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培养

2024-07-03

就业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就业能力培养 篇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2000多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在用人单位看来, 他们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了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工作的态度、责任心、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有毕业学校的名气等等。

然后当前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欠缺的地方, 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专业, 当大学生到企业时, 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上,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是企业最重视或者是第二考虑的因素, 而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也是企业非常重视的大学生的就业素质[1]。另外, 通过调查显示, 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方面, 现在的工作都是讲究团队精神, 只有团队一起进步, 才能真正的发展企业。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数据,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大学生形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就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基本素质差。一直以来, 社会对于基本素质的定义是片面的理解, 特别是大学生本身来说, 他们基本上认为基本素质也就是动手能力。从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 工作态度, 责任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难以走向市场的重要问题。第二, 中层阶段基本素质基本上是用人单位录用的一个基本点, 毕业生的基础专业知识等可以从大学生的简历上看出来, 只要通过建立的筛选之后就可以算是达到了中层阶级的阶段。中层素质也就构成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一个联系, 只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基本上顺利就业了。第三, 大学生的精英素质阶段[2]。也是学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虽然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可以使得学生顺利的毕业, 精英素质才能使学生走向更美好的发展, 达到持续发展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交际能力方面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强势。

由此可见,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要求是逐渐递增的, 因此在各色各样的招聘会上,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情理当中的。基本上企业都想要得到精英素质的毕业生, 但是他们也是一步一步考虑的, 首先是基本素质, 然后是中层素质, 最后是精英素质, 通过这一步步的途径, 用人单位才能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高低以及就业能力的情况, 因此, 对于高校来说, 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必须的。在调查中, 用人单位也为高校提出了具体的几个方面的建议:

1. 重视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 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素质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的基础专业知识, 也就是说, 只有毕业生具备了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 才能被用人单位看上。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教育中,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很好的督促老师以及学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为没有那个单位会去录用一个基本专业知识都没有的毕业生, 只有学校统一考虑, 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 才能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的扎实以及更加的牢固。

2.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的个性, 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毕业的基础, 也是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因素, 但是这只是最基本的, 用人单位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了其他基本就业素质。另外还有其他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独特创新和自身优势的特点,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专长和特长, 发掘出自身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 多多的参加学校的社团和活动, 积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3]。

3. 学校实施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 增强学生就业的意识

从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在毕业那一刻形成的, 主要是通过平时的积累形成的, 因此, 大学生的就业也是需要提前规划的, 高校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就业讲座,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以便学生在学生的阶段时期就很好的为未来的就业做好规划, 并提前进行积累等, 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能够自觉地进行生涯规划的建立, 最终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做好相应的准备。

总之, 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结果已经出现了, 而影响其就业困难的因素也是见仁见智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 但是基本的就业素质要求还是要学生能够走向市场。只有毕业生具备了基本素质才能进去市场, 另外对于中层素质和精英素质的要求是学生更上一层楼的体现。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 普遍存在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员, 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出现这样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市场的研究, 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与市场的需求并不协调。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学生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 中等阶级的素质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最主要的因素, 只有培养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才能让学生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找到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就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 2008.

[2]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中国社会学网, 2009.

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篇2

一.专科生就业的问题

1.高等教育等级划分及教育期限的长短,让专科生被歧视

教育存在着社会潜规则的等级划分。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部属大学与地方大学,国家统招与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函授等让学生成为这种潜规则划分的受害者。在相互比较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出等级歧视下专科生被遗弃的原因。按等级排队,专科生只能站在最后边。另外,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专科是三年而本科是四年。三年的教育成果与四年的教育成果相比,明显的不占优势。在用人单位的眼里,本科生的知识掌握要比专科生多,这也是专科生在于本科生就业竞争中的劣势。

2.大学扩招及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专科生就业形式严峻

扩招的目的是让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扩招速度之快使社会人才市场显然无法承受不起如此数量的毕业生,只好抬高门槛实行按文凭一刀切制度,这样使得专科生连购买人才市场入场券的资格都没有,即使能够进入也会因为用人单位的文凭歧视而拒之门外。同时,专科院校根据所谓的市场导向盲目开设专业,造成专业堵车现象,热门专业的专科生竞争对手不仅仅是相同专业的其他院校的毕业生,还有比自己学历高一级甚至更多的本专业的毕业生。

