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管理

2024-08-05

慢性疾病管理(精选十篇)

慢性疾病管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3月~2014年8月社区92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医院检查确诊,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6例,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 (67.2±6.2) 岁, 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 (6.2±2.8) 年, 观察组46例, 男23例, 女23例, 年龄53~76岁, 平均年龄 (66.8±6.0) 岁, 病程4~13年, 平均病程 (6.3±3.0) 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社区护理管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康复指导、回答患者咨询和用药指导等, 未进行社区一体化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社区-医院-家庭”三位一体化护理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社区个人健康档案, 由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整理COPD资料, 评估患者的家庭、经济、病情和文化等。 (2) 系统化健康教育, 由医院、社区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加COPD相关知识讲座, 解疑答惑, 发放知识手册, 提高患者依从性。 (3) 康复指导, 指导正确咳嗽、排痰和氧疗方法, 指导合理饮食、康复锻炼方法等。 (4) 心理护理管理, 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鼓励性语言, 减轻其精神压力, 保证有效睡眠, 提高其治疗康复信心。 (5) 社区建立COPD预防护理宣传栏, 定期更换内容, 配合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定期体检、咨询了解患者病情。

1.3观察指标

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 护理管理期间患者的再次住院数和天数,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COPD知识知晓率, 包括用药、饮食、功能锻炼和家庭氧疗四项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经3年社区护理管理后的肺活量、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护理管理后对COPD知识知晓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观察组的再次住院次数 (0.6±0.5) 次, 再次住院时间 (8.6±5.4) d, 对照组再次住院次数 (01.0±0.6) 次, 再次住院时间 (14.2±8.3) d,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我国社区居民由于“三不到位” (即家庭料理、社区护理服务、家庭经济不到位) 。现实中存在“三不定” (不定期注重诱因的防护、不定期服药治疗、不定期注重并发症预防) 现象。COPD“二咳一喘”症状反复出现, 病情不稳定, 并发症不断增多[2]。

本研究实施“社区-医院-家庭”一体化现代护理管理模式, 符合社区新形势下医疗护理管理的新理念[3]。社区护理管理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 再次住院天数和次数均低于对照组, 社区护理管理使“二咳一喘”症状得到控制, 减少了发病率和复发率, 缓解了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等不良问题[4], 减轻社会、家庭、医院负担。阶段性评估提示观察组对COPD知识的知晓率好于对照组, 说明社区护理管理利于社区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 提高其治疗康复依从性, 是该病重要的社区防护手段。

综上所述, “社区-医院-家庭”一体化这一研究课题项目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 缓解临床症状,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次数。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实用性, 该护理管理模式为构建温馨和平安的社区人文和社会环境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提高了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延长人类寿命, 具有深远社会价值和重大人类历史意义, 值得进一个步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丛波, 褚秀凤.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0) :2262-2263.

[2]邢宇航, 沈霞, 邹继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支持性干预及健康管理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8) :558-560.

[3]卢冬梅, 李利.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12) :850-85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疾病管理制度 篇2

一、慢性病门诊补助实行慢病门诊统筹管理。

二、2007年暂定以下15种慢性病为慢病报销补偿范围,分为普通慢病和特殊慢病。普通慢病13种:糖尿病、肿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哮喘、结核病、肺心病、脑出血及脑血栓后遗症、高血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白血病和精神病;特殊慢病2种:肿瘤放化疗和肾病透析。

三、参合人员患有上述慢性疾病时,必须在诊治该疾病条件的县域内乡镇以上级别(含乡镇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首诊医生(主治医师)负责填写专门的慢性病患者门诊病志首诊病页,并附有确诊和每次就诊所需的各种报告单、处方、收据等,简要记录治疗方案和病程记录并签名。精神病患者可在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精神病专科建立慢病门诊病志。

四、明确诊断并已建立慢病门诊病志的参合人员,必须携带慢病门诊病志、诊断书、合作医疗证和身份证等资料到县合管办审核、登记、备案。未经县合管办登记备案的,合作医疗不予报销费用。

