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语教学

2024-07-16

农村小语教学(精选六篇)

农村小语教学 篇1

一、从获得知识到获得智慧

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瓦根舍因同称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赞可夫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 以高难度, 高速度为原则, 让学生理解学习, 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的常规。

在中国笔者向来是喜欢“懒”教师的, 这类的懒教师更重学生的个性, 他们重教更得导, 他们重书更重人, 书只是他们的道具而已, 他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国学”走向了“人学”。懂得先进教育教学现念的中国教师很多, 但真的接着地气去践行的还欠缺。尤其在小学, 太多的小语教师习惯于用一两种方法教全班的学生,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 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有共性, 无个性;有制造, 无创造的。教育是一种唤醒, 笔者是很敬重魏书生的, 他“懒”, 课程表上是他上的语文课, 学生帮他上了;他“敢”, 他教给方法, 放手给学生, 连正规的作文都不写, 让学生写日记来替代, “比魅力更高的是魄力”, 胆子不小;他“牛”, 他以道驭术, 让学生来体验我们教师的行业, 让学生来体验作者的角色, 让学生体验其自身的学习角色, 放权给学生, 你看他没和学生呆多少时间, 但他带出来的学生考的比别的班级分数高, 这就是牛!

真教育培养真人, 新教育是“心教育”, 心花开了, 学生才能聪明。平常人成为非常人, 国家要;平常人成为平常人, 我们的国家也要。以文化人, 一个“化”字, 就已经告诉我们教育是为让人七窍开启。为了把学生教聪明, 真的教育, 是要在互动中生成的。我们要时刻记着我们是导师, 学习是导学, 而不是老师———老气横秋的师傅。

二、从尊重文本到尊重生本

文本是教学的有效凭借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读是首选的, 读通了, 读熟了, 读得有感情了, 这都是必须的, 尊重文本, 更要尊重生本,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比较句式的方法, 有意识地进行了语感的培养。可以紧扣课文内容, 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表达感情不同的原因。在比较中, 看出个性, 看出各人的理解的不同。如:《冰花》教学片断:

片断1: (1) 教师板书“花”以后,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见过的花的样子和颜色等。 (2) 补充板书“冰”, 问:你见过“冰”花吗?是什么样子的。在哪儿见过的? (3) 我们来猜一猜文中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样的冰花?出示图, 我们先来帮他说一说。 (4) 读课文作比较。出示学生所说句子与课文作比较。

在这个片断中, 运用了主体性教学理论, 唤起学生内在的需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学生的所知和课文所见找到对接点, 实现最佳的融合。

要让孩子聪明,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去领会意思, 表达情感。一定要拓宽其视野, 不定势, 以文本为本, 又不局限于文本。一定要让孩子内化语言, 可以用书上的语言去表达,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实践中规范提高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片断3:做冰花 (1) 老师这儿有做好的冰花, (出示冰花) 你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 (2) 老师还做了一些可以吃的冰花, 有味道有颜色, 你们想不想吃, 想不想闻? (3) 你们谁能回去做一两个给大家看看, 最好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实践出真知, 要用大语文观去教语文, 让科学、美术等相关学科渗透到语文学科中, 要将读和写结合在一起, 从小就让学生写一些创意性的小论文, 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就会得到增强。

在片断3教学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学生不同收获:有的在日记中写道:我以前不懂什么是冰花, 看了电视, 以为花样溜冰就是冰花, 老师把冰和花分两次写我才知道冰花, 就是冰上开花吧?妈妈说, 冰花就是冰的样子。要我说, 冰花, 就是冰很开心, 一高兴笑得满脸如花。有的学生说, 爸爸说, 水蒸气在平滑表面凝结成冰片, 好像好多好多花朵镶嵌在玻璃一样的, 所以就叫冰花了。我以为做冰棍就是做冰花呢!这么一听一做一想, 老师做的有味有色的冰花还是掺了假的冰花呢!

