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选择

2024-08-21

区位选择(精选十篇)

区位选择 篇1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7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 地区。现今, 中国已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 汽车生产国。

材料二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 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 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图1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1) 指出与美国相比,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 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解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 不同类型的工业部门, 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即使相同的工业部门, 由于设置的区域不同, 考虑的区位因素也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 其消费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因而汽车工业可依托“市场” (或“交通”) 来布局;汽车制造材料主要涉及钢材、有色金属等, 而制造材料又是决定汽车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汽车工业可依托“原料”来布局;汽车的装配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支出在汽车成本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汽车工业又可依托“劳动力”来布局;等等。总结“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应主要立足于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 决定了汽车消费量大, 市场广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 决定了劳动力成本低、土 地成本低。中美两国地域广阔、交通便利, 汽车制造材料及材料来源丰富, 因而在制造材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汽车生产过程产业链较长, 工艺较多, 涉及多个相对独立的零部件, 而每一个 (或几个) 零部件均可单独设厂生产。汽车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 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 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时, 要把握好“整零模式”“长春市周边地区”“积极作用”等几个关键词。吉林省是我国汽车生产大省, 汽车生产历史悠久, 基础雄厚, 在该省实行“整零模式”,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精细化生产, 可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 这种辐射作用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数量、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 (1) 市场需求量大 (市场潜力大) ;生产成本低 (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 。

(2)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分工协作) , 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当地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 ;增加了就业机会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1~3题)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 零部件依靠进口, 产品全部销往美国, 产品的价格构 成如图2所示。据此完 成 (1) ~ (3) 题。

(1) 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 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 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 扩大国际市场

(2)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 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3) 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解析】电子产品的研发属于技术导向型, 电子产品的装配属于劳动力导向型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 其原因即在于此) 。同一工业部门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主导因素也在发生变化。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 说明其区位选择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小, 而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特点, 即电子产品质量轻、体积小、运量较小, 从而使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 在产品的价格构成中, 生产厂所占的份额是最低的, 因而对我国而言, 无论是扩大还是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都无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只能优化或降低生产环节;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只会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只有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才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才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

【答案】 (1) A

(2) B

(3) C

二、考点归纳

1.工业区位因素

(1) 主要区位因素

一般来说, 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运费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任何区域来说, 土地都是有限的资源, 并且是不可移动的。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 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集聚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工业企业靠近其他经济活动,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的集聚, 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 降低能源消耗, 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协作,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其他区位因素

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 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 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在地形起伏较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尤其是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 不宜布局大型工业企业。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供给, 以及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相当一部分加工制造业对技 术工人的 综合素质 有比较高 的要求。

市场因素: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 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 有利于该类工业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从而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环境生态因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输出工业产品, 一方面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 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的干扰。目前, 环境生态状况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应接近原料产地, 这类工业称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如制糖厂;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应接近市场, 这类工业称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如啤酒厂;燃料成本大、耗能高的工业, 应接近动力基地, 这类工业称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冶金厂;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大的工业, 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这类工业称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服装加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短和投资风险大的工业, 应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 这类工业称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如精密仪表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 术的进步, 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减弱;市场因素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技术、环境、政策、信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三、命题预测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考点的考查, 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某种工业部门的特定分布区域图或不同分布地域图来考查;二是通过某种工业部门时空变化特点的示意图或统计图来考查;三是通过某工业部门或某区域产值构成模式图来考查。

依据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笔者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对该考点的呈现方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以区域图为载体, 结合具体案例来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及阐述案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区域的选取又往往会避开美国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日本太平洋沿岸、德国鲁尔区、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等典型工业区, 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及大洋洲的岛国可能会成为命题的新宠。

学生在备考中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会使复习更有效。第一步, 把握好知识整体间的内在联系, 如理清某一工业部门不同区位因素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或某一区位因素在不同工业部门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 归纳不同类型工业主导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与市场条件的变化等。第二步,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不同层面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如微观上, 既要考虑工业企业本身发展的主导因素, 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宏观上, 则要多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去描述等。

四、强化训练

(改编)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图3为在甲、丁两地间建设的某类 工厂运费 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该类工厂的最佳厂址应在 ()

A.甲B.乙C.丙D.丁

2.该类工厂最可能是 ()

A.家具厂B.制糖厂

C.服装厂D.冶金厂

(改编) 图4为某区域示意图, 图中虚线为该区域年积雪期线, 甲区域为某国的重要工业区。读图完成3~4题。

3.在甲地建厂需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主要是 ()

A.淡水奇缺, 生活条件差

B.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差

C.气候寒冷, 施工条件差

D.劳力短缺, 经济效益差

4.甲工业区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旅游服务B.粮食生产

C.造船工业D.冶金工业

(原创) 制造业是指对 制造资源 (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 , 按照市场要求, 通过制造过程, 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 了一个国 家的生产 力水平。从1895年到2009年, 乙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国。2010年, 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头衔让位 给了甲国。结 合图5信息, 完成5~7题。

5.近年来, 乙国个别制造商将设置在甲国的生产线迁回本土,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甲国 ()

A.人力资源匮乏

B.劳动力价格上升

C.能源资源枯竭

D.环境污染加剧

6.十几年来, 乙国向甲国转移了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的制造业。能够承接乙国高端技术产品制造业的地区, 主要位于甲国的 ()

A.东北地区B.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D.东南沿海

7.如果乙国制造业回流形成趋势, 将会极大地改善该国的 ()