五、各定点医疗机构工作站及时登记慢性病患者就诊及医药费用发生情况,每月末与其它报表一同上报县合管办。

六、慢病报销比例:不设起付线,普通慢病医药费300元以下的报销比例为20%,医药费300元以上的报销比例为30%,年度各种普通慢病累加报销封顶线为2000元。特殊慢病报销比例40%,年度各种慢病累加封顶线10000元。

七、慢病患者可凭专用慢病门诊病志、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户口薄等有关证件,履行报销手续。报销时间:每年6月1日-6月5日,12月1日-12月5日。特殊慢病患者可以随时就诊,随时报销,也可累计报销。报销地点:本乡镇定点医疗机构或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补助资金由各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后,报县合管办审核无误后,报县财政复核,信用联社负责将慢病补助款项直接拨付给定点医疗机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健康管理 篇3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08-02

0.前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癌症、慢性肺疾病等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国务院在医改方案中制定了医改的目标,确切的提出现今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使命就是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就是慢性病的管理工作,因此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述

1.1简介与主要分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的是那些引起病症原因复杂且隐匿、时间久以及不容易治好需要长久持续的治疗与护理的疾病总称。2014年有资料显示慢性病导致死亡的比例高收入国家比例最高,达到了87%、中高收入国家达到81&、低收入国家是37%,而我国慢性病导致死亡的比例处在中高收入水平国家之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靠拢,因此,2104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中国正面临着慢性病风险的巨大挑战,在中国有80%以上的死亡是由于慢性病导致的。慢性病主要可以分为七个种类:一是心脑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等);二是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三是恶性肿瘤;四是遗传性疾病;五是精神异常和精神病;六是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七是慢性职业病(如化学中毒)。

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原因

研究表明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有生活环境因素、人口老年化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1.2.1生活环境因素

喜欢吸烟、嗜酒、饮食习惯不好、环境污染以及缺少锻炼会比较容易引起慢性疾病的发生,生活环境是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参考消息》报道指出我国有3亿国民的体重超重、而肥胖人数也有4600多万人,肥胖人数在全球排第二。而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却不足三分之一,其中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人群锻炼是最少的,我国的烟草生产以及消费都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吸烟人数大约有3.5亿。

1.2.2人口老龄化因素

老年人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以及免疫力会明显降低,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我国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7%以上就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2012年大陆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有1.27亿,占大陆人口的9.4%,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23亿。随着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任务也是显得越来越迫切,这将成为本世纪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与公共卫生课题。

1.2.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都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遗传基因变异会以及有些人的精神容易紧张,情绪波动大以及各种应激状态等都会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2.进行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指的就是对那些影响到个体与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过程。由于我国当前居民与政府相对于国外来说健康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下面主要是从提高居民的健康管理的观念意识以及让政府高度重视起健康管理这两个方面来研究。

2.1观念意识提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许多疾病尤其是对慢性病来说,能否及早发现并且进行及时的治疗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居民努力提高健康管理观念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意识到没有不适感不等于没问题,最好能不定期的去医院进行体检,做到变消极治病为积极防病。警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需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吸引、不嗜酒以及经常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心保持愉快、遇到困难需要学会释放压力。有条件的居民可以进行专项检查,体检只是把我健康的第一步,医院一般都会对体检中发现问题的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健康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体检,而是需要向居民提供健康的体检、风险评估以及动态的慢病管理和干预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第一时间把居民身上存在的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2.2政府重视

引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素非常复杂,对其预防与治療工作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系到每一个人。卫生部门的力量是单薄的,依靠卫生工作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政府应该高度的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需要督促相关的部门一起参加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来。因此笔者建议政府组建高层策决机构以及专家咨询小组,根据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政策与法规,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卫生部门应该掌握国内外防治慢性病的现状,借鉴国外防治慢性病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拟定出慢性病的防治策略、途径以及方法。

3.结语

通过上述的研究知道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如何对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与治疗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给我国居民已经各级政府在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健康管理有一定得启发与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对今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此课题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金变.预防保健科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J]. 护理研究 2011

慢性疾病管理 篇4

1 早期发现慢病患者, 完善慢病健康管理信息建立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 多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在老年群众中处于逐年增多的高发状态, 由于多数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发生、发展及危害性缺乏基本的认识, 再加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 未及时就诊, 造成防控和治疗的延误。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开展和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活动, 按时参加农村居民健康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数据的采集, 慢病基本信息的建立是农村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干预的基础。

