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

2024-08-28

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精选十篇)

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 篇1

学生的基础差异现状及其成因

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学起来比较困难, 希望老师能够讲解得更细致、更慢一些;然而又有学生说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中学时已经学过, 希望老师能够讲快点或者跳过, 这类学生中会有少数人因对重复性内容不耐烦而“不肯再学”。

在学生中产生这种显著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之前所打下的基础不同。我国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有数年, 全国的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所以, 很多中学生曾经学习过与计算机基础应用相关的部分知识, 即使这类学生在升入大中专学校时有些内容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 但他们在本课程学习中仍然比没有基础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理解力和更快的掌握速度。

然而, 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并没有强制规定应知应会的内容和中学阶段必须达到何种应用水平, 所以, 这些有前期学习经验的学生, 在知识面宽窄、掌握程度以及遗忘多少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中, 有的人学过演示文稿制作 (或其他) , 而有的人却没有;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所熟悉的往往是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上网、娱乐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其他方面因为不重视或很少应用而显得陌生;虽然不少人学习过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 但所学较浅, 对于函数计算之类的稍高级的应用基本没有掌握。这些情况都使学生的基础差异变得比较复杂。

重视学生的基础差异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起点 (前期基础) 距离终点 (教学目标) 越远, 达到目标所需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开设任何课程时, 都会指定先修课程, 即选修该课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前期知识基础, 然后再根据教学对象既定的前期基础和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内容。因此, 当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该课程所假设的前期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时, 就会引起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例如,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生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 如果仅仅根据“学生大部分应该有一定基础”去安排教学学时和进度的话, 很可能会产生下面两种教学矛盾。

第一种矛盾:过高估计学生的前期基础, 教学进度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高估情况下所安排的教学, 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难度较大, 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 甚至有些学生会畏难而退, 放弃进一步学习。另外,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补习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不大擅于自学。为了缓解这个矛盾,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往往会不得已减缓教学进度, 但总的教学时间已经定下, 不能临时增加, 所以要让学生能够跟上, 教师就只能降低难度、削减内容, 最后当然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矛盾:假定学生都没有基础, 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这样做的本意是不让一个学生落下, 让有基础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 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 “曾经学过”带来的好处是当学生再次接触相关知识时领悟和掌握速度较快, 所以, 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入门阶段, 而应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学习更高层次的应用知识上;另一方面, 重复的内容加上过慢的教序进度会使有基础的学生产生重复学习的厌烦感, 这不仅浪费时间, 还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而不愿听课, 如果就此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但新知识没有学到, 而且“学过的东西”也没有得到巩固。

由上可知, 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而“同等”对待所有学生, 实际上是忽视学生, 不重视教学规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 不能轻视或回避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 必须认真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学生基础差异状况的对策

学生的基础差异在教学中必然会引发矛盾, 下面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和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分级教学。将学生按照前期基础水平划分为两三个级别, 按级别高低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按此思路去做明显可以缓解基础差异问题, 只是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首先处理好一个关键问题, 即划分级别。学生人数众多, 用入学摸底考试判定学生的基础水平是较为实际的方法, 所以, 摸底考试就成为能否合理划分级别的关键。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多种应用软件的使用, 所以, 对摸底考试的内容必须精心选择, 否则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综合水平。另外, 考试成绩毕竟是一次性、综合性的, 即使学生摸底考试成绩较好, 也难免在之后的教学中遇到部分内容之前完全没有学过, 现在学习起来有困难, 希望转到低级别去学习的情况。

分级教学方案中另一个问题是:为各级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应该相同。如果各级别安排相同的课时, 即设置高低不同的教学目标, 固然可以控制教学成本、减轻学习压力, 但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 还是应该保证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至少都能达到高职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而不能打折扣。

第二种方式:开设提高班。重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某几部分应用知识, 例如网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 开设专项性质的课程, 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上普通班或提高班。这种做法同样需要先进行摸底考试, 然后为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另一种选择——提高班, 但教学重点仍放在基础较弱的学生身上。对于综合基础较好但是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 设置对应的提高班正好可以针对弱点, 有效地弥补不足。根据教学实际, 这种“只需要提高某一方面应用水平”的学生较少, 所以该方法的适用面较窄。另一方面, 提高班的内容也并不容易确定, 开设什么样的提高班需要先分析学生的基础, 统计摸底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然后对症下药。如果没做到这一点, 提高班可能就会成为兴趣班, 从针对学生弱点转变为发挥某些教师的强项。另外, 开设多种提高班还会增加教学成本。

解决基础差异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现有的做法各有优缺点。虽然没有完美的对策, 但是通过分析问题的起源和现状, 结合现有的处理办法, 可以比较合理地处理这种基础差异问题。

首先, 应确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现阶段的学习应该掌握什么、达到何种应用水平。不论学生基础如何, 必须保证的是最终的教学目标;然后, 尽量准确地分析教学对象的基础存在何种差异及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并据此拟定教学方案。通过之前的探讨, 在此建议采用分级教学。不过, 为了避免摸底的判断失误, 应提前告知学生不同级别的教学方案, 摸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 做好心理准备。

这里所说的分级, 是指按进度快慢分成慢速班、中速班等 (根据实际情况, 以多数人为准绳拟定标准班的教学进度, 可以用摸底考试作为参考) 。为不同的班选择不同的教材, 设置不同的教学进度。所谓慢速是指课时量多, 在入门层次的基础知识上比快速班花费更多的时间, 针对的是基础差的学生;而快速则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 仅粗略复习一下基础性的知识, 将教学精力集中在更进一步的应用上, 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时间较少,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这些学生设置超越一般教学目标的提高性内容。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 学生的前期基础体现出比较复杂的差异性, 并且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中引发了不少问题。目前, 虽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是如果教学部门能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重视, 尽力采取针对性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就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全国的推广普及, 将来信息技术类课程可能会真正像传统课程一样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并统一教学内容, 这样的话, 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有了学生前期基础的可靠参考, 有望消除学生基础差异的复杂性带来的教学难题。