A.就业状况B.生态环境

C.投资环境D.基础设施

8. (原创) 2014年7月10日, 作为上海域外面积最大的“飞地”江苏省大丰市在沪举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启动建设新闻发布会。作为上海新增产业转移项目的重点区域,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规划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农用车制造、机械设备及装备制造等8个行业, 并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业。结合图6所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 近年来, 大丰市以海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渐成规模, 请描述该市发展海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2) 农用车制造企业往往依托大型汽车制造厂而建, 试分析这样布局的好处。

(3) 有人说“在上海市发展纺织及服装加工要比大丰市更具优势”,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图中甲地燃料运费最低, 应为该工业的能源供应地;丁地产品运费、原料运费都最低, 应是最佳厂址;而乙、丙两地, 原料、燃料、产品都需要耗用一定的运费, 所以不是建厂的最佳区位。

2.A该类工业, 产品的长途运输运费很高, 而原料、燃料的运输费用与距离关系不大, 由此判断该工业应为市场导向型工业。选项中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制糖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服装厂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冶金厂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

3.C甲地地处北极圈附近, 积雪期较长, 气候寒冷, 冻土层深厚, 影响施工;该地邻近河流, 淡水相对充足;由于该地是该国的主要工业区, 劳力资源、交通运输条件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4.D依据图中经纬网可知, 甲地位于俄罗斯境内, 该国欧洲部分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 由此可推测该地的主导产业应是冶金工业。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该国纬度较低的伏尔加河流域, 旅游服务主要分布在文化底蕴丰富的首都莫斯科, 而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海城市圣彼得堡。

5.B依据图文资料可判断出, 甲为中国, 乙为美国。我国目前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能源资源枯竭及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 因而美国个别制造商将生产线迁回本土, 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 制造业成本增加。

6.D在我国, 高端技术产品制造业宜 布局在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选项中四地相比, 东南沿海最具优势。

7.A制造业产业链较长, 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制造业回流可大大缓解美国的就业压力。制造业回流不会改善生态环境, 只能促使环境质量下降;对美国而言, 基础设施 条件优越;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金、技术输出国, 因而不存在改善投资环境的问题。

8. (1) 紧临黄海, 水产资源丰富;沿海多滩涂, 便于水产养殖。

(2) 相关产业集聚,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于开展协作,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区位选择 篇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然而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的复杂了,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厂布局实例了解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三明钢铁厂实例引出环境因素对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同时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而高一学生理性综合分析能力及科学看等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列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被忽视,所以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太高。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例教学:创设实例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说学法

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同学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对三明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爱乡情操。

四、说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主要区位因素

2、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

2、政策变化

3、环境保护

例析“工业区位选择” 篇3

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河流、湖泊][主要水运航线][城镇][枪炮厂][铁矿][煤矿][图例][汉][水][汉口][汉阳][武昌][马鞍山][大冶][长][江]

材料二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铁厂的区位优势。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工业区位选择与评价的方法与能力。第(1)题,注意提取枪炮厂等图例信息,并围绕工业区位主要因素比如交通、市场、原料等展开分析。第(2)题,应从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即工业规模的扩大会造成用地紧张;同时钢铁厂环境污染较严重,钢铁厂原料和成品运输量较大,会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答案 (1)接近市场(枪炮厂);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交通)便利,接近燃料地(马鞍山煤矿)。(2)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例2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汽车研发

与设计][汽车销售

与服务][汽车产业][整车制造(铸、锻、热、焊、冲压、电镀等)][销售(整车及零部件)][服务(保养、维修、金融、保

险、广告、加油、停车等)][文化业(展览、博鉴、体育、旅游等)][ P ] [汽车制造]

(1)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C.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2)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 原料 B. 市场

C. 动力 D. 劳动力

解析 此题考查工业联系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第(1)题,从题干要求“从产业链角度看”,即“从产业之间的关系看”可知,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P代表的产业比较符合配套产品生产。第(2)题,汽车服务业主要是销售和售后服务,因此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答案 (1)A (2)B

点拔 工业区位选择的技巧

(1)对工业区位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进行工业区位选择与评价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一个地区各地理事物的合理布局必须是综合考虑了该地区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后,根据地理事物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作出的综合部署。

从经济效益角度,工业区位应选择在原料和劳动力充足、质优价廉、市场近且庞大的地区,但这样理想的条件在一个地区是难以俱全的,在现实的厂址选择时,应从工业生产自身特点出发,将工业区位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取利润最高的地方。此外,工业区位选择从宏观上应侧重社会效益,考虑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国防安全、工业惯性等;从微观上兼顾生态效益,考虑所布局的工业是否具有环境污染,工业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以期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工业主导因素及工业指向类型的判断

工业主导因素,即优势条件。工业指向(导向)类型的划分往往是以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进行的。主导因素的确定,首先要看工业部门的性质,然后结合具体的区域,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当然,工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指向型工业区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工业区位因素的评价更要侧重于对其发展变化的评价分析,工业指向类型的判断除按一般原则外,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于劳动力指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于技术指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而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普通家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指向型;瓶装饮料厂属于市场指向型,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乳品生产一般需要接近市场,而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指向型。

劳动力指向性工业会随着劳动力数量、素质及工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我国的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正在经历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阶段。劳动力的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还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

1.水产品加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接近( )

A.劳动力市场 B.消费市场

C.技术条件好的企业 D.原料产地

2.把接近消费市场作为主导区位因素的是( )

A.水产品加工厂 B.飞机制造厂

C.炼铝厂 D.食品厂

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读图,完成3、4题。

[盛行风向][图例][N][0 2km][市中心

机场

市界

运河

高速公路

主要公路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3.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 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 D.接近居住区

4.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

A.高速公路 B.市中心

C.运河 D.机场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一有色金属冶炼厂,下图是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读图回答5、6题。

