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2024-09-05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精选十篇)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1

一、电子与信息认知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电子与信息认知课程通常以某种电子产品(如FM收音机)为载体,以产品的焊接—安装—调试为课程主线,同时穿插相关理论知识授课。传统课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收音机等传统电子产品已明显与社会主流电子产品脱节,无法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核心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衔接;其次,单一电子产品的装配不能满足多层次生源条件下的专业能力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达不到培养要求;最后,课程教学过程脱离企业实际,缺乏基于SMT生产线设备的自动化制造和基于智能柔性生产的智能制造内容。

针对以上课程现状,经过对相关企业、院校的调研,提出了基于“企业一线岗位—岗位核心技能—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模式。首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特点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其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现代自动化制造和智能制造知识,有助于学生熟悉现代电子制造流程,直观感受企业生产实际。最后,依托校区现有SMT生产线设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和教学资源共享。

二、课程具体改革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标,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课程体系构建应围绕电子整机制造全过程、切合多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企业一线实际产品,以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以整套电子整机制造流程为主线,以其中的板级组装和系统装联为理论主体,融入前道微细加工、封装测试等IC加工工艺,让学生熟悉电子整机制造全过程。以板级组装和系统装联中的电子焊接技术、装配与检测技术为技能主体,培养学生的电子焊接技能和整机装配技能。

(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定位基础上构建的完整课程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实施策略到教学资源建设等进行全方位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首先,设定教学目标时综合考虑专业行业认知特点、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需求及职业素养强化需求,以具体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其次,结合电工电子理论知识、电子焊接技能训练和整机装配技能等知识,依托万用表、音箱、电源、玩具等当地企业实际产品设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电子焊接及装配技能。开展多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产品,因材施教。

再次,以多元化教学平台建设为目标,开发基于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企业案例和网络资源多位一体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实施,开发微课、慕课资源,实施过程中融入多种教学手段。

最后,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实际授课需要的教“材”、突出双师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在线课程资源,保障教学实施前提下实现课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使课程教学成果融入学生整个学习周期。

智能制造新趋势给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课题,以“岗位—技能—课程”为主线构建的教学体系满足了多层次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需求。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取舍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效,有效掌握就业所需的企业核心技能。

摘要:电子行业智能制造新趋势给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以电子信息专业认知课程为例,探索了智能制造体系基础上的专业认知课程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到教学资源建设展开分析,对课程进行了有益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智能制造,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秀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22-123.

[2]张永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5):91-9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篇2

目录

<一>实习时间、地点..................3

<二>实习目的................3

<三>实习内容................3

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3

(1)公司简介....................3

(2)全封闭自动化生产车间..........4

(3)自动化仓储系统...............4

焦作市第二污水处理厂...............4

(1)公司简介....................4

(2)自动化污水处理过程..............5

焦作市龙光影视设备制造厂..............5

(1)公司简介..................5

(2)生产技术支持.................6

<四>实习总结.................7

电子信息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地点

2010年 11月 11日 焦作第二污水处理厂

2010年 11月 12日 焦作市龙光影视设备制造厂

<二>实习目的认识实习是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能与认识实习所见联系起来,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识实习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认识实习为培养专业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实习还能让我们早些了解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专业以外的知识,让我们也早些认识到我们将面临的工作问题,让我明白了以后读大学是要很认真的读,要有好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让你明白了以后要有一技之长,才能迎接以后的挑战,也让你知道了大学是为你们顺应科学发展的垫脚石和自身发展的机会。<三>实习内容

焦作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在污水处理厂我们看到了成套的供电设备和监控系统,看到了现代化工厂的优越性,更激起了我的学习兴趣。

(1)公司简介,焦作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高新区,它占地 120.89亩,总体规模 15万立方米,一期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城市污水 10 万立方米,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项目投资 1.37 亿人民币,建成后,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 B 排放标准,逐步达到国家一级 A 排放标准。其配套管网主要包括龙源路污水主干管(山阳路—第二污水处理厂)、出水管(第二污水处理厂—新河)、连接管(文昌路—第二污水处理厂)等内容,全长 6232米.2008 年 12 月 29 日,焦作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项目建成,完成总投资 1.73亿元,预计 2009 年 1 月 5 日通水(城市生活污水)。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将有效的改善焦作市水污染状况,对海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将起到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自动化污水处理过程

整个过程在控制中心控制下可实现自动控制,也可以选择人工操作,整个过程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污水处理过程,即采用氧化沟工艺,这种工艺将污水处理分为预处理——生化处理——污泥处理三种步骤。先把污水(80%为生活污水,20%为工业污水)在大池子里打匀,去除较大的固体悬浮物,提升后去除较大的固体悬浮物,去除砂粒和油脂,好氧、厌氧处理。泥水分离,达标排放出新河。

