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建议

2024-07-03

作用建议(精选十篇)

作用建议 篇1

一、广告宣传与传媒的作用

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广告作为一种巨大的信息和知识流, 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经济行为。过去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 是极其错误的, 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 (商) 品, 如果无人知晓, 就不会有市场, 也就谈不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农机产品也不例外。农机产品广告有着固定的指向性受众——农民, 忽视了这一点, 即使投入巨大的广告资源, 也不会收到相应的效果。若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打好组合仗, 就可事半功倍。农机广告传播的载体有农机报刊 (也含其它报刊) 、电视广告、各种农机 (农业、农机、机械工业) 博览会与订货会以及现场演示会等。农机报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与农机有关的人员, 如农机户、相关公众 (农民) , 以及从事农机管理、推广、经营、科研、教育培训等人员。宣传媒介的覆盖面与其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有关, 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强、形式新颖, 则传播效果好, 覆盖面也大, 拥有的听 (观) 众和读者就多, 如农机报刊在农村就有极其广泛的读者群。电视广告的覆盖面最大, 在农村电视几乎覆盖面达9 9%, 但电视信息往往一晃而过, 无法记录, 只能传播印象性信息。博览会、订货会虽然直接参与的农民人数在上升, 但多数农民因劳作繁忙, 参会支出较大 (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 , 而受到影响 (多数参会者以专业人士居多, 如经销商、科研、管理、推广人员) 。生产厂家 (经销商) 与当地农机推广机构联合举办的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与示范性培训会, 深受农民欢迎。近几年入选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后, 对农机的销售则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笔者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认识。获取信息决定购机的农户, 4 5%回答是农机报刊, 2 3%是现场示范培训会, 10%是电视宣传, 6%是其它报刊, 5%是博览会, 其余11%是其它人的示范作用或购机补贴的拉动。受访者回答, 当他们从电视广告中看到农机具信息后, 第一反应是通过农机报刊进一步掌握详细情况 (如机具适应地域、性能价格比、售价、现有经营者的使用情况等) 的占到了4 0%, 表示要到农机管理推广部门找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占4 0% (这说明这一机构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较高的权威性) , 表示到已有同类型机者那里了解详细情况的占1 0% (但由于这一对象将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这种信息往往容易失真) , 表示对性能价格比、售价、可靠性、投资回收期作出明确预期后再决定的占1 0% (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一般较高, 是理性的生产性消费者) 。农民的实用心理非常强烈, 他们更多地相信眼见为实。7 0%的受访者欢迎现场演示会, 他们认为这种形式非常直观, 很多问题可以现场咨询。当问到“你对农机产品宣传最失望的东西是什么时”, 80%的受访者回答是“农机产品广告中没有说明适应地域、售后服务情况及价格”。由于没有价格, 很难对其产品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严重影响到购机决策。约30%的受访者透露, 只有到现场看到机具的作业表现, 觉得性价比、质量、投资回报率高、售后服务可信, 才会决定购机。

由此我们可以把农机产品宣传的载体分为四类:电视广告、专业报刊广告、各种博览会、现场演示 (示范) 会。四类广告的作用可以概括为电视广告传播印象信息, 专业报刊传播深度信息, 各种博览会、现场演示 (示范) 会传播印证信息, 即有用户传播示范信息。这种“立体”的传播信息组合, 最终才能拉动销售量的增长, 实现企业目标。四种“传媒”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加强, 缺一不可。根据调查及实际工作经验, 农机产品宣传的效果排序为:农机报刊、现场示范培训会、电视广告、博览会等。

二、农机产品宣传中的缺撼与不足

1. 缺乏企业形象及品牌内容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认同度及在指向性受众中的知名度。它是由企业优异的产品质量作为基础的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态度、表现, 关注弱势群体的行为, 累积的企业文化形象, 企业道德, 优质的产品, 令用户满意的售后服务,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 等复合因素构成的。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企业不竭的财源, 是成功的基石。品牌是企业的灵魂, 一个企业拥有知名品牌, 实际上就拥有了制胜之道。我国知名企业——海尔家电公司, 几十年精心呵护一个“海尔”, 促其不断成长, 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农机工业的“一拖”品牌, 也被载入史册, 是中国农业机械品质的保证。所以有“高端企业作形象, 中等企业作品牌, 初级企业作产品 (广告) ”之说, 就传播学角度讲, 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国内多数农机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意识不强, 大多是急于做产品而不是做品牌和形象, 这是投入巨大的广告资源而收效不理想的症结所在。

2. 缺乏售后服务和性能价格比等信息的宣传

对农民来说, 购1台农机可能要用上全部家当。相当数量的农民购机要靠借贷, 承担着很大风险。对于企业, 万分之一的产品不合格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农民, 购到1台不合格产品则是百分之百的灾难。由于我国现阶段法制不健全, 一旦出现了农机产品质量纠纷, 很难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或者说要解决好这种纠纷往往要假以时日, 农民耗不起的是精力和时间, 只能自认倒霉。所以, 购机者只能在确认自已所购机具是安全的和可靠的, 且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时, 才会决定购机。售后服务和性能价格比, 则是确保投资安全的重要决定因素。而目前的农机产品宣传中, 恰恰没有告知受众最关心的问题, 应该是最大的败笔。

3. 缺乏售价及投入产出信息

陕西省南郑县农机管理站历时4年做了“水稻生产机械化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课题, 从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稻在收获环节上全喂入机的投入产出比高, 投资回收期一般只有2~3年, 但农户并不买帐;而一种半喂入机的售价高达20万元, 投资回收期在4年左右, 农民却很欢迎。究其原因在于, 全喂入机要经过割台搅龙、输入搅龙、升粮搅龙、卸粮搅龙4次对谷物的挤压, 谷粒看上去是完整的, 但实际上已被挤碎, 加工出的大米碎米率高达40%以上, 降低了其商品价值;而半喂入机是夹持喂入, 直接出粮, 稻谷的成品率大大提高, 加之稻草即可切碎还田也可铺放回收, 更利于农民灵活选择, 另外, 这种机型整体上进行了“模块化”设计, 维修、保养时不需要大拆大卸, 工作的方便性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因此尽管其作业收费比全喂入机高出30~40元/亩, 农民还是乐此不疲。可见, 售价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作业质量和效用, 生产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艺要求, 经营 (经济效益) 高, 故障率低 (可靠性高) , 需求量大, 自然会大有市场。所以如果在广告宣传中, 标出售价及一些投入产出信息的实例, 应该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三、几点建议

1. 做好媒体选择

在做产品广告宣时, 首先要锁定相关公众群和核心公众群, 据此选定主导媒体和相关媒体, 使多种传媒、多种方式取长补短, 印象信息与深层信息互相配合。要重视与各地农机推广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因为农机推广机构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实践, 最了解当地农机化发展实际, 在农村中信誉度高, 提供的指导性信息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权威性, 深受农民信任, 且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目标与厂家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近年来一些厂家开始重视这一潜在资源, 与农机推广机构联合, 成功地进行了一批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如陕西省汉中市农机推广部门, 通过与多家知名农机企业的合作, 建立了示范、推广应用平台, 直接向农民推广新机具。由于少了很多中间环节, 成本大大降低, 价格上很有吸引力, 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加之购机补贴的拉动, 销售量成倍增之势, 发展前景非常好。这种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不菲之业绩是预料之中的事。同时宣传要掌握时机, 立体推进, 多路出击, 从而得到最隹效果和营销业绩。农机产品的投入和使用有极强的季节性, 把握好时机也是制胜之道。

