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技术

2024-07-09

绿色生产技术(精选十篇)

绿色生产技术 篇1

1 绿色羊肉的基本概念

绿色羊肉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羊肉。其原料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量符合有关标准, 生产加工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 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验符合特定产品标准。绿色羊肉产品分为AA级和A级, 在AA级绿色羊肉生产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基因工程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在A级绿色食品羊肉生产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 严格遵守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兽药休药期和废弃期的规定。

2 绿色羊肉的生产方法

根据绿色食品质量要求, 绿色羊肉生产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 自然放牧生产法。在空气、土壤、水源等未受污染, 其环境指数达标的地区, 羊只采用自然放牧, 采食未受污染的天然牧草或人工牧草所生产的羊肉。

(2) 休药期生产法。这种方法是采用常规饲养和休药期饲养两个阶段完成羊肉生产过程。前期采用常规饲养法, 对饲料要求不太严格, 也可以使用部分药物。后期则采用休药期饲养, 保证饲料无药物残留, 无公害物质污染, 以确保羊肉质量符合绿色羊肉要求。

(3) 生物学方法。在环境指标达标的地区建立肉羊饲养场, 选择肉用性能好, 适宜本地饲养的肉羊,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 全面利用绿色饲料喂羊, 将生物制剂作为羊只的促生长剂和防病、治病药物, 使羊肉的生产周期缩短, 羊肉产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改进与提高, 这也是今后绿色羊肉生产的主要方法。

3 绿色羊肉生产的基本要求和技术

3.1 环境条件要求

羊场、养羊企业以及生产绿色牧草、饲料基地, 必须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 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 防止人类生产和活动产生的污染对产地的影响, 以保证绿色食品最终产品的无污染、安全可靠, 而且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能力。

产地的空气环境、牧草灌溉水、养殖用水和土壤环境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不能超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中规定的浓度限值。

3.2 羊肉的绿色生产技术

(1) 育肥羊选择。选择肉质好、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强、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可以引进种羊与当地品种进行经济杂交, 以优良杂交组合的后代进行育肥。需购入时应到绿色食品畜禽繁育场购买, 不可从疫区引入, 种用和生产用羊应来自符合下列要求的养殖场:位于无疫病区, 装运前至少3个月内无口蹄疫, 装运前至少30天内没有发生过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二、三类病, 应来自无布鲁氏杆菌病的羊群, 应是在原产场出生或至少在原产场饲养6个月以上的羊只。引进的羊只应隔离观察15 d以上, 证实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

(2) 饲料与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应种植在环境无污染的地区, 避免施用化学肥料和各种合成农药。要求人们根据不同品种饲料的生物学特性, 及时收割、晾晒、妥善贮存, 不得有发霉、变质、结块等现象。按照羊的饲养标准配制饲料, 做到营养全面, 各营养素间相互平衡。所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各种饲料原料标准、饲料产品标准和饲料添加剂标准的有关规定。所用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必须来自于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并且具有企业、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批准文号。同时生产A级绿色羊肉的饲料不应使用转基因方法生产的饲料原料、以哺乳类动物为原料的动物性饲料产品、工业合成的油脂、畜禽粪便等。饲料添加剂必须是《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所列的饲料添加剂和允许进口的饲料添加剂品种。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NY/T 14, NY/T 33, NY/T 34, NY/T 65中所规定的营养需要量及营养安全幅度。禁止使用任何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以及激素类、安眠药类药品。

(3) 羊场规划和布局。养羊场应建在无疫病区, 远离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学校、医院和水源, 地势较平坦, 具有一定的坡度。严格执行生产区和生活区相隔离的原则, 人员、动物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 以防止污染和疫病传播。羊场的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环境卫生质量应达到《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规定的标准。

(4) 羊场的设施、设备。构建厂房的材料, 特别是羊舍及其设备应对羊无害, 易于清洗和消毒。房舍的隔离、加热和通风设施, 应保证空气流通, 防尘, 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羊舍应具有适宜的光照, 并和气候条件相适应, 光照可采用自然光或人工光照, 人工光照时间应和自然光照时间大致相同, 维持在上午9时至下午5时之间。此外, 光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以便对羊只实施检查。羊舍地面应平整防滑, 以防对羊只造成伤害。舍内的垫草应洁净、干燥、无毒, 经常更换。使用漏缝地板的羊舍, 也应充分考虑上述保护性措施。饲喂和饮水设备建造应合理, 材料坚固、无毒无害, 易于清洗消毒。

羊场应备有良好的清洗消毒设施, 防止疫病传播, 并对羊场及其相应设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应具备良好的防害虫, 如昆虫和啮齿动物等的防护设施;具备有效的粪便和污水处理系统, 保证环境卫生质量达到NY/T 388规定的标准。

(5) 肉羊饲养管理要点。饲养密度:任何养羊场, 对群养的生长育成羊和断奶羔羊, 其饲养密度应能保证动物自由的平躺、休息和站立为宜。

卫生条件:羊只的饲料应考虑到年龄、体重、行为和生理需求, 保证其健康成长, 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2周龄以上的羊只应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 或通过饮用其他液体食物保证其日常需水要求。

日常检查:对于群饲和舍饲羊, 饲养人员每天对所有的羊只进行检查, 所有疑似发病或受伤的羊应立即进行治疗, 对疑似传染病的羊只, 应立即隔离, 并通知主管部门, 将疫病确诊所需标本样品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检验, 一旦确诊, 应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清洗消毒:羊场应备有良好的清洗消毒设施, 防止疫病传播, 并对羊场及其相应设施等进行定期清洗消毒, 以防交叉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积聚。粪、尿和饲料残渣应经常清除, 以防异味以及苍蝇和啮齿动物滋生。

(6) 疫病监控。羊场应坚持采用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疾病监测方案, 并接受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

(7) 合理使用兽药。羊病以预防为主, 治疗用药时, 必须遵守《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NY/T 472的规定。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羊舍和器具进行消毒, 但不准对动物直接施用。允许使用疫 (菌) 苗预防羊病, 活疫 (菌) 苗应无外源病原污染, 灭活疫 (菌) 苗的佐剂未被羊完全吸收前, 该羊产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规定的可用于羊的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 使用中还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使用与用途、给药途径、使用剂量、疗程、休药期, 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限量应符合《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

4 绿色羊肉初加工技术

(1) 工厂卫生规范。肉羊屠宰厂或肉类加工企业、羊肉分割厂和冷库的厂址选择与建筑布局、厂房设备卫生、卫生管理和个人卫生应符合《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规定的卫生要求。

(2) 屠宰加工卫生要求。肉羊的电麻致昏、刺杀放血、剥皮、编号、开膛与净膛、冲洗胸腔与腹腔、整修与复检、副产品整理等屠宰过程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应按《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实施。羊肉产品应符合羊肉卫生标准GB 2708, 不得检出大肠杆菌0157、李氏杆菌、布氏杆菌、肉毒梭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支杆菌;农药、兽药残留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NY/T 393和NY/T 472的要求;重金属残留量应执行GB 15199, GB 15200, GB 15201, GB 2762, GB 4810, GB 14935和GB 13106的规定要求。

