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2024-07-28

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精选十篇)

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篇1

一、信仰的底蕴

底蕴, 是艺术形态所表现的深刻的生活意义与社会意义, 是思维内化的延伸。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产生与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很多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 它的功能是“图载”是用来表达寓义的, 它反映了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深切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民间美术题材中的“金鱼满堂”、“五子夺魁”、“麒麟送子”等纹样, 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建国, 五口之家, 百亩之地, 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 四时勤劳”的优秀民族传统的农业结构形式。它形成了民间工艺美术这一高度封闭和保守的视觉传达系统, 并且通过各个时期人们不断的调整, 协调, 它在日益变化发展中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完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性寓于日常生活的实用之中, 主要的创作目的是适合于生活与心理要求而出现的, 人们相信他们充满感情创造下的某一形象的塑造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这种认同某一形象具有的效力来自于我们的祖先在长年累月的文化传递中被逐渐固定、规范下来的观念。

二、宗教的底蕴

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 文化心理结构是由以儒、佛、道三家为主而构建, 社会的运转与维护以此“三合而一”的哲学思想为轴心。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与宗教紧密相连, 甚至也可说是民间工艺美术是在宗教信仰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但它不是宗教信仰的反映, 而是借助了宗教意念, 重新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肯定。这种愿望包含了劳苦大众对现实生活的认定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以及内心某种深深情结的表现物对自然斗争的实用功能上, 因而它对宗教自身追求来世, 或是厌世避俗是完全不同的。如北方地区过年时常贴的“门神”, 画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祈求, “送子观音”是人们对自身繁衍的企盼, “福禄寿图”是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欢迎与祈愿等, 它一切都是真实的反映人们当时的生活轨迹, 而美有宗教用特有的神护、神圣性, 而对宗教观念的重新运用, 是人们表达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

我觉得民间的工艺美术虽然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联系紧密, 但它体质上却与宗教有很大不同。一个是乐观实用, 世俗化的人生态度, 另一个则是虚无飘渺的, 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这种不同,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的改造不断深化,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那些粗糙的, 盲目的崇拜逐渐变化为丰富多彩的点缀艺术, 但它在封建社会始终是与宗教有联系的, 它常被统治阶级阐释而继续发扬, 从而在封建社会人们生活中占据着各个角落, 所以对劳苦大众的生活观、价值观、民风民俗甚至审美情趣、创作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发展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并且深受其制约。

有多种宗教信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是祖先们对自然万物有灵认可现象的反映。如在商周时期由于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 天命观, 万物有灵论在众多抽象或具象的青铜器都由古代图腾显现出来。道教区别于其它世界宗教的主要特点在于, 它并不追求来生来世而以现世幸福和长生不老为目的, 它对人生很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对中国民间心态的影响很大。劳苦大众在道教那里不像封建的知识分子所宣扬的清高、厌世、追求与自然融化一体的精神解脱。民间美术借助万物有灵, 而宣扬了对生活的乐观与追求, 削弱了佛教对苦难的认定与忍受。如追求福禄寿的“三星高照”“寿比南山”“连年有余”“紫气东来”“百家衣”都与道教有关。道教常借助咒语、巫术等去灾去邪, 反映在民间工艺美术上表现了许多带有如此意味的美术现象。如画上的“镇宅申虎”、“六神”、“灶神”、“人仙”、“土地”、“钟馗”等形象。如还有在此观念认知下的一个山川、一棵大树、一块石头等都可以成为人供奉崇拜的对像,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宗教所原有的初衷, 面对生活是实用的。但内里却与宗教有关, 如龙舟比赛来祭奠爱国人士屈原, 龙灯表示去灾镇邪, 以欢庆娱乐为出发点都有原始巫术的意思。

此外佛教对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影响也很大, 佛教在中国一向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体现着劳苦大众对苦难生活无力的、消极的反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愿望、理想、美学意味在多方面同化了印度的佛教来的宗教意味及美术造型, 如在古印度的佛像多穿轻薄的纱衣为主, 但到中国北方以后, 却以厚实毛织品代替 (北魏南北朝) ;尤其唐、宋以后, 中国的世俗文化在佛教中的体现已使佛教更中国化了。民间美术把改造后的充满男性特征的菩萨, 由中国的工匠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加工成了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的, 和善可亲的母亲形象——“观世音”。中国民众喜爱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子形象——弥勒佛, 其形象能使人们解脱烦恼, 聚财纳福从而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而观世音则可以救难, 求子求福, 挤弱扶穷, 帮助任何人实现自己的愿望。佛经曾纪载莲花是佛诞生之地, 因此佛总是位于莲花之上, 民间的美术作品于是就取莲与连的谐音, 寓莲能生高贵之子, 于是便有莲花娃娃的年画, 这是宗教与百姓生活巧妙结合的典型例子。

三、哲学的底蕴

中国哲学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反映的是对时空概念有超越感的, 对现象有领悟感的。一切物理的时空, 色彩, 造型现象尽可能从属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出现, 这正是艺术作品有永恒魅力的地方。众所周知的太极八卦图被专家称为:“抽象程度最高, 最具有宗旨意义”的原始哲学观念。太极图的首尾相接, 一黑一白的鱼纹, 体现宇宙天地、阴阳、男女、生死、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这一自然现象的普遍规律。民间的工艺美术换了方位来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 采用一切造型手法, 都与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

四、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有着无限的审美内涵, 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 不少现代派的艺术家也从东方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中找到了对应当代社会审美的底蕴。这一切, 都说明了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有着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有待于我们这些从事工艺美术理论与研究的人更深入、更辨证的反思!

参考文献

[1].赵农著.《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2].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3月.

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篇2

摘要:瓷器是最古老、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品之一,通常是将黏土烧热变硬而成的器皿和工艺品。龙泉青瓷就是浙江龙泉人民利用地理优势和智慧所制造的瓷器珍品。发展龙泉青瓷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工艺,而且需要吸收现代先进文化理念。本文将从汲取传统工艺精华,弘扬龙泉青瓷文化;革新设计理念,打造青瓷品牌文化;创造独特的陶瓷艺术造型,做好外包装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全球化文化语境下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拓展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健词:全球化文化语境;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传承;拓展

1前言

龙泉青瓷兼具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特征,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享有盛名,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民就烧制出了美观的青瓷。南宋时期,龙泉窑日益兴盛,龙泉青瓷透明如镜,光亮莹润,明彻如冰,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工艺的发展,龙泉青瓷制品更加精美。基于全球文化语境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必须重视继承传统工艺,革新设计理念,创新陶瓷艺术造型,提高龙泉青瓷制品的审美价值。

2汲取传统手工艺精华,弘扬龙泉青瓷文化

让龙泉青瓷制造工艺在全球化语境下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汲取传统手工艺精华,研究龙泉青瓷发展史,继承不同时期的青瓷制造经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民就运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自然条件,汲取瓯窑、越窑和婺窑的陶瓷制造工艺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皆为灰胎青黄釉,莲瓣碗、鸡冠壶和鸡首壶等青瓷制品呈半透明状,由黄色、绿色和青色三种颜色的铅釉组成,所制陶器上往往绘有美丽的花朵和精美的图案,凝聚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

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青瓷制造工艺日臻成熟,出现了淡青色釉,釉药已发展成熟,烧制温度充足,所制青瓷质地坚硬而薄,线条流畅,杯盘、碗碟、酒盅、瓶罐等青瓷器皿使用也极为普遍。而且,北宋龙泉窑所制造的瓷器底足满釉支烧,釉色呈天青、粉青、卵青、天蓝和月白色等,工艺精湛,色泽高雅。民窑所制造的青瓷主要包括杯、盘、碗、壶、洗、盏等日用品,具有器型端庄,制作规矩的特点。酒杯与茶杯多为浅青色;盘的装饰较少,以粉青和月白的釉色为美;碗的典型特征是器身矮而宽,口大底小,胎的上下厚度相差不大,最为著名的有花口斜腹碗和莲花瓣纹碗;盘制作精湛,就传世品来看,有圆盘、花口盘、花瓣式盘、倭角盘和折沿盘等;壶多为倒流壶,长颈双凸弦纹,贴塑弧形柄,椭圆体呈瓜菱形,壶底中心有进水孔通体内,构思奇特;洗造型规整,制作精巧,有圆形洗、花口洗、花式洗和叶式洗等;盏基本造型为敞口、直腹,圈足矮小。在设计现代青瓷时就可以综合北宋龙泉窑日用陶瓷的制造工艺。

