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教学

2024-06-07

思政理论教学(精选十篇)

思政理论教学 篇1

这些年来,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作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 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成灾, 等等, 对人们思想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尤其是发生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解体, 使我们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志薄弱者产生了信仰危机, 更有甚者———即个别所谓的“领导干部”, 疯狂地以权谋私, 进行着肮脏的权钱交易, 他们的所作所为, 则进一步破坏了社会风气。

社会与高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社会现状对高校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而高校的发展对社会现状有一个能动的反作用。高校不是世外桃源, 上述当前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对涉世不深的高校学生起着负面作用, 中等职业高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由此可见一斑!思政课是中等职业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在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四有人才”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不能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思政课的有关学科理论知识———即我们在平时所称的“教书”, 然后让学生对有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机械的背颂记忆!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 我们还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 也就是说, 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终成为“四有”新人——即我们在平时所说的“育人”。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这些年来, 我们在教书育人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由于历史所造成的种种原因, 有一部分地区的一些高校的政治教师, 往往对上述第一项任务———即教书比较重视, 认为这是硬指标;而对于上述第二项任务———即育人则不太重视, 认为这是软指标。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 深切地感受到,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绝非偶然,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这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错误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是唯心主义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这种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 任其不断发展下去, 必然会对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 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确保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 笔者以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必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 帮助学生认真读书, 领会理论观点,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一,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存的放矢地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哲学的教学中, 有一章节是阐述真理的,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可以采取辩论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辩论法来教学,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胜利, 学生会自觉地钻研教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 变得生动活泼, 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题目, 笔者当时选的题目为“有用即真理”, 把全班学少分成了两部分, 正反双方各出3 名选手作为代表参加正式辩论, 其余的学生在辩论过程不得发言, 等到正式辩论结束后, 双方可以各自再出3 名观众选手进行补充辩论,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各方的表现, 例如辩手的风度, 辩论的技巧等给予评价, 宣布获胜的一方, 并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 每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加5 分到10 分。失利的一方, 由于同样付出了精力, 也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 每一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加3 分到5 分, 从而激励学少积极投入其中。

第二, 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跃, 可以采用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讨论法, 能做到集思广益, 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共识, 可以有效地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及原理。讨论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讨论法更能发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变原先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因为在讨论的状态下, 大脑较为放松, 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当然, 在讨论中作为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气氛与教学节奏, 必要的点拨和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其次, 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学会自我反思,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要求。教师要从原先侧重于理论的灌输, 使学生从为对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 逐步转到帮助学生努力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社会, 用革命的人生观来看待人生。简单地说, 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使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 成为广大学生想学、爱学、学以致用的一门课。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只要我们这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是能够做到的。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新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困扰, 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理论, 很少进一步提出要求, 让学生用掌握的这些理论, 去分析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是应引起我们思政课教师重视的问题。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 不断地尝试培养学生的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法”, 较有效果的就是让学生就当前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 如“天价商品”的出现等, 用所学的经济·政治中有关价格的理论, 撰写小论文, 就此阐述各自的观点, 从而得以检测学习的效果究竟如何, 对于其中较好的文章进行点评,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此外, 在讲到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 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态度, 不仅学会定性分析, 而且上升到学会定量分析, 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进步!

