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探究

2024-06-20

学科探究(精选十篇)

学科探究 篇1

一、 关于学生参与程度的问题

分组教学中需要以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敏捷或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学生往往会很快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而那些思维较慢不乐于表达的学生就会定势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结论, 分小组学习最后变成个别人的学习。如何克服分组学习的这个弊端呢?我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思考, 同时提出要求:①独立思考, 不要讨论;②没经过允许不要发言;③将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写出来。在学生按照要求将个人思考后所得到的结果书写出来之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彼此倾听, 轮流传看别人写下来的观点, 讨论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 并组织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发表本小组意见。如果组内有不同的声音则也可表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出时间思考, 学生对问题先得出个人意见,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 而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小组讨论, 从而避免以某些人的观点代替小组观点。

(二) 发表小组意见的代表可以选择那些不善于或不乐于表达的学生。在小组的发言环节, 通常是那些善于表达或学习较好的学生发言的机会更多,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怕耽误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 容易忽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意见之后, 可以多选择这类学生发表小组意见, 如果不够完善则由组内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1.经过讨论之后小组内部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或某些观点, 避免学生站起来无话可说。

2.结论只是代表小组的观点 , 并不代表发表结论的学生的观点, 从而让学生更轻松地发表看法, 而不必顾及表达的结论是否正确, 是否完美。

(三)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制订相应的学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准备相应的学案, 可以是一个提纲, 也可以是一个表格, 形式不限。有些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他的观点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讨论之前自己的观点写在学案上, 书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书写本身又要组织更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并且每个学生都要写下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关于分组教学中的评价

采用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无疑就是把一组学生作为一个小的整体, 因此要对各组进行评价, 从整体上针对不同组的集体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从评价对象角度说, 这个评价可以是教师给予的, 也可以是其他组给予的评价。从评价角度说, 此评价可以是知识上的, 也可以是过程和方法上的。从形式角度说, 此评价可以是判断性的评价, 比如你们的结论是合理的或你们的答案是正确的等; 也可以是表扬鼓励性的, 比如:这个组做得很快或这个组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 很有想法, 等等。

在教学中, 考虑到以每个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同时,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可能会忽视对小组中的个体的评价。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当分小组教学的时候, 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更多的反映了集体的智慧, 对个人很难做出合适的评价可能。但不是不好评价就应该不评价, 可以采用一些办法对小组中个人学习的过程和个人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比如:教学中问题的回答可以提问个人, 其回答的评价结果可以计入小组成绩, 也可在小结部分由个人做出小结, 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 也可让小组其他成员对此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和表现给予评价, 还可以通过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

对个人评价要注意几点:①评价要合理客观,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语言表达都要合适, 适当给予鼓励性的评价。②评价要全面, 既要有知识评价, 更要有能力评价。③评价要及时, 方法要多样。

通过良好的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在知识上, 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能力上, 通过相互讨论, 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上, 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各个小组间有序竞争, 增强了学生的整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以上都是小组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比较完美的效果, 但是并不是只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取得这样的效果。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可能 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

首先, 需要有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更注重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中更多的是学生思维层面隐性的变化。在高中阶段, 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 某些知识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必要的, 小组内部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员之间的交流, 达到明确概念的目的。在小结课、习题课、复习课中也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型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应适当灵活调整。

其次, 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师讲授的形式。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置做出改变,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 如哪些部分需要学生独立完成, 哪些部分需要组内合作, 哪些需要组间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还要有应对意料之外的情况的能力。

最后, 小组成员要紧密配合协作。刚刚组建的小组或者刚刚开展分组合作学习之初, 组内学生之间不知如何协作, 可能会出现各忙各的现象, 也有可能经过长时间的配合, 小组成员之间产生“合作疲劳”。

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篇2

山东文登市教研中心 荣凤志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新课程不同模块中都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糖类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糖类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除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要学会去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如“你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通过实验对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问题中重视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

能提出很多问题。

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对这个问题,我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在“生殖和发育”中,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而有的却是龙凤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结论,会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

