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信息

2024-07-10

个体信息(精选十篇)

个体信息 篇1

1. 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的分类

1.1 信息接受心理倾向

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信息源、信息内容、表现形式、渠道及获取工具的态度尽管差异很大, 但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

(1) 求便心理倾向。当个人认为某种信息与学生个体利益关系不大时, 求便信息心理倾向最为明显, 即学生个体往往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便的方法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总是希望花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满足。对于用户来说, 如果获取信息的成本大于或接近于获取信息后带来的价值的话, 用户往往放弃这种信息需求。

美国情报学家罗森瑞等人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 用户对信息获取的期望几乎都建立在可获取的基础上, 最便于获取的信息渠道首先被选用, 对质量的要求则是第二位的, 即使在搜寻层次较高的学术性信息也似乎遵循着“最小努力原则”。因此, 多数学生个体倾向满足于那些容易到手的信息, 而不愿花费更多力气去追寻质量更高但是不容易得到的信息。

(2) 求全心理倾向。当个人认为某种信息与学生个体利益关系很大时, 求全信息心理倾向最为明显, 即学生个体都有尽可能全面地得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特定领域的全部信息。求全心理倾向包括两个纬度, 在时间上, 希望得到特定领域内的所有时间点的相关信息;在空间上, 希望得到特定领域内的所有位置上的相关信息。

(3) 求新心理倾向。人们往往认为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所以学生个体总是希望得到新近的信息, 即学生个体希望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这种心理倾向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即越旧的信息也越有价值。因为, 信息的价值曲线是U型的, 即在时间维度上看, 其价值两头大, 中间最小。

1.2 信息加工心理倾向

西方心理学界所指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倾向的学科。信息加工过程, 包括信息的整理、编码、存储、交换、创新和应用的过程, 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学生个体信息加工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系统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信息的意义、呈现方式、刺激程度等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学生个体的信息加工心理倾向具体表现在:

(1) 历史心理倾向。学生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基于历史上正确的、自身已知的方法和手段, 模仿自己以往的做法或他人的做法来加工信息, 而不愿去尝试新的方法。

(2) 逻辑心理倾向。学生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基于逻辑上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倾向于对已有方法的重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 而很少跳出逻辑思维的定式。

(3) 强化心理倾向。B.F.Skinner的研究成果表明被强化的行为会反复出现, 而未被强化的行为则不大可能重复出现。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也有这种特点, 那些被强化的心理倾向会反复出现, 而未被强化的心理倾向则不大可能重复出现。例如, 学生个体因销售额持续增长而得到奖励, 那么其在近期销售活动中的信息处理心理倾向会得到强化, 并在今后的信息处理过程中, 将继续采用和强化这种学生个体信息处理倾向。当然, 学生个体强化心理倾向有两种, 正强化和负强化。

1.3 信息表达心理倾向

信息表达是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学生个体在获取或使用信息时, 如果发现某个观点与自己产生了共鸣或者与自己对立时, 往往倾向于发表个人意见, 参与到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

(1) 妥协心理倾向。学生个体最终表述的内容往往与其真正内心感受有所偏离。根据罗伯特·泰勒关于需求与提问关系得论述, 提问的产生需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信息需求是“出于内心的需求”, 在性质、形式和数量上变化不定, 因而提出的问题可称为“意识性问题”, 即来自学生个体的意识深处并且代表准确的需求, 但往往只能意会, 无法言传;第二阶段的信息需求是“意识到的需求”, 即可用语言描述, 但含糊不清;第三阶段的信息需求是“真正表达处理的需求”, 即学生个体部分地修正了他的表达, 但这种描述是基于他自己对需求的理解;第四阶段的信息需求是“妥协的需求”, 由于担心对方不能理解或拒绝, 用户抛弃了真实需求中的细枝末节, 或简单化提问, 或采用易于被他人理解的语言, 或根据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来提问。

(2) 自卫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无意中都会做出自卫反应。学生个体在处理任何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自卫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说, 自卫心理倾向是学生个体生命体的本能。这种心理倾向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合理化, 是指学生个体对特定信息进行解释的自我证明, 即学生个体因认为自己的行为被评判为不合理时, 学生个体往往倾向于做出证明自己行为合理的心理反应。第二, 拒不承认, 是指拒绝承认某一信息的含义, 即学生个体在受到质疑时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导致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时拒不承认自己真正的看法或自己发表过的看法。

(3) 印记心理倾向。印记是指环境及经历对学生个体留下的长久影响, 此类心理倾向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方式上的某种特征。例如, 不同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时所选择的词汇、句子结构及其语气往往取决于其背景及其经历。

2. 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层次模型

以上讨论的是常见的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但是, 需要重视的是, 不同学生个体的信息倾向是有区别的。本文认为, 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一样,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的发展与变化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即来自于生命体本能的心理倾向、来自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不确定性信息心理倾向和通过学生个体不断实践得到的个性化心理倾向, 如图1所示,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与其环境、经历、需求和能力等因素有关。在学生个体的生命期中, 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 其心理倾向将不断发生变化。

2.1 本能性信息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相对少时, 其信息心理特征以本能性心理倾向为主。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掌握学生个体该层次的信息心理倾向。自卫信息心理倾向属于本能性的信息心理倾向。

2.2 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开始受到其小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其需求、经验和能力发生一些变化时, 学生个体将有意地掩饰自己的本能性的心理倾向, 其信息心理特征表现为与其所在的特定群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一致。强化信息心理倾向、印记信息心理倾向、妥协信息心理倾向属于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

