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异质性

2024-08-29

人力资源异质性(精选十篇)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1

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代企业参与全球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没有人才、没有对人才的合理组织利用, 就不可能顺利实施企业的战略规划。只有不断投资于企业的人力资源, 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资源, 是企业绩效的基础。Wernerfeh (1984) 提出了资源基础观 (Resource Based View) , 认为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 学者们并对企业资源的同质性、资源的异质性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

虽然学者们认识到企业家人力资本异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着积极的关系, 例如贺小刚和李新春 (2004) 对资源的异质性、同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指出资源异质性使企业间的企业绩效存在差异, 而资源同质性使这种差异在减小。但对于人力资源异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对人力资源的异质性与企业绩效做系统的分析, 以构建模型的方式理顺及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人力资源异质性的形成

本文认为知识及能力、信息、创新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异质性。

(一) 知识及能力。

Penrose认为, 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 这就是企业理论中著名的“潘罗斯效应 (penrose effect) ”。知识不是人生来就有, 它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往往有很多种, 但最主要的是通过教育、在职培训获得的。知识分为默示性知识和非默示性知识, 而每个企业的默示性知识都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往往和稀缺性联系在一起, 这一因素决定了知识拥有者的差异性, 即人力资源异质性。由于人力资本的初始禀赋的不同 (人会遗传父母的人力资本) 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在这一阶段过后, 人力资源积累就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当职工们在企业工作后, 原本的知识可能以无法完成其工作任务, 企业就会通过在职培训来使工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这一阶段会使人力资源间的差异进一步的拉大。人们逐渐认识到, 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理要素, 比如机器、劳动力和原材料, 即使是非常稀缺的, 仍旧不可能产生任何生产力, 除非有意识地用于寻求经济租金。唯有知识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源泉。知识决定能力, 知识的差异导致能力的差异。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获取新知识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能力的差异产生人力资源的差异。

(二) 信息。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对一个企业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信息时代的符号和载体, 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物质依托。管理学界已将信息作为了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信息已从原来的资源形态转变到了资本形态。而信息是由人获取和处理的。拥有信息的多少和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也就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异质性。

(三) 创新。

创新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对它们的拥有度是存在差异, 即而导致了人力资源间的差异性。同时, 创新是新知识与新能力获取的源泉。知识和能力会随着技术的进步, 而慢慢的被同化掉, 它的价值性和稀缺性也开始减弱。若不实行创新机制, 一段时间过后, 人力资源间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异质了。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知识与能力的差异继续存在下去, 从而保持人力资源的异质性。

(四) 知识及能力、信息、创新共同作用形成人力资源的异质性。

企业人力资源所拥有知识与信息的异质性导致能力异质性, 包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 企业要保持人力资源异质性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创新产生知识与能力。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异质性人力资源的形成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在载体, 以创新为外在表象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源泉, 信息是知识、能力的依托, 创新是知识、能力的保证。缺少相应知识, 相应能力也就无法形成;对市场信息掌握不了或不够, 很多知识与能力就是无用的或甚至不利;缺少创新意识, 新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就会变的困难。

由此, 人力资源异质性的形成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及信息、并不断创新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

三、人力资源异质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在劳动力市场内部, 因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雇佣和合作关系, 所以企业与员工都有投资企业所需的异质性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通过特殊培训获得的专业化知识、能力和信息, 产生了异质性人力资源外部效应, 即对投资者以外的要素的生产率的贡献。异质性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传递、共享, 其结果是不仅提高了异质人力资源拥有者自身的生产率, 还增加了其它劳动者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 进而产生生产中的递增收益。同时由于异质性人力资源具有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稀缺性等特点, 以及异质性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性, 导致企业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异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1。

对于同质性的人力资源而言, 由于企业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可以随时“购买到”, 而且企业和员工双方从自身利益出发, 以免遭“敲竹杠”, 都不愿意投资只在特定企业或岗位才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很多竞争性需求者, 市场工资能充分反映人力资源价值, 任何投资的收益都归其个人享有。劳动者出于能在更多企业之间进行选择和追求更高的市场人力资源价值, 于是积极投资于同质性人力资源。同质性人力资源本身具有外在性、易模仿、灵活性强的特征, 它所形成的竞争力不是企业独有的, 所以只能形成短期的竞争优势, 见图2。

(一) 人力资源异质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异质性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企业家人力资源、特殊性人力资源、专用性人力资源。企业家人力资源表现为企业家的创新才能;特殊性人力资源承担着监督和经营管理的职能, 还包括一些从事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开发人员;专用性人力资源指某些人才具有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信息。大量事实表明, 异质性人力资源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源决定着一个现代企业的命运。成功企业家是推动企业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臣, 著名企业家能为企业带来创新利润, 企业家无形资产则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在高新技术企业里特殊性人力资源, 如高科技研究人员, 专用性人力资源如高科技应用骨干、信息优先拥有者等同样创造价值, 而且他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数倍甚至数百倍于一般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人力资源异质性的以下特性, 决定了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和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

1.人力资源异质性的非竞争性和难以模仿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是一个由人力资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聚合体。知识和能力既是企业历史演化的结果, 又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潘罗斯, 1959) 。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使用和分享, 建立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 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专业性和互补性特征。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这种特征, 决定了它难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和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非竞争性, 构成了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特征, 导致作为生产要素的异质性人力资源难以在企业间自由流动, 从而造成不同企业不同的战略经营形态。P.Boxall (1996) 区分了人力资本优势与人力过程优势。人力资本优势来源掌握稀缺、异质、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员工, 是一种资本存量优势。存量优势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需要在企业内部长期积累才能形成, 无法一蹴而就。人力过程优势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密切相关, 是一种流量优势或过程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异质性人力资源所有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掌握的信息之间, 具有明显的社会复杂性和因果关系的模糊性。普拉哈拉德 (1990) 指出, 与物质资本不同, 企业核心知识与能力等人力资源不仅不会在使用和共享中丧失, 而且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核心知识和能力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独立性, 难以简单量化到个人或还原为各部分之和;同时, 核心知识和能力大量表现为非正式的默示或隐性知识, 是企业长期积聚形成的, 具有某种共同经验的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充分共享, 这就说明知识与能力等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复杂性与因果关系模糊性。

2.人力资源异质性的价值性和稀缺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在舒尔茨与贝克尔等人力资本理论大师看来,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 人力资源的收益率远高于其它资本的收益率。作为异质性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信息只对特定企业和岗位有价值, 而这种特定知识、能力和信息对其它企业毫无价值可言。这就决定了异质性人力资源在特定企业中的价值性。在农业社会, 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 拥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程度, 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工业社会, 物质资本是最稀缺的资源, 企业拥有物质资本的多少, 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与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知识经济社会, 人力资源是最稀缺的资源, 人力资源拥有的知识、能力和信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当今中国企业, 即使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即使我们拥有众多且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但如果企业不加大对最稀缺的、最珍贵的异质性人力资源投入的话, 我们同国外跨国企业竞争仍毫无优势可言。诚然, 异质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人力资源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本文认为, 企业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 的异质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中, 人力资源无疑是企业核心资源中最重要的内容, 企业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企业人才的数量、质量、才能的发挥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的结构问题。人力资源在性质上可分为同质性人力资源和异质性人力资源。同质性人力资源是在某个特定阶段中使企业生产力的边际收益递减;异质性人力资源是指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使企业生产力的边际收益递增。事实上, 从现代契约理论的视角下来看, 企业是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企业家与拥有同质性人力资本的职工通过合约安排的形式组成的。

在对人力资源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企业可看成是以异质性人力资源为依托的企业家主导的组织。因此, 分析企业绩效就不能遗漏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异质性。本文认为, 以信息和知识为依托的创新是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源的显性化。正由于此,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能否持久。在超竞争的环境中, 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不断缩短, 这就要求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 即引进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 这也就是所谓的战略选择观的依据所在。进一步而言, 企业家的异质性人力资源在弥补差异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即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源能发现没有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独特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 Rumelt认为, 公司的企业家精神紧密地与独一无二的、奇异的资源表现及调整相关, 且企业家拥有特殊的信息, 他们是独特的, 是能够创造纯利润的。Barney也指出, 一个产业中的某一企业也许拥有独特的技巧, 这些技巧是产业变革的源泉, 其他企业也可能拥有独特的能快速适应变革所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或技巧的企业都更有可能地生存下来。这种关于奇异能力是由企业的代理人 (或企业家) 创造和发展的认知理论建议。因此, 异质性人力资源是对企业绩效概念的延伸。

“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 与市场机制相比, 企业组织能更有效的在组织内共享和传送个人和团队的知识, 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事实上, 企业能力具有知识专有性, 这种知识的专有性是异质性人力资源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 企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其能够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契约理论的经济学家是从“机会主义”的角度来说明“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一问题的, 他们认为, 通过企业内部有管理的协调替代市场协调, 可以达到防止机会主义, 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产生企业的绩效。但是, 他们显然忽略了企业绩效的人力资源维度。事实上, 人的能力是隐含的、独特的、不可测量的, 不是所有的能力都可以用契约的形式表示, 特别是那些与不确定情况下判断的实际有关的能力。因此“企业为什么存在”不是由于人的机会主义导致的高昂的交易成本, 而是由于企业家才能和管理才能的完全市场不存在, 才会建立企业, 才会形成企业绩效。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不断的创新。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暂时的, 一个停留在已有优势地位、仅仅追求收获已存在的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企业, 很快会被更富创新的竞争对手所取代。Teece (1997) 等人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即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它存在于组织过程之中, 并能够使组织发生变化和演变, 这种能力使企业重构它的资源基础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实现企业的绩效。而保持企业动态能力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持久, 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的不断创新才能加以完善, 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优化过程也就是企业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价值创新的过程。换言之, 创新的结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优化。异质性人力资源的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技术的扩散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获取企业绩效。

知识是异质性人力资源创新功能的源泉, 信息是异质性人力资源创新功能的依托。在此基础上, 知识和信息不仅可以被企业家用来为企业赚取“李嘉图租金”和“张伯伦租金”, 同时还可以不断地创造“熊彼特租金”, 即基于创新的经济租金。熊彼特租金主要通过在一个不确定性很高或者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承担风险和形成独创性的洞察力来获得。

异质性人力资源的发挥过程正是他们把知识和信息外在显性化为创新的过程。异质性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绩效。而异质性人力资源之所以能够产生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 其主要源于他们的创新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阿尔钦 (Alchian) 认为, 创新性活动对企业赢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保持长久竞争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不断的进行创新性活动, 企业可以积累不同的核心知识和能力。

四、结语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异质性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和稀缺性特征的, 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 能使企业生产力边际报酬递增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及能力、信心和创新的不同是人力资源异质性形成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异质性的形成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及信息、并不断创新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人力资源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绩效。人力资源异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的是一个由创新连接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贺小刚, 李新春.资源异质性、同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 2004, 7 (2) :23~29

[2].Stefania Zotteri.Heterogeneity in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Temidi discussione del Servizio Studi, 2002, 455:2~25

[3].Leila A.Halawi, Jay E.Aronson, Richard V.Mc-Carthy.Resource-Based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ume3, 2005, 2:75~86

[4].Barney, J.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7, No.1, pp.99~120

mtDNA异质性及其法医学应用 篇2

【中图分类号】d919.