[12

9

6

3][运费及能源费用][甲 乙 丙 丁] [ 9

6

4

2][加工费][甲 乙 丙 丁] [工资][甲 乙 丙 丁] [ 4

3

2

1]

5.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该企业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主要原因是( )

A. 接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

B.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 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 经济、社会效益好

参考答案

区位选择 篇4

一、FDI在华区位选择现状

我国地域广袤,地区间的FDI差异悬殊。在已有文献对FDI在华区位选择研究中,在区域的划分上基本沿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这种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已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态势。因此李善同(2004)提出了八大区域的划分方式,下图是1985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八大区域投资比重分布情况,这里的八大区域:北部沿边地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划分根据李善同和冯涛(2008)等学者的划分方式做了细微的调整以更符合FDI在华区位分布特征。

由图中所示,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985~1991年:起步与领跑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资刚刚起步,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广东省为龙头的南部沿海地区,此阶段南部沿海地区的FDI占全国的54%,外商主要投资于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

1992~1998年:提速阶段。此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增长率高,有五个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在90%以上,是迄今为止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基数大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相比之下黄河中游地区在此阶段表现欠佳,FDI占全国比重从上一阶段的3.5%降至2.51%。

1999~2003年:超越阶段。受1997年金融风暴的影响,1998和199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FDI出现负增长。南部沿海地区降幅相对较小,但只有2001年的增长率为正,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力上逐步弱化,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从南部沿海地区向东部沿海转移。从总体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变化主要是在这两个区域间的转移,两地区FDI总额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仍然维持在64%左右。

2004年至今:稳步调整阶段。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北移,东部沿海省市和北部沿海地区对FDI的吸引力增强,成为对外商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的两大地区。非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沿海地区,有四个地区的平均增长幅度在43%以上,而沿海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10.59%,长江中游地区的FDI比重达到9.33%的历史最高水平。近年来FDI投入量大的地区,增长率在逐步放缓,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偏小的地区,增长率明显更高,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选择开始新一轮的调整。

二、影响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解释FDI区位选择理论中,Dunning(1977)对区位问题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活动必须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投资者既定的情况下,东道地区的区位优势对FDI的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相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旨在于分析我国不同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FDI在我国的区位选择及的影响。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未对西藏自治区进行分析,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反应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ETL反应市场需求;平均货币工资与劳动力生产率的比值EWAGE反应实际效率工资水平;高校在校生人数HR反应人力资本水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TERT反应产业结构变动与配套服务水平;公路和铁路线路长度与地区面积的比值INFRA反应基础设施条件;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OPEN反应对外开放程度。

三、面板数据模型与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截面为所提到的八个区域,时间跨度为1985年到2008年。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既可以通过考察不同地区情况来分析FDI的决定因素,也可以通过考察时间序列来分析不同时期的决定因素。首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定义为:

其中αi为随机变量,随各地区的解释变量变动而变动,假设其受政策因素的影响;X'it为各个解释变量列向量;μit为随机扰动项。经F检验,先后剔除三个不显著变量,得出模型如下:

模型通过显著性为5%的t检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正相关,与预期一致,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外商直接投资增加1.43%。人力资本存量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出乎意料,表现为负的作用。将地区外商直接投资ln FDI与人力资本量ln HR,做单因素回归后得到正的HR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但是结合其他变量作多元回归后,ln HR的系数估计值表现为负的作用,而且统计上不是非常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对吸引FDI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的。理论上外商直接投资更倾向于寻求低廉的劳动力,但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调整后的实际效率工资水平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的效率工资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选择呈现的是负相关关系。同时对外开放程度也对FDI有正的影响,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0.41%的外商直接投资。

模型(2)中的D1表示北部沿边地区随时间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因素的影响程度。八个区域的系数分别为:-0.1,0.2,0.25,0.25,-0.06,0.28,-0.05和-0.76。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受政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正影响,内陆地区受其负的影响。模型估计与实际基本相符,政策等因素影响为正的地区,正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四个地区,而受其负影响最大的地区,也正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能力最薄弱的西北地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几年内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趋势不太可能改变,但目前FDI已从南部沿海转向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稳中有升,其增长率和外商投资比重都已经高于南部沿海地区,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集聚地。长江中游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虽然还不足全国的10%,但从近年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其增长速度来看,有望成为继沿海三大区域之后,成为新的FDI集聚地。影响FDI在区域间选择的主要因素是GDP、实际效率工资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内陆地区要想争取优良FDI的引入,首先应该练好“内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对外开放程度。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地区都将逐步进入全面开放的阶段。FDI在各地区的转移将更加明显,在各区域间如何迁移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可是无论从流量还是存量上来衡量,FDI在我国的区域发展都极不均衡。利用1985-2008年我国八大区域的FDI相关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分布及其演变,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FDI在八大区域分布及演变的主要原因,根据模型结果得出结论:影响FDI在区域间选择的主要因素是GDP、实际效率工资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八大区域,区位演变,固定效应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国大陆.划分八大社会经济区域[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jingji/305396.htm

[2]冯涛,赵会玉,杜苗苗.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域聚集非均衡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2008(1)3:6-58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篇5

(教案)

——正阳一高柳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2)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3)分析和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活动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运用案例(2)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可以改造的,树立合理利用自然和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3)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建立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教学重点——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教学难点——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件展示】——农业景观图

【提问】这几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差别大吗?能否相互调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不同地方的农业区位选择是不同的。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承转】那么什么是农业区位呢?请同学们看42页内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1、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课本42页的图3.3让学生分类说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板书)【教师语】请同学们看活动1,先从地图上找到孟买、北京和罗马。【提问】水稻是什么样的生长习性?分析三地的气候特征,判断三个地点哪里适合种水稻?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水稻好暖喜湿。孟买和北京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种植水稻;罗马是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不适合水稻生长。——主导因素是气候。【教师语】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及其相互组合关系)影响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等。

