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

2024-07-13

加强阅读(精选十篇)

加强阅读 篇1

一、关注课文阅读教学的环节, 训练阅读技巧, 提高课文阅读能力

首先, 要训练学生导读和抓住主旨大意的能力。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一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略读课文,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获取对文本材料的整体印象, 训练他们用眼睛快速捕捉关键词、抓住句群的能力, 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重要的信息。任何一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个中心。一般说来, 绝大多数文章的中心是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其特点是概括性的、观点性的, 只要抓住主题句, 就能解答主旨大意的问题。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明显的主题句, 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分段找主题句, 因为段落中心是全文中心思想的一部分, 段落主题句是直接说明和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其次, 要通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阅读中的细节理解不可低估。学生对文章中的事实、例证、原因、特点、过程等理解得怎样, 教师应予以考查。让学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或词组, 返回文章查找对照。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引导学生略读完一遍课文后针对课文中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再次,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实际考试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阅读文章, 有的文章生词量大, 如科普文章的专业术语需要在阅读前让学生认知, 但对一些通过上下文去猜测的, 只要意思相近就给与表扬, 还要指导学生利用构词法去猜其含义。不涉及构词法的, 指导学生注意周围句子所提供的线索。最后, 培养锻炼学生推理判断能力。阅读的深层境界就是品味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所以在阅读过程中, 要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除了获取文章的表层思想外, 还需要将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挖掘出来。才能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设计中心任务, 训练专项技能, 提升综合能力

近日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英语课, 内容是一篇整体课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听过之后对老师上课情况暂且不做评论,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我们要在单位课时教学时间内“确立中心任务, 训练专项技能, 提升综合能力”。

首先面对40-45分钟一节的课时安排和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 我们必须选好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和目标任务, 对文本材料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整合调整, 明确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教材”, 要“用教材去教”, 学会整合教学资源。从实际课堂教学有效性来讲, 我们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是40-45分钟, 每周5课时, 师生共同学习接触英语的时间大约是200多分钟每周。在每节课的40-45分钟内让学生既学习知识又提高能力, 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 因此精选教学内容确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材上每一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学既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篇幅普遍偏长。因此第一步我们要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 找出每段的关键词 (key words) , 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进而总结各段的大意 (main idea) 。然后根据各段的大意再把一篇很长的阅读材料分成意义相关的几部分 (有时甚至可以调整顺序) 。同时把各部分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或在投影片上展示出各部分的关键词, 主题句和大意。其次, 在明确课堂教学任务, 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以意义不同的每一部分为中心, 来训练学生专项技能, 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为面对我们的中高考目标, 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务。如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安排让学生泛读, 给出几道判断正误的表述题来训练学生获取文章大意和略读的能力;第二部分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细读, 给出几道选择题来训练学生细节推理的能力;第三部分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查读, 给学生一个任务型阅读表格来训练学生任务型阅读理解题的答题能力。这样任务目标明确且每一部分都全面地对学生阅读的不同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训练, 达到了预期阅读训练的目标。再次, 在整合完教学资源, 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后, 学生一方面对阅读文本材料有较好地理解, 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输入了大量的且与文本材料相关的语料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或投影片上展示出各部分的关键词, 主题句和大意对文本材料进行复述, 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课阅读文章的掌握情况, 又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和输出语言知识的能力。

一节课就是一场小的战役, 我们能否打响, 有所突破, 就看我们在进行英语整体阅读教学时是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运用整体教学的原则,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相关中心任务, 循环加深, 最后整体推进, 深层理解, 来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技巧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掌握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加强课外阅读考题训练

首先要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设置, 包括具体细节性题, 视图查找信息题, 词语释义题, 数据推算题, 逻辑推理题, 主旨大意性题。

其次, 要掌握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1. 要有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时要去除杂念, 心绪要稳定, 精神要集中, 要形成一种顺向心理, 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

