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分析

2024-09-07

新会计准则分析(精选十篇)

新会计准则分析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差异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 财政部还印发了38项具体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07年3月16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 , 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推进了与国际接轨, 但其与企业所得税法的目的、规范内容和发展速度均有所不同, 因此, 新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存在一定差异。

一、会计基本假设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

新准则会计核算的四个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不同于会计主体, 而且对收益、费用、资产和负债确认、计量的时间和范围不同, 必然产生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一) 会计主体与纳税主体

一般而言, 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是一致的, 但在特定条件下, 纳税主体不同于会计主体。例如,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分公司不是一个纳税主体, 却可能是一个会计主体;又如, 未实行合并纳税的企业集团, 不是一个纳税主体, 却可能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 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 尽管不属于纳税主体, 但属于会计主体, 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 持续经营假设

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所得税法虽然没有持续经营假设的规定, 但大多数情况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计算企业所得税的, 但有例外。例如, 第三条第三款规定,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 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 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所得按项、按次征收, 对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转让财产所得, 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当纳税人具有纳税能力时就征税, 不考虑持续经营。再如, 第五十三条第三款规定, 企业依法清算时, 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第五十五条规定, 企业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 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60日内, 向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 就其清算所得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此时,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反。

(三) 会计分期与纳税年度

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 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 或者终止经营活动, 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 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企业依法清算时, 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

二、会计原则和税法基本规则的差别

新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 具体包括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如相关性、一贯性原则) 、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如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如谨慎性、重要性原则) 。而税法的原则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相关性、合理性原则等。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用

在所得税会计上, 税法要求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 这与会计准则是一致的。但增值税会计处理却不完全适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其进项税金抵扣首先要求对专用发票进行认证, 认证通过后方可抵扣。因此企业每期缴纳的增值税, 并不完全是企业当期增值额应计算缴纳的税金, 即并非完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处理。

(二)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新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8项准备。但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一律不允许税前扣除, 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另一方面, 面临不确定性因素时, 会计准则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着重强调防止税收收入的流失, 更多地从反避税的角度出发。例如对在建工程运行收入的处理上, 会计准则规定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取得的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 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实际销售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税法则从防止企业避税的角度出发, 把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 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在售后回购业务的会计核算上,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但税法并不承认这种融资, 而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分别进行处理, 缴纳流转税和所得税。

(四) 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原则指的是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 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 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 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而税法不承认重要性原则, 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项目, 无论金额大小均需按规定计算所得。例如会计准则对以前年度的重大和非重大会计差错给予了不同的更正方法, 而税法则从不采用“重要性”原则。

三、对资产计价以及收入费用确认的差异

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目的不同, 因而对资产的计价, 以及对收入费用的确认时间、确认口径均有所不同。

(一) 资产计价

新准则根据稳健性要求, 要求企业对8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说明新准则在资产的计量属性上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进行了修正。但税法不允许除坏账准备外的减值准备在所得税前列支, 也就是在应税所得额的确认上基本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另外,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 改变了原政策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规定, 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这一政策将激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 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号召, 创造了良好的会计政策环境, 功在眼前利在长远;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开发费用和后续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允许加计扣除, 无形资产价值需要在规定年限内摊销完毕。

(二) 收入确认

新准则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发, 侧重于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而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 侧重于收入社会价值的实现, 比如, 税法对自产货物用于对外捐赠、对外投资等行为视同销售实现, 需要计算缴纳有关税金;对于售后回购业务, 新准则不确认收入, 而所得税法规定按售价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另外,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通过重组获得的收益不计入损益, 而计入资本公积。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应全额确认为当期应税所得;新准则规定, 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为收入, 但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非货币性交易双方均要视同销售处理, 根据换出资产的不同类别计算应缴流转税, 同时按照公允价值 (计税价) 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所得, 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三) 成本计量

新会计准则着眼于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成本核算方面, 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 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将企业承担的固定资产弃置义务等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体系中, 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 确保成本补偿和劳动者补偿, 避免超前分配, 落实和谐发展的要求。比如, 新准则规定企业开办费在经营当月一次性记费用, 而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从经营的次月起按不少于五年期限摊销;新准则规定关联方利息支出可以计入当期损益, 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不超过注册资本50%的关联方借款利息可以税前列支, 超过部分不得税前扣除。

四、新准则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等方面与税法的区别

新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在有关会计政策、会计方法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 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 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 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批准后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这一规定事实上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使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 既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也要考虑无形损耗。而税法规定, 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必须在法定使用年限内依直线法计算, 对未经批准而采取加速折旧或直线法以外的其他折旧方法, 纳税时需作纳税调整。新准则对关联方交易主要是从关联方关系的形式、交易的类型以及相关的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规范, 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对关联方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要求按公平价格调整账务。税法则是为了防止纳税人利用关联方关系避税, 而针对关联方交易专门制定其税务处理的原则和规则, 明确规定“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新会计准则分析 篇2

知识点

一、研究开发费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

一、研究开发费包括: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励、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以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二、税务处理

(一)增值税处理

1、企业研发过程中领用的原材料,是为研发产品服务,即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进项税可以抵扣,另一方面,开发产品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在实际销售时,应当冲减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同时计提销项税税额。

相应地,研发过程中耗用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2、即使研发失败,也应视为可以预见的损失,而不应作为不可预见的非常损失,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不作转出处理。

(二)企业所得税处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列》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开发过程中该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计税基础的150%摊销”。

由此可见:

1、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点之前发生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这部分金额可以在当年据实扣除,年终申报所得税时,仍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