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2—0140—0

4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惟一的细胞核外dna。人类mtdna为一裸露的环状双链

结构,长16569 bp,由富含嘌

呤的重链(h链)和富含

嘧啶的轻链(l链)组成。mtdna编码区的序列相对保

守,其非编码区长1 122 bp,又称为控制区。控制区的碱基变异相对集中分布在15996~16401nt和29~408

nt两个区段,分别称为hv i和hvli。后来,lutz等【l】

发现在438~574nt间也存在较多的碱基变异,称为

hvⅲ。mtdna呈母系遗传特征,加之其拷贝数多、突

变率高、抗腐败能力强,具有极高的法医学应用价值。

个体发育源于一个受精卵,理论上同一个体所有的mtdna序列应是一致的。但实际却发现有少数同

一个体的mtdna碱基序列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同一

个体mtdna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碱基序列的现象

称为异质性(heteroplasmy)。121其在人体的存在表现为

同一个体不同组织、同一组织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不

同线粒体之间存在不同的mtdna序列。

一、mtdna异质性形成的可能机理

mtdna异质性发生机制至今还不是很清楚

hauswi~h和laipis(1982)在研究牛线粒体dna多态

性时发现异质性线粒体dna在卵母细胞和胚胎早期

发育阶段发生快速分离的现象,从而提出线粒体dna

遗传的瓶颈理论。[31后来人们多用该理论来解释

mtdna异质性的形成原理。

mtdna异质性的本质是突变.即突变型和野生型

mtdna以不同比例共存,其发生与mtdna拷贝数多、不对称复制及缺乏校正修复机制等密切相关。瓶颈理

论认为:卵母细胞在分化成卵细胞及形成受精卵的过

程中,卵母细胞和受精卵中数千个mtdna子集合群

体(不同序列mtdna混合),似通过瓶颈一样的阻塞

作用而使各个mtdna子集合群体数量明显减少,只

有少数mtdna进行选择性复制,故一种突变基因型

可以占优势并固定出现在下一代中。ashley等[41发现

该“瓶颈理论”结果与人类mtdna相似,即在单个个

体中异质性的大小可以改变,子代可以有不同的基因

型,仅仅两三代异质性就可以转为同质性。

共存的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通过减数分裂或

有丝分裂随机分布到子代细胞中,由此细胞中突变型

和野生型mtdna比例随之发生随机增减,也称遗传

渐变,最终,再分裂的子代细胞有向全部为突变型或

野生型mtdna。即同质体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该过程

称为“复制分离”。随着复制分离和遗传渐变的发生,一些mtdna中选择作用不明显的突变建立起同质

体.并以一定的频率保留于人群中.形成mtdna某些

区段的多态性。然而,一些重度突变因复制分离造成的同质体个体极易因自然选择而淘汰。因而,多数重

度突变无法建立起同质体,表现为异质体,异质体在人群中往往只能建立较低频度的多态性。

遗传瓶颈出现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推测后来

得到了证实。bendall等【5i研究了180对双胞胎,其中

发现4例有异质性。采用遗传渐变理论模式推算,估

计减数分裂的代间瓶颈大约有2至,100个分子.对于

特定的母子间传递的mtdna估计有3~2o个分子

作者计算人mtdna—hvi的突变和固定的率在1.2x

1o ~2.7×10-5/每代、每位点之间,相当于1个转位

突变/2500年至1转位突变/55000年的范围。调查结

果与其他文献报告基本相符,说明遗传瓶颈相对比较

狭窄,形成了一种制约因素。调查结果也证实,不同的母系间的瓶颈大小确有差异。

一个成年人体内mtdna估计有一兆,mtdna复

制聚合酶缺乏忠实性,受精后的细胞发育过程中出现

变异,形成组织间mtdna型别差异的可能性的确存

在。有研究发现原胚层组织异质性是一致的,胎儿各

组织型别一致,但到了成人,不同组织的异质性分布

【作者简介】翟仙敦(1977一),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法医遗传学研究。tel:+86—027—83692645;e—mail:san—

mao506@ 163.corn。

法律与医学杂

志2006年第l3卷(第2期)

出现差异。tully等(1998)用dgge方法检测21名成年人不同组织如血、骨、毛发、肝、肌肉,发现异质性出

现的程度有差异,有的容易检出 有的不能检测。研究

资料显示,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也可有mtdna

控制区碱基变异。实验观察组织问异质性的发生存在与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类似的瓶颈,ciafaloni等发现同

一个体不同组织变异型与野生型mtdna出现率有差

异,证实了组织问存在异质性的分离。例如某妇女,经

过多次提取口腔拭子和血样,检测出异质性,同个体

头发材料,5根是16355t,3根是16355c,2根是两种

型的混合物。提示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也可能存

在另一种瓶颈。

二、mtdna异质性的类型及好发位置

异质性按其存在形式分为点异质性和长度异质

性两类,它既可发生在代问也可发生于代内。正常人

mtdna异质性高发于控制区,而编码区几乎没有。[6

1通常,异质性序列之间差异仅限于某一个碱基,称

为点异质性。同时出现两个位置碱基序列不同的概率

虽小,但仍有报道:而同时出现3个或者3个以上的情况至今尚未见报道。mtdna序列变异主要是复制过

程中碱基错配,其中转换占90%以上。少数是颠换。点

异质性主要集中于hvi和hvii。hvi碱基转换类型

多发生在嘧啶之间,约为80%。hvii的转换碱基中,嘧啶与嘌呤约各占一半。颠换多发生于c和a之间.

并几乎都集中在hvi。人群中点异质性的发生率因检

测方法的灵敏度不同而差异很大。hvi 16 189nt碱基

替换的发生率很高,其中t—c转换高达l5%。

长度异质性主要发生于hvi 16184 16193 nt

和hvii 303—315 nt的c—stretch区,表现为c数目的差异。在序列测定时可观察到16 189 nt和310 nt

后多个信号峰交叠形成的模糊序列,即“手指样结

构”。[71根据anderson序列,c—stretch分别于16 189 nt

和310nt被t阻断,可能由于复制滑动引起的相同碱

基单调连续趋势,该区被认为是突变的热点 而这一

趋势产生了长度异质性。bendall等[8】也认为长度异质

性形成原因主要是dna 复制滑动。无关个体问

mtdna长度异质性差异较大,根据hvii 303 309

nt碱基c数目的多少,可分为单纯同质性(c7)、轻度

异质性(c8为主)、明显异质性(c8和c9为主)和t—c

转换后序列失控(c10一c14)4种。hvi 16 189nt约

l5%的t—c转换中又有66%形成长度异质性。[91与

hvi不同,hvii的t很少缺失。由此认为hvii的长度

异质性机制是c在303—309 nt区域内的插入和复制

滑动,形成3lont p c的转换。同一母系中,与16 189

· l4l ·

突变相关的长度异质性,分布和变化相对稳定,但无

关个体问差异很大。bini等[1ol研究发现异质性长度c的个数与c—stretch上游的a碱基数目呈负相关,相

对于c数目的不稳定性,同一个体a数目恒定,这一

发现对家系分析和法医学领域中包括单根毛发在内的组织比较有较大意义。一般而言,如果c—stetch区的c多于8个,就会增加长度异质性的几率。⋯

1通常.骨骼肌和神经组织的异质性水平相似,毛

发中相对较高.外周血的异质性最低。[121

三、mtdna异质性检测方法

(一)测序

序列测定是检测mtdna多态性和异质性最常用的方法。尽管一直以来测序被认为是检测突变的金标

准,但若异质性水平低于20%该方法即很难检出,这

也是先前普遍认为异质性发生率很低的原因。克隆后

测序又比pcr产物直接测序更可靠,因其可排除因

pcr过程中taq dna聚合酶滑脱造成的序列改变。

对hvii轻链测序发现,由于临近c—stretch区产生的长度异质性使3lont的异质性比率达50%,这是一种

普通的人为假象,通过对重链的测序可消除该假象。[1

31因此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影响,mtdna高变区序列测定

要求对重链和轻链进行双向测序,并至少重复一次。

(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aso)探针杂交

pcr—aso分析技术先用pcr扩增得到靶dna

片段,再用aso探针与目的dna扩增片段杂交.阳性

结果说明靶dna含有与探针相应的等位基因。尽管

pcr—aso分析技术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等优点,但目前所用特异性探针较少,系统的个人识

别能力有限是其局限性之一。多重pcr特异性寡核苷

酸片段用于检测突变链,可以发现小于l%的异质性,然而等位特异性扩增很容易受pcr初始熔链温度的影响,易发生错误的扩增,且无法估计异质性的数量。

(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哪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

在mtdna高变区,大约有2/3的碱基变异涉及限

制酶识别位点,故可用rflp检测点异质性。与直接测

序相比,荧光rflp分析较低程度的异质性更灵敏一

些。但应注意避免因不完全消化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四)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分析

pcr—sscp技术可灵敏地检测到单一碱基的突

变,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灵敏度高、无假阳

性等特点,适用于大样本dna突变的筛查。但存在影

响因素较多、条件不易掌握及带型难以解释等问题。

· 142 ·

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起来的荧光sscp(f—sscp)

技术,其灵敏度非常高,特异性好,但技术要求及成本

均很高。

(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是基于待测dna片段双螺旋的解链温度

(tm)来进行突变检测的,它具有灵敏度高、分离片段

可回收测序、一次可检测大量样本等优势。1999年,steighner等㈣在评估pcr—dgge技术检测mtdna

hv1序列多态性的可靠性时。所有设计的49对配对

序列(每对仅存在1bp差异)用该技术可全部有效加

以区分。pcr—dgge技术检测异质性的灵敏度高达

l%,远远高于序列测定。但该技术存在实验之初需进

行计算机分析或预试验以确定最佳的分离条件、需使

用带gc—clamp的引物增加了实验费用、gc含量较高的片段不易分析、制备精确的梯度凝胶需要熟练的操

作技巧及复杂的仪器设备、仅能检测突变的存在不能

确定突变的类型等不足

(六)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

dhplc是一种可自动检测单碱基替代及小片段

核苷酸插入或缺失的一种高性价比分离技术.具有自

动化、快速、经济、检出率高、检出dna片段大小范围

广、既可分析已知突变也能筛查未知变异等优点.成为目前分析已知或未知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最佳技术平台。目前只有f—sscp技术在敏感性和

特异性方面能与dhplc相媲美。其不足是不能检测

纯合突变(要检测纯合变异一定要预混等量的野生型

样品以产生异源杂合双链),只能提示突变的存在.无

法确定具体的错配类型及位置,尚需测序进一步确

定;许多片段有多个主要解链温度.需要筛查的温度

点较多,增加了工作量。

dhplc可直接通过异源双链的形成来检测异质

性的存在。如有必要,还可根据保留时间的差异将不

同的片段各自收集后测序

(七)其他检测方法

融解曲线分析、基质辅助激光吸附电离飞行时间

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l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y—tof—ms).dna

芯片(dna chip)等技术,都可以用于mtdna异质性的检测

四、mtdna异质性的法医学应用及展望

mtdna因其母系遗传特征、进化速率快、拷贝数

多等特点,使其在法医学鉴定中,尤其是对毛干、指甲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2期)

等无核生物检材或核dna分型失败的样本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一方面,由于mtdna异质性的存在,使

其在进行常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等应用时使鉴定

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另一方面,mtdna异质性又可作

为个体的特殊标记,增加个体的认定或排除的确定

性。

法医个体识别鉴定中第一次遇到异质性问题是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遗骸鉴定案。l15】此后,mtdna

异质性问题逐渐引起法医学界的重视。早期研究认

为.mtdna的异质性在正常人群中很少见,可能与当

时的检测技术缺乏敏感性有关。随着相关技术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在非编码区检出异质性,并

且以一定的频率存在于正常人群中。2o0o年,tully等

用dgge技术对253个随机个体血样的mtdna

hv1进行了分析.发现35个个体(13.8%)存在异质

性.其中33个为单核苷酸异质.2个为二核苷酸异质,这些异质性共涉及16个不同的核苷酸.进一步证实

了mtdna异质性存在的普遍性。salas等(20o1)报

告1例强奸案的头发.在同一根被害人头发的2个不

同部位取材.竟然发现序列有差异.一个结果是16 09

3t.16 189t:另一个结果是16093c/t.16 189c/t 由于

序列测定检测mtdna异质性灵敏度较低. 因而

mtdna异质性的出现对测序这种在法医学实践中应

用最广泛的mtdna鉴定手段是一种挑战

当比对两份mtdna的序列时.若dna序列相同

则表明这两份检材有可能来自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母

系亲属,尤其是它们之间还具有相同的异质性时.这

种概率更大。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规定.在遇到两个样

本出现一个碱基不同,而且这个碱基位置被公认为是

异质性热点,则不能排除:当遇到两个碱基位置不同

时,如果两个位置都是异质性热点,则不能排除.否则

为不能判断。当出现3个位置的不同时.目前还没有

群体数据显示同一个体异质性同时在3个位置出现的情况,在排除污染、细胞核假基因扩增产物的情况

下,并按照国际法医遗传学会mtdna标准操作方法

执行的,可以做出排除结论。为避免错排.尤其是比较

来自毛发mtdna样品时,建议尽可能多的分析样品.

