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方式

2024-07-11

教授方式(精选六篇)

教授方式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被动语态,图表

语态是英语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 英语中大多数含有施动意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都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般说来, 只有需要动作对象的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汉语往往用“被”、“受”、“给”等词来表示被动意义。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只改变be的形式, 过去分词部分不变。疑问式和否定式的变化也如此。

被动语态的学习一直是初中英语学习的一大重点, 更是英语时态语态教学的一个难点。原因之一是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离开了一直所熟悉的主动语态的情境, 另一原因则是学生的思维需要发生一定的转换和发散才能完成重要的理解工作。笔者认为, 除了讲解常规的概念和分析其基本结构外, 还要对其各种时态的结构形式进行归纳对比。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把图表加入其中, 那么被动语态的学习对于学生们来说便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图表通过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迅速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 学生能把新知识的各个部分放在一个整体中来理解, 更容易认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以对比, 就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通过图表的教授能使学生对被动语态的结构清楚明了。

为研究运用图表的方式教授被动语态与运用传统的方法教授被动语态的效果差异, 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初三班级中, 把他们分成A、B两个班, A班为实验班, B为对照班。采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个班复习完时态后, 同时对AB班进行了测试, 并用科学软件统计包SPSS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显示。

表1显示A班的均值为68. 96, B班的均值为70.98, 这两个班的均值只是相差2分。在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中, F=0.358, P=0.551﹥0.05, 说明方差具有齐性。而表1右半部是对两组均值做T检验, 由于方差具有齐性, 可得结论, 经双侧T检验, P=0.454﹥0.05, 说明A、B班在时态测试方面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排除学生初始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测试后, 笔者在对照班实施传统的被动语态教授方法, 即在复习完时态的基础上呈现并教授被动语态。以下是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四种类型传统方法的示例:

第一步:呈现被动语态的结构:be+Ved

1.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 amisare +Ved

2.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 waswere +Ved

3.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 will +be +Ved (is/are going to+be+Ved)

4.带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情态动词+be+Ved

第二步让学生做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的操练。

第三步呈现并引导学生把主动语态的句子改成被动语态的句子。例如: Tom eats an apple every day.→An apple is eaten by Tom every day.

第四步关于被动语态的练习操练。

在实验班运用图表的方式教授被动语态, 同样是在复习完时态后进行。以下是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四种类型传统方法的示例:

第一步:呈现被动语态的结构:be+Ved

1.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2. 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3. 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4. 带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第二、第四步的做法与A班相同。第三步在呈现并引导学生把主动语态的句子改成被动语态的句子时, 始终在幻灯片的顶部呈现被动语态的结构图表, 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语态的正确使用。如下图:

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 为比较运用图表的方式教授被动语态与传统的被动语态教授方法的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见表2。

表2显示A班的均值为81.89, B班的均值为75.91, 这两个班的均值相差约6分。在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中, F=0.51, P=0.821﹥0.05, 说明方差具有齐性。而表2右半部是对两组均值做T检验, 由于方差具有齐性, 可得结论, 经双侧T检验, P=0.034﹤0.05, 说明A、B班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和采用常规教学法的对照班相比较, 运用图表的方式教授被动语态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效果更好。

在英语教学中, 语法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我们的英语语法教学必须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有所进步, 以便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本课的构思过程中, 笔者对教材和新课程理念, 以及自己的学生都进行了研究, 注意到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可操作性, 加上利用了幻灯片、图表等来辅助。从教学的过程中来看, 比较好的实现了即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也在课堂中得到了提升和尊重。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关于英语被动语态及其教学的三个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4 (05) .

[2]李坚, 邵琳娜.浅谈图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3]潘凤新.浅谈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27) .

教授方式 篇2

许豫宏教授:旅游地产的三大市场营销方式

营销方式一:案名的品类化管理。案名作为地产营销的第一要素,也往往是广告、营销公司在制订营销方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将其所有的地产项目进行统一归类管理,类似于商品的品类化管理模式。这些案名能够在第一时间树立项目的整体形象,从而快速有效的寻找到项目的目标客户。

营销方式二:价格制胜策略。开盘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个项目的生死。这在地产界是公认的开盘准则。恒大在开盘的价格策略采用的是地产营销中惯用的“开盘必升值,特价必升值”的价格渗透模式,在开盘初期通过低价的诱惑力竞争到相当的客源,并以此聚拢人气,提升对项目的关注度与认同感。从企业资金运作的角度而言,能够快速的回笼资金流,并在后期逐渐拉升价格,实现产品升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购房的消费者的既得利益得到了保证,同时又刺激着第一次开盘未能购得相关房源的消费者,以此驱动后续客源的不断导入。当然在这轮价格拉升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实际的开盘量小于需求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营销方式三:掌控地产开发的品质至上。打通了整个房地产的产业链,整合上下游相关产业,集团拥有中国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中国一级资质的建筑施工公司、中国一级资质的建筑监理公司、中国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等一条龙集团化经营。房地产业务的开发过程中,整合全部的产业链条,形成全国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房地产企业,完全自主掌控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保证项目的品质。

