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设计

2024-07-12

讨论式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讨论式教学设计 篇1

讨论式教学, 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 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 课前充分准备, 课堂上通过设问、发言、讨论、相互评价、总结等步骤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相互达成信息沟通与交流, 思维上相互启发, 共同探讨, 课后总结, 贯穿教案设计、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总结考核整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围绕某个问题或某个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地讨论, 加深理解, 掌握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搞好课堂上的讨论, 全面的课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努力。对教师来讲,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精心设计供课堂讨论的题目和充分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对学生来讲,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详尽地准备材料。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教师设计高质量的讨论题。笔者以讲授的世界贸易组织法 (以下简称世贸法) 双语课的教学实践为例, 着重探讨如何有效设计讨论题目。

二、讨论题的设计

1.指导思想

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教案是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关键。首先, 要明确世贸法双语课的课程目标, 即包括让学生掌握基础法学知识, 还要进一步提高他们法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课程目标指导下设计教案。因此课堂讨论要和课堂讲授相结合, 其中最基础的知识部分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 能够打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基础知识, 也利于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另外要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发展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笔者授课的世贸法双语课行课16周, 每周三节课, 讲授和讨论的比例各自占一半, 也就是说除去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星期每次课大概有一节半课是用来课堂讨论。在这样的课程进度安排下来指导讨论部分的教案设计。其次, 教学理念要从教师为主的满堂讲调整为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理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思维, 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考虑的因素

首先, 讨论问题的设计要考虑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最新发展动向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 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过易或过难, 缺少思维梯度或问题过于笼统、过于含混、过于零碎都会影响课堂的效益。

比如, 讨论题目设为世贸法的组织机构, 这样的题目就过于简单, 因为组织机构是最基本的知识点, 各个机构都是事先设定好的, 机构的组成、功能和作用没有很大的争议性, 无法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这样的知识点就适合通过图表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又如请谈谈多哈谈判对中国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最新的多哈谈判, 时间长过程艰难, 结果也不尽人意, 如果设计这样的题目给学生, 由于题目太大又笼统, 又需要学生在全面理解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来分析这个问题, 又过于困难, 太难的题目会打击学生的自信, 进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 难度适宜。

其次, 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因为笔者之前会给大二的学生上专业课, 在上双语课之前就对所教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开设的前期课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只是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要在授课过程中慢慢了解, 根据学生的能力心理接受度对讨论的题目进行分解和调整。如普遍外语好的班级, 讨论的题目向阐述个人观点的方向引导, 英语水平一般的班级讨论的题目尽量把重点放在对搜集资料的总结和分析上, 难度适宜能够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 还要考虑所讨论问题搜集资料的难易程度。因为讨论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搜集资料对学生来讲非常关键, 如果所讨论的题目有大量的文献和资料, 每个同学准备的内容就会有差异, 适合开展讨论, 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果可搜集的资料单一或困难, 就不易作为讨论的题目。如世贸法的一些案例, 有些案例并不太典型, 英文教材上有这个案例的简单介绍, 但是通过学校的资源没法获得案例的详细资料, 又没有中文的介绍, 即使这样的案例能够说明问题, 也不适合作为讨论的题目, 最好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

3.讨论题的具体设计

讨论题目的质量高低决定了讨论式教学时效的好坏, 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任务。总的来讲, 讨论题目的设计依据包括课程重点难点内容, 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 相关知识需要引申和拓展, 难度适中, 随着教学的进度逐渐提高难度, 又能引发学生逐步探索的欲望。笔者结合世贸法双语课教学的实践, 详细说明讨论题目的具体设计。

(1)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引起他们兴趣思考和探讨的题目, 又能够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多角度地看问题及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课程开始, 先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历史发展, 成员国, 功能和性质等等。这些基础知识显得很枯燥, 但当和生活实际结合, 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进程, 通过搜索资料感受中国加入世贸的变化。如平等待遇及互惠原则使我们身边多了更多国外进口的瓜果蔬菜;关税的降低, 使得原本昂贵的进口汽车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金融市场的开放使本地有了外资银行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信息, 使同学们明白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切切实实就在我们身边, 并非遥不可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目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看一段外国媒体对龙永图的英文采访, 课堂分组拟提纲, 课后搜集资料, 下节课讨论。在课程之初设计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 学生容易有感而发, 专业知识也不需要太多, 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地完成, 学生的能力有时也会让教师惊讶, 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资源, 如制作PPT, 大量的图片, 音乐, 幽默视频等各种材料辅助说明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使课堂氛围活跃, 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因此这样的结合生活实际又不需要太多专业术语的难度程度低的讨论题目设计在课程之初是比较能够发挥效果的。