估计的。

3.在调查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在学习生物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生物科学技术的信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介绍,必然是空洞无味的,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而新课程教材中的一些栏目就是为进行探究提供资料。如把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作为一个主题,让学生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应该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生物学科探究性实验刍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述了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通过生物实验,不但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学习过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手段还能够辅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一系列的能力。因此,按照实验的功能划分,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可以大致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在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其中的实验部分大部分是由验证性实验组成,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在新课改中,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的培养被纳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体系,这些能力的培养大多都离不开探究性实验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实验中,由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未知性,学生需要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其它一系列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探究性实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一改往日的偏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那么,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在各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探究之前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

任何探究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无论是选择探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学生才能够依据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指导,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绿叶中色素可以溶解于无水的乙醇中,因此用它来提取色素。色素能够溶解于层析液中,然而,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相同。溶解度高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相对较快,反之则扩散的较慢。类似这样,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就明确地了解整个实验的原理,这样,在接下来具体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进行探究活动等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会出现大方向的错误。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中,选择探究课题是第一步。由于探究性实验中,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同时又要是处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细菌”、“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这些探究课题,无论是在探究价值还是探究难度上都比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只有选对了探究课题,接下来的探究实验才能够有效的开展。

三、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工作是其中的重点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要么管的太多,要么管的太少。一些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不敢对学生放手,尤其是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一手包办的方式,把实验的每个步骤都明确地列出来,然后让学生照着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知道,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的设计部分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如果这个环节由教师一手包办,那么也就失去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而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管的太少,该指导的地方也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探究性实验在单纯依靠学生能力的情况都很难设计实施,因此,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与适当的指导。总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管的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四、重视实验后的评价活动

长久以来,探究性实验之所以不受重视,与缺乏对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教师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于是很多教师只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而究竟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无法体现。事实上,在新课标中,对于实验技能的评价有案例表格,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就可以模仿这个案例表格来对每一项实验技能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后,实验后的评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总之,探究式实验作为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开展。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模式中,在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然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到,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要坚持下来,生物教学活动必然会在探究性实验的帮助下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徐江余.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年03期.

[2]王更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生命世界,2009年11期.

[3]陈宝林.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第06期.

初中音乐学科唱歌教学探究 篇4

关键词:音乐,唱歌,教学,有效性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学科, 更是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最佳途径。初中音乐教学是初中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歌唱教学是音乐审美教材中最生动、直接、普及的艺术教学方式, 在学生的初中音乐教学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唱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性和感受性以及创造力和表现力, 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增强智力, 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而现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 存在一些不附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弊端, 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唱歌水平和音乐素养。如部分老师在日常的唱歌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环境, 不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无法正确的进行日常的音乐练习。再比如, 老师在唱歌教学活动过程没有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 没有觉察到教学最本质的核心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都没有开口练习。学生没有办法提高唱歌的积极性, 无法跟随老师的授课思路行走, 最终导致对音乐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还比如, 有的教师中教学方式太过单一, 教学氛围枯燥沉闷, 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唱歌教学质量始终无法上升。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浅谈提升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四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表现力

歌唱情境是提高歌唱有效性的催化剂, 歌唱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歌唱与日常生活进行整合, 创设有利于学生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良好情境, 充分激发其歌唱表现力。例如在学唱舒伯特的代表作《摇篮曲》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温馨、静谧的气氛, 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柔情挚爱以及催人入睡的意境。课前, 我在教室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浅黄色的窗帘轻轻拉拢, 讲台的上方一盏台灯发出柔和的灯光, 钢琴上摆放着一盆茉莉花,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温馨的教室流淌着恬美的音乐……当学生步入音乐教室, 感受到到这样的情境时, 脚步放轻了, 安静地坐到位上。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被这种特定的情境唤起了情感共鸣, 歌唱表现力充分激发出来, 全班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用优美的歌喉、真挚的感情去表现歌曲。

二、结合兴趣爱好, 激发兴奋点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过如下的问题, 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都是不尽相同的, 找寻所有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 就可以找到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只要找到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 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例如, 在休闲时间可以询问其他老师每个班级学生大部分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 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将学生们的共同兴趣和爱好进行穿插交流, 只要跟学生多接触多交流, 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们共同喜欢的兴趣爱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融合, 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可以提高。另外布置体验性音乐作业,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对音乐方面的兴趣, 比如, 在完成歌曲《走进新时代》的教学后, 让学生课后回去演唱《歌唱祖国》, 了解歌曲的产生背景, 并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在教完歌曲《茉莉花》后, 可将音乐拷贝给学生, 并让其课后继续欣赏, 认真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及情感。本人经过多次的练习, 将上述的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果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再次进行歌曲练习的时候, 学生们都可以做到非常努力的练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的激发出来, 课堂上以往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丰富教学活动, 提高自信心

