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职学生

2024-07-13

浙江省高职学生(精选十篇)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调查,对策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浙江省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然而, 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旧存在, 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中, 高职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我国现阶段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同时又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问题。”在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压力的情况下, 了解他们的就业现状, 探究造成这一现状的深层原因, 找到有效地缓解、改善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途径是很有必要的。

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用人观念的改变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逐年有所提高, 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其就业质量仍然较低。笔者为了了解这一状况, 进行了大量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调查对象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浙江省内高职院校和25家企事业单位,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回收376份, 回收率为75%, 其中, 有效问卷327份, 有效率为87%。现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如下。

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随着大学生就业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近年来, 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及其就业愿望与历届大专生的就业情况相比均存在较大的落差。2011年, 浙江省20~24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 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超过六成, 占63.0%, 其中, 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占53.2%, 而在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就业的分别只占16.2%、11.9%和4.9%, 与大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差距。与历届大专生相比, 尤其是与2001年以前毕业的大专生相比, 高职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下降了28.3个百分点, 而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29.8个百分点, 可见高职生的就业现状与他们的师兄师姐们相比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别。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从高职生的就业地域来看, 与高职生的期望也有不小的距离。只有34.9%的高职生能够留在杭州、宁波这两个大城市的城区工作, 到温州等9个设区市的城区及义乌市这些中等城市工作的占23.9%, 41.2%的高职生需要到基层县 (市) 工作。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已成为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状况

对于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数的调查显示: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数均达到和超过38课时。其中, 开设38课时以上的占44.45%, 开设38课时的占22.22%。但是, 仍然有33.33%的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数少于38课时, 尚未达到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数的要求 (教育都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并且要求课时数不少于38学时) 。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认同度

调查显示, 对于“大学生活已经基本结束, 您觉得上大学值得吗?”问题的回答, 80%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值得”, 20%的毕业生认为“不值得”。对于此问题的回答, 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认为“值得”的女生高于男生, 分别占60.1%和39.9%, 认为“不值得”的男生高于女生, 分别占59.5%和40.5%。反映出女生比男生对上大学的态度更加积极、乐观。调查显示, 64.1%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 35.9%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就业困难排在第一位, 专业发展前景不好排在第二位, 排在第三位的是专业教学水平差。

影响求职的因素

毕业生择业与用人单位聘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当问及“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时, 调查显示, “个人的实际能力”占50.3%, “个人学习成绩”占34.3%, “所学专业”占5.9%, 其他占8.3%;当问及“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影响最大的能力”时, “专业技能和特长”占28.1%, “社会适应能力”占27.2%, “人际交往能力”占17.6%, “计算机、外语能力”占12.8%,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占10.4%, “表达能力”占3.9%;当问及“您对自己就业成功”的看法时, 21.9%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成功非常有信心, 43.7%的毕业生有信心, 31.1%的毕业生选择一般, 3.3%的毕业生对就业成功缺乏信心, 说明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成功持乐观态度。

就业信息的来源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有56%以上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获得有效就业信息的。这表明,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推荐、举行的招聘会对学生而言针对性强, 帮助较大, 有效性较高。因此, 为保证毕业生能够成功就业, 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举办校内招聘会。获得有效就业信息的其他渠道是“政府办的人才市场”、“媒体网络”和“亲友关系网”, 分别占15%、17.5%和11.5%。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网络媒体等无形招聘市场的快速发展, 毕业生利用网络等渠道就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就业体制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

多灵戈和派奥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高, 福利丰厚, 条件优越, 晋升靠资历, 就业有保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低, 福利较少, 培训和晋升机会少, 工作条件差, 容易被解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一方面, 尽管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 归属感弱, 工作变换次数多, 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 尽管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很容易地在次要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但一旦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便很难再返回主要劳动力市场。于是,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 也不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从而出现了劳动者面对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自愿性失业”。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体现为城乡劳动力的分割, 因而使毕业生就业市场范围受到限制: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然而,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与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相对缓慢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城市就业越来越难, 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差距导致一部分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待业, 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 由此出现了一些城市就业中的低效配置问题, 如在浙江省就出现了在杭州、宁波这样的大城市人才聚集, 而在温州、义乌等中等城市及下属县人才不足的状况。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较高

其一,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较为苛刻使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挫败感、不信任感, 进而导致对就业缺乏信心。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风风火火, 其目的却不在于引纳人才, 旨在于宣传本企业。有的用人单位面试过后又取消招聘计划, 不了了之, 浪费了毕业生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毕业生做出过高的待遇承诺, 而毕业生上岗后却又不能兑现;还有的用人单位根据应聘人数的多少, 临时更改招聘条件, 不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 只重视毕业生的文凭与毕业院校, 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选人, 而是怀着可以装点门面的虚荣心选人。其二, 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 导致劳动力供求有效配置的下降。如在就业市场上, 女大学生受到性别歧视, 年龄偏大的学生受到年龄歧视, 学历层次较低的学生受到学历歧视, 外地大学生受到地域或户籍歧视等等, 背离了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内在要求, 扭曲了就业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可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市场走向异化。

(二) 办学定位不准确

浙江省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很好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持。但是, 从社会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 一方面, 高技能人才短缺, 另一方面, 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 尤其是很难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形成了市场上高职人才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是有出入的, 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盲目性、攀高性、城市指向性三个误区。

盲目性

每所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办学条件、所处区域等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其办学定位应该有所侧重, 突出自身的特色或优势。但是,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上, 各院校却很难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地套用国内外一些院校的办学模式, 导致部分高校办学定位雷同, 服务职能重叠, 相互之间恶性竞争。从人才培养规律看, 大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大学教育的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决策过程其实是针对几年前的市场需求而不是未来市场需求做出的, 大批量地培养同类人才, 很容易带来结构性的就业困难, 同时, 也会导致自己办学优势的浪费。

攀高性

即积极地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将学生升入本科的比例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还有的高职院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理想与追求。在这种办学指导思想之下, 一些高职院校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恰当定位, 忽略了打造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的热情, 而在向综合大学看齐的路子上越走越挤, 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城市指向性

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特点可以看出, 在广大的农村是存在很多就业职位空缺的, 虽然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会有一些功利主义的倾向, 但也不可否认高职教育体制本身也是有着很明确的城市指向的, 带有城市专用性的特点, 对学生的培养更多地侧重城市专用性的职业技能。在这种培养倾向之下, 大量的城市专用性的人力资源在农村也就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高职院校办学很少考虑到农村的市场需求, 比如, 有的医科院校的专业划分极为细致, 看鼻子的不能看耳朵,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医生是绝对不能胜任乡镇卫生岗位工作的。

(三) 毕业生就业观出现偏差

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 在择业心理和做法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也是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观不适应就业要求有以下主要表现:一是就业观陈旧。仍然抱着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的就业观念不放, 认为只有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 在非国有单位工作不算就业。因此, 只想在大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 不愿到非国有单位、中小企业、农村和基层单位就业。二是价值观错误。从思想和心态上看, 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定位不准确, 急于工作、急于赚钱, 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思想;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能从人生的长远发展确定就业目标, 没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做科学、全面、理性的思考;没有磨炼意志、提高技能、汲取经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这也影响了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是依赖性强。据访谈调查, 在对“就业过程中谁的意见对你的影响最大”的回答中, 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学校、家长, 这足以说明, 在“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今天, 学校和家长仍是高职学生就业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表明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学校、父母或家庭的影响较大。