预处理工段包括调节池、格栅间、平流沉砂池、配水井、初沉池五个构筑物,它是为保证 A/O 生化池有效的去除污水

中的有机物和磷而设置的。格栅间用于去处污水中粗大漂浮或悬浮杂物,以保护后续处理设施不被磨损或堵塞。所以说在预处理过程中,格栅间是尤其重要的构筑物。主要的设备是格栅机及砂水分离器。初沉池:直径 D=27m,池边深 4.8m,池中深 5.4m,有效水深 3.4m,是一个幅流式的沉淀池以除去污水中的大部分泥渣,其刮泥采用的是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机,泥渣经刮泥机推入池底中心处的污泥斗再输送到贮泥间.二沉池尺寸:直径 D=36m,深为 4m。主要将 A/O生化池的水和泥沉淀分开,底部的泥渣由刮吸泥机吸入后由污泥泵打到污泥泵池,处理后的污水经溢流堰流出到排水井直接排到水体。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进水槽的设计是由宽变窄,保持水流速度,控制进水配水的水头损失,在进水槽窄端装有曝气装置,使之在冬天不被冻上。刮泥采用半桥式周边进出水刮吸泥机.氧化沟具有处理流程简单,超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好,工艺可靠性强;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焦作市龙光影视设备制造厂

在焦作龙光影视设备制造厂我和同学们参观了工厂的生产车间和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家都很激情高涨,看到工人们娴熟的动作让大家佩服,和设备的先进都让大家好奇。不仅对它的技术感好奇,还对他的发展历史有了兴趣。

(1)公司简介

焦作市龙光影视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焦作市无线电总厂(又名焦作电影电视机械化灯具厂),创建于1969年,当时隶属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焦作龙光这个老牌国有企业,在 70 代初开始为“八一”和“北影”、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研制机械化灯具设备,当时的焦作无线电总厂承担的灯光设备研发业务,一举改变了之前同类产品依靠进口的状况。80 年代初形成规模生产,响应当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布灯要机械化、设备器材要自动化的两化要求,和北京八一厂,北京青年制片厂三家联合,圆满完成任务。最早的北京电视台,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大演播厅所使用灯光设备,即是焦作龙光产品。现为国内最大的影视、舞台照明成套设备的专业生产制造企业。公司主营电视演播厅(室)、舞台摄影棚、体育场馆、多功能厅、会议室、电教馆等特照工程的产品研制、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售前售后服务等。公司以生产、销售、安装影视照明设备、舞台设备、建筑装饰照明设备、电子电器为主要业务。历经 30余年的发展,龙光公司已成为国内影视照明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具有自主进行影视照明设备、舞台设备的研制、设计、开发、生产、安装、维修、技术服务的能力。

公司占地面积 494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41219平方米。公司现有员工 545名,其中各类技术人员 138 名。公司下设技术开发部、生产部、经营部、质量保证部等 7 个部门和一个安装公司、五个生产车间,并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地设有办事处。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完善的质量检测手段。现有加工设备 96 台,其中有日本产小松 TPJ3034 数控步冲机床,国产 A—25 数控车床等一批精、大、稀设备。为全面实施质量监控,公司还首家建成高 12.5 米、长 36 米的提升设备试验棚和 1 个(6.5×13 米)模拟演播室及一个光学测试室,并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于 2001 年 8 月 9 日公司取得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证书。

(2)生产技术支持

表面上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极强的技术成分,对电气控制技术的研究,细微之处见真功。龙光把引进技术作为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大事来抓,采用多种形式消化、吸收国外产品先进的技术。近年来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影视灯具调光、布光中均取得成功:在新工艺应用方面:公司采用了先进的静电喷涂新工艺,建成了喷塑生产线,提高了产品的外观质量。提升设备的减速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采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传动,提高了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结构紧凑,重量轻,寿命长。近年来,为适应演播室布光要求,龙光相继研制开发了 SB-III 智能化系统、遥控环幕提升控制系统、多功能复合吊杆、新型多功能水平吊杆、铝合金组合灯架、单点吊机等设备相配套形成了新的数字化布光系统。相继在中央电视台 1000平米、800平米、400平米 演播厅、辽宁省电视台 1350平米演播厅、昆明电视台1000平米演播厅、青海省台 1000平米 演播厅、上海电视台 600平米演播厅采用,产品出口缅甸、尼泊尔、几内亚、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地区,获得了用户的普遍好评。

在工程设计施工方面,龙光有一批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具有较广的知识面(机、电、光学)和丰富的现场设计经验,经营部下设工程设计室,专门负责演播室的现场设计,技术配合等工作,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由于影视照明设备的安装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要求严格,设备安装调试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及使用效果,龙光在 1983年就组建了有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各工种配套的影视设备安装分公司。现公司具有国家建筑智能化工程二级资质,拥有 2名国家一级资质项目经理、5 名国家二级资质项目经理。制定并实施《电视演播室灯光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立了安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自 1992年起,我公司成立售后服务队,每年都拨专款用于走访用户、跟踪和设备维护,每年走访用户 200余家,由于售后服务工作做得好,用户满意、放心,所以几年来不少用户在改造、新建演播厅时又继续选用龙光的产品。龙光把引进技术作为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大事来抓,采用多种形式消化、吸收国外产品先进的技术。近年来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影视灯具调

