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状

2024-08-19

发育性状(精选七篇)

发育性状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藏獒均在西岗犬场饲养,其中公犬6只,母犬6只,健康无病。生长发育测定所用的藏獒数量、胎次、月龄等见以下各表格。

1.2 方法

对供试犬分别在初生、50日龄断奶、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进行空腹称重,测量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头长、额宽等指标。同时计算公母各月龄体重、体尺等性状的累积生长、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值。

其中,各性状的相对生长值为:当期数值/24月龄以上成年值×100%;

额宽为:两耳基内侧连线的测量值。

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各阶段体重与增重

随机选择幼藏獒2窝12头(6公6母),测定其初生、断奶、95~100日龄、180日龄的体重,并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表2。

表1、表2中,180日龄体重和100~180日龄的体重仅各为2头公幼犬和2头母幼犬,其余均已出售。

2.2 相对生长

以成年藏獒(24月龄及以上)的体重为100%,计算公母幼藏獒各月龄的相对生长速率,结果见表3。

g/d

从表3可以看出,母犬的相对生长速率一直快于公犬,直到18月龄时这一趋势才降下来;6月龄时的公母幼犬其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一半左右,即从初生至6月龄其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可以认为,6月龄以前是藏獒生长的关键时期。12月龄时,公母幼藏獒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80%左右;从12月龄至24月龄则无论是公藏獒还是母藏獒,其生长速度都比较缓慢了。这提示我们,在6月龄之前,应当加强藏獒饲喂时的营养。

kg、%

2.3 体尺及体尺指数

2.3.1 体高及管围体高、管围及管围指数见表4。

2.3.2 体长、胸围藏獒体长、胸围的累积生长和相对生长情况见表5。

从表5可看出,无论公藏獒,还是母藏獒,50日龄时,其体长的相对生长均达到了成年体长的一半左右;而胸围达到成年一半时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介于50日龄和3月龄之间)。除公犬的胸围外,公母犬的体长,母犬的胸围在一周岁时都达到了成年的95%或以上。这说明,藏獒的生长最快期主要集中在2月龄以内,而在一周岁时,其体型已接近成年犬。

2.3.3 头长、额宽藏獒头长、额宽的累积生长和相对生长情况见表6。

表6的结果表明,藏獒头长、额宽的变化与体长、胸围的变化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2.4 南京地区引入藏獒与河曲地区藏獒的比较

我们将南京地区藏獒的生长情况与河曲地区的土著藏獒进行了生长发育方面的比较。结果发现,南京地区引入藏獒,不论公母,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与河曲地区的藏獒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南京地区藏獒的成年体重分别仅及河曲地区相应藏獒的66.9%(公犬)和53.7%(母犬),差距极大。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体长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96.39%和92.23%,基本相似。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胸围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100.81%和87.73%。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体高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93.44%和99.41%。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管围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98.06%和92.20%。

cm、%

注:管围指数=管围/体高×100%

cm、%

cm、%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来看,南京地区引入藏獒的各项体征指数其累积生长的相对值比较符合动物体生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即先慢、后快、再慢,直至平缓。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藏獒引入南京后,能适应南京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因而其生长是正常的。

在各类体征指数中,体重的生长强度较之其他指标要低一些,即使在生长发育强度最大的3~6月龄时期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体重生长强度,公、母犬分别为54.26%和66.24%,远低于体长的生长强度。

母犬的发育时间稍早于公犬。12月龄时,无论公母犬,其生长发育已接近于成年犬。

与河曲地区藏獒相比,上述各项体征指标,南京地区引入藏獒均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尤以体重为甚,而其余指标差距不大。

由于该试验是在一般性的生产场内完成的,藏獒的流动性比较大,幼年藏獒随时有可能被出售。故本试验中的藏獒数量无法人为控制,因而不同生长阶段的藏獒其测定数量差异较大,且后期的样本量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次试验的精确性。

摘要:对南京地区引入藏獒的初生、50日龄断奶、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 (成年) 的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南京地区引入藏獒在3~6月龄时, 其生长发育强度达到最大值;各项体征指标的累积生长符合动物的一般生长曲线;与河曲藏獒相比, 24月龄的南京引入藏獒其体重较轻, 分别为同一生长期河曲藏獒的66.9% (公犬) 和53.7% (母犬) , 其余体尺指标两地藏獒的差距不大。

发育性状 篇2

1层间距法

煤系地层太原组、山西组在该煤田分布较稳定煤层与煤层之间, 标志层与标志层之间, 所赋存的主要可采煤层层位基本稳定。基本以富煤带或富煤中心向四周变薄, 局部产生分叉尖灭。各煤层空间位置相对稳定, 可找出一定规律。是本次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之一。各煤层层间距这里不叙。