促进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与理性思考

(一) 增加就业岗位,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可就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经济的发展变化是休戚相关的, 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中, 知识和技术要素代替劳动力要素是发展的必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第三产业领域。所以, 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既是政府调控产业结构的方向, 也是实现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途径。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根据笔者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意向”有关“到中小企业工作”意愿的调查结果, 有将近七成以上的学生是愿意的。如此看来, 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今后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因此, 在抓好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 政府也应该积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正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 必然也能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环境

要加快浙江省一些中小城市地区的发展, 大力推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环境的改善必然会使企业效益有所提高, 企业就会增加用人需求, 这样可以相应增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有些用人单位不合理的限制也将随之消失, 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二) 改善就业环境,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畅就

政府加强正面导向

高职毕业生往往会把目光聚焦在大城市或者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 造成所谓的“结构性失业”。政府应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服从国家需要, 勇于到相对发展落后的地区、艰苦行业、基层锻炼成才,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就业准入制度”值得借鉴。对就业者进入工作岗位提出专业方面、技能方面的要求, 可使劳动者具有求职、任职的凭证。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3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这些制度的出台将能够很好地保护众多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不被浪费, 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地与市场要求接轨, 大大缩短上岗后的适应期。

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

第一, 要积极构建就业信息平台, 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要求高校建立起独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网, 并使之成为沟通供需双方的重要平台。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就业信息的网络化和就业工作的电子化, 要建立并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网, 就业信息网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就业新闻等等。第二, 要组织校园招聘会, 启动就业直通车。尽管现在社会上的招聘方式多种多样, 但现阶段校园招聘会这一传统方式还是更容易被企业和毕业生接受。高职院校要将企业“请进来”, 一方面, 可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供需见面的平台,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也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 为下一步校企合作铺平道路。

(三) 培养就业能力,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能就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学生应将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准备活动中重点学习的内容, 因为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 往往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放在首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增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越精确, 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越能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高职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 需要掌握高新技术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他们是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标准技术的执行者、技术措施的处理者、技术革新的推行者。在智能方面培养的方向应该是:在知识方面, 能够掌握针对性、适应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新颖的技术规范, 理论知识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能力方面, 需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现场指挥协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具体要体现为实施“双证书”制度, 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操作证书方可毕业。毕业生应具有双重优势:与中专生相比, 具有大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善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不仅就业后能够做好本职工作, 还能够有继续深造的良好基础;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 一出校门就具备社会同行认可的某项技能。这既是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谋发展和切实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要求。

突出办学特色

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上果断进行调整, 办出产销对路的特色来。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应将过去的“供给驱动”专业设置模式转变为“需求驱动”模式, 以增强为区域经济服务功能为出发点, 将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作为特色专业设置和开发的驱动力。另外,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不断调整专业, 增强办学优势。要使专业建设形成特色, 一要坚持做到“人无我有”, 即具有专业建设上的独特性和个别性。二要坚持做到“人有我优”, 即具有专业建设上的杰出性和优质性。三要坚持做到“人优我新”, 即具有专业建设上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努力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增强就业潜力。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中小企业最紧缺的是能够直接“上手”的技能型人才, 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携手, 实现校企合作。浙江省高职院校应该主动“牵手”企业, 并与之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真正构建起“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技术人才”的多方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这种校企互动机制能够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 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是学校可以从行业组织和企业获取人才需求信息, 能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改革提供相关依据;二是在充分了解相关职业岗位群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核心技能后, 学校培养的人才可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三是行业组织和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四是行业组织和企业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渠道, 有助于教师提高“双师”素质;五是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能工巧匠和专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比如,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积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教学质量好, 毕业生素质高,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多处就业基地, 与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已构建了覆盖水利行业和华东地区的就业网络体系,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四) 转变就业观念,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乐就

改变“精英”就业观, 树立“大众”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的市场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对高学历的追求逐步被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要求所取代。另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调整,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会持续下降。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将眼光投向新的就业领域, 有关资料表明, 目前城乡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劳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改变“静态”就业观, 树立“动态”择业观

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谋业时, 面对僧多粥少的严峻就业形势, 应从最初追求一步到位的求职方式转变为先就业、后择业方式。大学生就业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每个个体的职业生涯都是动态发展的, 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从事一个自己喜欢而又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这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行为, 然而, 要想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做到这一点, 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 应先积累工作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或职业。先在从业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当对社会和行业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后, 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分步到位。

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就业观, 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就业观

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世界宣言:展望和行动》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据调查, 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想自己开公司或合伙开公司, 自己当老板。大部分持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都想先打工, 进行原始积累, 再自主创业, 开商店、酒吧、公司等。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创业教育, 社会也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 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就业乃民生之本, 作为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国家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能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正视浙江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探究改善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既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和影响力, 又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善进一步得到深化, 在促成高职教育良性循环发展的同时, 促进浙江省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佛雷塔.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

[2]时勘.职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4-58.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2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解析】A项中“泻漏”一词当为“泄漏”、“林阴道”当为“林荫道”C项中“隐避”当作“隐蔽”,“吓马威”当作“下马威”。D项中“勾消”当为“勾销”,“照相机”当为“照像机”,各有两项错误,均不是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故排除。B项中没有错别字,故选B。)A.妆束 泻漏 林阴道 与时俱进 B.赡养 篡改 绿茵场 如火如茶 C.陷避 玷污 吓马威 反躬自省 D.勾消 秸杆 照相机 不可理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解析】①句说的是“小镇的经济发展”受“能源短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即发展前景艰难,如果用“限制”就不当,因为“限制”所强调的是已经造成的结果。突出不了人们展望经济发展前景,为发展经济而努力思考,开拓的因素。由此可以排除A,B两项。②句中反映的是受众心理的状态。句子是说“表现当代戒毒工作的电视剧《红处方》如何引起受众心理反映的情况,前提与“吸毒”有关,只能说感染,“感化”则是指受众受到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或其他有积极意义的事件的感动而内心发生积极变化,用在此当然不妥。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③句只能用“强烈”来修饰“白光”,“剧烈”往往用于形容突发的或者强大的事态或人们的心理感受,用在此亦不妥,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①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的经济发展。

②最近上演的表现当低戒毒工作的电视剧《红处方》,()了众多观众。

③天山最高峰有常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闪射出()的白光。A.限制 感染 剧烈 B.限制 感化 强烈 C.制约 感染 强烈 D.制约 感化 强烈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解析】B项“亦步亦趋”的意思是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含贬义。用在此当然不妥。C项中“评头论足”的意思指对人对事多方议论、挑剔,与后面的“大加赞赏”意思相违背,故也不当。D项中“斡旋”的意思是在双方之间反复做工作,使之在意见、态度和看法上达成某种一致,这与法院受理案件的调解显然不相同,因为法院调解必须以一定的法律原则为前提,而不是放弃法律原则使双方合好。A项“遏制”使用得体,故选A。)A.近年来苏南地区地面沉降加快,防汛能力持续下降,这种情况表明超采地下水的行为亟须遏制。