光、布光中均取得成功:在新工艺应用方面:公司采用了先进的静电喷涂新工艺,建成了喷塑生产线,提高了产品的外观质量。提升设备的减速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采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传动,提高了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结构紧凑,重量轻,寿命长。近年来,为适应演播室布光要求,龙光相继研制开发了 SB-III 智能化系统、遥控环幕提升控制系统、多功能复合吊杆、新型多功能水平吊杆、铝合金组合灯架、单点吊机等设备相配套形成了新的数字化布光系统。相继在中央电视台1000平米、800平米、400平米演播厅、辽宁省电视台1350平米演播厅、昆明电视台 1000平米 演播厅、青海省台 1000平米 演播厅、上海电视台 600平米 演播厅采用,产品出口缅甸、尼泊尔、几内亚、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地区,获得了用户的普遍好评。

2004年 2 月,龙光公司与日本东芝照明器材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引进了 20 多种东芝先进的灯具技术,同期完成本厂技术资料人员的培训。这种合作,对外销售使用东芝品牌,对内则使用自有品牌,龙光吸取了一些品牌被国外产品品牌占领的教训,在保持自己品牌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立场。这样使得焦作龙光产品的工艺、技术、尤其是在技术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采用日本东芝公司影视照明技术生产的灯具已陆续投放市场,产品质量在国内遥遥领先,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四>实习总结

实习虽然短暂,但却给我以后的道路指出一条明路,那就是思考着做事,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做事的心态,也可以得到磨练,可以改变很多不良的习惯。

实习的时候的确有点累,我们去过了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焦作第二污水处理厂,焦作市龙光影视设备制造厂,不过也正好让我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让我们更充实,更丰富,这就是三天实习的收获吧!但愿有更多的收获伴着我,走向未知的将来。

这次实习为我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从书本中面对现实,为我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实践操作中,我总结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社会是不会要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的。作为在校电子专业的大学生,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期三天的生产实习,使我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各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通过实习,我们亲身感受了以后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的对象以及所用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我学习课程的热情,也会促进我们不断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课堂上学习的不足。认识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生产实习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及其他任何专业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及设计工作原始资料的来源,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打下扎实基础。认真抓好生产实习的教学工作,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我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到了电气设备运行的技术管理知识、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知识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工人学习时,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从而近一步的提高了我们的组织观念。

我们在实习中了解到了工厂运作系统,尤其是了解到了工厂生产的组成及运行过程,为自动化控制原理、电力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参观工厂的各项设施系统,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为学好专业课积累必要的感性知识,为我们以后在质的变化上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实习培养我们较强的是读图与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们更详细的了解了和我们同专业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虽然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我们了解的还不是很详细,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以后要做的工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理论的学习,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我们三天的认识实习就这样结束了,时间的确很短,可是它带给我们的却是永远也忘不了的经历。这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接触了好多有用的新名词、新术语,也为我们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

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特色课程群;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步前进。也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然而,这个专业的界定很模糊,课程内容不断扩充,同时随着专业细分,自动化、计算机、电控等专业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就没有太多特色可言了。

一、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比较热门的专业,也是许多优秀考生的选择。然而有的院校为了增强这个专业的特色,开设专业时在课程设置中又添加了许多课程,如计算机、电器控制、通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样做反而使教学产生了迷茫,也使学生学习的不专心,学习内容庞杂[1]。

课程群建设指的是应用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计划中针对可以构成教学内容体系相关课程的重新规划整合、建构而成的教学课程集合。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可以确立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高课程群师资水平,提升教学成效,突出专业特色,并带动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从而促成学生能力、素质、知识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效果。本文将尝试对新发展起来的两大课程群体系进行阐述。

二、课程群建设内容

专业定位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要让电子信息专业界定明晰、特点突出、对人才更有吸引力,首先要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学生毕业之后所能从事的工作方面进行界定。电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信号检测、无线终端技术等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本专业的定位定在智能无线终端和智能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上。所以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群可以划分两个课程群:微波射频课程群和嵌入式系统课程群[2]。

(一)教学基础建设

1.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应用性技术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各行业具体应用结合起来的产物,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知识集成系统。设计的嵌入式系统的课程群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硬件架构、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软件编程和外围设备接口与驱动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注重学生在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个课程群还有包含嵌入式系统组成、嵌入式Linux开发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片上系统开发技术、电子线路CAD等课程。

2.微波射频课程群建设。现代无线通信、微电子技术、电机科学、纳米技术、卫星通信等技术都是以微波技术和电磁场技术为基础的,微波技术和毫米波技术也是现代化武装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支持[3]。

因为微波射频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领域也受到了科技和工业方面的关注。微波射频技术在航空航天、雷达、电子对抗、国防、兵器等各个领域均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产生了对深入掌握微波射频理论的工作人才的大量需求。

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微波射频拓宽了这个专业的口径,而且也是通信专业的特色课程。为微波射频这一课程群设置的课程有:电磁波和电磁场、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检测与处理、射频电路CAD、射频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射频电路课程设计等。

(二)实验室建设。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电信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4]。

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也开始了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群建设要设立总负责人和各个课程负责人,总负责人负责协调各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成员的分工,课程负责人负责本课程的建设。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先确定课程群框架结构、再展开设置各科课程,课程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基本功练习都要给予重视,根据学生反馈的建议和意见为主要评价方式和改进方向[5]。

在各个科目的课程设置中,要依据课程群体系结构和内容进行扩展和规划,结合信息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处理好新旧知识关系,制定知识点分布方案,充分规划和利用好有限课时传授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好各门课程的多媒体材料,还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和专业实习的条件。

四、结束语

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创建意义是很大的。这个课程群建设的特点在于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梳理各主干与非主干课程间的关系和内容上的衔接,对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与应用等都有重要作用,最终建立起一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人才的体系。希望能够培养更多更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优秀电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04):56-58.

