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专业

2024-06-26

建筑环境专业(精选十篇)

建筑环境专业 篇1

一、生产实习的几种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国家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革, 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做了相应调整 (3) 。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产实习起着承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作用, 武科大建环专业经历了专科到本科的教学改革, 其生产实习也随着培养目标的定位经历了多次改革, 由最初的“顶岗”实习到后来的“自主”实习, 不同形式的实习各有特点。

(一) 顶岗实习

学校建环专业 (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 是国家教委确定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的重点教育研究课题, 1997年以前, 实习生是专科生, 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为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学校率先开展“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为期半年, 学生在这半年时间内直接参与施工劳动, 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作息。他们感受着企业文化, 体验着员工的生活, 坚守工作岗位, 全程得到完整的工作和生活经验, 因此这批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顶岗实习缩短了毕业生培养和使用的时间,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4) 。

(二) 见习实习

1997年秋季开始, 学校建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对学生的理论深度要求有所提高。由于培养层次和培养模式的变化, 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来一学期的实习调整为四周, 安排在第八学期初。这时本科的理论课程已经全部结束, 企业招聘已经开始, 以此为契机, 我们鼓励学生到各自签约单位或有意向签约的企业实习。这段实习生活类似毕业生见习期的工作, 我们称之为“见习”实习。见习实习相对顶岗实习时间大大缩短,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单位彼此熟悉, 缩短了双方的磨合期。

(三) 自主实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开办本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 实习生人数逐年增加, 加之学生实习增加了施工现场的管理难度, 所以许多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 (5) 。于是我们根据每年的学生自身情况和行业发展及时调整实习方式, 树立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从2004年开始, 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自主实习”模式:实习期间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单位和工地, 一个教师负责5-7个学生的全程监管。学生因实习机会来之不易以及教师的严格管理, 故学习态度较积极主动, 我们称之为“自主”实习。自主实习以实习效果为核心目标, 结合各种管理手段和组织措施保障学生积极主动实习, 是一种灵活、高效的实习模式。

二、“自主实习”的组织

(一) 灵活调整生产实习时间

1997年至2004年, 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春节后 (第八学期开学) 开始, 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进行, 目的是利用寒假分散生产实习时间, 同时配合春季进行的专题讲座, 以利于学生毕业设计时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 提高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

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争夺, 原本在春季进行的招聘会, 经常被提前到冬季, 少数单位甚至在9月份就开始组织专场招聘会, 此时学生的生产实习工作还没有进行, 不利于企业了解毕业生。2005年开始, 学校果断地将生产实习计划调整到九月 (第七学期开学) 初, 后来又提前到暑假开始,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单位从容地实习, 有利于毕业生在招聘中展示自己的成绩和能力。

(二) 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加强校企联合管理

实习必须与大学办学特色相适应 (6) ,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理论与实践双强型, 因此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保证。一方面是企业从安全和减少工作干扰的角度考虑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 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学生急需技术人员指导, 而实习点太少就会导致实习秩序混乱, 实习效果的下降。考虑到上述二者的矛盾, 广泛发动教师和同学, 尽可能多的联系实习单位, 跟优秀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7) , 以减少企业的压力 (见表) 。

从上表可见, 每次实习做到一个实习点只安排2-6个学生, 从而保证实习效果。例如, 广州恒星制冷有限公司实习学生人数21人, 分为四组, 分别安排到换热器生产车间、机组装配车间和电工与板金制造车间, 并为每个学生安排了指导师傅, 各小组每周一轮换, 争取让每个学生全面掌握制冷机的生产和装配工艺。学生对此次实习非常满意, 不仅了解了整个制冷设备的生产与安装过程, 而且学到了该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巧, 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满意。

实习效果通过教师们和学生们的相传,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实习惯性, 从2014年实习表可见, 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的主动性增强了。

(三) 严格组织纪律, 培养感恩情怀

实习生进入企业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 还增添了不安全因素, 因此落实实习单位越来越困难 (8) , 而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较优越, 大部分是独生子, 对实习缺乏兴趣与责任感, 不了解企业和学校在实习中付出的精力和承担的压力。因此我们在实习动员时除发放全面的实习资料, 反复对学生进行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外, 还非常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企业给我们提供的实习机会, 培养感恩意识, 使学生认识企业的付出, 形成回报社会的意识。

