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家的路

2024-08-26

寻找回家的路(精选十篇)

寻找回家的路 篇1

《乡愁里的中国》是记述真实中国的第一手的田野调查, 包含着作者对城市发展乃至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城与乡, 进不去, 也回不去, 只因为中间的那道藩篱。全书的落脚点介乎城与乡之间, 既是作者个人的观察, 也掺杂着个人的经历。作者试图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 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 寻找到那些原生态的制度变迁的印迹, 以此来丰富对于国家转型命题的探讨。

作者笔下的这些城市, 有的因港而兴, 有的因人而盛, 有的资源得天独厚, 有的靠体制改革推动繁荣, 有的则在经历从城市向乡村的迁徙。很多人会问, 为什么同为北京周边会形成贫困带?为什么同为古都, 西安与开封的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同为港口城市, 发展路径却大相径庭?我们内心深处, 都想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但“日暮乡关何处是”, 家在何方?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 但却记述了他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发现, 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不同, 中国的城市化带有鲜明的政策推动色彩, 是主动选择和市场驱动两重因素带来的结果。尽管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 但政策推动型的城市化, 也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大量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城市的医疗服务、社保, 户籍制度禁锢着人口流动, 异地高考仍然是一种奢望, 强制拆迁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天壤之别。“伪城市化”成为这些问题的代名词。这让我们反思自己, 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走对了吗?我们内心充满了对城市的向往和不安, 以及对城与乡关系的不解和纠结。

作者的人文理念和由此展现的切入现实的视角, 总能引人深思。比如他写日照市, 这个“以港立市”的城市, 前后换的10任市长, 都是把沙滩当做公共资源来对待的。作者在讲了丁肇中、翟墨等3人与沙滩的故事后, 以抒情性的语言得出结论:日照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强势的资本和权力面前, 积极的公共政策完全可能赢得阻击战的胜利, 而且, 这一基于公共利益的决策, 对城市未来全面发展和建设的促进作用极大。

现在不管我们从哪个角度去打量中国, 总有一种不同的现实横亘在我们的面前, 让人很难用一个甚至几个概念来指认它。在书中, 作者把中国分为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域外中国等几个视界, 然后从这几个视界打量中国。这样一来, 读懂中国便指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不同文化伦理之间的对比。先进的, 有多先进;落后的, 有多落后, 让人一目了然。道理很简单, 只有看清了不同的“中国”, 似乎才可以说, 我们读懂了完整的中国。在这个意义上讲, 作者充当了导游的角色。

最美的路,是回家的路 篇2

最美的路是回家的路

这一条路也许一年只走一次

但是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路

这一条路也许是最普通的路

但是这是我们最期待的路

在一条路上我们从不寂寞

也许我们的家是在大山深处

通往家的路异常崎岖

但是也阻挡不了我们回家的脚步

也许我们的家是在很的小村庄

但是再普通的村庄也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村落

年轻时的我们

总向往着千里之外的风景

似乎只有远离了家乡才能证明自己

然而在别人的城市中立足

总是没有归属感

因为这一切都不属于我们

家乡的一切成为了心中独有的回忆

年年春节踏上回家的.路

不管回家的路有多年遥远

不管回家的路有多么艰辛

我们毅然背起行李踏着坚定的步伐

向家的方向出发

再苦再累阻挡不了我们对家的思念

因为这一条路承载着思念的期盼

这一条路意义非凡

因为它连接着家

路的那端有我们年迈的父母

路的那端有我们稚嫩的孩子

路的那端有我们亲爱的恋人

回家的脚步渐行渐近

路上有风有雨也有雪

这一切都是我们眼里最美的风景

寻找语文回家的路 篇3

有人说,多少年来,语文就像一个漂泊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人说,课程改革就是驾着新课程的车走一条回归的路。在这条漫长的回归路上,又有多少个痴情的语文弄潮儿执着的寻找着语文回家的路。

一、用心灵对话照亮回家的路

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它一般包含四个层面: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而语文教学对话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文本,去聆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语言,感应文本的思想,探寻文本的意义。对话是一种沟通,因此真值的对话是心灵的,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要从心灵里发出声音,实现心灵对话的最佳途径便是抵达情感与心灵地读。