[2]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36-37.

[3]范程华,陈明生.基于教学团队及特色专业的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06):78-79.

[4]金宁,王秀敏,李九生.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群建设[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0(32):23-25.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4

一、专业认知教育现状

大学新生在来大学报到之前, 专业已选定, 而专业的最初选择主要是受到高中老师和父母朋友的影响, 以及学生自己头脑中的一个感性认识, 自身对所选专业的细节不够了解, 有很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属于道听途说, 这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专业方向以及就业去向等缺乏了解。另外, 初入大学的新生, 经过高中三年紧张的备考生活后, 思想很容易懈怠, 再加上在高中时期听到的一些关于大学课程很轻松的言论, 很容易对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 有六十分万岁的思想, 在不知不觉中荒废了大学的生活。而大学对初入校门的学生重点关注的主要是思想教育, 希望新生能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更多的是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对于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外, 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有关专业课程与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联系认知不清。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 不清楚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 难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造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投入时间不足, 专业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当大四毕业之前找工作进行面试时, 才知道这些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但为时已晚。走进工作岗位后, 很多公司反映, 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 工作能力不够强, 职业规划混乱。针对这种情况, 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有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潜力,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完成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调试等, 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职业规划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专业认知教育的途径

1.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需要从新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始。大一期间, 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是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物理、英语等, 看起与本专业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组织资深教授与学生座谈交流, 专业讲座, 社团活动, 以及参观高年级学生实验课程, 高年级学生传授学习经验等活动, 让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对本专业的概括认识, 强化所学基础知识有用性这一理念。另外, 每学期在学生选课之前, 请专业教师概括讲解每门课程的应用, 通过联系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专业思想教育从大一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前不断线, 一直坚持专业认知教育与教学两手抓的方式, 不间断的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努力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注入活力。

2.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要加强实验课内容,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重, 并对部分课程设置课程设计, 让学生有集中的时间对专业课程进行消化理解, 在学科基础课结束后, 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实习, 达到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注意根据学科发展情况,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特别对于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与未来就业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 结合社会的热点、本行业的需求情况, 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到本专业未来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为未来就业进行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电子信息系统而构建, 实践教学比重逐年增加, 主要体现在实验中学习的理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加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实验课内容, 并对部分课程设置课程设计, 这些课程设计的题目与未来学生所从事的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具有高度相关性, 让学生有连续的时间专注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科基础课结束后, 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实习。电子信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有: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小型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等。电子认识实习和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熟悉电路基本元件, 练习焊接等工艺技术, 结合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让学生独立设计并组装比较完整的电子系统,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环环相扣, 由简单到复杂, 由部分到整体, 形成逐年递进的形式, 确保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实践教育之后能够完全具备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调试的能力。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有助于本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认同感、拓展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

3.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 与全国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了现代科技含量高、航空工程技术氛围强、教学科研功能齐全的实习基地, 形成以“航空电子专业特色、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与传统的实习基地不同, 作为实习基地, 除满足本专业学生3周左右的生产实习要求外, 还使实习基地不但成为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 也是进行多工种实际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时, 学生遵循实习企业的制度管理, 跟着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企业生产中, 学习实际的操作技能。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实习基地的合作, 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设备、场地及技术资源, 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兼职, 通过这些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开展, 促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提升专业认知能力。

4.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 引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学院专门建立了创新创业实验室, 实验室的设备专供进行学科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使用, 并给准备参与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学校对大学生创新项目也给予大力支持, 每年学生自发组成团队, 自拟创新项目向学校提出申请, 学校请专人对这些项目进行评选, 对一些项目给予资金的支持, 学院在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选题、后期的指导、项目的结题, 以及成果论文的撰写等各个方面选派专门教师进行指导, 保证学生在独立进行项目的过程中, 对学生所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 或对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 确保学生成为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最大受益者。近几年, 学院参加竞赛以及创新项目的人数在逐年提高, 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与此同时, 学生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级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设计大赛以及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获批了几十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最近两年, 学校响应国家推行的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 也举办了“互联网+”竞赛活动,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和参与竞赛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深化了专业认知, 从而增强了专业认知教育的效果。

三、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知教育主要从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这几个方面进行, 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 激发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 明确将来的工作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 完整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与多种专业认知教育方式相结合, 对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钰, 冷杰.高校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探析[J].考试周刊, 2015, (5) , 144-145.

[2]骆训栩,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研究[J].现代农业, 2014, (5) :97-99.

[3]孙翔洲, 陈铁军, 黄营满.现代教育视域下高校专业认知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8) :167-168.