2. 重视企业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

抓住企业形象和品牌宣传这个重点, 推波助澜, 使其传播家喻户晓, 在受众中产生认同感, 从而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笔者注意到,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象福田雷沃、一拖、常州东风等一批国内知名农机企业集团快速反应, 在第一时间通过向灾区捐赠急需的用于救灾的农机产品、派出救援队到灾区工作等方式, 赢得了极好的社会舆论效果, 其潜在的宣传效能将在很长时间里逐步释放, 企业也将因此从中得到更高回报。这就是企业形象的力量。

3. 重视企业售后服务等宣传

向受众公布售后服务网络、技术服务力量及优质的售后服务事例, 宣传机具的性能价格比。这样可以打消客户的顾虑, 把潜在需求变成巨大的现实购买力。要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 做到产品销到哪里, 售后服务就跟随到哪里。因为优质的售后服务,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公布统一售价及一些用户的投入产出信息

项目建议书作用 篇2

按新的投资体制改革相关政策,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申请)主要是国有企业或政府投资项目单位向发改委申报的项目申请。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可以着手成立相关项目法人。民营企业(私人投资)项目一般不再需要编写项目建议书,只有在土地一级开发等少数领域,由于行政审批机关习惯沿袭老的审批模式,有时还要求项目方编写项目建议书。外资项目,目前主要采用核准方式,项目方委托有资格的机构编写项目申请报告就可。

华灵四方公司优势

公路(具体包括:道路、桥隧、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具体包括:轨道、枢纽、桥隧、通信信号);

化工(具体包括:化工工程、产品储运、矿山;化学原料药); 医药(具体包括: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药物制剂;各类医院);

机械(具体包括: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汽车、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专用车); 有色冶金(具体包括:有色、黄金、冶炼、金属材料、焦化和耐火材料、矿山); 农业(具体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

通信信息(具体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通信铁塔、邮政工程、信息化、云计算、软件、物联网、互联网);

市政公用工程燃气热力(燃气管道、加气站、燃气门站)

市政公用工程环境卫生(城市垃圾站、厕所)

建筑(含人防工程);

水利工程(具体包括:水库枢纽、引调水、灌溉排涝、河道整治、水土保持、城市防洪、围垦工程);

新能源(具体包括:风电、光伏、沼气发电)

节能(节能工程、能源管理中心、锅炉改造)项目建议书时间和收费

项目建议书时间通常需要7-30天,收费范围人民币2-10万元,视项目难度而异,客户可简单描述项目基本信息,然后我公司提供合同和需要提供的详细项目清单,双

方达成初步意向后可查看现场,或直接签订合同实施。4项目建议书通常包括内容 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发展周期的初始阶段,是国家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所包括的内容:

1,项目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预测

3,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4,项目建设必需的条件

项目建议书的类型和编写格式

工业项目建议书格式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建设条件分析:包括场址建设条件(地质、气候、交通、公用设施、征地拆迁工作、施工等)、其它条件分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

3、资源条件评价(指资源开发项目):包括资源可利用量(矿产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等)、资源品质情况(矿产品位、物理性能等)、资源赋存条件(矿体结构、埋藏深度、岩体性质等)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达产达标后的规模)

2、产品方案(拟开发产品方案)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工艺流程

(二)主要设备方案

1、主要设备选型(列出清单表)

2、主要设备来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面图、规划图)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先总述总投资,后分述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

3、投资估算表(总资金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

2、其它来源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3、利润与税收分析

4、投资回收期

5、投资利润率

(二)社会效益

七、结论

农业项目建议书格式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建设条件分析:包括场址建设条件(地质、气候、交通、公用设施、征地拆迁工作、施工等)、其它条件分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规模、农副产品加工规模)

2、产品方案(种植产品方案、养殖产品方案、农副产品方案)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种植业生产技术与流程

2、养殖业主生产技术与流程

3、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技术与流程

(二)主要设备方案

1、种植业要设备选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列出清单表)

2、主要设备来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面图、规划图)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先总述总投资,后分述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

3、投资估算表(总资金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

2、其它来源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3、利润与税收分析

4、投资回收期

5、投资利润率

(二)社会效益

七、结论

水利水电项目建议书格式

一、总论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市场预测

1、水利水电供应、需求现状

2、水利水电供需预测

3、水利水电价格现状与预测

三、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1、流域及电网现状与开发利用规划

2、拟开发河段水利水电资源量、品质及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3、拟建项目在整个流域内或电网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四、水文和气象

1、流域概况(工程所在流域听地理状况、河道和水土保持状况)

2、气象特征

3、其他情况

五、工程地质

1、区域地质条件

2、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坝址及枢纽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4、其他部分地质条件(排水线路、堤防和河道)

六、工程任务与规模

(一)土建工程

1、挡水泄水建筑物

2、水电站厂房及开关站

(二)水利水电设备

1、发电机组

2、电力接入系统方式及主接线

3、主要电力设备及辅助设备(列出含单价的清单表)

七、工程选址及工程总体布置

1、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

2、坝址选择

3、坝型与枢纽布置

八、环境影响评价

1、区域环境概况

2、工程对水体、水系、生物、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3、保护措施

九、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组织机构设置(法人组建方案、管理机构方案、管理机构图)

2、人力资源配置(生产作业班次、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要求)

3、员工培训

十、项目实施进度

1、建设工期

2、进度安排

十一、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和库区淹没处理补偿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篇二:项目建议书与可研报告区别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的作用及区别

(一)一、项目建议书 1.概念: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它是对拟建项目的轮廓性设想。主要是从客观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看其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规划的方针和要求,同时初步分析建设项目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值得进一步投入人力、物力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总体上看,项目建议书是属于定性性质的。2.项目建议书的作用

项目建议书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项目建议书是国家挑选项目的依据,国家对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的比选和初步确定是通过审批项目建议书来进行的。项目建议书的审批过程实际就是国家对新提议的众多项目进行比较筛选,综合平衡的过程。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项目才能列入国家长远计划。2)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3)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方可对外开展工作。因此编制项目建议书既要全面论述,更要突出重点,一般侧重于项目建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能性,获利的可能性这三方面,结论要明确客观。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切忌繁杂。

二、可行性研究 1.概念: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汁匕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充分研究建设条件,提出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进行经济分析评估,提出建设的合理性。它既是项目工作的起点,也是以后一系列工作的基础,其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为建设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2)作为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3)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4)作为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5)作为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6)作为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三、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区别 1.研究任务不同。项目建议书是初步选择项目,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工作,主要考察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则需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作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或者否定该项目并提出充分理由,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基础资料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是依据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行业、地区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拟建项目的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可行性研究除把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研究依据外,还需把文件详细的设计资料和其他数据资料作编制依据。

3.内容繁简和深度不同。两个阶段的基本内容大体相似,但项目建议书不可能也不要求做得很细致,内容比较粗略简单,属于定性性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充实补充,使其更完善,具有更多的定量论证。4.投资估算的精度要求不同。项目建议书的投资估算一般根据国内外类似已建工程进行测算或对比推算,误差准许控制在上20%,可行性研究必须对项目所需的各项费用进行比较详尽精确的计点,误差要求不应超过+10%。