当然, 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进行演讲比赛,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参赛, 题目出自于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笔者曾组织过一次主题为“个人与社会”的演讲比赛, 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 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令人欣喜的是, 个别平时较为散漫的学生, 在代表小组参赛后, 由于得到教师和全班学生的肯定而获得荣誉,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然, 要推行素质教育,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 还是不要盲目进行尝试, 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使一切工作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 笔者以为, 要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就要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变单一的“我说你听”为丰富多彩的电化教学。毕竟, 再好的教学内容, 如果没有一个同样出色的形式为之服务, 又如何能使喜动不喜静的高校学生静下心来, 洗耳恭听呢?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 在适当的时候,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应是明智之举。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只要我们这些做教师的, 平时多留一点心, 广播电视中的不少专题节目, 可以把它们录制下来, 根据教学的需要, 加以适当的剪辑和安排, 就能成为合适的微课教材。在运用电教教材时, 同样也要注意一些原则, 尤其是要注意有关的音像资料内容要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而不是反过来, 整个教学变成了看电视, 结果毫无长进。在进行有关介绍“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 大型纪录片《邓小平》就可以作为最佳的电化教材, 当然, 这同样也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从而使学生通过这栩栩如生的画面, 深刻地领悟到邓小平这位伟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刍议强化理论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篇2

刍议强化理论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他对人的学习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学习是一种行为,引起这种学习行为的变化是通过教师的强化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理解为思想政治课可以让学生游离于教师之外、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控的“自由”活动。我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或是课堂教学怎样改革与创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因此,学习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思想政治课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一、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学说。强化理论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成功的教学就在于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在他看来,教师的职责、使命不仅是教书,而且也在于育人。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模范行为和教学艺术去影响、感染学生,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强化能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其学习方向,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反馈信息是强化人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能动的活动,不仅能对学习作出某些反应,而且更关注学习的结果。如每当考试结束,学生就急于要知道分数,甚至还要了解自己的学习在班级的排名位置。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反应后提供的反馈信息愈及时、具体、明确,则对学习的`强化效果愈佳。它既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激励,又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促使其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

三是强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强化,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根据强化的来源,强化可分为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内部强化则是自我强化,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而增强自己的情绪和信心,使其产生更加努力的行为。外部强化是教师针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手段,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的必要条件。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某种事件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思想和行为随着环境刺激或事件刺激的改变而改化。当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方向和动力时,教师可通过积极的强化方式,如师生的真诚对话等,通过外部因素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内在因素的变化,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从不想学向想学转变。

二、强化理论对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1.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个学生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那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能动的;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正,行为不端,这时,他对学习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有教师抱怨,政治课不好上,有些学生听课不认真、不爱学习。也常常有学生诉说,政治课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毋庸讳言,影响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教材有关知识滞后的原因,又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教师由于所展示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能力有差异,因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当然,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信心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但是,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诲和引导,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恰到好处的启发和诱导。

例如,一位高三男生在上课时常与一同桌女生说话,听课漫不经心。我故意提问那位男生,他却答非所问、茫然不知所措,同桌的女生也从中觉得不好意思。这时,我对课堂用心听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同时讲述了我曾教过的几位考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一席话触动了他的心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功效。下课后,他立即向我表示:“老师我错了,从此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听课,请您相信我”.这种晓之以情,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2.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信心

所谓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就是指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外作业、考试等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传递给本人。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优势和长处,并从中受到鼓励,增强学习信心;而且也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劣势和短处,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促使学习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反馈方式有两种。一是课堂提问法。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就给予“你回答得很好,表达清晰,见解独到”的评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若是回答不上来,就用要“学会听课,学会珍惜,学会尊重”的评语。二是考试激励法。对于优秀学生,就用“学习刻苦努力,力争上游,敢于超越”的评定;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就用“希望学会学习,不甘落后,老师相信你、期待你”的评语。这些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能起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

3.凸显个性,分层教学,使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得到发展

在同一个班级的数十名学生中,他们存在的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和重视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根据不同个性差异和特点,施以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手段,进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是课堂分层教学法。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教师所施加的影响和产生的效应就不尽相同。因此,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等,并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模块时,由于该模块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深奥,因此我常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提问,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学习处于中、上游的学生,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不好的学生。这让他们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其学习的信心。

二是自查自纠与个别指导结合法。自查自纠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考试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正确估量自己,发现问题自行纠正。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最佳效果,实现自我超越。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篇3

