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化教育

2024-05-29

柔性化教育(精选十篇)

柔性化教育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柔性化,柔性化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柔性化的教育背景

柔性化教育, 是指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 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具有较大的空间、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由于现实环境的变化, 他们的理想、思维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给大学生教育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新环境下, 学生教育的关键不仅仅是单纯的“刚性的教育”, 而是以“文化育人”柔性的关怀、渗透、包容、情感沟通的过程。是运用软运筹、软理论的系统思想突出了柔性化, 它强调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 个人潜能的开发和面对社会的应变能力。柔性化教育追求弘扬人的主体性、协调性、人与社会的关系, 充分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利用人的情感, 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减少学生的消极情感。是一个多元分层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和发展水平协调、动态可变的目标达成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更关系到国家发展、后继有人的长远战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主要问题有: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缺乏自立适应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缺乏竞争与危机意识, 依赖性强等。多数学生不能设计自我发展的人生规划, 近90%的大学生有过迷茫, 除自身原因外, 社会外部环境影响和与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方法有着密切联系。

1.大学生缺乏自我规划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多数大学生没有很好的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 以至在校学习的几年, 绝大多数都是听任和服从型, 无忧无虑的度过每一天, 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很少思索和不知道设计自己的人生。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由于收入上的差距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除部分学生在事业上坚持、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外, 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与今后就业联系在一起, 看重经济收入和急功近利者占据了主流。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他们看不到前途与光明, 更缺乏人生的长远规划, 放弃追求, 处在随波逐流的状态。个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被扭曲。

2.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导致毕业前夕进入迷茫期。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系列心理不成熟的表现:1) 不知道关心他人。80后普遍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的位置是三代人的核心, 优越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使他们很少关心与自己关联不大的事情, 自然的促成了高高在上的习惯。关心别人成了份外之事。2) 为人处事能力较差。80后从小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 一切事情都是父母包办, 在走向社会后, 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世间之事。相对之下与过去的同龄人相比, 好像长不大与立事较晚的感觉。所以为人处事要差一些。3) 自尊心强与感情脆弱。死要面子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特点, 学生非常顾及自己的尊严与形象, 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喜欢倾听赞扬与正面的话语, 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很好的面对, 经不起风吹雨淋, 这样的心理素质往往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模糊。特别是进入大三的下学期, 随着年龄增长和青春发育, 对今后人生的选择考虑的增多, 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没有方向感, 生活上没有安全感, 所以对自己的就业与前途感到迷茫。

3.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

大学生就业、工作、安居等各方面的压力成为当前社会最突出的矛盾之一。主要反映在:1) 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 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难点, 多数学生不能一步到位的走向工作岗位和自己的所学的专业相对接, 提出的口号是先就业、再择业成为时尚。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 就在头脑中产生将来就业难的压力了, 而一直影响着大学学习与生活以及到毕业。2) 工作压力大。大学生在校学习, 虽然没有毕业工作, 但他们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的节奏较快, 特别是新毕业刚走进工作岗位的学生, 对工作的不适应性反应最强烈。早九晚五的八小时工作制不再长现, 面临着工作与收入、收入与生存、命运与前途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上人才竞争、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被挤压, 加剧了思想上的压力。3) 安居压力大。大学生从步入大学校园开始, 青年恋爱就成了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已经触及到今后结婚生子的话题。一般大学生毕业后, 工作不久就要结婚, 将买房子、买车、安居问题联系在一起。他们经济收入不高与现实社会的高房价形成尖锐的矛盾, 钱从哪里来?蜗居现象存在于社会之中。4) 外界环境压力大。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非常成熟, 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进入了买方市场。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人生落差较大, 青年人好胜与攀比、自卑与失落、微妙的社会关系也影响着一些人。加上父母、亲朋好友、同事与同学等方面的因素, 自然的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压力。

4.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许多学校只重视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拼命追求高分数。许多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自然节律, 任意加班加点增加课业负担,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教学, 它的本质往往是封闭式的, 是以传授静止、僵化的知识为特征的, 并且导致“重书”“轻人”, 不能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有些学校侧重于教师如何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的提高, 因此对学生的心理了解甚少, 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素质的教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迷茫, 缺少人生规划、奋斗目标等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与中小学的教育阶段密切相关。

三、大学生柔性化教育的对策

1.柔性化教育是高校今后学生工作的着重点。

柔性教育是指教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 尊重关爱学生、并依据共同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在学生心目中产生的潜在说服力, 不是简单的说教和强制约束, 而是将民主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心中, 同时把组织意志内化为个人的主动行为, 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在教学组织中体现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柔性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凭借人性解放, 权利平等, 学生自律, 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 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约束。当代大学生如今遇到的问题, 以及各种压力不亚于过去年代的人, 过去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压力。而今天大学生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不断的提高, 竞争环境和生存环境比较残酷。而如今的大学生虽然人已经长大, 但心灵还没长大, 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以及学校专门为学生开办的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 应对他们多一份的关爱, 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人而宜的方法, 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2.情感沟通是作好柔性化教育的前提。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是爱对爱的呼唤, 老师与辅导员要想对学生施加影响, 首先应让学生接纳自己,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同学保持沟通与情感交流。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一切都新鲜好奇, 但过了没有多久就放松下来, 再没有谁象中学时天天督促你学习, 完全靠自己的。如果在大学的几年能很好把握自己的, 就成为一名好学生, 如果过于放松自己就很难预料了。有的学生等到有一天醒悟过来时, 已经悔之晚矣。如果在此阶段, 能抓住这部分学生的问题, 进行情感沟通与指明方向, 基本都会很好得以解决。