语文是字、词、句、篇的教学, 但我们不能让学生困在文字堆里, 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让它为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服务。要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以人为本, 先要尊重孩子已有的认识和可能的发展, 尔后才能去考虑文本的存在。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聪明, 我们教师自己要敢闯, 不要怕错, 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说“不!”, 经常去想去做去查, 走自己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 怕啥的?

摘要:中国式的教育, 从家庭到学校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 在家要听父母的, 上幼儿园听阿姨的, 上学校听老师的, 工作了听领导的。“不许顶嘴!”“不许抗上”成了求学做人的准则。这样做的结果, 表面上是“和谐”了, 实际上是“僵化”了, 学生少了个性, 民族少了创新。

小语教学反思 篇2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农村小语教学 篇3

一、推荐阅读与课文紧密关联的背景信息

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五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我故意安排4人小组的8个小组长先行阅读与文本紧密关联的《直言受宫刑》《矢志不渝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及《什么是宫刑》等资料。小组信息交流时同学们因羡慕、好奇而迅速浏览8位同学准备的相关资料。紧接着研讨“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时。同学们有的抓住“发愤”这一关键词陈述司马迁“愤”从何而来;有的表达对司马迁无限的敬佩之情;有的愤慨汉武帝的昏庸残暴;有的联系课文第2、3自然段叙述自己对司马迁之所以发愤写《史记》的理解。每一位同学充满激情地发言之后,再朗读一段课文。这样,一篇远离同学们生活年代的历史题材的文章因为有了教材关联的阅读基础,课堂学习的氛围便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每个阅读主题单元教学开始的5分钟里,我公布同学们资料搜集、阅读的情况,大力表扬拥有大量阅读资料、坚持阅读的同学,并鼓励同学们资源共享。每月进行各类读书笔记的评选,大力推动教材延伸活动的持久开展。

二、循環阅读教材,提高延伸的有效性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关联主题的课文在不同年级、不同分册中会反复出现,利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互文式”阅读。农村小班化阅读教学中发掘和利用教材内部的隐性主题阅读资源,是提高教材延伸有效性的创新策略。

1.通读苏教版全12册教材,纵向重组关联主题的文本。我和四至六年级同学一起进行了文本的纵向重组,如按文章体裁分类:古诗词类课文(如《江南》)、文包诗类课文(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现代诗类课文(《老师,您好!》);按单元主题分类:感恩类主题课文(如《师恩难忘》)、科技主题课文(如《航天飞机》)、名家名著类主题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哲理类主题课文(如《最大的麦穗》)、历史类主题课文(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

我们将重组后的文本资源一一按照阅读主题(或文本体裁),教材所在册数、单元、页码顺序编成导读目录索引,供同学们日常阅读或在研究时查找。导读目录索引加上全12册教材便成了农村小班化学生最基本的、常读常新的阅读资源。

2.增厚关联主题课文的系列背景资料,形成特色的教材延伸体系。教师完成教材关联主题文本资源导读目录索引后,由学生4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导读目录索引中对应课文的系列背景资料添加工作。学生拥有的教材延伸资源不同,添加的背景资料也不尽相同,小组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资料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眼、口、耳、脑、手并用的学习过程。

三、推进教材延伸资源阅读活动

1.课前搜集课中交流,酝酿感悟文本的情感基调。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是正确地感悟文本。有些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的情感会自然进发;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体验、积累相距较远,体悟文章的情感缺乏基础。这就需要我们营造恰当的氛围,朗读合适的教材延伸资料,形成对应的情感共鸣场帮助学生感悟。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教学中,教师以《春天的故事》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小组交流邓小平爷爷指挥百团大战、“南巡”讲话的故事,讲述邓小平爷爷一生屡次遭受打击的故事,接着朗读课文的各个自然段。同学们在课文朗读感悟中真实再现崇敬与悲哀的情感基调,朗读“也许……也许……也许……”片段时到达高潮。

