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2024-08-11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在进行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有正确的方向和目的。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不是任何问题都符合要求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 能在探究过程中有效掌握知识。同时, 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在他们的积极思考过程中顺利解决。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问题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保证问题的趣味性,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实现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例如,可以把问题和游戏结合起来进行创设或者把问题和故事相结合。 根据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进行问题创设,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能够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高效完成。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易到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通过分层次地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从易到难,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层次探究,达到使他们整体掌握知识的目的。在逐渐深入的问题情境引导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使其数学理解、分析能力获得提高。

二、采用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变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感受到不同的情境,使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充分发挥探究积极性。

(1)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来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充满自信地进行知识探究, 形成“我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语言给学生创造竞争性的氛围:看看谁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在面对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时,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为了取得胜利,积极地进行思考,有效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2)结合生活进行问题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提高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年月日》 之后,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明每4年过一次生日,请你算算他的生日是在哪天?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进行了探究,他们通过分析每个月份的天数,正确地推导出小明的生日是闰年的2月29号。 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作用,产生要学好数学的信念。

(3)结合游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对游戏充满兴趣。在进行问题创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在游戏的过程中,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 教师把题目和答案分别写在不同的卡片上,然后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使他们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在游戏过程中,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有趣,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在快乐的游戏问题情境中顺利完成。

(4)创设动态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动态材料往往比静态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几和第几》时,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我前面有4个小朋友,后面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很多学生都没有答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题目,我选出几个学生,按照书上的题目要求他们来站一站。 由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问题的过程,很快就明白了计算的时候不仅要把前后的小朋友相加,还要把“我”算进去。通过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能够促进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点,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2

摘要: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教师围绕数学问题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情境,遵循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的创设原则。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有效认知数学知识。这种学习的行为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手段,使数学在一年级学生认知过程中起到启发认知和数学思维表述的启蒙新联想教学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自主学习能力

一 联系生活,创建生活情境

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开始,也是数学教学能够成功的重要环节。低年纪课堂导入主要是通过情境创设开发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数学思维,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学生在对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保证学生学习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今后数学学习奠定习惯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情况与所学的知识经验。在低年级课堂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构架。学生通过情境建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知识后将抽象性的事物联系到具体而简单的事物中。例如芳芳同学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红色路线与黑色路线哪条更为短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低年级学生普遍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观点与构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会出现枯燥心理,逐渐失去耐心以及对知识难以掌握的情况,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看法较为单一,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抵制,厌学的情绪,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应当采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通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课本中抽象数学概念与知识相结合。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数学的机会与活动。有效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思索中。情境的特殊性会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观点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加强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联系。但如何创建有效的情境课堂,首先应当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同时经过一定的实验操作,教师运用数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借助生活中出现的数学情境等一系列相关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庞为游园会安排了场地。有4捆红色气球,每捆9气球和5绿气球。那里有几个气球?通过一系列情境假设的方式为学生数学问题的思索提供场景与内容。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有效的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虽然对数学相关问题经验尚浅,但也会有一定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存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并利用学生感受数学为生活带来的方便,通过身边熟悉的食物产生数学问题,创建情境化生活化的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问题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自身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投身数学学习中,探索学习数学的学科。[]

例如在进行平面图形识别时,可以应用生活情境,比如小明的生日就要到了,父亲为他准备了一份礼物,将正方形卡片与两个三角形卡片平放到长方形的盒子中进行包装。小明决定自己动手保证盒子包装完美,但需要通过对卡片的有效组合进行合适的调整。通过与学生老师求助后完成拼装。礼品卡片的认识与组合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为小明想办法,同时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小明长方体的有效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生活处处皆数学。这数学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熟悉了解多种图形的识别组合方法,将数学问题带入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同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 创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实践是检验数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取实验性操作的手动活动,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结合书本现有的内容与条件,为学生创建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器材,满足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心理与学习心理,促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力,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已有知识的了解,复习巩固。使学生对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我们身边的图形是在帮助学生认识基本图形,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活动小组通过分配,分配不同识别任务与识别物体,组长通过与小组组员的有些合作,识别班级中一些常见的物品。例如书桌课本等是长方形。杯垫是圆形,三角尺是三角形。通过组长合理安排组内人员进行实物的识别统计,最后总结整理出具体识别结果,与教师进行比对了解实际识别方式与实际识别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图形范围是否合理,通过组长进行汇报工作,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实际物体的感受及探索数学图形的奥秘,通过了解有效的识别方法,掌握运行图形辨别的规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将课堂给予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对数学知识保持求知欲,探索欲望。同时,由于设置的情境实验难度较低,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基本都能完成,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逐渐摸索出图形组合规律,使学生真实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对日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与数学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三 借助简单道具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与性格的特点,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对于一些游戏具有极大的兴趣,在低年级课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一年级学生年纪特点,将教材中的问题加以改变,行程以游戏为主的方式进行有效展开,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好奇心与主动性。针对不同年纪的学生,教师设计游戏内容与形式应当有所差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学习有关概率问题是教师设置一个简单的游戏通过准备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球将黑色与白色两种不同的纠纷到黑色不透明的袋子中,让学生去摸索。并每次只能摸出一个球,在魔术圈后将球的颜色记录好后放回袋子中,继续进行这邮箱活动,让每组学生通过计算与。总结了解实际的概率情况,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有兴趣在。游戏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游戏热情,在活动之后积极主动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了概率的可能,一定不一定专业数学概念,这样对于单调的数学知识而言,为学生增添了别样的游戏道具色彩。[]