(3) 鲜肉分割卫生。分割肉的原料应经兽医卫生检验合格后, 置于温度低于7℃的条件下冷却。分割间的温度不得超过12℃, 经分割与剔骨、再修割与修整, 然后冷却。

(4) 鲜肉贮藏与运输。鲜肉入库时, 应有兽医检验合格章, 无血、无毛、无污染, 不带头、蹄, 符合内外销要求, 否则不得入库。羊肉经冷却20~24 h、肉温达到0~4℃, 冷冻20 h、肉温达到-12~-15℃, 方能转库贮藏。

5 绿色羊肉的质量认证

绿色山药生产技术规程 篇2

一、产地选择

1、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GB-3065-96或省级标准。

灌溉用水(地下水)符合国家地面水质量一类标准GB3838-88。

土壤理化性质良好,无污染,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

2、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没有污染源的沙壤土。

二、选种

1、选用无病、无冻害、无烧堆的山药嘴子和段子。

2、山药截种后,横断面用石灰粉或代森锰锌溶液沾面,把山药嘴子和段子分类晾晒,不要被雨淋,做好防霜冻和晚露水的措施。

三、肥料

1、基肥。

山药需肥量大,尤其喜有机肥。每亩施用鸡粪(或人粪便)3-5方,豆饼50-75公斤(做好堆肥,进行高温发酵,杀死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达到卫生标准后使用),复合微生物菌肥100公斤。

2、追肥。

于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上旬追施有机无机复混肥,每次20-25公斤。

3、叶面肥可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等允许使用的叶面肥。严禁施硝态氮肥和生活垃圾。

四、病虫害防治

1、山药病害分为上部和下部。

2、上部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等,是有真菌引起的,危害山药叶片及藤茎。防治可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农抗120等生物源农药。

害虫主要有盲蝽蟓类、蓟马类、叶蝉等刺吸式类害虫,吸食山药的嫩叶、嫩茎,造成茎叶弯曲或落叶,生长受阻。防治可用联苯菊酯、毒死蜱、辛硫磷、啶虫脒等防治。

2、下部病害主要有:枯萎病、褐斑病、黑斑病、红斑病、根结线虫病、危害山药根系和地下块茎。黑斑病、红斑病是茎结线虫引起的,枯萎病、褐斑病是真菌引起的。

防治真菌病害,可用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灌根,用适乐时浸种。线虫防治:在山药种植沟内撒施福气多或苦参碱。

在山药定苗后,用苦参碱灌根,兼防治地老虎。

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防治措施:

1、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

2、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用辛硫磷拌麦麸、豆饼等撒于种植沟内。发现田间有杂草时,要及时人工拔除。

绿色优质苹果生产技术 篇3

生产绿色苹果的基地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地的大气、土壤、灌溉用水应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监测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新建苹果园要因地制宜,实行矮化密植栽培,以南北行向为佳,一般株行距为3米×4米,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定植时应选一级优质壮苗。

二、土肥水管理

1. 土壤管理 春、秋季均可进行深翻,一般以秋季深翻为主,在果实采收后结合秋施基肥进行,深度在50厘米以上,但注意不要伤及粗根、大根。土壤深翻常用方法有扩穴深翻、隔行隔株深翻和全园深翻。

2. 施肥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果园实行配方施肥。幼龄树和结果期树氮、磷、钾比例分别为2∶2∶1和2∶1∶2。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高温腐熟,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新型肥料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认证后方可使用。禁止使用的肥料有氯化钾、硝态氮肥、城市垃圾、工厂废料堆积形成的有机肥,以及受过化学污染的各种肥料。

①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多在秋季采果后结合深翻及时施入,基肥用量要达到全生育期施肥量的80%以上。幼龄树每亩施有机肥2000千克左右,结果期树株施60~70千克农家肥及1千克尿素等化肥。采用条状沟施、放射状沟施或环状沟施法。

②追肥。幼龄树定植当年,当新梢长至10厘米长时,结合浇水每株追施尿素或碳酸氢铵0.2~0.5千克,施后浇足水。盛果期树,在萌芽前、落花后及果实膨大期各追1次肥,前期以氮、磷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具体施肥量视树势、挂果量和土壤肥力等而定。幼树在生长季节叶面喷尿素1次、磷酸二氢钾液2~3次,浓度均为0.3%~0.5%,每次间隔15天。盛果期树每年叶面喷肥5~6次,每次间隔15~20天,生长前期叶面喷0.3%尿素液1次,果实速长期叶面喷0.3%~0.5%磷酸二氢钾液2次,喷500倍的光合微肥1次或3%~10%草木灰浸出液1次,果实采收后喷1次0.3%尿素液。

3. 水分管理 浇水的水质应达到国家农田灌溉用水的标准。每年浇水的主要时间在萌芽前、落花后、果实膨大期、土壤封冻前。生长前期和果实膨大期保持田间持水量为70%~80%,花芽分化临界期保持在60%左右。阴雨季节还应做好排涝工作,防止果园内积水。

另外,还可通过果园覆草、生草的方式,达到增肥、改良土壤及改善果园小气候的目的。

三、修剪

整形修剪的原则是因树修剪、随枝作形。新定植苹果园采用细长纺锤形、开心形等。树高控制在2.8米左右,干高70厘米。幼树以树形培养为主,兼顾结果。盛果期树应培养理想枝组结构,大枝组10%左右,中小枝组90%左右,要求枝组丰满而不密,枝条粗壮有力,使果实着生在主枝两侧健壮的小枝组上。修剪主要应用“四季修剪”技术,结果期树每亩枝量控制在6.5万左右,长、中、短枝比例为1∶5∶8,枝果比为6~8∶1,叶果比为50~60∶1。

四、花果管理

1. 提高坐果率 对自然坐果率低的品种,应配备花粉量大、亲和力强的品种作为授粉树,在中心花开放时进行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花期喷0.2%硼砂+0.3%尿素液,可提高坐果率。

2. 疏花疏果 疏花疏果应尽早进行,每隔20厘米左右保留1个花序,多余花序全部疏除;每立方米树冠留15~20个果。

3. 果实套袋 套袋在6月上中旬生理落果结束,疏果定果以后进行,套袋前1~3天全面细致喷布1次杀虫、杀菌剂,然后选用双层优质果袋进行套袋。摘袋在采果前30天左右,选择晴天上午8~11时或下午5时后进行,阴雨天不宜摘袋。

4. 摘叶 在去袋后4~5天,先摘除贴近果实的遮阴叶片,包括发黄叶、小叶、薄叶,将冠下冠内果实周围5~10厘米范围内叶片全部摘除,摘叶量以控制在总叶量的15%以内为宜。摘叶时要保留叶柄,以免伤害芽体。

