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2024-08-07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精选十篇)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篇1

(一)基地建设要具有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

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装备在技术先进性方面要适度超前。要采用接近该专业最新技术水平的设施和装备,以避免实训基地刚建成就落后于生产和管理实际。各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的共享性,要防止实训基地在建设和运行上各职业院校“各自为阵”、“小而全”,这种独立建设运行模式缺乏共享性,导致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实训基地的设备技术变化快,费用高,实训材料消耗大,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包括经费投入是否可持续发展,基地功能是否能够保持,先进性如何保持,等等,也就是说实训基地必须具备造血功能。

(二)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

如深圳某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其工业中心成为布局较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充满活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可在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毕业时必须取得专业成绩合格证书、技术操作等级证书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三)实践教学基地发展应该提倡多模式、多特色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因此,要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建设,这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功能,即教学实训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科技服务功能,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要转变职教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我院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应该是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训练的场所和技能考核测试中心,是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建设的联合体。我院会计专业从2000年开始试办高职,到2003年已正式成为国家高职教育重点示范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已经形成正规的体系,得到良好的发展,基地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成效,并于2008年申报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基地性质、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准确、清晰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满足现代实践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成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管理、绿色环保的现代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室效益,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明确基地功能与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基地是以教学、科研、生产为主要内容,并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相结合的多功能作用。

1.完成学院的实践教学任务。学院会计专业将理论教学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课程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就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合理设计,并付诸实践。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要求,到目前为止,设有13个财会专业实训室,包括:企业会计2个、成本会计2个、预算会计1个、审计2个、电算化会计2个、税收实务2个、证券交易1个,以及企业管理实训室1个。各实训室根据承担的实训任务,分别安装财务软件,以及基础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税收实务、证券交易和企业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和实训软件等。

会计实训基地还建设了5个会计手工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配备微机1台,投影设备1台,音响设备1套,控制台1个,以及“财会模拟(手工)实训设备(60座)”一套。每个实训室能同时容纳60人。

会计实训基地还将建设1个模拟银行实训室,实训室配备微机1台,投影设备1台,音响设备1套,控制台1个,以及“模拟银行实训设备(60座)”一套。

2.成为高职非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承担职业技能登记鉴定工作。除满足实践教学外,会计实训基地还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会同当地财税主管部门制定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计划。基地先后为地方国资委、国税局、江苏银行开办了多期“财税知识”、“会计电算化”、“金融知识”等各类技能培训班。同时依托“珠算技能鉴定站”、“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演练室”等,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鉴定,职业技能通过率98%以上。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1.管理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的健全性。学院成立了以实训中心牵头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实训教学工作管理、实训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相应的规章制度。会计系一名副主任协同实训中心对实训基地进行业务协调、管理。实训基地实行统一管理,面向学生、社会开放,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不足以及资源分散的矛盾。

2.组织实施及项目管理。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训方式和过程企业化。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实训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优质高效,社会培训按照企业化运作,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四)实训基地效益

1.对学院专业建设的作用。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实务操作训练、参与基地科研项目开发、对外信息咨询服务等途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生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证书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在80%以上,有20%学生取得了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书。

实训基地在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依托基地条件和师资条件,培养了一批能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对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科技创新情况。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结合,教师学生一起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教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在实训基地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员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省教育厅)、市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淮安市科技局)等各级科研项目达30余项,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30余人。

实训基地非常重视创新工作,通过建设ERP沙盘演练、模拟证券交易大厅等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实训室,使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与演练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建设江苏会计教育在线,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不仅使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还吸引了社会大批会计从业人员的广泛参与,发挥了实训基地的辐射功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8年3月在全国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中荣获淮安赛区团体一等奖;2008年7月全国大学生经营管理沙盘大赛获全国赛优秀奖、省赛二等奖。ERP沙盘实训中心被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示范实训中心”。同时与江苏会计教育在线合作为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会计从业资格网络辅导,接受辅导人员达千人次,使基地成为会计及财税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增长技能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通过社会服务,在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研究 篇2

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研究

目的:探讨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实践研究.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于开始探索临床医学专科生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培养承担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社区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计划.结果:探索制定了一套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教学环节的主要方面.从实践应用和评价结果看,该评价体系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效果和质量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学基地建设的情况,并能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社区教学实习基地实习,给临床医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三级医院的.实习环境,对医学生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积极探索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满意效果和更高的教学目标.

