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

2024-07-07

中学物理课堂(精选十篇)

中学物理课堂 篇1

一、提问的设计

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开阔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思维,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设问点的好坏是课堂提问效果优劣的关键, 备课时应注重设问点的设计。

1.在知识的衔接处设问。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瞄准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 就可以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道路, 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 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在教学的要点处设问。

问有方向, 才能避免提问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应该抓住特点, 围绕重点, 针对难点, 扣住疑点, 也就是说, 提问要设置在教学的要点处, 从而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

3.在思维的障碍处设问。

学生的思维障碍, 有时是因为认识能力不强而产生的, 有时是思维定势或受原有知识信息的干扰而使知识模糊不清导致的。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 是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措施, 教学时要针对它精心设问。

4.在实验的要害处设问。

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弄清每一实验步骤安排的原因, 在实验的要害之处设问, 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功举措。

5.在问题的变通处设问。

所谓变通, 是指学生在初步弄懂某一物理学知识后, 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 对其作进一步探索的思维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在问题的变通处设问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提问的技巧

同样的问题, 提问的时机、方式、内容、对象、节奏不同, 教学效果往往也不一样, 因此, 课堂提问还应掌握某些发问技巧。

1.巧择内容, 以疑启思。

设置疑问贵在巧, 首先所设内容要巧, 课堂提问还应“提出重难点, 生于无疑处”, 把问设在重点和难点上, 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听课,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埋下伏笔, 将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 以疑启思, 以收到“以无疑处生疑, 方是新疑”的效果。

2.巧择时机, 因势利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 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堂提问中, 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 使学生处于“心求迫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进而积极思维, 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动力。

3.巧择对象, 因材施问。

课堂教学都需要通过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 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恰当的呢? 有人形象地比喻为: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也就是说, 同样高度的桃子, 高个子学生伸手即获, 矮个子学生望而却步, 可见设置疑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 让不同学生摘到处于不同高度的桃子, 使他们都“伸手不得, 跳而可获”。

4.巧择方式, 有的放矢。

问题难易不同, 目的不同, 发问方式也不相同,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要巧择方式, 有的放矢。首先, 应给学生以适当的思维空间, 促使全班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收到“一人回答, 众人受益”的效果。其次, 设置疑问后, 教师要可蔼可亲, 用热情、信任的眼光期待学生的回答, 努力营造“人人爱动脑, 个个乐回答”的和谐气氛。再次, 教师设置疑问后应及时为学生思维“搭桥引路”, 遇到学生作答不正确时, 应分情况启发诱导。

三、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某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时可能存在以下误区: (1) 整堂课只管自己讲 , 不提一个问题, “满堂灌”。 (2) 什么都问, 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 (3) 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 偏离主题。 (4) 只提问学优生, 不提问后进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 冷落大多数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 让他们难堪。 (5) 提问没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无阶梯。 (6) 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 有时不知所云, 学生无法回答。 (7)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8) 提问随意, 东拉西扯, 越扯越远。 (9) 不能灵活应变, 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 扩大战果, 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1) 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以点带面, 培养学优生, 转化后进生, 实现共同提高。 (2) 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3) 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 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4) 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 学生应接不暇, 没有思考的余地, 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 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 效果必然很差。

滩头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篇2

2014年春季学期理化生教研组

(一)第一步:准备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以电子白板为先决条件为学生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二)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是给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同桌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如何解决尝试问题。

(三)第三步:自学课本

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老师应提醒学生:“这道题你们还不会做吧,请翻开课本看看例题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自学课本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四)第四步: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尝试练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讲解提供信息。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帮助。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下一步。

(五)第五步: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其实,在对尝试题评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听教师讲解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对于这一环节时间的把握相当关键。

(六)第六步:教师讲解

这一步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以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自学过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也就是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教学。

(七)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如何设计中学物理课堂提问 篇3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提问;类型;

一堂课,无论题型如何,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师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从而决定探究的成败。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和功能

