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优化

2024-05-18

风险优化(精选十篇)

风险优化 篇1

1 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

护士是医嘱的具体执行者, 又是观察病情的哨兵, 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 担负着重大责任和风险。护理工作中产生护理风险的常见原因:①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 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 不看清具体内容, 盲目签名;②理论知识欠缺, 有的护士不清楚哪种疾病该如何护理, 以及应从哪方面进行观察, 致使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不完整, 以致延误病情;③观察不细致, 不到位, 到了病房只询问不观察, 有时病人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准确、全面, 这就需要护士自己的观察;④违反操作规程;⑤缺乏责任心;⑥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 护理记录不能体现护理行为, 造成医疗内容重复, 而护士实施护理措施以及之后出现的效果评价的内容欠缺, 护理记录不全, 仅按照有关的规定记录, 缺乏随时记录的意识;⑦护患沟通不良, 护士未能及时地解答一些病人提出的问题及发现其病情变化, 态度冷淡, 也极易引发护患纠纷[2]。

2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学法懂法, 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

管理者除了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外, 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多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知识。依法对待医疗风险, 在维护病人利益的前提下, 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并消除对待护理风险的一切消极情绪。法律本身对医护、对病人都是以保护其合法为宗旨。护理风险可控制的一面就是人为主观因素, 因为人为主观因素是可控制的, 所以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从这一面来减少风险概率。同时, 积极实施护理安全措施, 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一些标志, 如“三查七对”标志、防滑标志、区域标志等, 并及时告知病人要注意的问题。

2.2 针对护理风险主要相关因素的管理措施

2.2.1 医源性因素

规范护士的语言, 规范护理行为及礼仪, 强调护士要做到微笑多一点、语言礼貌点、解释耐心点、工作主动点、服务热情点, 同时要热心接待每位病人、耐心解释每个提问、细心做好每项工作、爱心献给每位病友。

2.2.2 护理技术因素

护士护理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协作精神差会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除了科室做好护士技术水平的强化培训外, 护理部每月都应进行抽查, 抓住护理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强调护士长在排班上, 要根据每个护士的工作资历及经验水平进行互补排班, 保证每个班的护士技术力量均衡。组织学习护理管理与团体效能, 强调护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体, 许多的护理活动是集体协作完成的, 同时与医生也是一样,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 增强集体荣誉感,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2.2.3 医院卫生学因素

在这方面, 护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必须做好各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 抓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护士长对环境卫生工作应常抓不懈, 加强监督, 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其整改。

2.2.4 医疗设备因素

护士长不仅应保管好科室所有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及有关的注意事项, 还应把所有的医疗仪器的操作程序写好塑封, 挂在仪器旁。设专人负责医疗设备, 每天检查医疗设备及急救药品的应急情况, 使其时刻都处在良好备用状态。禁止性能不良、规格不配套, 数量不足等情况发生而影响医疗护理效果。

2.3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及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护理质控小组及安全管理小组→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及安全管理小组。

2.4 护理风险的控制

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进行风险控制, 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制订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重点环节操作流程、护士长夜间查房等, 经常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3]。

2.5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 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 要做好护理风险管理, 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包括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医疗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护士长夜间安全护理查房制度。同时, 加强重点科室、部门及重要操作的风险管理, 根据重点科室、部门及重点操作, 如ICU、手术室、产科、儿科、急诊、供应室、血透室及输血等的常见风险种类、常见原因, 而制订出其防控措施。

3 小结

通过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管理及采取多方面的防范对策, 不仅降低了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使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有效提高了病人信任度和满意度, 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而且还在组织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抓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抓重点风险环节的管理, 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和护理投诉的发生。

摘要:分析护理工作中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包括强化护理风险意识, 针对医源性因素、护理技术性因素、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制度管理缺陷等主要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具体防范措施。

关键词:护理风险,护理管理,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文明溱, 孙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J].中国医院管理, 2000, 20 (5) :402.

[2]张琴.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与管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0C) :2796-2797.

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优化思考 篇2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过程。

(二)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三)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法律适用过当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管理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是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大部分管理分局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日常管理有的放矢,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重点税源上。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管理,堵塞其税收管理漏洞,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需要

纳税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导致税款流失,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有效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另外,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不同特点,分行业、分规模,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行业税负的公平,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合理有效配置征管资源,形成税源管理合力的需要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增加人力资源来加强税源管理已无可能性。通过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纳税人风险度,实施差别化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应对高风险,能够使有限的征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不够科学,法律级次低、变动频繁,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3、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4、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工作中的深化和探索

(一)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

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财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税收征管工作夯实数据基础,推进“信息管税”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关注企业重大事项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变更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高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以及行政、运营、人事、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技术、质量、公关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的变更等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三)建立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衡量排序。目前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少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因此必须拓宽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县局级可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收集其他各部门占有的纳税人信息,基层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收集纳税人信息,同时利用基层管理平台中疑点库实现分类整合和共享,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估算技术,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衡量排序风险度,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以风险管理步骤设置运行节点,形成互控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从整个过程上看,表

现为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风险应对调查和复核;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风险成效评价。就县级税务机关而言,可按照控制原理,将上述事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分别设置运行节点。事前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由县级局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事中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调查和处理,由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分别承担;事后控制为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由业务科室和监察室负责。风险成效评价由机关业务部门负责,这样风险确定、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形成有效的内部税源监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各环节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

风险优化 篇3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风险识别;优化

一、前言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论开展何种经营管理活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过,在运营过程中,伴随着利润而来的还有法律风险,如果不能对风险和收益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重视法律风险,做好风险识别和防控工作。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相关概念

企业的法律风险实际上并不固定,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根据个人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在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对企业法律风险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

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首先,企业是风险的主体,引发风险的原因是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在经营管理中没有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企业法律风险可以被认知和控制,不过一般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无法通过投保的方式规避;最后,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其他风险相互交叉。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应对的基础,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立足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对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通常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识别模式,而想要保证识别的效果,就必须合理选择风险识别方法,当前比较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几种:

1.头脑风暴法

主要是立足企业预期管理目标,在一个相对轻松的会议环境中,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大胆抒发自身的意见,提出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的观点,通过总结分析,形成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

2.标杆分析法

将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到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相似企业进行对比,借鉴其成功经验,引入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治理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想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及时更新观念,了解行业动态变化,选择好标杆企业,做好必要的数据收集工作,以方便进行比对分析。

3.全场景分析法

从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着手,对运行、管理、业务等单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结合数据、图表以及想象推测,对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进行预测,识别引发风险的关键因素,判断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4.历史事件分析法

主要是针对企业以往出现过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深入剖析,得到风险的诱发因素、发生概率、影响程度表以及应对措施,从而为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提供参考。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优化