(四) 特殊情况的处理

现在学生类别多, 有考研的、有毕业后准备从事非本专业的、有国防生毕业后去部队的。要抓好生产实习, 必须细致了解学生情况, 做通学生工作, 做到有的放矢。

(五) 坚持实习答辩, 公正评定实习成绩

实习答辩可以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了解其实习效果, 同时答辩的形式也可以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起到震慑作用, 实习答辩不可废。根据学生答辩情况, 公正评定成绩。不能因为考研或不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就可以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实习, 一视同仁的管理, 严明的纪律和公正的成绩评定有利于学生端正实习态度, 积极投入生产锻炼。

三、“自主实习”效果

通过学生答辩和企业反馈以及毕业生会谈了解到由于安排得当, 管理严格, 学生自律, “自主实习”模式很成功, 学生收获较大。

(一) 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每届都有学生在施工现场发现施工不当和一些设计存疑的地方, 这说明学生知道分析问题, 知道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大胆进行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每当学生面临单位的实际问题时, 压力明显增大, 他们发现实践能力不足, 就自觉主动地进行“补课”, 主动学习;有些学生则在实习中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施工安装。经过在企业真刀真枪的演练, 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进入角色, 独立承担业务。

(二) 自信心增强, 沟通能力提高

许多大学生性格腼腆, 而学校的学习环境单纯, 在校参与人际互动活动有限, 而人际活动的参与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显著, 可以促进其从学生转换为社会人 (9) 。自主实习中学生人数少, 没有大锅饭吃, 没有可依靠的人和偷懒的机会, 只有自己面对社会环境和具体事务, 在态度上重视, 在行动上积极准备, 从而克服羞怯, 迅速提高其沟通和处理事情的能力。2006年一个实习生在报告里这样写道:“原本我是一个性格腼腆的男生,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 我敢与陌生人交谈了, 我能非常镇定、条理清楚地表达我的意见”, 类似这样的体会在答辩和实习报告中经常出现。

(三) 组织纪律性提高

由于“自主实习”人数安排得当, 便于单位管理和检查。学生为了给单位一个良好的形象, 也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单位的各项劳动纪律和安全制度, 积极主动地参与单位的各项工作, 再加上指导教师和单位对实习生的全称跟踪监管, 学生组织纪律性大大提高。

(四) 校企合作, 良性循环

利用学生带回的企业的相关信息, 专业教师能较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 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企业因实习生的优异表现而对学校产生良好印象, 经常主动邀请学生去实习或提供就业机会, 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43家工地负责人或企业技术员对我们的实习生做出了明确的评价, 其中14家“非常满意”, 20家“满意”, 8家“基本满意”, 一家“不太满意”。

四、结语

总之, 在各实习环节的有效落实下, 学生能自主实习且实习效果良好。生产实习的完成涉及学校、学生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 因此生产实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严格组织纪律, 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专业的发展, 应因时制宜, 因事制宜, 及时调整生产实习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实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 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将理性的专业知识与感性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能力, 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至关重要。通过介绍武汉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因时制宜采取的几种生产实习方式, 总结本专业的“自主实习”模式的组织方法和效果, 探讨了保证生产实习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实习模式,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产实习效果

注释

11 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等:《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实践》, 载于《理工高教研究》, 2003年第2期, 第68-69页。

22 黄少波、李幼平:《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载于《高教论坛》, 2008年第4期, 第21-24页。

33 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2期, 第84-96页。

44 李玉云、孙利生、符永正等:《暖通专业实习改革的初步尝试》, 载于《中国冶金教育》, 1998年第2期, 第23-25页。

55 杨连发、周娅、廖维奇等:《工科类生产实习现状及实习模式改革探讨》, 载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第1期, 第90 -92页。

66 孙建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载于《中国科技博览》, 2010年第36期, 第623-624页。

77 余晓平、刘丽莹、付详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 载于《暖通空调》, 2013年第8期, 第20 -23页。

88 赵林琳、陈宝江、朱焕芝:《高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载于《高等建筑教育》, 2013年第5期, 第120-124页。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范文] 篇2