到了南宋,随着经济中心的南迁,青瓷设计又是一次新的发展,窑厂多达260多处,民窑所烧制的瓷器外壁多刻以简单的莲花瓣作为装饰,内壁往往刻有辐射状直线花纹,具有造型多样、注重装饰、刻花线条流畅、釉色莹润和开片密布等特点。不少青瓷碗中心大多印有荷花,内壁刻有协调、流畅的水藻纹。在此阶段,龙泉窑所烧制的日用青瓷有罐、盘、碗、碟、壶、杯、枕等,有的送于官府和皇室,也有大量的青瓷器出口国外。南宋龙泉青瓷刻花装饰此时也达到登峰造极,在盘碗内刻有萱草纹的极多,线条极为流畅。刻画水塘游鸭的更具匠心,亦有海水游鱼、莲花、缠枝石榴以及龙纹图案。此时的印花已兴起,盘内的缠枝莲荷、缠枝牡丹、龙凤纹饰美不胜数。民窑青瓷也讲究内外同刻,传承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就可以借鉴这种传统工艺。

另外,在继承传统青瓷手工艺时应注重突显瓷器的传统纹样设计风格,在传承南北朝的青瓷技艺时,所设计的花纹应简洁秀逸,色泽应该较为清淡,这样能够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对于北宋青瓷工艺,纹样可以搭配莲花、梅花、兰花、竹子、菊花、鸟鹊、牡丹、山水以及龙泉独特的美景,使画面布局更加清晰明快,又不失雄浑古朴。南宋文化较为清新、秀美,在传承南宋龙泉青瓷传统工艺时,应重视制造小巧、精细、玲珑的器皿,使青瓷纹样的填色鲜艳而不失文雅,光润透亮。例如在为青瓷设计芝兰纹样时,将青瓷纹样装饰与刻花、印花、磁塑、浅浮雕等结合起来使用,使芝兰纹样更为逼真而美观。而且,要注意南宋青瓷花纹装饰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多为缠枝花卉。另一种是以较为舒朗的花纹为主题,只在陶瓷器物的口、颈或者底部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出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3革新设计理念,打造青瓷文化品牌

北宋龙泉窑所烧制的青瓷盘极富艺术魅力,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变化多端的器型和优美的线条。不仅有常见的圆盘,也有花口盘、花式盘和折腰盘等。传承与发展龙泉青瓷民?g手工艺,不仅可以集合北宋青瓷盘的艺术造型,而且应该密切结合龙泉窑青瓷的胎体和各种釉色工艺。部分传世青瓷制品胎色呈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与黑色,釉色呈米白色与米黄色,釉面光洁如同敷粉。此外,釉面出现裂纹原本是缺陷,而龙泉青瓷却有创新性设计,即以这种缺陷为装饰,用它来美化青瓷制品,这种创新拓展方案最为高超,不少青瓷制品的裂片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粗者如铁丝,细者如蚕丝。而且它还在裂纹填以颜色,使其呈现出金色或者红色,故有“金丝铁线”的美称。目前,如果传承这种设计工艺,就能够使青瓷釉色更为莹润,为青瓷器身设计不同的大小纹片,使其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美。需要注意的是,青瓷花纹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瓷花纹装饰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是,透明度要更好,因此,要把握好釉灰的用量,釉灰过少会影响青瓷花纹的色彩效果,过多就会使花纹颜色发灰甚至发黑。

元代创烧出了著名的釉里红瓷器,推动了青瓷制造工艺的进步。釉里红的装饰方法有绘画、刻划、凸贴、雕塑等,绘画方法包括双线勾勒和渲染,构图有简有繁,绘画山水人物多运笔简练。渲染或于轮廓外涂染,形成釉里红地留白纹饰,或于刻划线内施红,也有大片施红的,将釉里红与传统青瓷工艺相融合,形成了青红相应,青如柳色、灿若桃花。而且,釉里红除了白釉地以外还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使青瓷制品青中泛黄,呈现出流光溢彩。而且,红色象征着吉祥与喜庆,传承与拓展龙泉青瓷文化,就可以结合釉里红瓷器制造工艺,创作寓意美好祝福的青瓷制品。

品牌是用于标明商品所有权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标志,可以是词组、字母、数字、图案、名称、产品的形状或者其他外观、包装或色彩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品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设计高档龙泉青瓷品牌有利于提升龙泉青瓷的文化市场竞争力。打造独特的青瓷文化品牌,可以从色彩、造型、包装、纹样、品牌标志、风格等领域提升青瓷工艺品的视觉美。

此外,在设计青瓷造型时要注意保持传统的对称美和韵律美,使青瓷品的构图对某一点、某一直线或者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相互对应,以保持均衡的韵律美。在设计纹样色彩时,可以结合青瓷故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以及当代人对色彩美的追求,使用对比、调和、变化、统一以及色彩的寓意象征来搭配青瓷艺术品的色彩。例如先在高温烧成的青瓷上勾出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一层“玻璃白”,再用乳香油或者水调匀的色料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与渲染,最后入炉烘烤。这样所烧制成的青瓷颜色会更加透明,质感光滑、柔软。如果在烧制青瓷时施入粉彩料,适量添加含有铅粉的玻璃白,就可以使青瓷胎体更轻,釉质莹润,底部釉色呈青中闪白,陶瓷内壁会呈现浅鹅卵青色或者白中闪青,花纹装饰渲染柔和,生动活泼,色彩更加鲜亮、夺目而自然,青瓷制品的审美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4创新青瓷造型,做好外包装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以青花瓷最为著名,这种瓷器以钴作颜料在白釉下绘花纹烧制而成,从传世器物来分析,青花瓷在元至正年间已经成熟,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制造技艺达到了更高水平,明永乐、宣德年间的瓷器所用青料大多为苏麻离青,这种颜料所烧制的青色常带有黑褐色斑点,因此,永乐、宣德年间的陶瓷花纹装饰画面渲染生动,酷似水墨画。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青料则改为回青,这种颜料蓝中泛紫,色泽浓艳,并且在瓷器烧制中,工匠多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磁塑、浅浮雕、没骨画法等结合起来使用,使瓷器上的花纹栩栩如生。在清代康熙年间,珐琅彩和粉彩传入中国,并与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使瓷器花纹装饰达到了更高水准。在创新与拓展龙泉青瓷民间手工艺时,就可以吸收明清青花瓷的制造工艺,在器具上绘制梅兰竹菊、荷花、鸳鸯、喜鹊、牡丹、蝴蝶、鲤鱼等图案,配合中国书法与古诗词,并综合使用刻花、印花、堆塑、浅浮雕、剔花、镂空、磁塑和没骨画法等技术全面提高现代青瓷制品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使青瓷制品具有多样态的美感。例如在设计一套青瓷茶具时,不能给茶壶和附带的几个茶杯绘制一模一样的图案,应注意描绘牡丹、梅兰竹菊、荷花、茶花、鸳鸯、翠鸟、喜鹊、蝴蝶、锦鸡、鲤鱼、风筝等多种不同的花纹,配合相应的中国书法艺术与诗词(如为装饰有兰花纹样的青瓷配以郑板桥?《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以此集中体现青瓷手工艺的传统文化美),也可以设计不同造型的青瓷茶杯,使整套茶具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此外,传承与创新龙泉青瓷手工艺,理应适当打破标准化与批量化的要求,赋予青瓷制品以现代文化内涵,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文明生活的精神情感追求,突破传统固有的设计造型,创作不同形态的青瓷制品,使青瓷工艺更加具有多样态的美感,不仅可以在青瓷用品上绘制象征传统文化的花鸟虫鱼,而且要将现代文化符号融进图案中。例如在日用青瓷器皿上绘制奥运会吉祥物、市树、市花、现代语言文字或者描绘各种当代民俗风情画与都市写意画,为陶瓷用品赋予新的文化理念。在烧制青瓷时,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工艺,予以合理的创新与融合,在青瓷工艺中借鉴珐琅彩和粉彩工艺,用双勾填色法和一笔点化法来描绘青瓷花纹,并精心为花纹沟边填色,使青瓷花纹装饰更为鲜亮、灵秀和飘逸,纹样的画面也更加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色调柔雅而明朗。

另一方面,?τ诘贝?商品来讲,包装是一种艺术和内在品质,也是商品的外衣,传承龙泉青瓷艺术,也需要做好包装,为主流青瓷品配以完美的包装艺术,例如为古今文化结合的茶具、酒器、花器和食器搭配富有文化气息的外包装盒,在盒内附以证书和详细的说明书,阐明龙泉青瓷的文化价值和民间手工艺技术,以此有效促进龙泉青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且,古代龙泉瓷器的纹样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在编撰说明书时,可以结合这一点对青瓷的花纹寓意及其内涵予以解释,例如将装饰有芝草与香兰纹样的青瓷描述为:清朝广泛流传“芝兰之交”的佳话,清新、秀美的青瓷兰花纹装饰主要是用以传达君子不同流合污、不慕荣利的品性,表达了“芝兰之交事事见喜”的美好祝福,体现了文明、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不仅有助于推动龙泉青瓷包装工艺的创新,而且能够促进青瓷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结束语