四 总结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恰当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下面,结合教学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儿童生来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奇”中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当老师,随意出考题让教师回答,当看到每次教师的回答都很顺利时,不仅产生了疑问,自言自语道:“真奇怪,怎么回事?老师有特异功能?”此时笔者故意卖了关子,对学生说:“老师就是厉害吧。”然后告诉他们想不想何老师一样有这本领?此时的学生激情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想,老师,快教我们吧!”就这样这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认真,课的教学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设“疑”,适时设“疑”:“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多数同学都已经12岁,并且过了12个生日,可是有一个同学今年也是12岁了,却刚过了第4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言一出,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强烈兴趣和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4个生日”这个神秘的问题激情,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

三、给学生留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悬念是牵引学生思维的“线”,因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胜的特点。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一课时,笔者就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在学之前教师先教你们一招,同学们,你们随意画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果不其然,有同学这么做了,笔者也随口说出了第三角的度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的内容,下课”。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课下学生会提前预习,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四、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笔者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上课时笔者随手拿出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信封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教师的讲课也会被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效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我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例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对像周围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样的牛奶?梅尼自选商场的商品销售量;班上同学最喜欢的兴趣小组;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到商店里和家里观察各种物品的重量,说说这些物品用哪种称重工具。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亲身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感到,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教学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目的明确,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来设置。否则, 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时、分”一课时, 拿出各种各样的钟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时、分数量关系的认识上, 切不可把精力分散到对琳琅满目的钟表种类的欣赏上。

第二, 要有适度的障碍性。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要学生学会“跳起来摘桃子”而不是“坐享其成”。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条件, 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信息, 学会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要有一定的新颖性。情境的呈现形式要常变常新, 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发他们的兴趣。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中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好玩、有趣”的事物, 如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新颖有趣的游戏等。高年级的学生偏重实践, 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更感兴趣, 如对“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演示等。

第四, 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把课本知识原封不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往往会产生距离感, 会对知识的学习感到呆板, 对知识的掌握出现教条。所以教师要学会对教材的一些题目作适当的变化, 对问题情境的因素进行提炼、取舍, 从而设计出能为学生喜爱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情境。例如, 在低年级进行口算练习时, 单纯地说和记忆, 学生会感到疲劳, 如果拿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数点、面来练习, 效果会更好。

第五, 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源于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计一个小商店, 让学生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来认识元、角、分的数量关系。同时, 还要教育学生爱惜人民币, 学会节俭, 珍惜父母所给的每一分钱。

第六, 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来创设情境, 学生能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我们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利用图形的分割变化, 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第七, 要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往往很难相信和理解。如果让学生用厚纸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 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 向空圆柱里倒, 试一试倒几次正好装满。这样, 学生自己实验, 自己发现, 对圆锥体积公式的认识就会非常深刻, 运用起来就很少有丢掉乘三分之一的现象。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当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 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培养情感,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探索, 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创设情境要目的明确, 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技巧性, 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5