教学质量督察员工作指南

本指南是指导教学质量督察员进行工作并规范其行为的重要文件,同时也供被督察学校改进工作和配合督察员开展工作时参考。

一、督察员的条件和聘任

1.督察员的条件

教学质量督察员应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及其评估工作,熟悉注册工程师制度;对教学质量督察工作热心负责,为人正直、坚持原则。

2.督察员的聘任

督察员由通过或有条件通过评估的院校聘请,报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督察员的督察工作对评估委员会和所聘院校负责。

二、教学质量督察员的工作

1.督察员对已获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合格证书或有条件通过的院校每一至二年进行一次监督性视察,时间一般为1~2天。主要工作为:

(1)帮助和督察学校改进视察报告中所提出的不足;

(2)按照《评估标准》的要求,给学校提出专业建设的建议,督促学校不断保持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在督察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向评估委员会反馈有关信息,以便发展专业教育和完善评估工作。

2.教学质量督察员可通过观察教学、实验、实习及其管理,通过接触院系有关负责人、教师、学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和督察工作。

督察员在每次督察工作结束后即应对学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改进、新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写出评价意见(约1000字)。评价意见一式两份,一份交被督察学校,另一份交评估委员会办公室。

三、其他事项

1.在合格证书有效期内的院校,可聘请2位督察员,任期为4年,连续聘任不能超过两届;

建筑环境专业 篇3

[关键词]:建筑环境 能源应用 专业英语;

1 概述

我国一般的本科专业都开设有专业英语的课程。专业外语的设置目的是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掌握科技英语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以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建筑类工程应用型专业,近年来就业率高,因此,国内很多高校新开设了该专业。专业英语是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于教科书化,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学生普遍没有看外文文献的习惯,从而限制了信息获得的渠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教师或学生统一口头翻译教材的教学形式。专业英语的教材一般是从国外英文教材或者书籍中截取的片段,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由于教材的局限,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不同英语程度的同学感受相差较大,再加上上课时师生的互动很少,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非常一般。

建环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此时,专业课学习刚刚开始,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因此,此时若让同学去读大部头的《ASHRAE handbook》,同学肯定是无比头疼的。而国内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偏偏是选用的从《ASHRAE handbook》中截取的材料,因此,造成了同学学习困难,却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尝试,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英语表达方式和词汇在课堂进行讲授和联系,同时,将本专业的主要国际组织机构、工程现状等用英语呈现给同学,从而引起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建环专业的主要国际组织有ASHRAE,CIBSE等,近年来兴起的绿色建筑组织有USGBC等。在课堂上将这些主要的国际组织及其网站介绍给同学,可以增加其对专业信息的了解渠道,认识到行业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网站上的丰富的信息,可以刺激同学去查找、了解各种专业名词和概念,从而达到提高同学专业水平的目的。

建环专业与建筑节能技术在近年来是密不可分的,在介绍艰深的原理性材料之前,将活泼、生动的建筑节能技术案例、流程等,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这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讲解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调研和查询,通过论文阅读、现场调研等方式,在课堂上讲出一种建筑节能技术,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练习其协调配合能力。并且,由教师在课堂上当面进行点评時,同学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解答在阅读和调研中的困惑。

工程招投标书是工程实际中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涉外工程中,其文字一般是英文或者中英双语的。针对这种常用文体,笔者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截取不同类型的工程招投标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同学的工程类经验得到提升。

3 实施效果与总结

建筑环境专业 篇4

随着社会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度逐年提升, 由此带来专业设计人才缺口凸显, 于是在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有很多综合性地方高校纷纷增设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科, 其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从社会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上看, 企业更多地看中高级、熟练的实践型设计人才, 而不是理论型人才, 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而探索一条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富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现阶段,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教师教的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 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穿插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要经过主体感知、消化、改造, 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设计学习结构, 才能理解和掌握。而且就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而言, 其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以“本科教育”院校的教育模式为蓝本, 大纲基本承袭艺术院校专、本科教学计划, 忽略专业潜质的培养, 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和专业课设计, 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的人才的选拔。专业设置计划缺乏社会职业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如果保持这种长期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将无法突出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 缺乏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导致学生可能在专业理论技能上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 最主要是在实际应用环节上与社会需求存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市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 必须充分得到专业实践锻炼, 切实培养实际专业能力, 才能达到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 应加强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 紧密与市场对接, 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 从而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巩固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设计师笔者基于高职建筑环境艺术教育的现状, 对该专业教育的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如何创新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人员, 其专业覆盖面及针对性已不适应该行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企业不仅需要设计师, 还需要施工、监理、部门管理、工程预算等多方面的人才。针对这种现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增加一些新的专业辅助课程及专业公共课程的设置, 以满足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1.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行业企业人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 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 确立课程模块, 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 (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会展设计) 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 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 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效果表现、材料与工程预算、工程管理、工程文档制作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