教授方式 篇3

关键词:声乐,少儿,成人,教学方法

声乐演唱有很多形式, 按年龄和生理上可分为少儿声乐和成人声乐, 少儿与成人不论在音色, 还是对音乐的认知和生理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声乐教学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因材施教。

(一) 教授少儿声乐的通常方法

1. 课堂气氛和语言表述:

情绪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 在声乐课上, 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 尤其是少儿声乐课上。声乐教师要利用情绪这种特殊的功能带动课堂上的气氛, 运用情绪所产生的情景性、影响的感染性适当的制造声乐歌曲的场景, 让孩子们沉浸在情绪和思维畅通的交流之中, 让他们能成为歌曲中的主角, 从而情绪高涨地学习声乐。

游戏自然成为了教师们的首要选择, 把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喜爱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激发孩子们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们本来就爱玩的天性引上学习轨道。根据每节课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相似的学习要点, 可以总结出一些简单又好玩的音乐游戏:例如节奏游戏教学, 通过一些简单学习用具, 比如铅笔, 尺子融汇歌曲的快慢、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相结合, 把游戏教学穿插起来, 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歌唱欣赏游戏, 把一首曲子内容规定为一个场景, 通过画笔让孩子尽情发挥想象画下来并且问为什么这么画, 在融入歌曲、乐器、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表演和理论中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2. 技巧上的训练:

6-12岁儿童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 嗓音条件好的孩子能有两个八度的音域, 嗓音一般的的孩子也能完成一个半八度的音域。但是这一段年龄的童声没有气息的支持, 唱歌很随意, 白声, 高音上不去, 没有共鸣, 会出现很多歌唱的问题, 根据儿童的生理结构, 他们的共鸣腔体积很小, 声带短而薄, 歌唱时都喜欢用头腔共鸣, 所以我们认为好的童声在音色上应该是像银铃般的明亮, 清脆, 歌唱自然流畅。但是不少老师为了让孩子追求这种银铃般的声音而盲目让孩子去挤压喉腔, 压迫声带, 或者往鼻腔里唱, 造成僵硬木讷的声音, 这种声音往往会让人们觉得童声就是这种音色, 造成儿童唱歌存在“挤、卡、压”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自己教课的实践和与同行的研究讨论, 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面:

物的叫声, 诱导儿童找发声部位。训练中, 带领孩子们模仿小猫的叫声“喵”小猪的叫声“哼噜”, 在音量上要轻声, 不追求音量大, 主要是找声音的高位置, 很容易找到头声位置。

(2) 在呼吸方面, 让孩子能感到像“闻花“时的感觉, “歌唱的艺术是呼吸的艺术”这说明了呼吸的控制是很重要的。笔者教课时, 讲到这里, 会在黑板上画上从“瘪瘪的气球”-“慢慢吸进气的气球”-“完全鼓起来的气球”-“慢慢把气放出去的气球”四种不同形态的气球, 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图片上的气球, 形容气球膨胀起来的部位时横膈膜、腹部的部位, 告诉孩子们吸气时像闻东西一样慢慢吸入, 把自己的胸部自然张开, 挺胸抬头, 当自己的小肚子慢慢的鼓起来时, 让孩子们坚持5到10秒钟, 然后像蛇一样“嘶”的声音, 慢慢地吐出气息, 直到小肚子回复原来的状态。有些孩子呼吸时会紧张, 吸气过多或者发出声音、抬肩等不好的习惯, 可以带领孩子弯腰咳嗽找横膈膜扩张的感觉, 从而引导孩子们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

(3) 吐字训练, 儿童们都会有一些奶声奶气, 咬不清楚字词的习惯, 或者字咬的太死, 声音就会挤压, 所以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可以更清晰的传达歌曲的内容, 达到字正腔圆。多运用“a”、“o”等开口母音训练孩子唱歌以吐字自然、清晰即可。