摘要: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自发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创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教师从玩拼图入手,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学生回答:“姚明。”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学生们选了一块正确的。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生:“因为要没有缝隙。”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做到“无空隙”。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了铺垫。这样,学生兴致高涨,学习就变成自己的兴趣。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课堂,乐于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语文中存在着“情境教学”,数学同样需要“问题情境教学”。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那么何为“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要弄清什么是”问题情境“,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什么是“问题”。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对“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显然,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是一种与缺乏、困惑、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状态。依据这一点,我认为“问题情境”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这样一种“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孩子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的激情,对数学的热爱。要达到这种课堂效果,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不能当作真正的问题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有的教师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但却并没有为“有效课堂”提供帮助,结果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起了反效果。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下面我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这几个原则:

(一)一定的新颖性

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

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

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和6个算式。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教师创设情境,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几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可能产生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一定的新颖性原则,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的目的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窦耳墩、包拯、张飞)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 生:包拯的脸谱设计不对称(额头,鼻梁上的花纹)。师:(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这位教师将对称图形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脸谱结合起来,而且教师所提的问题明确,没有问无关的问题,直接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入对称这个概念,遵循“明确的目的性”这一原则,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又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三)灵活的技巧

如教学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情境:两只猴子要分8个桃子)

师:你认为它们会怎么分呢?请你用学具桃子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生1(马上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真棒!你怎么会不用分就知道呢?

生1(自豪地):我是在脑子里分的,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8可以分成几和几了。(其他学生点头附和)

师:那你们喜欢用学具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这8个桃子。

(学生高兴地闭上眼睛,“分”了起来„„)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原来的设计是想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创设分学具的操作情境,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并在比较中得出“平均分”这一概念。可在课堂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已经能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抽象出各种分法,而且在学优生的牵引和教师的激励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操作情境不感兴趣。于是教师改变原有设计,顺应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生成“在脑子里分桃子”的模拟操作的问题情境,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师遵循“灵活的技巧性”这一原则,并没有只走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的感变了原有的设计,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

(四)适度的障碍性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公司种了25棵、B公司种了20棵、C公司种了50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B公司。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不满足感,他们想马上得知答案。因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结语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美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避免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弊端,遵循原则,让孩子们在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爱上数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学习数学知识。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在探究问题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在讲三角形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来找出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地讲出自己对三角形的看法,然后综合学生的观点,教师开始认真地投入到新课的讲解上来。教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导入新课,而是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新课的内容上来,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堂有趣的课程,从第一时间就喜欢上这节课。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使学习生活化,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使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对数学产生隔阂感,而是对它充满学习兴趣,自主主动地去探究,去发问,去学习。新课的材料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于数字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巧妙地设置问题悬念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运用以前的学习内容作为课前的导入,在黑板上写出关于计算面积的试题,在其中穿插关于圆的面积的计算,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于没有学习过的圆的面积计算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圆的面积计算的新知识。

四、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对任何事物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活泼好动,充满童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爱玩耍的年龄阶段,对于玩游戏十分感兴趣,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课的学习中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感受学习的快乐。

五、利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年、月、日的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在课堂上通过询问学生的年龄和生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问中来,使他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听了以后,立即有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7

一、问题情境活动化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口耳, 让学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表述、用耳倾听, 多种感官并用, 这比传统的单一的以听或看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更科学, 更高效, 而且符合小学生贪玩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掌握知识, 提高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纸片, 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没有一种比较简便、通用的方法来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 开动你们的脑筋, 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亲自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活, 纷纷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了积极的操作。在经过同桌间的讨论与交流后, 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思路, 展开了积极的操作。学生通过剪与拼, 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我让学生观察在转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在形象直观的事物前,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形状变了, 长、高与面积没变。这样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与计算方法, 而且所掌握的知识更利于他们的灵活运用。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在学生与抽象的知识间架起了桥梁, 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了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气息, 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善于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利用生活现象学会数学, 同时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学习“年月日”后,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明的妈妈要出差两个月, 小明很舍不得他妈妈, 妈妈走后, 他会非常想念妈妈的, 妈妈就告诉小明:在妈妈出差的这段时间里, 你可以每天都给妈妈写一封信, 把你当天的事情写下来, 把你想说的话也写下来。同学们你们帮小明算算他要写多少封信啊?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 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了问题的解决中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要想计算出小明要写多少封信, 要知道这两个月都有多少天, 但是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 有的有31天, 有的有30天。但是究竟哪个月有31天, 哪个月有30天呢?学生却不是很了解。诸如此类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想学的意愿,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问题情境游戏化

