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2024-06-25

赶集(精选九篇)

赶集 篇1

剑走偏锋

2006年之前,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波澜不惊, 甚至有点沉寂。自2000年以来, 工行、中行和建行不断撤出效益不好的部分县域市场。一贯以“农”字头自居而称霸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国农业银行, 在2006年7月被银监会棒喝叫停前, 也在收缩网点。

然而, 就在国有银行悄然撤退的情况下, 外资银行却逆流而上, 剑走偏锋昂首挺进乡村。

2007年9月27日, 澳新银行宣布, 花费3.18亿澳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股权的交易已经完成。

荷兰合作银行也正在就入股天津和辽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事进行紧张的谈判。此前, 荷兰合作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已经收购了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5%的股份。

汇丰银行更是一马当先, 直接另起炉灶, 开起了村镇银行。

刨土啄食

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 成本高, 风险大, 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城市里做一个项目有几亿元的业务量, 手续费派生业务收入都很可观。可是在农村, 农户信用贷款平均每户3000元, 联保贷款平均每户是10000元, 金融业务的收益率相对较低。

既然下乡赶集没什么油水, 外资银行缘何还如此坚定果敢的“刨土啄食”于农村金融市场?

中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 农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每年汇往农村的资金非常庞大;中国农业以及与农业关联的产业正在崛起, 亟需庞大的资金输血;中国县域以及乡镇的工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迸发期, 资金需求迫切;随着交通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 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西部以及农村转移, 也要靠资金启动市场;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 但目前这一满足率只有60%。也就是说, 还有40%的空间未得到金融服务;中国35173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是为6.7%, 即还有2500个乡镇是处于空白状态。

近几年来,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解决“三农问题”,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信今后支持农业的“利好”政策, 包括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越来越实惠。

这些都给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给农村金融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提供了拓展空间, 是商业性金融业务发展潜力和赢利点。众多外资银行正是看好中国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 才欲在中国农村金融业务上一显身手。

守望收益

中国银监会官员这样比喻村镇银行:好比一桶开水, 加些盐、加些油、再加些青菜和海米, 就成了美味的鲜汤。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就是为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添加了鲜美的佐料。银监会官员提出的“汤水效应”旨在引进各类资本丰富农村金融市场。

不过, 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 不少人担忧, 借重外资银行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只是一厢情愿。

对于经营一家村镇银行到底能有多大的收益,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一家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的村镇银行, 如果股东分红的年度目标是10%, 各项管理费用为200万元, 那么, 每年至少要创造400万元的毛利, 按照存贷利差4%-5%的水平来计算, 再考虑到部分坏账, 则可能需要0.9-1.1亿元的贷款规模, 按照75%的存贷比例, 则至少需要1.2-1.46亿元的存款规模, 每月需要吸储990-1200万元。而现在开办的村镇银行每月吸收存款仅300万元上下, 要实现村镇银行的盈利, 至少需要3年时间。

但一个成熟的金融机构应该具备更长远的目光, 不断开发市场是一个商业机构取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银行也莫不如是。

即将正式营业的汇丰村镇银行, 投资仅1000万元, 员工25人, 目标客户是进行小型经营的农民、农产品供应方及出口方, 具体业务除了包括针对企业、个人的存贷款业务外, 还会涉及进出口业务, 未来还可能提供保险和企业银行产品。

汇丰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 汇丰在巴西、印度、印尼、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市场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 积累了丰富经验, 只要坚持做, 即使25个人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赶集 篇2

赶集

星期六的早上,我和爸爸,姑姑,姑父开车一起回老家赶集。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老家了,吃完中午饭,我和爷爷去赶集。

集市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卖的东西很多,有吃的,穿的,玩的。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我心里非常开心。

走着走着我被一个游戏吸引了脚步。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套圈”。套圈就是用竹子编成的圆形圈子,站在规定的分界线外,用竹圈套玩具就可以了。

一开始,我买了一元钱,一元钱六个,前三个一个都没套住,后三个我在爷爷的指导下,套了两个小玩具,心里非常高兴。

这天赶集,我学了一些新技巧,心里非常高兴,真是开心的一天。

赶集

今天早上,我洗漱之后妈妈就带着我上街赶集。

到了街上,我看见街上一片热闹,赶集的人是人山人海,挤的是水泄不通。我们的眼神被一个热闹的小摊吸引住了。我们走上前去看见了很多小衣服,妈妈想给然然――我的外甥儿买一个肚兜。我看上了一个粉红色的,还有一个小布兜,很漂亮。我问妈妈:“妈妈,给然然买这件吧”!妈妈说:“先穿上试试,看行不行,合适就买这件”。姐姐给然然试试,一看,就像是专为然然做的一样。妈妈问好了价钱,就付了钱,满意的走了。回到家,我就给然然穿上了。我越看越喜欢,觉得自己的眼光很好。

今天虽然没给我买衣服,但我依然很高兴。

赶集

今天,我和爷爷奶奶回老家赶集,这是我第一次赶集,爷爷说集市上有好多好玩的和好吃的,所以心情很激动。

来到集市,哇东西可真多呀,有卖衣服的、卖菜的、卖玩具的、还有卖糖人的,真是应有尽有,我开心极了,从这个小摊跑到那个小摊上,东看看西瞅瞅,真想把所有的东西都买回家,我和爷爷来到了卖糖人的小摊上,只见卖糖人的老爷爷在一个平坦的的小木板上倒上黄颜色的糖水,老爷爷的手好快,我还没看清楚,一个小老鼠糖人就好了,再放一根小竹签,糖人就做好了,真神奇。

我拿着糖人开心的回家了,我和爷爷说,下次我还来赶集,因为很有趣。

赶集

今天是周末,妈妈说:“要回老家赶集。”我一听可高兴了,说:“什么是集呀?”妈妈说:“到那里你就知道了。”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就到到了集市。啊!集市可真热闹,有卖布的,有卖衣服的,还有卖水果的……人可真多啊!忽然我听到了鸟鸣声,原来前面就是鸟市,有金色的黄莺,有上蹦下跳百灵鸟,还有漂亮的画眉,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会学舌的大鹦鹉,它红红的嘴,灰色的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显得顽皮又聪明,我冲它说:“你好。”它也说:“你好。”我又说:“早上好。”它也跟着说:“早上好。”可爱极了。

回家的时候,一路上我都在回想鹦鹉逗人的模样,有机会真想自己也养一只。

赶集

每逢八,要赶集。我最喜欢赶集了,赶集特有趣!