3.实施柔性化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迷茫的最佳方法。

人性化教育 篇2

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经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一家以汽车维修为主的学校。自92年创办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断进取创新与开拓,现已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汽车维修专业学校。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始终遵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服务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振兴教育为己任,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突出办学特色,推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上万名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

山东万通学校诚信办学,重质量,讲信誉广受社会赞誉,曾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诚信学校,在取得众多的荣誉基础上,我们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学员分配到山东省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省委机关汽车修理公司、郑州美欧达汽修公司、大众汽车服务站、福特汽车服务站、别克汽车服务站、奇瑞服务站、东风标致服务站、吉利服务站、本田服务站等全国多家汽车修理厂、汽车4S店及美容连锁机构担任汽车服务经理.技术总监.车间主任.站长等主要职务。

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现开设有汽车维修、汽车电工、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电控、自动变速器.等自主研发了专业汽车发动机,电路,电控的教学试验台、电教板等。实际维修经验丰富的讲师,教授授课,单人单机动手实习操作,达到独立组装,排除故障的能力。

万通学校以“教育促管理、以管理提高素质”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生活、懂得做人,完善德育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质量,促进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优势,创建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育人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白领气质、蓝领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真正使有壮志的青年经过万通学校的培训做到“技术精 天下行”。

谈个性化教育 篇3

21世纪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世纪。传统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党中央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号召。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宗旨,使学生的个性有了充分发展的土壤和气候。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抓住个性化教育这个突破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优发展。

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为当今社会要求多种类型,多种特长的人才进入市场,跻身于充满生机和竞争的社会之中。那种单一的、没有活力的人才已不是有用之才了。其次,发展学生个性是迎接国际竞争,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因为未来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是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并不是在素质教育之外再去搞一个个性教育,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二者关系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的个性化。抓住了个性化教育,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说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施以适宜的个性化教育。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真正的君子和谐但不苟同,势利小人苟同却不和谐。为了培养“和而不同”的君子,孔子首创了“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现代人本思想等观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所以在今天仍然适用。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个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在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开展个性化教育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无个性就无创新,无创新就无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善于求疑,敢于创新。使学生在学习各门功课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课程,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深入进去。以此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探求的乐趣。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做老师的应当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反批评,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行驶自己的民主权利,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充分体现并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探究、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将教师的外部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把学习知识变成探索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

(二)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强信心。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发现其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并由老师充分肯定,以强化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例如,我采取的“鼓励性记分”的办法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每次在给学生的作业打分时,对全对的打满分,不对的不打分。等学生的作业发还后及时订正并全部正确的仍打满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订正作业错误从一种沉重的负担转化为重新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需要自我判断、自己选择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复杂社会。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采用自我鼓励、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自我监督等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教育意图。同时,还可以通过自我强化的过程来进行。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自我管理本”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学时,将“自我管理本”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在本子上定计划、记表现、找差距、谈成绩、提疑惑。我每周末评阅一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向、恰当的自我批评和及时的自我调控。通过这种形式,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教师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行为调控和结果评价我,进而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四)为了充分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要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曼舞飞扬。上世纪4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孩子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解放学生的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解放学生的嘴巴,有问题准许问,有话敢直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创造力;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孩子个体学习、活动的自由时间。今天,“六大解放”主张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掌握,能力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发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柔性化管理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管理

1 何谓柔性化管理

柔性化管理是当前学校极为关注的一种最新管理模式。它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凭借制度约束, 纪律监督, 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 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方式, 在管理对象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这种管理方式主要从人的心理、行为、形象等诸方面去实施, 具有情感性, 亲和力和人文色彩。显然, 这种方式为我们进行小学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 从柔性化管理看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柔性化管理”最大特点, 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 而是依靠人性解放, 从内心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从这个角度看, 我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 素质教育中缺乏平等意识。

小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充满了好奇, 他们对周围事物经常发生疑问, 听故事总是问“后来呢”“为什么呢?”但很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问题不是越来越多, 而是越来越少, 这就是心理压抑的证明。老师让学生要安静别说话, 认真听讲, 这种行为来源于家长和老师潜意识中的不平等意识, 模糊的教育观念和自私的心态。这种教育方式, 不仅泯灭了小学生的个性, 也扼杀的他们的创造性, 而柔性化管理则以“人性化”为标志, 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 主动和集体精神。从这个角度看, 教育不是个体行为, 不是老师、家长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