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建议书的区别

(二)我们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中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通常在研究范围和内容结构上基本相同,但是因为二者所处工作阶段的作用和要求不同,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不同,故在研究重点、深度和计算精度上要求有所不同。主要区别: 1.研究的任务不同。机会研究阶段的项目建议书是为发现市场投资机会提出项目(立项准备)所作的研究分析,主要是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建设条件是否具备,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做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或者否定改项目并提出充分理由,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基础资料和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基本的依据是国家的长远规划、行业及地区规划、产业政策,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初步的市场预测资料,而可行性研究报告除了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依据外,还有详细的设计资料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掌握的比较翔实确凿的数据与资料作为依据 3.内容繁简和深浅程度不一样。项目建议书只要求一个大概的轮廓,内容概略简洁,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详细深入,分析细致,内容翔实。4.投资估算的精度要求不一样。项目建议书与实际发生的投资额差距较大,误差允许控制在±20%以内,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应该进行分项详细估算,其误差应该控制在±10%以内; 5.上报的研究成果内容不同。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研究成果包括:项目建议书,附上市场初步调查报告、建设地点初选报告、初步勘查报告等文件;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上市场调查报告、厂址选择报告、地址勘查报告、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自然灾害预测资料等文件。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区别

(三)我国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研究范围和内容结构上基本相同,但因二者所处工作阶段的作用和要求不同,研究的目的和工作条件也不同,因而在研究的重点、深度和计算精度上也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研究任务不同

项目建议书阶段的任务属于初步可行性研究,其目的只是初步选择项目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工作,所以主要是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是从大的方面考虑有无可能;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则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作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或者提出充分理由否定该项目,为最终的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基础资料和依据不同

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所做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由于缺乏详细的设计资料和论证材料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其基本依据是国家的长远规划、行业及地区规划、产业政策,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准文件,以及初步的市场预测资料等;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除了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作为依据外,还具有详细的设计资料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掌握的比较详实确凿的数据与资料作为依据。3.内容繁简和深浅程度不同

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所做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得很详细,只要求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因此其内容较为概略和简洁;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则要求尽可能详细和深入,从工艺流程到主要设备选型等都要涉及,同时也要作出详细的动态分析评价。4.投资估算精度要求不同

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所做的项目总投资,一般都是根据国内外类似已建工程的相关数据或单位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或对比推算得出的,因此与实际发生的投资额有较大的差距(允许将误差控制在±20%(又说±30%)以内;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则必须对项目所需的各项投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建设期贷款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物价因素影响的投资额等)分别进行详细的精确计算,其误差要求不超过±10%。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区别 常常,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之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议书的后续文件之一。此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至少有方案设计,市政、交通和环境等专业咨询意见也必不可少了。对于房地产项目,一般还

要有详规或修建性详规的批复。此阶段投资估算要求较细,原则上误差在10%左右;相应地,融资方案也要详细,每年的建设投资要落到实处,有银行贷款的项目,要有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很多项目在报立项时,条件已比较成熟,土地、规划、环评、专业咨询意见等基本具备,特别是项目资金来源完全是项目法人自筹,没有财政资金并且不享受什么特殊政策,这类项目常常是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为一体。一个项目要获得政府有关扶持,首先必须先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通过筛选通过后,再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专家论证后,才最后审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常见的审批程序,是列入备选项目和建设前期工作计划决策的依据。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才可进行以可行性研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篇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的作用及区别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的作用及区别

一、项目建议书 1.概念: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它是对拟建项目的轮廓性设想。主要是从客观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看其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规划的方针和要求,同时初步分析建设项目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值得进一步投入人力、物力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总体上看,项目建议书是属于定性性质的。2.项目建议书的作用

项目建议书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项目建议书是国家挑选项目的依据,国家对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的比选和初步确定是通过审批项目建议书来进行的。项目建议书的审批过程实际就是国家对新提议的众多项目进行比较筛选,综合平衡的过程。项目建议书经批准后,项目才能列入国家长远计划。2)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3)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方可对外开展工作。因此编制项目建议书既要全面论述,更要突出重点,一般侧重于项目建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能性,获利的可能性这三方面,结论要明确客观。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切忌繁杂。

二、可行性研究 1.概念: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汁匕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充分研究建设条件,提出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进行经济分析评估,提出建设的合理性。它既是项目工作的起点,也是以后一系列工作的基础,其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为建设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2)作为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3)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4)作为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5)作为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6)作为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三、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区别 1.研究任务不同。项目建议书是初步选择项目,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工作,主要考察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则需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作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或者否定该项目并提出充分理由,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基础资料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是依据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行业、地区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拟建项目的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可行性研究除把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研究依据外,还需把文件详细的设计资料和其他数据资料作编制依据。

3.内容繁简和深度不同。两个阶段的基本内容大体相似,但项目建议书不可能也不要求做得很细致,内容比较粗略简单,属于定性性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充实补充,使其更完善,具有更多的定量论证。4.投资估算的精度要求不同。项目建议书的投资估算一般根据国内外类似已建工程进行测算或对比推算,误差准许控制在上20%,可行性研究必须对项目所需的各项费用进行比较详尽

精确的计点,误差要求不应超过+10%篇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价、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及区别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价、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及区别

一、项目建议书

1、概念: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它是对拟建项目的轮廓性设想。主要是从客观考察项目的必要性,看其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规划的方针和要求,同时初步分析建设项目条件是否具备,是否继续投入人力、物力作进一步研究。从总体上看,项目建议书是属于定性性质的。

2、项目建议书的作用

项目建议书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建议书是国家挑选项目的依据,国家对项目,尤其是对大中型项目的比选和初步确定是通过审批项目建议书来进行的。项目建议书的审批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对众多新提议的项目进行比较筛选,综合平衡的过程。项目建议书经审批后,项目才能列入国家长远规划。2)经审批后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3)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方可对外开展工作。因此编制项目建议书既要全面概括,又要重点突出,一般侧重于项目建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能性,活力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结论要明确客观。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切记繁杂。

二、可行性研究

1、概念:可行性研究室确定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所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设醒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充分研究建设条

件,提出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进行经济分析评估,提出建设的合理性。它几十项目建设的起点,也是以后一系列工作的基础,起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2)作为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3)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4)作为与项目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5)作为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6)作为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三、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区别

1、研究任务不同。项目建议书是初步选择项目,起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工作,主要考察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则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作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或者否定该项目并提出充分理由,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基础资料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是依据国家长远规划和行业、地区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拟建项目的有关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可行性研究除把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研究以局外,还需把详细的设计资料和其他数据资料做编制依据。

3、内容繁简和深度不同。两个阶段基本能容大致相似,但项目建议书不可能也不必要做的很细致,内容比较粗略简单,属于定性性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充实补充,使其更完善,具有更多的定量论证。

4、投资估算的精度不同。项目建议书的投资估算,一般根据国内外类似已建工程进行测算或者对比推算,误差准许控制在上20%,可行性研究必须对项目所需的各项费用进行比较详尽精确的计算,误差要求不应超过+10%。

四、项目评估

1、概念:建设项目咨询评估是通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从客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在不同的建设方案中筛选并提出更优化的方案或措施,工主管部门决策、是项目投资效果最好,或者用最少的投资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估的作用。

通过项目评估,促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建设相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投资管理的加强和投资效益的提高。项目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建设方案,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2)实事求是的校核投资,落实资金筹措办法和渠道。3)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4)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规划。5)有助于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五、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区别