可以影响老师上课效率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不尽相同的上课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应用都会影响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效率。笔者最初开始参加教学工作的时候, 也向长年进行教学活动的老资历老师进行了学习, 分析和研究老资历老师的上课方式和上课手段, 从而才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与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完成一部作品, 在教完一首歌曲后, 可让学生之间相互背唱, 也可让学生背唱给教师或家长听, 不但培养了合作精神, 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四、实施有效训练, 提高灵活度

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基本的身心发展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比如说话的方式对唱歌练习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在气息的作用中学生的发音更佳的清晰、自然。所以, 通过对说话实施有效的训练方式, 可以提升气息与声音的结合度, 从而使真假音过渡训练可以自然的完成。教师在训练中需要注意三点: (1) 适当调控训练时间。最佳训练时间为10min/次左右, 但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切不可过度用嗓。 (2) 合理选择训练方法。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烦闷感, 要选择不同的曲目, 或者同曲目运用不用练习技巧。例如在演唱《保卫黄河》中可采用二重唱或者集体唱。 (3)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发声练习在短期内无法收到成效, 因此必须长期练习。

高中化学学科美学探究论文 篇5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许多生活现象,也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学科美的教育,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让学生在图片、实验、化学语言中发现美

我们平时接触的许多物质,无论是自然物质,还是化工产品,无论是晶体结构还是结构模型,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形态美。晶莹华贵的人工金刚石,鲜艳柔软的人造羊毛,都给人以美的形态。分析各种晶体结构时,我们惊叹大自然中晶体结构的和谐精巧,从而领略到了晶体结构的无穷魅力。化学变化过程中现象的奇异、色彩的纷繁、形态的万千,都令人陶醉、令人叹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投影、图片、影像等途径展示。如巧夺天工、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笋、石柱。实际上是下面两个反应的结果: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而画家描绘出色彩缤纷的至艳至美的画图,则是铁红、锌钡白等化学颜料合理配搭的结果;石膏头像和石膏模型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化学物质美的缩影。

化学中充满着形式简明、内涵丰富的科学美。化学规律、结构体系、化学方法都体现了客观事物的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元素周期律集形式、结构美于一体,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个范例;诸多化学用语的形式简洁,内涵丰富;实验布局设计的独具匠心,实验员操作的干净利落、举止的优雅从容、神态的专注安详,实验现象的奇异多彩、效果的鲜明生动等等,无不显现化学的优美现象和艺术魅力。

二、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学科美的情境

情境设计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选择体现学科美的素材,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化学中美的.一面。如在氯气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喜欢从氯气泄漏事故造成的危害或氯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作毒气弹引入,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化学是一门危险、可怕的学科,怎么可能让学生来喜欢这门学科呢?而如果我们能够从氯气用来漂白纸张和消毒自来水等应用方面引入,这样氯气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却是好的一面,然后教师再提及氯气也有美中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所达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化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再是让人生畏的一门科学,而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一门自然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设计化学中美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美。

三、从古今中外化学成就中感受化学美

古今中外有许多化学成就都令人赞叹不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成就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如在绪言课中,可以对学生讲述一些化学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化学的研究是令世人瞩目的,古代中国的火药、造纸术、瓷器文明于世。现代中国的化学发展也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通过精确测定铟、铱、锑、铕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解决了一个几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外对人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重大化学成就,如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的合成氨解决了地球上几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的伏打电池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等等。通过介绍一些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的化学成就,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学习化学美

引导学生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创造者积极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是化学教学中渗透学科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化学中的规律和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不仅要靠肉眼来辨析,而且要靠心智去体验,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像”科学家那样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辨析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让学生主体参与的多种活动。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探究,让他们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推理及解决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际问题,获得探究的乐趣与体验成功的喜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好实验这个环节,如在上原电池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所需的药品,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原电池构成所需的基本条件;在探究氯水的成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测可能含有的微粒,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获得知识,让他们在实验中获得乐趣,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探究 篇6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是对改革呼唤的回应,面对如火如荼的课改洪潮,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必将完成一次深度蜕变,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更须提升素质。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新课改理念,尝试全新授课模式,收获了传统课堂中不曾遇见的效果,对新课程的认识也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变得日