从教学的本质来诠释

教学的概念由来已久,且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我国古代的“教”,多指“教授”“教诲”“教化”之义。如《说文解字》所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里的“施”,是指操作、演示,而“效”是模仿、仿效的意思。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即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这一活动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简单来说,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此,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并且是一种科学的、有序的、理性的认识活动。

随着人们的认识由科学世界观向现实世界回归,当代学者对教学认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和观点。叶澜教授指出,要“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传统课堂的最根本缺陷”。为此,要突破对教学活动原有的“特殊认识活动论”,从“生命的层次”重新认识教学活动,构建适合人们生活实际的新课堂教学观,即“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以为教学必须要超越学生,是人们以往对教学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一个传统观点;而现在,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对教学进行全新的认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全方位,将教学构建成人与世界的现实生活关系和意义关联,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认识世界、走进世界,感悟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理论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完整的成长过程,还是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让自身的生命潜能得以全面成长和发展提升的过程。

从实践的本质来诠释

人类对于实践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前进的探索过程。最早的模糊认识——远古时期还没有基本的认知,把这些模糊的精神的活动当作是实践。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一直把实践理解为人的道德和政治活动,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欧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实践的认知也大多局限于道德领域,根本不重视现实生产中的实践活动。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认识从传统思想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关于生产实践的理论。此时,生产实践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工具行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实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充实起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实践的内涵趋向于技术理论的实践,即这时的实践更多的指向实验室的实践创新活动。但后来随着科学主义给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危机被发现和认识之后,人们感受到了它的局限性,在不断反思中发现了交往实践——平等主体之间交往的行为。纵观这个过程,历史的实践观是从狭隘到反对狭隘的过程,对实践的理解也在趋于广义。

随着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现在广为认同和一直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强调:人们的认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否定、反思,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的过程。当前我们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性活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实践的本质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诠释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主渠道。以学校合理的课程设计,将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大学生,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得到学习感悟。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其教学目的和目标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要培育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日益重要,同样,实践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内容。

从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来看,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在社会纷繁复杂的认识论中增强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和鉴别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大家辨明是非、善恶、美丑,教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了提升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效完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我们能够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高校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又与其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由学生自主展开、亲身体验的一系列教与学活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

浅析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开设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当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这严重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及指导作用。所以, 调整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则显得势在必行。

1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

1) 理论空洞枯燥。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讲实话, 办实事, 脚踏实地的为人处世作风。而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内容理论性太强, 说理居多、脱离实际、观念陈旧, 而且给学生的感觉是空洞枯燥, 还没开始学就感觉没意思乏味, 提前就有了一种排斥抵触心理, 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增进难度。2)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目前, 大多高校采取的都是大班教学形式, 由于现行条件限制个别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 无疑再次增加了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排斥感, 于是思政课就成了“补觉课”、聊天课。3) 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是有激情、有趣味、有收获的课;最受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是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独特、爱学生走近学生、关心学生、愿与学生做朋友的老师。而我们有的思政课老师却固步自封, 仍然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复读机”式的教学。有的老师甚至躲在故纸堆里不愿走出来, 张口闭口马克思恩格斯说, 却不能深入浅出、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吸引学生呢?4) 考评方式机械死板。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性格迥异、追求个性与独特、追新求异的群体。他们是立体的人。而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品德, 成绩考核上以考代评这样的方式不科学也不全面。思政理论课应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成长成才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背景下, 改革开放也已进入攻坚时期, 人们的思维模式及观念价值取向于悄无声息中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大学生就是在这么一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核心价值观文化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层面下矛盾彷徨困惑。他们好奇心强、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 容易受不良现象和思想的影响。而当前,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占有相当的市场。同时, 官场上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专权勾心斗角等负面报道屡次曝光, 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的反感和抵触。

(二) 学校环境因素

1) 有的高校对思政课不重视、有“缩水”举动。课时安排随意性较大, 任意减少课时和消减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2) 学校未能把大思政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3) 培养机制上重专业轻德育, 大多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和品行不端惩处上缺乏可操作性机制。

