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2024-08-14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精选十篇)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1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1 临床资料

136例中男86例,女50例,其中65~69岁67例,70~74岁45例,75岁以上24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4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疾病3 5例(脑梗死、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2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11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43例(占31.6%)。

2 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1],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由于感觉、知觉、视听力、记忆力、想象力衰退,对新的事物缺乏好奇心,容易误听、误解,出现敏感多疑,表现为语言重复、缓慢、吞吞吐吐,对实质问题回避。患者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经验办事,固执己见,情感冷淡,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难以控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懒得交际,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古怪、易怒、不近人情[2]。

3 生理特点

老年病人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

4 护理措施

4.1 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于悲观绝望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对于孤独、忧虑、恐惧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详细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外出检查时应有护士陪同,以消除其忧虑恐惧心理;同时多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及照顾,营造一种家庭化病房气氛。对于急躁易怒者,以温暖的情感和语言化解患者的情绪,多巡视、关心他们及时解决患者具体困难,满足其合理要求;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听轻柔的音乐等,这样可以缓解患者急躁易怒的心理,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鼓励病人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要纠正他们的错误,避免情绪紧张。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

4.2 临床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抵抗力减弱,饮水进食少,患病后食欲更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易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出现口臭、口腔炎、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应用生理盐水、硼酸或朵贝尔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做好口腔护理可降低老年病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2]。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体质弱,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造成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良,病人性情烦躁,从而加重原发病,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睡前护理,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3 用药护理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其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青人高[2]。因此,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5 结语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1 3 6例患者的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 3%。

参考文献

[1]王英容.离休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2,1(3):5455.

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篇2

咯血患者的护理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易引起咯血的基础疾病,如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史等,询问以往有无咯血史、有无不良嗜好,注意咯血的诱因。2.仔细观察咯血量、颜色、持续时间及频率。

3.评估咯血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慌、头晕、气短、发热、胸痛、呛咳、皮肤黏膜出血、黄疸、贫血等。

4.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肺部体征及全身营养状况。

5.观察再咯血征象及窒息的先兆,如胸闷、气促、呼吸不畅、情绪紧张、面色灰暗、喉部有痰鸣音等提示有再咯血的可能;如喷射性大咯血突然停止,提示可能为窒息所致。

【护理措施】

1.患者咯血未明确诊断之前,暂行呼吸道隔离。

2.患者咯血量少时,适当休息;大量咯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宜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或取患侧卧位;躁动不安者,加床栏。

3.大咯血时禁食。咯血停止后,可给予温热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进食刺激性强和粗糙的食物。

4.及时发现再咯血和窒息的先兆,及时通知医师,作好抢救准备。5.大咯血的护理 ①护士守护床旁,细心安抚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②发现患者突然大咯血,如现场无任何抢救设备,应立即将患者上半身移向床边,取俯卧朝下倾斜体位,轻拍背部,或抬起患者下半身呈倒立位,使躯体与床面呈45°,托起头部向背侧稍屈曲,撬开牙关,清除口腔内血块,轻拍背部,以清除咽部积血。③床旁备有抢救设备时,将患者平卧,撬开牙关,迅速行口腔、咽部负压吸引,吸出血液和血凝块。④若吸引无效,立即准备和配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6.咯血停止且病情稳定后,向患者讲解如何避免咯血的诱因,预防再咯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是否存在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础疾病。

2.评估出血倾向,如患者出现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遍及全身,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或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

3.评估休克或微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少尿、呼吸困难、发绀及神志改变等。

4.评估微血管栓塞表现,如浅层栓塞,表现为皮肤发绀,进而坏死、脱落;深部器官栓塞,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等。

5.评估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如呈进行性贫血。

【护理措施】

1.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使用床栏,防止坠床。

2.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昏迷患者给予鼻饲。3.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4.有广泛性出血倾向时,延长穿刺部位压迫的时问;鼻出血时,可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或碘仿纱布填塞鼻腔;高热时,禁用酒精物理降温。5.应用抗凝剂期间,密切观察出血症状,及时采集血标本。同时备好鱼精蛋白,以便对抗肝素使用过量。

6.备齐抢救药物和器械,随时准备抢救患者。

急性左心衰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神志、血压,了解脑灌注、脑组织氧合情况。2.观察患者的呼吸改变,有无端坐呼吸和咳粉红色泡沫痰,预防肺水肿发生。

3.评估患者有无发绀,是否缺氧,评价微循环灌注及水电解质平衡情况。【护理措施】

1.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限制体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2.高流量面罩吸氧,流量为5~6L/min、浓度为40%~60%,用 50%酒精作湿化吸氧。必要时,间歇或连续面罩下加压给氧或正压呼吸。3.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予以药物对症治疗。

4.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了解患者心率和心律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5.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根据水电解质平衡情况遵医嘱调整输液种类及总量。

7.做好患者安全护理,防止坠床。

8.供给低脂、低盐、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健康指导】

1.保持乐观、开朗,避免心理压力。2.鼓励患者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3.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过度疲劳。4.早期预防和控制基础疾病。

过敏性休克护理常规

按内科疾病及急诊抢救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仔细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

2.评估患者精神状况,皮肤的色泽、温度和湿度,了解微循环灌注的情况。3.观察有无支气管痉挛、脑水肿、肺水肿等。

【护理措施】 1.一旦确认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或消除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2.就地抢救,将患者平卧。

3.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lmg,小儿酌减。症状不缓解,遵医嘱隔20~30分钟再皮下或静脉注射0.5mg。

