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侧卧位

2024-06-30

对侧卧位(精选八篇)

对侧卧位 篇1

关键词:便秘,排便,侧卧位,腰椎手术

腰椎术后病人需绝对卧床, 由于排便习惯的改变, 病人不能熟练协调身体机能来排便, 对排便产生恐惧感, 从而减少进食、进水, 有意推迟排便时间, 从而造成排便困难、便秘, 致使腰部疼痛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疾病的康复[1]。因此2012年1月—2013年4月对入院并进行腰椎手术病人随机采取不同的排便体位, 观察侧卧位排便对腰椎术后病人排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骨科接受腰椎手术的病人病人103例, 男40例, 女63例;年龄54.98岁±10.620岁;腰椎不稳伴突出39例, 腰椎管狭窄19例, 腰椎间盘突出13例, 腰椎滑脱12例, 腰椎不稳10例, 腰椎骨折7例, 腰椎管狭窄伴突出2例, 腰椎滑脱伴狭窄1例;病人术后均采用镇痛泵治疗, 且卧床时间均>7d。入选标准:均为全身麻醉后路手术, 未进行过胃肠道手术, 无胃肠道疾病, 无术后并发症。排除标准:既往有便秘或腹泻病史以及骶尾神经损伤病人。取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将病人随机分为传统体位排便组50例和侧卧位体位排便组53例。传统体位组男18例, 年龄54.12岁±11.83岁;卧床时间14.78d±2.59d;高血压12例, 糖尿病6例, 肥胖1例。侧卧位体位组男22例, 年龄55.91岁±9.52岁;卧床时间15.43d±2.00d;高血压17例, 糖尿病9例, 肥胖2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由专职护士评估病人术后排便相关情况, 包括便秘的发生、排便时切口的疼痛程度、排便的舒适度、排便时间和切口污染情况, 同时评估者不知晓病人的分组情况。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床上活动及按摩腹部等、提供隐蔽环境, 建立排便习惯。传统体位排便组采用平卧位屈膝臀下放便盆法排便。侧卧位排便组指导病人45°侧卧位臀下放便盆法排便, 具体方法为当病人有便意时协助病人侧卧45°, 背部垫枕头支撑稳定, 屈膝, 臀下放置便盆, 摇高床头15°~30°[2,3]。

1.2.2 评价方法

由专职护士评估病人的排便情况, 评价方法:制订问卷列表让病人选择相应答案。 (1) 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 [4], 由病人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自评。0级为无痛, 1级~3级为轻度疼痛, 4级~6级为中度疼痛, 7级~10级为重度疼痛, 让病人进行选择。 (2) 舒适度[5], 0级:无不适;1级:轻度不适, 病人自觉排便体位可以坚持, 肢体摆放舒适;2级:中度不适, 病人自觉体位不适, 腰背部及双下肢酸困难受;3级:严重不适, 病人自觉排便体位难以坚持, 出现头晕、胸闷、气喘等现象。 (3) 排便所需时间:A<15min, B>15min。 (4) 由医生填写切口污染情况。A:切口没有被污染过;B:切口被污染≤2次;C:切口被污染>2次[6]。 (5) 便秘: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排干硬粪便;排便时费力等。有以上症状之一者考虑为便秘, 持续观察1周。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腰椎手术后的病人因绝对卧床时间较长, 往往需要床上排便, 而大多数的病人不习惯卧床排便, 以致于强迫或克制不排便, 甚至产生便秘。传统采用的平卧位屈膝臀下垫便盆排便完全改变了正常的排便体位, 便盆尾部高度6cm~7cm, 排便时臀部被抬高, 引起胸腰段脊柱向前屈曲, 加剧了腰部切口疼痛, 同时腰部及腹部肌肉难以协凋用力, 也增加了病人排便的难度, 从而延长排便时间, 增加排便不适感。此外传统体位排便时病人会担心排泄物沿皮肤向腰背部流淌造成切口及床单的污染, 用力排便时的切口疼痛会造成病人对切口裂开的过分担忧, 从而有意控制排便力度、推迟排便时间或节制饮食, 使大便干燥造成便秘, 而便秘的发生又进一步增加了排便的困难和加剧排便时切口的疼痛, 造成恶性循环[1,2,6]。