2、对于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作为无形资产 的计税基础。这一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相同,但由于税收优惠的因素,在计算所得税时,实 际是按照无形资产会计成本的150%作为计税基础。以后期间,该项无形资产在会计师应按 照实际使用寿命分期摊销,实际使用寿命不确定的,不得摊销,但可集体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对于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摊销年限不得少于10年。

4、处置该项无形资产时,会计上按账面价值结转计算非流动资产处理利得火损失,而税法 计算资产转让所得火损失时,应按照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初始计量*150%-已在税前扣 除的摊销额)一次性扣除。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处理

1、不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化支出,无需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

2、形成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支出,应当在每期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

知识点

二、受托研发业务的税务处理

企业接受其他单位的委托从事研究开发业务取得的收入,应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应作为其他业务成本处理,不得享受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优惠。

新会计准则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利润;应税所得;纳税调整

投资,是指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投资按目的分类,可以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按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投资业务的纳税调整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与税法对投资收益区分的不同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下,企业的全部投资所得,不论是投资的持有收益,还是投资的处置收益,一般都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而税法上将投资收益区分为持有收益和处置收益,在纳税上待遇完全不同。

就债权投资而言,为了完整地反映企业创造的收益额,企业持有国债而享有的利息收入,在会计上必须计入投资收益并构成利润总额,而税法出于扶持国家财政政策的目的而规定国债利息免税。对于转让国债获得的处置收益则应并入应税所得缴纳所得税。

企业股权投资的持有收益(即股息性所得)与处置收益(即股权转让所得)的税务处理也不相同。股息性所得是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税后利润中分配取得的,属于已交过所得税的税后所得,原则上应避免重复征税。按现行政策规定,只对非因享受减免税优惠而从低税率地区取得的股利所得,补缴差别税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而企业处置股权投资的转让所得则应全额计入应税所得。

另外,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投资企业转让处置投资发生的损失的税务处理也不相同。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只能由本企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所得弥补,不能用于冲减投资方企业的应税所得,因此,投资方应调增应税所得。但企业转让处置股权投资发生的投资转让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在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会计与税法对投资收益确认时间和金额的规定不同

债权投资收益确认的时间和金额,所得税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基本相同。企业持有债权投资,除国债外,必须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按期确认应计利息收入,加上当期的折价摊销数(或减去当期的溢价摊销数),长期债权投资还要减去相关费用摊销数后的余额,确认为当期持有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

新《企业会计制度》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短期投资只确认转让收益而不确认持有收益。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实际收到的被投资方分派的现金股利,如果原已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的直接冲减,如未计入的则冲减投资成本。对收到的股票股利要求不做账务处理,只做备查登记。可见持有收益在会计上是不计入利润表的。而在税法上不但收到现金股利时要计入应税所得,股票股利也要按面值计征企业所得税。

在企业股权投资所得的确认时间和金额上,税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很大的差异:

1)关于股息性所得的分配来源的规定不同。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股息性收益的来源是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而税法并未将其限定为“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只要是被投资单位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分配额,均应作为投资方的股息性所得。企业分配红股,即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税收上也视为按股票面值相当的金额进行分配。

2)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的时间与税法规定不同。会计上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按应享有或承担的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金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税法规定,在被投资单位实际宣告或发放股利时才能确认投资收益,并且不能将被投资方的亏损确认为本单位的亏损,被投资单位可供股息分配的金额也不限于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新产生的累计未分配利润。

3、减值准备导致的纳税调整

会计上,企业可以根据市价变动等情况,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计入“投资收益”;而税法规定这些准备金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因此,在会计上每当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时,应就其计提数调增应税所得,就其转回数调减应税所得。

4、税法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及其摊销

按投资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的所有者权益份额,为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即商誉;反之,为贷差,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负商誉。对股权投资差额,会计上要分期摊销,有投资期限的,在投资期限内平均摊销;没有投资期限的,借差在10年内平均摊销,贷差在不低于10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确认为投资收益(或损失)。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股权投资差额不得摊销扣除。因此,企业每年实际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即确认的投资损失,应调增应税所得;反之,每年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贷差,应调减应税所得。

5、计税成本与账面价值不同

投资计税成本与会计账面价值不同也導致了大量的纳税调整。企业以现金资产投资,所取得投资的计税成本为实际支付的全部现金资产的金额。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投资的计税成本一般以交易中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交易中发生的其他税费后确定。除企业改组、清算等特殊情况外,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必须在有关交易发生时确认非现金资产交易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如果转让所得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但必须是连续的五年。交易中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其原账面计税成本的差额,应计入交易发生当期的应纳税所得;反之则应确认为当期损失。

如企业X向H企业投出资产(如下表所示):

x企业的投资占H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70%,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H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相等。年H企业全年实际净利润550 000元;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0 000元; H企业全年净亏损2 100 000元;H企业全年实现净利润850 000元。X企业将该项股权对外转让,取得转让收人450 000元。假设X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H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X企业各年的税前会计利润总额均为1 000 000元。根据资料,X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按照新《投资准则》的规定,以放弃非货币性资产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的规定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对此规定为: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投资时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投资成本)900 000;累计折旧200000;贷:固定资产950 000;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150 000。税法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应调增所得额= 970 000-(1 100 000-200 000) =70 000(元)

2)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确认投资收益的时间与税收法规规定不同。会计上应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按应享有的或应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并相应调整投资账面价值。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损益调整):385 000(550 000X70);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385 000。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作分配处理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由于在下年度宣告分配,因此确认所得的时间应在下年。本年度按照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应调减所得额385 000元。

3) “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科目的账面余额=900 000+385 000=1 285 000(元)。应纳税所得额=1 000 000 + 70 000-385 000=685 000(元);应纳所得税额=68500033 -226 050(元)

