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学生

2024-07-25

当代青年学生(精选十篇)

当代青年学生 篇1

每一代人都是被所处时代塑造的,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身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共和国按大的代际可划分为三代人:老一代讲革命、讲理想、讲传统;“60后”“70后”这一代讲责任、讲奉献、讲集体;“80后”“90后”这一代讲平等、讲自主、讲个性。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观念视野等现代意识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

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阅历和发展走向看,其突出特点是“高、大、快、强”。所谓高,就是开放程度高;所谓大,就是信息量大;所谓快,就是思想变化快;所谓强,就是个体意识强。青年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的多样性。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在行为上,他们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上,他们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是:在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他们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审视周围的事情。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是符合社会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的。他们身上显现出的许多新特质,说到底是由社会进步的发展环境决定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评价标准和与时俱进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评价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否文明、爱国、进取和道德,是不能离开现代社会文化走向这一标准的。青年发展水平代表社会进步水平,一代胜过一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中国在发展、青年在倒退,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研究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主流决定支流,支流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影响主流。要把握好主流,同时关注支流,争取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化。二是显流与潜流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趋势是显流,没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倾向是潜流。我们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及时洞察和发现潜流。对学生中蕴藏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潜流,要积极引导;对消极的、落后的、不健康的潜流,要保持警惕,及时掌握,力争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常流与变流的关系。常流是正常的、便于掌握的情况,变流则具有盲目性、杂乱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突发事件是变流的主要产生源,容易成为热点、难点问题。这三种关系相互交织,复杂多变,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

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需要把握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目前,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可概括为“二二三四”。两个竞争:激烈的政治竞争,就是看谁的制度更有生命力,谁的政权更加巩固,哪个主义更受人民拥护,哪个政党更有凝聚力;激烈的文化竞争,就是看谁的思想文化更有吸引力,谁的价值观念更能广泛传播,哪种生活方式更符合时代潮流。两个长期:我国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三个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敌对斗争形势的复杂期。四个趋势:境外对境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网上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非政府组织对群众的影响越来越大,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2

“使命”意味着“责任”,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任务之一。她像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告诉人们前进的方向。她也像一个天枰,衡量着作为人的重量,每个人都应该有使命感,有责任感,尤其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因为它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关于人生,社会,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感悟。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做好将这个新时代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的准备。

我不过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年代。没有见过充斥着死亡和硝烟的战场;没有经历过坎坷的社会主义建设辛酸;不懂得饥饿的折磨;不理解无私奉献的伟大。1919年5月4日,由于主权问题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到来;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一场由共产党领导的大型学生爱国运动;1946年2月由中国学生发起的反苏运动,抗议苏联侵犯我国的主权;1976年4月5日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更是由学生运动演化而来的正义之举。历史表明,大学生群体为推动革命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铭记,铭记历史。我们现在的幸福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感恩,感恩过去。我们现在拥有多少,前人们就付出了多少、。我们要学习,学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切了解前人的先进思想,让伟大的智慧结晶薪火相传。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时,仍然应该以大局为重,做生活和思想上的理智者。

当代青年学生 篇3

摘 要: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全体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国家未来发展最具有潜力价值的一个群体,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关于“中国梦”主题的深入人心,一些新提法和新要求摆在了我们广大青年学生的面前。本文针对“中国梦”主题对当代青年学生价值取向提出的新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并谈论其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青年学生;价值取向

1 “中国梦”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新要求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梦,中国梦与青年学生的成才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人才,当代青年学生必须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深刻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我们每个人紧密联系;必须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励志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未来的支柱,中国青年学生是与此密不可分的。旨在让同学们逐渐认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呼吁青年学生要有敢于担当大任的勇气,敢于实现梦想的决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 当代青年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2.1 依托教育平台,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2 借助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是推动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切实加强对中国梦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学习宣传,坚持用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引导各界群众把个人梦融入民族梦,以“我的梦”托起中国梦。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社会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声音的发言人,实时报道社会大众的新闻,特别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主旋律。拓宽新闻媒体关于“中国梦”的宣传渠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等青年学生喜欢的传播媒介来进行宣传教育,为我们的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新闻环境。

2.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现在的90后、00后虽然生长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但是社会压力,升学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伴随出现,不少青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代青年学生在面对一些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主力军,我们当代青年更需要去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尤为重要。全国应该开展一系列的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开设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沟通,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大影响

3.1 放飞理想,成就无悔青春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习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期待青年一代高悬理想之帆,树立担当之志,为广大青年如何求知为学、干事创业、把握人生、成就梦想指明了努力方向与奋斗路径。

3.2 提升思想格局,促进全面发展 当今时代是深刻变革的时代。当代青年学生拥有求学上进、创新创造、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也面临着思想多元、诉求多样的种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为干出一番事业创造机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代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认清大势,准确把握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迈向偉大复兴,我们的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更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复兴之路,更加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让一己之智之力汇入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在同国家和社会共同成长进步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拥有大格局,才会拥有大胸怀,拥有大胸怀,才会拥有“鸿鹄之志”,拥有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毅力。

“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殷殷厚望,心存仰望星空的情怀,发扬勤奋实干的精神,青年学生必将担起时代重任,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激扬青春、挥洒智慧、贡献力量,谱写无悔青春的奋斗篇章。

参考文献:

[1]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2]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和对策[J].黑河学刊,2013(7).