1.2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实际项目为载体, 以行动为导向, 项目团队为形式”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项目的情况, 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 组成师生项目团队, 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 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 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2 教学手段与方法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场所, 如与所在地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即实践基地的建设, 把企业的专题设计纳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 建立以具体设计案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为在校学生提供市场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与此同时, 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应与市场调查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另外, 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教育, 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而适当改变一贯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 全面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2.1 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 与一些工科类专业有较大的区别, 一些工科类专业, 设计生产持续性较强, 规模较大, 较适应按时间段划分的工学结合模式, 如“1+1+1”、“2+0.5+0.5”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 其工作时间并无较明显固定的规律, 行业企业的工作状态较多依赖于承接的项目, 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必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规律, 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教学, 在课程中完成项目的设计;二是把学生带出学校, 采用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等方式, 参与项目设计及施工。近年来, 我院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中开展了项目教学, 通过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明显成效。

2.2 推行现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场实践教学要根据上课班级人数、实践工地的大小、实践带队教师的数量等因素进行组织。在教学中, 按照现有的教学班级人数和该工程的实际大小, 全体学生都可以到现场参与, 为了更好地达到现场实践效果, 每次只能安排一个班级为宜。在现场实践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学习施工操作技能为基础, 强化教师在施工技术上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通过积极参与现场实践, 学生在亲自参加图纸分析施工监理与工程验收等具体的实际操作中, 对施工过程逐渐熟悉, 动手操作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在每天实践结束的小结上, 专业教师就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及时给学生分析讲解, 从而培养了学生在施工技术指导上的能力,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加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因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从多方面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可以说是满足国家对技能性设计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摘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潢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标准, 不但要讲求生活的功能空间, 而且还要讲求每个空间的舒适感,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具备全面的设计和沟通能力。作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专业院校来讲, 也应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创新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本文从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 就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3-9.

[2]郑苗秧, 阎玉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简历 篇5

户口所在: 汕头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86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77 kg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给排水/制冷/暖通工程/管道工, 施工员, 水电管理/工程师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不限,,

工作经历

天际电器 起止年月:-07 ~ 2009-09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注塑机操作工

工作描述: 厂房里操作机器和修剪产品

毕业院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浅谈建筑环境与建筑文化 篇6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环境

1.建筑文化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不同的地域自然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日照角度、日月潮汐、水流风势、气温、气压、食物、土地、水质、植被等等。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叶、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凉爽、轻盈、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

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

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

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适宜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融为一体,形成了根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建筑文化。建筑既要根植于自然环境,又要服从于自然环境,这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亚洲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国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居社会时空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时空性和多元性,因而产生了古代的或现代的中国建筑文化、俄罗斯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欧美建筑文化、非洲建筑文化等等。欧洲的古希腊建筑、北非的古埃及建筑、南亚的古印度建筑、古代中国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源流。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地区,也深刻地影响到这些地区建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

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沿袭至今,既古老又博大,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思想伦理的影响。特别是儒教统治中国2000多年,根深蒂固。这种文化把儒、道、佛、禅各种思想观念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光辉灿烂,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建筑文化,国际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在当今世界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对前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彼此影响,共同发展,只有保护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构成,最终才能建立一个 “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3.中外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建筑文化处于全球“大文化”系统之中,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响曲。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

几千年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渊源流长。佛教文化本来发源于印度,随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传经,佛教影响中国2000多年。但是,佛教的内容,佛祖的像貌,佛庙的形制与中国文化交融,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出国留学归国的建筑师,大多数是留美的学者,他们受当时西方学院派建筑文化观念和中国国粹主义建筑文化观念的双重影响,强调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点在建筑风格上,第一次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批精品,开创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新纪元。例如由第一批留美建筑大师吕彦植先生20年代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等,在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确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影响,推动了中外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政体、机制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俄罗斯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成和发展了中国50年代“社会主义”建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一次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经济管理模式,模仿“欧陆风格”、港台建筑,后现代主义几乎风靡全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建筑文化。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均要受到当时当地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的约束,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然而,什么样的交融和交流具有生命力,经受得起时空的考验?只有那些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合为本民族的地区与民族性建筑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古今建筑文化交融的探索和追求

