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注射

2024-08-18

局部注射(精选十篇)

局部注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4月~2013年4月本院皮肤科门诊中使用得宝松局部注射的3000例患者, 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 年龄14~56岁, 男1289例, 女1711例。病例中白癜风352例, 斑秃395例, 神经性皮炎1229例, 疤痕疙瘩356例, 慢性接触性皮炎242例, 痒疹402例, 疥疮结节24例。

1.2 方法

对应用得宝松局部注射后不良反应病例予以登记。内容包括全身的满月脸, 多毛, 失眠, 食欲亢进, 月经紊乱, 呃逆。局部反应的局部萎缩, 局部变白, 局部血管扩张, 酒渣鼻样皮炎, 痤疮, 局部剧痛。

2 结果

3000例观察病例中:全身反应的满月脸20例 (7‰) , 多毛5例 (3‰) , 失眠10例 (占3‰) , 食欲亢进50例 (17‰) , 月经紊乱3例 (1‰) , 呃逆5例 (1.7‰) 。局部反应的局部萎缩5例 (1.7‰) , 局部变白3例 (1‰) , 局部血管扩张4例 (1.3‰) , 酒渣鼻样皮炎6例 (2‰) , 痤疮34例 (11‰) , 剧痛1例 (0.3‰) 。上述不良反应者共146例 (0.48%) , 其中全身反应93例 (0.31%) , 局部反应53例 (0.17%) 。

3 讨论

得宝松为复方倍他米松, 组成由短效、速效的倍他米松磷酸钠和长效的二丙酸倍他米松, 局部注射后, 起效时间快, 仅2h左右, 且维持时间可长达37d, 在皮肤科广泛应用, 效果不错, 很受欢迎[2,3]。全身或局部用于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敏感的急、慢性疾病时有效。局部或全身感染者、结核病、癌症患者慎用。警惕长时间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有可能出现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 如肌肉骨骼、胃肠道、皮肤、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和水电解质紊乱等。

得宝松在皮肤科的局部注射, 其不良反应虽有, 通过停药症状或体征可逐渐消失, 使用中不良反应少, 且较易控制症状。

摘要:收集2009年4月2013年4月在皮肤科门诊中使用得宝松局部注射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3000例临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者共146例, 占0.48%, 其中全身反应93例 (0.31%) , 局部反应53例 (0.17%) 。得宝松在皮肤科的局部注射, 其不良反应虽有, 但会逐渐消失, 使用中未尝见有不消失的不良反应。因其治疗不少皮肤病有特殊疗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得宝松,局部注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倪容文, 刘玉峰.现代皮肤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82-83.

[2]张洁, 王聪敏, 宋克敏, 等.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组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1) :54.

肌肉注射药物与局部硬结的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R758.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19-01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法,但可产生硬结,引起疼痛,甚至造成局部坏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为此,研究探讨肌肉注射药物引起硬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一注射技术不佳引起的硬结

药物肌肉注射后吸收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注射部位血管的分布,当患者皮下脂肪较厚,注射时进针深度不够。特别是孕妇(脂肪层在3cm以上)。7~8号针头较难达到肌层深部。[1] 由于脂肪层血管少,注入脂肪层中的药物弥散受到影响,药液吸收缓慢,又因连续注射或多种药物交替于同一部位,注射时间间隔短,尚未吸收的多种药物聚集一处而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使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硬结的形成。如长期注射尿崩停。胰岛素等药物易产生硬结。

二由于药物的剂型因素引起的硬结

通常药物分子量愈大,吸收愈慢,分子量大的药物在通过毛细血管壁细孔或实质部分均有困难,因而淋巴系统成为药物主要吸收途径,致使药物吸收减少。药物还可以与高分子溶剂形成结合物或阻滞体内酶作用而使药物吸收减少。亲脂性药物可直接透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因此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非脂溶性药物进入血流主要靠穿过内皮细胞膜上的细孔扩散入毛细血管,而这些膜孔的面积仅为毛细血管总面积的2%,因此非脂性药物吸收较慢。另外,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降低时,药物的吸收也降低。[2]临床使用的某些油溶剂、乳剂和混悬型药物,如丙酸睾丸素、黄体酮、氯霉素、维生素A、D、E、普鲁卡因混悬青霉素、鸦胆子油(O/W型)等药物,难溶于组织间隙,就不能很快地渗入毛细血管被吸收,造成硬结的形成,注射这些药物时应注意进针深度,疗程不易过长。

三药物的强刺激性引起的硬结

药物的PH值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酸碱度过高或过底,距生理情况越远,易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疼痛和硬结。如安定、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据报道,由2%苯甲醇作青霉至素G溶媒,形成硬结十分普遍。[3]临床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钾盐、钙盐、维生素C、止血芳酸、碳酸氢钠,去甲肾上腺素等,注射后不仅能产生剧烈疼痛和硬结,甚至能引起肌肉缺血性坏死,应避免肌肉注射给药。

