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心

2024-06-21

疾病控制中心(精选十篇)

疾病控制中心 篇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 疫苗作为药品管理。但疫苗不是普通药品, 它的接种对象是健康群体, 而非患病的个体, 一旦在选择、采购及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 都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特别是预防接种单位, 由于信息来源不足, 相关知识欠缺, 自行选择疫苗的采购品种, 不仅会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也将会对免疫接种工作造成重大隐患。但当前有不少预防接种单位对《条例》存在误解, 认为疫苗采购渠道放开就是可以随意经营,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不顾疫苗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冷链配送能力, 而盲目采购各类疫苗。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1) 强化各级职责。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免疫预防工作中的职责, 即市疾病预防控制心负责全面业务管理、业务指导及相关业务规范的制定、培训, 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属地管理业务指导机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种单位应按照业务规范要求及工作指标, 完成本辖区免疫接种及相关工作。2) 进一步规范疫苗出入库管理:a.强化报表管理:每年年初要求逐级上报上一年度第一类疫苗计划量与实际使用量的差异分析。同时要求逐级上报各类疫苗使用量及库存量月报表, 并借用预防接种月报表数据对疫苗使用量进行核实。以准确掌握全市各类疫苗需求及使用情况, 为全市防病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b.强化资质管理: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接种单位在领取 (或购进) 、下发 (或销售) 各类疫苗时除向疫苗供货单位索取和向疫苗接收单位提供《条例》规定企业及疫苗相关资质文件外, 还应索取并提供“疫苗生产车间GMP证书”、“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注册批件”以及“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疫苗生产企业与国内代理销售机构的委托文件”、“疫苗运输温度记录单”等。c.强化冷链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的疫苗应由专人负责运输和储存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疫苗贮存和运输温度的规定。d.加强账目管理:以计算机自动账目管理代替手工记帐管理;完善疫苗入库、出库账目;建立岗位监督机制, 实行账、物分管;建立周盘库制度;所有账目保存至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3) 加强监督检查。为保证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安全有效的接种, 各级卫生局加大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接种单位的疫苗接收、储存、运输、发放和接种等方面工作的检查力度, 细化检查标准, 对检查情况予以记录, 发现违法行为, 立即查处;发现流通环节的违法行为则交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并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相关单位的督察、取证工作。

二、加强档案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测、科研、教学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业务活动中, 形成了大量的业务技术档案。从全国来看, 各地疾控中心对这部分本应构成疾控中心档案主体的业务档案采取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有的采用科室存档案中心存目录, 有的则分散在科室, 或固定人员管理, 或干脆分散在个人手中。实践证明, 疾病控制业务档案分级管理模式既符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又满足疾控中心业务开展的需要。需要做到:1) 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是实行疾病控制档案分级管理的组织保障, 中心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中心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 提出总体要求, 并协调解决在实行分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中心综合档案室按档案管理的总体要求, 制定业务档案的管理制度, 并对科室业务档案管理进行督促指导;各科室设兼职档案员, 负责中心级业务档案的收集、归档及科室级业务档案的管理。2) 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 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首先深入各科室, 了解各科室主要业务活动, 再结合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 经与各科室密切协商, 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单位级和科室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 对于各科室的科室级业务档案也要同单位级业务档案一样, 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 以确保科室级档案立卷的规范, 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区分。第三, 严格科室级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3)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专职档案员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学习和掌握卫生防病专业知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档案管理水平。4) 推行责任制, 加强考核。将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列入科室目标管理责任, 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定期对各科室进行考核, 与奖金挂钩, 确保了分级管理措施到位。

三、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是检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 检验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崇尚个人技艺的检验模式正逐渐成为过去。对于基层疾控中心, 尽管资金配备不足, 拥有的现代化仪器设备较少, 但对现有的仪器设备的管理仍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由需要仪器设备的科室提出申购计划, 经中心领导审批后, 统一采购, 设备到货后有使用科室、质管科及相关人员进行验收检验, 以确认其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后方可接受, 并由质管科做现场验收记录, 建立仪器档案。设备投入使用前进行检定、校准或比对。所有检测用仪器设备都要统一建档管理, 内容包括: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家、生产日期、购进日期、启用日期、检定日期、使用科室、开箱验收记录、使用说明书、维护、维修记录等。上述资料由质管科负责建立并移交给中心综合档案室统一保管。仪器使用科室设有固定的仪器管理人员, 并有相应的仪器管理制度, 计量仪器按照规定周期由质管科负责联系检定, 合格贴绿色标签, 部分功能合格贴黄色标签, 检定不合格贴红色标签。

四、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为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 采取以下必要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实验室间的比对;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适当的统计技术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对保留样品进行再检测;定期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验证;空白试验、平行双样试验、加标回收试验。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例如购买有证标准物质, 通过分析并应用某种质量控制图或其他方法来控制分析质量,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含有:空白试验值的测定;平行双样;加标回收;质量控制样品的分析;常规监测质量控制;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定期考核。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在实验室认真执行内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 其目的是评价实验室是否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 以提高实验室间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总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机构, 其能否更好地进行疾病控制工作, 如何为防病工作注入活力和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是所有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6.