江西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篇3

摘 要:江西民间工艺品生产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类别,像艺术陶瓷、木雕、竹制艺术品、玉器和金属工艺品等,当前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和挑战,民间工艺品竞争力不强,产品多而不强,产品档次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等。因此,要推动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就必须切实做到加强统筹规划,实施品牌战略,走文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江西;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建设

1 江西民间工艺品市场发展概述

江西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江湖交织,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物产丰饶。江西自古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书院教育蔚然成风,艺术人文氛围浓郁,江西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民间艺术品生产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包括艺术陶瓷、木雕、竹制艺术品、玉器和金属工艺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景德镇艺术陶瓷、余江木雕,鄱阳脱胎漆器,最为知名。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从宋代景德年间开始,便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独占鳌头,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发展成为了全国制造瓷器的中心。景德镇以白瓷而驰名天下,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种类多种多样,最高峰时期曾达三千种品名。瓷器品质精良,款型别致,装饰各式各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景德镇艺术陶瓷自古就远销海外,它不仅是江西文化的一个卓越的代表,也是民间工艺品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余江木雕,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由于当时躲避战乱不少北方雕刻手工艺人南迁移民进入余江,余江木雕开始生根发芽,发展至明末时期名声大噪,到清末年间制作的佛教雕刻已经赢得了东南亚佛教信徒的青睐。现代余江木雕艺术的形成是由张果喜开始的,即原来的余江工艺雕刻厂。在几十年的传承过程中,余江木雕艺人取长补短,不仅在国内汲取不同流派的精华,更有很多艺人多次远赴海外学习雕刻技法。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得以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以雕花樟木箱、首饰小箱、佛龛、咖啡台等百余种产品而组成的余江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而被日本木雕商誉为“天下雕刻第一家”。

鄱阳脱胎漆器,其制造工艺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项目。脱胎漆器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它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鄱阳脱胎漆器造型典雅大方、质地轻巧、色泽光亮,采用传统制作工艺。漆器制作以棉麻布为材料,具有防潮、绝缘、耐酸、防腐蚀、无毒的特点。脱胎漆制作以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现产品达300余种,花色达2000多种,远销美国、西欧、日本、南美、东南亚等地。

江西民间工艺品虽然丰富,但是现代生活方式巨变的背景下,民间工艺品的原始生存状态遭到破坏,这是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景德镇艺术陶瓷、余江木雕、鄱阳脱胎漆器这些是江西民间工艺品发展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的种类,还有更多其他的江西民间工艺品却待字闺中盼开发。[1]由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所以无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加上有关监管部门执法疲软,产品鱼目混珠,使得这些民间工艺品发展面临诸多难于逾越的屏障。

2 江西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困境

(1)民间工艺品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双重的冲击。江西民间有很多身怀手工绝技的师傅,他们有的从小受到艺术熏陶,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但由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双重的冲击,这些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很多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费时费力、有的还是独门绝学,鬼斧神工的作品的背后往往凝聚了民间艺人呕心沥血的付出,要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炼,许多现代的年轻人都很难承受高强度工作环境,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的学了以后也难以为生,民间工艺品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其次,很多民间工艺品都是与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的,但是很多的传统习俗形式烦琐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渐渐消亡,造成传统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失去了依附生存的肌体,不少民间工艺品已鲜见于世。[2]最后,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和经营多数是父带子、母带女,构成亲戚朋友小圈子的传承方式,造成民间工艺品的销售惨淡,很多民间工艺品濒临失传和灭绝的危险。

(2)民间工艺品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多为私营企业,生产规模小,小型企业占整个行业的70%以上;绝大部分企业在品牌建设与渠道拓展上缺乏

足够的经验及品牌沉淀。使得产品品牌影响力与产品附加值与江西民间工艺品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从长远来看,江西民间工艺品当然要追求品牌效应,但是这对企业实力、厂家研发能力、品牌宣传推广和资源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不管是高端品牌还是大众品牌,只有口碑上去了,知名度高了,企业效益好了,上述问题立马迎刃而解。

(3)忽视产品质量民间工艺品市场乱象丛生。民间工艺品生产和销售准入门槛低,受利益驱使民间工艺品有涉嫌贴牌生产、以次充好、冒充名人名作等市场乱象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景德镇艺术陶瓷,近年来一直受赝品困扰,市场赝品种类丰富,以假乱真,成本低廉的仿古瓷,动辄要价上万,作假手段五花八门,各朝代官窑均可“私人定制”,令普通消费者真假难辨。[3]加上监管部门监督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导致绝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时尚性,产品只能定位于端路线,无法培育出知名品牌。

(4)民间工艺品销售渠道单一。江西民间工艺品销售多数时候是以家庭作坊或个体“一对一”的摆地摊、偶尔也以庙会、参加展销会形式流传于市场,殊不知这已经成为民间工艺品发展的“软肋”。造成许多产品只仅限于当地流传销售,没有做大、做长、做精、做深、做强、做优的开发定位。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丰富的销售渠道,搭建多形式的销售平台,是江西民间工艺品壮大发展的必然选择。endprint

3 江西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分析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是高品质的象征,是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集中体现,更是高附加值的重要载体。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已不再只是规模和价格,拥有差异化和高品质的品牌优势,日益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目前,全球80%的市场已被20%的著名品牌垄断,没有品牌的企业,只能成为卖苦力的加工厂。进一步做好江西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4]

(1)全面深入进行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采取专栏节目、新闻发布(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展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江西品牌民间工艺品和品牌企业,全力提升江西民间工艺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以省外市场为重点,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集中宣传江西民间工艺品,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加强横向、纵向宣传,拓宽宣传领域,丰富宣传内容,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江西民间工艺品的品牌竞争力。

(2)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用以加强江西民间工艺品认定、市场交易认同和规范平台建设。增强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推行主渠道营销配送,改进防伪技术,建立市场监控体系等,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和目标市场,推进江西民间工艺品专柜和专业市场建设,防止鱼目混珠,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各级工商、质监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加快民间工艺品市场平台建设。根据江西处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的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优先打造厦门、上海、广州三大平台,借助其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华北、华中、华东、华南以及港澳台地区。引导企业、经销商借助三大平台建设,逐步在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地区的大、中城市建立集散分销渠道,逐步在区外形成配送灵活、长期稳定的外销网络,辐射全国中、高端市场。以艺术陶瓷、余江木雕、鄱阳脱胎漆器和其他特色民间工艺品出口为突破口,主攻东南亚、日本韩市场,积极开拓国际高端市场。

(4)完善品牌建设服务体系。建立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为品牌创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认证咨询、品牌推介、人才培训、商标代理以及社会中介评价等服务。建设民间工艺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全方位开展民间工艺品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研究发布等工作,提高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科学引导企业、艺人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营销。支持品牌企业组建产销联盟,协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订单产业,形成互利共赢格局。规范营销程序和物流程序,建立运作有序、功能完善的品牌民间工艺品售后服务体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人才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品牌创建经验丰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谭滟莎.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商品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2] 宋河有.文化保护视角下的旅游工艺品开发探究[J].旅游论坛,2011(6).

[3] 李艳.论赣南客家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4] 黄松.民族文化商品与旅游工艺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4).

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篇4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工艺——撕纸工艺不但跻身于群众文化之中, 而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艺术作用。撕纸工艺, 原是民间的一种即兴手工艺术, 它的起源和发展沿革笔者无从考证。仅从浅薄的体会和多年的操作认为, 它虽然就艺术上讲登不上大雅之堂, 从品位上说也排不上名次, 人们在闲暇之余, 拿起五色纸或废纸, 在无意中撕出个小玩艺或小作品往往不被重视。但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可操作性往往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随手拿来一张纸, 凭着灵感, 撕一个飞禽、一个走兽, 自己欣赏, 或送朋友同事。

在亲朋结婚之际, 撕一个喜字或一对鸳鸯送上, 既增加了新婚喜庆的气氛, 又是对新人的一种美好的祝福, 也是对那种庸俗赠送礼金的冲击和鞭挞。在新春佳节, 撕上几个吉祥的图案, 贴在窗上、墙上, 既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又给您的生活、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撕纸这种简单易行的艺术表现手法, 现已广为业余爱好者掌握, 一些专业的撕纸工作者几经努力, 虽不能问鼎大奖, 却也有所成功之作。

以撕纸为内容的专门展览在一些地方已定期举办。撕纸工艺在各艺术展览中已成为固定项目, 占有一席之地, 一些作品被国人收藏, 更有一些珍品已到国外展出, 它的艺术功力已被人们共识。撕纸艺术, 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艺术, 它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 既不是政治的附属物, 不是经济的副产品, 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 更不是歌舞升平的点缀。撕纸艺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撕纸艺术的出现和发展, 是人类社会的必然。

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各种艺术的出现。他们希望文化生活的内容不再是一次又一次地复述过去的经历, 而是一次又一次追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撕纸工艺想方设法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一件成功的撕纸作品无论从任何角度看, 它都是美的。这种美升华了语言, 讴歌了人生, 具有秀外慧中的感觉。