5. 转果摘叶5~6天后,在中午和下午用手轻轻托住果实转动160~180度,将阴面转向阳面,使其腹背见光,增加着色。自由垂悬果在转果后用透明胶条固定。

6. 铺膜 果实开始着色时,在树冠下铺白色或银色反光膜。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在采用化学防治时,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允许使用部分低毒、低残留农药,但每种药剂每年只能使用1次(这类药剂包括氯氰菊酯、螨死净等),且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浓度、时期使用。最后一次用药距采收期间隔应在30天左右。

六、适时采收

不同品种采收时间不一致,应在品种的最佳采收期采收。采收时要轻拿轻放,带果柄采摘,避免碰压伤。采收后根据果实的大小、色泽等分级包装。

绿色苹果生产技术 篇4

1 水肥运筹

选用正确的肥料种类和合理的施用方法是保证生产绿色苹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绿色苹果的生产一定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基本原则[1]。一是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主要是指人畜粪便、厩肥、各类磷肥、骨粉、土杂肥作物秸秆等, 富含氮、磷、钾三大要素, 而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完全可以满足苹果生长和结果需求。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 微生物活动增强, 使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营养物质, 同时产生酸性物粒结构的形成, 增强保水保肥性能, 且肥效长, 肥效稳定。有机肥多作基肥使用, 近年来提倡基肥秋施, 原因是此期气温较高, 有利有机物的分解, 此时正是苹果根系第3次生长高峰期, 可满足当年花芽分化和营养积累, 为翌年开花坐果丰产奠定基础。主要方法有环状沟施和放射状穴施, 深度40~60 cm为宜, 土层浅的园块可结合深翻改土、逐年扩沟的施肥方法, 改善植株的立地条件。二是无机肥的施用。无机肥多作为追肥和补充肥施用, 早春可施1次氮肥, 促其枝叶生长, 同化更多的营养物质;花期可喷1次硼肥以提高坐果率;果实膨大期喷1~2次磷酸二氢钾, 提高果实含糖量和品质, 并增进红色品种着色。对挂果多的植株追施1次三元复合肥, 以增大果个。三是测土配方肥的施用。因地区、土质不同, 各地土壤中营养含量也不尽相同, 因此只有了解本地区土壤中各类元素的含量,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施肥方案, 以免出现过量或不足。过量不但造成浪费, 还会带来不利影响。如氮肥过量, 不但造成枝叶旺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衡, 而且会抑制花芽形成, 导致果实品质下降;若不足, 则不能正常生长和结实, 还会出现病态。如缺铁, 可出现黄叶, 影响光合作用;缺锌则出现叶簇状枝和不易坐果等病态症状[2]。四是稀土原素的施用。稀土是近年来开发出用于果树生产上的矿质元素, 主要是镧系和钇等, 目前主要施用方法是根外喷施。其作用是提高叶片中的过氧化酶活性,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产物, 还能增加细胞质膜对电解质外渗的控制力, 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性, 比如抗寒抗旱等, 一般使用浓度为500~1 500mg/kg, 于生长旺盛期施用效果最好, 2次为宜, 有效期30 d。干旱时全年都可灌溉, 尤其是冬灌可增加树的抗寒性, 花前灌保证开花坐果, 春灌促进果实膨大, 满足树体生长需要等, 用水要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

2 田间管理

覆草可将表土层变为稳定层, 枯草的腐烂既为果树提供肥源, 又可增强保水保肥功能, 有利于改良土壤。于早春用稻草或麦秸等作物的秸秆覆盖20 cm厚, 宽视植株大小而定, 一般2~3 m为宜, 气候干燥时要注意防火。做好疏花疏果工作, 防止挂果过量, 每序花留单果, 产量控制在22.5~37.5 t/hm2为宜。套袋可减少农药和尘土对苹果的污染, 并能防除病虫害, 特别对着色品种, 套袋后上色快, 果皮细嫩光洁美观, 果肉清脆、商品价值高。花后10~15 d进行, 用双层为好, 袋的规格为16.5 cm×13.5 cm, 用防潮和防菌纸做成, 对着色品种在采收前40 d左右去袋, 时间以早晨或下午为好, 避免中午去袋后因阳光强烈而造成日灼。一般品种在采收前去袋即可。发芽前将老皮刮掉可去除越冬病虫源, 如轮纹病斑、越冬虫卵等, 减少病虫害的发病几率。修剪可使果树生长快, 成型早, 枝条分布合理, 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发生, 推迟树体衰老, 延长盛果期, 克服大小年等, 使单一的冬季修剪变为全年修剪, 如摘芽除萌、摘心扭梢、疏除徒长枝、拉枝等春季修剪。

3 病虫害防治

东海县苹果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轮纹病、早期落叶病、白粉病、腐烂病等, 虫害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螨虫类、金纹细蛾、天牛等[3]。发芽前用6~7°Bé石硫合剂对越冬的病虫源进行铲除, 防治效果非常突出, 对苹果全爪螨越冬卵的杀伤几乎达到100%, 对上述病害的防治效果亦可提高30%左右, 于花前用1次吡虫啉防治蚜虫, 花后再用1次0.5°Bé石硫合剂防治白粉病和螨类。挂糖醋罐和频振式杀虫灯, 诱杀梨小食心虫、卷叶蛾、毛虫类等成虫。5月以后用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防治烂果病、早期落叶病等, 后期可加用1次多抗霉素。桃小食心虫对苹果危害最重, 因此是重点防治对象, 通过性激素掌握其发生规律,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的第8~9天喷药防治, 与灭扫利结合可防治螨类, 与灭幼脲三号结合可防治金纹细蛾。对腐烂病, 勤查、勤治都将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方法是将枝干上的病灶用刀刮除, 涂以10~15°Bé石硫合剂, 若经雨水冲刷, 需再涂1次。防治天牛需勤查勤治, 于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期进行捕捉。

4 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是保证苹果品质的关键, 采收过早, 果实含糖量不足, 酸度较大, 口感差;过迟, 果肉变软, 口感绵淡, 降低耐贮性能。只有适时采收, 才能使果实食用品质最佳, 贮藏寿命延长, 从而获得较高收益[4]。

摘要:从水肥运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绿色苹果的生产技术, 为绿色苹果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苹果,水肥运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潘前, 踪贵丽.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1) :103, 107.

[2]李丙智, 范崇辉, 冯存良, 等.有机苹果生产技术[J].果农之家, 2010 (3) :36-38.

[3]安必益, 张仁, 马永华.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J].现代种业, 2008 (6) :35-36, 34.