疾病控制中心 篇2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 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与贵州省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方案”。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湖南省开展了针对改炉改灶执行情况的综合督导检查。同时,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要求,承担消除燃煤污染性氟中毒项目省份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编成“地方病动态”,向项目省份反馈,从总体上达到了促进项目进展的目的。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协助卫生部组织执行了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10年4月,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暨2009项目启动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总结了2008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9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并培训了EPI INFO 数据库相关知识。

为了解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项目执行质量,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6月份,向各项目省了解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撰写项目进展报告。于2010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对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和西藏5个地方病重点省份的技术督导工作。于2010年8月份,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09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督导的通知》,收集各项目省督导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卫生部汇报了督导自查的基本情况。目前正在撰写2009项目总结报告。

在2008项目完成后,地病中心编印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相关单位和各项目省份。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10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制定并下发了2010项目技术方案。

3.《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论证 在协助卫生部初步完成《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后,于2010年8月,参加了卫生部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的“重点地方病十二五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研讨会”,对在征求意见阶段各省上报的意见进行了讨论。会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求各省意见后形成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评估、论证工作,并提出论证意见。10月,受卫生部委托,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对《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论证意见进行研讨、修订。

4.《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的编制

在协助卫生部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编制了《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放在地病中心网站上,供各省下载、使用。

5.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的总结工作

2010年1-4月,经过4次调查结果分析会的讨论与修改,2010年5月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报告以 及辽宁、浙江、福建3省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技术报告,并在2010年5月15日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上进行交流。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水产品(鱼、虾)碘含量及居民的主要水产品消费量并不高,水产品不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而食盐中的含碘量及食盐的摄入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影响很大,盐碘才是膳食碘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规定的标准和本次调查的尿碘、水碘、盐碘及盐摄入量数据,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水平上是适宜的。鉴于这种“适宜”是建立在目前的碘盐浓度标准和碘盐覆盖率基础上的,因此,沿海地区还应继续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6.完成了8个省份碘缺乏病省级达标考评及报告总结工作 根据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8省(区、市)的申请,2010年9-11月,由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成的国家考评验收组,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对上述8省(区、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达标考核验收。地病中心有6位专家参加了现场考评,并参加8个省考核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考核验收结果显示:四川、重庆、云南、甘肃、海南达到了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青海、新疆和西藏达到省级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7.开展了“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的调查” 为了解在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15年后,我国是否具有在市场上同时供应碘盐和不加碘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2010年4月底,设计了调查方案,编写了数据库,并组织2000年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17个省份对其省会城市和部分沿海城市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居民对碘缺乏危害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自主选购碘盐和不加碘食盐的比例差异也较大,目前,我国还不具有开展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只能先开展试点工作。

8.新疆自治区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调研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2010年8月24-28日,地病中心专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组根据2007年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的结果,挑选阿勒泰市和富蕴县的两个乡4个村,按照当年调查年纪较大、茶氟摄入量较多的原则,走访了40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现场询问了砖茶饮用情况,采集了水样、茶水样和尿样,同时对受访者进行了临床氟骨症检查。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砖茶使用量相对较高,年均砖茶消耗量在7kg左右,病情检查未发现有临床氟骨症患者。经实验室测定,本次所采集的水样氟含量均值为0.6mg/L;茶水氟含量均值为2.09mg/L;尿氟均值为1.95mg/L。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当地饮茶量和砖茶含氟量均较高,尿氟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但病情非常轻,这一现象是否指示饮茶型氟中毒存在民族分布特征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9.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开展了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工作的总结,向考核合格实验室发放了合格证书。完成了2010年含氟、含砷实验室质控样品的制备工作,并召开了2010年质控工作会议,布臵了本的质控任务。进行了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申报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试运行,准备提出认可申请。

10.西藏昌都地区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防治措施现状调查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地病中心组织国内相关专家6人,于7月8~23日对西藏昌都重点病区进行了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病区防治现状调查。共调查6个县11个乡86个病区村的适龄儿童病情及其家庭所在地防治现状。病情数据提示,昌都大骨节病重病区目前整体病情基本稳定,结合近年西藏重点病区监测结果提示,西藏病区总体病情基本达到控制标准,但其中仍有个别村的病情还较严重,如左贡县中林卡乡有3个村的儿童X线检出率超过20%;除丁青县外,其他5个县有9个村检出三联症患儿;特别是在八宿县吉达乡、芒康县措瓦乡、左贡县中林卡乡学龄儿童中检出6例临床Ⅱ、Ⅲ度病人,此种病例在我国其他病区已不复存在。针对这类病情较重的村需加强病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病情调查结果结合病区基本情况分析提示,在目前病情呈散发状态下,病情检出的严重程度主要还是与病区乡(村)的经济收入、主粮结构和外购比例、适龄儿童体内硒营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三者间经济是基础,物质交流和硒营养水平依托于经济发展。

二、重点地方病监测、年报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 1.召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总结会

11月20-21日,协助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总结会,对2010年饮水型氟中毒、饮水型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10年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2011年监测工作质量及监测方案本身存在问题等有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另外各研究所分别组织专家进行了X光片集体阅片和病例讨论。

2.复核大骨节病部分病区2009年监测结果

2009年西藏、内蒙古、黑龙江部分病区病情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疑点,为核实病情于2010年5月分别赴黑龙江孙吴县和内蒙古扎兰屯进行了复查,孙吴县检查四所小学350名学生,检出干骺端阳性儿童8名,远低于该县2009年上报的监测结果(24/270);复读了2009年和2010年内蒙古扎兰屯地区(莫旗、阿荣旗、三岔河)7个村688名儿童X线片,检出率为4.21%(2009年上报监测数据为10.13%)。7月赴西藏昌都复读了昌都地区2009年监测所摄600张儿童X线片,八宿县吉达乡普拉村X线阳性率为2.71%、芒康县嘎托镇普拉村为5.05%(其中1-100号X线片因质量问题无法诊断)、丁青县协雄乡协雄村为1.05%,而2009年三县上报数据分别为11.00%、11.00%和10.00%,本次复核结果与今年病情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应符合病情实际。上述三地X线复核结果提示,目前各地X线诊断的把握尺度还存 在较大差异,为加强监测质控,监测所摄X线阳性片必须通过集体会读作出诊断,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的质量。

(二)年报统计工作

1.2009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2009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于2010年2月25~2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组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议。会议核对、确认并汇总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研讨、交流各省撰写的地方病年报分析报告以及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流程及经验,重点就如何提高地方病年报数据质量,建立乡、村级数据库进行讨论。

2.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

开展了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先后对云南、宁夏、新疆和内蒙4省区8个县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建立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网络配臵、人员配备、碘缺乏病基础数据库等基本情况。调研县疾控中心地病科均配有计算机,网络连通,人员多为兼职,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入总数据库,但每基础数据建全,具备开展网络直报条件。