(2) 可以通过对比归纳, 得出结论性结果的问题。对比与归纳是知识多点链接的必要步骤, 是知识由初步习得到熟练掌握再到灵活运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 教师直接总结好了之后告诉学生结论, 学生记笔记识记, 虽然记住了知识点, 但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停止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思维能力。将所学的新的知识在已有的知识体系里找到合适的位置, 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补充提示, 互相启发, 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否定校正, 集思广益, 得出的结论会更全面, 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 采取讨论式的方法强于传统的结论性灌输。如讲到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国际组织的作用时, 由于前期课程如国际法、国际经济法都涉及到国际组织的知识, 那么将所学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比较, 从而找到新知识的特点。这样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但是与已有的旧知识连接, 不需要太多的个人新观点, 所以程度适中, 适合放在课程进度中前期。可以将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贸易总协定、联合国进行对比, 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总结出世界贸易组织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在黑板上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各自的区域, 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 另一个同学就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为了将自己准备好的材料第一个写上黑板, 以至于发言到后期无话可说, 同学们都很踊跃, 除了总结自己的, 还评价他人写的结论, 在总结、质疑、辩驳过程中理清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特点和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区别。通过讨论的方式将新知识纳入到了整个知识的体系中。这是锻炼学生熟练掌握对比归纳的法学研究方法, 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学习深造, 由于只是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还没有上升到阐述个人独特观点的阶段, 属于难度适中的讨论题目, 又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在讨论中变得生动有趣。

(3) 与学生的所学知识相关联, 但是又需要联系实际进行运用的题目。这样的题目设计有一定难度,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外, 还能够联系实际进行运用分析, 涉及到知识的转化过程和应用的能力, 适合放在课程中后期, 学生所学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如讲到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协议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国家的入世承诺表。如何读懂这个表, 如何理解每个国家的政策, 是一个知识走向运用的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探讨。讨论的题目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题目。如首先让学生讨论入世承诺表的结构, 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各个符号是什么意思。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中国入世承诺表的一个最感兴趣的行业, 谈谈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承诺, 如法律服务、银行服务等。其次, 评价这样的承诺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最后, 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这个行业如此承诺, 政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将问题分解并逐步加强难度, 同时又与第一次的讨论题目联系在一起, 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初和学习之后看待问题的专业性在提高, 能力在讨论中也得到了提升。

(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讨论题目。以上的题目设计都是单一的知识点的讨论, 到课程后期随着知识的累积, 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析, 这时最适合的讨论就是案例讨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 无论是实体还是程序, 都将知识点又过了一遍, 加强了知识的连接和贯通及运用。如讲货物贸易协定, 无论是反倾销、技术壁垒还是海关估价等案例, 都会综合涉及到世贸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则、程序等知识的综合, 一个案例的讨论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最好的方式。

(5) 需要引申和拓展的问题。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适合拓展的一些问题, 这样的题目往往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需要学生具有批判式的思维, 形成个人的见解, 这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 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于放在课程后期。开放式的问题适合讨论, 互相交流观点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完了整个世贸法, 可以设计一个题目评价世贸法的法律体系, 让学生充分探讨世贸法实体和程序法律规则的优缺点, 锻炼评价法律制度优劣的能力。

当然题目的设计要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提高难度, 也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情况不断地调整, 尽量将题目分解成不同的小问题, 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沈增宏.谈问题讨论式教学讨论题的有效设计[J].江苏教师, 2011.2:66.

讨论式教学法 篇2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十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十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讨论式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3

【关 键 词】 讨论式;激发兴趣;创新意识

一、讨论式教学中引入的设计

在引入的设计中,未必一定要讨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初中生正处于13~16岁的生理年龄,大多较为好动、好奇,且易产生无意注意。在引入中要创设物理情境,让其动起来,动得精彩。其次,人的记忆发展是呈抛物线趋势的,从出生至十六、七岁左右,人的记忆力发展十分迅速。为有效开发初中生的记忆力,减轻其学业负担,就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无意识记,设计一些特别的问题或实验,激发其情绪,让其记得牢、记得深、记得特别。

1. “不同凡响”的引入。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的引入中,我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的器材:白纸一张、梳子一把、小鼓一个、水一杯、音叉(含小锤)一个、气球一个,设计一些能发出声的实验。

2. “取长补短”的引入。在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节时,之前的一个月左右便着手做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并挂于黑板侧边,让每组同学每天作好观察记录,讨论发生的变化。在正式上课时,我还预先在室内墙角喷洒酒精,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与众不同。

3. 出奇制胜的引入。在上“大气的压强”一课时,先问学生:“气球能把玻璃杯提起吗?”让一学生演示:“不能。”教师说:“我能。”当教师迅速把刚烧开的水倒入玻璃杯再倒出,即时把气球按住杯口,用娴熟的手法把气球按在另两个玻璃杯口,一会儿提起气球,竟提起三个玻璃杯,学生惊叹不已,注意力被全部吸引了过来。