窦桂梅老师堪称是这种心灵对话的艺术家,在她的课堂上,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的心灵对话俯拾皆是。然而,正如她在执教《朋友》一课后所反思的,省去“阅”的“读”是否能让学生真正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事实证明,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了自主读书,静思默想的时间,对文章真切体悟的空间必然会减弱,心灵对话的深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在有声地读前或读后,应让学生有机会静静地“阅”。“阅”就是用眼看、用心想,是心脑结合,理解揣摩的过程。所以,“读”并不仅仅表现为抑扬顿挫的发声,更应体现为静思默想的体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努力留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品位的“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心灵对话,才能看到回家路上的星星点灯。

二、用体悟表达夯实回家的路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落实在语言上,落实在学生学习语言上,落实在培养语文素养上,要围绕语文干活,干语文的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引领学生关注的应该不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更应该关注的是用什么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也曾经偏执地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积累和感悟,而语言形式训练,那似乎是写作训练课的专利。即使在阅读教学课上有些语言形式训练的掠影,那也是偶尔的渗透与点缀。无可非议,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的积累与感悟,但语言本身并不是内容,而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对语言表达形式的体悟,把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

当然,这种体悟表达是离不开文本的,因为形式和内容总是融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我们将语文课上执教的重点指向表达,并不是脱离内容机械、枯燥的语言训练,也不是割裂文本情感的简单操作,而是让孩子们在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再体会“怎样写的”“写得怎样”。如果说用阅读进行的心灵对话侧重体现的是 “读味”与“品味”,那语言表达训练着力体现的则是“写味”与“品味”。语文教育大家韩军老师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今天,我们要说,引领着学生体悟表达,才能夯实回家的路。

三、用文化底蕴点缀回家的路

听于永正、孙双金这些特级老师的课,我们都忍不住被他们那种由内而外的教学底气深深折服。细细思量,教学底气的背后是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这份底蕴,他们的全身都散发着一种书卷气,一种独特的语文味。他们本身就像一本活的书,汩汩流淌着文化的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今天的语文教学,需要的不是以追求教法技法为要着的“教书匠”,也不是只会对着标准答案口若悬河的“复制者”,今天的语文教学呼唤的是对语文知识有真切最好是深刻理解内化的老师,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师流利酣畅地解读文本,平等亲和地倾听学生的讨论,灵活熟练地操作多媒体。看似完美无缺的教学,总觉得有那么一种缺憾。也许,那就是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文化视野的缺失。

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语文老师,柔和清澈的目光中少了丝深邃与睿智,流利动情的讲述中少了些深层意义的关怀与考量,他们的声音可能更多地来自喉咙,而不是发自内心。

回头看看那些让我们折服的大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何而来。窦桂梅老师的经典藏书布满家里和办公室,新近流行的哲学及人文丛书也遍布案头。为了讲好《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史铁生的大部分著作都通读过,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对清末历史的著作,尤其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都作了仔细研读……她认为读书,是自己必须的生活。

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方能浅出,读书,读好书,读各方面的书,才能增强我们的教学底气,才能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才能将回家的路点缀得色彩斑斓。

回家的路 篇4

前几年我们回过一次老家, 那时坐的是大巴士, 要十几个小时才到老家的县城, 坐得腰酸腿麻的。到了县城, 还要再转车, 还好舅舅开着拖拉机来接我们回家。不过拖拉机一路上颠簸得好厉害, 我的屁股都被震麻了。

这次我们是坐动车回家的, 时间省了一大半, 我们也不再那么疲惫。到了出站口, 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 我定睛一看, 原来是舅舅, 只见他身穿皮茄克, 脚穿乌黑发亮的皮鞋, 真气派!要不是他先喊我的名字, 我真认不出他来了。

到了停车场, 我开始寻找拖拉机的影子, 嘴里还喃喃自语着:“咦?拖拉机呢?”舅舅听到了, 哈哈大笑起来:“都什么年代了, 还开拖拉机?”说着, 舅舅指着前面的一部小车说:“那才是我们要上的车!”我顿时愣住了:“那车是……”舅舅自豪地说:“那车是舅舅新买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几年的工夫, 舅舅简直大变身啦。

回家的路 篇5

洛成下了车,顺着记忆走进了1条小路,刚踏没几步,上天突然流下了眼泪,这就突然使得毫无准备的洛成变成了落汤鸡。那里不是热闹的大街。路边的青蛙呱呱地叫着。好不愉快。而洛成感到的却是孤独。寂寞。突然,他的脚底一滑,碰的一声,他摔倒在水泥巴上。来了个狗吃屎。

他爬了起来。笑了一下。洛成拍了拍身上的泥巴。此刻他不像是一个从大城市回来的高富帅,而是一个乞丐。摔了一跤,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大男生,这一点疼算的了什么呢?在爱的道路上比这疼得千百倍都熬过来了,这算的了什么。

他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是他后第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想念母亲。他想念家乡。天上的雨还是毫不留情地下着。上帝总不给受伤的人一次解释的机会。还是那么无情。有时候,洛成都狠想咒骂上帝,为什么他那么不公平,爱了一次,受伤一次。为什么自我总是不能给别人一次受伤呢?