1、立足点不同。可行性研究一般是站在用资角度考虑问题,项目评估一般是站在银行、国家投资角度考虑问题。

2、侧重点不同。可行性研究侧重于项目技术、经济方面的论证。项目评估侧重于对可行性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的审查和评估。

3、作用不同。可行性研究主要是作为决策的依据,跟确切的说它是为项目评估提供依据和资料。项目评估不仅是为项目决策服务,而且是银行参与决策和决定贷款与否的依据,同时,两者相互不能代替。

4、单位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有资格的设计或咨询机构来编制,项目评估则由项目隶属的政府部门(计委、经委等)、项目主管部门、贷款银行等有权机构,或由上级部门委托有资格专门评估机构来做。

六、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在联系

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要求都是一致的,同时两者具有因果关系,没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不会有项目的评估,不经项目评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也就不能最后成立。

七、项目后评价

1、概念:项目后评价市指对已完成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 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实践活动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2、后评价的作用

后评价是在项目投资完成以后,通过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项目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学习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后评价是增强投资活动工作者责任心的重要手段。后评价主要是为哦兔子决策服务的,总之,后评价要从投资开发项目实践中吸取教训,在运用到未来的开发实践当中去。

关于发挥代表作用的几点建议 篇3

一、建立健全各项代表活动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如在第一次人代会召开前,可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新当选的人大代表进行集中培训,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学习代表履职的相关法律知识和人大工作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第一次人代会前的预备会上进行以会代训,可就代表在大会期间如何审议报告、提出议案、提名酝酿各职务候选人等业务知识进行专题培训;届内,以常委会组织的各类学习、法律知识讲座等为载体,组织不同行业的代表进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建立健全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制度,突出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提高活动实效。

二、拓宽代表联系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渠道。可设立“代表接待日”、代表信箱、网站和政府首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热线等,使“一府两院”与代表的联系渠道更加畅通,使代表反映的社情民意能够直通领导。

三、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的保障制度。一是落实时间的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从制度上对代表履职时间给予规定,例如每月安排一天为代表联系选民日、每年安排一周作为“人大代表履职周”,以此保障代表履职时间。二是落实代表活动经费保障,并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逐步增加。三是落实知情知政权的保障。一方面,代表要有积极、主动的知政意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收集信息、了解政情;另一方面,“一府两院”等国家机关应尽量扩大政务公开度,如政府作重大决定前召开代表听证会、论证会、议政会,通报情况,听取代表意见;健全定期和代表见面及约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和旁听有关会议的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方便代表了解政情政务。

电子团务建设的作用与建议 篇4

关键词:电子团务,建设,作用与建议

电子政务模式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与发展的趋势, 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已经把电子政务提上日程, 而电子团务是近年在我国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是电子政务在中国共青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创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后备力量, 响应国家信息化战略号召, 积极发展电子团务势在必行, 通过电子团务创新团务管理活动。电子团务是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 是解决目前共青团工作重点、难点的有效手段;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子系统, 电子团务的研究和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完善, 并可以作为电子政务的有效试点平台。

一、现阶段对电子团务的定义

电子团务是伴随电子政务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鲜事物, 而且电子团务最初直到现今的定义也大都套用电子政务, 基于此我们首先就必须对电子政务进行明确的定义。现阶段, 电子团务的定义是:团务就是共青团事务, 电子团务就是团组织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对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 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全方位地向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管理、教育和服务等活动。

二、电子团务的背景与概况

目前, 电子政务主要是依靠政府来进行推动, 电子政务已成为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 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强有力保障, 而电子团务的发展也在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悄然成长壮大。

经抽样调查发现:有90%的受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虽然只有35.88%的受访者浏览过校团委网站, 但进入过校团委网站的学生占了抽查总数的91.24%。由此可见, 学校团委网站有一定数量的浏览者, 这部分浏览者正是开创电子团务的基础条件, 网站则是实施的平台。网站运行两年多来, 在团委的工作中起到了文件上传、信息发布的作用。但网站的主角也仅是一个“校团委”, 与其它各院系团委及学生个体没能实现真正地互动, 学生点击率也不是很高。因此, 需要提高网站的宣传度, 信息的准确度、全面性, 完善功能, 加强网站的吸引力等。同时, 网站的维护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而对于以学生组织为中坚力量的管理队伍的校团委网, 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存在不足, 此外, 还涉及到队伍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制度政策等问题。

三、高校建设电子团务的作用

1、搭建求知探讨平台。

网络等新媒体教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 网络上的共同探讨也成为青年乐意参与的学习交流方式。网络活动的自由行和开放性, 迎合了当代学生的特点, 给了学生另一个求知的广阔天地。

2、打造交流娱乐平台。

网络等新媒体娱乐内容是青少年发展的风向标, 它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 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做好这个平台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拓宽他们的视野, 还能有效把握青少年发展的风向标, 做到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少年。

3、推广宣传教育平台。

通过网络的新形式来吸引青少年, 凝聚青少年。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 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 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

4、发挥组织动员平台作用。

发号召、开会议、搞活动、布置任务是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的传统法宝, 现在可以通过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 例如QQ群、飞信、微博等我们信息化手段传达团组织的号召。

5、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基层团组织可以利用网络整合社会资源, 畅通信息渠道, 通过网络收集和发布人才、就业、创业、投资信息, 为地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 为地方企业提供招聘人才的渠道, 同时为青年搭建平台, 为青年创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鼓励青年自主创业。

四、电子团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调研, 夯实基础, 为全面建设电子团务做好前期准备

一个电子团务工程项目是一个复杂的软件工程项目, 在建设电子团务系统之前, 要先做好以下几点基础工作:

第一, 电子团务的基础框架离不开基础数据库。要合理建设好数据库,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才能使网站的寿命得以延长。现原型网站数据库建设已成熟, 实际的运行就是很好的证明, 接下来的扩展仍可按此思路进行。

第二, 强化服务, 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和领导。电子团务是团委建设创新的重要手段, 要切实转变观念, 强化信息服务的意识, 将为人服务作为电子团务的重点之一。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和领导, 必须要有专门负责的职能部门, 并配备一定的专业人才。

第三, 要重视电子团务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因此, 学校电子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预防为主, 治预结合”的防范意识, 要配套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同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如安装防火墙、过滤电子邮件、设置权限、建立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等。

第四, 要引导学生团员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明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的优点数不胜数, 但网上也有一些不良的信息正侵害者青少年, 要正确引导学生团员正确地利用网络开展学习, 同时, 学校也必须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2、认真规划, 不断完善, 力求从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出发。

电子团务的规划, 要从高校网络、团委管理职能和学生三个方面出发, 为了适应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 要以网络建设、职能优化、服务团员为立足点开展电子团务的建设。

第一, 扩大信息发布面, 不仅包含社会新闻、校内活动信息、优秀学生信息、相关文件, 而且涵盖会议安排、财务信息等方面。并对信息的安全级别分类做好权限设置与分配, 例如财务等敏感信息。并实现信息发布的网上申请与审批, 简化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 增强互动功能, 在原有网站实现学生申请会员以发表文章、评论, 还可结合活动制作相应的投票系统, 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提高了效率。另外, 组织生活的主题也搬到网站上, 实现交互功能, 院系团委能通过此系统向上一级申办活动, 活动的全部过程都进行信息化录入, 方便老师和学生在网上查询每次活动的详细信息。

第三, 在团委网站建设方面, 还要使网站导航更趋人性化, 让浏览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开发网络的实时短信、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等系统, 搭建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此外, 要建立一支合格的通讯员队伍, 鼓励通讯员宣传团委的好人好事与新闻, 设置流动管理员岗位, 定期招募有相关技术的青年进行网站的维护与完善, 不断促进网站的建设。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凝聚方式。这对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 运用新媒体工具, 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才能达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目的。总之, 网络时代对共青团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认识要清楚、个人能力要提高、工作方式要转变。共青团工作者要适应团工作的新形势, 首先要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 能够对网络这一现代产物的“双面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在个人素质上适应形势的需要, 掌握上网技能, 加强网络信息辨别、调控能力。再次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努力开拓共青团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伟东.电子团务初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34-36.

