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质量因素

2024-07-26

数据质量因素(精选十篇)

数据质量因素 篇1

关键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

统计的定义是把一段时期内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统计数据质量, 顾名思义, 就是数据的品质水平达到用户期望的能力综合, 具体来说, 对统计数据质量概念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待质量问题, 应当重点关注用户对统计数据是否满意, 其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应该从综合视角加以看待、从不同的方向加以衡量, 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具有开放性和透明度的质量管理体系。统计数据质量可从统计数据的适用性、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清晰性、一致性、完整性这七个方面进行评估。

在我国, 企业统计最早是为了符合和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才开始推广使用的, 在那个时候的经济体制背景下, 企业统计实际上是政府对企业信息进行统计, 企业按照政府的要求填写表格和总结, 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依据。这个过程中, 政府是统计主体, 企业在其中并未发挥主动性, 企业发展听从政府安排。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开始发挥作用, 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其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经营自主权, 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 企业统计的发展思路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统计应当兼顾为国家宏观经济服务和为自身经营发展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责, 将以往的“报告式”统计转换为“管理式”统计。尤其是当前,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市场经济异常活跃和繁荣, 企业统计应当从以为宏观经济服务为主转变成以为微观经济服务为主, 将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

一、企业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分析

1. 对企业而言

统计数据是一种经过科学处理而得到的资料, 属于一种非通常意义上的资源, 其具有非常高的知识含量。企业进行数据统计的开发实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经济活动, 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保证企业统计数据质量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企业都是处在一定市场环境中的,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要想做好管理就必须做到既要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 又要对外界环境有充分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必须借助企业统计数据, 通过统计数据手段对企业自身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能够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采用数据统计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产品研发方向、工艺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了解客户需求等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指导。比如,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后续的人员招聘计划, 必须要依靠对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竞争状况、市场发展空间等因素的综合判断, 而这些因素的具体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才可以得到。综上所述, 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 提高企业数据统计质量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那么就要求企业充分整合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管理者制定正确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企业对当前的市场状况和行业发展具有深入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势必要对市场、客户、行业竞争、产品更新、相关的先进技术等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这个同样离不开统计数据, 将数据统计和企业的营销、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融合, 依托于企业的实际运营来采集真实、有效的数据, 以经过科学、合理处理和分析的数据来指导企业的经营, 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对国家而言

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变, 统计数据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最早的为制定计划和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提供服务, 到现在国家赋予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保证信息准确、及时、科学、有效的多维内涵, 表明国家已经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战略地位。这是因为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私企都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面临全球经济下滑的危机下, 我们国家的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可持续的增长, 必须依靠激发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 促进企业自身加大投入。因此, 国家必须从宏观层面对企业进行引导和激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国家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证政策的科学性, 以清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不利的宏观因素。国家制定科学政策的前提是要对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这不得不借助于数据统计技术。这其中必然包括从企业获得的企业数据, 因此, 提高企业数据统计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可为国家的数据统计和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技术性因素和非技术性因素。

1. 技术性因素分析

技术性因素主要是指当前统计理论水平、统计技术、设备水平等, 技术性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发展阶段的限制, 与人们的理论研究进展、所用设备的先进与否等息息相关, 比如在计算机技术还未普及的时代, 人们的数据统计工作都是依靠手工作业, 而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 企业的数据统计工作可以完全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统计系统完成, 借助于计算机不仅可以提高统计处理的速度、准确度, 还能促进信息的及时共享, 此外, 与手工相比, 还可以处理更加复杂、庞大的数据。但是, 受客观环境的制约, 技术性因素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不可避免的存在, 是一种内在因素。在当前技术、设备、理论都比较发达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 技术性因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2. 非技术性因素分析

第一, 企业对数据统计的重视程度。企业对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其质量, 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企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乎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资金投入多少、部门的地位、统计机制的完整性、工作的执行力等等。许多企业虽然也开展了数据统计的相关工作, 但是并没有将此提到足够的高度, 企业内部没有成立单独的部门、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缺少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指导, 没有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和建立统计系统, 统计工作仅仅停留在填表、计算、提交表格这种低层次阶段, 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 工作无法完全开展。这样的统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都没有太大意义。

第二, 利益相关性。企业数据统计工作的开展往往会涉及到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 这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要求工作人员对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更改, 以保证公布或提交的数据可以保证自身的利益, 比如在企业的会计工作尤其容易发生这种问题。这样的统计数据根本没有准确性和真实性, 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 统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数据统计工作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都是在统计工作人员的参与下完成的, 其职业素质高低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而数据统计工作实质上是一个涵盖了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 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操作、软件运行以及企业业务等许多知识, 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会影响其对工作的理解和工作的操作方法, 从而影响企业数据统计的质量。除此以外, 统计工作人员的配备数量也会对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人员如果配备不够齐全, 将会导致员工的人均工作量过多, 势必导致其对工作内容必须进行简化, 或者难以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工作, 这些都会给统计带来更多的误差和失误风险, 使得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第四, 执法监督力度不严。一方面, 从执法的角度来看, 我国缺少统计数据弄虚造假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无法从法律层面上对数据造假行为产生威慑, 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于该行为的规定也只是停留在指导意见阶段上, 并没有可以依据执行的具体细则。对于一些企业在数据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造假作弊行为存在执法不严、执法漏失问题, 这样无疑会助长企业的不法行为, 无法可依、执法不严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统计法》对企业统计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很小, 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楚, 监管条文定义不细致, 并且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数据统计工作的监管机构和机制, 这同样使统计数据质量降低。

第五, 社会因素。这里所说的社会因素只要是指社会的诚信度较低,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和社会的转轨阶段, 社会的诚信度水平较低, 诚信的而社会体系还未很好地建立起来, 再加上企业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 不讲诚信还会使企业获取一定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 统计质量是难以保障的。并且, 虽然我们对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较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 但是该体系之间的信息缺乏共享性, 不同领域同一企业的诚信评价无法进行叠加, 使得建立起来的企业信用等级体系无法发挥其全部的作用, 难以到达目标效果。这种信用的缺失也会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现状与改善研究