B.中国电信已经扬帆起航,他们以先进技术为依托,正亦步亦趋驶向新的征途。

C.春节晚会上丰富多彩的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D.这场涉及三省五市多家企业的债务叫纷,经省高级法院多次斡旋,终于圆满解决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解析】B句是个歧义句,“国内”一词限定范围不明确,让人弄不清这“第二首富”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或其他国家的。只有对“国内”一词进一步加以限制如“美国车内”、中国国内”等,句意才明确,另外,第二首富”语意矛盾,应为“首富”或“第二富有的人”才通。C句句意不明确,两位记者不可能同拍下一个镜头,或者就只能是两位记者分别拍下了不同的镜头,应表达得具体,准确才行。D项用词不当,“诸多”应改为“诸位”。正确答案为A。)A.一位蜚声影坛的外国导演近期要来中国拍摄一部有关末代皇帝的影片。B.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为国内第二首富,你觉得准确吗? C.她被从树上救下的镜头,是当地电视台的两位记者拍下来的。D.我此次来京,见到了诸多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真是获益匪浅。

6.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解析】本段文字属于说明性文字,我们可以从语言顺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的角度来把握其衔接关系。街名“国子监”,那么,“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是首先所要重点交待的了,与之对称的“孔庙”也就紧随而出,故其正确语即衔接最好的一项自然就是③,总说,④分说中主要的方面,②分说中次要的方面,①总体居于次要的方面。故选C项。)

国子监街是北京古建筑遗存集中的一条街道。()另外一座牌坊坐落在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街心处。

①街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牌坊

②一处是规模恢弘的孔庙,现已辟为北京博物馆

③街道中部有两处著名的古建筑群

④一处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新中国成立之后,首都图书馆曾高在这里。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7.下列各组句子中,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解析】A组两个句子,都说明“差点”被吓得跳了起来,实际行为是“没跳起来”,意思相同。B组前一句子的“不可想像”,意思是不能够想像会出现什么情况,形容事情发展下去后果会十分严重。后一句子的“不得而知”是不可能知道的意思,二者意义差别极大,故意义不相同,排除。C项中前一句说的是“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而后一句则是强调“我”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表意截然相反,排除。D项中前一句强调“我”知道这话是对的,后一句则强调“我”知道这话不对,两个反问句,都表示肯定语气,句子意思也截然相反,亦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A.我吓得差点跳了起来。我吓得差点没跳起来。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3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 就业能力 黑龙江省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对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在黑龙江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高职教育有利于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黑龙江省现有高职院校45所,2013年高职毕业生约为6.3万人,及时了解现状,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大大的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1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推动黑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内涵建设,培育办学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这些都不离开我们对现状的准确把握。

首先,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近三年的一次就业率来看,黑龙江省45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的一次就业率是73%,2011年增长到了79.81%,2012年达到了80%多。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的增加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就业难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但黑龙江省在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市场不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高于平均水平的就业率。

其次,黑龙江高职院校就业渠道的拓宽,针对就业难的现状,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突破传统的就业观,通过在校的创业培训带动学生的就业能力,黑龙江省45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进行了创业实训课,同时通过KAB和SYB的开设使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创业带动学生就业能力是拓宽就业渠道之一,同时还通过订单式培养,使校企联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我们通过现状能够看到无论是政府、院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对就业能力相当重视,在面对就业率高,就业渠道多等现状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存在的问题。

2 黑龙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职院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 对就业能力认识不足。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获得就业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目前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一次就业率较高,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导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观念上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只要学生签了协议了就可以,没有长远的目光关注学生不仅仅是签了协议,更重要的是是否留得住,干得好。

2.1.2 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但现在省内多所高职院校依然把招生作为其存在的关键性因素。

2.1.3 教学体系设计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多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很大一部分教学体系设计落后,几年不改变教学体系,甚至很多教学体系可以用十几年,教学体系难以跟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这样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读书无用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1.4 专业设置相对落后。专业设置一层不变,没有结合本省和本地区实际,没有紧紧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某些专业设置跟本科专业设置重合,导致竞争力不大,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一般又会使生源流失,生源不足又会导致更加缺少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1.5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生比相对较小,特别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更加薄弱。同时教师承担相当大的教学任务,进修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

2.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对现状认识不清。很多学生对就业能力的核心是什么认识不清,在校期间学习目标性不强,导致就业时职业选择不明确,盲目的学习,盲目的选择工作,导致就业能力一般。

2.2.2 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学生就业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以学校的招聘信息为主,一部分通过网络或者熟人介绍,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也会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竞争性。通过调查,通过学校招聘会和招聘信息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62%,有很多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一旦学校就业信息不足就会导致学生就业率降低。

3 提高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3.1 加强课程体系设置,更好的提高学生就业力 黑龙江省正在进行“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正从资源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高职院校应结合本省实际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准、时代特征和龙江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在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推行“3+2”直升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通过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带动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注重实践,合理设置专业 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同,合理设置专业,发挥优势专业,增强一般专业的竞争力,淘汰劣势专业。及时的更新专业设置,定期对专业设置进行评估。通过专业优势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各校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努力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逐步建立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3.3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充实师资队伍 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准入、考核和聘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3.4 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心怀创业梦想,努力打拼,创造了财富。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应发挥其在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创业能力会带动就业能力。

3.5 关注学生,注重就业能力的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本科学生,其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应重点发展其实践能力,同时作为90后的新生代,其就业意向和就业预期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再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就业特点进行专门的就业能力训练效果会更好。

4 结论

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和农业大省,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多,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相对较多的省份,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就业难,也会促进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田婧.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0.

[2]严建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7.

[3]陈会丽.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育人惠风,2013(8).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4

2013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决定从2014年起, 高校要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见, 就业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导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评估的重点。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是以省内需求为主、非公企业是主要渠道、工学结合紧密、专业设置对路的院校就业更好、灵活就业占一定比重等[1]。提高就业质量不仅有利于我省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也可以为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和内容方面的革新提供坚实的基础。那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更为关注的焦点, 而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成为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第一步。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行为的因素很多, 既包括社会和家庭的客观因素, 也包括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 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其影响机制, 为预测就业行为规律, 有针对性通过开设讲座、咨询辅导、提升就业技能等来提升就业意向, 增加信心及积极主动的态度, 从而为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及保证就业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1.“就业难”与功利化的矛盾。

尽管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努力和帮助下, 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然而, 求职定位不合理、利益取向、就业意识不足, 就业期望值高, 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 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缺少求职经验、技巧、离职率高、发展受限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一方面, 高职学生就业的务实化、功利化的职业理想与实际的就业行为之间存在矛盾, 许多专科生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 初次就业无法适应工作作息, 通过离职更换单位来解决问题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表现, 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团队精神, 这样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就不足为奇。

2. 求职行为的异质性。

高职学生一般由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组成。中职生源学生一般能进入大专学习属于职高中的佼佼者, 专业能力较强, 这类学生接触专业时间较长, 甚至有些在专业上参加过比赛并获奖, 通常具备较好的社会实践经验, 对择业方面的自我能力评估较高, 也拥有一定的就业资源。

