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新加坡模式

2024-08-03

重新思考新加坡模式(精选三篇)

重新思考新加坡模式 篇1

Sutter Health是加利福尼亚州被这次立法影响到的几大知名连锁医院之一,为了按照第1953号法案对医疗建筑进行规划,Sutter Health的投资计划已经上升到了65亿美元。在对遵守该法案所作出的决策进行估价的前期,Sutter Health采用精益设计(Lean Design)体系来最大化地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降低成本。精益(Lean)一词最初产生于丰田汽车制造业中,用来表示一系列生产流程,可以定义为“在达到客户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完美”。这一系列流程强调了工作中对于通力协作、紧密的商业协定网络开发的需要。这也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努力,从而优化整体价值而非局部,同时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Sutter Health是从“精益设计学会”得到这些实践理念的,该学会将这些理念归纳为五点。

Sutter Health在考虑到未来发展时意识到,医院的改建不仅仅涉及到地震安全性问题,还涉及到在医院内部如何使医疗护理得到更好的执行,从而提高医院对于病患的价值。实际上,这种思想对指导工程建设的方式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设尽量完美的工程。

为了更好地建设医院并改善其建设环境,Sutter Health于2006年8月启动了一个相互合作学习的项目—“样本医院创新项目”。为了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的规划和发展,作为Sutter Health医疗设施设计规划发展的建筑规划主管,我得到设计这个项目的难得机会。

我们首先制订建议书邀请函(RFPs),邀请函中列出的参与该工程的小组,都必须进行内部筛选后提交各自的建议,最终我们将所有建议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这些小组包括建筑师组、工程师组、施工人员组和临床顾问组。在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内,所有这些小组被看作是综合项目执行团队(IPDT)。建议书邀请函中列出了团队在项目进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设计需要打破传统、有所创新,因为传统设计已经导致医疗建筑成本模型各参数状态(包括建筑成本参数、运行参数和安全参数)不稳定。

Sutter Health总结了该项目需要达到的四个必要目标:

第一,明显改善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二,使临床操作和后勤运行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第三,使建造成本可控;

第四,实现医疗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这与能源消耗和弹性医疗空间息息相关。

建议书邀请函中列出的每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提交的最终成果包括资源分配文件、工作流程效率文件、累计维修周期和常规性的前期示意性设计方案和工程成本估算文件。建议书邀请函说明最终将会选定3个小组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每个入选的小组都将得到50万美金的酬劳。

研究对象锁定为某新开发区的60床专科医疗设施—一般急救中心,其规模可扩大至120床。设计方案需要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建筑选址限制条件。临床空间的弹性设计建立在标准化的建筑设计参数和重要空间(临床空间和后勤空间)标准化的基础之上,而非在特定的平面条件下。

这个项目的理论基础不是最大化地降低建筑成本,而是使我们所做的工作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如果提供护理的医院建筑确实因此而改善了护理方式,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强了成果的可预见性,同时明显降低了运营成本或者减少了护理总量,将会怎样?如果医疗建筑能够减少资源需求和所需护理循环周期的50%或者更多(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即用于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配置占全部护理成本的60%以上,而在加利福尼亚州,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达到了70%以上),将会怎样?如果我们最终设计出的医院建筑造价比以往更低而且建造速度更快(从每平米成本测算以及减少30%以上所需面积两方面来进行评估),又会怎样?如果上述假设都能实现,那么最终建成的医院能否为我们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护理空间?如果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此我敢断定所有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最终建成的医院将不仅能够保证最佳的运营能力,还将是一个能够催生出全新的护理典范的建筑空间。

Sutter Health样本医院创新项目(SH-PHI)其实是创造一个不同寻常的、包含多方面目标数据表的尝试。经过努力,Sutter Health致力于开发多种“新一代”医院建筑,而其理论依据就在于这几页关于设计流程的文字阐述和其他几个出自于样本医院创新项目的的精益项目执行概念。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精益项目执行策略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大量关注。实际上,这种执行策略促进了精益项目设计激动人心的新发展以及项目之前的交流与协作。