四微粒与硬结

近年来静脉输液的微粒污染问题研究的较多,肌肉注射药物过程中也可带进的微粒,如玻璃屑、橡皮粒、纤维、蜡粒等。这些小于针孔的微粒随药物注射到组织中后,药物可以逐步被吸收,两微粒不仅被吸收,相反作为异物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较小的微粒可由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较大些颗粒则由多核巨细胞附着或包围,形成局部肉芽组织将异物与健康组织隔离,巨细胞的寿命为几日或几月,死亡的肉芽组织变为结缔组织,将异物包裹其中,形成硬结。

五中草药注射液与硬结

肌肉注射中草药制剂后产生疼痛和硬结,主要是与药物中所合的刺激成分和杂质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中草药制剂有效成分本身就具有刺激性如某些酚类、黄酮类、皂甙类、蒽醌类、黄芩素、大蒜素等中草药提取物。另外中草药注射剂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和未除尽的水溶性色素,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疼痛,同时造成无菌性炎症,直至硬结产生。中草药针剂在制备过程中很难除尽其中的鞣质和酸性树脂等杂质。据报道目前中草药针剂中鞣质含量超过0.5%。[4]这些杂质进入体内后可与组织中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鞣酸蛋白。

六防止硬结的措施

对外周循环差的患者,肌肉注射药物后要给予及时的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周围的深部血管扩张,加速药物的吸收;注射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作深部注射;研制长效缓释制剂,取代频繁给药;长期给药的患者,应注意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时应避免微粒污染。对强刺激性和浑浊的注射剂应禁止肌肉注射给药。改善中草药制剂的工艺流程,減少制剂中杂质。对于已形成的硬结,可采用654-2 [5] 或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促进硬结软化。

参考文献

[1]赵静娴.实用护理杂志1990;6:30[2]奚念朱等.药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 414[3]鲁志强.中国药学杂志1989; 7: 425

[4]陈兰英.首都医院制剂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670。

局部注射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患者118例, 男68例, 女50例;11~58岁, 平均28岁。病史1~30年, 平均10年。以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典型症状及下鼻甲明显苍白水肿确诊。有鼻前庭炎、急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腔有大量脓涕、出血倾向、青光眼、糖尿病未控制者及孕妇除外。

1.2 方法

先请患者填写视觉模拟评分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对鼻塞、鼻痒、喷嚏、流涕4个症状进行评分, 无症状为0分, 症状严重为10分。患者取坐位, 清除鼻腔分泌物后, 以2%利多卡因棉片鼻腔表面麻醉1次, 下鼻甲前端用新洁尔灭酊棉签消毒。抽取得宝松 (diprospan) 0.5 ml、2%利多卡因0.5 ml及10%氯化钠2 ml, 组成混合药液。用5号细长针头把药液注射于下鼻甲前端黏膜下, 每侧3 ml。注射毕, 用消毒棉球堵住针孔, 30 min后除去。1次/月, 共3次。第一次注射后, 用布地奈德 (Budesonide, 即雷诺考特Rhinocort) 每天早晚喷鼻各1次, 每次每鼻2喷, 维持1个月。术后5个月再请患者填写VAS评分表, 对鼻塞、鼻痒、喷嚏、流涕4个症状进行评分。

1.3 疗效评定

注射后5个月的VAS评分分值比注射前改善 (降低) 5分以上为显效, 3分以上为有效, 不足3分为无效。

2结果

注射后5个月, VAS评分改善 (下降) 5分以上者24例 (20%) , 为显效;3分以上82例 (70%) , 为有效;12例 (10%) 分值改善不足3分, 为无效;近期总有效率为90%。其中57例随访2年, 15例 (13%) 未复发 (2年后再评分, VAS分值不超过3分) , 为临床痊愈。

不良反应:注射时疼痛轻微, 少数患者有喷嚏及流涕;无出血、晕厥等不良反应发生。1周后, 分泌物减少, 鼻塞改善。1个月后, 症状明显改善, 毋需用其他药物。注射后5个月检查:鼻腔通气明显改善, 鼻涕减少, 双下鼻甲黏膜光滑、红润、体积缩小。

3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 病程迁延, 难以根治, 随着变应原数量日趋增多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发病率有显著上升趋势。该病虽不危重, 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社会交往及心理发展, 因而日益受到同行的重视。

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 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 后者又称花粉症。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密切相关, 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相关性疾病[1], 吸入性变应原如灰尘、螨、真菌、豚草、杨/柳/榆树、蒿属植物, 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蛋白颗粒, 广泛分布于环境中, 可能是诱发、加重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原因。当机体吸入变应原后产生特异性IgG, 结合在鼻黏膜浅层和表面的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膜上, 使鼻黏膜致敏, 当再次吸入变应原时, 变应原即与这些细胞表面的IgG发生桥连, 释放多种化学介质 (主要是组胺等) 。介质通过其在鼻黏膜血管、腺体、神经末梢的受体, 引起鼻黏膜的组织反应, 产生症状[2]。下鼻甲注射混合药液可抑制这一环节[3], 从而改善症状。

