学生之间沟通,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她高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身体是一切活动的本源。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往往学校不重视, 仅仅将体育课列为考查的内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它组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开展过程总可以灵活变动, 通过活动锻炼很好的延伸和补充了体育课堂的不足。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以健康快乐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 可以因人制宜, 区别对待的特征, 使学生的自觉性得到大大提高, 能够把握运动的适量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三、小结

新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差强人意, 学校体育运动器材勉强能够满足学生日常体育活动, 少数学校由于校园面积问题艰难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图书、音响资料较为匮乏, 电子阅览室相关体育资料比较少或者没有;个别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自然环境较差, 很难组织学生自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新疆各高职院校基本都配有体育场地器械管理人员, 部分学校管理人员是体育教师兼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体育选项学生人数较多, 大班上课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质量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本文以新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为研究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探索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议。结论显示新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物化环境存在教学设备条件较差, 不能很好的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 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完成。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很好的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学校体育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部分, 两者相互作用, 密切联系。本文从新疆各高职院校现状出发, 探索分析优化学校体育环境,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环境,优化,新疆

参考文献

[1]李桂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及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 (03) .

[2]李玉禄, 王曼.天津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 (04) .

[3]徐鹏.试论如何创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04) .

[4]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04) .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与优化策略 篇8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与体育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现为体育环境影响的长期性、群体性、竞技性与终身性。因此, 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构成与优化策略的研究, 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体育教学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 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与不断渗透的过程。在健康、积极、和谐的体育环境中, 能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积极性产生耳濡目染的感化效果。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多年沉淀, 体育活动环境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认同性表现为群体活动影响的广泛性, 例如:某高校是全国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主赛场, 每年的CUBA联赛为该校园注入了不断的篮球运动活力, 该校的大学生浸润在这样的篮球环境中, 校园内大学生的篮球参与热情、群众篮球的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同样, 对于具备传统体育项目的高校, 其体育环境氛围的浓厚与独特性, 成为该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构建与大学生体育情感的一种寄托。

1、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与主体构成要素

1.1、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一种学习与生活的环境, 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组织与构建的体育活动空间与多维的延伸。体育教学环境是开展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基础。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体育教学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保证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 这一基础表现为构成主体的多样性、环境变化的动态性、环境塑造的长期性等。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物质环境因素, 包括高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 物质环境作为高校体育环境的基础, 在日常构建的过程中, 要加大对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内容的建设与更新, 保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与健康性。高校体育社会环境, 是一种能够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氛围。包括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开展、体育竞赛环境氛围的影响、学院 (班级) 体育学风等等。第三种自然环境指的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空气质量、水质量、温度等等, 自然环境质量高低, 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重要的影响。第四种是高校体育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包括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考核制度、体育教学评价制度等等, 有效的体育教学等制度, 是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 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

1.2、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主体构成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物理因素包括体育教学场地、体育教学器材, 其中体育教学器材的造型、布置方式、体育场馆的通风、光照、空气质量等都会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合理性与完善性, 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人际关系因素, 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社会性的表现方式, 在大学生日常交往的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教育的潜力, 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其他实践活动参与一样, 人际关系是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构成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体育环境的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的语言环境因素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会对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参与次数、体育锻炼的效果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与优化, 需要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以启发性、指导性、民主化的语言来帮助大学生习得体育锻炼知识、技能, 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是为了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控制与优化, 让大学生在一个更为健康、绿色、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与锻炼。体育教学环境的综合性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建筑学、运动科学等角度出发, 系统的构建起一个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2、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2.1、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身体活动环境的优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不仅仅是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 更多的是在师生、环境交往的过程中, 让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健康需求满足、人际交往与情感的体验表达过程。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 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 不利于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也缺乏人际交往的民族性与主动性, 从而不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提升。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中, 其师生沟通、人与环境的沟通是多样选择的过程。”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体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选择, 更有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2、做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 是在特定教学环境中表达的过程。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形态, 能够反作用与高校体育教学主体 (教师、大学生) 的行为。所以, 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氛围的优化, 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每个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学习机会, 鼓励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敢于展示与创新。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现代化的媒体为平台, 实现体育教学信息、体育教学评价、学生体育需求等信息的畅通, 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保障措施。

2.3、提升高校班级体育心理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构成单位, 良好的班级体育锻炼氛围, 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趣味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高校体育环境构建的过程中, 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体育工作、培育体育特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 为了更好的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 实现体育对大学生认同目标的统一, 也需要借助体育竞赛等来促进这种目标认同的一致性。再次, 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构建良好的班级体育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是因为师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等是一种社会性的体育实践过程。

2.4、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理性认知, 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不同时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与实施者, 体育教师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理解, 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而且, 在教学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大学生健康发展需求等, 对体育教学方法、组织方式等进行动态的调整, 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3、结语

总之, 高校体育教学在落实健康教育的前提下, 注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通过环境实现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锻炼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 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高校大学生积极、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 需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在遵循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以现有的体育物质环境为基础, 打造健康、绿色的体育环境氛围。提升高校特色体育项目的普及与进一步打造, 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特色与影响更为持久。

参考文献

[1]王雷.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影响探析[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01.

[2]黄聪敏, 邹富, 向召斌.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研究[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06.

