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2024-08-21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精选十篇)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篇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等开创性特征的个人的教育。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考夫曼基金会对创业教育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创业教育是这样一种过程, 它向被教育者传授一种概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被别人忽视了的机会, 以及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心付诸行动。它包括机会识别、整合资源, 以及主动进行商业冒险等方面的指导。我国学者金立其教授认为, 创业教育“首先, 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 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 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现状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 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 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2011届 (1.6%) 高0.4个百分点, 比2010届 (1.5%) 高0.5个百分点。201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2.9%) 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1.2%) 。然而, 面对庞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 自主创业比例仍然过低。在创业资金方面, 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的占80%以上, 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极少, 而社会相关的资助政策尚未见效。在所选择的创业领域中, 多数以综合技术服务或生活服务为主要创业范围。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创业以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或毕业前的临近院校为创业环境, 以在校生为服务对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现状一方面肯定了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另一方面如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二)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1. 对创业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中就业指导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对技巧的讲解就可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在学生就业率高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

其次,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赢利”、“创办公司”是很多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他们将创业仅仅看做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还有学生甚至误把勤工俭学归为创业。他们将社会关系和资金看做是创业的关键要素, 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能力培训与技术服务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 家庭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大部分家庭在供养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 并没有资金, 也不愿承担风险支持孩子创业。因此家庭反对是创业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 有社会舆论认为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之举。

2. 创业教育还未成体系

美国高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教学, 至今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并设有本科、研究生专业, 培养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博士生。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会议指出, 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 还应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 即创业教育。

(1) 教育结构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始终追求精英化的培养模式, 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体系没有包含创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这其中,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的作用。然而, 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概念提出及初步尝试阶段, 并没有被纳入教育体系中, 没有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享有准确的定位。创业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高职教育。

(2) 服务体系

相对于教育结构体系而言, 服务体系 (包括课程教材体系、师资培训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等) 也没有围绕创业教育展开。

(1) 课程教材

我国高职教育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 课程资源十分匮乏, 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实际需求。我国目前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很有限, 选用于创业教育课堂的教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未脱离“讲座”、“报告”等形式。虽然高职院校在某些课程, 如就业指导课、选修课、日常的就业教育中涉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内容, 但从全国范围看, 高职院校还没有编制出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评价体系。

(2) 师资

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来看, 创业师资队伍薄弱, 缺乏专业。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进入高校的, 本身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 也没有创业经历。某些教师虽然是从生产企业转行过来的, 但并没有经历过管理和创业。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 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被聘请的少数成功创业的人士又忙于公司经营, 对从事创业教育缺乏兴趣, 加之理论功底不足, 这些都成为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原因。

(3) 教育科研

从创业教育研究的环境来看,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还处在引进介绍阶段, 主要还是对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论述, 还在讨论需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 且多停留在浅层的分析上。从研究方法上看有研究方法较单一的现象, 大部分是定性研究, 而且很多只是就现状和意义泛泛而谈。研究方法也很少使用定量方法, 同时缺乏实证性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和论述对创业教育的发展都有可取之处, 但严格地说, 学术价值不大, 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推动也非常有限。

3. 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 存在国家创业政策、地方扶持力度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政策法规不配套, 不利于高职学生创业者的发展, 进而使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 国家创业政策

国家层面政策制定滞后、扶植力度较低。国家和各级政府增加了部分鼓励、扶植大学生创业的条款, 但集中在行政事业收费减免层次, 各地因财政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 对创业扶植力度大多是贷款担保、贴息, 无法有力保障创业企业渡过起步期。

(2) 地方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相关政策存在下述情况:创办企业审批手续比较繁琐、周期长、费用高、收费项目多;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创业后续服务不足, 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有待逐步形成。政府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园区, 也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政策指导。

(3) 资金投入

社会和地方政府往往带有功利性, 只投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对创业教育鼓励多、投入少, 导致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创业教育资金, 将直接导致无力搭建实践平台, 不能提供相应的创业实践场地和设备。缺乏资金还导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教学模式不能更新, 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三、结语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之一, 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坚持抓好创业教育, 认清当前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关心和支持,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业光荣”、“抢座位不如造椅子”的良好创业氛围, 才能真正促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比较滞后, 存在内容单一、投入不足、效果甚微、推进缓慢等问题, 使得学生对创业的普遍感觉是既认同又迷茫。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德东, 张迎举.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我国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1.

[2]辜胜阻, 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10, 5.

[3]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R].高等教育司, 2010.

[4]刘建华, 吴蔚平.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设想[J].成人教育, 2009.

[5]候锡林.企业家精神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篇2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与意义

1.发展情况。对比世界各大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情况,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中,专科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便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经过十年的变革演变,专科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建设中失去了发展的核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我国总结国际发展经验,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与变革,我国高职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政府长期掌控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导致社会力量、企业、相关组织很难介入其发展过程中。我国高职、大专院校出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实际问题,通过对高职、大专院校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当今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發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发展的质量性所致。

2.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凝聚、农业改革、军事腾飞等各大发展进程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面对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步伐,我国急需建设保证发展的优秀常备军,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国家的有序领导下,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企业组织、文化团体等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中,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从而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具体的实践与指导。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充分掌握学校建设信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学校的行政管理者还可以充分了解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高职、大专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综述

1.高职、大专教育行政管理。所谓高职类、大专类院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简称,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有机整体,既包括宏观的外部调控也包含学校内部的微观管行政理体制,而本文在分析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主要对学校内部的微观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做出具体的阐述。