10%氯化钠为高渗溶液, 是一种硬化剂, 可使下鼻甲黏膜下组织细胞脱水、凋亡、皱缩, 从而使下鼻甲海绵体血窦容积缩小, 黏液腺数量减少, 达到缩小下鼻甲体积、改善鼻腔通气、减少鼻涕分泌的治疗目的。同时减缓得宝松的吸收[3], 使疗效延长。

得宝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 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可缓解过敏及自身免疫反应, 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 减少组胺释放, 从而减轻血管舒张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和下鼻甲水肿。其成分为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倍他米松磷酸钠, 每1 ml内含量分别为5 mg和2 mg, 可溶性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后很快吸收而迅速奏效;二丙酸倍他米松则难以溶解, 成为一个供缓慢吸收的贮库持续产生作用, 从而可长时间控制症状[4]。

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与感觉神经传入纤维的高敏感性有关[5], 2%利多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剂, 可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更重要的是阻断鼻黏膜筛前神经传入-传出通道, 降低鼻黏膜感觉神经敏感性及反应性, 使受异常刺激的受体传导阻滞, 而对变应原的刺激无反应, 经过较长时间无反应后, 患者对该变应原的敏感性降低, 使过强的免疫反应恢复到基本正常状态;另外可阻滞鼻黏膜浆液腺高密度区 (下鼻甲) 腺体的分泌, 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注意事项:①注射时务必回抽, 有回血时退出针头, 换位重注。因得宝松为混悬液, 注入血管, 可能引起微血管栓塞, 有报道下鼻甲注射醋酸可的松后, 出现视力障碍数天, 推测为视网膜血管栓塞;②注意无菌操作;③激素应用有禁忌者如孕妇、糖尿病、青光眼患者慎用。

该法起效快, 维持时间长, 不必每天用药, 无明显不良反应, 注射后大部分患者的下鼻甲体积缩小, 鼻通气改善, 鼻涕减少, 临床疗效满意;不需特殊设备。因此采用得宝松、利多卡因、高渗氯化钠混合药液下鼻甲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尤其适用于基层单位。

参考文献

[1]杜泽秀, 萤巍, 王槐富.IVT检测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吸入性变应原结果分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2004, 1 (1) :77.

[2]杨冬昱.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效果观察.中华医药杂志, 2006, 6 (8) :768.

[3]任君寿.下鼻甲封闭治疗过敏性鼻炎.航空航天医药, 2005, 16 (4) :210.

[4]宋阳, 闻明, 魏庆生, 等.得宝松等药物穴位封闭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航空航天医药, 2005, 16 (1) :67.

局部注射 篇4

【关键词】 茎乳孔;无水乙醇;面肌痉挛;药物注射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08-02

面肌痉挛是指单侧面部肌肉群出现不规则收缩[1]。现阶段该疾病发病机理不详。面肌痉挛常见于老年人,部分中年、青年人也有发病。患者患病后,典型症状为面部不定时抽搐,主要是眼角、脸颊,也可发生整个面颊抽搐。临床采取阻断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经进行对症治疗,治疗周期很长且临床效果不明显,患者出院后复发率高。本文观察了常规治疗方案联合茎乳孔药物注射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针灸科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8例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为面肌痉挛。诊断标准为[2]: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非自主、反复发作性抽搐,患者在精神紧张时会诱发或加重病情。在面部肌肉运动如用力闭眼时也会诱发痉挛发作,甚至麻醉和睡眠状态下也会发作。影像学结果可排除颅内肿瘤压迫等其他神经性疾病,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实验按照患者来院就诊时序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5.3±2.5)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4.8±1.2)年;对照组69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4.8±2.6)岁,病程5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5.1±1.0)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局部注射无水乙醇(批号:060325,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自制),患者仰卧、常规皮肤消毒、取太阳穴、四白穴、迎香穴和鱼腰穴使用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再用1ml注射器局部注射无水乙醇0.1ml。每隔10天进行1次注射,3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茎乳孔药物注射,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皮肤消毒,于乳突前缘处垂直进针0.5cm,注射器回吸无血可注射药物,具体药物如下:1ml 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3020261,湖南泓春制药有限公司)、1ml 0.5%地塞米松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0055,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1ml 0.05mg维生素B12注射液(国药准字4325040H1,湖南泓春制药有限公司)。以上药物完成第1次注射后隔2天进行第2次注射,连续注射5次。无水乙醇的注射同对照组。