3.专科生悲观情绪和不客观的定位使得在竞争面前失去信心

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首先采用的是学历比较,在专业相同情况下首先考虑本科生,用学历文凭来衡量应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使得专科生在本科生面前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在就业时处于迷茫、彷徨的心理状态;既想追求高薪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这些个性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就业。甚至部分大学生在学校内混天度日,无进取努力的积极观念。其目标是拿到专科文凭再做打算。造成竞争能力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更为降低。

二.面对这些问题专科学生应怎么办

1.应自信自强,勤学技能,多拿证书

尽管专科生在学历上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比不占优势,用人单位也有用文凭衡量能力方面的偏执,但专科生也不必悲观。而是通过(1)要理性设计、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大学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并不断完善。(2)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3)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4)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从以上几点出发,就需要专科生在学校期间自信自强,摒弃悲观厌学观念,加强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气质修养等各方面的锻炼,无论是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还是职业道德培训或者各种技能考试,都需要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踏踏实实努力刻苦的精神,只有做好自己才有未来。

2.正确定位,降低标准,先就业再择业

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毕业生必须降低择业标准,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公认的就业观念。其实,就业难也不是专科生的专利,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就业观念更为实际,就业时很少挑三拣四,能理性就业,这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更为广阔,就业层次更为丰富。另外,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就业态度,以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定位比本科生要明晰,在就业时更符合企业注重职员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忠诚企业的意向,使得专科生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薪酬要求相对较低,对某些岗位来说,可以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用人效率,更符合企业从经济角度的考虑,也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拓宽视野,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毕业生不可只盯着人才交流会,还有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也可多与企业接触,增加自己就业机会。由于专业途径过窄,可能会造成需要本专业的岗位不多,这时可以通过相关专业或者专业限制不强的岗位去碰碰运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这样做的,如学法律的做了销售,学销售的做了行政,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你愿意,就会有一份工作等着你去做。就我们学临床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从医、可以做基础研究如检验员、实验员,也可以从药如医药代表、器械代表,也可以考营养师、保健师、按摩师等,更可以到基层做一名村医。我认为,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思想上也从不成熟到成熟。

4.毕业生不要只向发达城市看,中西部及基层的发展机会更多

与东南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似乎慢了一些,但近几年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建设步伐快了起来,那里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才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延

伸是必然趋势,基层的经济建设比大城市更需要经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专科生应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走人基层,走近日前还不发达的地区,施展自己的才智。专科生与其留在人才过剩、竞争不占优势的大城市去当“蚁族”,不如脚踏实地的进入基层或中西部,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也为积极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5.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打基础 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老师、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专科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中国古人云,欲成大事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专科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6.通过专升本、继续培训、参军入伍等其它途径蓄积就业能力 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成为一个现实的两难问题。当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很多学生选择勇敢的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是比较理性和慎重的。而选择继续深造和培训的大部分同学目标也比较明确,不盲目不随大流,增强自身综合能力,蓄积待发。当然也有少数学生觉得军队是个能塑造人格、锻炼自我、成就事业的地方,另外,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有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对退役后后报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些也都能增加专科生的就业能力。总之,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或其它的途径就业因个人及家庭条件而定。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表述,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所述,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硬件能力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相关技能,软件能力则是有利于就业的良好心理态度与个人综合素质。包括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硬件和软件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水平低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只求招更多学生而没有把心思放在培养人才上,为了节约支出,多聘用外聘教师进行教学,高职外聘老师多为本科院校在读学生,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完全承担高职教学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课程理论课过多,实训课过少,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也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高校的扩招,导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的学生自我管理混乱,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亦不如本科院校,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思学习,荒废大好时光。有的学生虽然经历了三年高中苦读,但未能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到高职院校后,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失衡和自卑情绪,无法摆正心态,重新树立目标,从而引发厌学情绪。

(二)社会能力缺乏

大学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做过调查,除了学生干部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交禮节都不清楚。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高职学生就业多为服务类产业,更需要具有为人处事的能力。一个具备责任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应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6个专业772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夯实专业技能,实行“双证”就业

“双证”即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职业资格证无疑为高职学生就业增添了筹码。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人学历教育当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从某种程度来说,毕业生所持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促进其就业。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系为例,会计电算化、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业英语、财务管理6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如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投资理财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师证等,学生在院系的鼓励引导下,积极考证,实现了85%以上的过证率,就业率达到92%以上。

(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软就业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容易没有自信,或自暴自弃,或做事冲动,养成了我行我素等习惯。因此,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树立自信开始,变思政教育从“空对空”到“实打实”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成为有自信、有道德的人。