4) 2001年宣告分派股利。借:应收股利-H企业245 000 ( 350 000 X 70 % );贷: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损益调整)245 000;宣告分派股利后“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科目的账面余额=1 285 000-245 000=1 040 000(元);H企业宣告分派时,X公司确认所得:245 000= (1-15%) =288 235.29(元)。由于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年计征,会计上上年确定的投资收益己作调减所得处理,本年的会计利润总额中并不包含此项收益,因此应调增所得额288 235.29元。

5)可減少“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账面价值的金额为1 040 000元。注:通常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备查登记中应当记录未减记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430 000元(2 100 000 70%=1 040 000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损失1 04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损益调整)1 040 000。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根据此项规定,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亏损,在会计期末自动确认的投资损失,在申报纳税时要进行纳税调整.这里,应调增所得额1 040 000元。

6)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科目的账面余额为零。X企业2001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00000+288 235.29+ 1 040 000=2 328 235.29(元)。应纳所得税额=(1 000 000+ 1 040 000 ) 33 ) -245 000=(1-15) (33%一15%)=725 082.35(元)

7) 可恢复“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科目账面价值= 850000 70%-430000=165 000(元)。借:长期股权投资-H企业(损益调整)165 000。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65 000。由于股利在下年度宣告发放,X企业应在下年度按照应享有的份额确认所得。本年度不确认所得,己计人投资收益科目的金额应予以调减。本年度应调减所得额165 000元。X企业2002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 000 000-165 000=835 000(元)。应纳所得税额=835000 33 =275 550(元)

8)转让股权作分录:借:银行存款45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165 000。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285 000。转让所得=转让收入一计税成本=450 000-970 000=520 000(元)。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由于本年度未发生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因此,在税收上确认的转让损失520 000元,本年度不得扣除,应在以后年度实现的股息性所得和投资转让所得中分年度扣除,直至扣完为止。

本期会计上确认的收益为285 000元,而在计算所得税时并不以此确定所得。应纳税所得额=1 000 000-285 000= 715 000(元)。应纳所得税额=715 00033 =235 950(元)。

参考文献:

[1]曾荣胜.新《企业会计制度》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财会通讯,2002, (3).

[2]朱晓凤.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所得税及涉税会计处理.工业会计,2002,(5).

[3]乐妙殊.新《企业会计制度》下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税友,2002, (8).

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影响分析 篇4

1.1 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会计准则是执行会计事务所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评价、认定会计实务的基本依据。它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准则, 二是具体准则, 三是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最大的原则, 也是准则中的准则, 也是起草具体准则是必须准寻得准则, 它具有驾驭着所有准则的权利。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发布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

1.2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作用

(1) 会计准则的作用。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标准, 同时也是各个单位核算财务收支、确定经营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必须遵循的。还是各单位的会计计量过程的核算基础;它还表达了各单位会计工作的好坏尺度。

(2) 会计制度的作用。

会计的主要作用是规范行为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会计制度具有多层次的作用、多重的功能, 它的功能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

2 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1) 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

新会计准则注重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在信息披露的方面, 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新会计准则对现行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显著的改善,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全面系统进行了规定, 大大地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推动了建立公开、公平、公众的市场经济秩序。

(2) 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并且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

高质量的会计标准, 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一面, 对于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 更加充分的发挥资本主义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会计准则的制定: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

高质量的会计规则是会计信息具有高质量特征的基础, 而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是形成高质量会计规则的根本性因素。会计学界在会计准则制定目标方面存在着“信息中立”和“经济后果”的分歧。

“信息中立”指的是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 是内在、有序、系统、一致的, 应该与观察到的客观事物相吻合, 不应该受个人观念所左右。是没有偏见的。而“经济后果”作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当中的又一实质性问题, 它是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的。它指的是财务报告对政府、企业、投资者、公会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提出, 改变了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会计并不是绝对中立的, 它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会计准则涉及到了不同的人士集团的利益, 所以这份报告的相关利益群体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加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此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

4 会计准则在国际中话语权

4.1 话语权的概念及意义

话语权是现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中出现较为频繁的词汇, 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力, 谁的手中掌握话语权, 谁就有说话的权利, 谁就在这一领域中有支配权, 也就掌握了经济上的主动权。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 具有相当强的技术性特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决定了它是特定经济环境和政治程序下的产物, 从本质上来说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中能够获得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4.2 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过程中话语权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会计准则作为一项经济手段, 始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 当一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伤害时, 必然要通过其他合作人来施加影响, 借助会计准则委员会来进行博弈。我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诉求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2)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总的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这一因素正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上的缺陷。

(3) 参与机制不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是一件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关系到很多个方面。它是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社会影响面广的系统工程。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

4.3 提升话语权建议

若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过程中的话语权, 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会计人才。充分利用我国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优势, 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调动来自于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所有力量。并且利用媒体提升话语权, 并始终瞄准新兴媒体业态的发展前沿, 以确保我国的话语平台能不断占领技术制高点。并且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利益方进行博弈的过程, 再趋同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双方和多方的协调机制。在国际趋同过程中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

5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5.1 对企业偿还方式方面的影响

(1) 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方式。

这里又分为用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和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2) 将债务转为资本。

对于债务转为资本的会计处理有明确规定指出, 对于企业债务人来说, 企业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份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 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

5.2 薪酬方面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员工的利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了, 职工的工资、奖金、养老保险费、职工福利费、住房公积金等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 应当根据职工提供劳务的受益方, 来分别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职工薪酬和辞退福利业务的会计处理, 冲会计核算的角度上维护和保护了员工最根本的利益。