2.高职、大专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有效性。“有效性”主要指人们对相关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的显著实施效果。“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演变过程,既包括活动进行的事前准备、发展趋势预估、变化情况分析,也包含也事后的整体分析与反馈规划,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各大活动的有序运转。如今,“有效性”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一大重要考核指标,已经慢慢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各大发展领域,具体指高职院校以核心管理部门为核心,根据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采用针对性的发展方式,将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从而采取有效的建设措施,取得建设成就的全过程。

三、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研究

1.学校的教育行政化权利过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大专院校的教育行政发展模式都是标准的发展体系。一般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整体分布性,自上到下依次分为学校、院系、系部和各大研究室等多样组成结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对行政管理行政执行力,虽然学校近年来一直在强调各大部门的通力合作,学校也逐渐形成了上行下效的整体发展模式,但是高职、大专院校的行政权利依然过于集中,并没有发挥出理想的行政功效。

2.教育成果考核缺乏实效性。当今,我国高职、大专院校的教育考核标准一般按照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估,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授课的质量,但这不是一种完善长久的`考核体系,没有具体的教师绩效评估标准,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而得不到改善,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大专院校的行政管理建设,阻碍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3.学校各部门团结合作意识薄弱。在当今学校的行政管理建设团队中,普遍存在各自发展、缺乏联系的状况。各个发展部门只管做好本部门的本职工作,对于其他部门的发展状况全然不知,这样就会导致学校常规事务建设出现中断,不能将各部门的职能发挥到最大效益,影响了学校的团队建设效率,容易造成管理的行政堵塞情况。

4.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健全。跟社会教育发展机制相比,我国高校自身的教育行政管理处于劣势地位。目前,我国高职、大专院校的行政管理发展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和缺陷,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究其发展原因,主要是学校行政领导集体效率低下,学校权责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激励措施和监督制度。如果任由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模式如此发展下去,必然阻碍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进程,不利于学校的多样化管理模式建设,最终必然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1.建立健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教育行政管理要以学校的各项教育发展事业为发展基底,但归根到底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各项常规事务的发展要符合基本的管理施行规范,逐渐实现发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健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合理的教育工作考核体系,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并能根据教职工、管理人员的日常表现不断调整考核机制,建立一个联动的管理与考核协调发展机制。其次,要有行政管理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养成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不断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完善学校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从而形成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发展机制。

2.创新教育行政管理发展模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国高职、大专院校在进行管理发展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相应的行政管理手段,将管理信息数据化、规范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循环发展机制。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网上论坛、教育行政建设、学校信息传播平台等发展系统,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创新管理发展模式。

3.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高职、大专院校存在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范围大,往往存在沟通不及时、信息传播延误等现实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高职、大专院校的各个发展部门在自身工作完成的同时,可以及时将完成情况上传至网络平台,下一个关联部门便可以简单方便的查阅到任务的执行进度,便于提前做好任务准备,并对前一部门的发展情况提出及时的改进建议,如此上下连接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流水线发展机制,便于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4.加强教育行政信息的规划与治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辅助办学,不仅提高了办学质量,也为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行政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和及时整合,加强对学校教育行政信息的规划和治理,才能切实保障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具体的实施建设中,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国家拨款资金,引进先进的网络发展平台,并合理考虑高职、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的现实需求,让更多的行政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并能做到活学活用,不断寻找更加完善、科学的发展办法,可以分布实施教育行政发展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真正提高教育行政的管理水平。

五、结语

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大专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固守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合理创新,掌握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英,提高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刍探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教育 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世界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务转移到我国。在我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经济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包括会计人才。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职校的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本位。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会计教育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这要求调整现有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更新现有的会计教育教学手段。

一、传统会计教育的弊端和不足

我国传统教育有很多弊端与不足之处,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本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都以考试为学习目标,很难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而会计又是一种非常重视实践学习的学科,因而仅有书本知识的会计毕业生,是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的。

1.传统会计教育忽视了会计基础理论教育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教育中,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学科课程时,模仿了一些以会计研究为主的一流大学,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与专业课程。在这种课程体系下,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等现象比较突出。因而有必要调整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平衡会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比重。

2.传统会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

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基本上可以说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老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往往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这种教学费时又费力,而且还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3.会计传统教育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包括普通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制教育,而且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仍未把职业道德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它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毕业生的技能和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许多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二、改革传统会计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将以“知识型,智慧型”人才为主体:而人才的培养源自于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它能不断地进行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就会计而言,传统会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1.调整会计教育的学科体系,培养综合性人才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单靠狭窄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足的,人们往往需要将更多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多视觉,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综合化的这种趋势实际上已对会计学科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管理会计和理财学方面,已大理渗透了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数学等多方面知识。再如,在成本会计资产评估学方面,显然必须建立在对产品生产流程,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基于此,建议应该加大公共基础教学的比重,诸如数学、外语、文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拓宽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商法、金融等;加强经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应该覆盖与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高新技术内容;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要紧密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广泛的考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真正构建起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2.改革会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对会计课中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文章研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由于会计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单靠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不参与进来是很难有效果的,学生认为枯燥无味。那么为了使学生对会计感兴趣,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在开课前,先由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专业杂志等进行研讨,写出书面小论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形成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新教学方法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成为主角,而且教师则由原来的“主演”变成现在的“导演”,具体设计、策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广泛开展会计案例教学。会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现行的教材没有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在上课之前查找相关資料,筛选案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的“身临其境”,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抢”的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将所学的各门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再次,可以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会计是一门很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适应企业的需要的,开展校企合作是解决学生实践不足的最好途径。开展校企合作可分为两部分,即请进来和送出去。请进来是指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合作企业的财务主管等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请到学校来,举行一系列的会计知识讲座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送出去是指学校每年将学生送到企业基层去锻炼,去真正感受会计工作。由于学生长期待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总感觉到其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到的知识不知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而把他们送出去,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检验他们所学的知识。通过基层锻炼之后,他们可以找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哪些应该重点掌握。这样一来,教学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审计署2001年组织力量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虽然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但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的企业占68%,有的虚盈实亏,有的虚亏实盈,有的把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各类违纪违规问题的金额高达1000多亿元。国内如此,国外一些跨国公司也做假账。就像美国这样监管严密、体制完善的国家也出现了安然事件和安达信事件,可见会计诚信不得不让人担忧。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固然有监管不力和体制不完善之处,但世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无论有多么完善的体制,总有被钻的空隙。因而在完善体制的同时,加强对即将走上会计岗位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观念,推广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同时对学生要开展法律教育,尤其是《会计法》和《刑法》,要学生清楚伪造、变造、编制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是违法的,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罚款,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只有从源头抓起,从学校课堂上抓起,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防范会计做假行为再度发生,我国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才能构建起有效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霞.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3.6