撕纸这种美别树一帜, 超凡脱俗, 跻身于文艺百花园中。这种美是视觉的、触觉的, 这种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刺激, 同时是一种力量, 为美而活是本质, 为活而美是修饰。这是广大专业、业余撕纸工作者的心愿和座右铭。

撕纸工艺与剪纸艺术相比较, 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纸艺的平面造型,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用手撕, 一个用刀剪, 显然前者因无需随身携带刀剪而方便得多, 比如在不准携剪刀剪的飞机上, 在颠簸的长途汽车里。撕纸工艺因被撕的纸边缘的不整齐, 又更能体现动物皮毛之类的特点, 因而更趋鲜活、生动。撕纸这种美是情趣的迸发, 是艺术的开拓, 是审美的追求。撕纸工艺的功能难以用文字和语言形容。

目前, 撕纸工艺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群体, 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存在能鼓舞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革命斗志, 培养人民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走进民间工艺1 篇5

主题:走进民间工艺,丰富课程内容

实施学校:乌丹镇东甸子小学

实施年级:六年级指导教师:张国萍

(出示标题)我来自翁牛特旗乌丹镇东甸子小学,我们学校是翁牛特旗比较有特色的一所农村小学。(出示学校简介)特色从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特色,其实就是提升一种行为,创建一种文化,树立一个品牌。因此我校全体师生为把翁牛特旗乌丹镇东甸子小学打造成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谋求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乌丹镇东甸子小学几年来的办学优势和特点,确定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活动促教育,以活动促教学的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并始终沿着“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健康轨道发展。我们本着高标准、高品位这样一个基本方针,从新颖的立意到突出学校特色,体现创新,并且结合我校独有的优势和办学新理念,全方位、多角度,体现教育性,坚持一切面向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型的,它打破知识的界限,加强学习与社会的沟通;该课程把活动、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体系内部各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具有全面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尤其是我旗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改革的今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奉行学校有特色,必须课程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我们恰恰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关键环节。首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改革试验,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恰恰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环节,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根本。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为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以班为单位根据任课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组织活动,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又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我校的活动花样繁多,我校先后组建了书法组、刺绣组、手工制作组、棋类组、音乐组等,与此同时我们又把剪纸、布贴、十字绣、巴乌这些民间艺术引进艺术课堂,把太极拳、引入体育课,使得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艺术课有机结合,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走进民间工艺,丰富课程内容”。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对民间工艺的课程设置认识不够,而且非常片面,一般的工艺课堂教学只停留在根据民间工艺课本,给学生布置任务,收缴材料应付了事,或者是搞一次活动,整理材料上缴作品应付了事。没有根本解决工艺课应该怎么上,上哪些内容,通过那些必要的形式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教师对于工艺课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活动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这也就失去了工艺课的作用和意义。民间工艺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灵活性。而且民间工艺与各学科领域都存在着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民间工艺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民间工艺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民间工艺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

学同时进行。因此,妥善处理民间工艺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我校认真研究了民间工艺教材,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学习了民间工艺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和当地资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因此,我校研究决定以“艺术与技能教育”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把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和艺术纳入到课堂中。三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优势,结合学校实情,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大力开发民间工艺课程资源,并积极组织实施。把民间工艺引入课堂。解决了课堂与实际脱节、知识与实践脱节、实践与操作脱节的难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民间工艺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才能收到效果,这就要求活动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十字绣、剪纸、布贴画这些民间工艺,恰恰又家喻户晓,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以这些民间艺术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喜闻乐见,学生容易接受。2009年第一学期,我校开设了十字绣、布贴、剪纸等民间工艺课程。艺术课便由此展开。我所教的四年级把“十字绣”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之中。为了让十字绣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中华传统工艺世代相传。让“十字绣”在我校绽放,用我们勤劳的双手绣出七彩美好的人生我们师生付出更多的艰辛。

首先,师生一起上网浏览,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了解有关十字绣的知识,上街购买十字绣工艺品交流欣赏。调查访问翁旗十字绣店,调查家长,结果发现50%的家长都会绣十字绣。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因此四年级选择了“十字绣”,作为我们民间工艺的课程内容,内容确定后,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了解这些传统工艺的历史开始,使学生明白这些传统工艺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而使学生从不太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认知,从认知到兴趣。有了兴趣之后,一方面我们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进行民间技法展示。另一方面我们走出去到工艺品店参观作品,把制作好的优秀作品拿到学校来供学生欣赏学习,使学生从兴趣到喜欢,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参加实践活动,体验制作的全过程。当然这些工艺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起来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小学生,有些学生就退缩了,怎么办?我们就从这些工艺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用他们的双手给同学或长辈绣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并要求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协作,作品出来之后,虽然很幼稚,但是同学们很有成就感。有了一件作品之后,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一有时间就聚到一起研究制作作品,并日臻成熟,这样使学生从喜欢到迷恋,当然这些实践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否则就不会取得成果,初期有些家长对民间工艺知之甚少,认为这些活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认为这是瞎胡闹,不务正业。更有甚者直接找到我不让学生参与,但是当学生们把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送给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时,他们不仅被孩子们的作品所折服,而且被孩子们在作品中注入的情感所感动,用家长的话说,(看家长是怎样说的)。我也发现孩子们长大了,从而扭转了家长对学校开展民间工艺的认识,家长们不仅在经济上给与支持,而且还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设计、共同制作、共同进步。教师紧紧地抓住民间工艺课程的实质设计活动方案。(看教材)编排一本教材,供学生绣的过程用。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操作、技术实践等,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与学生情感的共享。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学会了民间工艺简单的技法。我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调查了解民间工艺的作用,并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制定教学计划,二、打造精品,展示成果

开始绣小挂件,同学们拿出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谈自己准备干什么用,心里怎么想的。

我与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体会作品表达的文化内涵,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文化熏陶。

同学们还用十字绣把小珠子摆成字。在学习十字绣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在进一步感受着亲情,思考着如何回报父母。同学们变得心细了,懂事了,明显地长大了。亲朋之间可以作为赠品作为纪念,绣一个小的赠品,教师节给老师绣一个礼品。可以用作小的日用品。如手机包、钱包、钥匙链、手袋、手机链等。老师指导学生展示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侧重谈谈自己准备干什么用,匠心独运。由此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民间工艺关系不大,却对学生人格成长大有好处。学是为了用的,怎么用,大有讲究的必要。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他们跳出“自我中心”,为父母送上祝福、为朋友送上关心、为社会送上关爱,用得更高尚、更有人情味、更有社会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感,指导他们摆正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一件件小小的作品,渗透着学生多么纯真的感情!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一次次联想起自己的生活,感受着正面情感力量的冲击,不断校正自己的动机取向,真善美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进心田。这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指导,胜过多少虚浮缥缈的品德教育。听学生是怎样说的。(看学生是怎样说的)

三、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民间工艺作为新课改一门课程,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灵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悟、收获。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采用作品展示、发放证书、建立“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保管好自己的作品,看到自己的进步的轨迹。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民间工艺,知道如何去开展民间工艺,更期盼着下一个活动。我们的做法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看成果录音)。虽然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具体,缺少详细科学的探究,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表层的感性的认识上。今后让他们在活动中总结经验,积累素材。

民间工艺,不能流于形式,我校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民间工艺这个课程资源,沿着“以活动促教育,以活动促教学”的特色学校创建目标,把我校民间工艺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我校深化民间工艺课程的目标,绝不停留在建一个窗花,绣一件作品,粘一幅简单的儿童画上面,要在精品上下功夫,不仅让学生体会活动的乐趣,还要让学生感觉成功的喜悦。我们不仅要打造民间工艺的精品,还要打造民家工艺的精品。民间工艺进入课程领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许多问题还处在探索、研究、摸索、尝试阶段。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科学地探索、科学地研究、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民间工艺,在实践活动中与学生一起锻炼,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乌丹镇东甸子小学

2011年4月

民间手工艺的特色 篇6

①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并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民间手工艺品的品类繁多,如日常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服饰、以及喜庆和节令用品等等,几乎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日常生活用品有陶器、木制家具、竹编(筐、篮、席)、伞等;劳动工具有舟船装饰、挂于车马的金属铃铛、马鞍垫等;服饰类有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棉线织锦、 帽、 鞋等;喜庆和节令用品更是丰富多彩。因此,民间手工艺反映了某一时代、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在欧美国家,人文学家把民间手工艺作为研究的对象之一。

②大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简单的工具,并以手工劳动为主。泥土、麦秸、竹、棉线、木、玉米皮等天然材料都可作为原料,产品具有粗犷、厚实、拙朴的艺术特色。手工操作的简单工具更使这一特色趋于完整。如民间雕刻手工艺的刀法粗犷,而青花瓷器的彩绘也是寥寥几笔。