2. 掌握做阅读理解题的方法。

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抓住中心。一篇完整的文章通常有中心议题或中心思想, 可以采用速读法, 粗略地浏览全文, 初步了解大意, 获得那些体现文章主旨的主要信息。

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篇2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中学 江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写作材料贫乏、语言表达苦涩。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张志公先生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产生这种结果正是弱化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为此,笔者认为,要治愈语文的这一致命伤,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笔者在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时,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化的读书选择为前提。在实践中重点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抓好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力争改变课外阅读被弱化的现象,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这精辟的论述无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为此,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时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认识它,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就提高了。

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受益无穷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在阅读的层次上应遵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的原则,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形成负面引导,会让学生养成功利性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的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突然宣布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要求学生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又评点他人的摘抄,取到动口、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认为著名学者胡适的论述对于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他说,读书要有效果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他说:“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

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而是要靠工具书及思想方法的帮助来思考。

手到:读书“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做到胡适先生所说的“四到”,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就显而易见的了。效果有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就有了,越有兴趣和信心,那么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第一,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然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关键在于课内学习所得的方法的正确的迁移。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阅读方法诸如精读、泛读、速读、浏览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以运用。另外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 3 伸。一方面会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阅读学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印象,也有利于反思回顾。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之思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顿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笔记还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材料与借鉴。

第三,采用反思、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作品,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实现对文本的思考、探究。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围,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五、给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籍

初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识别能力较差,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崇尚时髦,其选择书刊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兴趣,是不是流行的,他们的阅读往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趋时性。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就会陷入误区,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从而会背离“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来读,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的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 4 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集体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以使学生有博览群书的条件。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我们虽然提倡自主、自觉的课外阅读,但也不是自由阅读,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课外阅读应该是有的放矢的阅读,体现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的。为了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笔者认为,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来提高阅读效果。

1、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如果能详细地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那效果就更显著了。笔者认为,一学期召开二三次,每次发言人数应不少于五人。

2、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隔两三周就举行一次全班或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较差的同学结对子,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种活动,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其谓“一石三鸟”。

“哪里有生活,那里就有语文”。课外阅读要从生活吸取营养、广辟蹊径,开拓天地。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也要把阅读和写作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个全面的发展。这些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课外阅读活动若能坚持下去,相信必定会有丰硕的收获的。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加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掌握、发展、运用书面语言,就会积累丰富的语汇,就会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习作时便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习作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在不断地阅读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5 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还是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这样的话,语文的两大硬伤也就痊愈了。

参考文献目录: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②《教育过程》,③《江苏教育》,曹阳,④《小学语文教学通讯》⑤《语文学习》(沪)⑥《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基本理念与基本问题分析》社2005年10月。

⑦《教育心理学》⑧《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方幼红,2007年,沈美琴,11月

2003年月

2003年6

加强自主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篇3

一、这四篇文章的“思考·练习”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重视朗读、默读训练

(二)重视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三)重视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重视积累语言

(四)积极利用课外语言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针对“思考练习”的变化,结合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对本组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

(一)加强自主阅读,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潜心读书,感悟体验,实现与作者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要实现这一阅读境界,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立足整体,突出重点感悟情感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既要立足整体,又要突出重点。既不能离开文章整体孤立地去体会某一句话、一段话,又不能不分重点地逐句分析。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三题,就是引导我们通过重点语句来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感情、语言的感染力。实际上课文中能表现五壮士伟大精神的地方还有很多,像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表现了英雄坚强不屈、不大无畏的气概。所以,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山顶歼敌、英勇跳崖等主要部分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体会英雄的伟大精神,领悟语言的魅力。

2.引导入情入境,加深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自读自悟是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也是使学生获得深刻感受的有效方法。如《军神》一课,当学生知道这次手术共割了七十二刀时,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割伤的情景,加深体验,就会对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3.重视感情朗读,在读中表达自己的体验

感情朗读,是学生理解感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表达内心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品评词句,使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真情实感的话语。

(二)练习有一定速度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教学时要将这一训练重点落实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快速阅读。