[4]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 2012, (9) :82-85.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5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行业想要实现快速发展都已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目前,社会对于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数量日益增长,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务必要做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然而,现今各大院校在专业建设及其发展方面仍旧是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入发展。因此,各院校应不断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增加师资方面投入力度,在实践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及方法。以下笔者将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进行阐述。

一、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各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出掌握扎实理论及系统知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人才市场需要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获取、贮存、传送、检测、控制以及加工信息的技术科学,它也是一门技术密集且发展十分迅速的工程应用技术科学。本专业作为一类理工学科,主要是培养出一方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与控制知识、信息系统、信号处理以及各类试验测试技能,深入了解微电子技术、光学工程、微波通信技术、波普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以及材料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在电子工程、信息科学和一些相关领域进行科研活动、科技开发的综合型人才。

二、构建多模式、层次化、多规格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的变化规律来看,社会需求对专业培养模式及规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务必要按照行业自身发展动态来不断调整专业规模与结构。当前我国IT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很多院校陆续设置了微电子、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种理科类专业,要和以上各工科专业形成互补关系,但绝不能出现雷同情况。此外,本专业需适当地控制招生人数,还要在本科阶段实行宽口径的通才人才培育模式。

在大学阶段设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3各层次的培养规格。通常情况下,本科教育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作为目标,而研究生教育则以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3各层次的人才培养需对应专业领域的不同层次社会需求。

此外,由于本专业属理科专业,因此需严格控制专科设置的学校。若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较为合理,在研究生层次毕业生便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攻读不同理科类研究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设置该专业的各大院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院校严重缺少师资力量,学术研究能力较差,对于这样的院校应严格控制该专业的发展规模。

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世界发展速度最快且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领域便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纳米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这正是前沿科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未来势必会激发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创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类理工科专业,适应学科专业较宽,同时本专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强化理论知识,加强能力培养,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因此,需根据创新体系,并按照一定原则培养出社会和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

虽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理科专业,但我国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雷同于工科专业。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俨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获得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优势,也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热点。从战略角度来看,本专业体系应站在各学科融合的高度,在重视工程技术课程的同时,强化理科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选课。

四、坚持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理工类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我们这里所说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物理实验、电子线路、信号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自动控制等。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应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性”等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大设计性实验。此外,在重视知识教育以外,还应重点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也应使学生具备敢于探索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势必会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快的技术更新。这对于搞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应紧抓机遇,迎接挑战,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成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童亚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

[2]吴振森,李平舟,郭立新,车纯,张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教育体系建设[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3]仲伟峰,何小溪,崔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C].2009.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6

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 到2008年增加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 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毕业生、家长和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在随后的几年中, 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 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不够完整。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 从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拟定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完成了新的专业课程设置。从本专业5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来看, 课程体系改革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起了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更新, 技术不断进步, 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人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此, 国家人事部、信息产业部, 于2006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653工程”) 实施办法》的通知, 目的在于及时更新各类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 理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以顺应我国经济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 在专业开办之初, 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缺乏等问题, 这就势必导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 (1)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偏少。 (2) 专业实验课时不足。 (3) 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 (4) 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过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服务, 修订专业培养计划, 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进一步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 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 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 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多学科性大学,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形成了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1) 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 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 (4) 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并依据湖北工业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见表1) , 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此次修订主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调整。 (1) 取消了几门课程。按学校规定本科阶段课内学时2500学时, 本着“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 不求全、细, 重在精、新”的原则, 取消了与专业方向关联程度不高的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取消了与大学物理内容有重复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 (2) 增加了几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为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 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 (3) 增加了专业实验课的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学时。 (4) 适当地将课程前移。按照我校的本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学生在第八学期只安排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 第七学期有部分学生要为考研做准备, 也有部分学生开始找工作, 所以很难有太多的精力用在第七学期安排的课程上, 导致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新计划将二门课程前移。 (5) 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在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之初, 由于培养计划尚不完善, 在执行过程中, 对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 导致部分学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先后顺序颠倒, 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此次修订基本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

四、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完成后, 从2005级开始按新培养计划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新培养计划从我校的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较好地解决了原培养计划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目前,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已培养了2009~2011三届毕业生。这三届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总体情况明显好于2007~2008届毕业生。由于就业情况与当年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 不好进行对比。因此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考研情况 (见表2) 进行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2007~2008届。可见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考研、就业都起了积极作用。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 已有五届毕业生。其中2009~2011届毕业生是按修订后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的, 而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届, 这说明新的培养计划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此证明笔者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知识的不断更新, 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从学校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定位出发, 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 提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对于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方见树, 廖湘萍, 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5) :89-92.

[2]杨成全, 卢玉和, 石云龙, 王振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7:79-84.

[3]雷学堂, 冯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0) :149-151.

[4]乔闹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J].科技教育, 2011.

[5]刘东, 卢进军, 卢超.新形势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教育, 2011.

[6]赵华君, 廖长荣, 邓于, 谭菊, 杨守良.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7:92-94.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双语教学

近年来,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国对各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交际与应用能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我们在专业课中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1. 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1]。

目前,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外语语言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 双语教学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 它的目标具有双重性, 其一是知识目标, 即获取并掌握学科知识;其二是语言目标, 即让外语成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另一种工具。双语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外语专业术语和语句、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 训练学生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 并运用外语对本学科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交际和应用外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继续外语学习的良好环境, 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目前, 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进行选择时, 通常要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计算机技能和外语水平等。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大学生通过国家四级或六级外语水平考试作为应聘的基本要求。而对于电子信息类人才市场来说, 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公司和企业对大学本科毕业生外语水平的要求则更高, 他们往往需要毕业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 又能熟练地利用外语进行日常生活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交流, 从而能迅速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因此, 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使更多学生毕业时的外语水平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而提高就业率。