4. 推进式的引入。在进行“速度”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各组讨论:(1)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同地出发,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2)同是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3)百米跑运动员的成绩是12s,24届奥运会万米冠军的成绩是27min21.46s,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通过讨论(1)和(2),学生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第(3)问是前两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推进式的引入,学生学习起来很有牵引力,想不思考分析都不行。

二、课型分类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

1. 学习新的物理量型。在学习速度、压强、密度、功率这些物理量时,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从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几方面进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还要设计些讨论题让其展开讨论。

2. 学习新的物理规律型。如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杠杆原理等内容时,可先让学生猜想,通过实验验证,各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复习型。复习时,除了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外,还可设计些带有总结性又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如复习光学时,我曾设计过以下问题让小组讨论并比赛:①关于凸透镜成像,你总结了什么规律?②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什么不同?③有两只干净的玻璃杯,一只盛满不含气泡的纯净水;另一只是空的,上面都有盖子,在不能提起和移动杯子的情况下,你如何判断哪只杯里有水?

(2)探究型。探究型课能充分体现物理科本身的特色,是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上“研究液体的压强”一课时,我只为学生提供了必需的器材及说明本节要研究的内容,便放手让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对个别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加以点拨并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

(3)实验型。上实验课时,要让学生弄清本节要测量什么,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按原理选用器材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后,要处理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如测盐水密度时,学生当中设计了三种方案:①称空烧杯的质量m1,倒入盐水后称质量为m2,再把盐水倒入量筒内测体积为V,则盐水密度ρ=…②称空量筒的质量为m1,倒入盐水后称质量为m2,测盐水体积为V,则盐水密度ρ=…③称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1,倒一部分入量筒后记下体积为V,称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则盐水密度ρ=…这三种方案中哪种最佳?讨论后,选出最佳方案③。

三、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着眼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便产生求知欲,其注意力才会被吸引,无意注意也会迅速转移至有意注意中来。

2. 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设计时,要考虑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炼、表述自己观点和方法,用正确的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结论的能力。

4. 让学生获得经历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它强调参与的直接性。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的,理解起来会深透些,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5. 多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学习好的内在动机。

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少年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想象方面,开始富于幻想,还敢于超出现实并提出各种假设。这是创造性思维开始发展的可贵苗头。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在教学设计中,要多设计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找新的方法。

7. 教师本人要创建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有特色,会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令学生信任和敬佩教师,在课堂上易于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使讨论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宋冰峰. 中学物理的讨论式教学[J]. 林区教学,2009(4).

浅析讨论式教学 篇4

一讨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孔子的讨论式教学实践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将讨论式教学分为三种形式:老师自问自答, 这是孔子运用最多的问答方式, 即明知故问,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问, 学生回答, 孔子依据教学情境和教学要求的不同, 就某一问题直接向学生发问, 学生回答完毕后, 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总结。这种形式被广泛运用到今天的课堂教学中, 也就是提问的方式;孔子引导学生问, 老师解答。孔子注重创设和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提出问题, 再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教育。

2.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以向别人请教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声称“我自知无知”, 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当别人作出回答时, 他又对其种种答案进行反驳, 最后, 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主张的观点说出来, 这种方式称为“助产术”, 为最早意义上的“发现法”。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得到的。在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等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意见的交锋、补充和修正加深对论题的理解, 教师则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 获取相关信息以及理论方面的指导, 将问题更加深入。

4.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时, 讨论应具有竞争性, 以使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 学生应明白须通过充分准备、默契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代的人才观和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独立见解的、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而教师的讨论式教学正为这样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讨论式教学的作用

1. 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少兴趣, 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互相讨论往往能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能够增强记忆, 提高课堂效率

激烈的讨论, 通过刺激大脑皮层, 从而引起人的亢奋, 使所讨论的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 不仅记住了结论本身, 甚至还能记住当时讨论的场面和情景。师生之间信息交换量大, 加工量大, 师生及时反馈信息快而强, 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 能过形成良好的学风

互相施以积极的影响, 集体的、动态的讨论学习方式, 能够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习者互相影响, 即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种好的学习风气能够促使一个学校或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4. 深化学习思维

个体的静态学习即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往往模糊、肤浅, 集体的动态学习方式即讨论式学习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深刻、有条理, 并且能够使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5. 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讨论式教学, 打破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界限, 这种直接性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 让学生直接加入到学生组织中去, 倾听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学生之间合作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 在小组中积极表现自己的意识等。加强了学生的协调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 小组之间要形成一致的意见, 在解决小组成员意见冲突时,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和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三讨论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讨论式教学要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在上课之前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布置好任务, 让学生做好预习, 使课堂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问题要有程序性和启发性, 讨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能力、知识起点、思维发展顺序相适应。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宜难度过深、过难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使讨论式教学无法展开。

2. 讨论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人数

在进行讨论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重新安排课堂组织形式, 例如“圆桌式”, 教师打破前后左右结组的形式, 让学生重新组合。