1.正确快速默读与理解内容的关系

学生应明确快速阅读的基本要求:眼要看得快,尽可能擴大视觉范围;边看边想,脑子要紧跟眼睛进行思考,弄清所看文字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进行练习。

2.练习快速阅读,把握课文教学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逐步提高

(三)重视领悟表达和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既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对于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再次读书,靠学生自己的读书去体会、感悟;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的另一重点任务是积累语言。本组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背诵的题目,其中《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还安排了积累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选做题,在教学中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落实。

(四)课内外结合,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本单元课文讲述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课前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上网浏览等,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英雄人物事迹、故事背景,帮助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品质,课后也可继续阅读有关书籍,发展学生的认识。

(作者单位 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镇台上完全小学)

加强英语阅读策略提高高考阅读能力 篇4

第一, 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目的。因为确立正确的阅读目的是造就一个良好的阅读者的主要因素。阅读目的能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 能引起学生对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的丰富联想, 能使他们脑中储存的知识与阅读的知识产生共鸣, 能使他们更有兴趣地进行阅读。因此, 确立正确的阅读目的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二, 扩大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近几年, 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增至5篇文章, 而且选材内容十分广泛, 题材多样, 涉及到社会、生活、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 突出了语篇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色彩;体裁也覆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 话题新、有时代感, 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推理上有较大的复杂性。因此, 学生除了要看懂文章外, 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也极为重要。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 除了教材中课文的阅读外, 更多的是要通过课外阅读英文读物获取, 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 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2) 所选读物内容广泛、新颖, 题材和体裁多样, 语言质朴生动, 寓学习于消遣之中,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选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难度与课文相当, 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 生词率控制在2~3%之间, 难易适当, 使学生读得轻松愉快, 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

第三, 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本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获取篇章信息的能力和技巧。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 英语文章的阅读可分为以下几种。

1.查读。查读是指带着问题去快速浏览, 目的在于在阅读材料时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查读时要明确阅读的目的, 带着问题去读。在查读时要注意:第一, 要尽快扫视所读材料, 只有在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时才仔细阅读该项内容;第二, 根据所需要信息的性质集中注意与其相关的语言特点。通过查读, 可以加强阅读的针对性, 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节省时间。

2.略读。略读就是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跳跃式地阅读文章中重要的部分, 以了解文章的大意, 领会篇章的主旨。阅读时要把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在寻找文章的中心内容上而不是细节上, 不要逐词逐句逐段阅读, 而是只阅读关键词汇、重要段落, 找出重点段落的主题句, 以了解读取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 最后, 阅读结尾以了解文章的结论。

3.研读。研读是为了领会和掌握所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内容细节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而进行的一种边阅读边理解边深入思考的阅读方式。研读时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及文章的价值。因此, 在研读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根据文章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分析作者的态度、立场、观点, 推断出作者没有说明但在字里行间所暗示的内容,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教会学生抓信号词。信号词能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 帮助他们理解句意。例如, 当作者的思路有所改变时, 常会用表示转折的信号词, 如:although, but, yet, instead,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等。另外, 还要学会猜词。阅读中难免会碰到生词, 即使是熟悉的词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含义。遇到这种情况, 要注意理解上下文中所含的信息。因为生词不是孤立存在的, 可以通过句子中或段落里某些意义明确的说明, 同义词或反义词等来确定新词的意思。例如, 可以利用文中说明词义的同位语或定语等来猜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内容来猜测词义, 利用已有的知识、常识猜测词义。

加强阅读,提升语文英语水平 篇5

内容概述:如何加强阅读,全面提高语文、英语水平,体会高考优秀作文 措施:加大语文、英语的提高。

英语:

英语中的阅读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读物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所说读写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线;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当前中学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如下分析:

一、要求学生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识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了解这一过程对提高阅读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过程至少可分为三大层次:

1、字面理解层(Literal comprehension Level):这一层是指读者仅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辨认和回想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

2、推论理解层(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这是读者根据文章的结构,从字里行间推测词义、文章大意、事件发生顺序、细节和人物特征的过程。

