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2024-09-02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精选十篇)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1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支付体系乃至金融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全面改善,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三农”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

1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现状

1.1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缺位,金融服务覆盖面窄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也调整经营战略,逐渐撤销县级以下营业机构,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了加强内控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也撤销了部分营业网点,造成了农村支付服务机构减少。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且只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立机构,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机构网点缺位的现象。据调查,康保县共有15个乡镇327个行政村,金融机构设置网点25个,覆盖率仅7.6%。网点少,临柜人员有限的状况,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向“三农”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1.2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在农村地区乡镇营业网点,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除全部联通了行内业务系统、88%的网点联通了账户管理系统、95%的网点联通了联网核查系统外,真正连通能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网点只占一小部分。农村地区POS机具、ATM机具布放少,目前县域布放5台ATM机,11台POS机。乡镇以下村庄没有1台ATM机和POS机。大部分银行卡业务仅限于在营业柜台存取款,用卡不方便,银行卡的诸多便利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1.3 非现金结算工具本身存在不足

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票据比较复杂,使用要求偏高,如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其文义性和要式性要求较高,填写签章要求规范,尤其是在背书转的时候,稍有疏忽,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给持票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收费制度也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跨行交易手续费、转账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结算业务量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因此使用者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既直观又简便。

1.4 农村地区业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服务要求

乡镇以下银行网点业务人员数量少,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对票据知识、近年新上线运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知识以及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了解不深,不能熟练掌握新业务的处理方法,缺乏将新兴支付结算方式向客户推荐、引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影响支付系统资源在农村效率的发挥和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推广应用的关键。

2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相关建议

2.1 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组织体系,增加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是提拱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也是支付结算系统依附的主体。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不断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全面增设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村发展特点和自身的经营战略,全力巩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适当增加县以下营业网点延伸服务深度。邮政储蓄银行则应进行体制改革,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和行内支付系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补充。鼓励在农村建立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提供低成本、便捷的金融服务。

2.2 加强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网络,找到拓展农村支付结算的新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商业银行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行内支付系统等支付结算系统,应按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建到哪里,支付系统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向县级以下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信用社开通全国影像交换系统,将支票影像业务延伸到乡镇农村信用社,真正实现农村客户签发的支票全国通用。在采取提供担保、交纳税金、采取限额控制等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允许贷款公司及乡镇邮政储蓄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直接或间接接入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客户提供服务。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在乡镇营业点及商业街区、超市、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增加ATM机和POS机的布设,改善农村银行卡的用卡环境。

2.3 把创新用于农村、农民的支付结算产品,满足农村支付需求

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根据实际推出易于掌握和操作的金融产品。比如:农行推出的惠农卡,不但具备银行卡的功能,还把其与农户小额贷款相结合,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方便了农村客户贷款,而且结合农民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鉴于农民对电子信息放心的心理,免费提供纸质账务明细。银行也应针对农村地区通讯设施、有限电视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电话支付、手机支付、有限电视网络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等的支付创新业务,以满足农民更多的支付需求。

2.4 加强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队伍

县域银行金融机构应适当增加县域以下农村支付服务人员,加大对支付结算人员的现代化支付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支付业务熟练、能根据不同客户群体需求推荐不同支付工具能力的临柜会计人员,引导企业和个人逐步减少现金交易的高素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N].金融时报,2008-09-25.

[2]欧阳卫民.中国支付体系现代化的历程[J].中国金融,2009,(3).

[3]李贵贤,李敏.当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及建议[J].金融会计,2008,(2).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2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XX支行

(2012年11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精神,我行依托现有物理网点布局,加大自助机具和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力度,以“牡丹灵通卡”和“牡丹福农卡”为主打产品,积极营销网上银行、转账电话等新型支付工具,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和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助推经济发展。

一、支付服务基本情况

我行现有营业网点2个,其中:县城网点1个,农村网点1个。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有县城1个网点,行内主要通过NOVA系统核算业务,实现了全国资金实时到账和业务办理电子化,跨行资金清算主要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处理。目前,我行支付结算业务主要以现金、支票、汇兑、银行卡和单折为主。2011年,现金业务量71.83万笔,占比62.17%,其中:农村网点17.99万笔,占比71.16%;非现金业务量43.70万笔,占比37.83%,其中:农村网点7.29万笔,占比28.84%。2011年,我行存量对公人民币结算账户416户,办理支票业务16896笔,批量代发工资业务9.57万笔。

1、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10月末,我行布放ATM机5台,查询机和补登折机2台。其中:农村ATM机2台,查询机和补登 折机1台;营销特约商户POS机47户47台,其中:农村11台。

2、支付工具应用: 2012年10月末,我行发行“借记卡”38599张,人均持卡0.6张。其中:农村网点发行10200张,服务区人均持卡0.63张;发行“贷记卡”2170张,其中农村网点44张;营销“个人网银”17915个,其中:农村网点4615个;营销“企业网银”171个,其中农村网点47个;营销“手机银行”6928个,其中:农村网点1825个。

二、主要的做法和措施

我行现有物理网点相对较少,还不能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广覆盖、普惠制的支付服务。为此,我行从农民群众对支付追求便利、安全和低成本的实际出发,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支付工具使用为抓手,以努力压降现金交易和提升非现金支付为目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产品,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1、加强领导、有序推进。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行从开始就对这项工作科学规划、精心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和下达目标任务,对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等支付工具营销实行产品计价的正向激励措施,增强每一位员工的紧迫感、使命感和积极性,确保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落实到位。