一天晚上,我经过市场门口,发现有人在划白线,就问他:“干啥哩?”他说:“划白线占地方,明天要赶集”。哦……好!明天要赶集,一定不错过!

第二天一早,我就第一个跑到市场 , 要赶集。谁知,一到市场,我傻了眼了。竟然没一个人!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到了中午,我 一看表,“赶集开始啦!”我马不停蹄的跑到了市场,一看,人山人海的,真壮观啊!我使劲挤,才挤到了摊旁边,东西都卖完了。我一看小吃街,一群群“饿死鬼”挤得真是水泄不通。唉,跟上次一样,走吧。

晚上,我与妈妈出来散步。一到市场,一个人也没有了,真是大不同呀!

赶集真有趣,我真想天天赶集呀!

“赶集”

注意了!我写的赶集可不是真的赶集哦!而是今天下午我们班的・・・・・・

唉!还有一节课,好无聊啊!铃声刚一打响,同学们就冲进了教室。同学们在教室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老师的半个人影。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热闹的不可开交。有的同学在位置上乱窜,有的同学则高歌一曲,有的同学兴奋地手舞足蹈,还有・・・・・・

突然,一个神秘的身影出现了。把同学们吓得不敢吭声,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吓得不敢再呼吸了。但仔细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抱着一大堆试卷走进来了,同学们这才放心地大口喘气。我瞪大眼晴一看,甜美的笑容一下着躲得远远的。忐忑不安地想:老师会不会让考试啊?好害怕!这时,老师笑着说:“这节课我们来撕卷纸。”我一听立刻来了精神。

老师把卷纸发了下来。同学们拿到了卷纸,议论纷纷。“先撕第一单元,撕完后传给前面的同学!”老师大声说道。我们组撕完后,我以最快的速度交给了老师。我刚交回来,第二份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次可不一样,同学们你争我抢地往前冲,我也毫不相让。同学们卖力地喊:“快点,快来这!”有的同学拿着文具盒直拍桌子,大喊大叫。老师也忙不过来了,我仿佛在菜市场里面。

“叮,叮,叮。”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在赶集呢!突然,从远处传来了特大新闻:语文没作业!话音刚落,同学们有的把书向天上一扔,有的站椅子上・・・・・・最有特色的是:李小龙站居然站在了桌子上,手里转动着他的蓝色外套,真是不可思议!

这次“赶集”可真有趣呀!

赶集

“欢欢”走和妈妈一起赶集去,“这农村的小集市有什么可看的.,可买的,”我不耐烦地说。“你会见到许多没见过的,快走吧!”妈妈说。我极不情愿的跟妈妈出了门。

我们刚走出矿区大门口,“呵,”人还挺多。先是门口两边许多提篮子卖鸡蛋的,那些鸡蛋没有超市里的大,颜色也不一样,听妈妈说是农户自家养的鸡下的蛋,无污染,有营养。再往前走有许多卖烟花爆竹的,卖水果和蔬菜的。而且人也越来越多,我和妈妈也被卷在熙熙嚷嚷的人群里。街上不断传来各式各样的叫卖声。“香香甜甜的糖葫芦,绝不粘牙,”“香蕉、苹果大减价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快来抢购”……好不热闹呀!

我看到街边的一对中年夫妇,用力把手里的盆子摇来摇去,我好奇地凑上前,只见他们把各种颜色的小方块放进水里又马上捞出来,放在盛有白面的盆里,然后就用力地摇起来,像滚雪球一样,一会儿成了白白的小圆球,“噢”原来在做汤圆呀!我真的是开眼界了。

我们随着人群继续向前走。路边摆着一捆捆树苗,从他们的叫卖声中我知道了,纤细笔直的是杨树苗;不太直的是柿子树、石榴树苗;又矮又弯的是葡萄树苗。我忽然想到春天来了,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如果现在买几棵果树苗种在地里,几年以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果子,那该多好啊!只可惜我们家没有地方种它们。

这时街上的人慢慢得少了一些,大家脸上都带着满足的微笑,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最后我和妈妈也都带着各自的收获向家走去。

赶集

一大清早,小姨就来接我:“走,去乡下赶集去喽!”我惊奇的问:“小姨,赶集时什么?是不是把一群鸡放出来玩一会再赶到鸡圈里呀?”小姨哈哈大笑起来:“真有你的,城里的小帅哥啥也不知道。走,今天小姨带你见识见识。”我带着问号给小姨去乡下赶集去喽!

不一会就来到了乡下姥姥家里,姥姥说:“走,我们去赶集吧,街上转转去。”到了街上,我呆了,这里人山人海,那些小贩们买的东西更是琳琅满目,数都数不过来。这时,我看见了一些吹喇叭得人,我又装起了大博士:“小姨,这些人一定是去庙里上香的吧?”小姨惊奇的说:“这个城里的小家伙知道的还挺多的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呀?”我说:“看到后面的人手里拿着香呢,肯定是去庙里上香的呢。”我们也随着人群来到了庙里,小姨上香磕头很虔诚的样子,然后那里的奶奶给我了一条红布说保佑我身体健康考上大学。然后我们又去了街上,看到了一些人坐在凳子上喝着一些什么东西,小姨笑着说:“不懂了吧,没见过吧?这是藕粉。”我吓坏了:“啊,我们这里叫牛就说耦。那藕粉是牛拉的大粪吗?不是吧,能吃吗?”周围的人跟小姨都笑喷了:“乖,藕粉是莲菜磨出来的粉,可好吃了。”我明白了之后,跳了起来,要吃,我要吃。小姨陪着我转了一圈,吃了一圈,我觉得赶集的好东西很多很好吃的。见什么都想吃,嘿嘿。而且集上的东西都比城里卖的要便宜很多。

赶集挺好的,有好吃的好玩的。今天玩得很开心。主要是感谢小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赶集,可不是赶鸡哦!