5.3 公允价值的引用真实的反映企业效益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 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的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5.4 存货计价方式的改变影响毛利率

过去的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法, 而现行的会计准则则要求公司的存货发出只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这样存货计价方式的改变就成了毛利率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5.5 对企业里的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

现行的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的是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只有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全面的学习新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并加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提高的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和实务操作的技能, 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6 会计准则对各经济利益方的影响

6.1 会计准则对管理层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减少会计的过度超纵行为, 对会计估价以及会计政策的选择设定了更强的限制。例如, 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项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可以转回。但是, 公允价值的计价方式的引入及债务重组收益进入当期损益等等提供了很大的利润调控空间。这一项变化对管理层面的影响是很大的。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不用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事实上这给衡量管理层业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一个企业的大部分收益都是来自投资行为那么即使营业利润率在高, 也不能说明他们的业绩就一定很好。会计准则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原来的财务指标发生了变化, 而这些变化都会给企业管理层业绩衡量以及同一企业准则变化前后不同时期的业绩比较带来问题。

6.2 会计准则对股东的影响

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会使企业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和盈余管理政策, 从而影响到股东的利润。

6.3 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除了以上对管理层和股东影响外, 会计准则的变动对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等众多利益相关方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准则的制定权和制定过程都会积极地参与并展开竞争。而这种行为会形成不同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竞争。因此, 会计准则对准则制定机构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乃至于市场宏观经济。

7 新会计准则的利与弊

7.1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 可以缓解少数图谋不轨的国家或组织通过会计标准为媒介而提出的不与实际相贴切的指控, 明显地提高了外向型企业应对反倾销指控的抗辩能力, 大大地降低了国际贸易间的纠纷风险。另外,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时所产生的成本和会计应遵循的成本, 不仅仅为我国进一步的提升吸引外资创造了优越的软件环境, 并且有利于我国有实力的企业以其更加优厚的条件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换句话来说,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7.2 经济后果逐渐的凸显

会计准则实际上的意义是说调整利益的格局、界定财富分配的“游戏规则”。新的会计准则在确认标准、计量基础、报告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不仅仅对企业的股价和信用等级产生影响, 还将对企业的再融资和融资的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 甚至会影响到公司里股东人员的利润分配以及管理层人员的报酬等方面。下列三类企业是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最大受益者:

(1) 主营业务投入较大的公司。

对于一些主营业务在研发投入较大的科技企业以及高度依赖于债权经营的企业, 这一项准则的实施以后, 他们的经营上的成绩将会取得显著的提高, 因为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和一般费用都可以进行资本化。

(2) 股权投资借方余额巨大的公司。

对于一些股权投资的借方余额巨大的企业, 如果这一差额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间的合并无关的话, 可以将其看作是同商誉。除非发生减值否则, 这类企业的利润会因为不再需要对股权进行投资摊销而增加。

(3) 持有上市公司创始人股权的公司。

对于一些手中持有上市公司创始人的股权的企业。只要是这些企业完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 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假如手中所持有的股份不能够对上市公司实施控制和产生影响, 那么企业必须对这些原来不能够流通的发起人股进行重新分配。

7.3 经营成果的波动性加强

对于汇率、利率以及交易价格变动较为敏感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 由于采取的不同方式进行计量, 将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除此之外, 发生债务重组和货币性交易的企业, 如果涉及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差异非常大的话, 那么必须在特定的会计期间来确认损益。所以说, 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后, 通过风险管理减少经营业绩的大幅变动, 是必须正视及处理的问题。

7.4 利益分配的决策难度加大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 企业将要确认越来越多的持有利得和损失。在财务报表上的显示说明这些损益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 致使报表上所体现的现金流量和净利润所不符, 这就要求管理层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 在利润分配时保证稳健。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内部的交易过于频繁、金额过于庞大, 则还必须决定利润分配是以主公司个报表上的净利润, 还是以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为基础。

8 结论

制定或修订一套新的会计准则, 将会影响到稀有资源的配置, 进而影响到投资者之间的财富充分配。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存在一定的经济后果, 而且债权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债务契约对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不大, 企业规模对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有显著影响, 但规模越小则市场反应越大;监管政策的滞后性使得其在短期内与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呈负相关关系;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中成阻力因素。现行会计准则制定以后并实施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等都具有影响。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探讨新兴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到新会计准则的作用、意义等, 再到实施后的影响, 都通过查阅资料, 进行了论证学习。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定[J].会计研究, 2010, (2) :19-24.

[2]刘小年, 吴联生.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 2010, (6) :13-16.

[3]德力格尔, 黄任全.会计准则强制性变迁背景下分析会计盈余信息稳健性[J].财会月刊, 2010, (18) :27-29.

[4]陈兴秀.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经济后果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 2010, (21) :05-07.

[5]崔慕华.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J].财会月刊, 2010, (21) :33-36.

[6]邱泽新.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多视域解读[J].财会月刊, 2010, (24) :91-94.

[7]应益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中话语权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 2010, (36) :30-32.

[8]陈琪.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分析[J].财会月刊, 2010, (14) :10-12.

[9]付冬梅.新旧会计准则下“两费”会计处理之比较[J].财会月刊, 2010, (20) :53-54.