普通高考生, 许多学生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 自我评价较低, 在大学里对专业学习信心不足, 或根本提不起兴趣。三年后, 虽然在社会化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人格逐渐完善, 但面对就业, 其自我概念和认知能力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去择业, 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就业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在求职行为上, 与本科院校学生甚至更高学历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不如本科生成熟, 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缺乏职业理想、独立意识和分析鉴别能力, 更加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因此高职学生的求职行为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三、基于TPB理论的高职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求职行为方面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理论模型。Blau (1993) 认为, 求职是搜集关于工作机会的信息, 评估工作机会及从中选择的过程, 而求职行为是通过通过职业信息的搜集取得工作机会的特点行为, 他将求职行为可分为预备期及行动期求职。Soelberg (1967) 认为求职是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四种行为, 包括识别理想职业、制订搜寻计划、搜寻并选择工作、确定并接受选择结果。Kanfer等认为, 求职行为作为一种目标指向行为, 并通过频率强度、内容性质、短期长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这些求职行为理论多探讨影响因素, 对如何影响求职结果的机制探讨甚少。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理论) 作为解释和预测行为与态度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众多领域中, 如交通方面的驾驶风险、失业人员再就业行为等。TPB理论认为求职行为直接影响求职结果, 而行为意图是预测行为的有效指标。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意图的中介作用进而对行为产生影响。高职学生通过求职行为来达到就业的目的, 因此, 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整个求职过程。根据TPB理论的架构, 影响高职学生求职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 求职行为意图。

个体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 是个体行为的最直接决定因素。例如, 个体打算如何努力找工作能预测个体在随后的求职中能付出多大的努力。根据这个理论, 行为意图受个人求职态度、求职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Vinokur&Caplan (1987) 的一项研究结果证明, 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2]。Sutton (1998) 的元分析研究表示, 在TPB的模式之下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于行为意图的解释能力达到40%~50%[3]。

2. 求职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指个体对求职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这对求职行为意向有着重要影响, 大多数的研究中态度和求职意向存在着显著相关。有学者的研究表明, 求职态度与主体规范是求职意向的决定因素, 方差解释率达69%。在求职中, 高职学生行为态度受其认知和对付出努力的评估影响。例如, 有的人认为努力求职是无用的、愚蠢的, 而另外一些可能认为只有努力求职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目标的喜好程度会影响求职者求职的强度。如, 高职院校中不乏有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 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 许多家庭有自己的企业, 来自这样家庭的学生对于大专学历毕业能找到的工作嗤之以鼻, 并不愿意从一线做起, 因此在求职上, 这样的专业往往整体就业进度慢, 就业率低。

3. 求职的主观规范。

对个体在决定是否求职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和服从动机的影响。这对于高职学生求职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预期到家长、关系亲密的同学和老师等对其应该求职抱有期望的, 则他们可能会付出努力求职;二是学生更愿意遵从家人亲戚朋友和对他们来说重要的老师同学等的意愿。有研究表明, 西方大学生较愿意从事具有独立创意冒险性的工作, 而中国大学生在就业时除尽量满足自身期望, 较美国大学生更多地考虑重要他人的感受。这与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有关, 在这样的社会规范下, 学生更多地是考虑一般价值观而非个人兴趣和感受。另外一方面, 高职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还并不高, 受家庭及学校高等教育等的影响, 在独立思考方面也不如学历更高的人群如研究生, 因此在初入社会之际, 更愿意选择从众, 尤其是听从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他人或团体来应对求职带来的社会压力。

4. 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执行行为。知觉行为控制一般被认为来自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即个体在求职中行为中表现的信心。求职自我效能既受内部控制又受外部环境影响, 如学生对在求职中表现出来的信心既受自身知识技能和执行目标行为的技能影响, 又受外在资源如招聘企业数量规模等的影响。张淑华等 (2008) 所做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求职者自我效能和对于求职行为起到了显著的预测作用, 求职者自我效能越高, 求职行为的频率也越高[4]。这也正好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中, 高中生源学生求职频率, 整体就业进度和就业质量都低于中职生源学生。分析高中生源学生低自我效能的原因, 其中高中生源的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生, 与中职生源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自信心更加不足。而中职生源学生通常要成绩比较优秀才能进入高职学习, 对掌握专业知识方面也更加有信心, 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其次, 由于对专业方面缺乏宏观把控, 高中生源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信息的搜集方向较迷惘, 而中职生源学生受专业熏陶时间长, 对就业环境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估, 因此在求职中表现出来更高的自我效能。

四、影响高职学生求职行为的其他因素

1.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被认为是预测人的行为的深层次变量。在求职行为的研究中, Kanfe等人研究表明人格、期望、社会动机等与求职行为成显著正相关。有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外向性、勤勉审慎性与求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高职学生与普通群体一样, 不同人格的群体在习惯的稳定的行为倾向上有所不同。具有外向性的人更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表达和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通过亲戚朋友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 积极投简历表现自我。

根据Brown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主动积极型人格对于求职结果有显著正向相关影响。高职院校中经常有待遇丰厚、工作稳定的国企来招聘, 有些公司对专业有限制, 或岗位要求较高, 而具备主动积极型人格的学生, 不论自己是否满足企业招聘要求, 都会想方设法争取一切机会去尝试, 从而增加就业率。

2. 经济压力。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经济压力还并不是很大, 虽然有一部分贫困生在学费生活费上捉襟见肘, 但对于未出校门的学生而言, 就业渠道多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或学校老师推荐的学校所在地企业通常应聘成本低, 而回家找工作的学生多依赖家里经济来源, 较少存在因为经济压力的情况造成就业行为频率下降, 从而造成就业困难的。因此, 经济压力这一环境因素, 对高职学生求职行为, 不存在或较少存在着影响, 不具有预测效用。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及重要他人等的支持的物质支持及精神支持, 如物质方面的, 金钱、人脉关系上的支持, 精神方面如情感上的尊重、理解等。张淑华等 (2008) 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于求职行为与求职意向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研究结果说明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文化”, 中国人十分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即使面临到困难也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协助。但在国外Wanbrg (1999) 发现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具有预测作用。Mallinekrodt与Fretz (1988) 在对一组男性失业工人的调查发现, 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总体而言, 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高职学生这个群体, 虽然已经成年, 但并未真正进入社会, 在心理上既渴望独立, 但又难以真正地独立, 因此对于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来说, 社会支持对于遭遇求职挫折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五、浙江省高职学生求职行为机制

根据TPB理论, 求职行为意图影响求职行为并直接导致求职结果, 求职行为意图又受主观规范、求职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等的影响, 因此求职行为意图作为中介因素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对求职意向、求职频率都有较强的预测作用[5]等。知觉行为控制可用自我效能来反应, 不仅通过意图来影响求职行为, 在求职中, 低自我效能可以反映出个体缺乏求职中该如何努力找工作的技巧和知识, 缺乏这样的技巧和知识不仅通过减少求职意图来影响求职行为, 也会直接影响求职行为。Brow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求职自我效能对于求职行为有正相关, 求职自我效能越高的人, 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求职, 并且有较好的求职结果。

主观规范与求职行为态度都与求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在集体主义文化国家, 主观规范对求职行为意图的预测较个人主义文化地区更加显著。Van Hooft等 (2004) 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求职行为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对求职意向的预测力大于求职态度对求职意向的预测, 以及刘泽文等人针对中国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主观规范对求职意向的影响大于求职行为态度。Armitage和Conner等人对1998年以前的185个有关TPB的研究进行元分析表明, 态度、社会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只能解释在不同领域的39%的意图变异和27%的行为变异, 并且与态度和知觉行为变量相比, 社会规范这一变量与意图、行为的相关较小[6]。因此, 这些成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意图和行为上的变异。

综上所述, 高职学生求职行为结果通过强度和频率来反应, 而意图是直接有效影响行为的因素, 知觉行为控制即求职的自我效能, 主观行为规范及求职行为态度通过行为意图来影响求职行为, 社会支持作为环境因素也通过意图中介影响求职行为, 经济压力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并非主要影响因素, 而人格作为稳定的习惯的行为倾向对自我效能、主观规范、求职行为态度及意图和行为之间均起到调节变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评估[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46-47.