3.地方病基本信息收集

撰写各省地方病基本信息情况,并与各省进行复核确认。这些数据来自地方病年报表、2009年燃煤型氟中毒改炉改灶需求调查、NTTST碘盐监测。地方病年报的病情数据是历史数据,饮水型氟、砷中毒改水工程由各省水利部门实施,有些省水利部门不能将近期的改水工程数据报送给卫生部门,造成改水进度与使用情况不能反应现今防治措施落实的真实情况。

4.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改版工作

按照卫生部《关于修订全国卫生业务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的文件精神,组织专家对《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进行了改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从现场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年报表的数据指标项目进行深入详细地讨论后进行了增减,更新了填表说 明。

5.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省级培训工作 2010年10月15~17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了新版年报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名地方病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讲解了新修订的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包括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高碘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填表指标说明,对克山病、大骨节病、水源性高碘要求以乡为单位上报数据;并汇总氟、砷2005—2009中转项目数据库,发给相应各省,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6.撰写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2011—2015年)项目建议书

为了及时、准确、可视化地分析与反映地方病病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人员队伍及科研设备的配臵情况,实现地方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高效、实用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平台,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三)标准工作 1.标准上报

按时上报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氟斑牙诊断”、“克山病诊断”、“大骨节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判定”、“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7项标准。

2.2010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上报了“2010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并已获得批准。2010-2011年拟制、修订“大骨节病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尿中砷的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方法”、“尿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标准”5项标准。

3.完成“食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标准上报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卫生部卫生监督局的要求,将“食 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两项标准上报至国家食品安全标委会,并按照要求完成了征求意见后的修改工作。

4.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

2010年11月在厦门漳州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会上,秘书处对第六届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审议了2个标准送审稿,“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和“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讨论了“食用盐碘含量”、“地方性砷中毒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3项标准;确定了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三、技术咨询

1.2010年9月,卫生部成立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孙殿军主任当选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方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另有4名同志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委员。

2.2010年10月,在广西省北海市召开中国地方病协会第四届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当选为副会长,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常务理事,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理事。

3.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云南省开展了针对医改重大专项执行情况的综合调研。

4.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项目低氟砖茶价格补贴项目和损坏炉灶更换项目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

5.协助水利部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2010-2013年”》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复核确认工作。

6.参加了卫生部监督局组织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部委协调会,在会上对卫生部完成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内容进行了汇报。

7.协助卫生部完成了人大、政协两会关于地方病方面的13条提案的回复。

8.为了解杭州市碘营养状况,2010年杭州市拟开展调查工作,碘缺乏病所专家应邀赴杭州对该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9.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北京市取消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现场评估技术方案和北京市怀柔区大骨节病病区控制考核评估方案。承担了硒检查工作。

10.12月16日,应陕西地方病防治所邀请,对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停止补硒措施进行科学论证。鉴于陕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已实现了控制大骨节病的目标,专家组成员一致建议,陕西省在全省病区县应停止实施硒盐防治大骨节病措施,在停止硒盐措施后,需加强病区大骨节病病情及人群硒营养水平的监测。

四、学科建设

1.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

2010年7月,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申报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2.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 2010年5月,按照黑龙江省人保厅的要求,上报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2008-2009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自评报告和成果统计表;10月参加了省人保厅组织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汇报,汇报了本学科2008-2009建设成果。

3.编写教材和专著

组织相关专家对《地方病学》进行修稿补充,目前该书内容已经报至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审工作正在进行,有望在2011年出版。组织专家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了修改。

4.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换届工作

2010年10月30日,在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常委会,讨论了换届事宜。于2010年12月1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地方病学分会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为前任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主任委员,王铜所长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高彦辉当选为常委兼秘书长,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 委员。

五、科学研究 1.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10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中标卫生部行业基金1项,题目为“碘相关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承担其中“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的完善”和“高碘地区居民碘相关疾病防治和监控”2部分内容,经费255万元;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分别为“氟、铝和茶多酚对破骨细胞氯通道蛋白7(CLC-7)活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砷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地砷病易感性及尿砷甲基化代谢水平的影响”和“趋化因子在碘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作用机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为“碘致甲状腺疾病敏感人群的筛选”。

2.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5项,科研经费1111.34万元。各项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3.获奖情况

“中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培养

1.2010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1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

2.完成了研究生选修课 “地方病学”、“流行病学方法”、“医学分析质量控制”的教学工作。

3.在研究生学院的组织下,完成了2007级研究生答辩、2008级研究生中期考核、毕业考试,2009级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以及2010级研究生的面试及入学等工作。

(二)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1.2010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即“全国地方病高级业务骨干培训班”和“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

(1)2010年7-8月,分别在成都市、兰州市、吉林市以及南京市举办了4期“全国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培训班”。这四期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项目管理、健康教育和新闻传播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培训了来自全国各省的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300余人

(2)为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克山病防控队伍业务水平,2010年9月24~2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了全国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来自辽宁、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北、甘肃、四川、重庆、山西、湖北、内蒙古和云南14个省(区、市)疾控中心,以及克山病所的职工及研究生40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2.申报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

3.对来自新疆的10名碘缺乏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甲状腺B超检测技术培训。

七、健康教育

1.第17届防治碘缺乏病日

起草了第17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通知、活动方案,参与设计主题宣传画。参加了卫生部疾控局组织召开的“防治碘缺乏病日”多部门协调会。为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健康之路》栏目编辑“防治碘缺乏病日”科普宣传片提供相关资料。协调《健康报》在5.15期间报道有关防治碘缺乏病科普知识。协调《健康时空》栏目在5.15期间录制、播放有关碘缺乏病科普节目。

2.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工作

2010年继续面向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病防治专业机构收集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并进行整理,不断充实健康教育资料库内容,并为相关省份提供地方病防治宣传资料。