赶集

星期六下午,妈妈让我和她一起去里村市场赶集。我问妈妈:“买东西为什么不去超市呢?”妈妈说:“集市上的东西便宜,实惠,而且是绿色食品。”

我们来到市场,集市上可真热闹啊!有卖衣服的、卖针线的、卖锅碗的・・・・・・吃的、用的、穿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市场上人可真多呀!人流拥挤着,摩肩接踵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街上的小商小贩们在卖力的喊着,叫卖着,吆喝着,招揽着顾客。每个摊位前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挑选着东西,讨价还价。真是一个热闹又吵杂的集会。

我和妈妈先来到市场北边,有一家地摊上摆放着各样的刀具、工具、小电器・・・・・・我一眼就看见了一把小铁锹,拿起来玩,有点爱不释手。我说:“妈妈,我想要这把铁锹。”妈妈问:“你要这个干什么?”我说:“等下雪了,我去堆雪人用啊。”妈妈赞许的点点头。妈妈又买了一把水果刀和叉子。

我们又往市场南头走,人太多了,挤扛不动,好不容易到了市场南头。我眼睛一亮,哇!一大车红红的老北京糖葫芦,晶莹剔透,色泽诱人,我看着很想吃。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大串红红的糖葫芦。“嘎嘣”一口,脆甜脆甜的。

市场南头,都是卖蔬菜、水果的小摊。一辆辆农用三轮车上堆满了萝卜,白菜、苹果・・・・・・卖东西的叔叔阿姨们满脸都是憨厚的笑容,在不停的吆喝着。妈妈说:“这些菜虽然样子不太好看,可是这些菜是农民们自己种的,没有农药,都是绿色蔬菜。”我们挑选了一些姜 ,萝卜,白菜和蒜等蔬菜,装了四五包。我帮妈妈抱着白菜,路边修车的爷爷看见了,夸我说:“圆圆长大了啊,会帮妈妈干活了!”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今天的收获真不少!

赶集

今天是大年25日,妈妈突然说要去赶集,我也欢呼雀跃,和妈妈一起去赶大集。

在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各种小贩在人流中吆喝着,引人侧目。

我和妈妈来到一家卖莲菜的地方,妈妈随口问道:“莲菜几块钱一斤?”那个人似乎在捆什么东西,头也不抬地说:“3块钱一斤,鲜挖的,不可能再少了。”她手中仍然在捆东西,我和妈妈失望极了,刚走出去几步,那个人手中的东西都捆完了,税收放入了麻胶袋里,似乎有一点儿后悔,叫住我们,问:“你们要几斤?”那语气里有一丝不耐烦却又让人挑不出毛病。“3斤,便宜点儿吧!”一丝丝喜悦渐渐爬上了她的眉梢,之前的那一丝不耐烦早已荡然无存,她故作为难地说:“那・・・・・・那好吧。”之后想了一想又补充道,“不能再少了。”妈妈一咬牙,想了想,又道:“5斤,2。5元,咋样?”“那好・・・・・・吧。说实话,这价钱两本儿都不够的。”她更加为难了,但是脸上那一丝微笑却是抹不掉的,称的时候,她一会儿说自己的莲菜是纯天然的,一会儿又夸我长得高。脸上那一副谄媚的笑谁见谁吐。

买完了菜,我们刚想走,她却一下子把我们叫住了,妈妈说:“怎么了,少给你钱了?”那语气里透着一丝警觉。“哪里话!你才没少给呢!”她把刚才捆的那一捆东西拿出来,生怕我们不知道似的介绍说:“这就是艾,我在我的池塘边上种了一点,一年下来就这一捆,我还给晒干了,可以驱蚊子,泡脚也可好。不贵,就给你算10块钱一斤・・・・・・”她脸上那笑意更浓了,简直达到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地步。我们禁不起的软磨硬泡,终于如她所愿,买下了这一大捆艾。

我们飞快地跳上车,逃也似的走了,她还在后面大喊:“哎!有机会常来,我这一段时间都在这儿,别人错认了!”

在日本赶集 篇3

日本的集市多采取预告制。我看见一张“集市”广告:星期日中午十二时在京都大学保育所举办集会。我还未到达会场,就远远看到保育所门前人头攒动,像潮水般往里涌,其中也有不少外国人,气氛热闹得像嘉年华。

在卖衣服的会场里,主妇们围着一大堆旧衣服挑呀拣呀,里面有衬衣、裙子,还有童装、婴儿服,售价一律每件10日元(折合人民币0.7元左右)。在日本这个物价高昂的国家,10元一件的衣服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跟白送差不多。但日本人认为旧衣服送人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有鄙视他人之嫌,而且对方也不一定适合穿用,不如捐给慈善机构,让人们在集市上各取所需,收入还可以用于慈善事业。

在外国人眼里,日本是个很富裕的国家,很难想象日本人会对10元一件的旧衫、旧裤有如此狂热态度。几个主妇捧着一大把选中了的旧衣服从人堆里脱身出来,一脸的心满意足,仿佛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另一个会场摆满了旧电视、旧电脑等家用电器,只卖一千日左右元,相当于人民币六七十元的样子。人们对这类东西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几乎无人问津,因为有时在垃圾场也可以捡到这些东西。