1.3 疗效评价 ①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经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症状显著改善,没有复发;有效:经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症状有好转,复发次数小于或等于1次;无效:经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患者病情恶化,面肌痉挛次数增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一年以内电话随访。统计治疗后满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复发率(各个时间段复发率不进行叠加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5%,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一年内总复发2例(2.90%),对照组出院后一年内总复发14例(20.29%),观察组出院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面部肌肉痉挛的发病机制还没有统一结论,有研究者认为现代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增加、人们心理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以及用眼过度等都是导致面部肌肉痉挛的高危因素,部分面部肌肉痉挛是在面部神经麻痹后期发生。面部肌肉痉挛可发生于单侧脸颊或双侧脸颊、完全或不完全面部肌肉痉挛[4],患者表现为眼眶、脸颊、额头等部位肌肉或肌群间断性或连续性发生抽搐。患者发病后,影响外表美观,严重者对正常工作、生活有严重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方法(P<0.05)。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可一定程度上缓解面肌痉挛症状,但单用效果不明显。茎乳孔注射药物为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具有很强的神经阻滞作用和麻醉作用,经茎乳孔注射后,直接作用于面神经主干,有利于患者精神镇静、降低神经兴奋程度。笔者用局部注射无水乙醇联合茎乳孔药物注射,有效控制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变性,防止面神经过度兴奋,将面部肌肉或肌肉群收缩减弱,明显优于单纯无水乙醇注射。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7]。

综上所述,临床确诊后,尽早、及时进行治疗,应用局部注射无水乙醇联合茎乳孔药物注射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一年内复发率低,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董志科. 茎乳孔注射地西泮配合 SGB 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 2013,26 (11):114.

[2]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3]房守和. 外敷中药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38 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11): 61.

[4] Dou,N.-N.,Hua,X.-M.,Zhong,J. et al.A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coexistent hemifacial spasm and trigeminal neuralgia caused by a huge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 case report[J].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2014,25(3):907-910.

[5]李洪雁. 穴位封闭治疗周围性面瘫 86 例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28): 948-949.

[6]戴素芬. 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面瘫 32 例疗效观察[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医学版, 2013, 27(2): 149-150.

[7] Ying,T.,Thirumala,P.,Chang,Y. et al.Empr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nd its correlation to hearing loss[J].Acta Neurochirurgica,2014,156(3):571-575.

局部注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2例, 男30例, 女26例, 年龄41~79岁, 平均59岁;均为不适合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其中, 贲门胃底癌7例, 胃体癌6例, 胃角癌4例, 胃窦癌23例, 幽门癌2例, 全胃癌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 所用药物为:5-氟尿嘧啶 (5-FU) 500mg、溶解丝裂霉素 (MMC) 4mg, 鱼肝油酸钠6~8mL。每周治疗1次, 3~4周为1个疗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常规消毒操作室、器械、注射针, 备齐术中用药、急救药品、物品。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能, 心电图。术前12h禁饮食, 术前30min肌肉注射安定10mg, 阿托品0.5mg, 术前10min口服盐酸利多卡因10mL对咽部进行表面麻醉。晚期胃癌患者由于心理负担重, 再加上病程长, 病情进行性加重, 不能进食进水, 精神压力大, 往往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甚至绝望心理。所以, 护士应通过交流使患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而探知他们的情感变化, 耐心讲解胃癌的相关知识, 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术前、术中的注意事项, 同时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教会患者深呼吸[2], 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1.2.2 术中配合

按内镜操作常规配合术者缓慢进镜, 进镜过程中分散患者注意力, 使其放松, 同时嘱患者切勿吞咽唾沫、痰液, 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呛咳。配制药液时剂量要准确, 恶心呕吐者鼓励患者深呼吸或大口哈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以防误吸,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变化, 出现异常时及时配合医生处理。

1.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须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注意有无呕血便血情况, 3d内进流质饮食,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保持尿量2000mL/d以上。

1.2.4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正确对待各种事情, 解除忧虑、紧张情绪。注意饮食调理, 少量多餐,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常。进食不宜过饱, 以七八分饱为宜, 少辛辣、煎炸食品, 以清淡、富含营养食物为宜。生活要有规律, 不宜剧烈活动。做好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清洁护理, 保持床铺整洁、皮肤清洁卫生。定期复查胃镜注意观察瘤体大小。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判断疗效, 分为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NC) , 进展 (PD) 。CR:可见肿瘤病变完全消失且维持4周以上,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PR:肿块缩小50%以上且维持4周以上,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NC:肿块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 维持4周以上, 临床症状较前无明显变化。PD:原有病灶较前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临床症状较前加重。疗效评定依据Cr或B超等影像学检查改变, 治疗前和每2周期化疗结束后 (3~4) 周进行检查[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完全缓解8例 (15.38%) , 部分缓解24例 (46.15%) , 稳定12例 (23.08%) , 进展8例 (15.39%) , 6个月内近期缓解率61.53%。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居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之首, 临床发现的胃癌大多为中晚期患者, 中晚期胃癌局部浸润、周边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或合并其他脏器转移者较多, 即使能手术切除者复发率也较高[4]。晚期胃癌虽然是不可治愈的, 但对化疗比较敏感, 规范化疗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延长生存期。在内镜下局部注射进行化疗,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 使癌组织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及全身其它组织, 由于大量高浓度的抗癌药物浓聚在癌组织及邻近淋巴结内, 阻碍了癌细胞DNA复制和生物合成, 抑制其细胞分裂生长, 从而对肿瘤细胞增殖有较高的杀伤作用。选择有效的抗癌细胞非特异性药物局部给药, 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抗癌作用, 最大限度地抑制癌细胞增殖, 促使癌细胞坏死崩解, 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 我们通过耐心、细致、周到的护理, 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顺利完成了治疗, 减轻了患者痛苦, 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秀兰, 尹薇.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3) :184~185.