(2) 素质教育中忽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营造。

在我们身边一些小学生成长环境不容乐观, 例如:各式各样的网吧都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有很多学生对网络达到痴迷程度。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散布赌博、迷信等内容, 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

(3) 小学生素质教育中, 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顾。

在当前的学校班级体中, 很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进行小学生管理, 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看管, 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而且长期以来, 这些班主任起早贪黑, 事无巨细, 一切都亲自包办整天忙于理班级的各种事务。就这些班主任主观方面而言, 非常认真负责, 可以说是整天泡在班里, 但结果却是与愿违。教师刚一离开教室、班级又乱作一团。究其原因这种传统教育的过程开放度不够, 学生参与程度不足, 因此, 学生的自治能力没有培养出来。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 事务缠身, 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 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 能力发挥, 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3 应用柔性化管理解决当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采用情感化管理, 树立平等意识, 解放人性, 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 相信他们的潜能, 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才能世纪有的放矢培养其健全人格;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才能使之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21世纪的主人;只有相信他们的潜能才可能寄予愿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从而结出期待效应的硕果。

(2) 班主任应废除“权利至上”主义。那种对永远学生正确, 永远无条件服从命令和教育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和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要倾听大家意见, 让他们知道你尊重他们的想法,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向他们授权, 不授权会毁掉人的自尊心, 应用语言和行动明确告诉你的学生你赞赏他们。

最后, 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 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水平。

(3) 言传身教教师、家长共同努力, 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方面,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级舆论班级风气。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给的同学关系。教师应热爱每一位学生, 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 以自身的行为, 作风影响全班学生, 克服“保姆式”的班级管理形成, 形成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友好奋发向上, 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班集体。

另一方面, 家长要建立互教互爱的亲子关系, 培养良好的家风。小学生有许多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 家长的言传身教, 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重要源泉。因此家长应努力形式良好的家风让孩子懂得理解、尊重他人, 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庭中建立互教互爱的亲子关系。

(4) 让学生学会自我的管理。

积极引导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 让学生时时想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主动承担集体任务,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自我发展的主人,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4 应用柔性化管理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 柔性管理中要把班主任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又要特别重视学生主动的外在性, 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在班主任的前提下才能良性发展。离开班主任的外在制约, 单纯的学生管理极易走向混乱。

什么是个性化潜能教育? 篇5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孔子第76代裔孙、社会科学副研究员、高级管理咨询师、个性化教育专家孔令文先生及其儒商达人团队在研究、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研发与推出的现代教育服务的全新理念与服务模式。

一、定义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主要指青少年)进行个性分析、测试、考核与综合诊断,根据其个性潜质特征,挖掘其自身的潜能,量身定制教育目标、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系统。既重视其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学习力等智力因素的教育,又注重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力和自信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理论基础

个性化潜能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在秉承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哈佛大学的脑科学探索、格林•杜曼博士的闪示教学法、艾登博士的潜意识输入法、纽约波特大学教育系教授七田真博士的5Q全脑开发、韩国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承宪博士高等感觉认知能力(HSP)等国际上最先进的脑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融合国家“973计划”以及“创意法教育”、“双脑开发”等有关脑与认知科学的科研成果。它既是秉承东方传统智慧、吸纳西方现代文明、结合最精尖的脑科学科研成果的教育科学之结晶,又是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两者之精华。

三、主要内容

个性化潜能教育的内容涵盖准妈咪个性化潜能教育、0—6岁幼儿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5—8岁综合素质教育与训练、7—12岁、13—18岁青少年的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中小学文化课同步辅导与检验等。

准妈咪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膳食结构——合理安排孕期饮食,使孕妇的营养更加均衡、全面,以保证胎儿和孕妇的健康。

2、情绪调节——对孕妇的情绪进行调节,使之忘掉烦恼和忧虑,创造清新的氛围及和谐的心境,通过妈妈的神经递质作用,促使胎儿的大脑得以良好的发育。

3、音乐刺激——通过悦耳怡人的音响效果对孕妇和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胆碱等,使身体保持极佳状态,促进腹中的胎儿健康成长。

4、语言表达——用文明、礼貌、富有感情的语言,有目的地对胎儿讲故事、笑话、对话等,给胎儿期的大脑新皮质输人最初的语言印记,为后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5、抚触感受——通过准爸爸准妈妈轻轻拍抚肚皮或聆听肚皮里的声音等亲密动作,达到准爸爸、准妈妈和胎儿三方互动与情感交流,使孕妇本身处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达到安抚胎儿与舒缓母亲情绪的双重功效。

6、光照激发——通过定时、规律的光照刺激,促进胎儿视觉功能的建立和发育,建立更复杂的神经网络,使孩子出生后有更敏锐的视觉、更良好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更聪明的大脑。

0—6岁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语言教育——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和优秀的理解、沟通、表达能力