但是建筑设计与建设行业倾向于精益项目设计模式(比如协议与目标价值设计的综合形式),SH-PHI的巨大价值是在最初的综合项目执行团队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进行医疗护理所需的资源配置可以而且应该与建筑设计同步。我们从来都没有对设施的效能进行过具体测算,但是如果测算,我们就可以明确了解所建造的医院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其他任何方面的测算都无法与之相比。暂且不考虑这些建设项目如何执行,不考虑它们是由设计直接进行建设还是先设计后投标再建设,是委托设计建设还是竞标建设,我们认为问题在于所有参与者思想的不协调、各事项网络协作的不力导致的全面合作失败。在医院各部门之间,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不要误会我所说的话。相对整体价值的实现而言,无论在哪个环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浪费都是高效价值运作的致命伤。因此Sutter Health关于改善设计的工作是很显著的,而且很值得。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其他的文章中都已经提到过,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Sutter Health起初以竞赛的方式来执行现在这个项目,竞赛过后他们便将工作方式由竞争改为合作,最终有3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IPDT)入选。早在项目建议书阶段,这几个小组就已经针对相关的病人/工作流程进行讨论,而且建立了一个框架用来解决Sutter提出的问题。图1和图2分别是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流线分析图,每一张图表都重点示意了病人的最小活动范围,而且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就诊结构。这几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是Sutter Health根据各小组的协作特性和工作能力挑选出来的。他们的协作特性对于设计最终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各个小组需要在专家研讨会上共享他们的设计成果。他们不只是为Sutter Health工作,也是在为彼此而工作。

因为此过程特别包含了对病人就医流程和相关医疗服务的评估,所以为了保证评估的准确性,Sutter Health成立了一个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所有作品进行评估。该委员会由医师、护士、医院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组成。除了自身的专长,这些委员还要能够挑战自我假设,探讨什么才具可能性、什么是最优选择。

实际上,Sutter Health为不同专业和技术学科的合作提供了独特的交叉点,并通过几个重要指标评估这几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的计划在实现Sutter Health目标过程中的成效。

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医护过程的转接和交替的次数、病人就医流程具体的过程都需要根据特殊需要进行仔细计算。这些数据需要参考Sutter Health的基础数据来确定,这些基础数据由当时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内相似规模的医院的手术量和病人流量统计得出。我们推断,减少这些交替的次数和步骤的数量能够使护理模式更加完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在生产以及供应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尽量减少接触点就能减少错误,并且有效降低循环周期。

医院的运作效率由上文提及的资源分配计划所决定,能够反映出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服务设置的步骤数量以及改造服务设施的计划周期两方面进行评估。项目效率将从所需面积以及设计所能达到的房间设置标准化程度两方面来进行衡量,后者主要由不同类型医疗用房建筑空间的可变性决定。其他衡量标准还包括建造成本(建设成本和生命周期内运营成本)、项目建成所需时间和设施的能量消耗。所有的衡量标准都是参照Sutter Health连锁医院同类服务设施运作达到最高效时数据制定。

小组间的这种合作模式与指导委员会的帮助明显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学习。每个参与者都会面对各种前所未遇的棘手问题。3个综合项目执行团队最终都要针对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前期的设计分析,为其在原始选址的建设开发提供足够的信息(在合作性竞争中作为基地开发的基础)。

正如我之前所说—3个团队、3个设计方案、一系列给定的参数—这是一种得到最佳设计的独特方法。在项目开始阶段,为了促进深入的合作,Sutter的代表声明,基于项目各方面需要,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获得某一种样本医院的建设承包权。根据上述标准对各小组工作成效的评估结果将会决定各小组赢得项目的次序。

当3个参赛小组被选定后,Sutter Health马上召开第一次专家委员会,确定衡量成功的具体标准和专家委员会认同的正式的项目计划(包括确认所有的专家会议以及项目合作阶段各个小组需要提交的最终成果)。这次专家研委员会是在2006年8月中旬召开的。

Sutter Health为参与的各个小组设立了各自的终极目标,作为其成功的衡量标准。Sutter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对可能性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所有参与小组都必须认同Sutter提出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实际可行的。各方的对话是动态灵活的。项目的建设目标是积极的,在所有参与者游刃有余的程度之外,但并非不可理喻、遥不可及。Sutter认为,这种跨越式的变化并不是现阶段发展的极致,而是对现状的一种改善与挑战,衡量标准如下:

工作效率提高40%(根据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整体循环次数、通过病案组合指数修正计算的每个出院病人的资源使用来进行衡量);

每个出院病人治疗所需的基础建筑面积减少30%;

建造时间减少50%;

每个出院病人的能源消耗降低25%。

这些重要的标准是指出院病人数量或者是衡量上述改善效果的量值,代表了医院提供服务的能力,并且为简单评估某个工作流程的效率提供参考。上述标准的制定使得各项目小组的工作开始转向对医疗工作流程的重新定义。在开始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对基于病人活动流线的医疗工作流程进行研究,并且坚持对流程进行优化的指导思想,在此之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或空间规划。

起初各参与小组都认为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建筑设计师们习惯于一开始便进行规划设计,而承包商则习惯于看图纸来计算建造成本。双方都需要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解,并且根据各自的理解来重新思考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工作流程、项目周期和整体流程分析(图3)。

经过上述努力,这种跨学科的服务“细胞”单元得以更加精炼,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代替传统的部门式格局。

这些特定的“细胞”单元进行了多个学科的具体配置,以提供护理过程中可供测量的主要步骤,从而尽量减少活动所需的替换和步骤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循环次数。比如,收置单元将收置、实验室、心电图室、健康普查室和肺功能检查室等多个服务功能整合为一体,这样在这个单元内就可以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或者急救。

同样,在治疗单元(集外科手术室、内窥镜检查、心导管检查、放射线检查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病人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出院或被收置到适合的急救护理单元。对于急救单元而言,这是有效的解放。诊断基本上分散发生在单元中,借由通力协作实现了单元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Sutter Health在之后又召开了两次专家交流会,对医院最初3个月的运营与流程概念进行了探究和发展,之后项目小组进入设施规划、设计与建造的系统评估阶段。

建筑策划是设计这些单元的理性方法。实际上,策划改变了设计师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因为规划师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有了较大变化)。虽然设计师们所做的设计已经不是他们最初的设想,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运用新手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第四次专家研讨会在2006年11月中旬召开,会议主要探讨了单元流程的建筑表达。这一理念是对“通用护理单元”概念的发展,“通用护理单元”是指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单床病房,可为入院病人提供心电图检查、标本收集、胸部X光透视检查、超声检查、治疗准备、后续恢复、病情观察和急救等服务。房间的多少根据时间和病人的需要而变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个医疗“门房”对患者的活动流程进行观察,从而保证护理服务按计划进行。多个空间体块弱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连接,而使整体性得到加强。设计小组开始着手进行流程的进一步整合,其中一个小组甚至开发了一个“解码圆环”,用来说明某些房间内部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图4)。

此时,各小组开始真正意识到优化工作流程设计的实际价值。如果工作流程得到优化,从原有流程中除去一些不必要的冗余,那么所需要的工作空间也就能相应减少;建筑空间减小了,那么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流线也就自然缩短了,就诊或工作流程的循环次数也就相应提高了;循环次数提高了,那么整个医院的运营效率也就提高了。

在2006年的12月份与次年的1月份,Sutter Health又分别召开了第五次和第六次专家研讨会,对实际的建筑系统备选方案进行审核。这些备选方案包括有大跨逆桁架结构系统(为医院内诊断与治疗空间所设计)、住院楼混凝土立墙平浇施工法、病房内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外部布线系统(隐藏在装饰墙面后)、VRV空调系统或医疗用房内的可调节蓄热泵装置、布置于逆桁架结构的空隙内的暖通和电气设备、LED闪光灯的广泛应用和全光谱荧光照明灯、集光技术、废热发电和光电技术的应用等。各组件的高度标准化保证了大批量的生产和尽少量的建造的可能。所有病房墙体设计都趋于标准化,一类为病房使用,另一类为门诊使用。这样,墙体就可以提前预制,然后现场装配,而不用在现场一点点建造。

2007年1月31日,3个小组提交了最终成果。所有成果都远远超越了设计初期设定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3个小组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合作力度,并且每一个小组都从另外两个小组的工作当中收益。这种学习是深入的,所有顾问和Sutter Health的参与人员都受益匪浅。

接下来,Sutter Health对建筑系统的备选方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推敲,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初步评估表明,本项目为优化工作流程提供一个工作框架,能够实现工作效率提高46%,包括减少全程护理程序的步骤,减少总体循环次数,减少35%的空间占用,降低30%的建设成本,减少25%的能源消耗。