作 者:黄敏 赵齐 赵中 方建新 朱惠英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苏州,215008 刊 名:承德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26(4) 分类号:G642.4 关键词:全科医师   社区医学   教学基地   General practitioner   Community medicine   Teaching base  

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欠佳、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原因,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逼近750万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就业难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却与社会需求脱钩。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直跟不上社会需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比较看重对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实践创新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好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等,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就业竞争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实践教育思想源远流长。1798年科学家理查德·洛尔·埃奇沃斯发表了《实践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一文,他提倡建立在非书本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包括考验思维、行动、运动和游戏的灵巧性,进行观察、实验、发明创造和解决疑难等[1]。运行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将有效克服传统专业知识课堂教育对人才培育单一的弊端,对学生实践能力、科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作用,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入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所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强调了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仅仅对课程体系改革有影响,也涉及到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还涉及到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

一、合作经济实践教育的动因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128.9万家,同比增长31.2%;实际入社农户9227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35.5%,同比增长24.5%。各级示范社超过12万家,联合社达到6800多家。从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合作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且严重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规范问题。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合作社如何规范运行的真实情况了解清楚的人少之又少,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促使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合格的合作经济人才。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大量甘愿为农服务和知晓行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大批称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这就对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不同层次、门类和知识结构的人才,来点燃各地合作经济的星星之火,深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教育也需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基于合作社理念和教育推广这两个基本点,合作经济教育工作需要通过高校专业教育培养合作社骨干队伍。合适的模式、有利于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环境都能加快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从而全面提高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传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能够记忆和复现所学的知识,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而合作经济教育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动手能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任务,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形式,紧密加强校企的合作关系,建立学校团队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堂+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和大力开拓人才就业市场,打造我校地方应用及创新人才的优秀品牌。

三、合作经济实践基地建设任务

(1)完善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根据职能划分三个层面:领导层、管理层和“双师”层。领导层由学校和企业主要领导人担任,对基地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决策和统筹规划;管理层是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务处、合作经济专业、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门组成,负责中心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分项管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活动,并落实实践教育基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双师”层是指导机构,由相关专业企业专家和学院双师型教师组成,负责中心建设方案论证、规划和实施的指导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进行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每个老师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和职责。

(2)打造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基地人才培养、管理方案

从课堂跨入实践教育基地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也表明大学生将改变以前传统式实践活动模式,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迈入实训环节。基地将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方案,探索实践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将携手制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从而共同评价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3)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升双师型队伍技术水平

企业和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有所不同,双方都期望通过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产学研合作是保持校企紧密联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才能使合作形式得以坚实发展。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使高校指导老师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

nlc202309041312

校企合作机制的确定包括学校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合。有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育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需要培养和引入一批双师型人才,努力提升双师型队伍的技术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应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对合作社生产实际比较熟悉、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对初次担任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要通过到企业承担技术顾问或兼职,与企业产生广泛的联系;对其他老师轮流进行业务培训,规范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并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校外人力资源优势,从农业合作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技术骨干走入课堂,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或完成毕业论文,给学生带来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技术人员学习交流的机制。企业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少,知识系统性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教学技能训练,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知道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知识系统性强,但从事工程实践相对较少,需要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和重要项目研究参与,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动态,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

(4)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实践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

为了建设与管理好基地,鼓励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采取基地建设工作量化考核,准时发放工作补贴,进行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优活动,开展基地评估活动,校企双方将对优秀基地建设与管理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晋职晋升等方面采取优惠倾斜政策奖励,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淘汰制。合作经济教育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转变,鼓励教师根据相关变化,积极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手段,从而促进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地可持续开展。

