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二级市场

2024-07-25

私募二级市场

私募二级市场 篇1

2009年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计披露投资案例5起, 同比下降16.7%;投资金额1.12亿美元, 同比下降71.2%;平均单笔投资金额2232万美元, 同比下降65.5% (见表1.1-1, 图1.1-1) 。

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自08年第三季度达到高点后, 在金融风暴影响之下一路走低, 至08年第四季度和09年第一季度未监测到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发生, 其后市场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开始解冻, 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出现增长, 但第四季度未能延续这一趋势, 投资活跃度再度下降 (见图1.1-1) 。

全年私募股权投资以中等规模为主, 投资金额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的案例占总量的60.0%, 投资总额1.02亿, 占总投资金额的91.6% (见图1.1-2) 。

投资行业分析

2009年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和0.6%。全年披露的5起创投案例分布在软件产业、IT服务、数字电视和硬件产业等四个二级行业 (见表1.2-1) 。

软件产业案例数量最多, 为2起, 占总量的40.0%;IT服务行业投资金额最大, 为4200万美元, 占总量的38.0% (见表1.2-1, 图1.2-1和图1.2-2) 。

投资类型分析

根据CVSource数据统计, 2009年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披露的5起案例均为Growth Capital投资类型的案例, 案例数量同比上升66.7%;投资金额为1.12亿美元, 同比下降13.3%, 平均单笔投资金额2232万美元, 同比下降48.0%。

投资阶段分析

根据CVSource数据统计, 2009年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扩张期企业案例数量最多, 共3起, 占总体的60.0%, 涉及投资金额5136万美元;获利期企业投资金额最多, 为6023万美元, 占总体的54.0% (见表1.4-1) 。

与2008年相比, 扩张期投资案例数量增加了1起, 投资金额下滑47.9%;获利期投资案例数量减少了2起, 投资金额大幅下滑了72.0%;未监测到早期和发展期投资案例发生。

投资地区分析

2009年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 (见表1.5-1) 。其中, 北京投资案例2起, 投资金额4966万美元, 位居首位, 在总体中的比例同比分别下降了10.0%和36.4% (见表1.5-1) 。

中外资投资分析

私募二级市场 篇2

但近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 影响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所引发的金融风暴还未完全消散, 美国的经济陷入持续低迷, 失业率居高不下, 欧洲又陷入了债务危机。伴随着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 2012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 较2011年增长7.8%, 这是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 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较大变化。进入2012年,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不断遇冷, 行业整体呈现持续降温态势, 经历了一轮市场的下滑, 表明中国PE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 开始步入深度盘整期。2012年中国披露私募股权投资案例275起, 投资总额为198.96亿美元, 相比2011年分别下降31.9%和31.4%。2012年中国PE机构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与2011年相比也出现大幅回落。2012年获得账面退出回报为436.3亿元, 与2011年相比下滑59.0%;平均账面回报率仅为4.38倍, 与2011年7.22倍的退出回报相比, 也呈现出大幅缩水态势。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整体下滑, 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无专门针对PE的法律法规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PE的专门立法。尽管在2009年, 国家发改委开始起草全国统一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还未能正式发布。2013年2月, 证监会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 由于之前各个PE机构联名反对, 也并未将PE纳入其监管范围。中国PE基金的相关监管法规分散于各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中, 缺乏统一的监管法规以及审核标准来规范PE市场, 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手段, 我国PE监管目前还存在很多法律空白。

(二) 监管体系不完善

1. 政府监管机构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开展PE业务, 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证监会、财政部、外汇局、商务部、税务局、科技部、工商局等各个部门, 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呈现出“九龙治水”的局面, 纷纷制定各自领域的规章政策, 缺乏统一协调性。其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产业投资基金的审批, 以及股权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的备案。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直投行为进行监管, 银监会对信托公司和银行的PE业务进行监管, 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的PE行为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各个部门的监管措施不够系统, 各方都很难掌控全局, 因此制定的政策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 行业自律监管落后。

在美国、英国等PE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均实行了以政府监管为辅, PE行业协会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我国目前不少地方省市都成立了PE基金行业协会, PE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rivate Equity, CAPE) 也于2010年10月正式成立。然而, 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由于权威性不够, 并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管功能, 未制定出资金募集、风险管理等行业指引, 也并未对于违规的会员协会将进行处罚, 其地位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成熟