2 加强慢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 促进健康管理干预

为扩大农村慢病患者提供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加强慢病管理各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体系的培养。建立各级专业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技能是农村慢病患病健康管理干预的前提, 将科学的饮食, 适度的运动, 合理用餐等基本的自我管理方法, 配合定期检查, 家庭亲人监护, 基层疾控专业人员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形成一套农村慢性病健康管理干预的完整体系。

3 加大政府经费投入, 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 普遍存在“重医治, 轻预防”的现象, 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投入, 扭转“重医治, 轻预防”的局势。在农村, 慢性非传染疾病对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 需要长期服药, 治疗过程较长,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治疗, 加上农村经济水平不够繁荣, 农民的收入较低, 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所以, 农村地区的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对慢性非传染疾病重点投入,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及其费用, 组织好乡村一体化建设, 强化基层疾控组织功能, 降低管理成本。

4 完善慢病防治相关的制度, 保障慢病患者有效治疗

在农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甚大, 会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狠多患者会因此而萌生放弃治疗的想法, 因此, 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制度很有必要。结合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在农村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金, 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 作为对农村患者的又一次补偿,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 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 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宣传相关疾病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掌握程度, 提高居民的自觉性;经常性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居民的疑问积极解答, 尽可能使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重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5 结束语

慢性疾病管理 篇5

为落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疾控发〔2010〕172号)的有关要求,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示范区的申报和审批

(一)示范区的申报原则。示范区创建采取自愿申报和逐级申报原则,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符合条件的地区均可申报作为示范区。

(二)示范区的审批程序。示范区分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两个等级,卫生部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的审批工作,具体程序为:

1.拟申报示范区的县(市、区),以当地县(市、区)政府的名义,将申报材料提交至所辖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上报至所属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

2.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省(区、市)示范区创建、申报和考核评估工作,考核合格者命名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推荐一定比例的省级示范区参评申报国家级示范区。申报材料由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上报至国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申报表可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表》(附件1)。

3.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推荐的示范区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命名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有效期三年。

二、示范区的管理及考评

(一)卫生部对全国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

(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对省级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业务培训。

(三)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方式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

(四)各示范区政府应当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警惕慢性疾病年轻化 篇6

“吸烟是众所周知的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烟草致癌特出现在吸烟者的上皮细胞和宫颈黏液中,引起细胞恶变。”

警惕一:脑梗塞

有研究表明:低于50岁组的发病率,5年前比15年前增长了1.5倍,其中低于40岁的人数增长了3.0倍。对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于50岁组以高血压为主,其次为吸烟、饮酒、心脏病和既往有脑血管病史;而低于50岁组则以高脂血症为主,吸烟、饮酒亦为其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再次为高血压。

所以中青年人应该保持健康的营养习惯、作息习惯,放弃不良的休闲方式,比如吸烟、喝酒等。

警惕二:动脉硬化

有文献表明:中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病正逐年上升,大大高于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其发病和死亡率呈年轻化趋势,并且数字逐年上升。许多疾病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硬化是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眼底血管检查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最简易的方法,也是重要且可行的方法。因此,为进一步了解人群动脉硬化患病情况,于2003年6~10月间对近10000名30~70岁不同年龄的普通人进行大规模人群调查和眼底血管检查的结果显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曾经被很多人称为55岁以上老年人的“专利”,早已悄悄降临到了30~45岁年轻人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摄入的热量增多,能量过剩,再加上运动量减少,从而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增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可进一步加剧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也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多和其他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的因素之一。

调查还显示,男性动脉硬化发生人数显著多于女性。多数女性的生活方式较男性更讲究科学性;女性吸烟者、饮酒者都少于男性,即便是有,其吸食量也大都低于男性。就一般生活习惯而言,饮食不节制,贪吃暴食,身体缺乏锻炼等不良的生活方式,男性也多于女性。而且,女性更愿意采取措施控制体重。

警惕三:宫颈癌

子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主要地位,在女性肿瘤发生率中位居第二。近年来,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TurkistanliEC等报道近年来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率上升到20%以上,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统计收治低于35岁的宫颈癌患者在全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6.9%、80年代的16.7%上升到90年代的16.2%。