八、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项目 1.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2010年6月1-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在会上讲解了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入库说明及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会后,各项目省份都对本省的地方性砷中毒数据进行了清洁、整理,并上报地病中心。

2.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地病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10月分别在山西省山阴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开展了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本次调查从饮水型砷中毒对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两个方面,综合评价饮水型砷中毒的疾病经济负担基础性数据。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癌症的死亡率较非病区高,病区居民癌症患病率较非病区高,砷中毒导致的经济负担以肝癌、肺癌等癌症以及心脏病等砷相关疾病为重,砷致皮肤改变导致的经济负担较轻。

3.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为了交流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经验,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地病中心于2010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二)碘缺乏病项目 1.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2010年5月15日,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主题的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以及国内的知名专家在大会上针对国内外碘缺乏病防治进展、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和碘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特别邀请了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全国 妇联、中国残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盐业总公司等有关部门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微营养改善联盟驻华代表处的代表和专家参会。

2.《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

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费支持下,于2010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专家赴重庆、上海对碘盐生产、市场供应等有关情况进行政策性调研。于2010年3月、4月、7月和10月,在重庆市、南昌市、舟山市、贵阳市召开了四次《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研讨会,初步完成了《条例》的修订工作。

九、学术交流与宣传

(一)学术交流

1.12月14-1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会议。

2.《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二)《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以下简称《史展》)布展工作 年初,完成了《史展》展览馆装饰工程的审计工作,并在北京召开了《史展》内容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原卫生部主管地方病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及专家共计20人,针对目前《史展》稿提出修改建议。先后召开的5次审稿会议,中心领导及各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对《史展》内容进行了集中审阅和修改。同时,对《史展》展出内容的文件和实物进行了查找,并根据展出内容进行布展设计。根据展出空间,对《史展》布展稿文字内容进行了精简和修改,并对布展稿重点内容进行了英文翻译和多次校对。10月份,开始布展工作,目前已大部分布展完成。

(三)宣传工作

1.完成了2010年中心各所处室网页的更新工作,及时报道了地病中心工作新闻。2.发行了14期“地方病动态”。

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以《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下,做好地方病防治监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1.协助卫生部做好2010、2011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和重大医改专项技术方案制定、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和项目总结。

2.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完成碘缺乏病县级考核评估及总结工作。

3.协助卫生部在全国各省开展《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终期考核验收工作。

4.开展“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准备工作。

5.协助卫生部开展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工作。

6.协助卫生部召开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探索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可持续消除机制。

7.组织专家支援西藏自治区开展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8.继续组织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完成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

9.开展非克山病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调查。通过对克山病历史病区和非病区进行现况调查,了解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情况,以及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1.协助卫生部修订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制定《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

2.按照监测方案开展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重点做好技术指导、督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分析。

3.收集、核对、汇总2010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工作,并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4.整理中转项目数据库,建立地方病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病区范围、防治进度数据库,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5.做好地方病信息需求分析,协助卫生部建立全国地方病网络直报信息管理系统。

6.组织完成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完成标准评审、报批、培训、宣贯等相关工作。

三、技术咨询

1.按照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计划,做好现场调研、技术咨询工作。

2.针对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实施可能引起的技术问题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

3.继续参加“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工作。4.协助卫生部制定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

5.继续参与全国独立机构能力建设论证申请工作。

6.参与北京市大骨节病病区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消除考核验收工作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1.做好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准备工作。2.加强卫生部及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3.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及其他人才培养任务。

4.完成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办好全国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高级培训班。

5.进行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青年委员会换届工作。

五、科学研究

1.高质量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尤其国家级课题和卫生部行业基金,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高水平文章。

2.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争取获得国家重大课题资助。

3.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鼓励成果转化。

六、学术交流

1.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的名义,举办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3.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4.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

七、健康教育

1.协助卫生部完成第18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工作。2.组织设计、制作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相关制品,以满足各省份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宣传的需要。

3.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与模式。

4.继续完善并维护全国地方病防治史展。5.设计、制作地病中心宣传品。

八、国际合作

1.积极争取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的下一周期支持,以及地方性砷中毒和氟中毒防控地理信息系统的扩建与开发等相关工作。2.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洗手指南 篇3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近日发出了在医疗机构中加强手卫生的指南,除传统方式外,建议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应采用酒精擦手,使用酒精擦手可显著减少皮肤上微生物的数量,起效快,而且对皮肤的刺激小。在非医疗机构中,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依然是合理的手卫生措施。手套的使用不能替代对手的卫生要求,同样,对手的卫生要求也不能替代手套的使用。戴手套可以减少70%~80%的污染,预防交叉感染,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免受感染。医务人员应当在处理每个病人前后用酒精擦手,与更换手套一样。

使用酒精擦手时,应先将酒精倒在一个手掌上,然后摩擦双手,使酒精完全遍及手掌和手指,摩擦直至双手干燥为止。对于不同的产品,减少微生物的数量所需的用量不同。

医务人员应避免戴人造指甲,治疗和护理高危易感染病人(例如加强病房和移植病房中的病人)时,医务人员的指甲应剪短。

评价用于医疗机构的手卫生产品时,管理人员或产品选择委员会应考虑杀菌剂针对不同的病原体的相对有效性和医务人员对它的接受程度。一个产品能影响其接受程度的特点,包括它的气味、稠度、颜色和对手皮肤干湿程度的影响。

作为指南的一部分,CDC建议医疗机构建立和启用监测这些手卫生措施执行情况的制度。一些执行情况的指示标志包括定期检查手的卫生并将情况反馈于医务人员,监测使用酒精擦手的次数,检查戴人造指甲的情况,以及在感染暴发时重点评价医务人员手卫生是否合乎标准。

酒精擦手可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但在越来越多的使用酒精擦手的医务人员中,真正的过敏反应只是偶尔发生。

相关连接

污水系统可以传播"非典"