摘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分析了高职教学实践中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存在的差异性, 着重讨论了基础差异在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多方面矛盾和问题, 探讨了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 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大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计算机已成为平时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

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备,缺乏科学的规划,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

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

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又比较繁琐复杂、枯燥陌生,不容易掌握。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在全面了解各进制的特点后,再介绍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同理类推,十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对于二、八、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可利用八进制由三位二进制数组成,十六进制由四位二进制数组成的规律,在掌握八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过程的同时,学会十六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

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将排版文档分成字体、字号、字形、字符修饰、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间距、边框和底纹、页眉和页脚、页面设置、打印文档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计算机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 篇3

关键字: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已有十多年,对职校的学生特点比较了解,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计算机教学也如此。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计算机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广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同时,熟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工具。在现代人当中,“不懂电脑,就等于不懂写字”,这并不无道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倘若教师讲课呆板、生硬、照本宣科,学生将容易失去兴趣。所以,要想学生学得好,就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笔者在讲解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一些媒体上查找到最近一年来职校生的就业信息,特别是与所教班级专业相关的信息,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职校生的就业前景,树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其次,再列举一些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先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看看这些数据,再设问:“你们看这种表示方法直观性如何?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现方法?”从而,引入图表的课程讲解。又如,笔者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选择了感恩班刊的制作,先使用对比法,展示两幅不同效果的我校校刊的封面,让学生去鉴赏,这样学生就非常明显地看出效果,从而引入图文混排的内容。再从我校平时开展感恩活动的图片中,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感恩的心》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

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偏向形象思维的,过深过多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大胆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在课堂上纯理论的教学,改为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习就是工作,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来实现有效学习。把原来以教师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小组讨论法、生本教育等方法,使学生从过去一味依赖教师过渡到靠自己或小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改革,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现在粤北许多学校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都采用“理论+上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弊端,就是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因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练习,很容易忘记,如果理论课与上机课相隔的时间长一些的话,几乎都忘记了。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直接在机房完成理论与实践任务。教师可采用每次课花二十至二十五分钟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也可以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学生都可能听懂了,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时,往往有些学生就会忘记。只有不断地练习,反复地练习,学生掌握得才够牢固。

另外,还可以采用分组学习,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人数以每组6—8人较为合适,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而组长必须是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这样便于指导同组的成员,期末对表现优秀的组长及小组进行加分奖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从而也减轻了教师上机时辅导学生的负担。经过多年的尝试,这一教学方法效果明显。这也是我校提出的“生本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逐步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合理设置课程,强化操作能力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体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结合每年十二月份由省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而有许多学校都是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开设这一门课,对于现在职校的招生情况来看,每年两季都进行招生,故有春季班和秋季班,对于春季班的学生。可从第一学期开始,这样一到秋季恰好完成教学任务,学完就考证,以考证成绩作为学生该科成绩。而对于秋季班,则可从第一或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若是第一学期开设,则第二年秋季还必须增加考证复习课时,否则,学生难以通过等级考证,以考证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成绩,实现“教” “考”分离。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考验,对老师也是一种考验,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改变职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对于计算机的教学,还应该侧重操作能力的训练。因为计算机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职校的学生,必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搞软件开发,更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能利用计算机熟练地处理一些办公事务。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须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与教学。比如,对于会计专业类的学生,应该侧重于电子表格的制作与数据库的应用;对于文秘专业类的学生,应该侧重于文字处理软件的制作与排版;对理科类的学生,则侧重于电子表格与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因此,选好教学内容后,就应着手设计教学过程了,这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备的一课,精心设计实操的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设计不同的实操题目,深浅难易要把握准确。既有普遍性更要有特殊性,在大部分是基础题上适当设置一些难题,不能让学生学得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叶亚平,伍励涛.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7).

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 篇4

一、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试题分析

从考试题型分析, 题型基本稳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操作题四大类。 题型与辽宁省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习题及实践操作任务相呼应。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题型不会感到陌生。 从试题内容分析, 识记知识与实践操作两大类各有比例。 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试题难度适中, 均为课程计划中讲授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 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并在教学方法建议中指出:在该课程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 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 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按照学校课程计划, 中职升学学生与非升学学生在第一学年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致的。 教学紧贴各专业特色, 采用主题引导, 任务驱动实施模块化教学。 各教学模块贴近职业工作生活,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 实现“做中学”。 根据课程要求,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 每个模块细分为基础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 选取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 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按照该学年总学时数, 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课时分配比为2:1。 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 第二学期学习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合理划分教学模块, 适当地分配学习时间, 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整体保证理实一体教学效果。

在第三学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主要任务为贴近中职升学考试大纲, 加深知识点的识记及运用。 一般中职升学班单独组班在第三学年实施。 在组班初期, 学生因思想压力加大、知识点遗忘等原因出现虽然学习热情很高, 但学习积极性不强, 畏难情绪较多等学情, 阻碍学习效果的增强。 同时, 因整体课程设置为了应试, 理论课讲述偏多, 造成平时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水平偏差的中职学生记忆知识困难。