4.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保暖,防止寒冷加重循环衰竭。

5.吸氧,改善缺氧状况。呼吸抑制时,遵医嘱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如呼吸停止,行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或明显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6.遵医嘱予以地塞米松5~lOmg静脉注射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500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抗组胺类药物如异丙嗪、苯海拉明;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7.心脏骤停者,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8.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并记录。

【健康指导】 1.避免接触过敏源。

2.给予心理疏导,减轻紧张压力。

急性中毒抢救护理常规

按内科疾病和急诊抢救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及时了解中毒物的种类、名称,剂量、途径和接触时间。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皮肤黏膜颜色、温度、湿度及有无腐蚀征象。

3.观察呼吸的频率、深浅,评估呼出的气体是否有特殊异味。4.观察患者意识神态及神经反射,评估有无神经系统改变。5.观察患者洗胃、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尿量,了解肾功能。

【护理措施】

1.立即终止接触毒物。

2.迅速清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毒物。(1)毒物由呼吸道吸入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移至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给予氧气吸入、休息、保暖。

(2)毒物经皮肤和黏膜吸收者,立即去除污染衣服,用清水彻底清洗体表皮肤、头发及指缝。

(3)毒物由消化道吸收者。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导泻。但对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者禁止洗胃,可用蛋清、牛奶等沉淀物保护胃黏膜。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一氧化碳中毒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或高压氧治疗,加速一氧化碳的排除。

4.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对症补液以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除。5.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同时遵医嘱应用利尿剂,加速毒物排除。6.做好心电监护及抢救配合,如神志不清或惊厥者,设专人护理。7.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意识、瞳孔、循环等变化,准确观察出入水量,并作好记录。如出现昏迷,肺、脑水肿及呼吸、循环、肾衰竭时,积极配合医师抢救。

8.及时留取大小便、呕吐物、分泌物送检,正确采集血标本进行毒物分析检测。

9.重度中毒需作透析治疗时.应做好透析前准备工作。

【健康指导】

1.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解除顾虑。2.告知患者恢复期注意事项。

3.向患者宣教预防中毒及自救防护知识。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诱发患者心绞痛的因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时有无大汗或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2.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形态、节律等变化,了解心肌缺血程度、有无心律失常。

3.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面色、心律、心率、尿量等变化,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等。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

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7天,严格限制探视,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2.患者胸痛发作时禁食,2天内进食流质饮食,之后改为软食。少量多餐,宜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产气少、适量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3.持续心电监测3~7天或至生命体征平稳。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每l小时l次并记录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4.遵医嘱予氧气吸入。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为4~6L/min,面罩吸氧流量为6~8L/min。

5.控制疼痛,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lOOml。6.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塞肛。

7.溶栓治疗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8.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者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护理。9.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调整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避免便秘;控制情绪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避免寒冷刺激;避免长时间洗澡或淋浴等。2.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指导患者自我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应立即护送就医。

4.嘱咐无并发症的患者,心肌梗死6~8周后无胸痛等不适,可恢复性生活,并注意适度。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有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如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肝胆疾病及血管性疾病等。

2.评估患者呕血与黑粪的量、颜色和性状,判断出血的量、部位及时间。3.评估患者体温、脉搏和血压,观察患者面色,评估有无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4.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工作性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护理措施】

1.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宜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2.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3.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尿量、面色及神志变化。评估呕血或黑粪的量及性状,准确判断活动性出血情况。

4.积极做好有关抢救准备,如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立即配血、药物止血、气囊压迫止血、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5.遵医嘱给予补充血容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6.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患者便后用温水轻擦肛门周围,做好皮肤护理。

7.安抚患者及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减轻恐惧,稳定情绪。

【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引发本病的相关因素,预防复发。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活动和休息,避免诱因。

3.指导患者和家属观察呕血和黑粪的量、性状、次数,掌握有无继续出血的征象。一旦出现反复呕血并呈鲜红,或出现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呈暗红,应考虑再出血,立即就医。

肝性脑病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有无引起肝性脑病的病因,如肝硬化、肝癌、消化道出血、门静脉手术、继发感染、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催眠镇静药物、麻醉药、便秘、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低血钾、低血钠以及碱中毒、便秘、饮酒等。2.评估患者有无性格的改变、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及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明显减退,有无语言错乱、言语迟缓、表情淡漠或欣快激动、扑翼样震颤以及有无神经症状,如意识模糊、嗜睡、昏睡、昏迷等肝性脑病的表现。

【护理措施】

1.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对于有性格行为异常患者,使用床栏,有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预防坠床和伤人。

2.患者出现轻度性格或行为异常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给予含丰富维生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昏迷者可经鼻饲进食,但当胃不能排空时应停止鼻饲。

3.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液)灌肠或口服33%硫酸镁30~60ml导泻,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对急性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昏迷患者用66.7%乳果糖500ml灌肠,减少氨的产生,降低血氨。

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等变化,注意有无低血钾、低血钠、碱中毒、抽搐等,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及处理。

5.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控制每日入液量不超过2500ml。肝硬化腹水者入液量一般为尿量加l000ml,以免加重昏迷。6.遵医嘱给予促进有毒物质代谢清除的药物,及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口服新霉素患者,应注意听力和肾损害,故使用不宜超过l个月。患者狂躁不安或抽搐时,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水合氯醛、哌替啶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7.安抚患者,提供满足患者所需要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8.昏迷或瘫痪患者,按昏迷、瘫痪护理常规护理。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诱发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减少或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应避免的常见诱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继发感染、便秘、饮酒、大量放腹水、使用利尿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等。