首先,可以开设商务礼仪课,教授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礼仪,提前熟悉职场规则,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其次,开设就业指导科,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转变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不良就业心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大方自信、能主动将自己“推销”出去。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企业包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职能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操作能力,而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上手很快。”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增佛说,他们经常在企业锻炼和培训,熟悉企业和工厂环境,很快就可以掌握设计和工艺流程,公司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的第一批学生现在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四)实行入校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成熟度高的人比职业成熟度低的人更容易成功。职业成熟度可以通过有效的辅导和生涯规划来提高。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其职业成熟的目标为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为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做准备。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明确就业目标,提高自己的职业成熟度。笔者认为,应当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明确其专业方向,就业方向,从而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实施自主管理 培养就业能力 篇4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其提高自主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较强, 自制力较弱。他们在人生发展上选择凸显个性, 表现出发展个性的强烈意愿。但由于意志力不强, 自主管理能力薄弱, 因而很多愿望都停留在空想状态, 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去实现。高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时间观念淡薄, 金钱观念无度, 礼仪道德观念不强, 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需求索取没有节制, 情绪管理容易极端等。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学校要认真考虑他们的特点, 采取科学的方法,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内因决定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在就业能力培养中, 学校的培养是外因, 学生的努力是内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学校的培养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 引导学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管理无疑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自主管理是高职学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1世纪是通才取胜的时代,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学生不但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管理能力、说话办事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光应有较高的智商、情商, 还应有较高的逆境商、创意商, 甚至德商、财商和体商。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成长, 提高就业能力, 为将来走向社会、走上就业岗位做好准备。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让他们自觉形成责任、自制、真诚、公正、合作、宽容、友爱等价值观,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 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及帮助下, 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活动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体位置, 以学生为中心, 能力为本位, 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热情,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修心、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协作、主动交流、主动参与, 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实行自主管理, 并不是教师什么都不管了, 而是要管得更科学更有效。监督、指导、引导要适时有度, 该过问的绝不撒懒, 不该过问的决不包办代替。实行自主管理要分年级段区别对待, 扶放有度、指导有方。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参与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有利于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自尊意识、自强意识和自律意识。因此, 实施自主管理是提高高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操作形式

高职学生自主管理顺应时代发展,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在实践中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施高职学生自主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学生干部值周制。

学生工作值周除安排学生工作系统的领导和老师外, 还安排学生干部进行值周, 作为老师值周的有效补充。学生干部值周队伍每周7人, 主要由校学生会部长以上干部、系学生会部长以上干部和各班班长参与。校学生会部长以上干部任组长, 系学生会部长以上2人任副组长, 各班班长4人为成员。学生干部值周的主要任务是校园巡逻和风纪纠查, 发现和纠正校园违纪现象, 处理一般的突发事件, 向值周领导报告重大事件和重要情况, 协助值周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等。学生干部参与值周, 既加强了学校的管理, 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干部, 增强了他们的全局意识,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负责或参与学生宿舍管理。

高职学生自主管理, 还可从学生宿舍管理入手, 负责宿舍管理或参与宿舍管理。上海师范大学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该校28幢学生宿舍楼“告别了阿姨”, 由大学生轮流自主管理, 看门、打扫楼道、守夜, 都由学生完成。从7︰00到23︰00, 每两小时换一班, 由两名没课的学生值班。公共楼道的卫生采取包干的形式, 由每个寝室轮流包干一周。学校还将值班与学生勤工助学相结合, 给予值夜班学生适当报酬。因为晚上值班的同学要睡在值班室, 并负责整栋楼的灯和门的开关, 通常23︰00才能睡觉, 次日6︰00就要起床。上海师大实行学生自管的寝室楼, 覆盖了各学院的一万余名学生。最早试行学生自管的上海师大徐汇校区西13楼, 大门左边的黑板上是一周值班室排班表, 右边的公告栏里除了有学校活动介绍和讲座求职信息外, 还有温馨的天气预报和生活小贴士。有的宿舍值班室除了原有的微波炉、洗衣机外, 值班室里还添置了小冰箱、打气筒、药物箱、针线盒、工具箱等便民用具。显然, 这些都是大学生“管家”的创意。另外, 高职学生还可通过参加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或学生宿舍自律委员会等方式参与学生宿舍管理, 具体承担寝室文化建设、学生归寝检查、违章用电检查、寝室内务检查等工作。