实际上,截至本文完稿时,Sutter Health已经依据其对样本医院创新项目的学习与理解,在当地建设了5座连锁医院。图5和图6就表达了其理念和方法的正确性,对两家医院的提前测试数据进行了比对。图5是目前一家秉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医院,图6则是一个在样本医院创新项目指导下新建的医院。在图5所示医院中,病人需要经过15个步骤才能完成确定是否需要手术而进行的5项检查,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1 700英尺(约520m)的步行距离和大约240分钟的等待时间。如果我们认为所需进行的检查是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就会质疑为什么要需要15步骤去获得5个有价值信息。在图6所示的医院宗,病人只需要花8个步骤,走395英尺(约120m)的路程,花费80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同样的检查。并且,图5所示医院只有47张床位(未设产科床位)和很小的辅助空间(3个手术室和9个急救站),但每张床位的平均占地面积却达到1 645平方英尺(152.8m2)。图6的新建医院有62张床位(包括6张产科床位,每张床位占用面积稍大一些)、7个手术室、16个急救站(在急救高峰时段可将通用护理单元纳入,使急救站面积扩大1倍规模)。该医院床均占地面积为1 637平方英尺(152.1m2),整体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Sutter Health也将单元工作流程概念应用到了其他几项同时开发的工程中,很多应用了这一概念的工程都已经获得明显的收效,这一概念使很多因预算或用地等问题而搁浅的项目得以进一步发展。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医疗中心利用单元工作流程概念开发出了一种综合扩散式服务平台(包括一个通用护理单元和一个标准的部门配置),最终在原本计划空间70%的基础上实现了90%的目标效能(图7)。还有一点我想说明的是,虽然设计师不可能改变文化,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推动文化的发展,或使其更明确、丰富。Sutter Health一直在其连锁医院内部探索单元概念的推广,并开始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做这些评估旨在为其后建设的项目提供理性参照。

在这次样本医院创意项目结束后,Sutter Health所有进行方案设计甚至已进入设计深化阶段的连锁机构都采纳了很多本项目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系统创意。第一阶段的实践证明,对于Sutter Health提出的针对资源使用计划、空间规划标准和能源模型的效率指标是切实可行的。虽然现实情况决定了这些指标在实际工程中的执行深度,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它们将来实现的可能性。

在建设行业和医疗保健业中进行创新的压力空前巨大。Sutter Health样本医院创新项目的优秀范例证明了合作和共同思考能够突破行业现有模式束缚,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带来巨大的改变。

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建筑业得到推广,我们愿意在医疗建筑业内发起一个复兴运动,将康复和医疗服务带给成千上万的民众,让所有本已服从现实的人们都能够轻松地享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5秉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某医院评估数据

6在样本医院创新项目指导下新建的医院评估数据

重新思考新加坡模式 篇2

当前,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标志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6号文强调高职教育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要加强“校企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习、研究和借鉴NYP的职教理念和经验,对我们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结合自身特点,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将有很大的益处。

一、“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TM)”办学理念

“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TM)”是NYP前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实际而创新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教学工厂直观地说就是以办企业的模式办学校,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由“模拟”到“模仿”到“融合”,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全方位营造工厂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开发型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开发

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是教学工厂办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或者说是支撑。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在教师的主持和指导下,学生以小组轮换的方式参与完成。NYP每年寻求和接受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和自主研发项目达上千个,可以顺利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这样做,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两方面都取得了收获。大量的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也为NYP实施“双轨制”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保证。

2.“双轨制”课程体系构建

“双轨制”是NYP对各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的归纳表述,指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前四个学期主要进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训,并不间断地从事小项目研究。第五学期全部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在校进行专向学习(专业方向的教学),B组学生又分为B1和B2两组,前3个月B1组到企业顶岗实习,B2组在学校做专门的项目研究,后3个月B1和B2两组轮换;第六学期与第五学期的做法相同,只是A、B两组学生轮换。这种“双轨制”的运作,项目教学贯穿三年教学的始终,在学习、实践和时间上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减轻了学院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压力。