3、评论理解层(evaluative comprehension level):这是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语言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优劣的过程。如评估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证明事实的可信性等。

上述阅读理解的三大层次有助于我们认识它们在阅读过程中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字面理解层主要依靠语法能力或语言能力完成;推论理解层主要依靠阅读技巧和语言能力来完成;而评价理解层则是读者与作者的观点融合的过程。

二、向学生介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不断扩大词汇量。语言的学习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能为今后的再学习奠定基础。扩大词汇量的具体方法有:①利用构词法猜测生词意义。常见的词缀有com-,im-,un-,dis-等前缀及-or,--ist,-tion等后缀;同时,也可利用转化法及合成法。这是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②利用语境,分析句子结构的关系,结合常识来推测词的意义,如同位语关系、反义关系、因果关系等,对文章句子理解的基础上猜测词义,加强阅读理解的能力。③运用归纳法,即把同一类词归纳在一起,如把有关货币与金融的词汇、文艺与体育的词汇归纳在一起记忆。

2、巩固掌握所学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关于词形变化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语气,从句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拓宽知识面,增加背景知识。我们要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准确把事因、动机、细节、写作意图和态度等运用常识及背景知识去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运用读者头脑里的知识去消化、吸收文章内容。如果对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背景知识的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环境、人物传略等。这些知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英语过程中,要善于积累,不断地了解各国的情况,拓宽语言学习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背景知识。

4、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①摒弃那种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看文章的作法,采用先读问题后看文章。两者比较,后者不仅少看一遍文章,节约了时间,而且后者这种有目的,阅读效率更高。

②采用由下而上的阅读方法(the bottom-upapproach to reading)。读者通过从小的单位着手,如:单词、词组、句子、段落,先理解他们的意思。再将它们连接成文章,而后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③采用由上而下的方法(the top-downapproachto reading)此方法先是读者利用他对文章主题及题型的知识,对文章中所将包含的内容进行推测,然后通过自己的阅读对所猜测的内容进行校对。

当今读者将②③两种方法结合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这种方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今后不妨也可一试。

④采用浏览阅读方式,即读者很快浏览标题、付标题,从而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并且找出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而并非仔细地阅读,眼睛通常从文章的一头迅速地移到另一头,了解文章的大意中心,并且决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这种阅读方式使读者无需浪费太多的时间,从而查找出有用的内容,尽快地了解到文章的大意。

⑤采用扫描型阅读方式。即快速地阅读文章查找自己所需信息,如在电话簿中查一号码,在字典中查找某一单词的意思等,采用此方法的关键是读者必需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而不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这种方法适用 于读者在复习文章、研究文章、写论文、列表格、查地图时。

⑥采用细读方式(read in detail)。这种方式要求读者仔细地、深入地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求读者了解字面意思,而且要求读者把握文章细节,了解到文章所隐含的意思。

⑦采用评读方式(critical reading)。即读者对所读文章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就要求读者充分使用句法的逻辑的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更好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见解。

三、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及阅读方法。具体表现在:

1、慢读许多学生误认为读得越慢,理解程度越高。然而,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阅读速度与理解率之间并无多少联系。而且实验表明,阅读速度快的人把握文章大意优于阅读速度慢的人。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这种观念。要迫使学生自己经常进行限时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指读

这是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为了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常用手指、笔、尺等工具指着单词逐个地读。这种习惯不仅减慢了阅读速度,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书页的字行上,使学生读完了一篇文章还不知文章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要阐明的思想内容上,而非每个字的位置上。为了纠正这种不良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提醒自己,克制自己,不要使用那类工具。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这种习惯会改掉的。

3、声读

声读是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读出声来的一种不良习惯。其主要弊端是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受到了说话速度的约束。而实践证明,读者正常的默读速度是他们说话速度的两倍。养成这种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系统的默读训练或对文章的单词陌生的缘故。要克服这种不良习惯,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嘴唇、舌头、喉头和声带的振动,多做快速阅读训练。