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当前企业的统计的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问题, 数据弄虚造假缺乏真实性、数据更新慢缺乏及时性等, 严重制约了企业统计数据在企业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第一, 转变认识。企业必须端正对统计数据的认识, 改变传统的不正确看法, 树立正确的统计数据质量观, 加深对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等特性的理解, 看到统计数据质量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 提高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操作者, 因此提高统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企业在招聘数据统计工作人员时, 应当对其统计理论基础、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职业道德进行测评, 提高应聘的门槛, 从源头保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其次, 对于在岗的统计工作人员, 要建立起培训机制, 通过培训手段来保证其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

第三, 建立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国家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完善和健全现有的《统计法》, 细化统计工作的流程和处罚规则, 使得统计工作有法可依。其次, 加大对统计犯罪的惩罚力度, 提高企业统计数据弄虚造假的违法犯罪的成本, 从而极大地遏制企业为了私利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捏造、更改数据, 保证数据质量。最后, 要做好监管工作, 落实和细化监管部门的职责, 提高其监管力度。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转型,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 对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离不开统计数据。而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数据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 如何从这么多的数据中甄别出真实的、准确的、有效的高质量信息才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战争的关键。我们应当要关注企业统计数据的结果, 更应当注重数据的质量, 政府和企业应当共同联手, 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艳辉.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J].中国商贸, 2015 (1) :135-136.

[2]姬敏, 张欣.私营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5 (13) :52-53.

数据质量因素 篇2

一、数据能变抽象为直观

对于看不见、摸不找的微观粒子的认识,可利用具体的数,增加传授信息的可信度。

①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在0摄氏度,如果氢以它运动的平均速度作直线运动,那么在20min左右便可以从广州道道地地北京。

②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假如电子以其绕核运动的平均速度绕地球赤道运转,1s就能运转5圈多。

③原子很小,铯原子是原子中的“大个子”,但是200万个铯原子一个个紧挨着排列成一列横队,可以并排穿过1mm的小孔。

④分子很小,一滴水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全国有10亿个人夜以继日地数,每个人每秒数1个,也要数才能数完。

二、数据适得其反数学内容有理有据,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数据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说明问题,适得其反教学内容有理有据,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①极少量的氯气通入水中,即可在5min内将99%的细菌置于死地。

②干冰在大气中汽化可以使气温降至-79摄氏度,1g干冰在-10摄氏度的气温下,可以产生1000t雨水。

③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若把海水中的食盐全部提取出来,铺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则盐层的高度将达到44米。

④塑料制品在逐年增多,现在已经进入了“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新时代,1t塑料可以代替5-7t钢材,1t玻璃钢可以代替3.5t不锈钢的等。

三、数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些化学概念、原理,仅凭教材所叙未免单调,有了数据的帮助,可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激起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①“物质的量”概念中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值,近似值为6.02×1023,这个数值非常大,使学生对此难以想象,若利用下面的数据,则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若将6.02×1023粒大米平均分给10亿人,则每个人可平均得到大米1500万吨。

②关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下面的数据能产生令人惊喜和信服的效果。如果没有酶,我们人一次近餐的食物,在体内要花上50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完毕,而在体内酶的作用下,只要花几个小时就完成了。

四、数据能寓育人于不言之中

数据替代华丽的辞藻,可避免号召式的说教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为祖国、为人类社会的奉献思想境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从氟的发现到单质氟的知趣,经理了科学家100多年的艰苦努力,其间3人死亡,氟因此而被称为“死亡元素”,最后莫瓦桑知趣了单质氟,也曾四次中毒,险些丧命。

我国1958年对天然胰岛素的两条肽链进行合成分析实验,仅用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多年未能成功的工作。1961年又开始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实验,1963年成功两肽链上各有21个,30多个氨基酸的胰岛素,超过了世界上人工合成胰岛素肽链上只有19个氨基酸的记录。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22

马寅初先生曾说过:“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学,政治家不能统计而施政,实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个人觉得统计数据的质量却并没有很大的提高。企业统计数据不仅可以展现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果,同时可以根据统计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动态发展趋势,从而便于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的国际市场和潮流,为企业指定更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针。而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统计数据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者做出错误的决定,进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巨大的阻碍。因而,统计数据质量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

数据的质量是统計工作的核心所在。统计数据的质量从使用要求来看,主要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完整性。真实性就是要求统计人员能够根据客观的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不弄虚作假;及时性要求是数据能够在决定做出之前及时的将数据汇报给企业经营者,以便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的反馈给决策者就很可能因为信息阻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完整性要求是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应该包括使用者所需要的所有内容,不能残缺不全,否则可能造成局部误解的现象。然而,纵观现在企业所统计的数据远远不能达到上述三点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下面将主要从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管理制度滞后,使得数据的真实性不能得到保障

很多企业现行的统计管理制度还是套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使得整个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阶层冗余而真正统计人员匮乏的局面。因为管理阶层过多使得底层的统计人员的统计工作受到各方面的行政干扰。一些领导者为了个人利益,对统计信息进行篡改或干脆虚报,如此一来就会导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受到严重的干扰,数据质量大打折扣。

管理阶层的干扰是统计数据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之一,现实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问题。例如,统计数据质量理论及其控制技术与政府统计实践脱节。虽然《统计法》在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多年,但是在我国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却应用的并不多。很多企业的统计部门在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还主要是采用统计后期分析的方法,而统计前期的分类控制运用的却很少。而对于统计误差控制运用的就更加少了,所有的运用都只是事后简单的控制并没有将数据质量控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虽然规定了统计过程中要用到那些统计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每种方法的分配工作却没有分配到位,只是最后很多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工作任务都不是很明确。因而,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1.2 基层基础薄弱,使得数据的统计有一定的局限性