PE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收益, 退出恰恰是PE真正实现收益的环节。然而,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在规模和结构方面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对上市公司要求高, 创业板市场与场外市场发展不成熟, 二级市场发展缓慢, 给PE的IPO退出及并购退出带来了重重困难。

1. 创业板发展不成熟。

2009年3月31日, 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标志着创业板正式开启。但是发展至今, 众望所归的“中国纳斯达克”却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市盈率过高、超募现象严重等, 使二级市场投资者伤痕累累。

截至2012年底, 共有35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355家企业总平均市盈率高达55.79倍。其中有16家企业市盈率高达100倍以上, 有35家市盈率高达80~100倍, 市盈率在60~80倍以下的有87家, 市盈率20~30倍以下的只有36家。高价发行给二级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这355家企业原本计划募集资金830多亿元, 但是由于高倍溢价发行, 实际募资金额达2295亿元, 实际募集资金是计划募集资金的2.8倍, 存在“圈钱”现象。这些资金本来可以投资到更多的创新型企业中, 但却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结果, 许多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而面临发展困境, 而极少数企业则因过度融资难以消化, 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与巨大的资源浪费。

2. 场外市场发展不成熟。

2013年2月8日, 证监会发布实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 (试行) 》。自此, 上述规则与证监会之前发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一起构成了全国场外市场运行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场外市场交易制度, 降低了场外市场的企业准入条件, 促进了场外市场的发展, 但是其中做市商等创新交易制度虽已有制度窗口, 但还未真正实施, 而且全国股转系统技术改造还未完成, 场外市场刚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3. PE二级交易市场发展缓慢。

中国PE行业急需PE二级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 提高PE投资的吸引力和活跃度。然而我国PE二级市场发展缓慢, 尚处于萌芽期。2012年6月, 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 (以下简称“北金所”) 联合国内28家PE机构发起了“中国PE二级市场发展联盟”, 这是我国第一个PE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截止到2012年底, 联盟会员数量为65家, 该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接到联盟成员4-5亿元的份额转让需求。就其会员数量和交易规模而言, 还远远不能满足PE发展的需求。

(四) 投资理念不成熟, 容易造成跟风投资

我国PE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时间较短, 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经验不足, 投资理念不成熟, 容易造成阶段性的盲目跟风投资, 严重影响PE的投资质量和投资收益。

例如, 在2000年中国曾经盛传创业板出台的消息, 造成了当时众多PE机构的盲目跟风。以深圳为例, 当时深圳市相关部门针对当时有可能推出的创业板, 推荐了23家预选企业。于是, 很多PE开始“按图索骥”, 在没有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及价值评估的情况下, 纷纷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 而且为了使公司接受投资, 各PE机构还对投资价格进行相互攀比, 造成无序竞争。结果, 创业板的无限期推迟使得这些PE深陷其中。

2007~2008年, 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急速增长, 涌现出一股强进的投资热潮, 而整个PE行业又开始追逐中小板的Pre-IPO项目。面对一些准备上市的项目, 很多PE机构相互抬高投资价格, 盲目追求投资速度, 压缩投资流程。然而2008年下半年之后, 经济形势恶化, 使得众多Pre-IPO项目短期内无法上市, 被投企业自身也出现了众多经营问题。不少PE机构与企业一同陷入困境, 在一两年后进入了清盘程序。

阶段性的盲目跟风投资势必会扰乱PE行业的健康发展态势, 各个本土PE机构应当引以为戒, 加强投资管理, 提高投资流程的规范性。

(五) 退出方式过度依赖IPO

2012年中国PE市场共发生177笔退出案例, IPO方式退出124笔, IPO退出占比为70%;2011年IPO退出占比为90%。从退出方式上看, 过度依赖IPO。随着国内经济下行, IPO退出渠道收紧。截至2012年底沪深两市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总数上升至近800家, 最终能够成功上市的企业定然寥寥无几。PE机构应当审时度势, 在退出方式的选择上应当力求多元化。

二、对策建议

(一) 及早出台《股权投资管理办法》

PE在中国的实践证明, 统一的专门的全国性管理法规的缺位, 不但会使得PE相关从业者在某些实践操作中无法可依, 也会造成不法者以PE基金之名从事非法活动, 扰乱PE发展秩序。因此, 国家应当及早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填补法律缺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应当注重于基金管理者与投资者资格、保护投资者权益、信息披露、资产审计和托管、防范系统性风险、违规惩治措施、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 切实为PE行业的良好运行保驾护航。