③民间手工艺着重整体效果,舍弃细微末节,夸张主题,手法十分简洁;在色彩上,用色不多,单纯、明快,对比强烈;在构图上则大多采用匀衡、协调的手法,线条流畅,韵律感强。不少民间手工艺的由于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因而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

④民间手工艺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蓝印花布上的“福、寿、多子(佛手柑、桃、石榴)”、“葫芦万代”等图案象征着希望一生幸福、长寿、子孙众多和绵延不绝。木雕糕点模子上“鸳鸯双喜”、“万年如意”、“聚宝盆”等图案体现了人们愿望婚姻美满、诸事遂心和财产丰富。“麒麟送子”银锁项链“麻姑献寿”刺绣挂屏“寿星”瓷塑、“天官赐福”、“一帆风顺”和“车马平安”木版年画等,都是流行较广的民间手工艺品。此外,在古代,作为节令用品的民间手工艺品,几乎一年四季都随着人民的风俗活动而增添喜庆气氛,有些一直沿袭到现在。

⑤民间手工艺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很多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和使用受到一定时间的限制,所以又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其中木版年画、木雕糕点模子、灯彩等民间手工艺品的季节性表现更为突出。民间手工艺又大多数是在本地区世代相传,当地的艺人长期以来就耳濡目染乡土的艺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也具有承传性。

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 篇7

以赵巨涛为代表的自贡果核雕经历了艰难的生长期, 赵巨涛从自1996 年起在自贡东方广场、檀木林街等地摆地摊儿开始了艰难的果核雕生涯。1992 年, 他创作的《八骏图》在自贡市彩灯公园举办的民间艺术品展览上荣获一等奖, 他创作的根雕艺术品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接受。1997 年, 赵巨涛的作品《八仙过海》、《核舟记》参加在青岛举行的中国雕刻艺术大展赛获得优秀奖, 并被组委会收藏。

2000 年4 月, 经罗绍文的介绍, 赵巨涛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工艺 (含收藏) 美术大展, 之后赵巨涛还陆续参加过几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 (含收藏) 美术大展。

二、果核雕刻工艺流程

(一) 选材——果核。在进行核雕创作之前, 对于果核的选择是一项艰巨而缜密的任务。果核的选择是进行构思和创作的基础, 构思和实践都是因果核而异, 不同形状、纹理、大小、色泽的果核会激发创作者不同的艺术构思, 最终会产生形态各异、别具一格的作品。

(二) 构思 (题材) 。要根据所选原材料确定雕刻题材, 借鉴某一图画、或资料 (关于佛教和道教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典故等) , 并结合果核大小适当削减图画内容, 也可结合雕刻者的主观构思增减内容, 待作品雏形在脑海中初具形态后便可操刀。

(三) 操刀。赵老师操刀的时间一般选在深夜, 深夜安静, 易于集中精力雕刻而不受外界打扰, 基本上是从晚上十点左右开始, 雕到早上六点左右。

现在因为工艺要求较高, 雕刻者对自身技艺也有较高的追求。一个单子作品成型基本上三天左右。 成串的一般是一个月之内完成。

(四) 抛光。先是手工抛光, 用砂纸由粗到细地打磨, 然后再用电布轮抛光。抛光时要注意保护好作品, 掌握好力度, 防止作品被打坏。

三、自贡果核雕存在的问题

自贡果核雕自1992 年正式与世人打交道至今也不过22 年的时间, 一时间还无法令所有人接受。

自贡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 交通相对闭塞, 地域交通较差。在交通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不利于自贡果核雕的对外传播。

从自贡果核雕兴起至今, 工艺传承人稀缺, 只有赵巨涛和他的五个弟子, 势单力薄, 根本不利于自贡核雕在本土的发展乃至在全国的推广。

四、自贡果核雕问题应采取的解决策略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自贡核雕逐步打开了与国人接触的大门。

因自贡处于西南内陆地区, 交通相对闭塞, 远离核雕基地, 在核雕市场上显得孤立无援。但是,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自贡核雕的对外传播和发展不再受交通的牵制。只要在互联网上开辟出自贡核雕的市场, 自贡核雕便能初步站稳脚跟。

对此, 赵巨涛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 为自贡核雕打通了一片天地。但是, 对于目前自贡果核雕在业内取得的成绩, 赵巨涛没有表现出一点点骄傲和满足, 他仍然在不断钻研学习, 不断超越自我, 他是自贡果核雕的创始人, 他肩负着高擎川派核雕大旗的使命。为了发扬光大川派核雕, 能使之与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的核雕交相辉映, 赵巨涛先后接收了5 个热爱核雕艺术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为徒, 经过他的口传身教和学生们的刻苦学习, 这5 个徒弟如今都能够独立完成创作了, 其中有2 人在国内核雕界已经小有名气。赵巨涛希望这项工艺能在自贡传承下去, 并希望在以后能把这门工业产业化, 像苏州的舟山村一样, 能在自贡也打造一个“核雕村”, 将其建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旅游商品基地, 并使之与自贡龚扇、扎染、剪纸并称自贡四绝。

果核雕与象牙雕刻和红木雕刻等作品不同, 它把玩时间的增长而生值。其原因是象牙雕件长时间把玩后会越来越黄, 失去洁白的本色, 对外观有影响;红木雕件佩戴或者把玩的时间一久, 也会慢慢失去红润的光泽, 颜色会慢慢变黑。相反, 核雕工艺品经过收藏家的不断把玩后, 表面的色泽会越来越红, 给人一种通透的质感, 有点类似于玉雕饰件的特性。

总结

对于此刻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主要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一是保障传承人的物质基础。二是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色进行创新。三是从人类精神意识形态出发, 人们自主保护的意识增强。

针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最关键的是生产性保护, 可也需要多方的努力与思考, 也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号召和保护, 提出更多具有更切实际的作用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镛.藏中逸品果核雕.中国医药报, 2001.

[2]殷毅军.苏州核雕.检察风云, 2011.

[3]高密.核雕:方寸天地绘出广阔市场.农村百事通, 2012.

[4]叶志明, 崔建.苏州橄榄核雕赏玩.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5]张英.微雕史话.收藏家, 2003.

[6]龚伟.中华手工.2004.

[7]袁牧.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上海艺术家, 2013.

[8]李涵.道器融合意趣天成——苏州核雕艺术与技术新论.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9]张力澎.核雕的世界.新农村商报, 2013.

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调查与研究 篇8

江苏盐城地区民间的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剪纸、麦秸贴画等, 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造型、吉祥的寓意、精美的纹样,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 充分体现着苏北地区的民俗民风和人文特色。

一、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源流

(一) 分布

盐城位于江苏中部偏东, 东临黄海, 南与南通相接, 西南与扬州为邻, 北、西北与淮阴相连, 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1]盐城下有亭湖区、盐都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东台市、大丰市、射阳县、建湖县等辖区。盐城城南新区伍佑镇、盐都尚庄镇的虎头鞋, 东台的发绣, 建湖和盐都的糖画, 大丰的麦秆剪贴画、柳编, 阜宁、亭湖的面塑, 盐都的剪纸等这些民间手工艺分布于盐城的各个辖区, 具有当地海盐文化的文化特色。

(二) 产生原因

盐城之所以享有“绿色滩涂”的美称, 是因为它河渠纵横, 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孕育出发达的渔稻、海盐经济, 而浓厚的红色文化赋予了盐城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态。盐城是一个水文化生态之地, 多样的水文化孕育出盐城人如水一样仪态万千的文化灵性和精神气象。当然苏北地区的民风心态也是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而产生显著变化的, 导致了人们对生活情趣化和艺术化的追求, 如麦秸画、面塑、柳编等技艺, 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吉祥等的期盼。

(三) 流变

盐城地区手工艺源于民间, 源于生活, 随着历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生动地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追求。如虎头鞋、面塑、柳编、糖画等手工艺, 其形成经历了从最直接的满足生活之需到以此补贴家用, 再到专业创作的过程, 是随着盐城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并逐渐形成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品的独特风格。

(四) 传播

随着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在空间上的不断传播, 并不断吸收其他地区手工艺的特点, 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圈。其中因艺人的迁徙造成技艺的传播, 最典型的莫过于面塑大师金胜春的大徒弟迁到北京后, 借助教育宣传、交流互动、加工销售、进行展出等方式, 对面塑艺术进行传播。再如因唐代的佛教的流行和发展而产生的东台发绣, 1954年在高伯瑜与苏州刺绣研究所艺人的共同努力下, 从濒临失传的危机中得到抢救, 创作出建国后第一幅发绣作品《屈原》[2]。如今发绣改墨绣为彩绣, 融画、绣于一体, 变双钩为晕色, 并开发出双面和双面异色发绣等新品种。