2、数学教育——使幼儿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对数学产生兴趣

3、英语教育——高速的听力训练、闪示认知,为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4、创造力教育——结合美工、手工、自创、实验,激发幼儿创造能力

5、音乐律动——提高音乐基本素养,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

6、空间感知教育——对几何图形构建的能力教育

7、记忆力教育——照相记忆、顺序记忆、闪示记忆、听力记忆能力

8、注意力训练——通过闪示训练、专业教具训练,训练幼儿的专注性

5—8岁综合素质教育与训练

1、行为习惯教育——培养与训练幼儿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学习、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安全意识等习惯。

2、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大声诵读、说文解字、知行合一等教育与训练,帮助幼儿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3、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兴趣与爱好、感恩与爱心、诚实守信、交际与应变、自信心与意志力、审美情趣的培养,促进幼儿身心灵健康和谐发展。7—12岁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注意力、形象思维能力训练——着重训练孩子高度的专注性及完美的形象思维能力

2、心灵重塑训练——身、心、脑的一体化训练,打开尘封的神经网络

3、超级记忆训练——传授多种全脑学习、记忆方法,指导学员进行规范系统的学习运用训练

4、波动速读训练——经过训练后可以将阅读速度提高数十倍,掌握超快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5、全科图像智能训练——用全新的分析和思维方式,结合各门学科课本内容同步进行学习,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6、外语(英语、韩语、日语)图像智能开发——着重培养孩子的内感觉、内视觉、内听觉,课文、单词和语音同时输入大脑,文字在脑中像照相一般清晰可见,语音在耳边回荡

13—18岁个性化潜能教育与训练

1、记忆方法训练——锁链记忆法、信箱记忆法、标签记忆法、位置记忆法、串联记忆法、缩写记忆法

2、英文记忆训练——掌握图像化的单词记忆法、一词多义快速记忆、重点难点单词、超常单词牢固记忆,英文缩写快速记忆,英文文章应用

3、中文记忆训练——词组、句子记忆,文言文、古诗词、文章资料应用

4、数据应用训练——牢固记忆历史年代资料,个性化应用讲解,大量条文记忆应用

5、思维能力训练——注意力、想象力训练,思路宽广灵活,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创造力

6、个人素质训练——成功品质训练,释放学习潜能,提高自信心,拥有良好学习和记忆状态

中小学文化课同步辅导与检验

以学员为导向,依据对学员的个性化测评,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开展“1对1”和小班制等教学方式,监测教学质量,实行同步跟踪,检验潜能开发效果,全方位地为学员服务。

1、小升初精品辅导

2、文言文快速突破

3、现代文阅读释疑

4、写作秘籍强化

5、初高中英语月通关

6、初高中理化秘诀

7、决胜中高考

8、中小学生学习吧全科辅导

四、方式与途径

现行体制内教育实行的大班制教学要求整齐划一,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又缺乏师资等条件进行小班化分类教学,因此很难做到挖掘每个孩子自身的潜能。而现在很多潜能开发机构忽视了孩子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于注重潜能开发所达到的成功状态,如一目十行、拍照记忆甚至超越平常的潜意识能力等“打造神童”的超能状态,陷入了忽悠孩子以后又忽悠家长的泥潭。

个性化潜能教育是潜能开发与个性化教育两者精华之融合。个性化潜能教育采用1对1、1对N和深度呼吸、潜意识等手段,重点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形象思维力、记忆力等。有利于启发独立思考、学习方法训练、思维方法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个性化潜能教育只能在1对1或小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开展。在对孩子进行综合分析、测试以后,依据孩子自身的潜质特征,采取“1对1”或“1对N”、“面对面”、“即时反馈”、“快速记忆”等辅导方式,将潜藏在孩子大脑中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个性化潜能教育的整个学习与成长过程更自由、更灵活和更富有人性化,每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都是根据每位学员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制定。让家长放心省心,让学员轻松快乐。

五、目标

现在很多所谓个性化教育机构不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其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挖掘其个性潜能为目的,而是单纯以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分数为主要目的。他们通过所谓的“1对1”的“个别化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甚至是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手段,把学校的课程重复再重复,依赖用大量的习题练习等“炒冷饭”的手段来获取“课时费”等商业利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自身所具有的潜能高低不同,正能量和负能量所占的比例也因人而异。个性化潜能教育旨在将诸如调皮任性、游戏网瘾、厌学消沉、自私冷漠、贪玩打斗、虚荣攀比、撒谎欺骗、早恋叛逆、盲目冲动、自闭抑郁等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负能量赶走,将其转化为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发掘潜能,释放正能量,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重视孩子个性潜能的挖掘,更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孩子身、心、灵健康均衡地发展。

潜能开发与个性化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潜能开发可以令个性化文化课同步辅导的效果事半功倍,使学员的学习成绩箭步提升;个性化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可以用来检验潜能开发的成果,将学员开发出来的潜能与其学习及生活充分地衔接,从而真正为家长减压,为孩子减负!

