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

2024-08-08

我国城乡居民(精选十篇)

我国城乡居民 篇1

可见, 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从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储蓄等几方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探讨。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1.1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一直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从1978~2008年,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4471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761元。但是从整体上看, 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扩大, 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村居民整体上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2000~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元、2366.4元、2475.6元、2622.2元, 2936.4元、3254.9元、3587元、4140元和476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6859.6元、7702.8元、8472.2元、9421.6元、10493元、11759.5元、13786元和15781元, 后者分别是前者的2.79倍、2.90倍、3.11倍、3.23倍、3.21倍、3.224倍、3.28倍、3.33倍和3.32倍。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08年的11020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收入比差距在3.33。预计只有到了2030年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会缩小。

1.2 消费结构

在经济学上, 消费结构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食品支出总额恩格尔系数 (%)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该公式表明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订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据统计, 农村居民70%的消费支出都花费在吃、穿、住上, 城镇居民花在吃、穿、住上的不到60%。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己下降到36.3%, 属于小康水平, 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1%, 属于温饱。这证明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生活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的需求不足。农村居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已经转变成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不足, 因而出现城市企业的大量工业品相对过剩的局面。

1.3 消费水平的差距

目前, 占总人口30%的城镇人口在1978年消费总额占全部居民消费的38%, 1990年占44%, 到了2000年达到55%。1990~2000年, 农村居民只增加1.8倍,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却增加了2.8倍。从生活消费支出对比来看,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不断波动的, 可是整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1985年的2.1上升至2004年的3.3, 上升了1.2。据最新数据显示,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9998元, 农村居民为3224元, 城市仍然高于农村3.1倍。

1.4 城乡居民储蓄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城乡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差距也在明显扩大,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差距远远高于人均收入差距。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在1978年, 农村居民的人均储蓄只有7.05元, 城镇为89.8元, 是农村的12.7倍, 随后有所下降, 1984年以后又逐步扩大, 1990年城镇人均人民币储蓄为1748元, 而农户储蓄只有219元, 二者相差6.98倍。截至2005年, 我国城乡居民持有金融资产总量达20.9万亿元,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资产中占比达到72%, 到2007年末, 城镇居民人均储蓄20715元, 农村居民人均储蓄3301元, 两者相差6.28倍。而在债券、股票、保险和外币存款等金融资产中, 农村居民的持有量是少之又少, 城市居民持有量更是远远大于农村居民。

2 结语

总之, 大量的事实都表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己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卢中原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7年版.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篇2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 篇3

关键词:滞后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

一、影响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且各因素间组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本文旨在分析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分配因素

由经济学原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消费行为必定也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考虑建立一个包含消费的滞后值和收入水平的回归模型Ct=α+β1Yt+β2Ct-1+β3Ct-2+u。

为减少或消除时序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模型调整为:lnCt=α+β1ln1Yt+β2lnCt-1+β3lnCt-3+u

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u=0.29+0.80lnYu+0.37lnCu(-1)-0.22lnCu(-2)

(1)同理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r=0.77lnYr+0.50lnCr(-1)-0.30lnCu(-2)

(2)两个方程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P值都小于0.05,说明方程拟合的较好

比较式(1)和式(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城、乡居民消费均与收入成同向变动关系,但城镇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80)大于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77);(2)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前一期消费性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37、0.50,两者都超过了0.35,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惯性,并且农村居民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消费支出系数分别大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比有城镇居民更强的消费惯性。

(二)地区差异的影响

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日益拉大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也日益明显。定义Xl、X2、X3、X4、X4、X5、X6、X7、X8为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之比、人均衣着消费之比、人均居住消费之比、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之比、人均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以其作系统聚类分析,为同等的对待每一变量,在作聚类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Z分数的标准化处理,按Q型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选用欧式距离平方和聚类效果较好的离差平方和法作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例分为5种类型(按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异从小到大的顺序):(1)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2)天津、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3)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4)内蒙古、甘肃、新疆;(5)西藏。