[3]王国亮.试论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体育教学环境的必要性[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08.

中学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路径探讨 篇9

关键词:人文环境,优化途径,中学,体育

前言

体育新课改中强调了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落实体育新理念,真正培养人文素质较高的中学生,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体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是对客观世界一种主观印象,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精神境界。良好的人文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而“体育人文环境”则是通过体育运动所培养的“人性”在空间上的一种展示和表征。也可以说是将“人性”的理念具体化为环境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及直观动人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情绪和心理状态。它是打上了体育文化烙印,渗透体育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或者说,体育人文环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体育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欲发展当代中学生人文素质,就要先优化体育人文环境。体育人文环境的优化,必须通过以下的路径与方法来实现。

1、优化体育人文环境之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体育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多层次性,还具有指导现代人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健康生活、培养适应环境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特殊功能属性,能积极调节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行为,有效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随着健康第一的体育生活观念深入人心,优化体育人文环境就成了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发展与优化,不能单集焦于体育课堂,更不能单不能仅靠几节体育理论课的讲解和宣传,它必须重视其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社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学生生活距离最近的社会环境。只有将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发挥三者的合力,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有序、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文环境。其要求是和中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关注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环境;其次,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家庭要通过接亲情关系,实施对中学生的体育教育与锻炼要义的指导;社区主要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竞赛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参观访问等对中学生的体育行为施加影响。中学生所生活的学校、家庭、社区,只有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托,又双向互动,才能为优化体育人文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优化中学体育人文环境之物质环境

物质条件是构成环境的最重要基础之一。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建筑如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体育雕塑等等,这些硬件在中学建校时就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体育场馆的宏伟气势与造型,让人视之就有振奋之感的体育雕塑,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的体育文化长廊,醒目的体育人文标语和彩色图片;通风向阳的标准塑胶运动场等等,都显露出浓郁的体育文化、渗透着深厚的体育人文内涵。在中学重视人文环境建设的今天,体育人文环境在构建过程中,体育硬件设施所蕴涵的潜在的人文因素为适应高教发展的需要,经过挖掘,整合、创新等方法,将其蕴含的体育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来。以便在体育人文教育者更好地对师生施加影响,领导和规范他们体育行为,同时在体育硬件环境整体规划布局时,我们要将整个校园的独特的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灵魂,将物化环境与人文思想和谐共溶在共处的物化环境之中。

3、优化课堂人文环境之教学气氛环境

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组织方法、过程的控制等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及气氛中产生的,教学气氛一旦产生,就等同于舞台上的“气场”。便能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气氛环境因素,反过来可以作用于中学生体育人文知识渗透与学习的整体效果。因此,优化良好和谐的体育人文教学气氛环境,能够进一步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中学生的人格,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有助于强化师生关系的凝聚力,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4、优化体育人文环境之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一种感受与反应,其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关系程度是否融洽等心理方面的。其中体育心理环境建设在优化体育人文环境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对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共同体。当中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尊敬则达到一定量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尊师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它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能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形成终生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吴红.试论高等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4.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

对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探讨 篇10

一、确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心理放松, 精神愉悦,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 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大胆创新, 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如:教学《概率》时, 设计题目:现要从班级小明和小华中确定一名同学参加县音乐晚会, 以抛掷骰子的点数确定, 游戏规则:小明和小华两个各掷一枚骰子, 如果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为奇数, 小明得1分, 否则小华得1分, 谁先得10分, 谁就得胜, 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你们帮助解决,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 让他们各抒起见, 然后老师点评, 探讨解决方法,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及时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概率的兴趣, 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活动功能, 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善于合作, 协作创新, 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打破常规, 突破思维定势,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统计初步后, 让学生统计一次数学单元测试, 细化各小组成绩如何?结果两个小组平均成绩一样, 这时怎么办呢?教师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 学生又用方差的方法来确定优劣, 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 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三、练习精巧设计

知识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则需从教师本身入手, 要考虑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还要注重练习的形式, 如改错 (病情诊断) 竞赛、抢答、限时填写等, 既能增大练习面, 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比如,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以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某建筑物地基是一个边长为10m的正六边形, 要环绕地基开辟绿化带, 使绿化带的面积与地基面积相等, 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 讨论之后, 各小组纷纷汇报结论, 有的设计相等的矩形好看, 有的设计相等平行四边形美观, 有的设计相等的园, 还有的说园、正方形、矩形、混合设计也美观, 无须老师多说, 学生在思考中得到了新的见解、新的想法、新的创意, 大家都参与了这项活动, 课堂给他们成功的喜悦, 进取的活力,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教学“二次函数”时, 设计题目: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什么?

(2) 当x取何值时, y=0 这里x的取值与方程 x2-2x-3=0有什么关系?

(3) x 取什么值时, 函数值y大于0 , x取什么值时, 函数值y小于0

此题设计三个层次练习,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让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完成相应层次的练习, 鼓励学生积极去完成高一层次的练习, 这样的练习难度有层次, 学生不仅没有畏难难情绪, 相反好强的“孩子气”会促使他们向高层次的练习迈进, 一部学生能把三层次的练习都完成后还向老师要更高层的练习呢?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恰如其分地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 让他自己学, 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 使学生敢于思考, 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 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小春.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合作性教学模式下一篇:动作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