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用什么?必须分析“古”与“今”在建筑内容上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文化观念、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引发的必然结果。正如吴裕容先生在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艾菲尔铁塔时指出的:“人们试图让每一种艺术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所有的人类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所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古今交融探索的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问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更是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创作现代建筑当中,当代建筑师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化多方面的要求,从分析各种矛盾中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并且使人们的建筑活动与迅速变化中的时代造成的新情感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建筑艺术美的问题经历过多少次探索和讨论。经历了解放初期模仿“大屋顶”的怀旧复古时期;经历了批判复古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阶段;经历了文革批判洋奴哲学,推行“干打垒”穷过渡的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崇尚西方,风靡“欧陆风情”时期。经过反复摸索的艰难曲折以后,中国建筑师开始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

建筑环境专业 篇7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12月26日住建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以下简称《专业规范》) 中, 提出了《专业规范》制定的基本原则:“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拓宽专业口径;规范内容最小化;核心知识为最基本要求。”为我们制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

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专业技能, 特别是动手能力, 能够应用相关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操作设备仪器,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用人单位的要求, 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确定了培养规格。

在相关专业应用技术院校调研中, 绝大多数学校把用人单位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 在理论基础教学和工程素质培养上, 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例如, 有的学校具有长期丰富的工程实践底蕴, 理论基础教学采取“教室+实验实训室”方式, 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现实, 直接展示给学生。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增加了我们进行应用技术教育改革的信心。

采用“3+1”学制模式, 三年理论基础学习和基本工程素质培养, 一年综合工程实习实践, 形成较扎实的工程技术能力。三年的学习要求理论基础教学紧密联系相关工程应用领域, 熟悉应用理论知识和相关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基本技术方法。同时, 进行五方面基本工程素质的培养和实训, 为随后的综合工程实习实践打下基础。通过一年的综合工程实习实践, 丰富专业理论知识, 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形成较扎实的专业工程素质。另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人格独立, 学术自由”的思想和踏实认真的精神面貌, 这是贯穿于应用技术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2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应用技术型大学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理论教学应力求简明介绍理论的来源和内容, 重点在反复应用。一般采用启发式教学, 如采用案例进行教学, 可通过工程案例问题的解决, 说明理论的应用, 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对于比较抽象或比较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如一些关键的系统节点结构、工作原理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的理解, 可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式,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 大家一起讨论或试验解决。因此, 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一些学校将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作为教改项目, 扎实推进理论教学向应用技术的转型。

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点之一。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对学校实践教学的要求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建立能全面满足学校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确实很不容易。因此需要按教学要求, 在校内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弥补校实习基地的不足。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实践的训练, 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技能, 为校外实习打下基础。如某些学校建“烂尾楼”, 让学生了解房屋的内部结构, 理论与现实结合, 增强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让教师参与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结合相关的工程实践, 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还能不断改进和提升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质量。

4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不仅需要不断改进和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更需要一支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 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状况是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 近年来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进教师, 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研究生, 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缺乏企业工作经历, 缺少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因此, 提升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我校提倡的校企合作方式, 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半年的工程实践锻炼, 对企业的基本情况、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工艺特点、操作方法、管理要求等进行比较全面的认知、体验和掌握, 将企业现实与专业理论融会贯通, 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工程技术要求, 提高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导向, 开发和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另一方面, 促进教师与企业建立工程联系, 为企业提供工程服务和技术支持。企业也可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向学校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在学校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 进行专门人才的定期培养。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服务社会, 形成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同时, 鼓励教师参加人事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 通过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建筑环境专业 篇8

2005年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成立,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建好实验室是办好本专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1. 实验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井冈山大学工学院是在原吉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职业技术学校因办学条件限制,其自身的实验室建设很不健全。成立井冈山大学之后,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和建校时间较短,硬件设备和软件教学一时无法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1)实验设备、器材非常短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井冈山大学2005年新增专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器材基本没有,很难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因此,极大地限制了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发展。