宫颈癌的发展要经过许多年,并且在出现癌变前的一段时间就可以检测到宫颈的变化。原则上,对妇女进行这些变化的筛查,就可以为那些具有早期体征的正在发展的疾病进行治疗。筛查规划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执行了许多年,所以大约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据估计在过去的5年发展中国家的妇女仅仅5%的人进行过宫颈病变的筛查,而在发达国家是40%~50%。在低收入的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时期较晚。

早婚、早育、多产、流产早婚、早育、多产等传统的发病因素在宫颈癌的发病中仍居不可忽视的地位:分娩7次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是没有分娩的妇女的3.8倍,是分娩1或2次的妇女的2.3倍;同时,由于妊娠中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免疫功能的抑制,再加上人流对宫颈的机械性损伤,诱发病毒、细菌感染,宫颈癌患者中有人流史者高达93.18%,所以应提倡健康安全的性行为。

性行为的改变及性传播疾病(STD)包括初次性交的年龄、多个性伴侣、性活跃及性卫生不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的观念逐步开放,导致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

吸烟及口服避孕药吸烟是众所周知的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烟草致癌物出现在吸烟者的上皮细胞和宫颈黏液中,引起细胞恶变。

宫颈癌另一个危险因素与长期口服避孕药(≥12年)有关联,还有些患者用宫内避孕环,但上环后几乎很少有人去检查环位情况,以至于带环怀孕的大有人在,要经历取环再流产,增加了宫颈的损伤。

1991~2000年调查子宫颈癌患者资料显示:年轻段子宫颈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患病年龄平均提前到36岁,有学者认为是由性传播疾病和年轻妇女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共同作用的结果。

慢性疾病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48~79岁,平均(63.4±4.5)岁。对照组男37岁,女23岁;年龄46~78岁,平均(61.9±6.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标准,并由医生诊断为COPD的患者,即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②年龄>40岁;③能读写中文,无沟通障碍。(2)排除标准:①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患者,例如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尘肺、充血性心力衰竭等;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4,5]。

1.3 方法

出院前,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指导,具体内容:患者在病房或门诊时,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提出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的知识;护士向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出院后,鼓励患者来电咨询疾病相关问题并予以回答。根据制定的时间随访,并填写调查问卷。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前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策略,具体干预方法:(1)采用医生与护士合作的形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干预,同时建立自我管理干预监督小组,组员包括专科医生2名,护士2名,公共营养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档案的建立,出院前1周,由自我管理小组开展专题讲座,对患者开展疾病知识的1对1讲解,并通过操作示范的方式培训患者及家属,以便患者了解COPD的相关知识,识别使病情恶化的因素,对临床表现及常见的诱因进行充分的掌握,与此同时让患者对自身病情变化前的征兆寻求帮助及自救方法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可通过中医理疗和康复锻炼,如中医理疗可选穴位敷贴、拔火罐、艾炙等,穴位选肺腧、定喘、风门、中脘、肾腧等穴位,康复锻炼指导主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步行、慢跑、气功等体育锻炼,做好中医养生宣教,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及良好的睡眠等。(3)指导患者根据计划进行自我疾病的管理,管理小组定期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况。自我管理具体内容:①疾病知识讲解: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状况,尤其注意自我管理对COPD的应用价值,让患者自愿接受干预措施。②掌握呼吸技巧:呼吸锻炼通过调整呼吸方式达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简单易行、针对性强、经济消耗低,具有普遍性,主要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阻力呼吸等。详细向患者介绍操作步骤、练习目的,并亲自示范,在患者练习时进行指导纠正,确保患者完全掌握练习技巧。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练习锻炼计划,并指导其按时练习。③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疗法是自我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患者活动耐力、改善呼吸困难。按强度划分可分为高强度锻炼和低强度锻炼,按部位划分可分为上肢、下肢、全身训练,按时间划分可分为持续训练和间歇训练。经相关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锻炼成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强度锻炼效果优于低强度锻炼。运动时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一般每周进行3次,尽量选择有氧运动,在能承受的范围内运动持续时间尽量延长。④饮食指导:有关资料显示,体质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受损程度呈负相关,尤其是营养不良患者,会导致患者呼吸肌功能低下,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多食用高蛋白、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严禁患者吸烟饮酒,食用过冷过热、辛辣刺激等食物,减少刺激。⑤合理用药:该类患者常用口服药物为支气管扩张药物,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病情较重患者可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解释此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指导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另外,多数患者需要配合吸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此时应向患者说明使用步骤,如吸入前用力呼气,排空肺部余气等,保证药物吸收率。⑥家庭氧疗指导:对于进行家庭氧疗患者应告知其使用方法、流量设置、吸氧时间,并强调用氧安全,做好四防,定时更换吸氧管和湿化瓶,预防感染。⑦COPD急性期处理:向患者讲解急性期症状,当患者出现急性期症状时指导其及时就医,通过医生检查进行药物用法、用量调整,增加吸氧时间等,及时缓解患者不良症状。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24周后对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管理情况比较