企业法律风险本身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想要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具体来讲,对于企业法律风险的优化和应对,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四种:

1.风险规避

如果法律风险的影响较大,一旦发生会导致企业遭受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则必须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尽可能对风险进行规避。不过,想要规避企业法律风险,就表明企业必须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主动放弃某种机遇,或者需要付出较大的控制成本,因此,在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时,通常都是企业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如职务侵占罪、抽逃出资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等,其所引发的影响和后果要远远大于企业的利润,必须做好风险的规避。

2.风险控制

当一种法律风险难以完全避免,或者风险避免及转移的成本过高时,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在无法避免风险发生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破坏程度。例如,员工在上下班或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突发事故出现工伤,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将自身可能遭受的法律风险转移到另外的主体上,一般适用于法律风险难以避免,同时风险控制成本过高的情况。例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改变传统直接雇佣员工的经营模式,由劳务公司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这样,如果员工出现工伤等风险,则可以将其转移给劳务公司,或者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将风险交由保险公司承担。

4.风险接受

如果对于某种法律风险,既无法有效规避,也无法进行转移或者控制,则需要从风险收益和成本方面进行考虑,若法律风险带来的收益超过风险应对成本,则可以接受风险。一般情况下,在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时,企业会采取风险接受策略,又或者明知道风险可能发生,但是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则只能去接受风险。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法律风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优化,减少和杜绝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华军.企业法律风险识别与防控[J].法制与社会,2012,(11):103-104.

[2]袁鹏.优化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思索[J].法制博览,2016,(23):85-86,79.

介入室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 篇4

1 介入室潜在护理风险

1.1 介入室环境

当患者进入介入室手术时, 暂离众多家属让患者感到紧张不安;室内空间拥挤、嘈杂、空气质量差, 虽然手术室与外界有一门之隔, 但全体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内心压力很大[2]。

1.2 介入室存在风险

1.2.1 查对制度:

对从病房来的患者和门诊患者要进行核对, 如果不做好核对工作易造成医疗事故。同时如遇病情重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更要做好核对工作,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1.2.2 操作区分区不明:

因介入室不标准, 空间不大, 如区域不明易造成工作忙乱、人员浪费、效率低, 操作环节多易出错。

1.2.3 术区存在防护隐患:

因为介入要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 有辐射, 易造成伤害。

1.3 人员方面

1.3.1 编制不足:

因介入手术是新设科室 , 没有正规编制, 因此放射科只配1位护士和2位医师管理, 遇上手术多时人手不够, 易引起情绪不稳定, 发生护理缺陷的几率增大。

1.3.2 沟通协调不足:

因医护人员工作繁忙, 有时解释简单或态度生硬引起家属不满。

1.3.3 人员能力:

因开展介入手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许多事情考虑不周, 在工作能力技术操作应急能力等方面有缺陷。

1.3.4 法律意识淡漠:

一旦发生药物反应或输液反应, 需按流程封存处置。如导管的管理, 处理上管理不到位, 易造成纠纷。

2 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

2.1 完善制度

2.1.1 按照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应急方案、服务流程一一上墙, 并且人手1册, 护士应熟悉牢住。

2.1.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流程外, 要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3], 为患者手术治疗和护理提供安全保证。

2.2 流程优化

对不合理的流程设计应予改进, 强调规范性, 持续性和系统性, 从而实现优化流程和流程再造。

2.2.1 改善环境分区管理:

在介入室外提供一个空房间让家属在里等候, 有电视、报纸等设施让家属有一个安静环境, 缓解患者和医护人员心理压力, 同时电视里可以播放相关术后医疗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 让家属知道术后如何护理患者, 说服患者配合治疗。

2.2.2 术区的分区管理:

将手术区分为清洁区、污染区, 清洁区内有治疗车、治疗台, 污染区按照卫生部要求分类管理医疗废品, 避免交叉感染。

2.2.3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介入室建立时, 让手术室护士长对介入室进行管理并按手术室要求进行工作, 请护理技术过硬、急救知识全面、责任心强的护士先在介入室工作, 同时派有意向从事此项工作的年轻护士到各地大医院进修, 学习新技术, 补充不足[4]。

3 风险监控

3.1 二级质控

3.1.1 全院性质控:

制定重点科室质量评价标准, 由感控科和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工作, 其结果在护士长会议和院周会上反馈。

3.1.2 护士长质控:

每天检查护理人员工作, 同时重点看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确保安全工作, 还要对手术医师进行监督。

3.2 评价方法

3.2.1 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估:

护士长不定期对新护士进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减少患者投诉。

3.2.2 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

护理部、医务科或感控科对介入室定期抽查。

3.3 科内培训

3.3.1 应急能力培训: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仪器设备的使用, 保证急救质量。

3.3.2 专科知识培训:

如心脏介入手术、化疗手术患者等不同的护理, 手术前、中、后期的观察护理, 训练规范考试, 按卫生部要求进行技术操作, 同时对一些特殊疑难事件进行讨论和训练, 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请专家讲课提高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 培训合格护士[4]。

通过引入护理风险管理和流程改进理念, 达到实现品质、服务、速度的进步和提高, 因此从思想上改善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以患者为中心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 对不合理流程进行改善, 为患者提供一流服务。

关键词:介入室,护理管理,流程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贺能树.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91.

[2]李平, 郑显兰.儿科门诊输液留察, 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6 (11) :997-999.

[3]黄霜霞.对门诊输液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广西医学, 2005, 27 (4) :519.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优化研究 篇5

摘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同时,经济规模也逐渐变大。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事业蒸蒸日上,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国正向高速公路桥梁大国迈进。但是,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仍然在施工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进行评估,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且一步步进入顶峰时期。我国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引起国际世界的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我国目前对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美观、安全、经济和适用。在具体的设计和规划中,承载能力是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在设计时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高速公路桥梁的荷载效应不利组合的设计值一定要小于等于架构抗力的设计之事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的原则。对于中小型的高速公路桥梁,要将经济性放在第一位。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高速公路桥梁,不仅要注意经济性还要考虑美观性。

但是,很多高速公路桥梁很难达到质量和美观的要求,桥梁工程中的事故在频频发生。这些坍塌事故不仅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是给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桥梁风险评估工作正在起步,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方法上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因此要做到全面的评估和预警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对这些年的桥梁事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因此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风险因素非常的多,需要进行改造和研究的地方也很多。

而造成目前桥梁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此外还包括人为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施工监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对桥梁施工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见,我们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对其中的规律加以掌握,做好防患于未然,努力让施工期间的风险水平得到大幅度的降低。(2)高风险存在于桥梁的施工过程中。比如,不重视建设过程中的细节。桥梁的整体结构很重要,但是也要考虑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维护以及一些人为的因素。细节虽然比较麻烦没,但是对于整个桥梁建设至关重要。