实践教育基地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性、阶段性,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不同时间进入实践教育基地展开实训,需要构建一定的制度保证基地的使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设备和实践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管理层在制定本批学生实习环节任务的时候,要做好下一批学生实习的准备工作。预备好相关专业技能训练来保证两批学生教学的连贯性,让下一批学生充分了解本实习项目的流程。由学院教务和企业验收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实习基地的使用做好汇总清单,核算使用效率,并上报合作办公室,以优化培养方案。

大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实践活动到底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是学院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实践基地管理公室将制定一套《大学生实习实践成绩评价细则》,汇总每个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成绩,并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等级来确定最终成绩。学生的成绩评价包括:动手实践时间、完成指标情况、独立完成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生成绩汇总之后,一方面记入學生档案,另一方面存放企业基地备忘录,学生就业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向别的企业出具该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企业影响力推动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保证就业质量。

通过建设,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将成为一个能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大学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惠记庄,张雷,孙德仕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2]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91-192.

[3]王文凯,姚庆安.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5-59.

[4]王斌,罗文健.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对接.前沿,2012(17):141-144.

作者简介

1来红(1987.04-),女,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现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合作经济。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4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必须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的。因此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势在必行。然而,从全国总体现状来看,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特别是职业教育缺乏数量充足的较稳定或固定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

当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主要形式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实施工作。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欠缺,更有些教学计划因为沿袭多年,不少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通过企业相关专业人员根据现实需求对学校课程设置及专业设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指明了方向,使学校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订单”式培养。

学校招生时即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设置,实习环节将在企业进行,部分教材和师资也可由企业提供,学生毕业后考核合格将到相应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能够实现招生、教学、实习与就业的同步联动,力保培养出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解决了学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

3、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专业实习阶段或是毕业实习阶段,推荐学生集体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实操技能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通过双向选择,学生毕业后也可到实习单位就业。

4、“产学研”相结合。

发挥学校先进的专业科研设施设备和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也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基地管理缺乏科学性。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发挥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的载体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如学校与学院间管理脱节、管理人员频繁更换等问题说明高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意识还相对薄弱。

2、学生对实习缺乏相应正确的认知。

首先学生认为学校一学期的实践基地的实习学校就对其没有管理职能,也缺乏关心和照顾;其次也有学生不认同学校实习基地的实习,认为实习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还有学生对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基地不满意,百般推脱学校组织的实习。

3、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基地实习缺乏适合的管理模式。

企业对待学生实习的方式并没有与引进员工有所不同,学生接受情况较差,企业一味地要求学生顶岗,缺乏相关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学校与企业需要行之有效的办法去管理以及疏导学生的实习:

1、选择学生的实践基地要有充分的了解企业的过程。

了解企业并不能从简单的企业经营产品、规模、地点等方面去考虑,更需要考虑企业是否适应学校学生的实习,是否能给学生带来进步等问题。

2、企业给学生带来实习机会的同时不能只考虑利益问题。

企业聘用学生作为企业实习员工的目的之一即认为学生是廉价劳动力,在当今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的现实中,企业把目光转移到了学生这个群体中,而忽略了学生的潜在价值,企业需要目光长远,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留住学生,形成长效机制。

3、学生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能够很快地为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能够在企业找到自身的位置,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成长。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竞争也必定更加激烈,学校会面对生源的竞争,企业面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学生面对职位的竞争,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的利益所在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婷.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J].科技信息,2010.1.

[2]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篇5

预防医学专业现场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历经了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形成特色.文章从办学模式、基地遴选、教师遴选、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基地的建设模式与实践情况.

作 者:郭秀花 王嵬 郭爱民 苏建辉 吴爱南 谢德云  作者单位:郭秀花,王嵬,郭爱民,吴爱南,谢德云(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100069)

苏建辉(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北京,100013)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G420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   现场实习  教学基地  