关于讨论人数的问题, 在全班进行讨论时, 一般为分组讨论, 当小组人数过多时, 讨论容易混乱, 也不利于小组成员的全体参与;人数过少, 相互启发的程度将受到影响, 讨论式教学时, 小组人数在4~8人时最为理想, 可按照班级人数平均分配, 使小组成员人数基本相近。

3. 讨论式教学的参与程度

在讨论过程中, 要调动全班同学以及各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习成绩差异、参与程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学生则由于成绩及个性等原因, 经常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 很难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一个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来, 避免让部分学生垄断课堂。

4. 讨论式教学的时间把握

在讨论式教学实践中, 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不能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要掌控好时间, 讨论时间过长, 学生将问题讨论完后可能会讨论与问题不相干的话题, 影响了课堂的效率。讨论时间过短, 学生可能未将问题形成一致意见, 从而影响了讨论的效果。只有在适宜的时间里, 才能让讨论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5. 讨论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式”进行教学, 讨论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教师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教师在提出讨论的问题上, 要具备对讨论分组的掌控, 对讨论时间的掌控, 在讨论问题结束时要具备对问题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 对学习目标掌控的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的评价

对讨论式教学的评价, 主要是考查教师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度。可以从讨论的问题或情境的设置是否得当, 讨论过程中师生角色扮演是否适当以及讨论的时间和时机掌握是否恰当等多个维度去考查。讨论式教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讨论的过程本身, 聪明的教师是不做结论的, 即使做出了结论, 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具体说来, 评价讨论式教学的效果, 并不在于讨论的“热闹”程度, 也不在于最后是否得出了一个标准答案, 形成了一种结论, 而是在于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去质疑、发现、联想和想象问题;学生是否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结构并用于实践, 实现了建构式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把其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用有逻辑、有理性、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是否通过讨论式活动学会了竞争和合作;学生的求异思维、跳跃式思维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等。当然, 对于讨论式教学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课堂教学就能将学生的上述素质提高的, 同讲授式教学一样, 这种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通过长期的锻炼, 才能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思维得以提升。

讨论式教学方法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 只有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达成一致时, 才能真正发挥讨论式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大凯、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3)

[2]张敦升、黄显日、战萍.应当提倡讨论式学习[J].职教通讯, 2000 (5)

[3]王旭.讨论式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9)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篇5

在新课改背景下,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品课教学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可以较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等。

讨论式教学法能有效改善思品课的枯燥乏味,却给广大思品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思品课这门学科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一,很少有学生会像学习语数外那样自己进行预习准备工作,因此讨论前的准备主要还是由教师布置和展开。思品课是社会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想要通过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大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的。

一、教师应该仔细阅读研究教材,搜集相关时事资料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准备教案、板书讲课和写出答案及讲解的流程,而是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初中思品教材尤其是九年级教材几乎每年都随着时事的重大革新而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汶川地震的案例,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要求等陆续加进初中思品教材中,初中思品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观点—论述—事例论证—问题思考”的呈现方式,而是活动在前,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教材的理论性减弱了,实践性增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同时,思品学科是有一套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难度,逻辑的严密性受到挑战。因此,教师既要落实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知识结构,又要使课堂活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讨论式教学法的“新”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与探索性。教师在选择讨论的问题时,一般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讨论有广度性、深度性和创新性。思品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时代嗅觉,关注每天的时事新闻,特别是通过研究国家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发生变化,将这些时事内容与思品课教材教学相联系,为丰富讨论式教学的素材和议题做好准备。

二、教师要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讨论形式

一节课讨论时间、座位的安排和讨论形式是全班性或是小组性的或是同桌讨论,这都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都是灵活的,且都是促使讨论式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达到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讨论素质的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接受能力等情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平时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光靠思品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因此,思品教师从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和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总体上在哪些能力上表现得较强,哪些方面比较弱,在思品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该班学生的优点,利用这种优势让他们体会到讨论式教学的乐趣和成果。比如A班学生表达能力强,那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大力表扬和鼓励;B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那么教师对于该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创新就应该有所设想、有所准备,讨论本来就是开放性的,学生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是正常的,教师只有课前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多阅读资料,做足准备,才能很好地应对。总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详细了解才能掌控讨论的节奏,真正达到讨论目的。

三、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

讨论题目和讨论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一次课堂讨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一般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四种问题:一是题目设置过于简单,不值得讨论;二是题目设置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没法讨论;三是问题设置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不想讨论;四是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题目时应该努力做到把讨论题目具体化、明确化、层次化,可以有意将讨论内容设置成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设置那种使学生必须在经过集体的努力后才能较好地得出结论的议题。互联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杂志、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与动态。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讲,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点来源于实际生活,尤其是时事政治。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热点实例为话题,逐步导入讨论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讨论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只有讨论学习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思品学科不是一门没有用的学科。比如第九课《发展人民民主》这一课,主要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民主权利,教材中设计了“我们初中生能否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什么?”这一活动,再结合昆山当地特别是学生所在的周市镇的人大代表选举情况,经过讨论学习之后,学生不仅将课程内容牢固记忆,了解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而且了解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选举形式,还意识到了这些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