2.吴戈.会计职业教育模式[J]经济师,2003.3

3.项怀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之六——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国新闻网,http://xinhuanet.com/zhengfu/2001-11/26/content_133877.htm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篇4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首先,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对创业教育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 许多院校对其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 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漠视: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完全忽视, 不闻不问, 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没有任何激励措施,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机构的设置上呈空缺状态;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方面, 一部分高职院校虽也采取了一些行动, 但是仅把创业教育的管理工作交给校学工部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作为一项“顺便”的任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创业教育的管理太过凌乱和分散, 缺乏统筹性, 使创业教育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 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统筹和领导工作,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扛起创业教育的大旗。

其次,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指导教师是接受了相关知识的短期培训学习后, 就开始上岗为高职生授课, 有些则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岗而来, 将创业教育当作常规课程, 过于理论化和学术化, 缺乏实际经验。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很难请到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长期担任创业指导教师, 学校只能将教师聘任的门槛设得较低, 不懂创业、不会创业的教师必然培养不出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高职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具备创业教育素质的师资队伍。由此看来, 着重将培养、选拔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提到重要议程上来是必然选择。

再次, 创业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把创业教育仅仅寄希望于某门课程的开设, 这是万万不可的, 必须将某门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 围绕着这门课程,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学校要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 在学校的鼓励下, 教师充分利用区域经济文化等相关观念教育来指导学生, 使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全面的一体化新体系。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正在逐步增加, 但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或只是穿插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针对性。让学生从这些零零散散的课程中获得相对比较系统的知识, 难度较大, 要获得有关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 难度更大。创业教育若想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理想的成果, 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开发出一系列科学、适用、有实际意义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样, 创业教育才能有计划地稳步发展, 有章可依, 才能从概念化走向具体化, 获得正面成效。

最后, 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环境。为高职生的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是关系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模拟全真的创业环境, 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 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针对创业教育方面的国家政策实施程度也相对较低, 这些客观条件使得学生无法拥有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业教育实践与学生的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一) 国外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

组织体系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早。2004年, 英国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NCGE) , 之后又设立了“创业远见”组织机构, 很多大学或是以若干个学校联合的形式, 或是以单个学校独立的形式, 创办了科学创业中心。美国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层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创设了比较专业且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很多校级、院级管理人员在创业教育的整个体系里分担着重要工作, 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师资队伍方面在选聘教师方面, 国外的大学不只是选聘学术上有资质的教师, 而且还注重教师的实践创业经验。国外学校的创业指导教师大部分具有丰富的创业阅历, 在把握创业教育社会需求的转变方面更为准确, 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教学。在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中, 小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为6∶4, 其中大多数培训教师是企业家, 并且他们都具有高等教育的背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地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美国的高校不只是关注教师在创业方面的理论水平, 对于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也非常重视。此外, 美国的高校还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必须有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和相关的高级管理人员。

课程开发方面国外的创业教育在课程开发方面也走在前列。在美国, 许多高校会以贴近现实为依据进行教材开发, 并且建立了系统的创业案例库, 积极地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创业案例。教学方法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迅速调整, 达到方法与内容两者的契合。经营计划和案例教学是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在英国, 处于创业教育课程首位的是案例研究, 其余课程大多以小组课题、中小型演讲、小组商业设计、班级参与评估的形式开设。案例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实践环境方面拥有了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适宜的实践环境。国外的创业教育十分关注对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学校会定期开展各类有益于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 印度的大学经常组织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创新和创业比赛, 这些大赛对于促进创业、启发创新思路是非常有好处的。就教学内容而言, 美国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对创业教育实践的体验, 通过这类体验, 不仅可以让学生较容易地获取创业的感性认识, 还能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 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路径

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 统筹创业教育工作实行学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统筹领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 要建立健全其他相应的配套制度, 包括创业项目审批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各方考核管理制度等, 并应建立法律纠纷处理机制。就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创办形式,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由一个校级领导兼任创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在宏观上统筹创业教育;由3~5个校级或院级领导协同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共同创建一个委员会, 对创业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 对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监控。创业教育委员会可分成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和行业接洽, 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努力创设外部环境;另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策划学生的课程, 包括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学分设置, 并与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进行协调和沟通。具体如图1所示。

