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质

2024-08-15

民族体质(精选六篇)

民族体质 篇1

研究方法 (哲学术语) 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 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 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一、体质人类学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

(一) 20世纪90年代前后

1. 各机构在此期间开展的工作

20世纪前半期, 中国老一辈的人类学、民族学家在做民族调查时, 将文化人类学研究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相结合, 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1949年以后, 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取缔, 体质测量、人种学、民俗学等中断多年。而人类学的一些分枝 (如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言语学等) 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82年创办了《人类学学报》, 对中国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和推动其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 中国各医学院校解剖学、遗传学等研究机构对现代中国人体质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自1980年以后, 体质人类学在中国取得长足的发展, 出版了大量与体质人类学相关的专著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主编《人体测量方法》, 中国人类学会编《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中国人体质特征调查》、《中国人体质特征调查》 (续集) 张实著《体质人类学》等一些列文章和专著。

2. 各独立学者所开展的体质研究工作

在这一时期, 较有影响的学者有李明、郑连斌、李跃明、陆爱华等学者, 其调查所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依据马丁的标准和吴汝康等编著的《人体测量方法》中有关项目标准, 分观察、测量项和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和照相, 并计算体质指数, 以此来确定各民族、民族间体质特征及南北方民族聚类分析。

在这时期,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运用于对不同人种和族群的研究, 人类基因的研究成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技术, 为探讨人类的起源、演变、迁徙和血缘关系、体质特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促进了体质人类学的长足发展。

二、政策干预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

我国政府层面组织进行的涉及少数民族体质健康调研始于1985年, 由中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组织并负责实施, 1991~2010年又进行了5次全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状况调研, 并将云南少数民族 (白、哈尼、傣、傈僳、拉祜族、佤、纳西等) 7个民族纳入大规模的监测体系 (不知何故, 自1991年以后的政府层面的调研均始终没有将拉祜族纳入监测体系) 。因此关于以上6个民族的体质研究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主要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反应时、坐位体前屈、握力等项目的测试。

在这时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运用于对不同人种和族群的研究, 人类基因的研究成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技术, 为探讨人类的起源、演变、迁徙和血缘关系、体质特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促进了体质人类学的长足发展。

三、多学科交融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和各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不论是民族的研究还是体质的研究, 已不但是人类学、体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属研究范围, 其学科间的关联性也进一步扩大, 因此, 再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质进行研究或还未纳入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拉祜、景颇、布朗、普米、阿昌、基诺、怒族、德昂、独龙等9个民族的研究都应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力求使研究具有多重价值, 服务于各个学科间, 也能为体育研究事业和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提升。

四、小结

云南少数民族及特有民族的体质研究工作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前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才能为后来学者进行跨领域、学科及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研究工作还有许多研究领域需要挖掘和进一步探索其机理。因此, 加强多学科交流和合作, 加强各学科先进研究方法的运用, 为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体质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1.

[2]杜靖.1895~1950年间的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述略[J].人类学学报, 2008.

[3]白兴发.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J].学术探索, 2009.

[4]聂蒲生.抗战时期迁居西南的民族语言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对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贡献[J].广西民族研究, 2007.

[5]王建民.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6]张振标.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J].人类学学报, 1988.

[7]李明, 王晓晴, 孙俊, 等.云南14个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J].解剖学杂, 2005.

民族体质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20-03

随着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不同群体的体质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特点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对比研究还很少。本研究是在相同测试时间、地点、方法和测试人员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客观反映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质水平的现状及不同的体质特点,而且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对将来改进少数民族院校的教学和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也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本科生女生,从参加测试者中挑选10个民族且数据有效者共1 174人。其中:汉族537人,蒙古族107人,回族162人,藏族46人,维吾尔族31人,苗族34人、壮族38人、朝鲜族54人、满族101人、土家族64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在测试过程中规范了测试内容、方法,统一了测试要求和测量尺度,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六项指标也是国家教委体质测量组规定的体质测量技术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被测试者的身体素质情况。其中,身高是反映骨骼的发育状况和人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和身体充实的程度,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体前屈是反映人体柔韧素质的指标;立定跳远是反映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的指标。台阶测试是评价人体心肺机能的指标。