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紧急自救、合理饮食、不良心理反应、戒烟控酒、正确用药、疾病复发率、教育满意度、坚持肺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方面自我管理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GRQ评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症状评分、活动度评分、影响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只能控制病情发展,而不能全部治愈的慢性疾病,往往具有较长的病程,在患病期间患者自身还多会引发机体其他系统的异常表现,例如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导致体重减轻,出现骨质疏松导致患者骨骼肌功能减弱,甚至会出现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多数患者会存在抑郁和焦虑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7]。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工作,旨在通过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以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生理、社会变化、管理症状等一系列问题,及时治疗并积极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

自我管理干预是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实现相关目标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效能感[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疾病各种情况的了解,自我管理时健康行为的指导及出现疾病特殊情况临时自救的技巧的宣教,是患者在漫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策略的缺乏也是引发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9,10]。本次研究应用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并加入中医理疗、中医康复训练、中医养生宣教对患者的养生及康复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合理饮食、疾病急性加重时正确处理、不良反应、戒烟控酒、正确用药、疾病复发率、教育满意度、坚持肺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患者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监督下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饮食、药物、心理等的管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受到患者自身营养状况、情绪及病情的影响,本次研究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营养及肺功能康复进训练的指导,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症状评分、活动度评分、影响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自我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与陈炼等[11]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能与患者提高了对疾病的认知,进而坚持规范用药与呼吸锻炼有关[12]。本研究与Labrecque等[13]报道的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以小组形式开展,自我管理内容包括用药、急性加重处理等,参与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康复师和营养师等。虽然教育内容是事先制订的,但这些内容有助于患者对COPD产生深刻的认识,知晓治疗COPD的有效方式及实施自我管理的可能性,而自我管理的内容可能是患者在患病过程中不熟悉的[14,15,16]。本研究的干预内容主要是患者症状方面的自我管理,参与人员为研究者本人(护士),却得到相似的结果,说明自我管理干预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共同的部分在于干预过程中反复强化干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慢性疾病管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区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抽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此次研究均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9(60.17±15.62)岁;患病时间3~10(7.03±2.19)年。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1~80(60.29±15.86)岁;患病时间3~11(7.27±2.14)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确诊为慢阻肺患者;年龄大于40岁;纳入数量10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配合研究方案的相关要求。排除标准: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或不愿意配合研究方案的相关要求;有心、肝、肾、视力、听力、血液、尿液等检查指标严重异常者;有严重精神疾病者;有恶性肿瘤或其他终末期疾病的患者;有急性或严重全身感染者;无法有效沟通者;孕妇或哺乳者;吸毒者;HIV/AIDS等患有严重免疫缺陷性疾病者;对药物严重过敏者;有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本试验的任何其他情况的患者[3]。