(三) 课程因素

一是思政理论课所固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当前新自由主义思潮兴盛时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喜欢民主追求自由的学生不喜欢整齐划一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而我们思政理论课却是扮演着宣扬主流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一种矛盾, 加大了思政理论课的授课难度。二是因长期的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使人存有阴影。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 但在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时, 方式方法太过于粗糙与极端, 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带有敌对情绪, 他们感觉马列毛邓等理论离他们太远, 理解起来太抽象。三是当前无产阶级运动处于低潮,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难以体现。

(四) 教师因素

一是教师本身就没有吃透思政理论, 讲起课来自然不能游刃有余;二是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严肃枯燥的理论同样以严肃枯燥的方式讲述出来, 学生不喜欢;三是不能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使得让学生听起来是昏昏欲睡。

三、改革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 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大多高校思政理论课采用的都是教育部统一编订的教材, 但各高校的学生基础和学科类别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考虑各高校以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生搬硬套、机械灌输, 思政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 整合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1)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而机械的理论, 这样的方法效果很不错。2) 主题辩论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就教材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主题辩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主动积极的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3) 主题演讲教学法。4) 讨论教学法。第五, 实践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 坚持把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把诸如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文明上课、文明就餐、创建文明宿舍、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第六, 报告教学法。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者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做专题报告, 用同龄人的现身说法和优秀事迹来教育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 提升自我素质

1)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 高尚的思想品德, 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2) 拥有渊博的学识。大学生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知识面较宽的青年, 知识浅薄、孤陋寡闻是很难赢得学生的尊敬。3) 拓展工作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敏捷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州.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韩玉芳.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1.

思政理论教学 篇5

内容摘要: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路径,努力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对策。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一体化 对策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离不开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因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路径,努力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才能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的作用。“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1、理论基础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概括与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休系。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的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现实依据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

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一系列文件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主体与实践教学主体的一体化、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 活动的一体化、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指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主客体角色的统一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教法进行,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即知识的传授者,而大学生是客体,即受教育者。思政课引入实践教学以后,大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大学生主客体角色在教学环节中的分离,客观上把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割裂开来。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必须首先将大学生的主客体角色统一起来,并且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明确和认可大学生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内化为内心信念,从而避免教师无意义的强制性的理论灌输,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创设属于学生自己的有特色、有品位的话语空间、活动空间和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2、教学目标的统一

由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目标,实践教学以实践人格的养成为目标,两者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条件的。受多元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以较强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实践人格,这种实践人格在某种情况下与理想人格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只有协调好理想人格与实践人格之间的矛盾,把大学生现实的成长环境和客观的需要与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理性要求有机结合,把对大学生要求的理想程度与其实际接受的现实程度有机结合,从而找到教与学之间的共性,形成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的科学标准,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实到大

学生思想转化的实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理想人格为标杆,在实践养成中以因人施教为特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用科学理论进行武装,用社会实践加以锤炼,用浓郁的主流氛围给予熏陶,通过一般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个性化的实践结合,塑造学生健康的实践人格。因此,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中心内容和有效载体既不是理论教学,也不是实践教学,而是学生的实践人格教育。它通过设置特定专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块,把理想人格教育与学生实践人格的养成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自我思考、思想转化和身体力行,推动学生由实践人格向理想人格迈进。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常被称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它是获取知识与积累经验的统一,也是学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统一。成为高校思政课同一教学环节中的两个不同方面。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排斥理论教学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因此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特点和作用。把两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案例分析、新闻播报、校园文化、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进行整体安排,实施整体推动,引导学生一方面用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激发他们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三、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对策