(4) 发声练习时教师要以中音区为主, 中音区比较容易让大多数的孩子们歌唱, 联系中音区压力比较小, 孩子们的声带可以呈现自然放松的状态, 不会对孩子的声带造成太多的压力。高音区的训练和低音区的训练难度都会比较大, 到达高音域, 孩子们唱不上去就会使劲挤压喉咙, 这样容易造成声带紧张, 我们可以运用“WU”母音轻声高位置地寻找共鸣点再不断巩固再扩大音量。而低音域的练习, 由于声音偏低, 孩子们很容易压喉或者唱到胸腔, 我们可以运用“YI”音的练习让孩子们的声音容易挂在高位置上, 尽量避免压喉。儿童的声带非常的脆弱稚嫩, 所以教师不要盲目追求高音量, 也不要一味的模仿成人的音色。

(5) 歌唱的表情, 要求孩子们要颧骨向上抬起呈微笑的状态, 目光有神, 放眼远方。

3. 选择歌曲和演唱形式:

儿童喜欢用歌唱来表达他们快乐的童年, 也喜欢借助歌曲的力量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该的心灵。首先要贴近孩子的生活, 能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式反应他们童真的世界。

主题明确, 是孩子一听就明白, 歌词简单顺口并且能反映孩子的思想感情。其次歌曲风格要丰富, 具有特色的曲调和多种风格的结合, 能更大的扩展孩子们的音乐眼界。还有要以孩子们的喜好、兴趣和理解为出发点, 选择歌曲的音域不能或高或过低, 速度也要控制在较快和较慢之间, 歌曲的内容也应该是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 例如:卡通动漫, 生活的人和事, 好玩的游戏, 喜欢的动物等等。

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理解力、知识水平和感悟力都还处于欠缺状态, 所以儿童声乐教学方法与成人教学方法都有些差异, 下面我们来说说成人教学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

(二) 教授成人声乐的通常方法:

1. 课堂气氛和语言表述:

较之少儿声乐的课堂气氛, 成人声乐的课堂上, 要以“素质教育为主, 专业教育为本”的原则, 成人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已经成熟固定, 所以声乐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专业术语, 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讲述理论知识, 用一些有趣的举动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成人学生不必拘谨。

2. 技巧上的训练:

成人不论从生理结构上还是理论知识上已经步入成熟化, 人体作为歌曲演奏的“乐器”, 成人的腔体是自然较之儿童要大很多, 但是歌唱时人的喉头、声带、舌根等器官不像我们的手指那样任意受大脑的指挥, 没有学过唱歌的人, 很难做到打开喉咙, 抬高上颚, 放下喉头等动作。他们分不清什么时候唱的是对的, 位置怎么找的, 也分不清楚唱错了是哪里出了问题, 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吐字、共鸣、呼吸、发声等复杂、精确的协调动作。

(1) 头腔共鸣训练:在寻找头腔共鸣的训练里, 歌唱里的“哼鸣”是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成人上课的时候形容“哼鸣状态”就像非常小的声音来哭泣的感觉。当头腔有震动的感觉“哼鸣”可以协调气息和位置的平稳, 能使喉咙放松打开, 统一位置。演唱“哼鸣”时, 要求声音小, 运用气息找位置和感觉。笔者认为, 在“哼鸣”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上简单的母音“wu”, 这样能使声音在“wu”母音的带动下轻声地靠后进入头腔, 使声音更加的具有空间感和圆润感, 便于协调共鸣腔体和气息的运用, 当“wu”音练习好了可以再练习其他母音, 这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发声方法。

(2) 呼吸训练:呼吸是唱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吸好气我们才能把气息通过横膈膜的加工在腔体中进行运动并产生摩擦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吸气时要像闻一种物品, 比如花、香水之类带气味的物品, 慢慢的吸入鼻腔, 然后打哈欠的状态打开喉咙。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贝基曾说“我只能用打哈欠的方法教你打开喉咙。”唱歌时喉咙不能闭塞, 要使咽喉张开, 让气息自如送出来。“打哈欠”的方法可以让口腔自然打开, 空腔内部的空间增长增大。平时练习还可以闭口打“哈欠”, 闭口打哈欠的好处可以随时使里边的状态也是开会“白”、“扁”、“挤”。

(3) 咬字练习:唱歌时我们都要求“字正腔圆”, “咬字”是声母发射过程, 嘴唇、舌头。牙齿等器官, 将字头咬清楚咬准确是“字正”关键。“吐字”是声母与韵母相加的过程。学生都来自各个地方, 地方口音非常重。所以首先声乐教师必须锻炼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和语速的快慢。在唱歌中声母要唱清楚韵母要咬准确。声母是指每个字开头音, 不包含带震动的字头音, 短促的。所以声母在唱歌时交代清楚。韵母需要通过气息和声带互相配合控制发出的长短音, 很多学生由于忽略音的长短或者张嘴不够大, 都会让韵母含糊过去。歌唱中字与字转换和衔接要做到统一连贯, 要用气息连接起歌曲中的每一个字, 转换时要保持喉咙打开的状态, 保持在轻声高位置的共鸣点。中国歌曲, 咬字习惯于舌头前部分用力量, 再加上有舌团字、舌尖字、清浊区分, 要回到“原始状态”需加上共鸣把它美化了。