可以得出: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较大的地区,即第四、五类,大都是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消费结构差异最小的地区,大都是东部地区。②城市化水平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看到,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小,特别是食品、日用品的消费差异很小。反之,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大。

(三)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差异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别。首先,城镇的各种条件优越,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优于农民。第二,当前农村的市场环境较差。长期以来,大多企业将生产经营的重点只放在了城市。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规模个体工商户,缺少对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从而很少生产出与农民收入、消费观念和农村消费环境相一致的产品。

和城乡消费环境差异的形成一样,城乡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长期的。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以及对未来消费的渴望都不如城镇居民强烈。而对精神文化消费意识的薄弱,又会使农民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加大了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上的差距。其次,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农民的消费观念相互影响,这就表现为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信息趋于一致,而与处于城镇的那部分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靠农业生产和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得的收入很不稳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更加谨慎的消费观念。再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

二、减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即要依托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

(二)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取长补短。不同地区有着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不同。突出东部地区的主导作用,依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扩大农民生活消费市场。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教育可以改造农民的小农意识和保守心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基础设施重点投资,最为重要的是保障教育经费。

(四)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其次,加强农村市场机制建设,并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再次,应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和监督,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投资差异分析 篇4

一、健康投资的内涵

健康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是一种可以为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 从广义上讲, 是指整个社会为恢复和提高人民的健康、发展各种有利于人民健康的事业而投入的全部经济资源, 包括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教育、卫生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投入。在此意义上, 每个居民户或个人既是健康资源的消费者, 同时又是投资者, 健康是投资的结果。

二、城乡居民健康投资差异分析

首先, 从卫生总费用的城乡结构来看城乡居民存在的差异。从1990年到2005年, 卫生总费用的城乡结构发生了一个大逆转, 农村地区的卫生总费用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47.02%下降到2005年的27.39%, 下降了将近一半的比重, 与此同时, 城市地区的比重则迅速攀升。

从图1中可看到, 城乡卫生总费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是相当接近的, 但是从1994年开始, 城乡的卫生费用开始出现差距, 并且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后, 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5年, 农村地区每年获得的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都不到城市水平的一半, 并且由于对农村地区卫生支出增长缓慢,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反映了我国对农村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城乡差距还体现在人均卫生费用上, 图2我们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期间, 虽然从增长的倍数上来看, 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增长的倍数甚至比城市人均增长的多一些, 但由于基数相差的甚远, 两者光从增长的倍数上来看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从绝对数上来看, 城市人均费用始终要比农村人均费用多3倍以上。

其次, 除卫生总费用外, 卫生保健资源的分布也是反映我国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包括卫生保健人力资源和卫生保健设备等。

我国的卫生保健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 其中三分之二又集中在大医院, 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数量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和资源又存在严重不足。

表1列出的是1980、1985、1990以及从2000年到2005年, 我国部分卫生保健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不管是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还是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的数量, 县几乎都不到市的一半。而农业人口拥有的资源就更少了, 每千农业人口在医院和卫生院拥有的床位甚至都不到一张, 这反映了我国卫生保健资源分布的不平等, 再次证明了我国对农村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个人也是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之一, 相对于政府和社会, 其投资的比重更大。个人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可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率的提高和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表2分别列出了从1990年到2006年大部分年度, 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变化。由于两者收入差距大, 所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从量上必然高于农村居民。但从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上看, 农村居民依然低于城市居民, 这意味着农民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率和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都低于城市居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政府主体还是个人主体, 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投资都低于城市地区。因此, 加大农村居民健康投资对提升其人力资本、提高收入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促进农村居民进行健康投资, 缩小城乡健康投资差距的政策建议

1. 对农村居民个人而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重, 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缺乏健康风险的意识。他们对健康的需求不足, 突出表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比较低。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形式通常是采取以个人投入为主, 集体扶持, 政府适当支持。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长期以来都受到收入低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 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如何使收入提高, 而很少想到增加对健康方面的投资。因此, 应该注重对农村居民进行一定的引导、教育, 培养他们投资于健康的意识。

