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解读

2024-09-04

新会计准则解读(精选十篇)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1

1 新《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制度的制订是我国工会财务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 无论是对企业内部工会组织, 还是对其他各级工会组织, 都对其提供财务行为规范, 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2 新《制度》的修订背景

2.1 对工会会计的错误认识

(1) 记账简单, 无需专门技巧

长期以来, 许多人认为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账就是流水账, 收支业务量少, 金额也小, 简简单单, 没有难度和技巧。

(2) 记账简单, 无需专业人员

工会账往往都是由工会工作人员代记, 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2 工会会计制度缺陷

(1) 工会会计制度制订没有与时俱进

目前各级工会组织执行的《工会会计制度》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8年颁布的, 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其对规范会计核算、统一会计基础、促进工会财务工作和经费收缴曾起到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 先后制定了《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 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工会加大了工会财务经费改革力度, 工会经费拨缴方式、财务业务活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工会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工会会计工作的新需要。

(2) 工会会计制度制订机制没有理顺

由于原制度由全国总工会财务部制定, 机制没有理顺。应该由财政部和全国总工会一起制订。

为此, 全总与财政部决定对原《工会会计制度》进行修订。此次新版《工会会计制度》的出台, 将有望改变上述状况。

3 新《制度》修订路线图

(1) 2009年4月9日制度调研并征求书面意见

2009-04-09发布征求意见稿, 面向中华全国总工会财务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 (局) 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是在深入部分地区调查研究并初步征求各省总工会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的。

(2) 2009年4月20日制度书面意见反馈截止

(3) 2009年5月31日, 制度正式颁布

2009年5月31日, 财政部为工会组织开展经济活动而专门制定的规章——《工会会计制度》正式颁布 (财会[2009]7号) 。

(4) 2009年5月31日, 工会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正式颁布

(5) 2009年5月31日, 中华总工会和财政部指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工会会计制度》

(6) 2009年5月31日-实施前财务人员培训工作

(7) 2010年1月1日起制度实施

制度将于2010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工会组织范围内实施。

(8) 加紧修订配套制度

全总财务部部长朱思泽表示, 目前, 全总财务部正在加紧修订《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和《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以适应新《工会会计制度》的要求, 确保新旧工会会计制度实现平稳衔接过渡。

4 新《制度》的特点

(1) 首次国家部委规章

以国家部委规章的形式规范会计核算, 在我国工会财务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2) 法律法规依据充分

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工会章程》及《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有关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修订) 的。

(3) 具有时代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与原制度相比, 新《工会会计制度》不仅更符合新形势下工会活动和发展的需要, 而且更能体现对规范会计核算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它不仅提升了工会会计的法律地位和工会组织在社会上的诚信度, 而且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出与时俱进、全面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4) 新《工会会计制度》突出了工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职能。

在制度中重点设置了“维权支出”、“业务支出”等核算科目, 使维权资金投入、基层工会组建、困难职工帮扶、就业培训教育、法律援助服务、劳动争议调处和劳动安全保护等一系列工会重点工作有了统一明确的界定和口径, 使各项工会支出状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5) 在会计科目设置上, 新制度更好地符合业务活动和信息反映的要求, 为工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6) 新制度与当前会计准则体系接轨

制度由两部分组成, 共9章47条的规章条款, 和旧制度的7章52条比较, 新制度根据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进行章节安排, 更符合当前会计准则和习惯;同时, 取消了原制度中的会计凭证与账簿、年终清理结算与结账两章, 这两章涉及的内容已经由《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覆盖。

(7) 新制度对工会会计报表体系做了重大调整

工会会计报表综合反映了各级工会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和预算执行结果, 是工会利益相关人关注的焦点所在。新制度适应工会经费拨缴方式、业务活动的变化, 对工会会计报表体系做了较大调整。

(1) 报表的假定使用者发生了变化

旧制度假定的报表使用对象是“各级工会领导和上级工会”, 而新制度的报表使用对象是“各级工会领导、上级工会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 这一变化注重了与工会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同时与工会经费改革相适应, 弱化了宏观经济管理对工会会计信息的要求, 简化了工会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规定, 不再对汇总会计报表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具体规定。

(2) 改变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和结构, 使资产负债表真正成为反映工会财务状况的时点报表

原制度资产负债表左边为资产类, 包括资产和支出;右边为负债类, 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这样的设计依据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而该等式是过渡性质的, 并非最终结果。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反映时点数, 而收入、支出数是时期数, 因此旧制度下的资产负债表其名称与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不相符。新制度中, 资产负债表建立在“资产=负债+净资产”基础上, 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类两项, 在净资产下增设“结余”, 这一改革使工会资产负债表与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一致, 也便于报表使用者分析和利用报表。

5 新《制度》实施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要加强对新《工会会计制度》的学习与培训, 还要结合各级工会组织的实际情况加以对照。

(2) 要做好新旧工会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

(3) 要加强各级工会组织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6 新《制度》与原有制度衔接方面的要求

为了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 财政部在颁布新版《工会会计制度》的同时, 制定了《工会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以下简称衔接规定) 。

6.1 做好调账前的准备工作

(1) 新旧账转换时间规定

2009年12月31日及之前, 仍按原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会计报表。

2010年1月1日起, 根据新制度设置新账目。

(2) 新旧账数值调整规定

将各会计科目2009年年末余额转入新账并作调整后, 作为新制度各会计科目2010年的年初余额, 并按照新制度编制2010年的年初资产负债表。在编制2010年度其他报表时, 如有“上年数”一栏无法确定的, 不要求填列。

(3) 资产负债清查处理规定

2009年年终决算前, 对本单位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清查。

对清查中发现的资产报废、毁损、盘盈、盘亏, 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 对于盘亏, 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对于盘盈,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贷记或借记相关资产科目。

如有清查出的应入账而未入账的资产, 按规定报经批准后, 借记相关资产科目, 贷记“结余”科目;如有应入账而未入账的负债, 按规定报经批准后, 借记“结余”科目, 贷记相关负债科目。

(4) 核算范围调整问题规定

新制度要求将财政拨款及其他政府补助纳入工会账内核算, 工会应当对已收到的政府补助及相关支出进行清理, 按规定报经批准后, 增加相关资产科目和节余科目。

新制度对“代管经费”科目的核算对象进行了重新限定, 工会应当按照新制度中规定的代管经费核算内容使用本科目, 不得滥用。

6.2 新旧会计科目结转问题规定

工会在上述资产、负债清理的基础上, 按照新制度设计会计科目, 再将2009年的旧科目余额按以下方法转入新制度2010年账目中。

(1) 对于原制度下的资产类科目的结转方法可归纳为3种:

保持原科目及余额不变。包括“借出款”、“固定资产”科目。

更改科目名称, 余额直接转入。包括原制度下的“现金”、“暂付款”、“库存材料”、“专项资金占用”、“应收上解经费”科目。

合并两个科目成一个科目。将“银行存款”、“经费集中户存款”科目的余额分别转入新账中“银行存款”科目的相应明细科目, 将“有价证券”和“投资”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投资”科目。

新设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应收上级经费”科目, 下设应收上级补助、应收上级转拨经费、应收建会筹备金3个明细科目。将原账中“应收上级补助”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应收上级经费”科目的二级明细“应收上级补助”中, 按条件设置科目。采用本级工会与工会机关分账核算方式的县级以上工会, 可以自行增设“拨出经费”科目, 同原账“拨出经费”科目。

(2) 对于原制度下的负债类科目的结转方法, 可归纳为5种:

保持原科目及余额不变, 如“借入款”科目。

更改科目名称, 余额直接转入。包括“暂存款”、“拨入专项资金”、“应付上解经费”科目。

调整分析。新制度对“代管经费”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了严格限定。工会应对原账中“代管经费”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将符合新制度规定的部分转入新账中“代管经费”科目。冲销余额中的其他金额, 相应增加“结余”科目余额。

新设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应付下级经费”科目, 下设应付下级补助、应付下级转拨经费、应付建会筹备金三个明细科目。将原账中“应付补助下级经费”转入新账中“应付下级经费”科目的二级明细“应付下级补助”中。

按条件设置科目。采用本级工会与工会机关分账核算方式的县级以上工会, 可以自行增设“拨入经费”科目, 同原账“拨入经费”科目。

(3) 对于原制度下的净资产类科目进行以下处理:

保持科目。“固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不变。

更改科目名称, 余额直接转入。将“后备基金”转入“后备金”, “经费结余”转入“结余”。

调整科目内容。“专用基金”核算内容比原制度增加了工会干部权益保障金。

(4) 此外, 由于收入支出类科目年末无余额, 不需要进行调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工会会计制度[S].2009.5.

[2]财政部.工会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S].2009.5.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2

判断题: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不适用于公立医院这类事业单位。[题号:Qhx008514]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

1、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题号:Qhx008515]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

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只有“决策有用”,没有“受托责任”。[题号:Qhx008516]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所以既有“决策有用”又有“受托责任”。

5、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题号:Qhx008517]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2、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非流动资产。[题号:Qhx008518]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属于货币资金,所以是流动资产。

4、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是事业基金。[题号:Qhx008519]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是专用基金。

单选题:

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作为记账本位币。[题号:Qhx008520] A、人民币

B、美元

C、英镑

D、单位自选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5、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进行计量。[题号:Qhx008521] A、公允价值

B、出售方的账面价值

C、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D、评估价值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

4、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是()。[题号:Qhx008522] A、事业支出

B、其他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经营支出 您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2、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的是()。[题号:Qhx008523] A、事业支出

B、其他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经营支出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的是上缴上级支出。

1、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是()。[题号:Qhx008524] A、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B、其他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经营支出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是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5、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是()。[题号:Qhx008525] A、其他收入

B、财政补助收入

C、事业收入

D、经营收入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是财政补助收入。

多选题:

1、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题号:Qhx008526] 查看答案

A、借入款

B、长期借款

C、长期投资 D、长期应付款 您的回答:BD 正确答案:BD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2、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题号:Qhx008527] 查看答案

A、长期投资

B、在建工程

C、固定资产

D、无形资产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除包括相关性和理解性外,还包括()。[题号:Qhx008528] 查看答案

A、真实可靠性

B、全面性

C、及时性

D、可比性

新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准则解读 篇3

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初始费用资本化,使得在会计处理方面与旧准则有所不同。现将新旧准则以及新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租赁(IAS17)的异同点作一比较分析。

一、新准则与旧准则对比

(一)准则适用范围的区别

新《租赁》准则规定,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1.出租人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电影、录像、剧本、文稿、专利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使用协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3.出租人因融资租赁形成的长期债权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旧准则指明旧《租赁》准则不涉及:1.开采或使用石油、天然气、林木、金属及其他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租赁协议;2.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协议;3.电影、录像、剧本、文稿、专利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使用协议。可见,新准则在对准则所涉及业务的适用范围叙述得更加明确,同时也明确指出特殊事项应遵循的会计准则,使之更具操作性。

(二)关键术语的差异

1.租赁开始日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这个定义与IAS17对租赁开始日的定义一致。而旧准则定义为: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2.最低租赁收款额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而旧准则定义为: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显然,新准则取消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限制性条件。

3.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旧准则定义为: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折现率。显然,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将公允价值作为出租人对外交易的计价基础,这是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反映的就是现值。同时将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这也体现了会计基本准则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融资租赁下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1.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新准则将其规定为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而旧准则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二是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小于30%,含30%),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入账。显然,新旧准则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引入公允价值,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反映的就是现值,这样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比较才会具有同样的对比基础;其二是取消了在“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小于30%,含30%)的情况下,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这项规定。由于承租人未计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实质上是承租人应负担的利息费用,这就等于免去了利息费用,给承租人留下了利润操纵的余地,而且融资租入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小于30%,含30%)很难说符合客观实际,可能会违背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因此,在新准则中取消了这条规定。

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新准则取消了旧准则中的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而只保留实际利率法。这是因为,融资租赁的实质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贷款以赚取收益。因此,出租人应将应收租赁款视为对其投资以及服务的补偿和回报,作为本金回收和融资收入处理。在租赁期间内任何时间的未收回贷款金额即为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的金额。相应地,各期的融资收入也应按照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和租赁内含利率来确定。这种确认各期融资收入的方法考虑了“折现”的因素,也即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计算比较准确、分配结果较为合理。旧准则中的直线法、年数总和法作为实际利率法的补充,只是因为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和操作要比实际利率法简单得多,但却偏离了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

(四)融资租赁下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1.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新准则中将其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费用。新准则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初始直接费用是为形成财务收益而发生的,应当与其租赁收益相配比,体现了收益与其相关费用配比的原则。

2.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由于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因此新准则中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与旧准则相比就多了初始直接费用这一块。