日用品会场里人山人海,挤作一团,主办人不得不采取措施:分批入场,每人只准限购五件。我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好东西,便傻乎乎地跟在别人后面,足足等了20分钟。进门之前,工作人员把一个篮子塞进我怀里,叮嘱道:限买五件。厅内的商品五花八门,新货旧货都有:积压的保温瓶市场价2500日元,这里只卖400日元;滞销的饭盒原价1000日元,现价仅100日元。此外,还有崭新的皮鞋、精巧的挂钟、旧课本、旧玩具以及旧的锅碗瓢盆等等。

最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竟然有我们中国的工艺品,据说是一些留学生送给日本担保人或导师的见面礼。若是不喜欢,这些东西吃不得,用不得,收藏起来占了地方,送人又怕别人不识货,便送来集市,但求有人赏识。两只“嫦娥奔月”瓷瓶,标价200日元;瓷瓶旁边是中国四大美人画像,印刷精美,笔法高超,居然只卖100日元。我正想往篮子里装,不想却被两个日本小伙子抢了先。他们还为此争执起来,吵了半天,最后两只瓷瓶一人一只,四大美女各得其二。别人吵架,我欣喜,这绝对不是幸灾乐祸,毕竟咱们中国的工艺品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赶集归来时,人们左提右抱肩扛手捧,满载而归,节俭朴素的美德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没有人未富先奢,也没有人因富而浪费,更没有人因富骄纵、狂妄。

陈小华:和赶集网的战争 篇4

早期做SEO太容易了,我又是专家,所以我一去,不管你搜哪个城市的搬家、租房信息,第一条链接都是赶集网的。干到12 月份,赶集网的流量就提到了40 万,远远超过58 同城。我在赶集网还是特别有成就感的。

到了年底,我阴差阳错到了58同城。我去58 同城就是要弄流量。我几乎是第一个给分类信息网站做SEO的人,所以离开赶集网时我也问自己,我能够打败自己吗?到58同城后我用了人海战术,投入了之前三四倍的人力,这方面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投入比我们大。当时我们换的链接遍布全中国。

从2008 年年初到中秋节,我们的流量从20万突破到100万。这很重要,因为之前的规模只能算是小网站。从那时起到今天,你以任何一个城市再加上租房或招聘或二手车为关键词搜索,第一条的链接全是我们(百度客户除外)。那时候投放SEM,一个流量要几毛钱到一块钱,所以这相当于为58同城每年节约了一两亿元的市场费。

2009 年我们就奠定了业内第一名的位置。到2010 年年底的时候,我们的流量一个月能覆盖六七千万人,一度是第二名的两倍。

2011 年春节前,有人说赶集网要请姚晨当代言人上电视打广告。我们觉得互联网公司打电视广告能打得多厉害,不就是点缀一下嘛。我们说让她拍吧。我们还是跟百度谈线上SEM。

58 同城那时并没想过打线下:解决了收入问题,之后的融资进展又领先于对手,市场份额也已经足够大,我们觉得2011年可能要赢利,甚至考虑是不是可以IPO了。

结果,我刚回到老家过年,就看见电视上所有的热门节目都在放姚晨的广告,然后还有所有的公交车和地铁。它一打就是铺天盖地的3 个月,一下子打了一两个亿。赶集网打广告是个战略行为。他们可能在赌我们要开始赢利了,所以得考虑一些资本上的事,估计我们不敢打电视广告。线上的推广手段我们2010年都打过了,比如导航、SEO、SEM,我们不会给它机会。它能怎么做?大家都没有打过电视广告,它就赌那个时间点我们敢不敢跟。如果58同城当时没有魄力,有可能从此就被赶集网超越。它在那一刻超过了我们,就可以再融资,新的投资人才不关心赶集网原来花了多少钱。

我们开了电话会议,确定58同城要跟投。我们的投资人说,这是赶集网的投资商在赌58同城的投资商。投资人觉得这是平台之战,今天不打,未来打会更贵。

我还挺欣赏对手的策略。线下广告周期比较长,各个电视、公交、地铁的广告位都有排期,那时我们立刻拍广告都来不及,只能看着3、4 月份赶集网的广告周期结束。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经砸得大家搞不清楚状况了。对手的流量攀升得也很快。当时大家都在说,对手是老大了吧?我们怎么办?

58 同城加大了线上的投放力度。我们直接买流量。电视广告方面,赶集网请来了叶茂中。他的广告都是风格很怪的,这种对手不好对付。我们也听了好多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感觉他们传递不清58同城的品牌形象。最后我们自己的团队上。赶集网的传播做得不如我们,核心原因是什么?它的广告是委托给叶茂中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但他们不懂这个行业。我们是最了解的人去做广告,广告代言人就是我选的。

我们用做产品的思路来选择代言人。代言人在互联网上要有人气,而且未来的影响力一定不能比姚晨小。我们查了一下影视剧未来的排期,导演们说杨幂的戏最多。女明星的百度搜索指数,杨幂也排在第一。微博的粉丝数姚晨排第一,但谁发一个帖的转发数比姚晨还多?杨幂。当时杨幂的粉丝数在第8名左右,但上涨速度非常快,我们预测她在几个月内能排进TOP6。杨幂随便说什么,她的粉丝都觉得对。这种粉丝对我搞微博营销很有用,有人说58 同城不好,杨幂的粉丝就把你灭了。

后来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对的。姚晨代言赶集网不到一年就结束了,而杨幂很多时候都挺我们,我们做个活动,她的微博也愿意转发。

好多公司打过线下广告,但别人都说没听过。为什么58 同城打,大家都知道呢?因为我们是用喊的。公交车和地铁的播出环境很嘈杂,我们那个广告一出来,所有人都盯着屏幕,闭上眼睛的人也能听到。