2测井曲线对比

根据各煤层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在纵向上的差异性及横向上的相似性, 以及各煤层测井曲线形态和峰值特征, 结合其它方法进行综合对比, 是本次煤层对比的辅助方法之一。各主要可采煤层 (A5、A7、B3、C2、C4、C6、D2、E1、F2、G2、G3、H1、I1、I2、J2) 对比可靠, 其它煤层 (A3、B2、D1、E2、G1、H2、J1) 基本可靠。个别煤层对比局部可能有窜层现象。

3可采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发育特征分述如下:

A3煤层:不规则分布于区北部到中部, 西部部分被剥蚀。埋深174.13~235.32m, 煤层可采厚度0.46~16.57m, 平均3.50m, 含夹矸0~6层, 平均3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零星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A5煤层:距A3煤层3.32m~17.08m, 分布于区内中部及北部, 西北部地区部分被剥蚀。煤层可采厚度0.54~30.49m, 平均5.98m, 含夹矸1~11层, 平均2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大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 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A5煤层发育两个富煤带, 北部以H1、H9-3、H9-4号孔呈NWW向分布;南部以H10-2号孔最厚向四周变薄尖灭。

A7煤层:距A5煤层1.75m~15.57m, 分布于区内中部地区, 西部部分被剥蚀, 煤层可采厚度0.26~23.63m, 平均3.32m, 含夹矸1~7层, 平均2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厚煤带呈SW向宽带状分布于中部H10-2、H4-2号孔一线, 向四周变薄尖灭。

B2煤层:距A7煤层2.94m~29.79m, 分布于区内中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25~17.99m, 平均3.05m, 含夹矸1~8层, 平均2层, 属结构简单煤层,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厚煤带呈SW向宽带状分布于中部H10-2、H4-2号孔一线, 向四周变薄尖灭。

B3煤层:距B2煤层1.75m~19.25m, 分布于区内大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20~21.11m, 平均4.28m, 含夹矸1~8层, 平均2层, 属结构简单煤层, 该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 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厚煤带呈SN向宽带状、窝状分布于中部24、H4、H2号孔一线, 向四周变薄尖灭。

C2煤层:距B3煤层2.31m~41.94m, 分布于区内大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25~16.06m, 平均4.55m, 含夹矸0~7层, 平均3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 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厚煤带呈NE向宽带状分布于北部H3-2、H9-3、H2号孔一线及南部22、H11-3号孔一线, 向四周变薄尖灭。

C4煤层:距C2煤层2.00m~26.42m, 分布于区内大部地区, 煤层厚度0.20~13.44m, 平均3.49m, 含夹矸1~8层, 平均2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厚煤带呈片状分布于北部2-3线之间, H9-2号、H2-2号孔一线为富煤中心, 向北部迅速变薄尖灭。

C6煤层:距C4煤层2.22m~20.94m, 分布于区内中部~北部地区, 煤层厚度0.20~12.79m, 平均3.36m, 含夹矸1~6层, 平均2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D1煤层:距C6煤层1.60m~27.32m, 分布于区中部, 煤层可采厚度0.32~12.34m, 平均3.31m,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零星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D2煤层:距D1煤层1.54m~16.19m, 分布于区内中部, 煤层可采厚度0.63~23.98m, 平均4.03m, 含夹矸0~4层, 平均2层, 属结构简单煤层,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厚煤带呈NE向宽带状、窝状分布于北部H2-2、H3号孔一线, H2-2号孔为富煤中心, 向北部及东西向迅速变薄尖灭。

E1煤层:距D2煤层1.76m~38.36m, 分布于区内中部~北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10~11.19m, 平均2.86m, 含夹矸1~7层, 平均2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E2煤层:距E1煤层1.73m~19.65m, 分布于区内中部及北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55~10.89m, 平均3.24m, 含夹矸1~5层, 平均2层, 属结构简单煤层,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零星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F2煤层:距E2煤层1.52m~28.37m, 分布于区内大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05~21.73m, 平均5.49m, 含夹矸0~9层, 平均3层, 属结构复杂煤层, 该煤层全区大部发育局部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 厚煤带呈片状分布于北部H2-2、H9-3号孔及南部22号孔周围, 厚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G1煤层:距F2煤层2.19m~25.85m, 分布于区内北部地区, 煤层可采厚度0.28~5.85m, 平均2.45m含夹矸1~5层, 平均2层, 属结构中等煤层, 该煤层全区局部发育零星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摘要:黑城子煤田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比较宽缓的背向斜。煤田为燕山山脉构造运动形成的为北东向轴向断陷盆地, 使张家口组产了如今的褶皱。形成了现今的煤系地层的成状基底。至白垩世早期, 断陷盆地以下降为主的趋势运动有所加强, 在闪电河断陷盆地中沉积了厚达900m以上的含煤岩系 (黑城子煤田) 。