传统体位排便法对于体重较重的病人, 由于重力作用使便盆被压扁、变形, 容易造成大便外溢, 或者当大便较多及便盆固定不好使便盆向后倾斜, 也易引起大便外溢造成切口污染。此外病人排稀便时或女性病人排尿时因重力因素稀便或尿液向后溢也易引起切口的污染。因此传统体位排便时切口污染的几率较大, 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甚至败血症、椎体及椎管内感染等严重不良后果, 致使手术失败, 甚至危及生命[6]。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侧卧位排便的病人期间便秘发生率、切口疼痛程度、排便时间、切口污染情况均低于传统体位排便组, 并且侧卧位排便组的排便舒适度高于传统体位排便组,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1,3]。侧卧位排便减少便秘发生及增加排便舒适度的机制可能为侧卧位排便时身体与支撑物之间形成一个夹角空隙, 易于便盆的放置和取出避免引起切口疼痛。其次侧卧位排便时病人的身体重力作用于床和支撑物上而非便盆上, 因此体位更舒适、稳定, 减轻病人的疲劳感, 利于病人顺利排便;再次侧卧位排便时便盆放置后无需家属扶持更有利于创造一个隐蔽的环境, 而且舒适稳定的体位不致病人产生排便恐惧感, 避免了病人有意识抑制排便的行为, 减少便秘的发生[7]。此外排出的大便直接落入便盆, 不会污染切口及床单, 也减少了切口污染的机会。因此侧卧位排便可减少病人对排便的恐惧, 避免病人因排便控制饮食而影响术后的康复, 同时排便时间的缩短可减少脊柱受力及肌肉紧张的时间, 维持了脊柱的相对稳定, 为骨及软组织愈合创造了条件,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 只需1人协助, 节省人力, 也减轻护理人员的人力和体力消耗[6,7]。

参考文献

[1]覃月彩.腰椎术后病人排便体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 :7-8.

[2]刘水姣, 杨素清, 林茜茜.腰椎术后病人侧卧位排便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2) :1150.

[3]郭勉.排便体位的改进对胸腰椎术后病人舒适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1) :61-62.

[4]王京娥, 陈声波, 熊建萍, 等.奇曼丁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2) :146-147.

[5]保玉萍, 彭生玲, 孙爱云.垃圾袋在骨盆骨折病人排便中的临床应用[J].甘肃医药, 2010, 29 (5) :469-471.

[6]吴碧昭, 包章丽, 林秀群.腰椎术后不同体位排便效果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 :106-108.

对侧卧位 篇2

自AO/ASIF推出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股骨粗隆间骨折之后,由于其具有微创、机械力学和生物力学特性好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我院自2010年至2012年采用PFNa不用牵引床闭合复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侧卧位;非牵引床;PFNa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0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4岁。

本组病例致伤原因:1例为交通伤,合并对侧小腿骨折,其余患者均为跌倒摔伤。

本组病例合并内科疾患:20例合并有糖尿病,15例合并有脑梗塞(陈旧),5例合并有贫血。

1.2 骨折的类型: 根据AO分型: A1 10例, A2 15例,A3 5例,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常规行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并以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明确患者无手术禁忌,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治疗。给以消炎常规口服COX—two抑制剂,血糖高的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至空腹血糖≤8.0mmol/L。贫血严重的患者先给予输血纠正贫血。牵引第二天,床旁拍摄骨盆正位片,若考虑使用长的髓内钉,就需要拍股骨干的侧位片,评估股骨解剖和股骨弓。 了解骨折的复位情况,利用软组织合页牵引复位并维持骨折的对位。原则是符合麻醉手术条件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最好于72小时之内。

1.3.2 手术过程

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消毒铺单后,在C臂透视下,牵引患肢内收内旋位,正位像显示骨折端复位好,然后侧位像(球管向头侧倾斜15度),显示股骨颈侧位对线良好的情况下助手维持此位置。若复位不佳的,也可用一骨圆针打入股骨头内撬拨复位。然后于股骨转子上纵行切口3—5cm,触到大转子顶点,在 C 臂透视下,于大转子顶点及大转子前中1/3处确定进针点,打入3.5mm的螺纹导针,正侧位证实均位于髓腔內,沿导针扩髓,并轻轻旋入PFNa主钉或用锤子轻轻敲击,切忌暴力以免导致骨折移位或医源性骨折。根据主钉打入股骨头内的螺旋刀片位置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安装头钉套筒,并打入导针,导针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侧位位于股骨头中央,距关节面软骨下5mm,测深,确定螺旋刀片的长度,沿导针扩股骨外侧皮质,将选好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沿导针打入头内,并顺时针旋转锁紧螺旋刀片,然后安装远端锁定套筒,从静态锁钉孔打入静态锁钉螺钉。拆除瞄准器和插入手柄后,拧入尾帽,再次行正侧位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内固定位置正常后,冲洗伤口,逐个缝合伤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老年患者及术前并存内科疾患的患者均以心电监护24小时至48小时,常规给予持续吸氧1-2L/min,常规应用抗生素24小时至48小时,术后第一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术前有糖尿病的患者仍以胰岛素降糖治疗,有一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贫血或者是贫血加重,考虑为隐性失血所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输血治疗。也可给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或坐到床边练习伸膝活动。下地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程度和骨折类型具体确定。固定稳定,骨量好,肢体伤前活动好的患者术后一周扶双拐下床,适度负重(10-15kg),最晚的术后四周扶双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