在香港"淘大花园"E公寓楼中发生大规模和突发性的"非典"暴发中,321个病例几乎同时出现。据香港卫生官员报道,其原因是该公寓一居民的腹泻物中的SARS病毒通过污水系统被传播到其他公寓,并由密封不良的管道散发出的飞沫和水滴传播开来。已证明此次传播不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

"非典"病人出院的诊断参考标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府筹资问题研究 篇4

一、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及分析

在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政府支出方面, 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2000年对于全球的191个成员国总体的卫生绩效进行排序, 我国排在144位, 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例如埃及 (63) 、印度尼西亚 (92) 、印度 (112) 、巴基斯坦 (122) 甚至是伊拉克 (103) 都排在我国的前面。而另据世界银行在其2002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当中所估算, 以上这些国家人均的GDP都没有我国高。

1. 国外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影响

发达国家对于公共卫生事业非常重视, 其在财政方面的投入巨大, 所获得的成效也大。根据报告所指出的, 大多数的发达国家, 其公共卫生的经费都是由其政府承担的。如英国在公共卫生的领域当中, 由英国国家财政所支持的公共卫生的支出占英国国家总支出中的8l%。虽然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以及猪瘟等频繁发生, 但是因为英国公共卫生方面财政的投入量较大, 而且其公共卫生的监测和防范网络相对健全, 所以能有效而快速地控制疾病流行范围。而美国于1910年就开展了寄生虫病的调查, 在1913年更是提出消灭的计划,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寄生虫病逐步得到了控制, 寄生虫病已经对美国构不成问题了。在2003年3月14日, 当WHO首次公布了SARS疫情之后, 美国的疾控中心立即启用710万美元, 用来新建“应急工作中心”, 专门来对付SARS疫情。而政府经费投入量不足的国家, 其疾病发病率急速上升, 如地处亚非拉的10个国家在其所进行的一次对政府的社会服务费用投入的调查当中发现, 有8个国家是由于其政府投入量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其国内儿童营养不良的现象普遍发生。

2. 国内财政投入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能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财政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当中投入所获得的巨大影响。在新中国建国初期, 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把公共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点放在了以预防为主之上, 有相当的一部分公共卫生保健的经费由我国政府财政提供, 这就大大改善了我国城乡居民身体的健康状况, 并能够有效控制或是消灭如天花、霍乱、鼠疫、血吸虫病以及疟疾等传染疾病。可是, 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所实行的放权让利, 在财政上的包干制度之后, 许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未能为其所辖地区的公共卫生预留出相应的财政份额。到了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发生改变, 把医院与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简单地推向我国的市场, 而公共卫生事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当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下降。我国卫生防疫部门不能得到应有的财政补助, 从而使得正常的防疫工作无法更好地开展, 只能去自筹资金, 要靠创收来弥补公共卫生经费的缺口。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支出当中, 在1995年我国财政的拨款占75%, 而到2002年却下降到41%。投资经费的减少, 也致使一些曾经得到较好控制的重大疾病重新抬头, 并且还有蔓延的趋势。如结核病在新中国建国后的30年中, 其发病率下降了60%~70%, 但到2001年上升至44.06/10万。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府筹资建议

1. 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加投入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政府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追加投入增长的幅度并不大。在2003年按我国当时的13亿人口来计算, 平均每人不到10元。即使在财政困难的中西部地区, 也完全能够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解决。毕竟, 中央政府已经承诺为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提供每人20元的财政补助, 没有理由说, 拿不出另外10元支持中西部疾控体系建设。因此, 有充分理由认为, 大幅度提高政府对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 不仅应该而且可能。

2. 政府追加投入应有所侧重

通过调查取证了解到, 越是基层, 政府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金上的投入缺口就会越大。所以, 在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对省、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同时, 也要提高对我国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投入的追加。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其公共卫生事业可由其所辖地的政府财政来解决, 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则可以采用从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处理。在追加的政府经常性经费投入中,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层面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维持费可以对半开;但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层面上, 应重点加强日常工作维持经费的投入, 以便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政府财政投入的合理使用。在确保我国政府财政对疾病预防控制中投入到位的同时, 也要确保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 否则无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建设的过程当中, 需要探索和完善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率的管理体制、我国财政拨款的方式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等各管理层面上的改革措施, 从而真正建立起我国财政投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成效间的联系, 以确保有限的政府财政投入可以得到高效利用。

三、结论

若要落实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项公共职能, 我国政府需要在已有的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的财政投入基础之上继续追加。其中各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需要的追加额度要占我国相关财政投入的更大幅度。而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追加的我国财政经常性的相关经费投入当中, 人员的经费比例为32.2%, 而日常性的工作维持费用的比例约为67.8%, 其中县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常工作和维持费当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70.7%。由此可见, 我国的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常性的经费投入的缺口是极大的, 所以需要追加约3~4倍才能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府筹资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所追加的财政投入要侧重于日常工作维持经费。

摘要: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要承担公共职能的项目, 在现实操作当中其平均的落实程度只有42.9%。而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 问题存在于政府筹资职能的缺位和我国政府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有偿的服务缺乏规范和约束。所以, 要保证我国各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够认真履行其职能, 最为关键的措施, 就是提高我国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财政方面的投入。

关键词:疾病,政府筹资,疾病预防控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G].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3.

[2]王灿.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是疾病防治的保障[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 6 (3) :157-158.

[3]梁新初.现行财政投入机制对疾病控制工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4) :243-244.

[4]骆笑红.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预防医学, 2004, 10 (4) :248-249.

[5]张光鹏, 于竞进, 于明珠, 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偏废的根源分析[J].卫生研究, 2005, 34 (2) :133-135.