四、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总结和思考课堂讨论的成败经验

教师只有注意积累课堂讨论的成败经验,才能为下一次更好地实践讨论式教学提供依据和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课后反思就成了讨论式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教师一是对课堂讨论前期准备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布置了讨论题目后,学生不知所措、无话可说,不能很快地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下一节思想品德课要学什么,要讨论什么问题,要准备哪些材料……课前根本是一无所知。学生没有相关的体验,没有事先搜集相关材料,匆忙上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二是对所选讨论主题的反思,讨论议题的难易度是否合理设置了,有没有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讨论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吗?三是对讨论过程的反思,讨论时课堂秩序如何,讨论有没有效率。班级中所有或者说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环节吗?讨论的过程是不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有没有思维的进步和收获呢?

讨论式教学操作指南 篇6

基于问题解决的讨论学习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师讲生听”相比,组织教学更加复杂,教师需要从“搬运工”过渡到“操作手”,对讨论的形式、讨论的展开、讨论的深入、讨论的归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适应从一个“听众、观众”变成一个“参与者”和“收获者”的基本要求。如此一来,课堂讨论才能有序地进行,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的方式

“讨论式”教学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同伴讨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三种,其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咨询式。一般运用在同伴讨论或集体讨论之中。咨询式讨论是围绕问题,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展开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课堂气氛平和,师生感情融洽,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和思维热情。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思维角度、理解能力也必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讨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议论式。这是一种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争论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来,学生即席发表意见、讨论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也使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学生们在七嘴八舌的热烈气氛中弄清了问题,掌握了知识。议论式讨论往往观点不一,响应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的“派别”,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教师不要先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更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的合理想象,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全面地归纳和科学地分析。

分工式。分工式讨论,是指每个小组或小组内每个成员承担不同任务的讨论方式。基本程序是小组或个体先完成各自的任务,然后汇报交流,每个同学在听取汇报中“拼接”学习,进而获得或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或问题解决方案。有时,小组领到任务后,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讨论的有效体。

书写式。书写式讨论是让学生以阅读材料为依据,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展开思维活动,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使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每个学生都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讨论结束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继而分析答案是否一致。书写式讨论,能够锻炼学生自己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可避免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但比较耗时,需要根据讨论任务的需要选择运用。

竞争式。这是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的小组讨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讨论形式。竞争式讨论,需要教师首先出示问题(问题来源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问题),然后宣布竞争规则,比如获得答案的时间速度、答案的创造性、小组发言参与人数等。通过个人或小组竞赛,可以活跃讨论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打开思维局限,得出更多的答案或展示不同的思路。为提高竞争式讨论的表达质量,教师最好独立思考、准备好自己的演说,也可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辩驳。

头脑风暴式。这是让学生产生想法的小组讨论活动,一般由小组领导者宣布开始,介绍一个主题或问题,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发表看法,提出解决方案。在头脑风暴式讨论中,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建议的数量,而风暴之所以叫风暴是因为其建议数量之大。要保持学生愉快的心态,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学生提出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的,教师应鼓励他们,并能通过幽默、风趣的言语对有偏差的观点进行疏导。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技巧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思维的碰撞、信息的交流、情感传递的过程。在“讨论”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大胆地质疑和提问,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参与者。

第一,中心发言人参与讨论的技巧。中心发言人不仅要清楚地陈述讨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问题表述结束时可以留下疑问,促使同学沿着疑问展开讨论。同时,中心发言人要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恰当给予本组同学“讨论策略”的指导,把握好讨论的分寸。

【例】王晓根老师教学中利用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

1.分配任务:或同学自己选择,或小组长直接安排,做到人人有事做。问题少可两人或三人合完成一项,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相匹配的任务。

2.组长问,同伴一个一个地回答。先待优生,后优等生,其他同学必须倾听,准备补充、纠正、完善、质疑。

3.小组讨论,大家举手。可组长指名回答,也可争先恐后。组长要注意回答的面,争取人人回答,甚至能者少劳。

4.组长要求同伴先自学后交流。

5.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问“为什么”。

6.当出现冷场时,组长率先发言或组织同伴自学后再讨论,或询问他组,或询问老师。

7.当小组在板书时,本组内进行帮扶或交流。不会者主动向会者请教,帮扶者积极帮扶。会者间相互交流,展示思维的过程。

注意事项:

1.分工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相匹配的任务。

2.学会倾听,准备补充、纠正、完善。

3.有不同意见,不得打断对方的话。等对方说完,然后发言。

4.碰到分歧或难题,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5.不限于坐在座位上规规矩矩,可以站起来,头靠头。

6.简单问题,人人都会的不需要讨论。

第二,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技巧。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讨论需要“三会”:会提问、会倾听、会回应。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形成有深度的对话讨论。

提问。提出让同学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问题,让讨论成为真正的对话。常见的提问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比如:你是如何知道的呢?你的观点有哪些事例或数据作为支撑?你从教材中哪些地方找到这些观点? ②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常见的表述语句有:你能换种说法吗?你能解释一下你刚才发言的意思吗?你能为你的观点举个例子以便我们更容易理解吗?③把发言联系起来提出的问题。常见的提问语句有:请你说明一下你的观点同××同学的观点联系在哪儿?你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我的观点?你的观点同××同学的观点异同在哪里?④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比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结论有哪些?对今天讨论还有哪些更好的理解?这次讨论我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下次再就这个问题讨论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

倾听。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要明白发言者的观点是什么,发言者的观点形成的根据是什么,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等等。同时,作为一个参与者,要知道倾听的意义不仅是自己“听明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是鼓励发言者。鼓励方式:①非言语的鼓励方式,如目光注视发言者两眼之间和额头部分、点头、微笑、身体前倾、其他无关动作停止等;②言语方式的鼓励,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继续发言,或者在发言者思路中断时帮助续上思路,但不允许故意曲解发言者的观点,导向自己的观点。讨论法的核心是民主和参与,每一个同学都有维护并促进集体活动的职责,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参与现代学习,是不合格的行为表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学习方式对学生道德养成已要求渗入到“血液”之中。

回应。恰当地回应,是保证讨论持续进行下去的关键。回应的方法:一是坦诚陈述,针对同学发言的陈述不要采用质问的方法,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也可以对同学观点做补充;二是提出与发言者的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让对话深入下去;三是推荐一位与发言者的观点相左的同学起来发言,让同学发表不同的观点;四是肯定发言者的表述,在回应同学看法时给予鼓励;五是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

“问题讨论式教学”研究 篇7

在教育学史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中一种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怎样才能用得好、用得活,才能给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体会,课讲得生动、清楚、全面,并不等于学生都能接受。即所谓“讲懂”、“听懂”并非真懂。要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和掌握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才能使知识变成学生思想的产物,做到真懂。在此本文对“问题讨论式教学”进行讨论,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1. 据内容提出核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扩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讲到液体的表面现象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现象中观察到的小液滴的形状,学生都积极发言,争相说自己所见到的情况。教师进一步提问:液体的表面有什么共同特性?当学生回答出液体表面的共同特性是收缩趋势,教师接着提问:具有这种共同特性的原因又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与看法,然后用演示实验加以说明验证,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能力。回答正确的学生会继续努力,不正确的学生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进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人入胜,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趣味感、迫切感,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解答问题。如在浸润现象中,提问学生为什么水对木板、玻璃、纸张等许多物体会产生润湿现象,而同为液体的水银对很多物体不会产生润湿现象?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紧扣教材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生气,教学互动,让教学的内容在活泼而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同时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索、乐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采用讨论问题教学法

讨论问题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主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每位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调动思维,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液体的表面现象中,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大小的计算是解答或解释附加压强、毛细现象、气体栓塞现象的主要矛盾。掌握了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方法、大小的计算规律,其他有关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讨论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进行的讨论,由于其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不同,因此所得结论不一致,并且不一定都正确,此时教师要特别鼓励敢于提出反面意见和敢于辩论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反面的错误结果比正面的结论有时更能让人深刻难忘。如在空气的湿度中,学生容易出现只从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来体现空气的干湿程度,而不是从实际需要或动物感觉方面来体现。当举例晴天的中午和早上进行比较时,学生就比较易于理解,了解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较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于物理学的应用题就会分析、解题,并且能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如学习了光学就可应用于医学中视力的分析,用于透视、摄片的原理讲解。讨论问题要深入浅出、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液体的流动中,复习旧课联系新课提问:液体的流动与固体的运动有何不同?要求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来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液体的流动又有怎样的规律?进而引出稳定流、流量、连续性原理及方程等问题。如液体作稳流时,流速与横截面的关系为例:一根自来水管装有五个水龙头,依次为一个、二个……至五个,五个龙头全开后,观察水从龙头中流出的急缓情形;再依次关掉一个、二个至四个水龙头时,水从未关龙头中流出的现象,归纳得到稳流时流速V与横截面S成反比这一规律,即流管Q不变时,S增大一倍,V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反之,S减为原来的一半时,V是原来的2倍。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分析、解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寻求解决问题教学法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后,必须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探讨的内容。结论通常以课本内容为主,因课本内容科学性强,文字叙述严密;但是要引导学生推理出结论,验证结论,才能使该类问题迎刃而解。有些结论也可由教师总结归纳出,但必须讲清道理,让学生理解。也有些结论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便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如对气体栓塞的形成问题,学生从附加压强的方向和大小得出:“附压差方向与液体流动方向相反,多个气泡的附压差有可能等于使液体流动的压强差,即管中无压差,液体流动停止。”这样学生理解了的结论才能记忆长久,运用于将来的工作中,从而学以致用,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理论服务于实践、应用于实际。