4、心读

这是一种最难以觉察的出声阅读形式。心读时,人体的部位如唇、舌、声带没有活动。但在学生内心深处自己却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单词的音。这种读法使文字首先转化为声音记号进入大脑,然后再转化为文字思维,等于绕了一个弯,延缓了阅读速度。克服心读的有效方法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阅读速度加快到超过最快的讲话速度,使学生没有时间去念每个单词的音。

5、眼睛的运动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学生每读一个单词,眼睛就会停顿一下,而阅读速度的快慢并不于眼睛运转的速度,而决定于眼睛停留时捕捉信息的多少,即视幅越大,阅读速度越快,实验证明:人在阅读时最大幅度可一次识别20--29个字母,一般人可识别4个词左右。克服这一坏习惯,可以推荐以一个意群为视幅,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有助于对文章、句子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率。

6、回视

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已经阅读过的内容不放心,而倒过去复视的现象。每人都有复视的可能,但应指导学生减少回视的次数。实践证明,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越慢。减少回视,一要向学生提供程度不同的阅读材料,使他们觉得难度适中,树立读懂的信心。二要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提醒,克服这一坏习惯。

7、心译

心译就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非英语思维模式理解阅读材料,即英语→母语→英语,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时先将英语译成母语,然后再经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多了一个心译过程,这是学生在掌握母语后再去学外语时常犯的一个毛病。马克思也曾说过在忘掉自己的母语,再去学外语,这是学好外语的一个重要方法。要矫正这种毛病,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害处,认识到阅读英语时用英语思维模式(英语→英语)理解所阅读内容的重要性,并在平时阅读中自觉去克服方可奏效。

8、过多地依赖工具书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单词或短语就频繁地使用工具书,这样做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而且因为查字典,使文章意思零乱,不利于理解其中信息,增加了阅读障碍,降低阅读效率。克服这一习惯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猜测,掌握猜词的技巧,利用上下文意思、构词法、同义、反义、定义、解释等技巧得到词的意思。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内容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正确的阅读策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都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

阅读三步曲:(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三)题型与应对技巧

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11种: 1.字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1)注音、字形。一般不会太生僻。常用字的读音、多音多义字、形似字和容易误写的字是考查重点。

(2)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结构层次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几种常见的照应。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3.题目——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

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形象生动,使语言传神;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反问:强化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10.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11.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2012北京高考优秀作文:有竞争才有发展

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在自豪骄傲的同时,一些极具忧患意识的人也表示对中国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可能会不利于发展的担忧,我认为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垄断必能会造成不公平,打击选手的积极性,缺乏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发展,竞争力越强,发展的动力越大。

曾经女排、乒乓球、跳水都是中国的“垄断项目”,可为了这些项目的长期进步与发展,我们不保留“核心技术”积极与其他国家的选手与教练交流与合作。不垄断,促竞争,使中国及世界的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在中国教练郎平的指导下,俄罗斯女排成绩骄人;在外籍教练米卢的辅导下,中国男足第一次成功出线!公平的竞争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竞争亦促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为瑰丽丰富的文化繁荣期。孙子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崇尚“清静无为”;庄子曾经梦蝶化仙;墨子力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韩非子开创“法、术、势”令人叹为感观止…….是竞争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文化“大一统”事情无法达到的高峰。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道与理亦然。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营企业逐渐丧失活力而成为国家财政负担,造成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政府开始了大力阔斧的企业改革,创新地打破了单一公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以宏观调控为主,加大企业自主权;将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作为目标与重点,在竞争中,国有企业积极改革与创新,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是竞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宗教改革打破教会垄断教育,培养了无数启蒙运动的先驱;打破官窑垄断,民窑技艺更胜一筹;百家讲坛引起电视电视国家说教热后,后起之秀----文化中国、开坛等使国学热得以持续与发展……

竞争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竞争的压力下,我们前进、突围、避险、拼搏……竞争不是成功的坟墓,而是成功的摇篮,有竞争,才有发展!