发育性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气象条件

试验在柳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进行, 试验地的经纬度为, 北纬24°28′, 东经109°23′, 年平均气温为20.1°, 年降雨量为1446.5 mm, 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为9.8℃, 极端最高温度39.6℃, 极端最低温度-3.9℃, 无霜期324 d, 适合石斛的人工栽培。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石斛品种包括象州独角石斛 (A) 、云南文山独角石斛 (B) 、云南金钗石斛 (C) , 共3个, 于2014年3月1日栽种, 以通过搭架盆栽的方式种植, 架子离地面0.8 m, 以压碎松树皮混合腐熟的牛粪作为盆栽基质, 象州独角石斛、云南文山独角石斛每盆种植1丛, 每丛大约15~20株, 云南金钗石斛每盆种1丛, 每丛大约3~5株, 每个品种种植100盆。种植之后 (3~8月) 每半个月喷施0.5%的硫酸二氢钾1次, 6月份之后盖遮阴度为75%的遮阳网, 基质干燥的时候及时淋水, 保持基质湿度湿润。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在石斛生长发育期间, 选择有代表的20株, 固定观测, 观测其株高、茎径和单株叶面积的动态变化。株高为地面到顶端生长点的测量值, 茎径为植株中部测量值, 叶面积指数用CI-203叶面积仪测定。

1.3.2 产量的测定

在11月份收获期, 选有代表性的50株, 进行单株鲜物重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石斛品种不同时期植株高度的比较

图1表明, 各石斛品种均在4~6月份快速生长, 生长最快的是云南金钗石斛, 其次是云南文山独角石斛, 最慢的是象州独角石斛, 7月份以后各石斛品种的伸长速度逐渐减慢, 但云南金钗石斛还保持一定的生长。

2.2 各石斛品种不同时期茎粗的比较

石斛品种茎粗变化情况见图2。

各石斛品种茎粗均在4~5月份快速增粗, 其中生长最快的是云南金钗石斛, 其次是云南文山独角石斛, 最慢的是象州独角石斛, 6月份之后各品种茎增粗的速度都逐渐减慢, 几乎保持稳定。

2.3 各石斛品种的单株叶面积比较

各石斛品种单株叶面积变化情况见图3。

从4~6月份除了云南金钗石斛单株叶面积迅速增加外, 其余2个品种变化不大, 到7月份以后保持稳定。

2.4 不同野生石斛产量性状的比较

从表1可知单株鲜重最高的云南文山金钗, 达到20.97 g/株, 其次是文山独角石斛, 达到1.08 g/株, 最低的是广西象州独角石斛, 仅为0.65 g/株, 云南文山金钗单株产量为文山独角石斛19.4倍, 而文山独角石斛单株产量为象州独角石斛1.66倍。

3 讨论

石斛良种是石斛产业高产优质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石斛良种应具备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以及抗逆性强等农艺性状, 和较高的产量性状。

不同野生石斛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综合分析:

(1) 云南文山金钗是一个优良的品种, 植株粗壮直立, 主茎明显, 具有纵向纹路, 形状似钗, 叶片大厚, 常绿, 长势旺盛, 抗高温寒冷性强, 植株高度:10~35 cm, 粗:0.8~1.5 cm, 单株产量高, 是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

(2) 云南文山独角石斛, 植株细小直立, 棒状, 丛生, 植株高度:7.0~15.0 cm, 粗0.25~0.40 cm, 叶披针形, 叶片较薄, 到了9月份以后叶片逐步凋落, 到12月份还保留一定的叶片数, 长势差, 抗逆性较差, 成活率较低为30%~40%, 不适宜人工栽培种植。

(3) 象州独角石斛, 植株细小直立, 棒状, 丛生, 植株高度:5.0~9.4 cm, 粗0.17~0.25 cm, 叶披针形, 叶片较薄, 到了8月份以后叶片逐步凋落, 到11月份几乎变成光杆, 抗逆性较差, 成活率较低, 为20%~30%, 不适宜人工栽培种植。

摘要:试验以柳州市面上流行的野生石斛品种为种植材料, 从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2个方面对象州独角石斛、云南文山独角石斛、云南金钗石斛进行品比。结果表明:各石斛品种在36月份生长发育较快, 此后逐渐减慢生长, 除云南金钗石斛还有一定的生长发育外, 其余2个石斛品种到7月份生长停止;云南金钗产量最高, 其次是云南文山独角石斛, 最低是象州独角石斛。综合生长发育和产量, 云南金钗石斛适宜人工种植, 象州独角石斛和云南文山独角石斛不适宜人工种植。

关键词:野生石斛,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

参考文献

[1]吕广振.中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25-327.