当代青年学生符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篇4

关键词:符号消费,中专学生,符号消费行为

在当今生产过剩、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 人们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们的生活不再以生产劳动为主, 而是以消费活动为主。以前, 农民耕种、饲养, 拿出所得产品来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人们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基本重合。现在, 人们的生产场所逐渐变小, 人们生产的场所甚至是流水线上的某个点, 但人们的消费场所却变得丰富多样。

一、符号消费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认为: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对的对于产品的吸收和占有, 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的, 被刺激出来的欲望, 人们消费的不是使用价值, 而是“符号象征”。简而言之, 一件商品越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与特点、身份与地位, 越是能将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区别开来, 它就越具有符号价值。

戚海峰在《符号营销》中, 提出了“符号化消费”的概念, “即消费者不再以产品的功能、质量作为唯一标准, 而更加看重能否通过消费这件产品来满足自身心理上的某种诉求, 这种诉求即可以根据自身的某种价值来确定, 也可以根据社会上流行的某种时尚。此时的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此时消费的主要对象并不在于商品本身, 而在于寄托在商品身上的意义, 消费者通过占有和消费此类商品从中体会到某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被称为符号化消费”。事实上, 戚海峰提出来的符号消费, 其涵义就是对商品的符号所指, 其意义的消费。

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随着经济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生的消费结构日趋的综合化。经济方面, 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均收入的提升, 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减少, 导致了学生生活费的充实;文化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中西文化的交融, 西方文化思潮的流入, 西方的消费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内的学生。

二、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调查

为了较客观地对中专生的符号消费行为进行描述, 更准确的反应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现状, 笔者对南京江宁中专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 收回196份, 回收率为98%。

从表1可以看出, 外形占比82.6%, 高居各要素榜首, 说明商品的外形已经成为中专学生购买商品时首要关注的重点, 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是当代中专生主要的符号消费行为。价格因素仅占比60.4%, 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子女数量的减少, 商品的价格已经不是当代中专学生消费主要考虑的因素了。质量的占比仅次于外形居第二位, 说明当代中专生在考虑审美的同时, 没忘记商品的实用性。

从表2可以看出, 对名贵商品的使用, 当代中专学生更对认为此消费行为反映了自己的眼光品位, 名贵的商品在商品的“圈子”中是超凡脱俗的代言, 因此, 换句话可以说, 当代中专生认为自己不俗眼光品位可以通过名贵的商品展示给周围的人。有36%的人认为以上都不是, 占比远超向人炫耀自己、能体现自己身份地位和财富, 说明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处在满足自己合理需求的理性的范围内。

从表3可以看出, 广告对当代中专生选择商品时的暗示是非常大 (62.7%) 的。说明媒介对大众消费的暗示、大众消费行为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也充分地证实了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中商品符号“内爆”的理论。人们选择商品时, 不仅仅选择的是它的使用价值, 更多的是选择它所代表的意义价值。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中专学生 (89.3) 选择商品时的依据是商品的外形符合其心情和审美。从本质上来说,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 对审美的满足和需要也是符号消费。比如人们在选择一件衣服时, 有人认为红的好看, 有人认为绿的好看, 至此, 商品的颜色作为载体反映了消费者不同的审美观。

从表五中可以看出, 当代大部分中专生还是不赞成超能力消费。

从表6中可以看出, 表6进一步说明了当代中专生消费观念的“务实”。“讲究实用, 能用就好”的消费动机无疑是健康的, 注重使用价值的消费。“体现审美、品位或形象”是高于使用价值的消费, 是人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的精神上的需要, 对美、个性等需求满足的消费需要, 这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所需要的消费。

由以上数据调查分析, 当代中专生的符号消费行为有一些特点, 首先, 对美的消费占比很大。学生是个朝气蓬勃, 精力旺盛的群体, 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 对于社会变化的感知非常的敏感, 适应能力强, 在这样一个以物为中心的时代, 学生更是走在前端, 把握时代时尚的脉搏。中专生更是如此, 中专生相比较高中生, 学习压力小, 更是需要通过别的渠道来体现自我价值, 差别性消费这个手到擒来的途径, 毫无疑问地成为对象之一。商品外观的差别性, 着眼于外, 更是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对商品的选择, 特别的外观载体凸显出的个性, 成为学生们选择商品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 通过符号彰显个性、品位。改革开放以来, 多种文化观念并存的大背景下, 中专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受到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不拘一格, 展现自我个性是当代中专学生的新面貌。个性的商品“不能幸免”地成为中专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载体。对商品“个性”的消费, 这一符号消费行为, 成为当代中专生普遍流行的消费模式。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有用性, 既包括物质的有用性, 也包括精神的有用性, 因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不同于动物那样简单的满足生存欲望的需要, 而是有更加丰富完整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人必须先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然就不能存在, 但是在满足这种需要时, 他不过是满足动物性的需要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 超越人生理需要之上的消费才是人的消费。基于这样的理解, 当代中专学生对商品符号“美”、“个性”的消费, 属于符号消费, 但这样的符号消费并不应该遭到批判。学校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 应该客观地对待学生的符号消费, 在接受理解的前提下, 做恰当的引导。如果生硬地给学生的符号消费贴上奢侈, 浪费的标签, 无疑是对人性的压抑, 是对人作为人的消费的遏制。因为许多符号消费是复合人类的符号性需求, 符合人的本质, 对中专学生符号消费的性质和效应,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而是需要一些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当代青年学生 篇5