例如:西北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种甜菜南方种甘蔗。【展示】图3.7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有什么好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江西千烟洲是丘陵山区,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丘陵山区全面发展耕作业很容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地势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应该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主要因素是地形。

【教师语】地形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和立体农业。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不能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牧业;小于25度的坡地可以发展种植业,但为防止水土流失,应该开垦为梯田。

【教师语】不同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补充案例】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日本的土壤不适合茶树生长。【提问】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得益于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得益于黄河的灌溉水源。

【教师语】同学们请看活动3,讨论分析:东南沿海农业景观变迁的原因。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临近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因素:市场、政策。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展示图片】在北京的蔬菜市场上能够买到来自海南的蔬菜,这说明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得益于方便快捷的交通。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补充案例】过去每到冬季,我国北方的人们只能吃单一的大白菜,通过大棚、温室种植等实现了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使北方冬季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请同学们说出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科技进步也会影响到其他因素。【教师语】请同学们看案例1,思考并讨论:(1)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1)通过技术投入(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2)市场、交通运输、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冻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接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等。

【教师语】由此可知,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比较快。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展示图片】改造气候因素(建玻璃温室);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作物的种植区域;丘陵地形(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3、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板书)(1)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板书)(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荷兰花卉出口欧洲各国、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教师语】这些都得益于交通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承转】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1、农业地域的概念(板书)

2、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

3、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语】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案例2和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分布图,试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学生讨论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有质量较高的亚热带草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澳大利亚早期移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早期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羊业逐渐演化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三、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自然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

四、知识反馈

1、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新疆的哈密瓜甜又香。——()(2)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3)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4)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5)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6)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2、某城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该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指津 篇6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下面从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典型考题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农业区位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方面。

(三)农业区位选择

不同的地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差异。

二、学习方法指导

(一)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是不变的,其农业区位选择,实际上是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具体农业类型的选择。

下面举例加以分析:

地形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例如,从贺兰山山顶、山麓、银川平原到黄河,宜分别发展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

降水量也会对一个区域的农业类型产生影响。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干旱地区一般不适宜发展耕作业,宜发展畜牧业。例如,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交通的改善、保鲜冷藏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扩大市场的地域范围,最终对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产生影响。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鲜花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受市场价格影响,单位面积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的收益是逐渐递增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农业景观变迁,说明了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分析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实际就是农业区位因素在特定区域的具体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右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

谈到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同学们立即想到了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去分析,不假思索地得出“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图中能获取河流和土壤的信息吗?显然不能。我们只能从图中获取气候和地形的信息。

从地理位置看,该图位于赤道附近,高原地形,气候温暖;纬度低且地势高,光照充足,年温差小;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雨量较充沛。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对于花卉种植来说是不利条件。依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分析出有利于花卉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再分析有利于花卉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不便;由材料知该国鲜花主要供出口,由于鲜花运输时间要求短,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从地理位置看,该国位于南美洲,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看,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内市场狭小;图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是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三、典型考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第(1)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同下垫面对局地气候影响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以湿地为主的下垫面和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下垫面对局地气候影响有何不同。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项A和B都与大气水分增加有关,与城镇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影响原理不符。选项C,近地面风速增大,也与原理和事实不符。选项D反映的是建设用地与湿地相比,对局地气候的日变率和年变率的影响均较大,符合一般原理。

第(2)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认识。选项A和C都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有关,但花基、菜基鱼塘的生态循环环节比桑基、蔗基鱼塘差。选项B与事实不符。只有选项D符合环境和事实。

第(3)小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桑基、蔗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价值的判断及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土地利用收益最大化的现实。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D选项与当地事实不符。选项B和C不符合对桑基、蔗基鱼塘正向循环价值的判断。选项A契合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传统农业的取舍。

我国进行FDI区位选择探析 篇7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研究方面, TaeHoon. Oum与Jong - Hunpark ( 2004)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东亚各国设置区域分配中心的区位选择进行调查与研究, 发现地理区位、交通联络与市场进入、市场规模与集聚性区域的增长潜力、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因素等是跨国公司在东亚进行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Loree& Guisinger ( 1995) 研究了政策变量和非政策变量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他们发现东道国实际税率对FDI显著正相关, 准入门槛对FDI进入有显著负相关效应。一些非政策性变量, 如政局稳定、自然距离、人均GDP和基础设施对FDI流向也有显著正效应。Grub等 ( 1990) 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 研究了美国对华的投资动机, 发现市场潜力和廉价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投资激励性政策对美国并不是特别重要。D. Van Den Bulcke等 ( 1994) 通过对我国40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同样证明了上述结论。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了语言文化、贸易壁垒等因素对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 并指出母国的政治不稳定、东道国较低的资金成本、分散金融风险以及母国有限市场等传统因素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重要性极低。

1. 2 国内研究现状

叶刚 ( 1992) 则通过对上海、北京和福建的37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调查, 表明寻求海外市场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首因, 其次是享受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产品出口。魏后凯、贺灿飞和王新 ( 2001) 通过对秦皇岛的135个外资企业的调查, 发现外商对华投资重要的投资区位因素依次为廉价劳动力、市场规模、自然资源、投资优惠政策、投资回报率以及区域市场的可达性等。成惠芳 ( 2004) 等通过运用TINBERGEN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认为中国与投资目标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双边贸易量等与中国向目标国的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 而与中国与目标国的距离与直接投资流量呈负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但是由于缺少对目标国引资政策、文化法律、社会制度和中国企业投资动机等非经济因素的考察, 结果与现实存在差距。程慧芳和阮翔 ( 2004) 基于中国对32个国家的OFDI截面数据, 利用投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 中国OFDI与东道国市场规模、人均收入及双边贸易正相关。刘凤根 ( 2009) 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方法得出: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受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影响显著, 但两者呈负向相关, 同时, 我国对出口及东道国的成人识字率也较为敏感。东道国的工资水平与我国呈负弹性关系。张远鹏、杨勇 ( 2010) 的回归分析表明: 在东道国的累积FDI、生产成本、东道国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与东道国的贸易关系等是影响中国对其投资的主要因素, 地理距离因素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逐步下降。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其分布现状