“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思考 篇8

一、教学效果

1. 通过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 是教师通过课堂讲解, 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 以应付考试,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一讲到底, 学生则是一听到底。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从而产生厌倦情绪。而上讨论课, 强调的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它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讨论课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去掌握。这样,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要比教师单独讲解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到知识, 或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讨论, 培养学生能力和调动非智力因素。

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严重分裂开来, 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 而不太重视学生如何去学。通过上讨论课,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上课经常讨论, 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 这样就防止了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毛病, 提高了学习效率。

3. 通过讨论, 实施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传统的说教模式, 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因此, 围绕主题进行讨论, 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 自觉地接受教育, 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启示与思考

“讨论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就意味着让学生讨论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 相反教师的任务更重,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纷繁的社会现实, 面对学生获得的众多信息, 必须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信息和理论储备, 才能驾驭课堂。三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所创新, 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 勤奋学习, 旁征博引, 不断充实和提

高自己。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根据“木桶原理”,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 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所以, 政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 旁征博引, 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拓宽, 这样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成长。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对立面的个体, 而事实上, 教师和学生都是人, 都需要尊重和理解。在信息化社会, 教师作为先知者的地位已经破除, 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知识统帅了。因此, 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共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使师生之间相互敞开心扉和彼此接近,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讨论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单向传递知识, 而是在师生交流中, 发生思维碰撞, 重新构件新知识的过程。所以, 教师必须把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 教师必须做到以知引人、以情感人、以智树人、以行导人, 这样才能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人才。

讨论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一项任务。正确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来年在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后, 小组讨论式在内科护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组讨论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更深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小组讨论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了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应对合作能力。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的进行

小组讨论教学法以一种互相协作的形式中是学生获得新知识, 学会如何去处理应对问题, 并帮助他们进行高效的研究探讨。使他们在讨论中掌握所需要的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会给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小组讨论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在一些护理基础的一些问题上实施此种方法会有很好的效果,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前要对学生星星全面的了解, 从而才能有效的进行有效的分组, 使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面的传导知识, 要通过诱导、在实践中渐渐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 才能使基础知识扎实于学生心里。讨论开始前, 教师应英爱对相关知识进行粗略的指引。这样学生获得的可能只是片断和零碎的知识, 在从小组学习中巩固和丰富这些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组织小组在教学前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要从多种角度个因素来进行小组的分配。通过比较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和活跃程度, 年龄性别和学习组织能力等。这样会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同学们之间自由的组合不利于合作的进行, 因为学生往往会选择性格相似的同学为一组, 这样不利于在学习中进行合作和学习, 不利于小组活动。所以老师通过观察以正确的方式分配小组, 只有在这样的组织形势下才会使教学达到公平高效的进行。以这样的环境, 使学生们在掌握知识和相互帮助中得到进步。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善于发现和用于发言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以协作为主, 在抒发自己的意见时也要听取他们的想法, 从讨论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丰富自己的经验。学生应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赖于教师平时的训练与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以引导为主, 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所在。让学生练习分析, 如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的内涵、问题对病人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等。这样, 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 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三.小组讨论式学习后的评估

在讨论过程中, 通过观察学生们的思路和应变能力, 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样才能因教师才, 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清楚学生实际掌握程度, 以便因材施教, 做到深浅难易适度。通过启发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 要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结束后, 对其结果进行考验, 做出正确公平的评判, 给予褒奖和意见。找出小组讨论中的不足, 以避免再次发生。

四、总结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式在教学中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法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的, 不是直接口头教导知识, 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中, 探求、理解知识。学生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这个完全是通过时间和讨论去裂解知识, 共同探究所学。现代青年均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强心, 都希望展示自我能力。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中, 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除课前会认真准备外, 还会查阅大量资料, 仔细琢磨。讨论式教学给了学生一个显示自我能力的空间和机会, 同时也潜在性地给学生学习施加了压力, 使学生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查阅和运用信息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才能的有效途径。当然, 在运作该教学法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它要求的时间要充裕,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全部实施, 还有困难;另外, 教师的水平要高, 教师在讨论中如何有效指导, 讨论的主题要明确。在小组讨论教学法中, 学生对本组的讨论题的知识掌握的较好, 对其他组的讨论题切题不够深入。因此,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还要不断完善, 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苏维, 郭明晶.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 2000, 27 (4) :536.

[2]李永献.传统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8) :70~71.