1.5 随访结果

通过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一年。所有患者均拍骨盆正位片及股骨颈侧位片,骨折显示均愈合,无头钉切割、内固定失效,术后一年无死亡病例。

2 体会

2.1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侧卧位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无骨科牵引床的基层医院,便于推广应用。

2.2 术后能早期的功能锻炼,避免了长期卧床招致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了死亡率。

2.3 PFNa是髓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的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或者是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的患者,有较低的头钉切割发生率。

2.4 手术时机的选择,在患者条件允许下尽量在伤后72小时内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

2.5 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治疗,可预防和减少VTE的发生。

2.6 术前要常规拍股骨的侧位片,了解股骨的前弓。本组病例有一例患者,由于术前未了解股骨的解剖形态,选用长200cm的髓钉时,造成医源性骨折,后来改为加长钉固定。

2.7 注意隐性失血,术后一部分患者出现贫血或者贫血加重要加以重视。

2.8 注重围手术期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和管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纠正。

参考文献:

[1] 王满宜 《创伤骨科教程》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2] 姜保国 译《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第一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

对侧卧位 篇3

关键词:徒手旋转胎头,对侧卧位,头位难产

胎头位置异常是导致产妇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仅对产妇机体损伤大, 难产还可大大延长产妇的产程时间, 从而在分娩过程中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 影响新生儿生命安全[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头位难产产妇52例为研究对象, 分析在头位难产处理中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头围难产产妇52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5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6例。观察组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 (33.64±3.21) 岁;初产妇18例, 经产妇8例。对照组年龄23~40岁, 平均年龄 (33.78±3.33) 岁;初产妇19例, 经产妇7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胎儿宫内窘迫、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现象, 产力良好, 胎头无严重水肿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施胎背对侧卧位, 该姿势能够保证胎头枕部面向前方, 并同时符合右位取左侧、左侧取右位的要求。观察组产妇取对侧卧位分娩, 常规消毒铺巾后给予产妇消毒处理及导尿处理, 在产妇宫缩间歇期间操作医生需对准产妇阴道, 并置于中指、食指, 将置于阴道内的手指张开后和矢状缝保持平行状态, 产妇产生宫缩前缓慢旋转, 后取左枕横位并缓慢向右旋转45°, 取左枕后位并缓慢向左旋转90°, 左手在产妇腹壁并推胎背至脊前方位, 旋转后不要立即抽出手, 宫缩3次后取胎头枕前位并固定, 停止回转随后抽出手。操作医生再将手抽出前还需对其胎头周围有无脐带隐性脱落现象进行密切观察, 保证治疗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胎儿窘迫、产程延长、宫缩乏力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并统计其成功分娩例数。

1.4 判定标准

分娩成功判定标准[2]:第1次旋转完成20 min后对产妇阴道进行检查, 若胎方位异常, 则表示旋转失败, 再次进行胎头旋转, 徒手旋转后完成阴道助产或自然分娩, 可视为成功。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产妇成功分娩率为96.15%, 对照组产妇成功分娩率为61.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宫缩乏力1例, 产程延长1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出现宫缩乏力3例, 产程延长2例, 胎儿窘迫1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妊娠期间孕产妇营养摄入量明显增加, 但运动量少, 导致胎儿体重不断增加, 从而提升了难产发生率。难产主要指的是在胎儿娩出时, 头先露出的一种分娩状态, 其中胎头位置异常表现为持续性枕后位现象最为常见。胎头俯屈不良可严重阻碍内旋转, 引起胎头不能经最小经线入产道, 但如果在合理时机内对胎头位置进行纠正, 可将异常胎位转为枕前位, 使胎头经最小头线入产道, 最终实现顺产的目的[3]。

由于难产可造成产妇身体受到巨大损害, 在分娩操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可导致产妇及胎儿死亡, 对其伤害极大。所以在难产产妇分娩过程中, 助产医生需密切保护胎头, 避免新生儿出现窒息现象, 同时也防止产妇产道受到一定程度损害[4]。为了保证产妇分娩安全性, 操作医生不能盲目实施手转胎头处理, 需在恰当时间给予正确处理, 改善围生结局。根据临床经验可知, 在潜伏期, 由于胎头高, 子宫无大幅度扩张现象产生, 该阶段不宜进行手转胎头处理;第二产程后, 胎头位置相对较为固定, 有产瘤形成, 且有颅骨重叠现象, 旋转操作难度大, 且操作成功率低, 因此该阶段也不宜进行手转胎头处理。当产妇宫口扩张8 cm左右, 先露在棘上1~2 cm处, 该时期是旋转胎头的最佳时期, 旋转成功率较高。在分娩处理中, 徒手转胎头的操作虽然相对简单, 但在纠正胎头位置、改善围生结局中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和胎头吸引术比较, 其操作简单, 且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能够有效促进胎儿正常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从而减轻对产妇身体的损害[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成功分娩率为96.1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54%;胎儿窘迫、产程延长、宫缩乏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 (P<0.05) 。在难产产妇中实施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 虽然操作较为简单、成功率高,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 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 助产医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处理操作, 且在操作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 以轻力度为宜。 (2) 把握胎头旋转的恰当时机, 若产妇进入活跃期, 胎位处于枕后位、枕横位, 可立即给予旋转胎头处理。 (3) 操作期间需对胎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给予胎心监护, 一旦发现胎儿有异常现象需立刻停止旋转, 若胎儿胎心持续5 min仍未恢复至正常, 需及时改行剖宫产术处理。 (5) 具体操作时需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给予其恰当的催产素处理, 避免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现象。