1.2.2数理统计法测量所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后,采用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AS 6.12软件完成此次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质测试结果10个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研究的6项指标测试结果均值、标准差等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10个被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身高:满族、回族、汉族、蒙族、藏族、维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2.体重:维族、回族、满族、蒙族、藏族、汉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壮族。

3.肺活量:维族、满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藏族、壮族。4.体前屈:维族、苗族、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土家族、壮族、藏族。5.立定跳远:蒙古族、壮族、满族、汉族、土家族、回族、维族、苗族、朝鲜族、藏族。6.台阶实验:维族、苗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汉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壮族。

2.2体质特点的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可以归纳出各个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的综合特点如下:汉族女大学生的身高较高,体形较修长;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好,心肺耐力稍差。蒙古族女大学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呼吸机能和柔韧性中等;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好。回族女大学生身材较高,体形粗壮;呼吸机能和心肺耐力较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稍差。藏族女大学生身高中等,体形中等;柔韧性和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差,呼吸机能和心肺耐力也较差。维族女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是身材中等、体形粗壮,肺功能、柔韧性和心肺耐力居10个被选少数民族之首,但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苗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中等;柔韧素质和心肺耐力较好;呼吸机能和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壮族女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是;身材较矮,体形中等,呼吸机能、心肺耐力在10个被选少数民族中最差,柔韧素质也很差;但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好。朝鲜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较粗壮;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满族女大学生身材在被选的少数民族中最高,体形修长;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心肺耐力均好。土家族女大学生身高较矮,体形较粗壮;呼吸机能、柔韧性、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较差。

2.3体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下面是以上述六项指标按照不同民族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并和20年前(1985年)本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结果加以初步对比。

2.3.1身高的对比分析不同民族女大学生平均身高的比较结果可知:满族女大学生较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女大学生平均要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苗族女大学生较回族和满族女大学生平均要矮,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较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女大学生平均要矮,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校1985年进行的哈族、藏族、蒙族、回族、维族、朝鲜族和壮族等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1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最矮,显著低于蒙族和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两者的比较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身高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3.2体重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于苗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小于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本校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最轻,显著低于维族和蒙族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两者的比较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3.3肺活量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大于藏族、苗族、壮族和朝鲜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藏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小于满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也小于回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肺活量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本校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维族、回族女大学生平均肺活量较高,壮族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最低。说明壮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有下降的趋势。

2.3.4体前屈的对比分析维族女大学生的体前屈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藏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女大学生的体前屈没有明显区别。1985年的测量结果显示:维族女大学生的体前屈平均成绩低于藏族、壮族。两者的结果明显不同。说明,维族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在近20年时间可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的调查结果2显示:朝鲜族女生的体前屈显著高于汉族女生(7-22岁);而本文的结果(表1中汉族体前屈均值为16.89cm 、朝鲜族为16.5 cm )显示朝鲜族女生的体前屈低于汉族女生,但无显著性。

2.3.5立定跳远的对比分析本校1985年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藏族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较低,显著低于壮族和蒙族。表明:藏族女大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在近20年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有下降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藏族女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低于其他被选民族,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2.3.6台阶测试的对比分析由于变量台阶测试的原始数据基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本文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来进行比较。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做两两民族之间的比较,显著性水平α=0.05,10个被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台阶测试的比较结果可知:维族女大学生台阶测试平均成绩高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苗族和满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壮族女大学生的台阶测试的平均成绩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土家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满族女大学生台阶测试平均成绩高于汉族女大学生,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的调查数据3也表明,蒙古族和汉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没有明显。本校1985年进行的7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壮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显著低于维族、蒙族和藏族女大学生;维族女大学生的耐力好于蒙古族和藏族,但无显著差异。表明:20年来,所研究的几个民族女大学生的耐力水平仍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增加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发现其原因。