[2]Crant J.M.Proae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l JI.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3) :435-462.

[3]Crandall R.The measurement of self-esteem and relatedconstruets, in Robinson J.P., &Shaver P.R. (Eds) [M].Measures of soeial Psyehologieal Attitudes, Anna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3:45-167.

[4]张淑华, 郑久华, 时勘.失业人员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心理学报, 2008, 40 (5) :604-610.

[5]Wanberg C 1Z, Wat J D, Rumsey, D J.Individuals Without Jobs:An Empirical Study of Job-seeking Behavior and Reemploy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 81:76-87.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5

今天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批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开展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其专科层次的部分招生计划由高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自主招生计划列入试点院校当年招生计划,并控制在其计划总数的5%以内。符合条件的考生有望不参加高考,直接升入试点的高职院校。这在我省高职院校招生历史上还是首次。

据介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今年自主招生总计划为70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总计划为140名。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73-03

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1]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2003年4月启动的“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迈入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2] 2011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1〕171号)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在此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实证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成就有利于下一阶段高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一、研究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和财政厅2009年3月颁布的《关于确定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浙教高教[2009]53号)文件内容和浙江省及其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浙江省现有的46所高职院校中选取了浙江省确定的2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含2所重点培育院校;其中6所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义乌的1所普通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4]上述23所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代表着浙江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成就,也能有效反映浙江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就。此后,本研究再依据各个研究样本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络展示平台,对23所院校所提供的2003~2011年已建成的国家级和省级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进行逐一筛选,总结建设成就、提炼成果特色。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成就

2003年至2011年,本研究所选的浙江省23所样本院校共建成4门外语外贸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如表1所示,31门省级精品课程如表2所示。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分析

1.课程应用特色鲜明,符合和适应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

从表2可见,与外语类课程相比,外贸类课程建设成就“异军突起”:在已建成的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外贸类课程“平分秋色”;在31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外贸类课程占据“大半江山”(共计21门,占课程总数的67.74%)。

2.课程语种类别层次分明,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除英语语种在两级精品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外(分别占国家和省级课程总数的75%和90.32%),日语语种也崭露头角,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日语”课程早在2006年就跻身国家级精品课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都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日语精读”省级精品课程。

3.课程专业属性差别显著,课程建设高度依赖相应专业,公共课程建设逆难而上

与外语类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相比,外语外贸类专业课程占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75%,占省级课程总数的87.1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差异下,公共课程仍然不畏艰难、创下佳绩: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英语”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大学英语”等5门课程分别跻身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前者还创下了英语与专业融合的开拓性成就:借助“‘三位一体’的特色校内外汽车专业实训基地为英语学习提供身临其境的氛围”。

4.课程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课程建设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表现为“稳”中有“变”

从课程在浙江11地市的分布看,杭州、宁波、温州囊括了4国家级精品课程(杭州2门,宁波、温州各1门)(见表1),这一结果符合三地在浙江全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显示出两者协调发展中的“稳”;而在3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成就上,两者关系“稳”中有“变”:杭州、宁波、金华、湖州占据前四名,所建课程总数分别为10门、9门、5门和4门,分别占课程总数的32.26%、29.03%、16.13%和12.90%,温州、嘉兴、台州各1门,均占总数的3.23%,如表3所示。

5.公共课程网络平台运行平稳,开放度高,示范价值显著;课程定位准确,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务实创新

实证显示:与专业课程相比,1门国家级和4门省级公共英语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全部正常运转、时时运转,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都很强,课程特色鲜明:

(1)国家级精品课程“汽车英语”力扛“系统改革、学语致用”的旗帜,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实训、考核机制等方面独巨匠心,对同类课程颇具借鉴意义。

(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大学英语”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动态公告”、“新闻广角”、“第二课堂”等构建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且与时代同步,“自主学习”空间和“互动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铺平了道路。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实用英语”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高专英语”力打“高职”和“实用”特色,前者开设“基础英语”、“提高英语”、“行业英语”三个层次的英语课程,形成以英语“应用能力+单项特长+专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实用英语综合课程,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创建“CPT+SPT”的实训模式;后者对应网络平台下属的“英语学习网”、“英文戏剧社”和“侃蛙口语俱乐部”等树立了一般环境下英语学习实践实训的示范标杆。

(4)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有“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目标定位,以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为特色,积极凸显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服务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树立了高职“英语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标杆。[5]

6.专业课程校企合作理念深入人心,跨国合作初露端倪;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普及,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初见成绩

其具体表现为: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普及度高:专业课程中的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可点击的19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普遍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跨国合作初露端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中英双语教学的“社区护理”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进出口实务”课程均属于中澳跨国合作项目。前者以“课程资源与国际接轨”为主要特色;后者“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融入国际化教学模式”为创新点。

(3)外语与专业融合初见成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护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实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英语”等分别开创了英语与护理、服装、旅游等专业高度融合的先河。“社区护理”课程教学体系紧扣行业动态、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服装进出口贸易实务”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体现“学岗贯通、课证融合”;“旅游英语”课程定位为训练学生的入境游英语景点、沿途讲解和生活接待技能,以及出境游领队境外工作英语交际技能,完全根据浙江省旅游行业的入境游导游接待和出境游领队的实际工作流程和英语交际内容安排课程内容。

四、结束语

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已建成的35门省级以上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体现了当代高职教育理念,应用特色鲜明;课程开放程度较高,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课程集中展示了浙江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成就,有效反映出浙江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就,并为下一阶段高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总体建设工作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层次类别尚需进一步优化:课程总体层次有待升华,外贸类课程质量有待优化;

(2)课程建设布局尚需进一步均衡:课程区域布局有待科学发展,课程院校布局有待协调发展;

(3)课程开放程度尚需进一步强化:部分课程网络平台运行不平稳,存在网站无法点击使用的问题,这有悖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初衷。

外语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6]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建设成就开展实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价值,以此来引导和督促普通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整体提升高职外语教育质量,有效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2011-11-14.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003-04-18.

[3]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Z].浙教高教[2011]171号, 2011-12-10.

[4]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确定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浙教高教[2009]53号, 2009-3-30.

[5]孙太群,黄远振.论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本土化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 2009(3): 134-137.