[2]孙燕.内科肿瘤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 537.

局部注射 篇6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来我院就诊的23例瘢痕疙瘩患者, 男7 例, 女16 例, 年龄19 ~53 岁, 平均26. 6 岁, 病程3 个月~ 5 年, 平均2. 1 年。皮损分布: 面部9 例, 前胸5 例, 上臂4 例, 肩背部2 例, 足部2例, 腹部1 例。皮损面积为0. 5 cm ×0. 5 cm ~3 cm ×5 cm。19 例为烧伤所致, 3 例为手术切口, 1 例为擦伤所致。排除精神病、活动性消化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的感染、骨质疏松、严重的高血压、中度以上糖尿病、妊娠初期与哺乳期、骨折与创伤修复期、角膜溃疡等激素禁忌证患者。

1. 2 治疗方法

取复方倍他米松 ( 商品名: 得保松, 比利时先灵葆雅制药厂生产, 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分装) 1 ml与2%利多卡因 ( 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 1 ml配成混合液。皮损用2%碘伏局部消毒, 用无针注射器 ( 加拿大Medica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公司产品, 型号为Med-Jet, 图1) 将混合液注射于皮损内。每次注射量为0. 1 ml, 注射后可见一直径为0. 5 ~ 1. 0 cm大小的白色斑块, 在皮损上按此间距点射式注射。用药量依皮损大小, 约0. 2 ml·cm- 2, 每次总用量不超过1 ml。每3 周注射1 次, 3 次为1 个疗程, 2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1. 3 疗效判定[1]

治愈: 瘙痒消失, 瘢痕变平, 或瘢痕体积缩小>70% , 随访6 个月~ 5 年无明显复发; 有效: 瘙痒消失, 瘢痕体积缩小30% ~70%, 质地变软, 色素接近正常, 随访6 个月~ 5 年无明显变化; 无效: 偶有瘙痒, 瘢痕体积缩小< 30% 甚至增加, 质地变化不明显, 呈暗红色。复发: 治疗有效的病例, 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期间上述症状复发或加重。

1. 4 结果

23 例患者经2 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判定, 并随访6 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愈12 例, 占52. 2%; 有效9例, 占39.1%; 无效2 例, 占8.7%; 复发3 例, 占13.0%。

2 讨论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引发的以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皮肤纤维化疾病[2]。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病理过程[3]。瘢痕疙瘩临床表现差异大, 总体来说表现为高于周围皮肤, 超过原损伤范围的肿块, 质地坚硬。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局部药物注射是一条重要途径,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有丝分裂, 并加速胶原分解, 故局部注射后效果较好[4]。本资料中使用的复方倍他米松是一种疗效高、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的强效激素制剂, 是倍他米松磷酸钠 ( 2 mg·ml- 1) 和二丙酸倍他米松 ( 5 mg·ml- 1) 的复方制剂。倍他米松磷酸钠溶解度高, 注射后快速被吸收, 起效迅速。二丙酸倍他米松溶解度低, 吸收缓慢, 维持疗效可达21 d, 故每3 周注射1 次。

由于瘢痕疙瘩组织致密, 以往使用普通注射器进行皮损内注射时常常会遇到较大阻力。我院使用的无针注射器的动力来源为压缩气体, 可将药剂加速到200 ~ 300 m·s- 1, 形成一股微小的液体流, 穿透皮肤表层, 在软组织中扩散。使用传统针头局部注射时, 药剂在注射部位形成团块, 不利于吸收; 而无针注射器可使药剂以雾状扩散形式进入注射部位, 增加了吸收面积, 提高了吸收率 ( 图2) , 同时进入机体的深度有限, 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很小, 相比有针注射器无明显的刺痛感[5]。

复方倍他米松具有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纤维母细胞DNA合成、干扰纤维增生的作用, 对瘢痕疙瘩有较好的疗效[6]。本研究23 例患者中有效率为91. 3%, 无效率为8. 7%, 复发率为13. 0%, 结果较为理想。总之, 使用无针注射器代替传统针头注射器增加了吸收率, 减轻了患者注射时的疼痛感,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HENG W, SAING H, ZHOU H.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scald scars in Asian children receiving pressure garment therapy[J].J Pediatr surg, 2001, 36 (3) :466-469.

[2]刁建升, 马显杰.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3, 24 (3) :187-189.

[3]张大维, 程宏宇, 万能.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联合放射治疗修复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 (5) :629-631.

[4]李昊, 马欣, 谢锋.5-氟尿嘧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 (4) :824-825.