3. 选择歌曲和演唱形式:

歌曲的演唱成为了学生学习声乐的重要环节。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歌曲也成为了重中之重的部分。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程度, 技巧的使用以及嗓音条件来选择歌曲。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及不同程度, 选择不同风格和不同程度的作品。

声乐是表演艺术中的重要部分, 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能把优美动听的声音表达歌曲里的情感内容, 研究少儿声乐教学和成人声乐教学方法的异同和联系, 总结出更多的教学经验, 在声乐训练上取长补短, 推出更新的教学方法适合更多的人群, 为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上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马良《声乐训练的基本顺序之原则》 (J) ;黄钟武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S期

[3]、刘元平《关于声乐教师能力结构的思考》 (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王学松《从声乐美学说开去》 (J) , 剧作家, 2009年03期

[5]、段荷林《浅谈少儿声乐训练中学要注意问题》;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报, 2011年04期

[6]、《儿童歌唱教学中歌曲的选择与处理》,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第24期

[7]、郑承峰《浅谈儿童歌曲表现形式的潜在教育意义》[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03期

[8]、王培新《论成人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年第四期

教授方式 篇4

近日, 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联合组建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 祝智庭教授担任专题组负责人。祝智庭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主任, 堪称目前业内权威。本刊记者就“电子书包”话题专访了祝智庭教授。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刊的专访。上海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 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和研究”。您认为, 这里提到的“电子书包”是一个什么概念?它与我们早几年提及的电子书阅读器有怎样的异同?从中小学教育领域而言, “电子书包”承载了哪些教育教学功能?

祝智庭:“电子书包”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 比较常见且较为贴切的一种理解是将“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未来形态的教育电子产品。它将学生书包里的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等学习用品全部数字化后整合在一个轻便移动终端中 (重量约1公斤) 。这样, 相对于平均重量达3.5公斤的小学生书包、平均重量达5.5公斤的初中生书包, “电子书包”首先被认同的优势就是其减负作用, 当然主要是身体上的减负。

其实, 对于“电子书包”的理解, 可以从“实”的硬件设备和“虚”的应用服务两个角度分别作隐喻。从硬件设备角度, “电子书包”就是一种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 可以体现为多种装备形态, P D A、Web PAD、Tablet PC、Notebook都是目前可能的选择。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剧, 课本、作业、学习工具等数字化后就放进了这个书包式的“容器”中, 使用也就自然而然在这个“容器”平台上开展了, 比如课本学习、笔记作业、上网查询、交流讨论等。我们早几年提及的电子书阅读器也主要是基于这一视角, 只是更集中于与书籍相关的功能任务上, 比如阅读、下载等。必须指出, 学生在个人终端上利用课件软件进行学习与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存在着一个重要区别:课件中的内容与互动是预先植入、互相绑定的“紧耦合”关系, 学生的自由度相对有限;在“电子书包”平台上, 学生通过虚拟学具与电子课本互动, 虚拟学具与电子课本是“松耦合”关系, 这样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另外, 学生通过联网的“电子书包”还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学习支持。

“电子书包”这一概念其实早在1 0年前就存在有。据2 0 0 3年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 当时世界上至少有5 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书包”。比尔·盖茨更是一早就盯上了孩子未来书包的潜在市场, 并将“电子书包”列入重点发展项目。我们可以姑且称这是“电子书包”发展的第一阶段, 突出的是“电子书包”作为装备工具的一面, 用于解决知识与书包重量成正比的难题, 因此看重的是其数字化特性。

近一年来, “电子书包”又再度兴起并备受关注。这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1 0年后进一步深化变革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当前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一阶段, 我们认为“电子书包”的发展理念应该有所升级, 应将其内涵从以往关注“实”转换到关注“虚”的应用服务层面, 突出“电子书包”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这一视角, “电子书包”就好比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 从促进面向信息时代的新的学生能力发展 (如自主学习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知识建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与社会责任心) 的教育目标出发, 要能支持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学习, 要能提供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因此, 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成为新一阶段“电子书包”的关键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用“电子书包”这个名称似乎已经不能表征这种新型学习技术的内涵了, 期待智慧之士提出更好的名称来。