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6

摘要: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基地类型单一、教学功能匮乏、教学指导弱化、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着手,使实践教学基地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效影响着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于多方原因,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着功能单一、管理机制低下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对于加强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繁荣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国家对国民体质、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急需人才。由于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等存在不同认识,影响着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匮乏。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践的场所,更应该是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指导实习机会深入基地企业,练就“双师”本领;高校与企业将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功能完备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更多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平台。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共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1]因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为中小学校和各类健身俱乐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甚少。有学者统计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黄淮学院等七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状况,几乎全是中小学校、健身房、俱乐部等单位,还有些是与专业无关的单位。[2]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仅用于毕业实习或者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被弱化了,实践教学基地不能够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有些体育类专业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因这些单位本身没有进行教学的功能,更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人员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效果差。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本身不重视教学以外,许多高等体育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不能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实习基地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不足,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的相关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也不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单一。体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是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除体育师资方向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专业不应以中小学校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实习单位类型,以满足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多方就业的需要。

(五)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示范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者,对实践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高校派去的指导教师仅负责联系实践教学单位和确保学生安全,甚至要求学生定期与其联系,对实践教学内容很少过问,更不用说指导了。校外指导教师更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指导,对参加实践的学生不做太多的纪律要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作自家人。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途径

(一)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手。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科研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体育高等院校汇集了体育学科相关领域高精尖人才,大多具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素养,研究基础浓厚。实践教学基地多是体育知识的实践履行单位,能够第一手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现实所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科研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着手,高校进行科研攻关,与教学基地联合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并共同申报专利,出版专著,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共享。在更深层次上,双方还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验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使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发生质的变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双方还可以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由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人才需求提出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高等体育院校按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主要由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吸收。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有针对性的满足了实习单位的人才需要,是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2004年6月,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与联想集团、华映广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启动了预就业培养模式。[3]

(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部分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等可以在校内完成,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实践教学人员、基地管理人员、实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软件设施都应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乡村社区等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数城市中小学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些社区还配备了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体育运动及指导的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在将这些单位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时,在完成校内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健身房、大型社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社区群众聚集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状况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群众健身进行指导;运动训练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将球类、武术等相关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或各单项项目协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机会进行赛事管理、现场解说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加强管理。说到底,实践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等院校是实践教学活动管理的主体,应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等院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都能应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包括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对教学基地的指导教师来说,虽然不属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在编教师,但基于学校与基地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基地指导教师也负有管理职责。因此,高校与实践基地联手,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出台双方教师都遵守的实践教学控制方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高校派驻的指导教师应强化责任心,真正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基地的指导教师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从应用角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到相关运动队跟队实践,学生应从内心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身份转换为运动员、教练员助理、裁判员助理等身份,完全服从运动队管理,在观察中学习,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错误中纠正理论误解。再者,高等院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实践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细分各方的职责,在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划分双方职责,便于在实践教学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大投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为企事业单位,公有事业单位如各单项项目管理中心有经费保障,人员、设施、教学条件较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一些民营企业如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房等由于全部是市场运作,受经营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人手较少、设备紧张现象,有些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关门。[4]因此,高等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院校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高等院校利用教学、科研优势,针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实习基地要求,或者主动要求实习基地,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教学管理能力,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促进基地建设。高等院校一般很难直接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投资,但可以以评估方式以评促建。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评估方案,双方人员共同参与,以高等院校为主,对实习基地的实习设施是否完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完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规范、实习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是否突出、接收实习人数是否众多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评估条件较差单位进行建设经费资助。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管理,共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三,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还可以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实训室、或者训练场地,既能满足高等院校实践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事业单位科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还可以联合成立技术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均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各自的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与媒介。[5]

(五)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教育、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以及科研训练提高、学术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等专业实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必然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体育院校内部各相关处室、各类相关科研中心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老年体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该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及学术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多了解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到实践教学基地去考察、座谈,倾听对实习学生的评价,邀请实践教学单位相关人员来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共同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再者,高等体育院校在将中小学作为实践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让实习工作接地气,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身短板和优势,明确就业方向,尽可能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天利,陈勇,曾庆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02):91.

[2]王凌娟.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7):118.

[3]陈坚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造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3):249.

[4]中国企业网.郑州维体健身欠薪百万员工“上楼”维权,[EB/OL].http://hn.zqcn.com.cn/html/2015/yuqing_0407/38779.html,2015--04--07.