二、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存续状态

(一) 艺人身影

传统民间艺人虽身份不一, 心态各异, 但人人都能描龙绣凤, 倾情于艺, 展现心智与技巧。在历史长河中, 众多艺人留下了匆匆的身影和各种形象, 折射出的却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善恶美丑。亭湖区青墩镇的民间艺人孙东成今年77岁, 他有着一手捏面人的绝活, 其作品曾多次在民间艺术展览上获奖, 被称为“盐城一绝”。孙东成祖上四代都以捏面人为生, 8岁随父亲学习手艺, 走南闯北。图1为孙东城不久前在盐城街道上所售面人作品。城南新区伍佑镇的刘贵珠艺人, 在十里八乡都享有盛名, 她所缝制的虎头鞋、虎头枕、虎头帽绣工精湛、风格华丽工整。

(二) 后起之秀

崛起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一批盐城手工艺人, 以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 携其技艺闯天下, 寻发展, 求致富, 在不断拓宽生存空间的过程中令盐城传统手工艺逐渐裂变, 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跨越。新生代手工艺人中的精英更是活力无限, 已经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如发绣艺人王琼, 从事发绣工艺研究30余年,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历次代表东台发绣参展, 十余次获国家级金、银奖。其作品档次高、品种多、造型准、做工细, 不少被国家和地方有关机构收藏。剪纸艺人王柏林一直酷爱画、剪、刻、雕、扎等多种工艺, 曾先后在阜宁师范和中国书画函大进修, 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几十年来他一直利用业余和假日时间学习、探讨美术工艺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近十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不计其数、在传统的技法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作品有布剪、纸剪、塑剪、套色、渲染等类型, 题材有人物、花鸟、动植物、风景等, 作品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参展, 多幅作品被盐城市长带至台湾与香港作为礼品赠与友人。他的一套《红楼梦》剪纸作品现已被收藏于伍佑镇民间民俗博物馆。

三、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品缤纷伴生活

(一) 璀璨艺品汇节俗

中国传统社会, 岁时节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 丰富的节日生活带给人们的是热闹与欢乐。而随之出现的民俗工艺, 在点缀节日的同时, 也增添了人们的喜悦之情。在年关腊八祭、三元节祭等活动中祈福求吉, 表达心愿的时候, 都不会少了使用绣品。特别是在五月五端午节这天, 人们为消灾驱邪, 都会为孩子准备虎头鞋、虎头帽、香袋、香囊等。在今年的大年初三, 金鹰聚龙湖店以找“年味”为主, 举办了为期3天的民俗技艺展, 包括糖画、面塑、剪纸、粽编、穿珠等。如图2即是糖画艺人徐洪祥的作品, 其造型多以饱满、匀称的线条, 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人生礼仪用艺多

人生礼俗包括诞生、冠笄、婚嫁、寿辰、丧葬等各种礼仪, 是每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要举行的仪式。在礼仪举行过程中, 寄托着人生信仰和美好祝愿。其使用绣品作为媒介, 即发挥着传达祝福和礼赞的作用。如孩子所戴的虎头帽子、所穿的虎头鞋、所枕的虎头枕;家中所用藤条编制的屏障等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三) 祈福求佑宗教文化用品

一些工艺品, 就是在频繁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催生的。如为了表达敬畏虔诚之心, 发绣作品中女子以青丝绣制佛像, 其中以吴江杨卯君及其女儿沈关关所绣佛像最有名;在剪纸艺人王柏林的古、现代人物、花鸟、动植物、风景作品中也有宗教文化方面的。透过这些民俗作品, 往往可使人们获得战胜邪魔的信心, 护佑自身, 满足人们求取吉祥的心理需求, 同时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的成熟和传播, 也可推动民间工艺的发展。

四、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技艺风格

(一) 雅俗相宜

民间艺术品以淳朴率真为尚, 但又不失其清雅恬淡的韵味。民间的手工艺品, 对宫廷中精美高雅工艺品的制造, 也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 使其具有讲求雅而不蔫、艳而不俗、秀丽可爱的特点。盐城伍佑镇艺人刘贵珠所绣老虎鞋 (如图3) 工整、华美, 有点宫廷艺术的意味。绣品显而不火, 文而不暗, 华而不浮, 重而不浊, 绣缋满眼的老虎尽显伍佑地区特色。

(二) “有常”与“无定”

既注意遵循一定规律, 做到“有定”、“有常”, 又不拘泥于规范成法, 以“无定”、“无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 是手工艺品的显著特色和发展路径。民间巧匠们的制作, 看似为实用所拘, 实际却饱含着生活的情感, 不仅在技巧上超越了法度, 而在精神上也达到了“自喻适志”、将情感物化的境地。如棕编, 是以棕榈树或者芭蕉树叶为材料, 进行手工编织的一种古老手工艺技术。现在, 制作者将时代风采融入其中, 创造出现代民间手工艺品, 寄予了对全人类现代生活幸福、和谐、美满的祝愿。

五、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前景

(一) 盐城民间手工艺的现状及传承情况

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滞化”的困境, 造成这些技艺陷入着失传的困境。盐城地方政府对传统手工艺认识不足, 保护意识薄弱, 虽已有一些举措, 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中,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 原生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生存土壤已经不复存在。民间手工艺工艺复杂, 纯手工制作又制约了生产规模和产量, 每一道传统工序都费时较多, 这些复杂的工序都靠手工一步一步地完成, 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然而花费时间长却收益甚少;加上理论研究的缺乏和创新意识的薄弱, 使盐城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困难重重。

(二) 盐城民间手工艺保护措施

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 目前已积极地加入到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之中, 他们运用文化、见识、智慧、创意让民间手工艺在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发展、创新、再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物、对传承人的保护。2008年11月18日, 盐城举办了海盐文化节, 展现盐城的海盐历史文化特色, 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工程——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水街项目圆满竣工并开街迎客[3]。其中徐洪祥艺人的面塑作品、剪纸艺人王柏林的《水浒108将》及其他110幅作品就收藏于此。盐城水街中的水云阁内, 发绣、虎头鞋、剪纸、葫芦雕等民俗文化精品被陈列着;盐城盐都文广局也制定了一系列对老虎鞋、剪纸的保护计划;刘贵珠艺人家中的虎头鞋、虎头枕、小老虎等成品全部收藏于伍佑镇民族民俗民间博物馆中。在馆中, 还有王柏林老先生的《红楼梦》剪纸系列 (如图4) 、东台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琼的发绣作品、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柳编工艺品等。此外, 一些古人使用过的各类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亦于此馆中展览。盐城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月给予相应生活补助并安排传承人于水街展示他们的手工技艺。

(三) 盐城民间手工艺发展与前景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葫芦画、麦秸贴画等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现代化的冲击, 使传统的手工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 还有人与物的沟通,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社会形势下, 通过学者、政府、民间手工艺人三方通力合作, 将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旅游和商业进行结合, 将保护民间文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并举, 将保护民俗活动融入教育之中, 才能将盐城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六、结语

在现代社会形势下, 盐城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总是在这些技艺中去寻求已逝去的“温情”。现代的手工艺文化已不能恢复到旧时的形态, 但在这些已经濒临消失的手工艺背后却隐藏着民族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作为现代人, 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 一方面要复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 保持好从前那个年代人们所珍视的那种“真诚”, 另一方面也要融入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地推动盐城手工艺的发展, 便之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摘要:江苏盐城地区民间的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剪纸、麦秸贴画等, 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造型、吉祥的寓意、精美的纹样,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 充分体现着苏北地区的民俗民风和人文特色。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滞化”的困境, 只有通过学者、政府与民间手工艺人三方通力合作, 将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旅游和商业进行结合, 将保护民间文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并举, 才能将盐城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关键词: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渊源,存续,技艺,发展

参考文献

[1]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658.

[2]李明.苏绣[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36.