出解决的方法。期待大学生文明素质整体实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文明 素质 社会

正文: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举几个例子来说吧:很多同学的饭卡被人捡到,被还回来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挂失稍微迟一点,饭卡里的钱就会被用光。在大学里涂鸦文化是很盛行的,无论你是在教室还是在厕

所,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涂鸦,有的字句写的简直是不堪入目。

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状况总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他们中不乏具有较强的民族情感,讲求诚信,独立意识强,有良好的感恩情怀的人。但形势也并不乐观,正如我所说有很多的隐患问题存在。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缺乏和不足暴露的日益明显,社会评价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不满日益强烈,从现状来看,大学生

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过强即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只凭自己喜好做事。公共意识,团体意识缺失。这些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公共意识的缺失首先表现为责任意识的淡薄和公德意识的丧失。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大学生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本应更有公德意识。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他们上课随意做自己的事,在学校公物上乱涂鸦,随意丢弃果壳。在公共场合不会克制自己,只会随意的喧哗。有些学校餐厅秩序相当混乱,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学生却不关掉电源,自修室里大声喧哗,阅览室里随意接听手机,宿舍卫生从不打扫,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如此等等。课桌上、厕所里各种丑陋的文字、漫画随

处可见,赌博抽烟、酗酒时有发生。

2、道德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现象司空见惯。今年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浙大论文抄袭事件。助学贷款 不还事件也屡有发生。

3、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低,精神生活贫困。大学生受挫能力较差,近年来时常听到学生自杀事件。我们在为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在各大高校均有学生极端问题发生。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血腥地结束了该校教授程春明的生命。大学生生活糜烂空虚。

4、功利思想的滋长。当代大学生功利思想明显,做事情想问题都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对自己现实利益没有帮助的事情就不做,这成为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的信条。

5、价值观的错位。大学生虽然处在象牙塔中,然还是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社会上的一些功利思想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出现问题,过分追求与学业无关、脱离自身实际的生活,放弃最初的入学理想。在大学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对自我价值过高衡量,对社会价值过低衡量。在这一低一高的错位中,衍生出大学生的下列行为模式:以自我为中心,排斥科

学思维,不会换位思考,缺乏辩证思维。

那么造成大学生文明现状的原因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状和教育的现状来

看,原因是多方面的。

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大学本科实行扩招,造

成大学生的生源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在教学过程中占很大比例。家长和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造成大学生在初

级教育的过程中精神和道德方面教育的缺失。

2、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的影响着

当代大学生。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着它的不足。市场经济体制是盲目的、自发的形成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益。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大学生以自

我为中心,“拜金主义”滋生,社会责任感丧失。

3、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体制的成功推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纵,导致了他们我行我素,为我独尊的个性。父母过分的关爱,使他们缺少了面对困难的机会,因此当有挫折不期而至时,使得他们无法应付。随

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金融危机的到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直接面临

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心里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4、社会熔炉的消极影响。一是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社会上许多消

极、落后现象反映到校园,往往使大学生丧失其原有的生活立场,接受、模仿社会上不文明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造成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而大众传媒中某些不健康节目的误导,又使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得以蔓延。二是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恶化。高校旁边的电游室、桌球室、网吧、卡拉ok厅等成了他们常去的休闲场所。高校校园周边休闲业的红火从另一侧面映衬出大学文明的悄然失落。三是同龄群体的影响。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接近,往往是部分大学生不文明观念、行为更容易在高校互相渗透和影响,这是导致某些不文

明现象在校园内流行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高

低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党的十七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科学的发展靠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在人才方面的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容忽视。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是十七大报告对大学

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那么如何加强改善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呢?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本

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合作。

1、学校加强文明素质的教育。学校在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

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未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因此,大学道德教育就必须面对和关注大学生真实的当下的需求,关注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压力、恐慌, 并帮助他们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德性的最佳生长点,教师如能抓住此时此刻给予及时的指点、帮助,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

2、创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

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

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

当代青年学生 篇6

摘要    目前在大学校园中微电影十分的流行,本文主要是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出发,与微电影发展相结合,通过微电影作品的思想性来透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然后将微电影作为一种大学生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微电影的发展与青年时代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时代精神  微电影

一  微电影中的时代文化

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自从2008年以来微电影就发展得非常迅速,开始慢慢蹿红于网络,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如今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视频的业务发展也不断的壮大,互联网已经开始慢慢地取代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开始形成一种网络的视频播放平台。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些主流的视频网站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一些热门的电影版权价格也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升高。这种大的环境下使得一些视频网站开始制作自己的电影,这种微电影的制作是一些视频网站很好的一种选择,自制的微电影不但成本较低,还能够保证很多网站在运营中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也使得微电影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当然,作为社会的顶梁柱,大学生在校园中制作的一些微电影也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线,雖然没有一些专业的视频制作经验,但是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已经慢慢与一些时代文化进行结合,现在文化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到一些心理学与经济学,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大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中来研究当代青年的一种时代的先进精神,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把握住大学生的青年群体与微电影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进而更加深入地研究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动力,并通过微电影解读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与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的文化主要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种类型,强调文化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阶梯,一般来讲,主要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主文化的一个补充,在每个社会中都会包含很多的亚文化,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小的社会,其中也包含很多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候,良好的亚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如作为青春励志微电影的代表作《老男孩》向我们呈现了青年追求梦想的故事,从多个角度讲诉两个对艺术充满热爱的青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过程。影片中肖大宝和王小帅对迈克尔·杰克逊的模仿,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梦想在现实中的投影,是一种励志故事对每一个有梦想青年内心的慰藉。每一位观众心中曾经都存在过一个“老男孩”,他也为自己的梦想而做出过不懈努力。