需要再取其他的材料如多根头发、唾液或血样进行复

查,以减少因异质性存在而被错排的可能性.如果多

份检材的异质性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同一碱基处.反而

对认定同一个体检材有利

mtdna的异质性发生机制及在人群中、个体内不

同组织中的发生频率究竟有多高. 目前还未明了.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对于个体识别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l3卷(第2期)的鉴定,必须正确评估mtdna在法医常规检案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对样本做出相应准确可靠的判断,首先要了解群体中异质性的分布情况.熟悉各种异质

性出现的概率和相应位置。这就要求对群体进行异质

性调查,建立相应的异质性数据库,从而为线粒体

dna在法医学上的应用提供有效保证。异质性的检出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但目前尚未有

标准化的方法来检测mtdna异质性.需要开发一种

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作为金标准。

参考文献

[1] lutz s,weisser hj,heizmann j,et a1.a third hypervariable region

in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d-loop【j].hum genet,1997,101:38

4[2] lutz s,weisser hj,heizmann j,et a1.mitochondrial heteroplasmy

among maternally related individuals[j].int j legal med,1999,1 13:

155~16

1[3] hauswirth ww,laipis pj.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 in a

maternal lineage of holstein cows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82,79(15):4686-4690

f4] ashley mv,laipis pj,hauswirth ww.rapid segregation of hetero—

plasmic bovine mitochondria【j].nucleic acids res,1989,17:7325~

7330

[5] bendall ke,macaulay va,baker jr,et a1.heteroplasmic point mu—

tations in the human mtdna control region [j]. am j hum genet,1996,59(6):1276~1287

【6] gill p,ivanov pl,klimton c,et a1.identification of the remains of

the romanov family by dna analysis[j].nature genet,1994,6(2):

130~13

5【7] htihne j,pfeiffer h,brinkmann b.heteroplasmic substitutions in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in mother and child samples [j1.

int j le gal med,1998,112:27~30

【8] bendall ke,sykes bc.length heteroplasmy in the first hypervariable

· 143 ·

segment of the human mtdna control region,am j hum genet,1995;

57:248~256

[9] bini c,ceccardi s,luiselli d,et a1.different informativeness of the

three hypervariable mitochondrial dna regions in the population of

bologna(italy)fj].forensic sci int,2003,1 35:48-5

2【lo] malik s,sudoyo h,pramoonjago p,e1.a1.nuclear mitochondrial in—

terplay in the modulation of the homopolymeric tract length hetero—

plasmy in the control(d-loop)reg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j].

ham genet,2002,1 10:402-4 1 1

[1 1] lee hy,chung u,yoo je,et a1.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rofil—

ing of mitochondrial dna length heteroplasmy【j].electrophoresis,2004,25:28~34

[12] takayanagi k,asamura h,tsukada k,et a1.investigation of mtdna

heteroplasmy discordance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j1.int congress

series.2004.1261:380-382

[13] lutz-bonengel s,sanger t,pollak s et a1.diferent methods to de—

term ine length heteroplasmy within the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j].int j legal med,2004,118:274-281

[14] takahashi n,hiyam a k,kodaim m,et a1.the length polymorphism

in the 5 flanking region of the human beta—globin gene with de—

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 [j1.

hum genet,1991,87(2):219~220

[15] 郭景元,李伯龄. 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物证学[m].第1版.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490

[16] tully la,parsons tj,steighner pd,et a1.a sensitive 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 reveals a high frequency of het—

eroplasmy in hypervariable region 1 of the human mtdna control re一

西0n[j].am j hum genet,2000,67(2):432-44

3【17】salas a,lareu mv,carracedo a.heterplasmy in mtdna and the

weight of evidence in forensic mtdna analysis:a case report fj].int

j legal med,2001,114:186-190

(收稿:2005—1 1—22;修回:2006—03—02)、!|、(上接第s4页)

良后果承担完全责任。建议我国借鉴美国的相关规定

来立法。

4.智能障碍(痴呆)和遗忘综合征:这类吸毒者的脑病理改变程度相当严重,恢复正常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评定有刑事责任能力,也无受审能力和服刑能

力,为节省办案成本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建议对他

们评定为部分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

5.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

其中的痴呆和遗忘综合征按“智能障碍(痴呆)和

遗忘综合征”处理,其他的均评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

为缩减控制吸毒人数,有法学人士主张我国刑法

应规定吸毒为犯罪行为。事实上,吸毒人群的确是犯

罪的高危人群,吸毒者成瘾后一般都有人格改变,变

得缺乏责任心、喜欢说谎、自制力差和懒散等,加上作

为下临床诊断的主要症状之一,也就是意识障碍,它

不同于别的精神症状.即医生鉴定时往往不能当场直

接发现该症状,确定有无意识障碍主要依靠警方收集的材料和被鉴定人案发后的积极配合,能指望爱说谎的吸毒者积极配合查证吗?有鉴于此,鉴定医生诊断其

精神障碍的准确性和法庭对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结论的采信度不无疑问。所以,笔者仍继续主张对精神异常的吸毒者犯罪一般以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为最优。如

果吸毒诱发了自身原有的精神病,且本人对作案行为

丧失或减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则评定为部分刑事责

任能力。不评定无刑事责任能力是因为吸毒本身为法

律所禁止,行为人未尽戒毒义务有一定的主观过错,对

同质性、异质性与社团参与 篇3

关键词:社团参与 同质性 异质性

Homophily,Heterogeneity and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Yu hui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modernization, the societies appeared and have been popular, the study about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less than abroad, and this topic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a. Compar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homophily principle hypothesis with which based on heterogeneity preference hypothesis,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exist to dynamic mechanism.

Keyword: participation activity of the societies, homophily, heterogeneity

现代化产生了结构的变异,结构和功能专门化的子系统出现并且成为一个体系(哈里·蒂根森,2007),如社团。依照帕森斯的理论,社会是由子系统和外部环境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系统,子系统提供的社会制度性表征构成成员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现实中,社团属于这一子系统范畴,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社会成员社团参与是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从系统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社团内的成员在社团活动中达到心理契约,形成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对社团形成归属与依赖,推动社团子系统的良好运行。然而,在社团成员加入社团系统时,陌生的环境会引起新成员在角色和地位关系上的迷乱感、不安全感和忧虑感,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阻碍心理契约的达成,降低社团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威胁系统平衡。因此,降低文化冲击对心理契约达成的阻力是提高参与积极性的因素,从社会心理学来看,群体同质性能减少陌生感从而降低文化冲击阻力。McPherson et al(2001)指出行动者是根据同质性原理(homophily principle)去建构各种类型的社会网络连接关系,如婚姻、朋友、社会交往、信息传递等。Paul Ingram & Michael W. Morris(2007)对由100个商人组成的小群体开展了试验,在群体里,人们偏好和已认识或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尽管人们加入群体的目的是结实新朋友,但是人们依然更多的和已认识的人交往。这也侧面说明,社会结构里,人们社团参与存在“同质聚集”的情况,“同质聚集”的社团更能留住成员保持经常性活动,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这类社团在社会系统中将更为普遍。可以说,群体的同质性有助于形成支持、归属与认同,降低文化冲击的负效应,让新成员更容易形成归属感而不是陌生感,也就更容易在群体中达到心理契约激励参与积极性,据此,本文提出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的“同质性偏好假说”。

然而,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同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产生“粘合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异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产生“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连接性社会资本” 能更好的连接外部的资产(普特南,2011),表现在成员的异质性使得可交换的信息和资源更加多样化,成员所能获取的潜在利益更高。异质性的社会网络能为群体成员提供更多的潜在利益,在求职行为的研究领域,格兰诺维特提出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体现出异质性社会网络的优势。异质性群体为什么具有上述优势,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异质性成员组成的群体可以接近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使得可用的信息量大,更容易促进决策,从而提高了群体对快速变化的组织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异质性成员组成的群体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可能激发出普遍信任,促进群体合力制定出新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增强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群体成员的异质性不仅能够降低信息的重复性,而且可以优化群体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解决群体遇到的实际问题。

普特南(1993)提出一起参与社团活动不需要人们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异质性的行动者组织的群体也能通过团队运动创造“连接性社会资本”。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构建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能将自然状态下的行动者广泛的吸引进来,构建无社会地位差异的社会网络,伴随异质性的可交换的信息和资源将带来更多利益,异质性成为相互合作的动力,能促进互惠,从而提高群体成员整体的参与水平。因此,也能提出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的“异质性偏好假说”。

从社团建设来看,陈福平(2012)指出现代社会中社团的实质,应该是一个能够将个体与外在世界连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的组织平台,而不应仅仅成为各个群体孤立的“俱乐部”。“同质聚集”虽然能很好的实现子系统内部良好运行,却面临连接性社会资本少或者缺失的问题,对系统的开放程度形成制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容易形成一个个“孤岛”。人们参与同质性社团的时间多了,自然参与异质性社团的时间就少了。普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也期望年轻一代创造更多的连接性社会资本,即创造更多异质性社会网络,打破“同质聚集”的桎梏。

综上所述,在提高行动者社团参与积极性上可以提出两种对立的争议性观点,一是行动者在寻找交往对象时存在同质性偏好(McPherson et al,2001;Zhen & Xie,2002;Paul Ingram & Michael W. Morris,2007),支持“同质性偏好假说”能促进社团参与,即成员的同质性能减少陌生感增进归属感,从而降低文化冲击阻力提高社团参与积极性水平;二是行动者在寻找交往对象时倾向于建构异质性交往关系(梁玉成,2010),支持“异质性偏好假说”能促进社团参与,即成员的异质性能带来更多非重复性的信息和资源,也能促进互惠合作,从而提高社团参与积极性水平。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社团活动管理研究(从维稳视角)”(10JDSZ306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McPherson, P. V. , Smith Lovin, L., and Cook, J. M. 2001, “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415-444.

[2]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3]Zeng,Zhen & Yu Xie 2002,“Statistical Models for Studying Inter-Group Friendship”Annual Winter/Spring Meeting of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S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Princeton NJ (March).

[4]陈福平.市场社会中社会参与的路径问题:关系信任还是普遍信任[J].社会,2012年2期

[5]梁玉成.社会资本和社会网无用吗? [J].社会学研究,2010年5期

会计视角的企业异质性资源分析 篇4

认识和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在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中, 企业是完全“同质”的生产组织, 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基本按照预定的规则运行,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短暂而可以忽略的, 即企业无法取得超额利润, 市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很显然, 这种同质性假设无法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利润差距。潘罗斯 (1959年) 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同质的观点, 认为在具有行政管理框架结构的企业中, 外部购入的同质资源进入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附上了企业的专有资源, 变得异质了。由于“异质化”的不同, 使得各企业的获利程度不同, 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收益。这是理论界第一次将企业成长归结为企业内部资源的运用。之后, 沃纳菲尔特以及后来的哈默、罗梅尔特、巴尼、提斯等人的研究共同促进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流派——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形成。资源基础理论中的“资源是任何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给定企业的力量或弱点的东西。更正式地说, 一个企业的资源可以被定义为企业所永久性拥有的 (有形和无形的) 资产”。资源的例子包括品牌、内部的技术知识、高技能的雇员、贸易联系、机器、高效的程序、资本等等。巴尼 (1985) 还提出了成为优势资源 (即异质性资源) 的5个条件:即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是稀缺的、必须是不能完全被仿制的、其它资源无法替代、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得, 拥有这类异质性资源的企业会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持续竞争优势。

进行资源分析主要是弄清楚各类资源的特性及对企业参与竞争的意义, 因为企业竞争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 只有当企业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并在市场上比对手做得更好时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但不可否认, 经济学视野中的资源定义过于宽泛、庞杂和抽象, 加之资源基础理论本身也缺乏如SWOT分析等类似的管理分析工具,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述理论的实际指导意义。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在浩如烟海的资源体系中寻找其中的异质性资源时, 其过程无异于大海捞针。为此, 本文将从会计学角度出发, 寻找企业中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等特征的所谓异质性资源。

2 会计体系中的无形资产的异质性特征

会计体系中, 资产代替资源成为一个核心概念。会计视野中的资产属于资源的一部分, 如果说经济学中的资源是和价值相联系的, 只要具有一定的效用, 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就可以称之为一种资源。那么, 会计学中的资产是和一定的所有权相联系的, 只有某种资源界定了所有权之后才能称之为一项资产。用会计语言来描述, 资产是指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符合上述定义的资源, 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 才能确认为会计资产: (1)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在这样严格的定义下, 能够进入会计学范畴的资源类型相比于经济学中的资源类型要少得多。当然, 不可否认, 企业所特有的采购渠道、分销渠道、声誉等资源也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经济利益, 但由于它们不符合会计可计量的特点, 所以, 它们目前还被排除在会计资产的行列之外。鉴于本文的概念界定范畴以会计学为基础, 因此, 企业所拥有的资产项目就成为我们对于异质性资源的寻找范围。

会计学上将企业资产分为4类, 即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 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以及设备房屋等。有形资产, 属于一种基础资源, 是在市场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获得的, 彼此间质量相差不大, 也即是同质的。无形资产则不然。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内容。这其中除土地使用权①外, 其余大部分属于知识类资产。每个企业的商标都不一样,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的标志, 代表企业的独特形象。比如有运动的地方就有阿迪达斯或耐克, 有MP3播放器的地方就有iPod, 这些商标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而且受到保护。特许权是特许人授予受许人的某种权利, 受许人之所以交纳一定费用愿意使用企业的商标、专利或者商业秘密或者经营模式, 完全在于他们对于企业独特产品、生产、品牌、专利及商业秘密及经营模式的认可。比如肯德基的成功就离不开其“特许经营”的经营模式, 它将特许经营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全世界拓展业务, 至今已超过20年, 为其创造了巨额利润。而那些非专利技术虽然未经公开也未申请专利, 但它们通常是含技术知识、经验和信息的技术方案或技术诀窍, 并且已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证明具有实用价值, 可口可乐的专有配方即是长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极好例证。这些资产包含了大量在资源基础理论中所谓的特定的缄默知识或者称为隐性知识, 并且存在路径依赖的作用。因为这些资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内生的, 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 其以前的行为惯例制约着它的未来行为。而内部经验的积累又是一个局部的、试错的、反馈和不断评估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可以断言, 特定企业的这些无形资产, 尤其是技术类无形资产, 是独特的, 不可模仿和有价值的资产, 它们是企业的异质性资源。