2. 对政府而言

目前我国政府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显然不足, 当前政府各项公共服务“总体上都在改善, 但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公共卫生在2000年至2004年间的改善程度普遍不高, 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公共卫生状况恶化的现象”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06) 。因此, 政府在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中是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的。

首先, 政府应该转变政策观念, 长期以来政府都把公共卫生支出视为一种福利性消费, 而不是种投资行为。因此, 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观念, 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

其次, 加大政府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第一, 要加大政府对健康投资人力方面上的投入, 提高各种医学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和提供的各种医务人员数量;第二, 要加大政府对健康投资的物力投入, 加大对医疗部门的基础设施、医疗器械、药品卫生材料等方面的投资;第三, 要加大政府对健康投资的经费投入。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4.7%, 还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5%的最低限度;其中来自政府预算和社会的公共卫生支出仅占卫生总费用的47.8%, 而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为71%。

再次, 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对卫生服务等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 因此要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

最后, 要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医疗保险形式, 是农村居民进行健康投资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也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

摘要:本文从健康投资的角度,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 对比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在健康投资方面存在的差距, 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加大健康投资, 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 缩小城乡居民健康投资差距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健康投资,差异

参考文献

[1]贝克尔.加里.家庭经济分析中文版[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樊桦.农村居民健康投资不足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1 (6) .

[3]彭现美.健康投资绩效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4]朱玲.健康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J].经济学动态, 2002 (8) .

我国城乡居民 篇5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我国城乡居民 篇6

Bourguignon和Morrisson(1989)最先考察了静态假设下的贸易和收入分配关系,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取决于贸易保护水平、要素禀赋的分配以及资源的充裕程度;与此同时,Calor和Lin(1989)也通过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了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果。

而后来的Bourguignon和Morrisson(1990)则在对发展中国家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跨国经验分析中发现,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相当大的影响;到了1999年,Spilimbergo又进一步发现了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取决于该国相对于其余国家的生产要素相对禀赋。

在国内,尹翔硕(2002)曾从贸易与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两个角度,对利用比较优势与推动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蔡思复(2004)则用数据分析了入世对我国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还针对性地指出了入世以后,我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

然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城乡居民收入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贸易方面。入世对我们而言,并不是只有国际贸易领域上的发展那么简单。所以,仅从贸易角度分析入世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情况的影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入世带给中国的,是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

二、入世对提高整体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

(一)名义收入增加

入世有利于我国多方面开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使我国商品出口的机会增加,使我国当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如,纺织品、服务、家电产品、造船、运输设备、小成套设备等,获得难得的发展与出口机遇,从而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强化了国民收入增长效应,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入世使我国市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比如,银行、保险、电信等产业进一步开放,可以吸引大量外资,有利于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既可增加社会总需求,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增长与就业机会的增多;也会派生整个社会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尽快实现全面富裕的小康社会。

(二)实际收入增加

入世带动国外质优价廉产品进口的增加,既会引致我国进口竞争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与改善有效供给,满足与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市场需求;又会引起国内进口竞争产品价格水平下降。

其次,进口的增加与外资的大量涌入又可增加社会总供给,降低垄断价格,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还可抑制我国垄断行业职工收入高速增长的势头,缩小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职工收入差距,促进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公平。在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使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与购买力提高,增加消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三)全国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减小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金额在居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其原意是数值越小说明生活越富裕,数值越大说明生活水平越低。中国入世以后,居民收入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降低了,这意味着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比重减小了,由此可表明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准得到了提高。

资料显示,入世以后,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2002年为377%,到了2003年就下降到了37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可以成为从整体上看人民生活的水准已进入小康的标志之一。

三、入世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加入WTO后,中国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工作将有更大发展,这必将加快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内经济增长。但由于加入WTO所带来的增长不可能所有地区、行业和居民之间均匀分布,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行业以及不同人群的收益是不平衡的,居民收入差距势必进一步拉大。