1.3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管理,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为患者建立病历档案,对其进行常规社区管理。试验组实施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治疗前管理:(1)慢阻肺病人经肺功能检查确诊后,应转诊至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社区医生负责未按时就诊的病人追踪工作。(2)患者就诊时,首先行人口学基本特征和健康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评估,以初步了解患者治疗依从性。(3)对患者均进行问卷调查和病例资料收集,由经过严格培训的门诊医生在患者首次确诊时询问患者。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和慢阻肺知识知晓率及心理状态或者治疗信心等信息;病例资料收集既往史、临床特征、合并症、治疗管理质量和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收集信息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户籍、居住深圳时间跨度、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婚姻、体重指数等)、既往史及治疗史(括被诊断慢阻肺的时间、治疗情况、用药种类数和用药时间等)、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数量、严重程度等)、合并的其他器质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病人治疗依从性情况评估表。(4)专科医生对慢阻肺的评估,包括症状评估、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风险评估、慢阻肺的综合评估及病程评估。(5)制订治疗计划。(6)由专科医生完成康复指导。(2)治疗中管理:(1)治疗疗方案确定后均实行由社区医生定期随访管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使用情况。(2)定时回葵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复查。复查项目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肺功能检查、血气生化检测、康复指导。(3)根据复查结果,评估病情,并给出下一步治疗方案。

1.4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GQOL-74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4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100分,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1.5统计学方法将相关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字2检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对比试验组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6%、1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4%、24%(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内科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以呼吸受限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病情往往迁延不愈,且容易反复发作[5]。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时往往送院治疗,待病情进入稳定期后出院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社区医疗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采取何种医疗管理模式对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治疗极为关键[6]。

常规治疗管理仅仅是对患者进行基础管理,未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全面化的治疗管理,逐渐不适应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无法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管理效果欠佳[7]。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以疾病为核心,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现、治疗、预防及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全面化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把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9]。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临床研究方面往往将研究课题设置为观察性研究,未设置对照组,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如杨丽红等[10]的临床研究中仅仅是对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未能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而本次研究通过对入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设置了对照组、试验组,可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研究观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试验组患者其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6%、12%、8%,明显低于实施常规医疗管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说明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治疗和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其临床症状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Johnston,K.,Young,M.,Grimmer,K.et al.Frequency of referral to and attendance at a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amongst patients admitted to a tertiary hospital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Respirology,2013,18(7):1089-1094.

[2]李永红,程琳.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路经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284-285.

[3]郭艳艳,汤森,张刚,等.临床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5):34-35.

[4]楚庚香.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C].全国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进展研讨会暨护理管理、临床教学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39-40.

[5]Yasuo SEKINE,Takehiko FUJISAWA,Kiminori SUZUKI,et al.Detec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ommunitybased annual lung cancer screening:Chiba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ung Cancer Screening Study Group[J].Respir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Respirology,2014,19(1):98-104.

[6]孟伟娜,李丹,彭丽萍,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807-808.

[7]高瑛,华亚芳,孙志岭,等.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对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3):210-211.

[8]张晓伟,关玉盛,王红阳,等.临床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3):324-325.

[9]Cilli,A.,Erdem,H.,Karakurt,Z.et al.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quiring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J].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3,28(6):975-979.

慢性疾病管理 篇9

1 慢性病防治现状

1.1 流行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83%。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对18~69岁居民的慢性病监测结果表明, 2010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70%, 较2004年的20.5%有大幅度增长[3]。2010年, 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239.47/10万, 与2004年的223.50/10万相比, 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心脑血管的病死率占全部病死人群构成比的41.62%, 是导致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4,5]。

1.2 危险因素流行现状

吸烟、过量饮酒、膳食不当和运动量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与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010年, 我国18~69岁男性居民标化吸烟率从2004年的58.72%减少至54.00%。然而, 2010年的标化戒烟率并不高, 仅为13.84%, 并且吸烟人群的戒烟成功率仅有11.11%, 因此, 从整体上来看, 国内相关政策对居民的控烟效果并不显著。我国居民首次吸烟的年龄也在不断地下降,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男性与女性的首次吸烟年龄平均年龄都下降4~5岁[6]。青少年吸烟的人数在全部烟民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

1.3 社会经济现状

慢性病危险因素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2010年, 中国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 65周岁以上的居民占人口总数的8.90%[7], 这意味着从2010年开始中国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 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卷烟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发现, 中国卷烟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在逐年增高, 2011年的增长率超过2000年的40.0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烟草类支出, 2002年与2011年相比, 增长了120.00%。1982~2000年酒类产量以每年超过13.00%的速度增长[8]。