3. 教学工厂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境界

NYP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赢得企业信任。教学工厂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的,而校企合作一定是以学校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的合作。林靖东先生说,学校是要开展教学的,需要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师的能力,校企合作一定要以学校为主。搞校办工厂或者从企业引进资源办校内厂,有太多的商业化色彩,不太适合大学创新、突破、超前的办学理念。大学要密切联系企业,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甚至超前企业的发展,以前沿技术引领企业发展。以诚为本,维护双赢,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

4. 科技中心的龙头建设

NYP以“学院”→“学系” →“部或中心” →“小组” →“个人”构建它的组织体系。与我国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做法不同的是,NYP是以“科技中心”建设为核心和龙头构建高科技含量的教学环境,其核心活动包括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专向教学、在职专科培训(专能开发)、工业项目开发和科研创新项目开发。专业教学与管理是科技中心主持、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项目。科技中心及其专能基础的强化促使教学工厂模式得到提升,并加深了教学与企业环境的结合。同时,教学工厂模式也成为学院专能开发和教职工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5. 教学工厂模式是一种发展的模式

NYP教学工厂是与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既不是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模式,也不是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它不仅仅是企业项目,也不仅仅是企业实习。NYP教学工厂是学校教学与企业项目、企业实习的有机结合,它不具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与时俱进的,这就是超前的发展观,是NYP教学工厂模式持续发展,显示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校企合作构建教学工厂模式,学校的“本钱”是什么?是人才,是教师。教师要增值而不是被淘汰,就要不停地培训和学习,要不停地提升专能,能够服务企业;学生培养要适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做到了这些,企业自然会来找你合作。这是NYP“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1. NYP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放在重要的地位

学院在营造优美、自然、和谐、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实施环境育人、陶冶情操的同时,在管理上注重更新与创新,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加强团队建设,用好人才,激励师生敢于创新、善于应变的创新精神,努力实现“1+1>2”的人才效应。教师方面,在教学评估、奖励晋升制度上注重教师的创新和超前理念,注重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和实际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破格提拔使用,破格晋升工资等级。在学生方面,实行形成性考核评价制度,取消了传统的毕业论文和答辩环节,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培养出企业适用人才。在新加坡的企业,人才不叫人力资源,而是叫人力资本。

2. NYP把教师能力提升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策略

NYP选用教师要求大学学历并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个别紧缺专业也需要三年以上工作经历,这是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的基础要求。NYP十分重视教师专能开发和专业培训工作。教师主动到企业调研,学院与新加坡经济经济发展局等政府部门建立密切关系(林靖东先生曾任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人力资源开发署署长),请企业专家来院讲座,积极预测企业技术发展趋势,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超前两年应对企业发展未来做技术技能的准备。NYP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专任教师1000多人。学院对每位教师每年平均有200小时在院内外和国外学习、培训、进修要求;每年保持20%左右专业教师轮岗从事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这些措施,在保证教师专业知识不断拓展的同时,不脱离企业科技发展前沿,专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升,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 NYP把“无界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在学院的整体建设上

无界化理念的实质就是全院一盘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无界化理念就是强化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学系、学系与学系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资源和人才的共享,促进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和教学活动交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机会,强化师生的专业能力和学院应变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无界化的理念也体现在学院与企业的关系上,学院与企业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仅仅是法律协议上的“甲方”与“乙方”的关系。NYP教学区所有建筑都是连通、智能化管理的,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无界化。无界化理念应用,对教学工厂模式的运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NYP把“量身订制”的人才培养观应用于教学过程

“量身订制”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上的“量身订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项目研发上的“量身订制”。NYP教学工厂的教学过程实施分级教学模式,对每位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身订制”。“量身订制”的关键是保证每位学生在掌握必修课程的同时,对自己所学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教学方法上,NYP归纳总结出“综合科技教学“的理念。综合科技教学是一种融合多元化科技与多层次整合教学的有效学习途径,倡导针对学生主体的“整合式”、“反复式”、“启发式”及“渐进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位学生专业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成为企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毛才盛.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6)

2. 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 职教论坛, 2007,(16)