二、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以及优化

1、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定义以及流程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指的是对桥梁施工中的潜在风险事态进行辨识,对有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度量,使用的量化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评价,最终从分析的结果出发,制定出应对的方法和措施。而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主要流程有:任务分解、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以及应对措施这5个方面。1.1风险识别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基础和前提是风险识别,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桥梁的施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①质量事故,比如:混凝土的质量不过关,混凝土的崩裂等。要想降低该类事故发生的概率,需要施工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施工水平。②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包括:火灾、高空作业的人员伤亡、电力使用事故等。这些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不按规则进行施工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加强安全教育,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③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泥石流、洪水、滑坡以及严寒酷热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阻止,但是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等方法进行事前的预知,这样事故造成的损失就会降低。④其他方面,比如:环境污染事故。、施工风险的识别方法

目前的施工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1)定性识别方法:参考工程经验或者是一些专家的意见来进行风险的识别,比如:核对表法、工作结构分解法等。(2)定量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科学的实验或数学计算,在进行风险识别时使用量化的指标来完成。1.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第二个环节。该过程分为:风险概率大小的估计和风险后果的估计。风险概率大小的估计,我们可以在表1中看到风险事件概率等级标准。

表1风险事件概率等级标准

1.2风险估计损失

损失的种类各式各样,利益集团不同,对其的理解就不不同。损失一般会牵扯到使用者、桥梁业主、社会等多方面。总的可以分为: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以及时间损失这3个方面。我们可以在表

2、表2以及表3中看到这些情况,表2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表3 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1.3如何设计风险估计调查表

本次风险估计使用了专家调查法来进行,因此专家的意见一定要得到。我们可以在表4中看到。

表4风险估计专家调查表

在风险方法选择上,可以使用ALARP原则和NF曲线。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风险矩阵和ALARP原则结合起来,这样对风险对策的制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最终形成风险评估矩阵。

2、识别方法的优化

关于关联度分析的客观赋权法。事物之间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的大小的量度我们称为关联度。

关联度的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流程:(1)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初值化、均值化。(2)计算关联系数。参考数列方面,设置为X0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参考数列: X0=(XO1,X02,XO3……XOn)

T

和参考数列做关联程度比较的K各比较数列在处理之后成为:Xi=(Xi1, Xi2, Xi3,……Xin)

T

而对于第i个比较数列的数值和参考数列的相对应的差值我们可以记作: △0i(t)=|X0i-Xit|

基于相关一致性的桥梁施工风险识别。主、客观综合赋权模型的构建。在对综合权重进行确定时,需要使用加法集成,计算的公式是:Wi=K1Ai+K2Bi。结束语:

笔者在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进行分析时,从定义和流程出发,对常用到的方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关联度分析的客观赋权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风险评估理论的研究时,一定要从桥梁建设项目的特点出发,这样的分析和探讨

才更有意义。希望这些分析和探讨可以有效的降低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风险优化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配电网;检修计划优化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11-02

对配电网进行检修是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不仅能有效确保配电网的可靠运行,还能极大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建立既能考虑经济性,又能考虑稳定性的配电网检修计划模型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建立一种最优化的检修计划,必须要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适当的风险评估标准,基于投入成本最小化制定最优化的检修方案,内容对风险管理的配网检修计划优化研究。

1 基于风险的检修技术原理

检修工作通常包括设备信息收集、状态评价、检修策略、检修计划、实施、评价及考核部分,前三者是制定检修计划制定的基础性工作。检修原理,如图1所示。

1.1 设备信息收集

对配电网运行设备信息收集是基础性工作,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投运前信息、运行信息、检修试验信息及家族信息。投运前信息是指电力设备出厂及交接实验报告、安装验收等信息;运行信息是指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维护、接地、故障、缺陷及不良工况等信息;检修试验信息是指诊断性实验报告、缺陷消除记录等;家族性缺陷信息是指同一批次产品的共性缺陷。

1.2 设备状态评价

设备状态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依据收集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对设备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估,这是检修决策的基础。目前行业最通用的状态评估方法是打分制,依据打分制的评价模式,将设备拆分成部件,每个部件又分为不同的状态量,根据状态量的全部信息,将缺陷进行分类细化,根据设备部件的不同按照既定的分值和权重进行评分。

1.3 设备检修策略

设备检修策略是指采用某种检修决策,并根据电力设备的状态评价制定检修类别和内容,电力设备的检修等级通常可以分为下述五等:A、B、C、D、E,其中前面三类必须停电进行,第四类为不停电检修,第五类为带电检修,检修时具体采用何种检修模式是根据电力设备的结构特点决定,本文中检修计划的优化仅考虑前三种检修模式。

检修策略必须按照下述几个原则进行:第一,根据电力设备的状态评价结果分析,坚持“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第二,最好采用不停电作业方式,以便降低损失,提高供电稳定性;第三,对状态异常、严重的电力设备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检修等级及增加必要的诊断性实验。

1.4 设备故障率的推算

基于风险管理的检修既要考虑检修及故障造成的后果,还要考虑电力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电力设备故障率是很关键的指标,是对配网进行风险评估的很重要因素,预测设备故障率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预测电力设备故障率必须考虑下述几点:第一,设备状态评估要依据一定的评估周期进行;第二,配电网的长期检修计划时间相对较长,要考虑较长时间对设备健康状态变化的影响;第三,电力设备在耗损期故障率相对较高,检修周期内变化要引起重视。

2 检修计划优化的关键问题

检修计划优化是指通过对整个检修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安排所检修配电网的电力设备检修开始时间,在能满足检修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配电网系统风险和停电损失,提高检修效益。

检修计划的重点是安排电力设备的检修时间,这也是状态检修最后一步,时间决策的制定具有独特的性质,不仅要重视电力设备的具体需求,还必须要考虑整个配电网运行的约束和需求,这样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检修关系约束的确定和快速潮流的计算。

3 基于风险的检修计划优化模型

3.1 检修风险和故障风险

配电网检修工作对象是配电网设备,本文主要考虑两类检修:其一,周期性检修;其二,非周期性检修,周期检修是指按照固定时间对电力设备的检修,非周期性检修是按照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提前或延后检修。本文基于风险的检修计划优化是考虑负荷变化、设备随机故障等基础上对电网不同检修方案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合理安排检修计划,最大限度降低检修周期存在的风险。

就配电网的检修而言,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电网检修风险;第二部分,电网故障风险,这两种风险互相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的核心在于找到两部分的平衡点,使得检修后配电网运行风险最小,这样既能避免检修过度导致检修风险太大,也能避免由于检修不足而造成的故障风险过高。