2.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戒酒。

3.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发现任何性格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发热等,及时就诊。

脑出血护理常规

按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动静脉病变等疾病。了解起病前有无情绪激动、过度兴奋、劳累、用力排便等。

2.评估有无头痛、呕吐、应激性溃疡、肢体瘫痪、失语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和体征。评估呕吐的性状,有无喷射性呕吐,了解头痛的程度。3.了解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如血糖、血脂、CT、MRl等。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3周,避免一切可能使患者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包括移动头部、用力大便、情绪激动等。有精神症状如躁动时,加床栏。

2.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发生应激性溃疡者应禁食。有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者予以鼻饲流质。3.根据医嘱治疗和观察药物疗效。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应防止药物外渗,保证脱水效果,做到每次在30分钟内快速滴完,并观察尿量,如4小时内尿量<200ml应慎用或停用。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再出血、消化道出血、脑疝等并发症。及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变化,监测尿量和水、电解质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血压升高、神志障碍加深、脉搏变慢、呼吸不规则等,应警惕脑疝形成。若患者出现呃逆、腹部饱胀、胃液呈咖啡色或解黑色大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给予止血药物。

5.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勤吸痰,防异物及痰液堵塞。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吸人性肺炎和肺不张。6.对于拟手术治疗者,协助做好手术准备。

7.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和预防压疮护理,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和语言康复训练。

8.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健康指导】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71-02

内科疾病多有病程长,治疗效果不及时或不明显等特点,而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还有身体素质差,病情多变,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悲观失望情绪的特点者。这对病情观察、评估带来一定难度,使护理工作面临更多责任和风险。现将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其中60~69岁的50例,70岁~79岁的104例,80岁以上的46例。病因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数患者都合并有两种以上的疾病。

2护理措施

2.1临床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在病情允许下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脑循环和心脏功能。内科疾病常常病程较长,病人体质虚弱,加之牙齿残缺不全,应给予适当高营养的软质饮食,少量多餐。要做好老年患者的晨间护理,使患者清洁,舒适,预防褥疮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保持病房整洁,促进护患沟通,满足其身心需要。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2.1理解患者,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丰富,所以希望别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他,脾气固执,自尊心强,他们需要安全,希望有经验的医生为其看病,操作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输液,所以我们护理人员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轻柔,迅速,操作要熟练准确,让病人一进病房就感觉病情有好转的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的配合治疗。

2.2.2解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老人非常怕孤独,因病离家而住院,感到一切生疏,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忽视要主动劝告患者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时时关心体贴他们,使其感到象在自己家里一样,同时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善于稳定老人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很多,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并十分注重观察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护理等,我们要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的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和患者谈心,把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2.2.4良好的护理道德与适当的有益活动,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其,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2.2.5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者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類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恐惧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

2.2.6用药护理: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的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起用药的不良反应比年轻人高,因此,在为患者拟订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要根据病情按要求调节速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3护理细节

3.1心肺功能监护:老年人由于心脏代偿功能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极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应注意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否则,易引起严重的心脑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老年人呼吸代偿功能下降,应即时清除口腔异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改善呼吸功能。

3.2静脉输液:老年人多皮肤松弛,,特别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四肢皮肤弹性差,血管细曲易移动、脆性大,致静脉穿刺及固定、输液计划的完成较困难穿刺前应放低准备输液的血管位置,或肢体下垂,对肢体冰凉者给热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较难的穿刺要仔细、耐心操作轻、进针稍缓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穿刺后应稳妥固定、摆放并交待穿刺局部的保护。

3.3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尿频、便秘的护理,尿频、便秘者,应给予腹部按摩和热敷处理,养成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置导尿管的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要定期做好会阴部护理,保持清洁,每天行膀胱冲洗2次,更换尿袋1次,并观察尿色、尿量并做好记录,每周检验尿常规1次。

3.4预防褥疮: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时翻身,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皮肤、骨突出部位,必要时使用樟脑精按摩;保持床褥的整洁、干燥,潮湿后要及时更换;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

4讨论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要求较为严格,临床护理工作千条万绪,要做到万无一失确也不易。因此,护理工作要做好,做全,不但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程序,而且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素质和一份爱心,去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严把质量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则祥,邹开亮.老人临床护理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09,7

浅谈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4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护理

1 常见老年内科疾病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住院老年患者的比例不断增高。老年人所患疾病, 病因不明显, 病很长、恢复慢, 常伴有多系症状, 有时缺乏特异性表现,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感染, 常见的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最多。根据临床资料显示, 我们在选取的136种病例中, 男86例, 女50例, 其中65~69岁67例, 70~74岁45例, 75岁以上24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4例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 、脑血管疾病35例 (脑梗死、脑出血) 、呼吸系统疾病23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 、糖尿病11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43例 (占31.6%) 。

2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2.1 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 身体各种功能受限, 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 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 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由于感觉、知觉、视听力、记忆力、想象力衰退, 对新的事物缺乏好奇心, 容易误听、误解, 出现敏感多疑, 表现为语言重复、缓慢、吞吞吐吐, 对实质问题回避。患者做事缺乏毅力, 喜欢凭经验办事, 固执己见, 情感冷淡, 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 难以控制。

2.2 生理特点

老年病人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 也有各种病理原因, 如脑梗死, 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 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 病人讲话含糊, 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 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