二  从微电影看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

1 从社会功能上的角度出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当然对于青年而言也不例外。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新老文化意识形态的竞争,当代青年不得因为应对生活压力而做出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选择,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他们不得不正面直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残酷与失败,不得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压力是工作前行的动力,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每天迫于工作压力,自行压缩交通、吃饭、休息时间的比例非常高,甚至于很多青年在吃饭这一件事情上完全是以“感觉饥饿”为标准来执行的,效率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唯一准则。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要达到短时间内即可能放松的效果,他们根本不可能花费几个小时去做一些消遣活动,因此微电影的效果在当今时代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给当代青年精神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未来微电影市场的前景就有多大。微电影这种大众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青年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得到一定程度发泄和减轻的。微电影这一新兴产品恰逢当今社会大环境,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所面的各种压力渴望得到释放,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微电影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虚拟空间,让他们能够利用科技社会提供的各种高科技数码工具实现感官上轻松愉快的直观体验,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首次出现。《老男孩》是一部较长的微电影,影片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不言而喻。对那一段青春的感悟,时光的回忆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的思考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未来奋斗的目标。青涩的青春是我们无法再回去的,在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微电影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梦想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勇敢去追,不懈努力,它最终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它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我们不缅怀失去的时光,我们憧憬前进道路上的风景。

2  以全新的模式对艺术内涵加以诠释,实现整个行业革命性的创新发展。不管是从制作成本上,还是从后期特效处理上,微电影很多方面均体现着低门槛、广泛互动等特点,这也可以说是近些年微电影发展迅猛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当代青年思维活跃,在为人处事方面更讲究“自我”,这一时代性格特征在当今大多数微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传统电影制作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规则,可以说是细致入微,而且这一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以改变。这对于制作团队个人思想的发挥、技能的展现,均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微电影拉近了传统电影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草根作品,投资小、影响大,使得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或者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单单从这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微电影对于当今电影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微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那么复杂,这一点也正迎合了当代青年群体的兴趣,以至于吸引众多青年投身微电影事业当中。当代青年并不是所谓的“不守规矩”,他们是在向“墨守成规”挑战,他们的生活需要创新元素,需要富有激情。正统权威的传统电影制作已经无法承载当代青年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的电影梦,与其加以限制,倒不如“放任”其自由飞翔,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才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成长。

3 从内容生产上看,体现消解崇高的生活态度,满足颠覆传统的快感体验。现在也有很多舆论在讨论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人们可以观察到青年一代的一些特征和他們的行为与当今文化的一种联系。他们现在的文化氛围与近代的一些激进的青年文化是不同的,当代青年似乎对一切无法呈现于传统媒体的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颠覆传统的快感。

目前看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十分张扬,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一些特性,对着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微电影来展现出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舆论比较大的方面可以抛弃。这种比较简洁的微电影不但能够满足青年的一些心理需求,还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这些微电影可以通过一些视频网站的分享和转载就可以达到如同病毒一样的传播方式和效果。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心理机制的作用下,青年群体会根据个性化需求选用不同的媒介、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在观看如《四夜怪谭》《酒店星座爱情故事》等游走于敏感禁忌话题边缘的微电影时,就满足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释放了心中压抑的情感,达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4 从营销模式上看,改变生硬灌输的广而告之,诉求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现实中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微电影中的广告插入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把一些品牌的传播与微电影相结合起来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可以接受的一种行为。这主要是微电影与以往的电影和电视的区别,以往的电影和电视中都是以强迫的形式把一些品牌推销给观众,如今微电影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策略,它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很真实的实例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兴趣,这样就避免了观众在看电视中产生厌烦,这也是微电影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种剧用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不但能够达到批判传播的目的,而且这种温和的方法,更多地被运用到作品对某些观点和思想的婉转表达,实现受众更愉快的接受。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不同,微电影在诠释作品深层次内涵时,更注重采用这种情感共鸣手法,将主题思想隐含的更隐秘,却更容易令人理解和信服。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较之以往显得更复杂、更感性、更委婉、更隐秘,对于充分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思想和意识形态也就更加困难。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从中剥离和凝练出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5  从传播方式上看,满足身份认同与社会互动需求,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作为“后喻文化”形式的微电影符合当代青年逆向型行为方式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被同辈人认可的行为方式选择,更能通过参与其间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它的传播方式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迎合了当代青年渴望得到自我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互动的心理特征,满足了青年受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社会交往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电影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镜头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琐碎的事情“高大上”的表现出来。微电影不仅仅开拓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传统电影的内涵,使得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能够“慢”下来,让人们有时间去关注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情”。当代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期望,是我国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对他们思想的促动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根基。当代青年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其自身生活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一代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最好教育的一代,怎么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掘他们思维深处的“金子”是每一个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呈现出全球化、碎片化的特征,而现代性所带来的焦虑以及不安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微电影的刺激性、随意性、丰富性及互动性是传统电影院难以比拟的。正是由于微电影的“后现代”娱乐特征,社会需要进一步关注微电影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微电影有可能成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注: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轨迹和培养策略研究——兼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张春梅,编号:14JD710033。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黎萌:《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