3. 助理辅导员制。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让每个普通学生都轮流当一天的“助理辅导员 (班主任) ”。担任“助理辅导员 (班主任) ”的学生不具体履行班干部所担负的职责, 但负有对当日班级所有具体性事务进行过问的权力, 还可以对当天班委的工作实绩进行评估, 他只直接对辅导员 (班主任) 负责, 并将当天的“督查”结果与辅导员 (班主任) 面对面交流, 从而也为辅导员 (班主任) 与每个学生的思想交流创造了条件。由于每个同学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且只任职一天, 所以, 大多数同学都会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班级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中完成。通过这种形式,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并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纪律观念有待改进的同学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与班级要求的差距, 进而更好地自我约束。

4. 班级日记制。

班级所有成员轮流值日, 并以“班级日记”的形式记下班级当天的学习纪律情况、班级重大事件、各科教学情况、学生思想状态、课余生活状况等, 让每个班级成员能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 充分发挥每个管理者的潜能, 从而达到并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值日学生因为对班级当天的全面情况都心中有数, 因此可从班级情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提出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有了班级管理的切身体会, 自然希望每个同学都主动配合管理, 从而增强了配合管理的自觉性;还可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 从表现差的同学身上吸取间接教训, 促进自己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 “班级日记制”不失为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 实施高职学生自主管理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它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高职学生克服自身弱点的有效方式, 更是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农郁祺.市场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 2010.

[2]王冠.论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然性[N].中国石油大学报, 2007-11-18.

[3]许文林.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几点做法——在省级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发言[Z].

就业能力培养 篇5

简 报

第十一期

州农校办公室 2011年5月10日

注重技能培养 提高就业能力

5月10日上午,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人社局局长马锦锋同志带领州人社局副局长王培旭和州教育局职成科科长范云鹏参加了州农业学校学生赴北京、苏州、兰州等地就业的欢送仪式。这次州农校共有103名同学到外地就业,其中:北京20人,苏州81人,兰州2人;男生44人,女生59人,少数民族同学17人。畜牧兽医和园艺专业的20名学生在北京的德青源、维利华、轩益三个企业就业;计算机操作,数控、机加,焊接专业的81名同学在苏州的方正国际、堃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腾龙有限责任公司、瑞仪光电有限公司、享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5个企业就业。欢送仪式上马锦锋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州农校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职业技术培训和学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这次就业的学

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同学们到了就业单位后一是要遵纪守法,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强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发达地区的员工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社交素质和创业能力;三是要团结协作,要和企业的员工搞好团结,要和自己的同学搞好团结,在工作岗位上加强协作;四是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甘肃精神和敢创、敢干、肯吃苦的临夏精神,工作中吃苦肯干,生活中艰苦朴素,树立好临夏人的形象;五是加强联系,要继续保持和学校的联系,向学校反映工作和生活情况,要及时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放心,还要对家长有所回报。同时还向前来参加欢送仪式的学生家长提出了希望,他说:今天各位家长把孩子送出去,是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也是对州上输转就业工作的支持,希望各位家长鼓励和支持孩子走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让孩子们能够在发达地区干出一翻事业。最后他希望州农业学校紧紧围绕州上工作中心,从临夏实际出发,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走好校企联合育人的路子。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短期技术培训”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设新的专业,努力扩大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市场用人需求的技术培训,让更多的两后生走出去,实现转移就业,积极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近年来,州农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注重技能、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目标,通过多次考察,先后在北京、天津、苏州、青岛、烟台、西安、兰州等发达地区10多个企业建立了输送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基地,尤其是在苏州建立了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基地。近三年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10年评为“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撰稿:贾汝锐 审稿:孔令荣 报:州委办公室 州政府办公室 州委组织部 州委宣传部

州人社局 州教育局 送:本校各校长

基于社会需求加强高职就业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职 就业能力 职业指导

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偏低,与此相对的,却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放缓,这无疑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也给当前面临毕业的学生带来严峻的就业压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从就业角度看,就业能力是劳动者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对职业结构以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求,同时按照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与求职意愿,参照单位用人的要求和标准,在实际的职业指导中提供有效咨询、指导和帮助,使高职学校的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岗位,同时帮助用人单位选择适合的新生劳动者就业,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高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就业能力的主要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就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加大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具体岗位要求,高职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弊端日益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的人才以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主题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市场对人才需求做出的必然调整,是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必然趋势。