相对于农业、农村而言,入世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由于城镇基础好、科技文化先进、劳动者素质高,使城镇发展快于农村,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也高于农村,所以入世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而农业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许多农产品价格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缺乏竞争优势。在城镇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入世使农产品相对价格呈逐步下跌之势,在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同时,会使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与购买力进一步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进入WTO框架后,农产品算术平均关税税率到2004年降为17%,对美平均关税为145%。外国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必将加剧农产品卖难矛盾,使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由于WTO对农业的冲击,在2005年,虽有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但估计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仍将下降21%,而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将会增加46%。城乡收入不均会进一步加剧。

这就意味着,入世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呈进一步加速扩大的趋势,从而让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个本就不轻松的话题变得更加沉重。

(一)收入绝对值差距进一步扩大

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257∶1,1985年为186∶1,1998年为251∶1,1999年为265∶1,2000年为28∶1,2001年为29∶1,2002年为311∶1,到了2003年,就涨到了323∶1,国内比较表明,1978至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又扩大的趋势。国际比较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收入为800—1000美元阶段时,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而我国2003年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恩格尔系数差额

一直以来,我们都用恩格尔系数差来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从而大致了解其收入水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恩格尔系数相差102%,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出收入水平也相差较大;198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减至45%,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1986—1996年之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因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发生波动,但没有超过1978年相差102%的数据。1999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相差107%,超过了197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差,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还是拉大了。

(三)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一,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在这一区间,该数值越小,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反之,则表明社会收入的差距正在不断地扩大。按国际惯例,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上通常认定的04的警戒线,已经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而且随着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向国际化方向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加速扩大的趋势。贫富悬殊,势必会引起农村低收入者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会增加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对我们的财政形成新的压力。

四、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探讨

(一)鼓励合理合法的高收入

对于部分诚实劳动、努力拼搏得来的收入,要给予有力、规范的支持、调节,而不是简单的限制。城市里精英荟萃,竞争激烈,这使得部分人可以脱颖而出,先富起来。所以,合法合理的税后高收入不应该设上限,以此鼓励竞争,实现公平。

(二)完善公平市场机制,缩小不合理差距

有一种差距源于市场秩序混乱、法制机制不成熟。城市里复杂、多元的环境,让不守规则的一个群体找到了空子,并由此让自己的收入在短时间内迅猛攀升。为此必须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法制环境。

(三)扩大就业信息交流

有一种低收入源于信息不安全、信息不对称。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市场劳动力供求情况,认不清自身的价值,没有办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财富收入,而往往越是低收入人群,这种就业信息就越少,因此导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所以,必须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打破这种瓶颈。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城乡居民 篇7

一、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分析

(一) 收入与消费总体水平

根据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时间序列年度数据, 得到表1。

(数据来源: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增长, 但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明显大于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图2描述的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呈现的趋势与图1基本相同。不过, 由表1所列的城乡消费比可以看出, 从2000年至2003年前后, 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而2003年以后该比值有所下降, 这与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植力度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有一定关系。

从收入与消费的走势图可以看出, 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最主要的因素, 排除其他因素, 消费支出必然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消费支出得到增加, 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 使得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又称消费倾向, 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 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并且通常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低收入者具有较低的消费倾向。然而从表2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2004年以前高于农村居民, 而2004年以后反而低于农村居民, 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居民住房及医疗教育方面生活成本的压力有所增加, 导致储蓄的意愿加强, 平均储蓄倾向逐渐上升。这说明尽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总体比农村居民高, 但是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生活成本问题。

边际消费倾向 (MPC) 则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消费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 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 2005年甚至达到1.16, 消费增加的绝对值超过了收入增加的绝对值。这是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 即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 城镇居民的消费在收入增加中所占比例较低, 而农村居民较较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待提高。

(数据来源: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 恩格尔系数比较

恩格尔系数具有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居民的生活富裕或贫穷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下降, 这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中,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2000年以来都在40%以下, 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小康型过渡到富裕型, 到2009年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6.5%。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0年以来,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50%, 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2000—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由9.7%下降到4.5%, 主要归功于2000年以后, 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 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提高, 使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不断缩小。