3 同质性资源和异质性资源的利用比较

在长达几百年的工业社会里,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资产规模、销售规模成为评判一个企业实力大小的主要指标, 这使得众多企业长期以来毫不吝啬固定资产上的巨额投资, 成为实物资产密集型企业, 这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是一个集中体现。而与固定资产相反, 财富500强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非常之少。见表1。

(注:根据各企业报表计算得出。英荷壳牌集团只收集到4年的数据。沃尔玛公司原报告中未列出无形资产具体数额, 其报表附注中也未指出无形资产具体去向, 本统计列出的是其他资产 (other assets) 中的数据。埃克森-美孚、丰田汽车、道达尔、雪佛龙公司同理。鉴于商誉 (goodwill) 的不可辨认性, 目前在大多数国家都将此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 所以, 本数据中所列示的无形资产中均不包含商誉。)

世界500强企业是以销售规模为主要评价指标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产业特性大多以石油、汽车为主, 而产业性质决定了它们的资产布局, 使得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份额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位置。由上表可知, 《财富》500强前10位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的绝对值都很大, 在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的各年均值都在40%~50%之间。在几个企业中, 道达尔公司的固定资产比值为最大, 各年比值都在70%以上, 其中, 2003年的固定资产占比达92.72%, 但纵向来看, 其固定资产比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丰田公司的固定资产比值相对较小, 各年占比都在20%~25%之间。在世界500强前10位企业的资产份额中, 无形资产占比值较小, 除了丰田公司之外, 几乎都在2%以内。无形资产披露体制不完善而造成的披露不全, 固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些企业大多是传统的实物资产密集型企业, 与固定资产相比, 无形资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似乎还非常有限, 这也有可能制约了这些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热情。

但是, 由于固定资产的同质性及其产品和竞争手段方法的易模仿性, 竞争者会不断涌入具有获利空间的领域, 最终导致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市场利润。在商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转瞬即逝的市场开发或市场战略确实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功, 所以这些生产密集型企业迟早会能量耗尽, 从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失去长期的竞争优势。世界500强中的这些庞然大物的获利能力的减弱即是一个证明。见表2。

(注:根据各企业报表计算得出。英荷壳牌集团只收集到4年的数据。)

从利润情况来看, 尽管财富500强前10位企业的绝对值都比较高, 而从纵向来看, 除了一些企业稍有反复, 基本都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通用汽车, 虽然在财富500强中的销售额排列第5位, 但实际上近3年都处于亏损状态, 且亏损额有逐步放大的现象, 证明通用公司在销售规模居高不下的同时, 获利能力显然是在逐步下降, 可见, 2008年金融危机中通用的破产其实早露端倪。由此看出, 财富百强中以销售额作为主要排列指标的片面之处, 也可看出传统企业的增长潜力存在极大问题。

以上主要是以财富500强前10位企业为对象, 分析它们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利润的发展趋势, 从中可以管窥传统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下面以18家在美上市科技类知名公司为对象进行分析 (见表3, 表4) 。美国是率先步入新经济的国家, 科技类企业又是新经济时代的代表性行业, 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获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新兴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比值除外

(注:根据各企业报表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知, 与财富500强前10位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这18家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的绝对值都不大, 除了英特尔、德州仪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比值较高 (一般在30%上下) , 其他各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大多在10%~15%之间, 不少企业的固定资产比值都在10%以内。而从纵向来看, 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比在本身数额并不高的情况下, 依然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由此也可看出, 在新兴行业中, 固定资产的地位已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 其所发挥的基础作用已远远不及传统行业。与财富500强前10位企业相比, 这18家企业的资产份额中, 无形资产占比值有了明显提高, 不少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比超过了5%, 其中英特尔、美国电话电报、沃达丰的无形资产占比已经超过了10%, 这是传统企业中从未出现的。另外, 从各年均值来看, 均值都在2%以上, 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的趋势, 2006、2007年的均值超过了5%, 显示出企业在无形资产上的投资幅度的明显增加。

单位:百万美元, 比值除外

(注:根据各企业报表计算得出。)

从利润情况来看, 这18家企业5年的获利情况均有不小的上下浮动, 这与新兴企业初试发展中的不稳定性有一定关系。但从均值来看, 在2004年后, 利润递增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这与500强企业形成比鲜明对比。不可否认, 影响利润增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 但对于新经济中的企业而言, 尤其是这些新经济中的先导行业——科技类企业, 大多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与固定资产相比, 无形资产这一异质性资源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 异质性资源与企业竞争战略变革

从演进历史来划分, 企业竞争战略大致分为如下两个阶段:规模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和范围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规模经济指的是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 对于某一产品, 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的话, 就存在着规模经济, 否则即为不经济。规模经济战略主要是运用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这个阶段, 一方面, 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产品种类少, 且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另一方面, 消费者处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阶段, 需求差异不大, 主要考虑的购买因素是产品的价格, 对质量、品种等没有额外的要求。因此, 在此阶段, 企业常常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产品成本, 继而可以以较低的销售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范围经济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 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即如果由于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的范围的扩大, 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 则存在范围经济, 否则为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是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形成的经济性, 它主要运用于1970~1980年之间。在这个阶段, 西方市场经济日益成熟, 市场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逐渐提升, 对产品的关注焦点不再局限于价格因素, 而转向品质、式样等其他方面。此时, 企业的竞争策略也就顺势多元化。进入21世纪之后, 消费者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机遇以及竞争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荷兰学者Hans Verhulst认为, 自二战之后的经济复苏开始以来一直在区分4种趋势:价格, 质量, 速度和新颖, 独特的产品 (如下表5) 。与此同时, 驱动价值提升的5种驱动力也发生了重要转移, 它们是:技术, 产品, 市场, 后勤以及支持。其中, 技术正在以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的形式涌现成为这个进程中的关键要素。

站在全球角度来看, 从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这种被马克思称为企业雏形的形态开始, 企业发展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即使以钱德勒所描述的现代企业的起源时间20世纪初至今, 也有百年时间。从最初的小规模到如今的巨型化, 企业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产生的效应已经渐趋减弱, 大多数产业都进入了微利时代, 即使销售仍然在增长, 利润却无法保持同步增长。在微利时代, 尤其当无形资产代替传统土地、劳动、资本、设备等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的新背景下, 企业的战略理念范式势必也会随之而发生重大改变。上述企业的异质性假设解释了产业内利润差异的原因, 实际上也说明了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是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 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异质资源层面的竞争。事实上, 无形资产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 也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中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无形资产属于非竞争性资产, 它可以同时满足多人使用而不影响其使用效率。如无形资产的使用权交易中的许可贸易、特许经营等, 转让方在依然继续占有使用该无形资产的前提下, 可以进行多次或多方转让, 使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完全实现。 (3) 无形资产具备扩展性特点, 即, 无形资产可以从现有附着物向另外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延伸从而使其价值增值。如企业可以借助已成功或成名的名牌, 推出新产品, 扩大产品组合或延伸产品线。 (3) 无形资产扩张具备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原因是无形资产重复运用过程中所需要的增量成本很小,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特许经营是企业用其已有的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或经营管理的方法收取特许费, 除了负责向受让方提供技术资料、进行培训指导外, 并不需要其他资源的再投入;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的软件磁盘的复制成本微乎其微;可口可乐公司的秘方可以同时在其所有分公司同时使用等等, 无论重复运用多少次, 都不影响其使用效率。 这些完全有别于有形资产的特点, 使我们完全可以断言, 加大无形资产这一异质性资源的投资力度和运营水平, 可以不断地创造差异化, 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伊迪丝.彭罗斯[英][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

[2].Wernerfelt.AResource-based View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 :171-180

[3].Langlois.R.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in realtim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Londom:Rout-ledge, 1992.1, (1) :99-127

[4].Barney, J,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 17:99-120

[5].巴鲁.列弗 (Baruch Lev) [美].无形资产——管理、计量于呈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6].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 2000, (10) :10-12

[7].茅宁.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7) :12-15

[8].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演化经济学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5

以MODIS-EVI为定量指标,应用ARCGIS和SPSS等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南部的植被时空分布格局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增强植被指数EVI区域差异显著,地形特别是纵向山地山体效应明显.时间异质性上,由于影响研究区的季风气流间存在一定的时相差,而EVI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这种区域差异与大地形,尤其是哀牢山和无量山,具有显著的.位置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上,大体以哀牢山为界,研究区西北部高山峡谷相间分布,降水量自西而东随山地、峡谷地形几成正弦曲线般变化,EVI数值递变迅速,而东部整体地势平缓,EVI递变趋势不明显.究其EVI时空异质性格局形成的原因,纵向山地对水、热因子空间再分配所造成的影响是主要的,特别是无量山和哀牢山雨季对水汽的截留作用以及干季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更为突出:统计横剖面上的海拔高度在1400~1500 m之间点的自西而东5分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干季平均极端低温,依次为1244.67,1081.44,1111.41,1033和807.11mm以及7.93,7.46,7.28,8.44和9.16℃.

作 者:郝成元 戴尔阜 吴绍洪 周长海 王昊 潘韬  作者单位:郝成元,周长海,王昊,潘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戴尔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6

摘 要 本文应用知识生产模型,区分了研发经费来源,实证分析了研发经费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对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两类研发经费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银行贷款效果受到制约,未能显著促进创新;风险投资能够带动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进入新技术研发领域,形成创新合力,从而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结论为拓宽创新融资渠道,优化科技投入资源配置,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引导机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研发经费 银行贷款 风险投资 科技金融

一、 引 言

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依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支撑。由于企业自有资本的局限性和社会资本对较高边际报酬的诉求,科技活动经费一般来源于多个主体,比如政府科技投入资金由政府部门配置、风险资本由风险投资管理机构决定其投向等,这就决定了企业研发资金具有异质性所有权特征。Huang和Xu的观点认为,不同来源的企业研发资金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存在差异,进而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边际异质性金融资本在提高创新能力的效率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资本所有权的不同,对创新产出的报酬要求不同,最终表现在促进创新能力增长上的作用差异。但这种差异到底有多明显,哪种金融资本在提升创新能力上效率最高,采取何种科技和金融政策才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这需要将各类异质性资本纳入同一分析方程比较其创新效率。

二、 理论梳理与文献回顾

科技金融体系是由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金融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以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

严成樑:《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第4-60页。Levine和Zervos、杨宇和沈坤荣、王国顺和杨昆等学者都认为,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产出的直接原因,来自民间和资本市场的资金在科技创新中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企业的规模差异和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因此其创新融资支持必然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辜胜阻、洪群联、张翔:《论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载《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8期,第7-14页。。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并早在1912年就强调了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Chowdhury和Maung对多国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对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Levine、孙伍琴的研究都发现,金融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资本积累,通过将资金提供给能够开发并生产新产品的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率,并能够在企业的分阶段融资创新活动中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是科技创新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而刘俊杰和刘家铭对我国的研究发现,国内不同区域金融机构融资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正向效应仅在东部地区出现。Alessandra和Stoneman、Luigi等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谈毅认为,银行的信贷发放制度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越高的风险代表更高的还贷利率进而导致进一步的投资风险,而创新型企业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就需要以高风险、高收益产业为投资对象的风险资本的支持。Kaplan和Stomberg、Casamatta、Keuschning的研究都认为,风险投资除了满足创新型企业的资本需求外,还能够为企业提供管理、制定发展战略等服务带动企业成长,对企业创新提供关键支持。Hall(2002)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远高于其他资本市场工具,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Tykvova对美国和德国的实证研究显示,风险投资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对专利发明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买忆媛(2004)的观点认为,风险投资市场的周期性可能导致企业创新活动的波动,因而对创新型企业发展产生影响。

洪银兴认为,从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求来说,科技金融制度中政府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的引导性投入能够带动科技金融的投资方向,并通过完善创新环境和政策对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张玉喜对科技金融投入的综合研究显示,我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方面,金融市场的支持作用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2):177-185.。综上所述,对不同来源的研发经费影响进行研究,关注科技金融系统中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异质性经费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效果,对政府合理利用创新资源、对科技金融政策进行评价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三、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 模型构建

创新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内部的知识生产过程,其本质与产品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类似,本文以产品生产的C-D函数为基础,将创新能力视作知识生产的产出。Griliches最早提出了“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成为技术创新探索的里程碑,为知识生产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Jaffe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生产的资本投入延伸至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两个方面,形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

Qt=AtKαtLβteεt(1)

其中,Q表示创新产出,A表示知识水平或技术水平,K表示创新的物质资本投入,L表示创新的人力资本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知识产出弹性,ε为随机干扰项。

在实际的知识生产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资本和人力的投入到知识的产出可能存在时滞,这使得使用当期投入产出的知识生产函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知识生产的时间要素,结合Brandt和Rawski的文中模型,本文采取滞后一期的创新要素投入,得到如下模型:

(二) 变量说明

1. 研发经费变量

研发经费是知识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现有文献关注的研发经费包含存量和流量两个概念。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知识生产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前期的研发投入会持续对后期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研发资本存量对当期知识产出的影响更为重要。在研发的时间序列分析中,研发经费的滞后项常被作为被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分析,这类滞后项实际上已经考虑了前期成本对知识产出的影响,因此另一类观点认为,研发经费的流量对当期知识产出的作用更为显著。鉴于公式(3)的变量表述,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采用每年国家科技经费筹集额(由于2009年以后,相关年鉴不再对科技经费筹集额进行汇总,故2009~2011年该指标由研发内部支出按相应比例换算所得),即流量概念表示研发经费变量。

2. 研发人力资本变量

人力资本是知识生产中的另一个重要投入要素,常用的指标包括研发人员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受数据限制,研发人员数指标由2009年起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开始出现,之前使用科技活动人员数度量研发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由于这两个指标之间缺乏转换标准,且科技活动人员还包含管理人员等在内,故对研发人力资本变量的度量不够准确。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考虑了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非全时工作人员并进行了相应的工作量折算,对总体研发人力资本的度量较为准确,且在年鉴中具有较长时间的可用指标序列,故本文使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研发人力资本变量。

3. 创新能力变量

创新投入的大小只能表明国家可投入研发的可用资源的大小,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由于国家隐性知识、既有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知识产出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产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更为适宜的指标。本文采用国家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能力变量的测度指标。

4. 研发经费异质性变量

根据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结构的所有权差异,将其分成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其他社会资金五个部分,考察经费投入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风险投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和《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年度研究报告》,其他社会资金由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减去前四部分所得。为考查研发经费相对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同时计算各所有权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各主要变量及含义如表1所示。

四、 实证分析与结论解释

(一) 数据处理

与大多数文献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使用专利申请受理数这一指标不同,本文同时采用了专利申请授权数(patent_au)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授权发明专利已经通过授权机构审查,更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其次发明专利表现了一个地区商业化新技术的能力,而授权发明专利比其他指标更接近于创新的商业应用。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同时使用,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创新能力,避免单独指标在回归过程中存在的偏误。本文分别以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为被解释变量,以滞后一期的研发经费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解释变量,模型(3)被扩展为:

lnpatentt=lnAt-1+αlnrdcapt-1+βlnrdhumt-1+εt-1(4)

当区分不同研发经费来源后,根据模型(4)可得:

lnpatentt=lnAt-1++α1lnrdcap_bt-1+α2lnrdcap_rt-1+α3lnrdcap_gt-1+α4lnrdcap_ct-1+α5lnrdcap_et-1+βlnrdhumt-1+εt-1(5)

在实际模型回归过程中,对除增长率和比例变量外的其他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以统一变量数量级、弱化异方差问题。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考察研发经费及其异质性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于这两类数据同时具有时间趋势性,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必须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ADF检验和PP检验的结果显示,专利申请受理数、科技经费筹集额及不同来源资金、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变量的原序列均平稳。协整检验结果显示,知识生产投入和产出变量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协整关系,能够进行模型回归。

(二) 模型分析与实证结论

模型初步回归结果显示,考虑不同研发经费来源后,各经费来源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回归后除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外,其余各变量VIF值显著大于10,模型总体VIF均值达到90.14,意味模型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进一步处理,否则模型回归将出现OLS估计量非有效、变量显著性失去意义等结果。

考虑研发经费异质性后,本文重点关注来源于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两部分的科技经费筹集额。由于银行及风投机构对于创新活动的投入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对这两部分经费效果的测度对于国家科技金融政策未来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将模型(5)去除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变量两个引起多重共线性的非主要变量后,由于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依旧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剩余变量回归后的VIF值依旧较大,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考虑同时使用差分法和去除变量法。首先将研发经费不同来源原序列进行差分处理,模型(5)进一步变化为:

lnpatentt=lnAt-1+α1drdcap_bt-1+α2drdcap_rt-1+α3drdcap_gt-1+α4drdcap_ct-1+α5drdcap_et-1+βlnrdhumt-1+εt-1(6)

将模型(6)初步回归后发现,各变量VIF值仍然超过可接受范围。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风险投资增量drdcap_r、企业资金增量drdcap_c和政府资金增量drdcap_g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仍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考虑到本文关注重点是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在创新能力中的角色,因此删去引起主要变量多重共线性的企业资金增量和政府资金增量变量,保留风险投资增量变量。

模型(7)初步回归结果显示,各主要变量VIF值均显著小于10,变量VIF均值仅为1.79,模型多重共线性在可接受范围,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分析发现,风险投资增量与创新能力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为了更准确地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需要在模型(7)中加入平方项,故可得模型(8):

lnpatentt=lnAt-1+α1drdcap_bt-1+α2drdcap_rt-1+α3(drdcap_rt-1)2+α5drdcap_et-1+βlnrdhumt-1+εt-1(8)

由表4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模型主要解释变量通过了相应的显著性检验,方程总体显著性较高,模型解释程度较好。

总的来看,模型(3)中研发资本变量和研发人员变量系数均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研发资金总量和研发人员的增加将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当研发资本每增加1%,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将对应增长0.74%和0.70%,且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当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每增加1%,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将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数量相应增加0.59%和0.70%。

当具体考虑研发经费异质性后,不同来源经费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均未对创新能力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意味着银行贷款增量的变化不会对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产生显著影响。而风险资金变量及其平方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意味着风险资金变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拐点”。结合风险资金变量系数为正和平方项系数为负的情况可知,风险资金变化对创新能力处于有益的影响范围。即当风险资金每增加1亿元,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将分别增加0.0122%和0.0134%。以2011年专利申请受理数1633347件、授权数960513件计算,若风险投资增加1亿元,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将分别相应增加199件和129件,即每50-70万左右的风险资金投入即可刺激一个授权专利的出现。

(三) 研究结论进一步解释

关于研发资金总量与创新效率之间的正向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已有研究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研发资金结构的考虑。实际上,吴耀宏等早就指出,中国自主创新经费内部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直以来,银行贷款都是产业发展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样也被认为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创新的重要资金要素。但是由于科技项目市场评估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信贷审批机制等问题,商业银行往往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并不倾向于将资金大规模投放于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领域,而更倾向于向成长期、成熟期项目和企业融资,对早期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作用不足,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对科技风险的承担性不足,因此未能形成培育创新能力的显著推动力量。而风险投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投资本身,从图1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与政府投资和企业自身投资存在高度相关性,风险投资的走向可能意味着行业和政策方向,除以提供股权融资外,更加注重对企业成长性的培育和辅导,有利于降低机构与企业直接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风险投资能够带动一大批敢于承担风险或具有引导作用的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成为推动创新的主体力量。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在资金要素相对稀缺的条件下,加大研发经费边际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银行贷款效果受到制约,未能显著促进创新;风险投资能够引导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进入,形成创新合力,能够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基于此,为使稀缺的资金资源边际效用最大化,科技金融政策制定应根据资金所有权的不同,分类引导,优化科技资本资源配置。

一是建立企业研发经费持续投入机制。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建立在资金这一重要要素投入基础之上,在当前全社会研发经费稀缺的条件下,研发活动(不论来自于哪个投资主体)投资的边际效益总是不断增加,因此,无论是政府、银行、风投机构,还是企业自身,研发资金持续的投入总是有益的。二是建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类引导机制。三大类(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及风险投资)研发经费边际投入产生的创新效益存在的差异也表明应当建立分类引导机制,实行分类考核和监管。首先,明确财政资金支持的领域和方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前期关键共性技术及基础研究、种子期和初创期项目研发等资金供给“市场失灵”阶段。其次,财政资金更加注重引导以天使投资为主导的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的前端,提供除了资金要素供给以外的孵化管理服务,强化长期内成长性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再次,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引导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具有一定成长性,已实现中试及初步产业化的科技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Haizhou Huang, Chenggang Xu.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nd the Optimal Choic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Financing[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 26, 62-791.

[2] Alessandra C. Stoneman P. Financial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the UK: Evidence from CIS2 and CIS3[R]. 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8,60(4):711-730.

[3] Luigi, B., Fabio, S. Alessandro, S. Banks and Innovation: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90(2):197-217.

[4] Kaplan S. N., Stromberg P. 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the Real Wor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70:281-295.

[5] Casamatta, Catherine. Financing an Advising: Optimal Financial Contracts with Venture Capitalist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3, 58(5):2059-2086.

[6] Keuschnings Christian. Venture Capital Backe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4,9(2):239-261.

[7] Tykvova T. Venture Capit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J/O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0, Conference, Athens.

[8] 洪银兴. 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9] Levine R, Zervos S.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3):536 -558.

[10] 严成樑. 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12(11):4-60.

[11] 杨宇,沈坤荣. 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当代财经,2010 (8) :5-13.

[12] 王国顺,杨昆. 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 (5):23 -36.

[13] 黄丽华.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技术创新政策[J].管理科学, 2003(3):74-77.

[14] 买忆媛.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79-82.

[15] Chowdhury R.,Maung M.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emerging countries [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12,26 (2):258-272.

[16] 俞立平. 省际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 ( 4) :88-97.

[17] 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4(2):182-186.

[18] 陈敏,李建民. 金融中介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的距离函数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2 (11) :85-90.

[19] 谈毅,冯宗宪.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J].科学学研究,2002(5):539-543.

[20] 李思慧. 晋升激励视角下外资质量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116-129.

[21] 刘俊杰,刘家铭.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0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8-23.

[22] 辜胜阻,洪群联,张翔.论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J].中国软科学,2007(8):7-14.

[23] 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2):177-185.

[24] Stulz R.M. Financial Structure, Corporate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2000,1(1): 11-38.

[25] Hall Bronwyn 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 NBER Working Paper No.8773, 2002.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7

当前对于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土地景观生态、土地市场、土地利用及国土管理等方面。如Pickett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探讨了生态系统中的空间异质性[1]。Andre和Jack通过描述和度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异质性, 来识别其形成与发生变化机制以及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 进而实现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2]。Paredes利用配置估计方法估算了区域住房价格指数的空间异质性[3]。董冠鹏等从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的角度说明了北京市居住用地子市场存在的可能性[4]。王国杰以地统计学理论和半方差函数为工具, 探讨了晋江市1989-2001 年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对土地景观干扰活动的空间异质性, 结果表明人类干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5]。马劲松等利用半方差变异函数和分形维数对南京市江宁区和溧水县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6]。空间异质性在国土管理中的直接应用不多, 但是考虑区域经济水平[7]、比较优势理论[8]、产业集聚[9]、主体功能区[10]等差异性和非均衡性的研究都是空间异质性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运用的间接体现。

从上述研究可知, 空间异质性普遍存在于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 但是已有研究多针对土地资源利用或管理的局部问题如景观生态变化、土地利用强度等单项指标空间差异进行研究, 而对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属性的综合异质性及测度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从资源经济学角度分析和界定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原因与内涵, 在此基础上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2010 年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 并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效应进行分析, 以期为城市圈土地差别化管理提供依据。

1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与内涵

空间异质性又称空间差异性, 指系统或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 可细分为结构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 是现实中不可忽视的常态[11,12]。实际上, 世界都是异质的、不均衡的[12], 空间异质性不仅存在于生态学中, 在经济学、管理学中也非常普遍。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已经被证明是普遍存在的且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3,4,5,6,13,14]。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形成原因多且复杂, 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土地资源本身的非均质性所造成的空间单元异质, 即土地资源禀赋空间异质性;二是由土地资源所处空间的非均衡性所造成的区域土地资源的异质, 称为土地资源空间依赖性。从资源属性角度看, 土地作为基础资源, 不仅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基本属性[15], 还具有其特定的资源属性:结构属性、组合属性和区位属性。土地资源结构属性主要指区域内部各种功能的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16]。土地资源结构属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而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形成了区域土地资源结构的异质性。土地资源组合属性是指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的空间组合模式与匹配关系。土地资源与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组合利用与匹配关系的差异性造成了土地功能、价值的异质性。土地空间位置固定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空间上不可移动与交换, 但土地资源价值与功能是动态变化的。这种由绝对位置不变性和相对位置可变性造成的土地资源价值和功能的变化可用土地资源区位属性表征。

综上可知, 土地资源本身的非均质性就是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类型的异质性, 空间依赖性则是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组合方式与匹配关系的异质性。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是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结构、组合、区位等属性异质的结果, 其实质是土地资源属性的异质性。因此, 基于资源属性角度, 可认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指区域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非均质性, 表现为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区位等属性的异质性和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组合方式及匹配关系的异质性。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内涵应包括数量异质性、质量异质性、时间异质性、结构异质性、组合异质性、区位异质性等内容。

2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综合测度

从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内涵来看,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实质就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异质综合作用的体现。可以通过度量土地资源各属性的异质性, 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