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篇5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准则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也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如何在这次市场变革中脱颖而出以及在市场中抢占先机,是当今诸多企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邮政企业;财务报表

作者在对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工作分析发现,公允价值的运用、利润表的变动、企业所得税、企业经营利润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对财务报表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甚至对邮政企业的发展也将产生较大的制约性,对此,必须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才能确保邮政企业更好的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为此,本文主要对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难点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现状

众所周知,公允价值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价值,然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却遇到了一定的难题[1]。公允价值需要一个稳定而又发达的市场作为前提,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市场条件的不充分将会给公允价值带来影响,从大量的实践中发现,公允价值的运用很容易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这对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工作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利润表变动前后的现状

利润表是邮政企业在发展中盈利的统计表,而且,利润表能够真实的体现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情况 [2]。然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将会对企业利润表带来一定的影响,利润表的结构发生改变,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由于偶然利得的非持续性特点,不能代表企业发展的真实盈利能力,因此只有关注企业稳定、持续的利润,才能真正作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要了解邮政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将必须对企业的资料来源进行综合考察,其处理方法将会给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更不利于邮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所得税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缴纳的税费,一般情况下,企业所得税主要是按照企业营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税费[3]。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企业的财务报表将对企业的利润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企业所得税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所得税的差异经常被认定为所得税负债以及所得税资产,再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所得税,势必会对邮政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利于邮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邮政企业的经营利润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对利润操作的影响、对利润调节空间的影响等,另外,新会计准则下,由于企业的经济利润发生了改变,对企业财务报表工作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制约邮政企业的发展。

二、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一)合理运用公允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公允价值运用的不合理,将会给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合理运用公允价值[4]。首先,应对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以及公允价值的质量进行不断的优化,并全面提高邮政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等,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邮政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正确的运用公允价值,充分将其计量的作用发挥出来,为邮政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在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应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不断的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而又稳定的市场信息系统,确保在市场的发展中,能够充分将公允价值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保持着公允价值估价政策与方法在行业中的一致性,为促进邮政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再次,应加强对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市场的变革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要想更好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生存,邮政企业就必须对制度进行创新,避免出现利润操纵行为,确保邮政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对变动后的利润表展开全面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格局也在进行转变,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下,计量属性以及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都将会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一定的影响[5]。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会造成邮政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增加、一部分利润减少,利润表的增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必须对变动后的利润表展开全面的分析。首先,在邮政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应确定新会计准则实施是否存在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等,对其做好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于寻求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其次,邮政企业应合理运用新会计准则,尽量避免出现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同时,应利用新准则真实的将企业盈利能力反映出来,确保邮政企业的稳定发展。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邮政企业会计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和理解新会计准则,才能切实的从利润内容以及列报方式的变化入手,合理调整邮政企业会计处理方式,从而保证真实的反映出邮政企业的价值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等,为邮政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三)明确企业税收政策

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邮政企业的税收政策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如以上的分析,邮政企业所得税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下,应明确邮政企业税收政策。首先,邮政企业会计人员应熟练的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同时,应结合邮政企业自身的情况,根据邮政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尤其是在邮政企业所得税的处理上,要尽量发挥出企业的主动性,打破旧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其次,在新会计准则下,应积极引入计税基础概念,以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应通过暂时性差异与所得税率等因素来对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余款等进行计算,为邮政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另外,在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对存货计价方法、固有资产、弥补亏损等所得税的计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得税不同程度的改变,将不利于邮政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应深刻的了解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的具体要求,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企业税收政策。

(四)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审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的经营利润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保证邮政企业去适应新会计准则环境,对此,应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审查。首先,邮政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套可行的发展战略,不仅要做到降低新会计准则对利润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才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长久战略。其次,应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审查,对一些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出现逃避税收、虚增收益等现象发生,进而促进邮政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新会计准则实施下,将打破旧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则,对邮政企业的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确保邮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前邮政企业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邮政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一些难点急需解决,否则将会对邮政企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新会计准则的了解,主要对新会计准则下邮政企业财务报表的难点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对变动后的利润表展开全面的分析、明确企业税收政策、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审查等几方面策略展开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邮政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质量,促进邮政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分析 篇6

【摘 要】本文以企业财务报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报表合并以及相关问题,首先结合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分析了在新准则之下的财务报表合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分析其中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与问题分析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报表;合并分析

新会计准则对16项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借款费用、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了明确规定,取消了后续支出,且在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并实行资本化、摊销等。

一、概述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权益变动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共同构成了会计报表,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组成了财务报告,通过它,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准确反映,一方面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它也是服务模型的一种;从效果上看,此类报表通用性非常强,但是针对不同的决策模型,其作用与价值的局限性也较大;因此,在现阶段需要解决财务报表的合并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

首先,合并的方法突出了购买法、权益结合法、新实体法;但从合并报表的实际方面来看,企业合并表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方法的模糊或者不明确。所以,通过前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具体的确定性、定义,并给予规定;再一个就是企业选择方法往往不合适,重于形式,轻于实质。所以,运用新实体法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其次,从报表范围来看,各种合并下最终因计算方法的不明确性而往往导致合并处理过程中,对于同一业务的处理不同,所以,报表信息会存在偏差;但透过公允价值,将控制权、被控制权明确化之后,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实际衡量,差值就会显现,从而可以将其列入其中,认识到会计报表核算方面对于精准性的影响因素。

第三,就是在负债等账面价值方面,新准则以权责发生制实现合并,而权益结合法则是只针对利润,这样会计报表就会变得模糊而非精确。所以,存在矛盾之处,仍需进行一些改进。透过新准则还可以看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一致性在实际的处理中,很难做到,而且必然会造成会计核算差异情况的出现。

三、解决措施

首先,在合并方法方面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对合并方法少的问题,应该进行明确定义,并对一些方法有补充性,如企业合并方面,可以将购买法、权益结合法二者进行补充,再进行严格性定义,而且对不同的类型企业的影响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利用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的对应性来解决其中的问题,而不能仅靠实际的“一刀切”来解决,所以,在这方面应该注意分类型、补充方法,并利用对两者的区分来解决可能发生的混淆问题;从而对会计报表方法加以丰富,并进一步深入规定。