从中小学教育领域而言, “电子书包”承载的主要教育教学功能包括:电子课本阅读以及笔记功能, 高互动课堂教学应用功能, 学习记录、进度管理与评价功能, 家校互动功能, 学具管理及应用关联功能, 智能学伴/代理功能等。当然, 与现有电脑应用相伴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应一并加以考虑。“电子书包”还要具有防制不当信息的内容过滤机制以及避免网络或游戏沉迷的管理机制。

无论课堂内外, 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个有趣且强有力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当与同伴一起时, 又转变为一个和谐且高效的协同学习空间。有了“电子书包”, 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一流教师的虚拟课堂, 可以随意操控安全逼真的虚拟实验, 可以随时获取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 兴趣相近的研究伙伴可以无障碍联络。无论在真实情境还是虚拟情境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又都可以做到无缝的数据交换和持续评估。比较遗憾的是, 基于这一视角开展的“电子书包”研究, 现在相对还比较少, 尚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指导体系。

记者:“电子书包”作为一种学习工具, 虽然在重量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但大容量信息学习工具如果使用不当, 也会让学生沉浸在过量知识的海洋里无所适从。您觉得, “电子书包”如何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减负?“电子书包”的应用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何能够相得益彰?

祝智庭:现有9 0%的教育装备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主要满足教师的“教”, 因此对学生“学”的支持都比较弱,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更是难当大任。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一些担忧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往“教”的理念在作祟, 怕“电子书包”的引入会扰乱教师原有的教学步调, 怕有了“电子书包”后学生就脱离了教师的掌控……其实, “电子书包”虽然是一个大容量的知识和工具的“容器”, 但它的核心应用服务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 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情境, 工具和知识的提供是按需推送的。此外, 传统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的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 而“电子书包”则可以基于教学智库, 联合教师共同体, 为每一个学生量身打造适合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当然, 这仅仅依靠学生手中的一台“电子书包”是做不到的, 因此“云计算”辅助教学也被同时提上了议程。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应围绕2 1世纪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研究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才能吸引学生兴趣, 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趣的学习体验, 再在充分考虑共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 将这些学习内容加载到“电子书包”中, 将有效的学习方式应用到“电子书包”中——只有这样, “电子书包”才能实现学生精神上的减负。

受现行考试制度与培养目标的不协调等方面制约, 这一目标要实现起来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 要想实现“电子书包”的应用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也不是没有一些好的方案和建议可供参考, 比如: (1)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案, 把学生推向学习舞台的中心, “电子书包”则成为自主学习的好助手, 原有课堂的容量就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适当放大或缩小, 一些课后、课外的教学活动也可添加进来, 课堂效率提高后就可将更多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2) 借助“电子书包”, 持续跟踪和评价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情况, 支持个性化的贯一设计并不断调整策略改善学习可达性, 这样一来, 考试测验定位更为精准, 次数也可相应减少; (3) 组织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建立学习共同体, 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影响力, 从一开始就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 并有效解决在萌芽状态。

记者: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构建开放型的新课程观,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体从学生发展来说, “电子书包”将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会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怎样的变革?

祝智庭:现今以及未来的孩子从一出生, 周围的一切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技术, 技术已成为他们真实世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学生从本质上已经成为“数字原住民”, 技术已是他们的第二天性。虽然已有很多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 他们充其量只是“数字移民”而已。在教育中客观上存在着“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 但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日益严重的现实, 那就是我们现有的教育形态已与学生现有的乃至今后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了。下一代的教育不能套用上一代的旧思维, 已有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必须进行变革。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如果还是通过原有的教育技术手段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电子书包”的出现, 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引入“电子书包”后, 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个性化按需按兴趣学习、能力本位评估引导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能。在一个由学生、机器 (电脑) 、教师构成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中, 教学互动结构也必然产生变革, 如何使“师-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师-机-生互动”协调有致, 将给未来教育带来重大挑战。

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参与者与帮助者, 在协助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早在国际教育界形成共识。让学生“使用技术学习”, 将“电子书包”的使用当做穿衣穿鞋一样自然, 成为一种“素养习惯 (L i t e r a c y H a b i t s) ”、一种“学习生活方式 (Learning Lifestyle) ”, 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孩子们天生就是技术能手。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给予必要的技术条件并创设应用的环境, 加以必要的引导,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将生活中的技术行为转变成课堂中的学习方式, 而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又会自然而然拓展为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体验。

记者:“电子书包”对教师“教”的方式会带来怎样的革新?教师既往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如何应对随“电子书包”而来的变化呢?