3.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同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一样,仅使用实际利率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租赁各期能够获得稳定的投资报酬率。具体做法是,按照各期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乘以净投资报酬率来计算确认各期的融资收入。

(五)售后租回交易形成一项经营租赁的差额确认问题

旧准则规定,如果售后租回交易形成一项经营租赁,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予递延,并在租赁期内按照租金支付比例分摊。新准则却是如果交易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对比分析

(一)关键术语的差异

1.租赁的定义。新准则将租赁定义为: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而IAS17则为:在一个议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某项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换取一项或一系列支付的协议。显然,IAS17以“一项或一系列支付”代替了租金,更加科学严密。因为出租人在租赁期内获取的不仅仅是租金,还包括担保余值以及承租人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时支付的任何款项等。

2.未担保余值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其中,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是指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而IAS17则为:出租人无法保证能否变现,或其变现只是由出租人的关联方给予担保的那一部分租赁资产余值。

(二)融资租赁下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优选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次选租赁合同利率;在上述两种均无法取得的情况下,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IAS17则为一般选用租赁内含利率;次选承租人的增量借款利率。所谓增量借款利率是指承租人可能在同样的租赁中必须支付的利率,或者在这种利率不能确定时,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能以同样的条款和同样的担保,借入为购买同一资产所需资金的利率。

(三)融资租赁下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新准则中,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而IAS17中,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已用于融资租赁的资产,按等于该租赁项目投资净额的金额将其列作应收款。因此,出租人在一项租赁中的投资是一种应收款,即收取一系列租赁“付款”的权利。这些付款包括最低租赁付款额和属于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显然,IAS17确认的应收融资租赁款包括未担保余值,但不含融资收益,融资收益在每期按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乘以回报率计算,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而我国租赁准则确认的应收融资租赁款含融资收益(即利息收入),且在租赁开始日將租赁收益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期内分配确认为各期收益。在租赁开始日未担保余值不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一部分而是单独入账,这是由于未担保余值是出租人自身负担的那部分余值,没有人担保,能否收回没有保证。这样处理适应了我国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有利于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执行。

三、新准则中表述不明确之处

(一)关于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

新准则指出,“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的,也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笔者认为,这里应明确阐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是指该资产全新时的可使用寿命还是以租赁日为起点的尚可使用寿命。结合旧准则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里应指“以租赁日为起点的尚可使用寿命”。

新准则指出,“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租赁,可以认定为融资租赁。由于最低租赁付款额与最低租赁收款额并不一定相等,必然会出现“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是允许双方都将该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还是只允许符合条件的一方将该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新准则并未明确。笔者认为,在判定经济业务类型时,应以该经济业务对会计主体所产生的经济实质作为判断依据。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应该按以下的方法处理,即如果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那么承租人就应将该租赁业务认定为融资租赁;如果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那么出租人就应将该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

(二)关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差额的处理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解读 篇4

为了适应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部于2013年12月发布了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现最新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求和会计核算理念, 是各行业事业单位制定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修订《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 并与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相协调, 配套形成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体系, 使财务制度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加强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是提升新时期科学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总体要求。新制度的修订要求坚持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并结合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 进一步充实和细化会计核算内容、要求。

新制度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国库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实现了会计规范与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改进了“科技产品”科目的核算, 考虑到科技产品在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采用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式对科技产品成本进行核算, 从而进一步使科技产品成本数据真实、准确。明确规定了基本建设核算纳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至少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在“在建工程”科目反映, 实现了基建会计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并轨整合, 消除了基建数据长期“游离”单位会计“大账”的现象, 提高了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规定“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 既不影响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 又能够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促进科学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 为科学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新制度按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规定, 调整了“专用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 在该科目下设置了职工福利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其他基金等明细科目, 删除了修购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核算内容。为了直观反映科学事业单位承担的科研和非科研工作任务对科学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的影响, 清晰反映科学事业单位收支结构, 本着重要性原则, 新制度将“事业收入”科目拆分为“科研收入”和“非科研收入”两个一级会计科目, 将“事业支出”科目拆分为“科研支出”、“非科研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六个一级会计科目, 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 同时, 为了增强各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在收入支出表中不仅要分别列示科研收入和非科研收入以及各类事业支出的金额, 还要列示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的总额。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 新制度明确了计量原则, 即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资产的及时入账, 更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新制度还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的格式, 新格式收入支出表不仅能反映科研事业单位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信息, 还能反映各种不同来源资金的收、支和结转结余情况。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5

1、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编制的预算收支草案的最后认可权属于预算权力中的()。

A、预算立法权 B、预算审核权 C、预算批准权 D、预算执行权

【正确答案】C

2、人大及其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负责预算的具体工作中不包括()。

A、审查 B、批准 C、监督 D、编制

【正确答案】D

3、新《预算法》的宗旨是:落脚点从()到“最终目的”的转变。

A、工具 B、功能 C、基础 D、根本

【正确答案】A

4、下列关于新《预算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

B、预算编制如果过于简单和粗略,有利于立法机关和社会成员进行监督 C、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

D、新《预算法》提出凡市场竞争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的原则

【正确答案】B

5、现行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概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A、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果为根基 B、以预算为导向、以目的为根基 C、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为根基 D、以目的为导向、以预算为根基

【正确答案】C

6、与原《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首次对()做出全面规定。

A、预算公开 B、预算调整 C、预算决算 D、预算不公开

【正确答案】A

7、新《预算法》在有限“开闸”地方发债的同时,对地方政府发债做出了诸多具体规定,设置了(限定措施,以严格防范债务风险的扩张。

A、六 B、七 C、八 D、九

【正确答案】C

8、预算的最终目的是()。

A、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

B、实现该国人民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C、实现全国人民经济利益最大化 D、实现国家财政决策的完整性

【正确答案】B

9、对国家预算的过程具有强参与度的是()。

A、政府)大B、国家 C、地方 D、人民

【正确答案】D

10、新《预算法》中的临时预算是由各级政府进行编制,但必须在新预算开始前()左右提交给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直至通过。

A、3个月 B、4个月 C、30天 D、60天

【正确答案】A

11、()是财政法的核心。

A、预算法 B、民法 C、经济法 D、会计法

【正确答案】A

12、()是法律调整的基本手段,没有法律责任或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不完善,就无法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