2.3 不确定性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时, 开始亲身经历来自多种文化的冲突, 多数学生个体感受到迷茫困惑。因此, 其信息心理倾向表现为不确定性, 可能倾向于其中的某一种文化, 或倾向于某几种文化的结合。多数学生个体在一般情况下的信息心理倾向, 其行为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体信息心理有不确定性心理倾向。

2.4 个性化心理倾向

顺利过渡不确定性心理倾向的学生个体将具备个性化心理倾向。个性化心理倾向是指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或几个局部范围之内, 只有特定学生个体才具备的信息心理倾向。具备这种信息心理倾向的学生个体才真正掌握了面对信息社会的方法论和劳动工具。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系统角度分析, 学生个体的常见信息心理特征如下:第一, 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入 (接受) 阶段的主要表现出求便、求新、求全的心理倾向;第二, 学生个体在信息处理 (整理、编码、存储、交换、创新和应用)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历史、逻辑、强化心理倾向;第三, 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出 (表示) 阶段经常表现出妥协、自卫和行业化等多种心理倾向。另外, 学生个体在其生命期中, 随着环境、需求、经历和能力的变化,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的发展呈现出了四个层次, 即本能性信息心理倾向、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不确定性信息心理倾向和个性化信息心能力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辑哲.理论信息学概念范畴的具体内容——内涵、外延及其结构、要点[M].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讲义, 2007, 10.

[2]王德清, 等主编.管理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

[3]安德鲁.J.都柏林, 等著.管理学精要 (第6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

[4]帕特里克.J.蒙塔纳, 等著.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5]贺德方, 等编著.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10.

个体信息 篇2

【摘 要】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结合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现状,通过建立测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测度模型;定量分析

0 引言

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最根本的支撑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后备力量,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多元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而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故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已有自己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以及国内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三级指标。戴伟芬、孙宗禹的“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培养创新能力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人们对闲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展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己刻不容缓。徐春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2007)指出:“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标准化;(2)知识无活力。”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1)功能固着。(2)权威迷信。(3)思维惰性。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子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了思维的惰性。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 Stalker(1961)首次提出,最初是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以吉尔福特(J.P.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到创新能力的思维特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个体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其信息素养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则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出发点,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2.1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国内外Hartsuijker、Burns& Stalker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出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流程如图1:

X代表信息素养水平;Y代表创新能力水平;X1代表信息意识水平;X2代表信息知识水平;X3代表信息安全水平;X4代表信息技能水平;X5代表信息伦理水平.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

H1:信息意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2:信息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3:信息安全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4:信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5:信息伦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后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在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部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而创新能力部分则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通过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为依据,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最终建立分析模型,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主要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详细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1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充分依靠南京地区的教育优势,以南京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率为93.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2 同源方差检验

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每份问卷由同一人填写,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MV)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测方法,即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反应了CMV的量。本研究中,将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27.263%,并没有占到多数,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严重。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

信度反映各个问卷及指标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是测量的稳定性,常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一般来说,α系数大于0.6则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中的研究变量的α系数均在0.6-0.9之间(信息意识,α=0.844;信息知识,α=0.761;信息安全,α=0.637;信息技能,α=0.735;信息伦理,α=0.604;创新能力,α=0.866),这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

4.4 假设结果分析

在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论文将利用调查的数据对前文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4.4.1 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创新能力这六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分别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

4.4.2 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9.589,残差平方和为6.429,总平方和为16.019,对应的F统计量为22.3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对应显著性水平是Sig.=0.001<0.05,可以认为方程显著。因此本文的回归方程式:

Y=0.921+0.063X1+0008X2+0.352X3+0.242X4+0.049X5

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性地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以在南京地区各大高校收集到的467份问卷结果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系统体系。高校应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等基础必修课程,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伦理道德,掌握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全面掌握有关必要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教育改革,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校不但应培养或吸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积极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倡导信息化改革教学,改变专业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举办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活动,创新活动会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资源产生强烈的需求,将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光荣而艰巨,是国家发展与进步主要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多寡的将会直接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同时,国家应当进一步改革教学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学习国外教学经验,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个体信息 篇3

关键词信息科技;差异;二期课改;分层教学;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77-01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则很容易导致:起点高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得到更好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呢?

首先,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①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同;② 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③ 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学生间的基础不同。针对这些原因,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五种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针对信息科技这门学科,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开学初,发现很多学生的指法都很不规范,本人决定先对学生进行指法训练,但单纯的指法训练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们介绍了几款打字小游戏,有男同学感兴趣的“星球大战”,也有女同学感兴趣的“接苹果”、“打地鼠”等,并且引入了“警察抓小偷”这类竞技性的打字练习游戏。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取得胜利而认真的练习指法的规范性;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了保住自己的擂主地位,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和准确性。这样使学生既可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又可以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正是继承这种思想。分层教学又可分为: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练习设计的分层等。很多文章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介绍一下我的尝试。

例如对教学对象的分层,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经过开学初几堂课的观察,把几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到靠近老师的位置,使我本人能更好地关注到他们,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把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到他们的身旁,对他们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这样,也能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一下“余热”。

又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在学习Excel的创建图表时,介绍完一般图表的创建后,会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柱形、折线或饼形图表的创建;要求中等学生创建完图表后,能对图表进行修饰;要求基础好的学生,除以上两项外,自主探究雷达图、面积图等图表的应用范围。

再如对练习设计的分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做成闯关游戏,共设四关,每关15题,难度由易入深,每闯过一关都会获得一个称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人人都能出成绩,人人都能秀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实施分层教学,对每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3开展分组学习,团队带动个体