1.提问是最直接的反馈形式。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接收到的学生的反馈,比其他形式比如作业、试卷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间接性,通过接收到的信息,教师可以准确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可以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可以实施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都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仅仅采用讲授的方法来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的纪律肯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果我们采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赋予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关怀。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掉以轻心了,以为自己什么都掌握了,从而认为能够背得概念,记住公式就可以了,然而物理概念和公式的背后都隐藏着物理规律,只有学生理解了后面的实质性的物理本质,才算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公式,比如密度的公式,根据质量和体积,就可以算出某种物质的密度,这时候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把一杯水倒去一半,它的密度会怎么变化呢,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物质密度的含义,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同时提问,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很有帮助。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中学物理实验许多都是观察实验,如果老师不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带有一定的方向和目的去观察,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边做实验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我们可以提出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气泡、声音、温度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是在服务于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提问的目的,可以把提问分成六种类型:

1.破题型。这类提问是使学生随教师的发问而认真思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学习。

2.巩固型。这类提问是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强调型。这类提问是强调某一知识的重要性,或某一问题的关键性,通过提问加以强化,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

4.检查型。这类提问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5.点拨型。这类提问在于点拨和排除学生探索问题时思路中遇到的障碍。

6.激疑型。这类提问是设问激疑,以疑促问。

三、课堂提问的内容

理解了课时教学目标,掌握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和认知结构,那么如可设计提问的内容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明确性和具体性。所谓明确就是题意清楚,条理分明,是学生明白了哪些条件,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因为不明确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含糊不清,无所适从,这样答可以,那样答也行,是设计者最忌讳的。例如:“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的区别?”学生就不明确回答的范围,如果改成“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有什么区别”,就明确具体了。

2.系统性和渐进性。系统性是指问题内容应该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当学生通过思维探索,掌握问题之间的联系,就能发现和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已有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能力,渐进性是指问题内容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知识逐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渐进性跟系统性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提出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①像在镜前还是在镜后?②如何找到物体在镜中的像?③如何把镜中的像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对整个探究过程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3.科学性和趣味性。设计问题绝不允许犯有科学性错误,此外还要设计得有趣味,借此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是提问的一种手段,不允许只追求趣味性而违反科学性,我们应该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寓教于乐。例如,讲“水果电池”时,教师分别用接有导线的铜片和锌片插入苹果中,并连上小灯泡,观察到灯泡发光,学生感到惊奇、有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种提问,既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又能揭示科学性。

4.灵活性和量力性。灵活性就是设计问题的内容只在教材中能找到解题依据的知识,而不是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例如改变物体的内能生活中有哪些事例,通过所列举的大量事例,从而归纳中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量力性是指设计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智力发展等因素,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设计问题应该有所不同。

5.实际性和实验性。实际性是指问题内容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如“雨后天空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海陆风的形成原因”等。实践证明,经常提问一些富有实际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创造想象的能力,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实验性是指设计时,恰当地运用实验提问,以及设计一些让学生用实验来回答的问题,这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类提问。

6.变式性和多样性。变式性就是围绕某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叙述和不同情况提出问题,使概念的内涵得以全面地暴露出来,多样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提问形式的要多样,就提问手段而言,有口头提问,文字提问(板书,幻灯片,挂图)和实验提问等;其二题型要多样,如逻辑推理,辨析正误,综合归纳、比较异同、判断物质、解释现象、设计实验、多重选择等等。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思考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评价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构建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物理高效课堂构建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体系的建立,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转变,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评价,要求教师根据物理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促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而学生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甚至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要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就是要建立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促使师生共同交流,全面发展。

(二)全面性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单项评价指标都必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激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一节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质量,激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科学地建立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做到科学、全面、准确。

(三)公正性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要绝对准确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误差,教师要全面搜集信息,尽可能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组长评价、组间评价等,更要关注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倾听态度、发言表现、展示情况、合作态度等,尽量减少师生评价的误差,以激励学生全身心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四)反馈性原则