[5]田汉波.浅谈无针注射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4) :106-107.

局部注射 篇7

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症由于先天性肱骨小结节发育不良, 结节间沟变浅, 或长头腱本身及周围肌腱、韧带松弛、变性, 当肩关节过度外展、外旋时导致此症, 而引起的肩部剧痛和功能障碍。我科采用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此症,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病例

患者, 男, 38岁, 主诉右肩剧痛伴活动受限3天, 3天前因甩臂不慎伤及肩部, 致使肩部剧痛且活动受限。曾到附近医院贴膏药, 效果不佳, 故来我科请求诊治。患者自诉疼痛剧烈, 彻夜难眠, 剧痛时有想砍掉右肩的想法。查体: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处, 压痛明显, 伸肘外展前臂时肩部剧痛, 保持肘关节屈曲位时痛减。肩关节各方向功能均丧失, 初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症。

2 治疗方法

2.1 局部注射疗法用0.

3%利多卡因针4ml, 曲安缩松0.5ml, 维生素B10.5ml, 维生素B610ml, 将以上药液配伍在一起摇匀。找准痛点, 常规消毒, 局部注射。

2.2 手法复位 (肩臂回旋推拨法) 患者坐位, 术者站

于右侧, 一手拇指抵住肱骨小结节内侧缘, 手掌固定

党氏多功能美容针班通知

党氏多功能美容针问世以来, 以其神奇疗效受到国内外美容届、皮肤科专家的高度称赞。为数以万计的美容者及皮肤病患者解除烦恼。其特点是速学速用、速治速愈、无痛无险、无创无痕。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皆可短期内掌握该技术。

该专利针具配合独特外用修复素、美肤液主治:雀斑、扁平疣、痣、粉刺、暗疮、坏眉、坏嘴唇、面部红血丝、睑黄疣、黄褐斑、尖锐湿疣、白癜风、鸡眼、凹凸性疤痕、汗管瘤、老年斑、胎记、弹响指、滑囊炎、腱鞘囊肿、疖肿等。为美容爱好者、皮肤科医生、个体诊所打开财源之门, 为您体现人生价值开创伟业奠定基石!绿色疗法、把握先机、展现自我、创造财富!这个社会不缺乏有理想的人, 缺乏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人!

面授费:600元。每月11日开学。学员亲自操作, 学会为止。诚招省市代理商、美容院、医疗机构加盟!

通讯地址: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中心1213室。联系人:郑立端邮编:510405招办电话:020―86383659

肩部, 另手握右侧腕部作对抗牵引, 在牵引下将肩关节外展60°左右, 再外旋至最大限度而迅速内旋, 同时拇指小结节前缘用力向外上方推拨肱二头肌长头腱, 此外听到轻微的弹响声, 当时上肢活动自如, 但还有些隐痛。嘱患者用三角巾将伤肢内收内旋位固胸前, 2周症状消失。

3 体会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的前面, 起端为长, 短两个头, 长头位于外侧, 以细长的腿起于肩胛骨关节上的盂上结节, 经结节束内沿肱骨结节间沟下降, 沟的前方有肩横韧带附着, 以防止长头腱滑脱。当肩关节过度外展外旋时, 致肩横韧带断裂, 肱二头肌长头腱移位于结节肩沟前方或小结节内侧, 引起肩部剧痛及功能障碍。笔者利用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的根本在于消炎镇痛, 整复移位。局部注射疗法可以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 营养修复神经和肌腱韧带, 达到消肿消炎, 缓解疼痛, 促进康复的目的, 同时也为手法的应用作了准备。在疼痛缓解的基础上, 手法复位易如反掌。因此说二者的结合可有异曲同工,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既简单又提高疗效。

特效鼻炎抹药膏班通知

采用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发明的特效鼻炎抹药膏, 鼻腔内涂抹一次性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单纯性鼻炎。中药外治、操作简单、安全无痛, 15~20分钟使肥厚肿大的下鼻甲萎缩消失。契约治疗, 永不复发。同时免费传授鼻腔塞药、喷药、鼻窦炎特效配方、慢性咽炎及过敏性鼻炎的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将以全国最低的学费推广该疗法;最低的价格供应新老学员“特效鼻炎抹药膏”。凡是历年各班老学员该班学费全免。学习结束颁发学院学业证及技能资格证书。

面授费:500元。每月12日开学。时间3天。

办好一个专科、救活一家医院、低投入高回报!诚招 (特效鼻炎抹药膏) 省市代理商!