(2)没有专用的实验教学场所。即使有实验设备,也没有适合存放设备的场所,这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3)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实验室只有原职业技术学校的几个实验教师,导致许多实验课因为实验教师人数不够而不能上,很难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严重制约着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4)实验室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手段陈旧。这些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 实验室建设的目标

依据该专业全国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培养计划总体框架设置本专业实验课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遵循组合合理、操作可行、节省投资的原则,努力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建设成为我校的专业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1]。

实验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2]。为此,我们全力搭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平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层次本科人才,对于设计性、障碍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3.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根据井冈山大学自身的情况,同时借鉴其他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验设备要配备齐全。以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设备购置与研发。既要满足育人的目标,又要满足教师和学生的科研,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重视下,学校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来购置实验设备,但由于每年下发的资金数额有限,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购置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案,现阶段对于教学急需的设备,以及不便于自主开发的装置应以购置为主,来得及且完全有能力自主开发的系统、装置应以自主开发为主,购置的设备应以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为原则,尽量以测试仪器为主,以便用于实验系统、装置的自主研制。

(2)实验教学场所应满足要求。校领导考虑到实验教学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准备建造一栋土木工程的实验教学楼,这将有效地解决设备存放场所的问题,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实验教学科研场所。

(3)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健全实验室人员的配备。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实验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环节做足功课: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师管理制度;在实验教师聘任环节进行把关;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规划,并具有前瞻性,为每一位实验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提供进修机会,并给于政策上的扶持和奖励。

(4)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管人、管物及教学管理三大类。

“人”也就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制定教师规章制度及学生实验守则等。一些常用的规章制度可以统一上墙,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生的制度意识。

“物”是指实验设备、场地与一些文件,对已购置及要购置的实验设备要规范化管理,对已有设备要有详细资料,包括它的资产编号、名称、产地、厂家、型号、购买日期、负责人、使用、维修和维护、借用调拨记录、使用效益统计等,及时了解资产动向。实验室要有详细的实验室场地使用情况,工作人员要制定好每个场地可供存放的设备,以及可以提供的实验项目,对场地做好维护与管理等工作。文件包括在校生个人档案、规章制度、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实验指导书等。制定良好的文件管理制度,方便日后查找及评估等工作。

教学管理包括实验教学安排、实验项目管理、综合设计实验等。采用高效的管理系统,使实验教学真正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我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但高校实验室建设内涵丰富,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把井冈山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真正建设成为一个为广大师生创新及科研的平台。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分析了实验室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 依据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提出了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创新能力,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侯亚彬, 王立, 岳爱玲.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2) :197-199.

[2]徐国想, 许兴友, 张所信等.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115-118.

建筑环境专业 篇9

一、移动学习概述

关于移动学习的准确含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个明确的统一标准, 但是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移动学习给出不同的定义。欧美国家一般以Mobile Learning (简称M-learning) 来指称, 我国一般表述为移动学习。它是远程教育三个阶段中的新的发展阶段, 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由的学习。Keegan认为, 远程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的概念也形成了巨大冲击。从早期的住宿大学到非住宿大学、业余大学, 到今天远程教学大学、网络大学, 以及未来的移动大学。学生将能够在家中、甚至旅行的途中都可以接受教育、取得学位。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出的定义为:移动教育是指借助无线移动网络、Internet及媒体技术, 学生和教师通过移动终端来更为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1]。

二、移动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

随着移动学习的动态发展, 目前主要的移动学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分可分为两大类:在线移动学习模式与存储移动学习模式[2]。在线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借助于移动网络,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访问的形式是受移动设备与移动通信网之间以及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协议制约的。目前, 移动通信协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短信息的, 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 (实现实时通信) 。因而目前的在线移动学习模式又可以分成两种子模式: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和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具有使用费低、设备普遍支持等诸多优点, 但其只适用于通信数据少、可用简单文字描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服务。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终端, 经过电信网关直接访问教学服务器, 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 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 主要应用于表达丰富信息, 使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学习活动和实时交互。目前, 国内外已推出WAP、GPRS、3G、无线局域网等多种基于连接的数据服务业务。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操作系统的普及与日渐成熟, 3G通信服务业务的推出和广泛使用, 将使移动学习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发生空前变化, 教学活动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并确保高品质。这种移动学习实现模式的发展将不断发生着转变[3]。