任何工作都是有人去完成的,因此员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质量的好坏。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很多企业的统计基层面临着裁员,职务属性改变的局面。因而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固定的专职统计人员,很多统计工作基本上是有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来做。而这些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一般都是放在财务管理上。很多时候,兼职人员因为忙于各种工作,加上对统计工作又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统计工作只是敷衍了事或者干脆闭门造车,根本不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兼职人员随时可能面临职务变更的情况,因此对于后续统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新接任统计工作的人员需要从头开始对以往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查阅,造成统计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因为不能和之前的统计人员进行很好地衔接,造成统计数据的分析有一定的误差。

统计人员的职位变更是一方面的问题,还一方面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因为很多统计人员不是专职人员,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因而,这些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于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统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所知道的的统计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又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因而,造成统计数据的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1.3 数据递交不顺,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性

数据报表递交不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企业的不主动配合。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目前个体经营和私营迅猛发展。很多个体经营户不愿意向外界透漏自己的经营状况,因而对待统计调查就显得十分的消极。如此一来就造成了整个统计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其二是企业统计机构的不合理性,因为统计工作的分配不合理,造成很多员工的同时热情不高。同时由于统计数据的递交要经过很多部门和管理人员,因而使得整个递交过程就显得很缓慢。

2 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2.1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面试,对于那些不是专业的人员获释专业水平技能不扎实的应试者一律不予录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新上任的统计人员提供合理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统计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主动的为自己充电,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加强其工作责任感,不要频繁的将统计人员进行工作调动,保持统计人员工作的稳定性。

2.2 强化统计法制观念,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统计数据虚假、不可靠在于各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意识不够强。因此,企业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指定和实施相应的统计规章制度,使得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增强统计法制观念,充分意识到虚报、篡改统计资料后果的严重性。同时统计人员也要主动学法、懂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而客观的统计数据。除此之外,还要严厉打击管理阶层干预数据统计的行为,对那些为谋求个人利益而任意篡改统计信息的人员要进行严厉的惩罚。

2.3 规范企业的统计核算指标,完善企业的统计方法

规范化的统计体系是保证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运行现状,为企业量身制作合理的统计核算框架体系。该体系要在满足企业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完善企业的统计法。同时还要合理的分配统计部门各个小组的任务,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确保统计数据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和进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不仅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关乎广大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为此,企业统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管理,为做出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余芳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方法及经验[J].北京统计,2003.

[2]张秋香.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5.

[3]张新茹.论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4]杨穂.浅析我国统计数量质量问题[J];市场论坛,2004年.

[5]杨穂孜.如何提高基层单位的统计数据质量[J].大众科技,2004年

作者简介:刘莉(1976-),女,大专,河北南皮,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助理工程师,市场营销类:数据统计与分析,营收管理。

数据质量因素 篇4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自动气象站的观测仪器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 会受环境、观测仪器自身以及地面测报软件等的影响, 最终造成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出现缺测或者异常现象, 为了确保气象观测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需要不断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

1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自动气象站技术水平的高低

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 自动气象站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对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的高低产生影响。因此, 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受气象站技术水平的影响很大。自动气象站的功能、性能以及算法共同决定了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地面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主要包括有电气、物理、环境等方面;功能则要求气象观测站可以满足气象观测过程中一系列需要;算法就是将采集到的各个气象要素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 最后转化成有应用价值的气象资料。

1.2 自动气象站的选址

自动气象站的选址是否科学合理也会影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 可以根据观测资料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动气象站的安装对观测数据文件质量的影响。因此, 在对自动气象站进行选址时应加大技术监督力度。

1.3 自动气象站网络运行情况

实际上, 实现自动气象站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监控需要在网络下进行, 网络性能是否良好将会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产生影响。利用网络可以对自动气象站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2 提升对策

2.1 做好观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2.1.1 规范自动站观测仪器的使用。

业务人员除了将日常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做好之外, 还要对观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熟练掌握, 不仅可以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效率, 同时还能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为了保证UPS电源和计算机正常运行, 每个月对UPS电源进行1次放充电。在正点或半点前, 需要观察观测仪器能否正常运行。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 还要做好观测仪器的收回和启用[1]。

2.1.2 维护巡视。

对于有条件的自动台站来说, 往往配备了备份计算机, 一旦其中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问题, 且短时间难以恢复正常时, 观测人员应及时启用备份机。每天19:00需注意校对台站采集器和计算机上的时间, 与北京时间的误差不能超过30 s, 如果误差超过30 s, 需要观测人员及时进行校对, 降雨时段以及17:00—17:03期间避免对计算机或者采集器进行校对, 防止观测数据出现丢失, 影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2]。

2.2 正确处理计算机审核疑误信息

2.2.1 A文件信息处理方式。

一是台站参数疑误信息处理。在利用计算机检查审核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格式时, 若A文件的格式出现错误, 会在台站参数中显示“文件首部参数与台站参数表不符”等信息, 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 地面测报人员需要及时对A文件中的疑误信息进行处理。其主要的操作流程是先检查A文件的首部参数标识, 若参数和参数之间的对应值不能进行有效衔接或者是月观测数据文件出现缺测等现象, 台站应及时提示变动任务的信息, 工作人员应认真仔细观察参数的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做好变动任务后的文件转化工作, 确保台站相关参数信息准确无误, 避免月与月之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之间出现疑误信息。二是降水量与降水实况不一致。在对疑误信息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若A文件中观测到的降水量信息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误差较大, 例如在9:00—10:00的这段时间内观测到了降水现象,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降水出现, 这可能是雨量传感器翻斗滞后引起的。如果工作人员可以对9:00—10:00期间降水量进行正确判断, 可保证滞后降水时间出现在2 h内, 在降水结束后对降水数据进行累积处理, 若降水量滞后时间超过了2 h, 工作人员应及时删除该时间段内的降水量数据[3]。

2.2.2 J文件信息处理方式。

一是分钟数据缺测。在利用计算机检查审核J文件时, 若J文件中出现疑误信息, 会在系统中显示“某一日正点时间的气温对应A文件中所显示的正点值不一致”,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共有2种:第1种是采集器受到雷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得气象观测数据记录出现错误;第2种就是在对传感器进行标校或者是更换的过程中使得观测数据信息出现缺测。在解决这种疑误信息时, 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 “若自动气象站每小时正点数据与正点分钟数据不一致时, 只要确认正点分钟数据错误, 即可采用正点值作为替代”来处理。二是分钟数据异常跳变。在利用计算机审核J文件的过程中, 若分钟内的观测数据文件出现异常, 例如某天8:25观测到的气压数据与该时间点前后1 min之内的气压数据差值高达20 h Pa, 气压差值较大, 观测到的该气压数据值属于不正常记录。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规定要求, 利用内插法来求得该时间点的气压数据[4]。

参考文献

[1]郑皎, 王继红, 李启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3 (5) :128-129.