(二)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过去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就业往往还有一段适应期,由于不熟悉企业的生产情况,不能直接上岗,企业还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再培训,一方面企业增加了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培训期间一般学员的待遇较低,学生不稳定。而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实现了就业与上岗的“零距离”,解决了就业与上岗的矛盾,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三)落实顶岗实习半年要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能够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进而提高就业能力。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强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并借助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积极探索顶岗实习半年的有效实现方式。通过顶岗实习,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建立高效的“双师”的职业指导队伍,带动学生职业发展

首先,高职学院应组建一支由“双师”结构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同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师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高职学生共同进行职业指导,这将是我国高职职业指导团队建设的必然趋势。高职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为行政人员、班主任或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兼职做就业指导工作,专门的、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还有待完善,学校内部的职业指导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经历和经验,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往往缺乏时效性、前瞻性,职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同时也为职业指导提供了十分难得平台。

其次,引进来,将企业文化贯穿到职业指导课堂教学和实训各环节中去,使学生提前使用企业的文化作为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又常常被许多职业指导师所忽视。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充分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把企业员工务实培训方式引入职业指导中,目前高职学校职业指导课内容空洞,带有职业特点的内容很少;教学形式没有延伸到人才市场和企业中,师生对人才市场动向不敏感,也可以说是不关心。尤其对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岗位说明书、人事代理等专业词语知之甚少,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要求。为此,应当借鉴企业培训课程外包模式,从企业角度出发建立职业指导课程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具体能力的养成,这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格外重要,包括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意识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职业适应、创造和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能力。在高职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侧重“常用”和“特殊”这两类知识,对于大量的一般知识则要根据个人特点和专业需要而有所取舍。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创新精神、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等。

(三)利用先进手段,提高认识,拓宽就业指导的前进之路

我校的每个学生都配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便捷的通讯手段、工具对我校学生开展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如通过飞信、博客、电子邮箱等方式,为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动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和就业信息的搜寻和引荐等工作,保证了各种就业信息的准确、及时、高效的提供给学生,使其能较早确定将来事业发展方向,能够提前进行就业前的准备,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的满意度和期望值。这些工作使我院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我们要积极探索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加大改革力度,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尺度。因此,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重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从传统的办学观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从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这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健智. 对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改革与开放,2010(8):162.

[2]毛雷. 专业教师如何做好高职生的职业指导. 中国校外教育,2009(2):136.

[3]李菊顺,何春花. 试论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新课程研究,2010(5):152.

[4]徐琳. 职业指导理论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 职教文论,2010(12):66.

[5]励梦普. 对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教师,2008:(22).

[6]谭凤娇. 新时期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科技信息,2010(2):95.

[7]蒋建强. 试论高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49.

就业能力培养 篇7

一、中职学生技能学习的培养

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刚刚离开初中学校, 还没有从普教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 对于接受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中职教育还存在不适应, 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1. 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无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缺乏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 年龄小, 文化底子薄, 主动积极性也比较差。因此, 会对教师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 甚至根本听不懂。同时, 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知学什么, 更不知怎样学。造成上课精力不集中, 课堂纪律涣散, 有的教师在授课中不得不拿出30%甚至是50%的精力来用于整顿、维持课堂秩序, 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学习方法不当

中职生在普教学习中, 由于始终以应试为目的, 因此, 学习方法较为机械。而这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限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地发挥, 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 学生比较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3) 轻专业理论课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是希望学到一定的技能, 尽快参加工作。因此, 他们感兴趣的是动手操作, 认为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没有必要, 只要懂技术, 会操作就行了。所以, 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 他们或是机械记忆, 或是敷衍了事, 从而造成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在实际动手实践中出现盲目、不明所以的状态, 直接影响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2. 解决中职学生技能学习问题的措施

(1) 加强师生沟通, 发现学生闪光点。

教师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条件;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把温暖送给学生, 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要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要尊重学生, 即使学生上课违反了课堂纪律, 也不要轻易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 用一个善意的微笑, 一个小小的玩笑, 慢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 加强方法学习, 授之以渔

面对陌生的专业课程和与初中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 中职生会一时感到无所适从, 所以,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与其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教材, 怎样去阅读课外专业资料, 使学生的阅读趋向自觉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学校的课程有很强的特殊性, 是理论学习与实习操作相结合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进行总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 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不断的锻炼, 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二、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问题, 学生的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方向盲目。如何激发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意识、就业理念,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成为职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课题。