论民间手工艺立体珠绣的传承与发展 篇9

关键词:立体珠绣,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承

我国民间手工艺品——立体珠绣, 是用鱼线将不同颜色、不同规格的水晶或亚克力珠子, 按照各种难易程度、复杂程度不同的技法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 而技法的不同又决定立体珠绣成品的精美度, 收藏价值和实用性。立体珠绣做工精美、设计独特, 它既是一种工艺, 也是一种文化, 它串连着传承者的梦想, 也编制着我国许多民间艺术家的执著, 但其传承与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 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一、民间手工艺立体珠绣的概况

中国民间手工艺在不断地探讨声和呼吁声中变得炙手可热, 但在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中却非触手可及, 越来越多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中国民间手工艺, 而青年人则正是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主要目标群体和承载者。经过问题分析, 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立体珠绣手艺人逐年减少;成品立体珠绣款式落后有待于创新;仅凭几位民间艺人无法做到大面积推广;大部分民间艺人年事已高, 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立体珠绣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 技法悠久, 材料创新, 虽然并不是民间手工艺品中的宠儿, 但就其潜在的市场和文化价值而言, 具有较高的可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 所以更需要技艺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不断做出努力, 进而将这门技艺传播与推广出去。比如立体珠绣, 由于珠绣构成方式的复杂性和立体性, 使得目前并没有产生立体珠绣工艺品的生产线, 只能靠传承者手工串制而成, 因此, 继承者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播立体珠绣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之一。手工艺关乎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关乎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动手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手工艺不同于工业化的产品, 它融合了人的情感。立体珠绣, 由自己一珠一线穿出来, 则会比较珍惜。另外, 相较机械工艺而言, 手工艺很具有特色和个性化, 两个完全相同的手工艺品是几乎不存在的。根据需求不同和技法难易程度不同, 立体珠绣可以被串制成不同类型的艺术品, 又可以成为美观的装饰品, 更能成为精美绝伦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立体珠绣具有文化和美学方面的意义, 实际上也是精神、情感的需求和享受, 这都是机械工艺所达不到的。

三、创新推动传承, 注入新的活力

传承不是照搬照抄, 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也不应完全脱离传统, 而是对原有技艺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在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中,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任何对原有技艺只继承不创新的, 最终会使传承难以为续;而任何完全抛弃传统来搞创新的, 也必定以失败告终, 因为它一旦脱离了所根植的土壤, 便会丧失其核心价值。另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理想, 审美的情趣和要求, 也相应的变化和提高。所以, 要传承与发展立体珠绣手工艺, 就要密切联系现代生活, 紧紧扣住时代脉搏, 对传统的技艺进行改良,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珠绣作品, 而不是墨守成规, 否则只能为历史和人民群众所淘汰。

手工艺品的价值, 绝不是原料价值和人工价值的简单加和, 好的手工艺作品还要融入创意和创新。这种创新既要有内容上的创新, 又要有形式上的创新, 也就是说, 既要创新立体珠绣编制技术, 又要不断丰富珠绣的外观设计。然而, 手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开发, 并非易事。从开始关注立体珠绣到现在, 我们发现, 珠绣还是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例如居家装饰用的珠帘, 日常生活用的纸抽、笔筒、杯垫等。珠绣分为平面珠绣与立体珠绣两大类。平面珠绣主要用于制作珠绣首饰、钱包、挎包之类的工艺品, 而立体串珠则有其独特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并且在制作过程中有着极大的趣味性。

针对技艺创新, 我们与民间艺术家携手, 进行大胆尝试, 受现代手工艺十字绣的启发, 再结合立体珠绣的特点, 开发出了立体珠绣材料包。我们选择部分较为容易掌握技巧立体珠绣作品, 将成品拆分, 计算编制成成品过程中需要不同颜色不同尺寸珠子的数量, 需要鱼线的长度, 并将基本制作手法制成图纸。在民间艺人宋老师的帮助下, 制作了视频教程, 设计制作了logo、包装。这种设计方便取用与存放, 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 又将编织过程教给消费者, 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让立体串珠不再仅仅只能用于观赏, 而是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制作。这样的立体珠绣材料包, 不仅利于解决技艺的传承问题, 又利于开拓新的市场, 更加具有市场潜力, 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当然, 立体珠绣材料包仅能实现于部分技巧简单, 体积较小的珠绣作品, 而那些精美绝伦, 花样繁多, 技巧复杂的立体珠绣艺术品, 则只能靠民间艺术家独立手工完成, 这些作品耗时长, 需要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作灵感。

外观设计创新与技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不妨为立体珠绣注入时代元素。传统的立体珠绣作品形式单调, 而民间艺术家们也在不断的探索, 其实古今中外的有益元素都可以借鉴过来, 为我所用, 如目前正在开发的十二生肖系列、动画卡通人物系列和埃菲尔铁塔等。另外, 立体珠绣和平面珠绣还可以相结合, 给汽车内饰做配套设计, 给餐厅做内部装饰等等, 这些都是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四、结语

立体珠绣手工艺, 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种, 其传承与发展同其他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相比, 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 我们可以借鉴其传承的有效经验和合理建议, 再根据立体珠绣手工艺的特点, 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因此, 我们建议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丰富原材料, 充分利用各种类型资源, 塑造不同风格, 与时俱进;二是保护杰出传承人的技艺, 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三是珍惜立体珠绣技艺的生活功能;四是提高经济价值, 拓宽市场需求。所以, 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与保护者, 为更好地将立体珠绣这一民间手工艺传承并发展下去, 理当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弘扬珠绣文化, 培养接班人, 坚持创新, 并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吴文轩, 邓亮生.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区域文化价值[J].艺术百家, 2012, (A01) :38-40.

民间传统手工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 篇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上物美价廉鞋子的大量出现,千层底布鞋渐渐淡出了生活舞台。这一宝贵的民间手工艺正在逐渐流失,而且对其工艺技法的记录不甚详尽[3],因此亟待系统地对手工布鞋的制作工艺进行记录与研究,并将其发展创新。现就民间传统手工千层底布鞋工艺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期传承和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当代服饰产品的设计制作提供有有益借鉴。

1千层底布鞋缝制准备———袼褙制作

打袼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最为盛行的民间手工工艺。袼褙可用来做布鞋、戏服和龙套等。袼褙以旧布片粘贴而成,在不同地区叫法不一,如“浆层布”、“夹纸”等;其制作过程人们常称为“打袼褙”。千层底布鞋的鞋底是用多层袼褙叠起纳制而成,袼褙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千层底布鞋的平整性以及耐穿性等,因此打制平整度一致、硬实、厚度适中的袼褙成为千层底布鞋制作的第一步。

1.1袼褙材料准备

1.1.1布料

袼褙一般需要两种布料。一种是比较新一些的大块布料,用在袼褙的表面;另一种则可以选择旧布料,比如旧时人们大多采用家中用过的旧衣物,拆洗分类后摊平即可使用,既经济实惠又环保低碳。所有布料以棉布料为宜,不要掺杂使用其他材质的布料。

1.1.2浆糊

打袼褙首先需要熬浆糊,浆糊制作过程为:将面粉(或米粉)和水以1∶4比例放到锅中加热熬制,用勺子或饭铲等工具不停搅拌以避免糊锅。熬浆糊时水要适量,水太少,浆糊太稠,袼褙发硬,使纳鞋底时针的阻力增大;水太多,浆糊稀且黏度不够。正常熬制出来的浆糊如图1所示。

1.1.3平整的木板

打袼褙需要一块表面平光的木板。木板的大小随意,旧时人们多以饭桌或旧衣柜盖板、门板代之。

1.2打袼褙

打袼褙首先将木板清理干净,然后在整个板面上均匀地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然后拿一些比较大、比较新的布料(可以用整块,也可以拼凑起来)边缝衔接地平整粘贴,压紧,作为袼褙底。第一层粘好后,再刷上糨糊,粘第二层,以此法粘3~5层,最后一层布料同样采用比较新、比较大的布料,作为袼褙面。最后在打好的袼褙面上均匀地抹上一层糨糊,整个袼褙就打制完成,如图2所示。

袼褙制作完成后,需要先在阴凉的地方稍稍晾干,然后拿到阳光下进行晾晒1~2d,这样袼褙可保持平整,既硬朗又富有韧性。经过太阳暴晒的袼褙也不会发霉。

2千层底布鞋鞋底、鞋面纸样

传统民间布鞋的鞋底、鞋面样板并没有今天如此科学的计算和测量,大体依照自己估算和流传下来的经验而设定。常规的做法是用废旧报纸将脚印拓印下来,根据脚印的形状,再加上自己的经验,然后就能剪出一副合适的鞋底、鞋面纸样。生手或初学者制作的纸样一般不太合适,所以农村中有人就会到做工好的人家那里复制鞋样,在民间叫做“替鞋样”。

科学日益发达,现代的千层底布鞋的鞋样也越来越专业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就千层底布鞋鞋底、鞋面纸样的科学绘制,进行了初步阐述。基于足部数据的提取,加上适当的放松量,即可绘制鞋底与鞋面的样板。现以GB3293-2007中青年女性足部数据为例[4],进行深口松紧布鞋中间号(38码)样板的绘制,如图3所示。

手工千层底布鞋的种类异常丰富,总体可分为夹鞋、棉鞋。棉鞋又可分为一皮脸、二皮脸等;按鞋口形状可分为尖口、圆口和方口鞋。按穿着者年龄分为成人鞋与儿童鞋,尤其儿童鞋,五花八门,类型更多。所以布鞋的版型也各种各样,根据用途的差异,可将鞋子版型区域划分为功能区和设计区。功能区决定布鞋的舒适度,比如宽度、长度和围度等,一般不变;设计区则根据当下流行或是季节更替,可设计不同形式的鞋子,比如浅口鞋、深口鞋、系带鞋和松紧鞋等等,如图4所示为不同款式的民间传统手工布鞋鞋样。