龙眼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论文 篇5

[关键词] 龙眼 绿色食品 技术

绿色食品是指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AA级)或允许限量施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级),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生产前景广阔。为了确保龙眼生产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走安全、优质、高效的道路,建立龙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把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技术壁垒,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现将龙眼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供生产上应用参考。龙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选择

1.1 基地选择。龙眼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的大气、土壤和灌溉水要经检测,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即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中所列的一级标准,灌溉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为避免有害物质污染,果园和灌溉水水源地必须远离城市、工矿企业、废弃物堆放地、村庄以及车站、码头、公路等交通要道。因此,要选择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周边无粉尘,无大气污染,无水质污染的地块建园。

1.2 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生产绿色食品龙眼的基地必须符合生产优质龙眼的要求。在易发生冻害、风害、涝害和干旱的区域不宜种植龙眼。根据龙眼生长特性,海拔低于300m、坡度小于20度、土壤pH5.5-6.0、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地块适合龙眼绿色食品栽培。基地周围最好有适当的地形阻隔,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龙眼生态适宜区的北缘地区,最好选择座北朝南的坡地,或大水体附近,使在出现强冷空气有小气候调节能避免或减轻冻害的发生。

1.3 优良的品种。优良的品种是生产优质龙眼的基础。新开发园区应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果实综合性状良好的纯正优良品种。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品种应早、中、晚熟搭配,并进行合理密植和矮化栽培。泉州地区,目前主要推广早晚熟龙眼良种,如东璧、松风本、立冬本等。对劣质龙眼品种园进行改良,也应选择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结果母树,于“清明”前后剪取无病虫害、充实、健壮的秋梢为接穗,在距地面60-80 cm处进行高接换种,于不同方向接3-5个接穗,留一小部分枝叶作拔水枝,以利成活。土壤改良

2.1生草栽培。龙眼绿色食品生产要采用生草栽培,严禁使用除草剂。可种植印度豇豆、绿豆等豆科绿肥作物,并适时收割覆盖,增加有机质。也可常年果园自然生草,仅在采果前割草覆盖树盘下,厚度10-15cm,以防落果损伤并提高保墒抗旱能力。

2.2扩穴改土。龙眼幼树定植2-3年后,每年利用农闲或绿肥收获季节,在树冠两侧滴水线下挖2m×0.5m×0.6m的长沟,每株施入土杂肥100kg、绿肥30kg、石灰粉1.0kg,钙镁磷肥3.0kg,分层施下。翌年另两侧同法扩穴处理。该办法对培养发达根系,扩展壮大树冠效果明显。肥水管理

3.1 肥料使用准则。根据《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的规定,生产A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主要有堆肥(经高温发酵)、沤肥(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泥肥(未受污染)、饼肥等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料、腐植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或化合制成的肥料)、无机(矿物)肥料(包括矿物钾肥、硫酸钾、磷矿粉、钙镁磷肥、石灰和粉状硫肥等)以及叶面肥料等商品肥料。农家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外来农家肥应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商品肥料及新型肥料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登记认证及生产许可。生产A级绿色食品除可使用上述肥料外,必要时还可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学合成肥料,但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和城市垃圾、污泥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3.2 施肥方法。幼龄龙眼树要薄肥勤施,要求“一梢二肥”,在新梢萌动时和新梢展叶转绿时各施一次,挖环沟施肥。结果树每年施肥3-4次。年产100kg鲜果的龙眼树施N1.0-1.2kg/年株,其中壮花肥占全年施肥量20%,旺树要控制氮肥用量;6月份幼果施肥占全年40%;采前一个月的壮果肥占全年施肥量30%,挂果多及树势弱的树注重氮肥施用;采果后施肥的以有机肥和热性肥料为主,树势弱的再增补氮肥。肥料使用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以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以对环境和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树体管理

4.1修剪及控冬梢。以采果后修剪为主,剪除枯枝、病虫枝、过密枝、重叠枝、细弱枝及下垂枝并集中烧毁,使树冠通风透光。11月下旬果园全面深翻断根,控制晚冬梢抽生。还可在秋梢转绿老熟后用铁线缚扎、环割、断根等方法控制冬梢抽生,有利养分积累,促进来年成花。

4.2疏花疏果。疏花疏果以提高龙眼果实品质为目的,也是克服龙眼大小年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确保龙眼果大优质的关键技术之一。疏花于“清明”至“谷雨”期间,花穗长约10-15cm、现蕾又未开放时进行。采用人工疏折方法;疏果于“小满”至“芒种”果实黄豆大时进行。同时,剪除每个果穗内部过密的小枝穗和生长较差的果穗,使果穗分布合理、果穗量适中。安全用药

绿色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篇6

关键词:绿色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73-1

1 生产地与品种的选择

环境质量要符合NY/T391-2000规定。以“熟期适宜,抗逆性强”为原则选择具有多抗性的高产优质品种,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品种要每三年更换一次。

2 育苗技术

苗床地一般选择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00标准的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秧本田比例为旱育苗1:80-100;钵育苗1:100-150。种子必须经过晒种、选种、浸种等处理,播种前,再用50倍液的多抗霉素浸种15分钟后直接进行催芽。播种时,先将用于浸种的药液均匀喷洒在苗床上,可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和恶苗病。然后再将经过浸种处理的稻种放在28-32℃条件下进行破胸,经过24-36小时芽长1mm时可用于播种。播种期一般在4月5-20日进行。播种方式可采用人工点播或使用定量定位播种器。播种量:旱育苗播芽籽150-200g/m2,简塑盘钵育苗每钵体播芽籽2-4粒。

3 苗床管理

3.1 温度管理

播种到出苗期苗床要密封保温,为防止发生冻害晚上可在苗床上覆盖防寒帘;出苗后,白天床内温度控制在23-25℃,但不能超过30℃,夜间温度不低于5℃;三叶期后可进行炼苗。

3.2 水肥管理

2.5叶前尽量控制水分,如果出现床土干裂或叶片打卷的现象要适当增加浇水以润湿床土,2.5叶期以后苗床要保证不能缺水,特别是是钵育苗,应该每天早、晚各浇一次透水。育苗过程中用床土调制剂时可不用追肥。秧田肥力不足时,要在秧苗1.5叶期和移栽前各进行一次氨基酸叶面追肥,每100m2苗床用量为50ml兑水500倍液。

3.3 防病

将多抗霉素原液稀释500倍后,于秧苗1.5叶期每平方米苗床喷洒2.5kg防立枯病。

4 本田整地、施肥

整地前清理好排灌渠,保证水流畅通。翻深15-18cm,也可旋耕结合,翻两年旋一年。肥料使用必须满足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使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返回土壤,所有有机或无机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对环境和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方可使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并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结合旱耕一次施入发酵优质农家肥3万kg/亩,结合整地亩施用磷酸二氨150kg加硫酸钾50kg。

5 本田移栽

移栽时间为旱育苗5月15-25日,钵育苗5月12-20日。移栽方式分旱育苗人工或机械插秧、钵育苗人工或机械抛、摆秧。高肥力地块移栽密度行、穴距30cm×20-26cm,一般地块行穴距30cm×13-16cm;抛秧12-25穴/m2,每穴一钵。