2、做好宣传、重视培训。针对农村地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意识不强的实际,我行结合各种营销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详细介绍我行现代支付工具,让广大农村客户认识和掌握现代支付工具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另外,我行充分结合当地 民俗习惯,采用农民特有的信任和接受方式开展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产品的宣传推广活动,真正使支付服务宣传走进千家万户,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的认可度。同时,我行通过开展业务技术比赛和岗位练兵等形式,不断提高营业网点临柜人员的宣传和服务水平。

3、完善设施、推广工具。一是增加ATM、POS等自助设备的布放,发展农村地区特约商户。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推动下,我行近年来特约商户发展较快,特约商户POS机涵盖到重点商业街区、酒店宾馆、大型超市、车站和医院,定点药店POS机安装到农村地区的乡镇,用卡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同时,加快营业网点转型,做好客户引导、分流和维护工作,不断加强“软”设施建设,自助机具对柜面业务和现金业务的分流较为明显,便民服务措施得到落实。二是代发工资业务得到发展,有效压降了工薪现金支付需求。三是银行卡得到有效覆盖,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有效推广。近年来,我行为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和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不断加大牡丹灵通卡的发卡力度,近两年年均新增发卡量0.5万张,并迎合农村地区客户对银行卡安全有疑虑的心理,配套银行卡对账折、短消息服务和电话银行等业务,使客户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自己账户的资金状况,有效提高了我行银行卡的发卡量、覆盖率和使用率,银行卡已培植成我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同时,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转账电话为特色的新型支付工具营销取得突破,使客户能够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等资源,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转账、汇款、缴费和理财等业务,满足了城乡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四是注重风险防范,增强支付服务环境的安全性。我行按照制度规定认真落实账户实名制,加强身份核实,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建立健全特约商户检查监督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防伪能力,加强对ATM、POS机具的监控、巡检和维护,切实加强电话POS等新型终端设备的风险管理,完善各种安全措施,不断提高农民使用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其正确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是以灵通卡为重要载体,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有效推动灵通卡发行,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提升灵通卡的覆盖面,努力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二是加大自助机具的投放力度,积极与重点乡镇政府部门协商联系,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尝试离行式ATM机的布放。

三是大力营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转账电话,努力在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中小企业、物流业、种养业大户等支付结算活跃的行业和客户取得重大进展。

四是提高贷记卡的发行量,进一步以代理医保业务为契机,不断投入POS机具。

五是加快营业网点转型进度,加大配备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人数,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服务,努力改善物理网点的服务水平。

六是充分利用柜台、各类媒体、露天场所等渠道,积极参加金融服务活动,开展金融知识下乡等方式,不断加大支付业务的宣传力度。七是对营业网点柜员进行穿透式的培训,通过举办业务知识竞赛、岗位大练兵等活动,促进员工支付结算知识的提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八是建议国家财政能够比照“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对投入到农村地区的自助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加快农村支付渠道建设进度。

XX支行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3

摘 要 当前,在人民银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指引下,支付结算制度逐渐向农村蔓延,然而受到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的影响,网点逐渐减少,基础设施较差等多种因素,农村支护环境较差,影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重点论述了当前农村的确支护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支付环境 三农”经济 对策

在农村构建优质的支付环境,对开辟城乡之间资金流通的多种渠道,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农村支付环境网点不足、资金投入难、基础设施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续期,从而开辟多种农村结算渠道,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

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理念逐渐增加,网点布局城化特点非常明显,再加上农村经济效益较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逐渐撤出农村,尤其是各乡镇内的网点逐渐减少,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得知,截止2012年底鹿泉市金融服务网点仅仅只有53个,比2001年减少了78%,其中农村服务网点从216个(包括信用站)减少到了36个,减少幅度为83.3%。全县13个乡镇208个村,农户11.42万户,农民达到了29.41万人 ,平均每个网点要为约6个行政村3172个农户近8169人提供金融服务。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投入高、产出低

县城尤其是乡镇金融网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网点供不应求和ATM、POS机具等受理终端缺少的问题比较严重。设置ATM、POS机具尤其是新设立银行网点投入成本高,然而由于农村支付能力不强以及农民价格负担能力低,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效益低下。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严重削弱了银行机构在县城尤其是在乡镇新增支付服务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农村银行网点受到人员、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未开设接入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级支票影响系统,而是经过其县城网点接入,造成同城垮系统的业务耗费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很多商业银行在设立后,由于受到功能的制约还未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仅仅只办理个人银行卡和存储取业务,跨行、跨地区支付业务还未开通。

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构农村金融组织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力度

在农村构建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银行网络系统,政府大力扶持乡村农村信用社的运营。多年农村的经营实践得知,邮政、信用社金融服务深入广大农民所欢迎,当前邮政、信用社电子网络技术已经成熟,积累了很多丰富的银行业务拓展经验。另外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充分发挥其金融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形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大力扶持,激发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当地财政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农村覆盖面积和农民实际消费能力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那些积极投身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与一定的补贴,从而激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财政引导作用。另外对于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建议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到金融机具下乡补贴项目中。同时人民银行积极主动对新增加ATM、POS机具的金融机构及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合作商户给予财政补贴【2】。