电网检修风险定义及表达式:配电网检修退出运行时会损失一部分电荷,称为计划失负荷损失;配电网检修时设备不可靠,当其他电力设备故障时电网失负荷风险变大,这种损失称为随机失负荷损失,具体表达式如式(1):

电网故障风险定义及表达:配电网设备可能出现故障导致电网面临随机失负荷损失、设备维修或更换的个体损失,具体表达式如式(2):

上式中,分别表示时段t配电网故障风险、模式合集、f故障模式的随机失负荷损失、自身损失、检修模式的电网随机失负荷量、修复几率、i设备的维修费用、更换费用及停电时间。

3.2 基于风险的检修计划优化模型

为确保配电网可靠、稳定运行,在检修人员能力许可前提下,建立优化的检修计划模型,目标函数表达如式(3):

F=min(R0)=min(RM+RF)(3)

具体约束条件如下:

①线路潮流约束。

电力设备在检修时可能表现不可靠,为了避免电网运行方式变化,要对其安全校验,如下式(4)所示;

Si

式中Si,Smax分别表示线路允许传输的极限潮流值。

②检修关系约束。

为了避免电力设备维修过程中重复停电导致配电网供电质量下降,要将同段线路检修安排统一时段检修,时间要求如式(5)所示:

tmi=tmj (5)

式中分别表示tmi,tmj设备的检修开始时间。

③检修资源约束。

检修资源约束具体体现是同时检修电力设备的数量,具体表达如式(6):

式中μit,mi,Mt分别表示检修状态变量、资源及资源上限(取值为3)。

4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风险的配电网检修计划优化模型既能考虑配电网检修的经济性,又能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崔姗姗,张建华.复合遗传混合智能算法在配电网检修时间优化中的 应用[J]现代电力,2013,(1).

[2] 胡文堂,余绍峰.输变电设备风险评估与检修策略优化[M].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14.

优化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思索 篇7

当前,我国企业身处一个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企业面临许多来自整体法律环境、市场、政府变革所带来的风险,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而企业风险的全面爆发经常以法律风险的出现为突破口,在法律风险防范上的不足将有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甚至走向衰败。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本文简要介绍了法律风险识别的概念及其意义,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法律风险识别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企业需求和实践,讨论了法律风险识别的原则以及模块化、前馈-反馈、信息化、专家系统等系统科学思想和管理方法在完善、优化企业风险识别机制中的作用。

二、法律风险识别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的定义,法律风险识别是在法律风险收集的基础上,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分析归纳,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的过程。

开展法律风险的识别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律风险的识别是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也是体系得以持续改进的前提。只有敏锐而及时地发现、识别企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风险,才能给风险的分析、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同时法律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通过与其他法律风险防范活动的互动,以及跟踪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动,不断完善法律风险的预警、控制,促进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持续改进和调整。其次,法律风险的识别是企业应对复杂法律风险,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客观需要。只有及时地识别、分析广泛分布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法律风险,才能使企业对其所处法律风险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效地帮助企业避害趋利,化解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法律风险识别也是促进企业依法治理的有效措施,法律风险识别有助于帮助企业认识到违反法律的后果,从而克服人治危险,抵御利润追求动机对企业行为的扭曲。

三、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的普遍性问题

近些年,经过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和企业自觉发展,一些大型、特大型中央企业及部分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已独立开展或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下开展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法律风险识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法律风险识别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法律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如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案例梳理、头脑风暴、德尔菲、情景分析等。每种识别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的范围、阶段和法律风险的类型等也有所区别。如德尔菲法适用于复杂、疑难风险的识别;法律法规梳理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情景分析法适用于未来风险的识别等。目前国内企业在识别法律风险时一般都是简单的选取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并没有认真分析每种识别方法的特点,考虑企业的规模、目标、能力等,选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很可能不适合企业自身,导致风险识别工作事倍功半。

(二)法律风险识别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系统化的法律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仅仅依靠个人经验开展风险识别,识别出的风险是片面的、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同时法律风险的识别工作,往往缺少决策层和业务层的参与,识别出的风险不完整,而由于人员素质不同,考虑问题的层次和眼界不同,识别法律风险的能力不同,识别出的风险质量参差不齐,识别信息空泛且针对性不强,给识别结果的应用造成困难,甚至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三)法律风险识别的适应性问题

企业自身状况,如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企业规模、性质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更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法律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随机性。因此,企业法律风险识别工作需要建立一种动态的基于企业业务和环境形势的可评估的、可持续改进的机制。另外,传统的法律风险识别机制具有滞后性,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庞杂的组织机构和冗繁的管理流程会进一步降低改进的时效性,导致企业很难及时、敏锐地发现法律风险的变化并加以干预,甚至有可能遗漏核心风险,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四)法律风险识别的信息化问题

目前企业都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工作,但是在法律风险识别方面还没有显著进展,国内企业关于法律风险事件的收集、分析,法律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更新,法律风险数据的使用、存储、借阅、审查、传递、管理等工作一般都采用人工、纸质的方式,工作繁琐、任务量大、成本高、效率低。

四、优化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几点建议

资本和市场全球化浪潮的国际环境,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国内形势,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格局,成长壮大和臃肿繁杂的企业内在基因,导致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错综复杂。企业需要改进依赖个人感性认识和经验主义的传统风险识别模式,运用合适的方法论,引入先进的管理和科学理念,选择或构建高效的工具和手段,建设专业、系统、高效的法律风险识别机制。

(一)建立模块化、标准化的法律风险识别系统

模块化理论的先驱卡利斯·鲍德温和吉姆·克拉克认为,模块化是通过某种设计规则把复杂系统分解成多个子系统,从而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协调灵活性的一般过程,模块化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发展的新型模式。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在他的《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书中,指出模块化具有三个特征,即(1)模块是复杂系统;(2)不同模块之间的连接规则是变化的;(3)每个模块可以单独研发和生产,如果哪一个模块出了问题,也不需要全部推倒重来,由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模块化具有通用性、标准化、易用性及经济性等特点。

根据诸多学者的著述及研究,笔者认为模块化适用的对象须满足3个条件,即(1)系统是复杂的;(2)系统是演进的,即系统需要不断的创新;(3)系统演进面临的结果是高度不确定的。企业法律风险恰好具有这三个特征,即企业法律风险是复杂的,法律风险识不断变化的,法律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因此模块化的科学方法非常适合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优化。模块化的法律风险识别系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企业在具体的法律风险识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模块的通用性和标准化,保证了每个风险识别主体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风险的识别,而输出的结果则是标准化的,既便利了识别主体的工作,也提高了识别结果集成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模块化的设计中已经预先考虑了风险识别的方法的适用性和识别工作的系统性问题,并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设计;再次,各个风险识别模块是独立的,各以任意的增加、减少或组合,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加新的风险识别模块或减少不必要的模块,并根据企业需要优化模块组合,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解决传统的风险识别机制不易扩展和裁减的问题;最后,模块化经济性的特点在法律风险识别中也具有极大的优势。