1.4 经济负担现状

目前, 慢性病治疗花费为居民医疗花费的主力军, 占总疾病治疗负担的70.00%。每位患有常见慢性病的城镇居民, 每次住院的花费大于其人均年收入的50.00%;而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居民来说, 这项花费大于其人均年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在所有慢性病治疗中最高, 更加加重对城乡居民经济负担[9]。

1.5 社保基金支付现状

近年来, 医保基金支出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其中慢性病支出逐年增加。例如陕西每年门诊费用增长率高达20.00%, 其中, 慢性大病的支出已呈现增长快、数额多的特点。当前医保、新农合基金多数统筹地区, 收支基本持平, 部分地区已出现透支现象, 要想依靠医保基金完全解决慢性病费用问题, 短期内还有难度。

2 慢性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公共政策和社会支持环境力度还不够。突出表现在慢性病防治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专业人才缺乏, 培训、宣传等专用设备不足。 (2) 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政府多部门配合, 才能有效开展。目前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 (3) 防治结合服务能力不足。医疗机构重治轻防, 基层预防保健机构重监测, 防治结合的能力还不足。 (4) 防治资源难以整合。医保经办、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不够, 预防、治疗和管理脱节。 (5) 信息共享难以实现。医保经办、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在工作中信息相互独立, 资源不能共享。 (6) 居民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城乡居民接受健康教育机会较少,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 (7) 居民健康档案利用率低。部分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将纸质档案录入上传后, 不能充分利用相关信息指导治疗与管理。 (8) 社保基金用于慢性病治疗费用投入不足。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基金用于慢性病治疗的基金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用于治疗的费用占基金的支出比例较低, 满足不了慢性病的治疗需求。

3 对策与建议

为有效解决当前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 共同应对严峻挑战, 要全面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 在防治措施上重点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大公共政策和社会支持力度。增加慢性病防治工作经费, 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投入方式, 评估投入效果, 提高资金效益。 (2) 建立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对慢性病防治涉及的政府部门要建立协作组织, 协调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问题, 加强配合, 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并定期督导, 促进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配备培训、宣传等专用设备以满足工作需求。 (3) 培养适宜人才, 提高服务能力。根据慢性病防治需求, 培训慢性病防治知识, 建立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的队伍。 (4) 整合防治资源。医保经办、新农合经办、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在工作中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使监测、预防、治疗和管理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提高防治效果。 (5) 资源共享, 完善慢性病防治信息管理。借助区域卫生平台的建设, 加快居民健康卡的发放。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源, 建立慢性病病人档案管理体系, 提高对慢性病监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发病监测机制, 建立慢性病发病及死因登记报告。 (6) 对一般居民要做好病因预防:①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慢性病知识知晓率, 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印发宣传册等技术, 广泛宣传, 将慢性病防治知识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使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②科学指导, 合理膳食;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健康食品, 逐步推行营养成份标识, 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 开发推广低盐、低热量的健康食品;③引导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动员中小学生每天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1 h以上, 职工要积极参加工间操, 社区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④做好控烟及限酒工作;告知居民履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重要性, 并加快公共场所禁烟立法的进程, 以及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实行公共场所禁烟, 并鼓励机关、医疗卫生单位、学校等单位率先开展“无烟单位”的相关宣传, 使其尽快成为无烟单位, 从行动上表明其禁烟的态度;鼓励相关的医疗机构设立戒烟门诊, 增设戒烟病房, 并提供相关的临床诊疗咨询服务台;加强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戒烟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大力宣传过量饮酒对人体的严重危害;⑦对高危人群做好危险因素的干预。要逐步加强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检出和管理;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掌握辖区慢性病流行状况和主要卫生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 实施干预, 降低发病风险;⑧对慢性病患者做到早发现规范化治疗与管理;早发现规范化治疗与管理是控制慢性病发展的重要措施, 要逐步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 注重早期康复, 加强对高危人群及患者的咨询指导, 引导开展自然管理,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 要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⑨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利用率;居民健康档案将纸质档案录入上传后, 要利用区域卫生平台和居民健康卡, 分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 掌握居民健康状况, 慢性病患病分布情况, 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以指导治疗与管理;⑩逐步增加社保基金用于慢性病治疗费用投入;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基金在逐步增加筹资标准的基础上, 逐步试点探索对危害大、致残率高、疗效好的慢性病纳入门诊特殊慢性病进行治疗理, 防止门诊慢性病转为住院治疗, 减轻住院基金的压力。要逐步增加慢性病治疗的补偿费用占基金的支出比例, 以满足慢性病的治疗需求。

摘要:分析慢性病防治现状及流行趋势, 探索存在问题、防治对策以及社保基金在慢性病防治中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为今后开展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慢性病,医保基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2011.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报告[R].201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R].2012.