A、法律责任 B、道德约束 C、个人自律 D、其他

【正确答案】A

13、不属于《预算法》主体所享有的预算权力的是()。

A、预算立法权 B、预算批准权 C、预算执法权 D、预算监督权

【正确答案】C

14、不属于财政预算编制中的问题的是()

A、简式预算编制的问题 B、层层代编的问题 C、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的问题 D、收入预算编制的问题

【正确答案】A

15、旧《预算法》自()正式实施以来,在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规范预算管理程序中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新一轮中国预算改革,促使预算管理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

A、1995年1月1日 B、1997年1月1日 C、1998年1月1日 D、2000年1月1日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现行《预算法》贯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的有()。

A、财政支出未完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B、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C、预算监督中的问题 D、决算编制中的问题

【正确答案】ABCD

2、关于我国《预算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预算法是财政法的核心 B、预算法属于民法的范畴

C、预算法是国家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D、国家预算的组成及组织方法属于预算法所规定的内容

【正确答案】ACD

3、预算作为财政分配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具有的职能包括()。

A、分配 B、调控 C、监督 D、核算

【正确答案】ABC

4、预算法理念包括()。

A、控制政府权力是预算法根本性理念 B、预算公平理念

C、预算法的正当程序理念 D、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理念

【正确答案】ABCD

5、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权包括(A、编制预算 B、执行预算 C、审查预算 D、批准预算

【正确答案】AB

6、我国预算法历年存在()的倾向。

A、重预算 B、轻决算)。C、重预算分配 D、轻执行管理

【正确答案】ABCD

7、新《预算法》与旧《预算法》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A、加强预算内容的细化 B、健全公开透明预算制度

C、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解决“跑部钱进”问题

D、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政府全部收支预算接受人民监督

【正确答案】ABCD

8、下列几种限定措施中,属于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设置的限定有()。

A、举债范围的限定 B、举债规模的限定 C、偿债的计划和资金限定 D、债务的管理方式限定

【正确答案】ABCD

9、新《预算法》中的经常性支出包括()。

A、国家政权建设支出 B、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C、营利性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正确答案】ABD

10、从国外预算法贯彻的实践来看,理想的预算法贯彻模式应具有()特征。

A、健全的机构,相互制衡的牵制制度 B、持续性的监控制度,明确有效的法律责任 C、专业的执法主体,强守法意识的适法主体 D、人民对国家预算的过程具有强参与度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预算法律制度是用以调整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预算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现行预算法律制度仅由《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构成。()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3、我国预算法也成为了我国财政法体系的核心,被冠以“宪法之下、万法之上”、“经济宪法”。()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4、从预算的产生来看,预算制定、审批、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控制一国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过程。()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5、税收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应先行推进。()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6、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7、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8、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是:落脚点从“最终目的”到“工具”的转变。()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9、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0、新《预算法》规定:“举借的债务可以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也可以用于经常性支出”。()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1、修订预算法必须强调过程控制,合理配置预算的制定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科学设定预算规则,保证过程独立、权力博弈、利益兼顾与人民参与,保障人民对预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2、我国预算法也成为了我国财政法体系的核心,被冠以“宪法之下、万法之上”、“经济宪法”。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3、法律程序指主体遵循法定的时限、时序,按法定的方式、关系进行的法律行为。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4、预算法一方面通过控制政府权力和规范政府行为来实现财政收支的健康、合理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政府利用预算收支去完成其所担负的各项基本职能,即通过行使财政权力完成政府事务的执行权,实质上就是完成政府的宏观调控职权。()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5、从学术界角度,预算法作为财政法的核心,属于经济法的范畴,是中国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 错

地产公司对新会计准则的N种解读 篇6

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注册审计师执业准则》标志着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新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开始执行。正值上市公司公布2007年年报之际,《新财经》从本期开始,对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年报进行解读。

在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中,既有采用新核算方法的,也有不为所动的。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个年度,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新会计准则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利好地产公司

由于新会计准则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使企业的会计数据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经营情况,信息披露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从制度上限制了此前部分上市公司通过会计处理变动任意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其中,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净利润可能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涉及投资性房地产价值重估损益、资产减值,等等。因此,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和公司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企业、石油企业、拥有大型在建项目外债融资的公司等。

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要求将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划分为投资性房地产,根据新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继计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对所有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当期收入确认产生影响。

近年来,在房地产资产大幅增值的背景下,大多数投资性物业的账面净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已明显低估。采用公允价值将对投资性物业比重较大的公司,其净资产账面值和当期利润得到较大提升。

此前,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会计报表采用的都是市价和成本“孰低法”。例如,投资房地产,购入成本为1亿元,如今涨到2亿元了,按“孰低法”,只要房地产不转让,账面上仍只能是1亿元;而新会计准则将按“公允价值”计算,即市价真的升值到2亿元,这块房地产投资便可调整到2亿元。

然而,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价值重估带来的当期损益的税收安排做出明确解释。如果按现行的评估增值会计处理方式,尽管净资产增加的一部分只是形成递延税,不影响当期应计税款。但是,由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使得企业利润提前实现了,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也增加了,恶化了企业的现金流。因此,在新准则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通常不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提其投资性潜在收益。

获益程度有别

金地集团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9亿元,与按新会计准则调整后的上年同期数相比,增长1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亿元,增长103%。

但与市场此前的预期相反,金地集团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计量并未采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法,而是沿袭了成本计量法。

“新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模式的同时,也提供了成本模式。成本模式要求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与现行核算方法并无本质区别,上市公司可以二者选一,金地集团出于谨慎原则可以理解。”一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

两地上市的北辰实业A股和H股年报则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模式,前者报表采用成本模式,后者报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两种计量模式对净利润的影响体现在两块。其一,是否计提折旧或摊销。北辰实业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显示,因为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其H股报表净利润较A股增加3460.5万元。其二,是否将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入损益。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提折旧或摊销,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数据显示,由于确认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北辰实业H股报表净利润较A股增加1139万元。北辰实业A股报表净利润为46183万元,上述两块共增加4599.5万元,增幅不到10%。

由于境内外准则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是多年累积的结果,所以,两种计量模式对北辰实业净资产的影响数额要大一些。北辰实业两张报表净资产因该因素造成的差异为12.18亿元,H股报表较A股报表增加14%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投资性房地产领域在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上,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仍存在不同之处。前者确定的标准更为严格,要求公司应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不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而经过资产重组的莱茵置业则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受益者,但其受益的并非投资性房产,而是合并报表。