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问题。教师的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2]。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能够熟练地利用外语表述专业知识, 解析专业词汇等。目前, 我院中青年教师中有中文教学水平高, 同时外语水平又好的教师, 其中, 个别老师还有出国留学经历。另外, 学校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外语培训, 培训后的教师, 外语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完全有能力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此外,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准。近年来, 我校对基础外语的教学非常重视, 学生的国家四、六级外语通过率一直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在一部分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三、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我们最先选择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1. 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的选择上, 既要保证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 又要照顾国内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通过比较, 我们选用了美国经典原版教材《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Fundamentals》作为《电磁场与电磁波》双语课程的教材。该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对一些问题的阐述由表及里且深刻严密, 并通过大量的插图、例题、练习题、复习题与习题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与定理的理解。同时, 有的内容还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加深学习的印象, 例如教材中采用了不同方法推导电磁能量公式[3], 非常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 扩大学生的视野。

2. 学生分班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那些国家四、六级外语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 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但是由于其知识结构偏重于基础外语, 因此在一些专业术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有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电磁场专业名词都不太熟悉, 如静电场 (electrostatics) 、电势 (potential) 、介电常数 (permittivity) 等等, 这就给双语教学内容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而对于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 可以很快联系上下文推理判断出词汇的含义。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采取分班分级教学, 对于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按常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外语水平好的学生重新成班进行双语教学。这样不仅照顾了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常学习和掌握, 而且也有利于双语教学班整体教学计划的实施。

3. 课前准备。

学生在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之前已经修完了《高等数学》、《电磁学》、《数学物理方法》等前续课程。由于上述课程均采用汉语教学, 所以学生接触与《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相关的专业术语很少。因此, 转入双语学习后, 对专业词汇的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要想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单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提前解决词汇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中涉及到的常用词汇、短语、专业术语等整理出来, 并在开课前发给学生, 以便使学生提前熟悉这些词汇, 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学生课堂上的听课压力。此外,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讲课内容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通过预习, 学生对课堂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果, 增强自信心。

4. 课上教学。

课堂上教师注重将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课堂组织用语、导言、公式、定理的表述、数学解释、物理意义、例题、结束语等采用外语进行表述。对于用外语难以理解的专业内容, 可以适当补充汉语解释。通过实际教学, 我们发现, 教师课堂上的外语使用率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控制在50%~90%之间为宜。对章节题目、大小标题、定理表述、关键词及专业术语等等均采用外语板书。对于一些电磁场现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图示化演示[4]。

5. 多种形式考核。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是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每堂课留部分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一律采用外语撰写形式。期中要求学生总结前一阶段听课情况, 并查阅外文资料撰写一篇有关静态场的简单论文, 其内容应包括对静电场、恒定电流、静磁场的理解等。期末要求学生总结后一阶段听课情况, 并查阅外文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时变电磁场的内容总结, 从而加深对电磁波内容的理解。通过以外文形式来完成课后作业和撰写学习内容总结报告, 可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最后根据课后作业、两次学习总结和期末外语命题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从最终效果来看, 基本上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双语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 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既能学习专业知识, 又能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水平, 同时, 大大扩充了专业词汇量, 弥补了基础外语词汇量的不足, 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从教师方面来看, 尽管备课工作量增加了很多, 但是通过双语教学, 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教学及科研学术动态, 不断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 从而迅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章雅荻.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5 (1) :15-18.

[2]金发扬, 蒲万芬, 范翔宇, 孙琳, 李科星.石油高校双语师资培养与双语教学的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7) :196-197.

[3]Bhag Singh Guru Hüseyin R.Hiziro?lu.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Fundamental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8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应培养国家建设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以接受知识为主转向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主,从标准化的个性转向多样化的个性。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其主要任务是,更多地是为地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改善全社会群体的文化结构,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向产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扩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就我校实际怎样培养社会所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1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编制了2004、2006、2008教学方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以“立足三峡,服务库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3T”人才培养模式。“3T”模式的重要理念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构建与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新的平台。“3T”培养模式由三大体系构成,即理论体系(Theory)、验证体系(Test)、实践创新体系(Try)。理论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课、模块课和选修课五个教学模块构成;验证体系是指对在学和已学理论知识进行的科学验证和综合训练,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综合训练、课程实习、岗前培训等;实践创新体系是指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三大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2004年开始,对电子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压缩课内学时数,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综合实验课程,增加与工程结合的课程。新开设了《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实践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将电子电路类课程理论学时数压缩,同时增加课程综合设计、电子设计与实践等课程,增加了《电子电路CAD》实训环节。

2 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提高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院实施的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简称STIT计划)旨在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它分四个阶段完成,即:打基础、强能力、求创新、出成果。其形式主要采用开办创新训练班、申报创新项目、开展各级竞赛活动。

2.1 成立创新训练班,使学生得以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

科技创新训练班,根据学生需求,依托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训练班,提供必需的实验或研究材料,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新实践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根据具体情况由电子系、学工办和创新实验室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创新实践班所开课程强调和现有课程的互补性,强调实践环节,强调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创新训练班分集中授课、实践操作、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形式。