2.引入教材关联故事,打好教材阅读感悟的底子。农村小班化教学中,我们不但引导学生积累与教材延伸关联紧密的阅读资源,还鼓励学生将与教材延伸关联松散的阅读资料引入到课堂中来阅读。当教学感恩主题的课文(如《师恩难忘》《掌声》)时让学生选取《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中的一则或几则小故事来读、来议;当教学哲理主题类课文(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最大的麦穗》)时让学生选取《让孩子学会做人的故事全集》中的故事来读,并反复诵读故事中的“成长悟语”……这样算来,农村小班化教学中,每位学生每学期有近百次读故事的机会,能听上千个好故事。这些故事是百读不厌、常悟常新。

小语教学总结自写 篇4

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为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很好地展开,在开学初我就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请学生写一写:新学期,我希望语文课堂是这样的。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积极改善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如课堂气氛的轻松、多请平时不太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回答问题等等。另外我认真备课,注意新课导入新颖,例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了不同的导入方式。有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有用了讲述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多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惯,发展发散思维能力,对一些问题深入地研究。课下则多和学生谈课外阅读的话题。这些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努力做的,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确实喜欢上了学语文。

二、重视朗读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在阅读中我抓课文统领全文的重点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而且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加以练习,使之巩固。为使语文学习扎实有效,遇到重点处我都会引导学生记在书上,使学生养成边听讲边记重点的好习惯。

在这一学期,我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一课题,首先对全班学生做出了一个调查,请思考后写出你在课堂上为何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我想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后才好对症下药。调查结果显示的是大多数自信心不够。为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我一是衽前面所讲的班干部培养

方案,二是在班里制定表格,自己统计每节课的举手的次数,优胜者将会得到奖励。正是因为这些举措,课堂上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受到了任课老师的赞同,家长们的肯定。

三、课下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教研组内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提醒自己,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做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了有的放矢。

五 开展了课外阅读的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中,我和学生背诵了《论语》其中的20则,之后相继背诵了《陋室铭》《阿房宫赋》《木兰诗》《岳阳楼记》和《爱莲说》,和学生一起阅读了《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淘气包埃米尔》,阅读时,通过手机发短信的方式,把问题发给家长,请学生家长在孩子读完后,再对孩子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本书读完后,指导学生及时写出了读后感。我发现语文乐园和语文练习册的文章精美,而且和课本内容是相配套的,于是我借助校本课程,对两本书上短文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因为学生在做作业时多数没有做到充分的阅读,所以课堂上我和学生们重新进行阅读,阅读前,总会布置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补充了学生们阅读量的不足。

小语阅读教学训练之法 篇5

巧设疑问,加强朗读训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一切思维的开端,所以说思维应从设问开始。语文阅读课堂上,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就是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师生课堂交流中不断提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就要着眼于把文本语言进行重组,然后内化的过程。鉴于此,精心设计问题就必须将问题的设计上升到学生课堂上的说话兴趣和说话质量来考量,以提高课堂实效。

一次在听一位老师教《蒲公英》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她有意识地通过训练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重组课文内容的好做法,课堂上,教者从抓住文本的训练点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实现了阅读的境致。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太阳公公的话时,她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轻声读一读,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在学生熟读之后,这样提问:“你们读懂了吗?谁说说太阳公公告诉‘小降落伞们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答道:“太阳公公不让小蒲公英到沙漠里去,因为那里看上去金光闪闪,其实是一个陷阱。”“银花朵朵的湖泊是很美的,不过那全是水,不适合我们生活。”“那黑黝黝的泥土看上去并不美,但那正是他们生长的好地方。”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已能看出他们已经读懂了太阳公公的话了。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踏踏实实地才能有成就。

挖掘文本,落实口语训练

口头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交际也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好有效的口语训练。在课堂上笔者尽可能地发掘课本资源,落实有效进行口语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本只是一个范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自身的资源来提升阅读、写作、说话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将语文基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尝试从文本出发来发掘适合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训练点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课堂上,笔者选择了第七自然段这样引导学生:太阳出来了,就在小露珠想大家告别的时候,向日葵、喇叭花、白杨树他们会怎样和小露珠一一告别呢?请大家用填空来完成,出示提示: ,好像在说:“ 。”出示此题后,笔者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情等,以增强语句的生动感。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要求学生仿照第二、三、四自然段说:“ 。” 说。通过以上形式的训练,让说话训练难度大大降低,使得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断提升。