1、强化理论教学,切实发挥理论先行功能。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系统的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学说、基本理论。强化和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提升思想境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和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导向作用: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削弱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便无法开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清理论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富有成效的理论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辩证的、理性的思维分析、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倡导的理想目标和信念追求与现实中的功利取向和实用导向的巨大差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规范实践教学,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比理论教学更具优势,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内容有趣、吸引力强,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

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由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不同,它的复杂性导致操作中的不规范性。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其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等形成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具备制度上的保障。再次,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最后,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实习实训中,与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为一体,坚持实践育人原则,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3、化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和冲突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属于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但理论教学以系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则以运用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主。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以积极的态度予以回应,化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首先,运用主流与支流相结合的分析法,阐明科学理论与错误行径的关系,科学理论作为社会的主流,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社会正能量,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而错误行径作为社会的支流,与人民利益不符,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被淘汰,不会长期存在下去。主流与支流相结合的分析法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其次,运用发展分析的方法,阐明理论与现实之间转变的条件、动力、途径,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平衡性和长期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再次,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新问题,客观公正的肯定成就,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把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4、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性。

首先,协同理论学习与理论应用。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通过典型案例和新闻事件,指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百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基本理论认识、分析、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升华经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理论修养,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塑造完美人格。其次,协同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因此要调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判断,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实践自律,促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配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情

景,鼓励学生将实践素材带入课堂,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实践成果,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再次,协同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实践发展又是无止境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理论的创新。教师在做好理论传承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用创新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并且根据实践变化,引导学生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加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掌握并运用理论具有重要作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杜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加强实践环节,己变得迫在眉睫。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精神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3]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4] 王飞.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在意蕴 [J] 江苏教育(职业教

思政理论教学 篇6

【关键词】思政课 理论彻底性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8-02

一、理论彻底性的概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彻底性的命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理论彻底性的定义,简单而言就是:正确的理论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据,只有把握事物的根据才能彻底理解理论,否则就是错误或者肤浅的力量。彻底的理论就是真正的理论,是高度抽象的理性东西,也是对事物实质的正确反映。而没有对理论进行彻底性认识,就不能说服人,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对理论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如果没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不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的彻底性

(一)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内在根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的成果,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性、科学性的,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是彻底性、科学性的。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有着明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鲜明的立场和结论,在面对重大问题时,高校思政课从不含糊不清,态度不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也相应地有了丰富和发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科学性,也体现在与时俱进上。要善于针对变化发展的社会对象,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象,做出相应的改变,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得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因此,我们说理论的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内在根源所在。

(二)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观的决定因素

教学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一般价值规范稳定的思维模式,教学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构成要素中。”[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某些教师没有将教育价值内化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对教育价值的选择仅仅停留在了“传递知识”上面,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技巧,甚至是能力和智力的提升上,忽视了素质培养和素质训练。在这个时候,只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才能使得教师深刻认识教育教学价值观念,不断用价值观念指导自身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模式。只有通过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才能使教师感受并且认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观,坚持和树立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价值观,用正确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开展。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彻底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和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坚持理论彻底性是其中非常基础的环节,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理论彻底性,本文认为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一)“教材”和“教学”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编写的,代表了目前我国国内思想政治研究的最高水平,有着很大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所以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发展规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就需要处理好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吃透吃准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从而完成理论教学任务。首先应该反映教材的整体性,比如思政课的四门课程是一个整体,其内容具有统一性,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近代历史又告诉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还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了社会发展历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化的过程。最后,教学必须反映出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因为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而实际教学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具体性,所以兼顾好教材的稳定性和教学的时代性是理论彻底性的重要环节,这样就需要高校理论老师在忠于教材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做到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效果。

(二)“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式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贯彻其彻底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理论课进课堂和进头脑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学生思想观念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学生将思政理论课学习看作一种形式,甚至一些高校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强制学生上课,而这种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实现思政课的进头脑,更不可以实现理论彻底性的贯彻。因此,高校思政课进头脑应该完善一些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强调理论灌输,特别是学生不知道和感兴趣的理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第二,发挥教师的能到作用,理论教学是思想上的接触,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位自我风险和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他们应该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尊重理论课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