[3]葛静玲, 范玲.关于病例导入式-问题定向相结合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74.

浅谈讨论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思考 篇10

然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有一个问题困惑着双方, 那就是:教师认为自己教的很好, 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不尽人意;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很刻苦, 但总是学了就忘了, 不仅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深刻的见解。

作者在学生生涯时, 对学生困惑体会颇深。当身份互换之后, 又对教师困惑不解。 经过这几年在教学中的反复摸索, 认为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 教师的教学模式。尽管现在的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 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仍旧占据主要地位——灌输式教学。 主要体现在:进教室就开始上课, 从头讲到尾, 而且极少会布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 这种现象在二本及以下高校尤为普遍。 另一个是学生的学习模式。 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初等教育阶段——被动学习。 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到哪里, 学生学到哪里。 又加上每门课的知识容量大, 且难度一般呈单调递增趋势, 这种被动学习的趋势就更加明显。 被动学习不仅导致其学习难道越来越大, 而且很难将知识点串起来, 这也就成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肤浅的原因。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反复摸索, 认为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探究讨论在大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及其原则。

1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 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2]。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讨论, 教师是主体。因此, 教师如何实施讨论至关重要。我们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方式应采取如下四个步骤, 即:设计问题、查资料、提出问题、讨论。

1.1 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应围绕即将实施的教学内容进行展开, 其不仅应包含开放性问题, 也包含确定性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 以便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增强班级的学习氛围和热情。最为重要的是, 设计的问题最好能满足如下几个原则[2]: (1) 准确、具体性原则。好的讨论题目, 首先其表述一定是准确的, 这就会使学生清楚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所在;其次就是具体, 这表示设计问题应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 对其讨论是有价值的; (2) 启发性原则。这是我们设计问题的最初目的, 因此, 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 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的自由度。涉及的问题最好涉及如下三类:一为, 事实性问题, 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叙述即可表达清楚。二为, 解释性问题, 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教材中的主要观点, 寻找到理论依据, 才能解释清楚。三为, 评价性问题, 学生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 综合阅读课本及相关材料, 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 (3) 量力性原则。 讨论题目的选择和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 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 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 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1.2 查资料

查资料的过程应以教师给予为辅, 学生查找为主的原则进行。 这样做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使其观点变得全面而丰富。 如果以教师给予为主, 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就会使问题一开始就明确化, 消磨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下次开展。

1.3 提问题

这里的提问题与设计问题不同, 它主要是由学生根据查的资料, 并通过理解其内容而提出的。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督促学生查资料, 并实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并激励其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

1.4 讨论

这里的讨论主要是教师在一边教学, 一边和同学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以及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 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要求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观点明确、清晰, 论辩有理有据, 并对不同观点间之间的差异或一些新观点能持开放的心态, 杜绝胡搅蛮缠。同时, 还要求每一个发言者的观点都是真实和清晰有力的表达, 而不是受外界的要求所迫。 这就要求教师不应先入为主, 而应该以平等的角色重视和倾听每一个参与者对问题的见解。对一些简单问题应通过严谨的知识体系加以解决, 而对一些开发性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总结不同观点, 实时提出问题所存在的困难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并积极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解决。 当我们明确了讨论的目标后, 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 使讨论活动有明确的指向。

2 讨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不参与。尽管如此, 但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学生之间沟通一定要畅通, 气氛相对活跃, 学生能够将内心真实想法讲出来, 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这个过程应达到两个目的: (1) 学生最初开始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围绕教师最初所设计的问题来进行展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 不让学生在一开始讨论就出现跑题的现象, 以便达到讨论的最初目的; (2)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会提出新问题, 学生也应该对此进行讨论。当然, 以何种形式进行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可以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果观点不一致, 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当然, 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总之要求是:只要利于展开讨论, 可以采取灵活方式进行。

3 讨论式辅导

上面的两个过程都是在围绕教学前和教学中展开的, 那么, 课后呢?这就涉及到辅导。辅导的过程仍然采用讨论的方式, 但教师的态度一定是开放性的, 这个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对于学生的疑难, 学生应先回答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说明的问题所在。第二步:教师提问。教师不应一开始就给出标准答案, 而应该提问, 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维, 积极加以引导。但问题的解决仍旧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步:学生和教师一起反思。 为什么学生越到问题不能解决? 问题在哪里? 这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到。 对于教师, 则要反思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效率。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讨论式教学, 对于学生, 可以激发其的学习热情, 形成良好的学分。 同时, 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 提高其综合素质。 对于教师, 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时也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反馈系统,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 采取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前至关重要。目前, 一般高等学校的课堂仍旧以“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这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及其不利的。本文介绍一种教学形式-讨论式教学, 它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而且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本文中, 我们将对高校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的步骤和原则进行探析。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高校,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10.

上一篇:模具制作下一篇:高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