[2]季建华.团务管理系统——证书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06-10.

[3]张炜.团务管理系统——团员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06-10.

[4]于文轩.推行政务电子化的问题与对策[J].党政论坛, 2000-03

[5]边艳菊.起跑线上的电子政务[J].中国电子商务, 2000-20

作用建议 篇5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执法观和服务观; 有的干警没有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执法活动与执法效果的关系,行使职权与自我监督的关系; 有的干警在执法思想上存在就案办案,机械办案,只顾及法律效果,忽视了社会效果;有的干警在主观上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办案能力,不认真研究法律规定,主观臆断,甚至出现适用法律错误或与法律规定相悖的处理结果。

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强调:政法工作首先要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此,政法机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把推动政法工作科学发展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努力在履行执法司法职能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做出新贡献。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是关键。政法干警廉洁、公正执法司法对整个社会的正义导向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社会道德有辐射和提升作用,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首先要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培训机制,从职业素养上培育政法干警的廉洁意识。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深化政法干警教育培训模式,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拓展教育培训的渠道,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提升政法干警的知识素养和执法能力,从思想上增强政法干警对职业的认同和专注,从而加强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用道德操守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廉洁自律意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建立有效的职业保障机制,从待遇上保证执法司法人员的廉洁性。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对司法工作的基本政治主张,蕴含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制定法律的灵魂,执行法律的依据。在工作中,我们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把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第二,积极主动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矛盾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矛盾的发生,往往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各级政法部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把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实现维稳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排查是我们做好维稳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排查到位,掌握情况,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隐患。其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主要依靠各级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关系。要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加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注重发挥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尽量少一些“对簿公堂”,多一些调解疏导,融法、理、情为一体,化解矛盾。

第三、依法惩治和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我国法律之所以将查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权力赋予检察机关,首先是因为检察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在国家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因为绝大多数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实质上都是执法行为,为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对这种执法行为的监督,理所当然地应该纳入法律监督的范畴。多年来,检察机关不辱使命,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部署,依法积极履行查办职务犯罪的监督职能,还结合办案卓有成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政法机关更要依法惩治和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促进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通过对司法工作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实现公平和正义。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成员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社会要稳定,必须有公正的司法作保障。检察机关在履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防止司法权的滥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多年来,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认真纠正侦查工作和审判工作中的违法现象,为维护司法公正作出了不懈努力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司法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特权思想和司法不公现象还大量存在,人民群众对打官司难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法律监督的要求和法律规定,充分发挥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司法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作用建议 篇6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集中力量解决温饱进入努力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顺应形势变化的要求,树立起“大扶贫”的观念,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深化对“大扶贫”的研究和探索,是摆在各级党政和扶贫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大扶贫”战略有什么背景

通过对扶贫开发有关政策理论的学习,本人理解,“大扶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扶贫新战略,主要有四个背景:

一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明显增强的背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GDP连续十几年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达到30多万亿元,在世界排位第三;财政总收入达6.13万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在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后,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协调,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实力明显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为充分体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提出“大扶贫”战略,是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是科学发展、城乡统筹战略的背景。中国的城乡分离和社会分化,已成为影响未来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很大,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3.33:1,是改革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还滞后,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突破这种困局,有赖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而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势必要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势必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扶贫开发不能再把农村、农业、农民作为封闭系统来对待,必须更新理念,打破城乡界线、工农界线,实施“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大扶贫”战略,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科学判断的背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近年来,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更受重视,强农惠农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产品保护,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等。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这种背景下,势必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而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必须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大扶贫”战略,可以使贫困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背景。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民生举措,如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就业帮扶等,让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大扶贫”战略,既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又可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提高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让贫困群众在构建和谐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实施“大扶贫”战略有什么要求

“大扶贫”是针对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定势提出的,目的是从打造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人手,注重脱贫与发展、富地方与富群众、借助外力和自力更生的有机结合,以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带动局部地区的稳定脱贫。因此,实施“大扶贫”战略给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大扶贫”要求从全面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扶贫工作。坚持“大扶贫”,要树立起全面、系统的扶贫发展观,既不能因强调扶贫资金投入到贫困户而忽视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的带动和保障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区域经济发展,而使贫困农户得不到扶持,失去发展机会。

一是要从关注三农、城乡统筹的大环境来研究扶贫工作。当前,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关注三农、城乡统筹已作为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扶贫开发正朝着宽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新阶段的扶贫不是单一的扶贫脱贫,而是在扶贫脱贫的基础上,把加快脱贫、尽快小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不能单一在农业内部实施帮扶,而要把一、二、三产统筹考虑开展帮扶,更不是单一局限靠农村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以城带乡、转移人口、加快城镇化等措施来推动扶贫。因此,不能只用过去的老观念来认识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看到现在形势所发生的大变化,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的扶贫观念,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置身于这种大变化、大环境之中来研究。

二是要从“五个建设”的大任务来设计扶贫工作。“五个建设”是我党确定的全面奔小康的奋斗目标,而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五个建设”在目标上完全一致。因此,“大扶贫”格局下的扶贫开发工作,不能脱离“五个建设”的大任务,要围绕“五个建设”的要求来设计、来实施。在经济建设上,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不仅要解决脱贫问题,而且要通过扶持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增收问题,提高生活水平,使之走向富裕,进入小康;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贫困群众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群众“参与式”的扶贫方法,将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贯穿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提高贫困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文化建设上,不仅要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提高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上,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生态建设上,要基

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解决乐业问题、安置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是要从整合各方面资源来协调扶贫工作。新阶段扶贫开发以其特有的性质,使传统的扶贫观念逐渐淡化,扶贫开发不再单纯是政府和单个部门的事,不再是简单的捐钱给物,一个政府引导和调控、部门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大扶贫”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因此,要树立“大扶贫”的观念,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和扶贫职能部门,要整合各方面资源来协调工作,强化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在扶贫力量上,不仅要依靠各级干部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落实,还要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争取多方面的资源帮助实施扶贫开发;在资金投入上,不仅要用好用活扶贫专项资金,还要整合其它各方面的资金,争取多渠道的扶贫投入,并做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在工作机制上,不仅要明确责任,依靠各级干部真抓实干,还要加大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力度,改变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扶贫机制,建立与新阶段扶贫开发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2“大扶贫”要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规划相适应。只有使贫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把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框架之中,以发展的理念看待扶贫,从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全方位剖析,找准症结,理清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使贫困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规划相适应。