三、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点教学策略

第一, 确立正确的课程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三学年开始, 学生经过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已基本具备符合各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但面对高考思想压力较大, 考试自信心不强, 畏难情绪较强。 学习自信心是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 在学习过程中, 自信所迸发出来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 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经过第一学年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已经对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点有总体识记和理解, 第三学年只需通观全局, 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 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应知识点, 这种自信应该建立起来。 中职升学考试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所以我们在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时, 一定要务实, 抓基础, 重关键, 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 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复习策略。 可以采用经典的三轮复习计划, 每一阶段内都进行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 在第一轮复习时, 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 将知识点穿线, 形成知识体系。 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熟记知识点, 理解记忆。 做到抓住教材知识点精髓, 万变不离其宗。 把厚书读薄, 再由薄到厚, 然后做题, 以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 展开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锻炼。 第二轮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复习, 可以分单元设置知识专题和根据解题思路方法不同而设置方法专题。 目的是巩固第一轮宏观系统地复习的成果, 在第二轮实现各个突破, 加强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第三轮则进行高考热点题型的复习, 也可以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复习, 这是最后的巩固基础和系统提升。

第三, 注重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 往往高考复习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训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中职升学考试中。 从题型及相应分值分析, 每年第四大题设为操作题, 分值为15分占总分值四分之一。 虽然是主观描述题, 但需要有基本上机实践操作做支持, 记忆才会深刻。 所以, 实践上机不能忽视, 给予一定课时动手上机实践。

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 可见“知识”与“技能”都为中职教学和升学的重点。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这两点都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曲彦玲.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的教学感悟[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3) .

[2]史丽.中职升高职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3 (z1) .

计算机应用基础 篇5

[2010年修订版] 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旨在遵循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重在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公共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的考试是一种基础水平检测性考试,考试合格者应达到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的水平。

考 试 对 象

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自2004年3月1日(含3月1日)以后入学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学生,应参加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所有专业的高中起点与专科起点本科学生。

考 试 目 标

针对全国高校网络教育本科层次所有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学习的基本特点,要求参试者从使用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多媒体、网络与Internet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考试内容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信息的基本概念。2.考试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2)了解计算机的分类;(3)理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4)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用途;(5)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考试内容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数据存储的概念。2.考试要求

(1)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了解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3)理解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基本概念;

(4)了解指令、程序、软件的概念以及软件的分类。

(三)信息编码 1.考试内容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2.考试要求

(1)了解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及数制转换;(2)了解字符编码。

(四)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考试内容

微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2.考试要求

(1)理解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2)了解CPU、内存、接口和总线的概念;(3)理解常用外部设备的性能指标;(4)理解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二、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一)Windows基本知识 1.考试内容

Windows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相关知识。2.考试要求

(1)了解Windows运行环境;(2)了解Windows桌面的组成;

(3)理解文件、文件夹(目录)、路径的概念;(4)了解窗口的组成;(5)了解菜单的约定;(6)了解剪贴板概念。

(二)Windows基本操作 1.考试内容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及使用。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Windows的启动和退出;(2)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熟练掌握鼠标的使用;

(4)熟练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方法;(5)熟练掌握菜单的基本操作;(6)熟练掌握对话框的操作;(7)掌握工具栏、任务栏的操作;(8)掌握开始菜单的定制;(9)熟练掌握剪贴板的操作;

(10)熟练掌握快捷方式的创立、使用及删除;(11)掌握命令行方式。

(三)Windows资源管理器 1.考试内容

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及文件夹和文件的管理。2.考试要求

(1)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

(2)熟练掌握文件夹与文件的使用及管理。

(四)Windows系统环境设置 1.考试内容

Windows控制面板的使用。2.考试要求

(1)了解控制面板的功能;(2)掌握时间与日期的设置;(3)掌握程序的添加和删除;(4)掌握显示属性的设置。

(五)Windows附件常用工具 1.考试内容

Windows附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2.考试要求

(1)了解磁盘清理、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等常用系统工具的使用;(2)掌握记事本、写字板、计算器、画图等基本工具的简单使用。

三、文字编辑

(一)Word基本知识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的主要功能和使用。2.考试要求

(1)了解Word的主要功能;(2)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

(3)理解Word工作窗口的基本构成元素;(4)了解任务窗格的作用;(5)了解Word帮助命令的使用。

(二)Word文件操作和文本编辑 1.考试内容 Word文件的建立、打开与保存和文档的基本编辑操作。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操作;(2)熟练掌握视图的使用;

(3)熟练掌握文本编辑的基本操作;(4)熟练掌握剪贴、移动和复制操作;(5)掌握定位、替换和查询操作;(6)掌握插入符号的操作。

(三)Word文档格式与版面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格式的编辑。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字体和段落设置;(2)了解项目符号和编号;

(3)掌握边框、底纹、页眉和页脚的添加。

(四)Word文档模板与样式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模板与样式的创建和使用。2.考试要求

(1)掌握样式的建立与使用;(2)了解模板的概念。

(五)Word表格的建立与编辑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中表格的建立与编辑。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表格的建立;

(2)掌握表格格式和内容的基本编辑。

(六)Word图形的制作与编辑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中图形的制作与编辑。2.考试要求

(1)掌握绘制自选图形的操作;(2)掌握图形元素的基本操作。

(七)Word对象的插入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中对象的插入及图文混排。2.考试要求

(1)掌握图片的插入;(2)掌握文本框的插入;(3)掌握图文混排技术。

(八)Word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 1.考试内容

Word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2.考试要求

(1)掌握页面设置;

(2)掌握打印预览、打印基本参数设置和打印输出。

四、Excel电子表格

(一)Excel基本知识 1.考试内容

Excel工作簿的建立、保存与打开。2.考试要求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2)掌握Excel的启动和退出;(3)了解Excel窗口和工作表的结构;(4)掌握Excel中的数据类型和数据表示。