综上所述, 在头位难产处理中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的应用效果显著, 成功分娩率高,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殿红, 陈秀俊.709例头位难产病例的诊断及处理[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6) :2534-2538.

[2]孙廷香.探讨头位难产处理过程中的识别与处理方法[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电子版) , 2015, 2 (7) :102-102.

[3]毕嫣, 宋雁, 康立.徒手旋转胎头法在头位难产产程处理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8) :1243-1244.

[4]班爱会.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4) :94-95.

对侧卧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分娩总数2095例, 难产942例, 其中头位难产452例, 占难产总数的47.9%, 因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在进入活跃期后出现宫颈扩张停滞或胎头下降阻滞的产妇390例, 将其中的21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77例, 采取改变产妇体位, 使卧于胎背对侧方向, 其中初产妇56例, 经产妇21例;B组140例, 采取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 其中初产妇126例, 经产妇14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周、胎儿体质量、双顶径差异无显著性,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适应证

①无骨盆狭窄或明显头盆不称;②胎膜已破 (如未破膜应予人工破膜) ;③无严重胎儿宫内窘迫;保持良好的产力 (如有宫缩乏力予催产素静滴加强宫缩) ;④阴道检查确认胎方位未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 (除外高直后位、不均倾位) ;⑤胎头无明显水肿或产瘤形成;⑥宫口开大5~9cm, 先露位于棘上1cm~棘下2cm;⑦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⑧无子宫先兆破裂。

1.2.2 方法

①A组:让产妇取胎背对侧的方向卧位, 有助于胎头枕部转向前方, 如右枕横位取左侧俯卧位, 左位取右侧, 右位取左侧。②B组:常规消毒铺巾并导尿;于宫缩间歇时, 术者将右手中指和示指伸入阴道内, 两手指张开与矢状缝平行, 示指与中指成30°夹角, 于在宫缩时缓慢持续旋转, 对左枕横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45°, 左枕后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90°, 右枕横及右枕后位做顺时针旋转相应度数;同时用左手在孕妇腹壁上协助推送胎背至脊前方位, 旋转成功后, 手不要急于抽出, 等待2~3次宫缩, 待胎头固定于枕前位不再回转时将手抽出, 抽出前应确认胎头周围有无脐带隐性脱垂, 在宫口开全前, 嘱采取A组产妇之对侧卧位, 嘱产妇不可用力屏气, 以防宫颈水肿影响产程进展。

1.2.3 转位成功标志

第一次旋转后, 等待20min左右或经强有力宫缩10~15次左右, 再次予阴道检查, 若胎方位仍为异常, 则视为旋转失败, 应再行第二次手转胎头, 操作方法同第一次;徒手旋转后产程进展顺利, 最终经阴道自然分娩或阴道助产 (助产指征为:第二产程延长、继发性宫缩乏力、胎儿窘迫) 为成功标志。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最终分娩结局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比较:B组产妇总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A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3 B组旋转成功产妇122例, 枕前位108例, 枕横位14例;阴道助产10例, 其中2例第二产程延长, 3例为胎儿窘迫, 5例为宫缩乏力。

2.4 两组产妇均未发生脐带脱垂、胎盘早剥、新生儿头皮及颅骨损伤, 无新生儿死亡及死产发生, A组有1例发生新生儿窒息, B组发生2例新生儿窒息;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发生于头先露的难产, 称为头位难产, 它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娩因素异常引起的,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时由于胎头俯屈不良, 进而阻碍胎头下降及内旋转, 使胎头不能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 这种情况引起的头盆不称含有可变性, 如果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措施, 将胎头纠正为枕前位, 使胎头以其最小头径 (枕下前囟径) 通过产道, 即可使难产转为顺产, 减少对母儿的危害, 提高产科质量[1,2]。

3.2 由于近年来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对孕妇的高度关怀、增加营养, 而许多孕妇自怀孕就不再继续工作, 缺乏运动, 致使孕妇及胎儿体重增大, 产妇分娩时缺乏耐受力, 导致头位难产发生增多, 因此头位难产的防治已成为现代产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重中之重就是正确地判断以及选择恰当的时机对胎头位置异常进行干预处理, 因为错误的判断, 即使勉强经阴道分娩, 结果却可能导致新生儿严重窒息、死产、颅内出血、智力障碍、产后产道严重损伤或感染等严重后果。