分类信息网站很难做广告,因为它的类别太多,你无法用一句话来描述它。它不像网络购物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叶茂中那么聪明,姚晨喊了那么多,她还要讲一个“啥都有”,就是怕别人记不住。我们挑选了4 个价值点提炼广告词,不找中介租房子,闲置物品换成钱,不花钱招人才,一折吃喝玩乐,之后才变成“一个神奇的网站”。

这个广告打完以后,北京6 大房产中介公司说“不找中介租房子”是侮辱中介业,要求58 同城向他们道歉。我们不可能道歉,因为定位就是这样。互联网公司的广告一定要有争议。杜子健说,有人骂你才好,没人骂还不习惯呢。

那一年58同城打得轰轰烈烈,哪个电视节目在百度风云榜的搜索指数比较高,我们就投哪个。我们还投了所有的地铁、公交车,频率是每五分钟就轮回一遍,每遍喊三次。打了一年,赶集网犹豫了。

你想成为一家平台,有些硬仗是必须打的。广告战对我们而言,是个价值几千万美元的教训。战略上先落后了,所以我们在后期要压制对手半年,确保它即使加大投放力度我也会领先它。如果我们提前打广告,可以省下很多钱,可能打一个季度就够了。

我们2012 年就不再受制于对手。它请谁来当代言人,大家都不会觉得有钱了。我不允许竞争对手用广告来追我,我把这条路彻底堵死了,以后再有人打广告,别拿1 亿美元,拿2 亿美元。分类信息网站的全面战争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你看对手最近的广告全在打招聘。

赶集作文350字 篇5

于是我便问爸爸要钱,爸爸问我干什么,我说套圈,爸爸从口袋里拿出5块钱让我去套圈,我这就开开心心的拿着钱去套圈。到了那里,我先买了3块的圈玩。我一开始拿起5个圈一起飞出,眼看就要套到一个小汽车,却忽然刮来一阵风把圈吹斜掉在了地上,我毫不气馁,又拿起了5个圈,终于套到了一个小茶杯。我想:“这样一把5个去套实在太浪费了。”我便一个一个地套,我想套一个乌龟回家养养,便去套乌龟,结果总是套到其他东西或套不到,于是我便回家把东西放里面重新套。

因为刚才套的出师不利,我便到另外一家去套。于是我把剩下的2块钱全部买了圈,我一直不停地套啊套,套到第16个圈的时候,却惊喜地套到了我最喜爱的小乌龟。接下来我想给弟弟套个玩具,便去套玩具,最后我套了一个玩具小车,高兴地回家了。

跟着母亲去赶集 篇6

头天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列出一张清单:簸箕、篾垫、渔罾、马勺、镰刀、锄头……杂七杂八,一大堆。父亲说:“你想把整个场都买回来?就这几个钱。”父亲从不赶集,但他却能决定买什么。母亲在心里打了个转想,哪些家什还能将就着用,哪些非换不可,然后,把还能用的从清单上抹去。我心里想着的却是糖人、油炸芝麻丸和北方来的猴把戏,明天的场面一定很热闹,之前我听过很多关于集市的描述。

赶集分为两种,赶三月三和赶社。赶三月三是在镇里,赶社则在老县城,都是每年一度。到镇里去赶三月三要走七里多山路。出了村子,队伍不断变粗,沿路很多村子的人慢慢汇集在一起。路边的农田刚犁过,我双脚八叉坐在母亲的肩膀上,水田里,数不清的青蛙和蛤蟆在喊叫,母亲一边走,一边叮咛说,跟紧些,别被拐子拐走了。

镇里街道两旁摆满了摊子,像一条看不到尾巴的长蛇。集市上人潮涌动,铁器、篾货、谷种和小菜种子,还有大城市来的新潮衣服、鞋子、玩具枪,最多的是油炸芝麻丸摊子,喷香,脆甜,饱满诱人,架着大大的油锅,每隔几步就一家。买东西的人,被挤得东倒西歪,他们将农具举过头顶,在人丛中来回穿梭,这个动作象征了农具和农事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要进集市了,母亲把我从肩上放下来,将一只胳膊递给我说,使劲抓住,知道么!

母亲身材矮小,很快淹没在强大的人流里。我拽着母亲的胳膊,像走在一个光线阴暗的山洞中,感觉天旋地转,抬头只见无数的胳膊和屁股,我的内心一片兵荒马乱。我知道一旦松手,再抓住的很可能就是别人的母亲。挤到人流松缓的地方,我使劲摇晃母亲的胳膊,要吃油炸芝麻丸,要买小唢呐吹。母亲只买了一串芝麻丸,“等把东西买齐了,再耍”,并摸了摸我的脑袋再次强调,“你要死命抓住,听见没?”我小心地点点头。锄头、簸箕、棕丝斗笠、镰刀、谷种、魔芋种,东西快买齐全了,母亲的手也就不得空了。我从抓她的胳膊,换成抓她的衣角。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丢的,只是看了一眼猴把戏,回过头便发现自己抓住的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女人,那个人不是我妈!

母亲的声音急促焦躁。“黑子,在哪呢?”我惊恐万状,不知声音从何处传来。母亲找到我时,眼里闪着亮光,噙满了泪水。

为了找我,她把刚买的四把镰刀弄丢了。

回家的路上,母亲对别人说:“可惜了四把上好的镰刀,一块五一把,刀口好得很,我看了好几个摊位,就数那几把最好。”说这话的时候,母亲正挑着一担箩筐走在大路上,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农具。农具没我重,为保持平衡,母亲特意从路边捡了一块石头放进我对面的那只筐里。后来母亲跟人提到这事,不停用手拍胸口,“呸咻!呸咻!吓死我了,差点就把黑子弄丢了!”