6 本田管理技术

6.1 节水灌溉技术

移栽后,水田应立即灌水,水深为苗高的2/3,保持深水层3-4天以护苗。缓苗后要进行浇水以增温(水深不超3cn),保持到分蘖末期。钵育苗移栽当田间总茎数达到计划总穗数的80-85%时需进行晒田7-10天控制无效分蘖。有效分蘖终止到乳熟期间要对土壤进行“浅、湿、干”交替灌溉。孕穗期若遇17℃以下低温深灌20cm护胎。撤水期:黄熟期撤水。

6.2 追肥

插秧后到分蘖前,每亩追返青分蘖肥尿素75kg,7月10-15日,每亩追穗肥尿素30kg。

6.3 病虫草害防治

搞好農业防治。选用抗逆性强的良种,培育壮秧,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灯光和糖醋药诱杀害虫、机械、人工除草等措施;搞好生物农药防治,减少化学农药量。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遵守以下准则:允许使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应选用标准中的低毒农药和中等毒性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的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的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严格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

7 收获及晾晒

7.1 收获

收获前清除染病的稻穗。稻谷要求再黄熟期(水分含量19-20%)避开雨天收获。收获过程中所用工具只要清洁、卫生。

7.2 晾晒

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霉变。晾晒宜采用竹垫底,以阴干、风干、或间歇晾晒为宜,切忌暴晒。禁止在沥青公路上打扬晒谷,以免造成污染。

绿色食品粘玉米生产技术 篇7

一、绿色食品粘玉米生产技术原则

1、选择适宜的生产基地要求产地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及土壤质量均参照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执行,有关指标分别见表1、表2、表3。

注:1、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2、一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3、连续采样三天,1日3次,晨、午和夕各1次;4、氟化物采样可用动力采样滤膜法或石灰滤纸挂片法,分别按各自规定的浓度限值执行,石灰滤纸挂片法挂值7天。

2、合理使用肥料参照NY/T393-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执行。应以农家肥为主,其次为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料、半有机质肥料(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料等。科学配方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对于有害的城市垃圾及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以及未腐熟的人粪尿等均禁止使用。

3、合理使用农药参照NY/T393-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该准则规定了禁用农药种类,允许使用农药种类、浓度、用量及间隔期等。

4、采用合理的采收、贮运及加工技术在贮藏、运输、加工过程中防止污染,腐败变质。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等是获得绿色食品粘玉米的更重要保障。诸如用污水漂洗产品,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等一律禁止。

5、建立完备的检测体系,确保产品安全。这是绿色粘玉米上市的最后一道保障,通过检测,确保提供市场的粘玉米符合绿色食品要求,产品中的氟、铅、砷、汞、DDT,杀硫磷等最大限量和残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二、绿色食品粘玉米生产技术

(一)产地条件

1、气候条件无霜期在115天以上,年活动积温在2300℃以上,年降雨量在440毫米以上。

2、土壤条件土壤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土壤PH值在7左右。

3、环境条件经省绿色食品管理部门指定的环境监测部门监测,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

(二)种子及其处理

1、品种选择根据生态条件,选育生育期活动积温比常年活动积温少100℃左右的优良粘玉米品种。

种子质量要达到:纯度不低于95%;净度不低于98%;含水量不高于16%。

2、种子处理

(1)晒种播前15天,将种子晾晒2天。

(2)试芽播前10天,进行1-2次发芽试验。

(3)菌肥拌种每公顷用种量与1.5升液体玉米固氮菌拌种。

(4)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在800倍液“促丰宝”肥液浸泡8~12小时,肥液水温在40℃,捞出后置于20~25℃室温下进行催芽,每隔2~3小时将种子翻动一次,种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阴凉处晾芽,待播种。催大芽播种,胚芽不超过1厘米,催芽后的种子不再进行药剂处理。

(三)选茬与整地

1、选地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

2、选茬前茬应选择未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的大豆、小麦或肥沃的玉米茬。

3、整地

(1)秋翻秋起垄耕层20~30厘米,做到无坷拉,及时起垄。垄距65厘米,起垄后及时镇压,做到翻耙、起垄、镇压连续作业。

(2)深松起垄先松垄沟,再破原垄台,最后合新垄,及时镇压。

(四)施肥

1、农肥每公顷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0-40000千克。结合整地一次施入。

2、化肥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225千克做底肥一次施入。

(五)播种

1、播期地温稳定通过10℃时,抢墒播种。第一积温带4月25日开始播种,第二积温带5月1日开始播种,5月10日播完,如收获玉米青穗,播种期可延长至6月10日。

2、播法

(1)点播机械垄上精量点播。

(2)埯种等距垄上埯种。

(3)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双行间距30厘米,播后覆膜。面积大的地块可与矮棵作物间作,4个玉米大双覆垄,6个矮棵作物小垄(65厘米)。

3、播深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镇压后播深达到3厘米左右。

4、密度小垄播种每公顷保苗5万株左右,大双覆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

5、播量

(1)机械播种公顷播量为22千克。

(2)人工摆栽穴距27~33厘米。每穴2~3粒种子。

6、隔离空间隔离距离必须距其它玉米500米以上,时间隔离必须错开花期20天以上。

7、镇压埯播地块播后及时镇压,坐水埯种地块播后隔天镇压,机械播种随播随压。镇压做到不漏压、不拖堆。

(六)田间管理

1、前期管理

(1)查田补种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及时用催好大芽玉米种坐水补种。

(2)查田补栽出苗后,发现缺苗,要及时用备补苗补栽。

(3)通风出苗后进行产前一犁,通风散寒。

(4)间苗、定苗3~4片叶时,间掉小苗、弱苗,每穴留1株壮苗,做到1次等距定苗。

2、中期管理

(1)铲趟头遍铲趟之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玉米生育期铲3遍,趟4遍。

(2)虫害防治

防治粘虫:6月中下旬,平均100株玉米有150头粘虫,达到防治指标,可人工手捏捕杀。

防治玉米螟虫:玉米喇叭口末期,公顷放置赤眼蜂卵卡30片,或用BT乳剂每公顷2.2~3.0千克,制成颗粒剂撒施或对水450千克喷雾。

(3)追肥拔节期6~7片叶时,结合铲趟,每公顷追肥尿素80千克或每公顷穴追酵母菌高级粒状肥1500千克。追肥部位距8~12厘米,深度10~15厘米。

3、后期田间管理

8月上中旬放秋垄拿大垄1~2次,做到不砍株,不伤根。

(七)收获

1、收获时间青穗收获:乳熟末期,蜡熟初期。即授粉后25天左右。成熟收获:9月末到10月初,玉米果穗完熟后收获。

2、做到绿色食品粘玉米单收、单堆放、单脱粒、单贮藏,确保绿色食品与普通玉米不混杂。

高寒冷凉区绿色蔬菜生产技术 篇8

绿色蔬菜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产地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按照特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生产,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的总称。绿色蔬菜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A级绿色蔬菜即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A级绿色蔬菜即通常所指的绿色蔬菜,在符合产地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