[5] 王天利,陈勇,曾庆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02):91.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篇7

MBA教育是体现职业实践训练和职业倾向性的教育模式,其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要求体现特定的职业导向性,注重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重心在于职业实践训练和职业技能养成[1,2,3,4]。MBA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5],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对MBA的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无异,远远偏离国家提出的专业学位培养的初衷,偏离了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培养MBA的要求[6]。许多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培养MBA过程中,没有建立实践基地,或只有极少的实践基地,使得实践教学环节不多,有的学校甚至缺乏实践环节[7]。加强工科院校MBA研究生实践教育,建立合适的实践基地,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8]。

一、MBA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 一) 是国家对MBA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MBA属于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管理人才[9],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MBA教指委) 要求MBA学员系统掌握工商管理领域的管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科学决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全球视野,把握全局的战略思维与分析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有创新和组织领导能力。这些能力的取得,离开实践基地是难以实现的。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明确要求,学生要到实践部门进行实践学习,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基地[10]。

( 二) 是深化MBA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

2015 年教育部专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10]。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也明确要求,MBA院校应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或与企业联合培养,保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9]。

二、加强MBA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知识面宽,懂得企业管理、具有市场意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和微观经济操作技能的人才[4]。课堂教学可以使MBA的学生了解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的理论知识,但绝大多数MAB学生本身在入学前已接受过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同时也接受过企业实践的考验,他们是带着问题来求学,不只是为取得一纸文凭,因此学校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实践环节。学校安排MBA学员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一) 可以提高MBA学生的培养质量

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到现场进行教学,MBA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以及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MBA学员通过企业观摩或亲自参与业务实践,进行职业角色训练,可以培养自身的职业感受性,提升专业技能,取得管理的实践经验。校企共同设计MBA学生的培养计划,论文选题,可以更加符合MBA教指委要求,从而可以提高MBA学员的培养质量。

( 二) 可以推动校企合作,科研创新

高校有丰富的学科及人力资源优势,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而企业有灵敏的市场信息、有完备的生产条件,有健全的销售渠道等条件。通过MBA实践基地平台,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对接,解决高校在生产实践中、在人才使用方面、科研开发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MBA的学员若能参与其中,可以有效的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

( 三) 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由于工科院校的背景,MBA教育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大师级的教师,加上师资学历学院结构不合理,许多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提高MBA教育质量极为不利。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正好可以带动教师参与,使部分学历较高而且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手,这也正是MBA教师需要必备的能力。

( 四) 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新的时代,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如果学校一味在课堂上教学,学生只能得到陈旧的理论知识,而走进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毕业后将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即使有再深的理论知识,也不能从容应对变化与挑战,将不会是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和管理者。

三、工科院校MBA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但其在对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金融、会计、项目管理等类的MBA人才培养方面有其先天缺陷。

( 一) 工科院校MBA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工科院校一般依托行业办学,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学术领域有自己的优势,经济类专业是为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而开设,其师资力量没有像工科专业富余、充足和高水平,而能从事MBA教育的教师则更为缺乏。同时在岗的MBA教师一般没有太多参与企业实践的经历,加之个人不重视实践教学,致使部分教师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11]。

( 二) 进行MBA教育的硬件设施缺乏

工科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设施为工科教育服务,学校的投入重点依然是工科专业,而其对MBA的投入明显不足,加之许多院校MBA办学时间不长,因此象实验室、实训室、讨论室之类用于MBA教育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MBA的教学,有的学校不仅没有马蹄形教室,甚至有些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教室都不达标,严重制约MBA的教学,影响MBA的培养质量。

( 三) 部分工科学校MBA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甚至缺失

绝大多数MBA办学单位进行教学都是短时间的集中培训,理论教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环节,因为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学校对实践教学安排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实践环节,也只是带着学生到附近的企业走马观花参观一下,没有与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更别说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这样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也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2]。

( 四) 实践基地质量不高

由于部分工科院校对MBA这一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是由于学校性质等原因,实践教学基地滞后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度,实践基地有量无质,甚至数量也达不到条件,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管理机制均不能保证MBA实践教学,使得实践基地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对工科院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 一) 重视基地建设,提供必要保障条件