(二)建立前馈-反馈控制的法律风险识别模型

前馈-反馈的概念来源于现代控制理论,属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范畴。前馈控制是一种预测控制,在干扰因素影响到输出之前就通过一定的前馈装置送到系统中去进行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在系统发生偏离前就预测有可能干扰系统的因素,提前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实际工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干扰都是可测的,并不是所有的对象都是可得到精确模型的,而且大多数控制对象在运行的同时自身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所以仅用前馈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品质。这时就需要加入反馈,反馈的特点是根据偏差来决定控制输入,不管对象的模型如何,也不管外界的干扰如何,只要有偏差,就根据偏差进行纠正,可以有效的消除稳态误差,解决前馈不能控制的不可测干扰。把这种前馈回路与反馈回路耦合起来,就构成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达到良好地控制效果。

在法律风险的识别中,运用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原理,通过对法律风险识别的要素、性质、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的研究,掌握法律风险识别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方法,结合对法律风险识别活动中的各种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过程研究,形成前馈-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法律风险识别模型,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法律风险识别体系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问题。

(三)提高法律风险识别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有诸多优点,如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共享、协同办公、降低成本等。建立信息化的法律风险识别系统可以解决传统法律风险识别方法的诸多问题:

一是解决法律风险信息分散,不易传递的问题。通过建立一个全流程的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部信息集中于一个平台,使法务人员可以参与监测整个项目或合同的每个部门操作过程,及时识别操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将风险的识别与风险的控制相结合。

二是克服法律风险识别静态性的问题。通过建立一个全流程的法律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让法务人员或律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合同执行过程变化的每一部分,及时识别风险。

三是解决企业运营外部法律风险信息识别困难问题。通过建立一个全网监控和重点监控相结合,7*24小时全天候互联网监测平台,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获取外部信息能力。

当然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思想量力而行、逐步开展。

(四)建立风险识别“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领域的先驱之一—E.A.Feigenbanm定义专家系统为:专家系统是使用知识和推理过程来解决需要大量专家知识进行解答的疑难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引进专家系统技术是解决法律风险中专家经验性知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法律事务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法律法规、判例、法学理论、法学著作、论文、文献资料、专家经验等,围绕法律风险识别领域知识集成对象,结合企业实际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发,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集成、整合,建立法律风险识别的专家系统。针对不同层次,比如一般员工和决策层,不同类型,如战略法律风险、财务法律风险、投资法律风险等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权威的各类信息,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促进法律风险领域专家经验知识的重复有效利用和传播。

模块化、前馈-反馈控制、信息化、专家系统均是牵涉面很广的复杂系统,要实现这些方法在法律风险识别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多学科专家的通力合作。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企业可以从法律风险识别的普遍性问题出发,引进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系统地优化法律风险识别机制,完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法律风险识别对于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减免损失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和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在法律风险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和法律事务实践经验,建议引入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管理方法,达到优化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风险识别,普遍性问题,科学方法,优化

参考文献

[1]卡丽斯·鲍德温,金·克拉克.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

[2]青木昌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4.

防范风险优化尽职调查流程的思考 篇8

目前,尽职调查在投融资领域(如:私募股权投资、新股发行IPO、公司并购、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资金支付前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不过,由于尽职调查的成果一般不会对外公布,所以外界很难知晓、评价尽职调查工作的好坏。然而,2016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康尼机电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关注,原因是康尼机电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对标的资产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尽职调查不审慎,关于重大资产重组的信息披露不准确,也未揭示重组可能失败的风险。笔者通过探求该事件的始末,来分析如何防范尽职调查风险。

尽职调查一般会将几种调查方法相组合,根据投融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择适合的调查方式和内容,决定调查的力度和深度。尽职调查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要想了解它就要先清楚尽职调查的目的和其自身存在的逻辑。

二、尽职调查的目的及其内在逻辑

企业拟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或者已经上市的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时,证券监管机构会要求投行等中介机构进行法定的尽职调查;或者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自行组织进行尽职调查。从上述适用尽职调查的范围来看,尽职调查主要在投资融资活动时进行,服务对象是投资人、贷款人及潜在的投资人等可以提供资金的企业或者个人,是帮助资金方防范投资风险,其核心目的是要搞清楚标的企业(资金需求方)是如何赚钱的。因此尽职调查要求一方面要发现标的企业存在的风险(包括潜在风险),进行揭示;另一方面要指出标的企业的价值,如实描述,作为资金提供方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尽职调查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如图1所示。尽职调查标的企业不仅包含标的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涉及到其身处的外部环境,如:行业发展所处阶段,上下游企业的关系,竞争对手的能力等。通过对多个侧面、不同维度剖析标的企业,以期能够呈现真实完整的标的企业全貌,作为投资决策的支撑。

另外,尽职调查对时效性、专业性要求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自然产生业务外包的需求,利用中介机构自身专业胜任能力来完成任务。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尽职调查已经发展成国际会计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领域,这几年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大量涉足该领域。不过,尽职调查业务不同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传统审计鉴证服务,而是属于一种咨询服务,两者有相同的业务基础,但是报告目的却存在很大不同。很多会计师认为尽职调查报告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收费较高、没有工作底稿要求等,并未真正了解尽职调查的实质。目前,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并未设立独立的业务部门专业从事尽职调查,也没有开发出一套完整、独立的业务管理、执业规程、风险控制体系等,自然不能形成较高的专业美誉度,这也许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思考的。

尽职调查本质上是基于委托-受托关系进行的,完美的模型是受托方尽责完成调查,然后如实陈述发现的事实。但是,实际工作中受到时间、各个参与方各自利益诉求、尽职调查人员胜任能力等诸多因素限制,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方法来保障尽职调查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尽职调查是在对项目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重点了解、分析和评估。因此尽职调查工作的好坏,主要还是看调查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可以借鉴管理控制理论中的流程控制,通过制度、流程管理来尽可能降低,甚至杜绝“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从失败尽职调查案例———康尼机电看流程控制

2015年8月29日,康尼机电披露《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预案》,拟收购标的资产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柯科技”)。2015年9月18日,对上交所发出的《审核意见函》回复:邦柯科技经营性现金流未对其实际经营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也未对其持续经营能力造成实质性影响;应收账款回收有较好的保障;邦柯科技盈利具有可持续性。2015年12月26日,康尼机电披露重组终止,理由是邦柯科技资产业绩承诺可能无法实现,因为邦柯科技2015年1—10月实现营业收入以及两年以上账龄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显著低于预期。也就是说,在上交所提示风险存在、要求补充披露时,康尼公司仍未重视尽职调查结果存在缺陷,而是选择在时间限制条件下匆匆披露尽职调查不存在问题。