[2]唐德英, 杨春勇, 段立胜, 等.金钗石斛生物学特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0) :2586-2587.

[3]张宇斌, 罗天霞, 张习敏, 等.湿度对铁皮石斛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 (9) :79-81.

发育性状 篇4

关键词:巴克夏猪,繁殖,生长发育,选育

巴克夏猪是源于英国的培育猪种, 迄今为止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其被毛为黑色, 具有“六点白” (鼻端、尾尖、四肢下部) 的特征, 以肉质优良, 盛产雪花瘦肉闻名。19世纪, 巴克夏猪开始风靡世界, 光绪年间, 巴克夏猪就进入了中国, 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猪的品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国内的哈白猪、吉林黑猪、东北花猪、内蒙古黑猪、北京黑猪、汉中白猪、山西黑猪、烟台黑猪等20余个育成品种均有巴克夏猪血统[1]。目前, 世界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优质化, 现代猪育种仍保持对生长速度、瘦肉率和饲料利用率的改良, 此外重点加强对繁殖性状、肉质的选择[2,3]。因此, 生长快、瘦肉率高、肉质优良的巴克夏猪在世界猪种格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引进巴克夏祖代种猪, 开展场内性能测定, 采用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策略进行选育[4], 取得显著的遗传进展。

1 材料

从美国原种场引进的EB病毒 (EBV) 指数优秀的巴克夏猪, 其中母猪20头、公猪11头 (5个血统) , 组建基础群, 第1世代选育结束后引入3个血统的公猪冻存精液, 共8个血统。

2 方法

2.1 选配与世代间隔

利用种猪育种数据处理系统 (GBS系统) 进行计算机模拟配种, 以随机选配为主, 人工同质与异质选配为辅[4]。各世代均为秋季配种春季产仔, 以降低季节和环境对选种的影响。核心选育群采取第1胎留种, 1年1个世代, EBV值高的家系多留种, 世代可适当重叠, 每个世代均开展性能测定。

2.2 性能测定

在种猪测定舍相对一致的条件下集中进行性能测定, 每个世代初产母猪的断奶仔猪中, 每窝选留1头公猪、2头母猪进行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测定性状和方法按照《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 (试行) 》统一规程进行, 生长发育性状:100 kg体重时的体尺指标 (体高、胸围、体长) , 达100 kg体重日龄, 达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60日龄头数。

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分别按如下公式校正:校正日龄=测定日龄- (实测体重-100) /CF。式中:CF (公猪) = (实测体重/测定日龄) ×1.826 040;CF (母猪) = (实测体重/测定日龄) ×1.714 615。校正背膘厚=实测背膘厚×CF。式中:CF=A/{A+[B× (实测体重-100) ]。式中:公猪A、B值分别为13.468, 0.111 280;母猪A、B值分别为15.654, 0.156 646。测定期种猪饲料营养水平见表1。

2.3 遗传评估与选留

运用GBS系统, 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 估计后备猪达10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及母猪总产仔数的育种值, 再计算个体综合选择指数, 根据个体综合选择指数大小并结合体型外貌及生殖器官的发育状况进行选留。综合选择指数计算公式:Isire=100-4.21×EBVAge-17.1×EBVFat, Idam=100-3.16×EBVAge-12.85×EBVFat+43.4×EBVTNB。式中:EBVAge为达100 kg体重日龄估计育种值;EBVFat为达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估计育种值;EBVTNB为总产仔数估计育种值。

3 结果与分析

经过5年选育, 核心选育群母猪数量达104头, 公猪18头, 共8个血统。测定4个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和5个世代的生长发育性能。

3.1 繁殖性能测定 (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 3可知, 4世代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60日龄头数分别达到8.85头、8.46头、43.94 kg和7.70头, 与1世代相比分别提高0.25头 (P>0.05) 、0.92头 (P<0.01) 、8.14 kg (P<0.01) 、0.96头 (P<0.01) 。4世代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60日龄头数分别达到9.15头、8.94头、46.49 kg、8.18头, 与1世代相比, 分别提高0.45头 (P>0.05) 、0.68头 (P>0.05) 、6.78 kg (P<0.01) 、0.62头 (P>0.05)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 巴克夏母猪的繁殖性能有一定提高。此外, 巴克夏母猪妊娠期为 (116.21±3.00) d, 相对于其他猪种, 其妊娠期较长。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相同大写或小写字母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相同大写或小写字母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3.2 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结果见表4)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相同大写或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4可知, 与1世代相比, 5世代公猪、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分别缩短了14.93 d (P<0.01) 、15.63 d (P<0.01) , 达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分别降低了0.83 mm (P<0.01) 、0.70 mm (P<0.01) , 料重比分别降低了0.18 (P<0.01) , 0.17 (P<0.01) 。