评价时,教师应该向评价者及时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正。同时,每节课都要对各小组成员的思想表现、合作态度、学习收获等方面做出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通过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主体

(一)教师课堂评价

物理课程标准确定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指导者。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人生经验来看,教师都优于学生,特别是长期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始终对教师的评价高度关注。教师要全方位、全过程地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价同伴的课堂表现,让学生获得满足,学会评价,不断成长。

(二)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获得的知识,审视自己的课堂表现,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自我评价一般在课堂结束前或者课后在组内进行,让其他组员批评、指正,以使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我,不断发展。

(三)组员评价

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组员评价,要求组员根据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运用发展性评价策略,互相进行评价。组员自我评价后,其他组员对本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总结成绩,吸取教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期在下节课做出更好的表现。

(四)组间评价

高效课堂往往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对于小组的评价,我们采用的往往是捆绑式评价。每个组员既是个体,又是小组的成员。对于小组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其他小组的评价。组间评价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赋分评价,可以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做出评价,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做出评价。比如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后,其他组代表就可以提出评价。

(五)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不可能经常进行,但是我们可以在每周安排一个家长听课开放日,让关心孩子发展,关注学校教育的家长到课堂听老师讲课,对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学生的表现提出意见,当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做出评价。这样做,能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将课堂与家长、学校与社会连接起来,搭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良好平台。

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导学案

教师在课前要发给学生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自主预习教学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对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应该采取异组互检的方式进行。教师提前安排好检查顺序,各组长按照顺序检查小组导学案,写出汇报材料,上课伊始向全班同学汇报情况。

(二)合作探究

对于各组合作探究的评价主要评价组长分配任务是否合理,组员合作学习是否积极有序、思考问题是否有深度、完成任务是否良好等,要制定出评价细则,主要采取组员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三)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高效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彰显个性魅力。展示交流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展示的方式是否新颖独特,组员讲解是否准确流畅,是否有创新点等。展示交流评价也要制定评价细则,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出评价。

(四)拓展延伸

对拓展延伸环节评价的内容主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新颖、解决问题是否有高度、倾听是否认真等。拓展延伸环节的评价也应该制定评价细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五)反馈检测

对于反馈检测环节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采用检测题的方式进行。学生当堂完成检测,对小组成员打出分数,算出小组平均分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结束评价后,我们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个体奖励,更要突出对小组的奖励。一节课后,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选出各小组的“优秀组员”“进步组员”“创新组员”等各一名,给予口头鼓励。对于各小组的表现,则由班委会成员和教师共同做出评价,选出“优秀学习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各两个,给予口头鼓励。一周、一月、半学期、一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分期给予各小组成员和小组奖励,为他们颁发锦旗或者奖杯等。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课堂中创新素养浅谈 篇5

摘要: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中学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阶段下物理教学对老师能力的要求,并通过实例说明怎样实现创新素养教育和教师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创新素养;教师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23-02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把科学教育和创新素养教育融合起来,目的是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专”是精湛的专业技能,“博”是广阔的视野及开阔的思维,培养出的文理相通的创新型人才。今年国家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高中学生将不在进行严格的文理科区分,而是在在以前的综合科目中进行选考。这一切说明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现状不能满足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才需求。爱因斯坦说:“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吧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把物理科学规律教学和创新素质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和对国家有用的真正人才。