3 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 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采取心理问卷方式, 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 掌握其心理活动, 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于悲观绝望者, 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 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 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 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 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对于孤独、忧虑、恐惧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详细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外出检查时应有护士陪同, 以消除其忧虑恐惧心理;同时多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及照顾, 营造一种家庭化病房气氛。对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患者平常的饮食, 如哪些食物可以吃, 哪些食物可以少吃点, 哪些食物不可以吃这些都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变化的, 说明心情对患者的影响。如果因为经济原因的, 要说清中断治疗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尽量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克服困难, 接受治疗。并保持好的心情, 直至痊愈。同时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五多, 多询问、多解释、多巡视、多观察、多体贴。进病室要面带笑容, 称呼要有尊敬亲切感, 经常与老人谈心慰问, 老人说话时要专心听, 回答要慢, 音量稍大, 语调温和, 使老人能听清楚;生活上应尽量照顾其习惯爱好;精神上多给予同情, 情家属常来探望, 带上老人喜爱吃的东西, 使老人感到欣慰, 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临床护理在护理时应注意的是老年病人由于抵抗力减弱, 饮水进食少, 患病后食欲更差, 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易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 出现口臭、口腔炎、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重, 应用生理盐水、硼酸或朵贝尔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做好口腔护理可降低老年病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

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 抵抗力低, 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褥疮等, 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 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心脏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 体质弱, 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 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 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 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 造成入睡困难, 从而加重原发病, 影响治疗效果。

(3) 用药护理是由于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 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 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其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青人高。因此, 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 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 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 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等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做到正确给药, 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 结语

通过对患者心理、临床等方面的护理, 消除患者以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疑虑, 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使其疾病得到早日康复, 减少医患矛盾。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是病人在身心两方面都在尽快时间内复原。

参考文献

[1]仇丽华, 张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5

关键词:恶心呕吐;方法;结果

呕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它是指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头晕、血压降低等。一般来讲,恶心和呕吐经常伴随出现,并且恶心是呕吐的前驱症状,二者亦可独立出现。呕吐虽然是一种比较简单且单一的表现,但是引起呕吐的病因较多,判断其病因有着一定的难度。为了减少临床上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现对我院消化内科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病因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消化内科住院230例,具有消化系统症状,有恶心和呕吐表现者100例。

1.2 方法 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病历均具备相关诊断依据,如胃镜、肠镜、x线、ct和b超等影像及有关实验室检查。

二、结果

恶心呕吐相关疾病100例。男47例,女53例,其中食管炎25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8例、急性肠炎14例、胆系结石11例、颅内病变10例、急性胃肠炎9例、胃癌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6例、急性阑尾炎6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

三、病因及症状特征 3.1恶心呕吐病因

引发恶心呕吐的病因很多,涉及面广泛。主要有反射性呕吐:咽喉刺激;胃肠疾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幽门梗阻;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等;肝、胆、胰、腹膜疾病: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肝癌、癌性腹水、胆囊术后、肝癌介入手术、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肿瘤、颅脑外伤、颅内病变、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感染(脑炎、脑膜炎);前庭疾病:晕动症、内耳迷路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尿毒症等;药物或化学性刺激:抗生素药物、化疗药物、麻醉剂、放射性等;其他神经性呕吐、妊娠、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或长时间饮酒等。

呕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射过程,根据呕吐的程度可以分为急性呕吐和慢性呕吐。多方面的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一般急性呕吐较容易诊断,慢性呕吐因常提示胃轻瘫、妊娠、幽门梗阻、肠道运动障碍等,其病因判定难度较大。通常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反射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和前庭障碍性呕吐。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感染、疼痛、胃肠道梗阻、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理化因素及妊娠等。一些专科杂志对于恶心呕吐的原因已有报道和讨论,大多涉及个案报道、化疗药的副作用、术后、麻醉药的副作用等。本结果显示,恶心呕吐为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常见疾病,可通过白细胞减少症、肠系膜动脉缺血,结合病史、查体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本组患者所涉及的恶心呕吐疾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此外,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系结石、泌尿系结石、急性阑尾炎、急性肝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早孕以及前庭疾病等原因导致的恶心呕吐也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不难诊断。3.2恶心呕吐症状(1)呕吐与进餐的关系。餐后近期内出现呕吐,如系骤起而集体发病,首先应考虑食物中毒。位于幽门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常出现餐后呕吐;精神性呕吐多在餐后即刻发生。在餐后较久或积数餐之后才出现呕吐,见于消化性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结核或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的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慢性梗阻;也见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引起的胃潴留。

(2)呕吐发生时间。晨间呕吐见于尿毒症或慢性醇中毒,如是育龄妇女则应想到早孕反应。鼻窦炎或咽炎因分泌物刺激咽部,常有晨起恶心与干呕。夜间呕吐多见于幽门梗阻。

(3)呕吐的特点。一般先有明显恶心,然后出现呕吐协调运动,但精神性呕吐可先先驱恶心或仅有轻微恶心,呕吐并不费力。在恶性高血压或颅内病变颅内压增高者,恶心缺如或较轻,呕吐呈现喷射状,患者均伴有头痛、缓脉。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紧急抢救;临床护理干预;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7-01

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共計收治昏迷患者137例,本文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逐步揭示了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抢救和护理干预的基本策略,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13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涉及轻度昏迷患者49例,中度昏迷患者50例,以及重度昏迷患者38例,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症状的主要原因,涉及了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创伤,以及机体主要生理系统循环功能严重障碍等。针对全部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全面系统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涉及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介于2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6.2)岁。

1.2临床治疗和护理处置方法

1.2.1临床紧急抢救处置方法

在患者初始入院后,临床医师要结合患者实际具备的临床症状和查体结果,初步判断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引致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逐步开展科学有效的临床抢救治疗处置。