(三)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元化支付结算工具,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开设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满足由于交通不畅、缺乏金融服务地区农民的基本支付需要,缓解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形势,减少柜台工作量,有效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另外加快推广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进一步拓展市场类支付工具的运用,在城乡结合地带,交易频繁,现金使用量较多的市场,把农机农具、农药化肥、化肥饲料批发和畜牧产业大户等列为主要业务对象,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服务业务,另外进一步增强银行卡业务推广力度。促进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支付环境,新增 ATM、POS 等机具,加强推广电话 POS 等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

(四)规范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各银行间业务收费标准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各自为战”的竞争局面【3】。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制定有关管理规则,统一收费标准,引导各商业银行减少农民办理银行卡费用,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农民金融业务费用,从而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这不仅仅是地方金融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完善,政府积极支持,并大力推广和运用多元化支付工具,逐渐形成软硬设施齐全的农村金融网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从而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工行河北分行营业部鹿泉支行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2).

[2]高小琼.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中国金融.2012(07).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4

一、普洱市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现状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土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全辖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个区,有国家级贫困县8个,辖内有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种世居民族。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256.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56.24万人,占总人口61%。普洱市符合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体系标准的农村地区共4.1万平方公里,农村地区人口共计227.34万人。农村地区呈现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的特点,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极大程度上受到各种民族习惯影响,这也成为制约普洱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市农村地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6个机构共192个网点。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6月末,通过恢复银行机构网点、流动银行和投放自助设备等方式共解决了普洱市农村地区96个行镇乡镇的金融服务需求,惠农支付服务点乡镇覆盖率为20.83%,乡镇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度提升;现代化支付系统接入率为68.2%,行内系统接入率为91.7%,支付系统接入率较2011年同期有所提高。全市农村地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达1, 273, 615张,人均持卡量为0.56张,较2011年同期人均提高了0.08张;各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布放ATM机227台,POS机具2, 260台,发展特约商户2, 203户,较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57%、28%、27%。(见图一)

自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加强和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尝试在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商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商贸区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街”以及在主要乡镇开展“惠农支付服务点”示范建设,POS机具和ATM机具覆盖面扩大,不断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和风险控制,农村地区银行卡持卡消费呈逐年上升趋势。(图二和图三:以农村地区发卡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为例统计数据)

通过纵向比较发现,普洱市农村地区“十二五”每年度的非现金支付机具布放和非现金结算业务量同比“十一五”期间任何年度,业务数量和机具数量发展速度都有明显加快。但横向与全省发达州市的农村地区比较,我市仍存在较大差距,仍需加快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改善步伐。

二、普洱市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特点

普洱市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在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领导组织下,各金融机构的重视努力下,积极探索出了三种模式,充分发挥了金融服务“三农”的作用。

一是“普及银行卡+非现金支付”。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持续提高, 国家扶持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各种涉农补贴范围不断扩大, 补贴品种不断增加, 便利支取现金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最广泛、最频繁、最迫切的一项金融服务需求。把银行卡推广与“新农保”、“新农合”和各类涉农补贴结合起来, 推动非现金支付结算成效明显。辖内澜沧县农村信用社大胆创新, 于2011年6月启动“折转卡”迁移工作, 将惠农一折通账号迁移到金碧惠农卡上, 使其具有代理财政补贴支付业务的功能, 以“一卡通”替换“一折通”, 实现惠农卡的批量发放。截至2012年6月末, 澜沧县农村信用社共发放金碧惠农卡116, 012张, 该业务发卡量居全省首位, 占澜沧县农村信用社总发卡量的64%, 占农户总数的85%,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卡普及于民。此外, 普洱市属于云南省烟草种植生产的重要地区, 烟草收购非现金结算是未来实现对收购资金支付的大趋势。2011年, 烟草种植收购行业共计58个收购点, 目前13, 967户烟农已100%实现通过银行卡采取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方式发放烟款, 2011年非现金收购笔数共计386, 275笔, 非现金收购金额共计101, 081.37万元。

二是“服务主体建设+惠农支付服务”。通过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恢复或成立银行机构网点,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建设,及时为当地农户生活消费、汇兑结算以及领取惠农补贴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关注和欢迎。支付服务主体形成县城涉农金融网点类别较为齐全、乡镇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服务为主、部分村有“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支付服务组织结构,让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不出村就能支取各种涉农补贴等小额资金,有效节省了往返乡镇或县城银行网点取钱的时间和交通费用。同时,POS小额取现服务的逐步推广,不仅方便了农民查询、取现、缴费、转账,而且培养了农民用卡意识,农民以往倾向于使用现金和存折的支付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截至2012年6月末,普洱中支在辖内3个县20个乡镇成立了首批“惠农支付服务点”共计20个,占全市农村地区96个行政村的20.8%,累计取现55, 256笔,金额2, 654.05万元;第二批188个点覆盖全市9县1区,已通过审批即将开通。非现金机具进镇进村,弥补了村镇金融网点的不足,进一步延伸了服务“三农”的触角,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金融服务。

三是“自助服务机具+新兴电子支付”。在未设立银行网点的居民集中区、部分乡镇所在地布放更多的自助服务机具,在人流量较集中的县城增设农村自助服务网点,增加自动登折机和存取多功能一体机等自助设备。以县城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传统支付工具占主导地位的多元化支付工具体系,银行卡发展迅速,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用均有突破。