[2]张娜, 李方臻, 高学芹, 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处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11) :190-191.

[3]杜丽英, 王楚钦, 余珂, 等.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审核中必须注意的问题[J].贵州气象, 2016, 40 (1) :85-88.

税务数据管理质量 篇5

在当前各级税务机关大力加强信息管税工作力度的形势下,无论是对税收收入进行统计核算,还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的稽查选案、收入预测等各项工作依赖的基础都是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指税收征管数据的优劣程度,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可信性。数据质量的好坏也是由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及时性、逻辑性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决定的。数据标准是衡量数据质量的准则,是进行数据相关管理工作的规范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管理,需要制定统一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数据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标准对税收征管数据的采集规范、录入标准等都将具有操作指导性,有利于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也有利于不同单位部门间进行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根据我省“十二五”时期全省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抓好税收征管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国税各项工作开展的重点,也是事关“十二五”时期我省国税工作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推行税收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全面、真实、准确的税收信息数据。及时掌握真实、完整的税收信息数据,对充分发挥税收各项职能作用,反应税收工作的现状,预测税收发展趋势,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国家的宏观分析决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信息数据可揭示征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使决策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决策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而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盲点。随着全国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成千上万纳税人的各类基础数据不断集中,事后修复和清理垃圾数据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有的基础工作问题是不可弥补和逆转的。现阶段建立和健全税收信息数据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税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全国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推广,我国的税收信息化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建设实施,提高了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省局、总

局集中,不仅逐步解决了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微观领域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数据的采集上,对数据质量管理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税收征管的一个客观现实是管理范围相关广泛,管理的各项事务一般也具有连贯性、相关性。随着各类税收原始信息数据的不断积累、集中和扩大,税务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度、透明度、实效性、统一性也显著提高。税收信息数据作为税收管理第一资源,是税务机关取得的各项经济事实信息,它作为税收管理、预测、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税收管理工作的依据,贯穿于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收管理的有效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信息的完全性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对信息数据掌握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就会影响到以信息数据为依据的征税活动。数据质量在税收信息一体化应用过程中,既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一些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深入的同志常会错误的认为以计算机为基础采集来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是不容质疑的。但事实上随着省级、市级集中了大量的涉税原始信息,伴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推出和升级、新旧数据库的迁移、各程序的衔接、新程序的适应完善、操作的认知熟练程度、税收政策的变化等等各种情况都会涉及并影响信息数据的质量,从而造成大量垃圾数据的沉淀,日积月累,不仅占用硬盘空间,浪费资源、影响效率,严重的还会影响税收工作的开展。

二、当前税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业务需求与信息化规律要求不够协调

首先,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直接来源于税收业务,而由于工作分工不同,在国税系统内部往往存在着业务人员对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接触较少的问题,更谈不上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深入了解。在没有信息化理念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对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表证单书设计不科学,对数据填报的关联性、逻辑性考虑不周,对业务环节互相制约的关系没有系统权衡,对不同业务环节同一数据描述不一致等等问题。

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必然经常需要调整,由此带来税收征管系统需求也变化频繁。而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无法全面预计未来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前后不一的业务口径,不断变更的业务需求,同时还有各应用系统平台升级带来的版本更新等等,这些都会为系统升级中的数据迁移带来问题。

(二)、税收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税收信息数据范围和职责划分不明确,虽然各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各司其职,却难以真正达到信息数据质量管理的效果。常常造成理论上谁都能管,但实际工作中却又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这一情况突出表现为三点:

一是原始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工、运用、处理等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目前,对信息数据的核算和加工、纳税鉴定、纳税申报和减免税的批复、退税管理等涉及到征管、税政等多个部门,由于监管力度不同,管理标准不统一,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口径理解不同,引发税款误征,发生重复缴税,引发税款误征现象不可避免。

二是系统内的同一信息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的问题。各系统模块数据口径设置的差异、同模块中数据取数的误差、以及重复录入等等都影响到税收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在将原始资料录入过程中,缺少有效审核纠错机制,有些基层单位和数据录入人员在数据审核时把关不严,对原始表单的填写与录入的信息没有认真比对,录入的数据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再加上定期数据质量审核工作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造成错误数据形成后难以发现或发现不及时。

(三)、税收数据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在国税部门缺乏对数据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进行具体明确规定的考核制度,在日常数据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进行新旧系统数据库迁移后的后续管理还不够规范,对迁移后部分数据缺失的补漏办法无明确的指导意见。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基层工作人员发现前期数据有误后,自行通过后台程序人员直接修改原始数据,数据修改的随意性较大,而且进行责任认定时难以真真落实到人。

(四)、税收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不够精细

当前在基层税务部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税收信息数据的管理不够细致和深入的情况,还存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如果基层国税部门提供的数据不真实、不全面,上级国税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就难以进行正确的决策。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错误的数据,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必然对税务部门通过对税收信息数据的分析来指导日常各项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部分税务人员和纳税人未接受过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操作水平不高,而且部分人员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平时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自学,业务水平、操作能