要优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生理组织持续处于通畅状态,针对因发生外科创伤而导致昏迷患者立即实施止血处理,在患者发生脊柱生理组织损伤条件下,要注意在为患者展开治疗处置过程中做好患者脊柱生理组织的保护性处理工作,避免患者的脊柱生理组织发生进一步损伤。要做好患者在接受临床抢救处置过程中的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全面系统调查了解患者的临床既往病史,发病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判断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临床引致因素,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完成诊断。要做好抢救处置时机选取控制工作,要在确保患者生命存续基础上,不断提升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断处置准确率。

1.2.2临床护理干预处置方法

第一,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护理支持,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其中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

第二,采集患者的病理检验标本,严格遵照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般操作规程为患者实施检验样本采集获取,确保患者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为患者实施导尿和吸痰处置,具体针对昏迷病人的病因,做出有效的护理诊断,护理干预,并采取形式实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及时给医生提供疾病信息,通过组织相关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培训,强化急诊护理在临床救治病人的重要性,以及急诊护士本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业务素质。

护士要结合具体导致患者发生昏迷症状的临床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以及交通意外事故损伤等),具体制定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抢救工作规程,要确保护士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抢救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基础性护理操作项目,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实施各项临床护理操作项目。

2结果

本组13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共有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并经由后续的系统化治疗和护理处置成功出院,另有1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发生临床死亡,本组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为11.68%(16/137)。

3讨论

昏迷性症状通常属于表现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观意识认知性障碍,其在急诊内科收治患者群体中约占据总数的4.00%,通常在针对患者施加强烈性疼痛刺激条件下,往往也不能诱导患者的自身主观意识恢复清醒状态[1-2]。现有的临床急诊内科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由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本身具备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样化的引致原因,直接导致临床医师在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开展临床诊断过程中,本身面对着一系列具体困难,给患者顺利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置造成了明显阻碍[3-5]。

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急诊内科共计收治昏迷患者137例,本文针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初步揭示了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紧急抢救和护理干预的基本策略,本组13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中,共有121例患者抢救成功,并经由后续的系统化治疗和护理处置成功出院,另有1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发生临床死亡,本组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为11.68%(16/137)。本次研究中获取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需要临床医师运用科学有效方法快速诊断确诊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处置。切实做好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治疗处置工作,是有效提升我国急诊内科临床医学事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实践路径。

结语:

急诊内科收治的昏迷患者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需要临床医师运用可续有效方法快速诊断确诊患者的临床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处置。在针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实施抢救处置过程中为其做好护理配合工作,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改善和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置效果,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康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191-192.

[2]张秀萍.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7):149-150.

[3]付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9):159-160.

[4]黄春梅.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8):4004-4005.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7

1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

1.1 病情监测与评估

呼吸系统重症疾病主要包括:肺炎、肺梗死、肺水肿、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间质性纤维化等[4], 对常见的重症疾病的症状表现、特点及紧急护理措施进行了解, 有助于进行日常护理工作, 以便遇到相应的疑难问题能够顺利解决。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评估, 有利于对相应的疾病采取措施, 如看患者以往所患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是否有咽痛、咳痰、咯血及发热等表现, 对血常规、尿常规和肌酐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也要了然于胸。另外, 对于重症患者的病情要进行严密的监测, 加强对患者的意识、呼吸、皮肤黏膜、输液、生命体征和尿量等进行细心地观察。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哮喘, 经常在午夜发作或加重, 因此应重视午夜的巡视和护理工作, 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1.2 环境卫生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 温湿度适宜, 定期进行消毒是一项必要措施。罹患不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取分开管理, 对病房内的床单被罩经常换洗, 被褥定期晾晒。经常通风透气, 防止感染等, 为患者提供清洁卫生, 安静有序的环境,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加快身体恢复。

1.3 饮食起居护理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饮食习惯要格外注意, 很多患者通常有消化系统的疾病, 多胃肠功能不好, 如营养不良, 身体虚弱等。因此应指导患者多摄入蛋白质和高纤维素饮食, 多饮水, 以改善消化功能状态, 提高免疫力。帮助患者进行适宜的锻炼, 多晒太阳等。有些长期卧床的患者, 要定时翻身按摩, 以防相应的并发症如压疮及静脉血栓的发生。患者的个人卫生也要相应重视, 如抗生素的应用, 会引起口腔的菌群失调, 因此要定期给予患者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1.4 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反复, 因此治疗时间较长,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 情绪暴躁等现象。面对这一情形, 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式,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缓解患者的消极悲观心理。首先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保持和蔼的态度同患者交流, 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及救治措施,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鼓励患者, 为患者重拾信心, 有助于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

1.5 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目前在呼吸内科广泛应用, 具有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的作用。但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 要注意记录详细参数, 如频率, 供氧压力等, 另外撤机要循序渐进, 避免部分患者呼吸肌疲劳, 对产生呼吸机依赖, 进而造成撤机失败的发生[5]。

1.6 药物治疗护理

按照医生的指示, 及时正确的给药, 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快速恢复健康。但在药物使用和输液过程中, 要对相应的注意措施和不良反应进行掌握。如糖皮质激素药物主要用于哮喘患者, 其中甲基强的松龙必须是在感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使用。β2受体兴奋剂类药物, 可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 促进患者排痰, 但使用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提高吸入氧浓度等措施。在静脉滴注时, 注意速度不可过快, 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神志变化等, 以便调节剂量,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 要调整滴速。