三、当前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银行卡品种及业务种类与农村地区实际需求有差距

广大农村地区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给农村居民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特别是针对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地区,但体现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特色较少,未能从存、取、汇、贷等各项银行卡业务中全面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在农村地区推广的银行卡以借记卡为主,带有授信功能的贷记卡基本没有开展推广。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发行的“惠农卡”虽然受到农村居民的广泛欢迎,但授信条件比较严格、授信手续比较繁琐、授信额度存在限制,造成“惠农卡”实际获得授信的机会较少。农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分别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放,存在持有这家的卡(折)在另一家不能办理业务的现象。

(二)银行卡惠农支付服务点运行中存在不足

一是在试点初期, 部分惠农支付服务点有时在业务量增多的情况下, 现金供应量出现不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规定, 惠农支付取款服务每卡每日累计取款不超过1000元 (含) 人民币, 对于普洱市多数行政村便民店、小超市而言, 其日均营业额有限, 有时在业务量增多时会出现现金供应不足的情况, 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用卡的积极性。二是使用单位结算账户核算资金造成服务点商户取备付金不便。商户营业额不能满足日常POS小额取现总额的情况下, 需要到金融机构固定营业网点通过单位结算账户使用现金支票支取现金, 增加了填开支票的手续, 且受到营业网点营业时间的限制, 较为不便。三是惠农点商户以及农村居民接受新支付工具和熟悉具体操作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

(三) 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支付结算宣传针对性不强, 方法不多, 效果不明显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特别是普洱市面积广、多山地、交通差的地理环境,造成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等新型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了解较少,不知道或不习惯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而许多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宣传方面内容较为单一,宣传面窄且针对性不强,宣传手段和方法不多,一些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支付结算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收益性较差的新型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也较低。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卡应用知识的了解还仅限于存取等基本功能,有的甚至不会使用和操作,ATM和POS机具的功能未得到全面充分发挥。

(四)现代化支付系统未充分向农村地区延伸

信息化系统是现代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开展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的重要支撑。网络接入率低、设备老化、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等突出问题,使得农村地区资金汇划及汇兑困难,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地区资金的流动,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财政、社保、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支持政策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农村信用社“新农保”业务方面,由于政策规定方面的原因,出于安全考虑,目前该业务只能专折专用。“折”不能移植入惠农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惠农卡的普及和惠农卡“一卡通用”、“一卡多能”的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市场主体建设

目前,随着商业银行经营重点集中向大、中城市的不断转移,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其中网点稍多的邮政储蓄银行因为体制改革时间较短,支付结算功能尚不健全,结算服务能力相对较差。加上农发行职能调整变化、农行网点撤并规模缩小,农村信用社由于业务垄断的局面造成了优越感,另外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机制,部分机构不愿和不需加强业务拓展和主动营销。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具有涉农本色的金融机构,找准农村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工作中,根据自身条件适当扩充营业网点和加快“惠农支付服务点”发展建设,加快步伐真正以支持“三农”为己任,做好环境建设的推进工作。邮政储蓄银行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快按照现代银行的发展模式来进行改革。

(二)不断推出适应农村居民需求的银行卡

首先,在银行卡的品种设计上,将银行卡与农民低保、医保、涉农补贴、扶贫贷款发放进行归集整合,以“一卡通用”和“一卡多能”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如辖内澜沧县信用社“折转卡”工作的成功,也为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巧构思、促创新提供了借鉴的案例。其次,在银行卡的品种设计上,要避免重“借记”轻“贷记”的现象,增加银行卡的融资功能。

(三)拓宽思路,深入推进“惠农支付服务业务”

一是在现有五大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拓展在医保、税务、水电气、学校等领域的服务功能。二是加大对“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扶持力度。由当地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商,直接向服务点提供一定的佣金和通讯补贴等经济补偿;涉农机构政策适当倾斜向有信贷需求的服务点提供信贷支持,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对服务点给予支付结算方面的优惠,如免收账户管理费和结算手续费、使用个人结算账户作为核算账户等。三是持续推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精选惠农点,不断提高覆盖率。根据实际需要,在人口较多的同一个行政村设置2个以上的服务点,减轻每个服务点现金备付压力。

(四)加强支付结算安全管理

金融机构应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通过业务管理、技术防范、风险提示等手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注重提高惠农取款业务的安全性,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支付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五)构建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农村支付服务良好氛围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基层银行网点员工支付结算业务培训力度,使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熟练掌握结算业务知识,熟悉各种结算工具的特点和优势。二是金融机构应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普及支付结算知识入手,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民选择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在集市或已成立的“惠农支付服务点”向广大农村客户介绍银行卡的功能、使用方法等,或是通过现场指导,向客户详细讲解或演示银行卡操作程序、要领和注意事项,提高农村客户的用卡意识。三是将支付结算宣传与反假币、反洗钱宣传结合起来,采用一些贴近农村居民的反面典型事例的警示作用,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和使用频率,同时引导农村居民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安全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六)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财政、人事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多方联动,积极探索和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合力研究解决制约银行卡在农村普及发展的瓶颈,真正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能”,真正使农民更加方便、受益。

参考文献

[1]吴海峰:“延伸触角惠‘三农’——人行武汉分行大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金融时报》, 2012年4月19日第09版.