摭谈柔性的品德教育方式 篇6

一、品德高尚,品德影响学生

以身作则,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来引导和影响学生,是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技术知识需要高尚的品德来引导,国家和民族的品德也引导着国家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作为小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当下关怀,让学生知道适者生存,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价值与尊严。

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这就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正确的知识性传输。除了在教学、宣传、考试等形式进行正确的知识引导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并教育学生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品德对于完善人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二,教师纯洁品德、言行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教师需要首先塑造自身纯洁的品德,通过高尚的思想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点滴的善做起,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和感悟,通过实践纯洁品德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完善自身品德。

二、思想深刻,思想启迪学生

小学思品教育教学工作者,首先需要自身具有深刻的思想,这样才能启迪和塑造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引导他们健康的行为。思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很容易被人所忽略,而其实思想是决定行为的关键因素,它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事物。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从思想上去启迪学生,教师培育自身健康、深刻的思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学生思想的端正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从塑造自身思想深度出发,用自己的思想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引导学生洞察事物的真相、追求思想的完美、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借助柔性的思想来引导和启迪学生,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高效的思想教育方式,是将学生内心灵魂的杂质去除,通过内在的引导,塑造健康人才。

三、宽容之心,有效包容学生

教师通过宽阔的胸怀包容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感受到“水”一般柔性的教育,使得他们渐趋完美。小学生处于性格、思想极为不稳定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是动态的,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不同的问题,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是教师需要具有胸怀上的宽阔,通过宽容之心包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责任,更好的自立自强。

学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如果没有心与心的沟通,没有真诚与包容的感化,很难得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宽容就是尊重、鼓励、欣赏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先听完学生的思想再给意见,用耐心、细心和热心去感染和包容学生。

四、满腔热情,诚挚感染学生

有的教师满腹经纶却无法与学生拉近距离,在课堂上形成教师讲解,学生各行其是的局面。这不是教学工作者希望看到的现象。而真正的有活力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真正的热情,用诚挚的态度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领会到自身渊博的知识,也让学生欣赏教师,领悟教师传递的感情与知识。只有真正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感化学生,才能达到学生深处,用心和生命去教育,是深入学生心田的关键策略。大爱无声,教师欣赏的眼神、尊重的态度、鼓励的微笑等,都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唯有真心和热情才能感染和塑造学生,也是奠定水的柔性教育的基础。

总之,水的柔性教育更多的关注品德塑造、思想启迪、胸怀包容、热情感染。通过教师的爱与责任,打造完美柔性教育,让学生在貌似无声而胜有声的教育策略下,更好地发现自我行为的过失,更好地塑造自身言行、态度、思想,也更好地健全学生自身人格。宽容之心收获爱,热情之心得到回应,思想启迪塑造健全人才,借助柔的教育,深入到学生内心,让学生自我反思、完善和觉醒,最终使心与心靠得更近,获得春风细雨,成就桃李满园。■

人性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篇7

关键词:人性化,人性化管理,教育人性化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要提高管理效益和工作效率, 最有潜力的途径在于对人的有效使用。”这就点出了人性化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企业需要人性化, 事业需要人性化, 而且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更需要人性化。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 教育要转向“人性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 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 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 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趋势。

一、目前, 我国教育人性化的缺失

在我们的教育中, 一方面, 学生成了“自然之物”。教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课桌椅一样, 不把学生当作主体, 而把他们当作一个存在客体, 任由自己摆布, 不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开发, 把他们当作容器, 只顾向其倾注知识。另一方面, 学生成了教育之奴。我们重现实需要轻未来需要;重学校需要, 轻社会需要;重教师需要, 轻学生需要。我们教给学生的许多东西只与学生得分、升学、学校收入和教师名利有关, 而与未来生活、社会需求和孩子的需要无关。可见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教, 而是为升学而教;我们注重大学需要什么, 而忽视未来需要什么;我们没有真正关注孩子作为“人”的需要, 作为未来创造者的需要。学生成了“教育之奴”。教师目中无“人”, 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 学生便成了马戏团的“动物”, 成了简单的接收器。教学淹灭了“人”。

还有, 学生是教师的镜子, 一些教师却失去了可贵的品质———人性。有5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劳动课学会了擦皮鞋之后, 被带到办公室给老师擦皮鞋。这些小学生或跪或蹲, 忙着给老师们擦皮鞋, 老师们则一边跷着腿接受小学生的服务, 一边闲聊。作为老师应该为人师表, 他们怎么好意思让学生擦皮鞋呢?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 对孩子身心的严重的摧残。学生也是人, 需要人性、人情、人的自尊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为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 充满爱心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二、实现我国教育的人性化, 需要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教育人性化”是教育本质中的人性回归, 体现了现代教育中对人个性的尊重, 提倡高要求、多层次、多方向的教育发展目标。只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只有人本化的教育管理, 才能推动教育向前高速发展;也只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才能使教育从现实的泥淖中走出来, 真正实现我们崇高的教育理想。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懂得爱, 付出爱, 是人性化教育管理的关键。