(二)Excel工作表的建立与编辑 1.考试内容

Excel工作表的建立与编辑。2.考试要求

(1)掌握单元格地址的表示与使用;(2)熟练掌握数据输入和编辑操作;(3)熟练掌握单元格的格式设置;(4)熟练掌握工作表的基本操作;(5)掌握工作表的打印输出。

(三)Excel公式与函数 1.考试内容

Excel单元格地址的引用,公式与函数的使用。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2)掌握单元格的引用;(3)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

(四)Excel数据处理 1.考试内容

Excel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2.考试要求

(1)掌握数据排序;(2)掌握数据筛选;(3)掌握数据的分类汇总。

(五)Excel图表 1.考试内容

Excel数据图表的建立、编辑与使用。2.考试要求

(1)了解图表类型;(2)掌握图表的创建;(3)掌握图表的编辑和打印。

五、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

(一)PowerPoint基本知识 1.考试内容

PowerPoint演示文档的创建、编辑、播放、保存等基本操作知识。2.考试要求

(1)了解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编辑环境;(2)了解PowerPoint元素的概念和操作方法;(3)了解PowerPoint文件的放映与设置放映方式;(4)了解PowerPoint文件的存储格式。

(二)PowerPoint基本操作 1.考试内容

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设计模板的使用及各种对象的创建、编辑、排版和幻灯片放映操作,幻灯片文件的存储、打印和打包的操作。

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PowerPoint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2)熟练掌握幻灯片视图环境、幻灯片版式的选择操作;(3)熟练掌握文字、表格、图片等幻灯片元素的操作;

(4)掌握插入声音、影片、Flash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基本操作;(5)掌握幻灯片的剪辑、隐藏与排练计时的基本操作;(6)掌握幻灯片的设置放映方式、自定义放映与放映操作;(7)掌握PowerPoint文件的存储、打印和打包操作。

(三)PowerPoint格式操作 1.考试内容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背景设置、页眉页脚、版式、设计模板与母版设计等格式操作。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幻灯片背景的设置操作;(2)熟练掌握幻灯片设计模板的操作;(3)掌握幻灯片页号、页眉与页脚操作;(4)掌握幻灯片母版设计及配色方案的基本方法。

(四)PowerPoint动画操作 1.考试内容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动作设置、超链接、自定义动画和效果的基本操作。2.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幻灯片自定义动画和动画效果的设置操作;(2)掌握幻灯片动作设置及动作按钮的设置操作;(3)掌握幻灯片元素的超链接操作;(4)掌握幻灯片间切换效果的设置。

六、计算机网络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考试内容

网络的概念、发展、基本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及网络的组成和功能。2.考试要求

(1)了解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了解网络按覆盖范围的基本分类;(3)了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4)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5)了解局域网的功能与特点;(6)理解局域网的基本组成;(7)了解广域网的概念和基本组成;(8)熟练掌握设置共享资源的基本操作。

(二)Internet基本概念 1.考试内容

Internet的概念、作用、应用和特点,IP地址、网关、子网掩码、域名的基本概念。2.考试要求

(1)了解Internet的发展历史;(2)了解Internet的作用与特点;(3)理解TCP/IP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4)了解IP地址、网关和子网掩码的基本概念;(5)理解域名系统的基本概念;(6)了解Internet提供的常规服务。

(三)网络接入 1.考试内容

局域网和拨号网络的使用。2.考试要求

(1)理解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2)掌握通过局域网接入Internet;(3)掌握通过拨号网络接入Internet;

(4)了解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Internet的方法;(5)了解网络检测的简单方法。

七、Internet的应用

(一)IE浏览器的使用 1.考试内容

文本、超文本、URL、浏览器的概念,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信息检索与信息交流。2.考试要求

(1)了解文本、超文本、Web的超文本结构和统一资源定位器URL的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Internet Explorer打开和关闭;(3)熟练掌握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

(4)掌握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选项的基本设置;(5)熟练掌握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收藏夹的基本使用;(6)熟练掌握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

(7)掌握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中访问FTP站点的基本操作;(8)了解BBS的基本操作;(9)了解Web格式邮件的使用。

(二)电子邮件的使用 1.考试内容

电子邮件的概念、Outlook Express的基本操作和邮件管理。2.考试要求

(1)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

(2)掌握Outlook Express基本参数设置;(3)熟练掌握Outlook Express 的基本操作;(4)掌握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管理的基本操作;(5)掌握Outlook Express通讯簿的使用。

八、计算机安全

(一)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1.考试内容

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属性和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2.考试要求

(1)了解计算机安全所涵盖的内容;(2)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属性;(3)了解影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

(二)计算机安全服务的主要技术 1.考试内容

计算机安全服务技术概念和原理。2.考试要求

(1)了解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概念和区别;

(2)了解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防火墙的概念。

(三)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 1.考试内容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预防和常用防病毒软件的安装、使用方法。2.考试要求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3)计算机病毒常见的表现现象;

(4)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分类,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区别;(5)了解计算机病毒、木马的预防方法;(6)了解常用防病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四)系统还原和系统更新 1.考试内容

系统还原和系统更新的基本知识。2.考试要求

(1)了解系统还原的概念和使用方法;(2)了解系统更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五)网络道德 1.考试内容 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 2.考试要求

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

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 1.考试内容

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应用和特点。2.考试要求

(1)了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以及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2)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多媒体设备的种类。

(二)多媒体基本应用工具与常用数码设备 1.考试内容

多媒体基本应用工具和常用数码设备的分类与用途。2.考试要求

(1)了解Windows画图工具的基本操作;(2)了解Windows音频工具的基本功能;(3)了解Windows 视频工具的基本功能;(4)了解常用的数码设备的基本功能。