1. 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1) 就业意识淡漠、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2) 职业岗位选择盲目;

(3) 择业期望值偏高。

2.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 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作用, 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2) 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3) 加强校企联系,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样, 我们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工作和育人。我们要对学生积极组织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 加强与企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学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准确把握机遇, 成功就业,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能力强, 但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 组织纪律差, 没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 对未来没有正确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帮助他们正确定位, 把握好人生方向, 尽快成为一名合格人才。

关键词:技能学习,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吕革新.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人民出版社.2007

[3]陈嵩、李炳伟.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2008

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篇8

1 就业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 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性[1]。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其评估标准包括2方面, 一是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产能力, 二是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就业能力, 进一步讲就是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容

2.1 完善的心理素质

素质就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习得的品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 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必不可少的品质。

2.1.1 自尊与自信

这一点主要反映的是求职者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是他们在面对工作挑战时, 表现出的敢于面对竞争、敢于追求成功的愿望, 这被很多用人单位作为评价大学毕业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拔者通过心理量表测试, 或情景模拟测试来考查, 在自尊和成就动机上表现不佳的大学生, 常会失去此次就业机会。

2.1.2 自我成就

成就动机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 它能促使人去追求成功。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 他们追求成功的倾向强, 为达到预期目标, 在活动中能够投入全部精力, 同时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信心足。从心理学来讲, 自我成就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心理素质。

2.2 转化知识能力

大学生在受教育期间, 虽然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及具备了一些共性基本技能的应用等能力, 但是这些技能需要终身学习, 不断提升。在有的行业中, 还会涉及到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特殊职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以及完成某项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这一点上, 用人单位对缺乏综合实力的大学生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 造成其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份展示毕业生具备多种能力的履历表, 有助于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留下最初的良好印象。

2.3 善于思考与学习能力

思考能力是一个人建立在智力和知识水平基础上的智慧程度, 它包括提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包括分析思考、创造性思维、决策等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通过笔试、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心理测试等多种科学的方法测查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结构和水平。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今天, 对学习能力的考查非常重要,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包括能否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学习, 还包括是否能正确评估自身学习需要、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

2.4 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

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主要包括人际理解力, 表现在聆听及理解他人说话的能力, 以及对他人未充分说明或部分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关注点的领悟能力;团队精神, 表现在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谈判能力, 表现为通过交流和沟通, 采取妥协、调整或与他人合作等方式解决争端的能力。在对应聘者的考查中, 人际交往技能还包括合理展现自我的能力, 即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某一组织认可的标准, 塑造自我形象, 使用组织文化认可的语言, 并予以适度表现。

2.5 适应社会能力[2]

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前大都有创造一番业绩的伟大抱负, 但真正身处社会中时, 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学业和事业的成败不单单取决于是否肯干, 还受其他因素的牵制和干扰, 在困难和不利环境面前, 他们产生相应的不满情绪, 事实上, 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与其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走向社会后, 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2.6 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 是以智能为基础且具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标新立异的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和标志,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其就业所需的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

2.7 竞争与协作能力

竞争是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们血液的一种本能。竞争能力是指具有主动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开拓意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竞争更加激烈。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具备有竞争力的人才, 大学生若不善于竞争, 在竞争的激流中随时都可能被淘汰。一滴水难以成沧海, 任何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 只有大家相互理解和支持, 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集体。也只有具备协作能力, 才能融入集体, 发挥个体价值。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健全心理辅导机构, 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目前各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 这是时代的产物。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 尤其是就业等各方面压力, 使得愤怒、厌恶、恐惧、内疚等负面情绪, 越来越与他们靠近。因此, 及时清除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 也是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目的。健全心理辅导机构,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 可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证, 也可为进一步培养和输送健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3.2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实践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良好途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演讲与朗诵活动等, 来建构和培养自身的能力素养、心理素质。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能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 很多用人单位也很注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活动能力和团队精神, 所以, 实践活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途径。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其就业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大学生要学会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赢得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3.3 转变教学活动角色,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多年以来, 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然而在实际中常常是教师“主演加导演”,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导致教学课堂重结果、轻过程, 重成才、轻成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中, 才会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 在大学,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组织能力, 主动、积极地转变角色, 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强化实践环节, 发挥学习小组作用。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 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从而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气氛, 为未来在就业环境中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做好准备。

3.4 开设人际交往课程,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从心理学上讲,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交往是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途径,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如同专业技能的掌握一样,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基础, 在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素质, 这些要求可以从当前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