一、中学物理教学与创新素养教育融合途径

1.用物理学史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介绍我国物理学史,了解我国古代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步,使学生感觉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以及在物理科学研究中伟大成就,在世界文明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的贡献,学生会感觉到身为中华民族有自豪感、有自信,面对未来显示出的是坚强和无所畏惧。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规律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的历史潮流中,经过不断发现和总结,反复验证,最终得到了公认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在此过程中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现阶段的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绝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和公式,每个概念和规律都有自己的“前世”和“今生”。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概念和规律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和西方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不同方式。在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这样让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以及发现,而且通过了解西方对力认识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比中西方不同文明的差异,以及人类对真理追求过程中永不停滞和勇敢斗争的勇气。《相互作用》一章的教学中,老师上课如果直接提出各种力的概念、单位、要素、计算方法等,这样虽然让学生知道或掌握了力的概念、要素等,但学生只是知道一些生僻的概念,并没有对力这个大家族有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也感觉不到学物理的兴趣。如果在“力的概念”的教学中首先介绍我国对力的认识以及成就,列举我国的科学家对其贡献。中国古代力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静力学的应用,如斜面、轮轴、杠杆等简单机械以及重心和平衡知识的应用[1]。在《墨经》、《考工记》中对力有些精辟的论述如:《墨经》中有“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这里把物体重力划归到力的范畴;《考工记》中有“力,刑之所以奋也”,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然后再把西方对力的认识介绍给学生,从亚里士多德论力的作用,到伽利略的理论,然后到牛顿理论。学《天体运动》这章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对天文学认识。

2.生活中的物理讲座对学生的物理创新素养的培育 从科学走向世界的回归,是当代社会与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趋势[2]。中学生由于年龄和智力发展限制,他们对一些新奇的实物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现阶段中学生所学物理知识大多是比较陈旧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物理前沿概论或综述,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身边,并不遥远。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生活中的物理”讲座,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到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的能力。例如可以开展:在学习静电场一章时可以开展一次“从电学角度来解释避雷针”的讲座,天体运动这一章时,可以介绍一下宇宙以及现阶段人们认识宇宙的情况,开展“宇宙大爆炸理论和黑洞”讲座,以及我国对宇宙探索和航天科技成就,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3.用生活常见材料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具、实验器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就离不开实验,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实验在学校实验室可以找到器材,此时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老师要从生活材料制作教具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作为一个过程是师生动手动脑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有助于提高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一种器具,则成为教具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既能为直观教学提供条件又能开拓、更新和丰富教具,填补现行教学仪器的不足,推进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3]。

在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教学中用铜丝、条形磁铁简易的制作实验让学生观察感应电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的阻碍作用,用一条铜丝做成一两匝的线圈,然后用细线吊在空中,当我们用条型磁铁穿过线圈时可以观察到线圈的运动情况而间接反映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和原磁场的阻碍作用。本实现用的材料的很常见,但可以通过它把抽象难懂的楞次定理给学生呈现在眼前。

二、新课改理念下创新素养教育对物理老师的要求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能否顺利的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最大因素就是教师驾驭新课改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创新素养教育,相对传统教育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老师要求有从生活现象迁移到抽象物理情景的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物理学史知识,而且要有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物理知识的老师讲课会感觉很“干瘪”,而优秀的物理课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要求教师从生活中举出具体的实例来给学生呈现抽象的物理实例,是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掌握物理规律。

高中物理学习中力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遇到一概念之后,只是从字面去理解,是很难理解透彻的。例如: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阻碍它滑动的力叫摩擦力。”当学生学习这个概念时根本不理解“阻碍”的意思,那么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去理解摩擦力,这是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摩擦力。老师可以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然后放在桌面上,用力压在桌面上,然后用力向前推,学生就会自己感觉到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在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力往回拉自己的手,学生也会感觉到有个阻碍,这是学生对阻碍有了深刻体会,也知道了阻碍的这种力,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种阻碍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相反,从而很容易是学生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的方向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就这个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用在摩擦力的物理教学中就会是学生很容易的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2.教师要求要做教育教学研究