100 kg体尺指标测定结果见表5。公猪、母猪体长变化不大, 但经选育其体高和胸围均极显著提高 (P<0.01) 。

cm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相同大写或小写字母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4 结论

建立基础群时, 由于科研经费不足, 引进的巴克夏母猪数量偏少, 导致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但通过引进外血 (冻精) , 扩大了群体的遗传差异, 为提高选育进展奠定了基础。开展种猪场内测定, 利用GBS系统中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遗传评估, 依据3个测定性状的单项育种值和个体综合选择指数来选留核心育种群后代种猪, 对巴克夏猪优良经济性状的选育提高有显著效果。经过5年的种猪场内测定和选育, 巴克夏初产、经产母猪总产仔数分别提高0.25头、0.45头;公猪、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分别缩短14.93 d、15.63 d, 达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分别降低0.83 mm、0.70 mm, 选育效果极显著。

目前, 肌内脂肪含量已成为评价欧洲猪肉质量好坏的一个代表性指标[5]。因此, 肉质性状的改良, 特别是以提高肌内脂肪含量为目标的正在成为猪育种的发展趋势。巴克夏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 肌内脂肪含量较高, 肉质优良, 可用于改良我国地方猪种, 在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同时, 能有效保持地方猪种优良的肉质特性, 是培育瘦肉率高、肉质好的新品种 (配套系) 的优秀遗传资源。在当今中国发展黑毛优质猪的新形势下, 巴克夏猪是不可多得的黑毛终端父本[1]。

参考文献

[1]张伟力, 张似青, 张磊彪.巴克夏在中国的历史辉煌与现代美系巴克夏猪性能初报[J].养猪, 2010 (3) :68-72.

[2]熊远著.瘦肉型猪育种的发展及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 2000, 9 (2) :42-46.

[3]刘榜, 蒋腾飞, 樊斌, 等.外种猪遗传改良进展与发展趋势[J].猪业科学, 2011 (9) :106-108.

[4]张培武, 喻传洲.猪继代选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猪业科学, 2006 (1) :66-67.

发育性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的采集与前处理

用高压灭菌的剪刀取2,3,4,6月龄滩羊各3只的背最长肌、胸肌和腿肌组织,迅速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屠宰时记录试验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试验动物均来自宁夏盐池滩羊繁育中心。

1.2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参照Gen Bank公布的绵羊GH基因序列和β-actin基因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 5.0在其保守区域各设计1对引物(见表1),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1.3 滩羊肌肉样本总RNA的提取

用超纯RNA提取试剂盒(CWbio.Co.Ltd,Cat#CW0581)提取组织样本中总RNA,试验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超纯RNA提取试剂盒,银川市兴庆区长裕通化玻经销部提供。

1.4 RNA电泳

取5μL RNA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以检测RNA的完整性。

1.5 RNA消化

用DNaseⅠ试剂盒(CWbio.Co.Ltd,Cat#CW2090)对RNA中残留的基因组DNA进行消化处理,试验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DNaseⅠ试剂盒,银川市兴庆区长裕通化玻经销部提供。

1.6 反转录

用Hi Fi-MMLV c 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CW-bio.Co.Ltd,Cat#CW0744)进行反转录,试验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反应结束后的c DNA于-20℃保存。Hi Fi-MMLV c 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银川市兴庆区长裕通化玻经销部提供。

1.7 数据的统计分析

荧光定量PCR仪(型号为7500),美国ABI公司生产。采用2-△△Ct法进行数据的相对定量分析,即

1.8 Real-Time PCR检测过程

1.8.1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用Ultra SYBR Mixture(With ROX)(CWbio.Co.Ltd,Cat#CW0956)进行扩增,试验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扩增程序为:95℃10 min;95℃15 s,60℃60 s,共45个循环。Real-Time反应体系(20μL)为:2×Ultra SYBR Mixture 10μL,10μmol/L上、下游引物各0.4μL,模板2.0μL,加入灭菌纯化水至20μL。Ultra SYBR Mixture(With ROX),银川市兴庆区长裕通化玻经销部提供。

1.8.2 样品Real-Time PCR检测

将各样品c DNA10倍稀释后取2μL作为模板,分别用目的基因引物和内参基因引物进行扩增(见表1)。同时在60~95℃进行熔解曲线分析,每个样品c DNA重复检测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电泳结果