一首《爱的奉献》唱的那么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 是和睦相处、与人为善,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根本和重要标准。缺了爱心, 人就不是人, 而是动物;人间不是人间, 而是“动物世界”。我们的教育管理, 面对求知若渴的学子, 要用全部“爱心”去关怀他们、体贴他们, 用自己的人格、言行去感染他们。“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在教育管理中, 教师的爱是阳光, 应该公平地照着每个学生, 为他们指出光明的路;教师的爱是春雨, 应该均匀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使他们茁壮成长。”每个孩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 就会收获双倍的快乐。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多伯森在《施爱与管教的艺术》一书中反复强调“爱, 远远不够, 管教亦不仅仅是惩罚。”合格的教育管理应该懂得爱孩子, 而决不是作践它, 即便是幼小的儿童, 也需要讲究爱的教育管理。

(二) 平等和尊严, 是人性化教育管理的重点。

人性化的“核心部件”就是平等和尊严, 而传统教育模式中也最缺乏平等和尊严, 尤其是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否认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而且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缺乏互动, 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言, 如此缺乏平等要素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使孩子与老师产生较大的距离感, 而且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 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的确, 根本没有平等和互动元素可言的传统教育模式, 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在长期封闭而压抑的氛围中, 学生身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抹杀, 而无尊严可言的畸形师生关系, 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管理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 而是要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 但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 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 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 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 多一些理解。最近, 北京一些小学为推行人性化的“肯定教育”, 设置了一系列的人性化细节, 如老师判题不再打令人难堪的红“×”, 做错的题目都被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红点和小横杠标记出来;取消了试卷评分制度, 改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来代替, 避免刺眼的分数带给孩子和家长的压力;开辟说话课, 孩子们在课堂上无需举手, 而是根据课堂主题随时站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考试成绩不满意可申请重考等等。如此人性化的“肯定教育”, 不仅开始着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也使得我们的教育开始闪现出人性化的灵光。

(三) 在教学、生活等方面, 关心爱护学生, 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

1. 教学上。

教育教学的最大艺术在于对学生的鼓励、赞扬和欣赏。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 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 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 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 增强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 他们指责较多, 甚至讽刺挖苦, 让学生感到十分羞愧, 在课堂上以致在课后也难以抬头。而鼓励性的课堂用语, 没有一句使学生受辱的话, 总是让学生处于一种不甘落后, 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育是充满情感, 充满爱的事业。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 “很好, 再试一试”, 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啦, 别骄傲”, 一味地警戒和责难, 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 甚至失去再尝试的勇气。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 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 鼓励性课堂用语正是蕴涵着教师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有了这种情和爱, 学生就能在关爱中成人、成才。

2. 生活上。

有人曾经这样感慨地形容伦敦的剑桥大学:“在那里, 它教育我们什么是玩的水平, 要各有各的人生玩法, 但到了大学结束后, 这学校常常比别的大学都能多玩出几个获诺贝尔奖的毕业生……”。其实细心的人都可发现, 现在中国大学校园的人性化设施越来越多了:比如在清华北大每个教室的门上挂着“有课”或“没课”的牌子的细节渐渐流行, 给上自习的同学方便;比如把IC电话装到了宿舍的各个楼层;比如在教室旁边供应开水, 而且有从这些人性化的设施管理细节升华到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等等。大学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是教育的“消费者”, 所以一切校园活动和思想的落脚点应该在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非其他。这些深受学生欢迎、让家长宽心的校园人性化设施越来越多, 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提升一个国家大学教育水平的晴雨表, 因此对一个学校的决策和发展有重要借鉴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 现代的教育管理应是充满人性化的管理, 应是真正的人本管理。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应是对现实教育理性的反思, 是对反人性、趋功利的教育彻底的质疑, 是对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追求及实现。以学生为本, 为其良好的人格养成、做人观念的建立、认知兴趣的激发、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优秀的育人环境, 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成长环境, 让他们能够充满热情、身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2] .奈勒.存在主义与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2005

柔性化教育 篇8

1 全面发展教育

1.1 全面发展教育的涵义

简单说来,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在古今中外历史上, 对全面发展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不尽相同, 但基本上包括德, 智, 体三部分内容。也有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 德智体美劳五育等。中国古代西周时期提出的“六艺”教育, 即“礼, 乐, 射, 御, 书, 数”也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 主张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自由人, 要求身体, 道德, 智力和美感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发展。

具体说来, 全面发展教育, 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 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2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 它们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们既相对独立, 又互相联系, 共同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

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 担负着不同任务, 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成部分, 因此不能互相替代, 互相等同, 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但五育又是互相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首先, 五育必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的结构上的联系;其次, 各育互相渗透, 互相包含, 不能截然分开;最后, 各育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 任何一育的缺失都是导致全面发展教育的失败。