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 非金融部分) ( 简称03年度FDI公报) 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 1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初创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政府为突破帝国主义的贸易封锁, 组建专门的外贸公司, 在海外设立专门的办事处与分公司, 作为总公司的海外销售与进口网点。

2.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兴起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企业开始了对外投资的探索。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从专业贸易公司, 发展到工贸公司工业生产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公司。

2. 3 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近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现状来看, 截至2011年年底, 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 ( 境) 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 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 ( 地区) , 占全球国家 ( 地区) 总数的72%, 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 尤以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六个行业为最。从近年FDI存量洲际分布情况来看, 亚洲与我国文化相近、资源互补性强, 加之其经济的迅猛发展, 促使亚洲投资市场不断扩大。另外, 对南美洲的投资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南美洲资源丰富, 同我国经济有较强互补性。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无法改善, 所以对欧洲和北美洲的投资则将长期处于低水平。近几年对非洲的投资呈现一种上涨的趋势, 对其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市场, 但投资相比预期仍偏少。

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主流FDI理论认为, FDI往往具有开拓海外市场、寻找要素成本洼地以及获取资源 ( 包括自然资源和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代表的战略资源) 三方面的动机。与这三种动机相对应,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生产要素成本、自然资源禀赋、知识资源储备等因素也是验证FDI东道国响应机制的重要变量。此外, 地理距离也能够对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 因为国家间的距离越远, 语言距离和文化距离也越大, 企业跨国投资的成本亦越高。

3. 1 东道国市场规模

东道国市场规模越大, 越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本文以东道国GDP来作为测度。因为GDP既包括了东道国的经济规模, 也反映了东道国的人口规模, 因此, GDP是对东道国购买力的最佳测度。

3. 2 东道国人均国民收入

由于劳动力在企业生产行为中的重要性, 寻求成本洼地的产业转移往往是追逐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为此, 选用东道国样本年份的人均国民收入 ( 按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国民收入) 对该国的劳动力成本进行间接测度, 人均国民收入越高, 间接反映该国的劳动力成本越高。

3. 3 中国与东道国的距离

国际经济学理论预测对外直接投资更倾向于进入地理邻近地区 ( Buckley和Cason, 1981) 。随着与东道国距离的增加, 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会增加, 同时距离因素也会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效率, 因此, 距离会增加投资成本。该变量直接用北京至东道国政治中心的地理距离进行测度。

3. 4 东道国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量

Leichnko ( 1997) 指出FDI与出口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对东道国市场进入的一种模式是另一种模式的必须过程。企业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的。面对不断强大的地方性封锁和贸易保护,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倾向于设立国外分公司, 通过内部化的手段进入当地销售以保证能够继续进入这些市场, 此外以我国对东道国的出口额作为双边贸易的代理变量。

3. 5 东道国自然资源禀赋

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可能导致资源型投资对东道国制度风险有更大的容忍度; 另外企业利润最大化动机又使得资源型FDI极力规避制度风险。此外选用东道国样本交易年份原油和矿产品的出口额作为东道国自然资源禀赋的测度值。

4 结 论

企业FDI区位的选择是一项多维目标的复杂性决策, 会影响企业的国际性生产布局, 必须审慎决策。本文就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 深层次探讨了影响我国对不同国家FDI流量的因素, 即: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东道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我国与东道国的地理距离、东道国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量以及东道国自身的资源禀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企业在进行FDI区位的选择时, 一是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FDI的主要区位选择。东亚及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二是兼顾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投资, 以便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注重发挥国家在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刺激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加, 其区位分布备受关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其FDI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其特殊性:我国进行FDI过程中, 大量的中国投资进入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部分投资进入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本文在分析一般FDI区位选择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探讨我国在进行FDI时的区位选择。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FDI) ,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贺灿飞, 王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2) .

[2]杨大楷, 应溶.我国企业FDI的区位选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1) .

[3]梁冠宏, 蒋殿春.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投资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检验[J].世界经济, 2012 (9) .

[4]周琳.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经济视角, 2012 (18) .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经济集聚,新经济地理学

一、传统区位选择基本要素剖析

由于FDI是追求经济集聚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效益, 因此FDI在我国的整体分布情况是东部沿海领先、中部地区乏力、西部地区落后的不对称三角状, 从传统的经济思想来考虑, 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法律制度、政策优惠等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因为这涉及到建设厂房、生产运输、宣传销售等各个方面的成本构成。

1. 市场规模

从FDI在中国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 市场因素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要素, 因为市场是实现利润的核心要素, 产品一旦没有市场需求的支撑, 成本低、质量硬、服务好的产品也是实现不了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 通俗的来讲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要是羊都没了, 剪羊毛的刀再锋利也无用武之地。

2. 劳动力成本

众所周知, 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关节, 任何一种产品从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宣传流通、市场销售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人来操控, 人是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 因此低廉的劳动力是降低企业成本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 一般来讲, 越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FDI的份额会越高。