榄香烯注射液局部刺激性实验研究 篇8

1 材料与仪器

1.1 动物

新西兰兔,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No.069504;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SYXK(粤)2004-0034。

1.2 供试品

榄香烯注射液,大连华立金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11221,0909251,0904251;规格:20 ml:100 mg。

1.3 试剂

氯化钠注射液:泗水希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33104,规格:10 ml:90 mg。

1.4 仪器

电子秤(066014)。

2 方法与结果

2.1 血管刺激性试验

取家兔9只,体重2.5~3.0 kg,分成3组,每组3只,分别对0911221、0909251、0904251三个批号供试品进行血管刺激性试验。每只家兔左侧耳缘静脉注射样品原液6 ml,注射时间约3 min;右侧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对照。注射期间注意观察家兔反应。单次给药,给药后48 h处死动物,取距进针点1.3 cm、2.6 cm和4.0 cm三处血管组织做病理检查[2]。结果如表1,在注射过程中动物出现躲动、嘶叫反应,表明有一定的刺激性。病理结果未显示明显刺激性病理变化,供试品组血管刺激反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2.2 肌肉刺激性试验

取家兔9只,体重2.5~3.0 kg,分成3组,每组3只,分别对0911221、0909251、0904251三个批号供试品进行肌肉刺激性试验。每只家兔左侧股四头肌内注射射样品原液1.0 ml,右侧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对照。单次给药,48 h后处死动物,解剖取出股四头肌,纵向切开,观察注射局部刺激反应,并做病理检查。结果如表2,本品对家兔肌肉有一定的刺激性,会导致家兔肌肉组织变性或坏死。

3 讨论

药物的血管刺激性和肌肉刺激性评价,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3],本研究随机抽取不同批次的样品做了再评价。结果显示,榄香烯注射液在注射过程中动物挣扎剧烈,说明本品对机体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引起局部疼痛,这与有关报道注射本品可能引起局部疼痛的不良反应情况一致。肌肉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样品对肌肉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会导致家兔肌肉组织变性或坏死,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表明本品不适合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药液外渗致肌肉组织变性或坏死,需要密切观察注射后局部反应。

摘要:目的 对榄香烯注射液进行血管刺激性和肌肉刺激性试验研究,以再评价本品的局部刺激性。方法 按《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相关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静脉注射本品后部分动物表现躲动、嘶叫等疼痛反应,肌肉注射后局部出现灰白色变性。结论 本品对机体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药液外渗。

关键词:榄香烯注射液,局部刺激性,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榄香烯胸腔内注射的观察与护理16例.刘慧凤,朱悦菱,赵艳君.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5;21(11):49-50.

[2]袁伯俊,廖明阳,李波.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局部注射 篇9

【关键词】肌肉注射 无菌性炎症 原因分析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55-01

护士每天都会给患儿肌肉注射,由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临床上不多见。但是,因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给患儿及家属却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我院五官科自2009年-2011年共发生病例共3例,均为手术前肌肉注射引起,现将临床分析及護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10岁,因反复扁桃体炎收入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前30分钟遵医嘱:海俄辛、安定、止血敏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术后第4天痊愈出院。当天下午患儿因注射部位疼痛,同侧下肢功能障碍急诊住院。入院时,患儿T:36.8℃、呼吸20次/分、心率89次/分、痛苦表情,患处红、痛,局部皮肤热,触痛剧烈。。针眼不红、未见分泌物。患处B超示:有液平。入院后按照医嘱给予患儿消炎、红外线灯照射及悉心的护理和心理疏导及解释,于5天后痊愈出院。

例2女,7岁,因腺样体肥大收入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前30分钟遵医嘱:海俄辛、安定、止血敏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术后第3天痊愈出院。出院第2天上午患儿因注射部位疼痛再次住院。入院时,患儿T:36.5℃、呼吸22次/分、心率110次/分,局部皮肤热、有触痛。针眼不红、未见分泌物。患处B超示:未见液平。入院后按照医嘱给予患儿消炎、红外线灯照射及悉心的护理和心理疏导及解释,于3天后痊愈出院。

例3男,8岁,因食道异物收入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前30分钟遵医嘱:海俄辛、安定术、止血敏前30分钟肌肉注射,术后7天痊愈出院。出院当天注射部位稍有不适,出院第2天,患儿因肌肉注射部位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急诊住院。入院时,患儿T:36.5℃、呼吸19次/分、心率86次/分,患处红、痛,局部皮肤热,局部触痛,行走时加剧。针眼不红、未见分泌物。患处B超示:有液平。入院后按照医嘱给予患儿消炎、红外线灯照射及悉心的护理和心理疏导及解释,于4天后痊愈出院。

2 临床分析

2.1 临床特点 3例患儿都在手术前肌肉注射安定、海俄辛、止血敏,几天后局部疼痛。

2.2 诱因

2.2.1患儿精神过分紧张,导致局部肌肉紧张,药物吸收缓慢。

2.2.2 安定+海俄新+止血敏一起肌肉注射,影响药物吸收。

3 护理 对此类病人最好由专人护理,以保持对病情观察的连续性。同时,密切与患儿的关系、便于沟通,增强患儿的安全感。

3.1 心理护理 儿科护理的目标是减少患儿的焦虑和恐惧,促进儿

童适应环境,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或消除儿童的退化行为。〔1〕通过解释、鼓励、说明整个治疗过程,缓解负性情绪体验,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强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以取得家属的帮助,共同减轻患儿的焦虑和恐惧。

3.2 疼痛的护理 儿童时期对疼痛的不良经历对孩子今后健康心智的成长和对痛苦的应对能力有很大的影响。〔2〕护士多与患儿接触,及时关心他们的喜好、疾病的转归,通过这些引导他们多听音乐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3.3 提高护理质量 操作前尽量做好患儿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其配合。其次,熟练掌握操作要领、技巧、各种药物的性能以及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上述3例肌肉注射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原因分析,提示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是每项护理操作的前提。同时,严格各项操作规范。这样,对预防因肌肉注射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玉侠,施媛媛,顾莺.情景游戏对儿童操作性疼痛和检查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969-971.