2.1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模型构建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要充分考虑区域现状, 合理确定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体系。以城市圈48 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 各单元本身已具有空间特征且研究尺度为时间点, 因此不考虑各研究单元土地资源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依据土地资源属性异质内容, 选取土地资源结构、数量、质量和资源禀赋异质作为一级指标。其中, 资源禀赋主要指区域土地资源在自然和经济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优势度,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和区域发展战略, 是资源组合属性和区位属性的综合体现。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资源型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适宜布局二三产业等。按照可操作性、代表性、准确性等原则, 从土地资源结构、数量、质量、禀赋四方面选择异质性指标, 构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标体系 (表1) 。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标中, 土地集中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I、C、M、R分别表示区域土地集中化指数、各种土地类型累计百分比之和、高一层次区域 (此处为湖北省) 各种土地类型的累计百分比之和、土地集中分布时累计百分比之和 (此处M=10) 。

土地多样化采用Gibbs-Mirtin指数[17]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

式中:G、n、Xi分别表示土地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类型数、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土地利用均衡度计算公式[18]为:

式中:H、n、Ai、A分别表示土地利用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数、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区域土地总面积。其中, Ai/A表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出现的概率, 。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L、n、Ki、Si、S分别表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分级指数、第i级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总面积。其中Ki采用刘纪远[19]提出的分级赋值标准。

每种资源在与土地资源空间组合与匹配过程中都是同等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可利用Shelford限制性定律[20]来描述这一关系。因此, 资源组合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F、Fi、Fmin、Fmax、n分别为资源组合系数、第i种资源与土地资源组合值、第i种资源与土地资源组合值的极小值、极大值、资源种类。此处主要考虑与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矿产、水四种资源, 测度其与土地资源的组合关系。用人口密度表示土地与人力资源的组合值,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土地与资本的组合值, 地均矿业资源储量表示土地与主要矿产资源的组合值, 地均水资源占有量表示土地与水资源的组合值。

土地资源区位指数采用汽车、自驾两种交通工具到达区域中心距离的算术平均值来衡量。耕地质量等级指数来自湖北省耕地自然等级指数表[21]。地形地貌特征采用赋值法衡量, 将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分为平原、平岗、丘陵、低山四种类型, 分别赋值4、3、2、1。文中涉及到的土地数据来自于武汉城市圈2010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其他土地10类。水资源、矿产资源数据分别来自于城市圈2010年水资源公报和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 其他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1》。

2.2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方法

土地资源任何一种属性值的变化, 必然会带来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变化, 而各属性又是相互独立的, 多种属性综合可能弱化空间异质性。如土地资源质量异质性大, 数量异质性小, 当数量异质影响作用更大时,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可能被消弱。因此, 空间异质性测度必须要考虑多种属性共同作用可能抵消异质性的问题。

变异系数法是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指标权重。它的理论依据是指标向量内部变异信息量反映了指标分量的波动大小, 指标权数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或各指标提供的变异信息量来确定[22]。因此, 变异系数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空间异质性被弱化, 能够反映各属性异质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的影响程度, 同时变异系数不受单位和平均数不同的影响, 能够客观地显化及测度空间异质性。在多指标评价过程中, 指标取值差异越大, 提供的分辨信息越丰富, 越能反映评价单元的差距, 应赋予该指标较大的权重。若某项指标信息在各评价单元上变异程度为零, 说明该指标的分辨信息为零, 指标权重为零。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公式如下:

式中:ωi、σi、μi、m分别表示第i组指标权重、标准差、均值和指标组数;其中 σi/ μi表示各组指标数据的变异系数。

依据土地资源属性异质性测度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 利用综合评价法测度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测度公式为:

式中:Di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Ti为第i种异质性指标值;n为异质性指标组数。为解决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 同时保留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 采用最大最小标准化法对异质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

2.3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结果

2.3.1空间异质性指标权重

根据城市圈48个县 (市) 异质性指标数据, 利用变异系数法可得到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标权重 (表1) 。从一级指标来看, 对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影响最大的是质量异质, 权重为0.402;其次为数量异质, 权重为0.300;依次为资源禀赋异质, 权重达到0.208;最小的是土地资源结构异质, 权重仅为0.090。说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差异上, 资源禀赋差异也比较明显, 而结构差异较小。从二级指标来看, 城市圈土地经济质量异质性最高, 权重达到了0.285, 其次为建设用地面积比, 权重为0.135, 林地面积的差异同样明显, 权重也有0.101。相反地, 城市圈土地多样化和均衡度异质较小, 权重仅为0.025和0.027。这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经济属性异质较自然属性异质更为明显。

2.3.2空间异质性指数

根据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标权重, 利用综合评价法可求得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综合指数 (图1)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226, 0.590], 城市圈各县 (市) 之间异质性指数呈现出有梯度的变化, 异质性最大的是江汉区, 最小的是华容区。江汉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江汉区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属性异质造成的, 尤其是土地经济质量和建设用地面积比, 异质性指标贡献率达到48.23%和22.94%, 相比其他县 (市) 具有绝对优势。而大悟县土地资源质量劣势明显, 表现为土地经济质量和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异质性指标得分仅为0.002和0.004, 对土地空间异质性的贡献率仅为0.09%和1.83%。

3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效应分析

3.1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格局特征分析

根据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综合指数, 利用SPSS17.0 系统聚类法中Euclidean distance度量方法可将城市圈48 个县 (市) 级单元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 类 (图1) , 图中武汉城区包括江汉区、青山区、汉阳区、硚口区、武昌区, 城区异质性指数为平均数。从图1 可以看出,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下特征。

(1)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 异质性指数较高的单元主要集中在城市圈中心区域, 异质性较低的单元多分布在城市圈边缘。如武汉市主城区、黄石市主城区等多处在高异质和中高异质区域, 而大悟、红安、英山、通山、通城、潜江、黄梅、安陆等均处在低异质和中低异质区域。

(2)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较高的单元及面积较少, 而异质性较低的单元和面积明显居多。从分布比例来看, 城市圈48 个县 (市) 级单元分布在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的比例分别为10.42%、10.42%、25.00%、31.25%、22.91%。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以中低异质为主, 占了一半以上, 而中高异质以上的单元较少, 仅占20.84%。从分布面积上看, 中低异质以下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中高异质以上的区域面积。

(3)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区域经济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城市圈土地资源高异质区域主要位于城市圈经济水平较高的主城区, 低异质区域多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 (市) , 呈现出“高异质-高水平”特征。用人均GDP表示区域经济水平, 利用Eviews6.0 可求得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水平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708, 且在0.01 水平上极为显著, 说明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水平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3.2 土地资源属性异质贡献率分析

城市圈土地资源各属性异质作用及贡献率差异明显, 主要体现在异质性指标上。一级指标方面, 城市圈土地资源结构、数量、质量、禀赋等属性异质对各异质梯度区贡献率存在差异。具体来看:土地资源结构异质和禀赋异质对空间异质性的贡献率从高异质区到低异质区是逐渐增加的, 由7.34%、22.45%分别增加为26.21%、32.35%, 而质量异质贡献率则是逐渐减少的, 由45.98%下降为11.11% (表2) 。这说明资源结构异质和禀赋异质对土地资源低异质区域影响较大, 质量异质则对高异质区域作用更大。资源数量异质对各梯度异质区的贡献率相差不大, 表明无论是在高异质区还是低异质区,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都受到数量异质的作用且程度较为均衡。二级指标方面, 以土地经济质量和土地均衡度为例, 武汉主城区 (除洪山区) 、黄石港区等土地经济质量异质得分较高, 贡献率均在10%以上;而通山、崇阳、麻城、罗田、大悟等县 (市) 土地经济质量较低, 异质性贡献率不到0.1%。嘉鱼、黄州、阳新、武穴、赤壁等县 (市) 土地均衡度异质得分很高, 对异质性的贡献率均在9%以上, 而江汉、青山等区土地均衡度得分很低, 异质性贡献率不足2%。可见,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区域土地资源多种属性异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3.3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社会经济水平关系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其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设置二三产业比重 (PSTI)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FAIPK) 、人均GDP (GDPPC) 、城市化率 (UR) 四个变量表示区域社会经济水平,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 (Y) 作为因变量。利用Eviews6.0 软件, 分析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散点图, 选择不同的模型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拟合, 发现线性模型拟合度最优。由于使用的是截面数据, 样本容量有限且因变量有特定的取值范围[0.226, 0.590], 因此选择截尾模型对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进行回归。利用Eviews6.0 中Censored估计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可得到表3。

由表3 可知, 对数似然函数取值较大, 赤池信息准则、施瓦茨准则、汉南-奎因准则取值较小, 表明模型准确、简洁。系数估计中, 除变量PSTI的系数检验不显著外, 常数项、FAIPK、GDPPC、UR系数均通过了检验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模型基本上能够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模型各变量系数可知, 二三产业比重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具有负效应,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和城市化率对空间异质性指数具有正效应, 它们平均每增加1 单位,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分别增加-0.103、0.0002、0.015、0.088 个单位。这是因为城市圈多数单元二三产业比重在80%左右, 经济水平较高的主城区接近100%, 本身差异不大, 二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又是当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趋势。因此, 二三产业比重增加会进一步缩小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 进而缩小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差异, 降低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 这也是变量PSTI系数检验不显著的原因之一。FAIPK、GDPPC、UR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建设用地扩张和土地利用强度加大的结果, 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产值增加等方面。它们的变化伴随着区域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经济质量变化。而当前城市圈各县 (市)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GDP和城市化率本身基础差异较大, 增长幅度和变化特征又不尽相同, 它们的增加会使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复杂、土地经济产值增加及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形成区域土地资源结构、质量等属性异质, 进而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产生正效应。综上所述, 虽然由于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造成二三产业比重对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负效应, 但是总体来说,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是造成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属性异质的重要原因, 与土地资源空间异质密切相关。

4 结论

在分析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形成与内涵的基础上, 构建了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测度模型, 综合测度了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 并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效应进行了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即区域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非均质性, 它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异质和经济属性异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内涵应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异质性、质量异质性、时空异质性、结构异质性、组合异质性、区位异质性等内容。

(2)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差异上, 资源禀赋异质和结构异质较小。在各异质性指标中, 土地经济质量异质程度最大, 土地多样化异质性最小, 土地经济属性异质较自然属性异质明显。

(3) 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 各异质梯度区内县 (市) 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显著。在城市圈5 个异质梯度区内, 中高异质以上的县 (市) 单元数量和面积明显少于中低异质以下梯度区, 异质性总体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8

一、文献综述

1、工人人力资本异质性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承认工人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是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研究的认知前提, 也是判断企业技工是否属于“知识工作者”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 很多人认为工人所拥有的是“一般型人力资本”, 工人从事的是“一般劳务”, “企业创新与工人关系不大, 是企业家、高管和研究人员的事情”。这表明学术界存在对工人人力资本的“同质性假设”, 而对其异质性缺乏深入研究。

在国外, 工人人力资本研究是整个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具体内容散见于人力资本理论、隐性知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 认为工人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并且将工人人力资本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类, 认为后者通过“干中学”获得, 并具有企业专用性, 这使得工人人力资本也具有了一定的异质性。Verna·Allee“关于每个工作者都是一个知识工作者”的观点, 是考察工人人力资本异质性可以借鉴的观点。在重视制造业的日本, 技工研究历来很受关注, 青木昌彦对“企业特质性资源”的论述, 是深入认识工人人力资本特性的一个重要参考。

对于工人人力资本的“同质性假设”, 国内一直有学者质疑。周其仁 (1996) 、方竹兰 (1997) 、姚先国 (2003) 、张凤林 (2004) 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工人人力资本事实上都持“异质性假设”的观点。而余光胜 (2005) 从企业知识理论的角度阐明人力资本产权的核心在于个人所掌握的无法转移的且是生产必需的知识, 同样适用于对工人人力资本异质性的理论诠释。

近年来, 对工人人力资本异质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于桂兰和王弘钰 (2008) 从工人知识和技能的宽度、深度、非常规度、专用程度、默会程度、互补程度等六个维度对工人人力资本内涵、经济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仅仅用“受教育时间”、“培训时间”、“岗位工作年限”等指标, 不能完全清晰地区分工人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刘玉斌 (2007、2008) 基于SECI模型研究了技能型人才隐性人力资本的界定和形成机理, 提出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转化需要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的支撑;孔宪香 (2009) 研究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分类及其激励机制, 认为高级技工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类型, 即技能型人力资本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知识管理策略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对知识管理策略的一般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所提出的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六种方法, 成为影响较大的知识管理策略的基本框架, 其主要内容:一是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二是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三是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四是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激励措施;五是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六是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在国内, 刘凤朝 (2001) 研究了企业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并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技术基础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支撑体系的基本要件和构建机制进行了具体讨论。林山、蓝海林、黄培伦 (2005) 结合相关知名企业的经验, 从知识管理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 具体包括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塑造学习型企业文化、完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运用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并为我国企业有效开展知识管理提出了建议。王铜安、赵嵩正等 (2005)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认知学理论, 对隐性和显性知识转化过程进行了深度剖析, 提出了“假隐性知识”、“假显性知识”的概念和知识转化过程的灰箱模型, 并阐述了该模型在制定企业知识管理策略中的应用。马宏建、芮明杰等 (2007) 研究了知识创造过程与知识管理策略的相互关系, 探讨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个体或组织中相互转化和作用,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的重要模型和理论, 提出了对应于不同的知识创造过程所应采用的知识管理策略。潘星、王君、刘鲁 (2007) 则对制造业知识管理进行了重点研究, 分析了制造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时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构成等问题, 提出制造企业中的知识管理策略包括知识沉淀策略、保护策略、转移策略、共享策略、创新策略和激励策略。