[2]吴维旭:“欠发达地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难点和对策——以贵州省毕节地区建设情况为例”, 《中心支行行长调研报告摘要》, 2010年第112期.

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调研报告 篇5

一、建设乡镇大小额支付系统,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同城和异地跨行资金清算环节多,在途时间长,不能很好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清算的需求。**中支审时度势,把大小额支付系统延伸到乡镇信用社作为特色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点项目,认真开展可行性调查,制定详尽实施方案,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步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协同推进,于2008年7月14日顺利开通6个试点乡镇信用社大小额支付系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陆续将大小额支付系统直达其它13个乡镇信用社,使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到**辖内19个乡镇信用社,覆盖面达到46%。农村信用社乡镇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开通,完善了农村地区资金清算体系,提高了农村地区资金清算速度和使用效益,加快了乡镇预算收支汇划报解效率。目前,19个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乡镇信用社共办理跨行资金汇划业务2230笔,金额7000多万元;新增开户单位92个,新增存款2420万元,收纳报解乡镇税款1126笔,金额12460万元;受理国库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涉农拨款114笔,金额5354万元。

二、推进账户管理系统直通基层信用社,提高信用社账户业务办理效率。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自2005年5月份上线运行以来,基层信用社无论是办理核准类账户业务还是备案类账户业务都需到人民银行办理账户信息的录入等操作,给信用社特别是边远信用社带来极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发挥。为此,**中支与市农村信用联社一道分析论证账户管理系统直通基层信用社在网络技术上的可行性,并督促市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向其省联社汇报。省联社高度重视,迅即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了账户管理系统直通乡镇信用社,使基层信用社不出社门就能办理各类账户信息录入和备案业务,彻底解决了多年困挠信用社办理账户业务的一大难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账户业务办理效率,完善了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促进了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进一步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三、健全新型涉农机构支付基础设施,助推服务“三农”作用正常发挥。人总行关于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加入人民银行相关支付清算系统的政策明确以后,**中支积极支持湖北**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分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人民币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等相关支付清算系统,为其及早顺利开展支付结算业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是与之共同研究加入相关支付清算系统的接入方式,指导和督促其提前做好各项业务和技术准备工作。二是全面提供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支票影像业务以及大小额支付系统方面的管理和业务操作规定,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三是设置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公民信息系统相关级别操作员,并现场指导其设置低级别操作员和进行业务操作。四是分别与市工行和市信用联社联系,由其派人跟班学习具体业务操作。2家新型涉农机构自加入人民银行相关支付系统以来,共开设人民币对公单位账户110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业务407笔,金额3.4亿元。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6

在座谈会上,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在“三农”问题当中,农村金融始终是一个重点,金融服务“三农”不仅包括了如何向农村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也包括了如何加快资金在这些地区的流转,以及如何降低这些地区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后者正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意义所在,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变革的大潮当中,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断地在为农村支付环境的改善提供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一、农村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

桦甸市农发行会计出纳部是支行内设的负责组织、管理、支付结算系统建设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负责全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支付体系,为农发行向粮食收购及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支付环境。这些年,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支付体系建设的成效也是比较显著的,桦甸市农发行支付服务环境得到改善,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为社会经济活动和资金运行提供了“大动脉”,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使用,支付服务市场多元化进程也明显加快,账户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应该说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的法规制度也日益健全,效率不断提高,其中粮食收购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也是会计出纳部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从四方面入手

一个农发行基层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大概有四个组成部分:账户体系、支付工具体系、支付清算系统以及对上述要素的管理体系。账户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支付工具是资金转移的载体,比如支票、汇票、本票包括银行卡都是;支付清算系统是资金清算的渠道,管理体系是支付结算体系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相对于农发行而言,农村地区的支付体系发展是滞后的,因此说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也要从账户、工具、系统和管理这四方面入手,农发行在过去几年来也是在这些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的要求和制度的安排。

根据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桦甸市农发行以此为起点,加大了有关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粮食收购企业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农发行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网络向纵深延伸,满足偏远农村粮食收购企业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也相继提出具体目标,如“户户有银行卡、处处都能办结算”等目标,现在我们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是解决企业支付结算难的问题,因为农发行是提供粮食收购支付服务的主力军,桦甸市农发行在改善企业支付环境工作中,一直把解决企业结算难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渠道,拓宽他们的支付清算路径。包括吸收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入人民银行大额、小额支付系统,改善其异地支付手段,专门办理企业汇兑和银行汇票清算业务,组织开展银行卡支农、惠农服务等等。

三是我们也充分发挥央行的协调功能,组织推广了两个比较有特色的项目,一个就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再一个就是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通过这两个项目,推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三、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可以说,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桦甸市农发行支付结算部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规划协调两方面的作用,总结经验,建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争取必要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加强与上级的协调力度,形成合力。

一是健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制度办法,完善收费机制。结合推行新农合、新农保后,广大农村居民迫切需要就近缴纳新农保、新农合的需求,增加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代缴、转账等业务功能,逐步将服务点打造为综合支付服务点,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提升农发行对服务的管理能力。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保山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全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制定了《保山市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等。建立政府领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特约商户、农民群众等部门和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 加强网点建设, 不断提升乡镇金融服务水平