2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解决

2.1 老年重症患者

呼吸内科的老年重症患者多以慢性疾病常见, 如慢性支气管炎, 易于天冷时发作, 且具有持续反复的特点。另外跌倒是造成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患有呼吸系统疾病, 跌倒后常会有胸闷气短等状况, 稍有差池可能会危及生命, 后果难以想象。因此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 要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如保持路面干燥, 在相应位置增设扶手栏杆等。老年人生理及免疫功能较差,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劝说患者, 要进行适当的锻炼, 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呼吸功能。

2.2 危重症哮喘患者

危重症哮喘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气气流流速下降等, 急性发作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护理人员在接诊时, 应依据哮喘的症状体征, 进行判断治疗。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病室环境, 保持适宜的温度, 防治患者与过敏原接触, 并保持情绪平和, 不能过分激动。机械通气能够缓解呼吸肌疲劳, 改善全身衰竭神志不清, 提高抢救成功率, 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 β受体兴奋剂和茶碱类药物。

2.3 C O PD重症患者

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以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对这类病人通常会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但通气时间长, 会出现撤机困难和进食方式改变, 进而引起呼吸机依赖和腹泻的发生。COPD病人常因腹泻出现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下降, 甚至引发感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 多进食米汤等的早期肠道营养护理方式, 能够缓解症状, 减少腹泻。面对呼吸机依赖的患者, 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 内心恐惧, 呼吸肌收缩无力和呼吸道受阻等, 针对不同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对内心恐惧的患者, 应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呼吸机原理, 以配合护士脱机。对呼吸及收缩无力的患者, 可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锻炼, 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以达到自主呼吸的目的。对呼吸道受阻患者主要采取呼吸机进行治疗护理。

2.4 重症感染患者

感染对呼吸科的护理人员来讲并不陌生, 不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在呼吸内科都十分常见。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 如长期卧床, 广谱抗生素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静脉插管等。对病室环境经常消毒, 感染严重患者进行隔离,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蔓延。同时要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观察, 如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3 d的患者, 口内出现鹅口疮, 那么可能提示已有真菌感染, 要进行相应的抗真菌治疗。

3 讨论

不断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应急措施等进行归纳总结, 对护理流程和护理要点进行掌握, 有助于护理人员高效及时的应对紧急情况。在该院的具体实践中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为院内其他科室重症患者的护理也提供了经验, 推动了重症护理服务的发展。在面对不同的重症难题时, 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明确细化, 并更具针对性, 更有效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摘要:危重患者的救治护理水平是评估医学进步和衡量医院实力的核心标志。文章通过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 分对象讨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的常见问题和对策, 得到一些经验和总结:在面对不同的重症难题时, 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明确细化, 并更具针对性, 更有效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辰.现代呼吸病学应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战略—访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王辰教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 (5) :291.

[2]Roussoss C, Rossi A.Pulmonologists and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J].Eur Respir J, 1996 (9) :183.

[3]夏书月, 王实.呼吸内科医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危重医学和呼吸病学的发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2, 4 (3) :125.

[4]万晓莉, 刘福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5) :85.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内科收治的122例患者, 包括77例男性和45例女性;年龄20~49岁, 平均年龄35.5岁。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组患者61例。在入院时间、科室分布、疾病构成等方面, 两组患者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实施的基础上, 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诊断。 (1) 作为护理人员, 首先能够掌握患者的基本状况, 包括患者的社会状况、家庭状况、精神状况等。 (2) 诊断标准、定义、诊断名称、相关因素是护理诊断的四个关键要素。要求护理人员明确其主要内容, 并能够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向患者进行病情的描述, 使其准确得知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 同时对相应的护理诊断进行明确。 (3) 对患者相关的问题进行制定, 主要内容为次优问题、中优问题、首优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其中, 首优问题指必须立即解决的首要问题, 此种问题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最为直接和严重。当对患者的呼吸道异物进行清理, 或患者体液严重不足的紧急状况发生时, 往往会有多个首优问题不断出现, 此时, 针对患者多个首优问题的出现, 护理人员就要迅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并通过护理小组的研究,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此外, 针对患者的中优问题和次优问题, 有时也会出现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 也可依据上述程序, 分小组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4) 全面考察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并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 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的经验交流, 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3 判定标准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状况、痊愈状况等治疗状况。通过问卷调查, 调查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问卷设有问题共10道, 每一道问题的设计是依据护理过程中患者对护理操作的满意度进行实施的, 总分为10分。依据患者的问卷结果, 对整个数据进行统计。在本问卷中, 满意度的界定为: (1) 满意 (80~100分) ; (2) 基本满意 (60~79分) ; (3) 不满意 (60分以下) 。完成统计后的问卷交由相关专家进行全面审定, 确保调查资料的可靠与合理。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的运用, 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χ2检验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通过有效治疗, 观察组病情复发的患者有4例 (6.6%) , 结果明显优于26例 (42.6%) 的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80.3%和55.7%, 在治疗状况和满意度调查情况方面, 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及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而言, 护理工作的作用非常的巨大。为此应不断扩展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实施范围, 同时在了解患者整体状况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护理诊断。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依据护理诊断的重要内容, 对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措施进行制定, 根据具体的治疗计划进行工作的实施, 在此过程中, 还要通过护理效果的评价, 不断促使护理水平的提升。

护理诊断说明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生命过程中的精神、生理、心理因素, 其中对于社会文化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是非常重要。这些问题在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内都有所包含, 必须通过护理方法才能得以解决和处理。确立护理诊断的过程中, 必须对患者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 通过对患者健康问题的分析, 对相应的综合判断进行提出, 同时依据患者的整体需要, 对护理诊断计划进行制定。其中, 部分患者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的发生, 患者常有胸痛的表现, 由此会严重影响患者对体力活动的耐受力。通常, 护理诊断确定此种现象为“活动无耐力”, 患者活动后疲倦感强烈、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的发生是判断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整体资料的全面收集, 并依据诊断进行准确判断, 直至诊断确定后, 对相应的护理计划进行制定, 对患者护理的实施非常有利。