3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比较

在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4开展了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7-18岁)体质的现状调查并与1985年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将该项研究和本文的研究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1) 其研究结论中关于回族、蒙古族、维族、藏族、苗族和壮族女生的体质特点的分析和本文做出的分析是一致的;2) 其研究发现:2000年壮族女生(16岁)的身高和体重的均值比1985年的同龄女生稍有下降,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验证。3) 本文关于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的体质特点的结论与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在2000年的结论不同。其可能因素包括:所选民族范围(本文的研究仅10个民族,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研究有27个民族)、研究对象年龄(本文研究对象年龄在19~22岁之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年龄是16岁)、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等等。还有待于将来深入的研究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 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汉族、蒙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满族和土家族等10个民族中,维族、回族、满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好;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质较差。2) 被选8个民族女大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在:(1) 壮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高于维族、苗族、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女大学生,苗族女大学生的身高较回族和满族女大学生的身高明显低。(2) 维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明显大于苗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的体重;壮族女大学生的体重较回族和维族女大学生的体重明显轻。(3) 维族女大学生的肺呼吸机能明显好于藏族、苗族、壮族和朝鲜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藏族女大学生,回族女大学生的呼吸机能明显好于壮族女大学生。(4) 维族女大学生的柔韧性明显高于藏族、壮族和土家族女大学生。(5) 藏族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爆发力及机体协调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被选民族女大学生。(6) 维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明显好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女大学生;壮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显著低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女大学生;满族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好于汉族女大学生。

4.2建议

1) 建议各少数民族院校根据各民族女大学生体质的不同特点,制订规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改善各个民族女大学生体质。2)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从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女大学生的测试数据中得出的,与本校1985年的测试结果及国内相关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还应继续开展研究,采集更长时间段的更多样本数据,保持研究的延续性,从而深入挖掘不同民族体质的演变及民族之间差异性的规律,为后继的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学院体质调研组.中央民族学院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调查报告,1985.12.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民族体质 篇3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民族体质,现状,措施

体质为人体的质量简称。其指基于遗传性因素呈现出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性能以及心理素质的统一。体质相对而言较为稳定。但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其会发生相应地改变。

1 民族体质以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民族体质健康水平与整个国家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其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现状,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以及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在整个民族体质健康中,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都为基石,是根基所在。通过一个民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态能够充分感知到此民族的生命力状况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对于国家以及家庭而言,青少年为其未来。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展开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家庭安康、社会和谐以及民族崛起。

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自1985年至今,我国针对全国青少年共计开展了五次体质健康调查。通过这四次调查,发现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佳,令人堪忧。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进步,青少年的营养以及发育水平也随着得到稳步提升,但是,在对部分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指标(体重、身高、心肺功能、视力、速度以及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血压调节机能等)监测上,却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相关的负面报道也屡见于各种媒体。例如,与同位亚洲国家的日本与韩国相比,我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97 m,而日本与韩国各为1.707 m与1.74 m,都优于我国。此外,在7~17岁的男孩身高上,我国相比日本,平均身高低了将近2.54 cm。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控制与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综合国力。

3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分析

3.1 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体育教学水平

需要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意识,同时加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量。首先应提升学生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度,提升自我效能感。铺设相关条件使得学生开展适宜的课间以及午休时间身体活动,例如:跑楼梯运动。总之,需要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课余锻炼的习惯,推行“阳光运动项目”,倡导“分钟身体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在学校中的身体运动量。其次,应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资源加以整合,提高其利用率,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工作与研究的重点,充分重视锻炼的体质功能,适当普及我国民间传统游戏活动项目,此类项目简单易行,对于场地以及设施等没有较强的依赖性。通过以上举措来促进学生身体运动的常态化发展。再次,针对体育课堂教学,通过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有效性。最后,要充分重视体育相关场地与设施建设。其中主要包括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硬件基础,同时还包括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来确保各大、中、小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正常开展。

3.2 融合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方力量,共同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不单单是学校教育一方的事,其还与青少年所在的生活环境(家庭、社会)等息息相关,需要学校、家庭与社区三方共同协作。但是,就当下状况而言,三者的关系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为此,三方中的任一方都需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避免急功近利、只重眼前利益的片面狭隘思想与观念,加大力度关心与支持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形成社会统一认知,构建社会合力,从自身角度出发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分布在社区以及公共体育场馆等区域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适当向青少年群体开发,此外,还需要在体育运动器械上给与充分保障,将自身拥有的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开放,从而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此外,相关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应当依托媒体渠道来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将现代化的体育运动方式推广到每个青少年身上,协助家长与学校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对于家庭而言,要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摒弃一直以来以成绩来评优劣的错误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及体育观。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相关的体育活动。