康尼公司尽职调查的相关工作是在2015年5月30日至8月28日期间完成的,而完成情况如何呢?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终止筹划重大重组事项之财务顾问专项核查意见》说明,在重组预案公布时就注意到交易对方存在业绩低、应收账款回款慢等问题,当时选定的审计基准日为4月30日。采取了补充验证措施:核查6月15日、7月15日在手订单和执行情况,未发现异常。核实应收款真实,客户是国有企业。交易初步达成,康尼机电董事会通过重组方案预案。

后来,康尼机电又组织了一次尽职调查,并以10月31日作为审计基准日,仔细核查已经发现的问题。从2015年12月4日获得的邦柯科技1—10月初步审计数据看,邦柯科技2015年1—10月实现营业收入约8 324.62万元,低于往年同期营业收入占比(全年),净利润为-1 930.53万元,与2015年承诺的4 000万元净利润有很大差距。因此对其能否完成全年业绩承诺产生疑虑。经过各方沟通,最终终止了此次资产重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职调查的流程存在明显的脱节,财务顾问公司发现问题只是简单地采取核查订单等手段进行验证,认为采取了补偿措施就符合程序要求。康尼机电相关责任人发现2015年1-4月邦柯科技业绩亏损,应收账款金额大、账龄长,居然没有明确提出任何风险控制要求,没有对存在的疑惑持续跟进,没有跟踪每月财务数据的变动。康尼机电正是没有跟踪经营情况,导致没能及时披露邦柯科技的经营风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交易标的邦柯科技曾经因为收入利润、现金流状况存在问题而在申请发行上市时未获核准。

四、从成功尽职调查案例———齐心集团看流程控制

齐心集团的重组历程为:2015年8月6日披露重大资产重组事项;11月4日董事会通过重大资产重组预案;11月16日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11月19日回复;2016年3月24日披露董事会决定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尽职调查相关工作在2015年8月6日以后到11月4日期间进行,选取的财务信息基准日为2015年7月31日。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标的公司截至2015年7月31日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500.66万元,而公司与其对赌的2015年业绩为5 000万元,为确保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公司增加了对标的公司2015年全年的审计。审计结果未能达到业绩要求,经过协商不能达成一致,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终止。

由此可见,齐心集团尽职调查的流程很完善,当发现问题业绩不理想时,齐心集团相关责任人提出可行有效的对策:增加2015年全年审计。审计结果不能达到业绩要求,交易条件重新谈判。最终协商不一致,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终止。

五、尽职调查流程优化方向

康尼机电和齐心集团重大资产重组最明显的区别是,对尽职调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康尼机电的尽职调查流程相对独立于重大资产重组业务流程,而齐心集团则不同,尽职调查流程与重大资产重组业务流程紧密衔接,真正起到了服务投资决策的作用。尽职调查的流程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知,好的尽职调查流程需要考虑两点:一是要参与投资方案的设计,对发现的问题要有防范措施,并且要有跟踪反馈,判断防范措施是否有效可行。二是要有明确的责任人负责尽职调查工作,即使外包给中介机构来完成尽职调查,也需要委托方有专人负责跟进调查。负责人的工作不是简单与被调查方协调,帮助获取资料,而是监督受托责任的落实,看是否真正做到尽己所能,完成所托之事,防范“道德风险”。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内部考核奖罚机制,来保证项目责任人履责。优化后的尽职调查流程(见上页图2)与投资决策流程形成了闭环控制。

借鉴审计的风险导向控制,尽职调查也是起步于项目立项。通过具体项目分析,确定具体尽职调查目的。利用项目所在行业、已获得的项目简单资料进行前期的调研,初步明确重点需要了解的内容,寻找到“潜在的风险点”和“潜在收益”。然后拟定工作计划,制定需要提供资料的清单,提供给被调查方准备资料。开展实地调查时,根据调查情况增加或者减少部分计划工作,清楚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尽可能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完成外勤工作以后,经过整理资料、复核,形成报告,进行汇报。重要的是,参与投资方案设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落实到投资协议条款中去。然后进行后续跟进、总结,更好地服务以后的尽职调查工作。

一个投融资项目从立项到最后实施完成,少则3—5个月,长则可能1—2年。项目实施结果对交易双方的后续影响都很大,而尽职调查的成效如何并不能马上看到,因而通过流程控制来保障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对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关注的决定[S].上证公监函[2016]0025号.

[2]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说明[S].2015.

[3]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终止筹划重大重组事项之财务顾问专项核查意见[S].2015.

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水平优化探讨 篇9

一、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总体思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资本运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积极与国际上优秀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对接,主要表现在: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将自身经营中出现各项风险列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全程监督与控制风险的变化过程。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加大了对国内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务求将资本运作的风险降至可控范围之内。具体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见图1。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设计其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一)风险战略

该项目直接决定企业对风险的关注程度以及具体的管控手段。企业可以在自身的管理体系中加入风险维度,从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对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在规划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策略时,可以把风险也作为规划的一项因素,为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测指标。比如在对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管控的时候,就可以在常规的财务指标中加入风险评价指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经营的短视效应,保证公司投资资产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二)风险偏好

该项目能够体现出公司对各类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从而借助科学的方式,管理经营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具体的评测架构见图2。

(三)公司内部管理机制

公司的领导层需要构建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强调对各类风险的防控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进行全程控制。想要高效的实现这种管理,公司应在自身的组织结构方面实施一定的设置,明确各职能部门或者相关机构的分工。至于公司内部的具体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次,业务部门把好第一道关,明确部门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科学调研并考察每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保证公司开展业务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风险管理部门把好第二道关,对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以及客户情况进行随时的跟踪与反馈;最后,审核部门把好最后一道关,经由独立审计评估项目存在的综合风险。

(四)风险管理流程

租赁公司想要顺利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就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风险管理自然也不例外,租赁公司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组织结构与人员设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的管控过程中找出当前流程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与完善,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

(五)资本管理流程

高效的资本管理同样依赖于科学的流程,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化企业的经济价值。如果将风险作为基本的考评因素,考评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的话,那么就需要考虑资本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带来的多余经济收益,把风险因素产生的各种效应分散到资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这种资本管理方式不但能够降低企业面对的资本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

(六)风险以及资本科学评估

科学的评估自然离不开数学模型的辅助,对于风险以及资本的评估,笔者认为可以使用业内人士比较推崇的基本模型,并适当提升风险因子的影响系数;另外,可以根据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的具体运营情况改变其中某些变量,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准确评估。