益明朗、深刻。

一、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价值与特点

㈠新课程以育人为核心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通过政治课的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身条件的理论知识,引领他们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除了必修课外还增加了选修课知识,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这样将学生升学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得以兼顾,便

于找准人生坐标。

㈡新课程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㈢新课程用“三个代表” 思想捍卫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学生极容易出现信仰失守,摧毁国家凝聚力,一盘散沙的局面就难以遏制。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就唯有高中政治了。新课程必修模块将“三个代表” 思想做了全面解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共产党的理解,不能因在党员队伍内出现个别腐败分子而动摇对共

产党的坚定信仰,把握了主流,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认识到读完高中,学生出现分层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有的学生才智超群适宜到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而有的学生在学业上已无发展潜力,步入社会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尊重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

三、 高中政治学科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新理念,这坚持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不是当做僵硬的死的教条。在课程编写上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題之中,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形成模块,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洞悉社会、融入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感受课本知识的价值,从而增强主动学习和发展的

能力。

四、 高中政治学科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关系与组合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坚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于人才的衡量不宜用“一刀切”,要坚持“大人才观”,高中教育不仅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服务社区等,因此,在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上,各地、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即必修课程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选修课内容,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问题和“吃不了”问题,这样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又反映了政治课在人文与社会学

习领域的特有价值。

五、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实施要素与原则

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素集中表现为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主动性,为落实这四项要素,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㈠针对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目的就是注意授课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否则就会照本宣科,令学生感觉枯燥、无聊,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史上有多位著名教育家提出过教学生活化的主张,例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无独有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主张,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学

生可能的生活。

㈡实践性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必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为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多组织些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

华。

㈢开放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为了落实这一要素,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预测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预案。其次,教师为学生拓展教学时空的同时,避免课堂教学过程的庸俗化和无序

化,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㈣主动性

学生们谈起政治这门学科往往发出“爱你不容易”的慨叹,将“政治=枯燥”,认为学习政治就是“背、背、还是背”很无聊,从这门学科体会不到丝毫的快乐而只是负担。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老师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若采取单一的照本宣科的话,谁都很难激发求知欲。要改变现状,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生活案例多做引导,多创设问题情境,使政治课的原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

思维的内驱力。

六、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评价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机制是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训练空间变窄。而现在的评价方式硬性指标不明显,在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可以扭转“高分低能”的现象,既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察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在实际操作中,为提高评价效果,需要制定一些制度确保不走样。

高中政治新课程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能力训练方面较旧教材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用惯旧教材的老师来讲,要将新教材彻底吃透,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还需要我们下更大功

英语学科无纸化考试探究 篇7

自计算机学科率先实行无纸化考试的改革, 并赢得教育界各方面专家的一致好评以来, 能否将这一全新的考试形式嫁接到其他学科的考试中去, 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几年来我校在英语教法改革过程中, 不断触及到英语考试方面改革的手柄,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 考试方法改革也势在必行。于是, 我校在对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研究的基础上,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 启动了英语学科无纸化考试的方案, 并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英语无纸化考试作为一种新的考试模式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发展的生命力。

(1) 英语无纸化考试模式能够满足学科考试对题型的要求, 主客观题量分布合理, 各类题型俱全, 有助于实现教学活动的客观评价和科学管理目标。英语无纸化考试系统是根据英语学科的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时间、题型分布和客观评价标准来编制设定的, 能够为英语学科考试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证。其系统直接服务于考试各环节的内容, 便于学生答题操作和教师查阅分析。另外, 英语无纸化考试模式采用随机出题方式,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并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作弊行为。这种新模式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是一次考试的改革创新, 具有时代特色。