纵观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我们的绝大多数老师只沦落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非参与教学研究的人[4]。中学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进步。教育研究是老师教学反思的一部分,经过反思才能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中学物理老师在一线和学生亲密接触,更容易发现我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某一模块知识学生的难点和疑惑。这时老师可以进行教学研究来解决自己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例如老师教力学时发现学生对“力的动态分析”理解起来困难,老师可以就“力的动态中图像解决问题的妙用”为主题研究,怎样利用图像是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以及这类问题有哪几种常见的模型。3.教师要有个人魅力和个性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任何一名教师都希望学生喜欢听自己讲的课,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教师所受课程产生兴趣呢?有的学生就可以喜欢老师某个方面而对这门课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5]。学生对一个老师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个人魅力,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表现在各个方面,丰富的阅历和知识面、幽默流利的表达、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声音洪亮而有磁性、严慈并济、平易近人、高尚的情操等等。学生由经历和自我认识的水平有限,老师就成为使学生心目中的完美者,这时老师角色不仅是一个教书匠,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成长树立一个榜样。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艺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64-0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特点,重视非智力因素,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抽象深奥的物理课将会充满明媚的阳光,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创建良好的条件。

1.突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在课堂中可以穿插一些提问、答疑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例如笔者在教学《大气压强》教学时,通过故事的引进,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笔者讲述十六匹马拉开马德堡半球的故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笔者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如笔者在讲“浮力”时,介绍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测定王冠比重的传说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不时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养成独立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活中的杠杆》一文时;有些学生会对图f阻力F2的方向提出相关的质疑,认为这样的话杠杆将无法平衡。笔者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让大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决定把F2的方向改成向下。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互动教学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首先教师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树立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新理念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信息的交流反馈,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构建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自我建构——交流合作”为主线的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物理学习能力。例如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为例,师生通过实验得出了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而与动力的大小以及材料的性质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请回答;活动摩擦力究竟与这些因素什么样的具体关系呢?再如笔者在讲“比热容”时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互动讨论、得出一些相关的信息和规律;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大家共同来解决,继而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自信,结果学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2.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就一定能高效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光的反射和折射图案,让学生做光的反射和折射模型、自制简易照相机等;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互相间的比较、组合,很快就弄清上述规律的本质。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更有效。

三、实验演示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物理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演示实验是为了教师配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操作演示的实验。就一定能够让实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这片天空中一道“亮丽的彩虹”。

1.在教学中要以问题引领学生实验,以实验激发学生探究,以挑战发展学生思维,就能够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瓶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能使演示实验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通过这样的实验的演示,学生就会有很深的感触。

2.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演示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比如,笔者在研究“磁感线”的概念时,由于学生对于磁感线是假想曲线的问题,理解起来也比较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做演示由于仪器是水平放置的,学生观察不到,效果极差,把它通过多媒体课件拍成视频来进行播放演示,同时将几种特殊的磁感线分类进行研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想而知,学生在这种清晰的画面中去观察和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收到了很好地学习效果。

四、评价机制的转变

有效科学的评价直接激励着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会因为我们教师的科学评价而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健康积极的成长。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刻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效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之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比较差,反应较慢以及动作比较缓慢的学生;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比较粗糙的学生;而第三类则是具有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不管哪类学生,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些知识点都要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但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多一些引导,对于这一类学生,只要让他们知道凸透镜可成哪些像等简单些的问题即可,同时也要适当地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去克服和解决在学习物理中的任何困难和障碍;对于其他两类学生,笔者适当地增加知识点的难度,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这些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整合处理,关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入浅出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物理的课堂就要做大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才更深入、更具有意义,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桑张法.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 教学与管理 2000年09期.

[2]李继宏,吴秀珍. 试析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丁建荣.谈谈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6(09).

[4]卞志荣.用“问题驱动法”设计新课教学[J]. 物理教学. 2012(08).