3.5 开展社会团体活动, 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本任务, 是每个准备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大学生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职业适应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的择业意识、对相关职业要求和自己职业适合性的全面了解, 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职业理想和对相应职业角色在意识与行为方面的接纳程度,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期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但从年龄特征上看, 仍然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中。由于学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 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然而, 从当前人才就业市场的要求看, 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水平已成为他们各项基本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 而且对他们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体现他们兴趣的一个良好方式。大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发展职业适应能力, 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6 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培养自主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 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一种全方位考验, 自主创业对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有特定的要求。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本人的意志品质、商业意识以及性格、气质、个性、爱好和特长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学生由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到输出知识、创业往往需要通过时间的锤炼, 非一朝一夕之所成。大学生创业必须具有投身创业的理想和志向, 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 有意识地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在确立目的、制订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实践活动中, 实现意志目的, 锻炼意志, 尤其是学术科技活动, 这样的活动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这是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一种思维品质。大学期间的各种学术活动为造就大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 也为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3.7 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培养竞争、协作能力

知识、技能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必要因素, 但与人协作的品质与能力, 却是参与竞争的基础, 竞争、协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开展多种竞争、协作活动来培养这种能力, 学会在竞争中生存, 在协作中成长, 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雪.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就业能力培养 篇9

一、构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

1. 实施“一规、二塑、三导”全程就业指导

一规是指导大一学生通过职业测评系统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二塑是指导大二学生围绕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三导是培养大三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创业精神等。学校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每年一度、历时一月、政府扶持、企业赞助、域内大中专院校广泛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节。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生生有规划、人人思成才的校园新风。我校学生连续4年摘取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十佳之星”。

2. 构建“成功素质训练”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含三门必修课共3学分60学时、五门选修课1.5学分各28学时、就业技能实训考核8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为必修课,学生全员参训。将大学生的自信提升、忠孝引导、生涯规划、目标实施、习惯养成、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演讲才能、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行动效率等成功素质和职业能力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品行培养和习惯养成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职业素养。该项目获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介,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师资培训班”,现已在北京、广州、深圳、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数十所高校得以推广。

3. 首创“就业能力培养超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

设置8个就业能力实训区和32个实训项目,网上招聘信息化、远程面试可视化、职业测评科学化、推荐招聘市场化、信息发布即时化、技能培训个性化、就业指导日常化、求职招聘实时化等功能完善,每天开放16个小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仿真的环境里,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实训项目和指导教师。在这里,学生就业能力迅速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相得益彰。

4.引入学生社团参与就业指导

独具鸡西大学特色的“学生社团参与就业指导、参与就业能力培训、参与就业工作管理”的就业工作新模式,首开全国先河,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鸡西大学品牌社团——创业资讯园,实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经理负责制,紧密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训练,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设15个中心60个培训部门(其中东方商贸、东方资讯是工商管理部门正规注册的公司),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2008年,创业资讯园在全国4684个社团参赛的雅虎网站百万悬赏全国高校百名超级社团评比中位列27名。

5. 探索“四环联动”创业教育模式

四环联动”即“创业启蒙、创业见习、创业实践、创业发展”。前三环主要培养在校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诚信品质和抗挫折能力,第四环主要是指导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学校出资50万元种子基金,采取有限扶持、无息偿贷、循环支持的原则,帮助自主创业企业渡过孵化期。北京三环鼎信人力资源(连锁)有限公司就是学校策划并按四环联动模式培植的以优秀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实体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在京、沪、粤、鲁及东北三省等地区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既为鸡西大学就业创业教育起到了促进和延伸作用,也为省内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教育和就业安置做出了贡献。2009年,我校2名学生荣获首届全国高职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奖1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名师生获入围奖;我校2006届毕业生李洪同学在表彰大会上做典型发言,该生曾参加团中央牵头举办的第六届“奉献者风采”全国优秀志愿者巡回报告团。

二、全面构建“学校主导型”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设立自己的人才市场,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就业。我校联手地方劳动和人事部门,在我校共同建立鸡西大学人才市场,既为我校学生服务,也为兄弟学校和其他社会求职人员服务。我校近三分之一毕业生通过每年100多场招聘会成功就业。经过6年多的不断完善和实际运作,该市场目前已成为鸡西地区空间最大、服务面最广、合作最好、推荐成功率最高的人才市场。已实现“大型招聘会月月搞、专场招聘随时办、就业推荐天天做”,实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多方共赢。