(三)“考场内评估”和“考场外评估”的关系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评价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环节,也是对理论彻底性坚持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既包括显性部分,又包括隐形部分,前者比较容易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而后者则往往会忽视,导致在实际评估时出现了困难,也不能对其中比较差的环节进行改进,最终影响理论彻底性的贯彻。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评估,将其显性效果和隐形效果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其中存在较大缺陷的环节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切实坚持理论的彻底性。目前高校在显性效果方面采用的是考场内评估,比如考试、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从而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理论的彻底性又不能离开考场外评估,也就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估,通过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持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内容,并将这些理论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对理论彻底性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

[2]马志颖.教学价值观再认[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5:7

[3]贾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5]范颖.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65-166.

思政理论教学 篇7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就是指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体现在:

大学生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教法进行,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 即知识的传授者, 而大学生是客体, 即受教育者。思政课引入实践教学以后, 大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 大学生主客体角色在教学环节中的分离, 客观上把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割裂开来。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必须首先将大学生的主客体角色统一起来, 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明确和认可大学生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内化为内心信念, 从而避免教师无意义的强制性的理论灌输, 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 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创设属于学生自己的有特色、有品位的话语空间、活动空间和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处于一优化的状态, 形成良性循环。

教学目标的统一。由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目标, 实践教学以实践人格的养成为目标, 两者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条件的。受多元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 当代大学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以较强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实践人格, 这种实践人格在某种情况下与理想人格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要协调好理想人格与实践人格之间的矛盾, 把成长环境和客观的需要与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理性要求有机结合, 把对大学生要求的理想程度与其实际接受的现实程度有机结合, 从而找到教与学之间的共性, 形成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的科学标准, 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思想转化的实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理想人格为标杆, 在实践养成中以因人施教为特征, 注重个性培养和发展。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 用科学理论进行武装, 用社会实践加以锤炼, 用浓郁的主流氛围给予熏陶, 通过一般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个性化的实践结合, 塑造学生健康的实践人格。因此,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优化的中心内容和有效载体既不是理论教学, 也不是实践教学, 而是学生的实践人格教育。

二、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的对策

1. 强化理论教学, 切实发挥理论先行功能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系统的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学说、基本理论。强化和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 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 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 提升思想境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和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导向作用: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 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削弱了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便无法开展。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清理论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丰富教材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富有成效的理论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辩证的、理性的思维分析、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倡导的理想目标和信念追求与现实中的功利取向和实用导向的巨大差异。

2. 规范实践教学, 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理论教学更具优势, 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形式多样、内容有趣、吸引力强, 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 由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不同, 它的复杂性导致操作中的不规范性。因此, 我们必须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首先,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其次,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等形成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从而使实践教学具备制度上的保障。再次,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最后,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实习实训中, 与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 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为一体, 坚持实践育人原则,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

思政理论教学 篇8

我们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究如下: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首先,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注意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能力本位转变,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社会能力为目标, 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在成长成才和职业未来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问题,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采取以问题为取向的教学, 探讨教学新思路

在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中, 以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标, 采取了以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 即课前由授课教师提出课程内容的相关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并积极动脑筋思考, 培养其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探索这一教学新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如:我国改革开放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农民工"问题的由来与解决措施等) ,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以"我说社会主义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为题,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探讨教学新模式下课时安排

根据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我们把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本课程教学形成"课堂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写微小论文 (或感想体会) "的新模式, 把教书与育人, 置于潜移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4.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以案例导入, 问题驱动, 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时有的放矢, 带着问题分析案例。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逻辑推理的空间, 才能分析得形象生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共同深入分析问题, 化解疑难困惑。项目教学法也比较受学生欢迎,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的是“做中学”的理念。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将人们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实实在在的, 有助于学生素质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就业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实践。