重新思考新加坡模式 篇3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的时代。移动互联网 (Mobile Internet) 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4年7月21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6月,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 手机使用率达83.4%, 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占比25.1%, 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做为网民群体中的主要群体, 学生通过智能终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访问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取代了访问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网络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除了具有传统互联网的“互联”基因更具有传统互联网无法匹敌的“移动”特性。这种“移动”特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场所, 可以说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学生可以在地铁上、宿舍里、餐桌旁等任何地点即时连上网络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 即时和其它学生互动。这种地点上的“分散化”导致了时间上的“碎片化”, 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行为而不再是大块时间的冗长活动。这就要求学习材料、信息资源应该以“碎片化”的方式被访问, 这种对“碎片化”的资源进行随时随地访问的形式特别适合英语学习。譬如, 可以很轻易的把某个长句难句发布在教师的微信或者微博上, 鼓励学生在语法结构上进行拆分, 并就其涉及的语法点进行分析, 得出译文, 各抒己见。最终将自己的译文跟帖在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交流, 特别是可以即时和教师互动。这种在移动互联网应用辅助下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目前, 英语学习类的智能终端应用已经非常多, 并且形式多样完全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再到云平台, 高速信息化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使得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指尖上的学习”近在咫尺。

2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特点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正是带有移动互联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发现, 我校的90后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 首先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率明显比以往高得多, 几乎实现人手一机, 信息化程度特别高。

2) Wifi已经覆盖了整个校园, 学生可以随时使用手机上网。

3) 学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 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网络生活已经占据了主要的空余时间, 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 往往先寻求于网络, 他们最常见的口语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学生对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与日俱增。

3 师生角色的重新思考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新兴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 本校学生较211, 985大学的学生, 英语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普遍较弱, 他们期待的英语授课应是生动鲜明易于接受、形式多样乐于参与的。然而综观学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 虽然革新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 许多教师仍在沿用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 形式单一, 缺少共享和反馈。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顺应时代要求, 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尽快的承担起新的角色, 顺势而为地完成好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 在自己任课的两个班级, 共80位学生中间进行了教学新模式的试验:即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重新思考师生角色定位进而让英语的教与学更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将英语教学的视角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多彩的各种移动互联网空间,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促使其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研讨。并建议学生从每一单元的授课伊始便积极参与, 在备课、授课、答疑、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与老师加强沟通、产生互动, 最终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参与度, 变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互动型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 通过课堂反应、课外联络、定期小测、期末考试、访谈等诸多方面对新模式进行验证, 发现新模式受到学生欢迎, 且更利于英语学习。以下两张图大致总结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和新型的双向互动模式的区别。

教师改变授课模式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模式, 两者互为依托, 互相影响。以下从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阐述对两者的角色定位的重新思考。

3.1 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指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需要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探讨、质疑。摈弃简单的知识传递, 加强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承担怎样的角色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3.1.1 弱化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协调者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做为组织者, 要理解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组织学生上课集体学习, 课后还要批改学生作业并在课上集体讲解作业。这些组织活动的很多环节都让学生缺少参与感。现在有了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新的沟通方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早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来。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英语学习小组,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到协调各种资源, 进度等工作。譬如, 笔者在自己所教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兴趣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并在每班分别建立微信群, 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 (参与频率计入考勤) 。每周末设置固定时间进行网上研讨:“周末研讨会WEEKEND SEMINAR”。由班干部及学习小组长轮流做主持, 教师就研讨会上产生的问题、学生反馈的意见、对学习资料的要求等进行协调处理, 并在当场或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更新、反馈。此外, 每堂课之前在公共微信群上发布课堂目标, 主题内容。征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不断的、实时的为自己的备课扩容。

因为英语知识的连贯性不是很强, 课程安排上也没有特别强的逻辑性要求, 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更深入的参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活动组织者, 而应该更多的承担活动协调者的角色。协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大纲的关系, 协调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后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其它手段进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3.1.2 弱化主导者角色、强化引导者角色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 由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为主导者的教师更多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然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测验考试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设定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了“主人”, 学生成了“客人”, 学生能否消化好教学内容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英语学习而言, 这个问题就更值得探究。英语学习需要不间断的迭代复习, 不是一堂课能够消化好的, 更不是一周两堂课就能完全掌握的, 需要后续不断的复习演练。这种单纯主导模式仿佛是教师在推着学生进入学习环境,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愿等, 而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时代的学生特点、学习方式来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环境。