其次,在控制方面,应该看到,合并报表范围中的暂时控制、安置控制问题,因为后者是短期投资行为,在1年或以内,所以,子公司必然会利用这个控制来作为借口,拒绝纳入合并范围,对此,就需要针对性的了解到暂时控制的可能性投机,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弄虚做假行为;另外,在实际的合并中,若出现非营利性组织未有法律制约,进入到营利活动中,也应该有对营利、亏损方面的问题进行财务合并,从而克服股权分散问题,减少对公司合并报表造成的困难,增加在处理程序方面的指导,规范公司制度等。

第三,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在新的准则下,公司或企业必然要对自身的制度、规定进行一些调整,以便更好的实施新准则。具体而言,企业合并过程中,做好备查簿登记,母翁司应该在对子公司的购买中,从公允价值方面,做好购买时的公允价值记录。另外,通过备查账簿也可以对子公司购买、编制合并报表方面,提供更好的记录,与依据,可以增加公司财务处理方面的精准性,并表明买进卖出业务方面的具体情况,因而,应该有一个好的清晰的账簿记录,以便配合新准则的实施,同时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行为。

第四,从明确价值方法的确定方面来看,需要建立一个公允价值系统,因为在新准则之下,并未有明确确定法,所以,通过对财务处理程序的理解,应该减少这些可能性的阻碍,预防争议或克服矛盾。因此,需要多搜集资料、记录信息、分析数据,最好是通过聘用制度增加专业性强、威望较高的评估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在公允价值上实现统一性。若是没有参考价格,则应该确定公允价值,最好是能够给出合理的价格,从而增加交易的公平性。另外,这套系统应该配有配套的监控系统,从而做到对相关信息变动的时时监控,以此提供精准数据。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还未完全实现,而且进一步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所以,为了更好的迎接最后的经济市场,还需要做诸多准备工作,此次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它不仅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也能够不断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助力,增加开放水平,稳定资本市场,使其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琴.企业财务报表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2014(12).

[2]李海霞,黄伟民.基于财务影响因素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J].财经界,2015(26).

新会计准则分析 篇7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当期和以前期间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大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处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这一差异在未来期间会计处理时,转回会减少未来期间按照会计准则处理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递延资产,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 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一般原则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确认的一般原则是: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对税前会计利润或是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的,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调整;有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有关资产、负债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所得税影响应相应调整合并中确认的商誉或是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的金额。

(二)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限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在判断企业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如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所实现的收入,扣除有关的成本费用等支出后的金额。该部分情况的预测,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

二是以前期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将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

考虑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内可能取得应纳税所得额的限制,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而未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直接反映在当期所得税费用中。

(三)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是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二是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等的投资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主要产生于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时,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确认应予承担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持有期间不发生变化,造成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产生于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

(四) 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对于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应予说明的是,可抵扣亏损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准予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弥补的亏损,不是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亏损。与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确认条件与其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同,在估计未来期间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部分可抵扣亏损或税款抵减时,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的影响:

1. 在可抵扣亏损到期前,企业是否会因以前期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而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2. 在可抵扣亏损到期前,企业是否可能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3. 可抵扣亏损是否产生于一些在未来期间不可能重复发生的特殊原因;

4. 是否存在其他的证据表明在可抵扣亏损到期前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五)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特殊情况

某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六)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1.适用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另外,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均不要求折现。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所得税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除原确认时记入所有者权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减记金额亦应记入所有者权益外,其他的情况应增加减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另外,应当说明的是,无论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均应考虑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方式的所得税影响,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当期和以前期间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小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处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这一差异在未来期间会计处理时转回会增加未来期间按照会计准则处理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递延负债,称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时,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影响到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的,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其所得税影响应减少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应调整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合并当期损益的金额。

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为了充分反映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未来期间的计税影响,除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应尽可能地确认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特殊情况

有些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出于各方面考虑,所得税准则规定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主要包括:

1. 商誉的初始确认。对于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准则规定不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原因在于:一是确认该部分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意味着购买方在企业合并中获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量下降,企业应增加商誉的价值,商誉的账面价值增加以后,可能很快就要计提减值准备,同时其账面价值的增加还会进一步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价值量的变化不断循环。二是商誉本身即是企业合并成本在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之间进行分配后的剩余价值,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进一步增加其账面价值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 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一是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二是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该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由于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直接结果是增加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是降低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使得资产、负债在初始确认时,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 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三)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

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适用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无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期间如何,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要求折现。对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折现,企业需要对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其具体的转回时间表,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利率折现后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实务中,要求企业进行类似的分析工作量较大、包含的主观判断因素较多,且很多情况下无法合理确定暂时性差异的具体转回时间,准则中规定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折现。

三、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 所得税费用的概念

所得税费用是一个会计概念,所得税是指企业所得税。从会计角度来看,企业核算所得税,主要是为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

从税法的角度来看,所得税是一种纳税义务,而不是一项费用,企业应该不把所得税作为费用的前提下,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缴纳所得税后,再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

(二) 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纳税额,即应缴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应以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为基础计算确定。

企业在确定当期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考虑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利润表但计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 (-) 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抵扣的费用金额之间的差额+ (-) 计入利润表的收入与按照税法规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额-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 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三) 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额的综合结果。用公式表示即为:

递延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予说明的是,企业因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递延所得税,一般应当记入所得税费用,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一是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收益) 。

例1:某企业持有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 000万元,会计期末,其公允价值为1 500万元,如计税基础仍维持1 000万元不变,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0万元即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除该事项外,该企业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且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