(2) 利用计算机操作技术进行英语学科考试, 可使学生手眼脑耳并用, 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活动, 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英文录入能力是实现英语无纸化考试的基本条件。在我校, 学生英文单词记忆训练是利用E—course来完成的, 每天的单词记忆测试和每周的学校百词竞赛也是通过无纸化形式实现的, 这种无纸化的单词测试方法在学生眼里是一次重大变革, 由枯燥的记背、默写、考试变成一定氛围的智力操作比赛。多感官协调使学生情绪振奋, 有的学生真的从“厌考”变为“恋考”, 轻松实现单词量的积累。这种训练过程成为无纸化考试的前奏曲, 也为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3) 利用电脑自动判卷功能准确反馈教学效果。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教师批卷的繁重劳动, 其反馈迅速的特点使学生在第一时间里获得成绩信息, 计算机的统计、分析功能使教师获得各项准确的数据资料, 为快速进行学科成绩分析提供了条件。传统考试程序决定了教师的批改量大, 学生等待信息反馈的时间长, 教师在数据统计处理过程中, 误差决定了成绩分析的可靠程度存在折扣, 这些问题在英语学科的无纸化考试过程中, 通过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得到了彻底解决。而且成绩上报可通过网络进行, 使得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减少中间环节, 实现快捷方式。无纸化考试模式使教师从传统的考务工作中解放出来,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 英语学科无纸化考试模式为教学管理部门免除了印刷、分装、运输、回收、保管、数据统计等繁重劳动。它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体现高效劳动和现代管理观念, 受到学生、老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欢迎。这种模式还具有辐射其他学科的影响力, 将不断渗透到相关领域, 发挥其特殊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还发现这一新生事物也有它的局限性, 需要加以注意克服。

(1) 因为无纸化考试对学生电脑操作能力的依赖性, 所以在考试前要注意学生的电脑操作训练, 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练习使学生熟悉答题要领, 以顺利进入考试。无纸化考试对学生英文录入速度的要求也值得重视, 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质量。另外, 电脑设备的数量和品质要适合无纸化考试的要求, 真正支持系统的顺利运行。

(2) 配合无纸化考试应在平时加大英文书写作业量, 因为无纸化考试一定程度冲淡了对学生英文书写水平的要求。我们要用英文书法赛、英文书写作业等形式加以补充, 使学生英语学科的应用能力全面形成和提高。

(3) 英语无纸化考试对题库的数量、质量和知识覆盖面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因此要组织学科教师科学地建立题库, 不断丰富题库资源, 保证考试的科学性、严密性, 保证教学效果反馈工作的真实、可靠、有价值。

高中政治学科优化课堂设计探究 篇8

一、精心设计情境, 开启思维闸门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关联, 且有较强的问题性这样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 并乐于去探究。教学情景创设应力求体现时代性,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讲《经济生活》的《信用工具与外汇》时, 笔者使用了支票、汇票、信用卡实物设置情景, 让学生在直观的实物面前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如讲《文化生活》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孝文化在古代和今天”, 并配上中国历史上著名“二十四孝”图, 使学生真切感悟到“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在课堂导入时, 也可利用寓言故事、俗语、名言、歌词等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二、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设计问题, 突出重点和难点。如果政治老师能围绕这两个“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那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老师设计的提问要有的放矢, 浅显的知识留待学生自己解决, 让学生尝试享受成功的喜悦。老师力求在挖掘教材的重难点上下功夫, 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笔者先给学生看课本第18页“天堂的对话”故事:中国老太太一生省吃俭用, 到了临终前终于存了足够的钱, 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就贷款购买了一套大房子, 以后逐月还贷, 到“天堂”之前终于还清了住房债务。接着以“贷款购房和攒钱购房究竟哪种消费观点好”为主题组织学生辩论, 正反双方引经据典, 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激烈辩论, 教师点评, 双方统一了认识:应当具体分析这两种购房方式的优劣, 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既拓宽了教学内容, 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等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精心创设氛围, 鼓励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智

高力, 培养能力, 课堂上要在“放”字上做文章, 精心创设学习氛围,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中凡生。指导学生学习时是学生自己能懂的, , 教师不用讲教师尽可能。允许少讲、学生用少问, 政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 不搞“一刀切”, 更要治鼓励学例生如大讲胆《创政新治, 生锻活炼》创的新“能民力主。决策”时, 笔学的教育收费者运用这样的, 需要进行一个情景:听证会“政府。学生分别从市教要提高市重点学校科育局、人大代表、专家组、学校、家长、一般居优民论遇等到角的度问发题表, 意创见新。”思学维生, 能产从生各自自己不独同特的的角见色解讨, 化学效果是明显的达到学生对信息。处理、反馈和再认识的要求, 教课教四、学方法恰当精心设计教、灵法, 活提、升学生素质合理是提高课堂教学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手段。政治教师设内容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情景把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 使教学计大量的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发展学生的和掌握就更扎实了。教学方法的优化, 既节省了探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究例如教学《经济生活》的《新时代的劳动者》时,