游戏是小学生酷爱的活动之一, 将游戏引入课堂, 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寓于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 课堂教学氛围得以激活, 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 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做游戏中学会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 我事先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写在一组卡片上, 再在另一组卡片上写上相应的结果, 然后将两组卡片发给学生, 让学生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一听说要做游戏, 顿时来了兴趣, 纷纷摩拳擦掌, 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试想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提出如何计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这对于好动活泼的小学生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而导致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使得下面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而将问题情境游戏化, 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枯燥地计算、机械地记忆, 而是一种乐趣的活动, 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会很认真地听讲。当教师讲完后, 再让学生继续游戏, 这样学生利用所学来进行操作, 为了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他们会非常认真地进行计算, 当持有计算题的学生找到持有结果的学生后, 我们再让持有结果的学生进行验证, 如果确实是自己的好朋友, 两个人就握握和, 如果不是, 就对他摇摇手。

四、问题情境故事化, 让学生乐于参与

故事是小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之一。故事中有着动听的情节、鲜明的人物,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 会让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知识,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现行小学教材图文并茂, 有许多的生动形象的图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赋予这些静止的图片以“灵魂”, 让它们动起来, 而这“灵魂”就是故事情节, 用故事情节将这些图片串起来, 让学生在听故事中认真听, 仔细记, 趣味十足, 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位置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 小动物们都跑来参加了。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小鸟在树上, 小兔在树下, 小兔的前面是狐狸, 后面是小熊, 左面是小羊, 右面是小鹿。然后提出问题, 小兔的前面是哪个小动物, 后面是哪个小动物等。学生极度兴奋, 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回答问题, 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篇8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学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 在面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时, 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掌握的灵活多样的情境方法, 来组织课堂, 使教学生动, 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难度原则。“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获得并且能够获得的经验, 但这种经验现在不具备。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可以解决的难易度的问题。

(2) 明晰度原则。问题情境要有条理性、目的性, 把可能发生的障碍想清楚, 尽量控制住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境, 并保证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变量不出现或尽可能地少出现。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的最大化。

(3) 曲度和和谐原则。在情境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经常打断他们的思维。贸然打断学生的思维, 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思维的连贯性, 妨碍其思维的延展, 干扰其本不设防的情绪。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要融洽、和谐。

2. 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数学现象。因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根植于生活, 在现实的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问题, 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2)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从表面看, 数学学习是很枯燥的, 但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 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都有本能的求知欲望, 希望自己是一个“探险家”, 能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奇迹的机会, 必定会激发出学生大脑中的无穷智慧。

(4) 创设类比的问题情境。很多数学概念难以被学生理解,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历史上的典故来作比喻, 这样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质量

1.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出课题

当问题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时, 学生乐于接受, 此时很多抽象的概念就会物化, 而变得很具体。学生也容易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知识, 在亲身操作中理解知识。此时, 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 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形象化、趣味性、师生互动等教学形式在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 有意识设计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 学生很快明白了“近似值”的意义与作用, 既掌握了知识又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了解了实际社会生活中钱物交易的基本常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

期望所有学生以相同的速度完成相同教材的学习, 并获得相同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有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而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同时使每个学生学业和智力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

4.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有意识地在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多个条件的开放题, 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简单的一道开放题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开拓学生的视野, 稳步推进教学进程。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设计的开放性, 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松.托起明天的太阳:主体教育探索[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篇9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通常所说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主要是指教师将所要讲授的数学知识以提问题的形式表达, 然后运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发挥出来, 让学生能够从问答形式中理解数学知识。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 尚处于爱玩的阶段, 对于外界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 所以教师就必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新颖、有趣, 要能够结合学生周边的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故事, 能够带动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教学乘法时, 教师可以以马戏园动物表演的故事作为引子, 让学生充当检验员, 每个动物在进行表演时, 学生都要对进入的动物进行记录, 然后在动物们表演完节目后, 学生要计算出每个节目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表演, 通过这种趣味性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问题层层递进, 让学生学会乘法公式, 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爱动的天性可以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设置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到知识。比如, 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时, 教师就可以准备许多教学工具, 分发给每个学生, 学生可以依靠手中的教学工具去制作角, 然后计时比赛, 看哪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制作出的角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分析角的原理, 不同形状的角具有不同的边长, 同时每个角的开角也是不同的, 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通过制作角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充满信心。

三、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进行思考, 尤其是要注重课堂情境的真实性, 让学生从小就能不断挑战自己, 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教师在讲授《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时, 可以利用课间活动进行取材, 在学生们进行跳绳比赛时, 教师可以用相机拍摄几张照片, 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设施播放这些照片, 学生在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就会提起注意, 十分兴奋。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 比如在照片中有咱们班的几个学生?学生的跳绳成绩排第几?这些问题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促使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加减法。