会计期末在确认500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 0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 000 000

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 2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 250 000

二是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的,该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影响合并中产生的商誉或是记入合并当期损益的金额,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四) 所得税费用的计量

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即当期应缴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基础上,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但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仍沿用例1资料,另外,上述企业因某事项在当期确认了100万元负债,计入当期损益。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假定除上述项目外,该企业其他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也不存在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该企业当期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所得税为600万元;该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该企业计算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费用以及所得税费用如下:

递延所得税负债=500×25%=1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125-25=100(万元)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分析 篇8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要求, 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特点, 结合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 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过程。它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 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使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归纳起来, 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1) 主观性。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行为过程, 它受判断者的知识程度、实践能力、经验水平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有些判断很难有一个明确、客观的标准, 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事项的判断结果可能不同, 而且会计准则也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些都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不是客观的, 它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2) 目标性。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人员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其目标是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以持续经营为基础, 努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和揭示会计信息时, 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外, 还希望其对确认、计量和揭示方法选择和运用, 可以有效维系企业的经济利益。

(3) 风险性。

会计作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其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 会计人员一旦对经济事项作出了某种判断和结论, 无论是对自身还是报表使用者, 都具有经济后果性, 这种经济后果性一般体现为会计风险的存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否准确, 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 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具有高风险性。

(4) 专业性。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凭证为依据, 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 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而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所作的推论与判定。因此实施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必须专业。

2 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2.1 会计法律、法规

它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 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 会计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程度, 并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促使其进行更客观的判断。

2.2 知识结构和经验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 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 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 又要有一定的广度, 需要做到深广结合。而经验能够形成与特定判断任务相关的知识, 使人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得到更快更合理的解决。

2.3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教育的力量维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它只发生在法规和准则对会计人员行为限制的边缘地带。职业判断的合理程度也取决于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会计人员如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对企业和社会具有较高的责任心, 就会有良好的会计行为动机, 排除利益干扰, 根据客观事实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2.4 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要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 而且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 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 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它没有因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的日益规范而缩小。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告的影响结果是否确定和金额是否需要估计, 经济业务可以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以及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 经济业务不确定性越高, 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就越高, 失误风险就越大。

3 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3.1 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判断

在借款费用准则中, 对于借款费用是否应予以资本化, 其判断的依据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在进行实务处理时, 首先应判断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再确认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然后再确认开始资本的时点, 以及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 (包括利息费用和辅助费用及汇兑差额) 。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发生中断的业务, 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 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 在界定时主要是看经济实质, 而非表现形式, 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问题。

3.2 对资产减值的判断

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 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 判断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金额, 以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 是按单项资产还是按资产组确定减值损失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际操作中,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都是非常关键, 也是难以确定的问题。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 不能仅从单项资产独立来看, 而必须将其与整个企业的经济状况综合起来考虑。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 应当是税前的, 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利率, 这也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

3.3 对或有事项的判断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 (含产品安全保证) 、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承诺等。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资产、负债、预计负债、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 其中预计负债属于负债的范畴, 当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予确认。通常情况下, 要使一项或有事项最终确认为负债, 会计人员要进行如下的职业判断:一是判断或有事项形成的是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二是如果形成的是现时义务, 判断该义务的履行是否很可能 (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 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判断该义务的金额是否能可靠地计量。

3.4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 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里的商业实质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 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和金额”怎样准确预计, “显著不同”的判断标准怎样把握, “重大的”的数量标准又应该怎样把握, 这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形成了新的考验。对于商业实质的判断, 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 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来做一个基本的判断, 并为以后的相关判断提供适当的参考。

4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4.1 转变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 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 我国已形成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传统, 这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愿和行动, 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 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 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 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人员必须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工作方式, 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更新思维方式, 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模式, 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4.2 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建设, 加强会计监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扩大了会计人员的选择范围, 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会计计量等多方面给予会计人员更大的空间, 其本意是让企业披露更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钻准则的漏洞, 以职业判断为由, 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 在准则制定方面应当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完善准则体系, 解释会计准则中相应的规范部分并提供指南, 以确保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性。此外, 应当建立健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 以体现和保证会计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3 加强会计人员的实践训练, 积累执业经验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会计人员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适应复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才能做好职业判断, 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通过不断训练、实践, 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 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 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二是会计人员要养成好的思维习惯, 善于在会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总结, 经常交流执业经验, 并不断丰富执业经验, 以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4.4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业务素质

出台新会计准则的社会环境分析 篇9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健全、法律建设的完善、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加快和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会计环境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样就有了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具体分述如下:

一、我国会计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方面:政治因素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决定力量, 它对会计的影响都是直接和具体的。

法律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立法。

我国在1985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使得会计工作有法可依, 在此之后, 又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破产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 1998年又正式颁布了证券法, 这些与会计工作有关法律的实施,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促进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会计工作尽快走上法制的轨道提供了必要条件。1999年会计法的再次修订, 使会计核算和报告有了更直接的法律制约和保障, 从而为会计理论和思想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必要条件。

总之, 稳定的政治法律环境是会计健康发展的保障, 随着我国政治改革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完善, 我国会计事业将在更加稳定有序的、高度法治化的政治法律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会计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会计的发展过程, 是与经济环境变革相适应的过程。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趋向全球化, 会计也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 而是就国际间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 在更大范围内提供信息。这就需要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一) 资本市场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了区域或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 大量的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由于财务报告是确保资本市场正常运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出于管制需要, 要求在其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公司必须遵循既定的信息披露规定。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客观上要求各国会计准则趋同。