3.3 手转胎头选择的时机非常重要, 在潜伏期, 由于胎头位置较高, 宫口扩张不大, 不易操作, 旋转后胎头不易固定, 且由于胎头位置高, 易引起脐带脱垂, 成功率低;而当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 胎头位置较固定, 又有产瘤形成及颅骨重叠, 给操作带来困难, 不易成功;故宫口开大5~9cm, 先露位于棘上1cm~棘下2cm, 为旋转最佳时机, 成功率高。

3.4 徒手旋转胎头是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重要方法, 它较产钳术、胎头吸引术更容易掌握, 只要选准时机正确操作, 成功率较高, 对母儿较为安全;产妇朝向胎背对侧卧位, 利用胎儿本身重力、羊水浮力与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 可有助于胎头枕部转向前方, 协助纠正胎头位置异常。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是纠正头位难产最方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凌萝达, 顾美礼.难产[M].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287-334.

对侧卧位 篇5

关键词:胎位不正,难产,治疗结果

胎头位置发生异常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婴儿在娩出过程中, 头部先露出, 经试产后, 若胎头位置仍无法恢复正常, 则表现为难产, 一旦产妇难产, 自然分娩的成功率非常低[1]。难产对产妇身体造成的损伤较大, 延长产程时间极易导致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窒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根据难产的主要特征找出解决方法。引发难产的主要原因为胎儿头位异常, 取产妇侧卧位, 并为其行徒手旋转胎头分娩, 有利于确保产妇的顺利分娩, 提高难产分娩成功率[2]。本文主要分析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难产产妇, 平均年龄 (35.8±2.5) 岁。有32例初产妇, 18例经产妇。其中有32例属于头位难产。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25例。对照组取胎背对侧卧位分娩, 平均年龄 (34.6±2.9) 岁。观察组取产妇侧卧位, 并采用徒手旋转胎头分娩, 平均年龄 (37.8±2.3) 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适应证

头盆对称, 胎膜破裂, 让产妇保持体力, 若产妇发生宫缩乏力, 可静脉滴注催产素, 使宫缩增强。胎头无水肿症状, 且形成产瘤, 宫口开大约为8cm, 不存在胎盘剥落、前置胎盘症状。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胎背对侧方位, 这个姿势有利于确保胎头枕部面向前方, 遵循右位取左侧、左侧取右位原则。观察组首先使用消毒铺巾为产妇行消毒治疗, 并帮助其导尿, 利用宫缩间歇时间, 操作人员对准产妇阴道部位, 将示指与中指置于其中, 张开手指, 使之平行于矢状缝, 两指之间呈30°角。在宫缩过程中, 保持缓慢旋转速度, 取左枕横位, 向右旋转45°角, 取左枕后位, 向左侧旋转90°。将左手置于患者腹壁部位, 将胎背用手推至脊前方位, 成功旋转后, 不能将手立刻抽出, 宫缩次数达到3次后, 取胎头枕前位, 并将其固定, 停止回转后, 便可将手抽出。抽出前, 还要观察胎头周边是否存在脐带隐性脱落现象。产妇不能过度屏气, 避免宫颈发生水肿对产程造成影响。

1.3 分娩成功判断方法

完成第1次旋转约20min后, 检查产妇阴道, 此时, 如果胎方位表现为异常, 证明旋转失败, 可再次行旋转胎头, 经徒手旋转后, 完成阴道助产 (或自然分娩) , 则被视为旋转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后, 对照组中有19例产妇成功分娩, 其中阴道助产8例, 阴道顺产6例, 剖宫产5例, 总成功率为76%。观察组中有24例产妇成功分娩, 其中阴道助产9例, 阴道顺产4例, 剖宫产12例, 总成功率为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观察组中有1例产妇产程延长, 1例产妇宫缩乏力, 总发生率为8%。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胎儿窘迫, 2例产妇产程延长, 3例产妇宫缩乏力, 总发生率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观察组产妇产后有2例发生出血症状, 出血发生率为4%, 对照组中有9例发生产后出血症状, 出血率为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难产是指在婴儿娩出时, 头先露出。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表现为持续性枕后位 (或持续性枕前位) [3]。胎头俯屈不良会对内旋转造成很大阻碍, 致使胎头无法从最小径线进入产道, 若在合理的时机纠正胎头位置, 将其转变为枕前位, 胎头便能够从最小头线进入产道, 从而达到顺产目的[4]。