一要与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主导产业是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化扶贫是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的直接体现。要选准各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增长力强、带动力大、市场覆盖面广、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大扶贫"32作中,一定要借助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结合实际,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扶贫产业。这样,产业化扶贫不仅能在量的方面做大,而且在质的方面也能够做强,从而使贫困农民获得高的收入。

二要与当地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了,才能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据统计,农民收入中有50%靠劳务收入。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用工,可以直接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致富。因此,“大扶贫”工作,要与当地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扶持加快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引导和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创造条件。

三要与当地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未来的“大扶贫”工作,要与当地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只有通过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吸纳和消化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壮大经济实力,也只有通过城镇化,才能扩大农村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提高经济效益,达到脱贫致富目的。

三、“大扶贫”机制有什么作用

在扶贫实践中,首先应对贫困人群进行科学分类,搞清其真正的致贫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情况不同,措施也不同。只有区别对待,才能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整合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工作的“大扶贫”格局,采取多种手段,可以使扶贫工作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措施更丰富,能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如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作用”,就是要求交通、教育、卫生、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部门都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如何整合好这些部门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扶贫的整体效益,就是“大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包括“行业扶贫”在内的“大扶贫”,更有利于贫困地区整体推进和对贫困群体实施分类扶持。

在产业扶贫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发展扶贫产业。如在产业基础好的地方,可以采取补资金、传技术等方法,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在移民扶贫方面,有利于一盘棋考虑深山区、地质灾害区以及矿山治理区群众实施移民。如近年来,赣州市通过土地整理,新增土地2.07万公顷,在实施移民搬迁时,可以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与土地增减挂钩结合起来、与矿山治理结合起来,通过“三个结合”,把深山区、地质灾害区以及矿山治理区群众搬迁出来。在救济扶贫方面,有利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因病、因灾、低收入等暂时性贫困群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减少暂时性贫困人口。在保障扶贫方面,有利于民政部门对孤、寡、伤残等没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由社会保障养起来,主要为其提供生活资料,保障其基本生活,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教育扶贫方面,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体小孩学习费用等读书问题。在科技扶贫方面,有利于对有劳动力、有耕地,但发展思路不活或缺乏资金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实行一、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技能、技术,促其尽快走上发展生产的致富之路。

通过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政策,既可以照顾到面,又可以倾斜到点,可以大大增强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做好“大扶贫”工作的建议

为保证新阶段“大扶贫”格局下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较快实现,笔者认为,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一个方针”。即: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解决温饱靠发展,巩固温饱、提高能力、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更要靠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贫困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走一条符合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2抓好“两个结合”。一是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是缓解并最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两项重要制度,其工作对象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扶贫开发的重点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只有稳步推进扶贫开发,才能减轻农村低保的压力,而农村低保搞好了,反过来也有利于推动扶贫开发。因此,要加强各级扶贫、民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定期协商、信息沟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减贫的工作合力。二是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返贫是温饱不能巩固、扶贫成果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而自然灾害又始终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抓住防灾减灾就抓住了防止返贫的关键。因此,要按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思路,将相关措施纳入扶贫开发工作,努力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致贫返贫,同时加大对贫困乡村灾后恢复重建的扶持力度。

发挥商保补充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篇7

1 影响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1 社会公众在认识上存有偏差。

由于中国商业医疗保险起步晚, 人民群众普遍对它的功能和作用不太了解、不太清楚, 认识上存有误区,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认为, 商业医疗保险是一项高端产品, 是“奢侈”产品, 只能供有钱人享用;一种认为, 商业保险是市场行为, 以营利为目的, 医疗保险产品多半是“赚钱”的;还有一种认为, 商业保险好是好, 但是, 投保容易理赔难;更有一些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人员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 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管理, 有从中提取管理费之嫌疑, 改变了基金根本属性, 损害参保人的权益, 这不宜推广。

1.2 社保商保险政策边界不清晰。

哪些是属于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哪些是属于补充医疗保障范围?长期以来, 在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争论不休, 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有权威的说法。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到底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哪些又是应该让给市场去发挥作用?国家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由于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也较晚, 在医疗保险改革的探索过程中, 对政策边界定位有着不同的理解, 以致各地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做法, 如此长期发展下去, 必然会造成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和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1.3 政府部门凭借职能行使垄断。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推动社会医疗保险得到优先发展, 这是应该的。但是, 有些地方混淆了“基本”与“非基本”, 完全超出当地实际, 无限扩大保障范围, 将健身、保健、整形等项目, 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从而提高保障待遇水平;有些地方将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 建立自费“再保险”项目, 推行基本以外的各种补充医疗保险。这些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 不但挤占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空间, 也破坏了保险市场的经济规则。如不加以规范和引导, 政府部门很容易利用医疗保障资源, 导致“寻租现象”的出现, 不但增加社会成本, 又易为腐败的滋生提供机会, 影响政府的声誉。

1.4 商业保险行业之间恶意竞争。

在新一轮的医改过程中, 国家六部门下发指导意见, “可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一些商保机构为争夺大病保险的承办权, 竟相互间打起仗来, 有的在投标过程中, 互相串通投标报价;有的通过压低筹资标准, 提高赔付率, 不计成本的恶意竞标。更有甚者造谣中伤竞标对手, 结果两败俱伤。还有的在招标过程中寻找各种机会和关系, 通过贿赂评标委员会成员获得中标。而媒体关于“大病医保制度推出整一年, 当初跃跃欲试的商业保险公司纷纷报出了亏损, 甚至传出‘几乎全行业亏损’的说法”的报道, 就可见一斑了。

1.5 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适应性不强。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应该是旺盛的, 市场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 目前商保所推出的产品数量不多, 选择性不大, 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医疗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两个, 一是有些商保公司为追求盈利目标, 存在短期行为, 设定的产品价格较高, 赔付率低。二是有些产品保障适应性不强, 仅停留在简单的价格比拼上, 附加的医疗服务没有体现, 缺乏核心竞争力, 很难在多元化的医疗保险市场占有更多份额。

1.6 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医疗保险是高风险行业, 涉及医学、药学、保险、精算、信息、计算机等多种专业领域, 是个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需要既懂保险和法律知识, 又掌握专业技能有临床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目前,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这种复合型的人才相对缺乏, 以致一些保险公司不惜代价, 高薪招募, 人才的频繁流动, 严重影响了商保业务的发展。

2 促进商保健康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适度、公平、有效的三维结构, 这种结构应该由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四个方面;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四个层次;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四种力量组成。就构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商业医疗保险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商保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距离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较远, 商保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为促进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构建, 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健康发展, 提出如下建议。

2.1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社会公众对商保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任何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不加以适当的宣传和引导, 很难被民众理解和接受, 医疗保险也是如此。社保为什么比商保发展快, 除两者属性不同外, 主要靠三点, 一是社会信誉, 二是财政支持, 三是宣传推动。商保公司虽然不具备有政府那样的条件和优势, 但可通过其他办法来赢得社会公众理解支持, 一方面商保公司要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自我产品。可积极参与社会多种公益活动, 通过媒体的宣传, 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利用社会上发生的见义勇为、灾害等事件作出快速反应, 体现公司社会责任, 提高社会认可度。特别是在经营商保产品或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中, 突出以人为本, 用优质的服务提高公司的信誉赢得市场。

2.2 加大政策支持, 提供商保在补充医疗中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要得到发展, 除自身努力外, 还需有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 特别是政策上的扶持。为此, 国家出台政策, 把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划分开来, 明确社保与商保之间保障范围、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的衔接办法, 以及商保与社保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明确商保承办“大病保险”业务中保费收入, 减免征收保险保障基金和监管费, 降低业务经办成本。