(数据来源: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整体差距分析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明细数据计算可得表4。由于农村居民在粮食等作物方面具有实物收入, 所以现金支出在各个项目的消费比例上有所修正, 尤其是食品消费比例, 现金支出为34%, 反而低于城镇居民。其他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消费现金支出的比例差别不大。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 城乡居民在居住消费方面的支出差距较大,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高于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之前, 城镇住房基本上属于福利性支出, 占总消费的比重很小。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 城镇居民住房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在农村, 居住消费一直是居民消费的主要方向。农村居民在满足吃穿基本需求之后, 受消费观念的影响, 加之农村居民住房是非福利性的, 在有收入的前提下, 首先想到的基本就是建房, 所以才使得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居高不下, 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仍将持续。此外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高于城镇居民, 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相对于农村而言要完善得多, 随着农村互助医疗及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 这个差距将逐渐缩小。

而在衣着、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几个消费支出项上, 城镇居民普遍高于农村居民。这说明,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偏好上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居民偏向于满足吃、住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 而城镇居民逐渐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生活条件的支出。这与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偏好的理论是相符合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 可能会逐渐增大这几个方面消费的比重。

(三) 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差距比较

为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距, 可以选取2009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 从消费质量上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 除摩托车以外, 城镇居民的其他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高于农村居民, 尤其是家用电脑、照相机和空调, 差距非常大, 家用电脑的拥有量差距最大, 比值为8.81:1, 说明电脑在城镇家庭普及率较高, 而农村家庭每百万户只有7.46台, 拥有量较低。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这类传统家用电器及通讯工具的差距较小, 也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地区差异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28838元, 最低的甘肃省为11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12482.94元, 最低的甘肃省为2980.1元;城乡人均收入比值最小的北京市为2.29, 最大的贵州省为4.28。这表明就收入水平来说, 首先,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次, 地区与地区之间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都是明显的;再次, 同一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很明显,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上海市为20992.35元, 最低的青海省为8786.5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最高的上海市为9804.37元, 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为2399.47元;城乡人均消费比值最小的北京市为2.01, 最大的重庆市为3.86。这表明就消费水平来说, 首先,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 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次, 地区与地区之间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差距都是明显的;再次, 同一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差距也很明显,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

1、收入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并最终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

2、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好几个百分点, 说明城乡间由收入的差别导致消费差别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3、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状态, 两者在食品、居住、衣着、服务性消费支出四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4、恩格尔系数的差距不断缩小, 这表明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二元经济结构有所缓解和调整。

5、地区与地区之间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差距都很明显, 要进行正确引导和加强调节, 做到区域协调发展;同一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差距也很明显,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要注意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

总之, 要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最根本的就是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 首先, 政府在收入政策制定上更应该向农村倾斜, 应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坚持多予少取原则, 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 特别应该加强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提供, 从而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纯收入和购买力,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其次, 政府应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同时加强农村市场管理, 保护农民消费利益, 提高农民消费信心, 增加农民消费欲望。再次, 政府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围, 特别是建立农村养老、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心理预期, 改善消费结构, 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10.

[2]樊丽淑.中国经济转型期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徐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实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2) :386.

[4]杨春杰.1994年以来重庆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0, (06) .

[5]汪浩, 沈文星.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基于安徽数据的分析[J].林业经济, 2010, (04) .

我国城乡居民 篇8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对策

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但近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 对造成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及改革措施, 适度控制并且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是关系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从我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历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城乡政策的差别

1985年以后,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国家制定的政策更多的是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城镇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 城镇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实行改革, 灵活多样的工资制度和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 先行的农村改革却滞后了, 致使基础薄弱的农业发展速度放慢, 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下滑。与此同时, 农村一方面没有与城镇相同的优惠政策条件 (如补贴政策) 、福利待遇和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等;而另一方面种种限制农民的政策 (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 也导致了城乡间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体制性分割, 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使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2、财政政策的倾斜