(三)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 1.考试内容

文件压缩与解压缩的基本概念和WinRAR的使用。2.考试要求

(1)了解文件压缩和解压缩的基本知识;(2)了解常见多媒体文件的类别和文件格式;(3)掌握压缩工具WinRAR的基本操作。

试题结构与题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操作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约占40%,操作题约占60%。试题内容比例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约占30%、文字编辑、电子表格和电子演示文稿约占35%,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约占25%,信息安全和多媒体基本应用约占10%。

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考试方式与时间

考试方式:机考。考试时间:90分钟。考

一、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____。A.大规模集成电路

C.晶体管

B.集成电路

D.电子管

2.将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等五类的分类标准是______。A.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

C.机器的规模和处理能力

A.通用性强

C.晶体管

B.计算机使用范围 D.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

B.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D.无逻辑判断能力 B.自动控制领域 D.辅助设计领域 B.非数值数据 D.处理后的数据 3.下列描述不属于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的是。

4.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软件给学生演示实验过程。计算机的这种应用属于______。A.辅助教学领域 C.数字计算领域 A.基本素材

C.数值数据 5.所谓的信息是指____。

6.组成计算机系统的两大部分是______。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A.莫尔

B.主机和外部设备

D.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比尔·盖茨 D.科得(E.F.Codd)B.1位二进制数 D.2位八进制数 B.Word D.Excel 7.时至今日,计算机仍采用程序内存或称存储程序原理,原理的提出者是______。C.冯·诺依曼 A.8位二进制数 8.计算机的存储器由千千万万个小单元组成,每个小单元存放______。C.1位十六进制数

A.PowerPoint C.UNIX 9.下列4种软件中属于系统软件的是。

10.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存储和控制。有时还会用到十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28”不可能是八进制数

C.“AB”不可能是十进制数

A.编码

B.“22”不可能是二进制数 D.“CD”不可能是十六进制数

C.校验码

D.汉字编码 11.对正在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某种非数值型数据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的转换规则称为______。

B.数制转换

12.关于内存与硬盘的区别,错误的说法是______。A.内存与硬盘都是存储设备 B.内存的容量小,硬盘的容量相对大 C.内存的存取速度快,硬盘的速度相对慢 D.断电后,内存和硬盘中的信息均仍然保留着

13.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配以相应的外围设备、电源和辅助电路,以及指挥微型计算机工作的系统软件,就构成了______。A.微处理器

C.服务器

A.RAM容量 C.LCD容量

B.微型计算机 D.微型计算机系统 B.ROM容量

D.CRT容量 B.内存容量 D.计算机的字长 14.不同的显示器的控制电路称为显示卡。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______。

15.“32位微型计算机”中的32指的是______。A.微机型号

C.运算速度

A.工具栏按钮方法

B.菜单方法,即“文件”菜单下的“打开” C.快捷键

D.菜单方法,即“文件”菜单下的文件列表

17.在Word 2003文本编辑中,页边距由______设置。A.“工具”菜单中的“修订”

18.Excel 2003是______。A.数据库管理软件

C.文字处理软件

B.幻灯片制作软件

D.电子表格软件

B.“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 D.“视图”菜单下的“页眉和页脚” C.“格式”菜单下的“边框和底纹” 16.在Word 2003环境中,不用打开文件对话框就能直接打开最近使用过的文档方法是______。

19.在Excel 2003中,假定一个单元格所存入的公式为“=13*2+1”,则当该单元格处于编辑状态时显示的内容为______。A.27 B.=27

C.=13*2+1

D.13*2+1 20.下面是关于Windows 文件名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A.文件名中允许使用汉字

B.文件名中允许使用多个圆点分隔符 C.文件名中允许使用空格

D.文件名中允许使用竖线(“|”)

21.用鼠标双击窗口的标题栏左端的控制菜单按钮,则______。A.最大化窗口 C.关闭窗口

是______。

A.Esc + Print Screen C.Alt + Print Screen

B.Shift + Print Screen D.Ctrl + Print Screen

B.最小化窗口

D.改变窗口的大小

22.在进行Windows操作过程中,能将当前活动窗口中的信息复制到剪贴板中,应同时按下的组合键23.关于Windows用户账户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支持两种用户账户类型:计算机管理员账户和受限帐户 B.计算机管理员账户可更改所有计算机设置 C.受限帐户只允许用户更改本用户的设置

D.所有用户账户登录的用户“我的文档”文件夹内容一样

24.Windows 中,在选定文件或文件夹后,将其彻底删除的操作是______。A.用Shift+Delete键删除 B.用Delete键删除

C.用鼠标直接将文件或文件夹拖放到“回收站”中 D.用窗口中“文件”菜单中的“删除”命令

25.下列关于BBS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电子公告牌 B.社区公告牌

C.BBS不能将想说的话直接发到某个人的电子信箱中 D.BBS不需上网

26.在Outlook Express中,使用“邮件规则”可以______。A.在发信时自动地把相应的邮件按级别发送

B.在收信时自动地把不同的来信分类放在相应的文件夹中 C.设置邮件服务器的类型 D.设置拒收所有陌生人的邮件规则

27.退出PowerPoint的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双击状态栏 B.按ALT+F5 C.双击PowerPoint标题栏左上角的控制菜单按钮 D.单击任务栏上的窗口按钮

28.如果要严格控制每张幻灯片播放的时间,需要采用的常规方法是______。A.执行“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设置放映方式”命令 B.执行“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动作设置”命令 C.执行“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排练计时”命令 D.执行“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幻灯片切换”命令

29.下面关于防火墙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A.防火墙可以防止所有病毒通过网络传播 B.防火墙可以由代理服务器实现