2012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

加强阅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教学;阅读指导;阅读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52-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总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大有裨益,古人对此有大量的论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吸取前人的经验,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以上,在第三学段要达到100万字以上。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这样说,小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取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多少。在我过去的教学中,偏重于对课文的教学与理解,忽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教学质量也不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自己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收获了一些喜悦。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说来容易做来难,兴趣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我们都知道,主要学生对某项事情有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主动去探索。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上,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在开课导入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埋下伏笔,这才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给学生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不是真正聪明。这时我就说“诸葛亮是不是神机妙算,学了《草船借箭》你会知道一些,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三顾茅庐,你们下去后读读《三国演义》。”这样既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埋下教学的伏笔,又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的知识广泛的羡慕心里,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句简单的课堂过度语,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

2、在课文学习中,有意留下空白,为学生的思考和课外阅读留下空间。教学的艺术就是不要把知识原原本本的告诉学生,要为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劳苦”“简朴”是本文教学的一个核心,在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抛下一个问题,周总理是不是一直这样“劳苦、简朴”,你们相信吗?请在课后找找有关周总理工作的资料和书籍读一读。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既能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又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在拓展训练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学习无处不有。现在的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如在教学《长征》后,我就利用图书室和远教资源,让学生读读看看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我还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每两周就要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或课外阅读欣赏课,同时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召开故事会等,为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是迈出了课外阅读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我始终牢记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采取了五个步骤进行指导,即是: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另外,也可根据课文类型,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我注意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精读的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在长篇课文教学时,我又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浏览的方法。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书籍遍地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课外书籍选择的指导,我主要采用这样一些途径和方法。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的图书室,向学生推荐具体的书籍;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学生阅读必背古诗;三是结合读书活动的开展,推荐选择相关书籍;四是结合重大节日,向学生推荐一些爱国书籍;五是结合国家和学校的重大活动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书籍。通过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尝试,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学生在阅读、习作方面都有很大改变,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在这条道路上慢慢探索,一直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彭志军.“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1:23.

[2]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培养.

[4] 用耳朵读书.

加强阅读 篇7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1. 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人才源自知识, 而知识的获得与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多读书能广集益。虽然高中英语教材在话题、语篇和词汇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但仍然存在阅读量有限和题材单调等问题。而通过广泛的阅读英语课外读物, 可以补充教材所没有的知识, 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 对当前的时事要闻有所认识。学生的知识储备会逐渐丰富, 学科视野当然也会随之提高。

2.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大量的课外读物中, 会出现很多陌生的单词, 学生如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为了确切地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就会积极地查阅英语词典及相关资料, 从而掌握课本之外的单词, 长期坚持就会扩大词汇量。在这些课外读物中还有很多新颖、优美的句子, 学生如能做到有意识地加以识记, 并且能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中用上一两句, 肯定会使文章添色不少。经过日积月累, 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的增加, 相信会对学生高考大有益处。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学习中, 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是语言学习的两个输入渠道;读, 相对于听而言, 具有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且较少心里负担的显著特点。在没有可能接受广泛听力训练的大汉语语言环境中, 唯有阅读能在没有他人参与的境界中让学生接受足够量的语言输入, 增加词汇、短语、语法知识的复现率, 增加语言的有效应用频率, 丰富语言经验, 让学生借助它来掌握语言, 并最终生成阅读能力, 并由此促进语言其他能力的提高。

4.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课外阅读大多为泛读。泛读, 不言而喻, 贵在泛。“泛”, 不仅要求阅读的量大, 也要求阅读的体裁要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 选择相适应的课外读物, 限定时间进行阅读, 时间到立即停止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对阅读速度快的学生给予表扬和激励。长期坚持, 在这种阅读氛围下, 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最好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一些原著或经过改写的文章, 包括世界名著、故事、幽默、时政、科技文章等。通过阅读语言地道的著作,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感受到异国的历史文化氛围, 这样他们就不难读懂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必然会大大的被激发。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建议