设计了模拟招聘和求职活动, 学生通过扮演企业招聘人员和求职者, 分别完成拟定职工招聘计划书和招聘程序表、撰写个人简历、参加面试和签

订“劳动合同”等任务,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择业和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的知识, 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对人才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从而激发起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热情。

五、精心设计练习, 收获成功喜悦

精心设计每一项练习, 练习要体现学生是“练”的主体, 教师起“导”的作用。政治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知识的情境, 做到既有认识目标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的练, 又有解决实际问题与具有难度的创新练习。练习情境要富有变化, 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辩论、游戏、扮演、讨论、互改等,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主动学好政治课,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艺术学科“情景引导探究”教学策略 篇9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是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1]

“情景引导探究”教学策略实践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情节,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过程是教师点拨与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改变教师主宰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起学生认知关系

真实的情景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在导入情景时要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本节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上去。卞志清老师在情景导入教学尝试中总结出这样两种导入情景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1.浅入深出的情景导入法

面对博大精深的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深入研究,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要做到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

例如: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师辈出。要想通过一两节课把中国历代书法作品全部欣赏一遍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必须注重选择那些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做到“深而入之”地研究。通过钻研了解到,中国书法大体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书法美学观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派则以颜真卿为主。其书法作品分别代表了我国书法领域的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这两种境界的区别在于:一个体现了秀丽劲健之美;另一个则体现了质朴刚健之意。我认为用“太极图”可以较为合适地讲清“王字”、“颜体”的审美意境。这是因为:第一,太极图和中国书法都是黑白世界;第二,王、颜两人虽是同乡人,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时代背景、环境及个性的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们审美趋向的不同,王字主要表现的阴柔之美,颜体表现的阳刚之气正好和太极图的阴阳两极相对应;第三,王字的柔中带刚、颜体的刚中有柔正好和“阴阳和谐观”相一致。以“字如其人”、“阴阳和谐观”为论点,大师作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为论据,我们就可以逐步联系、拓展到学生个性、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2]

2.明知故问的情景导入法

面对较难理解的课题,应该将问题分成若干等级,将最简单的问题放在最前面,并利用明知故问的方法导入课题,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高中艺术欣赏有一章节是欣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我将教学目的设定为:以《千与千寻》为例,了解“动画”的艺术语言。通过对《千与千寻》的鉴赏,懂得“当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自身的善良和爱心才能战胜外界的恐惧和创造现实奇迹”的道理。解密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作品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信念。一般来讲,学生虽然喜欢看动画片,但不会理会影片的主题思想,这给教学带来很多心理障碍。为了有所突破,我先截取影片中的四幅生动的画面,由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游戏。随即提问:“动画片的第一语言要素是什么?然后请说出其他两个语言要素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可回答出来。随后再逐步导入更多的情景,层层深入地展开影片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所谓问题情景,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王侠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动”与“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分析名著、名曲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收到很好效果。

三、创设竞争情景,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表演情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创设表演情景,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这样创设情景形成了悬念,可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和永不满足的习惯,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下面是我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精心设计的教学片段[3]:

班长: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围困加莱城,提出一个傲慢的要求:加莱城献出6个人给英军处死,他们就放过全城……我们今天分成了3个学生课题组,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从中感受雕塑中每个人物的心情。

A组王同学站起来说:“我们小组从来没表演过,下面的同学你们不要见笑了,今天我们来露一手试试看吧!”

这时,学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到台上6位男生身上,只见他们先做了几下深呼吸并摆弄出各种动作(这表示表演要开始了)。

表演者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悲壮的音乐声中走上讲台。《加莱义民》表演者分为两组,前边3人一组,后边3人一组。

中间的一个学生,眼睛向下凝视,是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不怕牺牲的精神。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

表演者刚落帷幕,哗的一声,引起下面一片掌声、笑声……演得太好了,太好了!