[4] 尹鸿、曹书乐:《影视传播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当代青年学生 篇7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1]。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发展机遇期,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个伟大而充满挑战的发展机遇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所形成的关于人生价值、价值信念、人生价值选择及如何坚定科学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具体体现,是从灵魂深处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最核心的价值观。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当前乃至今后走好人生之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为此我们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 以“志存高远,坚定信念,胸怀祖国”为价值精神,以“坚定理想,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为价值目标,以“崇尚自由、公派正道,守法护法”为价值主题,以“爱国创新,诚信友善,敢于担当”为价值表现。这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反映,又是当代大学生在校园空间内的主要任务和青年时期的特殊矛盾和成长规律的体现,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是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群体特征的。

“志存高远,坚定信念,胸怀祖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也是他们达到人生最高目标的信念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思想领域的解放使得人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表达更加自由。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人生的价值、理想信念等认识陷入了困惑和迷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亦是如此,出现了价值认知的偏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大学生,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形成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美好价值目标”[2]。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开阔视野、志存高远、心系祖国,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当作个人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以此理想信念为动力和目标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激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坚定理想,追求真理,服务社会”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青年时期是放飞梦想的年龄,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相连。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中坚力量,是最有理想、最有担当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3]。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树立未来学习、生活、家庭、职业等个人理想,要有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以饱满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丰富多彩大学生活中,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奋斗; 另一方面,要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坚信“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个人梦想就没有实现的舞台”[4]。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崇尚自由、公派正道,守法护法”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面对贫富差距拉大,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公平正义,在扩大民主的氛围中坚持法治公正,在尊重法律的约束下崇尚自由平等,成为群众的共同心声。所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既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5],也是从社会政治建设和民众公共生活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需要时刻遵循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青年大学生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因此,大学生应用这一价值观引导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学会奉献社会、感恩他人、充满正义、积极向上,在学习生活中懂得自由、平等的实现需要民主、法治做保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努力维护公共规范,促进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

“爱国创新,诚信友善,敢于担当”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头脑中的内化,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向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所以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尽责、勤勉敬业、诚信光荣、友善待人的良好道德风尚,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紧迫和实在的课题。“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当今世界,须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增强其对国家与民族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把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内化于心,将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奉献于祖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大学生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是最富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代。所以,广大青年大学生应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思索,既要继承前人又敢于超越前人,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一些大学生却陷入缺乏学习激情、道德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匮乏、什么都不在乎的生存状态。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既要珍惜美好青春年华,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做到精于学业、服务社会,诚实劳动、信守承诺,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做到了这些,也就真正地担负起了大学生的身份与时代赋予他们的这份责任,也就真正地践行了个人层面的国家核心价值观。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这势必严重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复杂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价值观多样化的趋势。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其主导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

1. 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追求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调查结果显示,对“钓鱼岛的主权应该属于哪个国家”这一问题,90. 4% 的学生表示“毋庸置疑,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领土,我们要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在回答青年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67. 0% 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家努力拼搏,就会有实现理想的机会”,16. 0% 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有关系的人才畅通无阻”。

2.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较强诚实守信意识,主流道德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认同基本的道德观。调查显示,97. 0% 的大学生认同诚信价值观; 同时,在回答“雷锋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时,有69. 1% 的大学生是持认可态度的。

3. 当代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认同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肯定我们 党和国家 奉行的核 心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7],赞同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总体上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态势良好,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政治态度坚定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

(二)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偏差和扭曲,这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 少数“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甚至出现偏差。在消极腐败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信念、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出现了对生活的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价值认同感逐渐丧失、价值标准出现混乱、精神生活出现危机; 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崇尚资本主义道路,认为资本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2.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调查显示,有70. 6% 的大学生完整的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主要内容; 而在回答“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您赞同哪种观点”时,20. 8% 的大学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而只有55. 6% 的大学生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行背离的现象。

3. 一些“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多元化,政治价值观倾向于功利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并不断渗透进高校校园,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以大学生的入党为例,申请入党的学生数几乎年年增长,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而请求加入党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端正,仅仅只是为了自己以后更好地就业和发展,从而呈现出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实用化现象。

4. 部分“90后”大学生奉献意识淡漠,在价值追求上倾向于自我的实现。一些大学生开始崇尚西方文化,总是用西方的现代文明来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西化的、低级庸俗的、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开始滋长。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追求自认为的“个性”与“自由”,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不顾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利益,这就弱化了他们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时代前进的弄潮儿,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探索构建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科学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1. 引领大学生的价值理解、价值追求与价值文本相统一。首先,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功能。家长应该主动与大学合作,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孩子做好学习规划,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也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从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加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当前,大学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教育总体规划中”[8],贯穿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观念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进而促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最后,重视社会教育的渗透功能。社会教育要渗透在当代青年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目的。因此,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掀起一股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浓厚风气,达到无时不在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2. 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内在素质,培养价值自我选择能力。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社会教育只是客观的外部影响因素,个体自我教育才是其形成的内部根据,因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还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因此,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必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自觉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促使其把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变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识和信念,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能够在价值多元并存的情势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二)贴近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 教育方式生活化。人们的价值观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高校应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大学生向坚定信念、胸怀祖国、笃学善思的有为大学生转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9]高校应当重视生活化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 解决问题实际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中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如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毕业生就业难等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解决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党和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民、惠民、为民的方针政策。例如,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大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大学生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 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从而促使他们将其作为指导自己学习、生活的自身的内在法则,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理性自觉。