3. 基础设施

毫无疑义, 基础设施对FDI的区位选择影响非常之大, 主要是:第一, 完善的生产配套体系是企业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 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FDI的固定成本的高低;第二, 基础设施的好坏会影响外资企业未来的企业竞争力, 继而对企业的获利能力造成影响, 进而会影响FDI的投资回报率。

4. 其他要素

诚然, 上述的三大要素是传统的FDI区位选择的核心要素, 但是投资地的自然资源、政策倾斜、人文环境、开放程度等等也是影响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并且这些要素对FDI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 特别是一些类似于政治局势、法律体系、政策激励等对投资风险判断权重比较大的要素, 对FDI的影响就更为关键了。

资料来源:王剑.基于聚集经济的FDI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6:54-55。

二、FDI集聚的空间演化———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

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FDI也渐渐呈现出新的空间分布特征, 传统的经济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清楚FDI的区位选择缘由, 传统的区位要素决定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FDI的分布流动, 例如以Broadman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低价劳动力成本与FDI的总量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关于FDI的区位选择要以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去探讨, 牢牢把握住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两个基本前提, 从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效益等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集聚的本质是基于产业关联为前提, 为追求集聚经济的规模效应、正向外部性、以及技术溢出效应, 所形成相关经济要素在空间分布高度集中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FDI的集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首先, 高效的成本控制, FDI一旦集聚在某个区域, 那么该区域必定在投产成本上有绝对优势;其次, 合理的分工左右, 21世纪没有单独生产的产业, 科学、高效、安全的生产分工流水线作业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元素之一;再者, 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知识溢出效应有时也简称技术外溢, 是一种外部经济的表现, 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知识溢出效应有时候是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三大结论:⑴制度改革对FDI的促进作用非常之大, 无论是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转型都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⑵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仅不一定是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宝, 而且还有可能对FDI份额的增加产生负的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也已证实了这一点;⑶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仍然对外商投资有较大吸引力。

综述所述, 我们依次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如何招商引资, 提高本地区FDI份额, 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东部作为目前我国的产业集聚区, 以谋求经济转型为目标, FDI份额相对高, 应该加快制度改革、加大开发程度、加速人才培养, 把目前的集聚优势可持续化;中部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取, 以谋求经济崛起为目标, FDI份额偏低, 应该加快制度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且跨国并购是解决中部招商引资难的一大法宝, 当然在此过程中的经济安全防范也很重要;西部作为产业发展落后区, 以谋求经济发展为目标, FDI份额很少, 应该科学规划, 从政治、经济、人文、法律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和改革, 不急于求成, 走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剑.基于聚集经济的FDI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汪秋明.我国东、西部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比较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

环境管制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篇9

关键词:环境管制,环境税,企业,区位

企业生存的因素中有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考虑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 这无疑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 随着市场的日益完善与多样化, 非经济因子如区位政策、自然环境等等越来越受到关注。环境管制对其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早期企业区位选择概况

(一) 古代时期

由于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 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所以没有所谓的企业, 最为常见的就是集市和店铺, 可以看成最早的商业活动, 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那时并没有高深的经济学知识, 人们只是跟随大家的偏好, 现在来讲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自己的供给活动, 当时的生产力低下, 一切行为的发展不必考虑过多额外的因素, 自然环境提供的都是服务, 而当时的“企业”并没有对环境有什么损害或者即使有也在环境的自净范围之内, 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二) 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这些都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代价上的, 大量的能源被利用, 由于我们的技术落后, 生产率低下, 企业的产出完全依靠大量的投入, 使我们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负荷也越来越大。这样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们就没有注重环境质量意识, 他们想的只是提高产出增加GDP, 其他的并没有意义, 都会觉得环境是共有的、无价的。自己的行为无需对环境负责。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很高, 稳定在8%以上。我想这时环境虽然遭到破坏, 但基本上不对企业的区位有所影响, 不形成对企业区位的约束, 提供的也只是支撑和服务的作用。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 环境对企业还有正的促进作用。所以, 此时的企业, 仍按自己的路线发展, 原料指向型的就接近原料地, 劳动力指向型的就靠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 能源指向型的就接近能源成本低的地区。

二、现阶段

如今, 环境问题的恶化深为我们大家所知,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蕾切耳卡逊《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改革开放确实把人们的经济提到了较高的水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确实落实得很好, 但是, 庞大的GDP下就是真正的社会总价值吗?它没有把巨大的环境效益损失掩藏起来吗?现在, 环境的污染逐步对人类生活形成威胁, 不合格水的饮用、大气污染对人身体的损害、固体废弃物和噪声都对人类形成很大威胁。同样, 也形成企业发展的瓶颈, 所以我们逐步关注环境问题, 环境管制体系也不断完善。下面就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污染型企业分别展开简单分析。

环境友好型企业, 是指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利用合理、环境清洁优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环境友好型企业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以高限度的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所产出的污染物在环境的自净范围之内。根据物质平衡理论, 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等于资本积累和废弃物之和, 环境友好型企业能够把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最大程度的转化为资本积累, 还能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所以对环境的损害很小。当给予该企业一定的环境管制标准时, 由于自己本身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该标准, 环境管制对本身的发展不构成约束, 短期内不形成对企业的压力, 但是企业有面临其他企业不断竞争的压力, 迫于外界的形势, 也会激励自己发展先进工艺, 争取创新, 争做企业的典范。此外, 也可以形成兼并和收购, 环境友好型企业整体的技术性强、生产率高、循环利用率强, 可以带动其他小型企业或缺乏活力的大企业增强动力, 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由于知识的溢出作用和技术的外溢, 能够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增强社会的总福利。这就是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良好区位选择。