南山区疾病控制中心实习小结 篇5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4级 傅锦秀

2009年5月13日-2009年6月26日,本人在深圳市南山区疾病控制中心业务管理科的安排下,在中心相关科室进行了为期五周实习。在实习期间,得到了中心领导与所在科室各位老师的悉心关怀和热情指导,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就要结束在中心的实习了,现将实习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实习内容

1.转科实习

在中心业务科的安排下,本人在中心的传染病防治科、艾滋病防治科、职业卫生科、公共卫生二科、预防性评价科、免疫规划科、理化与微生物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了实习。在各科老师的帮助与带教下,我初步了解了科室日常工作内容与相关工作流程,能参与处理一些常见工作问题,制做部分办公文书。

2.定科实习

在结束了相关职能科室的转科实习后,我选择在传染病防治科定科实习。在实习工作期间,正逢控制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增多与二代病例发生的时期,我实地参与了部分病例与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与转送的工作与大量应急物资准备工作。并且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去学校、托幼机构、医院等重点单位进行监测与消毒工作。

3.专题工作

除了参与所在科室的日常工作之外,本人服从中心安排,作为机动人员参与了部分专题工作。第五届文博会举行期间,我参与了大会卫生保障工作;参与了一次艾滋病哨点监测与调查工作并处理部分数据;区政府空调系统卫生监测工作;为两家企业职工进行在岗职业卫生体检等工作。

二.实习心得

1.公共卫生意义重大

公共卫生事关广大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而且与政府工作形象紧密相联,把公共卫生工作做好,不仅兑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而且也促进了广大人民的健康与幸福。具体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中,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每天与疫情“重灾区”的香港交流大量人员与物资,尤其是南山区有西部通道口岸,却把好了关,与香港与其它毗邻市县防治不力的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特别在学校与医院等重点单位,没有一所学校停课提前放假,没有一家医院造成院内感染,说明我中心的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卫生部门严防死守,不但平息了广大市民最初的担心和不必要的恐慌,而且赢得了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保持了经济社会秩序平稳有序。在这非常时期,我有幸参与了具体工作,深感机会难得,不仅对于公共卫生意义有了直观具体的理解,而且这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验对我将来的学习与工作都是宝贵的财富。

2.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

地处特区,中心发扬了深圳精神,大胆创新,敢想敢干,引进了先进了管理经验与灵活的管理体制。在实习期间,中心对于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合理的人才梯度与专业人才配备、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资质认定、齐全方便的检测服务、专业周到的咨询服务、与教育等各相关部门紧密的配合、与客户和谐的医患关系、可满足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人

员机动抽调制度等等。。在中心这样一个管理水平先进的单位中,我成长的很快,不仅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加强了质量与服务观念、团队合作等精神。

3.解放思想,不断学习

在跟随老师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光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加强业务能力还要学习很多,在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本领,特别是计算机和驾驶,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其能量来自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深圳精神,我深感在工作中,面对机遇要不断学习同时,也要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勇于结合实践创新工作方法。

为期五周的实习结束了,虽然有万般不舍,但我会把深圳精神、深圳观念带回北京,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提高。更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还有机会回到深圳,向所里的老师们学习,共为深圳的美好明天做出贡献。

疾病控制中心 篇6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利用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对业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业务开展过程中对成果的利用价值,这些档案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研究而汇聚的成果,所以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很强的利用价值。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中,对于档案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档案管理包含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立卷到保管利用整个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并且做好明确的分工,由此才能够确保档案资料的齐全,并且发挥出档案的最大价值,为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两级管理原则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主要有两大类,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文件资料,另一方面是在各个科室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都需要汇总成档案进行管理,对于疾控中心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疾控档案管理中主要实行两级管理原则,即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站级、科级的两级管理。在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系下,将业务档案划分为中心和科两个层次,然后分别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利用。两级管理制度可以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并且能够提高业务档案的管理利用价值。

二、中心级、科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中心级档案和科级档案各有其划分的范围和界限,中心级档案的划分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级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档案: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单;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测的总结分析;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科级档案的划分范围大致有以下几种: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服务对象的档案,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科保存更为便利;常规性卫生监测材料:包括所辖地区和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等材料;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笔录、人员录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三、实施两级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业务档案的管理效率

在疾控中心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档案资料,其中一部分档案资料具有很大的保管和利用价值,这就需要与一般性质的档案分开存放,便于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查找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实行两级管理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将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减少因为分散而造成丢失的情况,各个科室在查找利用档案时会更加快速便捷。实施两级管理更加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范围,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并且对于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更大的价值。

(二)中心级档案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中心级的档案管理中,都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整个中心的工作全貌和水平,具有很强的总结性,所以通过中心级的档案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疾控中心的防疫工作水平。由于中心级档案的范围界定,各科室的业务人员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标准有所提升,在进行业务研讨时,会对监测资料进行更加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从而加工整理出分析性更深的报告,对于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因为中心级档案能够全面的反应出整个疾控中心的现状,所以便于领导对疾控业务动态的掌控,从而对疾控中心的发展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三)科级管理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的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就要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四、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工作

(一)加大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通过建立疾控档案信息化中心为龙头,切实提高资源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快信息化资金投入,实现疾控档案数字化加工,真正把疾控综合档案室建设成为疾控中心信息保管和利用中心。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疾控档案管理体制。针对疾控档案种类多、利用率高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组织,制订符合实际的档案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要加大疾控档案业务指导力度,科学标示,科学保管,切实提高疾控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三)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总要求,加强对专兼职档案干部的配备、管理和继续教育,提高档案业务技能和水平。要积极开展业务协作组交流机制,学先进,比创新,重实绩。要关心爱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疾控中心档案实行两级管理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疾控中心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两级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最大程度的挖掘档案的价值,是促进疾控中心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对疾控中心档案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是提升疾控中心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我国卫生防疫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建业.档案管理对促进疾病防控的意义[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许鹏.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年08期.