力达不到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要求,这都大大增加了错误数据的产生概率。这些垃圾数据的存在会大大影响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而如果单单靠人工审核干预,查询错误数据,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

三、解决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数据质量管理责任

国税系统的数据质量管理既是征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征管工作的基础。而且其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并影响到相关的多项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对此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并推进数据管理工作,要让全体税务干部在熟练掌握征管信息系统日常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共同关注数据管理和质量,牢固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观念,使数据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各个工作环节、各个操作过程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各部门在明确征管信息系统运行操作岗责时,要具体明确数据管理责任,要把各项业务工作的考核与相关征管数据质量结合进行。要明确各级税务机关数据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管理职责,使数据管理成为既有专门部门负责,又有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个部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管理工作,将数据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涉及数据管理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数据质量管理必须由相关各部门一把手直接分管,避免造成各自为政,机构分散的现状。以数据管理助推整个税收征管,在具体工作中,用数据反映工作,用数据发现问题,用数据分析原因,用数据考核绩效。建立健全内部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税收信息的组织机构、管理方式、明确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责权限、考核制度和奖惩方法,成立由计会、税政、征管、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的数据监控小组,制定数据质量的管理、监控、修正的工作机制,统一管理、统一口径,对各征收单位修正的数据每一笔都要以书面情况反馈上报,形成上下联动、分级管理的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核查、更正和落实,使税收信息数据的管理制度化,日常化。

(二)、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建立数据质量考核制度

制定数据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快我省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数据的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提高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全面提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省国税系统范围内的运行质量。

建议拟定税收信息数据相关管理规则,不断适应税务部门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税收信息应用的效率,及时清理垃圾数据。充分运用税务部门配备的有限资源,使税收管理更趋精细化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构建税收数据管理的考核制度,全面落实考核机制,对数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考核。建立一个管理严格、操作规范、监督严密的考核办法。从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完整的信息数据等源头入手,发挥考核的监督性和激励性的功能,创新制度建设体系一是科学确定考核内容,对每个岗位的权限加以明确,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能量化的尽量量化,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重点放在对税收数据管理的过程考核。按照数据质量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操作员的培训,并对征收人员录入的每一笔数据,系统逐户逐条进行比对,实现实时自动考核统计,建立数据质量通报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数,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建立预警监控,增强录入数据时的责任心,及时督促对差错数据的补充和修改,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异常变动情况,同时也可以全面反映税收征管全面情况。

(三)、逐步提升干部素质,增加数据质量管理意识

自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以来,基层征收单位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动态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如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申报纳税情况等信息,尤其是纳税人的异常动态,如非正常户情况、零负申报情况、税负率异常情况等等数据的变动,都是我们确保工作圆满完成的前提。随着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工作中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必须加大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加强针对税收数据质量管理的宣传培训,增强责任意识,每个人员必须明了自己的岗位职责,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使每一个岗位形成的数据完整、准确、及时纳入一体化系统。培养专门的税收数据管理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税收数据管理队伍。

(四)、加快信息建设步伐,推进国税工作科学发展

简述统计数据质量 篇6

[关键词] 统计数据准确性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党政领导制订正确方针、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然后才能‘求是’。如果‘实事’搞不清楚,‘求是’也不可能做到,‘实事’主要依靠统计部门来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指出:“如果没有可靠和及时的经济统计数据,特别是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数字,很难想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订”。中国历史上的五八年“浮夸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至今也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搞准统计数字,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乃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可信度甚低,极大地危及到统计工作的生命,影响了党政领导正确地了解情况,制订政策。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统计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尽管《统计法》颁布实施已若干年了,但由于落实不力,执法不严,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隐报、虚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某煤矿为了骗取国家工资,采取开假发票的恶劣手段,虚报煤炭产量;某县有关领导为了突出政绩,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这种弄虚作假、干预左右统计数字的做法严重践踏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工作作风差。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任务,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欠佳,有些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不深入调查研究数字背后的真相,就数字论数字,就数字报数字,这样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失实。

3.统计培训跟不上,业务能力差。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长期不参加业务培训,有的尚没有专职统计员,致使统计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熟练,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

4.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工作易受到行政干预。我国的统计机构目前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重领导。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地方上报数字越来越受干预,甚至出现了“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有的政府领导人公然篡改伪造统计数字,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5.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宜,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相衔接。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农村包产到户,个体工业、商业企业层出不穷,诸如如何统计个体劳动工资等其他方面的有关数据,现行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准确地进行反映,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中某些指标的计算范围、口径和标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甚统一、不甚衔接,也使得统计数据不准。

6.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管理差。有些基层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计量检测工具不全,出现了“拍脑袋、凑数字、瞎估计”的现象,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了。

总之,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很多,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如下措施:

1.开展统计法制教育,以法治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如某市开展的“统计法规知识大奖赛”就可使全社会尤其是统计人员得到一次深入学习、领会《统计法》的良好机会,从思想上提高了他们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同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还可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的理论考试,让法深入人心,以便他们理直气壮地按法办事。再次,对大中专学校经济类专业应加设一门《统计法》基本知识课,同时加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统计法》课程的课时量,以便学生将来走上统计工作岗位后能够依法办事,知法工作,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放在首要地位,为党政领导及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统计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实事求是。为了消除人为干扰,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应定期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张旗鼓地表彰敢于同弄虚作假现象做斗争的先进统计工作者。同时,对那些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的单位或人,通过抓坏典型,及时曝光于社会,进行反面教育,这样,可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学习并掌握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积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较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必须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特别是基层单位更要搞好这项工作,保证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并使之制度化,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