2.2 申报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积极申报学院及学校创新项目,从事相关课题研究,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所在学科的前沿问题,接受较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掌握正确的科技创新方法,提高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自己方案的调研、论证、答辩、实施和成果评价经历一次系统锻炼,在创新方面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帮助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诸如论文、报告、专利等。

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学科前沿成果和学科发展动向,将科研经历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充分激励和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我们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开展了院级的各种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在二年级开展了电子电路仿真设计大赛,三年级开展了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大赛,另有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等。

在已经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每次都取得重庆赛区的二、三等奖。在09年参加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取得重庆赛区的特等奖,并荣获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3 以电子科技协会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注重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不断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电子科技协会,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社会团体,目前已吸收电子专业大部分学生为会员。协会每周一次请专业教师给会员现场指导培训,对于大一新会员,主要是进行一些引导性的简单实验,如“桥式整流”,“LM317芯片调压”等系列实验,指导大二会员用34063芯片制作充电器、用34063芯片实现DC~DC直流电源转换、功率放大器的制作应用、multisim仿真软件的实践工程应用、仿真软件protels的应用、单片机编程软件keil的应用等。通过同学们亲自动手焊接电路板,既培养了他们电路板的焊接技术,又增加了他们对电子方面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和参加各种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协会平时的科技活动和创新训练班的实践活动、创新项目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上届带下届。注重梯队建设,深化理论基础,运用现代仿真手段,进行跳跃式学习即用什么学什么,培养他们自学能力。逐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不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4 以校企合作为保障,强化产学研相互渗透,紧密结合

作为地方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广泛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企业承担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任,而实现成果转化的核心因素是高素质的人,高校恰恰是以创造和传播创新成果为己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是以共兴共荣为目标,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实践环境会给学生带来不仅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是企业技术与管理难题会诊与攻关的难得机会,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实战演练。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外聘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定期参加实习、实训;组织教师参加或承担企业的科技开发,新产品试制,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或其他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实习,结合社会实践,参加企业的技改或有关实际课题研究。这些措施,密切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也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依托国虹数码集团、TCL集团、江陵仪器厂、衡山机械厂等企业,建立教学基地。并与江陵仪器厂、索特盐化、重庆移动万州公司成立研究所或进行项目合作。学生毕业设计到企业生产实践中“真刀真枪”进行,并在现场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织答辩,部分设计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为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产学研密切结合,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促进教学的氛围。广大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既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加鲜明。

5 结束语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研究了怎样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开展并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如何开展科技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从顺应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新时代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出发,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建立并完善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和创新制作实验室,扎实开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工作,对电子科协的有力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等等。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创新项目,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童培君.创新教育应落实到独立课程[J].教育参考,2003,(6).

[2]洗兴垒,吴淑辛,温垒生,事俊华.测试报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3]钱伟长.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J].高教文摘,2000,(2).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9

校企合作旨在建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 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科研、专利、教育培训中的优势, 发挥企业在与社会接轨、行业熟悉度、成果转化、生产中的优势, 努力寻求双方的契合点, 使双方的合作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 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基于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立足于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实践和实训教学, 为怀化和周边地区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具有一定“工程素质”、“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充分挖掘发挥各自优势, 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学生学校学习与工厂实践锻炼的结合、实施通识教育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 真正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现状

怀化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已与怀化建南机械厂、五丰农业、怀化市蔬菜办、金土地农林开发、溆浦乐园竹业等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引导教师科研向应用领域转化, 引导教师将工程应用项目转化为指导学生的综合训练实验项目, 不断深化与企业合作的领域, 通过互建校企合作实验室与工程示范中心, 引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引导学生深入企业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校企合作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素质”、“创新素质”培养的需要, 怀化学院地处偏远, 地方经济不够发达, 电子信息类企业较少, 专业教学主要偏向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完成, 学生动手机会普遍较少, 碰到问题难用工程思维加以解决, 学生缺少工程实际经验, 学生对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流程没有直观印象, 导致毕业生就业后需花较长时间熟悉企业生产、研发、管理环境, 离企业要求差距较远。

2.2地方院校服务地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企业生产控制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促进系部专业改革必须面向企业、面向地方、面向实际需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在办学过程中结合就业反馈、企业走访、地方需求, 调整培养方案、加快扶持工科专业发展、增加实践性课程, 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社会急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 将企业实际生产研发过程、专业前沿、行业发展趋势体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和先进性不足的缺点。

2.3校企合作已经开始起步, 但是还不够深入。目前主要停留在合作申报项目、相互开办讲座、生产见习上。对于学校来说, 应想方设法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帮助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专业进而产生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 产生经济效益。

3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地方院校校企合作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 以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原则, 实现教学、创业技能培训、技术开发与服务、生产四大功能。