大自然的许多少女在大雨的洗涤下,受到了大大小小侵害。它就连洛成这个男生都不放过。洛成望着远远的大山感到自我是那么藐小那么渺小。此刻的他就象此刻大海的海平线一样,什么都没有,一片茫茫的,一片浪浪的。有的是回家的急切。

想想小时候,母亲在大雨中背着他去回家的场景,洛成哭了,他真的哭了。流出了一丝泪水。泪水和雨水交杂混为一体成了天然的面膜,在他的脸上毫不留情的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已经15年没见了,不知道母亲那乌黑的头发是否还长留着。不知道那愉悦的眼神依然神采。他此刻多么想立刻见到母亲,多么想在母亲的手枕上好好睡一觉,他已经好久没睡好觉了。又时候,他怀疑自我得了抑郁症。但听人家说抑郁症是高智商的人才会得的。因此他就确定自我不是得了抑郁症。而是得了思恋病。

多少日夜,他想着蹒跚的父亲,多少日夜他想着和蔼的母亲。

洛成感觉这15年就是一场梦,一场没有亲情的梦。少了母亲的笑容,少了父亲的严肃,少了哥哥的顽皮,少了姐姐的爱抚。在这15年里,洛成从一个小孩成长为一个男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不知道流过多少泪。别人有述说的地方。别人有很好的倾听者。但他呢?只能默默地藏在心里。正因别人有亲人陪伴着。而他呢?却被上帝开了一个玩笑。上帝把亲情这两个字从他的字典里抹去。洛成默默地记在心里。他想等到回家的时候,他想把他15年的故事讲给母亲听。他坚信母亲是一个狠好的观众。他坚信母亲是爱他的。

又一次走回了自我回家的路,他感觉15年前就是昨日。虽然少了很多记忆。但母亲的轮廓总是出此刻他的梦里,母亲的步伐总是他向上的脚步。

雨下的越来越大,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在这小路上,只有一个背着一背包的青年在路上蹒跚的走着。路边的树们成了他的游友,不时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和他说着话。他的脚底已经附上了厚厚的泥巴。长长的头发被雨水洗刷得不那么宁乱了。雨水顺着头发流进了他的肉体里。他深深的打了一个哈气。好像要感冒了。

突然,洛成看见了那棵爱干净的老魁树。老魁树享受了一百多年的洗刷,没有一点污垢。树皮光溜溜的好不英俊。高大的身躯和粗壮的大手塑造了这为将军。它在那里十足是一个领导者。

回家的路已经走到了一半了。洛成记得狠清楚,这棵魁树就屯在这条路的一半上。好像巡查的将军一样。小时候,每次母亲被他经过这棵树的时候,母亲都会坐在魁树的树根上休息。洛成总会不时地问母亲这棵是什么树啊!它得为什么那么高呢?

母亲总是童话的对他说“这棵树啊!就是这片树林的王。它叫魁王。它十分强大。它领导着所有的树在大自然上不断地成长。不怕风吹雨打,总是能带着它们度过每个日日夜夜。”

洛成总是娇声地说“我也要成为它那样强大。以后才能好好的照顾母亲。以后才能好好的保护母亲。不然母亲再受到风吹雨打。不然母亲再受苦。”

这时,母亲总是拍拍他的小脑袋瓜。难后笑着对他说“咱们小洛成真乖,咱们小洛成以后就是王。”

在母亲的夸下,小洛成总是高兴地又蹦又跳地走了好长的路,都不觉得累。

洛成想起了母亲,也想起了父亲,父亲是一个狠严肃的一个人。一张脸总是蹦的紧紧的。每次小洛成犯了错误。父亲总是拿着1条细细的柳条,狠狠的打着他弱小的身躯。以前一段时刻他狠父亲,为什么老打他。此刻他想起来,父亲是对的。谁叫以前他是个小捣蛋。此刻想起来,就一笑而过罢了。