我国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是要使每个能动、可塑、具有不同特质的受教育者, 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①

2 素质教育

2.1 素质与素质教育

《辞海》上对素质的定义是:“素质是先天的, 是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 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②

虽然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的, 但在笔者看来素质虽然不可完全扭转与改变, 但其是可以改造、完善和促进的, 而改造、完善、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过程。笔者认为, 素质教育是促进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

2.2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中小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因为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局限, 使素质教育只能发展到一定程度, 因此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就显得格外必要。

但是, 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补充, 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不是针对应试教育, 而是针对科学教育、功利教育, 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的, 因此二者的针对性不同。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人们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而迷失, 从而希望大学应有人文精神, 提倡人的理性回归。20世纪70年代, 人们提出科学教育要人文化的思想, 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提倡大学应用丰富的人文校园环境、激励的人文教育思想来开展素质教育, 而不是重新开设素质教育课程, 而是应该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 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3 个性化教育

3.1 个性与个性化教育

个性一词来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 源于拉丁文persona, 本意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演角色的假面具, 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 也反映其差异性, 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③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 “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④

有学者认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在我看来, 个性是侧重强调所有人都具有的个性的相同的构成因素和特征, 而个性化教育则是侧重强调针对每个人个性中各构成因素的质和量差异。例如, 能力, 它是个性的组成要素, 是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具有的要素;但是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能力的质和量的差异, 针对这种差异来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促进每个人不同能力的发展。

此处, 我们还需要注意个性的心理结构问题。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⑤清楚了个性心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 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不容易改变, 那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个性倾向性的各要素入手,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等方面,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 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3.2 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有很多研究者对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做出了分析, 其中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 教育过程强调主体性; (2) 教育的特色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 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4) 教育目标要着眼于未来, 即教育目标的长远性。⑥

个性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差异性, 也就是说, 个性化教育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化, 使每个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因素得到发展, 给学生以鼓舞和支持,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我们首先提出的是全面发展教育。这是一个最高、最抽象的概念和理想, 要转化为实践必须具体化, 例如,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人的“德”的因素得到发展, 但其包含的要素过多, 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这时, 我们挑选了“德”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要素, 作为我们培养学生“德”的发展的重点因素, 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基础上, 兼顾“德”中其他要素的发展, 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的过程, 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一。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 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素质教育也会在实践中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有了素质教育之后, 开始实施我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又发现, 每个学生的素质之间是有差异的, 要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 促进每个学生优势素质的发展, 在每个学生优势素质发展的基础上, 兼顾其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样一来, 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 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实现途径, 同样, 个性化教育也会在实践中促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素质教育, 再到个性化教育, 这是一个层层推进, 教育理念不断具体化的过程。理顺这一关系,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具体实践中, 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素质, 在发展学生优势的基础上, 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 刘利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J].中国教育学刊, 2011.10.

22 赵夏青.浅析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7) .

334 崔瑞锋, 田东.平个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教育探索, 2004 (6) .

45 叶奕乾, 孔克勤, 杨秀君.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化学教学呼唤个性化教育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个性化教育,学生个性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 其实质是使教师尝试适应学生的教学, 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 期望和支持所有学生持续成长,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充分发展与展现学生的潜能。

1 以教师的个性来塑造学生的个性

1.1 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

俗话说, 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一个班级, 五六十个学生, 在某一科目的学习中必定参差不齐。作为教师, 往往自然欣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忽视成绩一般的学生, 讨厌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然而教师如果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必定使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越拉越远。这样, 不仅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 就连正常的课堂秩序也会难以保证。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朋友和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尊重他们的人格, 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经常找他们个别谈心, 了解其的需求和潜力, 创设和谐交往、共同发展的学习情境。这样,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 配合老师的教育。

1.2 教师在课堂上要富有激情

可以认为, 只有个性鲜明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 而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则是其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最重要体现。然而, 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紧张的教学工作, 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往往对教师期望值过高, 由于教师的艰辛劳动往往被误解, 很多教师在工作几年后都会工作热情减退, 产生职业倦怠。一旦职业倦怠不消除, 教师生活的激情都没有了, 就很难说在课堂上有激情。因此, 一个优秀的教师, 必然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哪怕在生活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 他走上讲台仍然会精神焕发, 神采飞扬。教师的激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它能感召学生保持激昂的状态, 焕发青春的活力,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强化自己的美好的个性。

1.3 教师要注重修炼自己的专业特质

所谓专业特质, 就是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 掌握一、两手“拿手绝活”, 在某些方面对学生形成强刺激, 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佩感。我校早先毕业的一位学生说, 我报考大学时之所以选择了化学专业, 就是高中化学老师某某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化学研究心驰神往。教师能够做到这种境界, 必然是一位成功的教师, 也必然能够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2 以浓厚的兴趣来引导学生的个性