3.1通过校企合作办学, 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协调并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群, 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进行学生的培养, 合理利用双方资源和优势, 采用学校学习和工厂实践相结合, 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培养具备“工程素质”、“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采用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技术讲座等多种培养形式, 增强教学层次,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2发挥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聚合优势, 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 采用多种措施激励教师进行科研, 转化科研成果。在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过程中, 帮助地方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增强企业核心技术水平, 实现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 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专利申请等, 帮助地方企业完成产品的升级改造, 提高企业产品科技水平,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发挥电子信息专业优势, 为地方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3.4积极走访调研, 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结合, 了解地方企业需求, 从中寻求双方的契合点,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将专业、学科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融合, 争取地方支持, 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根据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在培养具备“工程素质”、“创新素质”的人才上下功夫, 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5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为保障合作的长期稳定, 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需要有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关系,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由系部负责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 就校企合作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规划, 并协调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组成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加的科研合作团队, 共同申报重大科研项目, 进行产业重大技术问题攻关, 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并逐步推动科研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推行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实施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的有力举措。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高技术人才, 企业拥有良好的工作实践条件和资金、设备、技术优势, 地方高校与企业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携手合作, 可融汇资源和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摘要:校企合作对于提升企业内涵、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怀化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意义,合作措施,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

参考文献

[1]刘本盛.加强校企合作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捷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 (6) :78-79.

[2]邵红艳, 郑春龙.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7) :119-121.

电子与信息专业认知 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淑文(1963-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天津30045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26-03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更是学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依托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社会调查,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掌握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做调查,了解它们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专业的建设情况,重点掌握它们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各种信息。通过调研,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对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不深,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学校的服务对象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差异。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然应该存在相应的差异。据分析,地处大型城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服务区域广,课程内容的技术覆盖面应相对宽泛,课程内容在知识框架方面要有较大的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选修

课设计,以满足不同去向毕业生的需要。调研结果表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还不够。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多学科复合专业,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大纲规定设计教学内容,而必须依据学校的服务面有选择性地整合课程内容。从调研情况看,课程整合是课程内容改革一个比较成功的方面。

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许多问题常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也应该是一种综合结构,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与岗位要求不符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就课程整合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原传统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整合;原传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原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等。

2.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通过对部分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方面的讨论与分析,发现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从部分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都是“I”型课程体系结构,缺乏灵活性。

从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大背景进行考虑,我们设计了既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又兼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同时具有一定选择性和弹性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如右图所示。

3.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模块化。课程模块是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独立模块,课程开发者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其中一些组成教学计划。课程模块具有衔接性、独立性、通用性和整合性等特征。

课程模块开发是课程模块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组织、试点、评价等方面,难度很大。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它将涉及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所以课程模块化是一项“伤筋动骨”的工程,所需经费较高。就高职教育而言,课程模块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技能型课程,属于“工作规范中心模式”。因其课程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比较容易实现。二是理论型课程(含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属于“工作任务驱动模式”,实现难度相对较大。课程模块化的开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有过课程开发经验,否则较难开展该项工作。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讲义和教师组织教学及学院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调研中对教学大纲的类型和内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大纲逐渐丰富起来了,除理论课程外,实训课程、实习课程、社会调研、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有了教学大纲。但同时,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教学大纲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处理教学大纲的内容时没有协调好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导致教学大纲出现“水分”以及随后产生的教育“不诚信”。

2.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在高职院校整体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建设的过程要注意:(1)教材的知识性(原理)内容要简约。对高职教育来说,任何技能和技术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知识,而要讲清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强调基本操作技术。(2)教材的内容设计要“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就是要求教材编制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或技能运用为对象;贴近生产,是指实训教学应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体现生产一线的实际要求;贴近工艺,就是按照生产的工艺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3)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为了将最新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标准等引入教学,实践教学教材每2~3年就应修订一次。

四、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施中的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重点。所谓“双师型”教师,从外延上看就是“双证”的结合;从内涵上看,就是这类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素质和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专业带头人在四个方面区别于一般教师,即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工作责任心强。目前,专业带头人往往缺乏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其对职教教师的要求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包括要有严格的职教教师任职资格。职教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等级,并具有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从企业或行业引入的高技能人才还必须经过师范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开展以专业带头人、紧缺专业师资为重点的教师培训项目。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活动之一,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已受到广泛重视。多年来高职院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建设了“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环境中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但从全局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向还不够明确,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开放的,这决定了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的任务,还要能面向社会承担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等各项任务。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是向行业、社会开放的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及师资配备等都要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

六、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

1.教学模式。近年来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符合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建构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就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讨论:

我们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实验←→实训←→比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实物演示(或仿真演示),学生边讨论边实验。实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亲自试验,亲自寻求最佳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个性,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建了第二学习课堂,丰富了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知识竞赛。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竞争合作、开拓创新精神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2.教学评价。我们认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以电子信息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部分的评价为例,其考核评分表如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教学部分考核评分一览表

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技能培训证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迟迟未有电子信息类所有技能培训的等级标准,造成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致使课程标准无法制定,更谈不上教学评价了。

七、建议

其一,在新一轮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服务特点,建议采用“树”型课程体系结构,以解决人才使用中适应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课程内容先进性和课程开发经济性之间的矛盾。其二,在新一轮课程体系设计中,建议借鉴现有的课程整合模式。它为课程内容整合构筑了良好基础,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教改成果。其三,在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建议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三者的关系,协调好课程内容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四,在新一轮课程实施中,要继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二者将形成互动关系;教学评价应根据高职高专特点,优先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莉娜,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1).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课题组.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B/OL].www.cvae.com.cn/allfile/20050517/046.doc,2007-10-16.

[5]胡仁杰.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综合性实践环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上一篇:联调联试下一篇:矩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