[6]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010(4): 4-7.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7

那么,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作为一个群体, 高职学生干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质量如何?他们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普通毕业生相比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是否有优势?在校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2012年“追寻成长的足迹”暑期社会实践队的第一手调查数据, 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200名毕业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样本中学生干部人数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0%。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回收率为97.5%。

在进行调查结果分析时, 通过列表比照学生干部毕业生与非学生干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质量 (本文选取职业适应能力、收入、晋升、嘉奖、职业发展信心等变量来衡量职业发展质量) , 来探索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是否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起到重要影响, 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和更好地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提供一些参考。

研究结果

(一) 职业适应能力

当毕业生离开学校走入职场后,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往往都要有一个职业适应的过程, 而怎样才能更快地适应新职业呢?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表1可见, 学生干部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人际交往、应变等能力, 因此, 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相对强于非学生干部毕业生。

(二) 职业生存现状

工作单位性质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所在工作单位的性质有着一定差异, 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学生干部进入国有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等工作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比例高于非学生干部, 而自主创业的非学生干部所占比例高于学生干部。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学生干部一般比较踏实肯干, 喜欢在教师指导下工作, 因此, 在就业时往往会将工作稳定性放在首位;另一方面, 非学生干部比较喜欢自由和冒险, 因此, 他们会选择“自主创业”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方式。

福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 福利待遇水平体现了经济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肯定, 体现了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现状。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 学生干部在工资待遇和生活保障上都要强于非学生干部。

单位:元

(三) 职业发展现状

从职业地位来看, 39.2%的学生干部已经成长为公司核心技术员工或中层领导, 而同一层次的非学生干部却只占到31.9%。同时, 从工作成就来看, 学生干部也要明显强于非学生干部, 其中, 41.4%的学生干部已经得到晋升或表彰, 而非学生干部的比例仅为29.2% (详见表5) 。由此可见, 比较而言, 学生干部进取心强、学习能力强、交际能力强, 他们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单位里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四) 职业发展前景

综合当前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个人职业发展信心等调查结果 (详见表6、表7、表8) 来看, 学生干部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他们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高于非学生干部, 而且对工作发展空间和个人未来职业发展也充满信心。

(五) 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是学生干部, 还是非学生干部, 都认为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有:上进心和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 综合以上各项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干部无论是职业适应能力, 还是工资收入、福利待遇、职业稳定性, 以至于未来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发展信心上都要强于非学生干部。

几点思考

(一) 学生干部职业发展质量强于非学生干部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拥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毕业生积极要求上进, 职业发展目标明确, 同时, 在担任学生干部过程中, 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他们相对非学生干部毕业生而言拥有更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团队。在工作过程中, 他们能够积极调整心态, 虚心求教, 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同时, 善于沟通, 能够不断创新, 因此, 他们在收入、晋升、职业发展信心等各方面也都要强于非学生干部。所以, 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使得他们的职业发展质量要强于非学生干部。

(二) 对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的建议

要树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大学生的发展, 是大学生的体能、技能、智能以及知识、德行的全面发展, 是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全面发展, 是大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 更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一方面,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的根本, 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是个人职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很多毕业生在面对职场困惑或者逆境时, 往往会出现茫然和不知所措, 甚至自暴自弃。而学生干部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长期拥有良好的心态, 他们在面临工作中的困难时善于自我调节, 懂得如何处理问题, 这些都是学生干部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另一方面,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长期的学生工作经历使得学生干部拥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他们纪律性强, 勇于奉献, 这也是学生干部在职业发展中能够得到用人单位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问题, 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平时喜欢自由, 不愿意参加社团组织, 错过了锻炼自身各种能力的好时机。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动力, 过着一种什么都无所谓的生活。在此情况下, 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去,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同时, 以和谐校园建设为载体, 凝练校园文化特色,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将广大学生从寝室和电脑桌旁吸引到各种文化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锻炼他们的体魄, 锤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最终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 赶有方向”, 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是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正确剖析自身, 并根据他们的优势与特长, 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同时, 还要跟踪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 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并在平时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此外, 还要借助社会实践平台, 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三) 对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建议

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 应该拥有敏锐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创新学习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 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组织中, 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应积极鼓励学生干部放开思维, 独立地去策划、组织各项文体活动, 去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真正起到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 而不是单纯只会按照教师意愿去做事的人。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适度参加学生组织学生组织最大的作用就是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但人和人之间各不相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因此, 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参加学生组织, 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同样,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况且人的精力有限, 所以, 要指导学生适度参加学生组织, 一般以1~2个为宜, 不可因过多参加学生组织而耽误了自身学习。

参考文献

[1]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库中调取2013级学生3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数据经过严格的筛选处理,剔除少数不统一数据,最终选取了1 933名学生(男生1 252人,女生681人)。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通过SPSS 17.0软件对测试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以提供量化指标和可靠的数据资料。

1.3 测试方法

数据采用恒康测试仪器统一测试。测试前对测试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2 研究结果

2.1 高职学生在校3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比较分析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基本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可知,高职男生3年身高显示,大一时平均为172.04 cm,大二时172.54 cm,大三时173.43 cm;大一时BMI有21.31,大二为21.02,大三时有点上升,为21.20。

从表2可知,高职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59.08 cm、159.54 cm、160.64 cm,平均体重分别是52.47 kg、52.20 kg、52.18 kg;进校时身体指数BMI有20.7,二、三年级的BMI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分别是20.5和20.2。

2.2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身体机能分析

身体机能作为非医学的人体生理机能检查通常只检查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机能,考察两系统机能的指标主要是肺活量。

表3统计发现,高职男学生大一、大二、大三的肺活量均值分别3 882.6 m L、3 964.4 m L、3 933.4 m L,大二的肺活量均值最高;女生大一、大二、大三的肺活量均值分别2 517.4 m L、2 571.5 m L、2 560 m L,大二的肺活量均值最高。从数据来看,该院男生和女生肺活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增加,但在大三又逐渐降低,但比大一时高。

2.3 高职学生在校3年身体素质水平比较分析

身体素质反映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应对外界压力的强弱,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协调等素质。《新标准》要求采用的运动素质指标分为三大类:(1)耐久跑(男生1 000 m/女生800 m);(2)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3)50 m跑、立定跳远。2013级高职学生3年身体素质比较如下。

表4统计结果显示,2013级男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立定跳远平均值分别为223.24 cm、233.96 cm、227.7 cm、大二立定跳远平均值为最高。统计分析表明;2013级女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立定跳远平均值分别为163.86 cm、175.30 cm、172.23 cm,大二立定跳远平均值跟男生一样也最高。2013级男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坐位体前屈平均值分别为10.34 cm、11.43 cm、10.53 cm,大二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为最高。2013级女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坐位体前屈平均值分别为12.43 cm、13.45 cm、12.85 cm,大二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为最高。2013级男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引体向上平均值分别为6.5、8.4、7.3个,女生仰卧起坐3年的均值分别为25.08、29.20、26.80,总体来看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大二均值最高。

表5统计结果显示,2014级男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1 000 m用时平均值分别为4.35 min、4.12 min、4.28 min,大二1 000 m用时平均值为最高。2014级女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1 000 m用时平均值分别为4.14 min、3.59 min、4.09 min,大二1 000 m用时平均值为最高。2013级男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50 m平均值分别为7.54 s、7.28 s、7.76 s,大二学生的50 m平均值为最高;2013级女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50 m平均值分别为9.45 s、9.18 s、9.32 s,大二女生的50 m平均值为最高。