3千层底的制作

鞋底,即布鞋的“千层底”,是工序里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序,是千层底布鞋的特色所在。同时千层底也是最考验布鞋工艺质量的环节,鞋底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这双鞋的使用寿命以及舒适程度。

3.1鞋底前处理工艺

3.1.1开袼褙

根据鞋底板型,一般需要剪2~3层袼褙,厚度大概在2cm左右。把几块袼褙做的同样鞋底重叠在一起,这就是千层底的大概样子。

3.1.2包缝鞋边

袼褙剪成的鞋样四周是毛边,为使布鞋美观,需要包缝鞋边。具体做法是:取白布45°斜裁成宽2~3cm的白布条,然后用浆糊将白布条粘在剪好的袼褙鞋样四周,使白布条紧紧包住袼褙的毛边,注意粘贴时一定要平服。如此,将剪好的所有袼褙鞋样都进行包边。不同地区,不同手艺人包边的方法不尽相同,比如:也可以几层袼褙鞋样叠在一起,裁剪一条更宽的斜裁布条套在其四周,然后用针在每两层袼褙鞋样的缝隙划一下,使斜布条塞进缝隙一部分,从外观看好像每层袼褙都被包边了,这样既省事又美观。

3.1.3垫料

当袼褙鞋样包边完成后,千层底雏形就形成了。有时候为了增加鞋子的弹性和舒适度,还需在最底层袼褙上铺一些废旧小棉布头,这个环节可称为“垫料”。垫料一般铺在鞋底的两端,鞋掌和鞋跟部分铺的要厚一些,可铺2~3层,其余地方1层左右。废旧棉布撕成小四方块,采用鱼鳞状在鞋底一层压一层铺开,如图5所示。垫料完成后,裁剪一块本白棉布,即鞋底布,覆盖在鞋底上。

3.2纳制鞋底

当鞋底材料准备完好以后。就要进行纳底的步骤了,纳“千层底”是过去我国农村妇女手工制鞋的重要环节。纳鞋底大多使用麻绳(也有人使用棉绳),麻绳坚韧有力,而且不易打滑。旧时在农村闲暇时,常可见到妇女拿一大把树皮做成的纤维,用手心抵着裸露的大腿把纤维搓成线。麻绳在我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5],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纳鞋底除需要麻绳或棉绳外,因为鞋底坚硬,还需使用锥子和顶针作为辅助工具。

3.2.1圈底

圈底是纳鞋底前的第一道工序,即用麻绳沿鞋底四边缝合,初步固定各层材料。圈底时起针最好在鞋的内侧,针法采用类似星点缝的针法,同时在缝制时要将鞋底布的毛边处理干净,如图6所示。

3.2.2纳鞋底

纳鞋底是整个布鞋制作的精髓所在,也是工艺难度高的一个步骤。因鞋底袼褙硬、层数多(厚度可达2cm),用手针纳鞋底十分费力,必须用锥子先扎透,再用针线缝制。纳鞋底要求手得勒紧,拉力要大、要匀,且针码分布均匀。中国著名的手工布鞋品牌“内联升”对纳鞋的针数还有严格要求,每11.11cm2鞋底要纳81针以上,一双鞋要2100针[6]。在农村,妇女纳鞋时没有严格的针数限制,以鞋底的厚实、牢固、硬挺为主。千层底布鞋纳制时的缝线走势可采取交叉方式,横竖间隔均匀;也可纳一些花纹,如方格纹、白果纹和棱形纹等[7],如图6所示。这些花纹针迹不但美观,又能够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利于健康。千层底的缝制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扎一穿,需要很大的耐心,一双千层底纳制完成一般需要2~3d的时间。

4绱鞋

4.1鞋面制作技术

鞋面在这里是个笼统叫法,它包括鞋里以及鞋面。

4.1.1鞋面材质及装饰

千层底布鞋的鞋面材料范围比较广泛,比如礼服呢、灯芯绒和帆布等比较厚实的布料,也可以使用丝绸等比较柔软的面料。面料的选择根据鞋子使用场合而定,帆布等面料比较结实耐磨,丝绸类面料美观性更强。

除了传统的布鞋样式,为了美观,人们还可以在鞋面上进行绣花,即绣花布鞋。鞋面上的刺绣是在剪纸的基础上绣起来的,利用丝线本身的厚度,使剪纸纹样立体化,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刺绣的图案内容以花鸟为主,如牡丹、石榴、菊花、梅花和莲花等,此外还有蝴碟、凤凰或龙的图案[8]。一般用色比较鲜艳,对比效果明显,凸显喜庆的气氛,如图7所示。

4.1.2鞋面的制作

为了保证鞋面的硬挺、结实、耐洗、耐穿等性能,鞋面一般也要裁剪4~5层,根据所选面料的厚度可适当增减。最外层面料为鞋面,选择的是灯芯绒、丝绸等布料;最内层面料为鞋里,一般选择本白棉布;其余层可用比较硬挺一些的棉布(或者使用专门的鞋面衬)。按照已准备好的鞋面版型,裁剪鞋面面料。裁剪时的注意事项:一是最好将鞋面和鞋里各层按顺序叠在一起,最上层绷缝上鞋面版型,几层一起进行裁剪,这样裁剪出来的鞋面各层比较整齐。二是裁剪时,最好先剪得大一些。沿鞋面中线将各层折叠,从鞋头开始修剪,比对好鞋面与千层底外轮廓总长是否相等,最后留下鞋面后中心缝份,如图8所示。

裁剪完成后,还需对鞋面进行处理:为了保持鞋面的平整,可使用浆糊把鞋面和鞋里各层简单粘合一下,也可以用缝纫机将鞋面各层(拿开鞋面最外层面料)来回车缝几次,注意鞋后中线处不能被车缝。接下来再一次确认鞋面与鞋底外轮廓弧长是否等长,如图9所示。过长或过短可以从后中缝份中补齐,然后就可以将后中心缝份缝合。缝合完成后,需要对鞋面进行滚边,滚口布和沿条必须按紧,缝制时不能松弛、褶皱,直线走针时要平直,拐弯时要顺弯走针,不可扭曲,做好鞋面成品效果如图10所示。

4.2绱鞋

千层底布鞋的最后一道工艺就是绱鞋,即把鞋底、鞋面、鞋帮缝合。根据缝线在内或在外情况,绱鞋分暗绱和明绱,绱法的选择根据鞋子的款式而定。绱鞋首先将鞋帮和鞋底前后尖端连接固定,然后开始绱鞋;绱鞋时针距不宜过大,针迹要整齐;鞋帮不要超出鞋底边沿,要与鞋底对齐,布鞋成品如图11所示。

4.3定型

布鞋绱好后必须定型,这也是检验鞋子是否标准的一道重要工序。定型一般使用鞋楦定型法(鞋楦是鞋的模型,在集市中可以买到,常见的有木制、铝制等)。将鞋楦的楦头填入布鞋中,将鞋子撑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定型,鞋子饱满的形状便会呈现出来,如图12所示。鞋楦与鞋的规格要一致,这样定型之后的布鞋,穿起来才美观、合脚。

5结语

千层底布鞋是我国民间一项重要的手工艺技术,是纺织服装领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伴随着机器化生产的日益发达进步,这种传统的工艺濒临灭绝,因此记录和传承民间手工艺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现代服饰产品的制作与设计有借鉴作用。手工布鞋采用零碎的或破旧的棉布为原料,环保而且保健,是充分利用资源的典型代表;全手工制作,可以提高人们的技艺和审美,既可以将古老技术传承,同时也有利于民俗艺术文化的发展。

摘要:手工千层底布鞋是民间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针对目前手工布鞋传统技艺面临濒危以及对其工艺记录比较粗略的现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间传统手工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分析。缝制准备部分,记录与分析了打袼褙及鞋样的工艺特点;缝制工艺过程中,阐述了鞋底、鞋面以及绱鞋的工艺步骤及要点;布鞋后处理阶段,介绍了千层底布鞋的合体性、舒适性的处理方法。总结归纳手工布鞋的制作技巧和发展创新,剖析蕴含民间工艺的造型美和工艺美,以期传承和保护民间特色的手工艺遗产。

关键词:民间,手工,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

参考文献

[1]张翔.民间布鞋文化在现代鞋品中的创新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64-67.

[2]全岳.秦俑足下之纳底鞋[J].西部皮革,2010,36(3):59-60.

[3]陈婧.浅析山西晋南地区千层底布鞋的色彩特征[J].大众文艺,2010,(9):108.

[4]GB3293-2007,中国鞋楦系列[S].

[5]来红林.大麻纤维性能初探[J].上海纺织科技,2004,(3):10.

[6]拜存星.内联升:国家级非遗布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J].西部皮革,2012,34(5):7-9.

[7]叶峰.基于民间手工布鞋的制作与创新设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63.

上一篇:乳腺增生结节下一篇:污水处理为饮用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