取5μL RNA,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28S、18S、5S,其中5S条带较浅,表明RNA无明显降解(见图1)。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260/OD280值在1.8~2.0之间,表明RNA纯度较高。

2.2 GH基因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结果见295页彩图2、295页彩图3。

2.3 各样品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根据Real-Time PCR原始检测结果,按照2-△△Ct相对定量计算公式,即

。计算出各样品的目的基因相对定量结果,即其他各样品相对于对照样品,目的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见表2~4。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同行数据肩标**表示不同组织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不同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

由表2可知:G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随月龄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GH基因含量在相同月龄、不同组织表达模式为胸肌>腿肌>背最长肌;且3,4,6月龄时不同组织的GH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只在2月龄时不同组织的GH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5)。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由表3可知,公滩羊的GH含量极显著高于母滩羊(P<0.01),说明GH基因对公羊的促生长作用大于母羊。

由表4可知,GH基因在不同性别、不同组织中的作用差异不显著(P>0.05),GH基因可能对滩羊整体生长具有正调节作用,而不是针对某一部位进行调控。

2.4 GH基因与屠宰性状的相关分析

注: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结果见表5。

注: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5可知,GH基因表达水平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均呈正相关,但只与净肉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

3 讨论

动物生长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综合的过程,不仅受神经内分泌调控,同时也受营养水平、环境、基因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GH是由垂体前叶分泌嗜酸性细胞分泌的一种单肽链的蛋白质激素,分子质量为21 000~22 000 ku[2]。GH作为一种重要的促进生长和调节代谢的激素,可通过加速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体脂分解来达到提高生长速度、改善胴体品质的目的[3]。李文文[4]研究表明,GH基因在7个绵羊品种中均存在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和肉品质有显著相关性。刘玲等[5]研究表明,GH基因外显子4可能是与南江黄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闫云峰等[1]研究表明,绵羊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有特定的组织表达模式,GH基因与免疫、繁殖及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具有一因多效的作用。李美玉等[6]首次研究山羊GH基因5'调控区发现其存在多态性,多态性是否与山羊的生产性能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李美玉等[7]采用PCR-RFLP技术对波尔山羊与鲁北白山羊杂交一代GH基因的第1,2个内含子进行研究,在分析基因型与出生重和部分屠体性状时发现,基因型仅对胴体重有显著影响,而在不同性别上却没有发现这种基因型之间的差异。P.X.Marques等[8]在研究葡萄牙土著塞拉纳山羊时也发现,GH基因外显子只有2种基因型,而且对羊的生长性能有相关影响。赵等[9]研究表明:GH基因能够改变羊的胴体组成,提高瘦肉率;GH基因能促进非胴体组织的生长,同时发现GH基因可以作为影响畜禽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闵令江等[10]以山羊为材料对GH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根据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体重(出生重、断奶重、周岁重)、体尺(体高、体长、胸围、管围)性状的分析,初步推断GH基因可能影响山羊体重性状的基因或与主基因相连锁。

4 结论

试验采用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滩羊肌肉组织样本中目的基因GH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在滩羊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变化情况。在三种肌肉组织中GH基因含量在相同月龄、不同组织表达模式为胸肌>腿肌>背最长肌,G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随月龄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GH基因表达水平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均呈正相关,但只与净肉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

摘要:为了研究生长激素(GH)基因在滩羊不同年龄、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根据Gen Bank上已发表的GH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滩羊组织总RNA为模板,分析了GH基因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胸肌、腿肌和背最长肌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在三种肌肉组织中,GH基因含量在相同月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胸肌>腿肌>背最长肌;GH基因表达水平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均呈正相关,只与净肉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G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随月龄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在不同月龄、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滩羊,生长激素(G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模式,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闫云峰,杨华,杨永林,等.萨福克羊GH和IGF-1基因组织表达水平的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4):18-22,28.

[2]孙逊,朱尚权.生长激素的结构与功能[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9,19(1):6-9.

[3]陈勇,刘清,霍淑娟,等.免疫调控生长激素的研究进展[J].当代畜牧,1999(3):1-3.

[4]李文文.绵羊GH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体尺和肉品质相关性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5]刘玲,陈喻,张国俊,等.南江黄羊GH基因外显子4单核苷酸多态与生长性能的关联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11,20(5):650-656.

[6]李美玉,闵令江,潘庆杰,等.山羊生长激素基因部分序列的PCR-SSCP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10):9-11.

[7]李美玉,闵令江,孙国强,等.山羊生长激素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分析[J].遗传,2004,26(6):831-835.

[8]MARQUES P X,PEREIRA M,MARQUES M R,et al.Association of milktraits with SSCP polymorphisms at the growth hormone gene in the Serrana goat[J].Small Rumin Res,2003(50):177-185.