局部注射 篇10

关键词:曲安奈德,瘢痕增生,观察及护理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产物,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外观上的毁损, 而且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功能障碍。据临床资料统计, 5%~15%的创口出现过过度增生和瘢痕,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本科室近年采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瘢痕增生患者共148例, 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8例, 女性86例, 男性62例, 年龄10岁~45岁, 平均年龄 (35±4) 岁, 瘢痕形成时间4月~3年, 其中胸部58例, 肩背部34例, 下腹部15例, 颈部13例, 双上肢11例, 耳垂9例, 颌面部8例。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瘢痕增生不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 而且影响外观及功能, 患者心理压力大, 要求改善的心情迫切, 应耐心的做好必要的解释, 多与患者交谈, 多给病人讲解成功案例, 让其了解瘢痕的有关知识, 使其精神得以放松, 配合操作。

1.2.2操作中护理抽吸药物时应将药物摇匀后抽吸, 一般采用比跟1ml注射器, 以15~20°倾斜从瘢痕边缘进针, 并边进针边缓慢推药, 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时应根据瘢痕面积调整药物浓度讲药物准确地注射于瘢痕内, 直至整个瘢痕组织色泽变苍白色, 注射时应注意将药物注入瘢痕实体中, 切记药物不能注入正常组织内, 以防止周围正常皮肤发生萎缩、凹陷及色素减退等。

1 . 2 . 3观察用药效果及药物反应注射完毕后留观15~30min,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 并交待注意事项, 嘱患者按时复诊, 做好注射时间、复诊、对比及随访登记制度, 对注射次数较多、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注意类固醇药物的副作用, 如女病人月经不调等症状, 对此类患者应适当拉开治疗间隔期, 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1.2.4注意事项1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有局部萎缩、凹陷、色素缺失、月经紊乱等副作用, 应该注意一定要把药物注射到瘢痕内, 并根据瘢痕大小、厚度掌握适当的用药剂量,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情, 如出现副作用, 应立即停药观察;2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 脉冲染料激光、冷冻疗法等联合应用, 效果会更好;3停药后瘢痕可能复发, 可再次局部注射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具体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 显效即注射后瘢痕增生不明显, 瘢痕组织变平变软, 且无痒、痛等主观症状;有效即瘢痕轻度增生, 不平整、质地偏硬, 有轻度痒感; 无效即瘢痕复发或叫治疗前无变化甚至增大, 明显痒感。

2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5例, 大部分患者瘢痕局部痛痒感基本消失, 瘢痕组织变软, 颜色变浅, 瘢痕疙瘩缩小, 变平坦。1、3、6、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96.3%、 93.3%、93.3%, 术后效果明显。

3讨论

曲安奈德注射液是一种强有力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 它通过减少胶原合成和使胶原酶抑制物如a2-巨球蛋白和a1抗胰蛋白水平下降, 从而引起患部胶原溶解, 使瘢痕变软、萎缩而达到治疗目的。较大面积的瘢痕增生和瘢痕疙瘩采用手术切除后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方法。目前来说, 瘢痕内注射药物是除手术以外瘢痕预防和治疗的疗效最确切的方法, 可使瘢痕扁平变软, 症状明显减轻。

曲安奈德与盐酸利多卡因合用时可发挥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 以减轻患者这是时的疼痛, 对于同一个病人多个部位注射时可稀释曲安奈德的药量, 以达到均匀吸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霞, 黄祥玉, 李喆, 等.激光去除文唇后严重瘢痕形成致小口畸形1例报道[J].重庆医学, 2013, (27) :3332-3333.

[2]孙敏.患儿颈部烧伤植皮术后的康复护理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 2014, (3) :76-77.

[3]姚恒, 胡晓佳, 李世荣, 等.压力疗法在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增生挛缩防治中的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14) :1512-1514.

[4]郭亮, 毕胜, 王珍祥, 等.PTEN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作用及其机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2) :16-163.

[5]黄茹茜.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小面积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2) :24-2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局部注射】相关文章:

局部肌肉注射07-29

局部注射长效皮质激素治疗复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观察09-10

局部冲洗05-01

局部信息05-19

局部探究07-05

局部保持07-22

局部缺陷08-09

局部应用09-04

局部战争素材05-23

局部文档分析05-06

上一篇:大众化阶段下一篇:学前教育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