教授方式 篇5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 (《行动计划》) , 为中职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研究任务是: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专题研讨 (《行动计划》) 。课题组成员制定了“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细分为“八大力”, 分别为执行力、创新力、支持力、协调力、统筹力、学习力、监控力、评价力。这“八大力”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考察点, 在一级考察点下, 又制定了32个二级考察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会长、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组长、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特聘专家周稽裘教授在认真研读了地方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笔者对周教授进行了一系列访谈, 访谈记录如下。

一、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的变革

这个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行政领导管理人员来说, 要能构架一个评价体系, 并通过这个评价体系引领基层领导干部的努力方向。所以, 开始的着力点就是按照行政能力的基础结构分解, 从管理能力概念、从基本定义角度来讲, 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在管理方面所形成的框架, 按照这个把人的心理品质分成了八个方面, 在这个框架下, 寻找每一个框架的考察点, 力图与现实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我补充新的想法, 认为要从两个角度合成研究, 从另外一个思路角度上研究, 这个问题本身是研究人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中形成的。所以, 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 包括心理特征, 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中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作用总和。

当代领导者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一个人来看, 能力和他的管理实践是分不开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 还得研究一个问题。如果简单定义一个人, 人的能力是人完成某一项活动本领的大小。能力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品质, 包括各种心理品质, 但是前提必须是具有形成心理品质的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 就是我们讲的一定的管理方式。比如, 50年前的管理干部和现在的管理干部, 如果拿同一套标准来衡量的话, 可以吗?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 管理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所以, 不同的管理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 这个课题是研究人当前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是什么, 及我们要评价他的要素。因此, 我们还必须研究当代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哪些变革。这些变革深深地影响了这一代人的管理理念。

二、要体现当代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

从人的心理要素的基本结构出发, 分解成“八个力”, 围绕这些“力”, 再从生活中寻找一些要素填写进去。如果将这“八个力”所有要素、内容都整合在一起, 那么它想表现的是什么呢?能否整合成当代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的基本特征, 以及正在变革中的主要目的呢?如果从这个思路出发, 周教授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第一, 今后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主要是转向宏观管理, 这其中还有两条原则, 一是政校分开, 二是管办分离。

第二, 其中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就是政府主导, 行业指导, 企业参与。

第三, 学校主动发展自主办学, 所以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或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以上几条, 已经作为明确的方针确定下来, 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必须从这一点出发来研究问题, 特别是围绕纲要再梳理一下, 看是否能够提出具体原则。

三、要明确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本质

我认为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所以, 管理的体制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三者的关系协调和谐, 形成一个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那么, 我们现在进行管理的改革, 从目标上来讲有两条:

第一, 创新公共教育的治理机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办学主体多元化, 另外, 在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的要求下, 必然要提出对治理机构的改革创新。

第二, 提升管理干部的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 包括外在的工作方式和内在的自身素质。

这两个方面就是要达到现代管理方式的两大目标, 这两大目标恰恰也是我们要研究的两个方面。重点是公共教育的治理结构问题, 或者说是现代政府如何管理职教的问题, 以下从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来论述。

1. 政府对学校是直接影响关系。

主要表现于: (1) 教育方针。 (2) 制度和政策。 (3) 规划。具体的行动目标是由规划来制定的, 所以, 规划的制定也是地方政府一种重要的行政行为。 (4) 政府对公办学校作出的重要的行政行为包括: (1) 资源供给。 (2) 对示范性的要求进行指导;政府引领发展方向, 往往通过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来进行。 (3) 督导检查。 (4) 公共服务, 包括建立科研机构, 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的第一线问题。

2. 社会对学校的影响。

主要有: (1) 市场。其中包括劳动力市场, 对学生来讲就是就业市场;知识专利和技术产品市场;招生市场。 (2) 中间力量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参与了对社会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职业教育行业性的组织, 国家明确规定了行业指导。 (1) 行业对职业教育有哪些功能呢?专业方向的引领, 办什么专业群, 培养什么规格的学生, 行业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专业资历的规范;第三方评价, 对学业的质量有一定的评价权。 (2) 社区组织。保证学校后勤社会的改革;保证中小学生思想建设所需要的社会支持。 (3) 企业。企业资源的支持, 实践性教学的支撑方面, 对学生的就业很有帮助。 (4) 公民社会中的一种公益活动。最典型的就是基金会。

3. 政府对社会的关系。

主要有政府对学校除了直接影响外, 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影响波及学校。政府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鼓励。政府出台很多鼓励政策, 比如为建立基金会提供免税政策。 (2) 监督与控制。