3.3 做好卫生辅助工作,提高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所在学校的卫生工作受到了相关政府机构以及学校自身的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例如:大多数的学校没有遵循相关卫生条例规定来对该校的卫生设备以及人员加以规范管理,使得卫生室条件差,医疗人员专业素质低。为此,各方都需要积极转变意识,投入足够的力量来重视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校的卫生工作重要性等同于体育工作,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是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阵地与关键点。为了确保学校卫生工作的完善,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与卫生两项主要作用,使得这两个方面互相辅助,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构建紧密合作的良性互动工作体系。第一,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需要明确“体卫结合”对于青少年综合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完善各部门、各领域相互间的协调机制。第二,从中观的制度角度分析,应设计合理的“体卫结合”制度,主要体现卫生、教育、体育以及民政等相关机构或部门的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健全学校卫生保健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制度化、体系化以及长效的工作机制。第三,从微观的执行角度分析,要确保相关具体工作的执行力度,做好技术培训与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结果引导下,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切实将每项工作落实到点。此外,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工作出发点放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上,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健康意识、信念理想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

4 结语

概而述之,青少年在国家发展、民族强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体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此,全社会需要高度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要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具备应有意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正确分析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以此来做好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培友,孙庆祝.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14(2):34-39.

[2]董静梅,陈佩杰,欧阳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226-230.

民族体质 篇4

1 高校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学生体质健康观念差,体育教学有效性低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女生出于爱美的思想,存在着“以瘦为美”的错误饮食观念,而高校部分男生却存在着无视健康饮食,在生活中保持暴饮暴食等错误的餐饮习惯。在高校中经常会见到肥胖学生以及体质较弱的学生。就青年学生来讲,较低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学习效能,削弱其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长期不良的运动习惯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惰性,不利于其学业以及其他相关素质的提升。总体来看,现今高校学生尚没有充分认知到体质价值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较低的体质水平不仅阻碍高校学生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其他能力培养上也起着制约作用,如反应能力、意志力等。

1.2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僵化

就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而言,其依然保持着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的保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单调,技术性过强,缺乏趣味性以及娱乐性,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生理特性以及心理特性上的不同。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而言,从小学至今,体育运动项目贯穿于整个过程,长时间的锻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此外,这么长时间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延循的是保守的教学方法,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运动加以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活泼的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其运动天赋的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这部分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与行动力。针对体育教学,高校在最近一段时期采取了诸多的方法、手段加以改进,但是,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指导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没有精力去感受与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积极性不够,更无从谈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1.3 高校体育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在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问题,考核机制也是突出问题之一。就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其在考评体育教学工作上通常过度关注学生的考核数据,试图通过单一的、机械化的数据来评价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这种考评机制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影响是,无法实现应有的教学有效性。

2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分析

2.1 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是教学目标之一。在创新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把准方向,要将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培养上。就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不管采取何种革新方式与模式,其工作的核心都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加以培养,使之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得以实现体质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体育锻炼贯穿始终。鉴于以上特点,在高校体育教育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来说,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培养其积极性、习惯与能力。体育意识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环节有效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养成无意识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帮助学生尽快认知到体育学习以及体育锻炼不仅仅体现在求学阶段,还应当运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当大学生离开高校后,终身体育意识会继续指导其科学地进行家庭体育、工作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工作,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乃至整个民族体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2.2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上,高校应将提升学生体质目标融入传统的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中,体现在相关教材中,应充分融合健身教育,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开展具体的教学,促进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与持续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使之相符于当前的倡导的“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理念。此外,针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需要参照高校的客观实际,尽量确保体育运动项目易学、易练且实用,同时能够被充分运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借助体育教学,学习到实用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及相关技能等,从而积极引导其开展体质锻炼,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此外,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质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式教学、引导式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等,同时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2.3 创新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在对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上,需要应对学生学习锻炼整个环节给予充分关注,从多个角度来呈现教学评价的价值,有效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具体而言,评价体系包括的项目有:体能与技能、进步程度以及过程表现等。这些项目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此外,评价指标还应当与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贴合,从而提升评价指标的执行力与科学性,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质锻炼的热情值。在合理区间内,可以准许学生参照自身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尽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确保每位学生的体育权落实到位。除了上述提及的体能、运动技能评价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交际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加以考评。通过创新体育学习考评机制,使得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在民族体质健康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相关教育机构以及研究部门需要重视高度重视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其能够带动整个民族的体质健康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姜佳男.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43-44.