时刻过得真的很快。一不留意,天就暗了下来。在这下雨天里,夜行更不方便。洛成慢慢地摸着路,还在行走着。在夜里,他一不留意他又摔了好几次。但他还是爬了起来。向前走着。他坚信前面的路是平坦的。

他大可在半路上停下来,等到天亮才走。但他已经等不及了。他想着母亲。他多么期望他有一双翅膀,2双翅膀,他就立刻飞到母亲的面前。

15年的思念成为了他此刻的支柱。大雨就象中国的工人似的还在加班加时,依然下着。洛成依然地走着。

雨水在他的脸上打起了浪,啪啪的,好不疼痛。也许很疼,但他已经麻木了。因此没有感觉。他还在走着。他还在坚持着。

夜,好不平静的,他心里也不平静。正因他在心里怀想,亲情,暖暖的,正因母亲无私的给予,让他好不感动,正因在他心的深处,始终珍藏着,那一种淡淡的思念。

“掌握”回家的路 篇6

1 自动导航 引您尽快回家

如今的导航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在城市里,由于地理信息更新比较及时,借助智能手机里的自动导航软件,位置确定和方向引导一般都不成问题。

如在Android手机里安装百度地图,打开之后网络和自动定位功能处于开启状态,软件会显示地图并自动将光标定位到您目前所处的位置(图1)。

点击地图下方的“导航”按钮后,显示目的地设置窗口,在这里可以输入要去的目标地名(图2)。

之后软件便会按当前位置和您设定的位置搜索导航线路,并用语音提示行进中的位置和方向。这时您只需按图中标示的方向和位置,配合语音提示前进,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图3)。

2 掌中笔记 记录详细地址

老人跟随子女来到大城市,但不过问子女所在地的详细名称,只知在某个区域,以为和市、县差不多,有个地名就能找到。有个真实的笑话,曾有一个老人去天津找自己在那里读书的孩子,以为天津大不了比他们村里大一些罢了,于是没拿具体地址就来了,结果下了火车就慌了神,在广场上大喊自己孩子的名字,以为孩子能听到来接自己,警察发现后才帮他找到了学校。可见,细化至门牌号的地址必须引起重视。

如果记不住那么长的地址,也有很简单的方法。我们的手机里都有记事本或笔记软件,打开这些软件,让子女们将家庭具体地址(包括哪个区、哪个小区、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几号等)写入其中即可(图4)。

之后,万一发生迷路找不到家的情况,有热心人或警察帮助,自己就可以马上拿出手机,提供详细的目标地址了。如果警察能按地址将您送回,或指引您顺利找到家里,就不用打搅孩子请假来接了。

3 快捷拨号 开启火速救援

老年人手机一般具有快捷拨号求救功能。设置SOS一键求救功能,首先在手机中设置好求救电话和求救信息,一旦遇上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直接按下SOS键,手机会向预设电话发送短信,同时拨打电话。具体设置因手机型号不同而不同,请按说明书操作。

目前有的地区社区,还专门开通有老年呼叫信息平台,万一迷路或需要其他帮助时,只需按一下手机的紧急按钮,信息平台便自动识别来电用户,通过GPS定位确定老人所在方位,由专业接听人员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老人的求助信息通知其家属或110、120等。如果您在的地区有这种服务,可申请加入。

4 专业定位 走丢轻松找到

上面我们谈到的是自己如何使用导航软件来找到回家的路。但是,有些情况下,问题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老人走出去可能去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根本无法辨清方向甚至连路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靠自己解决就成了问题,要靠救援了。而救援的首要因素就是让别人能发现自己在什么位置。这时,通过专业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找到语文教学“回家”的路 篇7

一、高效课堂散发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教材中许多文章文质兼美,当你读得犹如亲历其境、亲见其人时,你便走进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般的语文空间。执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环节“学习目标”自然是“朗读吟诵”。学生先以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读,并用一句话说说原初体验,再就怎么读、怎么读更精准表达诗人感情等问题在小组交流,初步形成自己或小组认为适合的朗读,组员间个性化朗读展示,在相互评点和再度揣摩诗作情感、语调、语势的基础上形成最佳朗读方案,推荐代表在全班朗读,教师加入讨论、范读,并顺势加以点拨、指导,最后集体吟诵全诗。在配乐的反复吟诵中,体会徐诗音节和谐自然、节奏轻柔委婉、朗朗上口的“音乐美”的特点。