4.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早实行垂直方式。关于统计管理体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采取垂直方式。即地方各级统计部门的人、财、物都受国家统计部门领导和管理,地方统计局和地方政府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地方统计机构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这种管理体制不易滋长出行政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尽管在我国现在实行垂直方式有很多困难,但是为避免党政领导任意左右统计数字,影響统计数据质量的现象再度发生,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统计管理体制也必须尽早采取垂直方式,力争再减少一个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5.尽快实现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克服数出多门的现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各部门为掌握大量信息,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统计数据。但随之而来的滥发报表、数据混乱的现象也日渐增多。而要克服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就必须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与统计方法制度口径不一,标准不一,不衔接配套的状况。如目前在全国推行的基层企业一套表制度,就可以进一步统一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把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主要指标高度概括地集中到一套表内,这样可有效地克服报表混乱,数出多门的现象,又如要取得农村一家一户和个体工业企业的有关统计数据,应采取以抽样调查为主,其他调查为辅的方式,并协同工商所、税务所、银行等部门进行横向调查,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

6.切实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电算化,搞好核算管理。

建立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虽然要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它们所记载的资料真实且条理化,比较简便易行,对查找核实有关数据,正确填报报表,以保证统计数字准确无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统计核算管理工作,如要给统计人员配备所需的计量、检测、整理、分析所用的电脑和统计软件等工具,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7.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问题查不出,责任不明了,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基层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因为基层数字是搞准统计数据的关键)。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质量差,就要追究责任。从基层统计员到综合统计员直到统计检查员,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找出数据失实的原因,是哪一级的问题就要追究哪一级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

8.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增加经济处罚条款。颁布实施《统计法》以来,没有一件因为违反统计法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虽然已构成犯罪)。尽管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出自个人或局部利益公然伪造、虚报、篡改统计数据,于国于民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对这些违反统计法的人最多也不过仅给予行政处分。统计法制应有的威慑力显得太弱,统计法对法律责任规定不力也使得统计数据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对于构成犯罪事实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增加经济处罚条款,如某市金属制品厂虚报销售产值被有关部门罚款500元,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撤职或处分。这样,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相结合,使统计法制的强制性和威严性充分体现在有效地维护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2]《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7

数据质量因素 篇7

关键词: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0 引言

卫生统计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又是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医院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以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的重要基础。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生命, 无质量, 不统计, 如果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甚至导致以此为基础的错误决策、政策的出台, 给医院乃至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 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 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

1.1 出于各种需要, 调整编造统计结果数据是人为方面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2009年修订) 》的要求, 统计数据一定要保证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不允许有虚报、漏报、瞒报、伪报、迟报甚至拒报的现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但在实际工作中, 出于追求利益的需要, 从主管领导到具体统计工作人员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统计数据进行人工调整。个别领导出于部门甚至个人的需要, 纵容、指使、命令或强迫统计人员采用多种手段弄虚作假, 谎报、瞒报数据, 炮制虚假数据, 以捞取政治资本, 甚至出现“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造假歪风。个别统计工作人员则可能会为了减轻实际工作量等各方面原因而直接编造统计数据[1]。

1.2 统计基础薄弱, 队伍结构不合理, 业务素质低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因素

各级医院统计基础普遍薄弱, 尤其是县市级以下医院, 无论是在硬件配置上, 还是队伍人员组成上, 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凸显不足。同时统计人员的待遇往往要低于医疗工作人员, 结果导致人员流动频繁, 责任心不强。很多医院并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 往往都是从其他科室半道直接转过来的。虽然国家统计局先后制定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统计从业资格继续教育、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制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 更多的是应付, 员工个人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在医院领导方面, 有些领导认为统计是“三分统计, 七分估计”, 无非就是一堆数字, 没必要投入太多的时间财力来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造成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2]。

1.3 统计人员短缺, 统计任务繁重, 统计经费不足是工作条件方面因素

国家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的通知》中规定“三百床以上和设有研究所的三百床以下的各类医院, 应设立必要的统计机构, 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二至四人, 未设研究所的三百床以下的各类医院应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一至二人 (以上均不包括病案管理人员) 。”

《通知》中的规定是指导性的, 很多医院就打擦边球, 能够严格按照《通知》来设立统计机构, 配备专职统计人员的医院并不普遍。专职统计人员总体配备不足, 甚至在有些低级别的医院根本就没有统计人员, 只是在需要进行统计工作时, 临时抽调部分人员来充当统计人员, 因为并非本职工作, 且没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临时统计人员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往往消极应付, 敷衍了事。统计任务往往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 而时效性要求又高, 造成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人员穷于应付。统计经费不足也是普遍问题, 医院领导层基本没有统计专业背景, 对统计业务掌握不深入, 难以较好地把握统计工作规律, 认为统计工作无非就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汇总, 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不算大, 也就造成在统计经费在医院经费预算中仅占很小的比重[3]。

1.4 统计数据利用率低, 统计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

统计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是作用发挥与重视程度方面的因素在绝大多数医院中, 统计数据出炉后, 主要的目的就是上报上级部门, 以完成上级安排的统计任务, 并以此来获得相应的评价结果。除此之外, 统计数据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利用, 更多的是被束之高阁, 对医院前期工作的总结分析和后期工作的预算准备过程中, 统计人员并不直接参与, 至多也是提供一些总体方面的数据, 统计工作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 付出与业绩没有关联, 难以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

1.5 统计环节众多, 统计技术、方法、手段传统落后, 是技术等方面的客观因素

诊疗过程的统计信息, 如门诊病人诊疗 (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 和住院病人诊疗 (门诊、预约住院、办理住院、检查诊断、治疗或手术、治愈出院) 全过程, 均会产生各类统计信息, 统计环节众多, 逐级向上统计汇总, 单个环节的误差可能影响不大, 但是多个环节的误差累积以后就增大了。统计信息化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入, 尤其在县市级以下医院, 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统计技术、方法、手段, 无论是在时效性还是准确性上都存在较大的欠缺[4]。

2 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应对措施

2.1 加强统计法制工作, 切实做到依法统计

只有运用《统计法》来规范统计行为, 强化统计法律意识, 才能够确保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统计机构必须是依法独立设置的, 并且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 对于重要统计数据要有一套严格的收集发布政策, 要使统计数据不受各方的干扰, 确保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 (2) 要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切实做到依法统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强有力的法律执行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 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3) 要加大普法力度, 广泛深入学习《统计法》, 增强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 特别是医院领导,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实事求是地把医院的客观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统计, 才能保证医院卫生统计数据的质量[5]。