疾病控制中心 篇7

1 医疗废物的分类

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医疗废物分为5类: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 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药物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物;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品。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有感染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废物等4类, 见表1。

2 医疗废物的管理

2.1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 建立由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 由业务主管领导和质管科、疾控科、检验科等科室主任组成的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职责, 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疾控科、检验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统一由检验科室收集登记, 质管科负责对医疗废物从产生到处理全过程制度、措施的制定, 并按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理检查指导, 做到领导重视、人人有责、分级落实开展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2.2 进行全员知识培训

医疗废物管理是否规范, 反映了一个单位整体管理水平, 它需要各部门进行协助, 更要每个工作人员特别是医务工作人员的参与[2]。利用业务学习时间, 采取集中培训和科室自学的方式, 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 使全员认清医疗废物的社会危害性、正确处置的重要性、依法管理的必要性。

2.3 严格医疗废物分类、包装、标识和收集

在日常工作中, 工作人员要根据医疗废物的性质, 严格分类包装收集, 包装外有医疗废物标识。如特制的印有各类标志的红、黄、黑色垃圾袋, 黄色垃圾袋收集医疗垃圾, 黑色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 红色垃圾袋收集放射性及其它生物毒性的特殊垃圾, 不得混放[3]。另外, 按污染程度将感染性废物分为重度污染、一般污染和清洁3类[4], 重度污染类废物需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一般污染类废物可降低消毒水平, 而清洁类废物只需放入黄色垃圾袋后封扎袋口。严格分类即遵循了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又不会造成消毒剂应用的负面影响, 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2.4 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 加强职业防护

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 制定科学、完善的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直接接触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体检1次, 接种各类相关疫苗, 在收集、处置医疗废物时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胶皮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护用品要定期清洁消毒, 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5 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各科室进行医疗废物交接时, 认真登记种类、数量、包装情况等, 交接时双方签名, 一份留科室、一份留检验科备查。每年按时与医疗处置中心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协议, 每天应向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移交分类收集包装好的医疗废物, 做到日产日清, 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及时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交接时双方签字, 存档备案。如果当地没有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应与当地医院联系, 统一处置。

3 全过程监督检查考核

监督检查是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对各个环节执行情况作出客观评价的重要措施。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明确废物管理各环节的责任, 控制各类医疗废物从产生、分类、收集、装袋的全过程, 并定期对各环节进行评价,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实行三级考核, 即科室每周一次落实情况检查考核;分地区每月一次质管科组织检查, 考核各科室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执行情况和交接记录等;单位每季度将各地区医疗废物管理执行情况联合督查考评;使之形成惯性运行, 从而提高单位医疗废物处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2003, 6:16.

[2]刘素球, 聂玉兰、韩永毅, 等.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52-553.

[3]熊永琼.关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处理的认识与思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8) :770.

疾病控制中心 篇8

1 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

笔者认为, 改革创新之初我中心已经明确了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有偿服务向无偿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新思路。而在此基础上, 更要加强一种理念和思维:即我们要通过不断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 挖掘深度, 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 快速高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从而使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以体现, 服务质量达到全面提升。

2 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

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产物, 疾控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作机制, 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能贯穿于、服务于疾控机构的建设和改革管理这一中心任务的全过程[1]。工作思路明确, 就要通过改革机制和工作模式来使得思路得以贯彻和执行。在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方面, 笔者认为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力量,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以往曾提出的要加强社会多部门沟通和协作方面, 笔者认为首先要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性上下功夫, 尝试在全区开展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试点, 建立适合本区的社区疾控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尤其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和应对能力上下功夫, 着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强与卫生执法机构的协作, 特别要加强饮用水安全、医疗安全和职业卫生安全的监督, 加大“餐饮及五小行业”整治力度, 努力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做到规范化管理, 高效督导整改, 联手确保我区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挖掘深度方面, 笔者认为应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 做到突出特色, 彰显疾控机构作用。如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以往提出了“提前预防, 主动控制”的理念, 只有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预警, 才能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如何才能使这项工作取得成效, 则要在重点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 注重疫情的动态监控和分析, 建立疫情会诊制度, 在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的基础上, 对重点传染病、多发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流行因素和控制措施上进行分析评价, 对重点传染病发病、流行趋势做出预测、预警和预报,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全面防控工作。2009年我中心全面实行质量绩效考核, 每个专业的业务工作都要确立一个业务绩效考核项目, 这一举措也恰是我们在公共卫生服务深度挖掘、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上的具体体现。

3 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

笔者认为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这种创新的实施则要围绕规范化管理、高效能工作和提高可执行性入手, 以达到工作更加规范, 绩效更加显著, 便于操作, 利于管理的良性循环。

3.1 规范化管理

在区级疾控中心提出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 就是一个对工作方式方法更加规范化的一种创新体现, 而对于规范化管理, 笔者认为主要要抓好档案建立和完善工作。档案管理在一个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着专门的制度和管理要求, 这种档案管理对于科室同样可行。区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应该普及至每一个科室。

3.2 高效性工作

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 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1) 抓好信息化建设, 利用和发挥好信息网络。就单位建立的网站而言, 可以开辟一个区域为内部收发文件区, 可以下载文件和上传请示等, 并且做到实时提醒, 可以以短信或者网上提示的形式通知到收件人。同时, 我们可以将需要传达会议的视频和录音放置在内部网络中共享, 可以利用网络开辟主任信箱、内部员工交流论坛等; (2) 从节省人力、物力, 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思考, 工作应以点带面, 形成辐射性的网状工作形式。如2009年以健康教育工作为支点, 将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等各项工作串联起来, 面向社区, 形成一个社区健康教育宣传网。先以一个示范区为点开展该项工作, 成功后再把经验传播于全区的各个社区, 形成全区健康教育宣传网; (3) 走依靠科技发展疾病控制事业的道路。走出过去几十年靠行政干预、靠群众运动, 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低的误区。提高广大职工的科研意识, 扩大交流合作, 向科研单位学习, 向高校学习, 向医疗机构学习。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和新项目,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疾病控制机构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社会形象有较大改善[2]。

3.3 提高可执行性

创新要达到成效, 有了创新思维, 还要有好的执行力才能见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 (1) 简化程序,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利于操作, 从而提高执行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变被动为主动, 抢先一步, 领先一方, 精简步骤, 追求实效。如在疫苗管理工作中, 中心每周主动配送疫苗上门, 既简化了程序, 又为医院和社康中心减轻了负担, 减少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 疫苗做到了保质保量, 较好地贯彻了中心主动优质服务的理念; (2) 注重绩效考核, 加强监管监督, 通过指标考核衡量工作的执行性和成效性。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体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姚满宏.浅议新时期疾控机构思想政治工作之创新[J].科学教育家, 2008, 7 (7) :158.