二、高效课堂发酵着嚼词析句、静思默想的“品味”

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课堂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 应留出足够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让学生独立对文本精妙之处进行细细品味。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语言是怎样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是如何有特点、有魅力、有活力。《再别康桥》第二环节设置的“学习目标”是“自学”,即“鉴赏品评”,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学习本诗你最想学习的是什么,由此确定学习主题———语言、意境、情感、构思等“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要舍得给足时间,至少十分钟给学生自学独品,根据自己选择的既定的学习主题,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透过有形之物探究、发现无形之情,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去品读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去联想去创新。品读的这十分钟,课堂是安静的,能见到的只是学生们时而静思默想,时而写写画画。教师在巡视中, 偶尔与学生交流。师生在安静的课堂中独自体验,鉴赏品评,再现生活,走进诗人。这十分钟,是学生和知识和作者直接对话, 是从朗读吟诵的表层感知上升到鉴赏品评的理性层面,真正洞悉诗中真味的思维发酵、思考、整理的十分钟,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十分钟。

三、高效课堂洋溢着娓娓道来、议论纷纷的“说味”

独“品”之后纷“说”之前,给学生一些时间小组内“对学、组学、群学”[1],提出独学中发现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有难度的在全班“说”时可以提交给大家商议解决。其时的“学习目标”就是“展示”。先“说”。“说”主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辩;教师只是确定任务,定向点拨,引导深入。在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充分研读鉴赏了《再别康桥》之后,课堂又交给学生交流展示,评说分享。或谈诗歌语言的华美,意境、结构之美,或品读思想感情的,娓娓道来中呈现了独品的成果,学生在展示与倾听中,深化了对徐诗的认识与理解。读“金柳”的,不仅读出了柳树在夕阳下金灿灿的,就像新娘一样美丽,还读出了金柳在“波光里的艳影”,是时光流逝后遗留在诗人心头的旧影,是怎样柔情婉转、温馨缠绵的荡漾。说“彩虹似的梦”不仅是诗人昔日美好理想和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比喻或象征, 还说出了诗人原是寻梦而来,到了就要重温旧梦时, 却似乎犹豫了, 是因为“但我不能放歌”,怕惊醒了那个美梦,最好的办法是:悄悄地离别。一切的一切,都让它无声地留下,“不带走一片云彩”,完好地封存吧,这正是徐志摩喜欢的“甜蜜的单独”,哀伤、落寞与惆怅。寻梦而来,遗梦而去,又是何等从容、优雅与洒脱……走进了诗人,走进了诗行,貌其神韵,探得心源。娓娓诉说中,此时萦绕你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念头就是:到康桥去走一走,享受美丽的宁静与宁静的美丽。这里,宜慢再慢,慢慢地享受这份美好的怅惘。再“群议”,就是把先前“独学”和“组学”中存在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群学”, 教师基于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反馈,自己在其中穿针引线,把学生思维引向洞天福地。在“纷说”环节,不仅是学生自己“独学”成果的展示,而且是学生深入文本对话,发现文章的“缝隙”,于无疑处发现有疑,读书得间,发现矛盾的过程,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过程。

四、高效课堂沉静着圈点批注、体味感悟的“写味”

在“纷说群议”的热闹之后,该回归沉静了。沉下来圈点批注,静下去体味感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享受徜徉在文本中把思想情感凝聚成文字的快乐,不仅应成为一种语文课堂的良好常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再别康桥》此时的“学习目标”就是“反馈”,通过“静写”“创写”呈现。此时学生对此诗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认知, 进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将“独学”、“组学”和“群学”过程中形成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的情感体验,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很多学生就有了写的欲望。在“静写和创写”这一“反馈”环节上,学生从诗中自由选择“云彩”、“金柳”、“波光”、“青荇”等景物进行二次创作。缠绵多情的金柳“我已经在这河畔,守望了多年,以我一贯的谦卑与孤独。诗人啊,当你脉脉的眼神将我镀成傲人的金色, 我只愿拼尽一生的美丽,做一回你的梦中新娘。”让我“折一枝金柳,摇曳在一生的荡漾里,撑一支长篙,追寻那炽热的情思。”学生的二次创作,使夕照中的康河河畔如新娘般美艳的金柳和斑斓星辉里、康河里的一切,都美轮美奂,俨然是一幅旷世绝美的图画……惆怅着也幸福着。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善于“发现”,懂得“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才真正学有所得,真正得到滋养。