[4]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R].2012.

[5]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中国肿瘤, 2008, 17 (5) :344-345.

[6]张良, 白雅敏, 马吉祥.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 (10) :36-40.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R].2012.

[8]卫生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2004.

慢性疾病管理 篇10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政策支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医学临床中, 主要是指长期性的、不能够通过身体功能的发展而痊愈的疾病, 通常主要是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 是我国医学临床中较为常见和普遍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患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展开了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饮食以及锻炼体系不够合理

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素较多, 饮食以及锻炼体系不够合理是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逐渐转变, 高脂肪食物的过多食用将会使老年人的血液逐渐出现黏稠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老年人并发糖尿病等疾病[1]。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 饮食情况以及锻炼体系的不合理, 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1.2 肥胖的普遍和血脂情况的异常

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素不仅包括为饮食以及锻炼体系不够合理, 同事也包括为肥胖的普遍和血脂情况的异常。近年来,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 我国逐渐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进展, 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 肥胖患者易增加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风险, 极大程度上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2.1 政府缺乏对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

就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而言, 其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因素, 首先体现在政府缺乏对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使该项疾病防治工作能够在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下, 得到全面的研究和防治。就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对疾病防治的支持态度而言, 目前政府部门缺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的认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无法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 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从而限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2]。

2.2 疾病防治的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

在疾病防治管理过程中, 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是尤为重要的, 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就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而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 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经济投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经费仍然存在相对紧缺的现象[3]。现阶段我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逐渐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比较重点的内容, 兵器采用按照服务项目收费的方式, 对相关的防治项目进行收费治疗, 疾病防治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疾病管理工作的推进。

2.3 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是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人员在疾病防治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就当前疾病治疗的发展形势而言, 发现部分疾病治疗人员并非是专业化的疾病专业人员, 对于相关的疾病知识不甚了解, 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治疗等流程相对不熟。另外, 疾病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也相对欠缺, 无法满足实际的疾病治疗需要, 因此限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发展[4]。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防治的支持力度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对策探讨中,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防治的支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政策支持, 是疾病防治管理的重要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出台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 诸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机制和条例》等, 以此促进有利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5]。另外, 要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列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能之一, 制定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防治规范体系, 从而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发展。

3.2 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

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 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渠道, 加强对疾病防治资金的管理以及收集, 能够有效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在现代化社会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资金投入较大、效果不明显的工作, 当前我国慢性疾病在防治资金筹集过程中, 一方面, 可以通过加大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中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比例, 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另一方面,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 可以与商业医疗保险等挂钩, 形成在市场功能经济条件下, 有效的多种筹资渠道, 由此解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资金不足的问题。

3.3 加强对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关键对策之一。在加强对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培养过程中, 一方面, 医院部门在聘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工作人员时, 要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 通过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相对丰富的工作人员, 从根本上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要对在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通过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提升疾病防治人员的疾病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从而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4 结语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 由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 由此容易使老年人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首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从政府缺乏对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疾病防治的资金存在不足现象等方面, 展开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并从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防治的支持力度、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等方面, 展开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提高医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丽娜, 胡镜清, 刘保延, 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现状和中医药的应用优势[J].天津中医药, 2013, 4 (2) :90-93.

[2]曾文娟, 曾金生, 王伟民, 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 2013, 2 (4) :69-71.

[3]李文燕, 林曙光, 钟文玲, 等.福建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 2016, 5 (1) :72-80.

[4]郭红梅, 孙晓云.卫生服务模式在二甲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3 (17) :17-19.

上一篇:顺序控制下一篇:微观与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