2010年上半年, 保山中支确定施甸县作为保山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试点县, 重点解决该县摆榔乡、木老元乡和何元乡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在市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施甸县农村信用社在摆榔乡和木老元乡设立流动服务网点, 逢街天由甸阳信用社和姚关信用社派人到两个乡办理存取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2010年6月12日正式营业。同年, 在何元乡建立固定营业网点, 于2010年12月6日正式营业, 辖区乡镇金融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

(三) 加强实地调研, 全面铺开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

2011年以来, 保山中支行领导率队多次深入到各县 (区) 的重点村 (寨) 进行调研, 了解掌握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 切实推动惠农支付业务发展。2011年4月, 建立了辖区第一批32个惠农支付服务点。2012年上半年, 配合烤烟收购电子化结算的推动, 在烟叶种植村寨建立了第二批168个惠农支付服务点。2012年下半年, 在甘蔗种植村寨建立了第三批351个惠农支付服务点。至今, 全市已建立551个惠农支付服务点。

(四) 加强服务与管理, 不断提升惠农支付工作水平

目前, 在保山中支的督促下, 辖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已着手将存量的“惠农一折通”换成“惠农一卡通”, 积极推动银行卡跨行转账业务, 促使农民手中的卡和惠农点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同时, 保山中支认真加强惠农服务点的管理工作。在审核惠农服务点申请资料时, 全面了解申报商户的详细信息, 包括地理位置、支付能力及诚信程度等因素, 在审批过程中, 增加了驻地公安机关的审核意见, 从专业角度保证选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定期对商户进行培训、指导和教育, 及时纠正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商户适当增加安全保护设施等, 切实杜绝安全隐患。并要求每一个惠农服务点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信息在醒目位置公示, 确保农民群众消费得明明白白。

(五) 加强工作创新, 推动烤烟收购电子化结算

2011年, 保山市烟草公司被省烟草公司列为烟叶电子支付系统结算试点单位。通过DDN专线将烟草公司烟叶结算系统与农行、建行的烟叶结算系统连接。烟农在购买烟种和农药化肥时, 银行直接贷款购买;交售烟叶时, 烟草公司将结算资金相关信息成功传输到烟叶资金结算系统, 系统自动将烟草公司结算专户的资金划进烟农银行卡账户, 烟农可实时收到烟叶结算款, 从而实现烤烟收购电子化结算。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保山中支在烤烟种植村寨优先考虑建立惠农支付服务点, 同时, 将资金结算卡确定为惠农支付卡, 两卡功能合二为一, 为实现烤烟收购电子化结算创造条件。

(六) 加强惠农支付业务宣传, 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

在辖区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张贴宣传海报, 发放宣传折页, 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 利用新闻媒体、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扩大宣传效果。2010年以来, 保山中支多次在《保山日报》、《保山金融》、保山电视台和保山政务网等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同时, 以惠农支付服务点为平台, 深入到烤烟、甘蔗种植村寨进行宣传等。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 增强了各方支持和参与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取得成效

(一) 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

目前, 保山全市72个乡镇都有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 金融网点的恢复和建设, 有效降低了当地群众办理金融业务的成本费用, 为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随着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的延伸, 当地群众的金融意识在逐渐形成, 金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二) 惠农支付业务快速增长, 惠农强农作用显著

截至2012年末, 全市551个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发生业务24.78万笔, 金额7913.26万元。惠农支付业务作为支持“三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新举措, 破解了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难题, 受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惠农支付业务惠及全市72个乡镇、468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140多万农民群众。

(三) 烤烟收购结算实现便利化

作为全省首家实现烟用物资及烟叶收购款的非现金结算的试点地区, 从2011年起, 保山市10.3万户烟农的烟用物资、烟叶收购款, 全部使用云南烟叶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了结算, 累计金额达36.62亿元。烟农手持惠农卡, 就近到惠农支付服务点即可完成转账、取现、查询等操作。避免了商业银行从县城调运大量现金到收购点, 农村信用社又从农村大量调运现金回城的现象。烤烟收购结算便利化与惠农支付服务的紧密结合, 实现了保山辖区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烟农三赢的局面。

(四) 农村支付清算和用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2012年末, 全市72个乡镇, 乡镇金融机构网点184个, 覆盖面达到100%;乡镇金融机构接入行内系统100%, 接入现代支付系统118个;乡镇银行卡数量达123.64万张, 较2008年增长1.99倍;金融机构在乡镇布放ATM91台, 较2008年增长6.58倍;P0S机具866台、较2008年增长296.36倍, 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农民群众用卡意识明显提高, 农村支付清算渠道更加畅通。

三、几点体会

一是深入实际, 掌握实情是推动惠农支付工作的重要前提。惠农支付工作启动以来, 保山中支行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农村一线, 调查了解农村支付的实际情况, 熟悉掌握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优先布设惠农支付服务点, 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支付需求, 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管理, 规范运作是实现惠农支付目的的重要保障。惠农支付在破解农村支付难题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比如:农民持卡人数较少、少数惠农点运作不规范、安全保卫工作欠缺等问题。只有采取积极措施, 强化管理、规范运作, 才能真正实现惠农支付惠农强农的根本目的。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8