那年,我6岁,第一次跟母亲去赶集。那时候,母亲赶集只买不卖。

十岁之后,母亲不再担心我会被谁拐走。我喜欢集市的热闹,喜欢小唢呐和耍猴把戏,也喜欢从南方舶来的菠萝、录音机,还有港台明星的照片,但我不再喜欢跟母亲去赶集。她总是选择集市即将结束时才去,那时东西都是扫尾货,便宜很多,即便如此她还要讲半天价。每次赶集,母亲都要从家里带东西去卖,卖了东西,才有钱赶集,她说,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和哥哥上学要钱,她得想法子凑钱。如果跟母亲赶集,就要帮她提这提那,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

有一年社日,母亲突然对我说:“明天跟我到县城赶集”。她说我有了不小的气力,已经能帮上她的忙。

去的时候坐车,母亲说,去年赶集篾垫、箩筐质量差,还贵得要死,所以就没买,今年将就不下去了,无论如何要买一床,不然搞双抢没篾垫晒谷子。她头天晚上关了两只乌鸡,收拾了五斤百合粉,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乌鸡三十块一斤,百合粉五十块一斤,卖了它们才有钱。

母亲还像以前那样,摊子要看过五家以上,杀价要经过三个回合,如此才肯下手。因为有任务在身,我收起了耍心,耐心在一旁等候。我们家的乌鸡和百合粉都是最好的,卖出了好价钱。买定两担箩筐和一床篾垫后,我们挤出人群去了车站。司机看了看我们身边的东西,脸顿时拉了下来,说什么也不让上,除非给五倍的车费!他说,我们的箩筐和篾垫起码占了三个人的位子。司机势利眼,知道这一天有的是人坐车。我们去赶另一部车,那个司机口气更恶,根本不让上车。母亲说,手上已经没剩那么多钱。我急了,难道要走路回家?最近的小路都有十五里!我开始骂脏话:“狗日的黑心司机,三十下午拿恶鬼。”那司机听见了,扭头横了我一眼:“小东西嘴巴欠抽!”放在平常母亲一定会跟司机争执,可那天,母亲表现得格外平静,“算了,算了,太贵了,划不来。”我看着母亲,意思是想坐车。母亲却说:“时辰还早,我们趁早加戏走,来得及赶到屋。”

那天下午,我们用脚步和肩膀上的重量丈量了从县城到家里的路。

马路,大路,田垄,山路,挨个走过去。篾垫卷成长圆筒,两担箩筐叠起来挂在前面。母亲先是一个人扛,后来让我一起抬,一前一后。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陪衬,母亲承担了大部分重量。太阳下,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的脚刚好踩着母亲的头上。母亲的头没有累,我的脚却先累了。

母亲说,嫩鸭子光晓得喊累,我像你这么大已经帮家里砍柴卖了。她告诉我说,小时候为供舅舅读书,学习成绩班里排一二名的她主动放弃学业,跟村里的大人到宝庆(我们隔壁县)去砍柴卖。那年她刚满十三岁,每天要过八道河,过两次独木桥,这才换来舅舅洗掉泥腿,吃上国家粮。母亲说,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有人骑马,有人坐轿,有人只能做牛做马,我们穷人的孩子,想要有出息,就得比别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比别人辛苦一万倍的努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够了苦,你才会攒劲读书!”这句话,我至今记得一字不漏。

回到家,天已经黑尽。我的脚底板磨出了好几个水泡,但我忘了痛,记住的是母亲的那些话。那年,我13岁,刚上初中。不知母亲是真没钱坐车,还是有意磨练我,这么多年我一直没问她。

nlc202309090039

上初中后,跟母亲赶集的日子少了。那时候,她已经成为集市长得主户,她要为我和哥哥的学费攒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会放弃任何出卖农产品的好机会。

离开老家前,最后一次跟母亲赶集是高二那年。

那时我在县一中读书,为准备高考,学校要求周末补课。赶社的日子也正是在周末,我知道母亲肯定会挑玉米到集市上去卖,便专门请假回去帮她。县城收玉米的地方,是几个固定的点,不用讲价,挑去过一下称就了事。平时一向很顺利,可那天,我们换了几个收购点,老板都不肯收,便宜几块钱都不要。他们说,我家的玉米没晒干,水汽太重,要是倒进仓库,整个仓库的玉米都会跟着受潮发霉。母亲急了,眼神慌乱,嘴巴细细碎碎地听不清在说什么。我心里明白,母亲大概少晒了一个太阳,因为多晒一个太阳,一百斤玉米就要轻掉六、七斤。她只是想多卖几块钱,没料到会弄成这样,平时从没出过这种问题。不卖掉玉米,就没有钱买东西。“你真是个扫把星,好心帮倒忙,平时我自己挑来二话都不说……”母亲是真急坏了。我说:“妈,你别急,在这儿等着,我有办法。”

我在学校有几个关系要好的同学,他们家境不错,正在学校补课。我跟两个同学每人借了一百五十,这钱够我妈应付一下了。回来时,见母亲一个人站在原地,人群中的她矮小而落寞,两担玉米不见了。

“妈,玉米呢?”

“在那儿呢”,她指着不远处的地方,我看见马路边晒了一片金黄的玉米,“一位好心的老板收了,便宜几块钱,我帮他倒在马路上晒一晒。”

母亲见我手里捏着三百块钱,急忙问:“钱哪来的?你干啥去了?”她还以为我是从哪儿抢来或者偷来的。

“你放心,这是我跟同学借的。”

她伸过手,在我头上抚摸了一下,爆满裂缝的手掌从耳畔擦过,那么粗糙,又那么柔软。“我儿子知道心疼妈了。”说完,她转过头去,举起另一只手挡住双眼。此时,我的眼睛也早已注满泪水。

那年,我17岁。

母亲慌张的眼神和转过头去的样子,从当年一直晃到今天,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来,母亲养成了一种习惯,就算平时不赶集,每次上街去都要带点小菜去卖,不是为了赚钱,她说,垫个路费,不能撂着一双空手去。