我们能否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的问题呢?本人认为是可以的。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4~6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队推选队长一名,小队成员要设计自己的名称、队旗,并且每个小队推选一名同学宣读本小队的学习宣言,这样在一开始就提升了小队的凝聚力,培养了小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在日后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我都是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完成的。比如在进行期终复习时,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每一名小队成员都需要参与,每一名小队成员的回答都影响自己小队的成绩。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小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队成员还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基础较低的学生为了不拖小队的后腿,势必要下下工夫;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则会努力使自己的小队向更高的层次冲击。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开展分组学习,在合作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4进行牵手学习,团结互助一帮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一些基础比较低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又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老师却分身乏术。

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请了几名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与基础比较低的学生一一结对,并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到一起。这样,基础低的学生通过请教自己的“小老师”,能够及时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基础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在辅导其牵手学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更上一层楼。当然,我还要不定时对他们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抽查,避免上机操作的“小老师”包办代劳现象。

牵手学习一帮一,在互帮互助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5实施激励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有这样一句话:“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在过程性评价中,灵活地运用激励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做Excel和PowerPoint的综合教学项目活动——“营养早餐”的过程中,一名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很强的同学早早就把作品递交了上来,检查后觉得虽然做得比较完整,但以他的实力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就对他说:“做得不错,还能做得更好吗?”他抢着说:“肯定能。”本人却并不急着让他修改,而是推荐了几个优秀的作品给他参考。又经过用心的修改,他最终的作品果然提升了一个层次;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评价时,则多给他们的是鼓励,虽然有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是他认真地学、塌实地做,也会给他较好的评价。为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客观评价,在激发、鼓励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个体间的水平差异曾是个让本人头痛不已的问题,我们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迈向更高的层次,又要辅导低水平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以上只是本人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个小小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些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去完善,使我们的信息科技教学能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真正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人教期刊.2006,3.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个体差异 篇4

以下是来自普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的镜头:

镜头一:上课铃早已响过, 学生们仍然三五成群在说话, 有的走来走去, 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而教师则拿着一把螺丝刀紧张地忙碌, 因为有一半的电脑是坏的, 学生正等着老师来修理呢……”

镜头二:教师讲完, 一部分学生中规中矩, 按部就班认真作业;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任务, 或玩游戏, 或浏览网页, 或网上聊天;另一部分学生则慢慢腾腾, 无从下手, 且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 到处找人帮忙;个别学生干脆不做练习在玩其他东西……

这些场面是让大多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事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学校教学硬件条件差。农村学校一般校内只有学生多媒体计算机房一个, 三十多台学生用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 学生中家有计算机的不足5%。而且校园网不能与因特网相连, 信息技术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源有限, 学生用的素材只能是教师通过网上下载或借阅等方法自备。

二是从教师和学生情况分析。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 学校一百多个教师中, 一般只有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因为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经济条件不如城市, 家中有电脑有宽带的并不多, 因而基础薄弱,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二、应对策略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帮手, 兴趣的高低,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情境, 是学生产生兴趣, 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情境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还能起到举一反三, 融汇贯通的目的。比如, 我在教学“回收站”时, 借鉴了一位教师的做法:放了一段录相, 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 有了一个新家, 搬家那天, 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 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 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 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 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 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 想找回来, 可垃圾车已走了, 她懊悔不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 但学生兴趣却很浓, 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这样一转化, 把专业的信息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让学生简单明了掌握了专业知识, 降低了学生的难度, 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比较、讨论, 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作业, 对信息技术的畏惧感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二)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就学生而言, 差异性是绝对的, 因此, 教师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 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 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 从而协同学习, 发现和研究问题。对优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生自学, 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 要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对中等生和中下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即相对比较浅显的操作内容, 要求他们能够通过模仿达成基本要求, 保证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即可;对中等生, 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使用能力, 并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融合。

教师还要有心理准备, 农村学生有一些人家里没有计算机, 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和电脑、网络接触。这一小部分学生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 当然上机操作做练习、作业时也相当吃力。比如有个别学生开关机都不清楚。总是在关机后, 再按一下主机上的开关, 又让电脑启动。所以在给他们布置作业时, 教师可以相对降低难度, 那怕只是打几个字、熟悉一下常用软件或是浏览一下网页也好。

2.个别辅导。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 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差异教学”中要把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 但这不是简单地在集中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 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 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查找原因, 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个别辅导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 使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习, 并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导学习方式。

3.作业分层。由于农村小学生在信息技能方面的差异, 教师设计每次课的作业时, 要根据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课堂作业可以将分成几档:基础作业 (人人必做) 、选择性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 可全做、或部分做) 和挑战性作业 (难度较高, 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 。基础作业的要求以学生能通过会考为原则;选择性作业可根据练习内容或题型设置多个题目;挑战性作业主要将本堂课知识点的深入应用, 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 小组合作互帮互助

我在教学过程中, 也经常通过互帮互助, 优势互补,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处理差异。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就显得非常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又有助于因材施教, 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实践操作中, 我们分组要注意不宜分大组, 一组三五个即可, 选一个优等生当小组长, 将小组合理地划分好之后, 我们就可以采取任务驱动, 让学生带着任务, 在组长的带领下, 逐个地操作, 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 完成任务,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动向, 小组的人员分工, 避免出现一人或少数人独立完成的情况。

个体信息 篇5

一年来,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下,xx 口腔门诊各方面稳步发展,门诊工作,向正规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一年过去了,现将工作做一总结。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一年来,门诊医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专科诊疗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口腔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新技术。一年内多次参加省内外口腔会议,培训,了解口腔科的新技术,新经验。请上级专家到门诊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门诊技术水平。

二、严格规范科室管理,保障安全医疗。

严格管理,一直是门诊的重点。门诊成立到现在,一直严格执行,一人一机一消毒,一人一套一次性器械,一次一用一销毁的原则,执行率达 100%。一次性废弃物一天一焚烧,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严格器械灭菌原则。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规范严格服务,严谨施治,医疗纠纷率为 0%。保障医疗安全一直是本门诊坚持不懈的追求。