如何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篇7

一、启发引入, 提高学生兴趣

物理知识较为生硬, 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成为教师课前工作的重点。教师在课前应多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 多观察生活和环境, 发现生活中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现象和物体, 而且能够在学生中引发好奇心的事物。现实生活中这些例子有很多, 教师应注重搜集身边的例子, 在这些例子中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性、启发性和应用性的。在课堂中结合例子将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 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如, 在讲电磁效应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小时候玩的四驱车上的马达展示给大家, 再讲授其中的原理, 这样就很贴切, 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流程

学生的知识是原有的知识和思维结构与外来的信息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是通过物理教学和物理活动而积淀的。现代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在活动中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进行活动。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注重单纯的单向灌输,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接受知识, 导致学生缺少了自我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时, 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 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出发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不同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的学生共同思考。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就是仔细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以及知识接受能力, 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和策略, 有重点有层次地将教学内容和活动按逻辑划分为相关的教学环节, 再根据各个环节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序, 最终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流程。

三、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 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总结和理解, 都必须借助大量的实验和自然现象。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积极性。物理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 在教学纲领的指导下进行定向实验, 可以充分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物理能力。实验可以活化学生的知识,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 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也应注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实验潜在能力, 帮助学生促进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生的探求未知和发现真理的能力。除了课堂实验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科技讲座等形式的实践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 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物理知识, 实现学习的具体化和现代化。同时, 教师应辅助以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绍, 以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联系各科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

四、督促课后拓展活动的开展

物理现象是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物理知识的运用又能服务于社会。在学校学习物理时, 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不断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和课外实践。个别教师经常会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同学们下去自己查询相关的资料。”但是, 很多学生课下都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很少有人去查询和认真完成课上留下的作业以及自主开展课后拓展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监督关系, 教师应及时对课堂布置的作业进行督导和检查。同时, 学生也应及时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向老师做汇报。在这种良性的学习关系中, 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能够及时帮学生纠正其存在的错误, 学生也可以在课后拓展活动中不断发现和学习新的知识。

课堂依然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条件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高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 篇8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得到充分的学习是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关键。为此, 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 学生是否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否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内容。关注的应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是否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是否引导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应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的质量, 看学生是由教师牵着被动的“动”, 还是自主的“动”;是单调机械的“动”, 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突出开放性

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用的形式就得相应改变, 原来那种讲深讲透的直接主导, 必将被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间接主导所代替。课堂上教师应把被自己占用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教学设计、主持、示范、评价等环节来发挥高层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评价要立足于教师的引导, 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 应增加对“教师的提问内容”、“教学总体设计思想”等评价标准的权重。课堂教学是丰富的、复杂的活动, 教师的教学也各具特点, 有着极强的个性,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 结合个性特点, 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 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还是教学程序的安排等, 都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 应从多角度去评价, 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评价标准, 不应一刀切:应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点的空间。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突出实践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日积月累逐步实现的一个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 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 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特点和方式。中学物理课教学要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 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为学生参与改造自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思路。讲课要联系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作起, 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

四、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 突出多样性

面对丰富的物理课堂教学而言, 有些可以量化, 有些不可量化, 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 教师的态度和情感等。因此, 应加强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的出现, 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放弃。应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加以整合, 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场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中学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初步研究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学物理,实效性

物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倡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物理规律、学习物理思想、培养科学素养。因此, 我校物理教研组的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对“合作学习”进行探讨, 并将其作为我校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切入点。

一、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 合作学习偏重于形式, 缺乏实效性

合作学习的外显形式经常是小组,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但在操作上, 很多教师重其形而虚其实, 学生并没有真正合作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且学生普遍缺乏小组合作技能。其实, 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地思维并学有所得, 而不在于形式上的合作与否。同时, 在物理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应简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而应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实际上, 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多数学生盲目随从

由于合作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小组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这必然会导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平等。合作学习时, 个性张扬的“学优生”因为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技巧, 加上教师有意无意的关注, 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多数学生因为基础薄弱, 参与性、主动性欠缺, 无形之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三) 课堂热度与教学进度难以整合

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后, 机械地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对实验数据或讨论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整合并优化, 一定要得到一个预先设计好的结果, 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课堂效果。二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缺位, 对学生的小组活动放任自流, 导致学生最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四) 忽视师—师互动的前导地位, 弱化目标导向作用