[2]李帅许.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2):138-139.

民族体质 篇5

1.1、客观原因

测试标准没有反映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项目设置和测试标准一刀切。

测试标准和项目是继承以往的经验, 借鉴国外的体质测试来完善和改进的, 要具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目前的测试标准没有反映地区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异, 所有评价进行一刀切。北方城市大学生和南方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就有很大差异, 有的学生由于先天条件不足, 某一项测试不达标, 但是其他项目达标, 身体健康无疾病, 精神状态良好, 并不能因此判定他不健康。尤其是桂西北民族地区, 有自身少数民族的特点, 对于传统项目的感知力很强, 而少数学生跳远等项目很难达到及格。对于身材较胖的学生来说, 引体向上也很难做到要求的次数, 但并不能说明他的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不好。

此外, 体质测试标准中并没有表现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健康的真实水平。

1.2、主观原因

(1) 缺少严密的组织手段, 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校把体质测试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 并把实施情况纳入到学校的年终考核中。但是有的主管领导怕影响年终考评, 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使数据失去了真实性。桂西北由于地处偏远, 经济不发达, 高校测试工作缺少人手, 庞大的工作量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但是上级又要按时上报数据, 有的测试人员为完成任务虚报数据, 使数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 测试员的水平和意识不足。

桂西北民族地区目前已成立体质测试中心, 由指导教师带领, 安排测试员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由于桂西北地处较偏远, 学习的过程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方便, 测试又是一个长期繁琐复杂的工作, 需要指导教师和测试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 然后才能进行测试和上报工作, 因此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和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对新上岗的测试员进行培训和学习, 学习的态度和熟练程度都直接影响上报数据的真实性。

(3) 受试者心态不端正。

桂西北民族地区高校体质测试的参试者都是在校大学生, 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广西本区, 地区差异不大, 所以学生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成绩的好坏, 如果他们把体质测试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平时就会加强练习, 提高身体素质, 测试成绩必然会提高;反之, 如果学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那么测试成绩必然会下降。由于受试者心态不端正造成的差异也会使得测试所得数据失真。

2、对策

2.1、项目设置和测试标准的调整

根据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全国的整体水平, 对不合理的项目和评分标准进行调整, 相关专家要广泛深入到基层学校进行调研, 尤其对边疆和少数不发达的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项目和标准的制定不能一刀切, 要注重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测试的项目要合理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健康水平, 评分标准要使学生经过努力才能够实现, 这样才能激励学生进步, 达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

2.2、对测试的组织领导及过程控制, 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

桂西北民族地区要吸取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 测试前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 做好工作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体质测试开始之前采集数据进行心度和效度检验减少误差。各级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对测试工作统一部署, 提出要求, 并深入到基层学校对测试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严格按照测试方法和要求进行测试和评价, 对收集的数据及时处理, 汇总和上报, 确保整个过程不遗漏和丢失数据, 不错报数据。

2.3、重视前期对测试员的培训

每个测试人员都应有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在测试员选择的时候就要选择那些平时做事认真负责的人来承担此项工作, 重视测试前期对测试员技能的培训和严谨态度的培养, 在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的同时, 做到公平、公正、认真、严谨, 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2.4、动员和教育参试者认真对待测试

做好受试者的动员和教育, 使学生端正的态度, 认真对待测试, 按照测试要求进行, 配合教师做好数据采集工作, 不弄虚作假, 遵守秩序, 保数据真实。

民族体质 篇6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调查,健康教育

仫佬族聚居于我国中南地区, 人口20.74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 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贵州两个省的山区, 以广西省最多, 主要聚居区在广西桂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广西拥有11个少数民族, 大部分聚居在西北部的偏远地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国民的体质、健康得到增强[2]。但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对仫佬族聚居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 分析各种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 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健康教育和共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行性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仫佬族聚居区初一至初三级42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对身体形态方面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进行检测, 并与广西城乡汉族学生进行比较。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研究。

2 仫佬族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调查分析

2.1 身高

男、女各年龄组学生的身高均值与广西城乡汉族进行t检验 (表1) 。除女生3年级组, 其他各组与全区城乡汉族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 差值除女生3年级组外均为正值, 表明身高指标超过全区城乡汉族平均水平;但从s值偏大说明, 同年级不同个体的身高发育很不平衡。 (如表1、表2、表3)