1. 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1) 精选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外阅读的选材除了要注意内容广泛、可读性强、易激发兴趣这些标准外, 还应注意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篇幅较短, 难度适中;材料新颖, 时效性、针对性强。教师除向学生提供有共性的阅读材料, 如人教版的《阅读训练》、《同步阅读》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外国》、《阅读寓言》、《阅读趣事》和《读原著学英语》等材料, 鼓励学生订阅21st Century。通过课外阅读的训练, 帮助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达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2) 强调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应是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的作品, 这样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也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3) 所选择的课外读物的难度应适当高于课本, 扩充课本内容的材料来源,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背景, 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内容, 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从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真正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2. 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1)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题材, 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略读和跳读等基本技巧;做到精泛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欣赏和理解结合、阅读技能和实践结合、短篇阅读材料和长篇阅读材料结合。

(2) 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速度并重。阅读能力的高低, 既取决于阅读的速度, 还取决于从中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意识, 而这一切都与阅读量有直接关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应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想提高阅读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渠道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并且尽可能多地加强限时阅读训练。

(3) 加强学法指导, 促进主动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前学生阅读习惯和方法普遍存在不足。比如视幅小, 脑反应慢、回眸重读、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教师应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教师应教会学生懂得“浏览、质疑、抓细节、引纲要、及时复习”的五步阅读方法。还须要求学生不出声, 不复视, 不复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克服把文字变成声音, 再去想其意义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时, 眼睛每次移动的注视距离先是一个整句, 然后过渡到整段, 一口气连续读完几组或几个句子, 以迅速抓住关键词, 理解文章的中心, 理解全文的大意。这样的培养方式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 进而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

(4) 指导学生规划好课外阅读活动。学生自己应做好短期、中期的课外阅读计划,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进行指导, 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教师还应对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课外阅读任务进行督促检查。

3. 做好阅读笔记

实践证明, 做好读书笔记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法宝。课外知识丰富而纷杂, 做好阅读笔记, 对自己所读的文章的精彩部分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 便于及时复习, 复习既可达到“温故而知新”, 又可以帮助加深对课外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4. 创设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良好环境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外阅读的环境, 每周要至少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 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 灵活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读英语期刊,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阅读。教师可以组织举办课外阅读文章的朗诵比赛, 举办个人阅读笔记的展览, 开展“异国风情”的英语演讲比赛, 鼓励课外阅读“晨读”及开展“英语角”等活动。

5.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扩大课外阅读的范围

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网络平台, 在网上浏览经典的原汁原味的英文版著作, 快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更可以了解提高阅读能力的个性方法及经验, 这都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无尽的益处。

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篇8

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决定于他们在课内和课外能获得多少有效的知识信息,并能把它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而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最有效手段便是阅读有价值的书籍。如果一个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却对什么课外书都不感兴趣,那对他以后发展创造力和取得出色的学问成绩肯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应成为出色的指导者,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是个人在门类众多的读物中获取各方面的知识。针对课外阅读的特点,由语文教师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计划十分必要。这个计划应注意以下方面:要和整个语文教学计划统一起来,突出阅读重点,顾及学生问的差异;阅读效果的检查方式一般以一学期为宜,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必要的充实和调整。

二、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古今中外的书籍多如牛毛,良莠并存,选择不慎,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一般应选择能结合课内学习,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思想认识的书,但绝不是对教科书的解释、习题集之类。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介绍这方面的书籍,可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着不讲,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起阅读这些书籍的浓厚兴趣。看书读报是最经常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他们更好地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可采用图书角、剪贴资料、故事会、朗诵会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1.精心设计、精心讲授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和诱导的结果。如在课堂中讲授《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等课文,教师成功的讲授一定能使学生产生出要更多了解周总理事迹的愿望,并激发出他们阅读有关书籍的兴趣。