现在,每逢集市母亲照例要去看看。她年纪大了,身体日渐单薄,需要我在前面为她挤出一条路。她依然喜欢在农具摊子前徘徊,如果看见哪一件篾货纹理细密,做工精美,会停留很久。她的目光像一双手,落在农具上,抚摸它们,就像抚摸过去的生活。母亲不再需要农具,拥有它们支配权的父亲已经不在,母亲自己也满头白发。

生命是一场集。这么多年,母亲是在为儿子赶集,赶着赶着,把我赶大成人了,却把自己赶老了……

38

赶集 篇7

据博洛尼亚展会方公布的消息, 展会将迎接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企业, 1 100多个品牌, 2011年超过97%的展馆面积被划为贸易展览区, 参展企业有卫浴五金企业、涂料企业、陶机设备、安装材料和陶瓷原材料企业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表示, 从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 2011年观展的中国陶瓷企业数量比过往减少许多, 但卫浴企业却明显增加。他认为, 博洛尼亚展上薄型化瓷砖备受关注, 喷墨砖、节能环保的智能卫浴等代表行业前沿技术的高新科技产品成为展会的亮点。

赶集 篇8

2004 年12 月, 杨浩涌从旧金山回到北京, 用了一周时间注册公司、招聘员工, 在清华科技园的一间70 平米的房子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10 年后, 他创办的企业被人们称作“挂满弹药的小毛驴”, 小毛驴载人去赶集的广告形象也已深入人心。公司于2014 年8 月完成超2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并计划于2015 年启动上市。对杨浩涌来说, 创业源于当年的一次冲动。来看杨浩涌的创业故事。

冲动创业, 跌撞成长

把美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搬到中国去——这个想法是驱使杨浩涌当年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他, “对中国互联网一点儿也不懂”, 但就认准了分类信息网站是个好东西。

“我觉得它 (Craigslist) 有那么多人在用, 就一定是有价值的。”他说, “许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这样, 不论社交网站还是搜索引擎, 在早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商业模式, 但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杨浩涌并没有想太多, 一心抓紧时间回国, 想抢在别人行动之前占领先机。回到北京后, 他和一个兼职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网站架构。2005年3 月, 网站上线。但不久后, 全国突然涌现出1000 多家分类信息网站。手里只有凑来的10 万美元, 杨浩涌不得不思考这笔钱应该花在哪里、怎么花。

当时, 国内大部分网站效仿Craigslist的做法, 设立许多城市分站, 提供多种服务类目, 却似乎有点水土不服。杨浩涌决定先不在全国铺开, 而是单点突破, 集中资源拓展北京市场, 并且只专注于租房、二手货和交友这三个品类。

“创业早期还是专注点好, 其他城市又够不到, 没有那么多资金。”在他看来, 要赢, 就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打别人的弱点, 全力攻占一个“山头”。当时全国的同类型网站中, 只有赶集网专注北京市场。

回顾这次“说走就走”的创业经历, 杨浩涌坦言并不是精打细算的结果, 初期也没有想过赚钱, 只是想把运营做起来。“创业者就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很多事如果一眼就能看得十分清楚, 可能就不会只有这么少的人去做, 也不可能最后做成的只有一两家。”在他看来, 只要一个产品“有用”、“有需求”, 最终一定能找到商业模式, 实现商业价值。

但最初的4 年, 杨浩涌和他的团队却是“苦熬”过来的——公司缺的不是干劲, 而是资金。2008 年赶集网融资时恰好遭遇金融危机, 许多有意向的投资人放弃了投资, 而终于拿到一份投资意向书的杨浩涌, 却为这份合同足足等待了11 个月, “这对任何创业公司来说都非常煎熬”。在收到资金前的3 个月, 公司账面上的钱已经用光, 杨浩涌只好带领员工拼命做销售, 接广告。最揭不开锅的时候, 公司也没有裁员, 而是鼓励员工回家休假, 高管不拿薪水。

熬过这段低谷, 2012 年的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团购这个大风口, 赶集网也迎来了成长的高峰期, 网站流量激增。到2012 年, 公司因为新业务需要从几百人一下扩张到近2000 人。但对这次扩张, 杨浩涌将它认定为“决策失误”。

投身于团购泡沫中的赶集网, 在主营业务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 又匆匆新开一条战线。这对公司运营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短短几个月内, 国内的团购企业已经厮杀得十分惨烈, 赶集网的团购业务在6 个月后不得不叫停, 裁掉大量员工。

经历了这件事, 杨浩涌发现从前公司太专注于技术, 欠缺管理方面的经验。“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在快速扩张的时候, 不能只专注于业务本身, 还应该关注团队建设, 包括组织的流程, 这也是我在中欧学到的。”他说, “团队要跟着创业者一起成长才行, 如果有一个短板, 整个公司就会受到影响。”

朝内看, 而非向外求

现在的赶集网已经历数轮融资, 不再会有当年资金断裂的窘迫, 摆在杨浩涌面前的也不是“风口在哪, 要去做什么”的问题。他似乎又回归到刚刚创业时的风格:专注。

如今, 赶集网的分类信息业务保持着150% 的增长。杨浩涌认为, 公司可以开拓的新业务很多, 但更重要的是把本身的业务做大做强。“现在跟之前不同了, 我们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应该介入什么新业务, 而是如何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经营得更持久, 让它发展得更长远。”

在杨浩涌看来, 自己已经站在了风口上, 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 业务就会快速增长。然而, 这个时代对互联网公司的要求更高, 不但要有过硬的产品技术, 更重要的是打造优秀的团队。

过去我们考虑的总是业绩能增长多少, 要进入哪个行业, 很少去看公司内部还有什么需要改变。现在我考虑得更多的是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效率是不是更高, 团队的人才培养是不是可以更好, 整个体系能否更加完善。