2.1 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践证明, 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制法, 大多化学规律的形成, 一些化学理论的建立, 做不做实验, 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会截然不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做好演示实验, 给学生传授科学的实验方法, 而且要求学生做好学生实验,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 补充一些在课堂或者课余选做的趣味性实验, 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验能力。比如增加白磷的自燃、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燃烧等实验, 都会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直观,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联系实际

在化学教学中有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实在”的理解:这些知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许多学者认为, 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科学, 这个观点应该成为增强中学化学教学魅力的强力催化剂。如讲到乙醇时,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有关酒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诸如酒精含量的检测、饮酒过量的害处、为何混有工业酒精的假酒会害死人等生产、生活知识。这样, 学生不会再感到化学是虚无飘渺的枯燥的理论, 而是生动、形象、有用的知识。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也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3 多种形式呈现

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的表现绝大多数是微观的、抽象的, 是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但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 化学教学有了更多可资利用的工具。比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就能够把图片、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和观察实验有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更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 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化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呈现方式, 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功能, 以增添学习化学的兴趣。

3 以自主的课堂来强化学生的个性

3.1 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 不是胡思乱想, 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我们主张, 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在教师的恰当掌控之下来进行。如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前, 教师要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告诉学生, 启迪他们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实验现象, 探索化学原理,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在学生探究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暗中观察, 及时点拨, 但又不可越俎代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解也不宜面面俱到, 要注重指方向、抓关键、破难点, 而基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把握, 基本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才会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同时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3.2 勤于动手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 实验操作与观察分析是化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这一特点, 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也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成为自己的“嫡传”弟子。因此, 在课堂上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一定要精心组织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也一定要要求学生实在地、用心地做好每一次自主实验。学生如果养成了动手的习惯, 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或印证了有关的化学知识, 必然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强化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不仅帮助他们在中学阶段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而且还将演变成他们今后工作中良好的个人素质。

3.3 小组合作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性化教育 篇10

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个体人的基础上, 尊重人这一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成长规律, 而进行的系统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的重点在于人的教化和启蒙, 将人们从无知领域带入知识的海洋, 并注重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实施, 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以学为教”的重要思想。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性化教育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语文教育人性化实质

当语文被赋予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 人性化教育已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本教育, 而是需要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逐步淡化, 回归到人性的本真上。让情感意识去催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语文学习中, 接受中国语言意蕴的熏陶, 突破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 从而体会语文中的艺术魅力。同时, 语文人性化教育体现的就应该是一种展现文学艺术美的魅力课程, 而不是呆板的说教和知识传授, 刻意地为学生灌输知识。因此, 语文人性化教育的实质是建立在尊重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之上, 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 形成思想情感交流与教育为一体的人性化教育体制。

二、语文教育中如何体现人性化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语文教学依旧具有很严重的形式主义, 尤其是在职业高中注重专业技能教学的背景下, 语文教学通常作为培养学生素质修养的学科, 忽视了其真正的文学底蕴。同时, 为学生升学所累, 语文教学通常注重学生学习成绩, 很少将实践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没有体现“人”这一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同样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因此,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加强人性化教育的实施。

1.“以人为本”更新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思想, 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观念。语文教育要体现人性化教育就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更新教学理念。首先, 语文教育中要尊重学生, 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概念师生关系, 并且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处境和学习状况, 使学生和谐、平衡地发展。其次, 教师应当充分灌输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 将以往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彻底改变,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观念和感悟。

2. 在教育模式中体现人性化

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 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应有的基本知识, 还应该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受到文化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下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因此,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教育, 从学生根本出发拟订教学计划成为必然趋势。首先, 教师应该将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改变为发展学生自身能力而教学的目标模式, 新形势下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 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来拟定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其次, 在教学内容中应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将学生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禁锢的思想大胆释放, 放飞学生心灵的梦想。同时, 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自由、自觉、自信地发展。

3. 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中, 才不会被外界因素干扰,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中。因此,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教育还体现在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上。教师应该改变自身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成为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解答疑问的多重角色,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眼中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教师应该扩大师生互动环节,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更多地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 在讨论问题的设置上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要设计学生完全不明白的问题, 那样会使学生无从回答, 达不到讨论课堂和谐气氛的效果。当然, 教师参与讨论课题也是必要的师生交流环节, 教师通过适当引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讨论课中自由发挥。

4. 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人性化的内容

语文本身作为一种培养人修养和素质的学科, 其教材中多有人性化因素的体现。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体现人性化教育的材料进行讲解和分析, 让学生在对文章阅读、理解的过程中, 进入到文章的感情世界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而引发自身的情感、立场等因素的改变, 进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这方面, 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感情素质,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赏析, 体会文章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境界和真正的人文世界, 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分辨世间美丑善恶的思维能力,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化学科, 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语言技能的学科, 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育中, 要顺应时代要求, 体现人性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知识。

关键词:语文,人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课堂人性化教学[J].现代阅读, 2012 (3) .

[2]刘萍.浅议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育[J].职业圈, 2007 (12) .

上一篇:青少年人格社会化下一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