5. 充分运用学校等环境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

因此, 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就必须有学生可以亲身进行社会实践的真实任务, 而学生课下的社会实践, 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 鉴于条件的限制, 绝大部分主要展开属地化教学, 教学资源设计成真实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去实践, 做到“真题真做”通过属地的社会实践, 学生自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探索、研究, 得出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结论和观点, 这是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实践活动, 所以教学资源的属地化为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总之, 思政理论课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理念, 必须首先明确教学做一体化的含义, 从而较好地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推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6

[2]杨柳, 王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思政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建议 篇9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教学,多媒体技术,建议

近些年来, 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 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 在现代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中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自从幻灯、电影、电视机发明以来, 特别是20世纪后期计算机的问世和迅速发展, 并在教学领域推广应用, 直接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运而生, 如:多媒体体语言教学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空间、时间、信息上为人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空中大学”、“网络大学”已广泛出现, 远程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出现, 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是了解这些新知识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 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 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却显得单一和陈旧,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和接受。从以往的教学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看,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不高, 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颇有微词。具体而言, 在整体教学效果方面, 在如何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方面,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都不令人乐观。这其中当然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等原因, 但也不可忽视长期存在的单调、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 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 和变革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求知特点相适应;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 满足广大师生热切要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愿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目前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倡互动, 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构建一种“逼真”的教学环境。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有利于在教学中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 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突出作用在于: (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实效。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观点形象化, 并且适应具有不同思维特点学生的需要, 达到集中精力学习, 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2)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 具有清晰、动感等特点, 学生能充分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使教师原本冗长、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引人入胜和充满魅力。应当说,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有利于使师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思政课教与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技术在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近些年来, 特别是思政课实施“05”改革方案以来, 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教师, 在学校教务部门和思政部领导的支持下, 针对思政课的特点, 结合学校精品课建设工作,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多媒体化。普遍实施思政课多媒体教学, 不仅要有大批成套的、较高档次的多媒体“硬件”教学平台, 而且要有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及其它配套的“软件”材料。为此, 思政课教师在思政部的领导下, 组成了若干个教学团队, 并要求大家在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社会实践环节等方面狠下工夫。譬如由我负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我们结合校级精品课、省级优质课的建设, 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在“软件”方面采取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的做法, 即在任课教师充分熟悉、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由参与精品课建设的任课老师分工承担各章任务 (基本上是每人一章) , 负责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备用资料的搜集等, 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或专门会议, 由分担任务的诸位老师对该章内容进行“说课”, 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尤其是对教学课件的制作, 教研室要求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学校“三能”办学特色的实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等, 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实现了老师个人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 有利于保证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更新,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从近两年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与问卷调查来看, 目前我校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思政课的比例明显提高。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使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思想艺术演义, 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思政课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而且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 也令人满意和欣慰。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时, 能够冷静理智, 明辨是非, 表现出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我国重大自然灾难面前, 他们更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 踊跃捐款捐物, 形成了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事物的度, 避免走极端, 以利于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这里择其要者加以讨论, 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诸位同仁的注意。

1. 课件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 不要游离教材太远。

教学常识告诉我们,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备课与课堂讲授的基本依据, 遵循教学大纲和注重教材依据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法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条件下, 我们还要不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依据进行课件制作、备课和讲授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 如果不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体系, 由各个任课老师自由操作, 各行其是, 教学工作就很难管理, 教学秩序就无法控制, 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尤其是思政理论课, 还有政治教育目标和政治纪律的问题, 假如众多的思政课老师都不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 都按照个人的想法和喜好编制教案、课件, 那么, 大学的政治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局面。如此一来, 可能显得很自由, 很生动活泼, 可是, 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难以在社会主义大学讲堂上得到体现,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就会落空。其实, 有些老师在自己的课件中夹杂大量的所谓“新鲜材料”, 用其它学科的东西对思政课实施过多的“包装”, 看似独具匠心, 但由于教学内容严重游离于大纲教材, 使学生听起来摸不着头脑, 学不到应有的东西, 并不被学生认可。此种情况已在最新的学生座谈会上反映出来,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课件内容要“精”而“实”, 不可盲目追求多样和好看。