工科学校的领导要了解MBA培养的重要意义,要重视基地建设的科学规划。工科院校要从国家大局与需求出发,根据现阶段社会对MBA研究生能力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优势,改革培养模式,促进人才结构调整。学校应创造条件,给予MAB教育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为MBA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 二) 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要改革MBA培养机制和教学计划,脱离工科思维,要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适合MBA的实践环节并细化过程与时间。培养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既可以是集体到企业实践,也可以分类到企业活动。学校要结合对口企业的实际,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针对不同的学期、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达到实践教学效果。

( 三)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实践基地科学化管理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方面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工科学校在工科方面的校企合作有丰富的经验,MBA管理者要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学校要改革培养机制,借助平台,发挥优势,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校企双方要高度重视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前谋划,合理布局,共同协商,明确职责。经过这一实践平台,真正实现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 四) 实行“双导师”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以建立实习基地为契机,完善学校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在企业中遴选具有可以指导MBA的科研人员、管理能手担任MBA导师。学校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基础性研究,企业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实际应用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学员的学位论文可以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五、结论

工科院校在培养MBA中有其实际困难,但其为社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只要工科院校结合自身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类人才的需求,大力提高MBA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MBA教育,改革MBA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课程和案例教学、企业实践项目等环节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综合性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献斌,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5:22-25.

[2]吴少平.MBA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40-44.

[3]孙晓强.对我国MBA教育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01,12:96-97.

[4]姜志诚,班晓娟等.工科背景下的MBA教育培养模式浅析[J].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2:43-47.

[5]庄晖,高松,汪金爱.传统MBA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2013,10:101-104.

[6]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大纲[M].机械工业出版社.

[7]于海潮,潘娜.国内理工科院校MBA创新培养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4:156-158.

[8]林桂娟,於朝梅,王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22-25.

[9]MBA教指委.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Z].2013-6-28第四稿.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5-7.

[11]高军,王睿.省属工科院校MBA教育项目品牌建设策略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5,5:111-112.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技能实训

如何增加大学生就业率, 现在是摆在每所高校面前最大的挑战。无论是重点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还是独立学院, 都存在这个问题。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造成的市场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大学生数量巨大, 一方面企业需求旺盛。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感叹人才难寻。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 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都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 马上创造效益。把原本企业应该对刚毕业的同学的培训, 压给了学校, 希望学校能够承担;另一方面, 高校教学计划落后, 知识陈旧, 的确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基于种种情况, 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成材率, 我们信息工程系, 把校企合作作为一个主要的手段, 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信息工程系的校企合作, 从2009年正式开始, 经过几年的发展, 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定制方式。2009年, 为了提高就业率, 我们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到大连参观企业, 与企业洽谈, 我们首先参观了大连华信集团, 该集团的软件培训行业, 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学习了他们的教学计划, 回来后, 把我们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 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同时, 联系到了大连简伯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员工超过上千人, 在大连软件行业列于10强行业, 所以, 软件人才需求也比较旺盛。经过洽谈, 已经公司的面试, 我们为该公司专门开设了一个软件特别班, 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 都经过了和企业的协商。经过了一年的培训, 最终特别班的同学大部分成功进入了简伯特公司。也是我们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经过了与简伯特公司两年的合作, 我们逐步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我们优秀的学生已经能够达到企业的需求。但是, 我们教育的目标, 是让所有的学生, 都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而仅仅采取企业定制的方式, 因为企业数量有限, 要求还较高, 所以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定制的基础上, 加强了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2011年左右, 涌现出一批资质不错的培训企业。我们把合作对象从跟企业合作, 改为与培训企业合作。学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 将第七学期的教学进度进行了改革。原来第七学期正常上20周课, 第八学期还要上四周课。这样上课, 影响了学生找工作的节奏。所以学院后来进行改革, 第八学期不在上课, 第七学期也仅仅上11周课, 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 进行就业实习。这样, 学生基本在11月份左右就离校了。如果这个时候, 到公司培训4-6个月, 正好能赶上明年春季的大型招聘会。后来为了更加适应市场, 我们干脆与企业进行课程置换, 如果愿意去企业参加培训的同学, 第七学期结束, 7月份就可以去企业实训, 实训4个月以后, 11月份正式招聘会的高峰期, 这种改革之后, 对学生的就业促进更大。