近两年来, 孕妇的营养越来越好, 很多女性妊娠后, 没有进行适度运动, 导致胎儿体质量不断增加, 产妇分娩过程中, 耐力不够, 因此, 难产概率越来越高。难产对产妇的身体损伤非常大, 一旦操作失误, 可能造成胎儿与产妇的死亡。在分娩时, 助产人员必须保护好胎头, 否则, 新生儿可能发生窒息, 产妇的产道也会受损[5]。手转胎头不能盲目进行, 必须要寻找合适的时机。潜伏期时, 胎头较高, 且子宫口没有出现大幅度扩张。到第二产程后, 胎头的位置已经比较固定, 形成产瘤, 并且存在颅骨重叠现象, 此时行旋转操作难度非常大, 成功率低。当宫口扩张约8cm时, 先露在棘上1~2cm, 则为最佳旋转胎头时期, 成功率非常高。

徒手旋转胎头操作较简单, 在纠正胎头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胎头吸引术相较, 徒手旋转胎头操作更加方便, 且不易引发产后并发症, 有利于婴儿的顺利娩出, 对产妇身体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害。从本研究可看出, 观察组产妇分娩后, 共有24例产妇分娩成功, 成功率高达96%, 高于对照组, 且术后出血人数少, 出血率为4%。由此可看出, 徒手旋转胎头有利于解决产妇难产问题, 确保产妇与胎儿的安全。不过在手术过程中, 也有很多注意事项, 例如助产医师在助产时, 力度不宜过大, 并对产妇与胎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催产素的使用需适度, 预防发生胎儿窘迫, 一旦产生胎儿窘迫, 便会引发窒息, 阴道壁将胎头压迫太久后极易出现水肿, 对阴道的损伤也较大, 甚至会使阴道开裂, 无法保证产妇与胎儿的安全。因此, 徒手旋转胎头的操作需合理, 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妇的顺利分娩, 使分娩成功率得到提升。徒手旋转胎头有利于提高难产产妇分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美芳.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0) :603-604.

[2] 单红梅.徒手旋转胎头术治疗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35) :212-213.

[3] 李彩霞, 于晓霞, 李媛媛, 等.新法徒手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6) :705-706.

[4] 毕嫣, 宋雁, 康立.徒手旋转胎头法在头位难产产程处理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8) :1243-1244.

侧卧位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篇6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其治疗要求非常高, 且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为菲薄, 稍有不慎, 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骨三科自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三踝骨折患者37例, 采用侧卧位有限切开内固定的方法治疗, 取得较理想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 男27例, 女10例;年龄17~68岁。其中运动扭伤4例, 车祸伤17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合并下胫腓损伤10例, 开放性12例, 闭合性25例。根据Danis-Weber分类法[1], A3型骨折7例, B3型骨折25例, C型骨折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健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驱血, 上止血带, 以外踝尖端后外侧位起点, 向近端延伸约4cm, 作纵形小切口, 牵开皮瓣, 将腓骨长短肌向后锐性分离后向后方牵开, 暴露腓骨远端。C型臂机透视下, 闭合手法复位加斯氏针撬拨复位外踝骨折端, 闭合一枚或两枚斯氏针固定外踝骨折处, 在骨折近侧后外侧另作一小切口, 用骨膜起子作皮瓣与腓骨之间作潜行通道, 从近侧切口插入腓骨远端解剖钢板, 放置合适后, 用同样长度钢板作对照, 在螺钉孔处有限切开依次钻孔置入螺钉, 再取出临时固定的斯氏针。如有下胫腓损伤则通过腓骨远端解剖钢板螺钉孔, 踝关节背伸90°时掌握好前倾角约30°, 穿透三层皮质, 用一枚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将腓骨长短肌向前方作锐性分离后牵开, 暴露后踝, 直视下观察骨折处位置, 若位置良好则直接从前方闭合置入钛合金空心螺钉固定后踝。若位置不理想, 则直视下复位骨折处, 仍从前方闭合钛合金空心螺钉固定。如骨块较小, 则采用多枚克氏针固定。再将体位改为仰卧位, 在内踝处作一短弧形切口, 暴露并固定内踝。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取仰卧位, 患肢石膏功能位固定, 脚垫抬高患肢, 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成方舒筋活血汤口服, 1天2次, 及甘露醇125mL中加入地塞米松针5mL, 静脉滴注, 1天2次, 消肿3d, 同时应用抗生素5d。石膏固定6周后拆除, 在不负重情况下, 锻炼踝关节功能2周后, 持双拐下地部分负重, 再2周后弃拐行走。

2 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12~24个月, 平均17个月, 有5例因后踝粉碎骨折未能确切固定, 术后发生再次移位, 引起创伤性关节炎。按Olrud和Molander的评分标准[2], 优32例, 良3例, 可2例, 优良率达94.6%。

3 讨论

3.1 术前处理

三踝骨折一般暴力较大, 加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较薄弱, 往往容易出现张力性水泡而影响手术切口。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骨三科在患者入院后则当即予跟骨牵引, 同时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及中药口服活血化淤, 促进肿胀消退。一般在入院1周左右可以安排手术。