转变思路的杨浩涌在公司内部实施了许多新举措, 比如对1000 多人的直销和渠道团队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达到销售业绩之外, 还需要向公司其他业务输出人才;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 公司推行虚拟股, 鼓励员工内部持股, 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回购股票, 或鼓励内部孵化项目去融资;产品研发部分采用HRBP制度, 帮助每个团队梳理人才, 制定激励机制, 挖掘产品设计方面的“好苗子”。

作为一家大公司, 赶集网在组织架构上也有所调整:上百人规模的产品研发团队划分为若干“小分队”, 每个小分队维持在五六个人的规模, 最多不能超过10 个人, 其中安排一位项目负责人。一方面方便了考核, 另外一方面保证了研发速度。

“二三十个人一起写代码, 就容易吃大锅饭;变成几个人的小团队, 你做不好, 其他人都能感觉到, 更容易考评。”与此同时, 绝大部分项目以一两周为周期推进, 这在传统行业, 包括传统软件行业都是难以想象的。杨浩涌举例说, 在公司内超过一个月的项目往往是内部架构重组, 代码重构或重大功能开发, 高层必须过目;小的项目都会非常颗粒化, 以保证推进速度。

杨浩涌将大部分项目的决策权放给团队, 自己只盯大项目的推动。“最终的KPI以及年终期权激励都跟项目结果挂钩。我不需要监督大家中间做了什么, 结果好, 就会得到激励。”

俗话说, CEO的工作就是融钱、定方向和找人。对杨浩涌来说现在又多了一个任务——梳理流程。“‘大公司病’其实每个公司都有,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省。”他说, “最近我们还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之前公司快速发展期间, 我们强调风险控制, 流程的梳理要更规范化。现在回过头来, 又必须强调授权。”

比钱更重要的是过程

虽然已经在这个领域打拼了10年, 但杨浩涌认为, 生活服务领域的机会其实才刚刚到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生活服务的提供者组织起来, 更高效地向用户提供服务, 这将是下一个大趋势, “生活服务是比电商更大的蓝海”。他指出, 在许多成熟市场, 生活服务领域的产值占GDP比重超过了70%, 而在中国, 这个数字第一次超过50%。

如今, 赶集网已经将越来越多的重心转向移动互联网, 今年来自移动端的流量已经超过60%, 而这个数字在去年只有30%。

对于一些专注单一业务的垂直类网站, 赶集网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杨浩涌将这种“反向侵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两点:一是不同的战场, 二是降维攻击——赶集网在三四线城市的流量几乎都来自移动端, 在获取用户成本上也比一些垂直类网站要低。

“以招聘为例, 它们每天的简历大概在2 万到4 万份左右, 而我们每天新增十几万份简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关注基层劳动者的需求, 把这些用户的体验做好, 就有价值。”许多垂直类网站的商业模式是收取会员费, 将许多用户挡在了门外。

杨浩涌认为, 分类信息网站的平台优势和各分类互补协同的规模效应更为明显, “对于用户来说, 在赶集上找到工作, 会产生一定的用户黏性, 之后的租房、买房、生活服务等需求也会在上面解决。”在今年赶集网的整体营收中, 有40%~50% 来自招聘业务, 招聘销售额全年预期达到7 亿~8亿元。

10 年前涌现的1000 多家分类信息网站, 现在大都不见了踪影, 杨浩涌却坚持了下来, 原因就是一种享受过程的心态, “越做到后面, 越不是钱的问题了”。

“赚得再多, 也就是一个房、一辆车, 吃好一点, 出去玩一玩。”他说, “目的在于过程。创业的过程中有各种问题, 想办法解决。发现很多人在用它, 觉得它有用, 这就又回到了当时为什么回国创业的初衷。”

坐着飞机赶集去 篇9

機票只要16元人民币

第一次到达土库曼斯坦时,当地朋友邀我去当地颇具特色的沙漠市场转转。这是一个距离首都阿什哈巴德市约20公里、坐落在沙漠中的市场。市场经营种类非常丰富,且物美价廉。因此每逢周二、周四、周六赶集的日子,便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采购人群。其中,主要以从事零售业的商人和普通的家庭主妇为主。

我问朋友,在人口密度很低的土库曼斯坦,怎么会汇集如此多的人?朋友说:“每到赶集的日子,外地的人们早上坐飞机来,集散后再坐飞机回去,当天可以往返,很方便。”难道为了点儿生活用品竟要坐飞机往返,划算吗?朋友看着目瞪口呆的我,作了解释,原来,土库曼斯坦是一个资源丰富且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土库曼斯坦执行国内客运飞机任务的飞机基本是波音717。从各洲飞抵首都的时间大致都在1小时左右。机票的价格大约5万马纳特,按非官方汇率折合人民币16元。按照土库曼斯坦人均月收入近200美元来比较,飞机票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沙漠市场是个综合性批发市场,其物价和其他的零售市场比起来要低20%~30%。哪怕是家庭主妇仅买些蔬果食品和日常用品,其差价比起往返10万马纳特的机票来也很划算。如此低的机票价格,航空公司不要说赢利,就连维护飞机也很困难。航空公司的亏空就全靠国家补贴。

天然气免费使用

土库曼斯坦的石油资源丰富,老百姓用油几乎是白烧。以95号汽油为例,每升价格为400马纳特,折合人民币为1毛5分钱。因此,在土库曼斯坦加油绝对没有那种心跳随着计数器狂蹦的感觉,你大可潇洒地告诉加油工“给我加到顶”,而加油工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你的油箱加到外溢为止。

天然气资源是土库曼斯坦的骄傲。当地的民用天然气基本是免费的。老百姓家中都能安装独立的小型燃气供暖系统,11月进入冬季后,家家户家就把小锅炉点燃,直到来年开春,这期间燃气阀从不关闭。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又不用付任何费用,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灯泡最小100瓦

上一篇:中考英语阅读方法下一篇:关注生活 感悟地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