二、互助县发展绿色蔬菜的优势

互助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大气、水源洁净,草原面积大,有机肥源充足,传统种植以禾谷类作物为主,蔬菜病虫害少,具有生产绿色蔬菜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蔬菜产品的色泽纯正、品质优、质量好,深受消费者喜欢,特别是蔬菜上市期,正值南方炎热季节,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是高寒冷凉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之一。

三、要利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中,携带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性蛔虫卵,施入农田后,一部分附着在作物上造成直接污染,一部分进入土壤造成间接污染。另外,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土壤后,要经过发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选用,一方面产生高温造成烧苗现象,别一方面还会释放氨气,使植株生长不良,因此,在施用有机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腐熟有机肥标准是:颜色为褐色或灰褐色,发酵物温度降至35度以下,无臭味,有淡淡的氨味。这样的有机肥才适合施用,堆腐关键是要及时。

四、绿色蔬菜生产要提倡轮作倒茬技术

轮作倒茬是一项基本的农事制度,在生产绿色蔬菜时,一定要注意轮作倒茬。轮作倒茬有利于调养地力,协调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耕层理化性状;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五、高寒冷凉区蔬菜的播期安排

高寒冷凉区气候寒冷,早春播种季节,降雪、霜冻等低温天气比较频繁,如果播种太早,幼苗极易发生低温冷害现象,因此播种时间要相对较晚。通常情况下,互助直播蔬菜播种宜在4月中旬以后,其中荷兰豆、小荚豆、甜脆豆等豆类蔬菜宜在4月中旬以后,蒜苗在4月下旬以后,直播西葫芦宜在5月份播种,娃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了避免抽薹宜在5月中旬以后播种。花椰菜等育苗蔬菜的播种时间根据定植时间确定,例如最早大棚育苗时间应在4月20日前后,苗龄35~40天左右,6月初定植。生产中早播冻害现象往往造成很严重的损失,应在生产中引起的注意,切不可盲从早播。

六、主栽蔬菜的密度与种植方式

西葫芦。起垄覆膜,直播垄高20~25厘米,采用宽窄行,宽行100~120厘米,窄行70~80厘米,70厘米×65厘米定植,每亩1000~1200株;

娃娃菜。平畦种植,株行距20~22厘米,每亩8000~9000株;

甜脆豆、小荚豆。宽窄行平地种植,有利于搭架,宽行110厘米~120厘米,窄行25厘米,株距3~5厘米;

花椰菜、西兰花。平地覆膜种植,45厘米×45厘米,每亩3000~3500株。

西芹是喜弱光蔬菜,弱光促使直立生长,强光有利于横向生长,一般株行距为25厘米×25厘米,每6行留40厘米宽的操作行,每亩保苗10000株左右。

七、温棚育苗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系育苗质量的主要因素除种子自身的质量外,主要与土壤、温度、湿度三个因素有关:

1. 苗床土

床土是培育壮苗的基础,通常按田园土7份、腐熟有机肥3份的比例,每立方米营养土再加入磷二铵1千克、硫酸钾0.5千克,然后用65%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按4~5克/毫升的标准,与半干的细土拌匀,把拌好的药土用一半于播种前撒在已浇透底水的床土表面上,然后播种,另一半药土用于盖土。也可用福尔马林消毒。

2. 温度

播种后地温保持在20℃左右, 气温25~30℃,种子破土时,要逐渐进行降温,促进扎根。育苗初期,外温较低,通风宜小,时间要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通风量加大。定植前一周进行低温炼苗, 早晨最低可降到8~10℃。育苗期间最低气温不低于15℃,最高气温不超过35℃。

3. 水分

蔬菜育苗中早期控制水分防止徒长,表土水分经常湿润时,根系向水平方向发展,根浅,数量少,根毛不发达,而表土比较干燥时,幼苗向深层扎根,根系发生快,侧根多,根毛发达。一般床土干土层达1厘米以上,幼苗叶色深绿,无光泽是缺水象征。灌水时,切忌小水勤灌,也不宜大水浇苗,每次以接上湿土为宜。灌水最好选择晴天,温室每次灌水要在10点以前进行,使灌水时下降的地温能随气温的升高而得到恢复。

八、防治地下害虫

地老虎类地下害虫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一般晚上出土危害,可选用触杀效果好的药剂,在下午5点钟以后喷药,等其夜间出来活动时接触药剂进行毒杀。(1)黑光灯或蜜糖液诱蛾器诱杀成虫,堆草诱杀幼虫;(2)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3)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可选用4.5%瓢甲敌乳油1500~2000倍,或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此外也可以选用3%米乐尔颗粒剂,每亩2~5千克毒土处理土壤。。

九、荷兰豆潜叶蝇如何防治

荷兰豆潜叶蝇通常发生在株高8~15厘米时,发生较早,田间到处可见黑色的小蝇子即潜叶蝇成虫,成虫在叶片上进行产卵,卵产在表皮下,孵化后在叶片内部取食叶肉,幼虫老熟后在叶内或土壤中化蛹,蛹最后孵出成虫。

浅析绿色畜禽产品的生产技术 篇9

1 生产绿色畜禽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畜禽粪尿污染在今后及将来很长时间内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畜禽粪尿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 (1) 产生臭味, 污染环境。 (2) 粪尿长期堆积在外, 造成水土污染。粪尿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流湖泊,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粪便不处理, 或处理不当, 易造成疾病的再次传播。

药物残留主要在于抗生素的滥用和农药的残留。抗生素长期使用及滥用的危害在于: (1) 导致畜禽体内细

25%, 晚上收牧后补完剩余饲料;也可分为2次补饲, 早上少补, 晚上多补。补饲时做好信号训练, 以吹哨或敲打盆等为信号, 同时给予饲料, 经1周的训练, 当鸡听到哨单已立即回到饲养员身旁, 以保证及时收拢鸡群。

1.6.3放养密度为了便于管理, 林下半放养的放养密度以3000~7500只/hm2为宜;全放牧放养密度以750~1500只/hm2为宜。放养规模以每群300~500只为宜。放养舍饲密度:半放养12~14只/m2, 全放牧放养15~17只/m2。

1.6.4鸡舍搬迁与分区轮牧长期在同一个地方放养易造成环境污染, 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 也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影响植被的生长, 减少食物的来源。因此, 鸡舍要定期搬迁和合理分区轮牧, 以免过度放牧破坏放牧地, 给牧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以保持放牧场的长期利用。

1.6.5注意观察鸡群的采食、放牧情况等工作注意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粪便。早晨鸡只精神活泼, 嗉囊空虚, 粪便颜色正常, 干稀适度, 则视为正常。反之属异常。换料时要逐步进行, 在日粮中逐渐加入新换菌产生耐药性。 (2) 畜禽体内出现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3) 畜禽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农药残留中危害最大的为有机氯。抗生素和农药残留通过畜禽产品进入人体内, 致畸、致残, 甚至死亡。