2007年底,莱茵置业向大股东莱茵达集团定向增发1.3亿股股份,购买了莱茵达集团所持有的南通莱茵达等资产。收购完成后,莱茵达集团持股由此前的28.14%增至65.93%,借此,莱茵达集团实现了房地产业务的整体上市。按照新会计准则,莱茵置业此次从大股东处购买的资产,2007年度财务报表将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

1月18日,莱茵置业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由于纳入合并报表公司数增加,致使2007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增幅约800%,从而一举扭转了2007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112.17万元的局面。

新估值体系建立

业内人士认为,在A股市场目前从事投资性地产经营的上市公司中,股价较之账面溢价极为有限。而实际上,部分公司资产大多取自于上世纪90 年代,公允价较之账面的成本价,甚至已有高达3~5倍以上的增长。新会计准则出台,将凸显这部分公司的投资价值。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意味着投资性地产股的估值标准面临挑战,股票价格围绕公允价值波动,将最终成为市场投资的主题。原来市场普遍认同的市盈率法估值标准,因公司损益将会随市场公允价巨幅波动,从而失去参考意义。”分析师表示。

上述分析师认为,公允价值波动计入当年损益,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利润将会巨幅波动,一改租金收益的一贯稳定性。即便公允价值仅出现5%左右的小幅波动,就意味着损益可能出现成倍的或正或负的变化,投资性地产股的估值标准面临挑战。

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必然导致地产股估值标准的国际化接轨。即股票价格围绕公允价值波动,将最终成为市场投资的主题。拥有较高资产溢价,以及良好现金流的公司,将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7

财政部在2014年2月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新准则在06年发布的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了母公司的定义并调整了合并报表的范围、界定了“控制”的概念及其判断原则、清楚规定了母子公司逆流交易在合并报表中的抵销方法。这次修订实现了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 (IFRS10) 的进一步趋同, 但仍在个别地方存在着差异。笔者在此特对此次准则的主要修订变化及与IFRS10的差异进行详述。

(一) 重新定义了母公司的概念范围并修订了报表合并范围

旧准则关于母公司的定义使用的是先用子公司界定母公司然后再使用母公司界定子公司的循环定义方法, 新的准则改变了这一定义方法, 重新将母公司定义为能够对一个或以上主体实施控制 (包括企业、被投资企业中可进行分割的部分, 企业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等) 的主体;新准则强调了, 被控制的主体既可能是普通的企业, 也可能是被投资单位中可以拆分的部分以及企业能够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等。

同母公司这一概念外延范围的修订相对应, 新的准则也将企业能够控制的结构化主体纳入了报表合并的范围, 清晰说明了新合并报表的范围不仅涵盖依据表决权利或类似权利本身或结合其他权利安排所涵盖的子公司, 同时还涵盖在有关合同安排中所确定的结构化主体。修订后的合并范围能够使未能在旧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中得到公允反映的“表外化工具” (各种金融资产证券化) 所面临的风险得到更为清晰的反映。

(二) 明确了“投资性主体”概念及豁免合并的办法

新准则在投资性主体概念上实现了同IFRS10的进一步趋同, 新准则在明确界定投资性主体概念特征的基础上, 对豁免编制合并报表的具体满足条件及会计处理都做了规定, 这些都是旧准则所没有的。

所谓的投资性主体, 应当符合以下的条件:该公司的设立目的是满足投资者的投资管理需求的;公司的经营理念是通过获取资本增值或赚得投资收益, 从而使投资者获得投资回报;公司对投资项目的业绩应用公允价值进行业绩计量与评价考核。关于投资性主体合并范围的确定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直都有人提出, 对于投资性主体, 不应当将所有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支持者认为, 对于像股权私募机构、基金管理机构这类投资性主体而言, 其对于子公司的管理目的与非投资性主体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些金融市场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 如美国等, 就一直认为将投资性主体的合并范围进行例外规定能够提供更相关有用的财务信息。在2012年修订的IFRS10准则中, 新准则接纳了这种看法, 对投资性主体的合并范围重新进行了修订。这次我国新修订准则不仅对投资性主体的概念及特点做出了清晰的阐述, 还明确规定不将其子公司纳入报表合并的范围, 除非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投资管理活动也提供有关的服务;对在合并范围之外的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并将有关权益变动列入当期损益。

(三) 修订丰富了“控制”的概念并为其应用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南

修订前后的准则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都强调要以控制为判断基础进行确定, 然而新旧准则对于控制概念的定义及具体运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旧的准则对于控制概念的确定主要存在着如下的问题:第一, 对于暂时性控制的规定存在着漏洞。旧准则并无对控制的持续时间长短进行评估和规定, 只是单纯规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确定报表合并的范围。然而当一个公司收购另外一方时不是通过影响其经营或财务政策而获得资本性收益, 而是通过短期内买入或出售时, 这样就形成了暂时性控制的状况。暂时性控制状况的存在, 可以为母公司调节合并报表范围的大小提供便利, 从而为母公司达到调节利润、粉饰合并报表提供可乘之机。第二, 控制的实质性判断标准。旧准则对于控制权的规定是建立在对被投资单位表决权大小的基础上的, 同时规定了有证据表明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除外。然而准则中并未对此做出详细的说明, 这使得财务人员在实务处理中难以进行判断, 母公司也很易于使用此规定来控制报表合并的范围。旧准则还列明了四种持有被投资方不足半数表决权却能够对被投资方进行实质性控制的状况;这种规定很容易致使母公司通过有意的设计来使某些公司符合纳入子公司合并的条件。因此, 旧准则对于控制的规定缺乏实质的判别标准, 其实务的指导性不强。

新准则对于控制概念做出了以下的界定和运用:第一, 重新界定了对控制的具体定义。新准则中的控制定义包含三大方面:享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可以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有关活动获取相应回报, 能够通过使用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权力而改变其回报数额。新的控制定义从更基础、更具判别性的视角对控制做了重新的规定, 新规定揭示了对于被投资方权力同回报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使会计人员更容易对是否形成控制做出判断。第二, 引入实质性控制的判断标准。新的准则规定, 对于被投资方的实质性控制权力大小不仅要从拥有被投资方表决权比例大小的角度来考虑, 同时还应当考虑进其他具体因素或权利。如被投资企业表决权分散的程度、是否存在合同规定的赋予的决策权利等, 这些权利单独或综合起来是否能够对被投资方的权力产生实质的影响。