三、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

身心力行宣传爱牙意识,以解除病人疾患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本门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价格表·对应材料详细列出,真正做到价格低廉,任何治疗都做到真材实料,绝不以次充好。竭尽全力解除患者病痛,是我们的责任。本门诊坚持定期回访,患者对门诊各项满意率达 97%.四·目前门诊存在的问题:

1、消毒室内分区不够详细,要强化消毒区内细节问题。

2.、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3·、爱牙护齿的宣传力不够。

五、下工作思路:

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带领和监督下,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技术水平再度提高,科室进一步发展,为医药事业,和人民身心健康而奋斗。

个体诊所自查报告 个体诊所自查自纠报告

xx 年-2014 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中医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中医中药的特长,为地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在市区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个体医疗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

定的范围进行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进行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xx 年-2014 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服务作用.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中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近40 年的医疗工作中,中医强调的是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中医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理论的学习。

三、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发,本人定期参加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xx 年-2014 年在市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报告。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xx 年月 9 月 13 至 xx 年年 9 月 16 日,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 4人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

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对中医诊所的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三是中药饮片质量把关不严。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中药饮片的管理,和处方填写的不足,使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及药品质量当中得到了提升。本诊所发现的问题,即时整改,杜绝一切隐患。

本诊所还存在不足,房屋布局不合理,中医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不足,今后在工作中,大力推动传统中医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广大患者提供质量好,价低廉的医疗服务,争创合格优秀的个体诊所。

个体诊所自查报告 个体诊所自查自纠报告

XX 年是手足口病毒流行的一年,也是“xxx”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 xx 区卫生防役目标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xx 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本人的特长,为社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自查如下。

一、查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区卫生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xx 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其它个体诊所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

定的范围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落实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XX 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并与居委会、物业公司密切合作加强社区卫生防役宣传和义务指导,社区的卫生防役工作受到街道办事处的充分肯定。

二、查医学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窗口的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 30 多年的医疗工作中,注重强调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医学常识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基层一线诊所“简、便、快、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治疗、保健、康复的优势,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人民群众对社区诊所的期望,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三、查继续教育培训,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法,本人定期参加卫生部、省、市、区、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XX 年在区卫生局、区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h1n1 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有关内容。培训工

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今年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多次全面检查,检查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个体诊所的药品管理不规范。三是个体诊所的室内外卫生清扫不及时,物品摆放杂乱。针对上级通报的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自查整改,有效地促进了诊所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社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杜绝一切隐患。

并在社区居民中赢得了良好信誉。

个体信息 篇6

学生在接受学习目标后,自己选择适当的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叫做学生的个体学习;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讲解、辅导(对优生拓宽、拓深,对差生学懂就行),称为教师的个体教学。个体学习与个体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阶段,它们贯穿于课堂内外,甚至于家庭,两者周而复始地相继进行。教师的个体教学是为了学生下一步的个体学习,它能引起学生认知能力的量变;学生的个体学习则是为了掌握知识、发现疑点,接受教师的个体教学,它能引起学生认知能力的质变。两者并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同时进行的,在同一时间内,有的可能在个体学习,有的则可能在接受个体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只指单个的学生,它可以是一人、两人、三五人,一个小组,甚至是全体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操作、一起完成学习目标或接受教师的“个体教学”。

一、个体教学的实施条件

1、人数不能太多

一个班最多控制在30人左右。由于是“个性化”进行,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时空的差异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习激情最佳点的差异性,所以就需要教师随时检查、询问、诱导,人数不能太多。

2、多媒体投入

首先要达到书籍多而广,除了教材外,其它的科技读物、百科知识读物等都应大量投入,学生读书多了,见识自然广、思维自然灵、理解能力自然提高,那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容易;其次是相关教具学具应齐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取随用,教师也可以随时取来演示操作;三是录音机、投影仪及相关磁带、投影片;四是电脑、VCD或DVD及CAI课件、教学光碟的配置。电脑并不要求一人一台,一个教室配备五六台就够了;五是建立校园网站,设立数学资源库。学生可随时资料查询。

3、教室的布置

教室除了配置以上教育多媒体外,另外就是课桌与讲桌的搁置:尽量避免课桌几行几列式、讲桌高高耸立在中央,可以采取自由式。总之,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就犹如成人在办公一样,感到自己与教师人格的平等。

二、个体教学的实施过程

1、布置任务——接受学习目标阶段

本阶段包括必要的复习、情景创设等。

教师在布置学习目标时(特别是学习概念)一定要将学习要求细分,这样学生学习时才有条理性,并深入理解掌握;否则学生就会学习无序,不深刻全面。

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拟定学习目标:

(1)什么叫倍数?什么叫因数?

①根据15÷5=3,请回答(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能说15是倍数,5是因数吗?

根据4×5=20,请回答(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②倍数与因数是在什么范围内来研究的?

能说1.2是3的倍数吗?能说0是15的因数吗?15是0的倍数吗?

③倍数与因数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④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吗?