C.所有进出网络的通信流都应该通过防火墙 D.防火墙可以过滤外网访问

30.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计算机安全的属性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不可抵赖性和可用性 B.计算机安全的属性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合理性、不可抵赖性和可用性 C.计算机安全的属性包括:实时性、完整性、可靠性、不可抵赖性和可用性 D.计算机安全的属性包括:保密性、合法性、可靠性、不可抵赖性和可用性

31.下面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的是_______。A.网络蚂蚁 B.CIH

C.熊猫烧香

D.木马

32.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不包括_______。A.输入的数据容易被篡改

C.防火墙偶发故障

B.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D.系统对处理数据的功能还不完善

33.下列关于多媒体技术的同步特性的说法中,正确是______。A.指多种媒体之间同步播放的特性 B.指单一媒体播放的特性

C.指最多两种媒体之间同步播放的特性 D.指三种媒体之间同步播放的特性

34.利用WinRAR进行解压缩时,以下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一次选择多个不连续排列的文件,然后用鼠标左键拖到资源管理器中解压 B.一次选择多个连续排列的文件,然后用鼠标左键拖到资源管理器中解压 C.在已选的一个文件上单击右键,选择相应的菜单选项解压 D.在已选的一个文件上单击左键,选择相应的菜单选项解压

35.对声卡不正确的描述是______。A.声卡是计算机处理音频信号的PC扩展卡 B.声卡也叫做音频卡

C.声卡不能完成文字语音转换功能

D.声卡它处理的音频媒体包括数字化声音(Wave)、合成音乐(MIDI)、CD音频等 36.下列格式的文件中,“画图”工具不能够处理的文件为______。A.JPG文件 A.硬盘 B.GIF文件 B.文件夹

C.PDF文件

D.PNG文件

37.在局域网中不能共享__________。

C.显示器

D.打印机

38.在Internet上的计算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______。A.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 B.可以两台计算机共用一个IP地址 C.每台计算机都有不同的IP地址

D.所有计算机都必须有一个Internet上唯一的编号作为其在Internet上的标识

39.新浪、网易、雅虎等ICP需要接入ISP才能提供信息服务,在中国这些ICP必须接入哪些ISP_____________。A.中国电信互联网

C.中国教育网CERNET

B.中国网通互联网 D.上述任何ISP B.管理员的帐号和密码 D.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 40.在拨号上网过程中,连接到通话框出现时,填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应该是______。A.进入Windows时的用户名和密码

C.ISP提供的帐号和密码

二、文字处理

1.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文件QHWD5.DOC,并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排版。

(1)设置页面纸张A4(21×29.7厘米),左右页边距1.9厘米,上下页边距3厘米;(2)设置标题字体为黑体、小二号、蓝色,加单下划线,标题居中;

(3)在第一自然段第一行中间文字处插入考生文件夹下的“雪花.jpg”剪贴画,设置环绕方式为四周型环绕;

完成以上操作后以原文件名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2.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的TEST369.DOC文件,并完成以下操作:(1)将第一行标题改为粗黑体三号居中;(2)用符号Symbol字符190替换字符“*”;

(3)正文中的所有中文改为楷体_GB2312小四号(带下划线单线);(4)操作完成后以原文件名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三、电子表格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Excel工作簿“EXCEL考题139.xls”,在Sheet1工作表中完成如下操作: 1)分别求出基本工资和补助工资两列的和;

2)在“判断”列的每个单元格中利用IF函数功能判断左边基本工资的值是否大于 2000,若是显示1否则显示0。

完成后用原文件名保存。

四、演示文稿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文件pp2.ppt,完成以下操作要求:

1)插入一个空白版式幻灯片,并在幻灯片右侧插入垂直文本框,输入文字“坐在西行列车上”; 2)将输入的文字设为48号、倾斜;

3)在幻灯片中插入考生文件夹下的图片文件pic2.jpg。完成以上操作后,将该文件以原文件名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下。

五、操作系统应用

请在考生文件夹下进行如下操作:

1)将考生文件夹下的area176文件夹下的gui176.doc文件移动到考生文件夹下; 2)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linux176.ppt文件;

3)将考生文件夹下的function176.txt文件在考生文件夹下建立一个快捷方式,快捷方式名为“system176”。

六、Internet应用

1.单击窗口下方“打开[internet应用]应用程序”启动IE: 1)请进入中国教育网,其网址为;

2)通过“收藏(A)”菜单“整理收藏夹”,在“收藏夹”中建立一个名为“学习资料”的文件夹; 3)通过“收藏(A)”菜单将该网页以“英语学习”为名称添加到“学习资料”收藏夹中。

七、outlook 单击窗口下方“打开[outlook]应用程序”启动outlook,发送一封邮件,收件人:xiaoming@163.com 主题:祝贺 内容:请看图片

并将考生文件夹下的图片Pic11.jpg作为附件发送。

八、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在考生文件夹下有一个newFile.rar压缩文件:(1)请在该目录下新建一个文件夹newFile;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会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问题 多媒体 教学手段 测评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灵活应用,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学生基础差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及不同层次的学校,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由于初中学校的条件各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包括演示、讲解、自学、问答等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练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教学轻松自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Word2010文字特效教学中,在讲解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时,可同时把相关的内容先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画面来理解各种设置,从而加深记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精讲多练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坚持精讲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多上机,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在操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大胆尝试,多次实践练习,进而熟练操作过程,巩固知识。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更是“百看不如一练”。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是初级阶段,能不能将这些知识进行消化,进而转化为能力,关键就是看能否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出作品,在实践中创造出成果来。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尽量概括精要,多花时间引导学生上机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科学组织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比较快,之后在课堂上开小差,讲话,打游戏,吵闹。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选他们为小组长,让他们辅导后进学生。这样能使优生和爱玩耍的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增强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又能使后进生得到及时辅导,双管齐下,让有差异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案例引导,任务分解