1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付的现状和特点

汉中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394个, 占全市金融机构的55.2%, 这种点多面广的形式, 有利于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设。为了防止金融机构的建立所造成的跨系统和异地系统支付所造成的网络限制, 我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扩大农信银系统和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区域范围, 截止2013年末, 全市共有264大小额支付系统网点, 394个农信银通存通兑网点, 13个开通农信银汇票业务的机构和264个开通农信银实时汇兑业务的机构[1]。这种支付系统的完善, 保证了农户对日常金融支付的需求。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环境, 其基础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而其金融需求上会体现出传统、分散和低效的天然属性, 所以其金融环境和需求与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形式完全不同。其特点主要归纳如下:

(1) 农村金融需求环境会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主体的共度分散性影响, 使之体现为规模较小、过于随意、高频率以及时间紧的特点。

(2) 农民的传统和保守的风俗所造成的被动型和抑制性, 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环境所体现的。

(3) 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的特点受到农户之间差异性的很大影响。

(4) 农村经济运作组织的不规范, 和农户较低的收入, 是金融缺少履约的担保文件, 在农村金融支付环境中, 会面临一些问题。

(5) 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所形成的金融需求体现持久、量大的特点, 农村的外部性和社会性可以由这些需求所具有的效益实现。所以, 农村的金融支付环境具有规模小、形式分散、风险高、多元化等特点, 而且这种环境可以有助于增加金融成本。

2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付存在的问题

有关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普及了支付系统相关业务知识, 还对支付系统和非现金结算工作进行了宣传, 对广大农户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还加强了社会公众和农信社之间的交流, 并且沟通十分融洽, 使农村金融环境和支付系统业务发展得到有利的改善, 但目前,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金融产品过于单一, 现金仍是支付的主要形式。因为农村信用环境和传统观念, 以及文化教育的影响, 农户仍把现金结算作为主要的结算方式, 拒绝使用其他的结算方式, 这种单一的结算工具的运用, 现金业务和现金交易量占有很大比率, 90%以上使用现金结算, 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非现金结算方式的使用率提升较慢[2]。

支付清算手段的过程复杂而利用率低, 不实用且效率很低。现阶段, 银行业务逐渐同质化和强力推动的政策,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手段日益多样化, 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支付工具, 比如票据业务, 电子交易业务, 农村助农POS机的大量设立, 小额支付便民点也逐渐增多。但从总体来看, 新型支付工具拥有的业务量不多, 自助机具很少被利用, 也很少有人去小额便民店进行支付, 致使金融资源浪费严重。另外, 复杂的支付手段, 会使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用户望而却步。

农民现金结算的比重大, 缺少对支付结算的知识。农村用户受农村资金流动速率和传统支付结算习惯的影响, 很难接受非现金结算工具, 所以多样化的结算方式在农村很难推广, 这种形式使农村地区的现金投入量增加, 也给金融柜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影响农村现代支付清算体系的运行速度。现在农村依旧是现金结算占据很大比例;农村金融机构以优质客户和县域大客户推介结算业务为重点, 造成农村用户对结算知识的认识不够, 影响非现金支付在农村推广度和覆盖面。

3 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建议

3.1 扩大网点建设, 科学选取布局

相关部门应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 使其在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 同步提高社会效益, 并结合城乡统筹要求, 对金融服务网点进行合理布局, 不出现金融网点空白的乡镇。 (1)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发挥其农村网点资源的优势, 并努力扩大服务范围, 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支付结算业务[3]。 (2) 国有商业银行一般根据农村的区域面积、交通运输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情况, 在一定条件内, 建立服务机构。 (3) 积极使用竞争机制, 优化审批工作, 推动和鼓励社区型信用合作组织和村镇银行等类型, 适合农村环境特点机构的建立, 扩大其覆盖面, 以及服务形式对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作用, 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活跃。

3.2 开发支付工具, 优化支付环境

现阶段, 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农信银清算系统在各行、信用社应用的同时, 还不断开发支付工具的服务, 并优化农户金融支付的环境。 (1) 应积极做好银行卡的发行工作, 并对考核奖罚机制进行不断完善, 还要保证开卡工作的层层落实, 并根据工作人员和绩效的关系, 将任务逐层分解, 使员工能够更加积极的进行发卡工作。 (2) 要使农村的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开展摸底工作, 调查市场情况, 及时调整对策。开设银行卡业务的培训班, 对农村支付服务工作进行宣传和推广。 (3) 金融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手段, 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银行卡短信业务进行大力推广, 使农信社的支付结算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这些支付系统的宣传活动和结算工作的推广, 会使支付结算通道畅通, 提升支付服务水平, 给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改善和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基础。

4 结束语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 通过新的制度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是农户与政策性金融有效对接的必要条件, 以此来减弱分散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或交易成本所造成的问题。同时, 还要使农村的支付环境得到进一步深化, 努力完善农村支付环境, 开发非现金支付工具, 使城乡居民的非现金结算意识得到提高, 让广大农户能够自觉主动的办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等业务。优化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网站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拓展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通道, 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国才.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6) :187~188.