目前教学中仅强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 并没有将教师之间的合作纳入教学的流程之中加以统合。合作学习则强调通过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交流,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更有利于生成合理的教学目标, 并以此为导向, 让教学动态因素之间良性互动。

二、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一) 加强师—师互动的前导地位, 强化目标导向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 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不可否认, 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 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相当明显。这也正是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 所以应加强师—师互动的前导地位, 树立正确的研修理念, 在合作中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 构筑起对彼此的教学实践相互公开、相互交流、合作创新的关系, 形成共同的研修愿景, 让研修内容向关注课堂、关注教学目标生成转变, 研修模式向问题关注转变, 研修方式由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采取行之有效的研修策略, 创新教研模式, 丰富教师合作的平台。在教学目标上保留预设的框架, 同时留有生成的空间。

(二) 积极营造合作学习环境和氛围

1.合理的物化环境

合理的环境安排可以促进合作学习。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 让办学条件与新课程要求相符合, 并鼓励教师和学生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仪器与课件, 自己动手做一些探究性实验和课外小实验。例如, 讲到流速与压强关系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足球比赛中“香蕉球”的问题, 还可以播放视频课件并讲解。

2.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 为学生提供示范与指导。在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倾听, 尊重学生的思想, 给予他们充分的谅解和宽容, 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启发。例如, 在研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在展示完必要的实验后,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有根据地提出猜想, 学生分组交流后踊跃回答, 有的说浮力和液体密度的大小有关, 有的说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也有些同学会说出比较新奇的答案, 比如说和所处液体的颜色有关等。教师此时绝对不能嘲笑或是批评这些同学, 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 学生能够表达, 这说明他们在主动学习, 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质疑就不是能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有效课堂。

3.科学的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小组, 小组构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按四、五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 小组成员不能太多, 小组成员过多, 人员参与率低,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向纵深发展, 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尽量要合理搭配, 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在物理课堂上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面临不同的学习内容时, 角色有所不同。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轮换角色, 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 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设计全班学生的分组。

(三) 在课堂中正确实施合作学习

1.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 讨论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学习强调目标导向, 要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探究性、实效性、合作性, 因此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难度适中, 具有合作性、可评估性等特点。如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等, 这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通过学生间有意义的交流和共享, 对他人的不同做法与想法进行分析并做出必要的判断, 进而改进与纠正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入、更全面。

合作学习不能无节制地运用, 只有条件适宜,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集中、深入地进行下去。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见学生总是在说个不停, 不忍心打断, 导致学生没有紧迫感。而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等学生进入角色就急于总结,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要重视师生合作, 优化教学设计, 并深入小组活动, 指导学习方法, 同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每个小组反思和总结。

在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有学生认为像的大小与像距有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作者临时调整, 补充了眼睛成像及视角的原理, 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另外,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合作延伸到课外, 组建第二课堂以解决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 教师对于提问的把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讨论题的设计非常重要, 它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合作学习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问题来进行的, 讨论题是将教学目标问题化, 因此也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开放性, 难易要适度, 要有一定的梯度,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尽可能从多角度设问,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以便拓展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逐步加深, 使课堂知识向纵深发展。

2.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人际间的优势互补。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把握时机, 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第一, 在探究活动中合作。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探究活动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 又能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意义,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第二, 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合作。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学生的困难所在。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组织学生合作讨论, 效果往往更佳。第三, 在优化策略处合作。在物理教学中常常面临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比如一题多解或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比较好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 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各抒己见, 最终产生学生自认为最优化的策略, 即教师对学生的解决策略不做统一的硬性规定, 但做正面的定向引导, 这既培养了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和选择。在愉快的合作中, 学生对知识外延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让作者感觉到新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材和课堂模式的变换, 更在于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转变与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为此, 教师应成为运用智慧解读课程的天使,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展示思维发展之美,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 个性得到张扬。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2]郭德俊, 李原.合作学习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4 (3) .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新探 篇10