找准基点,拓展文字训练

夯实基础,方能凸显能力。语文新课标依然强调语文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实际,选择恰当的语言训练点,使学生有机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课堂训练习题中,有时,一个有效的训练点的选定,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有效解读文本的效用。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盲目地进行遍地开花式的训练,确立训练点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基点进行训练,这样才能达到扎实有效从而达到有序高效。

在教学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这一课时,笔者从课后习题中寻找训练点,发现只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3个大问题就能解决,尝试之后,感觉很有实效。笔者把重心放在了第二个问题上,让学生先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平时谈论得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说:要想想文章用了什么方法去做细节描写;要看看文章的结构;有没有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于是笔者让他们去思考叶圣陶是怎么去改编这个故事的。经过思考,有学生发现了文章人物的特点明显,在文章中能找到体现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如牛郎“心眼儿好”“辛勤劳动”,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暴跳如雷”“严厉惩罚”等。还发现了文章的叙述语言很平实,情节内容安排得很紧凑。通过对比,学生明白适时地用简练的语言能够达到让对方迅速明白的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做到全面、扎实、有效的提升,把有效阅读教学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教师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思维确立训练点,抓住训练的有效基点,依托文本的侧重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注意各个训练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语文课堂上成思维训练课,上成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课,从而很好地实现语文的双基功能。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操作特点 篇6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一、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这主要是:

——教育观。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质量观。教学质量不再是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和优等生发展的情况,要看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全面达标。

二、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主要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都要经过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两个阶段。再如,学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把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展智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

——以“读”为基础,读写结合的规律。

——教与学统一规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要指导学,学离不开教。

三、小学语文达标模式宜简不宜繁

要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构成和教材课型的特点,集中概括为几种模式。小学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由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五个方面构成,教材又编排为不同的课型。阅读和作文是最基本的训练和课型。人教版教材的教师用书对汉语拼音和各种识字课型的教学步骤提示得比较具体,本身就可做为达标模式,可以不再另行构建。所以,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學构建为阅读(包括看图学文、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作文(包括说话、写话)和练习(包括写字和基础训练)三类达标模式。举例如下:

1、阅读“三读”达标模式。

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讨论——历练”的语文教学过程观点,总结雁塔区教改经验,我们提出阅读教学达标模式是:“自读•感知——讲读•理解——练读•运用”,简称“三读”达标模式。

2、作文“一五三”达标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一个核心:教学目标。五步程序:①写前准备;②独立试写;③质疑评议;④矫正练习;⑤总结评价。三个始终:①情感培养渗透始终;②因材施教体现始终;③反馈矫正贯穿始终。

3、练习课“三步”达标模式。

我们提出的练习课“三步”达标模式是:“独立试作——评议指导——矫正练习”。这几种模式均可供参考。很明显,阅读和作文教学总要把学习一篇课文或完成一次作文练习分配到几节课中进行。那末,阅读“三读”模式和作文“一五三”模式就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安排到几节课中去。这就是分段达标。

四、形成测评,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及时矫正补救,调控教学

与前提测评一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形成测评,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某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步进行的。因此,也就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

在形成测评的形式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本身的实际来决定。主要有:答问、讨论、朗读、各种形式的书面测试等。答问、讨论、朗读不可能一下子有许多人参加测试,这就要恰当地确定人眩一般来讲,答问、讨论、朗读应选中下等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大多数学生的达标情况。那种形式上高水平的学习,以优等生流畅的答问、朗读包办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是不可取的。

对反馈回来的未达标或未全部达标的知识,要尽量做到及时矫正补救。从控制论观点讲,目标教学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有序的微观调控。“有序”主要指教学目标的能力水平层次和有序的达标教学层次。实现“微观调控”则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反馈达标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学习的失误和缺陷及时矫正补救,使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这种调控可以在课后,一课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完后进行,但是大量的应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尽量做到当堂达标。这就是向40分钟要质量,或者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下一篇:妇女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