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件, 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 以利于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政治素质。因此, 老师在制作一个课件之前, 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不可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固化为课件, 在课堂上大量演示庞杂的内容, 由“人灌”变成“机灌”。目前,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库尚未建成, 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要费时费力地搜集图片、动画、音像资料, 甚至将一些与教材不大沾边的素材勉强拿来使用。然而, 过多地、不加甄别地使用多媒体素材图解或演示教学内容, 学生不仅会感到视觉疲劳, 而且会产生堆砌、杂乱、肤浅的感觉。因此, 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围绕教学内容精选素材, 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 否则可能会冲淡主题, 影响学生听课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确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性, 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 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华而不实的东西, 明显忽略思政课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些做法既没有注重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又没有切实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所以, 课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实, 注重实效。要知道, 课件制作时髦、复杂并不一定效果就好, 事实上有时会适得其反。制作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及时引入课件, 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认知能力。换言之, 既要充分把老师的思路和意图表达出来, 又要恰到好处, 使课件真正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 体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3. 课件制作要讲究艺术性, 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要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需要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背景颜色和布局, 字体和字型的选择, 图像、动画和影像的制作艺术质量, 按钮和提示文字同整个课件的风格是否一致等方面。思政课的多媒体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较高技艺含量的活动, 是老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 才能受到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启发美感, 使思想情感更加丰富。当然, 思政课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不可流于形式, 不要盲目追求外在的华丽, 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许就在于朴实、简练而有创意。关键是要有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将课件的艺术性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的冲动, 获得美的享受, 并在审美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 激发要求学习的欲望。

4. 要把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思政理论教学 篇10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性, 因为,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受实践的检验, 反过来, 又可以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党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 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原则, 应该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坚持这一原则, 就要加强针对性, 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 运用思想政治道德和学生个性心理的理论去回答和解决学生中的现实思想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我们要善于从客观现实出发, 看待多元化的思想意识, 而不能沿用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想法视为异类, 不可理喻, 形成施教与受教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不仅有悖教学关系, 而且对教学来讲是“得不偿失”的。毛泽东同志早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 怎样互相联系呢?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 ‘的’就是靶, 放箭要对准靶,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就是箭和靶之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 理论与学生的关系, 也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既是理论的生命所要求, 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需的和谐关系与和谐环境。以此推论,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 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新理论;另一方面, 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途径和手段, 积极推进和强化实践性教学, 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运用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理论去诠释、回答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学习是为了运用, 防止和反对学用脱节。毛泽东同志说过,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要能够精通它, 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是理论与实践和谐性的体现, 为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 开辟实践教学, 教育和引导学生勇于实践, 善于实践, 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同时, 使学生体会思想政治的灵魂和德育的真谛, 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1996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培养目标上, 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部分) 指出: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新的目标要求, 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偏重于书本概念知识的学习, 忽略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须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 使学生会学知识, 亦会运用知识, 还能创新知识, 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培养的现代人才就是要具备应对问题的相应能力 (包括认识水平和能力) , 应对复杂多变的各种环境的认识和行为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经验) 纳入同步“轨道”, 方能适应社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方能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不仅仅是传授和记忆书本知识, 而是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涉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以及与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知识或经验, 并注重在此基础上强化各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使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提高能力的过程相统一。要将学习过程, 变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丰富积淀的过程, 同时亦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是不断促进思考、独立思考、创新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上述两个关系, 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激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开阔视野, 升华思想境界, 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进步, 提高综合素质。总之, 我们要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目标贡献力量。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高职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思想道德是人才的重要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适应社会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差别营销下一篇:应急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