一﹑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 忽视了评价的激励、诊断、反馈、调节等功能。现行评价用各种考试甄别学生,并且用公布分数﹑排名次等做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教学使学生不断地尝到“失败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内容片面 ,重知识轻能力 ,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现行评价内容过多地看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评定, 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重,影响了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发展。

3.评价主体单一 ,没有形成多元化、交互性的评价方式。现行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位置。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话当作“圣 旨”,只有执行﹑听从,没有反驳﹑质疑。

4.评价方法单调 ,强调量化成绩。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和在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都被简化为数字, 不仅无法从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

5.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 , 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评价过程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因此评价结果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6.评价标准机械单一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行的评价标准机械单一, 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不能引发具有创造力和优等生的杰出表现, 从而影响了因材施教的实施。

7.评价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行评价中,过分强调学生间的横向对比, 对后进生不恰当的评价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新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在评价功能上 , 要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诊断、激励等功能。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让学生感知“成功的喜悦”,进而爱上物理。

2.在评价内容上 , 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转变。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 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培养。

3. 在评价主 体上 , 强调评价 主体多元 化、交互 化, 将学生从处于被动评价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要求学生的家长也要参与评价,同时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要相互沟通、交流,实现交互化。

4.在评价方法上 ,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使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成长档案袋等非测试型评价法,使评价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5.在评价实施上 , 从终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倡发展性评价,因为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核心特点就是依据教学目标,重视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6.在评价标准上 , 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倾向, 制订既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的基本要求,克服“一刀切”、“绝对化”的弊端 ,在内容选择、难易程度、评价的尺度等方面体现一定的相对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三、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 ) 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 所以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应在这三大领域进行设计。

1.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内 容有:(1)是否具有基本的物理知识。(2)是否能运用这些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是否具有独立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4)是否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 (5)是否会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实验仪器。 (6)是否会使用实验仪器。(7)是否会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8) 是否会用科学术语、函数图象等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主要看以 下几个方面:(1)能否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2)能否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 能否制订可行的探究计划。 (4)能否科学地进行实验和收集、处理信息。 (5)能否从多角度解决同一物理问题。 (6)能否积极参加探究活动。 (7)能否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是否具有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2)是否乐于参与物理实践活动并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3)是否乐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4)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能否认识到现代技术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6)是否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7)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 )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进行选择, 由于评价内容是多样化的,所以评价方法也应是多样化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

1. 常模参照评定。以学生的团体平均测验成绩 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这种评价着重个人之间的比较,对学生排名次,以评价结果作为选拔、编班分组的依据。常模参照评定要求测试题的难度适中, 可采用对样本学生组进行测试实验,然后去掉太难或太容易的题目,得到比较适宜的常模参照标准。

2.标准参照评定。用来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或 鉴别学生的学习差距,它是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标准检验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为此人们也将此种评定称为目标参照评定。这种测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差异, 而是按教学目标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衡量。此类评价主要用以确定学生的能力水平,鉴别学生的学习差距。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测验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 ,教师使用测验法时,要将知识与能力、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同时还要强调试题的真实性,增加开放型试题的比例。测验方式主要有:论文式测验、客观式测验、问题情境测验。

(2)观察法。在日常学习中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3)作品分析法。对学生的创作成果或其他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用的评价信息。

(4)学生自评和互评法。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不足以及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明白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5)访谈记录法。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 作为对被访问者评价的依据。

(6)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成长档案袋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评价方法, 教师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档案袋的具体内容可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 教师的观察和评价、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 息、最佳作品(小制作、小论文、探究报告、探究成果记录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些“另类”的档案袋,如:

1学习档案卡。记录内容包括:各章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被否定过的观点、通过努力解决的难题、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2物理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剖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记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学习后的反思; 记录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物理知识;记录学习中产生的思维“火花”等。

总之,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发展性评价观的建立和实施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这就需要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经验,把教学评价改革及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上一篇:孤岛运行模式下一篇:变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