近年来, 知识管理研究更多地把不同情境下的文化、规范、价值观等因素考虑进来, 成为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细分研究领域不断增多。当前, 国内已经有一些青年学者开始对我国企业技工人才的知识管理策略进行初步研究, 开拓了知识管理策略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王迪钊 (2005) 提出知识管理是制造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认为技工隐性知识的共享绝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问题, 关键是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经验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金福 (2005)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工师徒制培训模式进行了分析, 认为“名师带高徒”模式符合现代隐性知识传播与转化的理论, 能够有效提取技能专家的隐性知识, 并转移到中青年技术工人身上, 使企业技能知识得到保留、传播与延续;吴成锋和林琳 (2007) 分析了高级技工的知识特点, 并从人才战略、激励机制、知识共享以及内部技能培训几方面提出了高级技工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李前兵 (2009)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 对某企业技能人才的知识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个包括三个层面的技能人才知识管理策略的整合框架。

二、国内企业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情导致中国的技工人才知识管理还处在初始阶段

在学术领域, 还没有正式学术团体或机构来系统地组织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其研究还集中在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实施方法论方面。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的实践处于探索阶段, 距标准化的建立差距还很大。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企业的技工知识管理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 而系统、自觉的进行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的只是极少数的企业, 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大企业或者高科技企业。此外, 当前中国的工业产业在国际的产业链中大部分处于低端, 对原创性知识的需求没有处于高端的企业那么迫切, 因此主要靠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来满足, 这是我国技工知识管理薄弱的客观原因。另外, 政府对国内企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和力度不够, 使得企业没有动力鼓励技工人才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高层对技工人才知识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知不足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和管理者通常倾向于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 对技工人才知识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或没有主动和有意识地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导致企业中大量的技工知识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对技工的知识创146《当代经济》2012年12月 (上)

新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技工个体知识资本没有转化为企业知识资本。管理者们通常认为技工从事的是流水线工作, 是无技术含量的, 没有意识到技工也有专有知识和特殊技术甚至实践经验这一隐性资源,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没有将技工管理的重点落脚在知识管理本身, 而是放在提高企业的长久商业利润上。大多数人力资源部门针对技工的管理工作也仅仅着眼于薪酬和劳保方面, 缺少专人负责技工人才的知识管理工作。技工人才的专用性知识往往是无形且难以量化的, 需要长期积累方能形成, 不具有短期成本—效益和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收预期, 投资效益往往难以评估。

3、技工人才知识管理计划不周导致虎头蛇尾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 部分企业已经将技工人才的知识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 且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视和支持, 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场竞争短期压力增大、企业战略改变、高管注意力转移以至有形资产、显性资源、管理层变动等种种因素, 使一开始拟定实行的技工人才知识管理计划不了了之, 这正是由缺乏相应规章制度和获取持久竞争力的意识所导致的。

4、企业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

知识管理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结合国情和企业文化。一些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合作中学习引进了一些相关管理经验, 就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在中国技工人才身上, 造成“水土不服”, 浪费了资源并且收效甚微。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定期对工人进行统一技能培训, 但却眉毛胡子一把抓, 没有针对不同技工的工作特点有重点地进行管理, 没有突出技工在企业的专有技术的实用性, 导致技工人才逐渐丧失信任感和归属感。此外, 企业忽视技工人才的技术兴趣, 使很多技工人才失去了钻研和掌握技能诀窍的机会。

5、技工人才知识定义和知识传播的失败

企业方面, 企业无法明确了解技工具体存在哪些知识, 害怕重复投资开发已存在的知识造成浪费。技工方面, 有些技工无法及时找到已存在的重要知识, 无法及时分享学习经验、失败教训和优秀的个人专业能力;有些技工担心知识牵涉到工作绩效的好坏, 为了工作安全感和升迁, 不愿将知识分享给他人, 即没有贡献自己的技术知识的动机;有些技工则是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创意等都缺乏系统和有计划的存储, 自己掌握的一些经验法则和知识技能已过时, 没有动力去更新, 忽视了自己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三、加强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的策略

1、知识管理要立足中国国情

我国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研究框架, 要加强国情下的知识管理研究, 以点带面。许多知识管理实施项目企业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 知识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尚无法有效传承与借鉴, 很多做知识管理的团队尚不能自如地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等等, 诸多因素均表明, 中国知识管理之路任重而道远。知识管理要与企业战略结合, 并得到高层的支持, 在充分考虑战略的前提下尽量制定明确的目标, 清楚表达出来, 使知识管理的实施与企业发展和产业价值相关联。要注重现代技工人才隐性知识挖掘、传播、共享与管理理论上的应用, 基于企业实情, 对传统方法作必要的改进, 使旧的知识管理方法具有新的活力。

2、“中国创造”要着眼创新人才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市场优势, 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和主战场, 同时也是当前企业的薄弱环节。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有赖于造就一大批新时期具有现代意识和复合型知识技能结构、作风过硬、技艺精湛、拥有绝技绝活的创新型技工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各种资源通过创新组合发挥效用的程度, 归根到底是由企业的知识资源决定的, 进一步说, 只有依靠技工人才的知识管理才能实现科研成果向产出成果的过渡, 企业当前的技工知识储量和知识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

3、企业创新要重视技工人才实践经验, 实行干中学

技工人才在生产一线的宝贵实践经验是企业的一种重要隐性资源, 在企业自主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这一点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尤为关键。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只是使新产品成为可能, 而只有依靠技工人才丰富经验与娴熟技巧才能最终实现技术结晶, 进而为企业带来效益。而生产一线的各种突发技术故障及事件, 更是离不开“老”技工靠经验排查维修护理。隐性知识的“情景化”特性决定了它的获取只能在亲身工作中进行, 因人而异, 因事不同。由于隐性知识包含着不能以一种直接的标准化的方式表达学习和技能, “干中学”、“闹中学”、“学中学”就成为了获取知识技能的关键途径。因此, 企业可采取工作岗位轮换制度, 让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从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 企业管理者还要允许员工在一定程度上犯错误, 在实践中学习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 难免会出现错误。

4、技工人才知识管理要营造和建立相应的文化和机制

实施技工人才知识管理, 不是简单套用知识管理的一般技术手段和流程, 而是在组织结构和制度层面构建有利于技工人才自觉学习、自觉合作、自觉创造, 凝聚集体智慧, 为企业“贡献”隐性知识、创造价值的良好机制, 培植一种知识主导型的基于信任和心理契约的富于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企业文化, 使技工人才树立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 需要营造文化氛围, 它可以使企业员工个性化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如金山公司提倡“一起努力、成果分享”的企业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企业在进行文化拉动技术创新要注意不能把企业文化当做口号, 而要注意执行力。此外, 非正式的社会管理网络对隐性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 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和向显性知识转化主要途径是非正式交流, 这可以改变知识的形态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5、技工人才知识管理要注重多样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适合我国企业具体条件和技工人才特点的知识管理策略应该是既富于时代特征, 又有传统继承, 并且符合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规范。诸如“名师带高徒”、“技能知识主管”、“技能人才信息库”、“创新提案制”、“技能博客”、“技能大奖赛”等都是可以尝试的且为广大技能员工喜闻乐见的具体做法。比如“名师带高徒”模式, 从企业角度分析, 很好地开发了技工人才的知识资源, 能够有效提取技工专家的隐性知识, 并转移到中青年技术工人身上, 使企业技工队伍的技能知识得到保留、传播和延续;从培训对象分析, 结合课题的情景学习, 被遴选为高徒的技工能够迅速将学到的技能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通过模仿学习, 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隐性知识并随着时间动态变化而不断重建, 节省了徒弟的盲目探索时间, 从而取得了企业内部生产技能隐性知识传播的最佳效果;从企业隐性知识管理角度分析, 这一培训是通过提供工作场景, 以完成技能类课题为目标, 在“干中学”的情景学习中获取隐性知识的, 所以, “名师带高徒”培训模式对于培养高级蓝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全可以上升为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基础的一般模式。

四、研究结论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市场优势, 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和主战场, 也是当前企业的薄弱环节。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有赖于大批新时期具有现代意识和复合型知识技能结构、作风过硬、技艺精湛、拥有绝技绝活的创新型技工人才。

技工人才在生产一线的宝贵实践经验是企业的一种重要隐性资源, 在企业自主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衡量技工人才的宝贵实践经验的价值, 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最近, 中央提出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 其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因此, 本文的研究与国家政策导向也是契合的。

实施技工人才知识管理, 不是简单套用知识管理的一般技术手段和流程, 而是在组织结构和制度层面构建有利于技工人才自觉学习、自觉合作、自觉创造, 凝聚集体智慧, 为企业“贡献”隐性知识、创造价值的良好机制, 培植一种知识主导型的基于信任和心理契约的富于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企业文化。

适合我国企业具体条件和技工人才特点的知识管理策略应该是既富于时代特征, 又有传统继承, 并且符合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规范。

摘要:本文以工人人力资本异质性为认知前提, 对企业技工人才知识管理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将知识管理纳入我国技工队伍建设, 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具体条件和技工人才特点的知识管理策略, 是解决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一些带有紧迫性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工人人力资本,异质性,技工人才,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杰、邱力生:企业技能型劳动者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激励[J].经济管理, 2007 (12) .

[2]张仁德、王昭凤:企业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Verna·Allee: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9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创新是产品和服务发展的生命力, Prahalad和Hamel ( 1990 ) 指出要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1]。而核心能力的培育, 需要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以及异质性资源的获取。Coombs ( 1996) 的研究说明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个特定组合, 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2]。创新包括技术和管理 ( 组织、制度) 两个方面。创新概念和创新理论是由Schumpeter在1912首次提出, 他认为创新包括产品创新 ( 市场上没有出现的新产品) 、技术创新 ( 市场上没有使用过的新的生产方法) 、组织创新 ( 建构新组织) 和市场创新 ( 开拓新市场) 等, 并且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3]。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 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真正源泉[4]。Schumpeter认为决策战略和市场结果只能在创新性破坏过程中进行衡量, 与其他竞争相比, 技术竞争才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真正原因, 是那些来自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原料来源的竞争; 同时, 组织间的相互模仿很难维持其竞争优势,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维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5]。

关于创新带来的作用, 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一个毁灭性的过程, 即创造性的破坏, 是一个新产品代替旧产品的过程[6]。创新能够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 胡俊成, 侯峻, 2007 ) [7]; 科技创新是组织获得能力来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力 ( Greve, 2009) [8], 最终是总体竞争实力 ( Galunic, Rodan, 1998 ) [9]和持续能力得到发展 ( Carrasco -Hernandez , Jimenez, 2012) [10]; Freeman ( 1991) 认为技术创新就是首次将新产品、新流程、新系统和新服务进行商业化[11]。Drucker ( 1986) 指出技术创新能够产生出资源创造财富的新方式[12]。技术创新是通过组织各项资源、分配这些资源来帮助组织追求其目标的能力 ( Burgelman, Maidigue, 1996) [13]。创新是一个 学习、搜寻和 选择的过 程 ( Nelson, Winter, 1977 ) [14]。Abernathy和Utterback ( 1978 ) 研究了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变化规律, 认为是一次创新的动态模式[15]。Acs和Audretsch ( 1982) 的研究发现, 科技创新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内在成本劣势, 打破进入壁垒和提高其竞争能力[16]。Carlsson ( 1989) 指出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 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要具有科技能力, 同样会产生规模经济, 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17]。

关于创新的来源, 有的学者指出有技术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 前者是指新技术体系结构取代传统技术体系结构; 后者是指新技术不断与原有技术体系结构进行匹配并不断嵌入其中的过程, 是对原有技术体系 结构的延 展和改变 ( 王敏, 银路, 2008) [18]。Gong ( 2007) 把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阶段, 当工艺创新到一定的阶段后, 需要产品创新为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机会[19]。郑燕等 ( 2007) 的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是在创新惯例和市场选择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和演化[20]。技术创新的演化与生物进化的过程相似, 它会朝着适应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方向发展 ( 孙冰, 2011) [21]。李江、和金生认为, 组织的技术创新需要技术的新发现和市场的新变化等外界环境来激发[22]。关于创新的方式, Dewar和Dutton ( 1986 ) 指出技术创新有彻底性创新 ( radical innovation) 和逐渐性创新 ( incrementalinnovation) , 彻底性创新是指开发了原先的产品和服务所没有的功能、性能和进行了一定的成本控制, 或是创新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产品; 逐渐性创新是对现有产品、服务进行了功能的改进, 并没有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23]。