本组病例中, 给予护理诊断的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恢复状况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 (93.4%)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 (52.5%) 。随着病情复发率的降低和痊愈率的提升,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其满意度 (80.3%)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 (55.7%) 。

内科护理工作中, 对护理诊断进行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治疗成本, 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有所提升, 但是与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提升相比, 这种努力的付出具有重大意义。总之, 经验证明, 通过护理诊断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患者的整体状况均得到有效提高, 为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护理诊断在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122例患者内科患者, 平均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常规护理+护理诊断) , 并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3.4%和52.5%, 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80.3%和55.7%。结论 通过护理诊断的应用, 可以提升患者病情的治愈率, 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护理诊断,内科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琪霞, 王伟智, 柏屏, 等.护理诊断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几点建议[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5) :585-586.

[2]白桂英, 韩贵俊.护理专科自考中护理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1, 18 (2) :241-242.

[3]刘少玲, 李薇, 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1) :135-136.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护理干预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58~57岁,平均年龄(68.2±5.5)岁;患病分类:高血压31例、心律失常14例、心功能不全17例、冠心病39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例;以上患者均经失眠程度和分类、睡眠自行诊断表考评,多为入睡困难、早醒、自感多梦,且均无智力、语言及人格情绪障碍。

1.2 护理干预

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规范化的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改善等护理干预措施。

1.2.1 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摄食情况,避免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予以压疮、便秘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

1.2.2 心理护理

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痛楚、经济负担等原因产生的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对其睡眠质量及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通过系统的心理评估,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态,找到引起其睡眠障碍的原因,从而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状态及悲观情绪,具体措施可如下:(1)向患者讲述积极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予以详细分析和解释以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心理;(2)加强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及家属急于求成的心理,对患者取得的进步予以鼓励,不断加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详细介绍住院病房环境、相关制度,加强医护之间、患者之间的交流,以消除其陌生感,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事件的正确处理措施。

1.2.3 睡眠卫生健康教育

定期在住院失眠患者之间开展睡眠卫生健康教育,通过系统地睡眠指导、服药信息等宣讲教育,指导失眠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及睡眠习惯[3],如(1)帮助患者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并避免睡前过饱、饥饿、抽烟或进食酒、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睡前的生活习惯,如略作运动、热水泡脚、饮用热牛奶、读书、听音乐等;(3)帮助患者建立、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做到白天尽量减少休息、睡觉时间,夜晚准时休息;(4)对顽固性失眠患者,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给予服用一些镇静催眠药物,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所服药物的作用、服药最佳时间、方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等,嘱禁止私自改变药量、停药。

1.2.4 环境改善

面对病房、病床的陌生以及住院环境中的噪声、光线等均可导致患者失眠。因此,通过改善患者住院环境,以满足了其睡眠要求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改善措施如下:(1)提供柔软、干净、平整的床铺,并保持室内温馨、舒适、空气流通及适宜温度,尽量减少刺激性气体、声响、的影响;(2)保持病房内外安静环境,尽量降低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走动、电话、交谈所产生的噪音影响;(3)合理安排医护操作时间,尽量避免夜间唤醒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适当调整患者所用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的位置及所用器械的工作噪声;(4)给予住院患者睡眠适宜的环境温度(20℃左右)及光线强度,以利于患者享受最舒适的睡眠环境。

1.3 评价指标

观察失眠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及全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是指从患者上床睡觉起,到NREM睡眠第一阶段持续5min时止;觉醒次数是指患者夜间从睡眠当中醒过来,并维持清醒状态达1min以上的次数;全睡眠时间是指患者从睡眠到早晨醒来,所经过的总时间减去夜间清醒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评价指标统计结果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果

给予系统地睡眠护理干预后,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全睡眠时间较干预前,也大大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失眠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疾病本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疾病痛楚、经济负担、情绪压力、心理冲突等均可导致患者失眠。心内科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本身,其对睡眠质量的要求较高,如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或有失眠症,不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影响,还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上升、呼吸和心跳加速、心肺脑血流增加等临床症状,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对心内科失眠患者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按,予以科学地、系统地睡眠干预护理,以改善其睡眠质量的现状。首先,睡眠质量的改善应从整体着眼,护理人员应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从失眠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予以规范化护理,满足患者对疾病、健康卫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其次,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及家庭情况、心理情况,正确分析、准确评估导致患者失眠的症结,从而才能有效的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再次,护理人员还应学会“因地制宜、科学施护”,通过对失眠患者指导、示教、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作息规律、睡眠周期及睡眠卫生习惯[4];最后,既是对患者住院睡眠环境的改善,通过减少噪音、降低光线刺激、调节适宜温度、建立合理的探访及陪护制度等措施,以建立温馨的住院环境。

本研究通过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及环境改善等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睡眠质量取得较好改善,不但有效延长了全睡眠时间,还缩短了其入睡时间减少了觉醒次数,极大的保障了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其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均有积极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韶红,张友根,张思诗.外来劳务工睡眠质量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26-28.

[2]袁琼湘,张雷,谢沙萱.住院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21-24.

[3]吴萍,文燕,安丽萍,等.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21-424.