(二) 健全监管体系

1. 明确政府监管主体, 树立适度监管理念。

根据《证券法》第二条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可以把PE的股权交易认定为“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 从而借鉴美国经验, 由中国证监会作为PE行业监管主体。但注意要同时做到“统”“分”结合。即以中国证监会为主导, 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辅助工作, 监管相应业务。为促进PE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就要树立适度的监管理念, 进行引导性管理, 扶持与监管并行, 为PE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2.推动行业协会建设, 切实发挥自律监管作用。

未来,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制定PE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 制定资金募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与披露、合规管理、社会责任等行业指引。第二, 当全国PE协会会员之间、会员与被投企业之间发生有关纠纷时进行调解。第三, 对于违规的会员协会将进行处罚。通过全国性PE行业协会作用的不断提升, 最终需形成政府指导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规范PE机构的监督管理脉络。

(三) 完善资本市场

1. 完善创业板市场。

中国创业板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关注拟上市企业未来成长性的同时, 还提出了盈利性要求,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设定适当的提高了准入标准。但是,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 目前在全球41个创业板市场中, 只有9个市场对盈利能力做出了要求, 10个市场对运营年限做出了规定。因此, 与其对创业板企业的入市条件进行限定, 不如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风险披露以及对保荐机构的风险约束, 这样可以逐步让更多市场参与者有机会分享创业板带来的投资机遇, 并自我承担风险。另外, 在风险充分揭示的前提下, 创业板可以考虑把上市交易和公开融资分成两个阶段。先挂牌交易, 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 通过交易发现价格, 从而使股票定价更加合理, 同时有利于解决目前创业板普遍存在的市盈率过高的问题。

2. 推进场外市场。

由于创新企业未来业绩存在波动剧烈的风险, 其披露的信息很难准确反映未来业绩, 因而一般投资者没有专业能力对创新公司进行直接分析, 只能依靠做市商, 所以未来应当加快引入做市商制度细则。在企业挂牌前, 可以允许做市商持有挂牌公司一定比例如5%~15%的股份, 以确保双向报价的合理性。还应加快技术系统转换步伐, 让场外市场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即中小企业融资功能、主板或二板孵化器功能以及吸纳退市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功能。

3. 发展PE二级交易市场。

中国的PE二级市场刚刚起步,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在发展过程中第一, 应当建立合理的估值体系;第二, 由于PE二级市场具有复杂性、保密性、私募性的特点, 因此必须要有一批在交易流程、市场状况、估值建模、买方卖方信息等方面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中介机构;第三, 可以设立“接盘基金”, 即作为买方专注于PE二级市场的基金, 从而为PE二级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

(四) 加强基金投资管理

对于PE投资机构而言, 首先, 应当完善投资项目的评价体系, 把控投资项目的源头;其次, 一直以来, 企业的IPO前景是本土PE机构筛选项目的主要标准, 然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完善, PE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的退市风险、创始人及管理层道德风险、企业管理方面的漏洞、企业持续成长风险等, 采取分段投资、联合投资、合同限定、对赌协议等方式控制风险。

(五) 提高并购退出比例

并购退出的账面回报率和规模都低于IPO退出 (2011年PE机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为7.22倍, 2012年为4.38倍) 。这也是众多PE机构纷纷追逐IPO退出的原因。而在国内IPO退出渠道收紧的背景下, PE机构必须调整思路, 拓展退出渠道, 尤其是提高并购退出的比例。虽然与IPO退出相比, 并购退出账面回报率较低, 但是并购退出历时较短, 交易完成后即可实现退出, 而且对企业的财务业绩连续表现、发展规模、企业类型等方面均无特别的限制。因此, 在资本市场低迷, IPO收紧的时期, 并购退出的优势就会凸显。

同时, 结合美国并购市场发展的经验, 在并购过程中, 应当合理适度使用财务杠杆和金融工具, 避免滥用造成金融工具脱离经济实体, 带来信用危机;也不能因噎废食, 弃之不用而使得并购市场不够活跃, 影响企业发展和产业整合。

摘要:近年来中国PE市场发展迅速,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随着发展实践及经济形势的变化, 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阻碍了PE的发展。因此, 应当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PE自身的投资管理及PE退出等方面采取措施, 推动PE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燕辉.私人股权基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2]高正平.全视角观PE—探索PE中国化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多元维权途径下一篇:土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