在旅游业的创新研究方面, 邓敏 ( 2009) 因需求的变化, 为乡村旅游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探讨了产品技术创新的途径[24]。王兆峰和杨琴 ( 2010, 2011) 运用生态位理论, 分析了技术创新与进步对旅游产业成长轨迹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他们研究了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技术创新价值链演进, 并通过分析构建出技术创新对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演化的路径模型[25,26]。同时, 也有学者研究了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网络模式 ( 宋娜, 2012) [27], 杨琴等 ( 2009) 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旅游产业结构的作用, 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28]。但是, 以上学者大多从技术创新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

科技创新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资源观理论指出了异质性资源的重要作用, 认为异质性资源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其重要观点是: 资源的异质性造成了竞争优势获取上的差异, 由此产生不同的收益和利润。资源观理论强调了竞争优势是来自内部的原因和动力。许多学者对资源观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Dierickx和Cool ( 1989) 的研究认为, 异质性资源是指具备了资产积累效率、资产存量的交互关联性、资产衰变性及原因不明等特性的资源, 这样的资源能获取竞争优势[29]。Lipp-man和Rumelt ( 1982) 指出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指如果被竞争对手努力复制后, 在竞争市场上仍然存在的优势[3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Barney ( 1991) 进行了总结性的研究, 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是指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战略优势, 它满足四个条件: 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同时, 他认为战略资源只有在战略资源市场具有不完备性时, 才可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31]。之后, Peteraf ( 1993) 指出资源异质性、事后对竞争的限制、不完备移动性和事前限制竞争是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32]。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异质性资源对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重要性。

Christina Matz CarnesR, Duane Ireland ( 2013 ) 将资源观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讨论了资源与创新的关系, 指出了组织获得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关键[33]。同时, 李新春 ( 2000) 指出, 从企业竞争的资源观来看, 企业很少发展起自己独特的能带来垄断租金不可模仿的资源, 结果企业之间的同质性很高, 由于是低水平竞争, 企业还没有进行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道路[34]。可见, 学者的研究认为创新是异质性资源获取的途径之一, 也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基于创新理论和资源观理论的观点, 针对文化旅游资源而言, 创新能够使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重获新生, 也可以创新出不同于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当然, 一方面, 这些文化资源是基于市场需要的资源 ( 或产品) , 是市场拉动型的创新, 市场需要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 这样的文化旅游资源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 带来一定的旅游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一些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如古文物和古迹等, 需要一定的科技创新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 是技术推动型的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是文化旅游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 本文认为在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科技开发时, 还要考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质, 如果是人与物的、或纯粹的文化旅游资源, 如歌舞、刺绣等, 创新就需要资源拥有者本身的积极配合, 产权理论和剩余索取权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产权理论认为, 产权在促进个体的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Coase, 1960; Demsetz; 1967等) [35,36]; 同样, 剩余权利分配 的一个重 要作用是 激励作用, Hart ( 1989) 认为剩余权利的分配又影响双方投资这一关系的激励; 高度互补的资产应该被共同拥有[37]。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资源拥有者的剩余索取权问题, 从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出发, 让他们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才能够积极、有效地保护其传统文化, 才能获取旅游竞争优势 ( 单纬东等, 2007) [38]。

上述分析表明, 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关系的角度进行的, 而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资源 ( 或产品) 本身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源泉, 因此, 本文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角度出发, 探求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竞争优势的作用。为此,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研究模型, 如图1所示。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应用, 能够促使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 ( 或产品) 获取新的生命力, 这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就具备有异质性, 才能够获取旅游竞争优势。

2 分析与讨论: 科技创新、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竞争优势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针对广东省部分文化旅游资源 ( 或产品) 的情况, 分析了科技创新在广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的应用和作用。研究发现, 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文化旅游资源, 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对广东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如表1所示。在表1中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 让这些资源在原有的特点上更具有异质性特征, 同时, 科技创新还让一些文化旅游产品得到了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首先应用到对广东古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 如表1所示。一些长期埋在地下或水下的古文物, 由于目前的环境条件与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尽相同, 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这给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考虑运用科技手段, 直接开发和利用这些古文化旅游资源, 则可能导致原有的古文物遭到毁坏和腐化, 这样的情况已经在以往的古文物开发中时有发生, 开发的过程就变成了古文物被破坏和毁坏的过程。因此, 在古文物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如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一号”的开发和保护就采用了现代的打捞技术和保护技术, 使“南海一号”的真实面貌得到重现, 使其成为了重要的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所以, 古文物的开发和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没有了科技创新, 就无法开发和保护这些古文物, 也无法使这些古文物保持其原有的异质性特征。

然而, 现代游客的旅游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 他们对传统文化旅游有极大的兴趣, 另一方面, 游客也希望有科技含量的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存在不同的旅游客源市场, 年龄大的游客可能喜欢古物, 年轻的游客则可能更喜欢现代的科技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如趣味性、虚拟世界、科幻、卡通、动漫等, 这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创新融入文化旅游资源就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广东在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充分运用了科技创新来满足当代游客的需要 ( 见表1) , 这主要体现在:梅州客家文化、广东省博物馆、新兴禅文化、大芬油画村、南风古灶等都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 并进行了技术创新,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形成具有特色的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这样的资源也带来了当地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 如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形象, 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益。

注: 本表文献来源见参考文献 [39]— [56], 并经作者整理和分析。

同时, 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够使旅游产品产生新的生命力, 如表1所示。科技创新让原来的旅游产品得到了功能上的延伸, 科技创新改良了旅游产品和工艺, 也造就了新的文化旅游特色。如凤凰茶文化的新产品, 不仅丰富了茶文化, 提高了效益和品牌形象, 而且也解决夏冬茶滞销问题; 饶平抽纱独特的针法和工艺、佛山顺德的广绣, 运用计算机花样编排和辅助配色, 提高了设计速度和质量;中山牛角巷杏仁饼, 通过科技创新改良产品, 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 梅州石扇镇金柚南村旅游区整合科研院校资源, 推动柚果产品的科技创新, 打造品牌, 提高了质量和收益; 阳西沙扒湾景区荔枝的果实套袋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的应用, 实现绿色食品, 增加经济收益; 梅州嘉应的天然右旋龙脑, 采用高科技提取纯化技术, 使其杂质少、纯度高、提取速度快, 提高质量和效益; 梅州三市生态园的生态休闲旅游, 科学进行水果种植, 开发李果蜜饯、罐头、李果饮料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增加休闲的乐趣, 提高水果的产量; 梅州雁南飞景区油茶的筛选及栽培技术、茶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等的应用, 提高了出油率、安全食用茶油, 提高茶皂素的纯度, 改良了产品, 增加了收益; 梅州平远县生态旅游区的南药, 进行南药的种植技术等研究, 开展南药种植与加工的技术培训,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等等。可见, 科技创新让上述文化旅游产品更具有特色, 获得了竞争优势。

除了传统的文化旅游资源外, 科技创新还让独特的异质性文化旅游产品为新的文化旅游模式提供了支持, 创新出异质性文化旅游品牌的新形象 ( 见表1) 。主要体现在: 广东凤凰的茶文化 + 旅游, 打造出以茶文化为主的旅游品牌; 饶平抽纱、佛山顺德广绣和中山牛角巷杏仁饼的传统手工产品 + 科技+ 旅游, 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梅州石扇镇金柚南村旅游区的金柚、阳西沙扒湾景区的荔枝和梅州雁南飞景区的油茶等农产品 + 技术+ 旅游, 打造出特色的农产品旅游文化品牌; 梅州嘉应的天然右旋龙脑和梅州平远县生态旅游区的南药等中医药文化 + 技术 + 养生旅游, 打造出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 以及梅州三市生态园的技术 + 旅游, 打造出生态休闲旅游的品牌等等。可见, 这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 在科技创新的促进下, 创新出了异质性文化旅游品牌的新形象。

综合上述的分析, 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对异质性旅游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 科技创新和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对地区旅游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图2所示。可以得出, 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 科学技术的创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 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 形成了有市场需求的异质性新文化旅游资源, 这样的文化旅游资源获得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形象优势和经济效益等旅游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也促使了许多文化旅游产品在其功能方面得到了新的延伸和改良, 或增加了新的功能和新工艺, 加入了健康消费的理念, 促使原有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加满足游客的需要, 使文化旅游产品有了新的生命力。

3 结论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以广东部分文化旅游资源 ( 或产品) 为例, 分析了科技创新、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对广东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 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形成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科技创新与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重要影响。然而, 科技对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和影响, 以及科技创新与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影响的路径是不同的, 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够让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另一方面能够让文化旅游产品展现出新的功能和形象, 从而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本文的研究与探索, 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决策, 以促进当地旅游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根据创新理论和资源观理论, 以广东部分文化旅游资源为例, 分析科技创新、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研究, 认为科技创新在形成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科技创新与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源异质性 篇10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活的人体身上的体力、健康、知识、经验、技能和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在一定条件下的人力资本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帮助盈利,甚至于增值。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W. 舒尔茨却对传统意义上的“同质化经济人”假设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他认为,人们通过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帮助他们提高福利,但人们在接受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却因自身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创收也出现了不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异质性人力资本。

2 大学生就业时的人力资本水平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属于劳动力市场的直接供给载体。大学生获得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很好地体现在他们的人力资本上,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参加活动也多,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多,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也高,反之,有些学生人力资本存量不高,其就业和发展空间也相应受到限制。

(1)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综合素质。

大学生接受相同的高等教育,最终获得的人力资本多少,取决于他们的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就业单位很看重大学生就业时的身体状况方面(健康程度、长相、口才、精神状态等)和综合素质方面(政治面貌、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等),不同或相同学校、不同甚至相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就业状况也是不同的。有调查显示,雇主最看重的大学生质量指标包括 :1专业知识和技能;2较强的学习能力;3沟通能力;4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的专业知识,表明了熟悉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反映就业单位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而这其中的“沟通能力”也正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在沟通技巧方面的欠缺,社会上也就出现了种种人际关系问题,正如海克曼教授所指出的,非认知技能的培育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就业理念。大学生毕业选择从事的行业,间接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倾向的职业,会考虑到工资待遇、就业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工作环境以及未来晋升空间等,这些条件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就业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3)就业行为。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们的就业行为,成为影响人力资本价值能否实现的重要元素之一,现当下的就业形势是需要大学生靠自身努力寻找工作,在这种相对被动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的自主行为就占主导作用,如果大学生不努力,或是态度消极,就无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其人力资本价值也难发挥到极致。

3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1)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由于学校生活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形成,他们有自己为美好未来努力的信心和勇气。然而,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处在心理最美好时期的大学生难免会在因此蒙上一层阴影,并且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疾病,当他们发现一个大学学位不再能帮助他们找到理想的职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容易产生挫折意识,进而可能会引发更多非理性的过激行为。

(2)冲击社会教育投资和教育消费心理

有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内的家庭消费中,教育支出始终占据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很大部分的家长希望自己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家长们希望子女可以取得本科或硕士学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产生了两个极端负面影响,经济富裕家庭会继续追加教育成本,以使自己的孩子追求更高的学历,但却忽视其实用性 ;经济困难家庭,则因为投资与产出的不均衡不再支持自己的子女继续深造。

(3)使得社会道德失范,引发社会不公

就业形势的紧张,会造成部分求职者利用社会资本帮助就业,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等,难以保证社会招聘公平。在“供大于求”的求职环境下,人为地抬高门槛的现象普遍存在,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曲折,各种道德失范行为随之出现,更多的人表示反感和痛恶,可能会引发反社会行为,社会无法良性循环。

4 提高和积累大学生的人力资本

为了成功求职单位被录用,大学生需要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努力积累。如果说就业意味着获得收入,那么人力资本的多少也意味着未来的收入水平。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过程就是其人力资本被考验的过程。

(1)加强师资配置,拓宽师资培养和选拔渠道。

对大学教师的选择不能仅局限于其学术成果,欧洲和美国高校教师来源是多元化的,他们强调教师实际工作经验背景。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调整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定期要求高校教师去企业和社会机构挂职锻炼,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教师去企业兼职,增加社会工作履历。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工作,如东北师范大学已将企业进修列为与国内访学同等的教师培养措施。

(2)调整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进。

代表一个人无形资产的个人知识存量,确定了个人价值的水平,知识在人力资本的整个系统中回报率是最高的。大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为其个人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机构。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社会需求的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方面训练力度,建立专业培训教育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变。并积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灵活的课程结构,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职业选择,自主选修课程。

(3)开展多种形势的职业培训,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优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需求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各部门可以在这其中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见习机会,鼓励和支持创业型大学毕业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辅导和帮助,并且建立多渠道的创业资金。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对创业型大学生的偏好,和政府合作,设立一个特别的基金,吸引成功人士和相关专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可以使用当下比较流行的“导师制”,建立各种创业导师团、专家志愿团等,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开讲座等方式,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技术等问题。

5 结语

上一篇:中学物理课程下一篇:骨髓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