2 绿色畜禽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2.1 减少粪尿污染的措施

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控制粪便污染提供了可能, 目前切实可行的几种技术有:改进饲料配方, 减少氮、磷进食量;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 减少氮、磷的排出;开发防臭剂及对粪便再加工利用。

2.1.1 减少氮排出量

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实质是对氨基酸的需要。添加氨基酸, 在保证不影响畜禽生产力的同时, 可降低日粮中粗蛋白的水平, 以减少畜禽粪尿中的氮的排出。目前, 一般在日粮中只添加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或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日粮蛋白质水平可降低2%~3%。日粮蛋白质每降低1%, 粪氮排出量可大约减少8.4%, 尿排出量减少11%。随着氨基酸合成技术的发展, 日粮中可添加的合成氨基酸种类将越来越多, 蛋白

饲料, 1周内换完。2疫病的防制

疫病应以防为主, 特别注意环卫措施。疾病预防主要工作如下: (1) 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鸡场; (2) 搞好场区内的环境卫生; (3) 做好消毒工作。在饲养期间, 全区范围及周边5m处必须每周带鸡消毒1次 (免疫前后3d不带鸡消毒) , 带鸡消毒时, 注意不能用刺激呼吸道的消毒药。 (4) 注意饮水消毒。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 (如0.01%高锰酸钾溶液、大蒜蒜水等) , 可以杀死水中的病原体, 同时提高鸡的抗病力, 不同饲养批次最好轮换、交替用药品种。 (5) 做好预防免疫。 (6) 做好鸡出栏后的消毒工作。鸡出栏后, 应将林内的用具等一切可以移动的物品一概移至林地外消毒暴晒处理。然后彻底清除林地内杂物及垃圾, 必要时挖松表层泥土, 再洒上一层新鲜生石灰或喷洒消毒药后再压实。喷洒消毒时必须用3种以上的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质水平降低的幅度也可能越来越大。

2.1.2 减少氮磷的排出

(1)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酶作为一种蛋白质, 是微生物发酵的d然产物, 迄今不能人工合成, 因而是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目前市场上的酶制剂有淀粉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植酸酶等产品。添加酶制剂可弥补畜禽机体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强化消化) 和降解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 提高饲料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实验表明添加酶制剂, 日粮干物质消化率一般可提高9%~20%, 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36%~49%, 粗蛋白消化率可提高11%~18%, 表观代谢能或代谢消化能可提高6%。适量加入植酸酶, 可减少粪磷30%~50%, 同时提高其他物质的利用率。 (2) 日粮中添加微生物。饲用微生物又称益生素、微生态制剂、活菌制剂等, 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畜禽施加有利影响的活微生物, 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目前试验表明饲用微生物在肠道中定植后, 可维持畜禽体内正常微生物区系的平衡, 增殖有益菌, 抑制病原微生物, 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合成维生素、改善肉品质, 减少粪尿恶臭。 (3) 日粮中添加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低聚糖是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或支链的一类非消化性低聚糖。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该类添加剂的研究。该类低聚糖被称为双歧杆菌功能因子, 其功能在于促进肠道后段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 促进有害菌的排泄。它还能提高生产性能、免疫功能, 防治腹泻, 减少粪便恶臭。由于该类添加剂无污染、无残留, 可应用于饲料、食品、医药行业, 正受到广泛的重视。 (4) 日粮中添加饲用酸化剂。添加饲用酸化剂可降低胃肠道pH值, 使饲料充分地被消化吸收, 并且增殖有益菌, 抑制有害菌, 从而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2.1.3 除臭剂的开发

恶臭的来源主要在于厌氧微生物对粪便的降解。改进饲料配方、饲料加工工艺、添加酶制剂、饲用微生物、功能性低聚糖、饲用酸化剂、功能性低聚糖、饲用酸化剂等都可以减少粪尿中氮的排出, 降低臭味。另外饲料中添加d然沸石为主的偏硅酸矿石 (海泡石、膨润土、硅藻土等) 及丝兰属植物提取物也可以降低臭味。

2.1.4 粪尿的处理

粪尿的处理应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变废为宝。目前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技术路线主要为粪尿分离、杀菌 (发酵、热喷、晾干等) 、作为有机肥、饲料原料、沼气等进一步利用。目前应用较广泛、处理量较大、费用低廉、适应性较强的方法为生物方法。

2.2 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

抗生素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 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克服抗生素的副作用, 发展抗生素替代品尤为重要。目前较有希望的替代品为生物制剂和中草药。

生物兽药是一类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防治动物疾病的活菌制剂或微生物制剂。1996年我国农业部正式批准:蜡样芽孢杆菌、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酵母、噬菌蛭弧菌6种微生物菌种进入工厂化生产。由于存在菌种质量不佳、加工方法复杂等原因, 目前生物兽药治疗效果不如抗生素明显。但生物制剂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

中草药因为大多数来自自然, 因而具有许多天然属性, 如化学成分组合的天然合理性, 功效的整体性和双向性, 以及毒副作用小, 不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很少在动物体内形成有害残留等。合理组方的中草药主要实现清热解毒、杀菌抗菌、理气消食、助脾健胃、驱虫出积、补肝胃、强筋骨、养血安神、滋阴壮阳等功效。目前中草药饲料制剂正向“三效” (高效、长效、速效) 和“三小” (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的方向发展。当前中草药饲料制剂大都存在粗制型多、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微量化应用、药物成分提取、科学配方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3 多种渠道共同促进绿色畜禽产业的发展

生产绿色畜禽产品, 应严格按照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饲养户在搞好畜禽圈舍环境卫生的同时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以减少环境污染, 增强畜禽机体抗病能力。畜禽疾病应采取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 药物防治采取生物制剂、中草药等无公害药物, 严格控制抗生素、激素及化学药品的使用。作为药检机关应加强检测监督, 强化绿色食品标准的实施。饲养户、科技人员、执法机关应共同促进绿色畜禽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树莓生产技术规程 篇10

1 建园

1.1 园地选择

树莓根系分布浅, 耐盐碱, 不耐旱、涝, 宜选择阳光充足、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排水、持水能力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块建园。

1.2 果园规划

根据园区规模、地形、坡向和坡度进行作业区的划分。平原地区建园小区的形状呈长方形, 长边应与栽植行向垂直;丘陵山地建园宜选择山坡中下部, 东坡或东南坡向, 小区长边应与等高线一致, 以利于排灌和机械作业。采用带状栽植, 行距2 m, 株距1 m, 每丛主株 (初生茎) 数量控制在2~3株, 333/667 m2株。栽植行向以南北行为好。

1.3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抗寒、抗病、高产、优质鲜食和鲜食加工两用品种, 黑树莓主要有萨尼、凯欧、三冠王等, 红树莓有海尔特兹、诺娃、托拉米等[2]。