教师可根据案例设计任务及思考题,以教学目标为主,把案例条理化,问题化。案例教学过程包括:作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解(化难为易,变繁为简)、学生动手操作(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生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互助(个别指点辅导)、生生互评(促进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师生互评(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课后总结(重难突破,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相册,将素材的获取,演示文稿的新建、插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幻灯片切换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放映,演示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个分析讲解各知识点,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并指导学生逐步改进作品,最后让学生进行互评,总结作品制作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从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联系实际,设置问题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Excel2010中的“公式、函数、排序”这一内容时,要求将本班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各人的成绩进行汇总,还要排名次,学生的序号不变,以各人总分进行降序排列。然后引出Excel2010的排序方法,进而得到用排序对话框操作时序号会被打乱,引出函数RANK.EQ,用它来完成任务,达到用户的要求,操作轻松又准确。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问题,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实用,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五、改革测评模式

对于中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成绩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核评价,要在整个学习中采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除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外,还需关注学生日常的应用操作能力。知识点测评,即考查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要依靠在校的考试进行测评;而应用能力测评,要通过每一模块的实践操作综合题和相关的技术考试或技能竞赛进行测试,从而整体对每个学生给予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千万不能偏向一点。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篇7

一、让学生认识到电大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

目前, 电大的各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显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我们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本课程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1、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 它采用了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电大学生必须掌握以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手段,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目前, 很多电大学生对计算机仍然比较陌生。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电大学生用起计算机来, 也常常捉襟见肘, 表现出基本技能的欠缺。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

由于电大是一所成人高校, 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素质偏低, 所以电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渗透性和变革性都很强的基础课, 它综合了诸多现代科技领域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让学生能切实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几个误区

1、英语不好, 所以计算机学不好。

经常听到一些成人朋友抱怨自己英语没学好, 所以计算机自然也学不会, 有的甚至因此不愿接触计算机。

2、年龄大, 计算机就学得慢。

很多人不愿或惧怕学习计算机, 认为计算机这东西小孩子学得快, 成年人的记忆力差, 手指不够灵活, 学起来太困难。

成年人较强的理解能力及学习主动性, 同样他们成为学习计算机的优势。因而, 年龄不是学习计算机的障碍。

3、学计算机就是上网。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 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 人们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许多人一接触计算机, 便马上开始学上网。如果问他了解计算机知识吗?他会很肯定地回答:“会!我每天都上网”。

4、事无巨细, 面面俱到。

我们对于学习知识一直提倡的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 学习不留死角, 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些朋友把这种精神用在了学习计算机知识上, 结果却事倍功半。

三、优选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1、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 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 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 同时结合本地区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商贸等方面的应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 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 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 应该说上机练习时间占70%, 理论教学、演示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四、结合实际, 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组织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 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 而是首先分组, 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 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相互合作, 共同进步, 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 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好胜心, 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 只有合作愉快, 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 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 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

2、充分用好“帮助”功能

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 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Windows程序中良好的帮助系统, 当我们对某一功能不了解时可以随时按下F1键来打开帮助。如:Word 2000的“帮助”功能中隐藏着不少小窍门, 如显示“日积月累”、快速获取帮助主题等等,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做个有心人, 充分挖掘其功能, 就可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3、借助网上别人的学习经验

网络是一个大课堂, 上面的东西是五花八门, 凡是不太清楚的知识点等, 都可以上网去查, “拜网为师”, 诸多问题在网上都能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

总之, 学好计算机基础, 以便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在熟练中总结出一些技巧, 这才是计算机基础这门程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为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基础。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 使人们对信息的意识, 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而大多数电大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显得十分困难, 要想尽快学习好计算机就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重要性, 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几个误区, 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结合实际, 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析 篇8

从事中职计算机教学多年来, 发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即使学生从入学开始第一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但在一些实际应用中, 要求学生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 比如应用网络查找一些问题答案、应用Word编辑制作一张海报等, 学生却显得无能为力。究其原因, 主要是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片面追求高双证率, 考证高通过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关联的考证项目通常有全国计算机一级和办公软件应用, 前者是否合格, 关乎学生能否参加高职高考, 一级证书是参加高职高考的必备条件;后者是否通过, 关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 因为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双证毕业, 在校期间至少获取一个中级证书。

二是学校把考证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每逢考证成绩公布, 有人欢喜有人愁。通过率高了, 不仅教学能力得到认可, 且能得到学校的嘉奖。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我认为, 应结合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尽量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结合现实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Word教学中, 在学习表格时, 可以让学生制作班级课程表, 其中包括了表格的建立 (行与列的设置) 、表格样式 (底纹、边框线型、颜色、宽度等的设置) 、文字的录入等, 在学习这个内容时, 把考证项目中字处理的表格部分内容也作为其中的一个任务穿插进去, 这样, 学生在完成课程表的制作时, 把考证项目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学会了。通过这种模式, 既完成了考证的练习, 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将知识点的讲解贯穿到实例中, 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 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等因素, 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环境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在教学还没开始前已经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缺乏学习积极性;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心理, 自信心骤减, 开始自我放弃。在这种状态下, 分组教学成了最佳选择。让水平高的学生带动水平低的学生进行学习, 既使水平高的学生做了小老师, 满足了虚荣心, 也让水平低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提升了自信心。

(三)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著名教学论学者科拉夫基 (W.Klafki) 认为, 项目教学法与教程法、课题法和实践练习法是四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 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的项目, 让学生熟悉其作品的制作全过程, 解决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经验不足的问题, 达到深化学习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是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 适用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 比如实训课。例如:“利用Word制作校园之声宣传海报”这一项目, 教师提供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主题清楚后, 让学生收集信息, 思考制作方案, 教师把他们欠缺的地方提出来。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制作的过程, 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 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犯的错误进行有效的干涉。