基于学生的地域特点, 我们分别在大连、北京、深圳, 寻找能够与我们合作的企业, 我们对各个企业都采取了实际考察的手段, 最终在北京, 选择了教育部ITAT-PRO就业指导中心;在深圳选择了深圳软件协会推荐的ITjob有限公司;在大连选择了大连安博与大连东软两家公司。这几家公司, 是在众多公司中筛选出来的。北京的ITAT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 以Java语言为基础平台的培训, 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所以对学生的负责态度没问题。而且, 北京也是软件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学生的就业机会多, 就业岗位也多, 特别是很多北方的同学, 愿意到北京进行就业。所以, 在北京寻找一家合适的企业, 尤为重要。我们系分别在2010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别有3批同学参加了该公司的培训, 均在北京找到合适的工作。深圳的ITjob远标教育 (深圳市远标培训中心) , 2003年成立, 主要提供C++培训, Linux嵌入式培训, Java培训, Android培训, MTK手机开发培训, NET培训等软件培训。已输送20000多名大学生到深圳软件企业工作, 目前是深圳成立最早也是最大的软件就业培训机构。针对南方学生毕业后想回南方工作的特点, 我们与ITJOb进行了C++与Java方向的培训, 效果良好, 学生基本都在深圳、广州就业。大连安博教育学校, 以其雄厚的实力与大连市政府的支持, 是唯一一所承诺免费培训的学校, 学生在4个月的培训期间不收培训费, 只收取一部分资料费、住宿费, 总费用不超过一千元。从2010年合作四年来, 每年都有将近40-60人左右, 到安博实训, 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连东软教育集团, 以东软集团为背景, 就行就业实训, 如果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 可以优先进入东软集团进行学习。虽然培训费用较贵, 但是每年还是有30名左右同学去东软实训, 将近有10多名同学, 最终留在了东软集团。

第三阶段:学院为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准备继续加强就业实训。所以对部分工科院系采取“3+1”的培养模式, 前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最后1年, 到企业进行实训。加强学生“两强”能力的培养。根据学院的精神, 信息工程系也准备采取“3+1”的培训模式。以往都是参加企业实训的同学, 可以在7月份离校, 大四课程与企业进行课程置换。但这毕竟只是一部分同学, 大部分同学还是选择在学校上课。现在经过改革, 让所有的学生都到企业中进行锻炼, 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实习时间的增加, 学生可以稳定的在企业实习超过6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 也进行改革。除了保留原有的培训企业之外, 我们也在长春、大连、北京、深圳联系了软件公司。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因为有将近1年的实习期, 所以学生可以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 这样可以达到企业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总之, 信息工程系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经历了企业定制、与培训机构合作、与软件企业合作的三步走。出去实训的同学由几名优秀学生到几十人的规模, 到现在全部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大大的加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为实现我院“两强”的目标,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章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 2012 (4) .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篇9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基地建设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 自2009年起, 教育部增加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 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 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巨大的挑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发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是有效培养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 联合基地的建设效果也将是决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 是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 如何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教育部针对该类研究生的实践环节, 明确要求其须到实践部门至少工作6个月, 这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的刚性要求[1]。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 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切实做好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二) 深化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

2013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针对需求,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各层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引导和联系在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或企业全方位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 聘任实践基地的高水平专家作为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合作需求, 共同设计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生的课题选题和毕业目标要求等, 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设计更加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更加接“地气”[3]。

(二) 有利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近年来,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 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 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合作, 理顺合作机制, 积极调动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更多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有效推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生产相结合, 促进产学研合作。

(三)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是应届本科毕业生, 这类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工作经历, 普遍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进入实践基地后, 不仅能学习和积累到实践经验, 也会获得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 从而端正求职心态, 不断调整职业规划。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该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产物, 通过合作可以加强高企双方更深入地了解, 让高校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市场导向, 不断调整培养方案, 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更符合需求的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实践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扩展