长期以来, 我国在财政政策上的国有化和城市化倾向日益严重。重视农业, 却不愿放弃剪刀差;积极发展小城镇, 却将建设资金大量向大城市倾斜。作为弱势产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客观地位要求财政逐步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支持风险大、投资效益低、对农业起保护作用或示范作用的项目 (如大中型农业基础建设科研、农业环境保护等) , 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但事实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农户由于负担日重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积累不足或负债经营而不能成为投资主体, 这使得农村投资环境恶化、发展基础脆弱, 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3、城乡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化取向, 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其利益分配采取“劳动成果———劳动收入”直接挂钩的方式。但由于科技因素对农业的贡献率较低, 在产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提高较为困难, 加上初级农产品价格上不去, 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与农村不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则具有明显的渐进式特征, 其利益分配关系采取“职工劳动贡献———企业效益———职工收入”形式。在旧的分配机制已经打破、新的分配机制 (特别是有效的自我约束分配机制) 尚未硬化和完善的条件下, 企业在进行分配决策时总是倾向“多分”, 也就难免出现企业职工工资超国民经济增长、工资侵蚀利益的现象。这样, 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不稳定, 另一方面城市职工工资收入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且较稳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当前城乡差距是最大的差距, 城乡发展不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 因此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来抓。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1) 实现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 其实质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工厂化种植和养殖以及市场化经营。这样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使农业成为高效赢利产业, 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入W T O以来, 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国外农产品的激烈竞争,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 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开发精品农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使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向多样、优质、营养、便利、绿色、创汇、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第二, 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业, 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 建立多种科技高效示范园区, 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 形成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基地或经济带。

2、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战略,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 实施城镇化战略, 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要坚持既注重大中城市的发展和扩充, 又注重农村小城镇的开发和发展。根据我国国情, 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并举,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积极加强引导和扶持, 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重点发展那些实力和区位优势显著、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和辐射能力且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 进而逐渐发展农村城镇群。

(2) 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 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一般是由工业化推动的, 工业化不仅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投入物。农民在城市实现就业、获取收入, 又形成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广阔市场, 支撑工业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 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促进非农产业的成长,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优化农民的融资环境

促进农民增收的许多措施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资金的需求量缺口较大, 但农村资金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直是农村发展面临的大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金融服务, 改善农村信贷, 配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 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必须加快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 重点发展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增加农村资金供给。

另外, 要统筹推进城乡改革, 消除体制性障碍, 从各方面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 为农村流动劳动力异地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创造良好的环境, 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明斋: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 2002 (5) .

[2]屈小娥:城乡差距及其效应分析[J].经济纵横, 2005 (3) .

[3]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 2002 (4) .

[4]周会青: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南方人口, 2001 (1) .

我国城乡居民 篇9

居民收入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的影响。居民收入按其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四类。其中:

1、工资性收入。

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 以货币或其他形式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主要由劳动报酬、奖金、津贴补贴、加班费等几个部分组成。

2、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3、经营性收入。

是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 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4、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二、基本思想方法与特点

对应分析, 是在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此方法的关键是用一种数据变换方法, 使含有n个样品m个变量的原始数据矩阵X= (x) mn变成另一个矩阵Z= (z) mn, 并使使R=Z’Z (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协方差矩阵) 与Q=ZZ’ (分析样品之间关系的协方差矩阵) 具有相同的非零特征根, 它们相应的特征向量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对协方差矩阵R、Q进行加权主成份分析或因子分析, 分别能提取两个最重要的公因子R1、R2与Q1、Q2.由于采用的是一种特殊变换方法, 公因子R1与Q1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公因子R2与Q2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 故可用Dim1作为R1与Q1的统一标志, Dim2作为R2与Q2的统一标志, 于是可将 (R1, Q1) 和 (R2, Q2) 两组数据点在由 (Dim1, Dim2) 组成的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因子平面点聚图, 这样便于考察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它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 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同时, 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 还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 (主因子) 以及分类的依据, 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

三、具体对应分析过程及结果

(一) 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分析

1、原始数据。

详见《2010中国统计年鉴》第十部分10-15表。

2、数据摘要 (见表1)