疾病控制中心 篇9

一、业务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业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业务工作的材料积累, 也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为了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 促进档案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使之更好地为机关和社会服务, 应在抓好文书档案工作的同时, 重点狠抓业务档案的基础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 业务档案是比较重要的档案, 是本单位所有档案的主体, 毫无疑问, 必须加强业务档案管理。

二、业务档案管理的方法

为了解决档案储藏空间与业务档案数量间的矛盾, 方便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业务档案的管理可以采取单位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和科室分散保管相结合的办法。

(一) 单位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

业务档案虽有一定的特殊性, 但他与本单位的普通档案有着内在联系, 是一个单位各项工作活动的记录。业务档案与机关管理、会计、统计、人事等工作构成了一个整体, 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全貌。全宗理论同样适用于业务档案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全宗原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业务档案应按文件的内容结合形式立卷, 同类文件材料装订成册, 单独进行案卷排列。将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 卫生监督、监测的年度总结分析, 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年度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在本单位的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 以确保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

(二) 科室分散管理。

在短期内, 业务性较强、使用频繁的可以暂时保存在业务科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更直接地是形成服务对象档案, 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 需随所服务的企业的存亡而定, 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 因此存放在科室保管更为便利。此外,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长, 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得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 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 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因此, 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材料不能因为有了综合性或总结性报告, 就可以随意处置, 可先由业务科室保管。单位档案室每年年末与业务科室一起编定档号、汇总目录、定期检查;若干年后一次全部接收进入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时, 应将一个全宗的全部档案, 按照档案门类进行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业务档案按照各自的特点分类排列, 一般是同一种档案, 每年的档案连续大流水编号, 编订1本案卷目录即可。当案卷数量多时, 可考虑分开登记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号仍按目录本数相接编号。

三、业务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 健全档案管理组织机构。

业务档案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应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领导组织。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 各位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 其他业务科室业务专家为兼职档案员。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在单位档案室的指导下进行单位业务档案的归档及科室业务档案的管理。

(二) 建立健全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应制定《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涉及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统计等各个环节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应明确业务档案范围、管理原则、管理方法, 纳入机关档案管理体系, 使业务工作有章可循。

(三) 明确档案管理的责任。

形成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分管副主任对所分管的业务科室的档案负责, 各业务科室的兼职档案员对收集整理本科室的业务档案负责。

(四) 健全监督考核体系。

在年末的考核办法中应把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列为各位主管副主任、科室和科员的考核指标, 与奖惩挂钩、与评先晋优挂钩。对不按时完成的, 要监督完成, 同时取消奖励资格。

(五) 提高兼职档案员的档案整理水平。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篇10

一、建立健全疾控档案管理体系

(一) 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 所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与疾控中心工作相适应的综合档案资料管理机构, 是直属的独立职能部门, 具体负责疾控中心各部门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工作, 接受上级档案行政部门及对县区档案业务的监管指导检查, 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根据《档案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制定切合疾控中心实际的档案分类大纲、归档范围, 各类档案目录清晰分类科学合理。

(二) 将档案工作列入领导议事日程, 纳入疾控中心目标管理。首先领导要重视档案工作, 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 帮助解决一些硬件上的档案设施设备不齐全, 经费不足, 协调各有关科室收集整理按时向档案室移交档案等工作, 并坚持各部门立卷归档的原则, 档案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责任制来考核。

(三)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档案工作人员忠于职守, 忠诚至上,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敢于向违反《档案法》国家保密规定的人和行为做斗争, 切实担负起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的职责, 将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的人选拔到档案工作岗位, 以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同时,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市档案业务人员培训班, 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强化疾控档案的保障措施

(一) 档案工作列入单位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每年档案工作要达到什么水平, 单项工作要有哪些提升和发展变化, 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 以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样一年的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实施。结合单位实际按照有关工作标准, 可制定几年规划, 这样既着眼于当前, 也谋划到长远, 以此做到计划管理和科学管理。

(二) 建立文件材料形成归档工作制度。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结合年度立卷类目和文件材料平时预立卷情况, 实施预立卷制度, 以此使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列入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 纳入有关工作程序, 纳入部门及个人年度工作考核, 并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 做到赏罚严明。

(三) 档案管理部门要严把归档文件质量关。档案管理部门对各科室以单位名义行文、办文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楚。要严格指导检查有关科室年度立卷质量, 为移交档案打好基础。同时, 档案部门要做好参与单位及相关的重大事项, 如科研课题、设计项目以及产品评定会, 工程竣工和设备仪器验收等工作, 掌握应归档材料, 并跟踪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去向及利用效果。

三、夯实疾控档案业务建设基础

(一) 严格执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疾控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等制度。将疾控中心档案按照二三级类目明确归档内容及保管期限。如疾控档案二级类目慢疾、地方病、寄生虫病、免疫预防等类目细划, 使各业务部门在立卷归档时有所遵循, 具有依据性和可操作性。

(二) 档案要达到完整、准确、系统, 案卷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它直接或间接决定整个档案管理质量高低, 各门类和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归档率和完整率要力争高标准, 向档案室移交时必须有部门主管负责人签署归档意见。

(三) 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管理档案。随着现代管理程度的不断提升, 档案必须与其发展同步, 将传统的手工管理演变成电子信息化, 使档案纸质载体变成电子载体, 这样既有利于纸质档案的永久保存,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始的完整性, 也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快捷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决定了管理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档案室配备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进行档案的检索、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等, 选用符合本专业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 采用缩微复制拍照技术管理或保管档案。

上一篇:自然环境美下一篇:农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