(四) 对“逆流交易”的抵销办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 为公允表现企业集团当期发生的损益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损益及少数股东损益, 准则将母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销售资产、商品劳务的交易划分为逆流交易、顺流交易两个类别。其中, 顺流交易 (母公司向其子公司销售资产的交易) 产生的未实现损益, 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进行全额抵销;逆流交易 (子公司向其母公司出售资产的交易) 产生的内部损益按照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分配权大小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之间进行分配并抵销;子公司之间互相出售资产的交易发生的未实现内部损益, 同样按照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分配权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之间进行抵销。上述具体规定弥补了旧准则中对于逆流交易具体账务处理程序及办法如何实施缺乏具体规定的缺陷。

二、如何实施新准则的建议

(一) 在编制调整抵销分录时按照项目或业务类别逐项编制

新修订准则借鉴了IFRS10准则中的有关规定, 从四大方面概括总结了报表合并、抵销、进行调整的范围, 并以此作为合并报表编制的基本程序;新准则同时还沿用了旧准则中的一些办法, 分别详细说明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详细程序及方法。新准则将对一笔业务进行调整抵销的方法按照合并报表的类别分别在相关的条款中予以说明和规范。但是, 由于一些业务项目对于多个报表的变动有着同时的影响, 这使得同一个业务项目在多个条款中频繁出现, 不同的条款之间还存在着互相交叉的现象, 这无疑对准则使用者准确理解掌握准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 笔者认为, 新准则在实际实施报表的合并抵销时, 应当以需要进行调整及抵销的业务项目类别为线索, 首先将这些业务项目进行分门别类, 然后根据不同业务项目类别逐项编制调整和抵销的分录。具体的实施办法应当如下:第一, 对于母公司持有对子公司单向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 应当按照报表中的相关条款, 逐项填列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及与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份额中应当进行具体抵销的会计处理, 另外还需抵销现金流量的内容。第二, 对于母公司拥有子公司、子公司之间互相享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所产生的投资收益, 应当按照准则中的有关规定, 编制相应的抵消分录, 同时一并抵销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第三, 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 销售商品、处置资产的业务, 应当按照类别编制调整抵消分录, 同时抵销现金流量。第四, 对于新报告期间增加子公司的业务处理, 应当依据新准则中第32条、38条及43条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处理。第五, 对于最新报告期间处置子公司的业务处理, 应当依据33条、39条及44条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处理。

(二) 对企业会计准则中其他准则项目的影响

新准则对于控制的界定及其判断方法的修正, 其影响范围还涉及到企业准则中的相关准则。如在新准则颁布后颁布的2号准则 (长期股权投资) , 在确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类别时, 投资主体应当按照新的33号准则进行控制类型的具体判断。但同时, 大多数在新准则颁布之前颁布的准则并未进行更新却依然具有实际的效力。如36号准则 (关联方披露) 的关于控制的界定仍然为旧版本中的内容, 尽管我们在实务处理中应当遵照新的规定执行, 但是却缺乏现实的执行依据。因此, 笔者建议, 在修订发布每项具体的会计准则时, 应当列明单独的条款, 说明本准则有关修订对其他相关条款应当相应修订内容的影响, 以确保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整体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王玉琴.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差异解读[J].财会月刊, 2014 (23) .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步一步趋于完善,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996年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废止, 取而代之的是2012年2月7日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对保障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正产生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1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

1.1 理论指导作用

要使事业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才能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 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次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为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提供了理论依据, 明确了工作目标。

1.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趋科学合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迅速,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新的管理要求和新的业务活动, 致使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 虽然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性质不同, 但在会计方法上有很多互通的地方,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的某些理论, 如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提出了新的六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增加了“费用”要素, “在建工程”资产类别等新鲜血液。这些新理论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特别是缩小了现行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差距, 既满足了现时实务需要, 有具有前瞻性。

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需完善的几个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内在一致性, 逐渐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互矛盾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 全面性, 即时性, 可比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现在的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原来的追求社会效益逐渐转变为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共同目标, 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析, 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 既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又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而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却都在同一财务报告中反应, 而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使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要求, 使得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信息要求自相矛盾, 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2.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能如实反映, 计提折旧失去意义

[1]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四十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 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新规则重新界定了固定资产范围, 固定资产属于长期资产, 其价值随着资产使用慢慢地损耗, 直至处置。如果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那么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 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净值, 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 不能反应固定资产真实价值, 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解决了这些不足肯定是科学的, 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一, 很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 不完善, 从固定资产取得至处置,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在这种状况下固定资产本身就账账不符, 账实不符, 不可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那计提折旧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其二, 某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差, 业务素质差, 某些领导任用会计人员不是任人唯贤, 而是任人唯亲, 甚至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无证上岗, 这些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 工作责任心不强。

3 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个建议

3.1 会计核算基础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基础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 权责发生制又叫应收应付制, 以应收应付作计算收入, 费用的依据, 会计主体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选取恰当的会计核算基础, 一经选定则不能随意变更。我认为既然部分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可以考虑将会计核算基础改为”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 特殊业务调整为收付实行制, 并只在附注中披露。”观点有三个:第一,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 收入和支出也要求配比, 资产负债情况要求真实反映, 尤其是对非流动资产的非流动负债要提供完整的信息, 权责发生制能更加清楚, 真实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 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这一要求;第二, 权责发生制能有效地是实行成果核算和经济评价, 能够更加准确, 更加全面地反映单位提供服务和产品所耗费的资源成本, 能更好地将投入与产出进行配比, 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更准确, 真实, 客观;[2]第三, 权责发生制能及时提示财务风险, 及时客观准确披露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有利于加强对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的控制和管理, 使会计信息更可靠, 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3.2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①单位加强管理。加强单位管理, 先要解决人的思想, 首先是单位负责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 单位负责人要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 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要正确处理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更要正确处理单位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积极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 重视资产的管理。其次是财务人员的思想, 财务人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廉洁奉公, 加强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职业道德, 提高看家理财本领, 提高管理水平。然后借助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调账之机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彻底查清固定资产, 按制度规定建账建卡, 达到如实反映资产价值的目的, 并制定有关制度, 加强管理, 按照用、管、责一条龙的原则, 具体落实到责任人, 期间还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工作, 对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及时查明原因, 并按规定处理, 确保固定资产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加强监管力度, 是使固定资产引入“折旧”这个新观念, 发挥应有的效能,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要落在实处, 见到成效。②上级部门加强监督。加强监督管理, 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防范和及时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上级主管部门要依据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管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3]强化上级部门的权威性, 而不是走形式, 走过场。