三、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分组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有效地调和学生考证和应用能力不强的矛盾, 使学生的学习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积极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并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篇9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为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开设。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 而部分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则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种现象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往往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将知识讲得过于简单, 就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将知识讲得过于深入, 则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学习步伐。因此,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对象的能力作为导向, 实施个性化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将能力作为导向的具体教学实践

1. 合理进行教材选编。目前, 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多样性, 但是多数教材均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存在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存在的差异性。教材内容较为单一, 结构缺乏合理性。在教材中所应用到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缺乏联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因此, 将提升学生能力作为导向的教学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计算机发展态势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教材选编。在选用教材过程中, 对本校新生的基础知识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自编或者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在对教材进行编写或者选择的过程中应对各个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 保证教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积极建立起与教材配套的辅助性教材, 如教学网站、电子教案等, 构建积极立体化教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应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可分为基础和高级两大模块。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需掌握基础模块中的相关知识, 高级模块则是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同时, 实际教学过程中须有机结合教、学、做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模式。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应实施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首先, 以班级为单位的动态分层模式, 班级内以实施隐式分层, 以专业特征作为根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作为主要根据进行教学班分层, 然后对各班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以学生心理、教学大纲、知识结构作为根据,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以专业特征、学生成长需求作为根据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其次, 积极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充分结合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实施情境教学。然后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并引导其独立进行合作学习。

3. 创新教学手段。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创新意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应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灵活应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案例分析法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WORD、EXCEL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具有典型性的数据处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加强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数据处理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进而掌握关键知识和操作技巧。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讨论法, 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有效地实现,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促进知识得到有效延伸。项目驱动法可更好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养, 提高其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 篇10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就一直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有专门人员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该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之上, 先后出版了供全国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多个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受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广泛好评, 并积累了许多有关计算机应用类教材建设的经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中被定性为公共基础课, 而研究和开发公共基础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教社还与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和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 收集和掌握大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这为修订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 一本能够体现大纲精髓, 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方法、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 能够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据此, 我们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人教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教材开发编写班子, 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工作。

教材研究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 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应体现以下原则。

1.教材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本位”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编的教材中, 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能够培养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实用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 该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 书中的内容要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 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兴趣,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 我们还应考虑高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 实现不同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 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

3.教材要能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 因此教材要与时俱进, 不仅要全面、翔实地介绍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完成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还要将已成熟的最新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 反映当代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材编写的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际, 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我们研究制订的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

任务引领:即在教材中要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结果驱动:即在教材中可以通过完成典型作品,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能力:即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 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 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内容适用:即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任务内容, 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做学一体:即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 以任务为核心,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任务的设计中, 尽可能选择与职业能够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任务内容,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教材开发的特色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均衡, 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如果严格按照大纲给出的教学单元顺序组织教材结构, 一开始就是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没有兴趣, 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 我们按照大纲“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对“内容进行融合后统一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精神, 按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过程和顺序组织教材。

2.任务引领的教材体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任务) 入手的, 每一个任务都包括“任务描述”、“制作 (或操作) 步骤”、“知识解析”、“举一反三”四部分, 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需要, 有些任务还包括“知识拓展与训练”部分。

任务描述:即首先给出了一个在实际职业活动中或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工作 (或问题) 场景, 然后给出分析、完成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并根据需要给出了该任务的“成果展示”。

操作步骤: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思路和较详细的操作步骤, 学生可以依照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任务的制作。

知识解析:较系统地介绍了本任务所用到以及所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操作。

举一反三:在每个任务的操作和所涉及的知识讲完以后, 都附有与所介绍的任务类似的一个或多个练习, 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编写方式, 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 不仅通过完成任务所需操作步骤的介绍, 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3.根据工作和生活实际设计任务案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工作或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任务) 入手的, 选择任务案例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要从实际职业中抽取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案例, 如公司的人事招聘、产品宣传等;二是与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相联系, 如校园文化周活动等;三是选择与当前国内外大事有关的人和事, 如索马里海盗问题等;四是对学生要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 如环保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案例的理解和制作, 不仅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而且从中悟到各种职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切实感受到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并能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 了解一定的国内外大事, 关注民计民生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也符合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学任务。

4.注重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

本教材不仅包含了计算机应用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和操作技能, 还收入了一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 如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的介绍和较新工具软件的使用, 以及对教材涉及的操作系统、Office组件的版本更新等, 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5.精心设计总结、综合实训和习题, 满足教学测评要求

在每一章的后面, 设计了“总结与思考”、“综合实训”和“习题”。“总结与思考”将对本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并提出了一些延展性思考的问题,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综合实训”是一个相对来说大一些、能够概括本章内容的综合训练, 也是以任务的方式展现, 但仅给出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以及必要的操作提示, 这是提供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 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章的教学内容。“习题”部分由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判断题组成, 主要内容是本章所涉及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习题部分是非常传统的教材内容, 编写组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有必要给出, 以便教师在归纳总结本章知识、测评学生时选用。

6.以“电脑故事”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每一章的最后, 我们设计了“电脑故事”小栏目, 该故事是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其中不少是计算机界精英的创业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电脑故事”的阅读, 了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 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学生还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7.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本书要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 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 并在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注上“提示”信息, 容易出错的的地方注上“注意”信息。

8 .丰富的配套电子教学资源

本教材将提供包括电子教案、教学素材、所有任务和项目的成果作品、习题答案的电子教学资源, 为教师的备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 培养数以亿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 人教社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开发项目。本文从教材开发的原则、教材编写思路及教材特色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阐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的实际意义。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下一篇: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