(三)营造氛围,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其自身的核心价值构架,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个体信仰的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支撑大学生精神生活力量的重要途径。

1. 创设健康清新的网络环境。当今社会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国家应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杜绝垃圾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清新的网络环境; 同时国家也应该利用网络这个载体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2. 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践行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树正气必先正官风。这不仅是因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基础,是抵御‘四风’的精神之盾,更在于领导干部的言行作为,决定着社会风向”[10]。领导干部清廉才能为全社会树立好的榜样。所以,国家应加大力度整顿公务员队伍,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尚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形成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理念,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营造和谐清廉的政治环境。

3. 营造科学先进的文化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把握文化育人的真谛,用科学先进的文化去培养和熏陶当代大学生。首先,高校应该美化校园文化、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建设优良校风,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富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进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当前面临各种文化碰撞和价值冲突的背景下,政府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敢于向大学生介绍西方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去进行理性地比较和鉴别,同时媒体工作者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公平正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四)健全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巩固

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必须通过固化机制来巩固和发展这一道德行为。因此,在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调整的机制与制度设计中,要使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甚至制裁,通过此正确的社会导向,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积极的行动。

1. 完善评价奖惩机制。大学生个体有差异,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原有价值观的融合碰撞中,可能出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大学生个体需要相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力量来约束,以保证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正确方向。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通过自我测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教师、辅导员、家长都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达到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目的。二是建立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的档案,把当代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等在内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记载下来,以依此作为奖惩的依据,激励和鞭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三是要创新激励制度,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对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大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和奖赏,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其他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

2. 健全管理制度。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约束。首先,创新管理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1]。建立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等日常管理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日常行为规则,使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其次,通过制度管理的反复强化,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的爱国行为,形成诚信意识行为,形成对他人的友善精神,从而形成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注重实践,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利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社会,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调查显示,有64. 7% 的“90后”大学生认为,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实践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学有所用,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高校应当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当代青年大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结合、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挖掘实践课程新内涵,把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课程的考试考核之中,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 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变化多样的主题创建活动,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的针对性、新颖性,同时,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者服务,把环境保护、社会考察、支教扫盲、带薪实习、科技创新、红色教育、义务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赋予传统实践活动以鲜活的“生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推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让当代大学生感受真、善、美的感召,体会假、恶、丑的考验,在平凡而真实的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激发为祖国而学的责任意识,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从而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立志成为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新一代大学生。

摘要: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是未来社会思潮的中坚,他们的价值观将指引社会价值观航行的方向。然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复杂多变的趋势。因此,深刻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探索构建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并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2010(4):122.

[2][5]包雷.从三个层面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点体会[J].学理论,2013(1):4.

[3][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110528066.htm,2014-05-04.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6][7]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820_2.htm,2013-12-23.

[8]王红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教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36.

[9]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当代青年学生 篇8

一、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明确了奋斗目标, 就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459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 用凝练的语言论述了三个有关择业的问题, 为青年如何择业树立了榜样。

(一) 为什么要选择职业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是其生活目标、人生观的体现, 关系到其未来生存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马克思比较了人与动物的不同, 指出动物是被动地、盲目地适应世界, 在自然本身规定的范围内安分地活动。相比动物的被动适应, 人是能动的, 不仅可以确定能够使自己趋于高尚的目标, 并可以选择、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马克思认为,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 但如果选择错误, 则“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1]455因此, 人有意识地选择职业是一种历史必然。青年要认真地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 应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中学毕业时, 马克思以及他的同学们面临毕业去向的选择问题。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 有的人希望变成牧师, 有的人把追求享乐作为人生理想。马克思认为, 如果条件允许, 人们应该选择最高尊严的职业。最高尊严的职业是一种人们深信其正确, 积极主动为其尽心尽力, 并且能给人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为人类工作的职业。如果青年认同、选择了马克思提出的最高尊严的职业, 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就不会时常感到痛苦的职业倦怠和情绪低落。

(三) 如何选择职业

1. 选择社会需要的职业。

人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希望选择职业。马克思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 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1]457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 即使可能取得职业成功, 但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459

2. 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职业。

人的身体素质是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 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1]457如果选择了超越自身体质限制的职业, 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1]457由此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是“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1]457青年应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 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职业。

3. 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职业。

在选择职业时, 应该全面、准确地评估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马克思指出,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 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 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1]457“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 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1]458青年应不断挖掘专业特长, 强化能力训练, 选择那些自己擅长、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择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 西方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不小影响。总体来看, 我国大学生的择业心态比较积极、健康,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理想信念模糊, 诚信意识淡薄;看重经济利益, 而不考虑社会利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存在不劳而获思想等。

(一) 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意识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选择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对自我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扩大, 使他们的就业观念不容易转变, 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工作, 宁愿“有业不就”, 也不“委曲求全”, 当主体需求与客观现实无法有效匹配起来时, 主体需求的异化致使就业供需矛盾更加凸显。这种情况下, 需要寻求一种就业供需矛盾的解决机制, 调适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应通过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等,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另一方面应用马克思择业观引导大学生, 把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结合起来。就像马克思说的,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1]459