培养具有创业教育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力量,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高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由既有理论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掌握创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创业管理专家和成功的创业者组成。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要求对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多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结合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 要做大量深入全面的调研工作, 并且要加强国际交流, 对创业教育的师资需求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方向, 沿着这个明确的方向制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任用标准。国家对创业教育师资培养要有长期计划, 在各地建立师资培养基地, 重点选择在创业学研究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力量相对雄厚的大学, 培养大批符合标准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 政府在经济和相关权益上要给以保证, 学校可聘用其他社会组织的优秀创业者和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 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体现兼职教师的作用, 使社会其他行业也参与到创业教育工作中来。

打破常规课程模式, 设置基于案例教学的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 导致学生缺乏相对真实和更好的创业实践机会, 基于这样的状况, 学校可以尝试进行更多的案例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热情, 把创业的基本原理、申办手续、机遇把握、资源利用、风险规避、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入案例教学中, 使学生在感受创业精神的同时, 明确创业的优势与机遇, 进一步形成通过创业促进就业的现代就业理念, 深化并促进创业教育,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围绕实际问题, 以创业教育的计划为准则, 实现项目课程的模块化, 建立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积极搭建创业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实践能力首先,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政策, 鼓励其他社会组织为高职院校提供启动资金, 建立高职生创业园地, 加强其他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创业园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一些最基本的条件, 使学生不必投入太多的资金就能开业。高职院校要给予配合,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多下工夫, 提倡多种创业模式, 比如知识型创业、创意型创业、兴趣型创业、学习服务型创业、生活服务型创业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真实鲜活的创业活动, 培养创业意识, 进行创业准备。当然, 任何创业都有风险, 高职生创业也不例外, 在创业实践过程中, 要切实实行自负盈亏的创业机制, 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 增强其创业的毅力和耐力, 只有这样, 高职生的创业才能就业接轨, 使学生早日走上创业的轨道。其次, 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创业计划大赛, 比如我国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就非常值得鼓励。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很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机贯穿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 使之能够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真正发挥作用, 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激发学生创业的理想和激情。

参考文献

[1]金崇华.高职学生创业素质与职业价值观研究[J].就业指导, 2011 (3) .

[2]段利.高职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6) .

[3]王丽霞.关于创业教育与高职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6) .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篇5

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 王军华

(河南 郑州 451150)

【摘 要】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人才极为紧缺。旅游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三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旅游 高职 教学方法 改革

一、我国高职教育旅游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开设旅游类专业的积极性很高,旅游教育相当繁荣。同时,我们也看到旅游教育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使旅游教育整体上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主要课题。仅从我国高职旅游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来看,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较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重,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以书本为中心,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差

大部分旅游高职院校强调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旅游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体现得不充分,其突出表现是旅游院校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分配比例不恰当。大多数学校理论课程多,实习机会少。一些学校关起门来办学,与旅游企业的联系很少,目前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较为严重,所培养人才很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它是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决定课堂的内容、进度,学生是知识灌 1 输的对象,是被动的接受者。传统教学法尤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最为典型。这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以理论考试为中心,进行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这个概念,是与为了学生发展而开展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相对立的。只要是教育,只要是学校,都必然会有考试。就考试内容而言,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种方式,就考试方式上,考试有可分为笔试、口试和技能测试等方式,在高职院校,单一的理论考试或笔试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而是以教师和学校为本,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考试制度与高职教育“重在应用”的特色是背离的。

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下三种方法值得借鉴:

(一)实践教学法

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加强了对学生旅游专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建立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开设模拟导游等实训课程,但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基本层面(如宾馆前台、客房的服务工作,旅行社的导游工作等),还没有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另外,有一些学校在学期的最后一年或半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但这样的时间安排又与某些学生准备专升本的时间或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学生的实习热情不高,实习效果不好。因此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实习期的长短,实习时间的安排,都要认真考虑。为此,我院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调整到第四学期,集中半年时间进新专业时间技能的训练,提前制定好详细的实习计划,组织联系实习单位。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对生产现场熟悉、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积极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说明实习目的与要求,宣布实习纪律。派出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检查、督促和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期间,随时与实习单位有关领导和部门沟通学生实习情况。实习结 2 束时,组织学生做好实习总结,审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召开实习工作总结汇报会。这一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方法在教学中有以下优点:理论联系实际,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用性强,可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相关知识,扩展知识面;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记忆深刻,等等。旅游专业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尽管两者都是利用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旅游专业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案例——理论,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为了掌握理论,显然这种方法不适合旅游专业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打破案例教学局限于举例子、做习题的现状,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为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建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就案例质量、教师点评、学生准备、教师组织、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法

目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预示着网络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地组合设计。备课是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脚本,除了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诸环节外,还必须注意: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有效搜集与整合、教学操作的设计等问题。多媒体教学网络功能应围绕教学需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利用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特色。防止教学思路被网络媒体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强化实践

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对于旅游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等项目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对于旅游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加大实习课程的比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学习态度、实习内容的掌握和技能训练的熟练程度、技能考核成绩、实习报告、口试答辩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实习单位的考评、指导教师考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可采用五级记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对不能参加集体实习的学生,应鼓励其自找单位实习,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教学方式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考评方法的改革要跟上,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惠德.广告案例评析课教学实践研究.http://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篇6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大单位岗位需求却有限,而高校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促进独立创业思想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教育延伸到专业及素质教育过程中,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走上高质量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

关键词:高职;就业难;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解决途径

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意识不强,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所提供的现成岗位越来越少,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到了“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阶段。但是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都愿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外资企业,对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普遍不认同,或者说有很少一部分人认同。再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又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培养出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1.2 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的创新创业课程基本都由专业教师讲授,这些教师大多书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历和创新精神,他们在为学生授课时,更多的是书面的理论知识,而创业实践方面的经验和进入企业实际考察的却很少。所以在选拔、培养专职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形成机制。