(二) 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济实力、资信水平等, 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重要媒介,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贸易活动的开展, 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将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 为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减少或者消除“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上的障碍。

(三)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对东道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各国对跨国公司进行管制的要求亦相应提高。无论是为了有效地规范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 或是跨国公司为了加强自身管理, 都有必要进行国际间会计准则的协调。

(四) 国际投资活动的发展。

除跨国公司外, 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跨国投资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投资者通过风险基金、保险基金等形式购买外国公司股票, 通过合资或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国外投资。对于投资者来说, 如果能够很快地获得并理解所投对象真实可靠、详细和明白无误的财务信息, 借以评估投资风险的大小, 他就会迅速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

(五) 金融改革的深化。

金融界在2005年发生了几件大事, 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启动,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开展股改工作等等。金融发展的提速对会计标准有了更多的需求。资本证券化需要会计处理相应规定;人民币汇率浮动后, 将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逐渐活跃;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海外IPO, 这些都需要使用国际相关会计标准。

三、我国会计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文化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其文化环境的氛围, 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会计思想、会计理论。

教育方面:会计由于其特有的技术性, 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因此, 教育同会计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国加入WTO以后, 在会计教育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会计人员必须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 熟悉国际会计、商务会计, 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

四、我国会计的科学与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也是会计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会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重要的, 而且是日益突出的。

一方面, 科学技术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发展对会计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改进了会计工作, 促使会计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促使会计学科不断地向新的领域进行开拓, 进而使会计的地位不断提高。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不同的社会环境, 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会计, 正因为如此, 我国发布了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徐维爽、王建英.浅析环境变化与新会计证准则的实施[J].商业会计, 2008, 5:7~8

[2]、周苇、李荔.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环境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 2006, 10:56~57

[3]、田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困难与对策[J].职业圈, 2007, 15:35~36

新会计准则分析 篇10

一、可能使利润增加的新会计准则

(一)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 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 在原准则下, 房地产应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执行新准则后, 满足一定条件按公允价值计价时, 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将使费用减少, 利润增加;此外, 将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 也将使利润增加。

(二) 《所得税》准则

1、根据《所得税》准则, 企业在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时, 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 应当按照新准则确认所产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这里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 暂时性差异指在资产负债表内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指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计算的未来期间可收回的所得税金额。对于所得税的核算, 在执行老准则时, 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 新准则规定, 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由于实际工作中在大部分情况下, 都产生可以抵减暂时性差异, 这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所得税费用减少, 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例如:本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0万, 发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200万, 假设所得税率为33%,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66万, 本期所得税费用减少66万, 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66万。

2、根据《所得税》准则, 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 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按照原准则, 对于由于亏损产生的所得税利益, 不得确认为资产。新准则规定, 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将使本期资产增加, 利润增加。例如:本期发生亏损200万, 假设未来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可以抵扣, 则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66万, 从而使利润增加66万。

(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原准则规定无补价的, 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相关税费-接收资产可抵扣的税款, 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不确认交换损益。支付的补价计入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不确认损益。收取补价, 按规定应确认的收益计入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应确认的损失扣减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旧准则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 基本不产生利润。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 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大, 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用自用的账面价值为200万的房产换入一台机器, 如果房产的公允价值为250万, 则将公允价值250万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200万的差额50万计入当期损益, 使利润增加。

(四) 《债务重组》准则

债务方重组损益的处理。原准则规定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新准则规定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税费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为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处置损益,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方收到抵债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原准则按放弃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接收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不确认重组损益。新准则规定按公允价值为接收非货币性资产和股权的入账价值的基础。接收资产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差额为计入当期损益。

1、如果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会计准则。这样会增加当期的利润。如:应付债务金额为100万, 豁免20万, 用现金归还80万, 则债务人将债务重组利得20万, 增加当期利润20万。

2、如果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当债务转为资本时,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 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所以说, 执行新债务重组准则后, 不再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 而是计入当期损益, 这将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可能使利润减少的新会计准则

《股份支付》准则规定:股份支付, 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或商品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或其他方提供类似服务的, 应当以授予职工和其他方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或其他方类似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应当在授予日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 相应增加资本公积。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应当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应当在授予日以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 相应增加负债。由此可见, 无论是以权益结算还是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都应在授予后将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 从而使利润减少。

三、可能使利润增加, 也可能使利润减少的新会计准则

1、《存货》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如果物价上涨, 取消后进先出法后, 将使转出的成本减少, 从而使利润增加;如果物价下降, 不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转出的成本增加, 从而使利润减少。因此, 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 其对利润的影响, 取决于物价的走向。

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这种做法改变了原准则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的做法。如果交易性股票投资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 应确认投资收益, 将使利润增加;如果股票价格下降, 则应确认投资损失, 将使利润减少。由于股票价格升降的不可确定性, 故执行新准则后, 利润的走向具有不确定性。

3、《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 对子公司的投资由原准则采用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 如果子公司盈利, 将使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资产减少、利润减少;如果子公司亏损, 将使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资产增加、利润增加。

通过对以上部分准则的分析可以看到, 这次会计准则的改革对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正向的、还有负向的、甚至还有不确定影响方向的。但归根结底, 我们认为这次会计准则改革, 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方面有了更加严格的控制, 势必将对这些公司的利润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初一.2006.新会计准则凸现八大变革.上海证券报

[2]、华笑丛.2006.新会计准则亮相07年年报将现“六变”.新闻晨报

[3]、杨如彦, 邹民生, 孟辉.2006.中国金融产品创新报告上海证券报

[4]、王李霞.2005.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价值工程

上一篇:实验室网络化管理下一篇:应用型研究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