(二) 大学生择业观的非理性追求

近年来,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错位、增长方式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造成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足。提供就业岗位需求的企业总体不多, 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同时, 市场经济促使社会财富、利益重新进行分配, 不少大学生产生过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就业观念, 造成大学生集中在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寻找就业岗位, 不愿意在内地县级以下地区或山区就业, 使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拉大。不少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能够直接获得的薪酬福利, 而对职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则较少考虑, 缺乏对自身的长远规划。

(三) 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 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如, 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的大学生频繁跳槽;有的大学生随意毁约;有的大学生甚至不惜对简历、证书进行造假等, 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诚信的就业行为, 扰乱了招聘市场的秩序, 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简历、获奖证书的认可度。就业过程中的不负责任行为反衬出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迷失。大学生择业要受社会诸多现实因素限制, 无法随心所欲地自由选择职业。实际上, 大学生择业经常注重工具理性, 忽视价值理性。一方面,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 精神层面能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理念;另一方面, 择业以实用作为的标准, 持有功利的价值观念。

三、青年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职业理想, 并用其一生不断奋斗。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否正确, 既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就业去向, 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走向。虽然时隔180年, 但马克思的择业观与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以下启示:

(一) 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 是个人奋斗的目标。社会理想是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共同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社会理想决定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对个人职业的选择、人生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 只有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个人理想, 才有意义。另一方面, 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脱离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 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就是要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2014年5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 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2]

(二) 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 其是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是社会需要的满足。[3]没有个人能够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如果没有社会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人的活动既要满足自我的需要, 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的。这两种价值要如何统一起来呢?那就是“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自己才能达到完美。”[1]459因此,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 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一直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伟大的职业, 并为此奋斗一生。当时, 马克思的父亲希望马克思成为律师, 但马克思却希望当大学哲学教授。后来, 由于政府的政策, 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客观方面, 大学生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的就业政策、社会的就业形势、个人所学的专业、家人的期望等因素。主观方面, 大学生选择职业要考虑自身的体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大学生只有综合客观、主观多方面的情况, 并根据实际及时做出调整,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 选择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马克思强调, 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要选择能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 唯有从事这样职业的人生才最有意义。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理想, 在此后的人生中, 他满怀青春的激情,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践行了中学确定下来的职业理想。不管遭遇多大困难, 他都以惊人的毅力工作着, 旨在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找到出路。为了写作《资本论》, 他前后共花了40年的时间。2015年10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 “年轻的我, 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 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4]当代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 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之中,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自立自强, 奋斗不息,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习近平.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3]兰英.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 2014 (29) :254-256.

当代青年学生 篇9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 由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等四部分要素构成,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 共同促进责任感的形成。责任认识是前提, 责任情感是基础, 责任意志是关键, 责任行为是体现。如何适时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组织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平台。因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 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 强化社会责任意志, 最后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动, 从而达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 固化于意, 外化于形的目的。

一、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概况

为响应“节能减排, 低碳环保”的社会潮流和号召,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华大学于2010年6月成立“低碳生活协会”。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成立以来, 200多名大学生环保青年志愿者, 他们自筹经费3万余元, 制作宣传画册、板报和调查问卷等, 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 走上街头和广场, 走进街道和社区, 深入厂矿和农村, 进行环保常识、低碳生活常识宣传, 发放宣传资料, 进行问卷调查, 进行大气监测和母亲河湘江水质及农村水井水质监测。3年共举行大型活动20余次, 展出宣传展板50余块次, 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 进行环保意识调查300余人次。对母亲河———湘江进行水质监测8次, 为乡村老百姓进行水井水质监测20余次, 为3个工厂, 4个社区, 两个乡镇进行大气监测50余次。他们为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被人们誉为“环保卫士”。他们所到之处, 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与发展, 同时引导大学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生态伦理意识、低碳生活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受到了中国共青团网、红网、衡阳日报等10多家媒体报道, 爱到省厅和团省委的表彰。

二、低碳生活协会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1. 青年志愿者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体现了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参加志愿者服务, 能够使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关注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责任, 一种理想, 一种合作, 一种实践。大学生选择做青年志愿者的过程, 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 更是一种升华的过程。青年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 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 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振兴结合起来, 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 又体现了奉献精神。因此, 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2. 低碳生活本身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所谓低碳生活, 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倡导低碳生活,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的共识。一方面,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森林被大量砍伐, 河流和海洋被肆意地污染, 野生动物被无情地杀戮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生态平衡也被皮打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 臭氧层被破坏, 酸雨污染、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城市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同时, “低碳”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低碳生活是目前全世界环保主义者倡导的、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每个人的节能环保的行为都对国家和社会志着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加入到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中来, 是每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

3. 宣传普及低碳生活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最近几年, 地球上由于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自然灾害和自然隐患越来越多,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已显得刻不容缓。低碳环保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已成为全球性的一大热点话题。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国家能够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 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担当起普及低碳环保概念的责任。通过低碳生活协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一方面组织开展低碳生活知识竞赛、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教育讲座、低碳生活的征文比赛、低碳生活问卷调查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术报告等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 增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和环境意识。同时, 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农村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争做低碳环保捍卫者, 从身边小事做起”“构建文明社区, 共创低碳生活”等活动,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向全社会进行低碳环保的宣传普及, 这本身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三、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