1.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据调查,大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很少有学科前沿理论且课程内容模块不够丰富。

且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独立设置的创新课,其着眼点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与专业学习无直接关系,学生在毕业后能利用知识或技能并不多。

再者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还主要停留在简单的讲授式和参与各类创业大赛的模式上,让学生真正去体验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有。

还有就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有少部分学生感兴趣,而这些人也往往是家长有自己的企业或是公司,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没有形成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氛围。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各地方创业大赛,参赛的学生人数有限,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这类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过硬,但思路过于保守,创新意识欠缺。

2 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途径

2.1 以网络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特点是互相配合协调的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缺乏自律精神,责任感较弱,缺少远大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的教育和引导中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如系部宣传海报、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平台等方式宣传身边成功创业者的成长经历和在校生及毕业生中涌现出的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扶植和鼓励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交流”等活动,锤炼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

2.2 打造一支精良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创新是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教师,那么这个任务的开展将受到制约。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学校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企业家和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专家来校宣讲、授课;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培训,青年教师队伍思维活跃,善于挖掘新思想,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可以选派一些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青年教师参加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班,鼓励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挂职锻炼,进入企业切身体验。

2.3 改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和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环节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在頂岗实习期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样不仅对学生工作技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更对学生个性能力、创新思维的激发有促进作用。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产业现状、前景、竞争优势 和创业过程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赵传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快速发展于上世纪60-70年代, 由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高职教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发展起来的, 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此,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现状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课, 对学生后继课程学习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的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 教学质量低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目前, 我国社会普遍不重视高职教育, 以至于很多考生是由于考不上大学才被迫选择高职院校的。这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素质较差, 尤其是数学基础。据统计,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在150分制的情况下, 都低于90分, 比例高达90%以上, 其中30-60分的比例最高, 达40%以上。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差, 主要表现在对数学概念混淆、数学原理掌握不清、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等方面。

(二) 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是出于无奈, 不少人认为上了高职, 低人一等, 消极打发日子, 对学习不重视, 尤其是数学。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专业课是重要且有用的, 而认为数学无用并且讨厌学数学占大多数。

(三) 高职院校的数学材料不合实际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多是结构严谨, 偏重学科体系逻辑性的, 但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还有的教材单纯强调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只有与专业课相关的数学知识, 而对推理、证明过程一概略去。教材得不适合,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

(四)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课时少、内容多,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多施行灌输式教学, 教师讲授占到了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 教学中的互动很少。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 比如分组分层教学等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很少。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接触很少, 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不到位, 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造成了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困难。

三、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认为数学无用, 或者即使认为数学有用也没有学习兴趣。而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目的性的教育, 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必要的。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多向学生讲解数学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第二, 要挖掘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并不是多数学生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数学世界里也充满乐趣, 数学本身体现的人类逻辑思维之美, 数学里包含的人物故事, 数学史故事又十分具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多加入这方面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科学合理地编写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媒体, 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源泉。因而, 教材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有巨大的影响。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数学教材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功能较差。由此看来, 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努力编写出既体现数学教育基本要求, 又让学生爱学和易学的数学教材, 是改善高职院校数学学习状况的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强调学以致用。因此, 高职教材的编写应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在实际编写过程中, 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学生专业, 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第二, 教材内容需要注意衔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需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认知水平相衔接, 要尽可能表述详细, 尽可能避开理论上过于严谨的推导。第三, 教材在内容上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职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意识和能力, 教材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 要留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的自主学习的适度内容。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数学教材相比,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应该增加选修内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选读。

(三) 改善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除了要有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外, 还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 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引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方式、实践型教学方式等。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探索、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分组教学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标准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教学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 并以集体的进步促进个体的进步。分组教学不仅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 还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型教学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数学知识是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分不开的,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提问, 鼓励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升和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数学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 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材内容不适合等问题。要改变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 教师、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都要做出改变。

对于学生自身而言, 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当然, 这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引导。而对于学校和社会要尽可能编制适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教材, 另外, 学校还要适当地增加数学课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性, 要积极地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锋、李津委:《关于高职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3年第21卷增刊。

[2]邢春峰、陈林珠:《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年第16卷第4期。

[3]李广全:《高职教育大学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4年第6卷第2期。

[4]王敏、吴会江:《中国与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比较研究》,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卷第4期。

[5]洪波:《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5卷第4期。

国外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篇8

一、创业教育内涵的基本界定

基于创业的重大时代意义, 很多国家都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 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世界高校教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那么何谓创业教育?综合来看, 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形成创业生态系统, 通过商业知识传授、人文知识熏陶和组织运作技能训练,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创造新机会的能力、领导和决策才能以及组织运作能力, 从而自主开发新的工作岗位, 创造自我价值。

巨大的创业教育需求空间, 创业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社会各方资源的积极介入和支持, 加上各国政府的强力推动,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校开展“去功利性”的创业教育, 甚至把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思考。

二、创业教育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创业教育最早始于美国, 1947年哈佛大学首次开始“新企业的管理”课程, 标志着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诞生。

1999年, 我国高校开始引入创业教育;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踏上了发展的新征程;2012年,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强调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近来大力重视的高职教育, 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更是高职教育主动对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实践, 可以为我国的高职创业教育所借鉴和运用。

三、美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

(一) 现状

美国的创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主要体现在其目标设置、课程范围、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资金来源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1. 前瞻性的目标设置