2.3 加强招标监管, 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平台和机会。

在“大病保险”招标活动中,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 维护市场秩序, 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保公司参与竞争, 这也是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应尽的职责。有些地方的保险监管部门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 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对有些已获取准入资格的保险机构, 不应再附加条件, 设置门槛, 限制参与投标竞争的机会。对有些保险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 监管不严。政府保险监管部门如何培育健康的市场秩序, 鼓励保险公司合规经营, 保险监管部门既要坚持监管原则, 又要维护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 搭建平台, 让有资质的保险公司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

2.4 引入市场机制, 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和管理能力。

实践证明, 社会医疗保险中引入市场机制, 有利于政府、市场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 实现优势互补。商保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 社会医保部门不仅可减少人力成本, 且又可提高医保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管理, 强化了事中监管, 改变了以往被动管理模式, 通过对基金严格的支付管理与控制, 对医疗机构不合理的供给行为进行制约, 不仅可以实现对医疗服务供给的监督和引导, 而且可促使医疗费用降低, 提高服务质量, 使广大参保人员得到实惠。

2.5 开发对路产品, 满足消费者补充医疗保障需求。

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 必须找准补充保险的位置和最佳切入点, 创新思路,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笔者认为, 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衔接基本医疗保险项目, 主要是针对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个人自负部分和政策规定以外的个人自理部分。二是拓展其他保险领域的项目, 如工伤保险的意外伤害,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以外的特殊医疗服务费。三是针对特殊人群需求, 开发新的保险产品, 特别是健康保险产品, 如老年护理、优生优育、健康管理服务等。四是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管理, 如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

2.6 注重人才建设, 提高商保公司专业人才整体素质。

专业化经营管理是商业医疗保险重要特征。由于医疗保险费用支出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 要求其从业人员在核保理赔、精算厘定、条款设计、风险管控、业务监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这就需要一批懂风险分析、风险鉴别、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还需要一批懂政策、懂业务、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商业保险公司应把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制定人才培育战略规划, 通过引进、返聘、招收及培养办法造就一支人才队伍, 并用激励机制留住人, 用企业文化吸引人, 用制度规章管住人。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在培养中使用人才。

只有坚持保基本不动摇, 全民医保的质量才能提升;只有坚持保基本不动摇, 才能为发展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各种补充保险留下足够的空间。如果让基本医疗保险承担过多过重的超“基本”的任务, 不但会压垮基本医保, 而且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无从谈起。

建立大病补充保险, 尤其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痼疾, 是人民政府的责任, 也是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的使命, 确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而且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件事办好。办法还是有的, 那就是坚持既定的方针和原则, 尽快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保”、“商保”各在基位, 各司其职, 同向发力, 优势互补, 定可攻下这道难关。相反, 如果让基本医疗保险“一保独揽”或者将基本医保简单“切割一块给商保”, 其结果很可能是“两保俱伤”——社保没有保住“基本”, 商保又失却大好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医保人都不愿看到的。

——摘自王东进《社保与商保:混淆不得错位不得》 (《中国医疗保险》2012年9期)

参考文献

[1]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文辉.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3]朱俊生.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定位的理论阐述[J].人口与经济, 2011 (1) :59-63.

作用建议 篇8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

(一) 有利于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 由核算中心配备思想素质高、业务精的专职会计,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核算。规范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 强化了单位预算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有利于对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预算, 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以前财政资金管理无序、超预算或无预算, 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 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 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 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已空显出明显的优势。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支出或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经费支出有权拒绝。一些超标准、不合理、超预算的支出明显减少。强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作用。防范和规避各类潜在风险。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四) 为财政“收支两各线”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各单位撤消了银行账户, 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税收入均直接缴入国库,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各项资金合理分流, 杜绝了收入不入库现象。实现了收缴分离, 服务与监督的双重功效。同时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 扩大采购范围、在重大资金运作方面, 实行资金直达供应商, 减少了中间环节, 从资金结算上有效杜绝未经批准自行采购行为, 杜绝了商业贿赂等问题, 制止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尚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一) 转变会计职能, 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现阶段, 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会计核算工作, 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和管理的现象。要着重对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对每一笔支出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 确保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扭转核算中心为单纯核算机构的观念。积极向预算执行约束、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转变。

(二) 强化预算编制管理, 提高会计集中核算效率

科学编制预算是保证会计集中核算, 反映执行信息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预算的编制应采用综合预算形式, 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范畴。因此, 要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开支标准。核算中心要对预算编制、执行、经费划拨使用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转变, 为会计核算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一是规范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运作程序。提高核算水平。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账薄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工作, 统一认识, 统一做法, 做到同一类业务会计处理一致。二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制定凭证审核。复核制度、层层把关。相互制约机制。三是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资产物资安全。要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预算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及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 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四) 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其整体素质、强化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首先, 应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快、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 提高其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水平。其次, 鼓励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人员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做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第三, 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认真履行会计职责。对在工作中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会计人员严厉处罚。对诚实守信、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的财会人员予以奖励。

总之, 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现阶段一项较为成功的会计管理制度, 其在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其规律, 进一步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作用建议 篇9

水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中心, 是保障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对水的需求量和标准也在逐渐提升, 水资源短缺和匮乏已成为制约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用水和农村用水相互冲突的局面, 因此, 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因素。水资源是否匮乏、匮乏程度如何, 简单来讲主要是受供水和用水两个因素来制约。但由于某地区降雨量、径流量的随机性和不平衡性, 供水和蓄水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市水资源短缺具有不可预估性和模糊性, 即某城市地区是否水资源匮乏具有一定的风险。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水渠建设的重要性,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大力对城市水渠的建设进行投资, 并逐渐完善了城市水利建设和水渠管理的机制, 一些大中型水利项目建设的投资逐渐由政府独资发展成为政府投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投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 城市水利建设也由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成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控制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其是城市水利建设的一种进步, 也是充分践行党中央正确思想方针和路线的具体体现。尽管如此, 在我国某些地区城市缺水依然严重, 城市干旱的风险随着用水量急剧的增加而逐步显现出来。所谓城市干旱缺水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 由于该地区的供水和用水等因素存在着众多不确定性, 使得无法预测该地区水资源的保有量和预存量, 而城市水渠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此, 对城市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并且兴建新的水利工程是提高城市防御干旱缺水的最有效的措施。但在对城市现有水系统进行改造的过程中, 要避免一些失误, 而常见的城市水系改造的缺陷常常包含以下内容:

(1) 将城市废弃的河流、水渠等进行掩埋处理, 这种做法会导致城市水渠的支离破碎, 并且会出现大量暗渠, 容易破坏城市水渠原有的生态环境, 失去城市水系原有的自我净化能力, 甚至会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2) 目前, 一些地区正逐渐将城市水利中的河道、江岸变成了单纯的防止洪涝灾害发生的工程, 不能够顾及到城市水利原有的供水、净化、休闲等功效, 一刀切的利用模式很难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水利的价值。

(3) 在城市水渠的建设中存在外形单一的诟病, 原有的自然河堤或土坝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或是浆砌块石护岸, 这样就会出现河道断面形式的单一化, 使得城市水岸建设失去了原有的多样化。