(七)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领导层需要提升自己的风险管控意识,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重视公司内部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方面的具体工作主要就是设置合理的薪酬体系、设计科学的绩效考评方式与方法、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等。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并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业务水平,科学风险管理机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见图3

(八)管理信息

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搜集并整理相关的管理信息,并将其建立完整的档案,方便以后做经营决策与规划时参考。具体涉及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战略风险信息:这类信息相对宏观一些,主要是当前国际与国内的总体经济状况、对投资项目有影响的经济新政策、行业的发展阶段与下阶段发展方向、市场中主要竞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

(2)信用风险信息:这类信息一般都是财务方面的,主要是发生业务另一方的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财务信用记录等。

(3)运营风险信息:这类信息一般都是企业运营方面的,主要是产品线类型、产品种类、科研力度、产品定价、产品营销、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等。

(4)市场风险信息:这类信息一般都是外部市场方面的,主要是市场供需的变化情况、产品价格变化情况、金融市场融资成本的变化情况、交易货币汇率变动情况等。

(5)法律风险信息:这类信息一般都是法律方面的,主要是业务的法律纠纷、资本融通过程中的法律事项等。

(九)技术支持

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管理企业面对的各项风险,应该开发相应的电子信息系统,负责搜集与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相应的数学分析,提出风险的范围,为公司领导层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数据参考。至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设置,就需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先提出,并将希望系统能够完成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整的描述出来,这样系统的开发人员才能有明确的系统功能设计思路。当然,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也要随时与风险管理部门沟通,便于调整各项功能模块,避免出现系统完成后再反复修改的现象。

二、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实施细节

根据上述思路分析,在具体控制细节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项目风险跟踪制

有以下几点:

(1)每个租赁项目的业务员都必须对该项目终身负责。主要工作包括:将融资租赁项目的资产管理纳入到业务员的工作内容中,并对其实施全过程管控;业务员对自己负责的项目,需要由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全程负责;业务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监督融资客户的实际经营状况并将信息汇总,及时向公司反映项目的风险情况;业务员如没有按照公司的指引完成本职工作,公司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2)全程监测融资项目的运作情况,提升项目的运作效率。公司根据业务员定期的项目反馈报告了解项目的运作情况,并将其表现量化出来;以客户对待项目的态度以及积极性确定其对项目的认知程度,并建立与之相应的反馈表。

(3)提升绩效考评的效率。公司过去只考评业务员近期业绩的做法难免有失偏颇,应全面考评业务员负责项目的整体质量,提升对项目运作效率的监测力度,如果业务存在渎职的情况,那么就严格执行相关的处罚规定,这样能够有效提升业务员的工作认真度以及风险控制意识。

(二)强化资产监控机制

具体有:

(1)进行全面的资产监控。A公司的客户范围很广,几乎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有客户,因此公司的资产管理部不可能对所有项目进行全面的有效监控。不过,A公司各地的业务员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而且业务员队伍非常庞大,方便对客户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现场巡查。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公司的资产监控工作划分为两大块:资产管理人员的资产运作管理以及业务员的经营现场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资产的全面监控。

(2)对项目进行分类的管理。由于A公司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所以其涉及到的资产也十分多样化,这就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各类资产进行管理,从而提升管理的效率。以A公司的医药项目为例,对其进行资产后资评的流程为:

搜集并整理信息: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尤其对于那些资金额度巨大的项目来说,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公司必须在下年的2 月结束之前,拿到客户本年度的各项财务与经营报表,以了解客户的实际运营情况。

模型评分:A公司的资产管理人员对各个租赁项目的客户进行运营状况评分,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到客户的经营现场实地观察之后再评分。

风险分析:按照上面的评分找出客户经营过程中的异常事项,并对其进行审慎的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思想是:

A:假设异常事项是由信用风险造成的,那么就意味着客户也许会有违约的可能性,公司就必须安排专人到客户的经营现场进行巡查,如果确认事项具有重大的风险因素,就需要启动紧急风险应对机制,并安排好接下来的工作。

B:假设异常事项是由操作风险造成的,那么公司在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之后,如果发现是后资评模型自身的问题,就可以只对其进行备案处理,并及时修正模型,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

C:假设异常事项是由道德风险造成的,那么公司就应该对该项目的业务员进行停职处理,并查看所有由他负责的项目,开展全面核查。

D:假设异常事项是由系统风险造成的,那么公司应该开始对资产新一轮的评估工作。

模型修正:整合全年的资产管理与监控情况之后,对模型进行修正,改变影响降低的指标系数。

经过上述处理之后,具体的模型见表1。

详细拆分后系统性风险可以分为多项具体指标,详见表2。

详细拆分后意向指标可以分为多项具体指标,详见表3。

能力指标在很多研究中都有涉及,这里就不做赘述。

(三)多样化资产处置方式

具体有:

(1)现金清收。A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现金操作,因此现金资产是其最核心的资产形式。所以,公司在处理某些项目的不良资产时,首选的方式就是现金清收。这种方式主要用在客户的营运状况相对正常,但是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素影响而无法按期还款的情况;或者是那些暂时遇到了一些生产经营阻滞没有足够还款能力的情况。

(2)实物抵债以及拍卖相关资产。如果欠租客户公司近期都没有现金收入,那么A公司可以要求其用实物作为抵债资产。A公司可以依照合同的预定,在客户以及履约保证人都无法支付现金租金的情况下,把抵押物作为租金收回。因为以物抵债的租金收回方式具有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 所以,A公司也许会因为错误高估抵债资产的价值而造成经济损失。这时就需要雇佣专业机构评估抵债资产的市场价值。另外,在将抵押物变现的过程中,A公司最好使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这样能有效降低资产变现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因为道德风险而引起的公司经济损失。

(3)风险代理。会有一些通过常规方式无法回收租金的项目,这种情况下A公司就需要委托专业的法律机构对项目中涉及到的资产进行处置。在没有完成清收程序之前,中介机构垫付发生的所有费用,如果没能成功收回该项资产,那么中介机构就没有办法拿回这部分费用,A公司不会承担;如果成功收回该项资产,那么A公司就要根据合同预定支付高额的代理费用。

三、结论

秦山核电站日常运行计划风险及优化 篇10

关键词:日常运行计划,缺陷管理,优化,控制风险

0前言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 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 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换句话说, 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里, 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称之为风险。

风险分析:指识别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转化为事件的条件, 制定预防措施消除或避免这些条件的出现, 防止事件发生的过程。

按照运行方式的不同, 一般电厂的运行分为日常 (功率运行) 和大修 (换料大修) 两部分, 并且管理上也按照日常和大修进行了区分。日常和大修运行方式的不同, 各有各的风险, 本文以秦一厂30万核电机组日常计划为例, 对电厂安全、可靠运行构成威胁的计划项目进行风险评价, 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优化方案, 将计划项目对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1 日常计划工作安排存在的风险