美国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具有前瞻性的特点, 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偏重于实践中的创业素养, 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美国的创业教育强调, 创业远远不只是学点创业知识, 然后开1—2个小公司那么简单, 而是需要在经营活动中培养获得成功的意识并强化成功的动力。创业教育目标侧重“素质理念”, 也就是不以结果为唯一导向, 更在意教育过程中对创业者素质的培养。“素质理念”是一种广义的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与创业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创业素质是创业特征的内在积淀, 创业特征是创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可见, 这种教育的目标更加具有前瞻性。

2. 素质性的课程范式

(1) 课程内容。创业教育的目标决定着创业教育的内容, 虽然高校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整体上,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基本系统化。主要包含有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

(2) 课程模式。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为圆形模式, 在传统的金字塔式课程模式整合性的基础上优化而来。在这一模式下, 所讲授的知识以创业为核心, 成环状向外辐射散开, 将所授知识围绕网络关系、校友、导师辅导、战略联盟层层展开, 从而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相结合, 很好地培养学生捕捉商业机遇和运用资源的能力。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 美国的创业教育途径主要包括:商业计划写作、案例研究、企业老板讲座、特邀嘉宾讲座、项目研究、模拟办企业、企业实习等。途径多种多样, 从方法论来讲, 基本上是四种: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这四种是美国现今创业教育中最常见的方法, 打破了传统教学思维。

4. 创造性的师资培养

美国的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数有着丰富的社会和实经验, 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表现在:学校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商界工作;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聘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学校教师。

5.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美国创业教育有着充足的经费基础, 来源主要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州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支持、成功创业者的赞助、创业种子基金的赞助等。

(二) 启示

1. 立足本土国情, 回应时代需求

美国创业教育崛起的背景与中国当下十分接近。现今中国, 经济飞速发展, 但同时存在失业、通货膨胀、东西部发展失衡、教育成本与产出不匹配等由此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树立创业教育观, 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 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布局对接。

2. 高职院校主导构建多维度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高校、社会、政府三方面的合力之作。我国也应构建一个高校、社会、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形成以整合社会资本为起步契机, 以对接资本平台为运作支点, 以高职大学生创业文化为无形助力, 以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为有形载体, 以创意转化和创业经验积累为短期目标, 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为终极目标, 有效整合创业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其效用, 进一步改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帮助和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 开发基于体验式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高职院校实际, 设计体验模式, 引导、激励高职大学生在变化多端的环境和不确定的风险中, 获得实际的创业实践经验。应该努力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 将其分层次、分模块教授,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具体实际的不同, 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实现灵活、特色的分类指导。

4. 政府应大力倡导创业文化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年农耕社会历史的国家来说, 并不容易。但是政府的大力倡导可以鼓起一个时代的士气和勇力,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澳大利亚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

(一) 现状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学术科研实力闻名于世, 课程设置多样、极具特色, 教学资源丰富, 教育手段灵活创新、多元文化教育等等这些优势为创业教育在科研、课程、师资、教学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奠定了良好基础, 营造了优良的创业教育环境。在如此助力的高等教育大环境背景下, 澳大利亚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迅猛。

1. 大力倡导创新创造

澳大利亚高校管理层和各院系都积极支持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和商业化, 积极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和创新精神。为配合他们创建新企业, 学校建立多元化的有效支持体系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例如, 在与外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方面, 学校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对外拓展, 大力宣传本学校的科研实力, 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发现和寻找机会, 并建立对外联系网络。在对外联系中, 学校也会安排足够的运行经费, 或直接参与创业活动, 投资介入技术商业化项目。

同时, 澳大利亚大学还成立商业联络办公室和其他机构, 对具体商业化的项目起顾问、教练和导师的作用, 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澳大利亚的科研商业化机制, 带动了整体的商业环境氛围, 在此种浓郁的创业文化的熏陶下, 培育了学生的商业意识, 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2. 独特的中小企业创业教育定位

澳大利亚中小企业是该国经济的主体, 也是传统的就业机会提供者。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十分注重与中小企业对接, 特别体现在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上。

创业教育内容包括创业风险、创新与创造、新企业风险、创业市场营销、领导与管理等。如, 新企业风险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些以技术产品为依托建立的中小企业上, 尤其注重促进这类企业发展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则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初期如何管理中小型企业。

在创业教育内容方面, 澳大利亚高校的课程也偏重于中小企业的主题。其创业教育课程分为6个模块, 主要包括小企业管理技能、建立计划、建立、管理和经营、评估、管理实践。

(二) 启示

1. 培养创业意识, 融入创新与创造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 需要将创新和创造教育有效渗透在教学中, 结合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 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造教育。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同时, 也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创新能力。

2. 转变创业思维, 延展中小企业创业教育

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高职大学生容易产生要改变那种创业就意味是创大业的想法, 要改变这种过分热情和盲目, 引导他们静下心来, 从易上手的小处着手。关注中小企业, 带领他们走进这类企业, 创业从小微企业开始。

五、日本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

(一) 现状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近年发展很快。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更加强学生的创新力和主动性。

1. 社会力量注入高校创业教育

日本的政府、企业和高校都被积极调动起来, 参与高校创业教育, 目的是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条件。日本高校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 紧盯社会需求, 实时调整教学方向。

日本还引入了校友会的力量, 作为创业教育的补充力量, 给学生以创业指导, 为学生的产业发展提供意见参考。同时, 提供资金援助, 为大学生创业解决资金问题。

2. 从小重视创业意识的培养熏陶

日本在中小学阶段就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小学中学开设了低级到高级的创业指导课程, 按照学生可接受程度, 小学的创业教育基本以游戏中蕴涵创业道理为主, 中学则以学生身边可实际模范操作的创业案例为主。