3 讨论

3.1 高职学生在校3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分析

高职男女生3年身高显示,大一到大三身高逐渐升高,但不是很明显。身高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它还与年龄、性别、种族、生活水平、体育锻炼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男性在20~24岁、女性在19~23岁,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2];体重方面,大一时BMI有21.31,大二为21.02,大三时有点上升,为21.20。可能原因是学生《标准》测试时间在进校不久,学生在假期生活中休闲自在,缺乏体育锻炼,体重有所上升,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二年级男生的体重均值下降,大三体重又随之增加,身高随着年级上升,原因可能是学生进入校园生活,生活有规律,每周的体育课、素质课课练、晨跑和各种体育联赛,使学生在校体育锻炼频率增加,身体形态趋好。

3.2 高职学生在校3年身体机能分析

该院男生和女生肺活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增加,但在大三年级又逐渐降低,但比大一时高。研究显示肺活量与参与体育锻炼有关[3]。大一学生体测时间在进入学校不久,高中阶段以学业为重,体育锻炼时间较少,因此肺活量数据较低;在经过一年大学体育课及课外体育之后,肺活量均值有了明显上升;大三体育课减少,致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肺活量有所下降。

3.3 高职学生在校3年身体素质水平比较分析

学生立定跳远结果比较分析发现,男女生大二时的成绩明显好于大一、大三时成绩,大三开始出现下肢爆发力的下降。男女生800 m/1000 m用时呈现从大一多,大二少,大三又开始增加的规律;男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坐位体前屈平均值分别为10.34 cm、11.43 cm、10.53 cm,大二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为最高。2013级女生大一、大二、大三3年的坐位体前屈平均值分别为12.43 cm、13.45 cm、12.85 cm,大二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为最高;发现学生的50 m和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也是如此。究其原因:进校前在家里很少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时很多学生怕苦、怕累、怕脏,尤其是对肺活量提高有显著效果的中长跑等运动项目,许多学生是能不跑就不跑,能偷懒就偷懒,很少有学生会坚持进行锻炼[4]。进校以后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所以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提高较快,通过合理锻炼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大二第二学期开始到大三,体育课时不足,专业课负担的增加,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缩水,运动负荷减小。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在校期间(3年)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高基本不变),BMI指数大一最大,大三其次,大二最低。各方面身体素质呈现出大二最好,大三其次、大一最差的情况,认为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BMI指数与学校体育课强度有正相关,也就是说体育课强度大,则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宝全.赤峰学院2007级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183-185.

[2]严对庆.江西蓝天学院2005年至2008年新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彭杰,付克翠.1985—2005年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动态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2):125-129.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9

关键词: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保障机制

顶岗实习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环节, 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2+1”顶岗实习模式让学生在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直接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岗位工作实践, 零距离接触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 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职业需求。随着校外顶岗实习学生规模的扩大, 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人数也日益增加, 实习地点分散, 学生流动性强, 大多数实习单位没有党组织机构, 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 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能在实习期间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 如何及时掌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增强党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确保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2+1”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缺乏培养实习学生党员的文化环境

各个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离开了校园文化环境, 新的文化氛围对每位学生均有冲击影响。顶岗实习的学生需要融入新的环境, 在思想上实习学生党员难免会出现党性观念淡化, 政治敏锐性弱化的情况。另一方面, 一般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着重于岗位职责的深入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对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重视不足。实习单位的这种漠视使很多学生党员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不到组织归属感, 影响党员培养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 实习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时空条件较难保证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在实习单位开始工作后, 难免会遭遇工作岗位适应和工作技能掌握的挑战, 对这些初涉职场的学生来说, 完成工作任务、提升专业技能是第一位的, 对于高职院校党组织“遥控”的各项管理规定很可能在思想上难以真正重视。离学校距离较远, 请假不便, 返校参加党组织活动耽误工作也影响专业学习。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为例, 学生在外实习, 学院党组织想要了解情况主要通过电话联系, 开展活动也很难召集学生返校参与。分散到不同实习单位的学生在时间上的错位和空间上的距离, 致使学院各项党员管理要求很难落到实处, 以致顶岗实习阶段的党员培养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 顶岗实习期间是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时期

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规律, 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往往是预备党员发展和转正的高峰期, 这一期间的学生党员多为待发展的预备党员或刚刚转正的正式党员, 入党时间较短, 对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政治素养、思想意识和自我党员标准的要求都处于有待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需要对其加强思想培养和教育, 更需要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予以监督管理。虽然高职院校校内学生党员培养活动、方式、制度等已日趋完善和规范, 但就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实际而言, 并不能有效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开展所面临的困难, 如活动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和缺乏监管等诸多问题。

二、高职院校“2+1”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

学院党组织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特点、党组织生活开展存在的问题、学院党建工作实际以及网络媒体新平台等, 制订和完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机制, 对实习学生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形式、内容、要求、任务等进一步明确, 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监督管理提供保障。

(一) “三三结对”融合机制

学生在外实习时, 如实习单位有党组织机构, 可按校企共同培养方案, 由学院党组织开具临时培养介绍信, 学生在实习期间可参加所在单位党组织活动, 实习结束时学院和所在单位党组织分别对其进行思想鉴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单位往往规模较小, 党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不能正常参加企业和学院的党组织活动, 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流于形式。为确保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好组织衔接, 以实习单位党员为突破口, 以顶岗实习巡查为契机, 结合行业特点, 构建实施“师生党员结对、生生党员结对、企生党员结对”, 以达到“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 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三三结对”融合机制, 并成立以总支书记为组长, 组织员为副组长, 各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组织实施机构。

师生党员结对是指校内教工党员与实习学生党员结对。学生被发展为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之后, 支部安排两名教工党员作为联系人或介绍人, 制订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方案,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心理指导与帮扶, 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真实状况,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生生党员结对是指实习学生党员与校内学生党员结对。在学生外出实习前, 首先组建校内外学生党员结对小组, 召开小组会议, 落实结对关系, 明确联系内容和要求。在顶岗实习期间, 要求校外实习学生必须撰写实习体会, 返校毕业答辩期间按专业开展经验报告与座谈交流活动, 与校内学生一起分享感悟与收获。

企生党员结对是指企业党员与实习学生党员结对。学生党员确定实习单位后, 首先需落实企业结对党员, 并将有关信息上报党组织, 学院发放委托培养聘请函。企业联系党员负责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各阶段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工作实效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指导与考核。

“三三结对”融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将有力地推进校企共同培养与管理机制, 弥补实习单位党组织机构不健全的缺陷, 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二) “两评一辩”考评机制

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由校内外联系人共同培养, 为更好地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 需构建“两评一辩”的考评机制。校内党组织成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考评工作小组, 组织实施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考评工作。“两评一辩”的“两评”即按季度分别组织校企党员结对中的企业党员、校内师生党员结对中的教工党员 (党员发展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 对结对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书面评价, 形成对该学生党员在培养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的客观评价, 到该学生党员培养考核期满或顶岗实习结束时, 最终形成由企业党员评价意见及教工党员 (党员发展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 评价意见组成的“两评意见”;“一辩”是指系党总支通过组织笔试、面试完成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答辩工作, 综合评价该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全方位的成长与收获情况, 考察其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对时政的思考等, 并形成百分制的答辩成绩。最后结合“两评一辩”情况, 并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支部大会讨论, 形成对该学生党员的考评意见。