从以上的教学实践片段中可以证明:在新课程下,教师已经逐渐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以崭新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勇于探索。在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五、创设合作情景,变“个体学习”为“分组合作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以群体协作、研讨与交流、知识与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具有渴望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改变那种“个体学习”的教学格局。范沙琪老师设计出“学生自主性教学”的新方式,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合作情景,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六、创设问卷调查情景,提高学生对艺术鉴赏能力

杨建鸣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对该校高二204名学生喜爱的音乐和音乐家做了全面了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98%的学生喜爱音乐,其中喜欢古典音乐的,约占学生总数的28%;喜欢流行音乐的,约占学生总数的31%;喜欢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约占学生总数的41%。在对学生喜欢的音乐家的调查中,喜欢贝多芬、聂耳和莫扎特的分别占到学生总数的49%,22%和29%,差别较大。学生们每天都在欣赏音乐,问卷调查可以说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音乐教学大纲提出音乐教学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和对音乐的自豪感。实际上一个学生喜欢哪种音乐和喜欢哪位音乐家,与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构建“情景引导探究”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在艺术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所提供的无限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艺术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时配置的制约,具体说,在艺术教学中,要求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课时的编排也要求相对集中,而目前的艺术课时量及课时的编排方式显然是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有待于纳入学校管理部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莲菁,王钢.情景创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卞志清.中学艺术教学中情景导入法的实践与思考[M].香港: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

论学科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 篇10

一、教学、探究、学科的本质

1.教学的本质

从词源上看, 在我国,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注道:“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2]可见, “教”是指地位处于上者 (国君、父母、教师等) 所实施的要求等, 地位处于下者 (臣子、儿女、学生等) 要听从、进行仿效等, 也引申为教育、传授知识与技能等。“学”注解为:“学, 觉悟也”。[3]可见, “学”的本质是能够使人反思、觉悟, 即人的意识觉醒或觉悟, 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尝试。“习”是“数飞也”。[3]可见, “习”的本意是指练习, 鸟儿不断尝试, 学习飞翔, 引申为尝试新知或新行为。在西方, “教”是由英文词“teach”和“instruct”表示的。“teach”的解释有:“引导, 用教训、榜样或经验启发、教育、培养;教, 使明理而接受等”。[5]“instruct”的解释有:“进行 (有关某一具体学科或知识领域的) 教育等”。[4]学 (或学习) 的英文为“learn”。对“learn”的解释有:“通过学习、教导或体验而获得对……的知识或理解, 或获得……方面的技能;受到……方面的教导”。[4]因此, 我们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是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或对学习者进行启发、引导, 让学习者明白其中道理从而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机械接受等的行为;“学”是学习者通过教导、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或反思、觉悟、尝试新知等的行为。

2.探究的本质

从词源上看, 在我国, 许慎对“探”注道:“远取之也”。[2]是指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取远处的东西。“究”的注解为“穷也”, 是指穷尽、极, 深求, 到底等。[2]“探究”的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5]在西方, 探究的英语是“Inquiry”。“Inquiry”的解释有:“调查、询问、查询。调查, 探究真理、情报或某事物情况的行为;细查事实或原则。研究、调查, 探索”。[4]“对真相、信息或知识的寻找或要求;对于一个事故的调查;探究的行动或通过提问、审训寻找信息的行动。”“Inquiry”的动词形式“inquire”, 其解释有:“通过质疑、提问去寻找信息;去调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6]由此, 我们认为, 探究即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 解决疑问, 把紊乱不定的情境转化为有意义的情境。”“探究即有控制地或有指导地把不确定的事态变换成一个在区别成分及关系成分上十确定的事态, 以致把原事态的各要素转化为一个统一整体”。“探究涉及将客观素材加以客观的变换。”[7]“探究是一套用来处理或解决问题情境的操作。”[8]探究需要发问、质疑与行动, 旨在积极干预环境, 体现了“科学实验”的旨趣。探究不但能解决问题, 而且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3.学科的本质

在西方, 学科的英文词主要是“discipline”。学科的原初含义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词“据《牛津英语字典》, discipline (学科 / 规训) 为门徒和学者所属, 而教义 (doctrine) 则为博士和教师所有”。[9]英语语言情境中的“discipline”具有多重相互关联的意蕴。译成中文大致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和熏陶等。在我国, 《汉语大词典》对“学科”的解释主要有:“1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业科目;2按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3学校教学科目;4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科目 (区别于‘术科’) ”。[10]“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1]可见, 从我国汉字的辞源来看, 学科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教学科目、科学领域科目等。因此, 人人都可以进行知识创造。无论是谁, 只要他们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他们所研究的题材中所发生的问题”, “便获得了知识”。[8]