2.阅读方法的指导。

(1)教会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分类。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一种是泛读;一种是精读。这两者应结合起来,寻找某种材料时可泛读,要弄明白的必须精读。(2)要求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读书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钻研,读书时生疑,带疑去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3)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整理书中的问题,又可备查,积累知识。教育家徐特立教学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书中重要的、精彩的、关键性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对阅读内容理解后,加以评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作为读书心得。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极其重要,坏的习惯常常会导致学习的失败。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加强补白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篇9

一、加强补白训练, 促进理解

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 要强调原有的预感图式或经验世界,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去想象、补充、创造, 以产生课文的意义。阅读理解是一项创造性感知活动, 感知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更加需要通过想象去填补和完善文中的意义空白, 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特别有些课文中那些高难度概括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 很难以理解。教师应该利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 调整教学行为, 敞开学生的心扉, 放飞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真情对话。把“词句”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充分发挥词语丰富内涵的召唤作用, 借助想象、联想, 去激活学生脑海中生活表象的储存, 把眼前的课文语言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作“文我一体”的换位角色体验, 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 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 与文本角色共鸣, 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和立体地积累。

二、加强补白训练, 积淀情感

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感情熏陶、提升人文精神。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 激情四射的氛围下, 才会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课文中有许多蕴涵着情感因素的“空白点”, 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变“空白点”为学生的情感的“燃烧点”, 让师、生、教材的情感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绽放, 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情感流淌、智慧飞扬的阵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淀已久的情感得到迸发, 与作者和课文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拓展了文本资源, 开启了学生心灵, 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 生成了智慧的语言,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影响、促进, 最终使学生的认识和感悟达到深化。

三、加强补白训练, 引导探究

阅读教学是探究新知识、生成新“我”的过程, 学生要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开发和获取, 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自己成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者, 从自己特有的语感图式和思维特点出发, 把自己的感知触角延伸到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获得语言信息刺激, 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悟, 从而创造性地探究出语言意趣和情感意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运用意识,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 语文信息中蕴藏着无数的现实问题。教育的智慧在于挖掘现实中的问题, 让学生用语文方法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在交流与对话中, 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10

首先, 教师自身应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从众多的渠道, 如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因特网等了解俄罗斯的有关信息, 选取众多的材料,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如在学生学习了《我的第一束花》这篇文章之后, 就可以找一些俄罗斯人“爱花”的材料,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花”在俄罗斯人的各种场合中的重要作用:婴儿诞生之时, 会收到贺喜的花束;人在老年之际, 又会收到感到欣慰的花儿。无论在生活中, 还是在工作中, 人们总是需要花, 和花儿紧密联系在一起。什么场合, 什么人应送什么样的花, 以及应送多少等等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讲究。如在学生学习《地铁》之后, 也可以找一些有关地铁的材料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莫斯科地铁修建的时间、长度、以及有多少个站, 哪个站是最漂亮的等等。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去选取适合学生的材料。针对所选取的材料再编出相应的练习题, 给出几个选项, 让学生阅读以后进行练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了俄罗斯的文化与国情知识,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教师也可从学生已经阅读的材料着手, 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用阅读的材料搞一些小型的“了解俄罗斯”的知识竞赛, 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等融汇贯通在一起。使学生对一些比较枯燥单调的知识, 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记得更牢固更形象,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另外, 广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 针对俄语资料不足的现状, 引导学生检索网上资料, 查阅大量最新俄罗斯报刊杂志, 这样既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地道的俄语, 体会到俄语以及俄罗斯国情的最新变化,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对网上有用的资料进行下载, 加以编辑, 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当然, 在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之后, 还应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两种毛病:一是逐词逐句阅读文章,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有可能对材料进行牵强附会的理解, 不利于阅读;二是过分重视细节部分, 而忽略整体的理解。这样只会使学生只知表象, 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无所知。

在阅读过程中应采取灵活的方式, 把略读、跳读、精读有机结合起来, 迅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 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 并带着文后的问题及选项去阅读。

总之, 加强课外阅读好处多。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得到了巩固, 提高了阅读能力, 对学生增强语感、增加俄罗斯国情知识大有益处。从而,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下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