(1) 表中总惯量为0.034, 且Sig.的值很小, 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所以可以进行对应分析;

(2) 前两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了85.2%, 说明这两个公因子已经能代表了变量与样本中的主要信息。

3、变量与样本的因子平面点聚图 (见表2)

4、城镇收入分析:

由图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大部分省区市同工资收入关联很大。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还是将其从企事业单位所获得的工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2) 西藏由于城镇化水平较低, 因此同四项收入的相关性也自然比较低;

3) 浙江同经营性收入的相关性较大, 分析可知, 工商业较为发达;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杭州、温州等地的商业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4) 辽宁、吉林、黑龙江同转移性收入的关联较大。通过在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走访考察得知, 东北地区亲朋好友之间宴请馈赠活动较为频繁, 且城市失业人口较多, 依靠救济金维持生活的市民不在少数;

5) 云南省经营性收入水平较高, 原因在于其旅游资源丰富, 并且旅游业开发体系较为完整。

(二) 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分析

1、原始数据。

详见《2010中国统计年鉴》第十部分10-22表。

2、数据摘要 (见表3) 。

1) 表中总惯量为0.157, 且Sig.的值很小, 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所以可以进行对应分析;

2) 前两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了96.6%, 说明这两个公因子已经能代表了变量与样本中的主要信息。

3、变量与样品的因子平面点聚图

4、农村收入分析:

由图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全国各省区市的农村家庭收入普遍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和工资性收入为主;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大多数农民都是依靠种地、养殖等农业活动来取得收入;

2) 北京、上海由于城市化程度较高, 其偏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各项指标较远, 但可以看出, 其中距离较近的为财产性收入。通过对北京地区农村的调查得知, 像北京这类大城市周边地价上涨较快, 房屋交易行为活跃, 财产性收入所占有的比重较大;

3) 广东、江苏、浙江三个省份, 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导致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4) 东2区 (右下角) 各省份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 农村经济结构还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依据政府的政策支持, 如种粮补助、减免农业税等, 使得这些地区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参考文献

[1]、张驰, 我国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对应分析[A],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3年第1期

[2]、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我国城乡居民 篇10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理论分析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必然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是我们的主要分配手段。而无论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都会使城乡居民收入产生差距,这一方面是由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财产性收入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决定的,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优胜劣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必须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内。 (1) 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与收入差距。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体力、不同脑力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多有少,存在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多源于此。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要求与收入差距。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在我国,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乡镇居民,“有知者先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是必然的。 (3) 财产性收入的出现与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对动产和不动产收入的获得,城市居民的机会远远大于乡镇居民,所收入当然存在差别。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

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 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已经是千疮百孔,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同时,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栓在土地上,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

2. 现实原因。

(1) 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的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还不健全的就业市场中,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劣势,往往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工资收入上与城市居民都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居民收入与乡镇居民收入相比往往要高一个档次,两者之间存在差距。 (2) 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据统计,2001年前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而80%的人仅占20%的银行存款。

3. 政府调节方面的原因。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税收调节的不利,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合理的重要原因。税收结构的不合理、调节体系的不健全、管理措施的不到位导致税收调节功能的弱化。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的不规范和不合理,使调节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公平的原则。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除了实行支农惠农政策外,最重要的是把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实现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加强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形成公办与民办互补的培训网络,通过监督、评估和淘汰机制,逐渐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良好、师资力量强大的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健全劳动法规及配套法律,加大执法宣传和监督,实行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收入。

2. 加强政府调节收入方面的措施:

(1) 打破行业垄断,规范行业收入水平: (2) 完善二次分配,完善我国税收体制: (3) 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

3.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利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通过法制的力量遏制和消除党政机关中存在的权利“寻租”现象,逐步为整顿经济秩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廉政教育,对“黑色收入”、“灰色收入”、“隐形收入”坚决取缔,从源头上加强法治建设,抑制腐败滋生的环境和土壤。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日建立合理的城乡居民收入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上一篇:试点单位下一篇:热医学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