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带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点滴, 寻找运用数学知识的地方,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在备课时要不断更换教学题材, 不要一成不变, 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学知识的新颖性, 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点, 在生活实践中去验证数学知识点。比如, 在在讲解《克与千克》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克和千克, 学生可以想到超市中的计量单位, 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挑选一千克的物品, 然后切身实地的掂量一下这些物品, 让学生自己去得知1千克等于多少克,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新知识。

五、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 而且问题的答案不是单一固定, 而是有很多种解法, 看哪个学生得出的解法多, 教师可以给得出解法最多的学生予以表扬, 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 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教师在对《加减法估算》这一节课进行讲解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将商店里几种物品的价格列出,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6个杯子:24元。然后教师给学生100元钱, 让学生自己去想100元钱可以买多少种物品, 每种物品可以买多少个?学生就会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加减法知识进行换算, 最终每个学生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加减法知识, 还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

综上所述, 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的是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通过几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学习数学知识,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研 篇10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纪普遍较小, 因此他们对那些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会更感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 每当我创设一些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 掌握知识的速度也非常快.

例如, 在执教“圆的认识”的时候, 我在课堂的结尾处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灰太狼坐在一辆小汽车上去追喜羊羊, 而小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 车子颠簸的很厉害.请问:灰太狼在车子上会感觉到舒服吗?原因是什么?孩子们根据自己固有的生活经验, 提出车轮应该做成圆形的, 不然坐在上面是不会感觉到舒服的.然后我再用动画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小汽车上追喜羊羊, 此时小汽车的轮子已经变成了圆形, 但是车轴却不在圆心上, 车子仍然颠簸的很厉害.孩子们根据才学过的关于圆的认识很容易想到:要想使小汽车不再上下颠簸, 必须把车轴装在圆心处.最后, 再用动画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改进后的小汽车上, 很快把喜羊羊给追到了!这个问题情境与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动画人物相结合, 充满了强烈的趣味性,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数学学习太枯燥, 与生活的距离太遥远.其实则不然, 数学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 它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最终产生的一门学科.因此,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完全可以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味,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 笔者在执教“统计”的时候, 就曾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构建了“小朋友投篮比赛”这一生活事件, 在让小学生进行统计之前, 笔者先让同学们猜测一下哪个小朋友可能会得冠军, 并让同学们随机统计出猜测的结果, 然后反复播放小朋友投篮的场景, 让他们根据多次的观看和统计得出小朋友投篮比赛的最终结果, 从而判断出哪位小朋友可以得冠军.笔者创设的这一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数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情境, 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接受能力都非常符合, 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大家在猜一猜、看一看、数一数的学习过程中, 慢慢感受到了统计的本质特征, 掌握了统计的具体方法, 最终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三、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探究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 人们总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探险家或者科学家.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性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让学生经历一次数学知识的探险.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请看下面这个关于“圆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T: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条直线比赛套圆圈, 对于这样的站立方式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S1:这样站立是不公平的, 如果是这样站成一条直线比赛套圈的话, 对两端的小朋友是不公平的, 那样他们离目标的距离相对更远, 套中的概率就小.

S2:那倒不见得, 套圆圈讲究的是技术, 距离远近和最终能否套中没有必然的关系.

S3:不公平, 因为每个小朋友距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 我赞同S1的看法.

T:看来这样站立确实不公平, 那么站成正方形又会如何呢?

S3:站成正方形比站成直线相对要公平一些, 但是每个人距离目标的距离还是不同, 仍然不公平.

T:既然是这样的情况, 那么你们认为究竟如何站立才公平呢? (下面议论纷纷)

S3:我有解决的办法了, 让这些小朋友站成一个圆形就可以了.

T:那你说说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S:因为如果站成一个圆形的话, 不管小朋友处于什么位置, 离目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 不但有生动的情景, 同时还充满着具有探究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对话中不断地引导同学们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很高, 极大程度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 只要我们用心探索, 就一定能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深刻、扎实地掌握好教师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由于笔者写作水平的限制, 文中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还请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魏贤斌.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8 (01) .

[2]范学梅.谈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J].教育革新, 2010 (01) .

[3]赵淑英.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 2007 (09) .

上一篇:理解文字下一篇:商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