[2]谢丽霜.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需求分析与政策选择——基于对广西罗城、田阳、靖西县的调查[J].改革与战略, 2011 (3) :169~170.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9

一、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对促进国家涉农政策的落实, 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有效促进国家涉农政策的落实

甘肃属于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 很多县属老、少、边、穷地区, 村庄间分布较散, 交通、通信状况较差, 农民知识水平不高, 国家一些惠农政策宣传、实施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县、乡网点贴近群众, 可较好地解决宣传不足、惠农资金兑现中成本较高和资金被截流、挪用、贪污等问题, 保证政府落实“三农”政策的公平、公正。

(二) 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有效服务“三农”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可为“三农”资金提供便利的流通渠道, 确保资金的安全运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服务。

(三) 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甘肃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4%,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接入支付系统873家, 支付系统覆盖面25.5%, 银行卡发卡542.5万张, 占全省发卡量的26.7%, ATM机305台、POS机具1 394部, 分别占全省机具布放的15.9%, 7.4%。可见,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各项投入不足, 网络与系统建设相对落后, 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难以吸引人才扎根农村。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改善工作可有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镇化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工作的进展情况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任重而道远。近年来, 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文件精神, 按照总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 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实施意见》。

一是督促省联社行内综合业务系统的改造进度, 实现其与支付系统接入模式的转变, 扩大了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截止2009年末, 省联社新增支付系统接入网点252个, 接入网点较改造前增加了123%。二是在全省县及县以下地区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2009年实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36.44万笔, 金额1.9亿元。三是确定临泽、秦安、永登、景泰、通渭、康乐六县为甘肃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示范县, 指导试点地区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四是组织涉农机构开展“惠农卡”示范村, “惠农卡”与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对接项目建设和农村信用社飞天卡卡内自助循环贷款业务发展。做实银行卡功能, 拓宽服务领域, 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的思路包括: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信息交流、监督检查、激励约束等四大机制;二是紧紧围绕需求、供给、监管、协调、宣传开展工作, 深入了解各地农业发展状况, 农民的收入和支付习惯, 根据需求的程度调整机构布局、选择支付工具和基础设施的供给;三是结合政府的各项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农民消费促进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重点突破农机、种子、农药、化肥等“三农”商户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市场和各类专业化市场的银行卡使用。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 金融机构为实现盈利性目标, 主动调整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 撤并农村地区机构网点, 将业务人员、资金、硬件设施等资源要素向收益相对较高的城镇机构倾斜。另外, 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硬件设施投入、运营、维护成本高, 业务量小, 出现成本效益的倒挂, 致使投资动机不足。

(二) 支付系统覆盖率低, 清算效率难以提高

由于商业银行机构网点逐步退出农村市场,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受自身业务种类、技术水平的限制, 目前全省农信社2 234个网点, 接入支付系统的机构仅占机构总数的20.5%, 邮政储蓄银行县级及下地区支付系统覆盖率为67.14%, 其余网点通过代理方式办理业务, 资金清算环节多, 到账不及时, 清算效率难以提高。

(三) 非现金结算有效需求不足

一是受农村居民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影响, 他们更愿意使用详细列明交易记录和余额的存折, 对银行卡无纸化交易心存怀疑, 加之媒体报道的银行卡诈骗案件屡见不鲜, 加深了农民对银行卡的不信任。二是使用银行卡结算要收取10元年费、5元工本费、取现金额的5%~最高50元的异地取款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对以小额支付为主的农村居民而言结算成本较高。与银行存折和存单提供免费现金服务的支付工具相比, 他们偏爱使用现金进行日常结算。三是农村地区难以寻觅ATM, POS等银行卡自助终端设备, 从而造成银行卡非现金支付工具有效需求不足。

四、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议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具有一定的政府主导性, 且投入成本高, 收效时间长, 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一) 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利用地方政府熟悉乡情民意的优势, 结合政府的惠农政策, 深入农村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祝福结算宣传, 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二) 出台一些减税和财政补贴的政策

政府出台一些减税和财政补贴政策, 缓解成本与效益的矛盾, 激励金融机构机具投资的积极性。首先, 将“支农机具下乡”视同“家电下乡”纳入政府财政补贴项目中, 适当减免农村地区ATM机具使用收益的税费;其次对从事POS机具投入、布放和维护的机构给予一些政策支持, 制定“商户手续费税前列支”, 促进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落实。

(三) 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篇10

应着重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建设,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 延伸服务触角。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增设网点, 对农村地区的重点金融机构给予政策和管理上的优惠、扶植, 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降低准入门槛, 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布点, 力争形成组织机构健全、服务种类多样、覆盖地域广泛、服务质量优良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二、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支付清算效率

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直接加入支付系统, 使支付清算网络真正延伸到乡镇。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采用多种方式低成本接入支付系统, 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 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 提高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效率。积极改进当前农村地区票据传递方式, 探讨借助于影像传输技术, 使农村金融机构直接参加县域的同城票据交换, 缩短资金汇划在途时间。

三、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方便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办理

结合农村经济特点, 进一步改善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 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 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有特色的农村银行卡。农村银行卡必须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满足农民需要, 突破现有农民工特色卡方便异地存取款的单一功能, 与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等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相结合, 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补贴相结合。鼓励和督促银行机构加大对农村投放ATM机和POS机终端设备, 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特约商户, 增布POS机、固定电话支付终端设备, 切切实实方便农民办理、使用银行卡。针对农村地区电话比较普及并且使用方便的特点, 大力推广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

四、加强对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提高支付结算业务办理水平

上一篇:有效开展小组教学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