二、学科探究教学的基本涵义

通过以上对教学、探究及学科本质的分析, 我们认为:学科探究教学是在学科中开展探究的教学形式, 具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 在学科中自由、民主地共同合作探究学科知识, 从而理解、质疑、反思、批判、发展学科知识且创造新知, 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且发展与培养创造个性、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活动。学科探究教学的涵义可详尽分述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并创生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本身。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理解学科知识本身的基本含义, 领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表达了什么。理解一件事物的含义是对其进行深入认知的前提条件。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的前提, 因为如果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学科知识“是什么”、“表达了什么”都不清楚, 他们就无法对其进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并创生新知。学科探究教学是师生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学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精彩观念和美好体验, 最终指向创造个性的发展, 是学科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生新知,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儿童的创造有时在成人眼里不算是创造, 但这是儿童的独创。“这种独创性不是指学生自己的结论和别人的结论有所不同, 更不是指要得出一个彻底的新奇的结论。所谓独创性, 是指学生对于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 并且真心实意地循此前进, 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12]任何创造———只要是创造, 无论创造的程度大小, 就都含有独创性的成分。一切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 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 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 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 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 他也是个发现者。他的经验真正有了增长;不是机械增加了一个项目, 而是一种新的性质丰富了经验。”[13]学科探究教学本质上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 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是产生知识和创造文化的地方。学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欲望与能力。学生和成人一样具有探究、生长、创造的潜能与权利。学生天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 他们有从事探究与创造的欲望。

学科知识是探究教学的对象, 不是探究教学的目的。在学科探究教学中, 教师不再把学科知识当作传授的主要内容, 学生也不再死记硬背学科知识, 不把探究当作获得既定学科知识的手段与工具, 不再把获得学科知识当成主要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 如果师生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 听任教科书的摆布, 甚至让教科书占据主宰地位、学死知识, 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 其结果只能使师生的思维变得迟钝, 固定师生的头脑并限制其经验。“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 于是, 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 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有碍教育的发展。这种理想不仅放过思维的机会不加利用, 而且扼杀思维的能力。学生‘脑子’里装满了各色各样从来不用的材料, 当他们想要思考时, 必然受到障碍。”[1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学科知识成为师生理解、质疑、反思和创造的对象, “知识”作为一种资料, 成为进一步探究的资本。通过师生间持续的倾向与对话、观点的冲突与辩护、探究与实验、同情与理解等反思和体验的过程, 学科知识会转化为师生“个人知识”并创生新知, 使教学的理智探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得以融合与发挥。

在学科探究教学中, 除了“师生共同探究学科知识”外, 至少还存在两种探究:教师探究学生本身、教师探究指导学生探究学科的方法。其一, 教师要探究学生。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 而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物体, 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根本区别。这种专业特质决定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要考虑到教学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教师每时每刻身处的教学情境都具有即时性, 意味着课堂中的学生会产生、表达他们一些随机的想法,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探究性处理。其二, 教师探究指导学生探究学科的方法。由于学生在知识与阅历等方面的不足, 学生对学科探究的深入进展,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了教师的科学指导, 学生的探究才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因此, 教师应该探究如何指导学生使学科探究深入的方法。

2. 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并发展与培养创造个性、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学科探究教学能够真正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并使其转化为“个人知识”。传统教学是简单传递既有文化, 把一堆外部知识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然后“以奖励作为诱因、以惩罚作威胁”对学生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这种教学不但不会使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 而且损坏自己的思维。“只有当他亲自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才算是真正的思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 而是和他们有联系) , 自己寻找出路, 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 百分之百正确, 他还是学不到什么。”[1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 虽然师生没有把学科知识当成探究教学的目的而是对象, 但在对学科知识探究的过程中, 必定会用他们已有经验与知识对既定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认知、理解、质疑与发展,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 要探究的学科知识就会与已有的经验产生相互联系, 形成同化与顺应, 由此学科知识会被学习者所认知与获得, 便会形成他们自己的体验与理解, 从而真正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个人知识”。“所有知识都依赖于个人的整合、批判和承诺行为, 而这些行为指向的是真理以及我们所知东西的正确性。”[14]

上一篇:3D影院下一篇:影响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