这样学生在个体学习时就能准确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2、“发现学习”即“个体学习”阶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因此,作为一个老师,重点不是教学生,而是诱导、激励学生自己去学习,以及怎样学习。

学生在接受学习目标后,根据学习需要,自由选择相关媒体,可以借助课本或教具学具、CAI课件,或上网查阅,或请他人与自己一起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在原有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适时加以辅导。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新发现、新规律、新方法,让学生板书于黑板上或教师加以记载,留等下步使用。

3、初测阶段

这是对学生发现学习的检测,检测题可以是书上的练习,也可以教师自己编题。此步检测题总的原则是基础题,切忌偏繁偏难。若难度较高将会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

4、“接受学习”即“个体教学”阶段

此阶段作为“个体学习”的辅助阶段,必不可少。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欠全面与深入,而教师有意义的“个体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由朦胧、模糊、肤浅的状态越上一个新台阶,全面透彻地理解概念、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既能朝横向领域辐射发展,又能向纵向领域深入探究。

此阶段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疑点、误点、漏点选择适当的媒体加以解释、阐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成果交流。这既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激情,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相互取长补短。

5、终测阶段

这是继“接受学习”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又一次检查,及时插漏补缺。此次检测题必须能全面深入检测本节学习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难易程度上可分为A、B、C三卷,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B卷,基础好的学生完成B、C卷。这样就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有的“吃不消”,有的“吃不饱”。

6、自主阶段

这主要是通过终测完成学习目标后,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安排此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学得快的学生“无事做”这一问题。教师在此阶段,一方面辅导差生完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诱导尖子生深入钻研,或者给尖子生布置新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拓宽知识与能力的广度,又能加强知识与能力的强度。

三、模式总结

综上所述,便形成了个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个体信息 篇7

1.1 为整个社会保存珍贵记忆

人类思维对整个社会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价值集中体现在我们的经验、智慧———由古到今积攒起来的宝贵记忆。199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世界记忆工程”项目, 其中明确提到了“档案馆和图书馆都是人类记忆的保管者, 是一个国家多元化文化的表达, 对保护人类的共同记忆至关重要”。在档案学学术研究领域, “社会记忆说”作为一种“前沿范式”的理论也越来越为学科共同体所支持。

1.2 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 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以个体为核心的档案信息管理, 正是依托新型信息技术, 为实现个人信息管理的便捷化、知识化而产生的。通过个人生活信息的有效集合, 让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同时, 也能将个人的有关想法、意见反映在平台上, 从而实现公民大规模地、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扩大管理决策行为的社会基础, 也加强了公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

1.3 利于个人掌握生活节奏, 保障个人利益

个人档案信息之于形成者而言具有参考价值与凭证价值。一方面, 将个人档案信息利用管理共享平台进行集中统一分类、管理, 可以有选择地梳理、记录思维路径。有效分析个人此前所常用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 做到“正确的信息在恰当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表达和利用”。另一方面, 个人档案信息系统能够通过生活信息的推送、用户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个人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个人可以有选择地将隐私信息加密存储, 将个人生活行为以个性化的方式记录在“册”, 在遇到纠纷、需要提供证据时保障个人的相关利益。

2 个体档案的构建要素与实现方式

个体档案是具体的社会成员在其工作和生活当中形成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它强调的是以信息利用为核心, 个人有意识地接受、整理、传播各类信息, 在多个个体之间、个体与政府、民间信息服务机构之间形成动态交互网络, 达到信息的共享、知识的发掘、记忆的积累等目的。个体档案不是关于个人的背景信息, 而是个人在其日常行为活动中借助各类电子设备记录下的信息, 其来源极为广泛, 是与个人生活相关的一切隐私与非隐私的记忆集合体。

2.1 个体档案的构建要素

2.1.1 个人电子设备是实现个人信息管理的物质基础

时至今日,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运行空间, 无线网络接入功能的智能手机风靡全球。智能手机有着高速度、高精度的中央处理器, 配合以大存储芯片以及较强的存储扩展能力, 内置网络适配器可接入无线网络, 且有着比肩个人电脑的人机交互能力, 这些都为海量数据信息的收发与存储提供了物质保障。

2.1.2 应用软件是档案信息共享的桥梁

信息资源的具体组织、整理、加工、开发、传播等有机动态行为需要软件平台的支持, 以个体为核心的档案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存在于动态中的实用信息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和利用。对于个体档案信息管理而言, 应用软件是连接用户与设备之间, 用户与用户之间, 用户与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 是信息推送的前提。因此, 应用软件要“有‘主动’与用户建立某种联系的功能, 使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可以更快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确保存在于个体档案信息共享网络中的个人能够动态性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1.3 社会档案意识是思维基础

个人是信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工作的主体, 个体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共享都依赖于个人的档案意识。而我国公民对于档案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 认知范围还比较险隘, “社会档案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因此提高社会档案意识迫在眉睫。”集成化的个体档案管理与共享结构中, 个体是整个巨大的档案信息网络中的节点, 是具有很强能动性的神经元, 其运动的频繁性与活跃性决定着整个网络的生命力。在档案实体的后保管时代, 档案思维创造力的来源理应更为广泛。

2.2 个体档案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

经研究, 个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应该以一个智能化的、具有很强交互性的软件平台作为信息组织管理的手段。同时结合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利用意向、利用能力来开发此类平台, 确保其实用易用。

通过上述分析, 个人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在物理结构上应分为三个层次, 即数据层、信息的描述与管理层、界面交互层。通过三种层次的构建, 建立起人与设备、移动设备内部之间的数据关系, 使用户依据本系统提供的各种收集、记录、存储、检索、统计、共享信息的方式, 能够方便快捷地对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个性化、智能化的管理。

首先, 在数据层面, 后台数据库的存储、分析能力是容纳、开发信息的基础。这要求服务器所选用的数据库应当具有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 “如SQL已经既可以做关系数据, 也可以做空间数据、图像、数据流等非结构化数据”, 以此达到对不同形式的数据分门别类, 加强海量数据管理的可知性、可控性。同时引入云技术, 通过多台服务器的耦合, 制定相应的挖掘程序, 对所收集的数据尤其是有关日常生活的非隐私性数据能够依据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逐步上升为一种规律性的信息———知识, 通过反馈推送实现信息的动态流转。其次, 在信息的描述与管理层面, 利用XML语言对整个信息资源及其内容进行统一描述, 同时利用RDF对相关元数据进行组织、关联、分类及注释。根据每一个层次需求设计相关程序, 分别作为信息的存取、关联、检索工具, 从而有效地完成对信息的组织工作。