3.2 手术体位

三踝骨折手术常规都采用仰卧位, 但往往在暴露及固定后踝时需要仰视, 非常困难, 且需要多位助手。而侧卧位暴露外后踝时比较容易, 可直视下复位及固定, 并且不易误伤腓骨长短肌及腓浅神经。

3.3 手术切口

常规外踝外侧纵形切口较长, 暴露腓骨下段比较容易, 但在同一切口暴露后踝则较为困难。选择后外侧有限切口, 可利用远端切口同时暴露腓骨远端及后踝, 同时不损伤腓骨长短肌及腓浅神经, 有效保护周围软组织。

3.4 手术次序

三踝骨折固定先后顺序根据医师的个人习惯各有不同, 目前一致认为恢复外踝的稳定性比内踝更为重要, 因为外侧副韧带与距骨仍保持完好, 可引起距骨向外侧移位。有研究表明, 外踝向外移2mm, 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将明显减少, 引起踝关节稳定性的破坏。而且大部分三踝骨折后踝均为附着于后踝的后胫腓韧带引起的撕脱性骨折, 当外踝复位时, 后踝也随之复位。实验证明, 胫骨后部骨折块累及关节面超过30%, 可在向后的方向上造成踝关节不稳定[3]。故笔者一般先固定外踝, 然后直视下观察后踝, 如位置好则直接闭合螺钉固定, 如位置不理想, 且骨块超过关节面的1/4, 则直视下复位后闭合螺钉固定或多枚克氏针固定, 再改成仰卧位固定内踝。

3.5 术后处理

许多学者提出踝关节骨折术后宜使用功能支具早期进行活动或负重, 这样既可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 又可早期恢复工作, 减少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 早期活动和负重与否对远期踝关节功能影响不大。Vander Griend等[4]认为, 踝部骨折术后开始负重活动的时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骨折的粉碎程度和骨的质量等。我们认为石膏固定6周后拆除, 在不负重情况下, 锻炼踝关节功能2周后, 持双拐下地部分负重, 再2周后弃拐行走。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10.

[2]Low CK, Pang HY, Wong HP, et al.A yetrospective evaluation fo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J].Ann Acad Med Singapore, 1997, 26 (2) :172.

[3]Grenshaw AH.Camp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J].Louis, 1992, 785 (2) :895.

侧卧位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8例, 男3例;女5例, 年龄在64~78岁, 平均年龄71岁。均为闭合性骨折, 按Evans分类: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致伤原因均为滑倒扭伤。本组病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8d平均4d, 术中均采用侧卧位, 经髋关节外侧入路。术后1周建议患者坐起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连硬外麻醉, 麻醉生效后, 患者侧卧位, 两下肢之间垫厚枕, 使患肢外展。取髋关节外侧切口, 依手术需要上下延伸, 在股外侧肌后缘进入, 将股外侧肌从骨面剥离并用拉钩拉向前方, 充分显露骨折。对抗牵引, 外展内旋患肢, 将骨折复位, 内后侧有明显骨缺损者, 予以植骨。骨折复位后, 在大粗隆下方, 将一枚直径2mm克氏针斜向上击入股骨颈, 平行小转子高度, 在股骨外侧放置合适角度导向器, 向股骨颈内击入一枚导针, 闻及导针与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的碰击声时止, 测量导针进入深度以选择合适的粗螺纹钉长度 (粗螺纹钉应比此长度短5~10mm) 。用阶梯锉沿导针开口, 丝攻攻丝后, 旋入粗螺纹钉。拔出导针, 在股骨干外侧装好套筒钢板, 旋入皮质骨螺钉。拔出克氏针, 旋紧粗螺纹钉尾部螺帽, 在粗螺纹钉上端旋入一枚松质骨螺钉至股骨颈。活动髋关节, 关节活动自如后, 放置引流, 关闭切口。

2 结果

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8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为9个月, 最长24个月, 平均13.6个月。7例患者X线片均显示骨性愈合, 随访中无1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无疼痛, 活动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随访24个月骨折未愈。

3 讨论

3.1 体位的重要性

DHS结构坚固, 能承受280kg折弯能力, 具有滑动和加压双重功能[1], 能促进骨折愈合, 钉尖不易冒出股骨头[2]。王福权等用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06例后, 认为DHS是较好的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钉。但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也遇到术后髋内翻畸形愈合的病例, 分析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 过早负重和内后侧骨质缺损有关, 故应尽可能将小转子或内侧皮质骨靠拢, 整合固定[3]。我们以前采用平卧位手术, 受视野限制, 内侧皮质骨很难复位固定, 所以说体位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好的手术体位能够保证患者术中舒适, 更好地配合手术, 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 易于显露病变, 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术中对神经等重要组织的伤害。譬如:肩部手术, 将手术台头侧抬高, 可以减低静脉压, 减少出血并有利于术中出血的引流;膝关节手术, 膝关节屈曲, 有利于显露膝关节内病变。桡骨小头后侧入路手术, 将前臂旋前位使桡神经远离手术切口, 可以避免损伤桡神经[3]。