新模式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除了通过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获取知识外, 更喜欢把课堂扩展到课外, 譬如, 他们会自主上网听公开课、下载手机英语学习APP, 看美剧、英剧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就要求教师不能按照原来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强制学生在固定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 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譬如:教师要事先对各类英语学习软件有所了解。以“神农氏尝百草”的精神去试用各种英语学习工具, 包括各类APP、各种网上课堂, 然后引导学生课余时间来使用这些软件、平台, 通过这些工具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这些工具, 不能让学生浪费时间在某些低效率的学习工具上。笔者通过一定的调查统计, 对学习英语的一些常用的智能终端应用软件进行了大致分类, 按照所教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逐一推荐, 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网上微信群的“周末研讨会WEEKEND SEMINAR”时间里叙述自己应用学习的心得, 相互交流得失利弊。

单词记忆类:沪江开心词场、百词斩、扇贝背单词、拓词、云词、Super memo、有道词典的生词本、迅词、极致背单词、好G友、培根词汇

听说类:每日英语听力、沪江听力酷、疯狂听英语、VOA每日英语、朗易思听、i Tunes U、英语流利说、Everspeak、Omegle、Voice Tube

阅读类:网易云阅读、阅读越爽

词典类:欧路词典、网易有道词典、沪江小D、海词词典

教材类:沪江新概念

在线教育类:慕课MOOCs

英语学习应用软件数目繁多, 已经基本覆盖了听说读写译的方方面面。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 英语学习类的APP数目种类会不断变化, 但是通过智能终端访问移动互联网点滴时间之中进行英语的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 教师在课堂之余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多接触, 多应用这些软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是让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更让学生学到新鲜丰富的英语知识。

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课堂, 引导学生来访问并且和教师进行互动。比如教师可以把课件、学习资源、课后问答等分享到班级微信群空间或班级共有的“云盘” (互联网共享下载空间) , 使得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之后的深度复习中都可以访问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甚至定制手机APP来实现网上互动交流。

3.2 学生角色的重新思考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的核心思想就是自主学习,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在这种学习观的指导下,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盛行的年代下, 就需要重新思考学生应该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3.2.1 弱化被动者角色、强化主动者角色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 学生更多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学生和教师之间真正直接互动的时间主要就是集中在课堂上。这种模式有一些弊端, 比如学生无法保证每次课堂上都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特别是课后复习时遇到的问题没办法马上得到答复, 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过程中, 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等等。

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英语学习,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 因此学习行为可以更多的由学生发起。并且因为在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兴趣和动力参与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一旦和在线社交行为 (Social Network) 结合起来, 那么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 譬如:在线QA (Question&Answer) , 在线的背单词互动游戏, 在线真人对话等等。学生可以和相同学习爱好的参与者分享、讨论、互相督促。这种学习行为让学生有参与感, 会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一些因性格原因在课堂中无法抒发自我, 表达观点的学生更能够利用网络这种虚拟平台得到释放,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的主动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

3.2.2 弱化参与者角色、强化组织者角色

毋庸置疑, 学生作为学习者是一定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 学生按时集中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英语学习, 这种形式让学生有“被参与”的感觉, 缺少积极性而且学习效率很低。

参与的同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承担起一定的组织工作, 让学生对自己组织的学习活动负责, “我的地盘我做主”, 这样就会极大提高学习动力, 鼓舞学习斗志。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工具, 建立博客群、微信群或者QQ群等来进行课外学习SEMINAR (研讨会) 活动。学生和教师作为群体中的成员, 都有发布讨论主题的权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模凌两可的境地时, 或者想要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英语的议论时, 便可通过群进行“主题”发布, 任何在线的同学或者教师都可作为讨论者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除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 更能令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成为这种“延伸教学”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综上所述, 新的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更多的参与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不再以“家长”的姿态去“圈养”学生, 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组织协调学习活动、陪同学生共同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4.

[2]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 .

[3]Benson P, 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Learning[M].London:Longman, 1997.

[4]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Wenden A.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Lon-don:Prentice-Hall, 1991.

[6]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7]徐峥.关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有效教育的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 1998 (4) .

[9]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0]卢云九.国内外多媒体技术的动向与外语电教的革新[J].外语电化教学, 1994.

[11]易新.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下一篇:数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