3 结论

建立以个人为核心的档案信息管理共享体系, 能够有效实现个人在信息时代的信息管理、整合、共享需求, 提升国民档案意识和信息素质, 有效规划并分离对个人而言同样重要的隐私与公共信息空间。社会记忆的载体———档案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原始资源, 正在塑造时代、唤醒个人。

参考文献

[1]丁华东.在社会记忆中思考档案——档案学界之外有关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学术考察[J].浙江档案, 2010 (3) :24-28.

[2]郝伟斌.面向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化[J].档案管理, 2013 (4) :21-23.

个体信息 篇8

在本文样本个体30年的人生中, 由于个人成长的需要, 多次在各个群体间转换, 参照个人崇拜的群体, 努力向上, 进而达到个人的人生目标。本文依照样本个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及同阶段不同的个人目标要求、社会活动经历等分为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时期来分别描述及分析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 幼年时期--时间段:0~6岁

幼年时期, 人们的行为遵从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要求, 参照群体是有着良好职业形象、注重礼仪的女幼教老师、优秀同学、父母所指的邻家乖娃娃。

样本个体幼年时期基于优秀的教师群体、父母群体、同伴群体的影响, 初步受到了较好早期教育, 形成了尊老爱幼、注意礼貌的个人观点, 同时为日后的个人基本品德奠定了根基。

(二) 童年时期--时间段:6-12岁

童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 班集体是小学生所在的社会群体, 而在群体中, 遵从老师和学校的要求, 是群体的统一价值观, 而并在学习中依照优秀学生为榜样, 即为个人的参照群体, 成为所有小学生的基本参照群体状况。

根据童年时期的各参照群体及其对个人的影响可见:小学生时期, 由于学生处于感情不断丰富阶段, 所有行为需要社会、群体认可、证明, 群体对小学生行为的反应, 对其感情、个性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年时期良好的教育引导, 同学互动, 可以培养个体的独立学习能力, 发展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同时养成自我学习、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态度。也要看到, 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会使其群体对个体产生正面的影响, 反之, 则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众多小学生教育失败的范例应当可以看到同伴、教师、父母的排斥、放弃对个体的巨大影响。因此, 样本个体细心的父母为使其人生顺利成长, 引导样本个体选择了正确的参照群体, 才能对个人发展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

(三) 少年时期--时间段:12-18岁

少年时期, 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经过小学阶段的成长, 对各参照群体的模仿, 初步形成了个体人格特征。随着情感内容的不断丰富、情感深度的不断增加, 个体情感更具稳定性, 个体心智的逐渐成熟, 形成了个人的社会观、价值观雏形。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求, 同龄的学生群体, 成为个体交往的主要对象, 而不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不同个体的影响, 导致初中生群体的复杂性远高于同一区域内的小学生群体, 但由于对社会交往的向往, 出现了对同龄群体中, 社会交往能力较好的群体认可度增加, 参照其价值规范、行为模式, 同时参照群体的其他不良表现亦被同时接受。当参照行为增加时, 对周遭事件的不同看法, 逐渐导致初中生对父母、教师教导的质疑、叛逆, 成为此阶段的主要心态。同时, 初中生进入叛逆期, 参照群体也从原来的好父母、好老师、好同学中转移开来。

少年时期应该算是人格波动的时期, 参照群体受周边环境和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大, 基本上会经过叛逆期、矫正期后, 形成正确的参照群体, 从而形成人生积极正面的态度, 学习参照群体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

(四) 青年时期--时间段:从18岁至今

青年时期, 主要在大学阶段和就业后两部分。

大学阶段, 是社会能力形成的初期, 除了学习, 学生需要培养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形成对社会的初步认识, 为工作进行铺垫, 因此, 参照群体存在具有优异学习成绩、专业能力的学生群体, 同时存在具有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群体。大学生群体应当算是社会的学前班, 进入社会前, 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和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沟通, 如何参与社会工作, 如何在社会中边工作、边学习, 如何在学习中填补工作中的未知项。大学中的参照群体, 为大学生适应社会作出良好的表率, 也为大学生指明了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方向。

就业阶段, 初步接触社会, 参照群体存在于具有优秀业务能力的前辈中, 也存在于具有传奇经历的白手起家富翁群体中。遵循努力工作, 争取晋升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也做着卧薪尝胆、等待机遇, 期望能够成为富翁的美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个人发展、晋升的认真审视, 对于发财的白日梦也日渐清醒, 个人的参照群体也日渐明晰。样本个体在进入社会后的参照群体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并不是所有的经理人员都能够叫职业经理人, 但他们当中, 精通国际商务、懂得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体制/组织/规则和规范以及运营方式耳熟能详的群体, 是样本个体认定的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可能有限, 但善于学习和举一反三, 并能付出坚实的努力不断获取知识和经验, 使自己很快地适应环境, 而在学习和适应的同时表现良好的领导力, 他们是样本个体目前学习的榜样和参照的对象。

因此, 面对目前的参照对象, 样本个体积极找出自身的不足, 努力系统化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 同时加强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才能使样本逐渐向参照群体靠近。