(4) 由于监管不到位, 一些河流成了广大市民倾倒垃圾的场所, 从而导致城市水渠的水质越来越差, 严重地污染了河流的环境, 不但失去了城市水渠原有的作用, 而且由于水源的污染破坏, 对人体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水渠是城市的灵魂, 其应该具有如下作用:

(1) 城市水渠应具有泄洪排涝的作用, 同时城市水利建设应当承担起积蓄水源、调节温度、净化空气等一系列作用。

(2) 努力将城市水渠改造为“城市之肾”, 发挥城市水渠的净化作用, 让城市水渠能够吸附大量灰尘和废水, 从而净化空气和水源, 并且尽可能地使城市水渠和岸边的生态系统相连, 发挥城市水渠的岸边生态系统耦合的集成效应。

(3) 兴建大量的城市水域生态系统, 让城市水渠的发展成为物种丰富多样、适应能力强的调节系统。如果能够将城市水渠和湿地相连, 则效果更佳, 努力让城市水渠系统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亮点。

(4) 城市水渠系统作为城市的水源后备, 必须要确保其不能受到污染, 否则整个城市的用水问题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但会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 也会对城市居民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作用建议 篇10

一、萧山区作业补贴实施情况

浙江省2007年出台了水稻机插和统防统治作业补贴政策, 当时确定每667 m2补贴标准为20元, 2008年又增加油菜机收作业补贴, 并提高补贴标准到40元。同时, 萧山区为加快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推广应用, 区级财政对机插作业进行追加补贴, 2007-2009年每667 m2为40元, 2010年起为早稻每667 m2追加补贴40元, 晚稻追加25元。通过5年的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施, 共计补助水稻机插6 300 hm2, 油菜机收786.7 hm2, 统防统治11 866.7 hm2, 共计补助1 472.43万元, 其中区追加补贴资金合计达到326.6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高了全区的农机作业水平。

二、农机关键作业环节补贴的作用与意义

对水稻机插、油菜机收和农作物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技术应用环节实施作业补贴, 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应用农机的积极性, 提高了农机作业与农业生产效益, 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以及农民节本增收有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

作业环节补贴政策的实施, 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 大大改善了萧山区农机装备结构, 提高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应用度, 推进了萧山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据统计, 至2011年已购置高性能插秧机116台, 油菜收割机35台, 配套播种流水线34套, 育秧盘27.5万只等, 带动农民投入粮油生产机械700多万元, 服务农户达5.2万户。

2. 农机作业量逐年提高, 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政策的实施,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提高了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和增加粮油产量, 保障粮油供应。如目前制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在于栽植环节, 水稻机插作业环节补贴的实施扎实推进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确保萧山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机械化插秧面积从2007年的207.9hm2, 扩大到2011年的2 380 hm2。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粮食生产成本,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农民凭“协议”抵扣作业费用, 大大减少农民作业成本。目前, 萧山区种粮农民实际每667 m2支付70~80元费用, 就能享受从育秧到机插全程服务, 省时省工节本增效。

3. 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加速

近年来农机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 极大地推动了农机服务组织向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全区已经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38家, 建设水稻育秧中心12家、粮食烘干中心10家和规范化农机维修中心3家。这些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围绕全区粮油生产开展“菜单式”、“托管式”和“全程化”等形式农机服务,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高了全区的农机作业水平。

4. 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随着农机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劳动力紧张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据初步统计, 人工插种水稻每667 m2需1.5工日, 而机械化插种只需0.05工日, 用工量是人工作业的3.33%;人工收割油菜每667 m2需3工日, 而机械化收割只需0.05工日, 用工量是人工作业的1.67%。因此一部分农民可以脱离农业生产,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使农业生产实现“增机、减人、增收”的目标。

三、农机作业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机作业补贴工作每年实施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机作业面积核实难度较大

农机作业补贴涉及农户多, 土地分散, 作业面积真实性需要人员核实, 工作量大。根据政策规定, 乡镇主要负责初审, 区级农机部门最终把关、核实, 由于乡镇工作职责不明确, 乡镇作业面积初审很难做到规范、高效。与此同时, 区级农机部门在人员少的情况下, 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农机作业面积核实任务, 难度越来越大。

2. 农机户年龄大、文化低, 申报工作不规范

根据省农机作业补贴规定, 农机户申请补贴要经过六个程序:签订协议, 面积申报, 申请补贴, 审核, 公示, 以及资金发放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农机户大多年龄大、文化低, 对申报程序与要求不了解, 重实际工作, 对资料、数据、文本不重视, 导致申报不规范、材料不齐全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补贴政策的规范实施。

3. 工作经费与人员较为紧张

目前农机管理部门都是在自身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执行这一惠农政策, 大多数乡镇缺少必要的测量仪器和装备, 车改后进一步影响这一补贴政策的规范、高效开展。补贴工作涉及农户多、工作量大, 工作经费少, 调查核实工作开展困难, 加上土地分布广而散, 作业面积难以确定, 个别乡镇为图省事对作业农户没有逐一核实, 只按名册申报补贴, 失实的现象难免会发生。

四、做好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工作的建议

要使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廉洁地开展, 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与惠农作用, 需要在核实机制上进一步完善, 在宣传、监督、扶持力度上进一步加大, 在人力、财力上进一步保障。

1. 加大宣传力度

尽管萧山区农机作业环节补贴资金每年递增, 但农机新技术推广发展还较慢, 如水稻、油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还处于较低水平, 农民传统种植观念还很严重;因此有必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应用农机新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实现稳产增产的好处, 让更多农民接受农机新技术作业服务。

2.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作业服务市场

农机主管部门、乡镇 (街道) 应各司其职。按《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管理办法 (试行) 》认真实施, 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特别要把作业补贴工作作为基层农机部门和责任农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细化考核指标, 加大考核力度, 增加考核分值, 制订奖励政策, 充分调动广大农机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坚持让利于民的补贴方向, 制订适合当地、合理的作业指导价格, 协调管理各农机作业服务主体不高于当地作业服务指导价收取费用, 严禁擅自提价。

3. 合理配置人员, 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装备

各乡镇 (街道) 要设置农机管理员岗位, 也可协调农技和村委人员开展补贴工作, 适当减轻乡镇农机部门工作量, 同时也保证了农机作业补贴信息公正、公开。同时各乡镇 (街道) 农机部门应配备电脑、GPS面积测量仪、数码相机和录音笔, 方便调查取证和开展工作。

4. 探索出方便有效的补贴核实机制

省市区农机部门要继续完善作业补贴制度, 做到手续简便、操作简单、方便高效, 探索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如:由育秧数量推算机插面积进行机插作业环节补贴;以购种发票、机具作业时间表、土地流转协议等证明材料, 结合实地抽查测量、入户调查方法核实作业面积。

5. 加强补贴力度和处罚力度

提高现有作业环节补贴额度, 省级作业补贴从原来每667 m2的40元再进一步提高。原因一是农资价格近年上涨幅度过快, 吞噬了农民的部分补贴款, 这样农民增收依然困难, 起不到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 粮食面积日渐萎缩, 补贴力度小没有起到预期的引导效果。同时区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切实把好审核关, 抽查核实时如发现虚报面积情况, 则按比例核减上报, 情节严重者取消该申报单位当季和今后两年服务和享受扶持政策资格, 情节特别严重的追究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结束语

上一篇:教学工厂建设下一篇:提高高考作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