近年来, 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很多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需要加强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综合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案例分析室等, 在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各种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但从实践基地运行过程和效果来看, 许多实践基地并没有健全的运行合作机制, 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需求[4]。

(二) 校企合作“双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 对高校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近年来, 随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急剧扩增, 导致师生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导师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不能满足指导培养任务, 出现一位导师指导10余位甚至数十位研究生的现象, 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很多高校直接由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导师担任, 但这些导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历和指导能力无法满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而针对该类研究生培养的具有实践教育经验的行业企业导师队伍尚未形成。

五、对策及建议

(一) 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达成校企合作双赢

企业和高校能否进行实际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形成合作共赢。高校要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企业实践平台,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校企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 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 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 使校内外导师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给予更加精心的指导, 让他们深度参与合作科技项目, 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 注重吸纳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 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通过校企联合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工作,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 加大在合作企业遴选具备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专家担任导师。在遴选条件上, 引入多维度选聘机制, 注重实践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 提升其、职业素养。例如, 校内导师遴选与考核, 不仅要考核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同时也应考核其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等。对校外导师, 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业资格, 而不应过多地关注其学历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高校应不断创新“双导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调动校外导师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整合资源, 明确职责, 使实践基地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校应结合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战略, 制定长远、科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 以互利共赢为宗旨, 把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 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学校与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体系中,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可以共享社会资源, 是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5]。为了使实践基地建设得更好, 并实现其功能, 高校和企业应相互协调、互相配合, 完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 建立专门的导师队伍, 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为社会输送更多和更好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19.

[2]教育部, 财政部, 发改委.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教研[2013]1号.2013-3-29.

[3]李献斌, 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5) 22-25.

[4]刘明杰, 宋英兰.提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8) 86-88.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并且规定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坚持以创新为理念,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并且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以下主要是以艺术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明确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

要想做好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做好的便是明确相关的建设目标,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会直接影响实践基地能否顺利的开展实施,因此高等院校在建立实践基地时,一定要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且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这样会导致学生实践过程急于求成,最终导致实践研究失败。同时目标也不要设置过低,否则将会影响创新实践的效果,使其失去意义。所以目标制定应从实际出发,一定要具备前瞻性。对于艺术专业来说,本身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必须要多动脑多思考,所以实践基地的建设一定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课程体系的完善改革,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二、做好方案的规划

高等院校一定要做好实践基地规划方案的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预定的建设目标,清晰地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记录。并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要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思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能够选取一些国外现今的作品来激发艺术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创造发明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建设的方案中也要包含一些创作条件,让学生优化自身的设计方案模型,能够结合中外作品,对自身的创作进行完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迅速的进行改善。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功能

对于高校艺术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定要充分完善实践基地的功能,首先要能够创新产品的展示室,也就是所谓的资料共享空间,学生在这里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寻找一些自身所需要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观看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其次,是创新产品的剖析室,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对一些产品的结构进行全面剖析,从而进行深入了解,以此来促进设计方案的改进以及创造,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再者就是创新产品设计室,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的设计软件以及辅助的计算机教学工具,其中包含了模型的制作,以及相关材料设备的设计等,这样学生能够验证出设计中的可靠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不断的改进。最后就是创业孵化室,在这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进行实践的空间,学生能够在参加比赛之前进行全面准备,不断对产品进行完善。并且在这里模拟公司以及网上交易平台,以此来为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创业的全过程,从而来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高校做好内部支持

要想更好地发展高校内部的实践基地,高校必须要做好内部的支持,从而为创新实践基地的成长提供一些保障,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高校一定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提供多种评价机制,以此将考核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参与过程中,对学生实践的过程以及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同时高校要开设多种实践教育课程,促进学生接受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利用竞赛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五、做好实践教学改革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信心。并且学生一定要全员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是活动的主导者也是策划者。教师仅仅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辅助,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渐提升,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社会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所以各大高校在教学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各大高校一定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以此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更加了解社会,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对实践基地的建立,必须要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项目化教学有机化学下一篇:检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