3.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创业教育

从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 大致包括三大类:一是创业理论类课程, 二是创业实践类课程, 三是创业实务讲座。三大课程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融会贯通。

师资的构成上, 主要分为两类:专门从事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讲师, 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并且大多数有自己的公司, 在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 涉及领域广泛、实践业务性强。

(二) 启示

日本在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产、官、学联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而且日本是一个保守的国家, 其含蓄与风险规避的文化和我国较为相似,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调动社会资源服务创业教育

注重和保护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主体协调者角色, 同时, 在此基础上, 充分运用和调动社会各方资源, 将他们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来,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 使这些资源能够呆得住、留得下, 形成一个多赢并激励的长效、常态机制。

2. 重视基础性的创业教育, 加强与中小学的协同教育

可以由高职院校牵头, 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培训, 开展高职院校和中小学教师关于创业教育的研讨会;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中小学课堂教育中;举行中小学层面的创业计划大赛, 对于有创业潜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给予一定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

3. 超越“受雇者”角色,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全局视角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囿于多种因素, 大多从“受雇者”角色出发, 而日本则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出现, 因而我国的高职创业教育中, 培养调动社会资源能力的创业课程要增加。进行地域化的创业教育,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通过发挥地域特长, 激励学生主动发现地区资源, 实现地区创业。

具体来说, 高职院校可以对接地方政府, 提升学生全局化的视角, 鼓励学生将创业方向结合地方特色产业, 从而实现从“受雇者”到“创业者”的姿态转变。

六、新加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

(一) 现状

新加坡历来对创业和创业教育非常重视。由于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的限制, 新加坡发展唯一依靠人才。突破各种限制的开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其国家重要发展之策。在这一国家价值理念的驱动下, 加之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为创业提供融资便利条件, 经多年的锻造, 新加坡的创业教育始终处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前列。

1. 国际化的课程

作为曾经的英属殖民地, 新加坡官方使用英语, 这一优势为其与欧美国家交流提供了便利;汉英并存的双语言环境和结合中西的教学思维, 使得其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国际化的特征。新加坡政府将“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创业规则的创业与创新人才”作为政府教育的重要目标, 开设了创业与创业本科辅修课程、创新硕士课程和创业短期课程等多种类、多层次的创业教育项目。

2. 国际化的师资

历年来, 新加坡相当重视教师的自我培养、外来引进和国际流动。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新加坡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 着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有力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1) 注重和发达国家高校的大力合作。新加坡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里有许多企业界、学术界的杰出人士, 基本都来自发达国家的顶尖人才, 都具有丰富创业实战、国际商务的经验。

(2) 推行教师“走出去”的国际步伐。新加坡重视派遣教师参加各类交换计划, 选派国内创业教师赴世界名牌大学进一步学习深造, 汲取世界最前沿的创业理念和知识。

(3) 招募全球优秀师资。新加坡重视在全世界重金物色优异创业教师,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专门的师资招聘办, 设在纽约和伦敦当地的招聘办事处。

3. 国际化的合作

(1) “跨国办学”模式, 增加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新加坡在国外建立了多所海外学院, 让本校学生在这些地区实地亲身感受世界的创业热点。这种跨国合作的办学模式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创业实践。双方合作举办的学科、专业都是很强的创业创新特征课程。

(2) 国外交流学习, 带回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

新加坡每年都派大量的国际交换生到各类知名创业型公司参观学习, 或者到世界名校学习, 培养国际视野, 带回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

(二) 启示

新加坡发展创业教育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实现了“创业教育国际化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竞争优势”三者的有机匹配融合。相对而言,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还处在一定的探索阶段。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为创业教育开辟了一条国际化新路。因而, 对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及其实践平台进行研究, 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也有一定借鉴和启示价值。

1. 建立国际化战略联盟, 培养开放性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按照专业类别的趋同, 组成一定联盟, 然后调动政府的力量, 联合国外相关院校, 建立区域性的国际化创业战略联盟, 培养国际创业创新型人才。

2. 加大政府投资额度, 引领国际化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建立创业研究中心, 为创业发展、创业教育提供持续性的支持, 鼓励师生“走出去, 引进来”, 逐渐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 凝练创业教育理念, 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衔接还不是很相应, 创业教育的定位相对模糊, 尚没有体现出国家特色、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新加坡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战略并轨”“技术与金融结合”国际化发展经验加以借鉴, 紧扣中央一系列职教文件精神, 凝练理念、明确定位、彰显特色, 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相对接。

参考文献

[1]李全文.高职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2]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

[3]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4) .

[4]王云鹏.中日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2) .

[5]张昊民, 陈虹, 马君.日本创业教育的演进、经典案例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2 (11) .