[9]赵,李金泉,张文广,等.影响山羊肉质差异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80-7181,7184.

发育性状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绥玉7号。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垦区853农场进行。试验设2个模式,分别为:在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和常规玉米种植模式。行距65 cm,株距25 cm,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于玉米的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测量计算玉米的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干物质重、叶面积;采用烘干法测定0~5、5~10、10~15、15~20和20~2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采用环刀法测定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壤容重;收获前期,在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和玉米常规种植下的试验田各选10点进行取样,取样深度20 cm土壤测定养分。速效氮采用酶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采用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6]。收获时,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和玉米常规模式下的试验田各选5点,每点取10 m2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和玉米常规种植模式下,只有在灌浆期的株高有显著差异。可能因为前期还田秸秆分解缓慢,两种模式下的养分供给相当,株高没有差异。经过夏季秸秆腐化分解,还田模式的玉米后期养分得到补充,灌浆期株高极显著高于常规种植。

2.2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生育期干物质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两种模式种植的玉米干物质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抽雄期和灌浆期,轮作还田种植的玉米干物质极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的玉米,这可能与还田养分后期分解和前茬固氮分解有关。

2.3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生育期叶面积的影响

表3可以看出,在玉米的各主要生育时期,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叶面积都极显著高于玉米常规种植模式的叶面积,这可能与轮作前茬大豆固氮的释放有关,充足的氮源促进了还田模式下种植的玉米叶面积极显著高于常规。

2.4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苗期,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与常规模式下的不同土层深度的含水量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还田轮作模式免去了秋整地,起到了一定保墒作用,有利于增加出苗率。而随着生育期的进程,两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不明显且没有规律性,此时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下的秸秆已经很少存在了,保墒作用不明显了。

2.5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两种种植模式下各个时期不同层次土壤容重整体没有显著差异。在苗期和拔节期,轮作还田种植的土壤容重略高于常规种植;在抽雄期和灌浆期时,轮作还田模式下的土壤容重均低于玉米常规模式。这可能与大豆秸秆已经腐烂,腐解的秸秆纤维增加了土壤空隙度所致。

2.6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速效氮高于玉米常规模式的速效氮,可能是由于前茬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速效磷和速效钾高于玉米常规模式,可能是由于大豆秸秆腐烂释放磷和钾。

2.7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比玉米常规模式下的产量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6.4%。秸秆还田轮作模式增产源于穗长、穗粗、行粒数及百粒重都较玉米连作有所增加所致。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该试验研究,在玉米的生育期后期,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株高、干物质重、叶面积均极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模式;两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变化并无显著差异;在土壤养分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的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玉米常规模式;在产量方面,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比玉米常规模式下的产量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6.4%。

大豆茬种植玉米轮作还田模式对于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前茬大豆固定的氮素释放和秸秆腐化补充了后期玉米营养的需求,有利于获得高产。由于仅一年的轮作种植,两种种植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影响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还需要长期试验观察。虽然这种轮作还田模式免去秋整地,节约了一定成本。但这种耕作方式对农业机械的要求较高,一次性投入大,主要在土地面积相对集中的国营农场推广应用,现今在小规模农业生产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国家对农机购买补贴政策的出台,加之相应农机合作社的建立和小规模的土地整合,这种秸秆还田轮作技术模式将在今后的玉米生产中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天学,纪秀娥.焚烧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J].土壤,2003,35(4):347-348.

[2]张红梅,汤爱勤.秸秆直接还田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2010(3):19-21.

[3]江永红,宇振荣,马永良.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1,32(5):209-213.

[4]单玉华,王余龙,黄建晔,等.中后期追施15N对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4):18-21.

[5]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等.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456-1461.

发育性状 篇7

1.1 分析材料

从泸宁鸡扩繁群后代中选择黑羽乌骨鸡组成家系繁育群, 按公母1∶10比例采用人工授精配种, 在相同孵化饲养条件下, 孵化出雏后在脱温舍饲养35 d, 35 d后转到育成舍饲养到90 d, 90 d后采用林间放养, 饲养到19周龄, 然后随机抽样测定相关指标作为分析材料。

1.2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按农业行业标准NY/T823-2004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 测定体尺体重指标:胸深 (X1) 、胸宽 (X2) 、龙骨长 (X3) 、胫长 (X4) 、盆骨宽 (X5) 、胫围 (X6) 、体斜长 (X7) 、体重 (X8) ;利用Excel和SPSS软件, 分别进行性状描述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 获取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 分类后按样本分类作类间性状方差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体尺性状的统计分析