4 结束语

会计制度是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理论, 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对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 要以制度为依托, 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才能更全面有效的监督, 才能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美丽中国添一道亮丽风景。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 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了修订。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晓佳.改进我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

[2]2012年湖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资料.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9

关键词:新所得税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暂时性差异,纳税调整

新所得税准则施行以来, 业界对新准则的相关解读层出不穷, 而由于对其理论前提认识的欠缺以及对准则新提出的暂时性差异概念理解的模糊, 导致了实务当中的操作误区。

一、新所得税准则关于收益确认与计量的理论基础

在确认与计量收益时有两种观点, 一是资产负债观, 二是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来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 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 (不包括业主投资造成的净资产变动) , 即收益由净资产的期初期末余额之差产生, 损益表的确定仅是计价过程的一个副产品。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 强调了全面收益, 从时间逻辑上看, 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收入费用观则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 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 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 从时间逻辑上看, 先有损益表再有资产负债表。

新准则规定我国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将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定义为暂时性差异, 并依据此差异所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向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而此差异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递延影响则是由上述资产或负债的当期变动额来计量。由此可见,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正是资产负债观计量损益的体现, 认为损益是相关净资产变动所引起。

二、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之纳税差异解读

(一) 新准则应对永久性差异进行必要说明

本文将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计量差异界定为纳税差异。纳税差异根据其对计量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应分为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而新准则只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关的暂时性差异进行了界定, 而对永久性差异未再进行说明。永久性差异是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其计算口径不同造成的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其对纳税调整的影响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除。常见的永久性差异包括按照税法超规定的工资和提取的业务招待费、福利费、工会费、教育费、折旧, 不能在税前扣除的各种开支等, 这类差异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会递延到后期。由于准则只注明了暂时性差异而未提及永久性差异, 使得在调整计算应纳税额时容易因纳税调整思路不清而造成计算偏差。

(二) 新准则暂时性差异与旧准则时间性差异的内涵辨析

旧所得税准则将一个期间产生而在以后期间转回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间的差异定义为时间性差异, 而新准则弃此术语而提出暂时性差异一词。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与前者相同的是其对纳税的影响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前后抵消。暂时性差异按照其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这里的可抵扣是指未来可抵扣, 应纳税是指未来应纳税。

时间性差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 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 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暂时性差异的内涵比时间性差异更广泛。例如某资产评估前账面价值为200万元, 评估后年末按规定将其账面价值调增至250万元, 同时直接增加了所有者权益, 不影响利润表的税前利润。按照旧准则, 此项业务无需纳税也不涉及利润表收益, 因此对该资产评估增值无需进行所得税处理。而基于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立场, 该资产账面价值250万元高于其税基200万元, 已形成5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虽该增值带来的经济利益未在当期纳税, 但该50万差异会随着以后每一纳税年度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等处理而转回, 此差异应作为暂时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有别于时间性差异, 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是累计值, 所以暂时性差异的计算值也是累计值, 差异的转回是通过其累计值的变动来体现的, 其差异性质并不一定转化:即前期形成的应纳税 (或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 在后期并非必然转化为相反的可抵扣 (或应纳税) 暂时性差异。

三、目前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容易陷入的核算误区

目前实务中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时, 对于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的操作误区。

根据收益表债务法会计处理对时间性差异调整的思维定式:应税所得=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 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纳税调整思路也应为“应税所得=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以上纳税调整思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必须能清楚判断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从而加大了操作难度;必须计算出每年因前期资产 (负债) 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的不同而导致的暂时性差异的本期转回数从而增加了计算工作量。并且这种思路还有个硬伤, 即当会计与税法对某经济利益的初始计量不一致而产生暂时性差异时 (如可资本化的研发费用) , 按以上思路将该差异依次调整当期应税所得, 将使该资产存续期内累计计算的应税所得出错。如下例所示:

某企业某年末自主研发成功一项技术, 当年确认资本化部分为100万元, 受益期预计5年, 直线法摊销, 而按税法规定当年全部研发费用已按150%加计扣除。因此该资产5年中各年末账面价值分别为100万、80万、60万、40万和20万, 其计税基础则各年皆为0。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5年中各年末该项无形资产依次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分别为100万、80万、60万、40万和20万。若依前述纳税调整思路计算各年应税所得, 则需每年将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 (当年纳税调减) , 从而原本只有100万的差异却在5年中累计扣减应纳税额为300 (100+80+60+40+20) 万。这其中除了初始确认该无形资产当年的100万暂时性差异在之后5年当中随着其价值的摊销而分期转回外 (5年当中各年增加应纳税额20万) , 其余各年纳税扣减的累计200 (300-100) 万差异部分, 其对所得税的影响将随着该无形资产的注销而无法消除, 这显然不符合暂时性差异的涵义。由此可见纳税调整按此思路将影响各期应缴税金计算的正确性。

四、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纳税调整

在进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处理时应依据会计与税法对具体业务所引起的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之 (时间或口径) 不同进行调整, 而不需对暂时性差异进行额外处理。原因有:所得税本身就是针对所得额征收的税种, 纳税调整的思路理应是调整二者之间有关所得与所费的计量差异;暂时性差异是由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 资产的最终收回与负债的最终清偿一般都会引起收入与费用的变动, 从而调整会计与税法有关所得与所费的不一致部分即已包括了暂时性差异部分。

此外, 在其操作当中须把握暂时性差异有别于时间性差异:对于时间性差异, 前期产生了多少可抵扣 (应纳税) 的, 则后期就会产生多少应纳税 (可抵扣) 时间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却并非如此,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转化关系。基于资产负债观的立场, 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是以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期末余额变动来计量的, 即递延所得税费用=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 而不是通过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来计量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递延影响。

综上所述,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不需要对暂时性差异进行额外的调整, 纳税调整思路反而回归简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会计准则不确认而税法确认的收入 (减费用) +会计准则确认而税法不确认的费用 (减收入) ±会计与税法关于收入与费用确认金额范围不同形成的差额±其他调整因素。

参考文献

[1]、郑庆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陈文军, 钟慧.企业会计准则的灵魂——资产负债观[J].生产力研究, 2006 (5) .

[3]、王淑臣.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差异处理方法之比较[J].会计之友, 2008 (10) .