[6]张昊民, 郭敏, 马君.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2) .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篇9

1 国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概况

纵观美国的教育发展, 创新教育有很多种思想基础, 最为重要的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 杜威倡导“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及爱好”, “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创新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 在创业课程设置中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在教学方法上, 尤其重视小班讨论对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认为小班讨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完善和提高自己。

英国也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和个人, 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具体地说, 创新人才应具有: (一) 追求创新、乐于创新、推崇创新的意识; (二) 良好的思维品质、创造性的想象力等。 (三)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2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工学结合, 突出动手能力;校企合作, 实现双赢局面。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自己事业的发展, 无论从岗位的需求还是个人的发展, 都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和要求。仅靠学校培养的一点“可操作”的专业技术, 必然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

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位于经济相对繁荣、制造业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高职院校, 如何适应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素质的学生, 已成为苏南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 国外创新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启示

3.1 在教育理念上—将高职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从理念上需要重视创新教育, 首先需要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安排方面出发, 从顶层设计;然后, 从具体的管理制度、教学安排、考核办法出发, 落实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整个过程需要将创新教育纳入到学生培养的具体过程中, 且可通过创新技术的报告和讲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一) 一年级:普及创新教育

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定为创新教育的普及阶段, 把“创新教育”设置为必修课程, 主要介绍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创新方法,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二) 二年级: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技术的项目中去

二年级学生可以以自由报名或老师推荐的方式参加学校或者各二级学院组织开设的创新教育社团, 由骨干教师进行辅导。最后通过一些简单的项目考核学生的情况, 考核通过后获得一定的学分。

3.2 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去

(一) 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突破口

创新教育的实施对象虽然是学生, 但是具体的实施操作者还是教师, 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 如果自身不具备创新教育的头脑, 没有创新教育的必备素养和技术支持, 那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 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 故创新教育的开展, 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教育的老师, 才能培养出创新教学的学生。

(二)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每门课程中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教师需要有创新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教师扮演好各种角色, 提高学生积极性、投入性和动手能力等, 比如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促进其加强团队交流和合作, 同时老师还需要做好指导员和教练员的角色, 帮助学生理清关系, 指明方向。此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把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 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探索性的去思考, 分析, 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另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当然这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

3.3 在培养目标上—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孟母三迁”, 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在宣传和实施校风、学风、班风的基础上, 也要充分利用业余活动、创新讲座、知行讲堂、图书馆等营造一个和谐、向上、创新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作为校领导需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的说出来,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本文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问题出发, 分析国外创新教育的实施情况, 借鉴国外创新教育的成功之处, 且结合我国职业院校教育状况, 提出关于创新教育在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几条意见, 为我国职业院校创新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何福贵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 2010 (6) .

[2]戴丽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开展的途径与方法[J].职教通讯, 2012 (26) .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 篇10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多年来我国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忽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品德的培养,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些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即“高分低能”, 理想、信念等人生观处于模糊不清状态, 同时体质不达标的学生还为数不少。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未能体现“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无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 (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素质教育的社会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学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做到这点, 学生不仅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的体魄, 还需要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各种能力, 尤其是自学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欲实现此目的,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1.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内涵还包括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里说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还有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人”的素质提高的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归纳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做人, 教会学生求知, 教会学生办事, 还要教会学生健体。

2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 但在实践中高校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 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 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 就是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1) 现实社会中,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认为体育不重要, 没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2) 目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 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 如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练习等, 尤其在民办的高职院校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有某一职业院校, 在校学生8 000多, 专职体育教师只有2个, 加上辅导员队伍中的体育教师一共才10个, 而且体育课为大班上课, 一个班至少80多学生, 体育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课变成了真正的“放羊”。在老板的眼中就是节约成本才是第一, 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可以了。 (3) 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 大多数体育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 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 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2 教学目标未能与时俱进

现代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运动习惯, 可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 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 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 一个动作怎么做, 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无所适从, 无所收获, 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2.3 教学形式单一, 体育教材体系和内容脱离实际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承认学生的个性, 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随着后现代时代的到来, 社会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大部分学校理论上是以学生为本,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 把学校体育课视为传授有关身体运动知识的过程, 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成人化训练, 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因而造成体育教学日益枯燥呆板, 教、学双方兴趣低落, 严重忽视课后体育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仍然以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能力体系占据体育课程的核心地位, 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多元化相矛盾。

2.4 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其他知识的掌握的根本差别之一, 就是高度个性化。绝大部分学校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实施, 只注重短期教育效果, 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学采用竞技运动的评价标准, 是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模式, 抹杀了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 先天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轻易获取好的成绩, 而先天素质差的学生, 即使付出艰苦的努力, 也难以达标, 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3从素质教育视角审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3.1 确立高职体育课程新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首先应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身心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身心健康、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所以促进学生劳动就业的能力是前提;那么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各专项课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既关注体育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掌握, 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要求, 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劳动就业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身心素质基础。

3.2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

自新中国成立后, 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 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 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但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日本,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 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 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德、美等教育相对先进的国家也都大幅度地安排选项教材, 不强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近些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情境式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 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 正视自己, 解放思想, 拓宽思路, 大胆突破。可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也要创造适合各自院校实际的方法, 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 措施有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3 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建立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发挥其运动特长, 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水平, 也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及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另一种教学形式,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提升了终身体育的价值与功能。目前篮球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最欢迎的项目, 所以要重视篮球、足球等俱乐部的建设和指导, 为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扶持。

3.4 建立健全多元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来展开, 以学生能掌握或发展某方面的体育能力为目标。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 (2) 学生真实锻炼的体现; (3) 学生对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 (4) 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在考核项目上应采用锻炼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生的学习锻炼过程, 改变一次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的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考试压力, 消除学生焦虑心理障碍, 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状况。考试的形式可采取:规定+自选或自创内容。例如在“街舞”课程中试行了“考核+考查”模式 (即主项考核、评分, 副项考查仅要求会, 不进行评分) , 在球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可推出“四选二、三选一”等考核模式和“专项”不考模式, 把考核真正融于课程目标体系中。在评分过程中, 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等并按一定比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对体育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必将会更好地服务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平, 等.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8) .

[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学新论[M].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3]石玉龙.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2) .

[4]喻坚.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5) .

上一篇:自相似性下一篇:共振频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