以上即是样本个体人生中的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参照群体, 当然对样本个体生活产生影响的其他群体也有很多 (例如消费、生活方式) , 但属于非影响人生路径的参照群体影响, 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 只要是一个生存在社会中的个体, 没有放弃与社会的互动, 参照群体必定存在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只是对人生方向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群体, 才会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关注, 这也是众多社会学家研究各年龄层次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所在。当然也要认识到, 参照群体并非全部是具有正面影响的, 具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如果未能及时审视, 做出判断, 适时放弃, 可能对人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参照群体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社会群体的心理发展状态, 避免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当然, 大部分儿童、青少年会选择具有正面影响的参照群体进行模仿、靠近, 我们只需要引导、启发、并利用更合理的方式培养个体的参照群体, 使个体更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会使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摘要:选取一名八十年代出生的女性个体成长历程作为样本, 阐述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参照群体, 并分析参照群体对个体成长产生的影响。

液氨的个体防护 篇9

液氨不属于非常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的化学品, 它的爆炸下限又比较高 (16%〜25%) , 不太容易达到爆炸极限, 因而容易忽视防爆安全工作, 但在密闭的容器中很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要注意控制压力和断绝火源。

氨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当空气中的氨气浓度低于30 mg/m3时对人体无明显危害, 但是达到500 mg/m3人接触时会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 仅可耐受1.25 min, 在3 500〜7 000 mg/m3浓度下可导致立即死亡。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推荐的工作浓度为25×10-6 (每天工作8 h, 每周40h) 。氨气在极低浓度下就已经有刺激性气味, 因此, 人们可以在受到伤害前直接闻到氨气的味道。液氨从压力储罐中泄漏后会立即气化并与水结合成雾状。温度会降到零下75℃, 有可能会造成冻伤。

日常工作的个人防护

在搬运氨水或者操作可能会有氨水飞溅风险的工作时必须穿戴防止氨水喷溅的防化服, 并佩戴相应的防化手套、防化靴子、护目镜等。防护氨的防护装备, 如防化服, 防化手套的材质, 可以选择氯丁橡胶、PVC等防化性能较优的材质。

在有少量氨气可能存在的场所, 应该配有专门的气体检测仪监控环境中的氨气浓度, 在不超过立即危害健康浓度的情况下 (氨气的立即致死量IDLH浓度为300×10-6) , 可以使用半面罩或全面罩配合碱性气体防护滤盒或者滤毒罐进行呼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 如氨气泄漏, 在空气和水分的作用下形成白雾状时, 需要使用带p3或者p100的滤棉的滤盒或者滤毒罐进行防护。如果环境中浓度超过IDLH浓度或者缺氧环境, 必须使用供气式的呼吸防护装备。

若在工作场所直接接触液氨, 必须佩戴相应的呼吸器。同时注意泄漏的液氨温度极低, 必要时要做好防寒措施, 比如冷库作业者。在有氨和可能发生氨气泄漏的作业场所, 禁止佩戴隐形眼镜。

紧急救援的个人防护

当发生液氨泄漏时, 必须穿戴最高防护等级的气密型防护服, 并且选择空气呼吸器内置的型号, 原因是空气呼吸器的减压阀体上有铜制的金属部件容易被氨腐蚀, 导致空气呼吸器不能正常使用。救援人员须携带气体检测仪, 在确保安全环境中, 再脱下防护装备。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员工工作区域, 应该配有紧急逃生呼吸器, 供员工在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穿戴并撤离危险区域。

在救援时可以使用水雾来阻止氨气的扩散, 水雾可以有效地阻止氨气的传播, 但切记不要用水直接倾倒在液氨上面。

液氨泄漏的紧急措施

当液氨发生泄漏时, 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 并立即隔离150 m, 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 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 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 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须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 修复、检验后再用。

对于不慎受到液氨伤害的人员, 如果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 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并立即就医。

如果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 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或专门的洗眼液彻底冲洗至少15 min, 并立即就医。

个体沟通风格研究 篇10

一、绩效伙伴的沟通特点

Kram & Isabella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组织中的员工关系[1]。由于员工之间的沟通行为实质是一种资源的交换,Kram & Isabella (1985)把员工关系看作是组织沟通中的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根据员工相互之间存在的沟通行为进行区分,员工关系被分为信息型、社团型、绩效型三类[2]。表1给出了三种伙伴沟通关系类型及特点。

由此可见,绩效伙伴在工作中不仅分享工作和家庭的双重信息,还提供情感支持,发展了深厚的友谊,满足了社交、尊重等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绩效伙伴在工作中不仅会有较好的绩效表现,而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遗憾的是,这类伙伴在工作群体中的数量最少,怎样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绩效伙伴关系,笔者尝试从个体沟通风格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二、个体沟通风格研究

(一)个体沟通风格的定义和特点

Ron Zemke(1976)最早提出了沟通风格的理论[3]。他的推论主要有四个方面:(1)个体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行为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与他人不一样,在沟通中所用的语言、说话速度、目光接触等都不一样;(2)个体风格之间的差异是稳定的;(3)个体风格的类型是有限的;(4)每个人都根据他人的沟通行为对其做判断。

由此得出沟通风格的定义: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能为他人观察到的、较稳定的沟通特点。这个定义揭示出沟通风格的三个特点:一是它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这就证实沟通风格客观存在;二是它强调他人的观察、感受和评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沟通风格的自评可能与他评存在差距;三是它比较稳定,这为沟通风格的测量提供了可能性。如果说沟通风格是较稳定的,从哪几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或分类是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国外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从控制性和社交性两方面对其进行描述。