二是建立“三网”系统,确保学生能在全国各地就业。“天网”是学校两个就业网站和全国90多个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的资源共享系统;“地网”是学校在全国建立的120多个稳定的就业基地和就业信息站;“人网”是学校在各地聘请的400多名就业信息员。三网合一,纵横交错、覆盖时空,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实习就业等方面占领先机,扩大了“订单培养”规模。“三网”联动,就业“瓶颈”变通途。

三是四是实行就业指导“一卡通”管理,让学生时刻想就业。我们把校系两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情况、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情况,等等,均纳入我校自主开发的“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使学校时刻想学生就业,学生时刻想自己就业,学生逐渐产生就业的冲动。

三、深化教学改革,使专业能力成为就业能力保障基础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校构建了以“出口畅”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了以素质为根本、能力为中心、技能为重点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全程化”、“技能化”方面,将校内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超市化”运营的开放式、可操作、资源共享、模拟仿真的“专业能力培养超市”,搭建了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应用技能的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模拟真实的职业岗位,以真实的职业身份进行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

创立了“1、一、O”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保护学生的健康个性。“1”是对入学成绩较高的一部分学生实行纵向发展教育,使其毕业时能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将来“择好业”;“一”是对大部分学生实行横向发展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双专业、多证书,毕业时“宽择业”;“O”是对入学成绩较低的一部分学生,划定基本学习内容,使其学到一技之长,毕业时“可就业”。

实行“三学期制”。实行周六天教学制,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压缩出12周时间作为实践学期,一、二、三年级分别以认知专业、熟悉专业、适应就业岗位为重点,加之半年顶岗式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后都能成为无试用期员工。

就业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高

近年来, 因为实行高校扩招政策, 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手持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人越来越多, 这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取得

了重大成果, 高等教育普及度越来越深。但是, 随着而来的是高校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有压力, 这给我国的高校教育带来了思考。本文从四方面探讨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希望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帮助。

一、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切入点, 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职准备等, 对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配置中是否能抢占先机。通过对本科应届毕业生的采访与调查发现,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参加人才招聘会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对于自己希望从事、适合从事的职业没有基本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不深, 更多的还局限于书本知识里, 对工作待遇等要求过高, 但自身能力却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水准, 造成“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这给大学生求职造成了障碍。这都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并未做好就业准备所导致的。

现今的高校教育, 每学期都会安排“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 并准备相关教材, 对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面试对策、着装要求、国家政策等进行讲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学生将其当作“非专业课”, 态度随便, 逃课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未接触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最初对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的课程安排, 对于提高其就业力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学校必须从课程安排入手, 严抓逃课现象。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 应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不拘泥于书本, 讲解一些在求职过程中切实有用的知识。

二、加强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大学生难就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身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达标。“入学难、毕业易”是现今许多大学的真实写照, 大学内的环境轻松自由, 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轻松。导致许多学生考入大学后对自己疏于管理, 荒废学业。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应提高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培养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应激水平、耐挫力、适应力等, 这些内在软实力对于其情绪调节、二次学习、处理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育不仅应提供专业素质良好的“偏科”毕业生, 更应该为社会提供有独立思想的全方位技术人才。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现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自我的理想, 更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受父辈影响, 许多人对大学生的含金量要求过高, 认为大学生就是“铁饭碗”, 家庭与社会的渲染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理念产生了错误看法, 这直接影响了其就业。高校应注重在平时的课程中,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这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的责任, 也是班级导员、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等的责任。在择业目标上,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动态, 分析就业局势等。班级也可就此问题进行班会探讨, 以加强学生们对此看法的了解。打破大学毕业生的光环, 使其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正确理念。

四、加强大学生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

学校应和企业加强合作, 大学生在校期间, 为其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 以了解社会、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修正自己的就业态度和目标。高校同时可以和当地的人才市场取得联系, 定期为大学生举办专门的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便于本校学生取得更多就职机会。高校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招聘情况和反映, 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 调整方向, 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结语

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是新今高校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就学校与大学生自身来说, 要提高自身就业力及专业能力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要对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以满足日益苛刻的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魏素珍, 王燕.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J].教育与职业, 2009 (9) .

[2]胡广云.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 2015 (1) .

[3]陈均士.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2) .

[4]张淑珍, 刘春拼.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2 (4) .

上一篇: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下一篇:提供正常服务