体重体尺数据列表1。从表1可看出各性状平均值的参数指标与中位数均较接近, 表明性状均值有代表性。各性状峰度值在-0.02~0.8之间, 偏度值在-0.22~0.51之间, 各性状最大值与最小值经处理相差比率在36.10%~183.40%之间, 说明各性状分布离差较大, 群体中存在性状的明显差异, 表型值遗传差异明显, 存在明显的可选择性。

cm、g

2.2 主成分分析

2.2.1 性状相关分析。样本相关系数列表2, 从表2可看出, 除胸宽与胫长的相关性较弱, 龙骨长与胫长的相关性显著 (P<0.05) 外, 其余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说明体重与体尺相关性状间呈正相关关系, 选择体尺大的将会影响体重性状和相关性状的提高。

注:r≥0.217为显著水平, r≥0.283为极显著水平。

2.2.2 主成分荷载与特征值贡献率。从表3可知, 按不低于85%累计特征值贡献率算, 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是4.810、0.907、0.682和0.557, 方差贡献率分别是60.121%、11.343%、8.529%和6.957%, 累计贡献率达到86.949%。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指标问题转化为较少的新的指标, 从而获得许多重要信息, 并包含样本的主要信息。此例提取的4个主成分已包含了样本主要信息, 可取代样本的综合指标。

2.2.3 依据主成分分析原理, 可用提取的主成分荷载进行主成分因子判断, 主成分荷载系数详见表4。

第一主成分中8个性状荷载系数在0.451~0.923之间, 其中最大的荷载系数是体重 (0.923) , 其次是体斜长 (0.884) 。当体重大时相应的体斜长等指标会更大, 体重会更重, 因此第一主成分可定义为体斜长生长发育因子。

第二主成分中突出较大的荷载系数是胫长 (0.825) , 表明当胫长越长时, 个体体重会更大, 因此可定义为胫长因子。

第三主成分中较大的荷载系数是胸宽 (0.537) , 其次是胫围, 当胸宽较大时, 胸围相应会更大, 其个体体重也会更大, 可定义为胸宽因子。

第四主成分中较大的荷载系数是并列的胸宽 (0.362) 和胫长 (0.310) , 当胸宽和胫长同时较大时, 将对个体体重产生影响。鉴于第二主成分为胫长因子、第三主成分为胸宽因子, 可将第四主成分定义为胸宽胫长互补因子。

综上分析可知, 4个主成分代表的主要因子———体斜长生长发育因子、胫长因子、胸宽因子和胸宽胫长互补因子, 是影响黑羽泸宁鸡的主要性状因素。

2.3 聚类分析

利用所获得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 (见聚类成员表5) , 可将样本聚为4个大类, 按分类性状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列表6) 。从表6可看出, 各类间性状中, 龙骨长、胫围类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胸深、胸宽、胫长、骨盆宽、体斜长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1) , 体重类间差异显著 (P<0.05) 。分别命名为第1、2、3因子的性状———体长、胫长、胸宽类间差异极显著, 说明与影响体重性状的因子是吻合的。

通过分类性状排序比较 (见表7) 可看出, 四个类中1类所有性状为最小, 排序均居4;2类、3类与4类的体重相似 (平均仅差1.33 g和23.63 g) , 在2类中体斜长排序为1, 表明和提取主成分的因子命名相吻合, 因此按2、4类群性状特点进行选择, 个体体重会更大, 而与此相关的性状———体斜长、胫长、胸宽等指标将会更大, 可见具有选择意义。

3 结论

通过对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后代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揭示出了泸宁黑羽乌骨鸡的选育依据, 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3.1 利用提取主成分最大荷载提供的命名因子, 可知影响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个体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斜长、胫长和胸宽。

3.2 主成分分析所提取的4个主成分, 完全包含了样本的主要信息, 可取代样本的综合指标;以2、4类群性状的表现特点作为选育依据, 可提高以群体体重为主的综合性状。

注: () 括号中数字为排序号。

摘要:本试验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 对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影响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个体体重的主要性状, 并从分类性状特点中选择出主要影响因素, 为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的选育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泸宁鸡黑羽乌骨家系,生长发育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朝武, 朱庆, 蒋小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优质鸡肉质评价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 2007, 22 (3) :547-553.

[2]章文波, 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 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吴高岭, 朱德凤.数值分类法在玉米品种资源上的应用[J].玉米科学, 2000, 8 (1) :23-27.

[4]白厚义.试验方法及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育性状】相关文章:

性状04-09

性状评价05-06

品种性状06-08

生物性状06-28

动态性状07-11

性状比较07-19

性状变异07-25

性状功能08-05

化学性状08-28

土壤物理性状05-03

上一篇:壁画专业教学下一篇:教育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