四、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的框架图

笔者认为, 管理行为大概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决策环节。

从政府来讲, 包括: (1) 制度设计。 (2) 政策设计。 (3) 实施项目平台设计。

2. 实施环节。

包括: (1) 社会动员, 比如媒体引导, 现在的政府非常重视媒体舆论。 (2) 环境设计, 设计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3) 职能分解, 实质就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 这是一种硬法管理。 (4) 民主协调, 不光要有硬法, 还必须要有软法管理。

3. 检测评估环节。

政府不光要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制度, 还能对自己的政策和制度作出一个有效的评估。

4. 反馈动态调节环节。

政府工作通过监测评估,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所以必须有反馈动态调节环节。包括: (1) 问责制、整改。 (2) 奖励, 推广。 (3) 在发展创新机制。

5. 基础性的保障体系建设。

如何研究一种有效的稳定机制, 对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稳定是前提, 就必须有: (1) 预警机制和稳定机制。 (2) 风险处理、危机处理机制。对于应急问题, 有一套风险处理机制, 这样才能保障正常运行。

这些问题的落实情况能够直接反映现代干部管理的能力。对于各级管理干部的考评最基本的是创新能力, 但是很难单独地评价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必须在以上这些具体的环节中表现出来。在决策环节, 设计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能够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思维方式上, 需要我们系统把握;在做的方面, 必须一级级考虑。另外, 在整体把握的能力或审视全局的能力方面, 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很高。

另外, 现在的干部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在干部评价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当前职业教育管理的重点问题

重点领域突破, 也就是说, 当代干部要在这个方面具备鲜明的突破能力。当前干部要做什么事?一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和职业教育服务大局能力的提升。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2012年相关政府文件来看, 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 体系建设是主攻方向, 突破能力是核心环节。那么核心环节是什么呢?在我看来, 核心环节是我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个问题如果能解决, 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就具备了。

摘要:本文就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问题对周稽裘教授进行了访谈, 提出要重视职教管理方式变革、体现当代职教特征、明确政府管理职教的本质等。

教授方式 篇6

记者: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的研究, 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和目的所在。马克思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唯物历史分析, 指出未来社会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 分别从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本质与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等方面, 探索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改善民生福利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 从完善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周教授, 我们很想了解一些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民生与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现状。请您简略地谈谈好吗?

周小亮:好的。近年来, 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 将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运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对转变发展方式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以及对中国改革发展与改善民生之关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转变发展方式中如何通过生产方式与体制机制的完善以改善民生福利, 也进行了一些系统深入研究。

在国外, 旧、新福利经济学以功利主义和主观效用理论为基础, 研究了竞争性市场体制下如何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和市场交易以提高社会福利。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式选择、绩效评价及条件, 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 但他们没有深入分析社会生产方式或发展方式变化对民生福利的影响, 也没有研究改善民生福利的体制机制问题。近年来, 诺斯等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家, 既强调发展目标要从货币指标向非货币指标、自由及可持续发展转变, 还研究了如何“使制度适当”来促进公民福利提升。特别是卢兹和勒克斯等当代人本主义经济学采取历史、社会、制度分析法, 探讨了满足人的需要与经济发展之关系, 强调生活质量和幸福能力是经济发展与制度设计的根本价值前提。这些研究虽然缺乏唯物史观基础, 但对于发展的价值导向, 以及如何从制度完善来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 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最主要指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 转变发展方式要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要求。而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是内含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系统变革, 其过程既要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以夯实民生物质基础, 又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 为改善民生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为此, 在理论上, 需要从西方福利经济学等理论的借鉴性移植向自主创新转换, 即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共同富裕为重点, 在大综合中构建适合中国改革发展特征, 并能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广大人民群众民生福利不断提升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记者:在政策设计上如何体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和民生价值取向呢?

周小亮:满足整个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设计过程中, 既要对中国改革发展模式进行有理性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更需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与目的所在, 努力探索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成果的体制机制基础。应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标准人本化、经济结构调整民生需求导向化、生产条件与收入分配公平化、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保障福利普惠均等化等四大问题, 为此, 转变发展目标应实现从单一经济发展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总体转变。

记者:以民生为导向, 必须努力增强能够提升民生福利的生产力物质基础。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生产力的价值标准呢?