1. 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开始, 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通过参加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 深入街道社区、厂矿企业、学校农村。接触社会, 亲眼目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亲耳聆听普通老百姓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亲身感受人生百态。通过参观、听讲座、座谈和学习原著, 青年志愿者们认真了解历史,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深刻体会到革命来之不易, 胜利来之不易, 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同时也了解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 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 能增强大学生亲身的感受和体验, 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民意,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增加了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 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 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属于“90后”, 在家里多是独生子女, 被长辈宠爱, 对老百姓的疾苦很少知道和体验, 很难产生相应的情感。在参加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过程中, 青年志愿者走进农村、厂矿和社区, 走进农民群体、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 真正走进老百姓当中, 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面与面的交流, 开展低碳环保生活专题调查, 向老百姓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和常识, 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感受老百姓的疾苦。许多青年大学生对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和那些生活还不富裕的老百姓产生了诸多复杂的情感。面对贫困的人们, 一方面, 他们感到了辛酸; 另一方面, 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有良心和正义感的大学生肩上责任的重大。这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3. 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要磨练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社会责任意志, 再外化为社会责任具体行为上。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中, 青年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 走上街头和广场, 走进街道和社区, 深入厂矿和农村, 进行环保常识、低碳生活常识宣传, 发放宣传资料, 进行问卷调查, 进行大气监测和湘江水质及农村水井水质监测。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 遇到许多问题。如深入偏僻农村, 由于交通不便, 有时走村串户, 要克服长途跋涉, 十分劳累疲惫和老百姓的不配合等困难。志愿服务指导老师经常鼓励和帮助大学生, 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 学会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志愿服务, 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责任信念不断深化。他们能够将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我需要, 自觉抵制各种不负责的观念和心理问题的出现。这样循环往复, 大学生由坚定的责任信念最终会转化为顽强的责任意志, 表现出持续的责任行为。

4. 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为

当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了社会责任的认知, 并激发了责任情感, 磨练了责任意志, 使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责任感内化于心后, 最关键的是要外化于行, 要进行养成教育。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把责任意识行为的训练纳入到各种活动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行为不断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 并形成行为惯性, 从而使不自觉的责任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为。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就是通过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不断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不断地接受任务, 克服新困难, 完成任务。在这种反复志愿服务中, 大学生责任意识行为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并形成行为惯性, 从而使不自觉的责任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意识行为。

参考文献

[1]熊裕华.低碳概念渐入高原居民生活[N].西藏日报, 2010-04-26.

[2]王颖慧.尽我一点力还地球一份绿——主题班会设计案例之四[J].广西教育, 2011, (2) :40-41.

[3]金培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 2007, (6) :43-44.

[4]潘姗姗.浅议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感[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8) :189-190.

[5]杜凯.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4, (6) :36-37.

[6]唐锋.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66-68.

当代青年爱情观的变化 篇10

21世纪的社会变迁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大变动。新世纪青年价值观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自我价值意识显著增强”,“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趋向于以物质利益为唯一价值尺度”等。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价值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家庭婚姻爱情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具体变化

(一)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

(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择偶标准更加务实且物质化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如今看好孔方兄。”这句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

现在的青年对婚姻既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也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追求超前、新鲜生活方式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理念。这些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的出现,是社会压力的衍生物。

(四)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性观念更加大胆开放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发生了

很大变化,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通讯信息快速大量涌入,当代青年自我可控性逐渐缩水,性价值观的约束力也开始下降。性观念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开放无度引发的“一夜情”、“换妻”等现象,却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堕落。

二、产生以上观念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转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互动结构,给人们的意识、理念体系带来全面影响

当代青年身处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期,婚恋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广大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自强自立,婚姻不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筹码。

(二)中西文化的日益频繁碰撞,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多元化、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当代青年人的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改革开放为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提供了快速通道,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摩擦碰撞,让国人禁锢的性观念步入开放,未婚同居“常态化”,离婚率攀升,“小三”防不胜防。此外,在西方享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对待性只是欢乐与享受,而没有了责任感。

(三)社会开放改变了社会环境,充分释放了人际交往的空间,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择偶方式日益社会化,征婚广告从报刊覆盖到广播、电视、网络。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际平台。

三、当今社会需要的幸福观

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和永恒价值,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1]

需要明确的是,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正当而天然的权利,但许多人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落入了陷阱,这是值得所有人警惕的。因此,指出这些误区和陷阱非常必要。首先,我们不能片面否定金钱的积极作用。其次,要认识到金钱和幸福感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同步递增的关系。

我们倡导的科学的幸福观包括:第一,幸福是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满意。自洽感的提升,道德方面的自我完善能够提升幸福感,外部世界中优美的环境、芬芳的气息、爱慕的对象同样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不倡导苦行僧式的摒弃外部世界才是达至幸福的不二法门的理念,因为幸福既来自内部,也源自外部。第二,重视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源泉。这一点在中国这种重视亲情连接和社会关系支持的文化下尤其重要。第三,懂得利他。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传统观点认为,人们会因为我们帮助了他们而喜欢我们,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另外,通过帮助别人,我们能够获得持久的意义和快乐。第四,学会感恩。

四、总结

总的来看,青年家庭婚姻爱情价值观的演变缓慢而逐步有序化:在多元文化的成长环境下,新世纪青年对价值的评价更为包容,传统性与现代性较好地融于一体,这也成为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

上一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下一篇:中医护理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