2.2 改革统计制度及方法, 统一统计指标体系

制度的建立是前提, 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关键, 只有两者实现紧密有效结合, 才能达到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之间的平衡, 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统计法》要求不断改革统计制度、改进调查方法、统一指标体系, 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首先, 必须明确应收集哪些数据, 医院统计部门需要在收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总结, 这些都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 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指标来收集处理数据, 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 保证经确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统一和相对稳定, 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都必须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范围界定, 同一指标不能有多种口径和随意变更, 并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 这些也都必须以制度形式予以规定[6]。

2.3 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统计法》指出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 健全科学的监控评估体系。统计数据的监控与评估可以采用自我评估、监督评估、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卫生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原则、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将评估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并进一步划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建立起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结合评估体系制定措施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避免漏填、误填、编造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等行为。

2.4 搞好宣传培训, 提高统计数据利用率, 提高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统计工作的重要前提, 因此, 应广泛深入地重点对其加强统计宣传工作。同时还要灵活采用集中培训、个人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其掌握统计常规理论知识, 进而提高其对统计工作的重视。领导决策人员则要身先士卒, 从自身抓起, 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只有统计数据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才能够依据统计数据对医院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决策。

2.5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队伍结构, 提高整体素质

一方面加强在职人员业务再教育再提高, 适当开展必要的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引进新生力量, 尤其注重引进一批既有统计专业背景, 同时具备医学专业基本知识能力的人才, 我校卫生管理学院统计学专业培养的就是该类紧缺人才。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适当提高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 解决统计人员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充分巩固统计队伍, 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统计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 不要轻易调动。要保证统计人员绝大部分工作时间从事统计工作, 以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统计任务[7]。

2.6 抓住机遇, 加大投入, 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统

计法》指出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在当前信息时代, 尽快实现统计信息自动化, 全面提高统计整体效率和水平, 是今后统计工作发展的总体方向趋势。因而, 必须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加大信息化基础投入, 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的工作方式, 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使统计工作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包括人为因素、人员队伍建设、客观条件、方法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统计数据质量本质上是多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只要认准目标, 理清思路, 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同心协力,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千方百计在提高医院卫生统计数据质量上下功夫, 就能提高卫生统计能力和数据质量, 从而为医院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力保障, 有力地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海建, 方新, 刘微.影响医院卫生统计调查表数据源质量的人为因素及对策[J].中医临床研究, 2009, 2 (2) :132-133.

[2]曾凡, 黄昊, 祁薇.影响医院统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重庆医学, 2009, 38 (21) :2657-2658.

[3]唐林君.影响医院卫生统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财富, 2011, (7) :70-71.

[4]董红生.医院统计信息化的意义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9) :690-692.

[5]苏景萍, 张德全.关于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 2010, (5) :470-471.

[6]李桂英, 张永强.如何提高医院统计数据质量[J].中国卫生统计, 2008, (2) :172-173.

数据质量因素 篇8

一、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1. 统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对统计不够重视。

由于一些企业尚未认识到统计数据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以为统计报表只是一些简单的加加减减, 因此, 并未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没有专业的对数据进行统计的团队, 而数据统计团队中的工作人员也未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只是简单的认为统计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统筹, 没有专业的知识作指导, 因此他们不会对数据进行分析, 更不会发现数据的轻微或大幅度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次又一次的忽视数据的变动, 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数据进行系统的统筹分析, 更没有做好详细记录, 这样就导致数据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失去了它的价值所在。

2. 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

一些企业缺乏经验, 没有形成一定的统计标准, 面对庞大的数据, 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统计标准, 只能盲目的进行分析统计, 这样的工作几乎是没有效率的, 工作人员统计出来的数据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 对企业发展的方向也会造成错误判断, 长此以往, 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 统计手段落后。

有些企业由于资金运转问题, 不舍得花钱购买先进的统计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导致工作人员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甚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使统计工作正常运转, 人员的缺乏加之统计手段的落后, 就会大大影响工作的进步, 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分析, 而不断更新的数据就会由于分析统计速度过慢而导致数据失去时效性, 如果需要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就要及时补充工作人员, 这就会给企业造成另外的一笔开支, 这样不仅对企业的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1. 提高统计工作者综合素质。

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 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 将这两种知识相结合, 才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由于这种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短缺, 聘请时花费的薪资酬劳也比较高, 但是企业不可因为这样的原因拒绝对相关技术人员聘用, 企业需要这样的核心技术人员, 可以聘请这样的技术人员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 或者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去参加系统的培训班, 进行知识充实, 这样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 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秀的技术人员就是企业统计数据工作的核心, 因此在人员的聘用问题上要慎重, 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 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2. 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 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以统一的统计标准作为标杆, 这样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的时候就不再是漫无目的了, 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质量, 对相关工作人员分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统一的统计标准是统计数据的基础, 只有具备统一的统计标准, 才能够有效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 在工作的过程中节省时间, 才能使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 才能够保证每一个时间段更新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只有长期坚持应用统一的统计标准, 才能使统计工作步入正轨, 才能够有效保障相关人员对于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才能保证及时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 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

3. 积极改进统计方法和手段。

企业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要进行不断改进和革新, 要跟上社会的需要, 但是企业在应用的时候更要注意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 是否有利于自己企业工作的进行。采用良好的统计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的速度, 对于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精准, 对于那些不断更新的数据, 只有具有较快分辨率的系统才可以进行及时快速分析, 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手段, 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 还可以使所有人责任到己, 不会存在滥竽充数的人, 可以使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 也影响着企业是否可以长久生存, 当企业数据统计出现问题时, 要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解决问题, 将企业要面对的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对企业数据统计的质量分别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统一的统计标准、对于统计方法的改进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因此, 企业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数据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问题要及时解决, 及早的做出预防措施,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这是企业领导人及工作人员必须要注意到的地方,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 切不可墨守成规, 时刻要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考虑。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但是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企业发展的过程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例如数据统计的质量问题、统计团队问题等, 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对于数据的质量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 没有认识到数据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数据质量因素 篇9