3.2 侧卧位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点 (和平卧位比较)

和平卧位一样, 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 但术前消毒范围比平卧位大, 减少术中手术野再污染的发生率;两下肢之间垫厚枕, 术中可以维持患肢外展位;术中可以借患者体质量对抗, 帮助牵引复位;术中很容易显露骨折的前后及外侧, 全面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后内侧骨折缺损情况, 易于将内侧骨块复位并固定, 并在骨折缺损处植骨;术中可以很容易从后侧肌间隔分开并从骨面剥离股外侧肌, 而不必切开股外侧肌, 从而减少了术中出血, 由于股外侧肌接受来自高位的股神经支配, 从后侧肌间隔分开并从骨面剥离股外侧肌, 不会损伤股神经, 从而不会使后侧部分股外侧肌失去神经的支配, 另外, 侧窝位比平卧位视野开阔, 有利于助手更好地配合手术者操作, 平卧位, 站在手术者对侧的助手不能很好全面地观察切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影响手术进度, 延长手术时间,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发于老年人, 手术时间延长会加大手术风险。本组8例患者术中都采用侧卧位, 在股外侧肌后缘进入, 将股外侧肌从骨面剥离并用拉钩拉向前方, 充分显露骨折, 术中患者无特殊不适, 出血不多, 手术视野清楚, 复位固定都比较顺利, 随访9~24个月, 除1例糖尿病患者外均显示骨性愈合, 无1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无疼痛, 活动良好, 和平卧位比较, 侧卧位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具有很多优点, 笔者提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采用侧卧位。

参考文献

[1]涂万荣, 丁援建, 莫树喜, 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1) :64-65.

[2]吴松清, 胡金荣, 李忠民, 等.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4, 10 (1) :76-77.

对侧卧位 篇8

关键词:侧卧位,局麻,混合痔,外剥内扎,括约肌

2008-2012年采用外剥内扎术在局麻下治疗混合痔患者7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2例 , 男47例 , 女25例, 年龄19~72岁, 平均46岁, 病史7d~40年, 其中环状混合痔9例, 混合痔嵌顿4例, 混合痔59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术前灌肠1次, 侧卧于手术床, 弯腰双手抱膝, 一助手帮助暴露术野。消毒铺巾, 以1%利多卡因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沿肛周上下左右局部浸润注射。肛管内再次消毒, 肛门镜探查, 血管钳夹内痔, 环状内痔夹3∶00、7∶00、11∶00点母痔区, 注入1:1消痔灵约4~10 m L, 至痔核表面苍白, 在内痔相对应的外痔区做V型切口, 剥离至齿状线。止血钳夹基底部及内痔。7号丝线缝扎并结扎1次, 留线尾长短各1个。剪去痔核, 清除曲张静脉团, 环状混合痔作分段结扎, 未结扎处注入消痔灵。外痔取核型切口切除, 切口之间残余外痔取弧形切口剥除, 1号线间断缝合。用止血钳挑起部分内括约肌并切断。充分止血, 扩肛, 修剪皮瓣, 创面基底部注入亚甲兰2 mg和布比卡因5~10m L, 肛门内塞入凡士林油纱布条, 外用纱布包扎。患者术后即可下床自己回病房。如术后患者有尿潴留, 可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或导尿。术后静滴抗生素3 d, 并无渣饮食, 忌辛辣油腻食物, 每天切口换药, 3 d后患者可予高锰酸钾1:5 000坐浴, 2次/d。红霉素软膏外敷创面。

结果

全部病例均快速康复。3~7 d即可出院,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 术后随访1~2年无一例发生肛门失禁或狭窄。

讨论

我院肛肠患者基本都采取侧卧位, 因为很多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害羞而不愿意就诊手术。采取侧卧位相对于截石位则更易为患者接受, 为患者保留一点隐私。局麻浸润麻醉损伤小, 恢复快, 价格实惠, 术后不需去枕平卧。混合痔手术外剥内扎术加肛门浅括约肌离断术, 预防术后肛门狭窄和排便困难[1]。手术结束时肛门创缘基底部注入亚甲兰和布比卡因混合液, 可延长麻醉时间和收敛创面、止血止痛等。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 侧卧位局麻下行外剥内扎加肛门括约肌松解术治疗混合痔有确切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侧卧位】相关文章:

左侧卧位05-03

侧卧水平位06-02

如何测量侧卧位的血压09-12

上一篇:电力技术监督下一篇:智能教室系统架构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