2 栽植技术

2.1 苗木选择与栽植时期

选择苗高50 cm以上, 茎粗0.5 cm以上, 根数6条以上, 根长10 cm以上, 饱满芽6~8个的优质种条。春栽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秋栽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2.2 繁殖方式

根孽繁殖:树莓每年6月中旬发生大量根孽苗, 这时要加强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和营养充足, 疏除过密根孽、选留发育良好的根孽苗, 间距10~15 cm, 当苗高超过10 cm时, 选择阴雨天移栽一次。秋季根孽苗落叶后, 用锹、铲仔细挖出, 保证根系完整, 将枝条剪留30 cm进行假植越冬。

扦插繁殖:于7月上旬选用半木质化, 直径大于0.3 cm, 长12~15 cm插条进行绿枝扦插。

2.3 栽植方式

采用带状栽植, 行距2 m, 株距1 m, 每丛主株 (初生茎) 数量控制在2~3株, 333/667 m2株。栽植行向为南北行。先按行距挖出宽、深各50 cm栽植沟, 沟内先填入表土和农家肥, 生土最后填入, 灌足水, 沟土下沉后填平, 再于沟的中间位置按株距开穴栽植, 穴的规格以30 cm×30 cm×50 cm为准。定植萌芽后地上部枝条剪留15~20 cm定干。

2.4 搭架与绑缚

在栽植行少偏一侧每间隔6~8 m, 埋一根1.5m高的立柱, 距地面60 cm拉一道铁丝;距地面90cm安装宽5 cm, 厚3~3.5 cm, 长90 cm方木条作横杆, 横杆与支柱构成“T”字形, 在横杆两端拉两道铁丝作架线。3月份冬剪后, 把结果枝均匀绑缚在铁丝上, 结果枝绑缚距离15~20 cm。

3 土肥水管理

3.1 深翻改土

分为扩穴深翻和全园深翻。扩穴深翻结合秋施基肥进行, 在定植穴 (沟) 外挖宽80 cm, 深40~60 cm的环状沟或平行沟。表土放在底层, 底土放在上层, 然后充分灌水, 使根土密接。进入盛果期后对全园进行深翻25~40 cm。

3.2 中耕除草

在生长季降雨或灌水后, 及时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中耕深度3~5cm, 以利调温保墒, 若遇连阴雨气候, 土壤湿度大, 要深锄放墒。建园第三年起在行间和空闲地播种适合当地条件的矮杆绿肥或永久性种草覆盖, 实施秋播春压。

3.3 施肥

3.3.1 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施入。施肥量:每667 m2施干鸡粪300 kg, 磷肥 (过磷酸钙) 50~75 kg。施肥方法:在植株一侧挖30 cm左右深的施肥沟, 将肥料撒施在沟内, 隔年交替进行。

3.3.2 追肥

第1次在春季萌芽前结合返青水, 施尿素10kg/667 m2;第2次在花前1周追施硫酸钾肥10kg/667 m2;第3次在5月初座果后 (果实膨大期) , 追施尿素10 kg/667 m2。在距树干20 cm以外, 开环形沟施入根系分布区, 施后浇水并及时松土保墒。

3.4 水分管理

封冻水:12月中旬上冻前灌封冻水, 增强树莓抗寒越冬能力;返青水:3月中旬萌芽前结合施肥浇返青水;花前水:花前结合施肥浇一次水。果实膨大水:在果实膨大期结合施肥进行。

4 整形修剪

以树相整齐、平衡树势、打开光路为原则, 达到合理负载。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相结合。

4.1 冬季修剪

2月下旬至3月中旬解冻后, 每丛选留2~3个初生茎, 株高控制在60~80 cm, 每初生茎上选留长势壮的结果枝5~8个, 结果枝间距控制在10 cm左右, 轮状排列。结果枝剪留长度为30~40 cm, 下部长, 上部短, 第1主枝距地面10~15 cm, 枝条长40 cm, 最上部主枝长30 cm, 由下到上梯度减少, 剪去伤、折、干、病枝条。

4.2 夏季修剪

5 月~6月中旬初生茎长至80 cm时, 摘去先端10 cm新梢 (摘心) , 摘除3次枝;7月中旬采果后, 将结果主茎平茬;10月上旬剪去新生结果枝先端40%, 促使结果枝木质化及花芽分化。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 推行生物防治。

5.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严格检疫制度, 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残枝、果。

物理防治: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 采取糖醋液、性诱剂、杀虫灯等方法捕杀害虫。

生物防治:助迁和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蛾等昆虫天敌。应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

化学防治:严格按照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实施。

5.3 主要病害及防治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嫩果。受害后, 叶片失绿、变黄、变褐、落叶、落果。5月下旬至6月以及8月中旬, 高温高湿条件下为该病盛发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 000波尔多液于5月下旬发病前和8月上旬分别喷药, 每隔15天1次, 连续2~3次。

茎腐病:红树莓发病率较高。由结果枝向初生茎发展, 病斑由点状扩散成片状, 最后扩展到整个枝条, 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生长期内, 喷施甲基托布津500倍液2~3次预防, 还可使用福美双、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秋季清扫园地, 将病枝剪下集中烧毁, 消除病原。

根癌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直根和侧生根系, 瘤的形状不定, 大小不一, 肿瘤膨大破坏正常的维管束系统, 干扰水分和养分的正常流动。育苗选择健康无肿瘤的根系, 建园选择无肿瘤的苗木, 杜绝苗木带病传播扩展。种植前用绿僵菌2 kg+50 kg土/667 m2或2 kg菌粉+100 kg有机肥料/667 m2进行菌土混施, 亦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1.3 kg/667 m2及阿维菌素杀灭地下害虫和线虫。

根腐病:受害后, 从侧根向主根发展, 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可用普通杀菌剂防治。

5.4 主要虫害及防治

主要害虫有金龟子、蛴螬、线虫、蚜虫和红腊介壳虫等。应彻底清除果园内残留的病、枯枝, 于采果前喷2.5%甲虫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杀灭金龟子。种植前地下施辛硫磷颗粒剂、阿维菌素或用绿僵菌进行菌土混施, 杀灭地下害虫蛴螬和线虫。蚜虫于5~6月间为害嫩芽, 可用乐果40%乳油2 000倍液防治。红腊介壳虫于5~6月孵化为害嫩芽幼茎, 可用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防治。

6 果实采收

树莓成熟期不一致, 储期短, 应进行分批采收。加工品种于6月上旬果实八成熟时开始采收, 并及时加工;鲜食品种于6月上旬果实九成熟时采收。成熟期每隔1~2 d采收1次, 采摘期1个月。

7 防寒和解除防寒

8 保鲜和包装

采用低温、冲气、防腐、速冻等方式进行鲜果保鲜。要严格按照NY/T 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进行包装。

参考文献

[1]建伟.树莓的栽培与管理[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 2008, (9) :19—20.

上一篇:用爱成就梦想下一篇:网络心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