三、移动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移动学习是一种技术特征鲜明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其中, 无线通信技术是解决移动学习通信的要素;软件技术是保证移动学习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建模工具的正确选择为移动学习内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基于以上条件,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网盘相结合的移动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资料下载模块。

1. 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方式为微信公众平台, 实现动态化、公开化、形式多样化、自动回复化特点。动态化表现为每天可发布1-5条或更多信息, 其内容可涉及教学各个方面, 并且每天更新, 实现时时动态, 例如, “建筑工程常规做法及估算价格”, “如何做好公路工程计量”, “造价算量顺口溜”等。公开化表现为其展现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在校学生, 社会上任何人如果想对此方向学习, 只要加入“关注”即可接收信息, 方便易懂。形式多样化表现为其内容形式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 也可以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方式, 如图片、视频等。自动回复化表现在学生 (或读者) 可以回复提示文字或数字, 系统自动回复已设定好的内容解答。例如“回复数字1, 查看习题1答案”, 回复后即会出现答案或答案的链接网址。

基于以上优点, 可完全实现知识的表达与学习, 但它还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新信息没有声音提醒功能, 如果有新信息时怎样提醒?如果学生有系统自动回复以外的问题怎样解答?如果要展现的教学内容过大, 而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讨论空间和资料下载两大模块。

2. 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

新信息的提醒功能及学生有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或学生间的讨论功能, 都可以通过此模块来实现。具体表现为在微信中建立微信群, 由群主 (或管理员) 维持秩序, 并将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和信息提醒同时发布;对群讨论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形式亦可多样化, 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

3. 资料下载模块。

当资料过大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 课程内容的各类学习资源, 可以通过多种移动学习模式来实现。在该模块中, 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和系统进行交互。一种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 一种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笔记本等进行在线学习。例如,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新规范等, 我们将提供文档、PDF文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 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给出链接, 学习者通过链接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 手机、电脑、i Pad等均可, 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等地方时, 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教学文档、图片序列、音视频教程等, 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 而且不需要承担

四、应用结果

按计划在建筑工程技术学院2012级学生教学中开展教学, 覆盖学生100人以上。项目最终研究成果, 对移动教学的应用和开展,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实施前, 学生对移动学习了解很少, 但他们愿意参与这种学习方式。

2.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学生更多喜欢的移动学习途径是通过下载学习文档到手机、电脑上进行学习, 而且音/视频资源、图片更受欢迎。

3. 实施后,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普遍认可, 大多数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 87%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还是很好奇, 对其形式的追求要高于内涵, 因此, 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 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三是学生在群内讨论非常积极, 可利用闲散时间, 随时随地, 随需学习,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五、结语

移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间、空间对学习者的限制, 使得学习行为无处在, 真正实现E-Learning曾经提出的Anytime、Anywhere、Anyone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有着特有的优势。本文只是研究了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前景及应用模式, 对于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其他方面的应用尚欠思考, 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让移动学习在职业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操作系统的普及与日渐成熟, 3G通信服务业务的推出和广泛使用, 移动学习, 这种教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发生空前变化。文章介绍移动教学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构建教学应用体系, 使学生能自主创建学习环境, 同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移动教学,现代教育,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小强.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5) .

[2]李玉顺, 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3) :8-11.

[3]张珑, 王建华, 张军, 邸佳奇.移动学习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0 (3) .

建筑环境专业 篇10

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塔里木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 发展至今已经近16个年头。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师资引进, 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人才培养方案也分别与2008年、2011年、2013年进行了微调修订。 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评估等方面。 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本科教学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1]。

1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 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 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 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 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 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 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 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 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 涉及到的领域多, 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 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 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 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 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效率低,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 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 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 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 详见表1。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 达到85.4%, 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 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 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 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 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 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 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 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 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 深化专业改革, 课程体系内容上,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 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 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 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 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 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 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 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 让学生选择老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 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 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 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 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 构建分层次、 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 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 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 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 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0, 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1:123+125.

[3]王艳锦, 刘圣勇, 张全国, 徐广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 05:21-22.

[4]王济军.谈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1:49-52.

上一篇:生物检测技术下一篇:增强职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