新会计准则解读 篇10

一、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

(一)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假设所进行的主体是会计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实体, 这个实体从范围上确定了会计作业的详细计算范畴。伴随着信息方面的科技飞速前进, 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用, 单位之间联系更加便利、密切, 由几个单位共同结合, 建立网络公司, 为经济市场内存在的单个的单位供应服务, 处理其不能够独自完成的事项。多个企业可以组成联合体, 成立网络公司, 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 以解决单个企业不能完成的市场功能。这种组合公司分开结合快速, 合作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 一直追求独立的单位实体运用以往的会计假设已经跟不上网络上临时组成的单位合体。

(二)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运营假设是假设单位能够长久的以现在的状况和宗旨持续运营下去, 表现了单位负责人以及运营者的宗旨和希望, 目的在于单位的资产核算以及费用分摊等。但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下, 这种假设也具有限制性。科技的迅速发展, 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产生, 但是研究和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的成功率很低, 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 倒闭、清算的威胁不言而喻。加之并购潮流的涌现, 使得企业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挑战。

(三)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的宗旨在于迅速供应会计资料, 满足单位内外部策划的需求。而且会计分期工作重点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 为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补充。以往的会计分期假设在权责发生制以及配比规则中, 使用的计提、递延、预提以及待摊这些独特的科目程式用来解决单位中发生的预付以及应付账款, 预提以及待摊都是人为进行预测, 存在武断性, 这也是造成会计资料存在不真实的缘故之一, 这是分期假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现代化经济中依旧会接受挑战。

(四) 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 本身也存有缺陷,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伴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前进, 国际上相互之间资金的互通加速, 资金市场经济行为更加积极, 资金决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 现实中流通的货币汇率变化快速, 会计工作在货币上遇到的风险加剧, 对会计假设的货币持续不变带来影响。电子货币的形成对一些以以往的纸币为计量的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 单位之间的交易不再是真实的货币。这种情况的出现促进了货币及其支付行为的改革。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 单纯的使用货币作为计量供应的会计资料, 已经满足不了会计资料使用者的需要。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很多例如改革能力、客户称心度、市场占有额、虚拟单位的成立速度等体现一个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 但是他们并不能在报表上以货币的形式表达。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的改进

如今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造就的网上公司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 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 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主要资产, 会计主体由此扩展为企业实主体和虚主体。基于此, 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信息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 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相应地, 可将会计主体假设定义为“经济利益联合体”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调的联合体, 不管他由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 都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这一定义以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 对“虚”的空间主体的“网络公司”或“实”的企业或企业间的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均可加以界定。

(二) 持续经营假设的改进

很多学者建议使用破产结算假设来替换持续运营假设, 这种方式也是存在弊端的。详细缘由如下:第一会计结算是按照单位能够一直的正常运营行为为基础, 因此, 单位才可以根据既定的方式去使用现在拥有的资本, 根据过去以及现在方式的事项去偿还债务;第二, 持续运行是对单位运行程序的设想, 是在将来无限长的时间内, 但是破产是在既定的一个时间内对单位运行程序的设想, 代表着一个单位运行的终点。虚拟单位以及网络单位尽管也会在单位任务结束抑或中途解散, 但是成立的宗旨是运行以及前进, 并非破产。虽然相比破产结算假设来讲, 持续运行假设具有可实施性, 不过从现代化单位构成方式的特征来讲, 持续运行假设需要更进一步的健全。针对工作状态比较顺利的单位, 可以持续采用一直运行的假设;运行状态较差的单位抑或运行时间比较短的单位, 可以采取项目运行假设来取代以往的持续运行假设, 这种假设能够解释成:经济效益综合体, 从最初建立到完成既定的运营宗旨结束的持续经营的时间, 便于对经济往来、利润、支出的计算, 并且还能够防止跨期待摊等事件;针对于网络单位, 能够用暂时性假设来取代持续运行假设, 符合网络单位飞速变化的特点。

(三) 会计分期假设的改进

针对是不是能够使用交易期来取代会计分期的假定, 还是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我们清楚, 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造成了虚拟单位的流行, 虚拟单位又能够划分为短期、中长期以及较大工程的协作, 战略性协助。在短期工程协作中, 这种单位存在时间很短, 项目实现后分配利润。虚拟单位自身不会开展会计结算, 不用假设是不是一直运行, 更不用会计分期了。关于中长期以及战略性工程, 一般来讲运行时间都在一年以上, 抑或几十年, 使用交易期当做报表出具的时间, 存在很大的不足。还有, 一个行业内多个单位存在各自的经济往来形式, 会计资料使用者没有办法和别的单位进行经济盈利状况进行对比, 阻碍投资的正确性。纵然一个单位在不同工程的经济活动期间也是不一样的, 一样单位管制者对不同交易期进行对比管制存在阻碍。经过解析, 较好的解决方式是:以往的会计分期假设定义依旧使用, 不过针对部分为共同达成某项目的之后就立即分散的临时性机构就是执行短期工程协作的网络单位能够不开展分期, 把交易期发生的时间作为报表汇报时间;针对执行中长期以及大规模工程协作、策略性协作的单位可以更改月报为用旬报, 一旬一报。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了问题, 还能够及时的供应最新动态。

(四) 货币计量假设的改进

会计要素的计量方法不能限制于货币, 而要体现在多元化上。会计宗旨是整体体系的表达出单位的经济运营状况以及财务情况, 为政策供应有效的资料。货币只是能够计量用价值和量化表示的事情, 不过现代化单位中还具有很多用量化以及价值表示不出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使用非货币形式以及定性非定量的形式进行表达, 如相关人力资源、信息以及知识价值等, 假如能够在现在使用的报表之外添加上,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报表的功能。

三、结语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基础, 会计假设理论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和需要进行适时完善和发展, 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会计其他相关理论, 才能更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工作, 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的服务性作用。此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也在加快, 因此, 在会计假设这一会计理论基础的趋同上, 更要与国际保持一致。坚信一点是, 我国会计假设的变革、会计理论的发展,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谨慎筹划、切实执行, 那么会计行业也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会计基本假设是以工业社会为前提而提出, 是对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特征做出的综合描述和假设, 也是构成现代会计理论的基础。我们应该清楚经济行为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带来无法躲避的挑战, 会计假设是会计在经济行为范围内做出的预测以及假设会计行为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基石的会计假设, 在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下需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经济时代,会计,基本假设

参考文献

[1]刘红红, 刘淑萍, 石松.新经济时代会计假设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4.

上一篇:软件开发中的哲学下一篇:一对一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