校企的“两评一辩”使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机制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又促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提高学生党员履行党员权利义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促进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成长。

(三) “手机网络”沟通机制

网络已经融入当前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手机从传统的通信工具成为移动网络终端。创新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工具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问题。因工程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大多数在施工现场, 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办公网络, 为此, 学院建筑系党组织在加强微博、QQ等新媒体建设的同时, 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终端, 与顶岗实习教育相结合, 建立了浙同科建筑之家微信公众号, 开发了顶岗实习手机网络新平台。通过新媒体与网络平台发布通知公告、开展群组在线讨论、实时实地交流等, 拓展了实习学生价值观教育空间, 动态掌握学生当前思想政治状况, 增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 实施潜移默化的网络引导教育。

三、结语

学院党组织近年来谋创新、多措并举促发展, 切实推进质量保障机制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管理中的运用, 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学院建筑系党组织已与企业党员结对100 余人次, 实习学生党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三结对”融合培养机制也被《浙江省教育报》刊登与推广。顶岗实习手机网络新平台已于上学期与顶岗实习教学相结合, 应用于所有专业学生, “两评一辩”考评机制也正在稳步推进。学院建筑系党组织始终把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育人目标以及实习单位培养员工素质需求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契合顶岗实习学习模式的党员培养保障机制, 在理论上与时俱进, 在方法上寻求创新, 这一探索将极大推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4) .

[2]赖柳青, 黄小娟, 苏娜娜.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3]孙洪敏, 丁莹莹.高职院校“2+1”模式下学生党建分类管理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36) .

[4]姜广利, 刘祚斌, 吴杰.“工厂化办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

[5]蔡天作, 张承秋.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6) .

[6]郭子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培养模式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12 (31) .

浙江省高职学生 篇10

近几年来,浙江省的高职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全省已建有各类高等学校80所(含筹),其中高职院校44所,占了56.41%,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依托和高等院校扩招的主要载体。如何使我系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我系的办学质量,形成我系的办学特色,不断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是实现我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1 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我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和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其功能是具体引导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现代化。

2 创新、创业的关系

所谓创业是指所有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特征,能够增进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活动。创新是指理论、方法、技术或制度等某一方面的发明、发现、改进或改造,原创性是创新的核心。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必须通过创业来实现价值。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无创新既无发展;创新也是创业的灵魂,无创新很难创业。德鲁克(1985)就曾说:“今天的大企业,除非它们拥有创新能力,否则将难以生存下去”。

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创业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动力,创业是创新的发展结果,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

创业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同样,创新必然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3 我系工学结合的特色“三重视”

首先,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1)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即将文化课(培养人文素养)、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创业课(培养创业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结合学生自身,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学院里组织的S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加深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大学生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要通过班会、讨论会、讲座等形式,组织宣传和学习各项就业政策和措施,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要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并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学生党支部学习和党员教育活动,发挥好学生党员特别是毕业生党员在就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要抓好大学生创业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邀请他们和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与兄弟院校进行联谊,激发在校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意识。

(2)是通过校园文化来完成。即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成立创业俱乐部,精心挑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愿意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服务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从2009年学院创建创业园到目前为止,建筑与艺术系先后开设了5期创业教育班,培训人数为120人,创业人数18人,创业者占培训学生总人数的15%。开设创业型店铺8家,占创业园总店铺的62%。组织各种创业竞赛,如“创”世纪创业项目征集比赛,“我的职业生涯”,彩陶制作比赛,模拟淘宝经营赛等。通过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动来带动每个同学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3)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特别是在创业方面已有一定成就的本校毕业生来校介绍其创业体会,给学生更多直观体验。

其次,重视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调动大家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联合院心里中心组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等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帮助大学生在理性的角度上面对创业压力,调整好创业心态,通过举办的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开拓创新的品质及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排除障碍、化解矛盾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爱心教育,使之在创业途中成为赢家。

再次,重视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创业实践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还要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需求状况和需求条件,以便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基于此理论,我系积极创建大学生产学研社会实践基地,形成相对稳定、利于互动的创业实践情境,包括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论坛、参观考察成功企业、科技园,设立创业实践基地、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等,以利于创业实践团队的培养。

4 取得的成绩

4.1 创新创业意识得到强化

建筑与艺术系大学生以专业为特色,在创业园内支持着一批具有“高职品味”与“专业特色”创业的项目,目前已成为我院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亮点。

2011年6月2日,萧山工商局领导莅临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工作。萧山工商局领导在创业工作联络室与我系“数巢”多媒体公司、“绿色心情”工作室、“炳烛斋”、“天天快递”等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工商局领导对我系学生创业园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就我系大学生创业给予全力支持,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与意见,对指导我系大学生创业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环节之一,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创业实践的平台,使我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得到强化。

4.2 学习风气得到提升

建筑与艺术系大学生不仅思维灵活,更是在学习中这种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创业有道,学习得道。在创业园建设中,我系大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积极上进。以自己的努力,获得多项奖学金,将店铺经营的更好,同时学习上也取得着突飞猛进的进步。在思想觉悟上,积极为入党做着准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掌握和运用了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锤炼思想道德,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建筑与艺术系的特色建设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了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业园的经营提供了学习理论上的指航标。

我系大学生创业园汇集了建筑与艺术系多个专业的学生,有装饰、园林、设计等专业。每家店铺都有着与自己本专业或疏或远的联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专业上的帮助,创业与专业更是相互补充与发展,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中,创业中得到的专业性经验与知识又能充分应用于专业的学习上,互补的关系,让我系在大学生创业园集聚了多种专业性人才。

4.3 示范效应

4.3.1 经济效应

店铺的收益用于补助勤工俭学,减轻学院负担。我系在创业园拥有11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店铺,这不仅成为了我系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在我系的经济效益上带来了帮助。店铺的每月收益促进了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这减轻了院系的经济负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3.2 社会效应

创业园的建立也对我系的人才输送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我系的建筑装饰专业与亚厦装饰有限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作品很是感兴趣。而创业园给了我院学生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时候,可以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4.3.3 链式反应

不仅每年为用人单位输送了很多人才,并且每年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自己创业。我系07届设计专业的赵丹同学,就是我系自主创业的典范。创业园带给我院大学生不仅仅只有经济上的效益,更为他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不是只有就业才是今后的出路,创业同样是条罗马大道。我系创业园帮助学生提高了创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能在今后创业道路中少走歪路。

5 存在的问题

5.1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创新意识、拓展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更要拥有一定的商业经验,然而,兼备这两种素质的教师还十分缺乏,当前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基本上属于“理论派”,“实践派”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在企业的就业经历。因此教师对企业运作的不熟悉,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虽然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担任创业指导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没有形成体系,同时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5.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落后,脱离实际

目前,高校基本上进行的是就业教育,但仅限于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以及具体的应聘技巧等,将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的还很少,已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课程数量也极其有限。据对部分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进行调研,开设创新管理类课程的学校约占1/3,开设创业类教育课程的学校仅占1/20,将二者结合的则更少。

摘要:在如何使建筑与艺术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我系的办学质量,形成我系的办学特色,不断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本文主要从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的意义、我系工学结合的特点和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8).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深化高校改革[OE].

[3]张婷.蒂蒙斯创业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6):51-53.

上一篇:语言描写艺术下一篇:复合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