(1)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 统计数据是表示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经济要素特征、规模, 结构、水平等指标的数据。是定性、定位和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统计年鉴。

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分析 (1) 管理体制滞后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管理层级过多, 行政干扰过大, 独立统计的地位难以实现,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 对数据的真实性影响较大。

(2) 统计法制不健全

一是处罚力度太小。统计法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最高处罚额只有5万元, 对有的单位来说, 其违法成本小于守法成本, 为逃避有关费用, 他们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因守法而承担更多的费用支出。二是对违法主体的责任追究有失公平。统计法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主体有处罚权, 对行政单位却没有处罚权, 致使行政单位的统计违法行为因缺乏有力的惩处措施而无法有效遏制。三是对部分统计管理领域的规范不完善, 如统计资料的公布、使用等没有规定相应的违法责任, 对网络平台上的统计行为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等。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 使统计监管乏力, 难以树立政府统计的权威。

(3) 基层基础薄弱

一是基层统计工作任务重, 条件差, 在客观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二是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 业务水平低, 在主体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三是部分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 在领导力量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

(4) 统计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部门统计制度不完善, 各部门的统计各自为政, 指标口径不统一, 数据发布秩序混乱, 统计成果和资源不能充分共享, “数出多门, 数数不同”的现象严重。其次是统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GDP核算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数据的统计没有建立完备的抽样调查制度, 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充分, 这些数据大部分由专业人员凭主观推断, 其随意性较大, 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策略的建议 (1) 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理念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不同时期对统计数据质量有不同的标准, 明确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和概念, 新兴全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 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把握数据的源头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如何保证我们的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源头抓起, 加强对乡镇和部门统计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督促和帮助乡镇统计站完善各项统计档案资料, 规范报表制度、台账及原始记录, 加大对乡镇统计数据的抽查和评估, 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规范部门报表制度, 督促部门统计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完善档案资料, 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加强对部门统计巡查, 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

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 要加大资金投入, 解决经费问题和改善基层统计组织的工作条件, 提高先进统计设施在基层统计部门中的普及率和应用率。4.建立完整的统计数据质量体系

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 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 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结论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 也是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的基石, 它攸关着统计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雪玲、王杰.还统计一份科学[J].统计研究.2006 (11) [1]张雪玲、王杰.还统计一份科学[J].统计研究.2006 (11)

[2]余芳东.外国政府统计体制的类型及其特点[J].中国统计, 2000 (5) [2]余芳东.外国政府统计体制的类型及其特点[J].中国统计, 2000 (5)

[3]汪慧芳.柏琳琳.中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 (21) [3]汪慧芳.柏琳琳.中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 (21)

[4]刘海清.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统计研究.2009 (12) [4]刘海清.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统计研究.2009 (12)

数据质量因素 篇10

1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影响因素

1.1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还不够完善

要判断空气质量的高低, 首先要检测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等,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在工业刚起步之前, 环境污染并不严重, 空气质量大幅下降主要是在近几年, 因此以前很少有专业监测空气质量的技术, 这就导致我国的监测技术落后于其他国家。在很多国家中, 环境自动检测技术较强都是因为设置了完善的监测系统, 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 如网络监控室、质量分析室和监测站等, 这些实验室相互配合, 使空气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监测。而我国不论是在空气的采集上, 还是数据的分析上, 都起步较晚。在技术还没有成熟的时候, 我们大多是使用人工采集, 但那时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机器来进行数据的分析, 这就比我国的人工分析更加精确和先进。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已经普及各个领域, 在环境监测方面也使用得多了, 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精确性, 对环境的保护起着巨大的作用。

1.2 空气监测仪器没有适当的使用环境

无论是多么高科技的仪器, 都会对环境提出一定的要求, 如果环境不适当, 那么监测结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仪器在运行过程中, 如果受到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如:温度、湿度及光线等) , 就很容易造成运行失常,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监测结果, 使数据不准确。此外, 如果选择的地点不正确, 那么监测数据就无法反应当地的实际空气质量, 工作人员就不能根据监测数据来治理当地的污染。因此在使用仪器时, 要注意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采集样本, 还要保证仪器在使用时正常运行, 不会出现断电、断水等情况。

1.3 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

在我国, 环境保护是近年来较为新鲜的话题, 因此国家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 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所以很多环境监测部门在选拔人才的时候, 会相应的降低选择标准, 这就使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降低了对这方面技术的学习热情, 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就有所下降。因此, 要保证空气自动检测系统的质量, 必须要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2 提高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策略

2.1 要建立一个适合监测仪器的监测环境

要保证检测系统的完善和整体性, 首先要使监测的环境符合检测标准。当地环境的气体、电磁阀、电路和仪器等, 都必须满足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测工作时, 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要点, 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确保仪器设备的质量。此外, 要选择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监测, 考虑到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 选择空气污染物浓度适当的地方进行样本的采集, 要使站点的设置符合空气质量的监测标准。

2.2 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

要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才能保证空气质量的监测是否能够得出精确的数据。监测仪器运行时要检查好采样的关口是否完好、管道是否畅通, 并对仪器进行校准, 使其达到规定的标准。要采购符合国家规定的仪器, 使用标准的气体来作为模拟空气, 选择高质量的减压阀等, 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3 提高选拔监测技术人才的标准, 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由于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对监测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在选拔监测人员时, 要提高标准,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考核。在选拔后, 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使其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的质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 空气质量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 对我国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监测到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 还能根据分析的结果, 了解造成这种污染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控制好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宇烽.影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广东化工, 2012, 39 (6) :226-226, 223.

[2]苗仙凤.试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科技创业家, 2012 (21) :76.

上一篇:大连动漫产业发展建议下一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