(二)个体沟通风格的描述维度

控制和社交本是人类行为的两个重要维度,学者们发现借用这两个维度能较好地描述沟通风格。

“控制”就是个体表现出的取―舍的倾向性。David W.Johnson提出了控制连续带理论,认为控制是由弱到强渐变的一条连续带[4]。控制连续带如图1所示。

根据控制连续带,可以把人分为两种典型的控制类型:高控制类型和低控制类型。其特点分别是:高控制的人常提出建议、愿意发出命令,他们一般更自信、更想控制他人;低控制的人愿与他人合作、愿意协助他人,他们一般不太自信、愿意被他人控制。在联系带的这两端中间,还有很多类型。

社交被看作是一种寻找和享受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倾向,也是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偏好的表现。社交也可以看作个体是否愿意控制或表达自己的感受。社交性高的人,愿意自由和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意交谈;低社交的人在社会关系上更正式、更保守。社交性反映一个人想和他人相互作用的偏好,低社交的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愿意自己独处而不是与人谈话[5]。

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描述沟通还应从个体的态度倾向维度进行[6]。

三、个体沟通风格类型及特点

(一)个体沟通风格类型

笔者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人际沟通能力的三元结构:即沟通技能、沟通认知和沟通倾向[7]。沟通技能作为沟通的行为表现能力,反映了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偏好,与沟通的社交性维度一致;沟通认知作为对沟通中的自我、他人以及沟通情境的理解、判断能力,反映了沟通个体的态度倾向;沟通倾向作为沟通的偏好与行为动力,反映沟通的控制性维度。根据参与者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对其沟通风格分类。为简化分析,以224名参与者在3个因子上的均值为标准,可以把参与者在每一个因子上区分为高于均值组和低于均值组,把高于均值的一组计为1,低于均值的计为0,3个因子的不同组合得到8种沟通风格类型。每一类型的特点及命名见表2。

(二)个体沟通风格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每一种沟通风格都有优点与缺点:支持型以随意、善解人意见长,但缺点是想讨好每一个人;指导型的长处是果断性,但表现出有太多要求和命令;情感型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东西,但有时给人的感觉过于情绪化、有时在工作场所不够严肃;思考型以对情感的控制见长,但有时太优柔寡断、太不灵活。由此很难抽象地说哪一种是最佳沟通风格,表2的目的是描述个体沟通中的偏好,而非对能力或技巧进行高低的判断,因而很难说哪一种沟通类型最好。在沟通技能、沟通倾向上极端化都应引起注意。因为对低沟通技能的人来说,他们最在意的是如何完成工作,对他人的感受可能关注不多,更多是工作性质的正式沟通,过于保守和戒备心可能会妨碍其有效沟通。对高沟通技能的人来说,他们非常开放、喜欢表达自己,但有时非正式沟通过多,与工作环境不协调,表3列举了沟通类型极端化后各沟通风格出现的不良倾向。

四、个体沟通风格灵活化

(一)个体沟通风格灵活化的原则——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是指沟通行为适合沟通情境和双方关系的程度而言。适当的沟通应该使沟通行为既适合沟通情境的限制,又能满足关系的要求,以双方在感情上或面子上都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既然沟通风格无所谓好坏,个体需要关注的就不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沟通风格,而是根据适当性原则,灵活地选择沟通风格。如低沟通倾向的人要学会如何在不放弃自己原则的基础上对他人反馈。高沟通倾向的人有时会因为欲望太强烈、太不灵活,而无法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要学会倾听他人。

(二)个体沟通风格灵活化

风格灵活指为满足他人、情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沟通风格。它是暂时的改变,以使个体与他人的沟通风格和谐,其目的是使他人更能接受自己的沟通风格。根据沟通风格偏好理论,个体一般对和自己沟通风格比较接近的类型比较能够接受或合得来,风格的灵活使个体能够在保有自己独特性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他人和情境的特点而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虽然沟通风格无所谓好坏之分,但由于每一种沟通风格的特点不同,管理者的职位又要求一些特定的风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沟通风格与员工沟通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依沟通满意度顺序排列,随和型>谨慎型>支持型>合作型>思考型>情感型>指导型>冷淡型[8],即随和型管理者最受员工欢迎。

五、结论

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其工作场所情境。工作场所人际沟通的一个特点是个体无法选择自己的沟通对象,沟通的对象主要由工作任务决定,所以这种沟通风格偏好的表现会受到一些抑制。员工无法选择自己的管理者,而且由于管理者掌握着晋升、加薪等权利,所以一般情况下,员工在沟通中往往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以尽量能与管理者有较好的沟通效果。因此,管理者如果能够根据员工的个体沟通风格而暂时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主动克服自身沟通风格的不良倾向,将能够提高组织中的沟通满意度,改善组织沟通的环境,与员工形成绩效伙伴。

参考文献

[1]Ainsworth and Smith.Making it happen:managingperformance at work.Sydney:Prentice Hall,1993.

[2]Fletcher and Williams.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career development,2nd edn,Cheltenham:Stan-ley Thomes,1992.

[3]Ron Zemke.Factor Analysis and Clinical Psychol-ogy:Better Ways to Help Train People.Training/HRD,August1976:13.

[4]Cardy and Dobbins.Performance appraisal:alter-native perspectives.Cincinnati,OH:South-Western,1994.

[5]Murphy and Cleveland.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appraisal.Thousand Oaks,CA:Sage,1995.

[6]严文华.现代企业组织沟通研究——组织沟通、沟通满意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5):53-54.

[7]杜清玲.组织沟通及其在员工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C].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8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个体信息】相关文章:

高低强迫倾向个体信息加工灵活性的差异09-12

个体08-21

个体建构05-07

人才个体05-07

个体选择05-08

个体设计05-10

个体标准05-12

学生个体05-22

个体就业05-24

个体评价05-31

上一篇:无砟道床下一篇:人文精神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