2.2 体重

各年龄组学生的体重均值进行t检验 (表2) 分析:男生各组与全区汉族平均值比较差别都有显著性, 而且差值为正, 说明体重均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但s值偏大, 说明同年级不同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女生体重均值同样超过了全区平均水平, 但随年龄增大已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差值逐渐减小, 同龄组的体重发育相对平衡。

2.3 胸围

从 (表3) 得知:男生1、2年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整体均值除女生3年级外, 差值为正, 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s值判断, 胸围发育较为平衡, 有4个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 (如表4、表5)

2.4 50米跑

从 (表4) 得知:男、女生1、2年级组比较后差别都有显著性, 除男生3年级外, 差值都为正, 说明50米跑的成绩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 而且个体发展不平衡, 但男生3年级的差值为负, 说明用的时间更少, 成绩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1)* p <0.05, **p <0.01

2.5 立定跳

从 (表5) 得知:男生各年级组比较成绩均高于全区水平, 从s值判断, 成绩个体差异很大;但女生各年级组差值都为负, 说明女生的立定跳成绩均低于全区水平, 而且随年增大, 成绩越来越差, 负值绝对值越大成绩越差。

3 整体分析

仫佬族中学生各年级组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大部分超过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男生较为明显, 但初三女生的这几样指标落后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从50米跑和立定跳的成绩判断, 身体素质落后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女生尤为明显, 男生3年级组的身体素质明显好于全区平均水平, 说明这一时期注重了身体锻炼, 但女生的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差, 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4 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

广西经济近年来进入了高速曾长期,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仫佬族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于广西西北部地区, 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整体水平高于或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但身体素质锻炼还相对落后于身体形态发展水平。从个体差异性较大来判断, 仫佬族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个体家庭经济状况相差较大, 以至于中学生身体发育的个体差距较大。因此,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密切配合。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部分学生营养的缺乏、生活和升学等压力的增加, 身体锻炼的减少, 健康教育的投入不足等, 造成了仫佬族学生个体发育状况不平衡, 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水平, 因此, 如何提高我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水平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要调整教育战略部署, 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重视健康教育。

4.1 当地经济与家庭现状

经济是基础, 重视发展民族经济, 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是提高我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构建我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由于该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 农业人口比例大, 贫困生较多, 为维持家庭, 许多家长外出打工, 无法顾及子女的成长, 许多学生一日三餐还停留在温饱水平。农村与城镇相比较, 学生的营养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学生青春发育的健康成长。

4.2 饮食习惯

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重合理营养、平衡膳食[3]。据调查访问, 许多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 在午餐和晚餐中, 许多住校生从家里带来自产的家常菜, 营养的摄入不够, 加上学习任务繁重, 早上课时长, 身体的消耗大, 不吃早餐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水平。因此, 提高健康意识十分关键, 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摄入量, 保证青春期身体发育的营养供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当地豆类、瓜果类等非肉类的经济而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的进食量, 以增加营养的摄入。

4.3 健身与锻炼

由于家庭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 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除了每天的早操及每周两节体育课之外, 已经没有什么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许多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 为了应付升学、评估等, 布置了大量的作业, 有的利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补课, 限制了学生参与健身与锻炼的时间, 说明在落后地区, 应试教育依然是主体。因此, 注重素质教育, 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全民健身才具有实际意义。

4.4 环境影响与健康教育

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 常见病的防治、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内容[4]。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更应予以关注。因为该地区是贫困生相对集中的地方,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贫困生受到的来自于自身落后的实际状况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 不正确对待这种情况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统计, 许多农村学生和贫困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不断攀升, 学习焦虑症、孤独倾向症、自责倾向症、过敏倾向症等问题层出不穷[5]。因此, 我们要结合实际, 运用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提高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加大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萍.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5) :94~96.

[2]王小凤.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学教育研究, 2006 (9) :56~61.

[3]魏有为.关于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5 (3) :47~5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族体质】相关文章:

民族体质健康08-03

体质06-16

体质课程07-01

体质调研07-02

国民体质07-26

体质分析07-28

体质指标07-30

体质因素08-10

体质养生09-13

学生体质分析05-03

上一篇:智能化建设模式下一篇:急重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