寻找回家的路 篇8

一、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 创建童心环境

育人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习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样, 作文教学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促进作用。想象一下, 在一个很脏的教室里, 蚊子、苍蝇满天飞, 迎面扑来的是难闻的恶臭, 你让学生去描写夏天迷人的景色, 他会有兴致吗?因而, 作文教学也应重视环境的布置, 环境与课堂的整体搭配。幼儿园的教室里布置得花花绿绿, 置身其中像是来到了茂密的大森林里, 像是走进了神秘的童话世界, 再把数字、字母、汉字、语句等巧妙地安排其中, 自然和谐, 就连大人也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 更何况五六岁的孩子了?再加上幼儿园城堡式的外观设计, 更令小朋友们流连忘返, 他们生活得快乐, 学习得也快乐。为什么小学教室非要安排得那么严肃呢?整齐排放的桌椅, 方方正正的宣传条幅, 庄重肃穆的标语, 似乎作为教室就应该是这样的模式, 而且应该亘古不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快乐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压抑。人只有在身心舒展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工作。这样的环境, 对于学生学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更不用说习作这种主观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了, 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 在作文前, 有必要在环境上先大做文章。如让学生编童话故事, 不妨先在教室里布置树木花草图片、动物图片等,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突然间迸发的奇思妙想, 有可能是我们老师怎么也想不到的。或者干脆把课堂延伸出去, 搬到喧闹的大街上, 搬到碧绿的田野里, 搬到静静的小河边……在大自然面前, 在社会面前, 老师的语言显得很苍白。

二、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构建童心课堂

儿童就是儿童, 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 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是学习作文的主人。因此, 作文课堂要有“儿童味”。对于儿童的作文教学要从成人的霸权中走出来, 还儿童发展习作能力的自主权。作为教师, 不是教导学生、命令学生、控制学生, 而是通过文本、对话、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言语实践平台。教师应当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带领学生走向新的作文天地。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 每个教师都少一点包办, 多一点放手, 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 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 在课堂上欢蹦乱跳, 弹奏着习作的蛩音, 展现着生命的对话,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心理无拘无束, 天性自然流露, 他们好奇心、好胜心、表达欲被激活, 儿童的精神融入了课堂, 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得到真实体现。

三、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尝试童心习作

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应当有信心, 不能脱离实际地要求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刻新颖, 更不能只关注作文训练的文字技巧和形式, 忘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不能为了追求作文的语言文字的表层训练效果, 放纵学生在记实作文中胡编乱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 “立意”愈高, 人格将会愈低。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 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 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 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仅最有意义, 也是他们最想写也最好写的内容。

四、从保护学生的习作激情出发, 学会童心评价

寻找回家的路 篇9

内容简介: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中华文明的性格是否命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地理环境, 分久必合的大一统历史, 刻骨铭心的向心力传统……当你思考中国未来民主之路的时候, 这些文明性格的内在规定性, 你考虑过了吗?

推荐理由:本书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开与相互融和的历史, 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 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 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书中没有很多的大道理, 通俗易懂, 耐人寻味。

照亮回家的路 篇10

获得光源

既然是路灯,那光源将是首要准备的物品。咱们在这儿选择一款有80个LED小灯泡,功率在6W的照明灯,这照明灯最大的亮点在于有一块可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

制造灯杆

路灯就是一个悲剧的娃,长年将自己绑在一根杆子上,牺牲小我,造福大家。我们制作的是路灯,也是一个被杆子绑着的,这根杆子可以选择家里已经废弃的水管,长度在2.5米比较合适。

制作灯罩

为了延长路灯的使用时间,不被大自然的力量给毁灭,那就需要给制造一个保护罩,就是咱们常说的灯罩。灯罩可以采用一个大口的塑料碗。要想将灯安装在灯罩里,还要一个灯座。

太阳能防护板

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最大的麻烦就是雨水,需要给太阳能电池板做个防护板。防护板的材料采用玻璃和木头合成。玻璃不用多说,当然是安在太阳能电池上面,而木头起到的作用就是固定玻璃。

固定路灯

现在的路灯已经像模像样了,咱们要做的就是将它固定到杆子上。这时灯座就发挥作用了,不仅可以固定灯,太阳能板固定在杆子的顶端,还可以将杆子固定在灯座上面。

安装到位

上一篇:语义特征分析下一篇:数字化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