1.1 纠正性维修项目

缺陷是指设备功能缺失或不完整, 设备性能下降或不稳定偏离标准或导致潜在功能缺失或不完整。纠正性维修是指针对缺陷、故障或失效的SSCs开展将其性能恢复到可接收标准的维修活动。

1.1.1 缺陷数量

30万核电机组已经投产运行20年, 各系统设备出现老化、腐蚀损坏现象, 缺陷数量逐年上升, 图1和图2分别为近几个循环缺陷统计。

缺陷数量的逐年上升, 对在日常功率运行期间处理缺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C16循环小修后R11系统一周内连续出现多个阀门渗水、漏水现象, 彻底处理缺陷需隔离蒸汽发生器排污, 而化学指标要求正常功率运行期间蒸汽发生器排污隔离不能超过18小时。由于检修工期紧, 多个R11系统的阀门解体检修被分成了3个批次, 隔离了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3次, 耗时2周才将R11系统投入正常运行方式。

缺陷数量增多导致运行缺陷跟踪情况没有经过统计分析, 缺陷跟踪的管理职责不清, 缺陷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流转不畅, 缺陷的趋势变化没有引起重视, 导致缺陷处理滞后。

备件原因导致缺陷无法及时消缺, 缺陷数量居高不下。备件申报流程复杂, 缺少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存在审批超期的问题, 因备件无法及时消缺的缺陷遗留数量较多.

1.1.2 缺陷分级

缺陷等级是指所属工作对应于当时的机组工况, 对机组安全运行影响的级别。根据缺陷对机组的安全运行影响的重要程度, 将缺陷分为三个层级, 分别为0、1、2三个级别。0级缺陷为紧急缺陷, 需要立即安排处理, 由值长决定;1级缺陷为重要缺陷, 批准后48小时内响应, 2级缺陷为一般缺陷, 批准后7天内响应, 1、2级缺陷由日常计划管理。缺陷分级级主要以计划时效性为依据, 缺陷的寿命周期缩短了, 给日常功率运行带来的是频繁操作及隔离风险。

1.1.3 日常缺陷转大修

日常功率运行期间条件不允许处理或临时处理的缺陷, 一般都转大修处理。一般的不影响系统功能的跑、冒、滴、漏缺陷或隔离比较麻烦且有风险的缺陷都可以遗留大修处理, 如R14、R15遗留大修的缺陷都在1000项左右;而由于缺陷分级的改变, 日常转大修缺陷需要严格审批, 一般能日常安排的缺陷都必须在日常处理, C16循环至今遗留大修缺陷不到100项, 虽减少了缺陷数量, 但对运行隔离及恢复带来很大的风险。

1.2 预防性维修项目

预防性维修PM:针对SSCs开展的防止和缓解性能劣化或故障, 或对设备的性能与状态进行监测、检查及跟踪, 以保持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维修活动。预防性维修的目的是降低产品失效的概率或防止功能退化。它按预定的时间间隔或按规定的准则实施维修。

每个循环的预维项目基本在3000项左右, 而其中占大多数的项目需要运行进行隔离, 影响系统的运行或监视, 或者丧失备用设备, 甚至停役某个系统。

预维项目安排与否还要考虑日常工况下其是否具备试车条件, 如果不能试车,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设备, 反而提高了运行风险, 大修转日常处理的预维项目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1.3 试验和运行操作

将备用的设备或系统投入运行, 或者短时投入进行试验, 或者周期行切换。尽管系统在设计上具备了试验和切换的功能, 但这种工作基本上都会对系统其他运行设备造成干扰, 造成系统运行参数波动。

1.4 变更

在功率运行中, 还会进行系统或设备的变更工作, 永久变更:对生产工艺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和构筑物 (简称SSCs) 所做的实体或功能上的改变;临时变更:因现场处理直接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缺陷或计划检修需要, 对电厂生产工艺直接有关的系统和设备、部件、材料等方面所进行的实体或功能上的偏离原设计的临时性改变。功率运行期间实施的临时变更相对较多。

变更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设备老化或者缺陷带来的隐患, 但在实施变更的过程中, 技术文件编制落后, 造成现场设备无标牌、岗位无图纸、无规程的“三无”现象。有的变更周期跨度长, 现场情况复杂, 例如-22米低下排水泵A/B的改造项目, 造成备用设备/系统长期丧失功能。

2 日常计划工作的优化

2.1 做好缺陷管理减少运行风险

缺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正在运行系统、设备存在的问题以便按轻、重、缓、急消除缺陷, 提高系统系统和设备的健康水平, 保证其安全运行。

设备缺陷分级应该按设备的“关键”、“重要”、“一般”程度, 及缺陷的发展趋势, 确定缺陷的等级。在分级上“设备降级”是决定分级的权重系数, 缺陷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设备的恶化状况, 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其中可能降级的设备, 分析设备缺陷对系统的影响, 正确定位及准确分级, 优化各种资源配置, 进行有序工作。对于一些设备的跑、冒、滴、漏, 可以通过缺陷跟踪, 优化缺陷的检修窗口, 结合系统/设备的定期切换、定期预维项目等工作进行优化调整, 避免重复隔离, 减少运行风险。

2.2 优化预防性项目及试验降低风险

预维项目的检修窗口应结合设备的定期试验、定期切换操作和相关缺陷进行优化调整。设备的预维不得影响试验的进行, 必须以试验优先;设备的预维还要和定期切换操作相适应。通过对设备缺陷的分析, 调整预维项目的频度, 减少缺陷的产生。如调整了MSR分离器水箱液位计排污工作的频度, 有效的防止了液位计堵塞的发生。

优化试验窗口, 有效降低风险。如一回路海水A/B通道引压管疏通工作与一回路海水A/B通道试验协调安排, 保证引压管疏通工作时本通道海水泵在停运状态, 防止疏通管道时系统高压带来的风险。

2.3 加强变更管理控制现场风险

变更实施过程中带来现场“三无”现象的运行风险, 可以通过管理程序、制度有效约束, 降低风险的产生。即将上线的EAM系统变更项目管理, 要求变更实施工单下达前, 包括规程、图纸、设备编码清单等所有的技术文件都必须全部生效, 彻底改变了变更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3 总结

风险伴随着核电厂运行的整个寿期, 为保证电厂功率运行期间的日常计划项目风险可控, 我们必须对电厂安全、可靠运行构成维修的计划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选择一个风险控制的合理平衡点, 将计划项目对电厂的安全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PL-Q1-102日常计划管理 (秦一厂) [Z].

[2]PL-Q0-104日常计划风险控制 (秦一厂、方家山) [Z].

上一篇: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启示下一篇:组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