污染型企业就是企业的生存完全建立在环境基础上, 企业的每一份产出都会增加环境的负荷。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提升使经济社会全面提升, 逐步实现我们的三步走战略。可是, 看一看周围的环境与资源, 谁能保证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在完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锐减, 可利用资源的减少, 环境在一步步受到伤害。所以, 在这种浪费、污染的状态之下, 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争取改善污染型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对经济生活造成的损害, 尽量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的重视与环保意识的加强, 环境管制体系逐步完善, 有命令型手段和市场激励型。命令型主要有法规、政令、环境标准;市场激励型有庇古税和科斯手段。命令型手段主要是一些成文的制度和规定, 比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

三、环境管制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

(一) 排污费

排污费是针对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差, 即征收的排污费等于边际外部成本, 当政府征收排污费时, 厂商可以缴纳排污费、缩小生产规模或者进行治理污染的设施投资, 当企业对环境的损害相对小时, 减小规模是达到一定环境标准比较好的选择, 但这样更难达到规模经济, 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潜在优势, 如降低成本尤其是固定资本的投资, 这样, 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就有必要考虑到集聚效应, 看一下该地区是否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以发挥整体优势;当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时, 进行治理污染的投资就是适宜的, 但前提是进行投资治理环境后所带来的收益高于为此支付的成本。当然, 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也可以考虑横向一体化来加大规模, 前提是一体化之后带来的总收益高于为一体化支出的总成本, 带来了社会福利的增加也使环境效益有所提高。该项庇古税的环境管制政策极大程度地依赖政府, 因此需要政府以高度的责任心关注本地区企业的成长、起到鼓励和监督作用、制定出合乎企业需求和人民需求的政策, 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做贡献。

(二) 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交易, 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其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制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标并据此评估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继而推断该地区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标准单位即若干排污权, 政府选择不同方式分配这些权利, 然后由排污者经由排污权市场自主决定排污水平。该项排污权是可以进行交易的。排污许可证的市场价格与企业的边际治理成本相等。这样以来, 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的环境达标, 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排污权, 边际治理成本越高, 其购买价格就越大, 当价格过高时, 企业宁愿选择撤退该区位或到大型的工业园区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当价格在其可接受的范围内时, 就可以通过该项交易使环境污染排放“达标”, 但是, 总的来看, 总是有一些企业让渡了自己的排污权, 这就要求这些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使自身向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这些企业在区位选择时就应该向高科技产业群地带进行转移。另外, 环境保护组织如果希望降低污染水平, 可以进入市场购买排污权, 然后把排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出卖, 这样污染水平就会降低, 环境质量也会得以改善。这样, 某些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得到排污权, 在政府的监督下就不得不撤出从而同样形成大型的工业园区对污染集中管制。

产业结构的转移带来污染的转移, 近几年来, 东部地区受到土地、资本、劳动力、环境保护的限制发展受到瓶颈约束, 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向中西部的转移, 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污染的转移, 为了避免政府部分的环境压力, 将低端产业即高污染型企业转移出去来提高本地的环境效益, 而中西部迫于经济落后的压力, 完全接受向本地区的转移。从整体上看, 这丝毫没有改善我们的环境效益, 反而使其污染范围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表面上看来, 中西部的环境优势是东部企业区位转移的便利之道, 实则丝毫没有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希望以后政府提高污染企业转移的门槛, 加大监管力度, 对不达标企业严格限制其进入性, 时刻将环境效益牢记在心。

四、环境管制存在的问题

环境管制政策确实有利于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提高社会总福利。但是, 由于其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 难免有一定的缺陷。

第一, 政府的低效率。政府作为领导人, 其决策必须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基础之上, 如果将私人利益考虑在内, 无疑会降低集体利益, 甚至会误导整个地区的发展。

第二, 企业有一定的被动性, 缺乏灵活性。他们只在既定的税费或排污价格下调整自己的行为, 有标准就有动力, 当然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企业更大的发展方向, 他们以为达到标准就达到了完美, 不能更进一步地形成激励;还有, 排污权价格只是一个量化, 能否真正反映其价值还有待于解释。

五、促进环境管制与企业区位选择实现良好互动的建议

第一, 加大对政府的监督是重中之重。

第二, 改善市场环境。需要市场的公开、透明与完善, 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信息的透明度, 只有信息完全透明, 一切政策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 要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中国是法制社会, 一旦有更好的法律保障, 也就具有了权威性, 我们才会受更强的约束去行动。

第四, 加大政府部门的分工与有效管理, 地方政府对当地起着决策领导的地位, 其工作的有效性决定着地区的发展。

第五, 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 一般来说, 活动具有扩散性, 局部的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体, 所以, 全方面的支持很有必要, 产业政策的维系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耿莉萍.经济地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46-50.

[2]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51-253.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77-82.

[4]吴子玲.浅谈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失范—以污染型企业的治理为例[R].四川:西昌学院学报, 2010:96-98.

[5]陈果.环境管制对FDI区位分布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008:12-16.