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尿失禁患者92例, 其中观察组 (综合护理组) 46例中, 男性24例、女性22例, 年龄46~68岁, 平均57岁。包括脑血管疾病16例, 脑损伤13例, 脊髓损伤12例, 其他5例。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各46例, 男性25例、女性21例, 年龄44~68岁, 平均56岁。包括脑血管疾病18例, 脑损伤11例, 脊髓损伤10例, 其他7例。两组从年龄、性别、发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 (P>0.05) 具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结果患者临床病史, 患者没有膀胱充盈感, 没有急于排尿感, 在有规律的间隔时间出现不能抑制的膀胱收缩或痉挛。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主要为加强基础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褥疮、感染, 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具体略)

1.3.2 观察组

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护理, 主要为:

1.3.2. 1 常态化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培训, 规范常见的护理操作规程, 提高观察病情的能力, 做好基础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膀胱功能训练的目的,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减轻造成尿失禁的诱因, 适当辅助一些药物治疗, 如抗胆碱能制剂等。采用有效手段监测泌尿系统的状况, 了解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状态, 有无输尿管反流, 膀胱憩室等, 了解有无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膀胱高压排尿等情况, 采用更积极的措施减低膀胱内压力防止自主神经反射障碍的产生, 对于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者, 采用间歇导尿引流膀胱。

1.3.2. 2 尿失禁针对性专科护理

嘱患者每日摄入液体量2000m L。入睡前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应用接尿装置接取尿液。女患者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部接取尿液;男患者可用尿壶接尿, 也可用阴茎套连接集尿袋, 接取尿液, 每天要定时取下阴茎套和尿壶, 清洗会阴部和阴茎, 并暴露于空气中, 同时评估有无红肿、破损。对长期尿失禁的患者, 可采用留置导尿管, 定时放尿, 避免尿液浸渍皮肤, 发生压疮。患者若伴有四肢瘫痪, 间歇导尿显然很难减轻病人的护理负担, 可考虑行经尿道外括约肌切开术后外部集尿器集尿, 有效降低膀胱内压力, 避免上尿路受到损害。

1.3.2. 3 感染护理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 降低感染发生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经常清洗会阴部皮肤, 勤换衣裤、床单、衬垫等。严格执行密闭式引流,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 避免交叉感染。0.5%碘伏行会阴及尿道口消毒, 每2天更换集尿袋, 多饮水促进排尿反射的恢复,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3.2. 4 功能训练护理

持续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安排排尿时间, 定时使用便器, 建立规则的排尿习惯, 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指导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卧位, 试作排尿动作, 先慢慢收缩肛门, 再收缩阴道、尿道, 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 大腿和腹部肌肉保持放松指导进行骨盆底部肌肉锻炼增强控制排尿能力, 同时训练间断排尿。

1.3.2. 5 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 尊重患者的人格, 给与安慰和鼓励,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4 评价方法

综合护理8周后, 对患者症状和神经恢复等情况进行评定, 神经功能采取NIHSS评分, 分数越低功能越好。尿失禁减轻为改善, 尿失禁不减轻甚至加重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 且进行t检验, 以P<0.01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尿失禁是指膀胱内尿液失去控制而自行流出, 神经内科尿失禁多数属于反射性尿失禁, 是由完全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 尿道外括约肌突然发生无抑制性松弛而引起尿失禁, 患者常无残余尿。不完全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患者常伴严重的尿频、尿急症状。长时间的尿失禁将使上尿路功能受到明显损害, 出现肾积水、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因泌尿系统退行性改变, 长时间的尿失禁、神经功能障碍更会给其带来感染和意识障碍和加重[1], 因此, 有效及时的护理至关重要。

我院近年来以提供优质化的护理为目标, 在以往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 由本组结果和数据可以看出, 患者尿失禁情况改善较好。有数据也显示脑血管意外1周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60%, 进行系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后, 尿失禁的症状会明显减轻, 其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和逼尿肌反射等也会有所改善。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综合性的护理其实质是全方位的护理, 目的是保护上尿路功能,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对于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显得尤其重要。护理时要关心理解病人, 尿失禁患者常对饮水有顾虑, 往往自动减少饮水量, 这样易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要说明尿液对排尿反射刺激的必要性, 保持摄入液体量。长期尿失禁患者易发生感染, 我们每2天更换集尿袋, 从实践来看这并不会加重感染, 有实验结果也表明, 每2天更换集尿袋与每天更换其尿白细胞检查没有影响[2], 反而有利于减轻医工作量, 节约资源。而对采用间歇导尿的患者, 则需要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 一旦发生感染, 即可根据已知的敏感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抗菌素。排尿功能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护理内容, 除上述措施外, 使用便器时, 应指导患者手掌用柔力在膀胱处按压, 并向尿道方向压迫, 使膀胱内尿液被动排出。同时应制定膀胱功能训练计划, 指导患者每日数次做阴部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 观察排尿反应, 协助定时排尿, 帮助其恢复控制功能。尿失禁往往造成患者衣物和床单污染, 尿液长期浸湿皮肤引起皮疹, 甚至发生褥疮。因此临床护理还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及时清洗, 勤换衣裤、尿垫、床单。皮肤可涂适量油膏保护[3]。

综上, 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症状, 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尿失禁患者92例, 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 分为观察组 (综合护理组) 和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各46例, 观察临床效果, 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 进行综合护理的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在尿失禁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症状, 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尿失禁,临床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朱翠琴.留置导尿新方法在老年男性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5) :138-164.

[2]杨亦丹, 于勤.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尿袋更换时间和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1 (14) :39-40.

上一篇:应用程序的开发下一篇:肠道正常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