周小亮: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 要突出民生导向和生产力的主体性特征。也就是说, 应以人作为生产力的中心和主体, 以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目的, 使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 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只要我们既重视生产力的标准, 又重视生产力的价值标准, 经济发展就会又快又好,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能明显改善。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 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记者:在您的发言中提出了三维财富的概念, 请问什么是三维财富, 如何依据三维财富标准, 以改善民生为导向, 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周小亮:三维财富是指自然财富、劳动商品财富、知识财富。殷实的财富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 但提升民生福利的财富不只是一维的劳动商品或其货币形式的市场价值, 而是自然财富、劳动商品财富、知识财富等三维财富的有机统一。提升民生福利需要一个比例关系恰当, 并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推进的结构合理的三维财富统一体。据此,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不是片面追求狭义上的劳动商品价值财富或所谓的GDP, 而应追求一个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结构合理的三维财富统一体。为此, 转变发展方式应实现从单一经济增长向自然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知识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总体转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生产力, 是改善民生、转变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从全球发展趋势看, 要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 推动我国科学跨越发展, 则必须抓住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此提升我国产业高度和层次, 并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同时, 要积极探索中国产业优化升级的民生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 努力走出一条能够促使就业稳定增长、民生福利提升、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优化升级之路。

记者:要以民生为导向, 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大力改善分配关系,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利益兼容体制机制。改善民生福利, 从体制基础来看, 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相互对应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强调以民生为导向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 既要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又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价值标准角度来研究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和目的所在。从目前情况来看, 其核心是要完善分配关系, 尤其是要探索实现人与人的互惠合作制度及利益协同的形成机制。周教授, 在完善分配关系上, 应当做什么样的政策选择呢?

周小亮:我认为, 当前应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规律的视角, 深入分析目前分配不公等利益矛盾加剧的体制成因。在此基础上, 要从更加关注公平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收入角度, 研究如何通过深化产权与所有制、初次分配以及资源要素市场等方面改革, 来构建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协调及利益兼容体制机制。与此同时, 应增强并完善财税调节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制度, 不断理顺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了完善分配关系:在政策选择上一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立足国情, 尽快制定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调整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 尤其是要建立健全职工工资与GDP同步或稍高增长机制, 与此同时, 要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 大力整顿收入分配秩序, 强化对寻租收入和金融保险、电力、烟草、航空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 加强税收调节,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二要正确处理技术创新资本深化与劳动吸纳、企业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扩大政府投资与激活民间投资、扩大投资与刺激消费需求等若干重大协调问题;三要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推动工资集体协商, 建立工资指导信息系统, 强化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特别是要着力构建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利益兼容体制机制, 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处置联动机制。

记者:加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您有那些政策建议呢?

周小亮:要围绕增强居民生活稳定、提升居民健康与发展能力等改善民生福利的中心内容,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并探索创新其提供方式;与此同时, 应放开经营性社会服务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要围绕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 从公平供给角度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 研究与提升民生福利密切关联的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公益性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供求结构平衡及多样性制度安排问题。在政策上, 一要着重研究企业特别是民营、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积极稳妥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与此同时, 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扩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二要优先加快社会保健体系建设, 努力多元化办医格局, 特别是要完善居民社区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极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三要加快提升教育支出占GDP之比, 大力提高教师收入与福利水平, 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就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教育的均衡性、公平性与普惠性。

记者:要从改善民生角度, 完善改革发展模式的方向、目标、及政策选择, 就必须转变改革绩效评价标准。您认为如何转变改革绩效评价标准呢?

周小亮: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是一个旨在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并涵盖经济运行机制置换、产权关系与利益关系变革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善这三大层次的系统变迁。因此, 对体制改革绩效评价不应全搬照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观点, 片面地以经济效率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高低, 即以效率绩效标准衡量体制改革的效果, 而应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系统分析法, 积极探索以效率绩效、发展绩效、和谐绩效与制度绩效等多元化标准来衡量体制改革绩效。多元化绩效标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价值均衡, 发展转型和体制改革之间的协同治理。

记者:以民生为导向, 必须建立以幸福指数为领衔指标的民生福利综合评价系统, 加强对居民民生福利的科学动态评价。周教授, 您有哪些建议呢?

周小亮:我认为要在结合GDP评价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以幸福指数为领衔指标的民生福利综合评价系统的构建, 由此引导我国科学跨越发展。为此需要: (1) 运用劳动收入占比、消费率、基尼系数、政府教科文卫投入、财政性社会福利支出、万元GDP综合能耗等一揽子指标, 实证评价过去“增长主导型”发展方式所产生的忽视民生福利改善的主要问题, 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从而为今后科学跨越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2) 以此为背景, 参照人类发展指数、人类自由指数等民生福利评价方法与指标, 综合运用国民福利核算、多属性综合评价等方法,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特征并能促进科学发展的以幸福指数为领衔指标的综合评价系统, 加强统计相关机构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动态测量与评价; (3) 依据居民幸福指数测评结果, 分析影响民生福利的体制机制因素, 并将优化改革发展模式和改善民生统一起来, 分析研究我国改革发展模式的完善方向与目标。

上一篇:初中作文评价策略下一篇:成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