谈谈房地产投资区位的选择 篇10

这样, 城市中心地带就一般被商业企业所占用, 并形成以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为主要经济功能的商业中心。而商业中心又可依照其功能层次和辐射范围, 分成高、中、低不同的几个级别。而工业往往聚集在距车站、码头等运输集散地较近的地方向外辐射。

当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 如土壤、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又如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 以及社会经济因素, 都会影响区位选择。

房地产投资区位的选择对不少开发商进行房地产投资时都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一方面他们面临土地价格的上涨过快和投资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有面临消费者收入增加缓慢的难题,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对房地产区位和价格存在更多挑剔。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会得到很多理论如:杜能原理、同心圆理论由伯吉斯 (E.W.Burgess于1925年总结出来的) 、扇形理论 (Sector Theory) 霍伊特 (Homer Hoyt) 于1939年创立的、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 (R.D.Mckenzie) 于1933年提出的, 然后被哈里斯 (C.D.Harris) 和乌尔曼 (E.L.Ullman) 于1954年加以发展等。

下面我们我们通过这些理论来看一看房地产住宅投资区位的选择。

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房中主要考虑的是方便程度;当然这是人所共知的, 由此我们想到了西方经济学的的一些理论如:杜能原理, 在杜能原理中我们得到了公式

I= (P-C-SK) Q;I定义销售收入、P农产品市价、C农产品成本、K为农产品交通时间耗费、S为运费

我们将公式重新定义为

R=P-C-K我们将其R定义为购房后的时间效用、P购房人每天可消耗的时间、C为购房后生活必需品的交通时间耗费、K为购房后的交通时间耗费 (K实际上是两个变量我们在下面讨论) 。如果市场价格P一定 (一年内) 在公式中有两个变量C、K, 那么消费者在讨论购房时主要考虑的是C、K的问题了, 这样我们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先来讨论C (C为购房后生活必需品交通时间耗费) 。在一般家庭消费中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有重要地位, 而生活必需品交通费用支出却是不可忽略的。生活必需品在其他的文章中已交代的很清楚了, 我要请调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酒吧、餐厅和歌厅也走向百姓生活。当然在一些住宅一层的铺面出租也能满足一些消费者的需求, 但对一些中层收入家庭来说这是不够的, 因为对大不分中层收入家庭来说他们愿意到较有档次的地方消费, 这合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大多数开发商来说占有较多的中层收入家庭的市场就意味着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我们也了解到生活必需品交通费用支出也在购房中起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C (C为购房后生活必需品交通时间耗费) 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使用追求效率型模型, (寻找需求点与区位点间的总移动费用最大化——中值问题:总移动距离最小化的地点成为中值) 目标函数min Z=∑∑aidijxij

约束条件:∑xij=1

yj—xij≥0

∑yj=P

xij=0, 1;yj=0, 1

式中, ai为地点i的需求;dij为地点i和地点j间的最短距离;

xij:地点i的居民如利用地点j的设施, 则为1;否则为0;

yj:地点j布局设施时为1;否则为0

P为设施数

目的:使每个居民都能得到一个设施, 其费用最小;最终居民与设施均达到效率最大化。

下面我们来谈谈K (K为购房后的交通时间耗费) 。这里我们把SK定义为消费者关心的一些项目如:子女上学问题、到工作单位的交通便捷程度、到医院、到父母居住地的距离等。我们先以子女上学问题为例来谈谈, 假设子女上学问题在家庭中占主要地位, 而需要照顾的子女一般为小学和中学。家长对子女在选择就读的学校一般为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 我们设它为B点、设居住地为A点、家长的工作地为C点。家长对上下班与接送子女所耗用的时间之和即为AB+CD。

AB+CD这一距离如何来确定呢, 我们知道人保持某种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 时间过长必然产生疲劳, 从而就会放弃某种活动。根据测算, 一般情况下儿童疲劳时间的极限为40分钟~60分钟, 成人为90分钟~150分钟。普通人休闲步速为30米/分~40米/分 (我们还可以以公交时间、出租车时间来计算。当然要看投资人的目标市场的选择) , 那么我们得到150分钟×40米/分钟=6000米

一般这个时间为10分钟~15分钟 (12点下班到两点半上班减去吃饭午睡时间)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B、C点的一个椭圆。在这个范围以内的任何一点都是较理想的。当然AB+CD所耗用的时间可以是代步工具所达到的。有人会提到寄宿学校, 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一时间无法达到的情况下是人们的被迫选择。

对于K (K为购房后的交通时间耗费) 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将投资方即将选择的区位看成是公共设施可利用追求效率型模型的目标函数min Z=∑∑aidijxij和最大覆盖原理 (指在距设施一定的范围内, 尽可能向更多的居民提供服务为目的, 即距离各设施一定范围内包含的需求地域最大化) 。

目标函数max Z=∑aizi——被覆盖的人口最大化

约束条件:∑yj—zi≥0——能够覆盖地点i的至少有一个以上

∑yj=P

zi=0, 1;yj=0, 1

式中, zi:地点i被设施覆盖, 则为1;否则为0;

yj:地点j布局设施时为1;否则为0

P为设施数

说明:被覆盖的最大化人口, 可以从该区位所在的常住人口加上新建小区可入住人口减去空值。这样我们就的到了一个以K为半径的圆通过其他西方经济需理论如:

我们在这里只说到两个因素加上其他的因素如到繁华得商业区、到医院、到父母居住地和消费者的其他偏好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以下的区位, 在这一区域的外围则不属于居住繁华区, 即这一区域内为住宅的黄金区域, 超过这一界限的对于消费者来讲效益递减。

对于商业物业来说若干个黄金住宅的区域就成了B、C点, B、C点构筑的椭圆也就成为商业物业的合理投资区位, 而AB+CD所耗用的时间可以为在1小时~2个小时之间 (星期六、日, 一个家庭愿意耗用的时间) 。

摘要:房地产投资区位问题一般关系到城市的布局和发展, 对杜能原理从新定义变量, 将成本和收入定义为消耗的时间效用。区位的选择问题就得到解决。

关键词:房地产,区位,杜能原理,时间效用

参考文献

[1]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6

[2]王春生:房地产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0

[3]曾诗鸿:西方经济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4]刘洪玉:房地产开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1

[5]李王鸣 叶信岳 祁巍锋: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

[6]李书友:城市商业规划与网点布局.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7]杨吾杨:区位论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口腔修复实验下一篇:早期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